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大学什么时候开始写论文英文论文

热门推荐: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关于论文的摘要的重要性小编这里已经不想再强调了,只是需要告诉大家如何让自己的论文摘要更加出彩才是我们需要做的。摘要可以说一个简洁高效、清晰明了传达你的文章并突出其最重要方面的工具。本文中我们主要讨论下英文论文写作的摘要重点。
  1、先写正文还是先写摘要?
  相信有很多同学们看过很多文章也包括我们之前的一些文章都被告知最好要先写正文在写摘要,但是,这种方法仅限于一些short essay,如果遇到一个很大需要耗时很长的项目论文,此时你所完成的研究全貌可能在你脑子里已并不清晰,那么这样的方法可能就不适合了。先写论文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在你将你的调查研究结果的所有方面浓缩到一个文件里时,你的记忆将得到有效的刷新。 文稿可以指导摘要的写作,而摘要是你的研究的精简概括。如果你无法决定从哪里开始写,就考虑过一遍你的essay并勾出每部分最重要的句子(介绍、方法、结果和讨论/结论)。
  然后,用这些句子作为提纲来撰写摘要。用通顺的语句将这些提纲连接起来,那么相信会成就一段非常不错的摘要。
  2、 提供介绍性背景信息,引出你的目标陈述
  摘要的第一部分举足轻重,第 1-3 句话必须让tutor知道你essay的主题。
  例如: “The importance of epistasis&―non-additive interactions between alleles―in shaping population fitness has long been a controversial topic, hampered in part by lack of empirical evidence” 这是一个很好的引导性句子。它既陈述了主要议题 (the role of epistasis in shaping population fitness),也说明了问题(the lack of empirical evidence in this area)。
  这样,读者的注意力被立刻抓住了。下一个句子可以接着讲述这个领域缺乏什么样的信息,或者以前的研究者曾做了哪些努力来解决这个问题。这样的陈述可以很自然地引出关于你的研究如何能独特地解决这个问题的陈述。使用诸如 “Here, we aimed to…” or “Here, we demonstrate that…” 等句子来向读者表明你在陈述你的研究目标或目的。
  3、 简短介绍你的方法
  摘要的方法部分是概括你的研究基本设计的机会。过度的细节并不需要,但是你应该简短地陈述使用的主要技术。生物或临床领域的摘要应该提到研究的生物体、细胞系或种群。如果是生态论文,研究地点通常是重要的信息。临床试验方面的论文应该提到样本大小、病人组群、剂量和研究持续时间。以下例子用一句话清楚简洁地提供了所有这些信息:
  “One hundred consecutive consenting male inpatients in a state of moderately severe, uncomplicated alcohol withdrawal at screening were randomized to receive either lorazepam (8 mg/day) or chlordiazepoxide (80 mg/day) with dosing down-titrated to zero in a fixed-dose schedule across 8 treatment days.”
  4、 清楚描述研究最重要的发现
  就像摘要可能是科研论文最重要的部分,关于结果的分部可能是摘要最重要的一部分。这是因为别人看你的摘要的主要原因是为了了解你的发现。因此,结果分部应该是摘要最长的部分,你应该在这里提供尽量详尽的细节。
  比如以下陈述: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body weight were observed between the animals in groups A and B” are not very informative. Instead, consider making more specific statements, such as “the average body weight loss of the animals in group A was greater than that of the animals in group B (20.4&0.3 g vs. 8.4&0.6 p&0.01)”. 注意p-值有效传递了区别的显著,因而不再需要 “significant”这个词。
  5、 简洁陈述结论并避免夸大
  摘要的最后 1-2 句话应该用来概括有关研究的关键信息:你的结论。开始这一部分的好方法是使用诸如“Our study revealed that…” 或者 “Overall, we conclude that…”.这样的句子。然后,尽量简洁地陈述你的主要发现。如果你有其它有意思的次要发现,也可以提及它们。
  最后,考虑写一句陈述有关你的工作的理论性或实践性意义的话,以及/或者你的工作如何推动整个领域发展。这将帮助读者更清楚地了解你的发现的重要性。在摘要里不要夸大结论的重要性以至误导读者
  文章来自meeloun教育网http://www.lxws.net/new.php?id=997
欢迎举报抄袭、转载、暴力色情及含有欺诈和虚假信息的不良文章。
请先登录再操作
请先登录再操作
微信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
分享留学生英文论文写作干货、核心技巧、以及英文论文范文。国...
中国高校校报协会副会长......
北京教育音像报刊总社评论部评论员.....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首席专家
美国独立教育顾问协会认证顾问
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教授如何才能使自己看懂英文文献?
来源:互联网
【大四开始做毕业论文,以后上研究生还要继续做,但是老师让看的好多英文的文献看不懂,一片茫然,如何提高自己阅读英文文献的水平呢? 本问题已收录进圆桌: 动态 - 将科学研究进行到底 更多讨论欢迎关注:)】
SoniaYang:
【转载需经本人同意 谢谢!】因为去年年中刚完成了我的硕士论文,就来谈点个人经验。不知道你指的文献指的是“期刊论文”or“学术原著”如果是“期刊论文”,那就得首先看Abstract(摘要)。一般Abstract包括了这篇文章最基本最全面的几个要素,就是整篇文章的总览了。其中提到的关键词,有必要需要勾画出来,例如这样:然后看这些关键词跟你的研究有没有关联、或者对于你的研究有无用处。然后看这些关键词跟你的研究有没有关联、或者对于你的研究有无用处。关键词的范畴是:对我直接有用的,可能会拓宽我的研究领域的,可能会启发我写作的。接下来根据文章对我所研究的话题的相关度进行选择性阅读。如果相关度大(比如Abstract里提到了很多我觉得很有用的信息),那么我就会仔细读一下Introduction。读的过程中记牢一点:把对我有用的东西全做标记。并且,不要总是精读,要进行关键词引导下的精读+跳读。学术论文确实很难,很多时候完全没必要完完整整读完全篇。我的经验是,阅读小标题。在小标题的引导下,找寻对自己有用的信息。一般有用的信息出现频率较高的在:Literature Review(文献综述)。这不仅会拓宽你的研究视角,更会给你提供更多有价值的、权威的文献信息。记住:你的论文最好一定要引用大牛说过的话或者理论。而别人的文献综述通常能提供知名的学者的theories and perceptions.第二个有用的部分我觉得不是Results,而是Discussion和Conclusion.Results很多情况都是data的总结,例如图表,直观的数据呈现。在这一部分(或者Methodology部分)通常你只能大约学习一下别人的研究方法(qualitative or quantitative),这两个部分对于本科生来说,完全可以只做到略懂或者似懂非懂就可以了,即使你拿去询问老师,老师都不一定能给你解答。但Results里面带有总结性的话也可以标记出来。因为你可以在写自己的论文的时候用上,例如“XXX学者提到……”等等。而Discussion和Conclusion里面的各种小标题大标题,都很有指导和借鉴意义——因为这就是人家的研究成果啊!!你要写不也是往这种方向上去靠嘛。而且个人觉得Conclusion这部分特别好懂。所以你精读了Introduction+Conclusion这两个部分之后,对整篇文章要说的内容就能够了解30%左右,前提是这两个部分足够丰富,而不是随便潦草的半页纸。当然,这两部分里总体还是一些总结性和概括性较强的语言。但对于我们的理解,是有非常大的帮助的。最后我要说一下文献里我觉得最有用的、每次都能发现新大陆的部分:References(也有叫做Bibliography)。就是那个文章最后的长长的密密麻麻的List啦。关于如何找有价值的reference,读书时一个教我们写论文的英国爷爷有几点建议,很受用:关于如何找有价值的reference,读书时一个教我们写论文的英国爷爷有几点建议,很受用:1. 找大牛。所谓大牛就是你读的书里经常出现的人物的名字啦,比如Halliday啦,Richards啦,etc.2. 找近期。一般2000年之前的,不是很系统的著作我都不会去看。这一条特别适用于期刊论文,年代越久远的期刊文献,除非是特别特别有名的很多论文引用过的文献之外,其他的都价值较低。3. 