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册语文《白杨礼赞的抒情线索》是以什么为线索进行

五年级下册语文优质教学设计《白杨》
五年级下册语文优质教学设计《白杨》
发布时间:编辑:dcl
  《白杨》是一篇借物喻人的课文,文章通过一位边疆建设者在旅途中向子女介绍茫茫戈壁滩上白杨树这件事,赞扬了边疆建设者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无私奉献的精神。以下就随小编一起来欣赏《白杨》的教学设计吧,希望对各位讲者有帮助。  教学要求  1.使学生了解课文借爸爸向子女介绍白杨的特点,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学习边疆建设者无私奉献的精神。  2.理解重点词语与句子,体会课文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通过理解重点词语和句子,体会边疆建设者的无私奉献精神。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最后一段:爸爸看见几棵小白杨迎着风沙成长起来,嘴角浮起微笑,实际上是为建设边疆后继有人而感到欣慰。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投影仪、胶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谈话,引入课文  当代著名作家茅盾曾写过一篇非常著名的散文《白杨礼赞》,文中赞美了白杨力争上游的品格,并借白杨歌颂了有着白杨一样品格的北方人民。今天,我们来学习另一位当代作家袁鹰的文章《白杨》。(板书课题)。大家打开书预习内容,看插图,认识白杨树。  二、范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三、学生自学课文  1.借助字典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通读课文:①联系课文中语句,想想大戈壁是什么样子的;②把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话划下来,想想这些话的意思。  四、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认读。  清晰介绍新疆  注意:读准字音,记清字形,结合课文理解词义。字音易错的:清晰(x9),不读(x@);字形易错的:新疆。“疆”字不要丢“土”,与“僵”区别。  2.读课后题4“读读写写”中的词语,并对词义加以理解。  3.指名朗读课文,纠正读音,标点自然段。  4.默读课文,回答思考题。  ①把书上内容与自己已有知识相结合,说说大戈壁是什么样子的?  ②读一读你刚才所画的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话,想想其中的含义。  五、练习读熟课文,朗读课文  六、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朗读全文并练习背诵。  第二课时  一、课前谈话,引发兴趣  茅盾的《白杨礼赞》赞美了白杨力争上游的品格和具有白杨一样品格的北方人民,那么袁鹰的《白杨》要歌颂白杨的什么品格呢?下面我们就学习《白杨》这篇文章,(板书课题:白杨)  二、指名朗读全文  1.思考:从爸爸介绍白杨树的话中,可以看出白杨有哪些特点?  2.讨论得出答案,老师板书:(①外表:挺直、粗壮;②内在:哪里需要就在哪里扎根,坚强、不软弱、不动摇。)  3.结合课文前后内容谈谈你对白杨的特点的理解。  4.朗读这段话,体会白杨的品格。(有感情地朗读)  5.练习背诵此自然段。  三、细读课文,理解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  1.默读课文,自学。(投影出示)  读句子,联系上下文回答括号里的问题:  (1)一位旅客正望着这些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卫士”是什么意思?本课指的是什么?这位旅客为什么“出神”?)[讨论后板书:边疆建设者]  (2)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表白了自己的心。(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爸爸“在表白着自己的心”?他表白了自己什么样的心愿?)[讨论后板书:扎根边疆、建设边疆]  (3)爸爸一手搂着一个孩子,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又陷入沉思。(课文第一处讲到“沉思”,爸爸在沉思什么?这里爸爸又在沉思什么?)  2.小组讨论解答。[!---empirenews.page--]  3.大家分析解答。  4.朗读这几句话,体会其中的深刻含义。  四、老师:望着窗外的卫士,爸爸想着、想着,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这是为什么呢?学生接着回答。然后  1.指名一人朗读课文最后一句话,大家分析其中的深刻含义。  2.“微笑”又说明了什么?(板书:无私奉献的精神。)  3.朗读训练,体会边疆建设者的无私奉献的精神。  4.练习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五、朗读全文,想想课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六、确定中心思想,完成课后练习三(选择中心)  说明:课文采用的是借物喻人的方法。(板书:借物喻人)  七、总结深化  本文作者袁鹰运用借物喻人的方法,热情赞美了具有白杨一样品格的边疆建设者,他们扎根边疆、无私奉献的精神感染了在座的同学们,也感染了老师。希望我们共同努力,创造祖国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  八、布置作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熟课文  教学反思  《白杨》是一篇借物喻人的课文,文章通过一位边疆建设者在旅途中向子女介绍茫茫戈壁滩上的白杨树这件事,赞扬了边疆建设者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无私奉献的精神。