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路在如图所示的电路中 9 所示,电阻已知,β为常数,求表达式:

在匀强磁场中,一矩形金属线框绕与磁感线垂直的转轴匀速转动,如图乙所示,产生的交变电动势随时间变化规律的图象如图甲所示,已知发电机线圈内阻为1.0,外接一只电阻为9.0的灯泡,则A.电压表V的示数为20VB.电路中您好,您目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比较旧,无法使用学优题库的新功能,建议您更换firefox或chrome浏览器学优网,成就我的梦想。 |
| 题文在匀强磁场中,一矩形金属线框绕与磁感线垂直的转轴匀速转动,如图乙所示,产生的交变电动势随时间变化规律的图象如图甲所示,已知发电机线圈内阻为1.0,外接一只电阻为9.0的灯泡,则A.电压表V的示数为20VB.电路中的电流方向每秒改变5次C.灯泡实际消耗的功率为36WD.电动势随时间变化的瞬时值表达式为&&&微信扫描左侧二维码,可以将本题分享到朋友圈,或者发送给同学或老师寻求帮助。纠错难度评价:做题心得:官方解析我要解析巩固&&&&&&&&&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下载作业帮安装包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如图所示的四个电路中,电源电压已知,电阻R的阻值已知,根据电压表或电流表的示数,能间接求出灯泡电功率的电路图是(  )A.B.C.D.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A、图中定值电阻和小灯泡串联,电压表测量的是小灯泡两端的电压,示数计为U1.根据欧姆定律和串联电路电压和电流的特点,通过小灯泡的电流表达式为I=1R,则小灯泡电功率的表达式是P=U1I=1RU1;B、图中定值电阻和小灯泡并联,电流表测量干路的总电流I,小灯泡两端的电压等于电源电压U.欧姆定律根据并联电路电流的特点,通过小灯泡的电流表达式为I1=I-,则小灯泡电功率的表达式是P=UI1=U(I-);C、图中定值电阻和小灯泡并联,电压表测量电源电压,电源电压已知,电压表的测量是多余的,无法求出通过小灯泡的电流,因此无法测出小灯泡的功率;D、图中定值电阻和小灯泡串联,电压表测量的是定值两端的电压,示数计为U2.根据欧姆定律和串联电路电压和电流的特点,小灯泡两端的电压为U1=U-U2,通过小灯泡的电流表达式为I=2R,则小灯泡电功率的表达式是P=U1I=2RU2.由以上分析可知,能测出灯泡功率的是ABD,不能测出功率的是C.故选ABD.
为您推荐:
电功率等于用电器电压和电流的乘积,用公式表示为P=UI,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实际上就是测量小灯泡两端的电压和电流.
本题考点:
电功率的测量.
考点点评:
测量功率实际上就是电压和电流的测量,要求理解串并联电路中电压和电流的规律,并会在实际电路中应用.
扫描下载二维码如何用一个电压表和一个已知电阻来测某未知电阻的阻值,小林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电路。实验时,已知R1为9Ω,在闭合S的情况下,断开S1时电压表的示数为1.8V,闭合S1时,电压表的示数为2.7V。整个实验过程中电池的电压不变,求(1)电源电压;(2)被测电阻R2的阻值。
(1)2.7V (2)18Ω
试题分析:(1)当S、S1闭合时,电压表的示数即为电源电压,即U=2.7V(2)当S闭合,S1断开时,R2两端的电压U2=1.8V,R1两端的电压U1="2.7V-1.8V=0.9V"
试题“如何用一个电压表和一个已知电阻来测某未知电阻的阻值...”;主要考察你对
等知识点的理解。
小红和小荣探究“并联电路电流规律”,小红设计的实验电路图如图,实验数据记录如下表。(电路连接及记录的数据都没有错误)(1)小红根据数据得出结论:并联电路干路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请你针对小红的实验提出一个改进方法.
(2)实验中,小荣观察到灯泡L1比灯泡L2暗。根据这一现象,小荣做出以下分析:根据P= I2R,P与R成正比.L1比L2暗是因为L1的电阻小于L2的电阻.问:小荣的分析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3)小红想用一个电流表、一个阻值已知的电阻R1,测量未知电阻R2的阻值。小红设计的电路如图,闭合S,断开S1时,电流表的读数为I1;同时闭合S、S1时,电流表的读数为I2。若电源的电压不变,则待测电阻R2的阻值表达式为R2 = ______(用已给出的物理量符号表示)
磁场的强弱可用磁感应强度(B)表示,单位为特(T).某些材料的电阻值随磁场增强而增大的现象称为磁阻效应,用这些材料制成的电阻称为磁敏电阻,利用磁敏电阻可以测量磁感应强度.某磁敏电阻RB在室温下的阻值与外加磁场B大小间的对应关系如表所示.把RB接入如图所示电路(电源电压恒为9V,滑动变阻器R′上标有“100
1A”字样),并在室温下进行实验.