找Topic。最好是能跟你研究的东西100%单词吻合的书籍。最好也是2000年以后的。目前觉得好的建议就这些了。希望对你有帮助。如果你要继续读研究生,阅读文献之路漫漫,但是学着学着你会get无穷尽的乐趣。当你有了一个研究方向or范围,你会发现,原来有这么多人做过这么多精细的研究。为自己感兴趣的知识添砖加瓦,其乐无穷。------------------更新分割线------------------(从评论区提过的问题编辑而来)1. 如何快速区分期刊论文的质量?答:1) 知名数据库比google scholar直接下载到的论文靠谱。学校花投资买数据库的链接和使用权不是白花的,本科时我喜欢跑国家图书馆(各种国外数据库链接有木有,每人每天免费上1小时,现在听说有了改进),那时候我导师就推荐我用sage,还有另外一个忘了名字,读研期间的老师会推荐System、Academic Search Premier、ProQuest Education Journals、JSTOR。都是比较好的文献数据库。国内的话。。一般就选择看知网里面的硕士论文(英文版),博士论文太长了orz。2) 看刊登的杂志,老师介绍和提到过的权威业内杂志就那几本。而且随着资料的收集,你也越来越了解哪些杂志对应哪个Topic被引用得越多次。其次我会看作者,看这个作者是否多次在其他文献有提及(这也是阅读Literature Review的重要性)。以及看这个作者的教育or工作背景,大部分期刊文章(2005年以后的较多)都会把这个信息说得很清楚。但是目前来说看得最多的,是被引用最多次的那十来篇文章。文献阅读不在数量之多,而在精,在于你能否get精华文章的要义。2. 如何进行学术著作的选择和阅读?答:1) Books比Journals选起来容易,一是看出版社(我导师会让我把我看的书拿给她看,她首先拿去就看一眼出版社、然后看作者,如果是她没听过的,她就会怀疑这本书是否值得引用…)。我引用得最多的书籍一般都是Cambridge、Oxford、Longman这三个,书超多的。二是看作者,主要也还是尽量找听过的大牛。我觉得硕士和本科阶段根本不用看那么多枝枝叶叶,主杆的书那么多都没看完呢,尽量还是找权威专家学者的来多拜读吧。2) 著作如果是为了research或者论文才去看的话,建议直接找期刊reference里出现过多次的书。然后直接看目录选出重点章节(有些Chapter会提到跟你的topic完全相符的内容,就直接翻看,一般一本著作有2-3章重点Chapter),之后根据章节内小标题选择阅读。我一般会准备很多彩色书签帖,看到可以引用的或好的语句就标记出来备用。著作比文献难N倍,读书比期刊吃力,而且一般废话有点多,所以阅读著作更要择精择优。我有遇到过特别特别难懂、但一看就是王牌知识的书的段落会朗读好几遍才能搞懂意思。多读就知道哪些重要哪些不重要啦。(个人认为,阅读原版学术著作的难度远远大于期刊,所以必要时候,一定要朗读!朗读!力争掌握重点段落100%的意思。因为真的很重要。)
Lee Ashley:
回答较长,没有耐心看的童鞋可以直接看黑体字。文章是转载的,出处在末尾。【一】学术牛人1:用自己的话概括和梳理文献 及时回顾心得和经验:我现在每天还保持读至少2-3篇的文献的习惯。读文献有不同的读法,但最重要的自己总结概括这篇文献到底说了什么,否则就是白读,读的时候好像什么都明白,一合上就什么都不知道,这是读文献的大忌,既浪费时间,最重要的是,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导致以后不愿意读文献。一、回顾重要内容每次读完文献(不管是细读还是粗读),合上文献后,想想看,文章最重要的take home message是什么,如果不知道,就从abstract, conclusion里找,并且从discuss里最好确认一下。这样一来,一篇文章就过关了。take home message其实都不会很多,基本上是一些concepts,如果你发现你需要记得很多,那往往是没有读到重点。二、扩充知识面的读法重点读introduction,看人家提出的问题,以及目前的进展。类似的文章,每天读一两篇,一个月内就基本上对这个领域的某个方向有个大概的了解。读好的review也行,但这样人容易懒惰。三、为了写文章的读法读文章的时候,尤其是看discussion的时候,看到好的英文句型,最好有意识的记一下,看一下作者是谁,哪篇文章,哪个期刊,这样以后照猫画虎写的时候,效率高些。比自己在那里半天琢磨出一个句子强的多。当然,读的多,写的多,你需要记的句型就越少。其实很简单,有意识的去总结和记亿,就不容易忘记。【二】学术牛人2:根据文献重要程度编号 精读综述和摘要一、先看综述先读综述,可以更好地认识课题,知道已经做出什么,自己要做什么,还有什么问题没有解决。对于国内文献一般批评的声音很多。但它是你迅速了解你的研究领域的入口,在此之后,你再看外文文献会比一开始直接看外文文献理解的快得多。而国外的综述多为本学科的资深人士撰写,涉及范围广,可以让人事半功倍。二、有针对地选择文献针对你自己的方向,找相近的论文来读,从中理解文章中回答什么问题,通过哪些技术手段来证明,有哪些结论?从这些文章中,了解研究思路,逻辑推论,学习技术方法。1、关键词、主题词检索:关键词、主题词一定要选好,这样,才能保证你所要的内容的全面。因为,换个主题词,可以有新的内容出现。2、检索某个学者:查SCI,知道了某个在这个领域有建树的学者,找他近期发表的文章。3、参考综述检索:如果有与自己课题相关或有切入点的综述,可以根据相应的参考文献找到那些原始的研究论文。4、注意文章的参考价值:刊物的影响因子、文章的被引次数能反映文章的参考价值。但要注意引用这篇文章的其它文章是如何评价这篇文章的。三、如何阅读文献1、注重摘要:摘要可以说是一个论文的窗口。多数文章看摘要,少数文章看全文。真正有用的全文并不多,过分追求全文是浪费,不可走极端。当然只看摘要也是不对的。多数文章题目、摘要简单浏览后,直接把几个Figure及Title与legend一看,一般能掌握大部分。2、通读全文:读第一遍的时候一定要认真,争取明白每句的大意,能不查字典最好先不查字典。因为读论文的目的并不是学英语,而是获取信息,查了字典以后思维会非常混乱,往往读完全文不知所谓。可以在读的过程中将生字标记,待通读全文后再查找其意思。3、归纳总结:较长的文章,容易遗忘。好在虽然论文的句子都长,但每段的句数并不多,可以每一段用一个词组标一个标题。4、确立句子的架构,抓住主题:读英文原版文献有窍门的。我们每个单词都认识读完了却不知他在说什么,这是最大的问题。在阅读的时候一定要看到大量的关系连词,他们承上启下引领了全文。中国人喜欢罗列事实,给出一个观点然后就是大量的事实,这也是中文文献的特点,我们从小都在读这样的文章,很适应。西方人的文献注重逻辑和推理,从头到尾是非常严格的,就像GRE里面的阅读是一样的,进行的是大量重复、新旧观点的支持和反驳,有严格的提纲,尤其是好的杂志体现得越突出。读每一段落都要找到他的主题,往往是很容易的,大量的无用信息可以一带而过,节约你大量的宝贵时间和精力。5、增加阅读量:由于刚刚接触这一领域,对许多问题还没有什么概念,读起来十分吃力,许多内容也读不懂。后来随着阅读量的增加,最后可以融汇贯通。所以,对新手而言,应当重视阅读文献的数量,积累多了,自然就由量变发展为质变了。四、提高阅读的效率1、集中时间看文献:看文献的时间越分散,浪费时间越多。集中时间看更容易联系起来,形成整体印象。2、做好记录和标记:复印或打印的文献,直接用笔标记或批注。pdf 或html格式的文献,可以用编辑器标亮或改变文字颜色。这是避免时间浪费的又一重要手段,否则等于没看。3、阅读顺序:根据阅读目的选择合适的顺序。一般先看abstract,introduction,然后看discussion,最后看result和method(结合图表)。五、文献的整理1、下载电子版文献时(caj, pdf, html),把文章题目粘贴为文件名(文件名不能有特殊符号)2、不同主题存入不同文件夹。文件夹的题目要简短,如:PD, LTP, PKC, NO。3、看过的文献归入子文件夹,最起码要把有用的和没用的分开。4、重要文献根据重要程度在文件名前加001,002,003编号,然后按名称排列图标,最重要的文献就排在最前了。而且重要文献要注意追踪。运气好,你可以得到更多的线索;运气不好,发现别人抢先了。据此修正你的实验。六、英文文章写作(阅读文献的副产品)1、平时阅读文献,注意总结常用句型和常用短语(注意,文献作者必须是以英文为母语者,文献内容要与你的专业有关)。2、找3-5篇技术路线和统计方法与你的课题接近的文章,精读。【三】学术牛人3:如何提高英文的科研写作能力心得和经验:在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科研论文,是科研工作者与同行交流、取得国际影响的必经之路。有些国内的科学家实验做得很漂亮,但常常苦恼于论文写作力不从心,成为国际交流的一大障碍。本文从笔者的亲身体验出发,给博士生、博士后以及年轻的PI(课题组长)提供一个借鉴。我大学时的同班同学都知道,那时我的英语不算好(英语四级考试仅为“良”),写作尤其糟糕。初到美国之时,对英文环境适应得很差,读一篇《生物化学杂志》(JBC)的文章要五六个小时,还常常不理解其中一些关键词句的意思,压力极大。很幸运,1991年4月我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JohnsHopkins University)攻读博士学位时遇到了学兄和启蒙老师John Desjarlais。听了我的苦恼后,John告诉我,“每天花45分钟读《华盛顿邮报》,两年后你的写作能力会得心应手”。这条建议正合我意。我原本就对新闻感兴趣。于是,我每天上午安排完第一批实验后,都会在10点左右花一个小时阅读《华盛顿邮报》,主要看A版(新闻版)。刚开始,我一个小时只能读两三个短消息或一个长篇报道,中间还不得不经常查字典看生词。但不知不觉间,我的阅读能力明显提高。