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校中哲学系为何招生难专业是一种什么样的存在 招生难就业难

版权及免责声明:  本篇文章:  内容搜集整理于网络,不代表本站同意文章中的说法或者描述。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做任何保证或者承诺,并且本站对内容资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请读者自行甄别。如因文章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发邮件到: 进行删除处理,谢谢合作!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 /freelist/
Copyright © 2016 厦门七武海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声明:本着互联网分享精神,网站部分信息转载于其他网站,如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修改处理,本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当前位置:&>&&>&&>&
近年就业难专业公布 你的专业“中枪”了吗?
发布时间:&来源:今日早报&点击率:
  教育部公布全国和各省近年就业难专业,我省有十个专业“上榜”&  高校解读:如果上榜专业是学校的强势专业,考生完全不必担心就业&  前晚,教育部公布了全国和各省近两年就业率较低的本科专业名单。  在全国范围内,前几年还很时髦的生物科学、知识产权、广播电视编导等专业,纷纷出现在15个低就业率本科专业名单中。  而在我省的十大就业难专业中,既有英语、法学等颇受考生家长追捧的热门专业,也有古典文献学、哲学等冷门专业。  面对这样一张榜单,设置有这些专业的学校怎么看?相关专业“躺枪”的同学又怎么说?  我省十大就业难专业多数为热门专业&  英语、古典文献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电子信息工程、汉语言文学、哲学、市场营销、财务管理、法学、文秘教育……  在教育部公布的各省近两年就业率较低的本科专业名单中,我省有10个专业上了名单。而这其中,和全国榜单相同的专业,仅有“市场营销”。  此前,教育部已要求各高校自今年起,编制和发布本校的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据了解,公布这些名单,意在加强对高校专业设置的宏观管理,引导高校主动调整学科专业结构。  同时,也提醒各高校在申报专业时,要参考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的就业率较低的本科专业名单,充分考虑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避免盲目布点、重复设置。  “上榜”专业在部分高校就业形势未必差&  不难发现,我省上榜的10个专业中,多是近年的热门专业,绝大多数学校也都开设有这些专业。  但对于这些专业会上榜,部分高校招生就业部门有关负责人表示,这和他们心中的预计有差距。  以浙江工商大学为例,10个专业里,该校就开设了除古典文献学外的其余9个,其中不乏他们的传统优势专业。  “我们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都是百分百就业,而且就业质量也很好,多数去了国企、银行和上市企业等。”该校招生就业处(下称招就处)吕处长说,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也是他们的强势学科,今年就业率达96%。  而在实际就业中就业率相对较低的保险、劳动与社会保障等专业均未上榜单。“劳动与社会保障是在2007年颁布劳动合同法后开设的,本以为会在今后几年有大量需求,但实际上就业率只有70%多。”吕处长说,就算没有榜单提醒,随着新高考改革改为按志愿填报,这些专业也势必转型。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也有6个专业上了榜单。“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和电子信息工程是我们的优势学科,就业率在全校60多个专业中也是名列前茅的,而且就业质量很好。”该校招就处陆副处长说,英语、市场营销等专业,因为就业方向广泛,只是就业去向有高中低之分,但就业率并不低;而相较之下,社会学、编辑出版学等不在榜单里的专业就业率反而相对逊色。&
相关新闻:
杭州市余杭区委、区人大、区政府、区政协主办 杭州市余杭区信息化管理中心 承办 备案编号:浙ICP备
