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d悲声载道qyji什么?

搜集到的成语有:悲不自胜
悲从中来 悲愤填膺
悲歌击筑 悲歌慷慨
悲歌易水 悲观厌世
悲天悯人 悲痛欲绝
不知楼主要不要释义,都弄过来了。希望对楼主有帮助。
词 目 悲不自胜
发 音 bēi bù zì shèng
释 义 胜:能承受。悲伤得自己不能承受。形容极度悲伤。
出 处 北周·庾信《哀江南赋序》:“《燕歌》远别,悲不自胜。”
示 例 是年冬初,丽人无故,忽潸然泪下,~,怪而问之,初则隐忍弗言,继则举声大恸。(明·李昌祺《剪灯余话·秋夕访琵琶亭记》)
词 目 悲愁垂涕
发 音 bēi chóu chuí tì
释 义 垂:垂下。涕:泪。因为悲哀、愁苦而落泪。
出 处 《列子·汤问》:“一里老幼,悲愁垂涕相对,三日不食。”
词 目 悲从中来
发 音 bēi cóng zhōng lái
释 义 中:内心。悲痛的感情从内心涌出来。
出 处 三国·魏·曹操《短歌行》:“悲从中来,不可断绝。”
示 例 大家联了此语,益觉~,泣不可抑。
★蔡东藩、许廑父《民国通俗演义》第二十回
词 目 悲愤填膺
发 音 bēi fèn tián yīng
释 义 膺:胸。悲痛和愤怒充满胸中。
词 目 悲歌击筑
发 音 bēi gē jī zhù
释 义 以之为典,抒写悲壮苍凉的气氛。
出 处 《史记·刺客列传》载:战国时,荆轲受燕太子丹托付,入秦刺秦王,太子及朋友们送别于易水,高渐离击筑,荆轲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登车不顾而去。
词 目 悲歌慷慨
发 音 bēi gē kāng kǎi
释 义 情绪激昂地唱歌,以抒发悲壮的胸怀。
出 处 《史记·项羽本纪》:“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晋·陶潜《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慷慨独悲歌,钟期信为贤。”
词 目 悲歌易水
发 音 bēi gē yì shuǐ
释 义 抒写悲壮苍凉的气氛。
出 处 见“悲歌击筑”。
词 目 悲观厌世
发 音 bēi guān yàn shì
释 义 厌世:厌弃人世。对生活失去信心,精神颓丧,厌弃人世。
词 目 悲欢离合
发 音 bēi huān lí hé
释 义 悲伤、欢乐、离散、聚会。泛指生活中经历的各种境遇和由此产生的各种心情。
出 处 宋·苏轼《水调歌头》词:“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睛阳缺,此事古难全。”
词 目 悲声载道
发 音 bēi shēng zài dào
释 义 指哀伤呼叫之声充满道路。形容苦难深重。
出 处 太平天国·洪秀全《誓师檄文》:“妇叹童呼,悲声载道;酷刑厚敛,怨气冲天。”
词 目 悲天悯人
发 音 bēi tiān mǐn rén
释 义 悲天:哀叹时世;悯人:怜惜众人。指哀叹时世的艰难,怜惜人们的痛苦。
出 处 唐·韩愈《争臣论》:“彼二圣一贤者,岂不知自安佚之为乐哉?诚畏天命而悲人穷也。”
词 目 悲痛欲绝
发 音 bēi tòng yù jué
释 义 绝:穷尽。悲哀伤心到了极点。
词 目 悲喜交集
发 音 bēi xǐ jiāo jí
释 义 悲伤和喜悦的心情交织在一起。
出 处 《晋书·王?M传》:“当大明之盛,而守局遐外,不得奉瞻大礼,闻问之日,悲喜交集。”
呵呵,,,真多
(bēi bēi qiè qiè)
解释:形容极其悲哀。
出处:唐·王昌龄《岳阳别李十七越宾》:“杉上秋雨声,悲切蒹葭夕。”
示例:独立墙角边花阴下,~,呜咽起来。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二十六回
更多相关内容(同义词、反义词、歇后语、典故、成语故事、英文、日文等......)
(bēi bù zì shèng)
解释:胜:能承受。悲伤得自己不能承受。形容极度悲伤。
出处:汉·荀悦《汉纪·平帝纪》:“太后因号泣而言,左右莫不垂涕,舜百万不自胜。”北周·庾信《哀江南赋序》:“《燕歌》远别,悲不自胜。”
示例:是年冬初,丽人无故,忽潸然泪下,~,怪而问之,初则隐忍弗言,继则举声大恸。 ★明·李昌祺《剪灯余话·秋夕访琵琶亭记》
更多相关内容(同义词、反义词、歇后语、典故、成语故事、英文、日文等......)
(bēi chóu chuí tì)
解释:垂:垂下;涕:泪。因为悲哀、愁苦而落泪。
出处:《列子·汤问》:“一里老幼,悲愁垂涕相对,三日不食。”
更多相关内容(同义词、反义词、歇后语、典故、成语故事、英文、日文等......)
(bēi cóng zhōng lái)
解释:中:内心。悲痛的感情从内心涌出来。
出处:三国·魏·曹操《短歌行》:“悲从中来,不可断绝。”
示例:大家联了此语,益觉~,泣不可抑。 ★蔡东藩、许廑父《民国通俗演义》第二十回
更多相关内容(同义词、反义词、歇后语、典故、成语故事、英文、日文等......)
(bēi fèn tián yīng)
解释:膺:胸。悲痛和愤怒充满胸中。
出处:清·伤时子《苍鹰击》第六折:“草头朝露,贵贱都虚度。悲愤填膺莫诉,壮怀孤负。”
示例:曹植听了这个题目,不禁~。 ★羽人《文化五千年·文坛三杰——曹氏父子》
更多相关内容(同义词、反义词、歇后语、典故、成语故事、英文、日文等......)
(bēi gē jī zhù)
解释:以之为典,抒写悲壮苍凉的气氛。
出处:《史记·刺客列传》载:战国时,荆轲受燕太子丹托付,入秦刺秦王,太子及朋友们送别于易水,高渐离击筑,荆轲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登车不顾而去。
示例:百战西归变姓名,~醉湖城。 ★宋·陆游《老将》诗
更多相关内容(同义词、反义词、歇后语、典故、成语故事、英文、日文等......)
(bēi gē kāng kǎi)
解释:情绪激昂地唱歌,以抒发悲壮的胸怀。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晋·陶潜《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慷慨独悲歌,钟期信为贤。”
示例:乃至变乱之间,尽丧其平生,岂其~之性欤。 ★清·黄宗羲《桐城方烈士妇墓志铭》
更多相关内容(同义词、反义词、歇后语、典故、成语故事、英文、日文等......)
(bēi gē yì shuǐ)
解释:抒写悲壮苍凉的气氛。
出处:见“悲歌击筑”。
示例:~无豪侠,买骨金台有钝驽。 ★清·丘逢甲《十一月&久旱得雨初霁饮人境庐时闻和局将定&诗韵》
更多相关内容(同义词、反义词、歇后语、典故、成语故事、英文、日文等......)
(bēi guān shī wàng)
解释:悲观:原为佛家语,五观之一。指消极失望。
出处:毛泽东《团结一切抗日力量,反对反共顽固派》:“我们决不悲观失望,我们是乐观的。”
示例:遇到困难就不会看到光明和胜利,就没有不~的。 ★邓小平《跃进中原的胜利形势与今后的政策策略》
更多相关内容(同义词、反义词、歇后语、典故、成语故事、英文、日文等......)
(bēi guān yàn shì)
解释:厌世:厌弃人世。对生活失去信心,精神颓丧,厌弃人世。
出处: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他们的作品就只是暴露黑暗,被称为‘暴露文学’,还有简直是专门宣传悲观厌世的。”
示例:生活的艰辛,爱憎的苦恼,使她产生了~的情绪。
☆→雪での☆
您的举报已经提交成功,我们将尽快处理,谢谢!
第10集《绑架》
江苏无锡电信入网住宅用户宽带业务资费表
新入网宽带付费必须与固话合并收取(即采用“预付费固话+预付费宽带”或“后付费固话+后付费...
