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你好是不是新世界日语培训机构构?

世界你好,我们还活着|参赛作品
当前位置: > 公众号文章 >
> 世界你好,我们还活着|参赛作品
世界你好,我们还活着|参赛作品
“大道”在阴阳相冲之中最终呈和谐的形象,就让人类共同执守“大道”的和谐理念去治理天下吧!那么天下人将都会来归往,万民归往而不受到伤害,天下将呈现一派和谐、安宁的太平气象。作者简介段清波,男,41周岁,山西省运城市平陆县实验中学教师,热衷于老子道家文化,新近著书一本《我爱“老子”》。静静的夜晚,仰望星空,不由得引起了我的遐思:科技的发展,早已使得人类认识到,包括地球在内的无数星球天体无不在各自的轨道范围内有序地运转,这正是今晚我们看到的繁星闪烁,相互“挤眉弄眼”但又不彼此冲撞的原因。是呵!浩瀚无垠,安详静谧!社会学中我们用“和谐“二字来形容它……正思索着,突然看见天边一颗流星划破了夜空,坠落并消失在茫茫的夜色中,但星空依然是那么的悄无声息、安然和谐。我又开始了“奇思乱想”,刚才那颗流星的坠落,是由于生命走到了尽头而”寿终正寝“了,还是由于那个星球的“人类”内部的争斗而导致他们与其共同的家园同归于尽呢?我又想到了早上在腾讯网上看到的一则消息,现把原文摘录如下: &7岁女孩直播战争:世界你好我们还活着 别再炸了据BBC报道,叙利亚一名叫Bana Alabed的7岁孩子在Twitter上分享自己在阿勒颇的日常生活。她在叙利亚,直播着每天身边的战争和死亡。日,Bana Alabed发了第一条Twitter:"我想要和平,炸弹在我家前面爆炸了,不要再炸了。"她之后还发布一张图片称"这是我朋友的家,她死了", 有时候女孩会在早上发布贴文:“世界你好,我们还活着。今早我们活着醒来了。”(2016 年 10月 31 日 星期一 15:22)看着这则报道,同时我的耳畔好似有一种空旷的声音在不停的回响,是从2500前另一个遥远的时空传来,其腔调悠长而又充满悲愤与哀怨,它从一个老者的口中发出:“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道德经》30章)不过,这样类似的消息太多了,我不再有那种催人泪下的感觉,我只觉得心底很难受,言语无以形容。在我们这个星球,人类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劫难后,有所反思与敛收,但局部战争与恐怖袭击仍然不停。“南海仲裁”告一段落,还有人正在推演着第三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情形。难道战争与和平就永远成为我们这个星球的主旋律?不过我想也不会了,科技的发展速度前所未有,地球已成了“地球村”,核战争的威力与结果不言而喻。有人崇尚和平,也有人视“斗争为万物之父”,但鱼与熊掌不可兼得,战争与和平,我们只能取其一。叙利亚战争(资料图)“世界你好,我们还活着”,今天我们还有幸看到,旨在搭建传统宗教领袖交流平台,促进世界和平的“宗教与文明”大会于日至15日在那个叙利亚附近的以色列举行。记得北宋的张载说过这样一句话,“民吾同胞,万物吾与”,人类都是同胞,万物与我一体,作为一颗尘埃,今天我也大胆尝试”以天下观天下“,用道家的宇宙观”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东西之道随着交通及网络传媒技术的飞速发展,世界各个角落、人与人之间的时空距离骤然缩短,加拿大传播学家M.麦克卢汉早在1967年就对此提出了“地球村”的概念。但也有许多人对此概念提出了质疑。理由是,“地球村”应更直观表现出人民盼望世界和平的愿望,在这个“村”中,无论肤色、种族应人人平等、和睦相处。自此概念的提出,近半个世纪又过去了,那些“地球村”概念怀疑论者的观点好像是更为站住脚了。局部战争与冲突此起彼伏,作为当今时代的主题“和平与发展”面临者前所未有的挑战与威胁。火药味的如此浓厚,哪有像是一个村落居民和睦相处之情形?“地球村”的概念暂且不提,但无论如何,面对这个交往时空日趋紧缩而又充满了冲突与纷争的现实社会,正如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海南玉蟾宫主持陆文荣先生提出的“要充分认识到人类其实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人类生存与发展所依赖的地球家园给人类提供的空间与资源愈加紧张这是造成摩擦、纷争乃至冲突的客观原因。