文章寓意深刻,耐人寻味。课文以白杨为明线,表面上写白杨,实际上写人,借白杨的特点来比喻边疆建设者的高尚品格。因此,借物喻人就成为本课教学之重点所在。而如何指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理解体会文章中的思想感情,懂得借物喻人这一写法是本课教学目标之一。另外本课的重难点是引导学生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并说出自己的见解。即是文中爸爸的话及最后一节的含义,要求学生能结合课文内容和联系生活实际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是本课的难点,也是本单元的教学目标。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遵循新课程改革教学理念,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精神,使学生养成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习惯,具体教学方法如下:  课前让学生查找资料,对白杨的生长环境(大戈壁)有所了解。通过学习课文了解白杨的特点,归纳出白杨的形体特点(高大挺秀、茂盛、大、生命力顽强。)。再通过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让学生讨论解决两个问题:⑴写白杨树的生活环境有何作用?⑵写白杨树的特点有何特色?我让学生与文本对话,和作者交流,与教师商讨,向同伴汇报……并使学生懂得,前者写白杨树的生活环境是起烘托作用,而写白杨树并非直接描写景物,而是通过人物说的话,间接地写出白杨的特点。  紧接着我就抛出新问题:白杨树生活的环境是那么的恶劣,却依然高大挺秀,不软弱,不动摇,有着顽强的生命力。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只是单纯说树吗?他还想说明什么?  通过读课文,学生明白了父亲的话是托物言志。作者表面上是在写物,实际上是在喻人,是通过对白杨树的赞美来歌颂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建设者,歌颂他们无论在什么艰苦的条件下都能像白杨那样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为了加深这个认识,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充分读,充分体验感悟,让学生发表个人独特的感受。对于课文最后一句话的理解,我没有机械地照书后要求让学生说句子含义,而是巧妙地承接上文“父亲又陷入了沉思”一句,提出:此时此刻父亲看到了什么,他想些什么?从而唤起学生丰富的联想,理解“……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这句话的深刻含义。通过解词析句,不仅使学生掌握本课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的写法,也使学生掌握了抓住重点词句理解内容和思想的方法。更多相关文章推荐:1.2.3.4.5.6.7.8.9.10.
本文已影响人
相关教学设计推荐
五年级下册语文优质教学设计《白杨》网友评论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白杨》课件ppt_(1)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白杨》课件ppt_(1)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14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白杨》教案
- 实用资料 】
| &  ,老师最重要的工具之一。也是老师上课要传授给学生书本上知识的依据,尤其是语文老师,因为他们的教案通常能很深层次的体现他们的教学水平。一份优秀的教案能够让老师的教学质量提升一个档次。接下来的小编为大家带来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三课《白杨》教案,希望大家能喜欢,并且进行借鉴和参考。
  《白杨》
  教材导读:小学语文《白杨》写了列车上的父亲与他的孩子们的对话,课文借助白杨,热情讴歌了像父亲一样服从祖国需要扎根和建设边疆的无私的建设者。为方便更好的教学,今天语文网小编为大家收集到了白杨导学案,目前,&学案导学&的模式已经广泛运用于实际教学中,下面,跟语文小编一起来学习这篇白杨导学案是怎样做到教与学有机结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初读课文,了解白杨的特点。
  2、理清课文脉络,分段、概括段意。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教学重点:初读课文,了解白杨的特点。
  教学难点:理清课文脉络,概括段意。
  课前准备:学生收集白杨和有关西部边疆的资料,预习课文
  学习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在祖国的西北,有一碧千里的草原,有昔日辉煌的丝绸之路&&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茫茫的戈壁滩,看看戈壁滩上生长着的白杨。(板书课题)
  二、自主学习课文。
  1.出示自学思考题。学生自学:
  (1)查或根据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
  戈壁 茫茫 清晰 浑黄一体 高大挺秀
  (2)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3)大戈壁是什么样的?白杨树是什么样的?
