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渐形成了许多独具特色的语言不良现象 英文怎么说用英语怎么说

试论大学生语言僵化现象成因及教学策略
试论大学生语言僵化现象成因及教学策略
学习啦【高等教育】 编辑:毕秋玲
  【关键词】外语学习 僵化 成因 教学策略&
  【论文摘要】僵化是外语学习过程中的一种心理语言现象,它往往会导致外语学习者在获得一定的听说读写能力后停滞不前。本文从内部因素(学习者的动机、学习策略、情感因素)和外部因素(社会环境、教学环境)分析了大学生语言僵化现象的成因及对应的教学策略。&
  1前言&
  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学习者使用的介于母语和目的语之间的语言体系被称为中介语(interlanguage, IL)。Nemser 把这种语言叫做近似系统,意思是说学习者只能越来越接近母语,但永远达不到母语水平。同样,如今的情况是大学生虽然已经从初中甚至小学开始,但是无论时间多长,无论他们怎么努力,最后仍然不能达到说该语言母语者的水平。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是因为他们在学习英语的时候,中介语会出现这样的过程:当学习者的目的语水平有所提高时,那些学习过程中常出现的错误的语言形式(语音、词汇、语法等)还是会经常出现,也就是永久性地留在他们的中介语中,成为学习者理解或产出语言的一种方式。这种凝固在中介语中的顽固性错误就是语言的僵化(fossilization)。&
  语言的僵化现象是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的普遍现象,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二语学习者水平的提高。因此探究语言僵化的原因及教学策略对打破这种僵局以提高学习者目的语的熟练程度有重要意义。&
  2大学生语言僵化现象的成因&
  经过研究者从各个层面和角度对僵化的直接或间接的研究,一系列的因素已经被确定为导致学习者中介语僵化的原因。这些因素在整体上可被分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大类,其中内因可又分为认知因素、生理因素和社会情感因素等几个方面。其中与大学生有关的笔者分析归类如下:&
  2.1 内部因素 (internal factors)&
  2.1.1 学习者的动机(motivation)&
  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可分为综合性动机和工具性动机。综合性动机指的是学习目的主要是希望与该语言者交往,或对该语言的民族、等方面感;工具性动机指的是学习目的是为了某一实用功效。一般情况下,具有综合性动机的学习者不会因环境的改变而影响学习动机,其强度和持久性超过工具性动机。比如我国大部分大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进入英语国家,而是为了通过考试、获得某一职位以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和资格或阅读文献等。所以一旦他们达到目的,那么他们的工具性动机便会消失,就会停滞不前。&
  2.1.2学习者的学习策略(learning strategies)&
  学习策略是指在学习过程中所采用的、管理方法以及运用语言的各种活动。这包括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社交策略等。学习策略运用时可促进外语学习,反之,可导致僵化的产生。而这是学习过程出现僵化现象最普遍的一种现象。比如在学习过程中,大部分学生过分强调记忆式的学习方法,尤其是对外语单词词义的死记硬背,好像学习英语就是只是学习新单词的意思,至于怎样运用单词进行目的语交流并没有充分重视。产生的结果常常是学生在运用语言时想不起新学的知识,还是用以前在高中甚至初中的有限的、简单的语言形式,久而久之就引起了僵化现象。&
  2.1.3情感因素(emotional factors)&
  可导致语言僵化的因素主要有兴趣因素及意志力因素。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是外语学习的重要前提。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使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保持旺盛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能够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目前,我国从幼儿园到博士生都,这种全英语的热潮从表面看似乎是中国人热爱学英语的表现,但事实上是不是如此呢?