(1)当外加磁场增强时,电路中的电流_________“变大”、“变小”或“不变”);为了使电压表的示数保持不变,滑动变阻器R′的滑片应向_________(填“a”或“b”)端移动;(2)RB所在处无外加磁场时,RB=150Ω;此时闭合开关,滑片P在a端和b端之间移动时,电压表示数的变化范围是多少?(不计实验电路产生的磁场,下同)(3)当电路置于某磁场处,滑动变阻器R′滑片P位于b端时,电压表的示数为6V,则该处磁场的磁感应强度为_________T.
在“探究并联电路的特点”实验中,某小组同学用电源、电键、若干已知阻值的电阻、几个电压表和电流表、若干根导线进行实验。先通过实验得到“并联电路各支路两端电压相等”的规律,然后按图(a)所示的电路图连接电路继续实验。试接触后,发现表A的表盘如图(b)所示,发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修正后,重新进行实验,并将实验数据记录在下表中。(1)分析比较实验序号
中干路中电流与支路1、支路2中电流的数量关系,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在并联电路中,干路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2)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2与3中的支路1、支路2电阻阻值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当支路2中的电阻一定时,并联电路的总电阻随着
。(3)为了研究并联电路总电阻和各电阻的关系,该组同学又利用原来的电源(电压仍为6伏)连接了如图14所示的电路,并用电阻R总替换上述实验中的R1和R2。则在实验序号2中应采用阻值为
欧的电阻作为R总;每次实验时,眼睛主要应该观察电路中的电流表示数,使它与原来并联电路
的示数相同。(4)进一步分析比较表中的支路1电流I1和电阻R1的乘积与支路2电流I2和电阻R2的乘积的关系,可得到的结论是:
高考全年学习规划
该知识易错题
该知识点相似题
高考英语全年学习规划讲师:李辉
更多高考学习规划:
客服电话:400-676-2300
京ICP证050421号&京ICP备号 &京公安备110-1081940& 网络视听许可证0110531号
旗下成员公司放大电路如图所示,其输入电阻ri的正确表达式是()。 A.Rs+[rbe+(1+β)R_答案_百度高考
放大电路如图所示,其输入电阻ri的正确表达式是()。
A.Rs+[rbe+(1+β)RE]∥RB B.(Rs∥RB) ∥[ rbe+(1+β)( RE∥RL] C.RB∥[rbe+(1+β)RE] D.RB∥[ rbe+(1+β)( RE∥RL)]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10.050cm.乙图中螺旋测微器的读数是4.600mm.Ⅱ.下列有关高中物理实验的描述中,正确的是:ABC.A.在用打点计时器“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中,由纸带上的一系列点迹取计数点,可求出任意两个计数点之间的平均速度B.在“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实验中,拉橡皮筋的细绳要稍长,并且实验时要使弹簧测力计与木板平面平行,同时保证弹簧的轴线与细绳在同一直线上C.在“探究物体的加速度与力和质量之间的关系”的实验中,可先保持物体的质量不变,研究物体的加速度与物体所受的合外力之间的关系,再保持物体所受的合外力大小不变再研究物体的加速度与物体的质量之间的关系D.在“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验中,必须要用天平测出下落物体的质量Ⅲ.用如图1甲所示的装置探究直流电机转动时线圈的电热功率与输入电流的关系,图中电路图未画出.现备有如下实验器材:A.直流电机M(3.0V&&1W)&&&&&&&&&&&&&B.3V直流电源C.电流表(0-0.6A&&内阻约0.5Ω)D.电流表(0-3A&&内阻约0.1Ω)E.电压表(0-3V&&内阻约3kΩ)&&&F.滑动变阻器(0-5Ω)G.开关、导线若干&&H.秒表&&&&&&&&&&&I.电火花打点计时器J.重锤P(约0.1kg)&&K.纸带&&&&&&&&&&&L.刻度尺M.弹簧测力计&&&&&&&&&N.游标卡尺(1)为测量电机线圈的电热功率,上述提供的器材中多余的是DHN(写出器材序号);(2)根据实验要求,在图2甲虚线框内画全实验电路图;(3)实验中,若测出电压表的读数为U,电流表的读数为I,重锤的重力为G,电机匀速提升重物的速度为v,则电机线圈的电热功率可表示为UI-Gv;若在某一输入电流下,电机提升重锤运动时打点纸带如图乙所示(图乙中相邻计数点的时间间隔T=0.04s),根据纸带数据,可求得重锤匀速向上运动时的速度v=0.55m/s.
科目:高中物理
如图甲所示,水平加速电场的加速电压为U0,在它的右侧有由水平正对放置的平行金属板a、b构成的偏转电场,已知偏转电场的板长L=0.10m,板间距离d=5.0×10-2&m,两板间接有如图15乙所示的随时间变化的电压U,且a板电势高于b板电势.在金属板右侧存在有界的匀强磁场,磁场的左边界为与金属板右侧重合的竖直平面MN,MN右侧的磁场范围足够大,磁感应强度B=5.0×10-3T,方向与偏转电场正交向里(垂直纸面向里).质量和电荷量都相同的带正电的粒子从静止开始经过电压U0=50V的加速电场后,连续沿两金属板间的中线OO′方向射入偏转电场中,中线OO′与磁场边界MN垂直.已知带电粒子的比荷=1.0×108&C/kg,不计粒子所受的重力和粒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忽略偏转电场两板间电场的边缘效应,在每个粒子通过偏转电场区域的极短时间内,偏转电场可视作恒定不变.(1)求t=0时刻射入偏转电场的粒子在磁场边界上的入射点和出射点间的距离;(2)求粒子进入磁场时的最大速度;(3)对于所有进入磁场中的粒子,如果要增大粒子在磁场边界上的入射点和出射点间的距离,应该采取哪些措施?试从理论上推理说明.
