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算法与程序设计哪个老师

高中信息技术
发布人:小曾 浏览数:1158 评论:14 发布时间:
  陈颖,女,1983年华东师范大学毕业,福州一中特级教师,信息技术教研组组长。全国模范教师、全国教育系统巾帼建功标兵、全国信息学十大杰出指导教师、福建省“五一”劳动奖章、福州市首届“十佳教师”、中国教工封面人物。
  指导学生获国际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金牌1枚、银牌1枚,指导学生获亚太地区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金牌4枚,指导学生多人获全国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金银铜牌,指导学生获省级一等奖学生人数达上百人。
  承担并完成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任务驱动法”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发表并获奖的主要论文有:《寓创新于教学点滴之中》、《“任务驱动法”研究教学》、《让学生走上讲台》、《学习中的创新 创新中的学习》。
  参与编著并出版的书有:全国新课程《信息技术教研究与案例》、全国青少年信息竞赛培训教材《PASCAL语言程序设计》、全国青少年信息竞赛培训教材《C语言程序设计》、《福建省中学信息技术》教材。
  参加福建教育学院组织的讲座
  2006、11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实施指导》(在台江区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培训班)
  2007、3 《信息技术新课程教学指导》(在省信息技术学科带头人培训班)
   《循环程序设计》(网上授课)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设计探究》(网上授课)
  & 选修模块《算法与程序设计》的教材分析处理,课标分析(网上授课)
昵称:单位:
IP:220.177.198.53
您已评价!
(请登录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
第1页/共1页,每页10条/共0条1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华东师范大学算法与程序设计考试试题,算法与程序设计试题,华东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院,华东师范,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学工部,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华东师范大学算法与程序设计考试试题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14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数字化学习、数字化管理
字号:大 中 小
在十五年的教学实践活动中,我深深地感到,作为一名信息技术课程的任课教师,应该在自身的信息技术能力、课程建设与学科教学、教育信息化等三个方面潜心钻研,努力创新,从而更好地在课程教学改革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刻苦钻研信息技术,掌握数字化学习的基本技能
学习最新的信息技术,掌握较强的信息技术技能,是搞好信息技术的学科教学,以及进一步开展教育信息化工作的必要基础。
为此,我在繁忙的日常工作之余,日以继夜地研究新的计算机技术,掌握新的技能,自觉开展继续教育,1996年至1998年,我经过组织推荐参加了市教委举办的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课程进修班计算机教育方向的学习,在教育理念和计算机技术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我还自费购买了大量的计算机书籍,订阅了各种计算机报刊、杂志,从中汲取最新最先进的知识。
我将学到的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并且以教育教学中急需解决的问题作为自己进一步学习的动机,也促进了计算机技术的不断提高。
我曾经利用APPLE II微型计算机,用BASIC程序设计语言编制了计算机软件,用计算机来模拟自由落体运动的频闪照片,让静态的照片变成了拍摄频闪照片的模拟过程,使教学更具有说服力。还用BASIC编制了简谐振动教学软件,通过使用软件,学生可以自己发现简谐振动的运动规律,更好地体现了自主学习的精神。
我自学了大学计算机本科的专业课程,如数据结构和C语言等,较早地使用IBM PC计算机,通过学习掌握了PC机的操作技能和软件开发技术。用C语言编制的“物理”、“化学”、“历史”、“办公自动化”、“计算机基础”等多个学科的辅助学习软件,在因特网上供大家免费下载使用,被多个教育网站评为五星软件,受到了大家的欢迎。
我比较早地学习了局域网的组网技术,主持了校园网的设计、建设工作,通过掌握互动网页和因特网站的设计技术,先后开发了多个应用项目。这些项目在闸北区、上海市,乃至全国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其中,“研究型课程学习支持网”被评为第五届全国多媒体教育软件大奖赛一等奖第一名、“学校网站”被评为上海市一等奖、“网络拓展课程学习平台”被评为闸北区一等奖,多个网站被评为上海市教育特色网站。