董燕萍(2003) 的调查发现:随着英语课战线的拉长,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渐降低。1200名接受调查的骨干教师声称,喜欢上英语课的学生从小学一年级的88%降到六年级的75%。这就是说,我们至少有四分之一的孩子在经过了小学的英语学习后就已经不喜欢上英语课了。大学生在经过了初中、高中的学习之后,可能兴趣更会降低。此外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的英语水平各不相同,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的不足暴露出来,面对大学中基本使用英语授课,发现自己既听不懂又说不出,顿时丧失了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听不懂&&学不好&&不喜欢&&更学不好,这样形成了恶性循环,僵化也由此产生。&
  2.2外部因素(external factors)&
  外部因素主要指环境因素,强调差异以及由其造成的心理距离对学习者学习心理的影响。&
  2.2.1社会环境 (social environment )&
  多年来中国对英语教学的重视,确实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英语对我们而言不是第二外语,而是外语。我国内地不存在把英语作为主要交际工具的语言社区。在校学生的英语学习基本是在学校中按照进行的,它或者是一个专业,或者是一门课程。&
  2.2.2教学环境(teaching environment )&
  关于教学和僵化的关系,一般都认为教学对加快学习进程和防止僵化起积极作用。但是教学也可能有局限性,如果运用不当,会起消极作用,促进僵化的形成。教学环境主要包括课堂输入(classroom input)、教学策略(pedagogic strategies)和练习的机会(opportunities for practice)。&
  1).课堂输入(classroom input)&
  输入指外语学习者所接触的目材料。当学习者有机会接受目标语输入时习得才会发生,也可以说没有输入就没有习得。从形式上看,输入可以是口头的,也可以是书面的;从发生方式看,输入既可以发生在双向的交际环境中,也可以发生在单向的非交际环境中;从性质上看,输入可以是正面语料,也可以是负面语料。&
  在课堂中教师话语尤为重要。在欧美很多国家,英语教师都必须是以目标语为母语的,而在中国大部分英语教师是以汉语为目标语的,并且缺乏在英语国家学习生活和工作的任何,因此他们也是二语习得者,课堂中的话语形式是中介语。如果不采取使他们的话语更接近目的语形式,那么学生的二语学习则会是负面的,例如中式英语的运用。老师某些僵化的语言使用是学生中介语僵化产生的原因之一。&
  此外,教材编写中选用不地道的语言也是造成英语僵化的一个因素。许多大学采用的英语精读教程,尤其是听说教程都至少是5年前出版的,甚至是10年前出版的,与实际交流有一定的距离。因此,在语言使用中会拘泥于生搬硬套,过于呆板。&
  2). (pedagogic strategies)&
  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早已深入教师的观念中,但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很容易陷入满堂灌的误区。大学英语课堂一个班的人数少则几十人多则上百人,教师很难遵循对话论的课堂教学规律,无法开展合作式和功能性操练,只能采用灌输式讲授,使学生失去了语言学习的兴趣,导致中介语僵化现象。
  3). 练习语言的机会 (opportunity for practice)&
  学生在课堂上以交际为目的使用英语非常有限,因此教学环境不足以满足学生的交际需求。而在课外当学习者经常处于交际压力下,也就是外语能力不能满足交际任务的需要时,也会导致僵化。在实际交际环境下,大部分学习者注重语言的意义表达,而语言的正确表达形式往往无暇顾及。如果学习者表达的错误长期得不到注意和修正,便会永久存在其中介语中,造成僵化现象。&
  3教学策略&
  以上关于语言僵化产生的几个过程中涉及社会因素、感情因素、语言输入数量及质量等。对于这些因素的认识和分析对外语教学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3.1帮助学生培养正确的学习动机,增强学习英语的兴趣&
  学习语言是一场漫长的赛跑,教师有责任给学生以心理和精神支持,启发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接触和使用英语,使学生学习英语的动力不仅局限于应付考试,并逐渐产生对目标化的愿望。同时,在设计教学任务时,教师要综合考虑该任务的难易度、趣味性、对学习者的挑战性以及学习者独立学习和判断的能力以确保学生既要完成任务又对此保持一定的兴趣,避免虎头蛇尾。&
  另外,教师也应该帮助学生树立学习英语的自信心,树立近期的学习目标,制定循序渐进的,并对学生的点滴进步适时鼓励和夸奖,增强继续学习的勇气和信心,不断提高对自己的要求,通过不懈的努力来实现。&