1992年老布什与克林顿竞选总统,我跟踪新闻,常常一个小时能读上几个版面的消息或四五个长篇报道,有时还把刚看到的新闻绘声绘色地讲给师兄师姐听。阅读直接提升了我的英文写作能力。看完一些新闻后,我常常产生动笔写自己感想的冲动。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中国游泳队取得了四金五银的好成绩,美国主要媒体纷纷指责这是中国运动员服用违禁药物,但没有任何检测的证据,完全凭美国运动员的感觉。此事让我很气愤,我生平第一次给《华盛顿邮报》和《巴尔的摩太阳报》(The Baltimore Sun)各写了一封信,评论报道的不公平。没想到两天后,《巴尔的摩太阳报》居然原封不动地把我的信刊登在《读者来信》栏目。同事祝贺,我也洋洋得意。受到此事鼓励,我在此后三年多的日子里常常动笔,有些文章发表在报刊上(大部分投稿石沉大海),也曾代表中国留学生写信向校方争取过中国学生的利益。有时还有意外的惊喜。1995年的一天,一位朋友打电话告诉我:今天出版的《巴尔的摩太阳报》上有我的评论文章。我急匆匆赶到街头买来5份报纸,果然,在A版的倒数第二页,以15厘米×15厘米的篇幅发表了我一个多星期前寄给报社、本以为不会发表的一篇文章。以上是我个人英文写作能力提升的一段过程。但是,科研论文不同于读者来信,有其专业特点甚至是固定格式。1994年,我第一次完整地写科研论文,感觉很差。好不容易写完的文章,连我自己都不愿意读第二遍,勉强修改之后交给了老板Jeremy Berg。他拖了3周没看我的文章,我实在忍不住了去催他。上午9点,Jeremy告诉我:今天看。11点,我去他办公室催,秘书拦住我,说Jeremy正在办理重要事务,两点前不得打扰。我心中惴惴,不知Jeremy在干什么。下午一点半,Jeremy急匆匆过来找我,拿了一叠纸,“这是初稿,你看看如何,我们可以试试《科学》”。我仔细一看,天啊!一共7页,4个多小时,Jeremy已经把文章的整体写完了,只是缺少方法(Method)和参考文献(references)。让我郁闷的是,他根本没有用我的初稿。其实,写文章贵在一气呵成。我也沿袭了Jeremy的风格。2006年10月,在我们处于劣势的激烈竞争中,有两个课题面临被“scoop”(取消)的危险,我曾经两次一晚上赶出一篇文章。第一次是10月15日,傍晚8点左右开始写,通宵工作,第二天早晨10点完成一篇按照《细胞》杂志格式的论文,包括摘要(abstract),引言(introduction),结论(results),讨论(discussion),仔细阅读一遍后于下午4点半完成网上投稿。这篇文章最终发表在12月份《自然》子刊《结构与分子生物学》上(电子版于11月10日发表)。另一次是10月18日,傍晚6点开始写,通宵工作,第二天早晨8点完成,上午9点半完成投稿,最终发表在12月15日的《细胞》上。当然,能通宵完成一篇文章,还有一个重要前提,就是对研究领域非常熟悉,对文章整体的大概思路已经深思熟虑,所有的图表(Figures)都事先做好了。这些前期工作即使全身心投入也需要3~4天。从1994年自己写第一篇科研论文的艰难,到现在写起来得心应手、驾轻就熟,我总结出如下经验。1、要写好科研论文,必须先养成阅读英文文章的习惯,争取每天30~60分钟。刚开始可以选择以读英文报纸、英文新闻为主,逐渐转为读专业杂志。我会在近期专门写一篇文章介绍一套行之有效的增强读专业杂志能力的办法。2、写科研论文,最重要的是逻辑。逻辑的形成来自于对实验数据的总体分析。必须先讨论出一套清晰的思路,然后按照思路来做图表(Figures),最后才能执笔。3、具体写作时,先按照思路(即Figures)写一个以subheading(小标题)为主的框架,然后开始具体写作。第一稿,切忌追求每一句话的完美,更不要追求词语的华丽,而主要留心逻辑(logic flow),注意前后句的逻辑关系、相邻两段的逻辑关系。写作时,全力以赴,尽可能不受外界事情干扰(关闭手机、座机),争取在最短时间内拿出第一稿。还要注意:一句话不可太长。4、学会照葫芦画瓢。没有人天生会写优秀的科研论文,都是从别人那里学来的。学习别人的文章要注意专业领域的不同,有些领域(包括我所在的结构生物学)有它内在的写作规律。在向别人学习时,切忌抄袭。在美国一些机构,连续7个英文单词在一起和别人的完全一样,原则上就被认为抄袭(plagiarism)。5、第一稿写完后,给自己不要超过一天的休息时间,开始修改第二稿。修改时,还是以逻辑为主,但对每一句话都要推敲一下,对abstract和正文中的关键语句要字斟句酌。科研文章里的一些话是定式,比如“Toinvestigate the mechanism of……,we performed……”(为了探索……的机制,我们做了……),“Theseresults support the former,but not the latter,hypothesis……”(这些结果支持了前面的观点,而不是后面的,假设……),“Despite recent progress,how……remains to beelucidated……”(尽管最近的进展,如何阐明……)等等。用两次以后,就逐渐学会灵活运用了。学会用“Thesaurus”(同义词替换)以避免过多重复。第二稿的修改极为关键,再往后就不会大改了。6、第二稿以后的修改,主要注重具体的字句,不会改变整体逻辑了。投稿前,一定要整体读一遍,对个别词句略作改动。记住:学术期刊一般不会因为具体的语法错误而拒绝一篇文章,但一定会因为逻辑混乱而拒绝一篇文章。这套方法行之有效,我对所有的学生和博士后都会如此教导。我的第一个博士后是柴继杰,1999年加入我在普林斯顿大学的实验室。柴继杰当时的英文阅读和写作能力很差。我对他的第一个建议就是“每天花半小时读英文报纸”。难能可贵的是:他坚持下来了!经过几年的努力,2004年柴继杰已经能写出不错的项目经费申请书(grant proposal),2006年他的第一篇独立科研论文发表在《分子细胞》(Molecular Cell)上,随后相继在《自然》发表两篇论文,在其他一流学术期刊发表十多篇论文。他的写作能力开始成熟。发表论文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但要明白:论文只是一个载体,是为了向同行们宣告你的科研发现,是科学领域交流的重要工具。所以,在科研论文写作时,一定要谨记于心的就是:用最简单的话表达最明白的意思,但一定要逻辑严谨!其实,中文和英文论文皆如此!【四】学术牛人4 :外语基础薄弱如何读外国文献?心得和经验:本人英语基础不好,没过六级,所以在硕士的时候基本上看的外文文献很少,现在想想很后悔,2年的时间少学了很多东西。上了博士,自己给自己的定位也高一些了,开始打算硬着头皮咬着牙很不情愿的也要多看些外文文献,一开始看比较慢,有些很难理解,到现在大约仔细阅读了100篇外文文献,泛读了100篇外文文章,受益匪浅,现在基本不怎么看中文的了,现在自己写外文的也很顺手了。谈几点自己的体会,我是材料专业的。1、先找5篇跟自己论文最相关的外文文章看。花一个月的时间认认真真的看,反复看,要求全部读懂,不懂的地方可以和同学和老师交流一下。一个月以后你已经上路了。2、如何读标题:不要忽视一篇论文的标题,看完标题以后想想要是让你写你怎么用一句话来表达这个标题,根据标题推测一下作者论文可能是什么内容。有时候一句比较长的标题让你写,你可能还不会表达,下次你写的时候就可以借鉴了。3、如何读摘要:快速浏览一遍,这里主要介绍这篇文章做了些什么。也许初看起来不好理解,看不懂,这时候不要气馁,不管它往下看,等你看完这篇文章的时候也许你都明白了。因为摘要写的很简洁,省略了很多前提和条件,在你第一眼看到摘要而不明白作者意图的时候看不懂是正常的。4、如何读引言(前言):当你了解了你的研究领域的一些情况,看引言应该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了,都是介绍性的东西,写的应该都差不多,所以看文献多了以后看这部分的内容就很快了,一扫而过,有些老外写得很经典得句子要记下了,下次你写就可以用了。5、如何读材料及试验:当你文献看多了以后,这部分内容也很简单了,无非就是介绍试验方法,自己怎么做试验的,很快就能把它看完了吧。6、如何看试验结果:看结果这部分一定要结合结果中的图和表看,这样看的快。主要看懂试验的结果,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例如作者用不同的句子结构描述一些数字的结果)。有时看完以后再想想:就这么一点结果,别人居然可以大篇幅的写这么多,要是我可能半页就说完了。7、如何看分析与讨论:这是一篇文章的重点,也是最花时间的。我一般把前面部分看完以后不急于看分析讨论。我会想要是我做出来这些结果我会怎么来写这部分分析与讨论呢?然后慢慢看作者的分析与讨论,仔细体会作者观点,为我所用。当然有时候别人的观点比较新,分析比较深刻,偶尔看不懂也是情理之中。当你看的多了,你肯定会看的越来越懂,自己的idea越来越多。8、如何看结论:这个时候看结论就一目了然了,作后再反过去看看摘要,其实差不多。9、把下载的论文打印出来:把论文根据与自己课题的相关性分三类,一类要精读,二类要泛读,三类要选择性的读,分别装订在一起。10、看过的文献要温习:看完的文献千万不要丢在一边不管,3-4个月一定要温习一遍,可以根据需要,对比自己的试验结果来看。11、学会记笔记:重要的结论,经典的句子,精巧的试验方案一定要记下来,供参考和学习。12、有些试验方法相同、结论不同的文献,可以批判性的阅读。我想要是你自己做试验多的话,你应该有这个能力判断谁的更对一点。出现试验方法相同,结论不同的原因有下:试验方法描述不详细,可能方法有差别;试验条件不一样;某些作者夸大结果,瞎编数据。有人也许会问,你是怎么看文献的,特别是一个以前没有接触的陌生领域。我的方法是,先看中文综述,然后是中文博士论文,而后是英文综述,最后是英文期刊文献。这样做的好处是,通过中文综述,你可以首先了解这行的基本名词,基本参量和常用的制备、表征方法。我觉得这点很重要,因为如果直接英文上手的话,一些基本名词如果简单的想当然的翻译,往往会将你引入误区或造成歧义。