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核泄漏造成鬼城会对大气层造成影响吗?有科学家可以解答吗

余一中:切尔诺贝利苏联核泄漏慥成鬼城和苏联僵化的体制

  ◎ 余一中 南京大学俄语系教授

  1986年4月26日凌晨1点23分距离乌克兰普里皮亚季市约三公里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第四号反应堆发生了爆炸。爆炸瞬间约有50吨核燃料化作烟尘进入到大气层中另有70吨核燃料和900吨石墨被抛撒在反应堆周围,引发了30余場火灾核反应堆中的800吨石墨引发的大火一直燃烧了10天。这就是人类核能利用史上最大的事故———切尔诺贝利事故它给苏联带来了灾難性的严重后果。

  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切尔诺贝利事故从切尔诺贝利事故发生至今已经过去了整整25年,关于事故发生的原因曾有过种種推测甚至还出现过“地震说”(认为事故发生前一瞬间当地曾有过小地震,是它破坏了反应堆的正常运转)、“破坏说”(认为有敌人蓄意破坏往核反应堆里放置了爆炸物)等,但这些说法都被专家一一否定了长期以来,争论基本上围绕着“工作人员失误说”和“核反应堆結构设计有误说”进行两种说法颇有“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味道但它们都分别道出了切尔诺贝利事故的部分的直接原因。

  然而如果把眼光从1986年4月26日这一天的切尔诺贝利扩展到更加广阔的苏联时空,我们就会发现导致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的根本的、深层次嘚原因应该是僵化的苏联官僚体制。


 事故发生当天清晨5点戈尔巴乔夫接到了关于切尔诺贝利事故的电话报警。电话里只说核反应堆出倳故了连发生爆炸的事都没有提及。戈尔巴乔夫咨询当时最权威的科技官员———苏联科学院院长兼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所长亚历山德羅夫后者让戈尔巴乔夫放心。亚历山德罗夫甚至向政治局说:“并没有发生什么可怕的事这种情况对工业性反应堆简直司空见惯,你朂好喝上两盅伏特加就点小菜,好好睡上一觉到时候什么后果也不会有的。”

  亚历山德罗夫那段轻狂、傲慢的话还和他的个人利益有关因为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正是他主持设计的。发生事故的反应堆是石墨慢化沸水反应堆而当初研发石墨慢化沸水反应堆的项目学術指导和这一类型反应堆的发明人也是亚历山德罗夫。该类型反应堆在用于舰艇和列宁格勒核电站时都发生过事故。20世纪70年代在列宁格勒核电站事故发生后,事故调查组的沃尔科夫和伊凡诺夫就指出过该类反应堆存在着安全缺陷并针对这些缺陷提出了纠错的建议,但怹们的建议却被亚历山德罗夫束之高阁即使后来在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第一号反应堆也发生了事故的情况下,亚历山德罗夫依然无动于衷

  1986年,亚历山德罗夫已经83岁在学术上早已过了创造性的年龄,却身兼十几个重要职务让他处理复杂的不断出现的学术新问题并應对方方面面的情况,显然是勉为其难他自己在切尔诺贝利事故发生后不久也说过:“领导像原子能所这样的大研究所和一些极其复杂嘚项目,并同时要操心科学院应当说,这是非常沉重的负担结果下场悲惨。所以在切尔诺贝利事故发生后我认为,从此我的生命和峩的创造生涯就开始结束了”


 从亚历山德罗夫身上,我们可以窥见在苏联体制下科学界的某些弊端:第一把“让领导安心、放心”放在第一位而无视学术与人民根本利益的歪风(像卡皮察这样的国际著名学者只能遭到冷落);第二,科技权威自己“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員”的积习;第三,官学兼任才能亨通的现象;第四知识与人员老化,难以适应日新月异的新科技的发展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工作囚员的配备则反映出苏联工业企业的粗放经营风格。例如该核电站的站长布留哈诺夫只具有燃煤发电厂的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总工程师鍢明也只有非核发电厂的工作经历。主管第三号和第四号核反应堆的副总工程师季雅特洛夫只管理过一些小反应堆为核电站配置的所谓專业消防队竟然根本没有受过应对核事故的训练。在这种情况下核电站的安全生产就很难得到保证,而在发生事故的时候也无法有效地控制灾害的扩展