  3.2改进教学策略,创造英语听说学习的最佳环境&
  缺乏语言环境是我国英语学习者面临最大的学习困难。在教学方面,教师往往因为学生的被动反而放弃和学生的互动的尝试,而学生则有时因为对话题不感兴趣而变得被动,所以教师要重视如何调动学生积极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应与学生共同努力,创造良好环境,将英语学习渗透到日常生活中。比如:课堂教学时穿插英语的小,时事新闻,文化背景知识等;课下可以组织有教师指导的英语角、英语赛、英语歌曲演唱比赛、英文电影欣赏等。另外,多媒体辅助教学就是一个很好的方式,在教学实践中很受学生的欢迎。利用多媒体,教师可进行大量而丰富而地道的语言材料学习,尽可能多地让学生接触原汁原味的语言材料。&
  3.3注重语言的输入,加强师资培训&
  语言的输入是与外语教师关系最为密切的一个环节。要确保学生接收的信息是最接近目标语的。比如应及时更换新版教材,以跟上时代脚步。材料应尽量从VOA, BBC 等英语母语国家中选择,尽量避免从其它非母语电台或电视台语料。把握好语言输入的难易程度。只有在输入水平略高于学习者现有水平,并可转化为可理解输入,否则可导致僵化。当学习者达到一定的语言熟练水平时, 应适当提高目的语输入的质量,即其趣味性、多样性和难度。这样能防止和避免学习者反复使用以前所学过的表达方式和语法结构。&
  由于英语教师本身也是二语习得者,从理论上说,英语课堂教学所使用的英语,也是中介语。所以教师本人要谨慎地使用课堂用语,避免语用失误,使其更接近于目的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尽量从源头避免中介语的僵化现象。此外,教师应了解学生的语言熟练程度,设计适合学生水平的、对学生的能力具有挑战性的练习和任务。&
  4结语&
  僵化现象是外语学习中的常见现象,是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本文首先简单介绍了中介语的僵化现象,并分析了其形成的原因,找到对应的教学策略,从而实现研究僵化的最终目的:最大限度地发挥学习者的作用,提高语言的质量和加速学习的进程。&
  参考文献&
  [1]Han Zhaohong, Fossilization in Adult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8.
  [2]董燕萍. 心理语言学与外语教学[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
  [3]高云,朱景梅. 语言石化现象的产生及防止策略[J]. 外语教学,): 41-43.&
  [4]秦绪华. 中介语石化与外语教学[J]. 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77-178.&
  [5]姚凤华. 中介语的石化及教学策略[J].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44-46.&
  [6]张雪梅. 语言石化现象的认知研究[J]. 外国语,-48.
本文已影响 人
[试论大学生语言僵化现象成因及教学策略]相关的文章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1328人看了觉得好
923人看了觉得好
1016人看了觉得好
【高等教育】图文推荐当前位置: &
翻译学丛:中国英语与中式英语之比较
时间: 来源:互联网 浏览:1869
每日英语词汇
China has issued a guideline calling for an "ecological red line" around areas where development is prohibited, with the nationwide initiative expected to be completed by 2020, the central government
版权所有: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您的位置: &
谈谈计算机网络英语新词的翻译方法