同时中文综述里要包含了大量的英文参考文献,这就为后续的查找文献打下一个基础。中文博士论文,特别是最近几年的,其第一章前言或是绪论所包含的信息量往往大于一篇综述的。因为它会更加详细的介绍该领域的背景以及相关理论知识,同时里面往往会提到国内外在本领域做得比较好的几个科研小组的相关研究方向。通过阅读就可以更清楚理清一个脉络。英文综述,特别是那种invited paper或是发表在高if期刊上的,往往都是本领域的牛人们写的。对此要精读,要分析其文章的构架,特别要关于作者对各个方向的优缺点的评价以及对缺点的改进和展望。通过精读一篇好的英文综述,所获得的不只是对本领域现在发展状况的了解,同时也可以学会很多地道的英文表达。最后就是针对自己的课题查找阅读相关英文文献了。现在各大学图书馆里面的数据库都比较全,即使没有也可以通过网络上多种手段获取文献了。所以说文献的获取不是问题,问题在于查什么样的文献和怎么具体阅读整理文献。根据我的体会,我觉得有以下四类英文文献是我们所需要的:1、本领域核心期刊的文献。不同的研究方向有不同的核心期刊,这里也不能一概唯if论了。比如说陶瓷类的核心期刊美陶的IF也不过1.5几,但上面的文章特别是featureartical还是值得仔细阅读的。当然,首先你要了解所研究的核心期刊有哪些,这个就要靠学长、老板或者网上战友的互相帮助了。2、本领域牛人或者主要课题组的文献。每个领域都有几个所谓的领军人物,他们所从事的方向往往代表目前的发展主流。因此阅读这些组里的文献就可以把握目前的研究重点。这里有人可能要问,我怎么知道谁是牛人呢?这里我个人有两个小方法。第一是在ISI检索本领域的关键词,不要太多,这样你会查到很多文献,而后利用ISI的refine功能,就可以看到哪位作者发表的论文数量比较多,原则上一般发表论文数量较多的人和课题组就是这行里比较主要的了。还有一个方法,就是首先要了解本领域有哪些比较规模大型的国际会议,而后登陆会议主办者的网站一般都能看到关于会议的invited speaker的名字,做为邀请报告的报告人一般来说都是在该行有头有脸的人物了。3、高引用次数的文章。一般来说高引用次数(如果不是靠自引堆上去的话)文章都是比较经典的文章,要么思路比较好,要么材料性能比较好,同时其文笔应该也不赖的话。多读这样的文章,体会作者对文章结构的把握和图表分析的处理,相信可以从中领悟很多东西的。4、最后就是当你有了一定背景知识,开始做实验并准备写论文的时候需要看的文献了。我个人的经验是,首先要明确一点,你所做的实验想解决什么问题?是对原有材料的改进还是创造一种新的材料或者是新的制备方法,还是采用新的表征手段或是计算方法。明确这一点后,就可以有的放矢查找你需要的文献了。而且往往当你找到一篇与你研究方向相近的文章后,通过ISI 的反查,你可以找到引用它的文献和它引用的文献,从而建立一个文献树,更多的获取信息量。此外,我想提到的一点就是关于文献的整理。很多时候大家下文献都是很盲目,抱着一种先下来再说的思想。往往下来的文献不少,但只是空占着磁盘空间。不经过整理归类的文献就不是自己的文献,那根据什么来分类呢?我有一个比较简单实用的方法,适用于那些拥有大量未读文献的。就是只关心三点:文章的前言的最后一部分(一般这部分都是提出作者为什么要进行这项工作,依据和方法),文章中的图表(提出采用的表征方法以及性能变化)和结论(是否实现了既定目标以及是否需要改进)。当然,如果全部精读相信工作量也不小。我的看法是尽可能用50个字左右来归纳文章,说白了就是文章的目的(如改进某个性能或提出某种方法)+表征手段(如XRD, IR, TEM等)+主要结论(如产物的性能)。当你按照这个方法归纳整理几十篇文献后,自然会有一个大致的了解,而后再根据你的笔记将文献分类整理,当你在写论文需要解释引用时再回头精读,我觉得这样会提高效率不少。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清华研读间 《4位学术牛人教你读文献、用文献》
谢喵。首先解题。“如何才能使自己看懂英文文献”,其实在这里“看懂”并不是问题的症结,看什么——几十篇文献应该从哪一篇看起,几十页的文献应该重点看哪里;怎么看——怎么能够从几十页的文献中高效快速地提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怎么才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尽可能地囊括课题相关的文献内容才是问题的所在。最近在填我前段时间埋的两个大坑,正好要重新翻阅大量文献,就把回答这个题目当做热身运动吧。就拿这个问题来说:我需要查阅有关Language Input/Output(语言输入/输出)和Explicit/Implicit Learning Mechanism(显性和隐性学习机制)相关的内容。首先我翻阅教科书式的文献Gass(2003) [1] 这样的文献的特点是:覆盖面广,时间跨度大,概括性强,指导性强。通过这样的文献综述,我可以锁定我需要特别关注的区域。这里就引出了文献阅读的法则一:从文献综述或综述类文献开始,概览全局,缩小范围好了,现在我们知道从何下手了,解决了“应该从哪一篇看起”的问题;紧接着要解决的是“一篇文献应该重点看哪里”的问题,而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要了解手中文献的结构,通过我后文的讨论,大家会发现,这也是文献的一般结构。第一段是这样的:Over the past few decades there have been many ways that scholars have approached 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This book, and hence this chapter on input and interaction, takes a cognitive science perspective o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The input and interaction approach takes as its starting point the assumption that language learning is stimulated by communicative pressure, and examin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mmunication and acquisition and the mechanisms (e.g., noticing, attention) that mediate between them. We begin with a discussion of the evidence requirements for learning. We then take an historical look at the study of input/interaction, and from there move to a review of recent research, followed by a consideration of how learning is fostered through interaction.这么一大段英文!别急,接下来我会向大家展示这一大段篇首语在我脑海中是什么样子:Over the past few decades... (在过去的几十年本领域中有哪些新鲜事). This book, and hence this chapter on input and interaction...(这一章节的主要内容是,以什么样的视角/研究方法探索了...内容). The input and interaction approach takes as its starting point the assumption that ... (大家公认的大前提是什么), and examines... (探究了...和...的关系/机制). We begin with... (我们首先会讲到). We then... (其次会讲到), and from there move to... (随后/在此基础上又会讲到) , followed by... (最后会谈到).Piu! 处理的信息量瞬间缩水。在这些关键词的指引下,就能迅速缩小这一段内容的信息熵:领域近况(研究背景)主要课题/视角/研究方法(锁定研究范围)讨论的前提(保证论证的严密性,同时有自报家门的作用,因为不同的派别遵循的大前提多不同)研究目的(明确自己要达到的目标)篇章结构(明确研究步骤)刚刚我们阅读的第一段,在一般期刊论文中多处于摘要(Abstract) 的位置,统领全文,同时相当于阅读索引,告诉读者主要信息的分布情况,便于读者采撷自己需要的内容。这一段当然不得不读。现在我们知道了摘要的重要性和一般结构,我觉得还不够。我们还能做的就是,反过来想一想,为什么论文摘要多采取这样的结构?它有什么样的必然性,或者说优越性?我的导师,相信很多人的导师,在学生问到如何摆布论文结构的时候,都会说这么一段话:你设想一下,如果现在需要你把你的研究成果向一群具备基本常识的门外汉宣讲,你会采取什么样的顺序?想清楚这样一个问题,你就知道你的篇章结构应该怎么安排了。这里我就要引入文献阅读法则二:阅读论文的过程逆向思考就是写论文的过程,互为逆过程的两件事如果能同时进行,一边读一边想,将事半功倍好,回到刚刚提出的问题,向门外汉宣讲自己的研究成果应该怎么做?首先,我们要告诉他们这是怎样的一个领域,主要研究的对象是什么,研究方法是什么,近些年取得了怎样的发展;简称为:做什么+怎么做+新鲜事其次,我们要告诉他们这样一个领域它的研究目的是什么;简称为:什么用再次,我们要告诉他们,我的研究在这样一个研究背景下着重那一部分,以及我选择这样一个研究重点有什么意义/原因,而研究的意义多跟研究现状的不足相关;简称为:着重点+为什么最后,我们要告诉他们,接下来我会跟大家以什么样的顺序讲哪些内容。