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入门级中国古书推荐值得推荐

“大鹏一日乘风起,
扶摇直上九万里。”
五千年里数骄子:
武羞霸王,
文怒苏轼。
龙飞凤舞挥巨笔,
天下第一!
忽闻天外雷声急,
生灵亿万齐欢喜。
为赴大义轻生死:
生命不息,
奋斗不止。
多少豪情在诗集?
天开地辟!
历经蒙古铁骑的疯狂践踏;饱尝满清胡虏的野蛮奴役;残遭八国联军的枪炮轰击;忍受日本强盗的烧杀抢掠……压抑了几十年,几百年。今天,在华夏大地上,终于暴发出一股强大的生命力,激发出一种令天下所有炎黄子孙的心灵都为之震撼的东西——这,就是《诗词三百首》!
读了《诗词三百首》,颇有一种痛快淋漓的感觉,书中有雷鸣,有号角,有虎啸,有龙吟。好似惊涛骇浪,以波澜壮阔的气势,揭天掀地,席卷而来。大笔挥舞,铿锵有力,所向披靡。字字句句落地有声,振聋发聩。自然流露出处在变革时期的求索者“胸怀万里世界,放眼无限未来,阅尽千古风流,独占万世潇洒”的豪迈、奔放、乐观、旷达。
伟哉!《诗词三百首》。读了你,我们可以触摸到诗人的高风亮节!
壮哉!《诗词三百首》。读了你,我们可以呼吸到诗人的浩然正气!
天地之道,恒久不已。
利有攸往,终则有始。
——《周易》
《诗词三百首》真真写煞,真真写绝。不能不让人们引为知己,叹为观止。与其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支前奏曲,倒不如说是炎黄子孙从此走向繁荣昌盛的重要标志。
她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是作者强烈感情的喷发。她不单纯是作者博古通今之后的知识发挥,而且是作为一个平民的血与泪的痛苦结晶;作为一个战士的生与死的真实写照;作为一个学者的灵与肉的慷慨独白;作为一个游子的爱与恨的情感升华。
她叩响世纪之门,奏起时代弦律,歌唱美好生活。最贴切地道出了一个群体的心灵之声,最直接地反映了一代人的精神风貌。
前世不忘,后世之师。读了《诗词三百首》,能够使人想起一段难忘的岁月。是为跋。
《诗词三百首》是蹉跎岁月的积累;是丰厚历史的沉淀;是多彩人生的浓缩;是天地精华的提炼。非智者不能窥其门径,非仁者不能望其项背。
王怀军(中国)
在你的神韵中,我们获得了永恒;在你的圣律中,我们拥有了完美。你的《阳春、白雪》曲高和寡;《暗香、疏影》浅吟低唱;《日、月、星、辰》交相辉映;《风、霜、雨、雪》含情脉脉;《兰、梅、竹、菊》嘲世讥俗;《诗、词、歌、赋》神采飞扬……所有这一切都在我们的内心深处留下了终生难以抹灭的印象。
徐晓东(加拿大)
你永远是人们心目中的蓝天、大地、高山、大海。因为你象蓝天一样胸怀宽广;象大地一样包容万物;象高山一样坚韧不拨;象大海一样吸纳百川。
翟奉勤(澳大利亚)
如果把《诗词三百首》比作大海,那么其他各流派的诗则是缥缈在海平面上的一层雾,尽管雾有着迷人的风姿,有着如梦如幻的意境。但大海自有她汹涌澎湃、浩瀚深邃、无边无际、包罗万象的壮观。
马先华(新加坡)
《诗词三百首》既是一部鸿篇巨著的高度概括,又是一部盛世经典的精确简化。几乎每一首诗词的背后,都曾经有一个惊天地、泣鬼神的传奇故事。
巍昆仑(美国)
《满江红》一夜之间家喻户晓;《一剪梅》多少年来争相传阅;《渔、樵、耕、读》翻山越岭,不胫而走;《诗、情、画、意》漂洋过海,不翼而飞;书屋因《大雁歌》而生辉,闺房因《荷花图》而升华……所有这一切都充分有力地证明了《诗词三百首》已经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和历史的公正评价!
