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sidn翻译n是什么意思

我的图书馆
科技名词定义
中文名称:
英文名称:
Radix Rubiae(拉);India madder root
茜草科植物茜草 Rubia cordifolia L.的干燥根及根茎。
应用学科:
(一级学科);(二级学科);(二级学科)
茜草,别名蒨草、血见愁、、活血丹、土、红内消等。植物,多年生攀援草本,根数条至数十条丛生,外皮紫红色或橙红色,叶四片轮生,具长柄,叶片形状变化较大,卵形、三角状卵形、宽卵形至窄卵形,浆果球形,红色后转为黑色,6~9月,果期8-10月。生于山坡路旁、沟沿、、灌丛及林缘,春、秋季采挖。有、活血化瘀的功效。主治血热咯血、产后瘀阻腹痛、、风湿痹痛等症。
多年生攀援。茎四棱形,有的沿棱有倒刺。叶4片轮生,其中1对较大而具长柄,卵形或卵状披针形,长2.5~6cm或更长,宽1~3cm或更宽;和背脉有源小倒刺。聚伞花序顶生或腋生;花小,萼齿不明显,绿色或白色,5裂,有缘毛。果肉质,小形,熟时紫黑色。花果期9~10月。
  生于山坡岩石旁或沟边草丛中。主产、、、、。
  采制春、秋季采挖,除去,晒干。
  该品根茎呈结节状,丛生粗细不等的根。根呈圆柱形,略弯曲,长10~25cm,直径0.2~1cm;表面红棕色或暗棕色,具细纵皱纹及少数细根痕;皮部脱落处呈黄红色。质脆,易折断,断面平坦皮部狭,紫红色,木部宽广,浅黄红色,导管孔多数。无臭,味微苦,久嚼刺舌。
1.该品根横切面:木栓6~12 列,含棕色物。皮层有的含红棕色颗粒。韧皮部细胞较小。形成层不甚明显。占根的主要部分,全部木化,不明显。薄壁细胞含针晶束。 
  2.取该品粉末0.2g,加5ml,振摇数分钟,滤过。滤液加试液1ml,振摇,静置使分层,水层显红色;醚层无色,置紫外光灯(365nm)下观察,显天蓝色荧光。 
  3. 取该品粉末0.5g,置锥形瓶中,加10ml,处理30分钟,滤过,滤液浓缩至约1ml,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茜草对照药材0.5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再取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含2.5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
  照薄层法(附录ⅥB)试验,吸取上述三种溶液各5μl,分别点于同一以为黏合剂的薄层板上,以醚(60~90℃)-丙酮(4:1)为,展开,取出,晾干,置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和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
  照(附录ⅥD)测定。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 用十八烷基硅烷键合为填充剂;甲醇-水-(310:90:3)为流动相;检测为250nm。理论板数按大叶茜草素峰计算应不低于4000。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精密称取大叶茜草素对照品适量,加制成每
1ml含80μg的溶液,即得。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取该品粉末约0.2g,精密称定,置具塞锥形瓶中,精密加甲醇25ml,称定重量,浸泡过夜,超声处理30分钟,放冷,再称定重量,用甲醇补足减失的重量,摇匀,滤过,取续滤液,即得。 