零和博弈论
你对这些网页看看
|lang_zh-TW&newwindow=1&q=%E9%9B%B6%E5%92%8C%E5%8D%9A%E5%B...
网上都能搜索到的~
答: 不错~~~
大家还关注声的同音字|声字读音sheng,声字五笔输入为fnr,声字组词及带声字的成语有哪些
全新改版,
声()shēng物体振动时所产生的能引起听觉的波:声音。声带。消息,音讯:声息。不通声气。说出来让人知道,扬言,宣称:声明。声辩(公开辩白)。声泪俱下。声嘶力竭。名誉:名声。音乐歌舞:声伎(女乐,古代的歌姬舞女)。声色。笔画数:7;部首:士;笔顺编号:1215213
声的同音字
包含声字的成语
qī shēng1.指五音及二变。古依十二律高下的次序,定宫p商p角p征p羽p变宫p变征为七声。后世乐工多用简号,即合(近世作和)p四p乙p上p尺p工p凡。sān shēng1.旧指军中用以传令的金鼓p笳p铎之声。xià shēng1.低声。chǒu shēng1.犹恶声。
2.坏名声。yán shēng1. 声音严厉。如:严声喝问。zhōn shēn1.中和之声。
2.指五音中的商声。jǔ shēng1.放声。yì shēng1.德义的名声。jiǔ shēng1.五声(宫p商p角p征p羽)和四清(宫清p商清p角清p征清)的合称。èr shēng1.七音中的变宫p变征。wǔ shēng1.指宫p商p角p征p羽五音。
3.汉语字音的五种声调。即阴平p阳平p上p去p入。
4.病人的五种声音。中医借以诊察病情。即呼p笑p歌p哭(或为悲)和呻。yì shēng1.指汉字中合体字的意符兼有声符的作用。如《说文.土部》:"坪,地平也。从土从平,平亦声。"平既是"坪"的意符,又是"坪"的声符。rén shēng1.人类在说话、歌唱、哭泣或喊叫时发出的声音。rén shēng1.指具有教化作用,能使风俗变得淳厚的音乐或乐声。
2.指施行仁德而赢得的声誉。zè shēng汉语中区别于平声的上声、去声、入声的总称。cóng/zòng shēng1.谓随声附和。
2.古代指五音中的宫p商p角三声。líng/lǐng/lìng shēng1.美好的名声。kàng shēng1.高声。xiū/xù shēng1.赞美声。
2.美好的名声。chuán/zhuàn shēng1.传播声音。
2.谓传播声威。
3.传达语言。dī shēng1.轻声,小声。yú shēng1.遗留下的声响。
2.未尽之声。
3.其他声响。zuò shēng1.谓开口说话。
2.发出声响。jiā shēng1.好消息。
2.好声誉。chǐ shēng1.指腹小口宽的钟所发出的声音。cè shēng1.仄声。与平声相对。凡上p去p入声之字皆属之。jùn shēng1.才智出众的名声。sú shēng1.尘世的喧扰声。xiū shēng1.谓演奏乐曲。yǐ shēng1.依照歌曲的声律节奏。
2.指按谱填词。jiǎ shēng1.成人的高声区。发声时,声带不完全闭合,胸腔亦不起共鸣作用。中国传统戏曲中的旦角和小生均常用之。zuò shēng1.指人发出声音,如说话p咳嗽等。
2.引申指声明或表示意见。tōu shēng1.唐宋词曲术语。唐代绝句多配乐歌唱。歌唱常用和声p散声p偷声等方法以调节曲调的抑扬缓急。偷声,即在一句中偷去一字。如唐张志和《渔歌子》词第三句"青箬笠,绿蓑衣",刘禹锡《潇湘神词》第一句"斑竹枝,斑竹枝",都是把七字句省去一字,分为三字二句。因而偷声p减字常连用。宋杨无咎《雨中花令》词:"换羽移宫o偷声减字o不顾人肠断。"清金农《五月二日吴孝廉瀚上舍濂招饮……醉成此诗》:"君家兄弟工谱曲o减字偷声皆乐h。"又古人依谱填词,虽有一定格式,但在声腔上仍可自由伸缩。如《木兰花》上下阕nuó shēng1.驱傩仪式中驱逐疫鬼的呼号之声。piào/biāo shēng1.谓仅依耳闻,不察实情。G,通"剽"。掠取。xiàng shēng1.即口技。yuán shēng1.指十二律中的黄钟。古人定十二律以黄钟之管为基准,故名黄钟为元声。xiān shēng1.谓使人震慑而先发的声威。
2.昔日的声望。
3.预兆;前导。
4.事先宣扬。rù shēng古汉语四声之一。普通话没有入声,有些方言有入声。入声字一般比较短促,有时还带有辅音韵尾。quán shēng1.完美的声音。指天籁。gōng shēng1.谓共同称颂。nèi/nà shēng1.音韵学术语。指撮口之声和齐齿之声。jūn shēng1.军乐。
2.军队的声威p声势。
3.军中的喧闹之声。liáng/liàng shēng1.悲凉肃杀的声音。fèng shēng1.凤凰的鸣声。亦比喻美妙的乐声。kǎi shēng1.胜利的乐歌声。xiōng shēng1.谓声音凶恶可怕。chū shēng1.说话;发出声音。zé shēng1.作声。qián shēng1.古典戏曲用语。元明杂剧的每支曲子须标明其所属的宫或调o同一折中宫调相同的各曲o只在第一支曲前标明调名o其后各曲o则标"前声"或"前调"。piāo shēng1.道听传闻;闻声。lì shēng1.大声。huà/huā shēng1.指各种论辩是非的言论。
2.推行教化的声誉。běi shēng1.北方的音乐,北方的乐歌。lì shēng(说话)声音严厉:~斥责。qù shēng普通话声调的第四声,念高降调。yǒu shēng1.朋友的声音。亦指朋友。shuāng shēng1. 声母相同的两个字或几个字叫双声,例如“公共”(gōng gòng)。fā/fà shēng1.发出声响。也指发出一声。
2.透露风声。
3.发出呼声o阐发见解。biàn shēng男女在青春期嗓音变粗变低。通常男子比女子显著。kǒu shēng1.犹开口。
2.语气,口气。
3.指口音。
4.议论。sī shēng1.负责听察民情之官。hé/gě shēng1.谓声音符合节奏。
2.和声;和鸣。
3.犹齐声。
4.谓合二字成一字之音。tóng/tòng shēng1.声音相同。比喻志趣相同或志趣相同者。
2.谓众口一辞;随声附和。
3.指无实学而人云亦云者。
4.指言语腔调相同。míng shēng名誉;公众的评价:名声大噪|二爷的名声不大好听呢。jūn shēng1.指五音中的宫声。tūn shēng1.不出声;不说话。
2.无声地悲泣。yín shēng1.吟诗之声。fèi shēng1.指狗叫声。
2.一条狗叫,群犬闻声跟着叫。喻盲从,随声附和。tīng shēng1.听察声音。
2.医者听察病人的声息。
3.古代相术的一种。
4.探听消息。háng/kēng shēng(~儿)出声;说话(多用于否定式):任凭她说什么你也别~ㄧ他受了很多累,可是从来也不吭一声。zhī/zī shēng1.做声;说话。wú shēng1.泛指吴地民间歌曲。亦特指古乐府清商曲中的吴声歌曲。xī shēng1. 声的吸收。hǒu shēng大的呼喊声;巨大的响声:~震天。bài shēng1.诵经唱偈声。hū shēng呼喊声,借指群众的意见或要求:大家呼声很高|听取群众的呼声。hé/hè/huó/huò/hú shēng①语调温和:她说话总是~细气的。②指同时发声的几个乐音的协调的配合。āi shēng1.悲哀的声音。
2.指发出哀声。
3.悲凉的乐声。xiǎng shēng1.声音。yǎ/yā shēng1.无声。
2.声音低沉沙哑。shào shēng1.由口哨或犹如口哨发出的(警告或召唤的)声音。如:他所有的追随者都等着他的哨声。2.一种像口哨或汽笛声般的声音。如:翅翼震动的哨声。chàng shēng1.首先陈述意见。
2.歌唱声。kěn shēng1.出声;说话。shāng shēng1.五音中的商音。
2.秋声。zé shēng1.做声;出声。shàn shēng1.良好的声誉。
2.善于发声。
3.指优雅的乐曲。hǎn shēng1.由于强烈的激动或感动、不自觉地发出的叫声。如:他们以愤恨的喊声迎接他。2.喧哗;喧嚷。如:那股十分兴奋的劲头和狂喜的喊声,使这座公共设施充满了友爱的活力。xǐ shēng1.报喜声。