沈丹诚(台湾)
我们需要空气!我们需要阳光!我们更需要《诗词三百首》!每一次读到她,我们的灵魂就会得到一次彻底地净化!
她让我们永远记住了一个时代!永远记住了一个时代的真正英雄!
李光祖(香港)
打开《诗词三百首》,扑面而来的是一股浓厚的文化气息,这股气息来自高山、来自大海;来自天涯、来自海角;载满芬芳、载满激情;上下澎湃,纵横驰骋;沁人肺腑、发人深省;感人至深、催人泪下……
金来基(俄罗斯)
画家戴熙说过:“让人惊不如让人喜,让人喜不如让人思。” 《诗词三百首》记录的是一段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描绘的是一种世所罕见的人生感悟。许多历史画面因为有了这些题诗,从而获得了新的生命力,进而引发了人们更多的思考,个别画面甚至价值连城,这都是人们所始料不及的。
铁林(英国)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诗词三百首》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天且弗违,而况于人乎!况于鬼乎!
王金忠(德国)
五百年来第一诗人!五百年来第一词人!
他把世界上最神秘、最奇妙、最完美的文字,进行了一次最神秘、最奇妙、最完美地组合,把人类文明和智慧的结晶——诗词歌赋的境界推向了有史以来的最高峰。
高峰(日本)
再 版 说 明
华夏文明,精彩纷呈。
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诗词三百首》能够再版,又一次向世界证明了神州神韵的源远流长和古老文明的博大精深以及生命力量的无穷无尽,实现了多少人多少年的梦想。最终使优秀的传统得到继承,使崇高的精神得到发扬,使伟大的人格得到尊重。简而言之,是大势所趋,是民心所向,是众望所归。
通过《诗词三百首》,我们可以体会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艰辛;感受到“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励”的勇气;领略到“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的激情。
《诗词三百首》内涵丰富,简古流畅;深入浅出,厚积薄发;易学易记,易吟易诵。曾经产生过很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坚定过很强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今天,我们再一次读到她,除了可以尽情享受和惊叹她的大气之外,还能够找回那种久违了的自豪与欣慰,其历史意议和现实意义是永远无法预见、不可估量的。
在兰州城药店买完药后如何退...
您的举报已经提交成功,我们将尽快处理,谢谢!
推荐几本:《求医不如求己》;《人体使用手册》;《思考中医》,这几本对了解中医很有好处,网上都有的下。
诺基亚1110很不错,不过在购买时在注意下面一点:
市面上有两种卖法(1)(2)如下:
(1)按*#0000#显示版本号:
“大鹏一日乘风起,
扶摇直上九万里。”
五千年里数骄子:
武羞霸王,
文怒苏轼。
龙飞凤舞挥巨笔,
天下第一!
忽闻天外雷声急,
生灵亿万...
大家还关注有哪些入门级古书值得推荐?-中国学网-中国IT综合门户网站
有哪些入门级古书值得推荐?