科目:高中物理
如图34-7所示,AC为一光滑曲面,C处切线呈水平方向.在曲面所在空间存在场强E=2.0×108N/C的竖直向下的匀强电场.一质量为M=4900g、带电量为q=+2.5×10-7C的小物块停放在C点.一质量m=100g的不带电铅弹水平射入小物块且留在其中一起运动(时间极短),它们恰好能够冲到A点.已知AC间的高度差h=0.1m.(g取10m/s2)求:(1)铅弹射入前的速度(2)铅弹射入物块的过程中系统损失的机械能(3)由C到A的过程中小物块的电势能增加量.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学年四川省绵阳市东辰国际学校高三(下)月考物理试卷(2月份)(解析版)
题型:解答题
Ⅰ.图1甲图中游标卡尺的读数是______cm.乙图中螺旋测微器的读数是______mm.Ⅱ.下列有关高中物理实验的描述中,正确的是:______.A.在用打点计时器“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中,由纸带上的一系列点迹取计数点,可求出任意两个计数点之间的平均速度B.在“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实验中,拉橡皮筋的细绳要稍长,并且实验时要使弹簧测力计与木板平面平行,同时保证弹簧的轴线与细绳在同一直线上C.在“探究物体的加速度与力和质量之间的关系”的实验中,可先保持物体的质量不变,研究物体的加速度与物体所受的合外力之间的关系,再保持物体所受的合外力大小不变再研究物体的加速度与物体的质量之间的关系D.在“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验中,必须要用天平测出下落物体的质量Ⅲ.用如图1甲所示的装置探究直流电机转动时线圈的电热功率与输入电流的关系,图中电路图未画出.现备有如下实验器材:A.直流电机M(3.0V&&1W)&&&&&&&&&&&&&B.3V直流电源C.电流表(0-0.6A&&内阻约0.5Ω)D.电流表(0-3A&&内阻约0.1Ω)E.电压表(0-3V&&内阻约3kΩ)&&&F.滑动变阻器(0-5Ω)G.开关、导线若干&&H.秒表&&&&&&&&&&&I.电火花打点计时器J.重锤P(约0.1kg)&&K.纸带&&&&&&&&&&&L.刻度尺M.弹簧测力计&&&&&&&&&N.游标卡尺(1)为测量电机线圈的电热功率,上述提供的器材中多余的是______(写出器材序号);(2)根据实验要求,在图2甲虚线框内画全实验电路图;(3)实验中,若测出电压表的读数为U,电流表的读数为I,重锤的重力为G,电机匀速提升重物的速度为v,则电机线圈的电热功率可表示为______;若在某一输入电流下,电机提升重锤运动时打点纸带如图乙所示(图乙中相邻计数点的时间间隔T=0.04s),根据纸带数据,可求得重锤匀速向上运动时的速度v=______m/s.
科目:高中物理
题型:阅读理解
第八部分 静电场第一讲 基本知识介绍在奥赛考纲中,静电学知识点数目不算多,总数和高考考纲基本相同,但在个别知识点上,奥赛的要求显然更加深化了:如非匀强电场中电势的计算、电容器的连接和静电能计算、电介质的极化等。在处理物理问题的方法上,对无限分割和叠加原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把静电场的问题分为两部分,那就是电场本身的问题、和对场中带电体的研究,高考考纲比较注重第二部分中带电粒子的运动问题,而奥赛考纲更注重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中的静态问题。也就是说,奥赛关注的是电场中更本质的内容,关注的是纵向的深化和而非横向的综合。一、电场强度1、实验定律a、库仑定律内容;条件:⑴点电荷,⑵真空,⑶点电荷静止或相对静止。事实上,条件⑴和⑵均不能视为对库仑定律的限制,因为叠加原理可以将点电荷之间的静电力应用到一般带电体,非真空介质可以通过介电常数将k进行修正(如果介质分布是均匀和“充分宽广”的,一般认为k′= k /εr)。只有条件⑶,它才是静电学的基本前提和出发点(但这一点又是常常被忽视和被不恰当地“综合应用”的)。b、电荷守恒定律c、叠加原理2、电场强度a、电场强度的定义电场的概念;试探电荷(检验电荷);定义意味着一种适用于任何电场的对电场的检测手段;电场线是抽象而直观地描述电场有效工具(电场线的基本属性)。b、不同电场中场强的计算决定电场强弱的因素有两个:场源(带电量和带电体的形状)和空间位置。