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居生活怎么自律

年轻人独自一人居住,如何有效地保持自律?
陈超娜,温文尔雅,擅长吊打。
首先需要声明,接下来我既不会讲如何自律的具体方法,也不会教你如何可以在每天 6 点起床,如何保持 8 小时高效的工作,如何在一个月读完 N 本书诸如此类。期待看到这些答案的人可以自行退下了。浪费彼此时间(即便是马桶时间)这种极其不自律的行为,咱们能避免就尽量避免。
好,我想做的事情很简单,和题主(以及和题主有同样困惑的小伙伴们)聊聊天,探讨两个小问题。如果对题主有所用,固然是好事,如果没能帮上什么忙,单纯就是聊聊天也无伤大雅。
不知道题主有没有意识到,你提问的方式很有趣。『独居』和『自律』是两个相对来说比较独立的问题,这两者之间也不一定有必然的因果关系,比如独居的人可以很自律(或者很不自律),不那么独居的人也可以很不自律(或者很自律)。而且这两者都不是什么与生俱来的特质或者能力,尽管有一些理论认为人格特质(比如大五人格中的其中一个维度,外向性和内向性)和『与生俱来』的气质类型(比如在婴儿时期就会表现出来一定个体差异的气质类型)会使得人们对于人际关系的敏感度和需求都有所偏好(与这个问题关系不大就不展开来讲了,有兴趣请移步参考文献),但『独居』和『自律』分别都需要去花一些精力和时间去培养和练习。那些看起来很喜欢独居的人并不一定在心理上从一开始就喜欢或者适应独居。同理,那些看起来很自律的人也并非是从始至终、方方面面都管得住自己。
当然,题主所提的这个具体问题有意思的地方并不在此,而在于,为什么题主会把两个相对独立的问题,即『独居』和『不自律』联系在一起?其实这个提问本身所折射出来的内在联系就是题主感到焦虑的根源所在。
我希望题主在看我下面这些可能是『废话』的废话之前,认认真真地停在这里,花三分钟和自己做一次坦诚的对话,回答我们今天这次聊天的第一个小问题:你为了什么而自律?(或者说,你想通过自律来实现什么?)
一开始你想到的可能会是一个很笼统的理由或者目标。打个比方,假设 A 君想实现的是『能够多来知乎回答问题』(为了和题主好好聊天我这脑洞也是蛮拼的)。在这个基础上,A 君慢慢深入地问自己,为什么想要实现这个目标。比如 A 君可能纯粹觉得回答问题本身就很好玩很有趣,也可能是 A 君为了获得更多的点赞数,或者出于某些考虑 A 君觉得可以通过各种直接或间接的途径来赚取一些稿费和其他形式的回报,又或者 A 君觉得回答问题也可以提升他的自信心,让他觉得有成就感等等。
别偷懒,趁着这个机会好好和自己聊一聊,认认真真地找一张纸一支笔,认认真真地写下你所有想到的理由,每一条尽可能描述地具体一些。在这个阶段不要去细想每个理由的对与错,或者所占的重要性有多少之类的,单纯地就是把你想到的所有大大小小理由都列出来。
好,现在把这些列出来的理由逐一再看一遍,每一条都铭记于心,因为它们会是回答下一个问题的基础。再给一次机会哦,到目前为止仍然不肯好好聊天的小朋友,我真心诚意地觉得你们可以自行退下了 [严肃脸]。
现在咱们一起来想一下这次聊天的第二个小问题,也很简单,把你刚刚列出来的理由中,按照『取决于他人』(other-determined)以及『取决于自己』(self-determined) 来进行大体上的分类。比如我刚刚提到的 A 君这个例子说,『回答问题本身很有趣』这个想法来源于 A 君自己对于回答问题这个行为的理解,所以『取决于自己』。『获得更多的点赞数』以及『获得稿费和奖励』这个取决于其他人对于 A 君回答问题所做出的评价,所以是『取决于他人』。当然,你可能会遇到一些两者都有的情况,比如『提升成就感』,这个可以说是 A 君的一种自我认知,但很多情况下这种自我认知又取决于别人对于 A 君的评价,遇到这种情况,请尽量根据你自己的真实想法,选择一个你觉得比较偏重的方面,或者你实在觉得有点纠结的话,也可以写成 70%『取决于自己』30%『取决于他人』这样的形式。这也是我问什么一开始要大家尽量写得详细一些的原因,越详细的话,越有利于对每一条进行进一步的分析。
到这里,或许题主已经能够察觉一些端倪了。虽然每个人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方式可能相同(比如同样都是想要来知乎多回答问题),可是每个人的行为动机(motivation)是不一样的。这种行为动机的分析对于提升行为的执行力以及执行效果,包括排除一些『看起来很有道理』但其实不那么有效的无用功(比如立 flag 给别人看)都是比较有帮助的。因为 motivation 是行为(比如自律,比如培养好的行为习惯)背后真正的根源。