  测定法分别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与供试品溶液各5μl,注入液相色谱仪,测定,即得。 
  该品按干燥计算,含大叶茜草素(C17H15O4)不得少于0.40%。
  【性味归经】苦,寒。归肝经。 
  【功能主治】,止血,祛瘀,通经,镇咳,祛痰。用于吐血,,,外伤出血,经闭瘀阻,痹痛,跌扑肿痛。现代医学临床研究:可以治疗出血性疾患,,,,治疗软组织损伤,治疗。 
  【用法用量】6~9g。 
  【染料作用】茜草是一种天然的,自古有之。使用部位:根(含蒽酮类、紫茜素、茜素等)。
  1.茜草(雷公炮炙论):"凡使茜草根,用铜刀于槐砧上锉,日干,勿犯铁并铅。"《简要济众方》:"生捣罗为散。"《圣济总录》:"拣净锉碎。"现行,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厚片或段,干燥,筛去灰屑。生用凉血止血,活血祛瘀。
  2.茜草炭《十药神书》:"烧灰存性,研极细末,用纸包,碗盖于地上一夕,出火毒。"现行,取净茜草段或片,置锅内用武火加热,炒至表面焦黑色,内部棕褐色,喷淋清水少许,灭尽火星,取出再炒至水气逸尽,取出,晾干,凉透。炒炭后寒性降低,性变收涩,止血作用增强。
  3.炒茜草《》:"入药锉炒用。"现行,取净茜草段或片,置锅内用文火加热,炒黄。
  4.酒制茜草 《外科启玄》:"酒洗。"《得配本草》:"酒炒行血。"现行,取净茜草片与黄酒拌匀,置锅内用文火微炒,取出,晾干。每茜草片100kg,用黄酒25kg。
  5.饮片性状:茜草参见"药材鉴别"项。茜草炭形如茜草片或段,呈焦黑色,内部棕褐色。略具焦糊气,味苦。炒茜草形茜草,表面焦。酒制茜草形如炒茜草,微具酒气。贮干燥容器内,置通风干燥处。酒制茜草密闭,茜草炭及时散热,防止复燃。
  药物应用鉴别
  作为茜草使用的还有:
  1.Rubia schuman-niana Pritz,为茜草的主流品种,云南、也作茜草使用。
  2.披针叶茜草R. lanccolata Hayata四川、将根、藤一起收购当茜草使用,、广西、南部也作茜草使用。
  3.钩毛茜草R. oncotricha Hand.-Mazz.云南作茜草收购。
  4.茜草R. podantha Diels 形态与上种相似,云南丽江、地区当茜草收购。
  5.膜叶茜草R. membranacea (Franch.)Diels 四川、云南、陕西南部民间以根作茜草使用。
  6.金剑草R. alata Wall. 四川、贵州当茜草使用。
  7.R. sylvatica Nakai当茜草收购。
  8.狭叶茜草R. truppeliana Loes山东当茜草使用。
  9.光茎茜草R. wallichiana Dence.云南当茜草使用。
  10.卵叶茜草R.ovatifolia Z.Y. Zhang四川、陕西南部当茜草使用。
  11.洋茜草R.tinctorum L.新疆作茜草收购使用。
  性味苦;寒归肝;心经
  药材基源为茜草科植物茜草的根。
  茜草根为茜草科植物茜草的根及根茎。其性寒,味苦,入心、肝经,具有行血止血、通经活络、止咳祛痰的功效,常用于治疗吐血、衄血、尿血、便血、血崩、经闭、风湿痹痛、跌打损伤、瘀滞肿痛、黄疸、慢性气管炎等症。市场上有以同科植物蓬子菜的干燥根冒充茜草根,使用时注意鉴别。
  真品茜草根:呈不规则块状,顶端有地上茎残基及细根残留,其下着生数条或数十条支根。支根圆柱形而弯曲,长约10~20厘米,直径约0.1~1厘米,表面棕色或红棕色,有细纵纹,栓皮较易剥落,而露出黄红色的木部;质脆易折断,断面平坦,黄红色或淡红色,有多数小孔;闻之气微,味微苦,久嚼刺舌;切片后,用热水浸泡后水成淡红色。