来源:互联网 发表时间: 12:29:47 责任编辑:鲁晓倩字体:
供参考答案5:
谢不邀。多图预警。古文理解水平停止在高考备战水平实则是比较高的水平了,古文阅读无障碍是看古书看出来的。题主想看为人处世,陶冶情操的,那么我强烈建议你看一看《菜根谭》。这本书我已经看了几十遍。说实话,我颇为反感一些人总是说“要带着批判的眼光去阅读”,以我等潘恐辰纾尤蛔苁且婷坎档锰逦尥攴簦盼街夫荩孜街卸这本书里面,有相当一部分句子我在初读的时候觉得不可理喻,但若干年后,才晓得真他妈是至理。光风霁月,草木枯荣,小家碧玉,大冶洪炉。它让你知道:势力纷华,不近者为洁,近之而不染者尤洁;智械机巧,不知者为高,知而不用者为尤高。于是我们才晓得,许多所谓的清高是假清高,也明白了,那些在没钱的状态下说我若为官必清官的人多半是假的。它让你知道:交友须带三分侠气,作人要存一点素心。诚然如此!但如果理解无能,则会误解作者的本意。初次看罢,觉得做人要凭侠义,果然被坑。后来才知,所谓三分侠气,便有七分世俗。所谓一点素心,便不必为自己有些心计而懊恼。才知古人诚不我欺。它让你知道:我果为洪炉大冶,何患顽金钝铁之不可陶熔。我果为巨海长江,何患横流污渎之不能容纳。这意味着,狗屎的存在居然可以滋养我们,于俗世之中开出一朵美丽的花。看完了《菜根谭》受益匪浅,于是便再翻《围炉夜话》,再看《小窗幽记》,再看《幽梦影》。深刻的道理。美腻的句子。这种程度的古文,不建议你再看翻译。讲真,看过几个版本的翻译,有些完全是理解错误,有些真的是不入世也不出世。再说入门级的,那便是《经世奇谋》,明代学者俞琳编著,你要看的话,一定要买绿皮的。(有私信和留言问哪个绿皮的,我看了一下,是我记错了,应该是棕色的。)中国学网
绿色的是《菜根谭》:绿色的是《菜根谭》:《经世奇谋》主目录的中心思想主要是:如何优雅地工于心计?如何识破自己有没有被人当枪使?如何快速地领会领导意图?如何通过细节察觉未来的困难?如何反驳一个恶心到我的贱人?油嘴滑舌是怎样一种体验?总之,好看。好看才是初读最大的兴趣,能让古文不太好的人看进去的阅读才能循序渐进地提高其古文的水准,其他都是扯淡。于是你看完明朝的《经世奇谋》,就想着看其他版本的《经世奇谋》。于是你才晓得,《让子弹飞》里真假黄四郎的桥段,早就在《经世奇谋?伪擒李密》里头上演了。那时,王世充找了个长得很像李密的家伙,硬跟人说俺已经把李密抓住了,王世充军山呼万岁,李密军在李密的带领下溃不成军。看,如果你想当个编剧,这是多好的梗。如果你不当编剧,想当个高级黑,那就硬说本拉登还活着,他们只不过是杀了替身而已。如果你不想当高级黑,想当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那么,你去二龙山剿匪,便把二龙山认出你是条子的那个傻逼整死。你可以把白的说成黑的,是的,这就是杨子荣干掉栾平的奥义。好了,进阶完《经世奇谋》,就该更上一层楼了,我猜你的最终目的,是想写出古文一样的语句,在勾搭妹子的路上无往不利。以及,在未来的人生中碰见任何事都可以胸有成竹。太难。不如退而求其次,先看看蒙学。是的,古代幼儿必背。不要小瞧蒙学,以鲁迅、胡适等新文化领导者的文字功力,也都在幼年时期学过这些东西。当然,像《三字经》什么的,如果你不想再看,只是想迅速提高古文的理解力和创造力,我建议你看《声律启蒙》和《增广贤文》。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三尺剑,六钧弓,岭北对江东。人间清暑殿,天上广寒宫。两岸晓烟杨柳绿,一园春雨杏花红。谁人背后无人说,哪个人前不说人。有钱道真语,无钱语不真。不信但看筵中酒,杯杯先劝有钱人。闹里有钱,静处安身。来如风雨,去似微尘。浅显的精髓。深刻的道理。如果读起来不快乐,那就不要读。如果读起来觉得很兴奋,那就继续读。兴趣有了,古文水平水涨船高。于是你可以开始看《世说新语》《资治通鉴》《史记》甚至“二十四史”,古人笔记,散文,谏议。于是你会知道,现在发生的,就是过去发生的,将来发生的,现在在发生着。