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面时可以用孔子教育名言的什么名言

经典名句默写. 请你写出两句能体现孔子智慧的名言. 题目和参考答案——精英家教网——
成绩波动大?难提高?听顶级名师视频辅导,
& 题目详情
经典名句默写。(2分) 请你写出两句能体现孔子智慧的名言。 & &&&&&&&&&&&&&&&&&&&&&&&&&&&&&&&&&&&&&&&&&&&&&&&&&&&&&&&&&&&&&&&&&&&&&&&&&&&&
示例: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默写时要注意书写,不要写错别字。)
请在这里输入关键词:
科目:初中语文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这些贪官污吏,利用人民赋予他们的权力,恪尽职守,大捞特捞。 B.同学会上,大家聚集一堂,畅所欲言,其乐融融,充分享受天伦之乐。
C.王华同学是修改作文的高手,不管存在什么问题作文,一经他修改,都能妙手回春。 D.峰环水抱的茨坪,高高低低的房屋鳞次栉比,庄严肃穆的井冈山革命烈士博物馆就坐落在绿树浓阴中。
科目:初中语文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旅次洋州寓居郝氏林亭 方 干 举目纵然非我有,思量似在故山时。 鹤盘远势投孤屿,蝉曳残声过别枝。 凉月照窗&& 枕倦,澄泉绕石泛觞迟。 青云未得平行去,梦到江南身旅羁。 (1)颔联两句被认为是齐梁以来所未有过的佳句,请简要分析。 答: (2)请从炼字的角度分析该诗的颈联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态。 答:
科目:初中语文
例句:种子,如果害怕埋没,那它永远不会发芽。 仿写:鲜花,如果&(&&&&&&&&&& &&&&&&&&&)&那(&&&&&&&&&&&&&&&&&&&&& &&&&&&&&)&。
科目:初中语文
&下面是某旅游景点的一则告示,仔细阅读后请说出它的含义。并模仿它的表现手法,为保护学校的草坪拟写一则告示。(只要在表现手法上模仿,不必拘于原来的句式)(6分) 除了你的脚印,什么都别留下;除了你的记忆,什么都别带走。 含义:&&&&&&&&&&&&&&&&&&&&&&&&&&&&&&&&&&&&&&&&&&&&&&&&&&&&&&&&&&&&&&&&&&&&&&&&&&&&&&&
告示: &&&&&&&&&&&&&&&&&&&&&&&&&&&&&&&&&&&&&&&&&&&&&&&&&&&&&&&&&&&&&&&&&&&&&&&&&&&&&&&&&
科目:初中语文
阅读下面的选文,然后回答15—19题。(15分) 乘车花絮 一张月票满城跑。在下近来的行踪,经常出现在公共汽车上。 &&& 那一天乘4路车,车停水西门站,上来一位老人,进了车门才掏钱,掏了三个口袋才摸到一块硬角子,刚刚投币进箱,车开了,喇叭响了:“车启动,请抓好扶手……”接着又哇里哇啦来了一通“洋话”,老人不知所措,车厢里已没有座位,但还算空荡,只见他像打醉拳似的,跌跌冲冲踉跄前行,我连忙起身让座,此时在我后座有人用于轻轻揿了一下我的肩头,说:“你老请坐,由我来。”我看是位年轻人,心里很受感动,但又平添几分惆怅。让座,是一件奉献爱心的公德行为,也许还是一种权利,而我已经到了丧失这种权利的时候了。 &&& 又一天乘坐3路车,车到四牌楼,上来的也是一位老人,眉毛胡子一抹白,估计已经年近8旬了,一位青年女子连忙起身让座。老人微笑说:“谢谢你,我下一站就下。”只见他攥紧了一下抓扶手的手,很固执又很精神,昂立在摇摇晃晃行进中的车厢里。车到下一站,他没有下,再到一站,他还是没有下,车上已经空出座位,他就顺势坐下了。又到一站,上车乘客中来了一位病恹恹的老年妇女,老人立即起身让座。他行动的敏捷,他对公德行为那种“爱你没商量”的倔劲儿,使我不敢也来不及与他争夺这个让座的权利。他的异乎寻常的举动,是对我的老而无为的惆怅情绪的有力讽刺。记得有人写过这样两行诗:“胡子长了/并不是阻止为善的栅栏……”老人的举止,不就是最形象的诗教吗? &&& 又一天,乘坐48路车,车子停靠儿童医院,一位年轻的母亲手抱婴儿上车,孩子在哭闹,瞬间有两位青年起身让座。一位头戴太阳帽,健壮得像一位举重运动员;另一位是个残疾人。年轻的母亲只顾低头哄孩子,口中连声道谢,蹲身就坐在残疾青年空出的座位上。“太阳帽”连声说,这怎么行,诚挚请残疾人坐在由他空出的位子上。这位令人敬爱的青年,一手抓着扶手,一手撑着拐杖,微笑婉拒,连声说:“我行,我行。”两位年轻人正在相互谦让,一位老先生拽着“太阳帽”的膀子说:“你坐下。”并指着残疾青年说:“这个座位你就由他让。”此时,老先生就像是一位裁判。我坐在一旁有些茫然,这是什么逻辑?是什么道理?我注视这位老先生良久、良久,端详他脸庞上错落有致的老人斑以及像古井一般深邃的眼神,我终于悟出了他的用心——我们要做的事很多很多,谁做得最动人,就应该让谁做。 13.速读课文,和“花絮”相照应的几个标志性的时间词语是  、  、  。(3分) 14.第2段中“心里很受感动,但又平添几分惆怅”,为什么“惆怅”?(3分) 15.最后一段文字中“我坐在一旁有些茫然,这是什么逻辑?是什么道理?”,“茫然”指的是&&&&&&&& &。联系上下文“逻辑”和“道理”指的就是&&&&&&&&&&&&&&&&&&&&& 。(3分) 16.残疾青年让座,其动人之处在哪里?(3分) 17.“我”起初认为年纪大了就丧失奉献爱心的权力,这种想法是否正确,为什么? (3分)
科目:初中语文
阅读《〈论语〉十二章》,回答后面的问题。(13分)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 &&&&&&&&&。”(《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17.将上文补充完整。(2分) 1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2分) (1)人不知而不愠(& )&&&&&&&&&&&&&&&& (2)博学而笃志(&& ) 19.下列加点词的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思而不学则殆& 学而时习之&&&&&&&&&&&&&& B.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 C.必有我师焉&& 见贤思齐焉&&&&&&&&&&&&&&& D.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恕乎 20.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每小题2分) (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 (2)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
21.你认为“吾日三省吾身”在今天还有意义吗?为什么?(3分) &&&&&&&&&&&&&&&&&&&&&&&&&&&&&&&&&&&&&&&&&&&&&&&&&&&&&&&& &&&&&&&&&&&&&&&&&&&
科目:初中语文
诗文默写。(共10分,每空1分) ①、天街小雨润如酥,____________________。(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②、我寄愁心与明月,&&&&&&&&&&&&&&&&&&&&&&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③、晴空一鹤排云上,____________________。(刘禹锡《秋词》) ④、终日不成章,&&&&&&&&&&&&&&&&&&&&&&& 。(《迢迢牵牛星》) ⑤、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中通过嗅觉和听觉来捕捉夏夜景物特征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道尽千载离人心愿表明诗人对远方亲人美好祝愿的名句是“&&&&&&&&&&&&&&&&&& ,&&&&&&&&&&&&&&&& &”。 ⑦、《&论语&八则》中阐述“学”和“思”辩证关系的句子是:&&&&&&&&&& ,&&&&&&&&&& 。