  伪品蓬子菜根:外观亦呈不规则的块状根,但长比正品短,且直径较细,外表灰褐色或浅棕褐色,无栓皮易剥落的特征;质硬不易折断,断面类白色或灰黄色,有同心环状排列的棕黄色环纹;闻之亦气微,口尝味淡,无苦味和刺舌感;切片后,用热水浸泡后水呈淡黄色。
  药理研究表明,茜草根具有较强的止咳祛痰作用,并能增强子宫收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卡他球菌、肺炎球菌及流感杆菌均有一定抑制作用,而伪品蓬子菜根虽为同科植物,但不具这些功效,故不可代替正品使用。 [1]
茜草(18张) 茜草为人类最早使用的红色染料之一,故茜草又名:破血草、染蛋草、红根草等。茜草所染不是那种鲜艳的真红,而是比较暗的土红,在印染界有专门的术语叫做Turkey red(红)。
  古文献中早有记述,《》有“缟衣茹藘,聊可与娱”、“茹藘在阪”等句。西汉传《郑风。东门之墠》云:茹藘(音虑),茅蒐(音搜)也。唐云:茹藘,茅蒐,蒨(音茜)草也。(按:蒨草即茜草)
  《》记有“染园出卮茜,供染御服”之句。《史记?货殖传》中亦有“千亩卮茜,其人与千户侯等”的记载,可见当时栽植茜草可享有厚利,茜草染红在周朝以前即受到相当的重视。《》云:“陶隐居本草言:东方有而少,不如西方多,则西草为茜,……”时珍曰:“茜草十二月生苗,蔓廷数尺,方甚中空有劢,外有细刺,数寸一节,每节五叶,叶如乌药叶而糙涩,面青背绿,七八月开花结实,如小椒大,中有细子。……可以染绛……。”清代《物理小识?卷之六》中亦有“茜草染紫”、“茜红以汤,退红以石灰水,退后茜不失铢两。”等句,《》一书对茜草也有许多解说。台早期志书中也屡有记载,像康熙五十六年本《诸罗县志》记曰“茜草染绛之草,一名茅搜……,土番多用此以染兽毛,兼以染藤;然秘而不传,莫知所生之处汉人鲜有识者。”《重修?山县志?卷十一》中附录《瀛壖百?》:“番妇自织布,以狗毛、苎麻为线,染以茜草,错杂成文,夺目,名。达戈纹番以被体。汉以为衣包,颇坚致。”其后各地志书中屡见转摘本文,如《淡水厅志》、《嘉义县志》、《台湾府葛玛兰厅志》、《台湾通史》等内容,都与前文相当一致。
六十多年前,杜燕孙氏在《国产植物染料染色法》一书中,对茜草的染色有详细的解说,对成分也有说明“中之色素为茜素、茜紫素、赝茜紫素三种,茜素为主要者。此物含于根中成配醣体,若用硝酸沸煮之,则在根内发酵,而成素。茜素之体,存在于新鲜之茜草根中,微溶于冷水,易溶热水、及醚中,溶于咸性液内呈血红色…。”古代不可能用硝酸来水解茜草配糖体,采用的是类似靛蓝的发酵水解法,通过微生物的作用将配糖体的甙键水解切断。然茜草素对棉纤维没有足够的亲和力,必须依靠铜、铝、铬等金属盐的媒染作用(古代就是采用红帆、蓝矾、等天然盐),在纤维和染料之间架起一座手牵手的“媒染”桥梁,以间接提高茜草素在纤维素上的亲和牢度。
  茜草可以概分为茜及茜两类,东洋茜又因产地不同,而有茜、茜、日本茜等名称。就染红的的效果来说,西洋茜和印度茜皆远优于中国茜。中国、及日本等所产的东洋茜,染色时其红色素较薄而橙色味较强,不若西洋茜与印度茜的鲜红。茜草染色时可用新采集的生鲜茜根,也可以使用中药店所购买的干茜根。
【贮藏】置干燥处。
  【附方】
  ⒈ 治吐血燥渴。《》:用茜根、雄祛皮,等份,研末,井水糊丸如弹子大,每次温水化服一丸。
  2. 黑髭乌发茜草500克,1500克取汁,用水五大碗,煎茜草绞汁,将渣再煎三次,用汁同地黄汁微火煎成膏,瓶装;每日空腹温酒服半匙,一月髭发如黑漆,忌,五辛。
  3. 鼻血不止《本事方》:茜根、各50克,乌梅肉15克,研末,炼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次乌梅汤送服五十丸。
  4. 五十岁行经《唐药经验方》:五十后,经水不止,作败血论。用茜根,又名过山姜50克,、、炙各25克,生地黄50克,小儿胎发一团烧灰,分作六剂,每剂用水一盏半,煎七分,入发灰服。