这可以从不同电场的场强决定式看出——⑴点电荷:E = k结合点电荷的场强和叠加原理,我们可以求出任何电场的场强,如——⑵均匀带电环,垂直环面轴线上的某点P:E =&,其中r和R的意义见图7-1。⑶均匀带电球壳内部:E内&= 0外部:E外&= k&,其中r指考察点到球心的距离如果球壳是有厚度的的(内径R1&、外径R2),在壳体中(R1<r<R2):E =&&,其中ρ为电荷体密度。这个式子的物理意义可以参照万有引力定律当中(条件部分)的“剥皮法则”理解〔即为图7-2中虚线以内部分的总电量…〕。⑷无限长均匀带电直线(电荷线密度为λ):E =&⑸无限大均匀带电平面(电荷面密度为σ):E = 2πkσ二、电势1、电势:把一电荷从P点移到参考点P0时电场力所做的功W与该电荷电量q的比值,即U =&参考点即电势为零的点,通常取无穷远或大地为参考点。和场强一样,电势是属于场本身的物理量。W则为电荷的电势能。2、典型电场的电势a、点电荷以无穷远为参考点,U = kb、均匀带电球壳以无穷远为参考点,U外&= k&,U内&= k3、电势的叠加由于电势的是标量,所以电势的叠加服从代数加法。很显然,有了点电荷电势的表达式和叠加原理,我们可以求出任何电场的电势分布。4、电场力对电荷做功WAB&= q(UA&-&UB)= qUAB&三、静电场中的导体静电感应→静电平衡(狭义和广义)→静电屏蔽1、静电平衡的特征可以总结为以下三层含义——a、导体内部的合场强为零;表面的合场强不为零且一般各处不等,表面的合场强方向总是垂直导体表面。b、导体是等势体,表面是等势面。c、导体内部没有净电荷;孤立导体的净电荷在表面的分布情况取决于导体表面的曲率。2、静电屏蔽导体壳(网罩)不接地时,可以实现外部对内部的屏蔽,但不能实现内部对外部的屏蔽;导体壳(网罩)接地后,既可实现外部对内部的屏蔽,也可实现内部对外部的屏蔽。四、电容1、电容器孤立导体电容器→一般电容器2、电容a、定义式&C =&b、决定式。决定电容器电容的因素是:导体的形状和位置关系、绝缘介质的种类,所以不同电容器有不同的电容⑴平行板电容器&C =&&=&&,其中ε为绝对介电常数(真空中ε0&=&&,其它介质中ε=&),εr则为相对介电常数,εr&=&&。⑵柱形电容器:C =&⑶球形电容器:C =&3、电容器的连接a、串联&&=&+++&…&+b、并联&C = C1&+ C2&+ C3&+&…&+ Cn&4、电容器的能量用图7-3表征电容器的充电过程,“搬运”电荷做功W就是图中阴影的面积,这也就是电容器的储能E&,所以E =&q0U0&=&C&=&电场的能量。电容器储存的能量究竟是属于电荷还是属于电场?正确答案是后者,因此,我们可以将电容器的能量用场强E表示。对平行板电容器&E总&=&E2&认为电场能均匀分布在电场中,则单位体积的电场储能&w =&E2&。而且,这以结论适用于非匀强电场。五、电介质的极化1、电介质的极化a、电介质分为两类:无极分子和有极分子,前者是指在没有外电场时每个分子的正、负电荷“重心”彼此重合(如气态的H2&、O2&、N2和CO2),后者则反之(如气态的H2O&、SO2和液态的水硝基笨)b、电介质的极化:当介质中存在外电场时,无极分子会变为有极分子,有极分子会由原来的杂乱排列变成规则排列,如图7-4所示。2、束缚电荷、自由电荷、极化电荷与宏观过剩电荷a、束缚电荷与自由电荷:在图7-4中,电介质左右两端分别显现负电和正电,但这些电荷并不能自由移动,因此称为束缚电荷,除了电介质,导体中的原子核和内层电子也是束缚电荷;反之,能够自由移动的电荷称为自由电荷。事实上,导体中存在束缚电荷与自由电荷,绝缘体中也存在束缚电荷和自由电荷,只是它们的比例差异较大而已。b、极化电荷是更严格意义上的束缚电荷,就是指图7-4中电介质两端显现的电荷。而宏观过剩电荷是相对极化电荷来说的,它是指可以自由移动的净电荷。宏观过剩电荷与极化电荷的重要区别是:前者能够用来冲放电,也能用仪表测量,但后者却不能。第二讲 重要模型与专题一、场强和电场力【物理情形1】试证明:均匀带电球壳内部任意一点的场强均为零。【模型分析】这是一个叠加原理应用的基本事例。如图7-5所示,在球壳内取一点P&,以P为顶点做两个对顶的、顶角很小的锥体,锥体与球面相交得到球面上的两个面元ΔS1和ΔS2&,设球面的电荷面密度为σ,则这两个面元在P点激发的场强分别为ΔE1&= kΔE2&= k为了弄清ΔE1和ΔE2的大小关系,引进锥体顶部的立体角ΔΩ&,显然&=&ΔΩ&=&所以&ΔE1&= k&,ΔE2&= k&,即:ΔE1&=&ΔE2&,而它们的方向是相反的,故在P点激发的合场强为零。