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教育改革需要哪些创新

创新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生命力_百度文库
创新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生命力
第31卷第3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9年5月 Vol. 31 No. 3
Journal of Tangshan Teachers College
创新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生命力
(唐山学院 土木工程系,河北 唐山
要:通过分析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遇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论述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提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教育理念、教育方法和工作机制等方面的创新路径。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9)03-0108-03
Innovation - Vitality of University'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DU Shu-juan
(Department Civil Engineering, Tangshan College, Tangshan Hebei 063000, China)
Abstract: It emphasizes the importance of innovation in university’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new situations and problems in the education of university’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And it puts forward the innovative ways to solve the problems.
Key words: ideological and ways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外在要求
1. 复杂的国际环境带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挑战 经济全球化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挑战。我国加入WTO后,在更广泛的领域和更高的层次上参与了经济全球化,这在政治、思想、文化、生活方式、心理状况等方面对我国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也将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新的挑战。
我国进一步开放和资本全球化流动为各种文化的广泛、迅速传播提供了载体和渠道,加上信息网络化的技术支持,致使多元文化的相互激荡强化了价值取向的多样化。高等学校一向是各种文化的集散地,多元文化的冲撞会经常并直接影响师生的思想、情感、价值取向。文化多元化,决定了价值取向多样化。如何在多样性文化中、多样性价值取向上,帮助师生辨别、判断、选择、确立主导价值观,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解决的实际问题。
2. 科学技术的发展孕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课题 “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起着基础决
技术。先进科学技术要真正发挥效用,是要靠具备现代化观念的人去完成的,再先进的工艺技术也会在一群传统人的手中变成一堆废纸。“人的现代化,关键是人的思想观念现代化,即人们对社会现代化的客观存在所作的反映而形成的具有时代精神的现代观念。”[2]因此,实现人的现代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新的要求。教育能否推进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生产力的提高,适应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已经成为评价教育价值的根本标准。高校作为科学技术的研发地,创新人才的大本营,应大力倡导科学精神、科学意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已被广泛运用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大众传播媒体、计算机多媒体、信息网络技术的大量应用,给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手段带来新的冲击,如何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时效性,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所要面临的新课题。
3. 我国经济和社会深刻变化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新问题
从我国社会发展的实际看,当前我国已初步建立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经济是一种建立在生产者及经营者个定性作用,要实现现代化,就要大量引进和学习先进的科学────────── 收稿日期:
作者简介:杜淑娟(1964-),女,河北唐山人,唐山学院土木工程系高级政工师。 -108-
贡献者:tsnu_journal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改革纪实:把信仰写进选择里
字体:[][][]
  又一个7月,往何处去,成为摆在765万高校毕业生面前的重要抉择。
  把信仰写进选择里,一代代青葱学子,用有力行动对“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的时代命题作出解答——6月初,已连续开展25年的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最新滚动调查结果表明,当前大学生思想主流积极健康,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充满信心,立志成长成才、提升道德素养、投身社会实践的意识行动也更加自觉。
  而这背后,是近年来不断推进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与改革。
  坚守课堂主渠道,筑牢信仰底色
  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什么样?