建议使用IE6.0以上浏览器,以上分辨率浏览在高校中,哲学专业是一种什么样的存在?对于当下的大学生来说,有多少人会主动选择哲学作为自己的专业?曾经,哲学专业一直是文科状元的理想。如今,这曾经的“思想殿堂”却成为调剂专业的“收容所”。
在刚刚过去的2017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中,哲学专业仍然在经济、金融等热门学科的夹击下艰难生存。根据不久前发布的《2017年全国研究生招生数据调查报告》,从2010年到2015年硕士研究生各学科(不含艺术学科)招生情况来看,哲学招生规模保持平稳甚至有所下降。从招生人数来看,哲学专业不及1万的招生人数仅是工学招生人数的零头。
招生难、就业难
哲学的冷遇源于功利化的社会倾向
说起那些年哲学的辉煌历史,不少哲学专业老师的眼中都闪烁着光芒。
“那时,最聪明、最有能力的学生才能进入哲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党委书记韩东晖于1990年进入中国人民大学就读哲学专业,从本科到博士,再到留校任教,他在哲学领域一做就是26年。
本科时,韩东晖班级中有很多各地的文科状元。但是,这些年来哲学院的状元们越来越少,问起本学院的学生“为什么来学哲学”,学生的回答令他有些尴尬,因为他们都说,自己是调剂过来的。
“这个社会变得功利化倾向严重。”究其原因,韩东晖这样告诉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一旦面临就业保研出国等重大选择,学生们就会把对个人长期发展有利的学科知识暂时放到一边,一些比较困难的课程理论思维训练暂时放到一边,自动偏向短期内对个人利益最大化的选择。”韩东晖认为,这种“集体无意识”的倾向让大学生们逐渐成为人们口中常说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除了招生难,就业困难如今成为另一个哲学院不得不面对的难题。即使一些高校是哲学学科的“排头兵”,也不得不承认哲学专业的学生在就业时受到了限制。
“很多工作岗位不对哲学专业学生开放。”韩东晖坦言。
“我们学院本科毕业的学生,大部分是选择继续深造,包括出国深造,或者换个专业读研,选择本科就业的学生不多。”韩东晖表示,硕士毕业生在党政机关、新闻出版、教师等行业的就业人数比较多。
“短期追踪来看,哲学专业学生的发展可能不像经济、金融专业的学生挣钱多、发展好,但是长期来看,相当一批人在很多领域达到更好的发展水平。”韩东晖表示,这说明哲学教育对于一个人的人生规划和长期职业发展还是很有帮助的。
韩东晖表示,哲学着重于人类概念思维的训练,着重于理论和价值关联起来,不止让学生思考如何获得知识、掌握技能,还教会学生如何看待对错、好坏等价值的问题,对于个体人格养成很有帮助。“我认为,哲学专业毕业生竞争能力是很强的。”
实用化、目的化教育理念
被冷落的哲学源于中学哲学教育的欠缺
为何当今的学生和家长在选择大学专业时,都带着“功利”的眼光排斥哲学专业?不少哲学学者认为,中学哲学教育的欠缺是我国哲学教育发展受到冷遇的主要原因。
“中学的教育让学生对于哲学的理解产生了偏差。”谈到哲学遇冷的症结,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院长姚新中说。
“有的学生来到大学后上了几节课就说,你们现在教的东西根本不是哲学。”姚新中表示,现在的学生对于大学哲学专业所讲的内容很生疏,有遥不可及的感觉。为了应对这个问题,人大哲学院开了很多针对中学生的夏令营,让他们来了解什么是哲学。
另一方面,如今的家长也欠缺哲学知识,家长对于哲学的不了解和偏见,也导致学生不愿选择报考哲学。
姚新中有些无奈地告诉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上大学的首要目的是要找到一个工作,学哲学好像就成了一个很不明智的选择。如今,实用化、直接化、目的化的导向对传统教育理念形成了很大的冲击。这是我们首先要面对的。”
从长远来讲,这样的情况是不利于社会发展的。姚新中表示,“我们采取了很多措施,但一时还扭转不了这种时代趋势。”
对此,韩东晖表示,很多欧洲国家都很重视中学的哲学教育,哲学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培养整个学校乃至整个社会的哲学素养。“很多欧洲国家的民众整体素质比较高,这得益于他们从中学就开始的哲学教育。例如,法国的高考试题中就会有哲学作文。”
“我们的学生也应该掌握完整的哲学知识结构,提高学生对于经典哲学著作的了解,培养学生带有批判性、反思性、前瞻性的思维方式。”韩东晖说。
对于当下年轻人常常遇到的“迷茫”状态,哲学或许可以成为解开人生困惑的一把钥匙。事实上,哲学不仅仅是高校中众多专业之一,它有着别的专业所没有的思想深度,这样的精神根基不仅对于一个人的发展至关重要,而且是每个高校乃至社会的发展必需的基础。
姚新中认为,哲学应当是社会的守望者,而哲学教师则是哲学学科的守护者。“哲学是一个国家的精神支柱,具有传承文明的功能。我们要守护好哲学的学科特色、学科深度,把哲学精神和时代任务结合好,不为世俗所堕,这是我们的责任。”