  (4)爸爸是怎样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的?
  (5)试着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2.老师检查自学效果。
  三、课内测评:
  1.写:介绍( )抚摸( )分辨( )高大挺秀( )
  2.写:清晰( )动摇( )软弱( )消失( )
  3.朗读课文,找出课文中的三个问句,读一读,想一想,你能在文中找到答案吗?
  四、小结:老师点拨白杨三特点&&高大挺秀,茂盛、大,生命力顽强。
  五、学生谈收获。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对白杨有了哪些认识呢?请谈一谈。
  板书设计:
  3、白杨
  高大挺秀 繁茂 生命力强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课文借物喻人的表现方法。
  2、体会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
  3、培养自己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重点难点: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课前准备:老师熟知课文,学生课前充分预习课文。
  学习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了解到课文讲的是一位旅客带自己的两个孩子到新疆去。在火车上向孩子们介绍了白杨树,并借白杨表白了自己的心愿。那么这位旅客的心愿是什么呢?他是怎样借白杨来表白自己的心愿的呢?这是这节课学习重点。
  1、先请同学们找出课文中的三个问句。
  2、出示: ①从哪儿看得出列车在前进呢?②&它这么直,长得这么大&?③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
  这节课我们就顺着这三个问句来学习课文。
  二、学习互动
  (一)学习第一部分。
  1、齐读第一小节,思考:大戈壁是什么样的情景?
  2.出示大戈壁的挂图。教师描述。
  茫茫的大戈壁上,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有的只是满地的黄沙。大风一起,飞沙走石,遮天蔽日,一片浑黄,分不清哪里是天,哪里是地,大戈壁是多么荒凉呀!
  3.小组讨论:在这样茫茫的大沙漠上行车,大戈壁上的白杨树长得怎样呢?
  (高大挺秀:又高大又挺拔又秀丽。最高的白杨有35米高,相当于十层楼房那么高。)
  4.看到这白杨树,爸爸的神情是怎样的?兄妹俩又是怎样的呢?分角色朗读4&13小节。
  5.过渡:兄妹只知道白杨很高很直,不知道它为什么这么直,长得这么高,当哥哥提出这问题时,爸爸的脸色有什么变化?他是怎么回答这个问题的?
  (二)学习第二部分。
  1.自由朗读14小节。
  2、出示爸爸介绍白杨的三句话,师生逐句讲读。
  第一句:&这白杨从来就这么直,这么高大。&
  (1)&从来&是什么意思?这句话讲了白杨的什么特点?
  (2)朗读比较,体会感情。
  第二句:&哪儿需要它,它很快就在哪儿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1)这句话讲出了白杨的什么特点?
  (2)指导有感情朗读。
  第三句:&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1)这句话赞扬了白杨什么特点?
  (2)幻灯再现白杨与风沙、雨雪、干旱、洪水抗争的情景。
  (3)老师描述:
  在风沙面前,白杨像城墙一样巍然屹立;在雨雪面前,白杨像青松一样挺拔高洁;在干旱面前,白杨像骆驼一样耐旱耐渴;在洪水面前,白杨像中流砥柱一样牢固坚定。这就是白杨的品格!
  (三)学习第三部分。
  1.启发过渡:爸爸介绍白杨树时为什么脸色变得严肃起来了呢?他为什么要想一会儿才告诉儿子和女儿呢?
  2.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愿。爸爸的心愿是什么呢?你能不能从下面的一段话中看出?
  3.引读16小节。读后讨论爸爸的心愿。
  (爸爸的心愿是:不仅自己要像白杨那样扎根边疆,还希望孩子们也能像白杨那样扎根边疆。所以爸爸上面的三句话既回答了儿子的问题,又是在借白杨勉励自己,孩子。)
  4.引读17小节。过渡:爸爸介绍的这一点白杨的知识和做人的知识就像一粒种子播在了孩子们幼小的心田里。这种子能不能生根、发芽、成长呢?
