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人之间的亲人肝移植需要多少钱,排斥率会不会降到最低

|/|/|/|/|/|
//|//|//|//|//|
肝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的诊断和治疗 【基本外科讨论版】
摘要 目的:探讨肝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诊断和治疗。方法:1996年5月至1998年2月成功地进行了4例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术。术前诊断:1例肝炎后肝硬变,3例肝豆状核变性。术后均采用环孢素A、硫唑嘌呤和甲基泼尼松龙三联免疫抑制疗法 资料来源 :医 学 教 育网 。结果:4例肝移植后共出现5次急性排斥反应。急性排斥反应时血清游离IL-2R明显升高,CD4/CD8比值减小,嗜酸性粒细胞增加,2例胆汁IL-2R也升高,而IL-6、IL-8、TNF、β-微球蛋白及IgA、IgE、IgG、补体C3无明显变化。肝穿刺活检确立诊断。经冲击治疗后,5次急性排斥反应均被控制。结论:血清游离IL-2R和CD4/CD8比值是诊断急性排斥反应的较敏感指标;合理地应用免疫抑制剂是控制急性排斥的关键。  急性排斥反应(AR)是肝移植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也是导致移植肝无功能的主要原因之一。及时、准确地诊断和合理、规范地应用免疫抑制剂控制AR,是保证移植肝顺利存活的关键。我院自1996年5月至1998年2月成功地进行了4例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术,现就移植肝AR的诊断和治疗问题探讨如下。  临床资料  一、一般资料  4例肝移植患者中男性3例,女性1例。年龄分别为26、16、9和13岁。1例为肝炎后肝硬变,术前已有2次食道静脉破裂大出血,其余3例为肝豆状核变性(Wilson's病),均合并严重的肝硬变,2例已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症状。手术日期分别为日、日、日和日。供者均为男性脑死亡者,年龄20~30岁。  二、手术方法  供肝切取采用快速灌注法,切取后保存于4℃UW液中并予修整。受者手术均采用背驮式原位肝移植术式,切除整个病肝,将受者肝左、中、右静脉开口整形后与供肝肝上下腔静脉行端侧吻合,门静脉、肝动脉、胆总管均采用端端吻合。术中经过顺利。资料来源 :医 学 教 育网  三、免疫抑制剂的应用  术中当肝脏恢复血流后,立即静脉用甲基泼尼松龙500~1000mg和硫唑嘌呤(Aza)1.0mg/kg。术后采用环孢素A(CsA)、Aza和甲基泼尼松龙三联免疫抑制疗法。术后5~8d均出现AR,第3例术后24d发生第2次AR。经用甲基泼尼松龙冲击治疗后均被及时控制。  四、免疫学指标的监测  4例术后每天常规检查血清游离IL-2R、胆汁IL-2R、TNF(ELISA法)、CD4/CD8、IL-6、IL-8、β2-微球蛋白及IgA、IgE、IgG、补体C3,持续1个月。术后第7、14、21、28d常规行肝穿刺活检,一旦出现黄疸加深、胆汁引流减少、胆汁色变淡、血清游离IL-2R升高、CD4/CD8比值减小,则立即行肝穿刺活检。  结  果  4例共出现5次急性排斥反应,急性排斥反应时除发热、精神萎靡、黄疸加深、胆汁引流量减少、胆汁颜色变浅等症状外,血清游离IL-2R明显升高,CD4/CD8比值减小,嗜酸性粒细胞增加,2例胆汁IL-2R也升高,而IL-6、IL-8、TNF、β-微球蛋白及IgA、IgE、IgG、补体C3无明显变化。血清游离IL-2R在AR发生前2~3d即有一定程度的升高,AR控制后逐渐降至正常。