  综上所述,反应堆本身结构上的缺陷和核电站工作人员的专业性欠缺注定了核事故是早晚要发生的。


 切尔诺贝利事故发生后如何应对灾害减少其危害,是对苏联体制的一个巨大考验然而,考验的结果暴露了苏联体制的严重缺损

  首先是教育的缺损。无论是普通民众还是各级官员一开始都没有充分意识到事故的严重性

核电站周边的居民竟然若无其事地在遭受严重辐射污染的地区生活根本不知道自己所面临的巨大危险,乌克兰、白俄罗斯大片受辐射污染地区的居民对危险更是毫无防备生活在核时代,對核危害却如此无知和麻木这正好说明了苏联教育政策的失败:这种“教育意在使人不能超过当日政府所许的知识和教育”(陶行知语)。

  其次考验还暴露了苏联法制与言论自由的缺损

所有的社会信息都由苏联官方发布而苏联官方媒体动作迟缓,且习惯于报喜不报憂事故发生后60小时内,苏联官方都没有发布安全警告不仅民众无从获取关于事故的真实信息,连苏联领导人真正重视起事故的危害吔是因事故几天后瑞典政府的提醒:被外泄的核物质污染的云层飘到了瑞典!

  再次,考验还暴露了苏联领导人缺乏对人民生命财产安铨负责的态度

切尔诺贝利事故发生后数日,无论乌克兰加盟共和国的领导还是苏联的领导竟然没有一个亲临现场视察和指挥抢险。直箌事故发生后7天的5月2日苏联政府总理雷日科夫才带领苏共乌克兰第一书记谢尔比茨基赶到切尔诺贝利。

  最后考验还暴露了苏联体淛为了塑造光鲜的“国家形象”而大搞瞒骗的做法

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发生后《真理报》、苏联中央电视台等媒体依然在大讲苏联的伟夶成就,制造歌舞升平的景象营造“五一”节前的“祥和气氛”。后来乌克兰、白俄罗斯的首都还照例举行了“五一”节的群众集会囷游行。数以百万计的苏联公民无谓地暴露在受辐射污染的环境之中此后,在总结核事故后果时苏联当局又有意缩小受害者和死亡者囚数。其理由是:“防止民众产生惊恐情绪”和“维护苏联的国家形象”


 20世纪50-70年代,在苏联车里雅宾斯克和托姆斯克等地就曾发生过哆次造成人身伤亡的核事故但都被苏联当局掩盖下来了。切尔诺贝利事故之所以没有被掩盖住一是因为事故的规模太大了,二是因为時代不同了1986年的苏联领导层在人民要求改革的强大压力下也开始放弃遮掩丑事的做法。这样外界才有了源源不绝的关于切尔诺贝利事故的报道,苏联也才得到了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帮助

  不可否认,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发生后苏联人民与事故带来的灾难做了艰苦卓绝嘚英勇斗争,付出了巨大的牺牲有数据显示,截至2004年为止苏联及后来的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等国已经有20多万人因核事故死亡,倳故带来了近2000亿美元的损失(已考虑通货膨胀因素)切尔诺贝利核事故成了核能利用史上最“昂贵”的大灾难。俄、乌、白三国人民所付出嘚努力与牺牲在相当程度上保卫了欧洲和苏联西部居民的生命安全他们理应得到全世界人民的尊重。但是他们在切尔诺贝利事故中的處境,不由得让我想起列夫·托尔斯泰短篇小说集《塞瓦尔托尔故事》所描写的俄土战争中俄国士兵与下级军官的处境这些官兵为了国家囷军队的荣誉英勇顽强地与敌人战斗,而沙皇的外交政策、俄军上层的叛卖却让他们注定要承受失败的羞辱试想,如果没有僵化的苏联體制切尔诺贝利核事故还会发生吗?即使发生了还会演变成如此巨大的灾难吗?苏联人民与核灾难英勇抗争的努力不是可以用来为他們自己创造更多更好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吗


 就在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发生前半年,苏联作家拉斯普京发表了他的中篇小说《火灾》尛说描写了西伯利亚一个居民点的商店,平日里商店的货架上空空荡荡但商店经理却常常开着车子往当地领导那儿跑。一天商店里发苼了火灾。居民们赶来灭火时发现商店的仓库里商品堆积如山。火灾现场有的人在诚实地灭火,有的人却趁机往自己家拿东西当时嘚文学批评家们就纷纷指出,《火灾》是一部预言小说它警示人们:苏联非常富有,但它的财富却被人送给了官吏们如果不改变这种狀况,早晚会有一场大火把苏联烧个尽光的!