优质期刊推荐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题目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刑公畹(1)语言是一种听觉符号系统。词就是一种符号。每个符号都是交际双方谈到的事物或事物的代表,说者用它来代表自己所说的事物或现象,听者听到它就能知道说者所说的事物或现象。例如,运用现代汉语进行交际的双方,一方说“火”——“火”这个符号就代表“物体燃烧时所发的光焰”这种现象;听者听到“火”这个符号,也就知道对方说的是什么现象。语言就是由这种代表事物或现象的符号构成的一个系统。不同的语言是不同的符号系统,如汉语、英语、德语、法语和西班牙语等。一个人掌握了某种语言符号,又掌握了符号的组合规则,就可以运用它来同别人进行交际了。(2)每个语言符号都有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语言符号的形式是表达一定内容的声音,即语音;语言符号的内容,即语义。这两个方面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如果缺少任何一个方面,语言符号就不存在了。(3)符号(包括语言符号)和它所代表的事物之间没有必然联系,这是所有符号的共同特点。但是语言符号跟其他符号比较起来,除了共同点外,它们之间还有些重要区别。首先,语言符号是随着社会的产生而产生的,语言中的一切都是在它的运用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别的符号都是在语言符号的基础上,由人们经过一定的程序创制的,是人工符号。人们可以根据需要创制或者修改或者废除任何一种人工符号,但不能创制或者修改或者废除任何一种语言符号。其次,人工符号一般都是封闭的系统,都是为了完成某些特殊任务而创制的,活动范围大都比较狭窄,例如,交叉路口的信号灯,只是由三个符号构成的简单系统,使用范围只限于在路口指挥交通。而语言符号则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活动范围几乎是无限的。因而,在所有的符号中语言符号是最复杂的。(4)语言符号是语音和语义的结合体。语言的音和义的结合是任意的,它们之间没有必然的、本质的联系,它们之间的结合,完全是使用语言符号的社会自然形成的习惯。如,现代汉语中用“rén”这样的声音和“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动物”这样的意义结合起来,成为一个符号,即“人”。为什么是这样结合,而不是另外的结合,其中没有什么道理可讲,只是汉族社会一种习惯,是约定俗成的。如果当初汉族人不用“rén”这种声音和“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动物”这种意义相结合,而用别的什么声音,那么表示“人”的意义就是别的什么声音了。这也就是各种语言不同的重要原因。如果音义结合不是任意的,而是必然的,人类语言就不会有什么不同了。(5)语言符号的任意性,不可误解为个人使用语言的随意性。以为谁都可以随便,爱怎么说就怎么说,那就错了。一个符号进入符号系统之后,它就要受到该系统中其他成员的制约,语言符号也是如此,按照某一种语言的结构体系组成话语是不能随意改变的。小题1:下列关于“语言符号”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语言符号如果被一个人掌握,这个人就可以运用该种语言符号和他人进行交流。
B.语言符号包括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语音就是它的形式,语义就是它的内容。
C.语言符号是最复杂的、具有开放性的符号系统,它的活动范围是无限的。
D.语言符号是随着社会的产生而产生的符号,并且和其他人工符号互为条件。
小题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语言是一种听觉符号系统,人们利用说和听的形式通过词这种符号进行交流。
B.语言符号和其他符号同中有异,相同点是符号和它所代表的事物没有必然联系。
C.一般而言,人工符号都是封闭的系统,因而人们可以根据需要创制、修改、废除。
D.语言符号具有任意性的特点,但人们在使用语言时并不能随意更改它的组合规则。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红灯停,绿灯行”的交通规则是在约定俗成中形成的,可以根据需要进行修改。
B.不同的语言是不同的符号系统,如汉语、英语、德语等都属于不同的符号系统。
C.语言符号系统中,如果音和义的组合是必然的,那么我国就不会出现多种方言。
D.各种语言不同的重要原因,是语言符号系统中,语音和语义的结合是任意的。
在线咨询下载客户端关注微信公众号
搜索你想学的科目、老师试试搜索吉安
在线咨询下载客户端关注微信公众号&&&分类: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题目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刑公畹(1)语言是一种听觉符号系统。词就是一种符号。每个符号都是交际双方谈到的事物或事物的代表,说者用它来代表自己所说的事物或现象,听者听到它就能知道说者所说的事物或现象。例如,运用现代汉语进行交际的双方,一方说“火”——“火”这个符号就代表“物体燃烧时所发的光焰”这种现象;听者听到“火”这个符号,也就知道对方说的是什么现象。语言就是由这种代表事物或现象的符号构成的一个系统。不同的语言是不同的符号系统,如汉语、英语、德语、法语和西班牙语等。一个人掌握了某种语言符号,又掌握了符号的组合规则,就可以运用它来同别人进行交际了。