扉山指山上有什么动物物?

鹤帐梅花屋,霜月後、记把山扉牢掩。
“鹤帐梅花屋,霜月後、记把山扉牢掩。”诗句出处:《击梧桐》;是宋朝诗人李珏的作品。
枫叶浓於染。秋正老、江上征衫寒浅。又是秦鸿过,霁烟外,写出离愁几点。年来岁去,朝生暮落,人似吴潮展转。怕听阳关曲,奈短笛唤起,天涯情远。双屐行春,扁舟啸晚。忆昔鸥湖莺苑。鹤帐梅花屋,霜月後、记把山扉牢掩。惆怅明朝何处,故人相望,但碧云半敛。定苏堤、重来时候,芳草如翦。
《击梧桐》宋朝诗人李珏的作品。
【注释】:
&&&&&原文地址:/shijuchuchu/112624.html,转载请保留。
------分隔线----------------------------
下一篇:没有了
------分隔线----------------------------
今天,我来当小编!
你可能也喜欢这些诗词
本站为您推荐的诗词
热门标签:阅读下面语段.完成下题. 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然数年恒不一见.孙公子禹年与同人饮楼上.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高插青冥.相顾惊疑.念近中无此禅院.无何.见宫殿数十所.碧瓦飞甍.始悟为山市.未几.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居然城郭矣.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忽大风起.尘气莽莽然.城市依稀而已.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惟危楼一座.直接霄 题目和参考答案——精英家教网——
成绩波动大?难提高?听顶级名师视频辅导,
& 题目详情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下题。
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然数年恒不一见。孙公子禹年与同人饮楼上,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高插青冥。相顾惊疑,念近中无此禅院。无何,见宫殿数十所,碧瓦飞甍,始悟为山市。未几,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居然城郭矣。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忽大风起,尘气莽莽然,城市依稀而已。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楼五架,窗扉皆洞开;一行有五点明处,楼外天也。层层指数,楼愈高,则明渐少;数至八层,裁如星点。又其上,则暗然缥缈,不可计其层次矣。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逾时,楼渐低,可见其顶;又渐如常楼;又渐如高舍;倏忽如拳如豆,遂不可见。
加粗文言虚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的
昂首观之,项为之强:指“夏蚊”
友人惭,下车引之:指“陈太丘”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指“学习的对象”
下列加粗实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士不可以不弘毅:果断而勇敢
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高楼
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高插青冥:青天、天空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真诚、诚实
下列加粗的词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
窗扉皆洞开。
则暗然缥缈,不可计其层次矣。
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把下面文言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相顾惊疑,念近中无此禅院。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段文字作者观察入微,细致地写出“山市”的出现和消失的过程,文中表现“山市”变幻的时间词语是(按先后顺序排列):________。
答案:1.C;2.A;3.C;解析:(4)
  ①(大家)互相看着都感到惊讶怀疑,想到附近没有这样的禅院;“顾”“念”“近中”是关键词。
  ②有的像厅堂,有的像街巷,清清楚楚地出现在眼前的,可以用万和亿来计数。
忽见、无何、未几、忽、既而、逾时、倏忽、(遂)(只要找出5个即可,5个以下或顺序有错不给分)。
请在这里输入关键词: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发散思维大课堂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 苏教版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下题。