我运用掌握的网络技术和多媒体制作技术,开展校本教育资源库的建设。
因特网上的教育资源非常丰富,通过搜索引擎能够找到许多与教学相关的教育资源,但这些教育资源的有效性却无法从搜索引擎中得到充分的验证,有可能使教师落入消息过剩的陷阱,必须花大量时间对每一个找到的资源进行评价,以便从中得到有用的信息。
这样,就有可能造成运用信息技术后,反而降低教师备课效率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对网上的教育资源进行评价后二次索引就非常重要,可以提高教师利用这些资源的有效性、针对性,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我在校园网中开发了校本教育资源库,其中包括:“教案”、“论文”、“试卷”、“试题”、“课件”、“资料”、“视频”等。其中,我将所有的视频资源全部转换成流媒体格式的视频文件,既缩小了文件容量,又能支持在线播放,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由于这些主要由信息中心教师收集的教育资源,可能与上海高中的教学实际有一定的距离,要让广大教师方便地使用,就必须按照上海的教学要求,对这些教育资源进行二次分类。为此,我组织教师对这些资源进行二次编码处理。首先将这些教育资源,按学科进行初步分类,分别建立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学科资源库。然后由各学科教师对这些分学科的教育资源进行甄别,建立教育资源列表。各个学科教师在使用学科教育资源库时,只要选择所备课的知识主题和知识点,就能找到所有与该知识点有关的教育资源的列表,极大地方便了教师的使用,提高了备课效率。
这样,学校资源库就能直接支持基础型课程的教学,从而为教师在基础型课程的备课、练习、教学设计提供课程资源。
“校本教育资源库”被评为上海市一等奖和首届闸北杯教育软件大赛特等奖。
我能够及时总结自己在信息技术学习和实践过程中的心得体会,向广大信息技术教师介绍一些成功的经验。先后在全国和上海市的中小学信息技术专业刊物上发表了多篇论文,如:
l《一般中学校园网组建方案探讨》刊于上海《计算机教与学》1999年第二期;
l《上海计算机新教材的机房软硬件配置策略》刊于上海《计算机教与学》2000年第一期;
l《设置网络驱动器》刊于《网络科技杂志》2001年第12期;
l《中小学自建校园网资源库的探讨》刊于信息产业部《少年电脑报》2001年第50期;
l《流媒体的制作》刊于《上海电教》2002年第6期;
l《教育资源建设的必备软件》刊于《计算机教学》2003年第四期;
二、积极投身课程改革,努力探索课堂教学的科学方法
我在本学科的课程建设和课堂教学中,潜心钻研、努力创新,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我所在的六十中学是上海的课程教材改革整体试验学校,市北中学也是“二期”课改实验基地,所以我有幸参与了上海的“一期”和“二期”课程教材改革试验。
1、投身信息技术课程资源的建设
在课程教材改革实践中,我认真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和课程理论,研究《上海市中小学信息科技课程标准》,曾经在华东师范大学吕传新教授的指导下开展《构筑多层次、复合型、模块化的中学计算机课程结构》的课题研究,并且作为特约撰稿人参与了两套上海市二期课改教材的编写工作。
在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版的《高中信息科技》教材中,我承担了“网络基础”部分的编写工作。在教材编写过程中,我为所有的网络基础知识,配上学生可以在家中上网操作的上机练习,力求将抽象的学习内容具体化,将枯燥的操作变成有趣的体验,从而加深了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增强了学生对基本操作的掌握。
在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版的《高中信息科技》教材中,我主要承担了“算法与程序设计”这一章的编写任务。在教材安排的十三个典型算法中,努力渗透科学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如由著名数学家高斯小时候计算等差数列的故事,引出“累加器”算法。由陈景润征服哥德巴赫猜想的事迹激励了几代人崇尚科学的故事,引出“判断质数”算法。
在成功参与上海二期课改教材编写的基础上,根据全国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以及教育部关于新课程标准教材审定办法,我从2003年开始作为主要作者,参加了浙江教育出版社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联合组织的全国高中新课程标准教材的编写工作,历经样张审查、立项、专家评审、修改、通过评审、推广、教师培训等重要环节,并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除了教材编写,我还参加了《信息技术基础》教师用书、《网络技术应用》教师用书、教材网站“信息技术教学研究网”、教学光盘等课程资源的建设工作,还担任了《高中信息技术基础教学设计案例选编》的主编,为全国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建设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2001年以来,我先后参与了多套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及教师用书的编写工作,如:
