竖曲线变坡点高程计算计算设计高程怎么计算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下载作业帮安装包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竖曲线高程计算公式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拉坡后,坡度差已知,变坡点高程已知,切线上各点和高程也就知道了.选定竖曲线半径R,用竖距计算公式求出切线上各点的竖距,切线高程减竖距就是竖曲线高程.竖距公式如下: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本铁路主题由
BBS Auto Examine System 自动审核通过。
查看: 4854|回复: 0
 竖曲线的计算
  竖曲线的计算
  设置竖曲线的要求
  铁路线路所包含的坡度除平坡外,有上坡、下坡。所谓坡度,即铁路线路的高程变化率,用千分率表示,就是每1000m水平距离高程上升或下降的数值,通常用符号“+、-、0”依次表示上坡、下坡或平坡。
  在进行纵断面设计时,相邻两坡段的交点叫变坡点,两变坡点之间的水平距离叫坡段长度。《铁路线路设计规范》规定:工、Ⅱ级铁路相邻坡段坡度的代数差大于3%0和Ⅲ级铁路相邻坡段坡度的代数差大于4‰时,需用竖曲线连接。竖曲线的形状主要分为圆曲线形和抛物线形两种。
  《新建客货共线铁路设计暂行规定》规定:纵断面宜设计为较长的坡段,相邻坡段的连接宜设计为较小的坡度差。旅客列车设计行车速度为200km/h的路段,最小坡段长度不宜小于600m,困难条件下最小坡段长度不应小于400m,且最小坡段长度不得连续使用2个以上。旅客列车设计行车速度为160km/h的路段,最小坡段长度不宜小于400m,且最小坡段长度不宜连续使用2个以上。竖曲线不得与缓和曲线、相邻竖曲线重叠设置,也不得设在明桥面和正线道岔内。
  二、竖曲线的计算方法
  1.圆曲线形竖曲线计算
  《铁路线路设计规范》规定:Ⅰ、Ⅱ级铁路竖曲线半径为10000mTv=5X△i,Ⅲ级铁路竖曲线半径为5000m。Tv=2.5X△i
  (1)竖曲线的切线长Tv=Rv×tana/2=Rv/2×tana=Rv/2000×△i△i=△i2-△i1的绝对值
  Tv-竖曲线的切线长(m);Rv--竖曲线半径,a----竖曲线转角,△i-相邻坡段坡度的代数差(‰)。
  (2)竖曲线的曲线长C≈2T。
  (3)竖曲线的纵距竖曲线的纵距即竖曲线上任意点与切线上相邻点的标高差,用y表示,即y=x2/2Rv
  式中Y-竖曲线的纵距(m);x-竖曲线上任意点距竖曲线始点或终点的距离(m);
  (4)竖曲线标高H=Hp±y式中H-竖曲线标高(m);Hp-计算点坡度线标高,
  【例题】某一级铁路,有一圆曲线形竖曲线(如图3-20所示),竖曲线中点里程为K24+400,标高为65.7m,上坡i1=+2‰,下坡i2=-4‰,试计算竖曲线上每20m点的标高。
  【解】①计算△i相邻坡段坡度的代数差(‰)△i1-△i2=2-(-4)=6‰
  ②竖曲线的切线长Tv=5·△i=5×6=30m
  ③竖曲线的曲线长C≈2Tv=2×30=60m
  ④竖曲线的坡度线标高、纵距、标高计算。
  竖曲线的起点计算A=K24+400-30=K24+370
  竖曲线的终点计算B=K24+400+30=K24+430
  各点坡度线标高K24+370Hp=65.7-30×2‰=65.64
  K24+380HpH=65.7-20×2‰=65.66
  K24+400Hp=65.7
  K24+420Hp=65.7-20×4‰=65.62
  K24+430Hp=65.7-30×4‰=65.58
  纵距计算
  K24+380和K24+420纵距y=10×10/2×
  K24+400纵距y=30×30/2×Y=C×C/8R=60×60/8×
  纵距K24+370和K24+430纵距为0
  竖曲线标高H(m)H=Hp±y
  竖曲线标高计算表
  里程& & & & 横距x(m)& & & & 坡度线标高Hp(m)& & & & 纵距y(m)& & & & 竖曲线标高H(m)& & & & 附注
  K24+370& & & & 0& & & & 65.640& & & & 0.000& & & & 65.640& & & & 曲线始点
  +380& & & & 10& & & & 65.660& & & & 0.005& & & & 65.655
  +400& & & & 30& & & & 65.700& & & & 0.045& & & & 65.655& & & & 曲线中点
  +420& & & & 10& & & & 65.620& & & & 0.005& & & & 65.615
  K24+430& & & & 0& & & & 65.580& & & & 0.000& & & & 65.580& & & & 曲线终点
19:16, Processed in 0.078458 second(s), 16 queries, Memcache On.