科目:初中语文
写作(30分) 课堂上的美,有师生真挚情感的交流,有思想碰撞的火花,有丰富的才艺展示......请用欣赏的眼光去发现课堂里的风景。作文题《课堂好风景》。 要求: 1.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2.不少于500字。 &3.字迹清楚,卷面整洁。
精英家教网新版app上线啦!用app只需扫描书本条形码就能找到作业,家长给孩子检查作业更省心,同学们作业对答案更方便,扫描上方二维码立刻安装!孔子的经典名言100句_名人名言_范文先生网
您现在的位置:&&>>&&>>&&>>&正文
孔子的经典名言100句
时间:栏目:
  孔子的经典名言100句    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孔子?    3、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4、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5、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6、吾日三省吾身。    7、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8、君子易事而难说(悦),说(悦)之不以道,不说(悦)也。    9、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10、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11、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12、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    13、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省也。    14、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15、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提手与之言,能无说乎?绎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16、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17、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18、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19、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20、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    21、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22、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23、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    2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25、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26、礼之用,和为贵。    27、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28、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    29、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30、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    31、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32、巧言令色,鲜矣仁!    33、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34、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35、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36、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    37、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38、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9、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40、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    41、盖有不知而作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    42、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43、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44、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45、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46、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47、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48、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49、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50、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行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51、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52、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53、人能宏道,非道宏人。    