智者的预言是基于自己的学识,而庸人的言论也是基于自己的修养。但既然读过这些了,你也不会因那些恶俗的评语而感到愤怒,早在此之前,你就晓得了大自然容纳得了鲜花,自然也容纳得了粪土。如果你轻易就被人激怒,很容易就怀疑人生,周围总发生你理解不了的事情,只能说明你不够自然。最终的最终。你可以看《易经》。如果觉得没什么兴趣,建议你先看一下。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包罗万象,读懂了它,便读懂了宇宙。读不懂是因为自己程度不够,运用起来不对,那是因为自己理解错误。总之,世界上有很多人在践行着书中早就写过的知识,只是,相对于没看过古籍的人,看过的人会少走许多弯路。能流传下来并在小范围内广受赞誉的古籍,几乎每一条都是前人智慧的精华。就好比“如何更加顺利地拼装这个玩具”的说明书,自己瞎鸡巴走那些弯路是没有必要的。时间太瘦,指缝太宽。人生很短,别把精力浪费在走弯路上。直接拿来用吧。
供参考答案6:
张中行先生的《文言津逮》,王力先生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有这两本打底,可以结合着历史开始看了。建议先看《世说新语》,篇幅短,好玩,后世文章用典也多取自于斯。其他种类的书选评注版的看,比如黄侃分析的文心雕龙,陈鼓应的庄子,杨伯峻的论语等等。这方法至少对我挺有效,希望有帮助。
供参考答案7:
这个题目下出现的很多人,真是让人绝望。本人写这个答案,是本着客观严谨的态度,希望为真正需要的人带来一个指引,毕竟我是过来人。作为一个理工科的,我学这些摸索了很多年,这个答案所说的,都是自己实实在在的心得,我不希望大家在这个问题上走我走过的弯路,如是而已。而至于题主问什么,我觉得并不重要。因为知乎写答案,并不只是给题主一个人看的,题主想做票友,那么能看到我答案的人很可能不是这样。我不是大V,好歹也有近八千粉,如果这其中有一个人看到我的答案,取径取对了。我觉得我就功莫大焉。为什么读繁体,为什么还是竖排。很多人说我拿自己的专业秀优越,是在装逼。对于这个说法我只能说我很绝望。为什么要让大家一开始就读繁体竖排,是因为你要在这个话题继续走,那么百分之九十的书,都是繁体竖排的,上海古籍出版社、中华书局等,有几本其他版式的呢?开始不好好用简单的书适应,那么永远也不好适应。这是我的教训,改过来下了大功夫。以后不再答这类推荐书的题,嫌我装逼,那我知趣。谢谢。某些人不要纠缠我了。我的道理,是我自己的经历,回王丹兄的一段话,贴在这里,愿后来人能看到:还是那句话,道理上,你这个更近人情,更有道理。我那个,看着蛮横无理,简单粗暴。但是,日子长了,往往能看出差异来。因为,兴趣其实不是个事儿,趣味也不是。学起来,任何东西都是很苦的,很乏味的。我说的煞性子,不是我一个人的观点,过来人自然知道。屯了一堆书,每本翻了不到五十页的经历,我有,而且很长。如何煞性子,自然大家可以说有很多方法,但是我的经验是,别信那些。读书做事,要想把自己从拖延中拯救出来,非得把自己拉离舒适区不可。惰性有多大,身体有多诚实,各位想必都心知肚明。刚才看一个谈论拖延症的题,和我这个说法很接近。舒适着学,看着好,但是永远别太高估自己在舒适状况下的意志力。这玩意,是在不舒适的境况下锻炼出来的。很多事情,不是近人情就对,不是有道理就对。两人分别按君、我的路径走下去,十年为期,到时候试验二人之学力,便知端的。很可惜这个实验无法去做了,但是凭我这些年阅人阅事,结果我是知道的。---------------------------------------------------------------------------------------------------------------------------被实名反对了好几次,那我说话就不客气了。我说在最前面的是:读古籍,和知道古籍说了些啥东西,不是一回事。不知道啥意思,我举个例:说读二十四史,是读古籍。那么读《白话二十四史》,知道二十四史说了些啥,那不叫读古籍。先搞清这个区别。