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加入或者说如何让一个聚落窝 julo5变成

艺术产业园区:如何成为新的城市文化聚落_业界聚焦_新浪收藏_新浪网
艺术产业园区:如何成为新的城市文化聚落
艺术产业园区:如何成为新的城市文化聚落
  北京798、成都蓝顶、上海红坊……20年来,国内艺术产业园区经历了从自发聚集到规划建设的发展历程。一些活跃于上个世纪末的艺术产业园区,如今有的 成了知名旅游目的地,有的在短暂的热闹后逐渐淡出,但同时也不断有新鲜血液加入艺术产业园区投建。新的发展阶段怎样激发艺术产业园区的创造力和活力?推动 其产业转型升级的点在哪里?在中央美术学院主办的首届艺术产业园区发展论坛上,来自全国各地的艺术产业园区代表和业内专家共聚北京,探讨艺术产业园区的发 展之路。
  从自然生长的1.0到规划发展的2.0
  国内艺术产业园区产生于上世纪末,它以艺术、设计为核 心驱动力,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平台和内容承载,并带动了周边产业的发展。近10年来,艺术产业园区蓬勃发展,北京798艺术区就是其中代表。那里是原 国营718联合厂的电子工业厂区所在地,1989年,工厂由于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开始出租部分闲置厂房以渡难关。
  “1995年,隋建国最早租下大厂房做雕塑,但798艺术区真正发展起来是从2002年开始的。”北京798文化创意产业投资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彦伶说。当时,主导798改革的王彦伶一直想把厂房租出去换取现金流,以支持产业发展,但这些带有包豪斯风格的厂房一直无人问津。
  2002年7月,专卖国外艺术类图书的罗伯特提出租用厂区的回民食堂,王彦伶决定关掉回民食堂,租给罗伯特。转机由此发生,很多艺术家开始来买书、看 书,并陆续在这里成立工作室。到2004年,798艺术区纯艺术类的租户已有73家。2005年以后,更是出现了井喷。如今,798艺术区不仅是北京的当 代艺术地标,还是时尚品牌最青睐的场所之一,更成为声名远播的旅游目的地。
  “2014年,798艺术区共吸引游客400万人次,其中境 外游客占30%。”王彦伶说。他将798艺术区的发展模式总结为“艺术家工作室—画廊—设计师—时尚创意品牌发布—创意产品—旅游—城市休闲—餐饮酒店— 知名品牌—商业地产”,如此循序渐进,环环相扣。“2014年开始,798艺术区又迈入了主动策划、调整发展战略的阶段。”
  如果把 798艺术区这种艺术家自发形成工作室群落的成长模式称为1.0模式,那么,艺术产业园区的2.0模式则是在前者的基础上加入了投资人干涉性介入。“目前 为止,中国艺术产业园区的发展经历了两代,第一代是以北京798、上海M50为代表的园区,第二代则是像上海红坊这样规划发展的艺术园区。”上海红坊文化 发展有限公司总裁郑培光认为,如今,艺术产业园区的兴建伴随着传统产业走向衰落背景下带动城市二、三产业发展的期许。“眼下我们最关心的问题是如何摆脱 ‘二房东’的身份。”
  发展新阶段遭遇现实困境
  从自发形成到企业规划投入再到政府支持引导,中国艺术产 业园区的业态几经变化、产业不断升级,如今,有规划的艺术创意产业园已成为主流,在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学系主任赵力看来,这是中国城市化发展和产业调整 转型的产物,但在新的发展阶段,艺术产业园区存在很多现实困境。
  “首先,艺术创意产业园的核心是艺术创意,如何保留和发展文化创意才是 园区的根本任务;其次,随着商业体量的继续发展,旅游人流进一步挤压了从事文化艺术的在地人员,出现了艺术创意产业园的空心化。”赵力直言。近年来,规划 性的艺术创意产业园不断涌现,这些创意产业园的选择地点一般是在城市的新区,或者是规划中的副中心区域,硬件标准比较高,但交通条件、文化设施等相对滞 后。“这些与传统的文化区域相隔甚远又缺乏全面、系统文化支撑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存在很长的发展周期,需要大力维护,所以从现阶段来看,成功的例子不多。” 赵力认为,艺术产业园要走出现实困境,应该从内容、系统、生态和价值四个方面着力。
  而在郑培光看来,艺术产业园区要实现目标包括三个重要条件:艺术资源、财物支持、运营能力。“艺术产业园区不可复制,每个城市都要有自己的模式。未来的艺术产业园区应该是更多元的社区平台、更国际的文化社区、更核心的城市空间。”
  不久前,重庆北部新区和郑培光合作,引入上海红坊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的资源,对北部新区13万平方米的低端厂房进行改造。项目参照了深圳“南海意库”模 式,投资逾5亿元,希望打造一个集文化艺术、创意设计、观光休闲及配套设施与公共服务为主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重庆北部新区管委会副主任王菊梦说,该园区 将更加注重和城市文化的融合,比如园区内将有很多民间艺术元素,以及吊脚楼、坡道等重庆特色。
  已经形成品牌效应的798艺术区同样面临挑战。“比如798游客越来越多,外界对此颇有微词,但这是艺术区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无法避免的。对我们而言,游客增多导致压力更大,我们得在公共服务上有更多投入,但游客并没有给园区带来直接收入。”对于798的未来发展方向,王彦伶透露:在尊重商业规律的基础上,园区正在探索能否改变规则,更多地专注艺术和产业发展;在国际化的问题上,园区现已做出调整,正在做文化使馆区。
  艺术产业园区要成为产业链的源头
  虽然老园区面临挑战,但新的艺术产业园区仍在不断萌芽、生长,这么多的艺术区究竟有何作用,或者说,艺术区产业转型升级的着力点应该放在哪里?