同理,其它各个相对的面元ΔS3和ΔS4&、ΔS5和ΔS6&…&激发的合场强均为零。原命题得证。【模型变换】半径为R的均匀带电球面,电荷的面密度为σ,试求球心处的电场强度。【解析】如图7-6所示,在球面上的P处取一极小的面元ΔS&,它在球心O点激发的场强大小为ΔE = k&,方向由P指向O点。无穷多个这样的面元激发的场强大小和ΔS激发的完全相同,但方向各不相同,它们矢量合成的效果怎样呢?这里我们要大胆地预见——由于由于在x方向、y方向上的对称性,Σ&=&Σ&= 0&,最后的ΣE =&ΣEz&,所以先求ΔEz&=&ΔEcosθ= k&,而且ΔScosθ为面元在xoy平面的投影,设为ΔS′所以&ΣEz&=&ΣΔS′而&ΣΔS′=&πR2&【答案】E = kπσ&,方向垂直边界线所在的平面。〖学员思考〗如果这个半球面在yoz平面的两边均匀带有异种电荷,面密度仍为σ,那么,球心处的场强又是多少?〖推荐解法〗将半球面看成4个球面,每个球面在x、y、z三个方向上分量均为&kπσ,能够对称抵消的将是y、z两个方向上的分量,因此ΣE = ΣEx&…〖答案〗大小为kπσ,方向沿x轴方向(由带正电的一方指向带负电的一方)。【物理情形2】有一个均匀的带电球体,球心在O点,半径为R ,电荷体密度为ρ ,球体内有一个球形空腔,空腔球心在O′点,半径为R′,= a ,如图7-7所示,试求空腔中各点的场强。【模型分析】这里涉及两个知识的应用:一是均匀带电球体的场强定式(它也是来自叠加原理,这里具体用到的是球体内部的结论,即“剥皮法则”),二是填补法。将球体和空腔看成完整的带正电的大球和带负电(电荷体密度相等)的小球的集合,对于空腔中任意一点P ,设&= r1&,&= r2&,则大球激发的场强为E1&= k&=&kρπr1&,方向由O指向P“小球”激发的场强为E2&= k&=&kρπr2&,方向由P指向O′E1和E2的矢量合成遵从平行四边形法则,ΣE的方向如图。又由于矢量三角形PE1ΣE和空间位置三角形OP O′是相似的,ΣE的大小和方向就不难确定了。【答案】恒为kρπa ,方向均沿O → O′,空腔里的电场是匀强电场。〖学员思考〗如果在模型2中的OO′连线上O′一侧距离O为b(b>R)的地方放一个电量为q的点电荷,它受到的电场力将为多大?〖解说〗上面解法的按部就班应用…〖答〗πkρq〔?〕。二、电势、电量与电场力的功【物理情形1】如图7-8所示,半径为R的圆环均匀带电,电荷线密度为λ,圆心在O点,过圆心跟环面垂直的轴线上有P点,&= r&,以无穷远为参考点,试求P点的电势UP&。【模型分析】这是一个电势标量叠加的简单模型。先在圆环上取一个元段ΔL&,它在P点形成的电势ΔU = k环共有段,各段在P点形成的电势相同,而且它们是标量叠加。【答案】UP&=&〖思考〗如果上题中知道的是环的总电量Q ,则UP的结论为多少?如果这个总电量的分布不是均匀的,结论会改变吗?〖答〗UP&=&&;结论不会改变。〖再思考〗将环换成半径为R的薄球壳,总电量仍为Q ,试问:(1)当电量均匀分布时,球心电势为多少?球内(包括表面)各点电势为多少?(2)当电量不均匀分布时,球心电势为多少?球内(包括表面)各点电势为多少?〖解说〗(1)球心电势的求解从略;球内任一点的求解参看图7-5ΔU1&= k= k·= kσΔΩΔU2&= kσΔΩ它们代数叠加成 ΔU = ΔU1&+ ΔU2&= kσΔΩ而 r1&+ r2&= 2Rcosα所以 ΔU = 2RkσΔΩ所有面元形成电势的叠加&ΣU =&2RkσΣΔΩ注意:一个完整球面的ΣΔΩ = 4π(单位:球面度sr),但作为对顶的锥角,ΣΔΩ只能是2π ,所以——ΣU =&4πRkσ= k(2)球心电势的求解和〖思考〗相同;球内任一点的电势求解可以从(1)问的求解过程得到结论的反证。〖答〗(1)球心、球内任一点的电势均为k&;(2)球心电势仍为k&,但其它各点的电势将随电量的分布情况的不同而不同(内部不再是等势体,球面不再是等势面)。【相关应用】如图7-9所示,球形导体空腔内、外壁的半径分别为R1和R2&,带有净电量+q&,现在其内部距球心为r的地方放一个电量为+Q的点电荷,试求球心处的电势。【解析】由于静电感应,球壳的内、外壁形成两个带电球壳。球心电势是两个球壳形成电势、点电荷形成电势的合效果。根据静电感应的尝试,内壁的电荷量为-Q&,外壁的电荷量为+Q+q&,虽然内壁的带电是不均匀的,根据上面的结论,其在球心形成的电势仍可以应用定式,所以…【答案】Uo&= k&-&k&+ k&。〖反馈练习〗如图7-10所示,两个极薄的同心导体球壳A和B,半径分别为RA和RB&,现让A壳接地,而在B壳的外部距球心d的地方放一个电量为+q的点电荷。