2.欢呼之声。xuān shēng1. 喧闹、吵嚷的声音。én/ěn/èn shēng1. 开始说话前的清嗓声;说话时发声的停顿。如:用两三次嗯声清清嗓子。jiā shēng1.美好的声誉。
2.美妙的声音。yīng shēng1.鸟和鸣声。sī shēng1.马鸣声。
2.犹言声音沙哑。jìn shēng1.闭口,不作声。多作制止发声之辞。
2.压低声音。zào shēng发声体作无规律振动时产生的声音。如卡车紧急制动时发出的声音。也可指在有用频带内不希望出现的干扰声。噪声不仅决定于发声体的振动情况,还跟人们的生理和心理状态有关。城市噪声源一般来自工业噪声、交通噪声和生活噪声。噪声是一种环境污染,必须加以控制。xiāo shēng1.喧闹声。sì shēng古汉语平、上、去、入四种声调的总称。由古四声演变而来的普通话阴平、阳平、上声、去声也叫四声。huí shēng声波遇到障碍物发射回来再度被听到的声音:山谷中响起他叫喊 的~。yīn shēng1.犹言寄语。指托人带话。dì/de shēng1.地震前大地发出的声响。sāi/sài/sè shēng1.塞外胡族的乐曲。shēng lè/yuè1.音乐。
2.今指歌唱。可以有音乐伴奏o亦可无音乐伴奏o皆以歌喉为主o与器乐不同。shēng xí1.犹言风气习俗。shēng xiāng1.犹声势。乡o通"响"。shēng yún1.犹声言。shēng jiāo1.声闻相通。shēng jià/jiè/jie1.名誉身价。shēng jì/qí1.亦作"声妓"。旧时宫廷及贵族家中的歌姬舞女。
2.亦作"声技"。指歌舞等技艺。shēng chuán/zhuàn1.指传闻之事。shēng wèi1.声望与地位。shēng ǒu1.指诗文中字词音节的对偶。shēng ér/er1.亦称"声伎儿"。
2.唐时称教坊中太常乐人。shēng guāng1.音容光彩。
2.声誉风光。
3.特指(文章的)风采。shēng dǎng1.唐宋时称擅长歌唱者。shēng bīng1.宣布出兵。
2.指虚张声势以疑惑敌人的军事布置。shēng yuān1. 诉说自己所受的冤屈;申冤。shēng liè1.见"声烈"。shēng lì1.犹名利。shēng shì1.亦作"声"。
2.声威气势。
3.指军队间遥相呼应o互为支援。
4.犹权势。声望与势力。
5.特指文章的声韵气势。
6.古代对音译的十二个梵语元音的一种称呼。shēng huà/huā1.声威教化。
2.语音学名词。即清音的浊音化。语音中的清音o有时受邻近元音或浊音的影响而变为浊音。如普通话"好的"hǎode快读时"的"的声母被前面的元音同化而由清音[t]变为浊音[d]。shēng huá/huà/huā1.犹言声誉荣耀。shēng yā/yà1.声场中某一时刻某一点上的实际压力与该点上平均压力的差值。shēng chā/chá/chǎ1.谓声音不正常。shēng xù1.谓明白陈述。shēng kǒu1.口音o方音。
2.犹口气。
3.指诗歌或歌曲的音韵格调。
4.犹风言风语。
5.指言语。
6.指(说话的)声音。shēng míng1.名声。
2.声教和名教。shēng nà/nè利用声波在水中传播时遇到障碍物会发生反射的特性,进行水下目标探测与通信的设备和技术。其工作频率可从几百赫至几百千赫,探测距离可从几百米至几十千米。广泛应用于海底勘测、确定礁区范围、搜寻沉船、探测鱼群等;军事上用它对敌方舰艇进行搜索、跟踪、测距、测向、测速等。shēng wèi1.声音与滋味。亦以喻人的习性爱好。shēng hū1.发声;呼声。shēng ké/hāi1.咳嗽或所发的声音。shēng xiǎng1.谓回响应声而起。
2.比喻人们随声附和。
3.指话语和说话的声气。
5.出声o做声。shēng nuò/rě1.见"声诺"。shēng sǎng1.嗓音。shēng sòu1.犹謦=柚秆蕴感τ铩shēng dì/de1.声望与地位。shēng cháng/chǎng1.有声波在其中传播的那部分媒质范围。shēng jūn1.见"声韵"。shēng yù1.指人们嗓音所能发出的最低音至最高音的范围。shēng yì/shì1.见"声势"。shēng shē1.指奢华的风尚。shēng jì1.见"声伎"。shēng zī1.声音姿态。shēng wēi1.声势威风。shēng zǐ1.假设压缩波能分成的量子,并假设这些量子像光子一样具有个体的全同性和平均自由程。shēng xué研究声波的产生、传播、接收和效应等问题的物理学分支学科。按频率,有超声学、次声学等;按研究方法,有几何声学、物理声学、波动声学、分子声学等;按研究对象,有语言声学、生理声学、建筑声学、水声学、电声学等。shēng jiā/gū/jie1.唐宋时称工于词曲者。shēng róng1.声音容貌。
2.犹言声调。亦指声势。
3.指歌妓。shēng yuān1.申诉冤屈。shēng chén1.佛教语。六尘之一。
2.指世俗的音乐或娱乐等活动。
3.指名声。shēng qū1.喊冤。shēng dài1.发音器官的主要部分。是两片带状的纤维质薄膜o附在喉部的勺状软骨上o肺内呼出气流振动声带o即发出声音。声带的厚薄p长短和松弛的程度o决定声调的高低。
2.电影胶片一侧记录声音的部分。也指用光学方法记下的声音的纹理。shēng dù/duó1.犹声调。shēng zhāng说出去,张扬:这事关系重大,不可声张出去|先别声张,查清楚了再说。shēng qiáng/qiǎng/jiàng“声强度”的简称。单位时间内通过垂直于声波传播方向的单位面积上的声能。单位为瓦/米^2。shēng yǐng1.语本汉王符《潜夫论.贤难》:"谚曰:'一犬吠形o百犬吠声。'"后以"吠形吠声"比喻不察真伪o随声附和。形o或作"影"。故以"声影"谓没有根据的谣传。shēng lǜ1.五声六律。指音乐。
2.指语言文字的声韵格律。shēng tài1.指人的声音和情态。shēng xī①消息;信息:声息不通。②声音,气息:楼下也无一些声息|他已经四肢挺直,声息全无了。shēng qíng1.声音和神情。
2.指文章p歌曲等的声调及其所表现的情感。shēng yáng1.声张宣扬。shēng jì1.见"声伎"。shēng kòng1. 用声音控制。shēng yuán1.遥作支援。本用于军事。
2.用于群众活动。
3.今多指公开发表言论表示支援。shēng jiào/jiāo1.声威教化。shēng wén1.泛指音调。
2.特指曲谱及词。shēng shī1.名声流传。
2.为世人所传扬的名声。shēng páng/bàng1.分析汉字形体的术语。指形声字结构中表示读音的部分。与形旁相对而言。如"粮"p"崖"o分别由形旁"米"p"山"与声旁"量"p""构成。参见"形声"。shēng míng国家、政府、政党、团体或其领导人为表明其对某重大问题的主张和观点而公开发表的文件。由两个以上国家、政府、政党、团体或领导人共同发表的可称为“联合声明”或“共同声明”。有些声明具有条约性质。shēng qū/qǔ1.音声曲调。shēng fú/fù1.谓淫声异服。shēng shuò1.声教正朔。指帝王之治。shēng wàng众人崇仰的名声、威信:勤政和廉洁使得他声望日隆。shēng zhù由多个高、低频扬声器有机地排列成柱状的扬声器组合。利用高、低频扬声器进行互补,而使音域宽广。声音能量能有方向地集中传播,提高扩声效率。最先用于音乐厅、剧院等需高保真音响要求的场所。现已广泛用于家庭音响设备中。shēng gē1.指诗词歌赋等抒情遣怀的作品。shēng mǔ一个汉字音节起头的辅音叫声母,其余的音叫韵母。如“术”(shù)的sh是声母,u是韵母。只有小部分字的音节以元音起头,即直接以韵母起头,它的声母叫“零声母”。如“爱”(ài)就是零声母字。shēng bǐ1.音调相谐。shēng qì①声音气息。指朋友间的意气:声气相投。②消息:互通声气。③说话时的语气态度:双方都没个好声气。shēng bō声振动在弹性介质中的传播过程。是传递声能的形式。在气体和液体中传播的声波是纵波,在固体中传播的声波有纵波也有横波。按振动频率高低,有超声波、可听声波和次声波。shēng lèi1.边诉说边哭泣。shēng làng1.讲话p呼喊p喧闹或物体振动的声音。