  “艺术家希望得到创作和展示空间,设计工作室希望好的推广和合作,而我们考虑更多的是大众能得到什么。”在深圳华侨城创意园总经理刘洪杰看来,根据每个城市发展定位不同,城市里的艺术产业园区的产业模式也有所不同,相应地,园区作用也是多元的。“对我们而言,华侨城创意园希望为市民带来生活品质和文化品位上的改变和提升。”
  “艺术区是产业链的源头,应该在这里把‘中国制造’变成‘中国创造’。”成都蓝顶艺术区负责人、蓝顶美术馆馆长金延说。诞生于2003年的蓝顶艺术区入驻了何多苓、周春芽等多位当代艺术家,甚至一些北京的艺术家都在这里有工作室。在金延看来,艺术产业园区聚集了优秀人才,也就抓住了创新的源头,这是艺术产业园区的生命力和意义所在。
  “艺术产业园区是一种新的城市文化聚落,是联系着艺术创作、创意、生产和文化消费的重要平台。‘园区’二字有物理空间的意义,而‘园’字又意指具有精神价值的文化家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认为,艺术产业园区未来需关注三个方向: 一是艺术生态的源与流,即艺术创作的生产和社会文化供给之间如何形成更加有机的联系,在整个产业生态中如何更多地保护、支持艺术创作与创新,为艺术家提供 更好的创作条件;二是随着艺术产业园区在全国大范围的普及,园区如何依托城市发展,根据城市的性格和特征形成自己的特色;三是如何以艺术为引力,融合最尖 端的科技,使文化创意产品的设计和生产体现时代的文化语境和科技发展的支持。
扫描下载宝库APP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官方微信
文章关键词:
&&|&&&&|&&&&|&&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顶部 “”,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请用微博账号,推荐效果更好!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怀化黔城或为两千多年前秦汉聚落(图)
  本报记者徐海瑞长沙报道
  自2009年11月以来,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工作人员对怀化小江墓地进行了考古发掘。昨天,发掘领队高成林介绍,目前此次发掘基本完毕,正在进行出土文物修复工作。从发掘结果来看,现存的黔城镇,在2000多年前的秦汉时期,有可能是一处生活安好的聚落。
  此次发掘的目的地位于洪江市黔城镇小江村,与洪江市区和黔阳古城隔潕水相望,是一处汉代墓葬群。2001年为配合洪江水电站的建设,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曾在该地的枫木坪、张古坳进行了第一次抢救性发掘。从2009年11月开始,为配合包头-茂名高速公路怀化至通道段的建设,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该墓地进行了第二次抢救性发掘。
  “墓葬主要分布在潕水西岸一片低矮丘陵的几个山头上”,高成林说,本次发掘不是全面揭露,而是仅对公路征地范围内的墓葬进行抢救性清理。到目前为止,共发现墓葬40余座,已经完成发掘的有10多座。“发掘的墓葬皆为竖穴土坑墓,基本都是小型墓。从平面来看,分为不带墓道的长方形和带一条墓道的甲字形两种。出土器物主要是陶器和滑石器两种,陶器器类有鼎、盒、壶、钫、仓、灶、井、鐎壶、灯、熏炉等,滑石器器类有璧、杯、案、盘、壶、钫、鐎壶等。”
  在发掘过程中,工作人员十分重视提取各种信息。据高成林介绍,除以往已经注意到的各墓区以及墓葬之间的相互关系外,本次发掘对单个墓葬内的遗迹情况予以了充分关注,并在一些保存相对较好的墓葬中,将二层台、椁室以及椁室分箱的痕迹成功地区分出来,获得了更多墓葬下葬时的原始信息,解决了诸如墓葬头向、个别器物的特殊用途等一些以往忽视的问题。