  别名:茹藘、茹卢本、茅蒐、藘茹、蒐、茜根、蒨草、地血、、芦茹、血见愁、、地苏木、活血丹、红龙须根、沙茜秧根、五爪龙、满江红、九龙根、红棵子根、拉拉秧子根、小活血龙、土、四方红根子、红茜根、入骨丹、红内消
  拉丁植物名
  Rubia cordifolia L.[Rubia akane Nakai]
  归经肝;心;肾;脾;胃;
  功效;
茜草(15张)
  《》载有"四鸟贼骨-藘茹丸",这是茜草入药的最早记载。《本经》则载有"茜根",明确了药用部分为根。《别录》指出茜根"可以染绛……生乔山川谷。"《本草经集注)云:"此则今染绛茜草也。东间诸处乃有而少,不如。"《蜀本草》曰:"叶似枣叶,头尖下阔,茎叶俱涩,四五叶对生节间,蔓延草本上,根紫赤色。今所在有,八月采根。"《纲目》谓:"茜草十二月生苗,蔓延数尺。方茎中空有筋,外有细刺,数寸一节。每节五叶,叶如乌药叶而糙涩,面青背绿。七、八月开花,结实如小椒大,中有细子。"以上所述形态特征及可以染绛等特点,与今之茜草之相符。
  主治:血热咯血;吐血;;尿血;;;经闭;产后瘀阻腹痛;跌打损伤;痹痛;;疮痈;痔肿
  生态环境:生于山坡路旁、沟沿、、灌丛及林缘。
  1、论茜草功擅活血:
  1.1.:"茜草,气温行滞,味酸入肝,而咸走血,专于行血活血。俗女子经水不通,
茜草的图片(20张)以一两煎酒服之,一日即通,甚效。"(《纲目》)
  1.2.杜文燮:"茜草,疗中多,治跌扑损伤。吐下血如烂肝,凝积血成瘀块,虚热崩漏不止,劳伤吐衄时来,室女经滞不行,妇人产后血晕,治之皆愈。大都皆血家药也,故血滞者能行之,血死者能活之。痘家红紫干枯者,用之干中甚妙。外症疮疖者,用之于排脓药中立效。其曰除乳结为痈者何?盖乳者血之所为也,用此剂以行之,则血行而痈自散矣。"(《药鉴》))
  1.3.汪绂:"茜草,色赤入血分,泻肝则血藏不瘀,补心则血用而能行,收散则用而不费;故能剂血气之平,止妄行之血而祛瘀通经,兼治痔瘘疮疡扑损。"(《医林纂要·药性》)
  1.4.苏廷瑰:"茜草,入肝与心包经,二经滞血为病宜此。方书用以疗吐血、衄血及尿血、泻血、诸热证,意主于从治而导瘀耳,非谓其性凉能止动血也。"(《药义明辨》)
  1.5.蒋溶:"茜草,惟宜血滞,缘滞者多也。虚劳亦因于瘀血者多,故宜治之。"(《革金裘本草述录》)
  2、论茜草行血凉血为治血热诸症之要药:
  2.1.:"茜草,行血凉血之要药也。非苦不足以泄热,非甘不足以活血,非咸不足以入血软坚,非温少阳之气不足以通行,故主痹及疸,疸有五,此其为治,盖指蓄血发黄,而不专于湿热者也。痹者血病。行血软坚则痹自愈。甘能益血而补中,病去血和,补中可知矣。苦寒能下泄热气,故止内崩及下血。除热,故益。跤跌则瘀血,血行则踒跌自安。凉无病之血,行已伤之血,故治蛊毒。《药性论》味甘主六极伤心肺,吐血泻血;《》味酸止鼻洪,带下,产后血晕,乳结,月经不止,肠风痔瘘,排脓,治疮疖,泄精,尿血,扑损瘀血,皆取其凉血行血,苦寒泄热之功耳。"(《本草经疏》)
  2.2.张山雷:"茜根性寒,所主多血热失血之证。古今说解,都无异义。而《本经》主治,独以寒湿二字为冠,最为不伦,虽各本无不尽同,然病情药性大相矛盾。此必古人传写之讹,不可望文生义,曲为附和。指血瘀血热,痹着不行而言。茜草寒凉,入血能通瘀活络,是以主之。古人论痹,本有热痹一候,此必不可与上文寒湿连属读之,而谬谓可治寒痹、湿痹也,黄疸本属热症,此则并能清热逐瘀,谓指蓄血发黄,而不专于湿热,其说甚是。补中以清热,言热淫于里,则中气伤,惟去其热,清其血,则中得其补。经文最简,皆当观其会通,并非泛泛言之。
  采收和储藏栽后2-3年,于11月挖取根部,洗净,晒干。
  分布于全国大部分地区。