2.借指社会上的某种论调或呼声。
3.声波的旧称。shēng yuán1.振动着的发声物体o如人的口p乐器和扬声器等。shēng líng1.声势威灵。shēng liè1.声美。
2.亦作"声列"。显赫的名望。shēng yàn1.声威气焰。shēng bào飞机作超声速飞行时产生的强压力波,传到地面后形成如同雷鸣的爆炸声。与飞行的速度、高度和航线,气象条件,接近地面的湍流等因素有关。声爆出现时间短暂,对地面的影响在户外一般不大,对室内压强变化虽小,但经过多次反射形成共鸣,持续时间较长,影响颇大。在城市上空,低于10千米高度常禁止作超声速飞行。shēng yóu1.声誉和业绩。shēng wán1.声色玩好。shēng lüè1.犹威略。shēng bìng1.指诗文声律上的毛病。做诗讲求韵律o探讨声病o始自南朝梁沈约等o至唐乃有此称。唐时以诗赋取士o常以此决定优劣取舍。shēng dié1. 激光唱片。shēng chēng/chèn/chèng1.名声;声誉。
2.声言;公开表示。shēng zhāng1.金鼓和旌旗。皆用以指挥军队进止者。《国语.晋语一》:"变非声章,弗能移也。声章过数则有衅,有衅则敌入。"韦昭注:"声,金鼓也;章,旌旗也。"后以喻声势威风。shēng fú1.即声旁。shēng nà1.[英sonar]利用超声波在水中的传播和反射来进行导航和测距的技术或设备。军事上用于侦察o也用于测量海深和发现鱼群等方面。shēng niǔ1.音韵学术语。即声母。汉字音节开头的辅音。参见"声母"。shēng jì1.声誉功绩。shēng néng/nài1.媒质的总能量与无声波存在时的能量之差;声波所具有的能量。shēng qiāng戏曲名词。戏曲艺术根据演唱的腔调来区别剧种及其音乐的归属。通常把音乐或演唱方式上具有较多共同特点的腔调归为一个声腔系统。明清以来,影响较大的有昆腔、高腔、梆子腔、皮黄等。shēng chòu/xiù1.《诗.大雅.文王》:"上天之载o无声无臭。"郑玄笺:"耳不闻声音o鼻不闻香臭。"原指声音与气味。后以"声臭"喻名声或形迹。唐元稹《沂国公魏博德政碑》:"铭之戒之,以永声臭。"宋储泳《祛疑说.鬼神之理》:"夫鬼神者,本无形迹之可见,声臭之可求,谓之有则不可。"一说,声,通"馨"。声臭,为馨臭。shēng sè/shǎi①说话时的声音语气和表情气色:不动声色|声色俱厉。②歌舞美女:不近声色|去声色,禁嗜欲。shēng jié1.音声节奏。
2.声势气概。shēng fāng1.美好的声名。shēng yīng1.犹英名。shēng róng1.犹声誉。shēng cái1.犹舆论。shēng yán1.声称o扬言;声张。shēng yù1.声望名誉。shēng tǎo公开斥责:声讨侵略者的罪行。shēng xùn1.声威教化。
2.训诂学术语。取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解释字义。汉刘熙《释名》为声训专书。shēng xùn由专设的电话提供的各类信息咨询业务:~台|求职者可拨打~电话查询有关事宜。shēng lùn/lún1.犹舆论。shēng sù1. 详细叙述;诉说。如:声诉思念之情。shēng cí1.声音言词。指动听的话。shēng shī1.乐歌。shēng shuō/shuì/yuè1.犹申说。
2.风闻或传说。shēng qǐng1.声明请求。shēng nuò1.亦作"声喏"。
2.出声应答。
3.古人谒见官长或会见宾客时叉手行礼o同时扬声致敬之谓。shēng tiáo/diào①说话、读书的腔调。②字音的高低升降。普通话声调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类。shēng pǔ1.描绘声音成分如频率p幅度等的图表或记录。shēng mào1.声音与容貌。
2.特指文学作品中的事物形象和描绘技巧。
3.特指人说话的声音和脸色。shēng biàn公开辩白解释:再三声辩|没人听你声辩。shēng shù1.声明陈述。shēng jì1.声望与事迹。 2.犹言音讯行踪。 3.指用录音机或语音学仪器记录下来的声音。shēng sù又称“音速”。声振动在弹性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其大小跟介质的密度和弹性性质有关。一般情况下,金属中的声速最大,液体其次,气体中的声速最小。气体中的声速随温度升高而增大。shēng bù音乐术语。指重唱、合唱、重奏、合奏乐曲中同时进行的各旋律线。如弦乐四重奏有第一小提琴、第二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四个声部,混声四部合唱有女高音、女低音、男高音、男低音四个声部等。shēng cǎi/cài1.指文章的风采。
2.犹声誉。shēng liáng/liàng1.声音的响度或强度;音量。shēng mén1.两片声带当中的开口。声带静止不发音时呈V字形。shēng wèn1.见"声闻"。shēng wén1.亦作"声问"。
3.名声。shēng zǔ1.提出抗议。shēng zhàng旧称“音障”。飞机的最大飞行速度接近声速时出现的阻碍飞行速度的现象。包括飞机阻力剧增、升力减小、螺旋桨效率下降并出现自动低头力矩和尾翼抖振、机翼抖振等。后改进飞机的空气动力外形,并发展大推力喷气发动机,已实现超声速飞行。shēng yīn1.指由物体振动而发生的声波通过听觉所产生的印象。
2.古指音乐p诗歌。
3.指说话的声气和口音。
4.比喻意见p论调。shēng yùn亦作“声”、“声均”。1.指乐调。2.指诗文的韵律。3.指文词声律和文字音韵学上的声、韵、调等。4.借指诗歌或其他韵文。5.指说话或呼喊的声调。6.泛指和谐动听的声音。shēng pín/bīn1.音频,任何正常可听声波的频率,指大约在15到20000赫之间范围内的任一频率。shēng yǐn/yìn1.犹言声色饮食。shēng xiāng1.馨香。比喻美好的名声。shēng gǔ/gū1.谓听声揣骨的相术。xià shēng1.古代中原地区的民间音乐。wài shēng1.音韵学术语。指开口呼和合口呼。dà shēng1.高雅的音乐。
2.声音大o高声。
3.大名声。tiān shēng1.天上的声响o如雷声p风声等。
2.指佛音。
3.比喻盛大的声威。shī shēng①控制不住而发出声音:痛得失声大叫|吓得失声喊起来。②因十分悲伤而哭泣得不成声音:失声痛哭|失声抽泣。nǚ shēng1.声乐中的女子声部,一般分女高音、女中音、女低音。jiān shēng1.亦作""。
2.奸邪不正的乐音。hǎo/hào shēng1.悦耳的声音。yán shēng1.靡丽之音。miào shēng1.神奇美妙的声音。wēi shēng1.威名。jiāo shēng1.柔媚的声音。zǐ shēng1.即半律,也称半声。古乐十二律中相邻两音间的音程。
2.做声。guān shēng1.为官的声誉。shěn shēng1.古指辨别宫。商p角p征p羽五声。
2.辨别金鼓之声。
3.通晓声韵p格律。gōng shēng1.五音中的宫音。也指宫声调。
2.指乐曲。jiā shēng1.家族世传的声名美誉。chén shēng1.皇帝的命令p旨意。róng shēng1.举止动作的声音。
2.使用语言,说话。jì shēng1.托人传话。hán shēng1.寒冬的声响,如风声p雨声p鸟鸣声等。
2.凄凉的声音。xún shēng1.随声;紧接别人的声音。
2.循着声音;寻找发声之处。shè/yè/yì shēng1.汉代武官。射声校尉的简称。汉武帝初置八校尉之一。