  5.老师读18小节。
  读后讨论:
  (1)爸爸为什么又陷入沉思?
  (2)为什么他又露出了一丝微笑?
  (3)&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作者仅仅就是写小白杨吗?
  三、课文
  1.中心思想:
  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位在新疆工作的父亲,在旅途中向子女介绍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借以表达自己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志向,同时希望自己的子女也能像白杨那样。哪里需要就在哪里生根、发芽、成长。
  2.抓住三个问句,总结文章的结构特点。
  3.交流感受、升华中心。
  四、达标检测。
  写几句话,夸夸像课文中的爸爸那样的祖国建设者和保卫者,可以用上&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等词语。(课后小练笔)
  五、总结收获。
  学生激情谈论本节课的收获,老师可以适时升华课文中心,使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
  板书设计:
  借物 喻人
  外形 高达挺秀 扎根边疆
  白杨 正直高大 爸爸
  特性 生命力强....... 建设边疆
  坚强不屈
  小白杨 茁壮成长 ....... 小孩子
  推荐阅读:
本文来源:/a/2410793.html
下页更精彩:1
下面是由出国留学网整理的2016新人教版一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教案,欢迎下载。
2016新人教版一年级上册语文《对韵歌》教案
学会3个生字,认识3种笔画。注重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识字能力。
2016新人教版一年级上册语文《日月水火》教案 学会4个生字,认识2种笔画,能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按笔画记忆字形,结合插图和生活实际了解生字的意思。
2016新人教版一年级上册语文《口耳目》教案 认识12个字,学写“十、木、禾”3个字。认识3种笔画:竖、撇、捺和一个偏旁角子头。
2016新人教版一年级上册语文《金木水火土》教案
认识本课生字,会写一、二、三三个字;认识一种笔画一。
想了解更多关于实用资料网的资讯,请访问:
实用资料栏目编辑推荐
实用资料最新更新
实用资料首页头条推荐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下载作业帮安装包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白杨》是以什么为线索进行记叙的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白杨,借物喻人,借白杨来比喻那些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海盗战士们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白杨,望白杨——说白杨——希望孩子也成为“白杨”
白杨为线索
扫描下载二维码五年级语文下册《白杨》教学设计
五年级语文下册《白杨》教学设计
  《白杨》讲的是在通往新疆的火车上,一位在新疆工作的父亲, 在旅途中向子女介绍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借以表达自己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志向,同时希望自己的子女也能像白杨那样,哪里需要就在哪里生根、发芽、成长。课文以白杨为线索,借白杨的特点来比喻边疆建设者的高尚品格。为大家带来的是五年级语文下册《白杨》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参考。
  五年级语文下册《白杨》教学设计一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师:前几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畅游了一碧千里、翠色欲滴的内蒙古大草原,了解了祖国西部的灿烂历史文化&&著名的丝绸之路,今天我们来欣赏戈壁滩上的一道奇丽的风景线&&白杨。
  二、老师范读
  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认真听,注意加拼音的字词。
  三、学生自学字词
  1.出示自学思考题,学生自学
  ①查字典或根据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戈壁、茫茫、清晰、浑黄一体、高大挺秀、分辩、介绍、抚摸、表白、沉思
  ②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老师检查自学效果。
  3.学生交流展示.
  四、学生质疑问难
  1.白杨树有什么外在特点?
  2.白杨树有什么品质?