让读者有一个鲜明的预期;简称为:列目录今天先讲到这里,明天见^ ^————————10/02/2015————————小伙伴们我回来啦。同一篇论文,隔夜看会有恍若隔世的感觉!具体来说就是,辣莫简单的内容怎么我昨天就是搅不明白!所以,有的时候在长久地纠结一个问题不得解的时候,不妨暂时放一放,睡一觉,第二天再看时往往有奇效!我们昨天完成了对首段(摘要)的阅读,其实已经成功了一半。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接下来我们要阅读的正文长达25页,分为6个章节,如果我们不能很好地利用摘要给我们提供的有关文献内容和结构的信息的话,这25页的阅读将漫长、痛苦且低效。我最开始说什么来着?我需要了解有关语言输入和输出(Language Input/Output),以及显性和隐性学习机制(Explicit/Implicit Learning Mechanism)的相关内容。Wait,别急着去寻找关键字,这样做最后获得的信息跟搜索维基不会有太大的区别。We begin with a discussion of the evidence requirements for learning. We then take an historical look at the study of input/interaction, and from there move to a review of recent research, followed by a consideration of how learning is fostered through interaction.黑体字部分告诉了我们文章将依次介绍:语言学习所必需的信息(输入和输出);从古到今学术界对这一部分的研究有怎样的发展;最近的研究是一个怎样的态势;Interaction(语言交流)对语言学习有怎样的裨益。请问我需要阅读那几个部分的信息?三个!错。四个都要。看上去第四部分——研究语言交流对语言学系的影响,和我们的关键字“语言输入和输出”以及“显性和隐性学习机制”一点都不匹配,但是它们之间存在着深刻的内在联系:在语言交流的过程中,不仅会有语言输入(听对方讲话),还将会有语言输出(自己讲话);且在自然的、对话的环境中,语言学习将会较多地牵扯“隐性学习机制”。当然,显性学习机制也会偶尔来打打酱油,比如说被别人纠正的时候,改错的过程将涉及“显性学习机制”。这里就引入法则三,也是我认为的最重要的法则:永远不要放弃寻找联系,联系越多越强越复杂,我们捕捉信息的网就越大越密越严谨。不断构建新的联系,更新/更正已有的联系本来就是科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既然四个部分都要看,我们似乎又回到了原点:任务一点都没有减轻!其实不然。稍微回想一下,从最初拿到30页文献的茫然,到现在对文章内容的基本把握和结构的条分缕析,我们已经把看似杂乱无章的信息有序地整理、收纳到我们的大脑中,等待进一步的处理。好了,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快速浏览一下标题,并按照摘要中的索引把他们分为四大部分:Chapter 1 Evidence requirements for learning1. Evidence required for language learning:
1.1 Nature & nurture
1.2 Evidence types
1.2.1 Positive evidence
1.2.2 Negative evidence
1.2.3 Significance of evidence types
1.3 OutputChapter 2 Take a historical look at the study of input/interaction2. The role of input in early language learning studiesChapter 3 Review of recent research3. The role of input in later views of language learning
3.1 The nature of input
3.2 The usefulness of modified input
3.3 Input processingChapter 4 How learning is fostered through interaction4. Interaction
4.1 Descriptions of interaction
4.2 Function of interaction: the Interaction Hypothesis5. Data as evidence for the interactionist position
5.1 Difficulty in determining learning
5.2 Linking interaction to learning
5.3 What kind of interaction: negotiation and recasts
5.4 The progression of research within the interactionist tradition: Two examples
5.5 Conversation and learning requirements6 Attention7 The theory of contrast给大家讲一个小窍门:通过浏览标题,我们可以从一个大标题下小标题层级的多少来断定这部分信息的重要与否。并不是说论文中会放大量不重要的废话(虽然很多人都这样感觉),但是为了保证行文的严密和逻辑的通顺,像定义definition, 背景background, 前提premises, 预设presumptions这样的铺垫内容有其存在的必要性。而这些内容对于学科的内行来说是不需要每一次都仔仔细细看过去的。所以根据我已有的专业知识我知道在第一章节中的第一小节是可以略过的,先天和后天(nature and nurture)无非是在向乔爷的先天派表忠心,自报家门,表明研究是建立在承认语言学习有专门的机制(language-specific mechanism)的大前提下的。第一章节中的第二小节讲Evidence types,即语言输入的种类,正面证据(positive evidence)和反面证据(negative evidence)。首先这一小节是我需要重点阅读的,其次第一和第二部分我大可以略过,因为我非常清楚正面证据和反面证据的定义,我也非常清楚在关键时期以前的语言学习过程中,正面证据起着主导者作用,而在关键时期以后的语言学习过程中,正面证据和反面证据各占据着一定的分量。在完成了这些分析以后,我不仅把我已经掌握的知识又复习了一遍,而且把火力锁定在第二小节的第三部分:The significance of evidence types,不同种类的在语言学习过程中分别起到了怎样的作用。以上过程,就是把自己的知识体系带入作者的理论体系之中的过程,这个过程是提升我们阅读速度的最后一环。法则四:阅读文献的时候要不时地带入自己的知识体系,帮助甄别信息的优先级,同时也有助于理解性地记忆文献的大致结构和主要内容。最终达到在合上书本的时候,脑海中画树形图的境界。先说到这里,以后有更具体的问题我们再来谈文献阅读。大家要认真领会好好搬砖哟![1] Gass, S. (2003) Input and Interaction. In The Handbook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by Catherine J. Doughty and Michael H. Long, 2005, London: Blackwell
不请自来,本人研二,每天都与各种英文论文相伴,我的英语水平也不高,属于工科内的相对平均水平,所以我来分享一点我的经验心得,希望对大家有用。英文论文之所以难读原因有二,分别是1)高密度的专业词汇以及英文论文写作的一些特殊表达形式,2)一篇高端论文所研究的问题一般都很晦涩难懂,加上诘屈聱牙的论文式英语表达形式往往更令人不知所云。对于专业词汇这一块,除了日常积累没有别的办法。不过对于一个特定的研究方向,相关的专业英语词汇不会太多,在阅读过一两篇英文论文之后一些常见的专业词汇都可以熟练掌握,而且现在网络这么发达,哪里读不懂可以直接用词典工具搜索,热门的一点的词汇都可以查得到,一些冷门生僻的词汇,你可以咨询你的导师~如果愿意的话,还可以去选择旁听一下相关科目的《专业英语》课程,会有很大帮助,不过对于研究生来说这块应该难读不大,专业英语可是复试面试时的必考科目。关于英文论文写作的一些特定表达形式:其他的科目我不了解,单从工科这类来说,一般的学术论文为了追求客观+严谨,论文内是严禁出现“I study .....”"I introduce ....“”I think... “这类语句的,要想表达相关意思需要用被动式,比如” XXXX method is introduced here....“" XXXX is studied...",我举得例子比较简单,去看一些老外写的英文论文就会发现有时候一个很简单的语句,往往会变得很复杂。这一块内容,只能通过自己日积月累的学习来加强自己阅读英文论文的能力了,多请教多读比什么方法都强,与学习英语一样,就是个积累的过程,虚不得。以上内容都是针对”英语“阐述的,下面说说”论文“这个东西。论文作为一种学术性的文章,与其他的文章体裁有很大的不同,它有很强的逻辑性与条理性,强调客观严谨严肃认真,对所谓的修辞文采之类巴拉巴拉的东西并不强调,所以一提到论文,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枯燥“。那么如何才能充分读懂一篇论文呢?一.