自律的前提是自知为何要自律。这是我们刚刚在第一个小问题中所要弄清楚的。在不了解自己行为动机前提下的自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都不可能在实质上解决题主的焦虑。
那么为什么要在第二个小问题是把动机进行分类呢?因为不同的动机类型,对于行为的影响力是不同的。具体落实到题主所提的问题中,就体现在了从『集体生活』到『独居』之后的变化。
好,如果聊到这儿,大家觉得大概可以理解我讲的意思并且不觉得这是在浪费时间,那咱们可以一起继续聊一聊第二个小问题的进阶版。这一次,咱们仍然需要把一开始列出来的动机进行分类,不过分类的标准会更为细化一些。
尊重知识产权,我先把原图贴上来,想直接阅读原文的同学也可以在这个地方直接移步参考文献【3】。
(图片来源:Ryan, R. M. and E. L. Deci (2000). "Intrinsic and extrinsic motivations: Classic definitions and new directions." 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psychology25(1): 54-67.)
我大致翻译了一个简便易懂一些点的版本,如下图所示,并不一定精确,但力图使大家能够比较容易理解一点。
我们一起一个一个来看。
因为这个研究试图描述的是所有的动机类型,所以最左边是完全没有动机,即你本来就没有任何的想法以及意愿去做这件事,也不觉得有任何必要性和相关性。这个自然不是我们今天要聊的。
除去这一类之后,接下来有两类动机,分别是外在动机和纯内在动机。请注意,这个分类体系中的『外在』和『内在』和我们之前说的『取决于他人』以及『取决于自己』并不是一致的。这也是为什么我要强调一个『纯』字。我们继续沿用之前 A 君的那个『要来知乎多回答问题』这个例子,先从外在动机讲起。
在外在动机里,第一个小类是外部奖励和外部惩罚。这个很好理解,比如假设 A 君来知乎回答问题是为了获得奖励(比如稿费或者别人一些其他形式的回报)以及逃避惩罚(比如假设在某种诡异的情况中,A 君不来知乎回答问题就得交罚金、扣工资等等)。
外在动机里的第二个小类,即自我认同和他人认同,也很好理解,比如最常见的『自尊心』和『面子』,就属于这一个范畴。知乎的点赞数也可以理解为是一种将『他人认同』进行量化的指标。所以如果 A 君来知乎答题是为了得到更高的点赞数的话,那就属于这一类动机。原文在这一个小类里的关键词是『ego』,我觉得翻译为『自我形象』会比较好理解一些,也就是说但凡是类似于想要『给自己脸上贴金』,都属于这一类动机。请注意,尽管相比于第一个小类(外部奖励和外部惩罚)而言,这个类别有了一些跟自己的关联性,但是往自己脸上贴金的目的是为了获得(他人的)认同,所以本质上仍然是『取决于他人』一种隐性的奖励(reward)。这一点和接下来的两个小类是有一定区别的。
从外在动机里的第三个小类开始,『取决于自己』的比重就开始变得更大一些。第三个小类原文的关键词是 life goal(生活目标),也就是说个体会从自身的一些较为长期的规划以及目标上来衡量自己的行为。比如 A 君想在知乎多回答问题,是因为 A 君觉得回答问题这个形式本身是一个迫使他整理思路和表达思路的过程,这种思维训练不但可以使他更加理解具体的问题,也可以帮助他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些能力对他今后的学术能力(假设这是他的 life goal)来说是有比较长远的影响的。我之所以将其称之为『个性化价值』,是想强调个体自身对于 life goal 的个性化理解在这一类动机里的重要性。
外在动机的第四个小类,可以说是第三个小类的一个深化版本,即 A 君不仅觉得获得具体的知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对他的学术能力(他的其中一个 life goal)有所裨益,而且能够明确地意识到这种『智感』对于他的其他目标(比如成为一个广义上比较有思考能力的人)也是有联系的。这个小类之所以要比第三个小类更进了一步的原因就在于个体认识到 goal 和 goal 之间的相互联系,使之成为一个更为整合的动机体系。