  教师小结:这节课扫除了课文中的&拦路虎&,理解了新词语,我们把这些问题保留到下节课来解决。五、课内练习:1.写近义词 介绍( )  抚摸( )  分辨(  )
  高大挺秀(  )
  2.写反义词 清晰( )  动摇( )  软弱(  )
  消失( )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明确目的第一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了解到课文讲的是一位旅客带自己的两个孩子到新疆去,在火车上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并借白杨表白了自己的心愿。那么这位旅客的心愿是什么呢?她是怎样借白杨表白自己心愿的呢?这是这节课学习的重点。
  二、理解白杨外形特点
  1.现在假想我们也坐上了开往新疆的火车,火车把我们带到了戈壁,大戈壁是什么样的呢?齐读第一小节。
  2.出示大戈壁的挂图,教师描述:茫茫的大戈壁上,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胡的只是满地的沙石。大风一起飞沙走石,遮天蔽日,一片浑黄,分不清哪里是天,哪里是地。戈壁是多么荒凉呀。
  3.齐读第3节,读后回答:在戈壁上白杨树长得怎样呢?
  (高大挺秀。老师在大戈壁背景图上贴上一行高大挺秀的白杨树)
  4.看到这白杨树,爸爸的神情是怎样的?兄妹俩又是怎样争论的呢?分角色朗读4-12小节。
  三、理解白杨品格特征
  1.指名朗读14小节,然后小黑板了示爸爸介绍白杨的三句话,然后逐句读讲。
  &这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这么高大。&
  ①&从来&是什么意思,这句话讲了白杨的什么特点?(本性正直)
  ②去掉&从来&,朗读比较。
  ①这句话廛了白杨的什么特点?从哪些关键词可体会出?(生命力强。&哪儿&&哪儿&&&&很快)
  ②小结:内地需要白杨,白杨要内地扎根;边疆需要白杨,白杨就在边疆扎根,真是哪儿需要哪儿去,不讲条件,不畏艰苦。
  ③指导感情朗读。
  &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
  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①这句话赞扬了白杨什么特点?从哪些词语可以体会到?(坚强不屈。&不管&&不管&&总是&&&)
  ②教师描述:在风沙面前,白杨像城墙一样巍然屹立;在雨雪面前,白杨像青松一样挺拔高洁;在干旱前,白杨像骆驼一样耐旱耐渴;在洪水面前,白杨像中流磔柱一样牢固坚定。这就是白杨坚强不屈的品格。
  ③指导感情朗读。
  2.教师小结,朗读体味爸爸的一番话不仅回答了儿子的问题,而且热情赞扬了白杨生命力强,坚强不屈的品格,读到这里你对白杨产生了什么感情?(崇敬)请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朗读14小节。
  四、领会爸爸的心愿
  1.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愿。爸爸的心愿是什么呢?请同学们默读16小节,并联系14小节思考,然后同桌讨论。
  2.引读讨论16小节:
  ①师读:&他们只知道&&&生接读&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师问&他们却不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到新疆工作,你们知道吗?&
  ②师读:&他们只知道&&&生接:&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师问:&他们却不知道爸爸为什么把他们接到新疆去,你们知道吗?&
  ③师读:&他们只知道&&生接读:&新疆是个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师问:&他们却不知道新疆是个偏远艰苦的地方,你们知道爸爸为什么把孩子带到新疆去吗?&
  3.通过爸爸介绍,孩子们多了一点什么知识?指名读17小节。
  4.过渡:爸爸介绍的这一点知识就像一粒种子播在孩子们幼小的心里,这种子能不能生根、发芽、成长呢?
  5.老师朗读18小节,读后讨论:
  ①爸爸为什么又陷入沉思?
  ②他为什么又露出了微笑?
  6.老师在大白杨旁贴上两棵小白杨,请学谈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7.指导学生感情朗读18小节。
  五、课文,升华中心
  1.课题是《白杨》,全文是不是仅仅写白杨?赞扬了爸爸什么精神?
  2.赞扬爸爸实际上就是赞美什么人?
  3.总结启发想象:是呀,多少边疆创业者,把自己的青春献给了祖国边疆建设事业,有的甚至献出宝贵的生命。新疆有许多的&白杨树&,我们这里也有&白杨树&,谁呀?