  茜草,《纲目》云:“陶隐居本草言东方有而少,不如西方多,则西草为茜。”西天王草、四岳近阳草,皆为茜草之隐称也。茜,亦作蒨,《玉篇·草部》:“蒨,青葱之貌。”谓其草盛,言此草“丰贱”,故“蒨”,当由长势茂盛得名。蒐,《说文》:“蒐,茅蒐,茹藘(一作芦),人血所生,可以染绛。”“人血所生”乃古人虚妄之说。注:“云人血所生者,释此字所以从鬼也。从卄鬼,会意。茅蒐、皆叠韵也。”茹芦,《说文》作“茹芦”,按《说文》:“茹,饲马也。”《尔雅义疏》云:“今田家名驴馓子,驴喜啖之也。”此名因饲驴而得,字因义类,从“卄”作“茵”,因此茹藘本当为茹芦。血见愁及诸”破血”、“活血”等名皆由化瘀止血之功。其根色紫赤,可用以染绛,故有地血、染绯草、红根草诸名,过山龙、九龙根、牛蔓等,皆因攀援蔓生而命名。叶四片轮生,故有四轮草、风车草之名。《纲目》云:“数寸一节,每节五叶”(观察有误),故称五爪龙、五叶藤。因茎叶有倒刺,而有拉拉秧子、锯锯草、粘蔓草诸名。
  及无瘀滞者慎服。
  1.《本草经集注》:"畏鼠姑。"
  2.《本草蒙签》:"勿犯铜铁。"
  3.《本草经疏》:"病人虽见血症,若加泄泻、饮食不进者,勿服。"
  4.《本草正》:"气虚不摄血及脾寒者勿用。"
  5.《本草汇言》:"精虚血少者,脾虚胃弱者,阴虚火胜者,俱禁用之。"
  6.《本草从新》:"无瘀滞者忌投。"
  7.《本草求真》:"血虚发热者忌用。"
  1.治疗吐血不定:茜草50克.生捣罗为散.每服10克,水一中盏 煎至七分放冷 食后服之.(《简要济众方》)
  2.治疗吐血后虚热躁渴及解毒:茜草(锉)、黑豆(去皮)、甘草(炙锉)各等分.上三味 捣罗为细末井华水和丸如弹子大.每服一丸 温热水化下不拘时服.(《圣济总录》茜草丸)
  3.治疗妇女经水不通:茜草50克.黄酒煎 空心服.(《经验广集》)
  4.治疗衄血无时:茜草根、艾叶各50克,乌梅肉(焙干)25克.上细末 炼蜜丸如梧子大.乌梅汤下三十丸.(《本事方》茜梅丸)
  5.治疗产后劳倦过度,阴道突然大出血,或手术后出血不止,色红无块,采微胀而腹不痛,脉数无力:党参18克,黄芪12克,白术9克,龙骨15克,乌贼骨30克,阿胶珠、茜草、龟板各9克,三七3克,血余炭9克。水煎,温服。(摄血固冲汤)
  6.治疗月经过多:生地黄12克,白芍12克,女贞子12克,旱莲草12克,大蓟15克,小蓟15克,槐花(炒)9克,茜草9克,蒲黄(炒)6克,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茜草知识介绍:
  茜草为茜草科植物茜草的根及根茎。南北各地均产。春、秋两季均可采挖,去掉茎苗,洗净晒干,生用或炒用。
  茜草根茎呈结节状,下面着生多条细长根。根圆柱形,长10至30厘米,直径0.1至0.5厘米。表面红棕色,有细皱纹及根痕,皮部脱落处呈黄红色,质脆易断,断面平坦,皮部狭,紫红色,木部宽广,浅红色,有众多细孔(导管孔),气微,味微苦。以根条均匀,色红棕者为佳。
  茜草补充信息:
  根据炮制方法的不同分为茜草、茜草炭,炮制后贮干燥容器内,置通风干燥处。
  茜草适合人群:
  脾胃虚寒及无瘀滞者慎服。
  茜草食疗作用:
  茜草味苦,性寒,归心、肝经,入血分,能散能敛,可升可降
  具有凉血止血,活血祛瘀,清热解毒的功效
  主治血热咯血吐血、衄血、尿血、便血、崩漏,经闭,产后瘀血腹痛,跌打损伤,风湿痹痛,黄疸,疮痈痔漏,虫蛇咬伤。
  茜草做法指导:
  1、凡血热所致咯血、吐血、衄血、尿血者,可与大小蓟、白茅根、栀子、皮等配伍,以增强凉血止血之功
  2.凡瘀血经闭者,可与蒲黄、赤芍、红花、当归等配伍,以增强活血通经作用
  3.凡热郁心胸,心中烦热者,可与栀子、配伍,以增强清心泻火之功。
  根含蒽醌甙茜草酸(Rubierythrinic acid)、水解生成甙元茜素(Alizarin)及.尚含紫色素(紫茜素,Purpurin)、伪紫色素(伪紫茜素,Pseudopurpurin)、茜草色素(Munjistin).