(2)每个语言符号都有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语言符号的形式是表达一定内容的声音,即语音;语言符号的内容,即语义。这两个方面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如果缺少任何一个方面,语言符号就不存在了。(3)符号(包括语言符号)和它所代表的事物之间没有必然联系,这是所有符号的共同特点。但是语言符号跟其他符号比较起来,除了共同点外,它们之间还有些重要区别。首先,语言符号是随着社会的产生而产生的,语言中的一切都是在它的运用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别的符号都是在语言符号的基础上,由人们经过一定的程序创制的,是人工符号。人们可以根据需要创制或者修改或者废除任何一种人工符号,但不能创制或者修改或者废除任何一种语言符号。其次,人工符号一般都是封闭的系统,都是为了完成某些特殊任务而创制的,活动范围大都比较狭窄,例如,交叉路口的信号灯,只是由三个符号构成的简单系统,使用范围只限于在路口指挥交通。而语言符号则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活动范围几乎是无限的。因而,在所有的符号中语言符号是最复杂的。(4)语言符号是语音和语义的结合体。语言的音和义的结合是任意的,它们之间没有必然的、本质的联系,它们之间的结合,完全是使用语言符号的社会自然形成的习惯。如,现代汉语中用“rén”这样的声音和“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动物”这样的意义结合起来,成为一个符号,即“人”。为什么是这样结合,而不是另外的结合,其中没有什么道理可讲,只是汉族社会一种习惯,是约定俗成的。如果当初汉族人不用“rén”这种声音和“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动物”这种意义相结合,而用别的什么声音,那么表示“人”的意义就是别的什么声音了。这也就是各种语言不同的重要原因。如果音义结合不是任意的,而是必然的,人类语言就不会有什么不同了。(5)语言符号的任意性,不可误解为个人使用语言的随意性。以为谁都可以随便,爱怎么说就怎么说,那就错了。一个符号进入符号系统之后,它就要受到该系统中其他成员的制约,语言符号也是如此,按照某一种语言的结构体系组成话语是不能随意改变的。小题1:下列关于“语言符号”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语言符号如果被一个人掌握,这个人就可以运用该种语言符号和他人进行交流。
B.语言符号包括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语音就是它的形式,语义就是它的内容。
C.语言符号是最复杂的、具有开放性的符号系统,它的活动范围是无限的。
D.语言符号是随着社会的产生而产生的符号,并且和其他人工符号互为条件。
小题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语言是一种听觉符号系统,人们利用说和听的形式通过词这种符号进行交流。
B.语言符号和其他符号同中有异,相同点是符号和它所代表的事物没有必然联系。
C.一般而言,人工符号都是封闭的系统,因而人们可以根据需要创制、修改、废除。
D.语言符号具有任意性的特点,但人们在使用语言时并不能随意更改它的组合规则。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红灯停,绿灯行”的交通规则是在约定俗成中形成的,可以根据需要进行修改。
B.不同的语言是不同的符号系统,如汉语、英语、德语等都属于不同的符号系统。
C.语言符号系统中,如果音和义的组合是必然的,那么我国就不会出现多种方言。
D.各种语言不同的重要原因,是语言符号系统中,语音和语义的结合是任意的。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题目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刑公畹(1)语言是一种听觉符号系统。词就是一种符号。每个符号都是交际双方谈到的事物或事物的代表,说者用它来代表自己所说的事物或现象,听者听到它就能知道说者所说的事物或现象。例如,运用现代汉语进行交际的双方,一方说“火”——“火”这个符号就代表“物体燃烧时所发的光焰”这种现象;听者听到“火”这个符号,也就知道对方说的是什么现象。语言就是由这种代表事物或现象的符号构成的一个系统。不同的语言是不同的符号系统,如汉语、英语、德语、法语和西班牙语等。一个人掌握了某种语言符号,又掌握了符号的组合规则,就可以运用它来同别人进行交际了。(2)每个语言符号都有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语言符号的形式是表达一定内容的声音,即语音;语言符号的内容,即语义。