l《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参考》,华东师大出版社,2001年;
l《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参考》,华东师大出版社,2001年;
l《小学生电脑实践从书“网上冲浪”》,电子工业出版社,2001年;
l《信息技术教材》初中版,山东泰山出版社,2001年;
l《信息技术教材》小学、初中教参,山东泰山出版社,2002年;
l《小学信息技术教材》,山东泰山出版社,2002年;
l上海《高中信息科技》配套光盘,华东师大出版社,2002年;
l上海《高中信息科技》教材,华东师大出版社,2003年;
l上海《高中信息科技》教材,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4年;
l全国新课标《高中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基础》教材,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年
l全国新课标《高中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基础》教师用书,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年
l全国新课标《高中信息技术――网络应用技术》教师用书,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年
2、研究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方法
长期以来,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存在着重技术轻教法的问题,传统教学中“满堂灌”的现象相当普遍。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在课堂教学中,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努力运用新的教育理论指导自己的教学,探索符合信息技术课程特点的教学模式。我运用发现教学法、任务驱动法、研究性学习法,开展了一系列的课堂教学研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我在进行文件复制与整盘复制的教学设计时,运用了发现教学法。通过设置“COPY和DISKCOPY能否替代?”等发现点,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通过实验自己找出问题的解决方法。在讲授“计算机系统组成”一节时,我设置了“品牌机与组装机哪一个更好?”、“比一比谁家的计算机性能高”等发现点,引导学生了解计算机的硬件组成和软件的作用。采取这样的“发现教学法”,既达到了教学目标,又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及独立想办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
我在运用任务驱动法开展教学时,力求用真实的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我创造性地将信息技术课程与研究型课程的教学结合起来,打破现有信息技术教材的章节次序,根据研究型课程的教学需要,精心设计信息技术课程的“任务”,重新组织教学内容,即将研究型课程的研究任务作为信息技术课的“真实任务”,真正实现了信息技术教材所倡导的“任务驱动”教学方法。
在研究型课程的第一阶段,我在信息技术课中向学生教授“网络浏览”、“信息检索”、“电子邮件”等知识,并要求学生在因特网上查找自己感兴趣的内容。
在研究型课程的第二阶段,学生需要学习“汉字输入”、“数据处理”等知识。
而在第三阶段则进行“网页制作”、“演示文稿”、“文字处理”等知识的教学。
通过完成这些“任务”实现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任务,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一方面,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内容很感兴趣,学习质量得到了保证,所教学生100%地通过上海市中学生信息科技三级考试;另一方面,学生也都顺利地完成了研究型课程的学习任务,达到了每位学生都能体验课题研究过程的教学目标。
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可以在本学科的基础性课程学习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进一步提高信息科技的知识水平、锻炼计算机软、硬件的操作技能,同时具备良好的科学研究和团队协作精神,基本掌握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
我在指导学生进行信息技术学科的研究性学习中,确定了“计算机硬件测评”和“计算机软件评估”等两个研究专题。按照指定研究专题与学生自己选定具体研究方向相结合的原则,由学生在研究专题下,结合各自的现有基础和能力,组成若干个研究小组对具体的内容进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要求学生通过自己查找资料、综合比较、确定研究方向、实验证明、归纳分析等过程,完成课题的研究,达到了提高知识水平、锻炼应用能力、培养科学研究精神和方法的教学目标。