读古籍这个事情,是干嘛。既然点名了要读古籍,那就要煞性子,煞不住性子,一辈子都只是票友。而对于票友,我提不出什么具体的门径,因为已经自我很放纵了,贪图轻松了,那么读啥都一样呗,干脆去读白话翻译算了。而如果你不想做票友,那么我下面提出的门径,大抵是实用的。因为我举出的书都不是hard模式的,而是最简单的东西,古文观止很多文章是初高中文言文水平,难的文章不是很多,而且覆盖的是见面是最广的,可以通过读这本书,获得全景一样的视野。四书以前小孩子也要背,一个成年人,看四本小书,我还提了三本译注作为读的辅助,这也叫hard,那么干脆永远别提古籍这俩字。至于基本诗选,都是最简单的本子了,再简单没有了。至于下面几位说的什么读道德经,读汉书后汉书,我觉得我和你们读的不是一本书。而繁体竖排的必要性,不在于你读得懂读不懂,这个障碍是读古籍必须突破的。因为古籍就是那么样的,你再进阶一点,譬如学诗,很多人的集子,没有简体版,那不读了?况且很多无良的简体本,繁简转换有误的多了,转化成简体后不清晰的也多了,四书章句集注,开头里有:后,与後同。搞成简体是什么意思?后,与后同?再来谈谈读书的目的,有位朋友写了答案说,是为了内在修身,外在处事,这道理不假,读书永远不可忘记目的。但是我为什么不提这个目的,而一直在强调门径呢?为什么门径还不低呢?修身不假,但是既然是读【古籍】,先得能读进去。读于丹论语心得,也可「修身」,读南怀瑾,也可「修身」。当然这自以为「修身」,是真修了么,我看未必。读一遍白话论语,道理都看到了,修身了么?又如现在很多富人好佛,出去陪领导吃饭,满桌都是谈某法师某居士如何如何,如何辟谷,如何算命,他们自以为也是在「修身」,真的。我的体验是,没有。这是我之前的教训。现身说法而已。我家里还有很多家藏四库带译文的所谓古籍,读了么,读了,有用么,没用。这是实话。难度不在于彰显逼格,而在于路数之正,正这个字是有仪式感在其中的,仪式感是什么?心理暗示。这种正向的心理暗示,是能帮助人沉静的,静而后能得。入口高是高,但是这是一个筛选。若说简单,那现在网络上随手一搜,什么古籍的电子版也能找到。但是搜到电子版的,往往不会去读,我手机里电子版的二十四史放多久了,没翻过,反倒是京东某年光棍节活动买了3家注史记,才真正读下去了。很多时候,不是说一个门径底就入得了门。--------------------------------------------------------------原答案:入门煞性子,坐不住冷板凳,是看不了古籍的。所以有几个基本点在前面:1,只要是能找到,那么必须看繁体,繁体的话最好看竖排。熬不住繁体竖排,就别想继续在古籍这个方向读更多。当然没有繁体本的书,可以看简体,但是要记得训练自己读繁体的能力。2,善本,注释详细,最好没有译文。译文是最坑人的,我见过很多人买了带译文的什么家藏四库本,最后把翻译看完了,原文没动。 煞性子,又不难的书,我可以推荐几本,请注意我选择的版本。1,古文观止。这本是入门最好的东西,首先不难,其次都是好文章,用这本煞煞性子,每日看一篇,因为文章很多并不难,所以可以不用额外查太多东西。2,四书章句集注。这本就进阶一点,四书必须读,必须读好,因为这是很多其他书的基点。这本书我读了很久,很多背景知识需要额外自己查,才能读透彻。这一步锻炼你读古籍检索信息,自己注释理解一些东西的能力。可以配合这几本书来读:这一套是简体字本,也有译注,但是为啥我推荐呢?因为这是最好的辅助。譬如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可以告诉你朱子哪里搞错了,可以告诉你一些别处不好检索查询的解释。但是记住,正餐是上面那一本,这三本是用来帮你下饭的。3,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近三百年名家词选诗不可不读,因为中国一部文学史,半部都是诗史。唐诗宋词为冠冕,近三百年作为一直以来被忽视的部分,也应该予以重视。这部分量不大,但是每一首都应当读透。以上。搞完了这几本,我可以说你基本具备读古籍的能力了。如果熬不住,那么肯定就告别古籍了,不必用什么家藏四库装点门面,不如径自去读点其他。知识的海洋很广阔。