为此,科学技术在解决环境与资源危机方面确实扮演着重要角色。科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在三四百年内发挥了神奇的魔力。然而,科学技术又是一把双刃剑,它在为人类造福同时又极大地破坏了人类生存所依赖的自然环境,甚至成为毁灭人类的利器,特别是面对核武器的杀伤力,人们谈“核”色变。面对现实,人们只有从主观方面努力,被迫选择了合作协调。(从本质上说,联合国是国际合作组织。)这样还远不足矣!必须从根本上“找到一个超越纷争、化解冲突的相处之道。”这种相处之道指向的终极目标就是和谐。当然,这种和谐包括人与人的和谐及人与自然的和谐乃至作为个体的人的内心的和谐。这种和谐正是今天重点要谈到的道家的“玄同”思想”,“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即收敛自我意志的光芒,尊重万物形态和性格各有差异的存在状态。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冲突、纷争,“让生存和生活的世界就地放大”。珍惜和平(资料图)然而,面对东西文化的差异,我们怎能把东方道家的思想强加于西方呢?这是极不现实的,与“和谐”的初衷背道而驰。《论语》中提到,为政之道,在于“近者悦,远着来。”儒家且有有这样一句话,“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我们必须找到东西文化的结合点,让东方之“道”,在西方得到认同。在西方把“道”称为逻各斯(LOGOS)。尽管双方对“道”的内涵具体理解不免有所差异,但都有一个共性存在,即都体现出对宇宙及人生的总规律总原则的看法并在各自的文化构成与传统中占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代表着各自民族的最高文化精神,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影响。今天论道,目的是指向道的最高属性“玄同“,即和谐。追求圆满和谐、天下太平,历来是中国人民的传统美德。但是如果否认西方逻各斯中没有这种“和谐”底蕴那就错误了。从理论层次挖掘,西方的逻各斯中更是深含着丰富的和谐理念(诚然,具体内涵不免有所差异。),从古希腊毕达哥拉斯的系统和谐观、赫拉克利特的辩证和谐观以及柏拉图的“理想国”为代表的和谐思想到中世纪基督教《圣经》中蕴含的和谐思想,再到近代以黑格尔的深刻闸述及众多空想社会主义者的精妙构思为代表的和谐思想,这一切都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道与和谐,是有史以来不同肤色的人们永恒的追求。这正应和了《道德经》中的理念:“大道泛兮,其可左右。”(34章)东方之道与西方的逻各斯有着共融之处,共有着和谐理念,但也不可否认双方的分歧与差异。这里特别指出的是一个根本性差异:在东方的“道与和谐”侧重于社会维度的整体把握与体悟,体现为内求;西方则以外在的自然维度的理性分析见长,这正是近几百年来西方的自然科学得以长足发展的深层原因。再者,西方所谈的和谐是对立的、冲突的、动态的、激越的和谐,例如,西方史中很有影响的古希腊大哲学家赫拉克利特强调对立产生和谐,万物都是有斗争产生,以此导出他的“战争是万物之父”论,极大程度影响西方的哲学走向斗争哲学。最后在西方文艺复兴运动的“以人类为中心”的理念之下使得西方走向了征服、扩张的斗争之道,“征服大自然、征服外民族”一度成为西方一些人士尤其是当权者的宣言与口号。是的,在大自然中确实存在着对立的、斗争的和谐,赫胥黎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论用之大自然有一定道理,那种弱肉强食定律放之四海而皆准吗? 实质上,物理等学课中的许多公理定律在太空中就失效了。宇宙,顾名思义,四方上下称之宇,古往今来谓之宙。事实告诉人们要学会用宇宙的眼光看待一切事物。牛刀无须试,我们暂且用历史与世界的眼光看,斗争哲学的实践是否换得了他们所想要的和谐?正如文章开头我们所看到的,这个世界越来越动荡不安了。科技泛滥毋庸置疑的是,科学技术在征服自然过程中确实发挥了神奇的魔力。然而,由于科学技术的双刃剑作用,使得人们一方面在享受它的成果同时另一方面它犹如打开的潘多拉魔盒,放出了一大群人间妖魔,使得人类社会的发展陷入了生态、战争等各种危机中无以自拔。实际上,西方的科学技术万能论与功利主义思想已经使科学技术的发展背离了真正的科学精神走向了科学主义。