充分利用论文的AbstractAbstract往往包含这么几个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元素1.这篇文章研究了什么(为什么研究这个)2.采用了什么方法(为什么采用这个方法)3.得到了什么结果(结果好在哪里)通过摘要,你可以得到的信息有:1.这篇文章与我的研究内容是否相关?2.采用的方法是否新颖,我是否感兴趣?3.他的结果,是我想要的么?以上三个问题,可以变化你阅读论文心中所带的问题,即:1.他是如何把这种方法运用到这类问题中的?(学习)2.它的结果完美么?是否是充分必要的?保守性强不强?有没有可以改进的地方?(总结+反思)所以,阅读论文的Abstract,实际是你为阅读论文所做的最重要的准备工作,带着问题去读论文才最有效率,万万不可跳过Abstract。二.如果你是第一次接触某领域,请认真阅读每一篇论文的IntroductionIntroduction部分包含的信息有:1.此问题的由来(历史)2.此问题在全世界内的研究进展(现状)3.引申出作者的研究动机所以,Introduction部分可以理解为一篇简单的该领域内的文献综述,众所周知,一篇好的文献综述是研究者进入某一领域最好的教科书,所以,如果你是第一次接触某领域,还请认真的阅读每篇论文的Introduction,你可以详细的了解到你所研究问题的来龙去脉,以及如今的进展,这是你爬上巨人肩膀的梯子。当然,如果你已经读过很多这一领域内的文献,对其历史与现状比较了解,大可跳过这一章节,实际上Introduction部分也是读起来最枯燥乏味的部分,尤其是英文的。而且相关的文章的Introduction也都大同小异。这里啰嗦一句:如果你真的想对你的研究领域有个深入的了解,最好还是自己搜索一下近3-5年内相关的文章,自己总结一篇文献综述,写得好的话,没准儿还可以拿去投投稿哦~三.Main results读不懂怎办?做笔记!还读不懂?那不读!Main results是一篇论文的主体,所有精华都聚集于此,而且,越是好的论文,这一部分就越难读懂。读这一部分最费时,所以,我建议读者还是采用一点投机取巧的办法:先去看Simulation examples。理工科的学术论文的这一部分,主要是本篇论文所述内容的实际应用,大家可以先看这一部分,以甄别本篇论文对我是否有用,如果真的有用,那么大可放下心来仔细读读他的主题,如果最终发现他的结果并不完美,没什么借鉴之处,那么也就不必浪费那个时间了。此外,很多说的神乎其神的东西最终运用起来也就是那么一回事,这样是有助于我们去理解作者的方法与结果的。读Main results这一部分,时常有智商被碾压的感觉,比如”他怎么就想到这么变形的...“”他怎么知道用这个方法的...“最悲剧的是,作者时常回写一句”obviously(显然可得)“,然后巴拉巴拉一大堆毫不相关的东西,我去!哪里显然了!难道我是个傻X吗?!嗯...没办法,既然跟作者比起来我是个傻X,那我就用傻X的方法吧,俗话说勤能补拙,读不懂,我就一笔一笔的写下来。Main results读起来会有这样的感觉:读到一半,居然忘了自己在看什么,忘了自己为什么要读这篇文章,忘了他到底在证明些个什么东西,还有就是每个环节都懂了,最后连在一起还是不懂...那么说明你的大脑已经跟不上伟人的脚步了,你需要一杆笔和一张纸。读一点,就在纸上做一点笔记,有问题标记出来,读完一遍之后回头看这些问题,或去查资料,或去请教老师,然后再读一遍论文,一篇好的论文,值得你去来回读个至少五遍的。四.还是读不懂,怎么办?找它老子去所有论文的研究方法都不是凭空”嗖~“的一下出现的,它也有它的来源,有它的发展轨迹,那它的发展轨迹去哪里找?在作者之前的论文里。如果这片文章你无法理解,可以去搜一下此作者(通常是第一、第二作者)之前的文章,嗯...我知道,谷歌学术被禁带来了很大不便...但是没办法...去各大数据库看看,去翻翻墙,总有办法的...在你把这篇文章第一第二作者近5年的文章都统统找出来之后,你最好按照时间顺序,由远及近的读下来,跟着作者的思路,一步一步的前进,整理下来,记在纸上(别对自己的记忆力这么自信,请一定要写下来!)五.别忽略References这东西写在这儿不是为了凑页数的(尽管很多学术论文里的确有这个作用...)可以参照前面的第四点,当你无法理解这篇论文的话的时候,除了去找这位作者之前的文章,引文也是值得利用的。一篇小论文的参考文献一般在20篇左右,这里有很大一部分是Introduction部分所引用的,价值不大,抛去Introduction部分引述的文献,真正对理解文章内容有帮助的往往不超过5篇,可以把这些文字下载下来,好好看看,感兴趣还可以去找这些引文的作者等等等等,怎么样,是不是有种大坝决堤,论文如洪水般涌来的赶脚了?嘿嘿,放心,挺过这次洪水,你就成了这一领域内的一个小专家了。六.关于如何选择合适的论文我的建议是,如果你是刚刚接触这一领域,可以先去找一篇好的文献综述来读,如果找不到,可以读一读其他论文的Introduction部分(因为真的很少有人愿意写文献综述这种东西,费时费力,然而它有的确是入门者最好的选择,唉...尴尬),前面已经说过了,这里就不废话啦。选择论文,最好失去选顶尖期刊的文章,质量有保证,至少也要是国际会议的。国内会议的,以及一些野鸡期刊刊登的东西,还是不要看了。最后,还要啰嗦一句:有英文论文,就不要读中文论文!至少理工类的论文是这样!PS:以上仅是个人的一点心得,由于我是学理工科的,所以以上观点都是建立在理工类的英文论文基础上的,是否适用于其他领域尚不了解,不过我个人感觉道理都是相通的。
Sean Zhang:
简单粗暴:硬看!谁试谁知道。
嗯作为一个大四狗,粗来说说自己这两三年看英文文献的一点心得吧。首先,要有一定的英语阅读基础。嗯鄙人自初中开始阅读无数原版小说的积累略微对此有点帮助,可能由此而生的一点经验与题主所寻求的方法不一定完全契合,但是希望能够帮上一点忙。如果题主要在短时间内浏览较多的文献的话,不妨按照这个顺序来执行。1. 读Abstract,这是除了题目之外整篇文献的精华之处。论文作者通常都会在此绞尽脑汁地将自己通篇的重点放在这短短的10行以内的文字(O(≧口≦)O我就是这样的。。。每次写完论文再痛苦地将重点压缩压缩再压缩。。。读者一定要利用好作者的付出,不然我们会很桑心的%&_&%)。2. 读Conclusion,或者没有Conclusion的话就读Result/Discussion/Implication(因为实验不理想之类的因素没有Conclusion是比较常见的,在人文社科类论文中较多,因为涉及较多因素及调查样本限制等等,但是不代表Discussion就不重要)。因为论文的最终结果还是很重要的,而且通常不会在Abstract中详细描述。读人家论文,就算不管人家肿么做出来的,至少要看看人家做成啥样吧你说是不。Conclusion通常也不长,不会超过一页,花点力气看完(不要告诉我看1页A4纸的英文文献都很痛苦,如果这样的话请自觉滚回家好好练习高中英语阅读谢谢!)。3. 看图片。通常要求快,看完前两部分就能够写literature review了,但是如果担心老师提问答不上来肿么办?那还是稍微多看一点心不虚呗。其实看图片是最开心的时候了。通常method、result都会有一定的图片或表格来将实验过程或者是实验数据表示出来。我个人还是认为我们对于图像之类的直观的理解还是比阅读文字来得轻松许多,我们从小不就是看图识字看图说话神马的过来的吗?method中的图片有助于你直观地理解实验的过程,而且图表的注释通常不多,两三行的请努力看完,这对于你进一步理解论文有着很大的帮助。--------------------------------------------------这里是快速阅读英文文献的Tip(同理适用于中文文献,例如我懒得读的时候都会这么干)-------------------------------------------------------------------但是,有些很重要的paper,就不能如此随意了。而且,上面的tip仅仅是帮你度过DDL的,而不能提高你阅读英文文献的速度与理解能力的。那么,平时要怎么锻炼自己的能力呢?答案很简单,多读!不要问我有没有捷径,不可能的谢谢提问!前文以及一些知友提出的一些答案,都是辅助作用,不能起到根本的改变。这就如同之前的妹纸六级550,然后在考托福(忘了还是雅思?管她的反正分了)之前问我做听力口语写作有没有什么高分技巧。心中一万只草泥马奔腾,但是还是控制住情绪说,放平心态去考,没事的。。。Tips就是Tips,不是ability。Tips可以让你一小时读5篇文献提高到6篇7篇,不可能让你从一天读一篇提高到一天读10篇。相信我,今年大四,那么咱俩算是同届了。抓紧寒假的时间,在图书馆多泡泡,找出自己领域中这些年著名的论文,一篇一篇认真地读,不要像赶任务一样去读,而是尝试着去深入理解。如果有可能,每一篇论文都能做到跟导师汇报时滔滔不绝说上半个小时,包括论文method的精巧之处、将来可能的应用前景,或者是自己觉得这篇paper很low,low在哪,如果是自己做能不能在哪里去改进。利用一个寒假,好好地找出10篇左右的比较精华的论文,读透来,一遍读不懂读两遍三遍。相信我,当你好好积累了这十篇之后,再次回过头来读这个领域中其他的英文文献,都会有一种亲切感。然后在平时阅读的时候,有意识地让自己集中注意力,提高阅读的效率。当你觉得自己注意力不集中的时候,往往再读下去,也是一头雾水。如果心不在焉,读上几遍都是一头雾水。通常我发现自己读不下去了,回过头从理解的地方重新读下来,要还是读不下去,粗去洗把脸上个厕所清醒清醒再回来读。一定要保持注意力高度的集中,否则就是白读。不要安慰自己说自己一个下午都在读,读的都是屁,没有看进脑子就是白读。不要被自己无谓的努力所欺骗,那只会让自己沉浸在“哎呦大家看我这么努力,可是还是不懂,不能怪我”。。。自己傻难不成还怪别人啊??要提高自己的能力,就要对自己狠一点,好好去努力。十年后回头看自己现在的痛苦,你会很欣慰自己还是真正有所提高的;而不是花了许多无谓的时间,看似很努力,其实什么都没学进去,还不如去玩游戏呢,至少还能high上一会。。。----------------------------------------------ok说到这里为止--------------------------------------------------------那么,看题主对自己阅读能力能不能进行一个客观的评估了。如果题主能够在1个小时之内好好啃完2、30页的文献,而苦于手中还有十几二十篇文献看不完(嗯嗯我有些同学的导师给的就是这么多,就是这么任性(⊙o⊙)…),请试试第一种方法。如果题主看一篇几页的论文还要好几个小时才能弄懂,建议你静下心来,认真读完每一篇文献。千万不要图快,除非你确定大学毕业就不用读文献了。现在图快,不仅无法提高文献阅读的质量,对你以后的文献阅读也不会有任何的帮助,人还是要扎扎实实地往上爬的。