Copyright &
www.railcn.net, All rights reserved.删除理由:
&广告/SPAM
还可以输入&120&字
还可以输入&120&字
他一定是哪里做的不够好,别替他瞒着了,告诉我们吧~
纵断面设计图中的设计标高和竖曲线求出的标高?
发表于&&2条回复&&7634次阅读&&&&&&&&
最近在学习道路纸,算的上面的纵断面设计图中的设计标高和用竖曲线求出来的标高不一样,为什么呢?纵断面设计图中的设计标高具体指什么?竖曲线要素求出来的标高又代表什么?那个标高代表的是路基顶的标高?
Xixmy为【[分享]展柜】增加了20热度值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扫一扫",扫描上方二维码请点击右上角按钮&,选择&
奖励&&&&&&
&&&&&奖励于& 15:34:16
&&发表于&&|&
1、一般情况下纵断面设计图中的设计标高和利用竖曲线要素求出来的标高是一样的,为路面标高。2、路基顶标高等于路面设计标高减路面结构层厚度。
奖励&&&&&&
&&&&&奖励于& 08:56:30
&&发表于&&|&
纵断面上两个坡段的转折处,为方便行车,用一段曲线来缓和,称为竖曲线。可采用抛物线或圆曲线。 一、竖曲线要素的计算公式 相邻坡段的坡度为i1和i2,代数差为ω=i2 -i1 ω为正时,是凹曲线;ω为负,是凸曲线。 1.二次抛物线基本方程:或 ω:坡度差(%);L:竖曲线长度;R:竖曲线半径 2.竖曲线诸要素计算公式 竖曲线长度或竖曲线半径R: (前提:ω很小)L=Rω竖曲线切线长:T=L/2=Rω/2竖曲线上任一点竖距h:竖曲线外距: 二、竖曲线最小半径 (三个因素) 1.缓和冲击 对离心加速度加以控制。 ν(m/s) 根据经验,a=0.5~0.7m/s2比较合适。我国取a=0.278,则Rmin=V2/3.6 或 Lmin=V2ω/3.6 2.行驶时间不过短 3s的行程Lmin=V.t/3.6=V/1.2 3.满足视距的要求分别对凸凹曲线计算。 (一)凸形竖曲线最小半径和最小长度按视距满足要求计算 1.当L<ST时,Lmin = 2ST - 4/ω 2.当L≥ST时,ST为停车视距。以上两个公式,第二个公式计算值大,作为有效控制。按缓和冲击、时间行程和视距要求(视距为最不利情况)计算各行车速度时的最小半径和最小长度,见表4-13。表中:(1)一般最小半径为极限最小半径的1.5~2倍; (2)竖曲线最小长度为3s行程的长度。 (二)凹曲线最小半径和长度 1.夜间行车前灯照射距离要求:1)L<ST2) L≥STL<ST Lmin = 2ST - 26.92/ω (4-14)L≥STω /26.92 (4-15)3s时间行程为有效控制。例:设ω=2%=0.02;则L=ωR竖曲线最小长度L=V/1.2速度 V=120km/h V=40km/h 一般最小半径R凸
一般最小半径R凹
L凸 340 14 L凹 120 14
例题4-3ω=-0.09 凸形;L=Rω==180mT=L/2=90mE=T2/2R=2.03m起点桩号=k5+030 - T =K4+940起始高程=427.68 - 5%*90=423.18m桩号k5+000处:x1=k5+000-k4+940=60m切线高程=423.18+60*0.05=426.18mh1=x21/2R=602/2*m设计高程=426.18 - 0.90=425.28m桩号k5+100处:x2=k5+100-k4+940=160m切线高程=423.18+160*0.05=431.18mh2=x22/2R=0=6.40m设计高程=431.18 - 6.40=424.78m
奖励&&信誉分+20&&&&
&&&&&奖励于& 05:22:50
&&&&辛苦!
后才能评论,评论超过10个字,有机会获得筑龙币奖励!
最新回复网友
:&400-900-8066[转]道路路线设计高程(竖曲线)计算5800计算器程序
博主前言:最近很多网友向我要路线设计高程(竖曲线)计算的5800计算器程序,其实,在我的新书中的第2章第2.3.5节(82页)就有,可能有些网友没有购买这本书,于是我将该程序截取下来,发布在空间,供需要的网友参考使用。
分享这篇日志的人也喜欢
热门日志推荐
人人最热标签
分享这篇日志的人常去
北京千橡网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文网文[号··京公网安备号·甲测资字
文化部监督电子邮箱:wlwh@··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举报电话: 举报邮箱:&&&&&&&&&&&&
请输入手机号,完成注册
请输入验证码
密码必须由6-20个字符组成
下载人人客户端
品评校花校草,体验校园广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竖曲线高程计算程序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