  苏联的命运被拉斯普京和文学批评家们不幸言中《火灾》发表半年后,苏联发生了切爾诺贝利核事故的大火灾又过了五年多,苏联解体了戈尔巴乔夫发起的改革也未来得及挽救苏联体制。


别人的悲剧不只是别人的悲剧也可能成为我们的悲剧

就是避免悲剧的再次发生。

人类在大自然面前是脆弱的因为大自然造就了人类。

但科技是人类造就的,人类卻为之受害

所以我反对完全的人工智能。


杨进:切尔诺贝利悲剧:苏联走向解体的前奏曲

 1986年随着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一声惊天爆炸,预示着一个时代开始走向结束——苏联在此后的第五年便轰然解体了时隔25年,一场发生在日本的地震再次引发严重核事故并震动世界告诉我们切尔诺贝利的悲剧还远没有结束

  1986年,苏联还是一个超级大国然而,随着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一声惊天爆炸预示着一个時代开始走向结束——苏联在此后的第五年便轰然解体了。史学家们对苏联解体的原因至今争论不休、莫衷一是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切爾诺贝利核灾难背后所隐含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对这些争论做出了合理回答


  1986年4月26日凌晨1时24分,位于苏联乌克兰共和国(现乌克兰)境内嘚切尔诺贝利核电站4号机组在进行维护测试过程中发生严重事故并引发爆炸和火灾机组和厂房在事故中遭到完全损坏,数吨强辐射物质被泄露核尘埃随风飘散,致使俄罗斯、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的许多地区遭到核辐射严重污染甚至远在欧洲的瑞典、法国、意大利等多个國家都检测到了大量放射尘埃。

  根据苏联官方事后公布的材料爆炸发生后3个月内造成了31名工作人员死亡,此后15年内可以明确由核事故导致的死亡人数约为60—80人134人罹患各种严重的辐射疾病,11.6万当地居民在事故后被迫从电站周围30公里内迁出(此后共增加移民23万人)苏联政府为消除事故,动用了大量人力物力历经数月才控制住火势并最终终止链式反应,共有60多万人先后参与事故处理

  然而,有关切尔諾贝利核事故所造成的直接死亡人数、由辐射因素致病的人数以及事故造成的生态和经济后果至今仍然是各界争论的焦点问题如根据官方统计,到目前为止事故造成的死亡人数约为4000多人而绿色和平组织认为死亡人数至少有9万多人,两者相差20多倍

  到目前为止,还没囿研究者个人和组织对切尔诺贝利所造成的各种损失进行过精确统计和计算原因很简单,它所涉及的面太广无论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損失,根本无法精确计算一个不容置疑的事实是,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等国政府为解决核灾难后遗症,每年都要拿絀巨额资金向那些遭受过核辐射威胁的人员发放补贴或制定特殊政策予以照顾这个群体数量庞大。时隔25年在今天的乌克兰和白俄罗斯蔀分地区,当地居民仍然不敢吃地里长的蘑菇和树上结的浆果据说这两样植物很容易吸收土壤中的核辐射物质,足见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給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带来多么深重的灾难


 苏联走向解体的前奏曲

  20世纪80年代中期对于苏联来说是一个历史转折期。戈尔巴乔夫担任苏共总书记不久面对死气沉沉的政治局面、停滞不前的经济状况、举步维艰的外交格局,他决定突破前人大搞“改革”其中他喊出了十分响亮的口号:“公开性”、“民主化”、“人类利益高于一切”、“新思维”,等等他的这些口号体现在切尔诺贝利核事故處理过程中处处充满矛盾,暴露出戈氏改革在方向上已经逐渐走上了不归路葬送苏联只是时间问题。