  大熊猫人见人爱。大熊猫喜欢嬉戏,憨态可掬,有时直立起来,状似舞蹈;有时背倚石头,坐在草地上悠然自得地啃着竹枝;有时团作一团,漫不经心地随地打滚;有时拖着笨拙的身体,摇摇晃晃地在草地上玩耍。大熊猫经过训练,还成了杂技“明星”,能够表演前滚翻、吃西餐、吹喇叭、推小车、骑木马、滑滑梯和蹬皮球等精彩节目,常常博得观众热烈的笑声与掌声。
  大熊猫是我国特有的珍稀动物,也是世界上最负盛名的濒危动物。我国古籍中把大熊猫称为“貘”。两千多年前,汉朝初年的《尔雅》一书中,便有“体色黑驳,食竹”的记载。汉代著名文学家司马相如在《上林赋》中列举了当时咸阳上林苑饲养的近40种异兽,大熊猫名列首位,可见大熊猫在当时就已经被人们视为珍贵的名兽了。
  大熊猫体态丰满,四肢粗壮,尾巴短秃,毛色奇特,头和身躯乳白色,而四肢和肩部黑色,头上有一对整齐的黑耳朵,还有两个黑眼眶,很像戴着一副八字形的黑眼镜。大熊猫长相俊俏,神态温驯,给人以优美、活泼的感受。
1.解释下列词语中加粗字的含义。
(1)最负盛名:___________________。
(2)濒危: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体色黑驳:___________________。
2.如果将“大熊猫是我国特有的珍稀动物”这句话中的“特有”一词去掉行不行?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可见大熊猫在当时就已经被人们视为珍贵的名兽了”中的“当时”有什么表达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果将“大熊猫是我国特有的珍稀动物”中的“珍稀”换成“珍贵”可以吗?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上面文字用了哪几种说明方法?请举例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根据你所掌握的知识,请再列举三种我国的珍稀濒危动物。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山东省威海市2010年初中升学考试语文试卷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下题。
苏秦游秦,秦不用之而归,金尽裘敝。至家中,妻不下机,父母不与言。秦及夜出书读之。夜深欲睡,以锥刺其股。一年而学成,遂为六国相。
1.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秦及夜出书读之。夜深欲睡,以锥刺其股。
________________
2.你如何看待苏秦在学习方面“夜深欲睡,以锥刺其股”的做法?
________________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2010年云南省昆明市高中(中专)招生统一考试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下题。
  ①每个人对幸福的追求是不尽相同的,伟大的政治家把为国家、民族建立功勋当做幸福;优秀的运动员打破记录的瞬间,就是他们最幸福的时刻;朴实的农民会为劳作后的丰收和过上殷实的日子感到幸福……
  ②每个人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对幸福也会有不同的理解。天真烂漫的孩子,得到精美的玩具,吃上可口的点心,就是他们渴望的幸福;成绩优秀,学业有成,是莘莘学子所憧憬的幸福;中年人所追求的,自然是事业的成功和家庭的和美;至于老年人,健康是金,平安是福也就道出了他们对幸福的企盼。
  ③幸福还因每个人不同的生存境遇而有别,穿越沙漠的人,得到一杯清水就是幸福;经历痛苦的人,得到一点关爱就是幸福;_________,_________。
  ④可见,幸福因人、因时、因境之不同而有别,愿你用辛勤的劳动、真挚的爱去赢得幸福吧!
1.请用正楷将第②段中画线的内容公正地书写在“田”字格里。
2.请给语段中加粗的字注上汉语拼音。
(1)殷实 (2)烂漫 (3)憧憬
3.第①段结尾处使用了省略号,该省略号的作用是_________。
4.根据语境,在第③段的横线处填写恰当的语句,使它与前面的语句语意连贯、句式相同、字数相等。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四川省雅安市2011年初中毕业暨高中阶段教育学校招生考试语文试卷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下题。
  ①衣服的原材料影响地球安全。以皮革为例,在动物皮加工的过程中,使用了包括甲醛、煤焦油、染料和氰化物在内的有毒物质。为了增加柔软性和耐水性,皮革要经过操制。多数皮革使用硫酸铬等铬盐操制,产生含铬的废料。除此之外,皮革在生产过程中消耗大量的水和能源,经过操制后不能再被生物降解,对环境也有极大危害。
  ②而大受追捧的纯棉,也远没有这个词本身那样清洁舒适。在棉花种植、造布、制衣、运输、使用的各个阶段,都有大量的能源需求和碳排放。纯棉,距离低碳衣的要求还相去甚远。
