怎样的文化创新环境有利于科学创新

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创新文化-意义与中国特色
下载积分:2000
内容提示:创新文化-意义与中国特色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3|
上传日期: 13:01:27|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创新文化-意义与中国特色
官方公共微信科技创新文化指标体系设计
科技创新文化指标体系设计
 摘 要 从科技创新的界定出发,对科技创新的文化、制度进行量化。根据科技创新文化的以人为本特征和指标的设计原则,分科技创新文化制度环境和环境、科技创新物力资本基础、科技创新投入和产出四个子系统共51个指标,用成分分析法对科技创新文化进行评价。  关键词 科技创新文化 指标设计 评价1 科技创新文化的内涵及其构成要素  自1912年约瑟夫?熊彼特提出经济创新的概念以来,创新理论研究大致经历了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国家创新系统等不同的发展阶段。现代创新理论认为:创新是指人的思维活动和实践活动具有创造性、具有不同于前人或超越自身的独特的途径和方法。科技是科学和技术的总称,科技创新主要包括科学创造和技术发明创新两个方面。文化是文明的精华,文化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是指社会的精神文化,是社会的思想、、科技、、、传统习俗等及其制度的复合体。学把“文化”定义为“群体成员共同认同和拥有的一组管理理念与愿景、价值观取向和行为模式”,创新文化是指与创新有关的价值观、态度、信念的人文内涵。科技创新文化是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在科技创新实践中形成的有利于科技进步的思维方法、价值观和一系列文化要素的总和。创新与文化的关系,科技创新与文明进步的关系,既是一个深刻的理论问题,也是一个紧迫的实践问题。科技创新需要创新文化先行,任何一个技术创新活跃、经济繁荣的时代,都需要一个重大的人文创新引导,需要文化的繁荣。科技史的发展也能证明这一点,比如著名的李约瑟之迷和韦伯疑问――为什么近代科学没有发生在中国?元明以前,中国在科技和经济很多领域都领先于世界,后来的落伍与中国的消极思想如忽视理性、注重、因循守旧、不思进取、耻于竞争等不无关系。2 科技创新文化指标体系的建立2.1 科技创新文化指标体系设计原则  (1)全面性与代表性相结合的原则。科技创新文化是一个由多层次、多要素构成的复杂系统,涉及到影响科技创新的文化、制度等社会环境,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开发研究再到成果转移的完整过程和多种特征要素的集合,最大限度地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这就要求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要具有足够的涵盖面,尽可能将影响科技创新文化的主要要素囊括在内,以系统、全面、真实地反映科技创新文化的全貌和各个层面的基本特征。但是,全面性并非要求设计的指标体系面面俱到,而应从众多的指标中选择最具代表性的重要指标,在技术处理上:一是选择最有说服力的综合指标取代过多的单项指标,二是选择最能反映科技创新文化的发展状况的指标,三是在相互包容和相互关联的指标中选取最有代表性的指标。  (2)科学性原则。即必须坚持正确的理论和科学的研究方法,选取的指标应能准确的反映科技创新文化的内涵。以文化竞争力、选择理论、投入产出等理论为指导,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规范研究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既要利用静态指标反映科技创新文化的基础、现状和实力,又要利用动态指标体现科技创新文化发展的潜力、趋势和前景。并充分考虑指标数量大、各类中具体指标相关性强的特点,兼顾评价方法的先进性和科学性。  (3)前瞻性。科技创新文化指标体系的设计要具有前瞻性,要考虑今后发展变化的可能。为某一区域的制度绩效和文化氛围提供定量考察,适应当前国际科技创新文化发展的形势与趋势,符合国家科技和科技政策,引导各科技创新实体坚持以人为本,凝聚一流创新人才,产出高水平创新成果;引导各科研单位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与产业化,为国家经济建设作贡献。  (4)可比性原则。统计指标所测度的现象的性质具有可比性,当需要认识两种现象在一定时间空间条件下的数量联系时,要求对比的两个统计指标所度量的现象在性质上有着必然的联系。当两个指标的度量性质相同时,要使用相同的计算方法,使统计指标的计算方法具有可比性。可比性还要求对末级指标的原始数据进行归一化或无量化处理。  (5)可行性原则。这一原则主要指每个指标数据都要有可靠的资料来源,指标的计算方法要科学,要便于进行数据处理。在科技创新文化的决定方面,往往有些重要因素或难以直接量化,或有某些对象具有统计数据,缺乏完整性。一般研究常常为了便于计算,略去了这些重要的方面,同时要删除一些内容重复的定量指标,以简化指标体系,提高评价的可操作性。2.2 科技创新文化指标体系的构建2.2.1 科技创新文化、制度环境和经济环境指标  (1)科技创新文化环境。政府文化投入率(单位:%):即政府文化经费支出与总支出的比率;家庭文化娱乐教育服务支出占家庭消费总支出比重(单位:%);每百人公共藏书(单位:册);人均教育事业费支出(单位:元);每万人拥有医生数(单位:人);每万人拥有影剧院数(单位:个);居民文化程度(单位:人):该指标选用每10万中拥有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数;外来文化的认同度(单位:张/人):该指标选用各地出版VCD数量与当地总人口的比重;经商指数(单位:%):即非公有经济社会商品零售额占全社会商品零售额的比重等等。  (2)科技创新制度环境。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文件数量);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文件数量);拓宽科技体制渠道(文件数量);加大财政支持(文件数量);化指数(单位:%):即非国有经济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的比重知识产权指数(单位:作/万元):该指标选用专利量与GDP之比;政府规模(单位:%):即政府机构工作人员与总人口的比重;对外开放度(单位:%):选取出口额加上进口额与GDP的比例。  (3)科技创新经济环境。城市化率(单位:%):即从事非劳动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失业率(单位:%);通货膨胀(单位:%)。2.2.2 科技创新人力、物力资本基础  每万人口的专利申请量(单位:件);每万人专业技术人员数(单位:人):即登记注册的专业技术人员与地区人口的比率;研发全时人员当量(单位:人年):研究与发展人员指参与研究与发展项目研究、管理和辅助工作的人员,包括项目课题组人员,企业科技管理人员和直接为项目课题活动提供服务的辅助人员,全时人员当量是指全时人员数加所有非全时人员按工作量折算为全时人员数的总和;科技机构人均固定资产原值(单位:千元/人)。2.2.3 科技创新投入  (1)企业投入。技术开发人员占从业人员比重(单位:%):即各地区大中型企业中技术开发人员占全体员工的比例;技术开发经费占产品销售收入比重(单位:%):指各地区大中企业中技术开发经费占产品销售收入的百分比;有技术开发机构的企业占全部企业比重(单位:%);企业技改比率(单位:%)即企业技改投资占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科技开发贷款占贷款总额的比重(单位:%)。  (2)高校、研究与开发机构投入。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数量(单位:个);每万人高校教工数(单位:人);教学与科技中副教授以上人员(单位:人);高校科技服务课题数(单位:项);R&D投入占GDP比重(单位:%);科技活动经费支出数(单位:万元);财政科技拨款占财政支出比重(单位:%)。2.2.4 科技创新产出  获奖成果数(单位:件);每百万人口三种专利申请授权数(单位:件);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单位:%);技术市场成交额(单位:万元):包括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转让以及技术服务等有偿技术交易额;新产品销售收入占全部销售收入比重(单位:%):指新产品开发的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高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外贸出口额的比重(单位:%);S&N、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数(单位:篇):即发表在《自然》和《科学》杂志上的论文和优秀博士论文的数量和;国外主要检索工具收录科技论文数(单位:件):指被SCI(《科学引文索引》)、ET(《工程索引》)、ISIP(《科学技术索引》)收录的论文数;国内CSCD、CSSCI收录论文数(单位:篇):指被CSCD(《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和CSSCI(《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收录的论文数;每万人火炬、星火计划及成果推广项目(单位:项)。3 科技创新文化评价模型3.1 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构造样本矩阵  由于指标体系中各指标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信息上会发生重叠,从而影响评价工作的进行。设某区域Ri(i=1,2,…,n)在指标Ij(j=1,2,…,p)下取值为,得到指标矩阵由于指标体系中各指标反映问题的角度和形式不同,指标较多,且各指标的量纲不同,为便于比较,对指标矩阵进行规范化处理。令y=X/(对于逆指标如基尼系数、失业率等的处理需要把X取负号),得到规范化矩阵Y=(y)np3.2 计算相关矩阵R=(r)=YY/(n-1)(i,j=1,2,…,p)r=yy(t=1,2,…,n;i,j=1,2…,p)3.3 求特征值  解样本相关系数阵的特征方程|R-?姿Ip|=0得到p个特征值?姿1≥?姿2≥…?姿p≥03.4 确定主成分  按≥0.85确定m个主成分,使信息利用率达到85%,求出前m个特征值所对应的特征向量,将之规范化,得到每个主成分的线性组合y1,y2,…,ym。3.5 综合评价  求出样本在每一主成分上的得分,构造综合评价函数F=a+a+…+a,ai为每个主成分yi的方差贡献率,(i=1,2,…,m)为第i个主成分的得分,分别按和F对样本进行排序,即可得到各样本的综合得分。其值越大,某一区域的科技创新文化越优。参考文献1 蒋慧工.国家核心竞争力三元素:人才、创新、制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2 李杰.科技创新文化的构建[J].改革与战略,2004(9)3 陈依元.试论科技创新文化内涵体系[J].宁波大学学报,2003(12)4 徐冠华.大力构建有利于创新的文化环境[J].中国软科学,2001(3)5 王章豹,徐枞巍.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综合评价:原则、指标、模型与方法[J].中国科技论坛,2005(3)