  学生要么不来、要么不听是不少人的印象。可在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青年教师张晓燕的思修课堂上,“抢”却是常态:学生抢着发言、选课、交作业,思政课被上得生动、务实、有用。
  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筑牢信仰底色,课堂是主渠道。近年来,思政课建设体系创新、实招频出,课堂的亲和力与感染力不断增强——
  在北京,《关于全面加强北京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研究宣传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出台,每年新增两亿多元专项投入,思政课建设的保障显著加强、队伍活力得到激发。
  在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将思政教育的教学课堂、活动课堂、网络课堂和实践课堂打造成完整链条,推行集体备课、集体评课、教学奖惩和警示谈话等制度。
  课堂的辛勤耕耘浇灌出灿烂花朵。调查显示,绝大多数学生对“到2020年,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和“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进一步增强,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进一步提高”表示乐观。
  创新教育载体,丰富信仰色彩
  利用传统节日开展“品读经典”读书节,引导学生养成阅读经典名著的习惯;依托“三下乡”社会实践,引导大学生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戏曲等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保护和传承……在福建,一系列有力行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弘扬,更教育引导高校师生提升了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
  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丰富信仰色彩,载体是关键。近年来,教育部、各地各高校努力创新教育载体,以多种渠道育人——
  实践育人有声有色。同济大学举办“低碳节约过新年,我看家乡可持续发展”微博新媒体互动活动,号召师生记录、关注家乡的可持续发展建设成就和举措。
  文化品牌活动层出不穷。武汉大学每年9月在孔子诞辰日举行释菜礼活动,倡扬尊师重教的传统礼仪;湖南大学结合岳麓书院特色探索开展祭孔典礼、拜师礼、成人礼等活动,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独特的文化育人和精神陶冶作用。
  榜样力量不断凸显。浙江大学每年选聘德才兼备、教学科研能力强的高层次人才担任“新生之友”。东北大学连年开展“自强之星”“大学生道德模范”“我最喜爱的老师”等评选活动,挖掘身边好人好事,讲述校园好故事。
  调查显示,大部分学生对学校“党团组织建设和作用发挥”“大学生社团活动”“就业指导与服务”“辅导员指导与帮助”“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服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表示满意。
  运用新型传媒,增添信仰温度
  一个叫作“超级校园”的APP最近红遍了天津大学生圈。
  在这个覆盖了天津各高校26万师生的平台上,辅导员可以完成学生请销假审批、在线开班会;思政课教师可以与学生课下交流;学生可以交作业、开展网上志愿行动。平台还开设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栏目,将最新理论观点、政策信息等推送到每位学生手中。
  如何运用好新型传媒?各高校把握大学生网络使用特点和规律,推动以新媒体为平台的网络文化阵地建设,为信仰增添温度——
  清华大学大力加强“党建网”“学生红网”等红色网络建设,创办“藤影荷声”新媒体思想理论宣传平台,推出了一系列高质量、有影响的网络理论作品。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打造“ihome网络名师工作坊”,组织政治坚定、水平一流、深受学生喜爱的名师开设网上育人平台,开展有温度的教育和思想引领。
  北京外国语大学重点建设“北外WE圈”微信公众平台,讲述学生听得懂,喜欢看,爱转发、爱点赞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故事,走好指尖上的群众路线。(记者 邓晖)
上一篇:已是第一篇
已是最后一篇
责任编辑:邵紫晖
用户昵称:
在线评论选件用户手册
&&&&请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您可以上传图片描述问题
联系电话:
请填写真实有效的信息,以便工作人员联系您,我们为您严格保密。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
|0|0|暂无简介
易发表网提供各学科期刊论文下载、毕业论文...|
总评分0.0|
试读已结束,如果需要继续阅读或下载,敬请购买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热门推荐: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请点击标题下方的“光明微教育”关注我们,了解更多动态~
  改革和创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
  物理学家走上思想政治课讲台,课堂会是什么样?
  几天前,著名物理学家、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张杰给学生上了一节思政课,100多张ppt,近1000个知识点,17本参考书目,75分钟演绎……从“热力学第二定律”和“人类文明发展规律”讲起,张杰用严谨的公式推导,引导学生思考“中国自信从何处来”。
  长期以来,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孤岛”困境,思政教育与通识教育、专业教学往往“两张皮”,不能融会贯通。
  而今的上海高校,“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华丽转身――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素养课、专业教育课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中,所有课都上出了“思政味”,所有老师都挑起了“思政担”,正在探索构建全员、全课程的大思政教育体系。
  思政课重引领,更要触及灵魂
  现在的大学生上思政课,最想学到什么?