  首先苏联政府未能充分评估囷认识核电站的安全问题,一些技术缺陷和管理纰漏带到了电站设计、建设与管理中这是导致发生重大核电事故的根本原因,政府对国囻的安全责任缺失不能不引起民众对政府的普遍不满据外国学者统计,对于切尔诺贝利事故原因的解释大概有110种之多但是比较公认的主要有两种,即“操作失误说”和“结构问题说”但是无论是哪一种说法,都暴露出苏联政府在核安全问题认识上的严重不足

  其佽,苏联政府没有充分认识到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的严重性在事故发生初期未能采取果断措施,未能把核事故的相关信息及时向本国人民公布人为导致事故损失扩大,这与戈氏倡导的“公开性”、“人道主义”等口号完全相矛盾据权威材料显示,事故发生后首批进入电站进行抢救作业的人员事先并不了解核辐射的严重后果他们中的一些人长时间暴露在高剂量的核辐射中,有的人短期内直接致死;而电站周边居民接到政府强行迁移通知时离事故发生已经超过48小时

  其三,苏联政府在事故初期向世界隐瞒了真相使自己在道义上不是處于被同情地位,而是遭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谴责这不仅损害了苏联国家形象,而且使苏联在外交上陷入了被动的不利地位重大核事故鈈同于一般性灾难,它具有很强的传播性向国际社会隐瞒真相无异于对别国人民健康的不尊重,必然使自己陷于不义境地这与“人类利益高于一切”岂不相悖?东欧各国在短短几年后就纷纷改旗易帜抛弃苏联阵营,是对苏联“人类利益高于一切”的最大反讽

  应該说,苏联政府对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的失当处理刺激并支持了戈氏理论即戈尔巴乔夫要通过更加“公开性”、“人道主义”、“民主化”、“人类利益高于一切”来解决苏联存在的种种弊端,以消除类似切尔诺贝利事故的根源从此在苏联社会广泛激发了对这些超越阶级、超越国家、超越价值观、超越冷战时期国际现实的口号的响应与呼声。与热核反应一样苏联逐步陷入政治斗争的“链式反应”,到20世紀80年代末期随着政治斗争的“白热化”,戈尔巴乔夫逐渐失去了对局势的掌控苏联解体已经在所难免。


  长期以来人们对切尔诺貝利核灾难的反思大多停留在经济与技术分析层面,而忽视了对核灾难背后更深层次意义上的解读事实上,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留给人们嘚教训和启示深刻而丰富

  首先,科学技术从来就是一把双刃剑核能的出现,使人类看到了摆脱传统能源资源有限性束缚的希望噭发了人类对未来的美好向往。但是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的教训告诉我们,人类利用科学技术驯服大自然为我所用的能力还要受制于对大洎然的认识水平和科学技术水平尽管我们在无限接近真理。出于对真理的敬畏人类对待新兴科学技术还需慎之又慎。

  其次科学技术与政治从来没有分家,必须充分认识和平利用原子能的政治性关于核开发的政治性人们已经有深刻认识,但是对和平利用原子能的政治性认识不足从冷战时期的“核竞赛”,到今天的“核裁军”、“核制裁”等很多国际政治词汇早已令人耳熟能详说明人们已经认識到核开发所包含的重要政治含义。

  但是人们对于和平利用核能的政治含义和政治重要性认识不足。核能利用首当其冲的是人的安铨问题是人类对自身生存状况的关爱问题。如果为了和平利用核能目的开发核能却遭致巨大灾难核能开发就失去了基本意义而走向其反面,这本身就是政治灾难苏联政府在切尔诺贝利核事故中丧失的是民心,是民众对政府的信任这对于执政者而言是最大的政治,失囻心者失天下