下页更精彩:1
本文已影响人
科技创新文化指标体系设计相关推荐
[科技创新文化指标体系设计]网友评论
<div class="ds-thread" data-thread-key="394788" data-title="科技创新文化指标体系设计" data-image="">浅论先进文化环境对我国科技创新的作用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浅论先进文化环境对我国科技创新的作用
|0|0|暂无简介
易发表网提供各学科期刊论文下载、毕业论文...|
总评分0.0|
试读已结束,如果需要继续阅读或下载,敬请购买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
您可以上传图片描述问题
联系电话:
请填写真实有效的信息,以便工作人员联系您,我们为您严格保密。科技创新与文化环境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科技创新与文化环境
上传于|0|0|文档简介
&&科技创新与文化环境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1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5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呼唤创新的文化环境--《民主与科学》2003年02期
呼唤创新的文化环境
【摘要】:
【作者单位】:
【关键词】:
【分类号】:G30【正文快照】:
创新已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和重视。尤其是如何提高原始性创新能力 ,已成为科学界关注的一个焦点。一方面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我国加入WTO ,迫切需要数量更多、水平更高的原创性成果 ,拥有自主知识产权 ;另一方面 ,原创能力不足恰恰是我们的薄弱环节。国家自然科学一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江舟群;[J];编辑学报;2003年05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李杰;[D];广西大学;2006年
【同被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李先桃,刘葭;[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阎树田,杨利玲,张思成;[J];机电产品开发与创新;2003年04期
肖显静;[J];科技导报;2002年08期
黄时进;[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4年03期
韩跃红;[J];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05年02期
吴海江;[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4年10期
,王梅;[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5年01期
茹春亚;[J];理论与改革;2003年02期
林晶;[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刘仲林;[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二级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王银平;;[J];暴雨灾害;2007年03期
黄丽娟;奚志刚;;[J];编辑学报;2006年0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陈益升;[J];科学学研究;1994年02期
郑士贵;[J];管理科学文摘;1994年09期
常伯林,王永库;[J];中国港口;1994年04期
;[J];冶金政工研究;1994年01期
陈惠琴,周敏恒;[J];冶金政工研究;1994年05期
潘金龙;[J];福建行政学院福建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6年04期
杨鹄;[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1996年03期
高振生;[J];现代企业;1996年02期
,王小末;[J];财贸研究;1996年01期
,杨鹄;[J];经营管理者;1996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胡建华;;[A];第五届中韩护理学术交流会议论文汇编[C];200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肖龙;[N];中国妇女报;2000年
李琦;[N];浙江日报;2001年
刘芬;[N];北京科技报;2004年
姚世春;[N];北京科技报;2004年
袁正伟;[N];中国包装报;2004年
张玉钧;[N];中国旅游报;2004年
华中农业大学
赵京扬;[N];中国畜牧报;2004年
崔杰;[N];广东建设报;2004年
杨正;[N];贵州政协报;2004年
李敏;[N];中国纪检监察报;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石义清;[D];武汉理工大学;2003年
刘洋;[D];重庆大学;2003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企业文化创新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