肝穿刺活检确立诊断。经激素冲击治疗后,5次急性排斥反应均被控制。除第1例肝炎后肝硬变患者因暴发性肝功能衰竭合并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于术后210d死亡外,其余3例Wilson's病患者均健康存活2年7个月、2年4个月、1年2个月。  讨  论  尽管CsA、普乐可复(FK506)等新的免疫抑制剂已应用于临床,但同种异体肝移植术后AR的发生率仍高达50%~70%[1]。虽然因AR致死的病例只占肝移植总死亡率的10%以下,但其依然是移植肝无功能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一些学者认为慢性排斥反应与急性排斥反应有着密切的关系。遗憾的是至今尚无诊断AR特异性的指标,主要依靠临床表现、胆汁引流、肝脏酶系检查及一些免疫学指标来综合分析,最终须肝穿刺活检来确诊。  一、诊断  1.临床表现:AR多发生于肝移植术后5~14d,我院4例均发生在术后5~8d。主要的临床表现有:发热、精神萎靡、食欲减退、头痛、肝区疼痛、黄疸加深,胆汁引流量明显减少,胆汁颜色变淡、质变稀。实验室检查可见血清总胆红素升高,丙氨酸转氨酶、碱性磷酸酶等肝脏酶系升高。值得注意的是,4例均有嗜酸性粒细胞升高,可能与急性排斥反应有关。我们认为胆汁的质、量变化是诊断急性排斥反应较为可靠的依据。  2.免疫学指标:我院4例肝移植术后每天常规检查血清游离IL-2R、胆汁IL-2R、CD4/CD8、IL-6、IL-8、TNF、β2-微球蛋白及IgA、IgE、IgG、补体C3,发现在AR发生前1~2d血清游离IL-2R均明显升高,CD4/CD8比值减小,2例胆汁IL-2R也升高,而TNF、β-微球蛋白、IL-6、IL-8及IgA、IgE、IgG、补体C3无明显变化。以后患者即出现发热、全身不适、精神萎靡、食欲减退、头痛等临床症状,胆汁量变少、质变稀,嗜酸性粒细胞增加,肝脏酶系升高等肝功能损害表现,我们即行肝穿刺活检,都被证实为AR。当AR被控制后,发现血清和胆汁IL-2R逐渐下降,1周左右降至正常水平。因此,我们认为血清游离IL-2R是诊断AR较敏感的指标。目前,用作诊断急性排斥反应的免疫学指标还有许多,值得一提的是,细胞间粘附因子-1(ICAM-1),由胆管上皮细胞、内皮细胞、肝细胞及浸润性淋巴细胞分泌,AR时,血液和胆汁中的ICAM-1均可明显升高,而感染时,只有血液中ICAM-1升高,而胆汁中ICAM-1则不升高。因此,有学者认为:ICAM-1是诊断AR最有希望有免疫学指标[2]。  3.肝穿刺活检:肝穿刺活检术是确诊AR的唯一手段。AR时的主要病理特征为:以单核细胞为主的汇管区浸润伴门静脉、中央静脉内皮炎,早期可见胆管内皮损伤。应该强调的是门静脉的炎性浸润尚不能诊断AR,因有一些因素也能引起门静脉浸润,当炎性细胞浸润至门静脉壁和胆管壁、致内皮细胞和胆管上皮细胞肥大、核增大则是AR的特征性表现。我院4例术后常规定期行肝穿刺活检术,5次AR均被及时诊断。应该引起重视的是在完成植肝手术后,应立即行肝组织活检,了解供肝的组织结构,以便与再灌注损伤、肝动脉栓塞、感染及CsA中毒等情况相鉴别。  二、治疗  1.免疫抑制治疗:肝移植术后的免疫抑制治疗方案各移植中心有不同的经验,但基本上已形成“二联”或“三联”用药模式,“二联”法即CsA或FK506及甲基泼尼松龙,“三联”则为CsA或FK506、甲基泼尼松龙和Aza。方案的制定,药物的选择,剂量的调整,应视具体情况而定。如果患者肾功能欠佳,则应适当减少CsA的剂量,采用“三联”疗法,有的移植中心在术后患者胃肠功能尚未恢复前不用CsA,仅用甲基泼尼松龙和Aza,或再加抗淋巴细胞球蛋白,当患者肾功能好转、胃肠功能恢复后,改为新山的明(Neoral)口服。如果出现明显的骨髓抑制症状,则停用Aza。  有的移植中心在术前即给予免疫抑制剂。我院4例术前均未用免疫抑制剂预防排斥反应。