我在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同时,及时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五年来,我有多篇教法经验和论文公开发表。如:
l《操作系统教学指导》刊于《计算机教学》2001年第四期;
l《发现教学法的原理与中学计算机教学实践》刊于教育部《网络科技时代》2001年第七期;
l《Windows 98应用程序的启动和退出》刊教育部《网络科技时代》2001年第九期;
l《在网络教室中设置网络驱动器方便教学》刊于信息产业部《少年电脑报》2001年第48期();
l《高中信息科技学科研究性课程初探》刊上海《学生计算机世界》第557期;
l《“计算机系统组成”的教学设计》刊于《网络科技时代》2002年第5期;
l《高中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案例》刊于《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合刊;
我所设计的研究性学习教学计划“计算机硬件测评”在2001年获教育部师范司和英特尔中国公司颁发的“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优秀单元教案奖”,并被收入“英特尔未来教育”教学光盘供全国“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的全国学员参考。
2001年和2003年我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的邀请,向全市的中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师进行了新教材的教法培训。2004年受浙江教育出版社的邀请,对广东省河源地区和山东临沂地区的全体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教师进行了全国新课标教材的教法培训。
我还尝试利用因特网进行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研究活动,经常在BBS上与全国的信息技术学科教师进行交流,并担任了“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论坛”和“全国信息技术课程网论坛”的版主。同时,我还建立并管理“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研究”网站。
三、以课程整合为核心内容,切实推进教育信息化
历史证明,教育技术的发展对教育、教学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历史上每一次教育技术的重大创新,都带来教育质量的飞跃,从而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作为人类上个世纪重大发明之一的信息技术,也必将对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产生深远的影响。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中学教育信息化仍将由信息技术学科教师承担大多数的工作。经过各种形式的培训,越来越多的学科教师成功地在课堂教学中开展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活动,但是大多数学科教师依然难于独立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工作,许多互动课程的设计依然需要信息技术教师从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在教学管理领域,信息化进程正在逐步开展,但是许多信息化管理工具缺乏个性化的功能,无法满足各所学校的不同要求。所以,也需要信息技术学科教师在学科的教学管理信息化方面发挥一定的作用。
因此,作为信息技术教师除了完成本学科的教学任务外,还应该在学校的教育信息化进程中发挥积极、主动的作用。近几年来,我以课题研究为引领,先后开展了“计算机网络技术在高中研究型课程中的应用研究”、“网络拓展课程开发的实践与研究”和“运用现代教学技术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等课题的研究工作,在教育信息化方面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开展教师培训活动,提高教师的整合意识和能力
教师是信息技术“进课堂”的主体之一,教师不改变教学观念,不提高整合水平,再先进的设备也无法发挥效益。为此,我立足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校本培训,通过任务驱动式的校本培训,帮助广大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改变教学观念、提高整合水平。
我参加了“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项目”的主讲教师培训,几年中培训了近千名中小学教师。通过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项目,对学校的全体教师进行了全员培训,在培训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同时,更为注重教育理念的提高,起到了很好的效果。我也在2002年被评为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项目优秀主讲教师。