然而,以哲学为首的人文学科,一直被很多高校教师称为“冷板凳”。在其他专业教师可以通过讲学、创业等方式为自己增加经历、收入时,不少哲学系老师只能“默默地看书、教书”。
去年11月24日,财政部、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专项资金管理办法》,通过实行资金分类管理,建立间接成本补偿机制和绩效奖励制度,下放预算编制和调剂权限等方式,力求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师的发展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
“不管外面的世界天翻地覆,也要守好自己的领域。”姚新中说道。
哲学要跨出本专业与其他学科交叉
真正的大学不应成为“知识的贩卖所”
哲学究竟应当被赋予怎样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职责?在去年12月8日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前夕,教育部提出,哲学社会科学中的绝大部分学科都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负有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职责。
那么,哲学应当如何发展呢?姚新中认为,在“实用主义”占主导的今天,不能要求所有人都去学哲学,“那只能把哲学庸俗化”。“因此,应当探索用哲学原理、哲学方法解决现实的问题,否则我们的哲学会越来越萎缩,必须要面对这个时代。与时俱进,就是要在应用哲学方面做一些工作。”
在姚新中所在的办公楼中,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看到了很多哲学院开办讲座的宣传海报,其中还包括时下最热的“基因编辑的挑战与机遇:科学的和伦理的思考”。
“目前,哲学在其他领域的应用还不够,应当与包括人文学科、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学科进行交叉。”姚新中表示,如今高校中的“分科教育”,给予学生工具性的知识很多,有深度的知识太少。因此,哲学要跨出本专业,与其他学科进行交叉,让学生建立起“哲学的头脑”。
近年来,不少高校的哲学院系开始了自己的交叉学科实验项目。例如,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建立了多院系联合培养的PPE专业(哲学、政治学与经济学),武汉大学建立了打通文史哲界限的“人文科学试验班”等。
而在当今自然科学蓬勃发展,人工智能、基因技术、生态科学等前沿技术不断吸引人们眼球的今天,以哲学为首的人文学科更应当找到自己的位置。
去年12月20日清华大学举办的“人文清华”讲坛第七讲中,清华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汪晖演讲的主题为“人文学科的当代挑战”。他说道,以哲学为首的人文学科毕业生发展受限,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些学科没能受到应有的重视。
“大学是和一般所谓国家、市场或其他机制所确定的场所不一样的。”汪晖讲道,“我们要追求真理,也要质询真理,大学拥有无条件质询的传统。”
这个质询的精神,正是从哲学中延伸出来的。汪晖指出,“现代大学质询的传统,在这个意义上,并不仅是我们今天说的人文学科,而是贯穿在所有的知识领域里的人文精神。这个精神在很多思想家、教育家看来,就是大学的灵魂。”
而对于每一个大学生来说,真正的大学不应成为“知识的贩卖所”。
“一个大学如果没有人文教育、没有人文精神,就不能成为真正的大学。大学是有灵魂的,所以要培养能够观乎人文、化成天下的人,是这样一个独特的场域。”汪晖说。
文章来源: 中国青年报
中国网教育频道热线:010- 商务合作:010- 传真:010- 合作QQ: 电子邮箱:edu@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您好,欢迎来到新东方
&&&&&&正文
高校哲学专业招生难就业难 如何“冷”中求变
来源:中国青年报
  在高校中,哲学专业是一种什么样的存在?对于当下的大学生来说,有多少人会主动选择哲学作为自己的专业?曾经,哲学专业一直是文科状元的理想。如今,这曾经的“思想殿堂”却成为调剂专业的“收容所”。
  在刚刚过去的2017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中,哲学专业仍然在经济、金融等热门学科的夹击下艰难生存。根据不久前发布的《2017年全国研究生招生数据调查报告》,从2010年到2015年硕士研究生各学科(不含艺术学科)招生情况来看,哲学招生规模保持平稳甚至有所下降。从招生人数来看,哲学专业不及1万的招生人数仅是工学招生人数的零头。