  ③在现有的低碳衣概念中,循环再生产是关键。但在传统的再生产品中,一直存在品质劣化问题,再生品意味着品质的下降,最后只能变成垃圾被焚烧或填埋。
  ④新兴的生物循环再生技术将染料及其他材料完全去除,无限循环再生。这和在一定条件下从石油中制造出聚醋原料再焚烧相比,能量消耗量及二氧化碳排出量均可削减80%。而回收的服装可以返回工厂,重新再生为长纤维。这种方法为延长服装自身的生命周期提供了新的思路。
  ⑤衣服有自己的生命线。每件衣服都有自己的从原材料生成开始,到被废弃处置为止的全生命周期。低碳衣只是所有环节中环保的基拙。在制造、运输、使用及处置的整个过程中,都会有能量的消耗,并产生碳的排放。
  ⑥实际上,已经有人开始把服装的碳排放指数组成“衣年轮”,来判断个人对服装的使用是否有益于环保和低碳。就像从树的年轮可以看出它的年龄和状况一样,衣服也有自己的年轮,用来衡定每件衣服的使用年限、生命周期内的碳排放总量以及年均碳排放量。
  ⑦每件衣服的材质、每个人的使用方式和回收与否,都会影响到衣年轮的变化,也会影响到碳排放的量。
  ⑧英国环境资源管理公司计算过一件约400克的100%涤纶裤子在其卜生”中消耗的能量。该裤子在中国台湾生产原料,在印度尼西亚制作,运到英国销售。假定其使用寿命为两年,经历了92次洗涤,用50℃温水的洗衣机洗涤,烘干机烘干后,平均花2分钟熨烫。这样算来,全部耗能量约为200度电,如果电能由煤提供,就会排放出约47千克的二氧化碳,相当于裤子本身质量的117倍。
  ⑨而如果每人每年少买一件衣服,按睛纶衣服的能耗标准,每吨衣服产生5吨标准煤计算,则少买一件0.5千克的衣服能够减少5.7千克二氧化碳。可见,少买新衣、多穿旧衣、少用洗衣机这样的低碳行为也非常重要。
  ⑩以自然界的草木藤蔓、动物皮毛来遮羞取暖的时代早已结束。现代人类的服装选择更多是基于审美的需要。风尚的瞬息万变,加快了衣服更新换代的速度,造成了更多的闲置。衣橱中沉睡的衣服,意味着更多的服装消耗和更多的碳排放,从而带来更多的环境问题。其实,时尚也有轮回,“过时”不过是不正确认识带来的产物。若是“有生命力”的衣服,旧衣也可变成穿在身上的复古,或是重新演绎的新时尚。
第①②两段说明的主要内容是(用文中原话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根据文中信息,下面给‘衣有年轮”下定义,准确的一项是
“衣有年轮”是一种碳排放指数。
“衣有年轮”是用来衡定每件衣服的使用年限的。
“衣有年轮”是用来衡定每件衣服的生命周期内碳排放总量的。
“衣有年轮”是用来衡定每件衣服的使用年限,生命周期内的碳排放总量以及年均碳排放量的指数。
下面句中加粗的“约”字能否删去?为什么?
这样算来,全部耗能量约为200度电,如果电能由煤提供,就会排放出约47千克的二氧化碳,相当于裤子本身质量的117倍。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⑧⑨两段运用的说明方法主要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目前还有很多人并不知道衣服也有碳排放。如果让你做宣传员的话,面对服装商场里的滚滚人流,结合本文学到的知识,你该怎么说?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北京同步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下面的题。  任末①年十四,负笈②从师,不惧③险阻。每言:人若不学,则何以成?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④,削荆⑤为笔,刻树汁为墨。夜则映星月而读,暗则缚麻蒿⑥自照。观书有会意处,题其衣裳,以记其事。门徒悦⑦其勤学,常以净衣易⑧之。临终诫曰:“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注】①任末:人名。②笈:书箱。③惧:害怕。④庵:茅草小屋。⑤荆:灌木名。⑥麻蒿:植物名,点燃后可照明。⑦悦:敬佩。⑧易:交换。 1.下面句子中加粗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或(有时)依林木之下&&&&&&B.暗则缚(捆扎)麻蒿自照 C.负(背)笈从师&&&&&&&&&&&&D.夫人好学,虽(虽然)死犹存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1) 人若不学,则何以成?&&&&&&&&&&&&&&&&&&&&&&&&&&&&&&&&&&&&&&&&&&&&&&&&&&&&&&&&&&&&&&&&&&&&&&&&&&&&&&&&&&&& &&&&&&&&&&&&& (2) 常以净衣易之。&&&&&&&&&&&&&&&&&&&&&&&&&&&&&&&&&&&&&&&&&&&&&&&&&&&&&&&&&&&&&&&&&&&&&&&&&&&&&&&&&&&& &&&&&&&&&&&&&& 3.这篇短文给了你什么启示?请简要回答。 &&&&&&&&&&&&&&&&&&&&&&&&&&&&&&&&&&&&&&&&&&&&&&&&&&&&&&&&&&&&&&&&&&&&&&&&&&&&&&&&&&&&&
精英家教网新版app上线啦!用app只需扫描书本条形码就能找到作业,家长给孩子检查作业更省心,同学们作业对答案更方便,扫描上方二维码立刻安装!