我在2003年参加了市教委组织的“上海市专家领衔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骨干教育培训班”,系统地学习了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教学技术,为更好地推进数字化学习,打下了理论基础。
我在“英特尔未来教育”全员培训的基础上,积极向广大老师推广在培训班上学习到的现代教学方法,开展了Web Quest基于网络的主题探索活动和理科互动课程的培训工作。
首先,我在市北中学和六十中学编印了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学习手册,着重介绍Web Quest和理科互动课程的基本理论、操作方法、常用模板和一些典型的成功案例,每位教师人手一册。
然后,在学校的青年教师中进行重点培训,分文科和理科两批分别进行针对性的培训。对文科老师重点培训了Web Quest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并通过剖析典型案例,帮助教师掌握Web Quest的精髓。要求每位青年教师领会Web Quest的精神,设计一个教学单元的Web Quest教案。对理科老师着重培训理科互动课程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进行了网络数理平台、虚拟物理实验室、虚拟化学实验室,制作简单网络互动课件的培训。让每一位理科老师熟悉数理平台、虚拟实验室和几何画板的使用,鼓励理科教师根据数理平台和虚拟实验室自动生成的互动课件设计进行课堂教学设计。
2、积极开展数字化学习的实践活动
上海的二期课改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作为一项重要的实验内容,这为我们创新信息技术整合学科教学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上海的二期课改把课程分为三大类,即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近几年来,我把信息技术应用于三类课程的教学实践,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和成绩。
(1)信息技术与基础型课程的整合
我在实践中逐步对信息技术与基础型课程整合有个更清晰的认识,感到信息技术在高中理科教学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丰富的课程资源、科学的探究工具、及时的交流环境等方面。其中,互动课件是高中理科教学的重要探究工具,利用互动课件所设计的理科互动课程则是信息技术与高中理科教学整合的主要形式。
在高中文科教学中,通常是在大量资料阅读的基础上,通过同学间的讨论和交流,结合问题的探讨,对所学的内容进行深入思考,从而完成对知识的建构。
增加文本容量,扩充教学素材,拓展交流途径,并开展基于网络资源的探究学习,是信息技术与高中文科教学整合的主要形式。
在课堂教学中常见的教学资源,除了教材外,还有练习册、教师推荐的书籍,以及教师自己补充的一些材料。一方面,我们需要大量的资料,从不同的侧面,对事物各个方面的情况进行详细的说明。另一方面,面对信息的极度膨胀,人们正在陷入“垃圾信息”的包围中,必须让学生掌握从信息的海洋中获取有用信息的能力。
这些,都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提供更多的文字资料和丰富的各种形式的教学素材,以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培养对信息进行科学评价的能力。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以及广泛地应用于课堂教学,各种形式教学资源的扩充,成为非常简便的事情。
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的完善和进步,为课堂教学中的讨论交流提供了技术保障,拓宽了交流途径。以前学生在课堂中的交流范围仅限于周围的几位同学,学生不可能与隔开几排座位的学生进行有效的交流。这样,就无法进行真正的交流。BBS电子公告板系统、留言板系统等在教学中的应用,大大提高了课堂交流的范围和质量。
通过对学校任课教师的培训,许多教师学习了Web Quest和理科互动课程等先进的现代教育技术,并在实践中加以应用。以市北中学为例,在2003学年第二学期组织各学科开展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专题教学研讨活动中。所有十二堂公开教学都使用了信息技术作为学科教学的必要工具,其中有八节课使用了网络教室,将计算机和网络作为学生学习和交流的重要载体和工具,体现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真正整合。其余的四堂课也应用了网络技术,或者用网络收集课件和素材,或者让学生在课前通过网络查找有用的资源,这些课在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方面做出了有益的尝试。在2004年12月的教学研讨周中,16节课全部在计算机房、网络阅览室或网络实验室等网络环境下进行,充分开发了信息技术的教学要素,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2)信息技术与拓展型课程的整合