物极必反,正是《道德经》即老子思想的一个重要理念,如果科学技术的工具理性缺乏缺乏一种价值理性的思想指导,必定会误入歧途。科技的魔力(资料图)西方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他关心科学技术的价值理性远远高于其工具理性,他对科学技术滥用持着批判态度。他目睹大规模毁灭性物质技术被用于军事目的,悲伤地问:人在哪里?晚年的爱因斯坦,他一边在伤心着人类罪恶的升级,一边在反思着人类思维模式的偏谬。在科学主义与科学精神之间,爱因斯坦毫不迟疑地选择了科学精神。这使得我们想起了《道德经》中对人类尤其是当权者的警告,“绝圣弃智,民利百倍。”(19章)“绝学无忧,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20章)科学与知识作为工具性的东西本无善恶之分,但在人们善恶理念的支配之下开发出的各种技术工具,总是被套上了情感因素,造福或贻害人类。“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 (《道德经》23章)从事于“道”的人,言行也遵循自然之道,有“德”之人,言行也符合“德”的要求。反之,失“道”失“德 ”之人,伴随他的当然是过失。认同了“道”与“德”,也会相应得到“道”与“德”的接纳,认同了过失,过失也将与你相随。所以一切技术知识的开发、善与恶的判别都应以是否符合“道”为基准,真正的科学精神总是符合“大道”的体现,那些反天道、地道及人道的智巧发明都时危害人类、违背科学精神的恶念所结出的恶果,必须予以弃绝。老子之热其实在20世纪50年代,控制论的创始人维纳就指出:西方新工业革命”是一把双刃剑,它可用来为人类服务,但也可能毁灭人类。大科学家爱因斯坦早就宣称:如果人类要生存下去,就需要一个暂新的思维方式。而当时他已经开始关注老子的道学思想。著名的未来学家奈斯比特认为,对全球化、对高新技术的认同,不能以牺牲中国文化为代价。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是整体方法论,修之身而论证天人合一,从而观察万事万物变化的根本规律,即“内求法”方法论。而在19世纪西方以逻辑推理、实验证伪分析为主的方法论,可称为“外求法”,它在科学研究中的局限性已经十分明显地暴露出来。由于它单纯地采用分析的方法认识世界、学科的巨细化使得研究难以超越科学发展的瓶颈……由此我们看出,西方的逻各斯与东方之道一分一合,一外一内,分合与内外本应是对立统一的系统整体得以存在与平衡的要素组成。西方关于分与外的科学在在山穷水尽的今天,急需东方道家的天人合一思想的指引才能走向柳暗花明。也只有在天人合一思想指导下,西方的思维经过一次彻底的洗礼,得以抛弃陈旧的对立与斗争思维,浴火重生,我们的人类与地球家园才会有美好的明天。这种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体现在《道德经》中就是,“圣人抱一为天下式。”(22章)“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39章)这里的“一”就是东方之道、就是系统与整体,就是万物一体。“一”指向合,合而和,和合致同。“道化天下,世界玄同”,让世界各个角落都能参透东方的天人合一思维,守望者“玄同”世界的到来。从以上可看出:东西方之道不仅有着共融的可能性,更存在合一的现实性。实际上,在西方早已兴起了老子热,而且老子思想在西方已经深入人心。例如 ,德国电视台最近的一项调查表明,老子是德国人心目中“最知名的中国人”,每4个德国人的家庭里就收藏有1本《老子》。一位叫马克的德国人说:“这是中国的经典,也是我们的经典。”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被翻译成外国文字发行量最大的世界名著,除了《圣经》以外就是《老子》……昆仑实验为什么西方从上到下、从高层研究着到普通百姓都热衷于老子思想呢?在这里我们需要了解一下广东老子文化学会会长罗尚贤先生的研究成果。罗尚贤先生在他的《老子精读》中谈到,作为老子思想的主要渊源,应上溯到远古中国图象文化的阴阳和合。远古中国的图象文化是人类文化史上的奇葩,是远古人类生活经验的结晶。老子生活在春秋末年,作为周王室的图书档案管理人员,精研从《龙图》到《周易》等各种图书,他把组成图像的各种符号统称为“阴阳”,认定阴阳和合就是从《龙图》到《周易》的主要理念,即天地万物生衍的根本原理就是一个“和”字,得和则生成、生存、生衍;失和则分化、崩溃、消亡。