请输入姓名
请输入手机号韩愈《山石》“夜深静卧百虫绝,清月出岭光入扉”古诗赏析及翻译注释
《山石》由韩愈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此诗颇显韩愈&以文为诗&特色。全诗气势遒劲,风格壮美,数为后人所称道。这首诗题为《山石》,但并非咏山石,而是一篇诗体的山水游记。只是用诗的开头二字作题罢了。诗人按时间顺序,记叙了游山寺之所遇,所见,所闻,所思。记叙时由黄昏而深夜至天明,层次分明,环环相扣,前后照应,耐人寻味。前四句写黄昏到寺之所见,点出初夏景物;&僧言&四句,是写僧人的热情接待;&夜深&二句,写山寺之夜的清幽,留宿的惬意;&天明&六句,写凌晨辞去,一路所见所闻的晨景;&人生&四句,写对山中自然美,人情美的向往。&人生如此自可乐,岂必局促为人靰&是全文主旨。
山石荦确行径微,黄昏到寺蝙蝠飞。
升堂坐阶新雨足,芭蕉叶大栀子肥。
僧言古壁佛画好,以火来照所见稀。
铺床拂席置羹饭,疏粝亦足饱我饥。
夜深静卧百虫绝,清月出岭光入扉。
天明独去无道路,出入高下穷烟霏。
山红涧碧纷烂漫,时见松枥皆十围。
当流赤足踏涧石,水声激激风生衣。
人生如此自可乐,岂必局束为人鞿?
嗟哉吾党二三子,安得至老不更归!
(1)山石:这是取诗的首句开头三字为 题,乃旧诗标题的常见用法,它与诗的内容无关。
(2)荦确(lu&qu&洛却):指山石险峻不平的样子。行径:行下次的路径。微:狭窄。
(3)蝙蝠:哺 乳动物,夜间在空中飞翔,捕食蚊、蛾等。这是写山寺黄昏的景象并点明到寺的时间。
(4)升堂:进入寺中厅堂。阶:厅堂前的台阶。新雨:刚下过的雨。
(5) 栀子:常绿灌水,夏季开白花,香气浓郁。这两句说,进入厅堂后坐在台阶上,这刚下过的一场雨水该有多么充足;那吸饱了雨水的芭蕉叶子更加硕大,而挺立枝头 的栀子花苞也显得特别肥壮。诗人热情地赞美了这山野生机勃勃的动人景象。
(6)佛画:画的佛画像。
(7)稀:依稀,模糊,看不清楚。一作&稀少&解。所见 稀:即少见的好画。这两句说,和尚告诉我说,古壁上面的佛像很好,并拿来灯火观看,尚能依稀可见。
(8)置:供。羹(gēng耕):菜汤。这里是泛指菜 蔬。
(9)疏粝(l&历):糙米饭。这里是指简单的饭食。饱我饥:给我充饥。
(10)百虫绝:一切虫鸣声都没有了。
(11)清月:清朗的月光。出岭:指清 月从山岭那边升上来。夜深月出,说明这是下弦月。扉(fei非):门。光入扉:指月光穿过门户,照时室内。
(12)无道路:指因晨雾迷茫,不辨道路,随意 步行的意思。