许多学校开设了各种类型的拓展课程,受到了学生的欢迎。然而,在这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困难。
一是拓展课程课时的限制。我们现在高一、高二年级每周一共35个课时,其中拓展课程安排了14个课时,但是,这14个课时中包括了体锻、校班会、艺术欣赏等必修拓展课程,还有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等学科的指定拓展课程,除去这些必修、指定拓展课程,留给学生自主选择的课时只有4个课时。
二是拓展课程场地的限制。学校的主要学习场所包括教室、专用教室、实验室、阅览室等,可用的场地数量总是有限的。
三是拓展课程师资的限制。一位名教师就能带动一个优势课程,然而受到场地、时间的限制,一位教师不可能开设更多的课程。
由于上述三个方面的限制因素,学校只能在有限的时间内,让有限的教师,在有限的空间内为学生开设有限的拓展课程,因此学校的拓展课程数量受到了很大的限制。许多优秀教师的拓展课程无法满足学生的要求多开,而有些学有余力的学生要求多选修一些拓展课程的要求也无法满足。
总之,目前大多数实验学校普遍存在有限的拓展型、研究型课程资源与学生巨大学习需求的巨大反差。学校缺乏足够多的胜任拓展型、研究型课程教学任务的教师;缺乏足够丰富的课程以满足众多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要;缺乏足够多的时间来安排越来越多的拓展型和研究型课程的学习内容;缺乏足够多的场地来容纳日益扩大的课程空间。
为了满足广大学生对拓展课程的需求,必须在空间、时间和师资等方面有所突破,才能解决这些问题。为此,我在校园网上开发建设网络拓展课程,充分利用网络不受时空限制的固有特点,突破基础教育班级授课制对场地、师资、时间的限制,最大限度地发挥学校的教育资源,让学生有更多的选择机会,从而为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提供丰富多彩的拓展课程。
同时,在学校内的学习时间毕竟有限,传统的教学时间观,已经无法彻底解决学习时间的问题。通过网络技术将拓展型课程向家庭延伸,可能是解决这些日益突出的矛盾的一个突破口。学生除了在学校的计算机房、网络阅览室上网进行拓展型课程学习外,还可以在家中上网登录学校的网站,利用更多的时间,选择更多的课程进行学习。
围绕网络拓展课程资源的开发建设,我们在网络教育资源、网络拓展课程平台、拓展课程教材的开发和建设等方面进行实践和研究。
建设基于网络的拓展课程,主要采用三种方法,一种是教师自己编制维护学习网站,建设拓展课程;第二种是教师使用通用网站代码建设网络拓展课程学习网站,第三种是使用拓展课程教学平台,在平台上开发拓展课程。
我鼓励教师自己开发主题学习网站,或者利用通用网站代码建立主题学习网站,将这些主题学习网站作为网络拓展课程的载体。
我在六十中学工作期,组织了多位教师先后自己开发、建立了十多个主题学习网站。
同时,利用在校园网中开发的网络拓展课程学习平台,教师将拓展课程的教学内容以网页的发布在校园网的服务器中,向学生提供众多的拓展课程。学生则通过网络拓展课程学习平台,自主地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拓展课程进行在线学习,在学习中师生通过学习平台进行互动,开展网络拓展课程的教学。
教师在教学中,通过BBS与学生交流,指导学生个性化的学习。学生也通过BBS与同学和老师进行讨论交流,并完成练习以检验自己的学习效果。
经过几年的建设,已经在六十中学和市北中学开设了十六门网络拓展课程,如:
1、随大山万里行
9、Gif动画制作
2、物理学史
10、Flash动画制作
3、集邮漫谈
11、物理探索
4、中国古代史常识
12、元素王国的特种部队
13、走遍美国
6、基因工程
14、数学嘉年华
7、Authorware作品设计
15、古典诗词名家名作漫谈
8、神秘地球探谜
16、两极的召唤
(3)信息技术与研究型课程的整合
研究型课程是上海市第二期课程教材改革中高中三种主要课程类型之一,目的是通过研究型课程的学习,在完成一个小课题的活动过程中,培养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帮助每一位同学掌握一定的科学研究方法。它与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一起构成了上海二期课改的课程体系。
由于每一所学校的硬件条件各不相同,师资力量也是参差不齐,所以,研究型课程主要是以校本课程的形式出现,即各个学校根据自己的基础和条件,立足学校,开发具有学校特色的研究型课程。
我在学校的研究型课程建设方面开展了较有成效的工作,其间经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1999年至2000年),我组织教师提出了十多个研究课题让学生选择,每组学生完成了一个课题的研究任务。
然而,在这一年的探索实践中,我渐渐意识到,这种“教师提课题学生选课题”的方式,并不能体现研究型课程的全部精神。学生的研究活动仍依赖于教师较多,学生的兴趣并没有充分地激发,学生无法体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进而确定课题”的经历,这些都制约着研究型课程的深入开展。由此可见,传统的教学方式与研究型课程存在着较大差异,而且研究型课程的实施缺乏必要的学习和交流工具的支持。
第二阶段(2000年开始),我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特别是与研究型课程的整合方面开展了一些探索和研究。
在对学校高一、高二共八百名学生的问卷调查中,我们发现,有45%的课题由2至4名同学共同研究,还有32%的课题由5至7名同学参与,所以,研究型课程的主要学习形式是小组合作方式。