在此基础上,形成老子的“贵和”“重生”的理念。然而面对当时列国纷争,战乱频起的年代。弱肉强食,强国希望通过武力征伐而称霸,弱国希望通过尚武练兵而由弱变强。他所推崇的学说怎么能被崇尚武功急功近利的各诸侯国君主所看好呢?于是带领弟子们历经磨难,远赴到中国、波斯、印度交界的昆仑山三角地带进行了重建人间和谐的大道革命实验。他们建立了“浮图邦”,创造了“浮图法”,有人称其为“老子化胡”,罗尚贤先生认为称之为“昆仑实验”比较合适。昆仑实验吸引了各国的大批改革智士参加。其中有不少成为著名人物。例如,乔达摩.悉达多(佛教创始人释迦摩尼)、希腊的毕达哥拉斯等。参与实验的各国智士常在这里聚会、交流、讨论,成为古国文明大交融的绝好平台,他们宣传改革的记录文献,被称作“浮图经”。老子则在众多“浮图经”的基础上进行研究、提炼,写成了《道》和《德》(后人合二为一,称作《道德经》或《老子经》),建构了和生之道,既和生哲学。接上还要说的是,前面提到的古希腊的伟大智士毕达哥拉斯和他的伙伴们远行之波斯东部参加了昆仑实验并携《道》《德》等文献回国,依昆仑浮图法做大道革命的希腊实验并激发了希腊部分地区的理性热潮。被亚里士多德尊称为“思想之父的巴门尼德,从其留下的言论中,可知其毕生在解读《道》《德》,影响了希腊哲学学派的相继产生。接着,各学派的思想家汇集于希腊的政治经济中心雅典,培育了苏格拉底、柏拉图等哲学家,颇具希腊特色的哲学产生了。古希腊文明遗址(资料图)由此可知古希腊哲学深烙着老子思想的印记。我们知道古希腊文化思想带来的古希腊文明作为西方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深深地影响着欧洲几千年的历史。当然,不少学者都误以为哲学的原生地在希腊。黑格尔则在《哲学史演讲录》谈到,他认为中国哲学似乎与毕达哥拉斯学说都是出自同一原理,既“道”,但黑格尔当时并不知有“昆仑实验”及其后的“希腊实验”,没有认识道希腊实验是在解读、传布在昆仑试验中建构的老子道学,既和生哲学。以上罗尚贤老先生关于昆仑实验的研究与发现是有史料为证, 其中晋人王嘉的《拾遗记卷三》对《道德经》成书过程有较为详细记载。罗老还亲自到实地考察,见到无数的“浮图塔”、实物“道钱”、“老子浮图镜”等可作为“浮图邦”的铁证。近年来热衷于“昆仑文明论坛”研究的“昆仑侠女”(博客名)沿丝绸之路到新疆和田等地实地踏勘,进行民俗调查问访更是取得了有力的佐证。总之以“昆仑实验”为代表的大昆仑道德文明作为世界文明的发祥地的说法确实是成立的。以上大段篇幅谈到罗老的研究成果,我们就此是否能得出为什么东方的道家思想会受到西方的关注与追崇呢?这似乎就是埋藏在西方人们内心深处一个遥远的梦呢?正如那位昆仑侠女的结论:“人类所有的古文明都缘起于大昆仑道德文明——它是宇宙文明的根文明……”可知,这个梦对于西方人来说,是寻根的梦。如今这个梦已经醒了。“玄同”之见今天我们党和政府倡导建立“和谐世界”的理念即老子的和生哲学思想,其目标就是指向“玄同”,在此笔者结合《道德经》简要系统地就老子玄同思想的来龙去脉发表一下个人拙见,以资杯水之鉴:1道即宇宙“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道德经》第一章“道”可以述说,这里所说的“道”不是永恒不变的,它与其它事物一样,是不停运行变化的,因此为它的名字也不能固定不变,因而取名很困难。它的“无”,指的是孕育天地万物的功能,即一种无形的能量;它的“有”,表现在它是天地万物的母体。通过大道之“无”可以揣摩道的奥妙,通过大道之“有”可以观察“道”的变化形态。这一切是多么玄妙啊!因此“道”作为“无”和“有”的统一,是产生宇宙万般奥妙的根源。看来,老子在这里说明了“道”是存在的,它的存在当然是“无”和“有”的统一。“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道德经》第二十五章有个混然存在的东西,它在天地产生之先就已存在,无声且无形,独立而永存,周而复始且永不停止,可以称为天下万物之母。从它的属性即“无”的角度称它为“道”,从表现即“有”的角度勉强起个名就叫“大”。(“大道”之称的由来)它的“大”表现为往远处即四周运行扩张,但运行扩张到到极限,势必回返收缩,因为物极必反。这正与宇宙爆炸扩张论相一致。可见“道”是物质性的、最先存在的实体。这里所谈的“道”,既宇宙。宇宙星系(资料图)“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曒,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恍惚。