  招生难、就业难
  哲学的冷遇源于功利化的社会倾向
  说起那些年哲学的辉煌历史,不少哲学专业老师的眼中都闪烁着光芒。
  “那时,最聪明、最有能力的学生才能进入哲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党委书记韩东晖于1990年进入中国人民大学就读哲学专业,从本科到博士,再到留校任教,他在哲学领域一做就是26年。
  本科时,韩东晖班级中有很多各地的文科状元。但是,这些年来哲学院的状元们越来越少,问起本学院的学生“为什么来学哲学”,学生的回答令他有些尴尬,因为他们都说,自己是调剂过来的。
  “这个社会变得功利化倾向严重。”究其原因,韩东晖这样告诉记者。
  “一旦面临就业保研出国等重大选择,学生们就会把对个人长期发展有利的学科知识暂时放到一边,一些比较困难的课程理论思维训练暂时放到一边,自动偏向短期内对个人利益最大化的选择。”韩东晖认为,这种“集体无意识”的倾向让大学生们逐渐成为人们口中常说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除了招生难,就业困难如今成为另一个哲学院不得不面对的难题。即使一些高校是哲学学科的“排头兵”,也不得不承认哲学专业的学生在就业时受到了限制。
  “很多工作岗位不对哲学专业学生开放。”韩东晖坦言。
  “我们学院本科毕业的学生,大部分是选择继续深造,包括出国深造,或者换个专业读研,选择本科就业的学生不多。”韩东晖表示,硕士毕业生在党政机关、新闻出版、教师等行业的就业人数比较多。
  “短期追踪来看,哲学专业学生的发展可能不像经济、金融专业的学生挣钱多、发展好,但是长期来看,相当一批人在很多领域达到更好的发展水平。”韩东晖表示,这说明哲学教育对于一个人的人生规划和长期职业发展还是很有帮助的。
  韩东晖表示,哲学着重于人类概念思维的训练,着重于理论和价值关联起来,不止让学生思考如何获得知识、掌握技能,还教会学生如何看待对错、好坏等价值的问题,对于个体人格养成很有帮助。“我认为,哲学专业毕业生竞争能力是很强的。”
  实用化、目的化教育理念
  被冷落的哲学源于中学哲学教育的欠缺
  为何当今的学生和家长在选择大学专业时,都带着“功利”的眼光排斥哲学专业?不少哲学学者认为,中学哲学教育的欠缺是我国哲学教育发展受到冷遇的主要原因。
  “中学的教育让学生对于哲学的理解产生了偏差。”谈到哲学遇冷的症结,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院长姚新中说。
  “有的学生来到大学后上了几节课就说,你们现在教的东西根本不是哲学。”姚新中表示,现在的学生对于大学哲学专业所讲的内容很生疏,有遥不可及的感觉。为了应对这个问题,人大哲学院开了很多针对中学生的夏令营,让他们来了解什么是哲学。
  另一方面,如今的家长也欠缺哲学知识,家长对于哲学的不了解和偏见,也导致学生不愿选择报考哲学。
  姚新中有些无奈地告诉记者:“上大学的首要目的是要找到一个工作,学哲学好像就成了一个很不明智的选择。如今,实用化、直接化、目的化的导向对传统教育理念形成了很大的冲击。这是我们首先要面对的。”
  从长远来讲,这样的情况是不利于社会发展的。姚新中表示,“我们采取了很多措施,但一时还扭转不了这种时代趋势。”
  对此,韩东晖表示,很多欧洲国家都很重视中学的哲学教育,哲学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培养整个学校乃至整个社会的哲学素养。“很多欧洲国家的民众整体素质比较高,这得益于他们从中学就开始的哲学教育。例如,法国的高考试题中就会有哲学作文。”
  “我们的学生也应该掌握完整的哲学知识结构,提高学生对于经典哲学著作的了解,培养学生带有批判性、反思性、前瞻性的思维方式。”韩东晖说。
  对于当下年轻人常常遇到的“迷茫”状态,哲学或许可以成为解开人生困惑的一把钥匙。事实上,哲学不仅仅是高校中众多专业之一,它有着别的专业所没有的思想深度,这样的精神根基不仅对于一个人的发展至关重要,而且是每个高校乃至社会的发展必需的基础。
  姚新中认为,哲学应当是社会的守望者,而哲学教师则是哲学学科的守护者。“哲学是一个国家的精神支柱,具有传承文明的功能。我们要守护好哲学的学科特色、学科深度,把哲学精神和时代任务结合好,不为世俗所堕,这是我们的责任。”
  然而,以哲学为首的人文学科,一直被很多高校教师称为“冷板凳”。在其他专业教师可以通过讲学、创业等方式为自己增加经历、收入时,不少哲学系老师只能“默默地看书、教书”。
  去年11月24日,财政部、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专项资金管理办法》,通过实行资金分类管理,建立间接成本补偿机制和绩效奖励制度,下放预算编制和调剂权限等方式,力求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师的发展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