但是,即便是第三个小类和第四个小类已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己』了,它们仍然和『纯内在动机』有着本质的区别。『纯内在动机』所描述的是一种相对来说比较理想化的动机,即纯粹意义上的兴趣和愉悦感。比如『获得知识后带来的快感』属于外在动机里的第三、四个小类,而『求知欲』本身(并不在乎是不是能够获得知识)就是『纯内在动机』了。有点《世说新语》里『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这样的几分意味。
已经有很多心理学以及教育学研究表明,在这个图中从左至右的动机类型对于个体行为的影响力(即是否能够执行且保持这个行为)是逐渐加深的。更有意思的是,这个动机系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比如咱们假设 A 君一开始来知乎回答问题是纯粹出于兴趣(『纯内在动机』),后来看到大家点赞(他人认同)就觉得内心窃喜,久而久之,这种外部奖励(点赞数)和行为之间的联系就被不断强化(reinforce)。在 A 君并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他的动机系统就出现了偏移(orientation shift)。这个时候如果 A 君认认真真答题之后没有得到很多的赞,他就觉得非常沮丧、焦虑或者恼怒,甚至为了获得更多的赞而完全背离自己的初衷,去迎合大家的口味。
请注意,这并不是说所有『取决于他人』的动机都是没有用的,相反,在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中,社交需要(love and belonging)以及自尊需要(esteem)是仅次于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的。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取决于他人』的动机往往一开始看起来对我们似乎很有效(因为它们和后面的终极需求相比,是个体能够认识到的更为直接和明确的一些需求)。但是个体的终极需求是自我实现(self-actualization),也就是通过自己的方式来实现自己的价值。由于每个人对于自我实现的定义是个性化的,所以单纯依靠『取决于他人』的动机是不太可能满足这个需求的。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图中靠左边的动机类型迟早会『失效』。
然而更麻烦的是,对于需要自律才能执行的行为而言,显然大部分行为本身是很难直接一上来就触发『纯内在动机』的 (这一点教育学研究得很深入,也有很多 field work 的基础,感兴趣的小伙伴也可以自行挖掘一些)。这也使得往往一开始我们需要依靠那些靠左边的动机(比如奖金,惩罚,别人的赞美)等等才能触发这些行为。但是想要真正解决自律这个问题,你需要非常非常清晰地意识到,这些『取决于别人』的途径迟早是要失效的,而且它们会导致你的动机系统发生偏移,如果一旦你已经很依赖了这些动机(比如题主描述的立 flag 给大家看),你必然会在它失效的时候感到非常痛苦。
所以,虽然『独居』和『自律』本身是两个问题,但是我觉得题主不妨借着『独居』这个机会,多花时间和自己聊聊天,学习如何和自己相处,把心理能量真正放回到自己的内心,把内心的主动权交回给自己。
而对于那些因为各种原因被迫『独居』的人,也可以对自己的一些行为进行上述的动机分析,对于认清自己的需求(即在哪些方面我有社交和自尊的需求,在哪些方面我更注重自我实现),避免一些没有必要的无聊寂寞冷也是有一定帮助的。因为一旦想清楚自己的需求,就可以更合理地安排自己的时间,找到更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
最后,祝福所有主动以及被动『独居』的人,在这个独自前行的世界里,孤独而不寂寞。
就是这样。
参考文献:
【1】Barrick, M. R. and M. K. Mount (1991). "The big five personality dimensions and job performance: a meta‐analysis." Personnel psychology44(1): 1-26.