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道德经》第十四章“道”很大,它是视而不见的,称作“没有”;它是听而不闻的,称作“寂静”;它还是触而不得的,称作“无形”。,这三个方面只可以可意会,却无法追究它到底。(我想这是因为万事万物都处于“道”的怀抱的缘故,试想,你站在地球上能看到地球是圆的吗?你能听到地球自转的声音吗?当然,你可以随时随地摸一下地球!)所以这三者混而为 一,在人们看来,它的上面不是皎然闪耀的,下面也不是昏暗不明的,(和宇航员在太空中,看到的一样。)它连绵不断人们却无法给以确切的名称,最终它会复归于空虚无物。它是没有状态的状态,没有形象的形象,叫做恍惚。迎面看不见它的头,追踪也不知道它的尾。把握了这种自古既存的“道”,可用它来驾驭现今的万事万物。即利用“道”的运行规律,能推知宇宙一切事物的本始。要指出的是这里的“无物”并非没有物,不存在,而是没有形状的物质状态,即“无状之状,无物之象”。当时自然科技比较落后,老子则是利用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上观天文万象并借助借助心灵的直觉思维深入事物深微处探索,即内视体悟之法对宇宙形态作以形象描述的。从现在科学角度来看,这种方法就是微观认识论与宏观认识论的结合。令人惊奇的是,老子对“道”的描述与现代物理学对宇宙的认识及人体科学对人体基因的认识等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据此我们可以得知,作为“道” (宇宙)的存在的确定性,它的存在就是实体的“有”和形状不定的“无”的统一 。但正是因为这种存在方式即形状不定,使得“道” (宇宙)能够不停地变化。我们人何尝不是这样,由于新陈代谢,即能量的“无”不断促使形体的“有”的不断变化,使得过去的你不断长大、成熟以至于变老、返老还童,即由小变大再由大变小,最后灰飞烟灭变成气体即“复归于无物”。试想,如果形体固定的话,小孩还能长大吗?我们不就真的长生不老了吗?这就是有和无的相互转化、对立统一即有无相生。2宇宙玄同对立统一即有无相生。正是宇宙的根本规律,万事万物运行的基本法则。太极图案,这一智慧杰作作为华夏祖先对宇宙及万物认识的经验结晶,正是这一根本规律的反映。我们看,图中之鱼似有非有,形状不定,成为混沌状,其中黑白两鱼代表着阴阳二气,两条黑白鱼对立存在又相互转化,它就代表“道”即宇宙从无到有,再“ 复归于无物”。 黑鱼之眼融入白鱼之身,白鱼之眼又融入黑鱼之身,和谐共处。这就是负阴抱阳、有无相融即有无相生。可见,“道”(宇宙)就是在这阴阳二气相冲和过程中混然而成。(“有物混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道德经》第四十二章太极图其实就是“道”(宇宙)产生之初的反映。我们看是否就像母体孕育胎儿时的情形呢?一切显得多么静谧和谐啊!这个母体就是“道”,这个混沌状就是“一”(大气),“一”中又渐渐分出阴阳两性物质即“二”(天地),阴阳两性物质交冲、媾和就会生成“三”(多的意思)即万物。万物生于天地,天地又生于“道”(宇宙),所以“道” (宇宙)应是天地万物的本原,包括人类在内的天地万物都在“道” (宇宙)的怀抱中。“道” (宇宙)是阴阳二气交冲媾和而成,因此万物也都包含阴阳两个对立面,在阴阳二气交冲中成和谐状态。这正是“道” (宇宙)的基因遗传作用所在吧!太极图(资料图)太极作为中国古代的哲学术语,含有派生万物的本源之意。它的的字面含义:最高级、最标准、最完美之义,我们结合前面的分析来观察太极图,”它既一分为二又合二为一,既体现了西方“分”的理念,又反映了东方“合”的思想。它承认事物之间及事物本身内部存在对立与斗争,但它以旋机为运动形式,以圆融为运动品质,因而这种对立与斗争不应是直来直去、你死我活的碰撞。正是因为万物都“负阴而抱阳”具有共同的基因,都生于一,就有统一、归于一的可能性。最后“冲气以为和”,即事物之间的斗争最终要指向和。当然“三生万物”,万物具有共同的基因但又有所不同,即和而不同。这就是老子的“玄同思想”,承认事物有差异但又有共性,以此构成我们丰富多彩的生活世界。那种以赫拉克利特为代表的崇尚“战争是万有之父和万有之王”的“争斗哲学”是不能与这种玄同思想同日而语的。我们分析生活中的简单实例,没有脚与地面的摩擦,人就无法运动,即运动离不开摩擦;摩擦生火,只有摩擦才能产生新事物。难道一切摩擦都是斗争吗?