  “过去的讲课方式太老套,老师照本宣科,很多内容和中学教材大同小异,大学生兴趣不大。”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顾钰民已经上了快40年的思政课,他说老师不死按教材上课,更注重解释力,是“课堂思政”吸引学生的妙招。
  我们今天应该如何看待洋务派的“对外和戎”主张、如何把握现代化与西化的辩证关系……
  一个个面向全校学生征集的问题被精心编撰进复旦大学一套名叫《难点解析》的辅学读本中,教师专门编撰的文章,针对课程有所涉及,但教材又未能充分解释的重要问题作出权威解释,让学生大呼解渴。
  “我们挑选的问题都是学生真正想弄清楚的问题,比如成功究竟意味着什么?为什么世界上有那么多科学家、伟人、名人信仰宗教?自媒体传播下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网络道德?”复旦大学马院教授陈金华说,只有从学生关心的现实问题入手,才能增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解释力和思政课堂的吸引力。
  为了加强思政课的价值引领,让答疑解惑触及学生灵魂,上海市教委还面向全市推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超级大课堂”,以“问题来自学生、声音来自一线、点评来自权威”的生动形式,面向大学生征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的困惑和疑问,由一线教师与学生直接对话交流。
  复旦大学学生吕承说:“这样的‘生问师答’课,让我们由被动接受变主动探讨。老师讲授循循善诱,所有问题一一解答,让人豁然开朗。”
  通识课植信念,还需润物无声
  “19世纪中国的沦落从海上开始,21世纪华夏振兴也必须在海上立足。”
  讲台上,一幅地图被中科院院士汪品先教授展示出来:中国的海岸线如一张弓,长江似一枚箭,而上海则是等待射向浩渺西太平洋的箭头。
  当这位年过八旬的老人清晰地向学子们发出召唤,台下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
  这是同济大学“中国道路&名师讲坛”的思政课堂。
  和张杰一样,著名海洋地质学家汪品先此时也成了人气爆棚的“思政课教师”。
  “显性的正面教育,是我们德育教育的特点和优势,但这还不够完整。”如何拓宽高校思政工作的空间,一直是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副书记、市教委副主任高德毅的心头大事,“课堂思政要成功,既要把显性教育进一步强化,又要把隐性教育做足做深。”
  在这样的理念下,上海不仅牢牢抓住思政课堂这个主渠道,还积极探索在通识教育中根植理想信念,推出了《中国系列》品牌课程。
  从复旦大学的《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理论与实践》、同济大学的《中国道路》、上海大学的《创新中国》到上海交通大学的《读懂中国》、华东政法大学《法治中国》,一大批大家名师走上通识课讲台,润物无声地将正确的价值追求和理想信念传达给学生。
  专业课有情怀,勿忘播撒信仰
  不仅是思政课、通识课在变身,曾经被不少人视作和思政工作没啥关系的专业课,如今也在“课程思政”的推动下开掘出更多的精神养料。
  在上海中医药大学,人体解剖学教研室副教授张黎声被学生们亲切地唤作“黎哥”。
  他的《人体解剖学》课程,不是一门“冷冰冰”的解剖专业课,而是被打造成“一堂有温度的生命大课”,更注重学生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对医学生责任意识的审视。
  在这里,张黎声将教学目标分为知识目标和情感目标,和学生一起尊称遗体捐献者为“大体老师”,与学生一起分享他们的遗嘱、病历及与疾患抗争的图文影音资料,还带领学生与遗体捐献者座谈、慰问捐献者家属、参加追思会,引导学生敬畏生命。
  经历了这样的思政教育,上海中医药大学学生吴毅感慨:“我不知道你是谁,但我知道你为了谁,你让我们知道以后要为了谁。”
  “体育课教师可以把挫折教育、敬业精神、团队精神、规则意识融入体育课中。临床教学中,可以体现‘大医精诚、医者仁术’的思想,不同岗位的老师都可以做出表率,引领学生。”上海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张智强说。
  而这样的全员、全课程育人,不仅为青年学子打牢了思想根基,也激发了教师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没有德育意识,授业工作做得再好也只是一个教书匠、手艺人。”一位参与“课程思政”项目的教师说,“我感觉自己从一名授课老师转变成了一位真正的教育工作者。”
让思政教育从“专人”转向“人人”
  打破思政课教师“单兵作战”、大学思政课“孤岛化”窘境,让每门课程都育人、每位教师都承担育人责任,上海对全员、全课程大思政教育体系的探索,为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提供了一个可供借鉴的范本。
  而让各类课程都能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这其中有两条经验值得汲取:
  一是要站位高,不能单就“思政课”谈“思政课”建设,而是要抓住课程改革核心环节,强调学校教育应具备全方位德育“大熔炉”的教育合力作用。
  二是要抓得准,准确把握不同性质课程特点,既牢牢把握思政理论课的核心地位,又要充分发挥其他所有课程的育人价值。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融会贯通,实现思政教育从专人向全员的创造性转化。
  内容来源:光明日报
  图片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期编辑:邓晖 邢妍妍
欢迎举报抄袭、转载、暴力色情及含有欺诈和虚假信息的不良文章。
请先登录再操作
请先登录再操作
微信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
中国高校校报协会副会长......
北京教育音像报刊总社评论部评论员.....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首席专家
美国独立教育顾问协会认证顾问
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教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