  从1985年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怀化市博物馆等单位先后在黔城潕水两岸发掘楚汉墓葬近200座。“从发掘情况看,这一带墓葬的分布很有规律,推测当时应该经过了仔细规划:其中战国墓葬主要是分布在黔阳古城东北的祭古坪、南头坡一带;在古城北面与小江墓地隔江相望的牛头湾一带,则既有战国时期的墓葬(可能还包括一部分秦代墓葬),也有一批西汉早期的墓葬,至于潕水西岸的小江村一带,则基本上是西汉中期以后的墓葬。从墓地分布情况看,当时的居民应该是居住在潕水与沅水交汇处的黔阳古城一带。”
  据此,高成林进一步分析说,近年来,随着里耶秦简整理的日益深入,湘西沅水、澧水流域一带一批楚汉时期的古城址(遗址)、古墓葬开始日益引起学术界关注。“小江墓地的发掘,不仅为研究战国秦汉时期黔城的开发提供了十分重要的资料,而且对探讨沅水流域城市及聚落的分布、变迁有很大帮助。另外,目前考古材料证明,中方县的荆坪和洪江市的黔城附近,楚汉时期应是两个颇具规模的聚落群。这刚好与上述墓葬的发掘情况相吻合,而这两个聚落群对于探讨楚汉时期沅水流域的开发、城市及聚落的分布等有比较重要的意义。”
  长沙航电枢纽坝区发现两处古墓群
  本报长沙讯2009年底,湘江长沙综合枢纽工程动工建设。随着工程推进,坝区考古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记者昨日获悉,目前针对坝区的文物调勘工作已结束,考古工作者发现了两个古墓群。
  湘江长沙综合枢纽工程位于望城县高塘岭镇与丁字镇之间的蔡家洲。在日-3月25日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所做文物调查工作的基础上,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依据工程方所提供的坝区用地红线图,对坝区红线范围内的文物分布情况进行了重点勘探。
  经重点钻探,考古专家确认:原调查工作中,在坝区左岸发现有一处商周时期的高砂脊遗址。但这次重点勘探发现高砂脊遗址不在坝区红线范围内。遗址位于坝区下游1.5公里处,工程的建设对遗址没有影响。坝区右岸红线范围内的石门矶窑址,由于江水冲刷已经损毁无存,在河滩发现有器物残片及窑具残片,但没有发掘价值。原调查发现的大坟山古墓群不在红线范围内。红线范围内分布着为数不少的清代墓群。
  不过,在钻探过程中,工作人员新发现了关刀山和大坡两处汉代古墓葬群,埋藏着一定数量的汉代砖室墓和土坑墓。其中关刀山古墓葬群位于坝区右岸丁字镇石渚村石门矶组。墓葬分布在紧靠湘江河堤的一个山包上,面积约1500平方米,分布有十余座砖室墓和土坑墓。另外,在一个断面上发现有残存的砖室墓墓壁墙体,墙体高约1.5米,裸露青砖的纹饰为菱形纹。根据墓葬形制和特点,关刀山古墓葬群的时代应为汉代。
  大坡古墓葬群位于坝区右岸丁字镇石渚村石门矶组,西距关刀山古墓葬群约100米,面积约2500平方米,分布有数量较多的砖室墓和土坑墓。墓葬分布规律与关刀山古墓葬群类似,联系关刀山古墓葬群以及勘探发现的墓葬形制特点,专家断定大坡古墓葬群和关刀山古墓葬群同时期,年代为汉代。记者徐海瑞
(本文来源:
跟贴读取中...
网易通行证:
跟贴昵称修改后,论坛昵称也会变哦
网易通行证:
复制成功,按CTRL+V发送给好友、论坛或博客。 浏览器限制,请复制链接和标题给好友、论坛或博客。
网易新闻48小时评论排行
评论334902条
评论291009条
评论258928条
评论253888条
评论224530条
游戏直充:
热门功效:
热门品牌: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四川发现先秦聚落遗址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