2.比喻射技精良。wěi/yǐ shēng①指事情的结局、结果、结束:工作接近尾声。②叙事性文学艺术作品情节结构的组成部分之一。在戏剧中,指某些多幕剧置于最末一幕之后的一场戏。通常用以交代人物的归宿,事件发展的远景,或表达作者尚未尽言的思想愿望。常与序幕相呼应。③音乐术语。原为曲牌体音乐成套唱腔最后一曲的泛称。有引申唱腔未尽之意的功能。现常指大型乐曲中最后具补充扩展和加强终止感的结束部分。qū shēng1.指因受屈而形成的声誉。bǐng shēng1.屏住呼吸,不作声。shì shēng1.街市或市场的喧闹声。xī shēng1.无声,听而不闻的声音。
2.指奇异的音响。
3.指玄妙虚幻的言谈。
4.指清静无为之道。cháng shēng1.固定的乐调。
2.正常的声调。píng shēng古汉语四声之一。古汉语平声字在普通话里分为阴平、阳平两类。yīng/yìng shēng1.随着声音。形容快速。
2.出声回答。
3.指同声或相隔八度的音相应。物理学上称为"共振"。
4.隋代所订"八音之乐"之一。dù/duó shēng1.按曲谱唱歌。lián shēng1.廉洁的声誉。yán shēng1.播扬名声。kāi shēng1.开始啼叫。yǐn shēng1.谓曼延其声。zhāng shēng1.指叱咤之声。
3.作声。lù shēng1. 通过机械、电磁、光学手段把声音转移上去,而随后通过特殊手段把声音再放出来。xíng shēng1.形体和声音;形迹声响。
2.犹声势。
3.六书之一。意符和声符并用的构字法o亦称象声p谐声。zhēng shēng1.谓访求歌者;招歌者唱歌。xún shēng1.顺着声律;顺着声音。
2.指为官有循良之声。wēi shēng1.微小的名声。
2.细小的声音。dé shēng1.仁德的声誉。古代多用以称颂官吏治政。
2.指美好的声誉。
3.合乎仁德的言谈。huī shēng1.美好的声誉。xīn shēng1.谓言语。
2.指以诗歌为主的文学作品。
3.心里的话,真诚的意愿。
4.指思想感情与文采。
5.心跳的声音。yí shēng1.犹柔声。jí shēng1.古汉浯有二音急读而成一音的,叫做"急声"。亦叫做合声p合音。如"不可"为"叵","何不"为"盍","之乎"为"诸"。现代方言中亦有急声,如北京话"不用"为"甭",苏州话"勿要"为""。yuàn shēng1.怨恨之声。
2.凄怨之声。è/wù/ě/wū shēng①谩骂的话;坏话:~对骂。②〈书〉坏名声。qiǎo/qiāo shēng1.低声。bēi shēng1.悲哀的声音或声调。huì shēng1.仁声;美誉。mù shēng1.希望自己有好名声。màn shēng1.惰慢不恭的音乐。
2.古语有一音缓读而成二音者,叫做慢声。如慢声为"之乎",急声为"诸";慢声为"不律",急声为"笔"。流行于民间的切口,也有一音缓读而成二音的,如"一"为"也基","有"为"爷九"。
3.缓慢悠扬的音乐。yáng shēng1.高声。
2.传播名声。
4.为丧家助哀。唐李匡V《资暇集》卷下:"丧筵之室,俾妓婢唱悲切声,以助主人之哀者,谓之扬声。不知起自何代。"一说,举哀。kàng shēng1.高声;大声。zhē/zhé/shé shēng1.放低声音。
2.梵语的发音方法之一。pāo shēng1.扬声作态。ào shēng1.拗口的语音;不顺耳的声调。zhāo shēng1.应声;答话。zhǎng shēng1.鼓掌的声音。shàn shēng1.享有名声。shōu shēng1.止声;销声。fàng shēng放开喉咙出声:~痛哭ㄧ~大笑。zhèng shēng1.官吏的政治声誉。chǎng shēng1.放声。sàn/sǎn shēng1.音乐术语。弦乐器不按弦弹之,发音最低,谓之"散声"。wén shēng1.工于为文的名声。
2.指文章与诗歌。xīn shēng1.新作的乐曲;新颖美妙的乐音。
2.指新乐府辞或其他不能入乐的诗歌。wú shēng1.没有声音。
2.吞声;不说话。míng shēng1.公开声讨。chūn shēng1.春天的声响。如春水流响p春芽坼裂和禽鸟鸣啭等。xiǎo shēng1.指晓鼓之声。
2.喻先导者的声音。
3.懂得音律。huī shēng1.光彩与声望。màn shēng1.拉长声音;舒缓的长声。yǒu shēng1.有声誉;着称。lǎng shēng高声;大声:~大笑。mù shēng1.木质之声,击木之声。
2.指乐器木质部分的共鸣声。jī shēng1.机弩发矢声。
2.织机声。
3.飞机声。shā shēng1.古代指音乐中的肃杀之声。
2.杀伐之声o交战时喊杀之声。cūn shēng1.村里的人语声。
2.粗声。chǔ shēng1.以杵捣物声。捣衣声。
2.以杵捣物声。夯土声。sōng shēng1.松涛声。kū shēng1.谓风吹枯叶之声。róu shēng1.柔和婉悦之声。shù shēng1.树立名声。fàn shēng1.念佛诵经之声。qí shēng1.弈棋中落子发出的声音。唐司空图遗句:"棋声花院闭o幡影石坛高。"
2.棋艺卓越的名声。zhào/zhuō shēng1.摇桨声。chǔ shēng1.古代楚地的曲调。bàng shēng1.桨声。lǔ shēng1.摇橹声。yán shēng1.雨时屋檐的流水声。cì shēng频率低于听觉下限(20赫)的声波。波长有数百至数千米,能绕过一般障碍物而传得很远,大气对次声的吸收也很少。火山喷发、海啸、台风、地震、核爆炸等都会产生很强的次声。huān shēng欢呼的声音:~雷动。gē shēng唱歌的声音:欢乐的~ㄧ~四起。huān shēng1.喧闹之声。zhèng shēng1.纯正的乐声。
2.谓符合音律的标准乐声。
3.正风。雅正的诗篇。wǔ shēng1.谓慷慨雄壮的声音。
2.威武的名声。
3.指周武王时的音乐。sǐ shēng1.衰微之音。mín shēng1.民众的声音。指人民的要求和愿望。shěn/chén shēng1.亦作"沉声"。
2.指声响发出后断而不续。
3.沉寂无声。谓保持沉默。zhì shēng1.为政有成绩而获得的声誉。fàn shēng1.演奏时为使乐音和谐合于节奏,配衬轻弹缓奏的虚声,称"泛声"。也叫散声或和声。hóng shēng1.大名声。liú shēng1.流播名声。
2.流传的名声。
3.指流啭的乐曲声。qiǎn/jiān shēng1.轻声,小声。xiāo shēng1.犹言消声匿迹。tāo shēng1.浪涛拍岸的声响。2.听起来像拍岸浪声的某物,或被认为像拍岸浪声的某物。yín shēng1.淫邪的乐声。古代以雅乐为正声,以俗乐为淫声。qīng shēng1.清亮的声音。
2.清美的声誉。
3.谓疾促之声。yóu shēng1.虚浮的名声。xī shēng1.溪涧的流水声。tān shēng1.水激滩石发出的声音。lòu shēng1.铜壶滴漏之声。màn shēng1.说话声音拉得很长。qián shēng1.犹无声。chè shēng1.犹言放声p纵声。jī shēng1.扬声。yàn/yān shēng1.燕地的音乐。fàn shēng1.指词曲变调。hěn shēng1.厉声;大声。yù shēng1.佩玉相击的声音。用以节步。
2.引申为美妙的声音。
3.对他人言语的敬称。
4.敬称他人的诗文。kē shēng1.马勒上珂饰的声响。bān shēng1.原指班马之鸣声,亦泛指马嘶。wèng shēng1.钟全震时发出的比其基音低一个八度的嗡嗡声。nán shēng1.声乐中的男子声部。一般分男高音p男中音p男低音。jí shēng1.(说话)声音急促或大声。dào shēng1.犹夺声。
2.窃取声誉。zhí shēng1.正直之言。
2.正直的名声。