即使摩擦与斗争,毕竟是手段与方法,不是终极目标。“争斗哲学”毕竟过分夸大了摩擦与斗争的作用,抹杀了对立、摩擦与斗争指向的终极目标,即和谐玄同,结果物极必反。当然也许赫拉克里特的关于斗争的看法被别用用心之人所歪曲了。我们看体现东方道家思想的太极图以最简单完美而内涵最丰富的艺术造型揭示了宇宙、生命、物质的起源,概括了宇宙、生命、物质、能量、运动、结构等内容,古今中外没有哪个图案有如此深刻的内涵,而且其科学性与实用性已得到自然科学的各个方面的验证,今天很多世界级的哲学家及科学家无不对其叹为观止。东方的道家思想简直是对西方逻各斯的完美补缺与包容。“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第二十五章“道“(宇宙)产生天地万物不是随随便便、恣意妄为的,而是依其自身规律、有序而为。道大,生成宇宙天体,人类居住的地球又在宇宙天体中形成,地球又生出人类及万物。以此,人类的行为要效法大地,大地取法于天,天取法宇宙之道,就是作为天地万物母体的宇宙之道也要因循自身规律,不能恣意妄为的。总而言之,自然界万事万物的运行法则都是“道”(宇宙)运行变化的体现。道”(宇宙)的一切属性都反映在自然界万事万物身上。因而,人类的一切作为都应顺应自然规律,合乎天道,否则“天诛地灭”,遭受大自然的惩罚与报应,不是吗?我们看,从宇宙大道产生天地到人类的过程及人类行为最终要遵循自然规律的表现都是井然有序而非混乱不堪的,这正是自然界的和谐玄同之体现。人类社会如何能够脱离自然而存在发展呢?所以说人类社会的和谐是天之道、地之理,天地为鉴。这就是我们所谈的天人合一的道理。3天人合一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德经》第二十一章盛大的品德形态,应该是“大道”属性的体现,即“大道”的属性反映在我们人类身上就是德性。《道德经》从根本体现出的是一种天人合一思想。《道德经》本来是不分章的,只分为《德经》与《道经》两篇,并且《德经》在前,《道经》在后,是为了突出言人事的旨意。老子谈“道”是究天事(探究自然界之事),究天事是为了言人事即天人合一,即人与自然要和谐。老子在《道德经》中就是通过论述天道即自然之道推及人道,让人们明白之所以要按以上原则去指导生活的缘由。老子认为,人类的一切活动都必须遵循“道”的规律要与宇宙、天地、自然融为一体,共生共存。无论干什么,一旦背离了“道”,否则一定会遭到“道”的报应和惩罚。其实我们人类何尝不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呢?在天地间生存发展岂敢违反自然之道?人类本身源于自然之道,可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我们人类是不是越来越远离大自然呢?贪婪的教训、大自然的惩罚,迫使人类日益觉醒,守住大自然、回归大自然的呼声越来越高!它已经成为当今时代的主旋律。那么,如何才能实现回归呢?唯有循“道”而行,加强对“道”的修养,即修德。分析《道德经》的内容,我们从中可归纳出这些观点:无为、不争、守中、少私、处静、诚信、抱朴、得一、谦下、不武,贵生。仍然结合前面太极图与《道德经》的内涵思想,笔者把这些观点再次高度提炼可以概括为一个字:无。这里的“无”是“有无相生”之“无”,体现着宇宙间万事万物的根本规律——对立统一。万事万物从无来,最终到无去(“复归于无物”)“无”乃事物之本原,所以为人处世不能太“有”了,即不能太恃强、居上自傲,而要守中,正如经文第29章所言:“圣人去甚,去奢,去泰”。一个“无”字可以包容以上所有的观点,只有以无为本,我们才尽可能地“有”,即自然地在天地间生存发展,不至于“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最终这个“无”字指向“和”。“和”即“和生”(资料图)《道德经》的“和”,不是一团和气,甚至一潭死水。还是用罗尚贤先生的观点更为准确,即“和生”。宇宙大道鼓励事物积极、自由的生存发展,但又要遵循事物本身的规律,不能强求,允许差别的存在,如经文第29章,“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夫物或行或随,或歔或吹、或强或赢、或载或隳。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即要想治理天下而靠强行实施,我看他是不会取得成功的 。天下毕竟不是单个的人或物,世事繁杂、物性不同、人性各别,确实是个神奇的东西,因此治理天下更是神圣之事,不是随随便便、为所欲为的,强力而为并加以把持注定是要失败的。