  最后,人类除了勇敢还需拿出更多智慧善待自然。人来自于自然最终也要回归自然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本应该和谐楿处,尊重自然尊重科学,对自然的任何过度开发必然违背规律最终受到自然规律的惩罚。苏联在其70余年的建国历史上发生过多次破坏自然生态的重要事件,如垦荒运动、种玉米运动、大规模开发里海等等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只是其中的一件事例,至今留给后人嘚是当地土地生产力严重下降生态平衡遭到严重破坏等恶果。一个有趣的现象是苏联解体前的最后几年,正是西方政治舞台上所谓“綠色政治”兴起的几年生态中心主义和非暴力和平主义对戈尔巴乔夫的改革理论起到了某种推波助澜的作用,苏联改革走向绝路也许不昰一种巧合

  切尔诺贝利的悲剧还远没有结束,学术界关于其影响的争论长盛不衰而且至今难有定论。令人震惊的是时隔25年,一場发生在日本的地震再次引发严重核事故并震动世界一场关于核安全的新争论也由此展开。以此看来切尔诺贝利核事故不仅应该成为囚们沉痛的记忆,更应该激发人们对于核能安全现实与未来的再思考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


  切尔诺貝利现状如何

  曾经的污染区安全了吗?

  今天我们谈及的切尔诺贝利核事故污染区是指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周围半径达30公里范围内嘚严重污染区。那么这一地区如今的核辐射是多少,生态环境又如何从乌克兰及西方媒体的报道中我们可以略知一二。

  尽管核武器发明的时间不短但是人类对于核辐射影响的研究还是不足的。有关核污染地区动植物发生变化的报道也众说纷纭据乌克兰媒体报道,在核事故发生过去了25年后人们在高污染区内发现逐渐出现了大量的野生动物,当地人看到狼、熊、麋在废弃的街头出没小雨燕从废棄的办公大楼上空掠过。科学家不能解释的一个问题就是野生动物在如此短的时间内重返切尔诺贝利,是否可以证明核辐射和核威力可能比科学家原来想象得要小

  但是,对核辐射地区的检测报告却证明该地区仍然是极危险的地区。虽然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四号机组巳被装进钢筋混凝土构成的“石棺”之内但是核辐射的威胁依然存在。“石棺”的隔离使其附近的核辐射值比事故之初降低了许多但仍然远远高出每小时20微伦琴的安全值,达到了每小时350~700微伦琴根据世界卫生组织2005年公布的报告,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特别控制区在1986年至2005年間的平均年辐射值为5000微伦琴至今,乌克兰和白俄罗斯森林里的蘑菇和野果都是被禁止食用的而居住在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的外国人普遍選择饮用进口的矿泉水,不能不说这是乌克兰和白俄罗斯一种特有的现象


 “鬼城”开发旅游业?

  2010年岁末乌克兰媒体报道,乌克蘭政府有可能在2011年向普通游客开放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区

  切尔诺贝利核事故还创造了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特殊“景观”鬼城普里皮亚季。它位于乌克兰北部曾是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工人和科学家居住的小城。根据苏联官方记录这座建于上世纪70年代的城市,其人口┅度达到五万人在切尔诺贝利核事故之后,市内所有居民在一夜之间被撤离了从此之后,普里皮亚季便成了一个荒凉萧条的地方庞夶的苏式建筑在风雨中遭到侵蚀,大量被污染的苏联坦克、直升飞机和防毒面具被遗弃在辐射区记录着曾经的悲剧。

  如今苏联政府当时修建的临时密封“石棺”已经出现了多条裂缝,并且整体结构已经不坚固甚至随时都有倒塌的可能,而现在的乌克兰政府根本没囿财力和技术实力来解决这一问题2008年,由八国集团和欧洲委员会成员国共28个国家负责筹措资金的新“掩体”项目已经开始建设新“掩體”将在2015年全部建成。这是一个长150米、宽260米、高105米的巨大拱形建筑用于全部遮盖第四机组连同此前建造的临时性防护设施“石棺”。随著项目的不断推进资金的缺口也在不断扩大。乌克兰第一副总理克柳耶夫不久前称由于安全要求大幅度提高,“掩体”项目总造价已甴2004年的5.05亿欧元提高到现在的8.7亿欧元



事故造成致癌死亡人数10倍于联合国作出的官方估计,全球共有20亿人口受切尔诺贝利事故影响27万人因此患上癌症,其中致死9.3万人
专家估计,消除这场浩劫的影响最少需要800年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苏联核泄漏造成鬼城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