  (生:老师,辛勤的园丁,清洁工,交通警察等)
  师:特别是广大农村教师,他们在艰苦的环境中,像蜡烛一样默默地燃烧自己,照亮别人。街道上的清洁工,不论严冬酷暑,坚守岗位,使城市清洁卫生。
  4.师:本文的这种写作方法叫做借物喻人,借树喻人,托物言志,大家在以后的写作中可以运用。
  5.学生畅所欲言,谈自己的体会。
  生:我要学习白杨树的精神,做一颗小白杨。
  生:我要发奋学习,长大后为建设祖国做贡献!
  师:好的,志当存高远,大家努力吧!
  五年级语文下册《白杨》教学设计二
  学习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课文借物喻人的得表现方法,体会课文借白杨的特点,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
  2.能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体会课文所要表达深刻含义,学习边疆建设者无私奉献的精神。
  3.认识本课6个生字,摘录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背诵爸爸介绍白杨的那段话。
  课时安排
  课前准备
  1.搜集有关白杨的图文资料。
  2.搜集有关xq自然、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图文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在祖国的西北,有一碧千里的草原,有昔日辉煌的丝绸古道,还有那茫茫的大戈壁。今天我们就来看看生长在茫茫戈壁滩上的白杨。
  2.看课题激疑:课题是《白杨》,全文仅仅就是写白杨吗?
  二、三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读: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读准,把生字新词标出,不理解的词用&?&划出,联系上下文想一想,自己解决不了的可提出来请教老师或同学。
  二读: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文中所出现的三个问句并用& ~~&标出。
  (1)学生找出三个问句后全班交流。
  (2)课件出示三个问句。
  ①从哪儿看得出列车在前进呢?
  ②为什么它这么直,长得这么大?
  ③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
  三读:默读课文,把找出的三个问句当成思考题,想一想,你能在文中找到答案吗?请边读书边思考边在文中做适当的批注,把解决不了的问题做个记号。
  (1)学生按要求默读课文,老师巡视、点拨。
  (2)以四人小组为单位交流自己的学习收获。
  三、初步感知,交流体会
  (1)对这三个问题的理解,能从课文的字面上大体知道意思就可以了。
  (2)指导学生初步有感情地诵读课文。
  四、指导写字,示范书写
  (1)教师示范&疆&字,提醒学生注意相应笔画。&陷&的右下部不好写,注意与&滔、焰&区别。
  (2)学生在写字本上抄写生字,教师巡视、指导。
  第二课时
  一、抓住&沉思&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接着来学习《白杨》这篇课文。请同学们想想&沉思&是什么意思?快速浏览课文,请找一找&沉思&这个词在课文中出现了几次?用&&D&号标出,想想&沉思&是什么意思?
  二、抓&沉思&一词学习课文
  (一)学习爸爸第一次沉思的内容。
  1.默读1~4小节,想一想爸爸第一次是看到什么而陷入沉思。
  2.课件展示,带学生入境。
  出示课件:画面上展示茫茫的大戈壁荒无人烟、飞沙走石的情景,老师画外音:看!这就是车窗外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天和地的界限并不那么清晰,都是浑黄一体。从哪儿看得出列车在前进呢!这就是铁路沿线的一行白杨树!(画面上出现一排挺直的白杨树)每隔几秒钟,窗外就飞快地闪过一个高大挺秀的身影。一位旅客正望着这些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就在这时,兄妹俩的一番对话打断了他的沉思。
  3.学习文章的5~13小节,分角色朗读,以读代讲。
  (1)提出读书要求:请同学们分角色把兄妹俩的对话读一读。男同学扮演哥哥,女同学扮演妹妹,老师就读爸爸说的话和叙述部分。注意要把兄妹俩争论时那份天真、固执的语气读出来。
  (2)学生分角色朗读。
  4.学习文章第14小节,细细品读爸爸介绍白杨特点的三句话。
  过渡:哥哥最后一个问话:为什么它这么直,长得这么大?引出爸爸一番意味深长的话。
  出示课件:
  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1)提出读书要求:自由轻声读一读这段话,运用&抓关键词品读&的方法想一想你从每一句话中读懂了什么?
  (2)学生抓关键词品读这三句话。
  ①学生品读&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一句后,老师引导学生深入品读&从来&一词后,老师启发学生:你从中读出了白杨的什么特点?