这两个方面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如果缺少任何一个方面,语言符号就不存在了。(3)符号(包括语言符号)和它所代表的事物之间没有必然联系,这是所有符号的共同特点。但是语言符号跟其他符号比较起来,除了共同点外,它们之间还有些重要区别。首先,语言符号是随着社会的产生而产生的,语言中的一切都是在它的运用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别的符号都是在语言符号的基础上,由人们经过一定的程序创制的,是人工符号。人们可以根据需要创制或者修改或者废除任何一种人工符号,但不能创制或者修改或者废除任何一种语言符号。其次,人工符号一般都是封闭的系统,都是为了完成某些特殊任务而创制的,活动范围大都比较狭窄,例如,交叉路口的信号灯,只是由三个符号构成的简单系统,使用范围只限于在路口指挥交通。而语言符号则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活动范围几乎是无限的。因而,在所有的符号中语言符号是最复杂的。(4)语言符号是语音和语义的结合体。语言的音和义的结合是任意的,它们之间没有必然的、本质的联系,它们之间的结合,完全是使用语言符号的社会自然形成的习惯。如,现代汉语中用“rén”这样的声音和“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动物”这样的意义结合起来,成为一个符号,即“人”。为什么是这样结合,而不是另外的结合,其中没有什么道理可讲,只是汉族社会一种习惯,是约定俗成的。如果当初汉族人不用“rén”这种声音和“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动物”这种意义相结合,而用别的什么声音,那么表示“人”的意义就是别的什么声音了。这也就是各种语言不同的重要原因。如果音义结合不是任意的,而是必然的,人类语言就不会有什么不同了。(5)语言符号的任意性,不可误解为个人使用语言的随意性。以为谁都可以随便,爱怎么说就怎么说,那就错了。一个符号进入符号系统之后,它就要受到该系统中其他成员的制约,语言符号也是如此,按照某一种语言的结构体系组成话语是不能随意改变的。小题1:下列关于“语言符号”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语言符号如果被一个人掌握,这个人就可以运用该种语言符号和他人进行交流。
B.语言符号包括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语音就是它的形式,语义就是它的内容。
C.语言符号是最复杂的、具有开放性的符号系统,它的活动范围是无限的。
D.语言符号是随着社会的产生而产生的符号,并且和其他人工符号互为条件。
小题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语言是一种听觉符号系统,人们利用说和听的形式通过词这种符号进行交流。
B.语言符号和其他符号同中有异,相同点是符号和它所代表的事物没有必然联系。
C.一般而言,人工符号都是封闭的系统,因而人们可以根据需要创制、修改、废除。
D.语言符号具有任意性的特点,但人们在使用语言时并不能随意更改它的组合规则。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红灯停,绿灯行”的交通规则是在约定俗成中形成的,可以根据需要进行修改。
B.不同的语言是不同的符号系统,如汉语、英语、德语等都属于不同的符号系统。
C.语言符号系统中,如果音和义的组合是必然的,那么我国就不会出现多种方言。
D.各种语言不同的重要原因,是语言符号系统中,语音和语义的结合是任意的。
科目:最佳答案见解析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论述类文体阅读的命题主要从概念、判断、推理三个角度命题,概念注意“答非所问”“内涵、外延不准”“误划类别”“张冠李戴”;判断类注意“范围不当”“偷换概念”“曲解文意”;推理注意“强加因果”“强行推理”等错误。答题的关键是审清题干、找准区位、对读原文、寻找细微的差别。选项A对应的原文“一个人掌握了一种语言符号,还必须掌握符号的组合规则,才能与他人进行交流”,选项混淆范围,以偏概全;选项C对应的原文“几乎”“是无限的”,选项混淆范围;选项D,据原文第三段可知,语言符号是其他人工符号的基础,选项曲解文意。小题2:试题分析:选项C“人们可以根据需要创制、修改、废除”原文没有对应的信息,牵强附会,强加因果。小题3:试题分析:据原文可知,语言符号是在约定俗成中形成的,而“红灯停,绿灯行”是人工符号,人工符号并不是约定俗成的。选项曲解文意。知识点:&&基础试题拔高试题热门知识点最新试题
关注我们官方微信关于跟谁学服务支持帮助中心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匠心独具还可以怎么说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