供参考答案8:
这个回答,可能会把我在知乎上认识的这帮基友得罪完了,但是我还是要说。首先,就题主的问题,我认为非学术研究的话,所有书籍都应该推荐简体横排,没有简体的才推繁体横排,没有繁体横排才推繁体竖排。------------------------------------------------------------下面逐次论述-------------------------------------------------------我们读书究竟是在读什么,读古籍又是在读什么?以我观察,我们读书的目的,如果不是为了装逼吹水刷书单,那么,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思想,一是技艺。要么,我们从书中获得作者的思想,也许接受也许反对,但总能引发自己的思考,从而获得思想。又或者作者只是讲述了一个故事,而你从故事中思考从而获得了思想。《论语》《庄子》这类书籍,是获得思想的典型。要么,我们能够习得作者的技艺,从而掌握某种技能。大量理工科书籍属于此类,而古籍中,我认为各类诗词选本亦属于此类。当然,更多的时候我们既接受了思想,又获得了技艺。那么,对于读古籍来讲,如果你的目的是了解《论语》中反映的孔子思想,那么是简体还是繁体,又有什么差别呢?即使我们不知道某些字繁体简体的区别,甚至看的干脆就是白话翻译,但如果对于思想的理解并没有出现偏差,你得到了你想要得到的,那看什么书又有何妨?我读古籍,并不是为了知道“后,与後同”,而是要知道“惟名与器不可假人”,知道“学而不思则罔”。不妨碍理解的“后”无论写做什么,对我来讲没有任何意义。反之,如果你要学的是文言文,是技艺,甚至你要学的是考据能力,是订异箴讹,那么你肯定需要看繁体,看古人的手抄本,甚至对比不同版本。再深入地讲,即使着眼于思想,如果非繁体不能见其本意,那么自然也要看繁体;即使着眼于技艺,如果只是学赋比兴之法,起承转合之法,就算是简体的唐诗三百首,又有什么关系?形式永远不能凌驾于内容之上。简体繁体,都不过是形式,而我们看书,主要是看内容。形式永远不能凌驾于内容之上。老同志们看繁体竖排的《对联话》、《楹联丛话》,我看简体的《对联话》,最后我成了我,而他们写出了繁体版的老干体。看繁体的价值又有几何? 写答案爱用繁体,难道其答案的价值是在于繁体么?知识从来不应该有门槛。人类总结出种种知识,并不是为了束之高阁的。知识天生就应该选择更容易流传的方式,在古籍上,更容易传播的就是简体横排。这好比英文原版书之于理科。原版好不好?很好。但是否一定要读原版?未必。或许你觉得很多中文版的渣翻译毁了原著的神髓,然而这些翻译让千千万万的中国人了解了西方的科学。一本简体的《对联话》,让无数骚年(主要是我)入了坑爹的联坛。的确,很多古籍文献没有简体横排,甚至没有繁体横排。但这并不是简体横排的错误,反而是文献整理的失败。在对联界有一帮人正在将大量的古籍文献整理出版繁体横排版,我认为这是利在千秋的事。如果同时也能出简体横排版,则更善莫大焉。简体造成的信息缺失,伤害远小于繁体竖排造成的阅读障碍。古籍简体的确有一些问题,尤其是某些简化后合并的字。但就我和我身边的人的经验来看,简体造成的信息缺失,其伤害远小于繁体造成的阅读障碍。很多人看到繁体竖排直接就pass了,但简体横排则有可能看下去,甚至认真研究。事实上,我认为汉字简化是非常成功的,信息的损失很小。无论是对于获得思想,还是掌握技艺来讲,都不会造成很大的问题。读简体的唐诗三百首也能成诗家。所说很多古籍没有繁体竖排,的确是一个问题。但是,如我前面所说,这是文献整理者的失败。并且,我认为“有很多人的集子只有繁体竖排”这个问题,答案还真就是:可以不看。一来简体的文献已经足够丰富,穷其一生也是看不完的;二来当某作品集的吸引力大到可以战胜繁体的障碍之时,自然会有人看。即以学诗而论,我甚至认为,学律诗只看杜集是可以的,不看杜集也是可以的。