这就涉及到这些来自不同班级甚至年级的小组成员之间,以及小组成员与指导教师之间如何及时地交流研究信息的问题,当然不可能让这些同学每天都集中起来进行交流,除了每周一课时的集中讨论时间外,必须找到一种便捷的信息交流工具。
为此,我在校园网中率先()建立了国内第一个研究型课程学习平台“研究型课程学习支持网”,用于支持课题研究过程中的信息交流,包括确定研究课题前的信息交流、开课报告的交流、研究报告的交流、答辩活动的交流以及研究活动评价的交流等,为学校开展研究型课程提供了一个切实可行的信息交流平台,
“研究型课程学习支持网”由“研究方向”、“课程概述”、“学习资源”、“网上交流”、“课程管理”、“提交作业”、“成果评价”、“在线帮助”等栏目组成,
课题指导教师和学生将这个平台贯穿于课题研究的全过程,在这个平台的支持下,借助信息技术完成课题研究的所有工作。
在研究课题的确定阶段,指导教师只提供研究方向而不涉及具体的研究课题,教师将与自己指导的研究方向有关的资料,如这些研究方向的内容综述、基本知识、当前研究状况和未来发展方向以及一些参考书目和相关的因特网址等,存放在“研究型课程学习支持网”上。
学生则在“研究型课程学习支持网”上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方向,阅读其中的内容综述,访问相关的网站,并在“网上交流”栏目中与教师和同学进行及时的沟通和交流,从中发现问题并最终形成自己的研究课题。
在研究课题的实施阶段,学生通过“研究型课程学习支持网”与指导教师和其他同学开展互动的研究。学生一方面通过“电子公告板系统”BBS向指导教师和学生请教研究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另一方面将自己在研究过程中形成的“开题报告”、“研究报告”和“答辩报告”上传到“研究型课程学习支持网”为每位学生设置的专用“课题档案”中,指导教师和其他同学可以及时阅读这些报告,并对这些报告进行交流,指出修改意见,帮助大家逐步完善各自的课题研究。
每位学生将研究报告以WORD文档形式、答辩报告以多媒体演示文稿形式上传到“研究型课程学习支持网”的数据库中,供大家参考和评价。
在研究课题的评价阶段,通过“研究型课程学习支持网”可以对每一位学生的课题研究进行教师评价、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体现了研究型课程所倡导的过程性评价和全面性评价原则。
由于“研究型课程学习支持网”的创新成果,该网站得到了领导和专家的肯定,获得了教育部第五届多媒体教育软件大奖赛一等奖第一名的殊荣,同时被评为上海市中小学电脑成果展一等奖和上海市首届教育特色网站,在学校、区、市乃至全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多家专业媒体对其进行了报道,“研究型课程学习支持网”还被中国教育报评价为我国2001年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重大事件之一。相关论文《校园网在研究性学习课程中的实践》发表在全国性教育核心刊物《人民教育》2001年第8期。
2001年5月,在市教委组织的上海市中小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讨会上,我作了大会主题发言,重点介绍了通过“研究型课程学习支持网”实现信息技术与研究型课程整合的经验,受到了与会领导和专家的高度赞扬。
“研究型课程学习支持网”是国内中学第一个用于研究型课程教学的学习平台,也为国内众多公司开发研究型课程的商业网站和平台,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根据问卷调查的数据处理显示,一方面,对于课题研究方法而言,24%的同学希望得到教师的指导,40%的同学对课题研究方法只是略知一、二,只有7%的同学自己觉得掌握了研究方法。另一方面,对于信息技术在课题研究中的作用,82%的同学只是用于资料收集,很少有人用计算机处理数据和成果展示等。
根据这些情况,觉得有必要编写一本校本教材,着重介绍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以及信息技术在课题研究过程中的作用,指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开展研究型课程的学习,在完成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学习并应用信息技术。经过两年的试用和修改、完善,由我编写的《研究型课程教程――计算机应用》一书,由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并在几所学校中使用。
《研究型课程教程――计算机应用》包括七章一附录,主要包括基本原理方法、查找收集资料、合作交流、确定研究课题、处理数据、撰写研究报告、答辩与评价、课题研究手册等内容。
《研究型课程教程――计算机应用》一书的开发,解决了校本研究型课程的教材问题,对指导学生开展课题研究,运用信息技术提高课题研究质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3、积极开展学校信息化管理的试验
应用信息技术开展教育教学管理是教育信息化的一个重要内容。九十年代初期,我在六十中学时,就对学生的基本数据进行信息化管理,利用自行编制的建立在UCDOS和FOXBASE平台上的计算机软件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动态分析,该软件在区内外的几十所中学得到推广应用,在教学质量的科学评估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还建立了综合学力评估系统,对学生进行多元评价,包括学习状况动态分析、思想品德表现、能力倾向分析、行为规范评估、劳动态度评估、体育锻炼评价等多方面内容,受到市教委领导和专家的高度重视,是目前许多网络版学生综合能力评价系统的雏形。