54、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55、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56、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5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58、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59、君于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60、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61、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62、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63、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64、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    65、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66、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辟佞,损矣。    67、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68、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69、放于利而行,多怨。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70、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矣。    71、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72、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    73、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74、子谓于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75、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    76、君于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77、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78、不迁怒,不贰过。    79、小不忍则乱大谋    80、过,则匆惮改。    8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82、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83、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84、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85、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86、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    87、听其言而观其行。    88、不迁怒,不二过。    89、不学礼,无以立。    90、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91、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92、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不逮也。    93、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94、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95、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96、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97、有德者必育言,有言者不必育德。    98、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    99、见利思义,见危授命。    100、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下页更精彩:1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相关文章:
★小编推荐:
本文标题:
链接地址:您现在的位置:
见面时孔子的话
编辑:励志天下 www.lizhi123.net类别:
见面时的话态度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见利思义,见危授命。
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君于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君子易事而难说(悦),说(悦)之不以道,不说(悦)也。
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子谓于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放于利而行,多怨。
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
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巽与之言,能无说乎?绎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见善无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
士而怀居,不足为士矣!
不学礼,无以立。
己所不欲,匆施于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下信乎?传不习乎?
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
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过,则匆惮改。
不迁怒,不二过。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己,不亦远乎?
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巧言乱德。
巧言令色,鲜矣仁。
刚、毅、木、讷近仁。
有德者必育言,有言者不必育德。
听其言而观其行。
君于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不逮也。
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
礼之用,和为贵。
放于利而行,多怨。
孔子论学习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盖有不知而作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
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矣。
不学诗,无以言。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