当术中供肝肝上下腔静脉吻合完成、门静脉复流前,立即从静脉给予甲基泼尼松龙1.0g、Aza1mg/kg。术后当天开始用CsA,按2mg?kg-1?d-1,分2次给药,以后根据CsA的谷值浓度来调整剂量。术后1个月内CsA血浓度维持在150~350μg/L,1个月后维持在150~250μg/L。术后第1d静脉用甲基泼尼松龙200mg,分4次给药,以后每日递减40mg,至第6d维持20mg/d,术后1个月停用甲基泼尼松龙,改为泼尼松20mg/d,术后3个月逐渐减量至5mg/d维持。术后第1d静脉用Aza,按1.5mg*kg-1*d-1给药,至术后2周停药。  2.AR的冲击治疗:一旦出现AR,应采用大剂量类固醇激素静脉内冲击治疗,即甲基泼尼松龙1.0g静脉注射,每日1次,共3d,再口服或静脉注射最初激素量200mg/d,以后每日递减40mg,至第6d维持20mg/d(激素的再循环)。我院4例5次AR,经用甲基泼尼松龙0.5~1.0g/d冲击3d,均被及时控制。对抗激素的AR,应改为FK506或OKT3治疗。值得注意的是,在冲击治疗期间应同时使用抗生素,以防机会致病菌或病毒感染。所在位置: >
活体肝移植对供体健康的影响
更新时间: 11:23:44 | 文章来源:寻医问药网
  根据供肝来源不同,肝移植可分为尸体供肝肝移植和活体供肝肝移植。活体供肝肝移植是切下健康成人半个肝脏或几个肝段,移植给肝功能衰竭患者。成人活体肝移植是指接受肝移植者为成年人,其需要移植的肝脏量较小儿大,因此对供体健康的影响大于小儿。
  活体肝移植供肝来自健康成人,其围手术期安全和术后中远期健康情况,是医师和患者共同关心的问题。目前,国际上供体手术仍有一定的并发症和死亡风险。并发症大体上分为两类。一类是与切肝相关的并发症,包括胆瘘(在捐献右肝叶时最常见,发生率为7%~13%)、胆管狭窄(发生率为1.0%~1.5%)和淤胆(发生率为6%~7%,主要与供肝脂肪变、供体残余肝脏过小有关)。另一类是与开腹手术相关的并发症,如腹内出血、切口感染、切口疝、肠粘连和肠梗阻等。第二类并发症经过一定的治疗,大部分不会对供体造成严重影响。
  如何减少切肝相关并发症,关键问题有两点,一是供体肝脏脂肪变程度如何,二是供体残余肝量有多少。判断肝脏脂肪变有三种方法。一是体重指数(bmi),bmi超过30 kg/m2要高度警惕肝脏脂肪变。二是肝穿刺活检,bmi超标或影像学检查提示有肝脂肪变者,应行肝穿刺活检。活检组织镜下观察肝脂肪变超过40%者,不宜作为供体。三是磁共振成像(mri)检查。
  供体死亡是一种极为少见的并发症,力争供体的零死亡率是医务人员努力的目标。目前全世界成人活体肝移植例数已超过6000例,累计报道的供体死亡约为12~13例,总死亡率为0.2%~0.22%。renz等报道,活体献肝给小儿肝移植时,供体死亡率为0.13%(2/1539例),而献给成人时则为0.2%(1/500),这与成人需切取右肝叶作供肝有关。导致供体死亡的主要原因为供体残余肝量不足、麻醉意外、手术大出血和肺栓塞。另有一些是罕见原因,如德国汉堡大学报道1例供体死于肌萎缩性侧索硬化,巴西wiederkehr报道1例死于脑出血,美国miller报道1例因供肝术后梭菌属细菌感染、暴发性胃气性坏疽、中毒性休克而死亡,日本1例供体死于残余肝体积过小(标准肝重量的28%)伴有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尽管不能避免上述罕见原因所造成的供体死亡,但可以避免因重度脂肪肝和残余肝量不足等引起的死亡。术前肝活检筛查排除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建立更加安全的术前肝脏体积评估标准,对降低供体死亡率至关重要。
  器官移植患者是否可以养宠物呢?是否可以停...
  同种移植,即供、受者属同一种属,但遗传基...
  1、按供、受体遗传背景不同分为:  同种...
温馨提示:如果您有任何健康问题可到向在线专家提问!