3.直着嗓子。xiāng/xiàng shēng曲艺曲种。流行于全国各地,形成于清中叶以后。与民间说笑话和明清两代盛行的隔壁戏(一种口技)有一定渊源关系。表演说、学、逗、唱兼备。有单口(一人)、对口(二人)、群话(三人或三人以上)三种表演方式。现又有相声小品等新的发展。shěng/xǐng shēng1.省略形声字声符的笔画。传统简化汉字方法的一种。如《说文.目部》:"旬,目摇也。从目,匀省声。"又《缶部》:"缺,器破也。从缶,决省声。"zhēn shēng1.谓仙音。zhuó/zháo/zhāo/zhe shēng1.著名,着称。shuì shēng1.鼾声。zhēn shēng1.捣衣声。pò shēng1.沙哑的嗓音。
2.犹放声。qìng shēng1.击磬的声音。
2.指代将帅。zhù shēng1.祝祷时发出的噫歆之声。
2.以比喻类似的声音。
3.以特殊技法奏出的琴声。jīn/jìn shēng1.谓禁口勿言,使不出声。lí shēng1.别离的声音。qiū shēng1.指秋天里自然界的声音o如风声p落叶声p虫鸟声等。qín shēng1.秦地的音乐。chēng shēng1.犹称誉。huì shēng1.秽闻。kōng/kòng/kǒng shēng1.虚名。
2.谣言。tóng shēng少年儿童在未变声以前的嗓音。音色与女声相似。欧洲中世纪禁止妇女参加教堂合唱,即以童声代替女声。xiào shēng1. 笑时发出声或犹如笑的声音。如:笑声朗朗。jiā shēng1.胡笳吹奏的曲调。亦指边地之声。dá/dā shēng1.出声回答。qiān shēng1.古代间报更时o更筹掷地的响声。péng shēng1.雨落船篷之声。fán/pó shēng1.指浮靡的音乐。
2.繁杂的声音。zòng/zǒng shēng1. 放开嗓音。如:纵声大笑。liàn shēng1. 以歌曲或讲演练习嗓音器官。jì shēng1.犹曼声。
2.谓承接前人诗文之作。huǎn shēng1.指柔缓的乐声或歌声。
2.古乐律名。chán shēng1.乐调中重叠的和声。měi shēng1.美妙的声音。
2.良好的声名。ròu shēng1.没有乐器伴奏的清唱。lú shēng1.胪唱的声音。néng/nài shēng1.能干的声誉。téng shēng1.传扬名声。sāo/sào shēng1.丑闻。yàn shēng1.娇美的声音。fāng shēng1.美好的声誉。yīng shēng1.美好的名声。
2.指悠扬悦耳的声音。róng shēng1.美名。yīng shēng1.黄莺的啼鸣声。
2.多比喻女子宛转悦耳的语声。xū shēng1.虚名;虚誉。
2.假话;空话。
3.虚假的声势。
4.空谷间传出的回声。wā shēng1.蛙的叫声。qióng shēng1.蟋蟀的鸣声。mán shēng1.少数民族地区的乐声。fěi/fēi shēng〈书〉扬名:~文坛。yíng shēng1.苍蝇营营之声。喻指低劣的诗文。yǎn shēng1.谓文字从声音上演变。jiē shēng1.街市上的喧嚣声。bèi shēng1.犹被律。jiǎo/jué shēng1.画角之声。古代军中吹角以为昏明之节。yán shēng1.作声r吭声。shàn shēng1.诟詈的恶声。yì shēng1.非议之声。sòng shēng1.歌颂之声。
2.讼诉之声。shī shēng1.指古代诗歌的词和曲调。
2.作诗的名声。
3.吟诗的声音。huà shēng1.说话的声音。yǔ/yù shēng1.说话的声音。tiáo/diào shēng1.调协音节。
2.谓唱歌。xié shēng1.六书之一。即形声。意符(即形符)和声符并用的造字法。
2.谓声韵谐合。bàng shēng1.指责声r咒骂声。xiàng shēng1.即形声。"六书"之一,是汉字的一种造字方法。用意符和声符两部分组成字,意符表示该字所属的意义范畴,声符表示该字的声音。
2.口技的一种。擅长摹拟各种声音。chái shēng1.比喻凶恶残忍者的声音。
2.指凶残的人。zhēn shēng1.贞洁的名声。fù shēng1.指失去文章的音节之美。
2.享有名声。gòng shēng1.以卖唱为业的人。xián shēng1.贤明的名声。huò shēng小贩等叫卖的声音或做某些修补工作的人走街串巷招揽主顾的吆喝声。tān shēng1.贪污的名声。fù shēng1.善于辞赋的名声。chāo shēng1.与声具有相同的物理性质但频率高于人耳听力范围的波动现象。gēn shēng1.随着声音,形容行动迅速。bì shēng1.谓古代帝王出入时左右侍卫止人清道的吆喝声。tí shēng1. 蹄子踏到地面或其他硬东西上碰击的声音。ruǎn shēng1.柔和的声音。yì shēng1.谓声誉超越。qīng shēng1.低声。
2.汉语有些词里的音节或句子里的词的音,念得又轻又短,叫做"轻声",也叫"轻音"。轻声现象跟前后语音环境p音的高低p长短和音质都有一定关系,跟语法也有密切关系,有时还有辨别词义的作用。如普通语中的"了p着p的"等虚词和做后缀的"子p头"等字都念轻声。有些双音词的第二字也念轻声,如"梦卜"的"卜","地方"的"方"。biān shēng1.指边境上羌管p胡笳p画角等音乐声音。
2.边人的书信。
3.边防的声势。
4.指边境警报。dá shēng1.谓传出声响来。qiān shēng1.变革声气。指在文坛上创立新风气。guò/guo shēng1.悲哀和欢乐失之过分的音乐。huán/hái shēng1.回声。lián shēng一声紧接一声:~称赞 │~答应。chí shēng1.犹曼声。dié shēng1.亦作"叠声"。
2.一声紧接一声。sòng shēng1.乐曲终而和以他词,谓之"送声"。xuǎn shēng1.谓选择优美的乐音。
2.研求诗韵,指吟诗作赋。yì shēng1.淫声。
2.高声。xiá shēng1.指前人的声望。yí/wèi shēng1.指过去留下的乐曲。
2.犹馀音。
3.泛指留下声音。
4.谓留下好名声。qiǎn shēng1.犹发音。xié/yá/yé/yú/xú shēng1.犹邪音。zhèng shēng1.原指春秋战国时郑国的音乐。因与孔子等提倡的雅乐不同,故受儒家排斥。此后,凡与雅乐相背的音乐,甚至一般的民间音乐,均为崇"雅"黜"俗"者斥为"郑声"。
2.中医病名。症状为语言重复,声音低弱,若断若续。yǐng shēng1.对他人诗文的美称。pèi shēng1.为诗词谱曲。suān shēng1.声音凄怆。yě shēng1.指民间乐曲。jīn shēng1.指钲声。
2.指钟声。
3.指金石声。
4.对人声音的美称。
5.恭敬的声音。
6.比喻美好的声誉。
7.指声誉传播。diào shēng1.谓作伪以求声誉。jūn shēng1.同时发出响声。tóng shēng1.敲击铜而发出的声响。引申指洪亮的声音。
2.比喻遒劲的笔力。xiāo shēng1.隐匿声名r隐姓埋名。
2.默不作声。xián shēng1.亦作"间声"。
2.谓乐声中掺杂着变声。mēn shēng1.不言不语:一声不响。guī shēng1.闺房谈笑之声。wén shēng1.听到声音。
2.听到消息。yáng shēng1.古代指音律上属于阳性的六律。
2.指清扬之声。阳o通"扬"。
3.音韵学术语。也称附声韵。同"阴声"相对。凡韵母以鼻音mpnpng为韵尾的o音韵学上称为阳声。如坚p光等。yīn shēng1.古代以清浊高下将声音分成阴阳二类。声音浊而低的称阴声。
2.音韵学术语。同"阳声"相对。指韵尾是元音或没有韵尾的韵母。gé shēng1. 用隔断或吸收声音的材料或结构降低声的传输过程。jùn/juàn shēng1.犹美誉。xióng shēng1.雄壮的声音r大的声音。yǎ shēng1.雅正之乐。cí shēng1.柔声。xuě shēng1.降雪的声响。
2.吟雪之声。biān shēng1.抽鞭的声音,指古代官员出行,衙役等执鞭驱令行人回避,以示官威。
2.策马扬鞭时的响声。亦借指征战。yīn shēng1.乐音;音乐。