我就不曾专门看杜集,虽则各选本里面的杜诗不少。专门看的集子,只需要取其所好就行了。没有哪个人的作品,是非看不行的。而即使只看一家之诗,也未必不能通诗法,立宗派。我个人的情况,繁体不是问题,但竖排于我而言的确是很大的阅读障碍。只有《王荆公诗注》这样特别对胃口的,我才有动力忍受竖排。白话译文不好不是因为白话不好,而是译文不好。前面还有人说到白话译文的问题,从现在市面上的白话系列来看,的确是阅读体验不佳。但这不代表这条路是错的。这跟我前面说的中英文翻译一样,是翻译质量的问题,而不是翻译这件事本身有问题。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觉得读原文更带感,是因为翻译只注意了意思的准确(有时候准确都达不到),失去了文字的张力。如果某一天,某位有大才学的人能做出非常牛逼的白话翻译,我认为其功不下于原著。贪图轻松不是一个问题,更不是一个原则问题。再说所谓“想贪图轻松就不要碰古籍”的问题。在我看来这不是一个问题,更不是原则问题。读简体不是规避困难,而是规避非必要的困难。如前所述,简体造成的信息损失远不如繁体竖排造成的阅读障碍大。千万别说没障碍,有这么多人认为繁体竖排看不下去就是明证。这是客观存在的,不因为古人习惯竖排而改变,不因为专业研究者习惯竖排而改变。对于“仪式感”的观点。专业的研究需要保证文献的原貌,需要读繁体竖排甚至需要古本善本。但于普通人而言,我对于所谓“仪式感”是持有深深的怀疑的。一个真的想读某书的人,不会因为繁体竖排的仪式感而开始,也不会因为简体横排的低逼格而放弃。难道夜小紫同学看书竟然要依赖繁体竖排么?总而言之,我非常,强烈,并且鲜明地反对“只要是能找到,那么必须看繁体,繁体的话最好看竖排”的说法。正如夜小紫所言,没有繁体版的,可以看简体;而我的观点是,没有简体的,才需要看繁体。《二十四史》,《资治通鉴》,《十三经注疏》,《全唐诗》,《全宋词》都有简体横排版,此外还有大量的历代简体诗词选本,笔记,小说,札记,有纸质也有电子书,没有人能把这些全都看完。其实,穷我们一生,《二十四史》也未必能看透彻,能认真看完,得有所悟,已经足以做一个非常有深度的人,跟繁体简体,横排竖排,毫无关系。对于题主的问题,上面推《古文观止》之类的都很靠谱,不过我喜欢更简单粗暴的推荐:王力《古代汉语》。
供参考答案9:
先答问再掐架。0. 中学全套课本,文言文部分题主表示,"对于古文的理解水平也就停止在高三的那个夏天了",对此略感怀疑。那个笑话是怎么说的来着----我发现高三才是我人生的知识巅峰,当时配得平方程式算得了加速度,解得了立体几何说得出政治局名单,中英八股谈笑风生,现在除了玩手机就是废物一个----其实如果仍然保持住高三的古文水平,读史部各种传记,子部、集部各种浅显的文字并不难。毕竟,中学课本文言文部分是编者和教者的无数心血所在,兼取经史子集四部的中学文言文课程,选篇或畅晓明快深入浅出,或婉约轻灵洪钟大吕,本就是学习古文的最佳入门砖。就怕题主已经从那个夏天倒退了很多。不过没事,有底子在,重新捡起课本复习一遍还是很快的;就怕课本也扔了:)不过不管课本扔没扔,都请接着看:1. 《中学文言文助读(增订本)》,杨振中 编,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年课本是入门砖,杨老师的这本书,则是中学文言文的上好教辅,入门砖周围的铺路碎石。2.《古文观止》,中华书局2008年版,葛兆光、戴燕 题注。书本身不必多说。当代版本很重要,中华书局的牌子还是有保障的。012都是选本性质,辑录各部古文中的名篇助人入门。接下来的读书路径有很多种了,可行路径之一是:3. 《三国志》简体字本,中华书局1999年版3.1 《三国演义》人民文学出版社的任意一版3.11 《三国演义》电视剧,央视老版《三国志》作为纪传体史书的缺陷是没有书、表,但是对古文入门者来说就是少了两块石头,而且入门者读三国志的大大方便之处是,可以和《三国演义》的书和电视剧对着看,很多典故似曾相识,入门轻松。