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刚刚读完了论语,孔子的思想是不是既愚孝,又愚忠,像个gta5任人宰割割的猴子一样?难怪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为政篇第二原文2.5孟懿子问孝①。子曰:“无违。”樊迟御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今译]孟懿子向孔子请教何为孝道。孔子说:“不要违背。”(有一日,)樊迟替孔子驾车,孔子告诉他说:“孟孙向我问孝道,我回答他说:不要违背。”樊迟说:“说的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父母活着,按照礼来侍奉他们;死了,按照礼来安葬他们,祭祀他们。”[注释]①孟懿(yì)子:姓仲孙,亦即孟孙,名何忌。“懿”是谥号。鲁国大夫。与叔孙氏、季孙氏共同把持鲁国朝政。他的父亲孟僖子临终时嘱咐他要向孔子学礼。古代,帝王、贵族、大臣等死后,根据他生前的品德、事迹,所给予的表示褒贬的称号叫谥号。②樊迟:姓樊,名须,字子迟。孔子弟子。 御:赶车,驾车。[导读]孔子对孟懿子的回答是含混不清的,语焉不详的,只有半句话。孟懿子大概是一头雾水,但他也得过且过,唯唯诺诺了。这还不是大问题。大问题是,为什么孔子要向樊迟提起这件事,引起他发问,然后孔子再作具体的解释呢?原来,他是要说明,他所说的“不违”,不是不违父母,而是不违“礼”。父母是具体的人,总有缺点和不对的时候,哪能永远不违背呢。连荀子也还说过“从义不从父”的话呢。而礼是天下通行的法则,才是我们必须遵循不二不能违背的。当然,在孔子看来,事父也好,事君也罢,总之要事之以礼,事之以义,而不是一味的无原则的顺从。这不仅是对自己人格的坚持,也是对父母、君主的尊重。[读书社授课原创分享]孟懿子问孔子什么是孝。孔子答:“无违。”不要违背。这个有意思。不要违背,这只是半句话,不违背什么?后面不见宾语。孔子故意说半句话,孟懿子也不敢问,也不好意思再问。孔子是有脾气的人啊。话到此就结束了。后来学生樊迟为孔子驾车,两人在路上,孔子突然又提起话头,告诉樊迟,“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也奇怪,什么意思啊这半句话。于是孔子才解释:“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于是,无违之意才清晰了:无违,不是不违背父母,而是不违背礼制。跟孟懿子讲孝,孔子是有针对性的。孟懿子,是鲁国大夫孟僖子的儿子。孟僖子临终之前,有感于自己不懂礼,有感于礼的重要,“礼,人之干也。无礼,无以立“,让儿子孟懿子、南宫敬叔一起拜孔子为师。可能在孟懿子以为,孝就是把父亲看得很高就行了。孔子对孟懿子说无违,言外之意是,你父亲生前身份是大夫,你就按照大夫之礼侍奉;父亲去世就按照大夫之礼安葬;祭祀父亲就按照大夫之礼祭奠。以礼侍奉父母生前身后,就是孝。违背礼制,就是不孝。我们一般人理解的“无违”,就是孝顺,无违父母。其实不对。孔子关于孝的论述,《论语》上不是很多,但在其他一些地方孔子讲得非常清楚。鲁哀公曾经问孔子:“子从父命,孝乎?臣从君命,贞乎?”孔子对鲁哀公这么问,很无语,三问三不答。回来拿这个问题问子贡,并毫不客气地骂,小人哉!臣从君命,是贞吗?假如国君错了呢?你也听吗?子从父命,是孝吗?假如父亲错了呢,你也听吗?孔子并非如我们后世所认为的那样提倡愚忠愚孝。后来荀子继承孔子主张,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人知大行也。君父符合道义,当然听从君父的;君父不符合道义,那就听从道义而不是听从君父。孔子的思想,非常现代。那么,愚忠愚孝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法家。愚忠愚孝不是孔子思想。我们现在很多对孔子的巨大误解,是从法家思想开始的,把很多法家思想阴暗的东西都认为是孔子的。但恰恰相反,愚忠愚孝不但不是孔子思想,还都是孔子明确反对的。你看他解释无违,也不是讲顺从,而是讲事之以礼、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不违礼才是无违。接客啦!欢迎扫描二维码进入一则《论语》微信群!儒风大家(rufengdajia)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大不六文章网立场
rufengdajia中国传统文化当代价值传承者 。中国孔子基金会战略合作伙伴 山东儒学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关注后,回复“M”查看关键词菜单,回复“名师”查看儒风大家名师团 ,回复“策划”查看精彩文化策划案例。热门文章最新文章rufengdajia中国传统文化当代价值传承者 。中国孔子基金会战略合作伙伴 山东儒学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关注后,回复“M”查看关键词菜单,回复“名师”查看儒风大家名师团 ,回复“策划”查看精彩文化策划案例。&&&&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3-
举报邮箱:
Copyright(C)2016 大不六文章网
京公网安备78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愚孝老公对妻子的伤害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