提供一个不一样的方法:试着写一篇相关领域的论文。优越性在于,成文的压力会迫使你不断学习,查找资料,相对于被动的随机的看资料,效率会高很多。初期肯定会发现,各种专业表达都不会,文章架构什么的统统不知道怎么搞,于是乎先精析领域内高引频次的牛文的结构,然后在在写文章、查资料的过程中学习各种句型和表法。这样既学习了论文写作,又广泛阅读了诸多文献。不得不说表达很重要,当你知道这个领域常用的中文专业词汇对应的英文表达的时候,文章基本看起来就很舒服了。还有一点很重要,句子抓主干看就行了!找到主谓宾就差不多了。因为论文里,句子很多时候讲的就是A对B如何如何,找到这两个对象,理解他们的关系,句子就读懂了。
我说下我在读生命科学及基础医学文献时候的过程吧。1.搜,看,只看标题也成,不过得看,嗯,大概有条标题应该足够了。2.然后,找一篇10-100页的大综述,看完它。这时候,你在某个方面应该已经能看懂introduction了。(看了标题之后,你自然知道要找哪个综述了3.然后,找一篇不算长的(&10)的实验性文章,就是做实验的啦,把里面用到的实验技术研究清楚。再找5-10篇差不多的同样操作。这时候,你应该知道有哪些可用的最常见的技术手段了。4.搜,看,看标题,数量不限,这时候你会有感兴趣的标题内容了,打开摘要,看看是不是能看懂了。然后继续略读文章内容,把前面没接触到的东西记下来,弄明白。5.然后,你会接触到很多introduction中提到过多次的内容了,找一个/几个你喜欢的,弄个大综述,看它。这时候你应该能看懂discussion了。6.然后,你的脑子里面会有很多乱七八糟的想法了。理顺它,回答几个问题。到目前为止你看到的每个技术手段是用来解决什么问题的?一个类似的问题可以使用哪几种技术?技术应用之间的关系?7.搜,随便看吧。结合脑子里面突然蹦出来的东西,保持一定的阅读量,定期阅读综述类文章。这时候你应该是能看懂一部分英文文章了。看不懂的东西主要是你没有接触过的新技术,不会影响对文章整体的把握。---------------------注:0.上述是假设你的基础知识尚可,专业跨度不大。1.如果有必要,可以使用一部分中文文献作为入门用,中文文献的标题看上10000也不算多2.培养检索能力,可用google,wiki解决基本概念问题,当然有时候需要你的专业知识背景匹配。3.原理要搞清楚,很有用。4.应考虑其被引用次数,高引用次数的优先。应阅读综述中提到的一些你感兴趣的细节中所参考的文献5.不要停止普通英语的学习,尽量扩大非专业词汇量。6.记得娱乐和享受。
编辑完,发现跑偏了。文献英语有一个积累的过程,推荐使用有道把不熟悉的单词放在单词本里,经常看一下,20篇文献之后,你会发现我C,单词基本都认识了。(在此,澄清一下,有道词典以广告多著称,它的科研词库大,唉,没有替代品,唉,灵格斯词典更是一把泪,中国的的所有企业都只知道赚钱,好吧说多了都是泪,搬砖去了,可以清醒一下)第一阶段,你应该看自己领域的经典文献,比如说第一篇文献,随后的改进,详细读一下,做得到烂熟于心,文章中的优点和缺点你都知道,估计得20篇左右;第二个阶段,广泛阅读,就是和自己领悟密切关键的文献,也可以是第一阶段的参考文献,这个要知道文中干了什么,得出了什么结论,有什么借鉴意义,估计得200篇,对了,一定要是密切相关的文献,不然就跑偏了;第三阶段,就是关注新的文献,各大数据库,有新文献只要相关都拿来看一下,和第一第二阶段的积累相互借鉴一下,看看有没有好的idea,多写高质量paper。好吧,这些都是我摸索出来了,很有用。估计完成得需要一年的时间。但也看看自己领域发展的快慢。我这个领域从2011年井喷式发展,垃圾文章太多了~~~~补充匆匆的已经走进科研大门一年有余,在读文献上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作为较热的研究领域文献真是堆积如山,自己一不小心就迷失了方向。局谈一下自己的感受吧。
自己最初是由导师给的一篇综述开始的,没有考过GRE,那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专业词汇。那就积累呗,开启了有道词典的账户,无论专业不专业的词汇,只要是不认识一律加入单词本,进行同步。(说一句关于词典的事,有道词典烂烂烂,烂的五体投地,广告多。但是专业词汇比较多,相对国内的其他还是很专业的。还有一个灵格斯词霸,我用的时候没有单词本,后来就不用了。灵格斯词霸的优点是官网好多专业词典,词汇翻译的特别赞,很专业的翻译。)慢慢的积累,后来见的多了也就熟悉了。至于记住,那是另外的一回事了,专业词汇也就是读文献,写文章时用的很多,记住不记住,看自己情况吧。2014年2月底开始这样做,到6月份本科毕业论文完成时自己的单词本已经增加到了900个单词(我是电子方面的,医学方面估计得翻好几倍),平时读文章的单词基本都在里面了。自己每天读文章都是一种温习与复习,逐渐变熟悉了。词汇问题就基本解决了。 再一个问题是文章数量,2014年2月底开始本科毕业论文实践与写作,但是但是给我了一个我从来没有接触过的材料,给我了一篇综述。自己在师兄的指导下找到了2011年关于这种材料的第一篇文章,开始读,读了两篇,字词句都逐个的读过了。师兄问我这个文章有什么问题,我说没有什么问题吧,我不是很懂。后来师兄告诉我说,文章里面的一个参数测量方法有问题,并逐步的指导,我才渐渐的明白是这样子的。自己为了尽快的熟悉这个领域,开始大量的读文章,每天一篇,从摘要到方法,到结果到结论,有点囫囵吞枣的感觉,但是自己感觉是有收获的,一方面收获的是词汇;另一方面收获的是对这一领域的快速认识,这个习惯一直从2月底到6月初毕业,还有8月份。自己读了很多很杂的文献,只要是相关都会拿出来读,有时候也会和师兄讨论一下自己的心得。这一阶段,大概读了200篇左右。
有了前两个阶段的词汇和阅读量的积累,第三个阶段就是专业地读:9月份开学了,自己拿到了导师给的研究课题。自己开始按着这个课题的方向开始读文章。这个阶段就是接跟着自己的研究开始看文献,看看别人是怎么做的,自己想怎么做,自己这么做是不是有意义。拿别人的方法,来成就自己的实验。更多的时候,文献就是一种参考书吧。与自己最闲逛的也得有20篇左右。自己一定要熟悉它们的方法、结论。现在看来这一阶段犯了一个错误,就是自己把自己拉回了第二个阶段,还好导师不停的提醒,渐渐的自己才改正过来。
以上3个阶段结束大概需要6个月,基本就对自己的领域的大牛和相关的国际研究组知道的差不多了,下一个阶段是对待新文献。我的态度是,使用谷歌学术订阅一些大牛作为关键词、自己的研究方向作为关键词,基本都可以跟踪到自己的研究方向,每周看一下gmail,就ok了。这样做可能会丢失一部分文献(部分谷歌检索不到的),但是也无关紧要的啦。
最后,看完很多文献之后会有一种自己什么都没有记住的感觉。没关系,自己最主要的就是了解,最后加上应用,没有用的东西,自然应该忘记。
我们学校是英文授课,课本基本都是英文的,一些基础课也是英文讲的。读的是普通高中,大一刚来时用的基础物理、基础化学、java的课本都是英文原版书,很厚的那种。虽然里面的内容很多在高中都是学过的,但因为语言的问题一下子接受不了,老师上课也是用的英文,所以开始不是很懂,看书满满的生词。。。作死!怎么办呢?
记单词!自己看书,看到不认识的就抄出来,大概看了一节之后就停下来,用字典一个一个的查,把意思记在本子上。然后平时就不断的看那个本子,起床后,睡觉前,课间,反正就是一有时间就看。重复的遍数多了,自然就记下了。记单词就是这样,看的就是重复的遍数。记了大概有一个多月,感觉就不用往本子上记了,不时遇到几个生词就随时一查,要是遇到遍数多了也就自然而然记下了。慢慢的看英文书基本无障碍了,而且对比之下感觉许多书真心还是英文的讲的好,甚至形成了一种偏见:就是要看英文的!现在大二,分析力学、电动力学、数理方法都用的英文书,感觉不错,不会说有读不下去那种感觉,主要还是大一记单词、看英文课本打下的基础,以后当然就更不会有问题了。再说说英文文献写作。中文论文确实没人看。。。大一化学课老师要我们几个人组队写一篇final essay,那是我们第一次写“论文”。当然,大一的水平,也就是读读别人的综述,写一篇综述的综述。。。不过这个过程中是要读很多文章的,中文的当然看,但写还是要用英文的写,我们只得硬着头皮去看英文论文。开始连论文格式都不懂,但看了几篇下了就感觉好多了,知道了要先看什么,哪里是重点,因为是一个新的领域,一些基本的术语都不知道,当然有道还是得常备。最后东拼西凑了一篇出来,算是交了作业。当然老师的想法也就是让我们接触一下论文,他的目的是达到了。然后到了两个月前,我们3个同学参加“国际大学生物理竞赛”,要求在题目发布后48小时内写一篇英文论文发过去。拿到题目后大概是个天文学方面的限制性三体问题,这方面的文章是有不少,我的任务就是找论文看论文,在输入相关关键词后找到了很多,看啊看。写的时候按照论文的模版,往里面加自己的东西,那时候已经感觉很好了,想到什么就能写什么,有不知道的单词用下字典,反正语言的障碍已经感觉很小了。期末分析力学老师也要求交一篇论文,刚好我们比赛做的东西有与分析力学相关的东西,我们就改了改发给了老师,老师的回信让我高兴了好几天,好久没被表扬过的感觉&_&最后针对题主的问题,我建议赶紧记单词,就是你的领域中的一些专业术语,还有一些最基本的连接语等等。多看多记多写,很快就能赶上,不要想什么速成,不可能的。最少也得一两个月才能很熟练。所以,开始的越早,享受成功越早,逼自己一把。加油!