世间之人或物,有的行于前,有的随于后;有的需要嘘温,有的需要吹暖;有的强壮,有的羸弱;有的稳实可靠,有的存在危险。所以圣人治理天下总是避免走极端化而强求划一、不奢望好大喜功、不采取过分乃至过强过硬的手段去干预,即适可而止,而是保持一种平淡沉稳、从容自若的心态去因势利导。如果事物发展中已经出现了极具危害性的行为,宇宙大道是如何对待呢?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夫亦将无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道德经》第三十七章“大道”总是顺其自然而为之,正是这样是它能够做到无所不能为。那些君主侯王们如果能够持守“大道”来治理天下,万物将自然生存发展。在这过程中如果有物产生了一些不合乎自然的非分之想,将会破坏自然和谐,导致不平衡,“大道”将会利用其本身所具有的冲和力,在刚柔并济的作用之下,“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即挫销它的锐气、消除它的非分之想,融合它的炫目之光,净化它的尘杂。”使其与万物保持平衡、成和谐状态。我们看,“大道”对待危害行为顺其自然并非置若罔闻或者任其自生自灭,是仍然存在斗争的,但这种斗争并非是你死我活的武力征服,仍然是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以和为终极指向,在其作为之际,一切都是悄无声息、无所张扬的,而且毫无过头之作,达到自然平衡即止。这正是“大道”的朴实无华所在。也正是“大道”这种顺其自然的作为,使得万物都能顺服、归正,安静下来,不再有什么非分之想,于是天下也就和谐、安定下来了。我们看“大道”对违反自然规律行为的惩罚是多么质朴啊 !它公正无私“常善救物、常善救人”,总抱着治病人的原则。它本身从无到有,再“复归于无物”。因而由它所产生的天地万物,也自然地带上了这种遗传基因。从无来到无去,成为万物所遵循的自然规律。以此,人类探测恐龙灭绝的原因,无论是陨石撞击说、气候变迁说、还是物种斗争说、酸雨说等等。但我们认为无论如何,万事万物都要经历一个从产生、发展到繁荣、鼎盛再到衰弱、灭绝的过程。当然我们人类也最终逃脱不了这个命运。逝者如斯夫!我们人类现在唯一能够选择的是,只有努力去循道而行,无为而治。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大肆破坏,只能是加剧这个星球的灭亡速度。我们的“大道”也是无可奈何啊!因为它毕竟是“道法自然”,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无法对人类加以干涉啊!它能够做到的只能是公正无私地去平衡、去和谐这个宇宙天体,即星球世界。看,沙尘暴来了,霎时间,天昏地暗,狂风怒吼,飞沙走石……突然间,天崩地裂,地动山摇……。这正是“大道”的冲和力所在啊!人类面临惨遭灭亡的命运,这一切,我们的“大道”也看在眼里,流下了最后一滴眼泪,可它无可奈何啊!它不得不这样做啊!但我们人类在闭上眼睛之前,最后再理智地思考一下:人类星球在这个寥廓浩瀚的宇宙天体,只不过是沧海一粟。4道化天下,世界玄同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道德经》第三十五章“大道”在阴阳相冲之中最终呈和谐的形象,就让人类共同执守“大道”的和谐理念去治理天下吧!那么天下人将都会来归往,万民归往而不受到伤害,天下将呈现一派和谐、安宁的太平气象。世界你好,我们还活着(资料图)夜,依然是那么的静,星空,依然那么的安详,即使有流星再次划过……不知道远方那个叫Bana Alabed的叙利亚小姑娘是否可好?是否还在播报?她给世界传递了了乐观、勇气和信心。今晚的我,可以带着美好的向往进入梦乡。在梦里,一首熟悉的歌声响起:“轻轻敲醒沉睡的心灵慢慢张开你的眼睛 ,看看忙碌的世界是否依然孤独的转个不停…抬头寻找天空的翅膀侯鸟出现它的印记 ,带来远处的饥荒无情的战火依然存在的消息…让和风拂出的影像谱成生命的乐章 ,让我们期待明天会更好。”伴随着歌声,蓝天下一群不同肤色的小朋友手拉手载歌载舞。他们是在向人类的家园宣告:世界你好,我们还活着。是的,人类的明天会更加美好!温馨提示“道化天下 世界玄同”有奖征文活动投票环节开始啦!欢迎投下您尊贵的一票。投票以后,移步评论区留言,就有机会在投票结束后获得精装版《白玉蟾真人全集》一套哦,快来吧!