有教无类。
自行束侑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裔不谋夏,夷不乱华,俘不干盟,兵不逼好。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苟正其身,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君子之行也,度于礼。施,取其厚;事,举其中;敛,从其保
君于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因民之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贪?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
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故为政在人。
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子路问事君。子日: " 勿欺也,而犯之。”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
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莅之,则-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
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 :“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
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本文出处: Http://WwW.lizhi123.NeT 分享励志人生经历]
猜您喜欢...
热门励志名言
热门名人名言
打开微信扫一扫美国大法官放行同性婚姻时引用孔子名言
澎湃新闻讯
来源:深圳电视台
明·焦秉贞《孔子见鲁哀公》图。6月26日,美国最高法院以5:4的投票结果裁定,同性婚姻合乎宪法。至此,美国50个州的同性情侣都将有步入合法婚姻的权利,14个州对同性婚姻的禁令随之撤销。美国由此成为全球第21个在全境承认同性婚姻的国家。美国总统奥巴马在社交网站上发帖说,这是向平等迈进的一大步。美国最高法院的长文判词吸引了全球的眼光。许多新闻网站很快就分析出里面的各种“金句”,其中不乏名人名言的引用,而最醒目的莫过于开头部分引用的一句孔子名言,判词说:Confucius taught that marriage lies at the foundation of government.(孔子教导说,婚姻是政体的根基。)判词又说,孔子几百年后,世界另一边的西塞罗在《论义务》一书也同样说:“社会关系的第一个纽带存在于夫妻之间,然后是父母与子女,再以后是家庭。”以此证明在不同文明之间,婚姻是人类社会至为重要的制度。我们知道,虽然儒家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中自然暗含了婚姻对国与天下的重要性,但孔子本人到底有没说过这句话呢?答案是肯定的。不过类似的话并不在《论语》中,而在另外一部儒家早期经典之一《礼记》里。在《哀公问》章中,鲁哀公问政于孔子,就谈到了“大昏礼”,即天子或诸侯婚娶之礼。孔子告诉哀公:“古人为政,把爱护他人看得最重要。要做到爱护他人,礼最重要,要做到礼,敬最重要。要做到不折不扣的敬,大昏最重要。大昏是最为重要的了!大昏的日子来到,就要戴着礼帽穿着礼服亲自去迎娶。”(古之为政,爱人为大;所以治爱人,礼为大;所以治礼,敬为大;敬之至矣,大昏为大。大昏至矣!大昏既至,冕而亲迎。)明·焦秉贞《孔子见鲁哀公》图。哀公接着疑惑地问:“戴着礼帽穿着礼服去亲自迎娶,是不是显得过于隆重了?”孔子于是严肃地阐发了一番大昏的重要性,最后总结说:“为政先礼。礼,其政之本与!”怎么隆重都不过分。可见,这里的“礼”实际上谈的是“大昏之礼”。孔子认为为政要做到三点:夫妇别,男女亲,君臣信。然后提出“爱与敬”是“政之本”,而婚礼正是爱与敬的体现,能“成亲”、“成身”,因此后来的《孔子家语》一书便将此章题为《大昏解》。那么,“礼,其政之本与”这句话是如何变成“marriage lies at the foundation of government”的呢?这是19世纪,英国的汉学家、牛津大学教授理雅各(James Legge, 1815年-1897年)所译。在这《礼记》的首部英译本中,他将此句译为“this ceremony [i.e., marriage] lies at the foundation of government.(这种礼[换言之,婚姻]是政体的根基)”。理雅各(左)和他的三个中国学生。不过,美国最高法院的判词接着写道:“应当诚实且必要地指出,这些(对古人的)引用是基于婚姻是两性之间的结合的认识之上”(It is fair and necessary to say these references were based on the understanding that marriage is a union between two persons of the opposite sex.)这确是大实话,因为孔子在《哀公问》里就指出,大昏是为了撮合两家的好事,传宗接代,以继承先圣的事业,以为天地、宗庙、社稷的主人(“合二姓之好,以继先圣之后,以为天地宗庙社稷之主”)。可以看出,孔子非常重视夫妇关系,并将其视作人伦之始、为政之本。《易·序卦》中有一段可视作孔子婚姻思想的注脚:“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错,夫妇之道不可以不久也,故受之以恒,恒者久也。”我国古代如何看待同性恋?一般而言,我国古代主流文化对同性恋普遍持倾向于中立的反对态度。对待同性恋问题,我国在法律制裁、道德谴责等方面并非极端严厉,与西方相比,可谓比较宽容。而在欧洲,古希腊文化、古罗马文化和基督教文化对同性恋的不同态度曾极大地改变了同性恋者的生存状况。古代对同性恋的态度有一个和缓的变化过程。在先秦时代,有关同性恋的记载主要涉及国君与其嬖幸,其中以卫灵公与弥子瑕、魏王与龙阳君的故事最为著名,其他还有宋景公与向魋、卫灵公与宋朝、楚王与安陵君、赵王与建信君等。《左传·哀公十一年》还记载了一次战斗中,鲁国公子公为“与其嬖僮汪锜乘,皆死,皆殡”。后世儒家多指责为这些外宠行为是“淫乱”。到秦汉之际,男风盛行于帝王与幸臣之间,如汉高祖与籍孺,文帝与邓通,武帝与韩嫣、李延年,成帝与张放,哀帝与董贤等等,微臣多因色获宠,为士人所不齿。而到了魏晋南北朝,战乱频仍,人生如朝露,社会中形成一种放浪形骸的风气,据《宋书》说,“自(晋)咸宁、太康后,男宠大兴,甚于女色,士大夫莫不尚之。”隋唐五代时期同性恋记载数量较少,宋元时期男风面貌的记述也不多,但当时已经出现了职业性质的男妓。明清由于小说、笔记丰富,对同性恋故事记载最为详尽。上至帝王将相,下至贩夫走卒都有丰富的例证以资查考。明代亦有所谓“翰林风”,指翰林当中多同性恋者,可见当时习气。那么,当代新儒家如何看待同性恋呢?近日,儒者秋风作客澎湃新闻问吧,就提供了一个有趣见解,他认为“中国文化对此从来宽容。中国可没有什么教会发布谕令,谴责同性恋是罪恶的……社会主流与同性恋者相安无事,最好。”可见儒家在所谓“同性恋问题”上的通脱态度。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相关阅读:
相关搜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责任编辑:janejanegao]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1998 - 2017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孔子说的名言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