  化学成分
1.茜草根含蒽醌衍生物:茜草素(alizarin),羟基茜草素(purpurin),异茜草素(purpuroxanthine,xanthopurpurin),1-羟基-2-甲基蒽醌(1-hydrox-2-methy1anthraquinone),1, 4二羟基-6-甲基蒽醌(1,4-dihydroxy-6-methylanthraquinone),去甲虎刺醛(nordamnacanta1),大黄素甲醚(physcion),1-羟基2-甲氧基蒽醌(1-hydroxy-2-methoxyanthraquinone),1,4二羟基 2-甲基-5-(或8)-甲氧基蒽醌[1,4-dihvdroxy-2-methyl-5(or 8)-methoxyanthraquinone〕,1,3-二甲氧基-2-梭基蒽醌(1,3-dimethoxy-2-carboxyanthraquinone),1,3-二羟基-2-甲基蒽醌(1,3-dihydroxy-2-methylanthraquinone, rubiadin),1,3-二羟基-2-乙氧基甲基蒽醌(1,3-hydroxy-2-ethoxymethylanthraquinone),2-甲基-1,3,6.三羟基蒽醌(2-methyl-1,3,6-trihydroxyanthraquinone),1,4-二羟基-2-乙氧基羰基蒽醌(1,4-dihydroxy-2-carboethoxyanthraquinone),1-羟基-2-羧基-3-甲氧基蒽醌(1-hydroxy-2-carboxy-3-methoxyanthraquinone),1-羟基-2-甲基-6(或7)-甲氧基蒽醌[1-hydroxy-2-methyl-6 (or 7)-methoxyanthraquinone],1,3-二羟基-2-甲氧基甲基蒽醌(1,3-dihydroxy2-methoxymethylanthraquinone),1-甲氧基-2-甲氧基甲基-3-羟基蒽醌(1-methox-2-methoxymethyl-3-hydroxyanthraquinone),4-羟基-2-羧基蒽醌(4-hydroxy-2-carbexyanthraquinone),1,4-二羟基-2-羟甲基蒽醌(1,4-dihydrox-2-hydroxymethylanthraquinone),1-羟基-2-羟甲基蒽醌(1-hydroxy-2-hydroxymethylanthraqui-none),3-甲酯基-1-羟基蒽醌(3-carbomethoxy-1-hydroxyan-thraquinone),1,4-
二羟基-2-甲基蒽醌(1,4-dihydrox-2-methy-lanthraquinone),乌楠醌(tectoquinone)-2-O-β-D-木糖(1→6)-β-D-葡萄糖甙[1,2-dihydroxyanthraquinone-2-O-β-D-xylosyl(1→6)-β-D-glucoside,ruberythric acid],1,3,6-三羟基-2-甲基蒽醌-3-0-(6'-O-乙酰基)-α-鼠李糖-(1→2)-β-葡萄糖甙[1,3,6-trihydroxy-2-methylanthraquinone-3-0-(6'-O-acetyl)-α-rhamncoyl-(1→2)-β-glucoside],1,3,6-三羟基-甲基蒽醌-3-O-α-鼠李洛(1→2)-β-葡萄糖甙甙[1,3,6trihydrox-2-methylanthraquinone-3-O-α-rhamnosyl-(1→2)-β-glucoside],1,3-二羟基-2-羟甲基蒽醌-3-O-木糖(1→6)-葡萄糖甙[1,3-dihydroxy-2-hy-droxymethylanthraquinone-3-O-xylosyl(1→6)-glucoside,lucidinprimevoroside],1-乙酰氧基-6-羟基-2-甲基蒽醌-3-O-α-鼠李糖(1→4)-α-葡萄糖甙[1-acetoxyihydroxy-2-methylanthraquinone3-O-α-rhamnosyl(1→4)-α-glucoside],1,3,6-三羟基-2-甲基蒽醌-3-O-(6'-O-乙酰基)-β-D-葡萄糖甙[1,3,6-trihydroxy-2-methylanthraquinone-3-O-(6'-O-aceiyl)-β-D-g1ucoside],1,3, 6三羟基-2-甲基蒽醌-3-O-(3'-乙酰基)-α-鼠李糖(1→2),葡萄糖甙[1,3,6-trihydroxy-2-methylanthraquinone-3-O-(3'-O-acetyl)-α-rham-nosyl(1→2)glucoside]及异茜草素-3-O-β-D-葡萄糖甙(xanthop-urpurin-3-0-β-D-glucoside)。