(13)出入高下:指进进出出于高高低低的山谷径路意思。霏:氛雾。穷烟霏:空尽云雾,即走遍了云遮雾绕的山径。
(14)山红涧碧:即山花红 艳、涧水清碧。纷:繁盛。烂漫:光彩四射的样子。
(15)枥(l&历):同&栎&,落叶乔木。木围:形容树干非常粗大。两手合抱一周称一围。
(16)当 流:对着流水。赤足踏涧石:是说对着流水就打起赤脚,踏着涧中石头淌水而过。
(17)人生如此;指上面所说的山中赏心乐事。
(18)局束:拘束,不自由的意思。靰(jī基):马的缰绳。这里作动词用,即牢笼、控制的意思。
(19)吾党二三子:指和自己志趣相合的几个朋友。
(20)安得:怎能。不更归:不再回去了,表示对官场的厌弃。
荦确:险峻不平貌。
微:狭窄。
寺:指惠林寺,在今河南洛阳。
栀子:夏开白花,香味浓烈。
稀:依稀,隐约。
置:供应。
疏粝:粗米饭。
百虫绝:指百虫鸣声止息。
扉:门窗。
无道路:指辨认不清道路。
烟霏:泛指烟云雾霭。
纷烂漫:色彩繁艳。
枥:落叶乔木。
围:合抱曰围,或以三、五寸为一围。
激激:水流湍急声。
局束:受拘束。
鞿:马缰绳,此指限制。
吾党二三子:指与诗人志趣相投的几个人。
不更:更不,再不。
山石峥嵘险峭,山路狭窄象羊肠,蝙蝠穿飞的黄昏,来到这座庙堂。
登上庙堂坐台阶,刚下透雨一场,经雨芭蕉枝粗叶大,山栀更肥壮。
僧人告诉我说,古壁佛画真堂皇,用火把照看,迷迷糊糊看不清爽。
为我铺好床席,又准备米饭菜汤,饭菜虽粗糙,却够填饱我的饥肠。
夜深清静好睡觉,百虫停止吵嚷,明月爬上了山头,清辉泻入门窗。
天明我独自离去,无法辨清路向,出入雾霭之中,我上下摸索踉跄。
山花鲜红涧水碧绿,光泽又艳繁,时见松栎粗大十围,郁郁又苍苍。
遇到涧流当道,光着脚板踏石淌,水声激激风飘飘,掀起我的衣裳。
人生在世能如此,也应自得其乐,何必受到约束,宛若被套上马缰?
唉呀,我那几个情投意合的伙伴,怎么能到年老,还不再返回故乡?
【译文二】
  山石险峻,行走的道路狭窄,黄昏时分到了寺院看见蝙蝠飞旋。进入堂屋坐在台阶上,雨已经下够停止了,雨后的芭蕉叶子更大,栀子花开得更盛更美。僧人说古壁上的佛画画得很好,用火把照着看果然稀奇。铺好了床,扫净了卧席,准备好羹饭。简单的饭菜也足够充饱我的肚子。夜深了卧在床上听不到一点儿虫声,清冷的月光从山岭中升起来月光照进门里。天亮独自离去辨不清道路,转来转去,时高时低,终于出了一片烟雾。山红涧绿,缤纷灿烂,时时见到松树、栎树树杆都有十围大小。遇到流水赤脚踩着涧里的石头,水声激越,风吹动了我的衣服。人生能够像这个样子就可以自得其乐了,何必拘束自己被别人控制。哎,我们这些同道的朋友,怎么到了老年还不归来呢?