Copyright &  fx120.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放心医苑网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粤ICP备号-2] [编号经营性-]亲人之间的肝移植,排斥率会不会降到最低_健康问答_中国健康网
& 亲人之间的肝移植,排斥率会不会降到最低
亲人之间的肝移植,排斥率会不会降到最低
健康咨询描述:
父亲酒精肝失代偿期,比较严重了,不想再拖下去,想了解下,儿子与父亲之间肝脏移植,排斥的并发症能不能降低,大概的费用多少
回复交流区
病情分析:父子间的肝移植,排斥的并发症是可以降低的。费用问题,不同的单位收费可能会有关节的。一般5-15万那样吧。指导意见:目前您父亲有什么不舒服不正常的表现请详细的说说。
我来回答:
服务声明:本网站旨在提供医患互动交流平台,问题回答结果属建议性内容,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2007-
第三方公司可能在健康问答宣传他们的产品或服务。不过您跟第三方公司的任何交易与健康问答无关,健康问答将不会对可能引起的任何损失负责。肝移植排斥反应 - 搜狗百科
肝移植排斥反应
大约10%的患者可发展为,亦称胆管消失综合征(vanishing bile duct sydrome,VBDS)、慢性同种移植肝。其特点是进行性胆汁郁积、增高、升高,和可正常。移植肝常增大变硬,但罕见。肝病理表现为叶间胆管破坏、进行性纤维增生、汇管区细胞浸润消失、血管内膜纤维化及有时可见。VBDS几乎不可逆转。需要重新。
肝移植排斥反应
胆管消失综合征
vanishing bile duct sydrome
  尚未见典型的。但尽管使用,仍有约60%的患者至少发生一次。急性排斥反应通常发生在术后第1~6周。但也可发生在术后2~3天或6周以后。排斥反应的早期临床表现包括发热、乏力、嗜睡、食欲不振、肝区压痛、腹水增加;引流可见胆汁变稀薄、色变浅、量减少;血液生化见升高、和升高,和移植肝嗜酸性细胞及增多。血清Neopterin、sIL-2受体、、淀粉样A蛋白和a-增加。以胆红素最为敏感。经皮可确诊。特征为汇管区炎细胞浸润、叶间上皮异常、汇管区和/或中央静脉内膜炎。  大约10%的患者可发展为慢性排斥反应,亦称胆管消失综合征(vanishing bile duct sydrome,VBDS)、慢性同种移植肝排斥反应。其特点是进行性胆汁郁积、胆红素增高、碱性磷酸酶升高,和可正常。移植肝常增大变硬,但罕见。肝病理表现为叶间胆管破坏、进行性纤维增生、汇管区细胞浸润消失、血管内膜纤维化及有时可见泡沫细胞。VBDS几乎不可逆转。需要重新肝移植。  预防和治疗肝移植排斥反应需应用免疫抑制剂。其作用在于抑制细胞介导的。抑制细胞毒,抑制基因活性(IL-1,IL-2,IL-3,IL-4,TNF-a)。免疫抑制剂包括A,(、、、)。()、(,mycophenolate mofetil,)及单抗OKT3(muromonab ,ortholone)等。方案须个体化。  移植术中常用甲基强的松龙250~500mg,一次性,术后逐步减量,维持量20~25mg。急性时可用500~1000mg/d,静脉注射,冲击治疗3天后逐步减药,一个月后渐减至维持量。  环胞素A常与及/或联合使用。环胞素A的静脉剂量为1~6mg/kg/d;口服为8~15mg/kg/d。硫唑嘌呤为1~3mg/d。甲基强的松龙为0.5~2.0mg/kg/d。抗淋巴细胞5mg/kg/d。环胞素A的全血浓度为50~800ng/ml或血浆浓度为50~300ng/ml时疗效显著并最少。  FK506近年已应用于临床。一般首次剂量为0.15mg/kg,此后改为0.075mg/kg。12小时静滴1次。1~2小时滴完,2~3天后改为口服,剂量为0.3mg/kg/d,分1~2次。可与合用10mg/d,静注或20mg/kg/d,静注。FK506的维持剂量为5~200mg/d。
词条标签:
合作编辑者:
搜狗百科词条内容由用户共同创建和维护,不代表搜狗百科立场。如果您需要医学、法律、投资理财等专业领域的建议,我们强烈建议您独自对内容的可信性进行评估,并咨询相关专业人士。
点击编辑词条,进入编辑页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肝移植后能活多久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