  2.萘醌衍生物:大叶茜草素(mollu-gin,rubimaillin),2-氨基甲酰基-3-甲氧基-1,4-萘醌(2-car-bamoyl-3-methoxy-1,4-naphthoquinone),2-氨基甲酰基-3-羟基-1,4-萘醌(2-carbamoyL-3-hydroxy-1,4-naphthoquinone),去氢-α-拉杷醌(dehydro-α-lapachone),呋喃大叶茜草素(furomol1ugin),二氢大叶茜草素(dihvdromollugin),茜草内酯(rubi1ac-tone),2'-甲氧基大叶茜草素(2'-methoxymollugin),2'-羟基大叶茜草素(2'-hydroxymollugin), 1-甲氧基-2'-羟基二氢大叶茜草素(1'-methoxy-2'-hydroxydihydromollugin),1',2'-二羟基二氢大叶茜草素(1',2'-dihydroxydihydromollugin),2-梭甲基-3-异戊烯基-2,3-环氧-1,4-萘醌(2-carboxymethyL-3-prenyl-2,3-epoxy-1,4-naphthpeuinone),钩毛茜草聚萘醌(rubioncolin)。
  3.萘衍生物:2-甲酯基-3-异戊烯基-1,4-萘氢醌-双-β-D-葡萄糖甙(2carbomeiboxy-3-prenyl-1,4-naphthohydroqunone-di-β-D-glucoside),3-甲酯基-2-(3'-羟基)-异戊基-1,4-萘氢醌-1-0-β-D-葡萄糖甙[3-carbomethoxy-2-(3'-hydroxy)-isopentyl-1,4-naphthohydroquinone1-O-β-D-glucoside]等。具抗癌作用的环己肽:RA(rubiaakane)-Ⅰ、Ⅱ、Ⅲ、Ⅳ[14]、Ⅴ、Ⅶ[15]、Ⅵ、Ⅷ[16]、Ⅸ、Ⅹ^[17]、Ⅺ、Ⅻ、ⅩⅢ、ⅩⅣ[18]、ⅩⅤ、ⅩⅥ[19]。
  4.三萜化合物:黑果茜草萜(ru-biprasin)A、B,茜草阿波醇(rubiarbenol)D,齐墩果酸乙酸酯(oleanolic acid acetate),齐墩果醛乙酸酯(oleanolic aldehvde ac-etate);其他:6-甲氧基都桷子甙酸(6-methoxygenipeidicacid)东茛菪素(scopo1eto1,scopo1etin),(fattyacids),(β-siiosterol)及胡萝卜甙(daucOsterol)等。
  5.另有报道茜草尚含1.3,6-三羟基-2-甲基蒽醌-3-0-木糖(1→2)-(6'-0-乙酰基)-葡萄糖甙[1,3,6-trihydroxy-2-methylan-thraquinOnes-3-0-xylosyl(l→2)-(6'-0-acetyl)-glucoside〕,茜草萜三醇(rubiatriol),及右旋-异松脂醇(iso1ariciresin-ol)。
  1. 止血作用 实验证明:该品有轻度止血作用.茜草根温浸液能缩短家兔出血和凝血时间,炒炭后作用更显著.
  2. 抗病原微生物作用 在内,茜草根对金黄色、白色葡萄球菌、、肺炎双球菌、卡他球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紫茜素对人型结核杆菌有微弱的抑制作用.
  紫茜素、茜素对、蜗牛、囊尾蚴、羊的寄生虫皆有毒性作用,但对鼠、兔、人等毒性很小.
  3. 止咳、祛痰作用 茜草根煎剂给小鼠灌胃,有止咳、祛痰作用.
  4. 对的作用 对离体兔回肠,茜草根煎剂能对抗乙酰胆碱的收缩作用.根的水对离体豚鼠有兴奋作用,产妇口服亦有加强子宫收缩的作用.在小鼠离体小肠试验中,紫茜素、茜素无明显解痉作用.
  5. 其他作用 茜草制剂能治疗膀胱结石.其对由镁和胺构成的结石有一定的溶媒作用,但对膀胱结石实际上并无多大作用,机制可能是兴奋肌肉,从而帮助的排除.对大鼠的实验性肾或膀胱结石的形成,也有某些抑制作用.
  大剂量茜草素能降低动物血压,却不影响心脏;有某些利尿及兴奋离体肠管(则略有降低)的作用.
  茜素能抑制大鼠皮肤通透性,与芦丁相似,可能有抗炎作用.