【诗文赏析】
  本诗采用游记的写法,按照行程的顺序,描写了游览途中的所见所闻与所感,游踪写得详尽,颇像游记,却又诗意盎然,不似流水帐的呆板,表现出了山野的自然美,这也是韩愈&以文为诗&的倾向。全诗读来酣畅淋漓,气势雄尽,自由舒畅。
诗以开头&山石&二字为题,却并不是歌咏山石,而是一篇叙写游踪的诗。这诗汲取了散文中有悠久传统的游记文的写法,按照行程的顺序,叙写从&黄昏到寺&、&夜深静卧&到&天明独去&的所见、所闻和所感,是一篇诗体的山水游记。在韩愈以前,记游诗一般都是截取某一侧面,选取某一重点,因景抒情。汲取游记散文的特点,详记游踪,而又诗意盎然,《山石》是有独创性的。
  按照时间顺序依次记述游踪,很容易弄成流水账。诗人手段高明,他象电影摄影师选好外景,人物在前面活动,摄影机在后面推、拉、摇、跟,一个画面接着一个画面,在我们眼前出现。每一画面,都有人有景有情,构成独特的意境。全诗主要记游山寺,一开头,只用&山石荦确行径微&一句,概括了到寺之前的行程,而险峻的山石,狭窄的山路,都随着诗中主人公的攀登而移步换形。这一句没有写人,但第二句&黄昏到寺蝙蝠飞&中的&到寺&二字,就补写了人,那就是来游的诗人。而且,说第一句没写人,那只是说没有明写;实际上,那山石的荦确和行径的细微,都是主人公从那里经过时看到的和感到的,正是通过这些主观感受的反映,表现他在经过了一段艰苦的翻山越岭,黄昏之时,才到了山寺。&黄昏&,怎么能够变成可见可感的清晰画面呢?他巧妙地选取了一个&蝙蝠飞&的镜头,让那只有在黄昏之时才会出现的蝙蝠在寺院里盘旋,就立刻把诗中主人公和山寺,统统笼罩于幽暗的暮色之中。&黄昏到寺&,当然先得找寺僧安排食宿,所以就出现了主人公&升堂&的镜头。主人公是来游览的,游兴很浓,&升堂&之后,立刻退出来坐在堂前的台阶上,欣赏那院子里的花木,&芭蕉叶大栀子肥&的画面,也就跟着展开。因为下过一场透雨,芭蕉的叶显得更大更绿,栀子花开得更盛更香更丰美。&大&和&肥&,这是很寻常的字眼,但用在芭蕉叶和栀子花上,特别是用在&新雨足&的芭蕉叶和栀子花上,就突出了客观景物的特征,增强了形象的鲜明性,使人情不自禁地要赞美它们。
  时间在流逝,栀子花、芭蕉叶终于隐没于夜幕之中。于是热情的僧人便凑过来助兴,夸耀寺里的&古壁佛画好&,并拿来火把,领客人去观看。这当儿,菜饭已经摆上了,床也铺好了,连席子都拂拭干净了。寺僧的殷勤,宾主感情的融洽,也都得到了形象的体现。&疏粝亦足饱我饥&一句,图画性当然不够鲜明,但这是必不可少的。它既与结尾的&人生如此自可乐,岂必局束为人?&相照应,又说明主人公游山,已经费了很多时间,走了不少路,因而饿得很。
  写夜宿只用了两句。&夜深静卧百虫绝&,表现了山寺之夜的清幽。&夜深&而百虫之声始&绝&,那么在&夜深&之前,百虫自然在各献特技,合奏夜鸣曲,主人公也在欣赏夜鸣曲。正象&鸟鸣山更幽&一样,山寺之夜,百虫合奏夜鸣曲,就比万籁俱寂还显得幽静,而静卧细听百虫合奏的主人公,也自然万虑俱消,心境也空前清静。夜深了,百虫绝响了,接踵而来的则是&清月出岭光入扉&,主人公又兴致勃勃地隔窗赏月了。他刚才静卧细听百虫鸣叫的神态,也在&清月出岭光入扉&的一刹那显现于我们眼前。
  作者所游的是洛阳北面的惠林寺,同游者是李景兴、侯喜、尉迟汾,时间是唐德宗贞元十七年(801)农历七月二十二日。农谚有云:&二十一、二、三,月出鸡叫唤。&可见诗中所说的&光入扉&的&清月&,乃是下弦月,她爬出山岭,照进窗扉,已经鸣叫头遍了。主人公再欣赏一阵,就该天亮了。写夜宿只两句,却不仅展现出几个有声有色的画面,表现了主人公彻夜未睡,陶醉于山中夜景的情怀,而且水到渠成,为下面写离寺早行作好了过渡。&天明&以下六句,