  “不管外面的世界天翻地覆,也要守好自己的领域。”姚新中说道。
  哲学要跨出本专业与其他学科交叉
  真正的大学不应成为“知识的贩卖所”
  哲学究竟应当被赋予怎样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职责?在去年12月8日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前夕,教育部提出,哲学社会科学中的绝大部分学科都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负有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职责。
  那么,哲学应当如何发展呢?姚新中认为,在“实用主义”占主导的今天,不能要求所有人都去学哲学,“那只能把哲学庸俗化”。“因此,应当探索用哲学原理、哲学方法解决现实的问题,否则我们的哲学会越来越萎缩,必须要面对这个时代。与时俱进,就是要在应用哲学方面做一些工作。”
  在姚新中所在的办公楼中,记者看到了很多哲学院开办讲座的宣传海报,其中还包括时下最热的“基因编辑的挑战与机遇:科学的和伦理的思考”。
  “目前,哲学在其他领域的应用还不够,应当与包括人文学科、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学科进行交叉。”姚新中表示,如今高校中的“分科教育”,给予学生工具性的知识很多,有深度的知识太少。因此,哲学要跨出本专业,与其他学科进行交叉,让学生建立起“哲学的头脑”。
  近年来,不少高校的哲学院系开始了自己的交叉学科实验项目。例如,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建立了多院系联合培养的PPE专业(哲学、政治学与经济学),武汉大学建立了打通文史哲界限的“人文科学试验班”等。
  而在当今自然科学蓬勃发展,人工智能、基因技术、生态科学等前沿技术不断吸引人们眼球的今天,以哲学为首的人文学科更应当找到自己的位置。
  去年12月20日清华大学举办的“人文清华”讲坛第七讲中,清华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汪晖演讲的主题为“人文学科的当代挑战”。他说道,以哲学为首的人文学科毕业生发展受限,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些学科没能受到应有的重视。
  “大学是和一般所谓国家、市场或其他机制所确定的场所不一样的。”汪晖讲道,“我们要追求真理,也要质询真理,大学拥有无条件质询的传统。”
  这个质询的精神,正是从哲学中延伸出来的。汪晖指出,“现代大学质询的传统,在这个意义上,并不仅是我们今天说的人文学科,而是贯穿在所有的知识领域里的人文精神。这个精神在很多思想家、教育家看来,就是大学的灵魂。”
  而对于每一个大学生来说,真正的大学不应成为“知识的贩卖所”。
  “一个大学如果没有人文教育、没有人文精神,就不能成为真正的大学。大学是有灵魂的,所以要培养能够观乎人文、化成天下的人,是这样一个独特的场域。”汪晖说。
新东方网高考官方微信:新东方高考 (微信号:xdfgaokao)
最新高考热点资讯、高考报名信息、高考历年真题、高考热门课程,请扫一扫二维码,关注我们的官方微信!
知分选大学
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山东山西内蒙古陕西辽宁吉林黑龙江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广东广西福建甘肃青海宁夏新疆西藏港澳台
说明:系统推荐的大学是依据往年数据计算所得,供广大考生填报志愿参考使用!
专题 & 院校库
新东方中学辅导专区
版权及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含本网和新东方网)
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仅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转载稿的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新东方",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见稿后在两周内速来电与新东方网联系,电话:010-。
请选择城市
请选择学校
请选择城市
请选择学校
请选择城市
高考实用工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高校毕业生就业难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