【2】Carey, W. B. and S. C. McDevitt (1978). "Revision of the infant temperament questionnaire." Pediatrics61(5): 735-739.
【3】Ryan, R. M. and E. L. Deci (2000). "Intrinsic and extrinsic motivations: Classic definitions and new directions." 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psychology25(1): 54-67.
【4】Maslow, A. H. (1943). "A theory of human motivation." Psychological review50(4): 370.
几句节外生枝的题外话
知乎点赞数这个问题,我只是随手拿来举个例子而已。请勿对号入座。也请勿强迫他人对号入座。我也并不是来讨论点赞数设置是不是合理,怎样设计更合理这些问题的。
此外,尽管这个动机分类系统可以被用来解释以及引导更大范围的人类行为,比如前些年很热的企业文化和员工归属感话题等等,但是请大家注意在这些具体的『组织结构』中,所牵涉到的并不是行为动机乃至个体心理这一个因素,比如这里说到的外部奖励(工资)在公司这个组织里的定义还牵涉到劳动价值、社会分工等等这些更为宏观的变量,所以我并不是说外部奖励(工资、奖金)不应该给,或者应该少给才更有利于激发员工的『内在动机』,这和咱们今天探讨的自律行为,并不是一个层面的问题。当然,越来越多的组织开始意识到仅仅给员工发工资或者发奖金似乎是不够的,尤其对应到我们刚刚聊到的想要较为长期地改变人的行为的时候,企业往往需要针对员工来挖掘更多图中靠右边的这些动机分类。这也是心理学和其他广义上的社会科学(包括经济学、政治学等)在看待很多问题上的区别,心理学注重的是对于个体层面的分析,要运用心理学理论解释一些社会现象时,要注意从个体到群体的改变,不能生搬硬套。
更多讨论,查看 知乎圆桌 &&
客官,这篇文章有意思吗?冷漠的变态!侵犯一个独居女有怎样的下场?结局惊呆了
编辑:杜小妖
[导读]这绝对是部看完可以拿去装逼的电影,导演是保罗·范霍文。女主是伊莎贝尔·于佩尔,妥妥的一个法国老美人,老阿姨身材依旧火辣,完全看不出已经六十多岁。电影一开场就是被强暴的画面。这时镜头对准一个女人,衣衫凌乱的躺在地板上。之后蹲在地上打扫现场,大腿处流出鲜血。
这绝对是部看完可以拿去装逼的电影,导演是保罗&范霍文。
也许你对这个名字不熟悉,但你应该知道《黑皮书》和《本能》,这两部文艺哄哄的情欲片就是他的作品。
女主是伊莎贝尔&于佩尔,妥妥的一个法国老美人,老阿姨身材依旧火辣,完全看不出已经六十多岁。
您觉得这篇文章:
相关阅读:
[责任编辑:杜小妖]
吉和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吉和网”或“东亚经贸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吉和网或东亚经贸新闻,未经吉和网或东亚经贸新闻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发表,已经吉和网或东亚经贸新闻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吉和网”或“东亚经贸新闻”。
②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来电或来函与吉和网联系,我们将及时处理解决。联系方式:
Copyright (C)
长春羿尧网络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吉ICP备号-2 吉B-2-4- E-mail:独居要自律,群居更要自律 - 简书