  【临床报道】
  治疗。鲜茜草六钱(干三钱)、橙皮六钱,加水200毫升,煎成100毫升。日服二次,每次50毫升。或将茜草、橙皮汁浓缩压片,每片0.6克(含生药茜草、橙皮各0.5克)。日服三次,每次10~15片。皆十天为一疗程。治疗123例,一疗程后显效率为69.1%。据观察,喘息型疗效略优于单纯型;不吸烟者疗效较高;男性显效率高于女性;年龄小、病程短、病情较轻者疗效均较好。茜草的止咳作用较强,祛痰、平喘次之,并有一定的消炎作用;服药后肺部干、湿性罗音及哮鸣音多数减少或消失。半年后随访1次,显效以上为36.6%,复发率为46.5%。1年后第二次随访,显效以上为33.3%,复发率为65.2%。服药期间未发现严重的副作用。
  用于血热妄行之多种出血证。茜草性寒入血分,能凉血止血,且能化瘀。凡血热妄行之出血证均可选用,兼瘀者尤宜。治血热咯血、吐血、衄血、尿血等证,轻者单用,重者可配、白茅根、等,以增强凉血止血之功,方如《十药神书》。
  治大肠蕴热之肠风便血,常配黄芩、、槐角等药,以清肠凉血止血。
  治血热崩漏,常配生地、生、侧柏叶等药,以凉血止崩;若气虚不摄,冲任虚损,漏下不止者,再配炙、、等药,以补气摄血,收涩固脱。用于瘀血经闭,产后瘀阻腹痛,跌打损伤肿痛,兼热者尤宜,因茜草有活血法瘀之功且能凉血。
  治瘀血经闭,可单用,或配丹参、赤芍、等药同用,则可增强活血通经作用;若为血枯兼瘀之经闭,又当配制首乌、黄、等,以养血活血通经。治产后瘀阻腹痛,属热者,常配、红藤、等药,以清热化瘀止痛;属寒滞者,常配当归、川芎、炮姜等药,以散寒暖宫、化瘀止痛;兼气虚血亏者,常配炙黄蔑、、当归等药,以补虚化瘀。
  治跌打损伤瘀肿,常配红花、川断、等药,以活血消肿疗伤。用于风湿痹痛。茜草活血通经,故亦治风湿痹痛,若属热痹者,常配忍冬藤、、秦艾等药,以清热通络止痛;属者,又当与川乌、、海风藤等同用,以、散寒通痹。用于黄疸。茜草凉血清瘀热而退黄,用治湿热黄疸,可配、山栀、大黄等药,以清热凉血,利湿退黄。用于疮痈,痔肿。茜草能凉血化瘀以消散疮痈,治热毒疮疡或乳痈,常配、银花、地丁等药;治肿痛,常配大黄、、地榆等药。[2]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15g;或入丸、散;或浸酒。
  出处《中华本草》
  【摘录】《》
  茜草 - 药(毒)理学
  小鼠灌服茜草根煎剂150g/kg,无死亡发生。羟基茜草素。茜草素对蚯蚓、囊尾蚴、蜗牛等有毒,但对哺乳动物和人等则相对无毒性。小鼠口服茜草双酯淀粉糊200mg无任何毒性反应;腹腔注射油酸乙酯茜草双酯混悬液的半数致死量为.4mg/kg。狗长期毒性结果表明,每日口服茜草双酯5.4g/只,连续90天,未见毒性反应,剂量增至9.6g/只,则出现明显毒性反应,个别动物死亡。 茜草根提取物对沙门菌属伤寒杆菌TA100和TA98有致突变作用,主要由其活性物质蒽醌衍化物光泽定(lucidin)所致。
  茜草高产栽培技术
  一、生长习性:茜草喜凉爽而湿润的环境。耐寒,怕积水。对土壤要求以疏松肥沃,土层深厚,富含有机质的沙质壤土栽培为好。
  二、整地与施肥:选地势高,排水好的田块,深耕细作。结合整地,施足基肥:每亩施土杂肥3000公斤,尿素20公斤,磷钾肥50公斤,然后作畦,等待播种。
  三、播种:茜草用种子繁殖,也可扦插繁殖。播种期分春播和秋播。春播在清明前后,秋播在封冻之前。
  种子繁殖:播前先在整好的畦面上开成浅沟,再将种子均匀地撒入沟内,覆土,浇水,保墒,以利出苗。行距为30厘米。每亩播种量3公斤。茜草出苗后,应加强田间管理,生长一年后即可移栽。移栽时,将茜草苗按行株距50×30厘米定植在整好的畦面上,浇水保墒,以利成活。
  扦插繁殖:选生长健壮,发育充实,无病虫害的茎蔓,每2—3节剪成插条。按行株距10×5厘米左右插入土中,上露1节。浇水、保墒、遮荫,以利成活。培育1年即可移栽。
  四、田间管理:茜草齐苗后,注意中耕除草。干旱天气及时浇水,阴雨天气注意排水。苗高30厘米时,于株旁插立支柱,供其攀援。花蕾现后,除留种株植外应摘除花蕾,以减少养分消耗。
  五、病虫害防治:茜草根腐病可于发病初期用1:1:120波尔多液防治,或用多菌灵防治。白粉病用粉锈宁防治。虫害主要有蚜虫,红蜘蛛,可用蚜螨净防治。
  六、收获与加工:茜草一般于移栽后2—3年的秋季,地上茎叶枯萎后采挖。先将地上茎藤割去,再刨出地下根,去净泥土,晒干即可入要出售。亩产量150公斤。
发表评论:
馆藏&25234
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转]&[转]&[转]&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poured resin地板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