  写离寺早行,跟着时间的推移和主人公的迈步向前,画面上的光、色、景物在不断变换,引人入胜。&天明独去无道路&,&无道路&指天刚破晓,雾气很浓,看不清道路,所以接下去,就是&出入高下穷烟霏&的镜头。主人公&天明&出发,眼前是一片&烟霏&的世界,不管是山的高处还是低处,全都浮动着蒙蒙雾气。在浓雾中摸索前进,出于高处,入于低处,出于低处,又入于高处,时高时低,时低时高。此情此境,岂不是饶有诗味,富于画意吗?烟霏既尽,朝阳熠耀,画面顿时增加亮度,&山红涧碧纷烂漫&的奇景就闯入主人公的眼帘。而&时见松枥皆十围&,既为那&山红涧碧纷烂漫&的画面添景增色,又表明主人公在继续前行。他穿行于松栎树丛之中,清风拂衣,泉声淙淙,清浅的涧水十分可爱。于是他赤着一双脚,涉过山涧,让清凉的涧水从足背上流淌,整个身心都陶醉在大自然的美妙境界中了。诗写到下山为止,游踪所及,逐次以画面展现,象旅游纪录影片,随着游人的前进,一个个有声有色有人有景的镜头不断转换。结尾四句,总结全诗,所以姑且叫做&主题歌&。&人生如此&,概括了此次出游山寺的全部经历,然后用&自可乐&加以肯定。后面的三句诗,以&为人?&的幕僚生活作反衬,表现了对山中自然美、人情美的无限向往,从而强化了全诗的艺术魅力。
  这首诗为传统的纪游诗开拓了新领域,它汲取了山水游记的特点,按照行程的顺序逐层叙写游踪。然而却不象记流水账那样呆板乏味,其表现手法是巧妙的。此诗虽说是逐层叙写,仍经过严格的选择和经心的提炼。如从&黄昏到寺&到就寝之前,实际上的所经所见所闻所感当然很多,但摄入镜头的,却只有&蝙蝠飞&、&芭蕉叶大栀子肥&、寺僧陪看壁画和&铺床拂席置羹饭&等殷勤款待的情景,因为这体现了山中的自然美和人情美,跟&为人?&的幕僚生活相对照,使诗人萌发了归耕或归隐的念头,是结尾&主题歌&所以形成的重要根据。关于夜宿和早行,所摄者也只是最能体现山野的自然美和自由生活的那些镜头,同样是结尾的主题歌所以形成的重要根据。
  再说,按行程顺序叙写,也就是按时间顺序叙写,时间不同,天气的阴晴和光线的强弱也不同。这篇诗的突出特点,就在于诗人善于捕捉不同景物在特定时间、特定天气里所呈现的不同光感、不同湿度和不同色调。如用&新雨足&表明大地的一切刚经过雨水的滋润和洗涤;这才写主人公于苍茫暮色中赞赏&芭蕉叶大栀子肥&,而那芭蕉叶和栀子花也就带着它们在雨后日暮之时所特有的光感、湿度和色调,呈现于我们眼前。写月而冠以&清&字,表明那是&新雨&之后的月儿。写朝景,新奇而多变。因为他不是写一般的朝景,而是写山中雨后的朝景。他先以&天明独去无道路&一句,总括了山中雨霁,地面潮湿,黎明之时,浓雾弥漫的特点,然后用&出入高下穷烟霏&一句,画出了雾中早行图。&烟霏&既&穷&,阳光普照,就看见涧水经雨而更深更碧,山花经雨而更红更亮。于是用&山红涧碧&加以概括。山红而涧碧,红碧相辉映,色彩已很明丽。但由于诗人敏锐地把握了雨后天晴,秋阳照耀下的山花、涧水所特有的光感、湿度和色调,因而感到光用&红&、&碧&还很不够,又用&纷烂漫&加以渲染,才把那&山红涧碧&的美景表现得鲜艳夺目。
  这篇诗,极受后人重视,影响深远。苏轼与友人游南溪,解衣濯足,朗诵《山石》,慨然知其所以乐,因而依照原韵,作诗抒怀。他还写过一首七绝:&荦确何人似退之,意行无路欲从谁?宿云解驳晨光漏,独见山红涧碧诗。&诗意、词语,都从《山石》化出。金代元好问论诗绝句云:&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晚枝。拈出退之《山石》句,始知渠是女郎诗。&他的《中州集》壬集第九(拟栩先生王中立传)说:&予尝从先生学,问作诗究竟当如何?先生举秦少游《春雨》诗为证,并云:此诗非不工,若以退之芭蕉叶大栀子肥之句校之,则《春雨》为妇人语矣。&可见此诗气势遒劲,风格壮美,一直为后人所称道。
  (霍松林)
相关阅读:
------分隔线----------------------------
古诗文图片鉴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书的扉页是指哪一页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