2.泛指声音。shùn shēng1.指纯正的乐声。sòng shēng1.歌颂赞美之声。chàn shēng1.颤抖的声音。fēng shēng①刮风的声音:~鹤唳 。②指传播出来的消息:走漏~ㄧ~越来越紧。fēi shēng1.犹扬名。shì shēng1.谓修饰言辞,花言巧语。chí shēng1.谓声誉远播。jùn shēng1.犹盛誉。gāo shēng1.大声。míng shēng1.呼声;叫声。luán shēng1.鸾铃鸣声。
2.指笙箫声。hóng shēng1.鸿雁鸣叫的声音。
2.大声;高声。
3.大名声。què shēng1.鹊的鸣叫声。俗谓吉兆。tuó shēng1.鼍鸣声。为有雨的预兆。hān shēng打呼噜的声音:~如雷。hōu shēng1.亦作"?声"。
2.犹鼾声。
3.哮喘声。qí shēng1.犹齐誉。
2.异口同声。hé shēng1.和谐的乐音。xié shēng1.六书之一。也称形声。
声字详细解释
声shēng【名】(形声。从耳,(qìng)声。“”是古乐器“磬”的本字,“耳”表示听。本义:声音;声响)同本义〖voice〗声,音也。――《说文》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礼记?乐记》声依永律和声。――《虞书》凡声阳也。――《礼记?郊特牲》苍蝇之声。――《诗?齐风?鸡鸣》有闻无声。――《诗?小雅?车攻》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柳宗元《永州八记》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唐?白居易《琵琶行(并序)》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龠之音。――《孟子?梁惠王下》又如:声叉(声音不正常);声嘶(声音破哑);声如洪钟(形容人语音响亮,有如大钟的声音);声振林木(形容歌声的高亢清远,足以使林木摇动);声动梁尘(形容歌声洪亮动人)音乐;诗歌〖poet〗不大声以色。――《诗?大雅?皇矣》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声音不足听于耳与?――《孟子?梁惠王下》又如:声色货利(音乐、女色、货物、财利。泛指旧时统治阶级所追求的物质享受);声诗(乐歌);声尘(音乐)。又专指古代指挥作战的钲、铙、鼓等乐器的声音变非声章,弗能移也。――《国语》声望,声名(名声)〖reputation〗文王有声。――《诗?大雅?文王有声》故声闻过情,君子耻之。――《孟子?离娄下》臣闻古人有辞天下而无恨色者,臣闻其声,于王而见其实。――《吕氏春秋?过理》又如:声气(名声;名气);声名煊赫(名声显赫);声芳(美好的声名);声施(名声流传);声烈(显赫的名望);声名人(有名望的人);声位(声望与地位)口信;消息;传说〖news〗界上亭长寄声谢我,何以不为致问?――《汉书?赵广汉传》又如:声传(传闻之事);声论(犹舆论);声闻(音讯,讯息)声威;声势〖prestige〗声威天下。――《战国策?齐策》。注:“势也。”又如:声教(声威与教化);声焰(声势气焰);声振寰宇(名声威势振动天下。形容声威极盛);声乡(犹声势);声张势厉(声势煊赫);声势重灼(声威气势逼人);声势赫奕(声威气势盛大显赫);声势汹汹(形容气势盛大的样子。多含贬义)汉字的声调〖tone〗。如:声病(诗、词、曲的声调、平仄,不合于规定的律则、标准);声颡(腔调);声律(诗赋文章的声韵与格律);声比(音调相谐);声文(泛指音调);声曲(音声曲调);声度(犹声调);声客(犹言声调)言语,口音〖speech〗与人罕言,语类楚声。――明?魏禧《大铁椎传》又如:声嗽(言语)指汉字的声母。汉字字音的一部分,指一个汉字音节开头的音〖initialconsonant(ofaChinesesyllable)〗。如:声旁(分析汉字形体的术语。指形声字结构中表示读音的部分,与形旁相对而言);声纽(音韵学术语。即声母。汉字音节开头的辅音);声符(即声旁)声shēng【动】发声〖makeasound〗。如:不声不响;声张(作声;张扬);声哄(哄闹);声咳(咳嗽声);声唤(呻吟,因痛苦而叫喊);声屈(喊冤)声称,宣扬〖claim〗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明?张溥《五人墓碑记》又如:声云(犹声言);声兵(宣布出兵);声述(声明陈述);声叙(明白陈述)吟咏;乐歌〖sing〗。如:声伎(指歌舞等技艺)听〖hear〗目不得而色,耳不得而声,口鼻不得而臭味。――清?谭嗣同《仁学》声shēng【量】表示声音发出次数的单位〖time〗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唐?白居易《琵琶行(并序)》又如:几声抽泣;几声鸟鸣声辩shēngbiàn〖argue〗公开辩解;辩白竭力声辩声波shēngbō〖acousticwave〗能引起听觉的振动波声部shēngbù〖voicepart〗四部和声的每一部叫做一个声部。器乐声部分高音、中音、次中音、低音;声乐声部分女高音、女低音、男高音、男低音合唱曲的女声部声场shēngchǎng〖soundfield〗有声波在其中传播的那部分媒质范围声称shēngchēng〖profess〗∶公开宣称;声言他声称有病而不去上班〖publicity〗∶声名声称籍甚声带shēngdài〖vocalcord〗∶喉腔两侧两片覆盖喉粘膜的韧带皱襞,受到呼出气流的振动,能发出声音〖soundtrack〗∶电影胶片一侧记录着声音的部分。也指用光学方法记下的声音的纹理声碟shēngdié〖lasergramophonerecord〗激光唱片声调shēngdiào〖tone〗指说话、读书时声音的高低、强弱、快慢的变化一将书放在讲台上,便用了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向学生介绍自己。――鲁迅《藤野先生》字调;汉语的四声音乐的调子声调悠扬声东击西shēngdōng-jīxī〖makeafeinttotheeastandattackinthewest〗一种策略思想。意为表面上声称攻打东边,实际上却攻打西边。军事上是迷惑敌人、出奇制胜的一种谋略按预定的计划,我们要采取声东击西的办法,把敌人吸引到温水方向。――《遵义会议放光芒》声干扰shēnggānrǎo〖acousticjamming〗有意识地辐射或重复辐射一些机械信号或电声信号,以消除或掩蔽敌人企图接收的信号,来对抗敌人的武器系统声光shēngguāng〖glory〗声誉和荣耀他在那一带有点声光声华shēnghuá〖goodreputation〗美好的名声;声誉昔为京洛声华客,今作江湖潦倒翁。――唐?白居易《晏坐闲吟》声价shēngjià〖reputation〗名声和社会地位声价倍增声价十倍shēngjià-shíbèi〖one'sreputationistenfoldhigher〗声誉和地位一下子大大提高声控shēngkòng〖soundcontrol〗用声音控制声口shēngkǒu〖tone〗∶口气,口吻从他们二人的声口,就可以知道他们的欲望是何等的强烈!〖accent〗[方言]∶指说话的口音、语调听他的声口,好像是南方人声浪shēnglàng〖clamor〗∶讲话、呼喊、喧闹或物体振动的声音充满了各种声浪借指社会上的某种论调或呼声声浪碰到群山,群山发出回响。――《歌声》〖soundwave〗∶旧指声波声泪俱下shēnglèi-jùxià〖sheditalkinatearfulvoice〗流着眼泪诉说,形容极为悲伤慷慨陈词,声泪俱下声量shēngliàng〖volume〗声音的响度或强度;音量声门shēngmén〖glottis〗两侧声带之间矢状方向的裂隙(空间);亦指围绕这个间隙的所有结构声名shēngmíng〖reputation〗名声;名誉第三是三仙姑的声名不好。