以及,初读的话,不必求通读;可以拣选自己感兴趣的人物章节下手。纪传体史书,尤其三国的纪传体史书,就是这个方便~ P.S.《三国志》成书近一千七百年后,1959年才由中华书局出第一个标点本,四十年后再出横排简体本,纸张好字体合适,在在都体现了书局的编辑出版工作者普及传统文化的苦心。4.《史记》简体字本(三册),中华书局1999年版,横排简体,收录集解、索隐、正义。有电子版同前。第一遍不必硬着头皮通读,跳开艰深的书、表,去啃本纪、世家、列传。在下高一开啃的第一本正经古书就是中华书局1982年版的繁体竖排十册史记,当时上手也不觉得多难----书、表例外5.《汉书》简体字本(三册),中华书局1999年版,横排简体,主要录颜师古注。读法参见46. 《大唐西域记》,中华书局2011年版,董志翘 译注,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千古风猷,一人而已,玄奘大师的眼界、见识、文笔,都是一等一的,翔实的西域天竺风情,和大量佛教脑洞怪谭,大师笔下栩栩如生,书本身有趣又有料,这个版本的注解详尽,排版好,正文读来不难,前面两篇骈四俪六的序,硬着头皮伴着注解啃下去,也有助于骈体文的阅读。7.《洛阳伽蓝记》,中华书局2011年版,尚荣 译注,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同6,有趣又有料。题主问的是入门级的几本书,那我列的这几本看个年把大概问题不大。我在这里没有列经部,是觉得开卷经部要慎重考虑。经部凝聚的是中国先贤先哲的思想,知识密度远过于史子集;伴着冯友兰、葛兆光李零等当代名家的研究著作来读可能好些。史部是先人的事功言行(以及史家微言大义),入手稍稍方便……当然也是一家的看法。-------------- 以下掐掐掐 ---------------------当然实名反对 的装逼答案。读入门古文修身养性,“熬不住繁体竖排,就别想继续在古籍这个方向读更多。”装X装到天上去了…此君及其站队者表示熬不出性子就表读古文,这是拉高古文入门门槛,负分滚粗,实乃高贵冷艳的大人之道;在下则认为,中华书局、上海古籍的编辑和出版人员,在对许多中华典籍标点句读之后继之以横排简体,就是为了降低古文入门门槛,发扬夫子的“有教无类”精神和澳洲大儒文概伟的遗泽,最大程度地接纳题主这种有兴趣的人们踏入中华传统文化典籍之门;何去何从,更应该接纳谁的苦心,题主看着办…… 这些横排简体本已经可以满足绝大多数人的绝大部分古籍普及阅读需求;需要在古籍方面专精一个方向读下去的,自然要和历史、中文的大本狗一样先过繁体竖读关,但这和普及是两码事了。需要过繁竖关的,自己主动会去过;根本不必过这关的,强推他们爬着楼干嘛?吃饱了撑的。 说的读书法,对准备研究诗词一路的人来说也许很好;但,不是只有传教士姿势才能爽到,不是只有这种读书法才是读古文的唯一正道; 及其站队者的腔调,大约是只有传教士体位才合法,或者必须会写四种茴字才能吃茴香豆……在下高一时啃书局82年版繁体竖排十册本史记,不觉其难(当然绕开了书表),近年拿着中华书局横排简体电子版各史在iPad上没事翻两卷,几千页下来也没觉得多low;中国古书千千万,读书的路径万万千,回到那句古话:书山有路勤为径,只要下对功夫,选好合适的版本和书籍,开卷必有益。
An error occurred on the server when processing the URL. Please contact the system administrator.
If you are the system administrator please click
to find out more about this error.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古书推荐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