  指导练读:你能读出白杨高大挺秀的特点吗?
  ②学生品读&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一句后,老师更进一步引导理解,老师启发学生:从这一句话里你又能读懂白杨的什么特点?
  指导练读:你能把白杨生命力如此顽强的特点读出来吗?
  ③学生品读&不管遇到风沙还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启发学生:从这一句话里你还读懂了白杨的什么特点?
  ◇指导练读:你能读出白杨树坚强不屈的品格吗?
  ◇当堂完成课堂小练笔: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感悟白杨树坚强不屈的特点,咱们来做一个小练习。
  风沙刮来,白杨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雨雪打来,白杨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面对干旱,白杨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面对洪水,白杨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感情朗读第14小节。
  5.学习第15小节,抓三个&只知道&体会爸爸的心。
  过渡:爸爸的这番话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那爸爸的心到底是什么呢?(板书:画上一颗心的图案。)孩子们现在还不能理解。(在心形图案上画一个&?&)
  出示课件:
  他们只知道爸爸在xq工作,妈妈也在xq工作。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xq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他们只知道xq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
  (1)老师引读&他们只知道&&&后启发学生:可他们却不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到xq去工作。你们知道吗?请把爸爸的经历和白杨联系起来考虑,谈谈自己的看法。
  (2)老师引读:&他们只知道&&&
  可他们却不知道爸爸为什么把他们接到xq去,你们知道吗?
  (3)老师引读:&他们只知道&&&
  可他们却不知道xq是个偏远、艰苦的地方,爸爸为什么要把孩子带到艰苦的地方去呢?
  (4)小结:看来,你们都知道了兄妹俩的三个&不知道&,那么,你们是不是已经明白了爸爸的心到底是什么呢?我们接着往下学。
  (二)学习爸爸第二次沉思的内容。
  出示课件:
  爸爸搂着孩子,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又陷入沉思。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1.鼓励学生针对这段话大胆质疑。
  2.归纳学生的质疑难点并让学生自读自悟自解疑难。
  设想学生可能会提的问题:
  (1)爸爸望着窗外的白杨树又陷入沉思,爸爸会想些什么?
  (2)为什么爸爸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
  3.学生交流讨论。
  4.理解爸爸的心。
  (1)出示&心&在字典里的两种解释:①指心脏。②指思想、感情等。
  (2)请学生为文中&爸爸的心&选择正确的解释条后用&心&字来扩词,老师相机板书:心情、心思、心愿。
  (3)学生用上&心情、心思、心愿&这三个词来领悟&爸爸的心&。
  (4)老师小结:
  爸爸的心首先指的是一种心情,他是怀着崇敬的心情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爸爸的心还指的是一种心思,当他深情地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时他就怀着这份沉甸甸的心思,孩子们不知道,而你们已经从孩子们的三个&只知道&中知道更多的内含了;爸爸的心还指的是一种心愿,那就是──(学生回答:希望孩子也能和他一样建设边疆、扎根边疆。)同学们这回对爸爸的心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指板书回答,并擦掉心中的&?&号。)
  三、想象拓展,布置课后小练笔
  1.大胆想象四十年后,当年的爸爸如今的爷爷的第三次沉思。
  老师启发:学完《白杨》一课后,我们难忘当年在那趟西行的列车上,爸爸那番意味深长的话。四十多年过去了,如今,在一架西行的波音七四七客机上有不少来自国内外的志士仁人,他们正准备奔赴西部边疆。飞机内还坐着当年的爸爸,他已是白发苍苍的老人了,他带着两个在xq出生的小孙孙刚从上海探亲归来,此时他搂着两个小孙孙,俯视着舷窗外的茫茫戈壁,又陷入了沉思。同学们想想,这位当年的爸爸如今的爷爷四十年后可能在沉思什么呢?这位爷爷和两个小孙孙之间又会有一段怎样的对话呢?
  2.布置小练笔作业:同学们可根据以上的设想大胆展开想象,完成小练笔作业《第三次沉思》
下页更精彩:1
本文已影响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白杨 的写作线索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