――《小二黑结婚》声名大噪shēngmíng-dàzào〖spine〗由于名声高而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声名狼藉shēngmíng-lángjí〖withabadreputation〗形容名声极坏请看这位声名狼藉的伪证犯!――《竞选州长》声明shēngmíng〖declare〗∶公开表态或说明庄严声明我们则公开声明,恰是为着促使这些东西的消灭而创设条件,而努力奋斗。――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pronouncement〗∶指声明的文告发表声明声母shēngmǔ〖initialconsonant(ofaChinesesyllable)〗汉字一个字起头的音叫声母,其余的音叫韵母。大部分字的声母是辅音声母,如行(xíng)的起头字母“x”,只有小部分的字拿元音起头(就是直拿韵母起头),它的声母叫“零声母”,如“爱”(ài)、“鹅”(é)、“欧”(ōu)等字声纳shēngnà〖sonar〗一种利用从目标反射回来的声波或超声波探测水下物体(如潜艇或深水水雷)的存在和位置的一种仪器声能shēngnéng〖soundenergy〗媒质的总能量与无声波存在时的能量之差;声波所具有的能量声频shēngpín〖audiofrequency〗音频,任何正常可听声波的频率,指大约在15到20000赫之间范围内的任一频率声谱shēngpǔ〖spectrum〗人耳能感觉到的声波的频率范围声气shēngqì〖information〗∶指消息或信息互通声气〖tone〗[方言]∶说话时的语气、语调掌柜是一副凶脸孔,主顾也没好声气,教人活泼不得。――鲁迅《孔乙己》〖morale〗∶指士气金鼓以佐士众之声气〖boostmorale〗∶指鼓动士气〖willandspirit〗∶志趣和性格;意气声气相投声气相求shēngqì-xiāngqiú〖Birdsofthesamehavespiritualaffinity〗犹“声应气求”。志同道合,意气相投声腔shēngqiāng〖tune〗许多剧种所共有的成系统的腔调,如昆腔、高腔、梆子腔、皮黄声情shēngqíng〖voiceandsentiment〗声音和感情声情并茂声请shēngqǐng〖makeopenrequest〗申请,申述请求声请准予报名声喏shēngrě〖thankwhilebowingwithhandsfolded〗唱喏。指古代下属进见上级,一面拱手作揖,一面出声致敬声色shēngsè〖voiceandcountenance〗∶说话时的语气和脸色声色俱厉〖womanandsong〗∶指歌舞和女色耳目欲极声色之好,口欲穷刍豢之味。――汉?司马迁《货殖列传序》声色俱厉shēngsè-jùlì〖severeifulminate〗说话时声音和脸部表情都很严厉声嗓shēngsǎng〖voice〗嗓音、声音声势shēngshì〖spiritedatmosphere〗名声威望和气势造成声势声势浩大的场面声说shēngshuō〖explain〗述说;说明他明知吃了亏也无法声说声嘶力竭shēngsī-lìjié〖withone'svoicehoarseandnotanounceofstrengthleft〗嗓音嘶哑,气力用尽,形容拚命呼号的样子瑞全因为气愤,话虽然说的不多,可是有点声嘶力竭的样子。――老舍《四世同堂》声诉shēngsù〖tell〗详细叙述;诉说声诉思念之情声速shēngsù〖velocityofsound〗声波传播的速度声态shēngtài〖voiceandspirit〗人的话音和神态她声态迷人,怨不得有那么多追求者声讨shēngtǎo〖condemn〗公开谴责,用语言文字讨伐声讨敌人罪行声望shēngwàng〖popularity〗众所仰望的名声苍在朝数载,多所隆益,自以至亲辅政,声望日重,意不自安,上疏归职。――《后汉书?东平宪王苍伟》声威shēngwēi〖renown〗∶声势和威势以助声威〖popularity〗∶名望和威望我西北人民解放军在此次向南进攻中,旗开得胜,声威大震。――毛泽东《评西北大捷兼论解放军的新式整军运动》声闻过情shēngwén-guòqíng〖thefactsdon’tquitecorrespondtoone’sreputation〗声闻:名誉。名声超过了实际情况声问shēngwèn〖news〗∶音讯;音信声问断绝〖reputation〗∶名誉;名声行止尽而声问远声息shēngxī〖sound〗∶声音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荷塘月色》〖information〗∶情况或消息领导和群众声息相闻,脉搏相通他们在战乱中失散了,至今声息全无声响shēngxiǎng〖noise〗声音;响动这发动机声响太大声学shēngxué〖acoustics〗研究声音的产生、控制、传输、接收和效应以及听觉现象的科学声训shēngxùn〖usesimilarsoundwordtoexplainthemeaningofanewword〗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解释字(词)义的方法声压shēngyā〖soundpressure〗声场中某一时刻某一点上的实际压力与该点上平均压力的差值声言shēngyán〖proclaim〗声张;用语言、文字公开表示有一个乡农会很巧妙,捉了一个劣绅来,声言今天要给他戴高帽子。――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声扬shēngyáng〖makepublic〗张扬;宣扬这事先别声扬声音shēngyīn〖sound〗使人产生听觉的振动一种由物体振动而发生的波造成的听觉印象〖voice〗∶某些起与人的语言相同作用的工具或表达手段代表法律的庄严的声音声音笑貌shēngyīn-xiàomào〖person'svoiceandexpression〗泛指一个人的外部情态声域shēngyù〖voicerange〗人嗓音所能发出的最低音至最高音的范围声誉shēngyù〖prestige〗名誉;声望这里是正当的世家,在本城里是声誉最好的。――巴金《家》收百姓之欢心,树名贤之良佐,天下无双,则足以显声誉。――《后汉书?冯衍传》声誉大振shēngyù-dàzhèn〖gain/winconsiderablename〗声望、名誉大大提高一曲使他声誉大振,举国公认声誉鹊起shēngyù-quèqǐ〖gainhighreputation〗形容名声很快提高声冤shēngyuān〖voicegrievances〗诉说自己所受的冤屈;申冤声援shēngyuán〖expresssupportfor〗公开声明或造成声势表示支援有社会舆论的声援,国民党不敢怎么样,你们可以回家去住了。――杨沫《青春之歌》声源shēngyuán〖soundsource〗正在发声的物体声乐shēngyuè〖vocalmusic〗∶指歌唱的艺术,可以有乐器伴奏〖musicandmusicalactivityusedingeneralsense〗∶古代泛指音乐和音乐活动声韵shēngyùn〖sound〗∶音韵(汉字音节中声、韵、调的总称);声音〖initialconsonantandsimpleorcompoundvowel〗∶声母和韵母的合称声韵学shēngyùnxué〖phonology〗音韵学,是研究清代以前的汉语语音的学科声张shēngzhāng〖disclose〗张扬不要声张声子shēngzǐ〖phonon〗假设压缩波能分成的量子,并假设这些量子像光子一样具有个体的全同性和平均自由程声罪致讨shēngzuì-zhìtǎo〖denounce〗宣布对方的罪状,进行公开谴责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千载朱弦无此悲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