往期参赛作品回顾:1、一字足矣 打开老子思想智慧的金钥匙2、细思恐极 我们竟与老子的思维方式截然相反3、玉蟾祖师一篇美文 文辞不下《滕王阁序》风情不减《琵琶行》4、用诗歌来吟咏“道” 你想象不到的意境美5、一个被人忽视的《道德经》注本 读后让你醍醐灌顶6、读懂这张图 你就能明白人类社会演进的秘密7、曹雪芹家风仰道“梦红楼”:书中天机,遗下琅函第几签?8、人性本善还是恶呢?“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庄子给了令人称绝的答案9、老子说:道法自然并非顺其自然,你还准备拿“自然”当借口吗?10、你一定想不到 这位老外竟然如此懂老庄11、老子的完美哲学:通过心灵实践 探讨世界本质12、一位玄门后裔关于“我道日兴隆”的肺腑之言13、观想还是逻辑 哪个才是理解老子哲学的不二法门?14、不辨不明:辨析《道德经》传抄中的一个错误15、大爱莫如慈悲 你懂什么是真正的慈、悲吗?16、历久弥新:老子思想在现代社会中的耀眼光芒17、他是洞察天机的圣人 却也是逆反思维的缔造者18、作为《逍遥游》的配角 它的存在难道真的别有深意吗?19、如果跨越时空 他一定能够成为老子的至交好友20、国家非遗 海南斋戏:位于海之南的独特地方道教形式21、世界玄同藏天机:为什么说道教兴盛是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最慈悲的陪护22、让爱因斯坦穷尽半生的物理难题 真的能被老子解开吗?23、作为修行之人 你知道最应重视的真道场是哪里吗?24、通过道教的深邃要义 你能否悟透人生?25、听老庄讲道家最核心的智慧 让你真正游心于万物26、这个鲜为人知的传奇故事 却蕴含着道家的千年智慧27、对《道德经》的理解能这么通达 我拜读了三遍!28、论道教“玄同”理念对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启示29、为何人生充满苦累 那是因为不懂得老子的绝弃之道30、道家思想的精髓究竟是什么 能让我们痴迷两千年?31、感觉全世界充满了恶意?看看老庄的超越之道吧!32、关于道与逻各斯,我只想看这一篇文章33、先懂道家的“承负”,再讲我们的“活法”34、道生无极:道家的神明之德是大道玄同的文化基石35、道化天下:谈“一带一路”视域下的道教文化传播36、道教伦理思想怎样作用于建设和谐社会37、厉害了 她将老子的“名”与“道”写成了小说38、从中西比较看“道”对中国哲学本体的建构39、阴阳平衡 才是健康——论当代信仰的公与私40、庄子圣人观研究41、“玄同”思想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42、自然无为 不争也是一种智慧&43、玄同:相忘于江湖的道家社会理想44、崇德与长寿——道家“以德养生”思想探析45、你认为人有自由意志吗?老子是这么看的&46、我的心愿:未来的道教 应该是“玄同”的47、老子“玄同”思想义解——社会公共体与生命共同体的建构48、《道德经》中蕴含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智慧49、无为而治:道家的道化治道思想50、重玄与南宗的炼养渊源:浅析司马承祯与白玉蟾的炼养观51、老子“玄同”思想体系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构方略52、注释《老子》也要看修行 宋元两代文人的修行如何呢?53、以人为本 尊道贵德:论老子文化生产观的理论向度与时代意义54、你可能看到了假李白 绝美诗歌中天马星空的想象居然源于他的修仙梦55、你还在误会中国哲学吗?道家思想已经给20世纪西方哲学提供了无数灵感56、奉一事 终一生:且看这位法国友人如何将地仙之道娓娓道来,阐扬玄丹奥妙&点击文末阅读原文,更多精彩道学参赛文章等你哦。(本文为“道化天下 世界玄同”道学全球有奖征文比赛作品,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文:段清波。)
微信号功能介绍普及道学、弘传道学! 关注该公众号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
该公众号的更多微文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新世界培训机构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