试求:(1)A球壳的感应电荷量;(2)外球壳的电势。〖解说〗这是一个更为复杂的静电感应情形,B壳将形成图示的感应电荷分布(但没有净电量),A壳的情形未画出(有净电量),它们的感应电荷分布都是不均匀的。此外,我们还要用到一个重要的常识:接地导体(A壳)的电势为零。但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为零”是一个合效果,它是点电荷q 、A壳、B壳(带同样电荷时)单独存在时在A中形成的的电势的代数和,所以,当我们以球心O点为对象,有UO&= k&+ k&+ k&=&0QB应指B球壳上的净电荷量,故 QB&= 0所以 QA&= -q☆学员讨论:A壳的各处电势均为零,我们的方程能不能针对A壳表面上的某点去列?(答:不能,非均匀带电球壳的球心以外的点不能应用定式!)基于刚才的讨论,求B的电势时也只能求B的球心的电势(独立的B壳是等势体,球心电势即为所求)——UB&=&k&+ k〖答〗(1)QA&= -q ;(2)UB&= k(1-) 。【物理情形2】图7-11中,三根实线表示三根首尾相连的等长绝缘细棒,每根棒上的电荷分布情况与绝缘棒都换成导体棒时完全相同。点A是Δabc的中心,点B则与A相对bc棒对称,且已测得它们的电势分别为UA和UB&。试问:若将ab棒取走,A、B两点的电势将变为多少?【模型分析】由于细棒上的电荷分布既不均匀、三根细棒也没有构成环形,故前面的定式不能直接应用。若用元段分割→叠加,也具有相当的困难。所以这里介绍另一种求电势的方法。每根细棒的电荷分布虽然复杂,但相对各自的中点必然是对称的,而且三根棒的总电量、分布情况彼此必然相同。这就意味着:①三棒对A点的电势贡献都相同(可设为U1);②ab棒、ac棒对B点的电势贡献相同(可设为U2);③bc棒对A、B两点的贡献相同(为U1)。所以,取走ab前& 3U1&= UA& & & & & & & & &2U2&+ U1&= UB取走ab后,因三棒是绝缘体,电荷分布不变,故电势贡献不变,所以& UA′= 2U1& & & & & & & & &UB′= U1&+ U2【答案】UA′=&UA&;UB′=&UA&+&UB&。〖模型变换〗正四面体盒子由彼此绝缘的四块导体板构成,各导体板带电且电势分别为U1&、U2&、U3和U4&,则盒子中心点O的电势U等于多少?〖解说〗此处的四块板子虽然位置相对O点具有对称性,但电量各不相同,因此对O点的电势贡献也不相同,所以应该想一点办法——我们用“填补法”将电量不对称的情形加以改观:先将每一块导体板复制三块,作成一个正四面体盒子,然后将这四个盒子位置重合地放置——构成一个有四层壁的新盒子。在这个新盒子中,每个壁的电量将是完全相同的(为原来四块板的电量之和)、电势也完全相同(为U1&+ U2&+ U3&+ U4),新盒子表面就构成了一个等势面、整个盒子也是一个等势体,故新盒子的中心电势为U′= U1&+ U2&+ U3&+ U4&最后回到原来的单层盒子,中心电势必为 U =&&U′〖答〗U =&(U1&+ U2&+ U3&+ U4)。☆学员讨论:刚才的这种解题思想是否适用于“物理情形2”?(答:不行,因为三角形各边上电势虽然相等,但中点的电势和边上的并不相等。)〖反馈练习〗电荷q均匀分布在半球面ACB上,球面半径为R ,CD为通过半球顶点C和球心O的轴线,如图7-12所示。P、Q为CD轴线上相对O点对称的两点,已知P点的电势为UP&,试求Q点的电势UQ&。〖解说〗这又是一个填补法的应用。将半球面补成完整球面,并令右边内、外层均匀地带上电量为q的电荷,如图7-12所示。从电量的角度看,右半球面可以看作不存在,故这时P、Q的电势不会有任何改变。而换一个角度看,P、Q的电势可以看成是两者的叠加:①带电量为2q的完整球面;②带电量为-q的半球面。考查P点,UP&= k&+ U半球面其中 U半球面显然和为填补时Q点的电势大小相等、符号相反,即 U半球面= -UQ&以上的两个关系已经足以解题了。〖答〗UQ&= k&- UP&。【物理情形3】如图7-13所示,A、B两点相距2L&,圆弧是以B为圆心、L为半径的半圆。A处放有电量为q的电荷,B处放有电量为-q的点电荷。试问:(1)将单位正电荷从O点沿移到D点,电场力对它做了多少功?(2)将单位负电荷从D点沿AB的延长线移到无穷远处去,电场力对它做多少功?【模型分析】电势叠加和关系WAB&= q(UA&-&UB)= qUAB的基本应用。UO&= k&+ k&= 0UD&= k&+ k&=&-U∞&= 0再用功与电势的关系即可。【答案】(1);(2)。