独居要自律,群居更要自律
下午因为寝室的室友从中午睡到傍晚七点过,所以我在寝室三进三出——第一次是为了码字怕键盘声影响别人睡觉;第二次是啃苹果,那嘎嘣脆的声响实在有点大;第三次是去吃晚饭。接着,本来该五点钟开始跳pump it up,只好推迟到她醒了以后。同寝室安排在七点钟练毛笔的姑娘,又因为我们健身的占了场子,只好等到一个多小时后再来,于是,本该如往常十一点钟关灯睡觉的寝室,只能够延迟到十二点。我们几个健身的,练字的相识而无奈的一笑。
你说何必这么不知变通呢?健身的变成去跑步,练字的就不会被耽误了啊。那我还给你透露一点,寝室七个人因为一个人睡觉所以干什么都得小心翼翼,好多零碎的时间本来被安排了洗堆积的衣物,整理书桌,打扫卫生通通被推迟,这种本来连贯的事件被打断,心塞满满。
群居你不能管理好时间,其实是扰乱了大家的时间。
朋友满满前段时间也向我诉苦说,她们寝室有一个姑娘,每天晚上熬夜看电视剧,第二天起不来,起来了就黑着一张脸,或者听着他们洗漱就“冷暴力”(不耐烦地叹息、重重地拉帘子等),还会时不时地对她说,每天早上起那么早干嘛,都没睡醒。
天知道,她们八点钟的课,七点二十起床还叫早。
不然就是,对着镜子说,天哪,我的皮肤怎么这么差。
室友们就劝她,晚上十一点钟睡觉,早上七点钟起床,起来喝杯温水,排排宿便。
她一脸不耐烦地说:十一点?你们那么吵,谁睡得着。
满满说,我已经无语了,我都不知道该怎么说了,我觉得我是是个罪人,我现在都是尽量在她没 有洗漱好的时候走,不然,我这一天都得愧疚。
我这边安慰了她几句,其实这种把自己的过错让别人承担的人并不少——我早上起不来,就是因为你晚上睡得晚;我的作业没完成,就是因为你没早点提醒我;我的健身卡只用了几次时间就到期了,就是因为你老是不陪我去……对于这种人,真想给TA一耳刮子,妈的,智障!
群居生活中你也许是易被惊醒的人,是失眠的人,是减肥的人,是上进的人,是颓废的人,无论你是怎样的,管好你的情绪,没有谁是你妈。
在群居生活中还有这样一种人——你新买了一件衣服,说:啊,某宝上淘的,好看吧?TA会在万千的赞美声冒出:看起来质量就不好耶。于是,你灰溜溜地把它压在了箱底。
你说,哇,我家老公,好帅好帅。TA回来一句:这么娘。于是,你都不敢出声了。
除了打击你的热情以外,还特别会抱怨——这食堂吃的菜叫人吃的吗?这澡堂这么烂,洗的时候我都担心会塌;寝室这么小还要住八个人,当我们是奥斯新集中营吗?哇,你知道吗,我到这个城市的时候以为回到知青上山下乡的时候;我怎么这么倒霉啊,做什么事都做不成……你只有对着TA:是啊,啊?哈哈哈。对啊,就是。妈的,还不能反驳。憋屈死你!
当然,TA还会负责“激励”你——你这么矮,多晒点太阳,补钙;你这么胖,会嫁不出去的;你这么黑,晚上打劫都不用带丝袜……我去,分分钟老娘39码的大拖鞋,甩你脸上。
群居生活管住嘴,不是说你不可以抱怨,不能吐槽,不能发表自己的意见,而是看好时机,本来住在一起矛盾肯定会有的,你每日一播,真的任何人都受不了。
我有个朋友说,寝室是出不了真心朋友的。我觉得过于片面,但在往后的日子里又似乎印证了这一点,但渐渐地又发现自己的朋友很多都是以前的室友,我擅自加了一句,这样就觉得圆满了:寝室里出不了真心人,但离开后还能保持长期联系的,那必将会成为一辈子的朋友。
为什么独居自律更广泛,更受到认同,这是因为,它关乎于个人,放在一对一的点上;而群居回忽视自律,是因为会觉得群居本来就需要你包容我我包容你,所以你得忍受我的不足,因为我也在忍受你的怪癖,如此恶性循环,双方都有怨气又秉持着表面平和的姿态,那么心中怨气越大,行为越是放肆。无论独居也好,群居也罢,都是修炼,都有可以捡的经验值,可以掉宝藏的怪。愿每个同居人都可以成为彼此的牵挂。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群居守口 独居守心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