我在六十中学校园网的建设初期,就利用校园网站开展了学习成绩网上管理,每次考试结束后,每位任课教师将自己任教班级的考试成绩自行输入网络成绩管理系统,减少了成绩处理的环节,减轻了班主任在学期结束前汇总、登分的负担,提高了工作效率。
我在市北中学的工作中,在原有“网上教师考评”、“选修课网上选课”等应用的基础上,先后引进“教学质量评估”、“试卷质量分析”、“家校互动”和“校园一卡通”等信息化管理工作,进一步发挥了校园网在教育教学管理上的功能。
通过不断的学习和不懈地实践,我的信息技术应用达到了较高的水平,2005年闸北区教育局成立了由我主持的“教育信息化工作研究室”。我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也得到了同行的肯定,在全国和上海市有一定的知名度。在多次会议和培训活动中,为全国和上海市的同行做了报告和讲座。其中:
l2001年5月,在上海市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讨会上作了大会主题发言。
l2001年暑期,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委托对全市中小学信息科技学科教师进行培训。
l2001年10月,在全国教育学会计算机管理协会主办的“计算机管理年会”上作了题为“校园网的应用”的专题报告。
l2001年12月,在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信息中心主办的“课题实验区工作会议”上作了课题交流发言。
l2005年4月,应邀在全国千名校长教育信息化论坛作发言。
此外,还受邀到外省市和本市十多所中小学,对信息技术的应用进行了指导。
我承担的课题研究成果,分别获全国研讨会一等奖,获上海市教育技术协会论文评比二等奖。
我还担任了上海市教育技术协会理事、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北京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兼职教研员和上海教科院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兼职研究员。
四、确立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的信念,培养高尚师德
从事教育工作十五年来,我时刻牢记并实践着陶行知先生“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教诲,遵循“教育面向大多数学生”的理念,热心为学生服务,主动关心帮助学生,义务帮助困难学生,从不搞有偿家教,耐得住寂寞和清贫,抵御跳槽的“诱惑”,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去,立志终身从教。
我立志在平凡的教师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贡献,努力实现自己人生价值。因此,我以众多德高望众的老教师的高尚师德作为楷模,努力学习新的教育理论,获取新的知识。在学习的基础上,钻研业务,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我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带动所在综合教研组的其他教师,形成了一个学习新知识、新技术的优秀群体,教研组被评为闸北区“学习型”班组。
我利用业余时间,指导计算机特长学生,有一名学生获市一等奖,一名获市二等奖,二名获市三等奖,并有多名学生获区一、二等奖和团体奖项。
由于我在信息技术教学和教育信息化方面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得到了上级组织的表彰和奖励,如:
l2001年被评为闸北区教育局第七届教育科研先进个人;
l2001年被评为上海市优秀园丁;
l2002年被评为上海市第五届教育科研先进个人;
l2002年被评为闸北区高中学科名师;
l2003年被评为上海市三学状元;
l2003年被评为闸北区优秀青年人才;
l2004年被评为闸北区教育系统“金穗奖”;
l2005年被评为闸北区教育信息化工作先进个人。
《中国教育报》、《学生计算机世界》、《上海中学生报》、《上海教师》、《文汇报》等媒体采访并作了报道。
function open_phone(e) {
var context = document.title.replace(/%/g, '%');
var url = document.location.
open("/ishare.do?m=t&u=" + encodeURIComponent(url) + "&t=" + encodeURIComponent(context) + "&sid=70cd6ed4a0");
!觉得精彩就顶一下,顶的多了,文章将出现在更重要的位置上。
大 名:&&[]&&[注册成为和讯用户]
(不填写则显示为匿名者)
(您的网址,可以不填)
请根据下图中的字符输入验证码:
(您的评论将有可能审核后才能发表)
已成功添加“”到
请不要超过6个字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华东师范大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