&【相关应用】在不计重力空间,有A、B两个带电小球,电量分别为q1和q2&,质量分别为m1和m2&,被固定在相距L的两点。试问:(1)若解除A球的固定,它能获得的最大动能是多少?(2)若同时解除两球的固定,它们各自的获得的最大动能是多少?(3)未解除固定时,这个系统的静电势能是多少?【解说】第(1)问甚间;第(2)问在能量方面类比反冲装置的能量计算,另启用动量守恒关系;第(3)问是在前两问基础上得出的必然结论…(这里就回到了一个基本的观念斧正:势能是属于场和场中物体的系统,而非单纯属于场中物体——这在过去一直是被忽视的。在两个点电荷的环境中,我们通常说“两个点电荷的势能”是多少。)【答】(1)k;(2)Ek1&=&k&,Ek2&=&k;(3)k&。〖思考〗设三个点电荷的电量分别为q1&、q2和q3&,两两相距为r12&、r23和r31&,则这个点电荷系统的静电势能是多少?〖解〗略。〖答〗k(++)。〖反馈应用〗如图7-14所示,三个带同种电荷的相同金属小球,每个球的质量均为m 、电量均为q ,用长度为L的三根绝缘轻绳连接着,系统放在光滑、绝缘的水平面上。现将其中的一根绳子剪断,三个球将开始运动起来,试求中间这个小球的最大速度。〖解〗设剪断的是1、3之间的绳子,动力学分析易知,2球获得最大动能时,1、2之间的绳子与2、3之间的绳子刚好应该在一条直线上。而且由动量守恒知,三球不可能有沿绳子方向的速度。设2球的速度为v ,1球和3球的速度为v′,则动量关系 mv + 2m v′= 0能量关系 3k&= 2 k&+ k&+&mv2&+&2m解以上两式即可的v值。〖答〗v = q&。三、电场中的导体和电介质【物理情形】两块平行放置的很大的金属薄板A和B,面积都是S&,间距为d(d远小于金属板的线度),已知A板带净电量+Q1&,B板带尽电量+Q2&,且Q2<Q1&,试求:(1)两板内外表面的电量分别是多少;(2)空间各处的场强;(3)两板间的电势差。【模型分析】由于静电感应,A、B两板的四个平面的电量将呈现一定规律的分布(金属板虽然很薄,但内部合场强为零的结论还是存在的);这里应注意金属板“很大”的前提条件,它事实上是指物理无穷大,因此,可以应用无限大平板的场强定式。为方便解题,做图7-15,忽略边缘效应,四个面的电荷分布应是均匀的,设四个面的电荷面密度分别为σ1&、σ2&、σ3和σ4&,显然(σ1&+ σ2)S = Q1&(σ3&+ σ4)S = Q2&A板内部空间场强为零,有 2πk(σ1&?&σ2&?&σ3&?&σ4)= 0A板内部空间场强为零,有 2πk(σ1&+&σ2&+&σ3&?&σ4)= 0解以上四式易得 σ1&=&σ4&=&& & & & & & & &σ2&= ?σ3&=&有了四个面的电荷密度,Ⅰ、Ⅱ、Ⅲ空间的场强就好求了〔如EⅡ&=2πk(σ1&+&σ2&?&σ3&?&σ4)= 2πk〕。最后,UAB&= EⅡd【答案】(1)A板外侧电量、A板内侧电量,B板内侧电量?、B板外侧电量;(2)A板外侧空间场强2πk,方向垂直A板向外,A、B板之间空间场强2πk,方向由A垂直指向B,B板外侧空间场强2πk,方向垂直B板向外;(3)A、B两板的电势差为2πkd,A板电势高。〖学员思考〗如果两板带等量异号的净电荷,两板的外侧空间场强等于多少?(答:为零。)〖学员讨论〗(原模型中)作为一个电容器,它的“电量”是多少(答:)?如果在板间充满相对介电常数为εr的电介质,是否会影响四个面的电荷分布(答:不会)?是否会影响三个空间的场强(答:只会影响Ⅱ空间的场强)?〖学员讨论〗(原模型中)我们是否可以求出A、B两板之间的静电力?〔答:可以;以A为对象,外侧受力·(方向相左),内侧受力·(方向向右),它们合成即可,结论为F =&Q1Q2&,排斥力。〕【模型变换】如图7-16所示,一平行板电容器,极板面积为S&,其上半部为真空,而下半部充满相对介电常数为εr的均匀电介质,当两极板分别带上+Q和?Q的电量后,试求:(1)板上自由电荷的分布;(2)两板之间的场强;(3)介质表面的极化电荷。【解说】电介质的充入虽然不能改变内表面的电量总数,但由于改变了场强,故对电荷的分布情况肯定有影响。设真空部分电量为Q1&,介质部分电量为Q2&,显然有Q1&+ Q2&= Q两板分别为等势体,将电容器看成上下两个电容器的并联,必有U1&= U2&即&&=&&,即&&=&解以上两式即可得Q1和Q2&。场强可以根据E =&关系求解,比较常规(上下部分的场强相等)。上下部分的电量是不等的,但场强居然相等,这怎么解释?从公式的角度看,E = 2πkσ(单面平板),当k&、σ同时改变,可以保持E不变,但这是一种结论所展示的表象。