我勒个神,竟然能看见大四的在说看了两三年的文章的经验!!!!大神!!!作为研二,没人带过我做实验,自己独自摸索,发文章比同龄人都快,也算看文献看了三年,有一些心得。楼上有很多人都是在讲入门后该怎么看文献,题主的意思是怎么看文献入门。我来说下我的经验。1. 先挑几篇你的专业里中等期刊的文章从头到尾认真看,一句不露地看,查所有不认识的单词理解每句,为什么呢?太牛逼的文章因为不仅对创新要求高,而且对英语语言要求高,要求简练,没入门的人要看懂很不容易,严重打击积极性。对于太低的文章,水平太low,而且付出的时间和收获不成正比,所以建议看中等水平的文章看上三四篇,按照我说的那样去做,基本上你看文献不会感到难受了,因为文章思路基本上一样,用词用句也差不多,不一样的只是idea.2.刚开始是最艰难的,一定要坚持,如果英语好,一个星期看上一两篇文章,坚持两个月,看文献基本毫无压力。3.现在我想强调下看文献的重点,不知道提住是什么专业,以我的为例,我的是材料学,要快速入门,你必须先看introduction部分,因为你这样才知道我做实验的目的,为什么要研究这个,存在的问题是什么,然后你再看摘要或者conclusion,看看作者做了什么,做了什么样的工作,发表在什么样水平的期刊上,这样你就一开始知道什么样的水平可以发什么样的期刊,为自己的文章未雨绸缪,最后看result and discussion部分,关键看用什么测试,为什么用这个测试,什么时候用到这个测试,不用去很理解其中的原理。这样你就知道,我做实验该做哪些测试。4.到达能看懂的水平之后,你要开始看综述,综述少则十页,多则几十页上百页,没掌握看英语文章的人看这个会很受伤,我看了这么久一篇文章还没看完,前面都忘了。所以当你水平达到看一般文章没压力很顺的时候,你就可以开始看综述了。看了综述,你就知道你做的东西发展到哪个地步了,其中存在的问题是什么,哪些工作已经被别人做过,然后就知道我还怎么去做实验了。祝题主顺利~似乎看见两年前的自己~
没有捷径,唯有多看。我看的本专业方向的第一篇英文文献,看了三天。大量的词汇要查,大量的长句子要把成分分析清楚。中途犯困无数次,看着看着字就变模糊了,然后头撞在桌子上,抬起头来继续看。现在已经不记得这篇文献是哪一篇了,这篇论文在学术上并没有太特殊的地位,只是恰好从它开始看而已。当文献看多了之后发现,科研论文大概是最容易阅读的英文文章了,因为专业方向比较集中的话专有名词也就那么十几二十个,记熟就行;还有很多固有表达,看熟了几乎可以把论文当成表格来看,很快就能从套路的句型中提取出研究对象,目的,方法,数据,处理手段,结论。到快毕业的时候看一篇英文文献大概1小时左右,而其实很多论文不需要看全文,只要看看摘要,把关键要素提取出来就行。总之还是要多看啦。
我最赞同的就是楼上各位说的多读最不赞同的就是楼上某些说的”翻译和review“.中国大学我还真不知道是怎么要求的,我的研究生在英国读的,第一次交research methods作业(包括introduction literature review, methodology)的时候只得了55分,pass.毕业论文得了Distinction,全年成绩也顺带是Distinction,全班最高分。我读了应该有几百篇journals,对读journal深有体会,第一次我花了5天读懂一篇journal,读到想哭,到后来写论文的时候我一天能至少读5篇Journals。我觉得没什么经验,就是读字和查字典。The words that English journals use are rather distinctive from news paper or spoken English. Therefore, you need to understand the most formal writing English. 什么 employ、explore、in terms of, furthermore ....... 这些非常不一样的词是需要一个字一个字地去理解, 和 能提供你非常多的近义词,帮助你理解。 我经常查的是在线字典, investpedia, google research (注意:不是google translate), 还有其他一堆的东西,全部都是英英翻译,不涉及任何中文解释。再聊下这样用英语学英语的优劣势吧,好处:写论文读论文说英语时的反应速度比其他中国人快,Jeff,我的mentor, American 称这个叫Think in English. 坏处:不会中英文互译。除非你给我讲大意,我用我的理解讲出来。否则我不懂怎样单字单句地翻译。回国别人问我的专业相关问题的时候,我经常语塞,因为不知道怎么用中文表达。
从初中开始,一定要用心学英语,学英语,学英语
路人乙小明:
医学汪的感想:多看abstract肯定是必看的,如果一眼扫过去,objective新意不大,method耳熟能详,result毫无意外,discussion拾人牙慧,oh yeah,那这篇文章你已经看的差不多了。有空的话再搞个全文看看有没有新收获也是极好的但是大多数情况下,遇到的文章可能用了你没有用过的新方法,这样的话结果你也多半读不懂,然后讨论就更加是云里雾里了所以用费米学习法就好了,遇到不懂的方法,就先学这个方法。比如一个生存分析的文章,但是你只学过t检验,交叉表卡方检验,那当然看不懂了,换成中文的你也看不懂啊。要看懂别人的方法,可以寻着参考文献找。如果一个方法很新,不是很常见,那往往文章里会引用关于这种方法的。追过去学。也有很多时候这个方法已经很经典了,作者默认大家都懂,没引文。那就找中文文献,中文没有,就查书,查百度谷歌论坛问师兄师姐。一步一步追下去方法搞定了,结果一般就懂的了。但是读文献很多时候其实是找摘要,读摘要。好的摘要读完以后受益良多,但是更多的摘要只是一个文献大杂烩,给了一堆的结果,然后撂一句这个问题还没有定论就把人打发了。所以看综述前一定先快速预览一下不过就算是经典的必看的综述,也要在读前预览。毕竟大牛写的都高瞻远瞩,视野广阔,有时候广阔过了头,先预览一下,挑相关性大的先看看完文献,做表格,一个研究一行,每行列上各个研究的基本信息,研究对象是什么,介入方法是什么,效果怎样当然这只是在文献阅读阶段,做下去以后还会遇到新的问题,新的想法,继续查,继续看。始终记住效率第一,先预览,再精读。遇到不懂的,对着文献干瞪眼也不可能懂,去文献外面找答案
留学狗怒答...首先!你要敢看!硬着头皮也得看惯!等你克服对英语恐惧的时候你就可以找keyword把事情简单化了。
这都来问,别看了
ACM Fellow ,加拿大滑铁卢大学计算机系教授Srinivasan Keshav将论文阅读总结为三步,对刚刚接触研究工作的研究生而言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值得学习。
英文文献看不懂,主要是因为楼主被研究主题、背景还不熟悉,刚开始看都是这样,到后面就会好的。所以最重要的是多看,熟能生巧~多看同一作者、主题相关的英文文献。具体到某一篇英文文献,个人喜欢用电脑看+开启有道取词功能+高亮有用点(这个后期发现用处不大,本子才是实在的)+在本子上翻译重要句子。1、abstracts一般会包括作者研究什么,怎么研究的,研究结果是什么。abstracts是这篇文章的浓缩版本,理解它意味着你掌握了大局。2、introduction初学者容易陷入模型的苦苦挣扎之中而忽视其他的有用信息,万万使不得!!introduction一定要细读!!包括研究背景+提出问题+文献综述,一定要细读。首先,一般会从某个现象出发,引出某个问题。然后,介绍以前的学者在这个研究问题上又做了哪些探索,他们可能方法不一样或结果有分歧。最后,说出本文所做工作和创新点。这部分有很多信息可以提取!!尤其文献!!你会发现在这个主题上有很多学者做了研究,通过文章的信息判断它提到的文献中哪些值得去读!!阅读类似主题的研究文献,比较它们之间相同和不同之处,有助于自己论文思路的提取!!3、methodology&Datamethodology有个大概的理解就可以了。。。看不懂正常啊!!!刚开始阅读文献的童鞋请不要过分在意。。。等你看了3篇以上同一研究问题、非常相关的文献,再去死抠它们模型之间的异同点会事倍功半!!Data重要!!不知道楼主是哪个院系。。。理工科不太了解,以答主经济系来说,再好的研究问题、方法,手上没有数据那只能哭爹了。。所以,在看文献时,用的什么数据,该数据是否能得到,心里要有个数。4、resultsresults的内容会非常多!!有时候多到你都不记得前面说过什么了。。。那么!!一定要记着这篇文章的研究问题,结果分析时围绕你的问题分析的!!所以问题就是中心!!之所以多,是因为会从不同模型、不同层面去对比分析,看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小标题(如果有的话),结合图表以及图标的小标题去理解就不会那么乱了。实在不行,请看5~~~5、conclusionsconclusions集中了整篇文章的主要结论。。。它是对整篇文章的一个总结,比abstracts更详细!!这部分可以说是你的一个“复习”,边读边回忆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至于怎么做笔记。。。你觉得重要的你就翻译下来,记本子上!!每个人适合学习方法不一样,再加上学科不一样,不好贸然指导!!——————————什么??你还是看不懂!!觉得看完几篇后没点感觉,你是不是发散性思维啊!!!一定要集中在同一研究主题!!多看看introduction里面引用的文献或者reference里面的文献,找到跟你研究主题、方法相近的文献(一般核心文献不会超过3篇),看!!反复看!!比较!!思考!!再看!!看看看!!!
k看了前几位的回答,有很多点表示不敢苟同首先,英文基础这个东西,见仁见智,尤其从英文小说等积累。我的paper阅读量绝对是超过我身高的,但我迄今只看完了一本小说。。。哈利波特虽然无限喜欢,但翻了十页我就看不下去了。所以你如果拿看小说的兴致看paper,我不看好。核心问题在于,小说非小说乃至学术paper的逻辑根本不是在一个次元的东西。本身中西方的核心价值观就很不一样,所以导致我们理解对方的语言和文化是有障碍的。而学术文章则是更本源的东西,如果你的逻辑跟作者在一条线上,那自然很容易摄入,但通常是不在一条线的。所以重点来了,你要在看paper的时候,主动锻炼一个问题,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这样铺垫,他想表达的到底是什么,他的point够不够充分,结论到底下的对不对。你反复看反复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你就慢慢上道了。ps值得注意的是,每个领域的学术罗辑都不尽相同,如果你仔细观察,跨专业的人在争执的时候是很有意思的。所以跨专业有可能擦出更亮的火花也可能死活。。。。比如我现在天天在跟不同专业背景的人打交道,感觉很有趣很诡异也很多无奈。所以我觉得看专业的research paper 语言是否好都不是问题,最关键的还是量大和反复揣摩自己所属领域的行文习惯和逻辑,毕竟最终还是要自己发paper的,所以就要开始甄别到底怎样的题材怎样的数据才能发出怎样的paper,人家为啥能发或者不能发,我现在的数据能投出啥。。。。等等。然后我觉得光看abstract是个很恶劣的习惯,你除非已经是对本领域异常熟悉,光看abstract能看出啥?每份paper的精髓当然是result乃至introduction也就是立題依据,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立题,别人怎么找到研究方向的,discussion通常有很多bias和武断的成分,如果不看result,绝对不会明白其中的猫腻,尤其初学要靠看data而不是别人的结论,吹水总是容易的,但实实在在做出东西来是非常难的。最后还有一个极速提高自己的方法,就是写综述。写之前要看大量别人的综述,然后看大量的paper,最后自己总结出来,而且还要用英文,连表达都得到充分练习。写综述对语言的要求要高很多,无论看还是写,都是很好的锻炼。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图片、文字、视频等来自于互联网,仅供大家学习与交流。相关内容如涉嫌侵犯您的知识产权或其他合法权益,请向本站发送有效通知,我们会及时处理。反馈邮箱&&&&。
学生服务号
在线咨询,奖学金返现,名师点评,等你来互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大学什么时候开始写论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