从内在的角度看,k的改变正是由于极化电荷的出现所致,也就是说,极化电荷的存在相当于在真空中形成了一个新的电场,正是这个电场与自由电荷(在真空中)形成的电场叠加成为E2&,所以E2&= 4πk(σ&?&σ′)= 4πk(&?&)请注意:①这里的σ′和Q′是指极化电荷的面密度和总量;②&E = 4πkσ的关系是由两个带电面叠加的合效果。【答案】(1)真空部分的电量为Q&,介质部分的电量为Q&;(2)整个空间的场强均为&;(3)Q&。〖思考应用〗一个带电量为Q的金属小球,周围充满相对介电常数为εr的均匀电介质,试求与与导体表面接触的介质表面的极化电荷量。〖解〗略。〖答〗Q′=&Q 。四、电容器的相关计算【物理情形1】由许多个电容为C的电容器组成一个如图7-17所示的多级网络,试问:(1)在最后一级的右边并联一个多大电容C′,可使整个网络的A、B两端电容也为C′?(2)不接C′,但无限地增加网络的级数,整个网络A、B两端的总电容是多少?【模型分析】这是一个练习电容电路简化基本事例。第(1)问中,未给出具体级数,一般结论应适用特殊情形:令级数为1&,于是&+&&=&&解C′即可。第(2)问中,因为“无限”,所以“无限加一级后仍为无限”,不难得出方程&+&&=&【答案】(1)C&;(2)C&。【相关模型】在图7-18所示的电路中,已知C1&= C2&= C3&= C9&= 1μF&,C4&= C5&= C6&= C7&= 2μF&,C8&= C10&= 3μF&,试求A、B之间的等效电容。【解说】对于既非串联也非并联的电路,需要用到一种“Δ→Y型变换”,参见图7-19,根据三个端点之间的电容等效,容易得出定式——Δ→Y型:Ca&=&& & & & & Cb&=&& & & & & Cc&=&Y→Δ型:C1&=&& & & & &C2&=&& & & & &C3&=&有了这样的定式后,我们便可以进行如图7-20所示的四步电路简化(为了方便,电容不宜引进新的符号表达,而是直接将变换后的量值标示在图中)——【答】约2.23μF&。【物理情形2】如图7-21所示的电路中,三个电容器完全相同,电源电动势ε1&= 3.0V&,ε2&= 4.5V,开关K1和K2接通前电容器均未带电,试求K1和K2接通后三个电容器的电压Uao&、Ubo和Uco各为多少。【解说】这是一个考查电容器电路的基本习题,解题的关键是要抓与o相连的三块极板(俗称“孤岛”)的总电量为零。电量关系:++= 0电势关系:ε1&= Uao&+ Uob&= Uao&? Ubo&& & & & &&ε2&= Ubo&+ Uoc&= Ubo&? Uco&解以上三式即可。【答】Uao&= 3.5V&,Ubo&= 0.5V&,Uco&= ?4.0V&。【伸展应用】如图7-22所示,由n个单元组成的电容器网络,每一个单元由三个电容器连接而成,其中有两个的电容为3C ,另一个的电容为3C 。以a、b为网络的输入端,a′、b′为输出端,今在a、b间加一个恒定电压U ,而在a′b′间接一个电容为C的电容器,试求:(1)从第k单元输入端算起,后面所有电容器储存的总电能;(2)若把第一单元输出端与后面断开,再除去电源,并把它的输入端短路,则这个单元的三个电容器储存的总电能是多少?【解说】这是一个结合网络计算和“孤岛现象”的典型事例。(1)类似“物理情形1”的计算,可得 C总&= Ck&= C所以,从输入端算起,第k单元后的电压的经验公式为 Uk&=&再算能量储存就不难了。(2)断开前,可以算出第一单元的三个电容器、以及后面“系统”的电量分配如图7-23中的左图所示。这时,C1的右板和C2的左板(或C2的下板和C3的右板)形成“孤岛”。此后,电容器的相互充电过程(C3类比为“电源”)满足——电量关系:Q1′= Q3′& & & & & Q2′+ Q3′=&电势关系:+&&=&从以上三式解得 Q1′= Q3′=&&,Q2′=&&,这样系统的储能就可以用得出了。【答】(1)Ek&=&;(2)&。〖学员思考〗图7-23展示的过程中,始末状态的电容器储能是否一样?(答:不一样;在相互充电的过程中,导线消耗的焦耳热已不可忽略。)☆第七部分完☆
精英家教网新版app上线啦!用app只需扫描书本条形码就能找到作业,家长给孩子检查作业更省心,同学们作业对答案更方便,扫描上方二维码立刻安装!
请输入姓名
请输入手机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在如图甲所示的电路中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