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于漪:怎么上好语文课?如何当好语文老师?
中国教育报
怎么上好一节语文课?如何当好一名语文老师?全国教书育人楷模、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于漪的经验很值得借鉴。首先要好学,作为语文教师要有文史哲的底子,其次要深思,一个不会思考的人是成不了优秀教师的,最后要力行,身体力行,才能获得真知。 很多语文老师上不好课,是因为被他信力所左右这些年走下来,我们很多教师,包括一些优秀的教师,在上课的时候,自信力都很少,往往是不知道课怎么上。我想这样一种心态,会影响我们语文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升。国学大师、文史泰斗陈寅恪先生教课有四个“我不讲”。他说:“前人讲过的我不讲,今人讲过的我不讲,外国人讲过的我不讲,自己过去讲过的我不讲。”他这种自信力,使他每堂课都有新的见解,从不人云亦云,令人崇敬。而我们语文教学的现状,相当程度是被他信力所左右。第一,相当数量的教师信教参。实际上编教学参考资料是不得已而为之,因为我们要保证教学质量的底线。可对有思想的教师来讲,对有抱负的教师来讲,这往往是一种束缚。我审过教材也审过教参,每次审的时候,心里真的是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什么时候我们的教学能不要教参呢?第二,信教学时尚。比如说,我们用多媒体,把语文教学和先进技术整合起来,这无可非议;但不该用的时候用就多此一举,甚至成为赘疣。我曾经看过一个录像,教杜牧的《山行》。那个多媒体做得漂亮极了!“霜叶红于二月花”,“石径”顶端是白墙黑瓦的房子。整个一堂课,就是对着这幅画来讲。因此我就想,这首诗如果用来培养孩子的想象力,那多好啊!“白云生处有人家”,这“白云生处”是多少米呀?这完全可以发挥孩子的想象力。可我们的教学把这无限的想象定格在那么狭小的画面里,你们说这个多媒体起的是正面作用还是负面作用?还有信什么呢,信评价标准。教师上课就是怕评价,评价就好像是孙悟空脑袋上的紧箍咒。我参加过一些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的论文答辩,有时我看那论文中评价一节课有三十几个指标。三十几个指标,多少项目?一级指标,二级指标,教师微笑几次,学生微笑几次……我想这叫什么课?我也听过一些评课教师的高见,如:这节课如果让我来上会怎么怎么上,我想这大概不叫评课,这是评课人自己的亮相、自己的诉说。任何一种手段都不是万能的钥匙,所以在这些方面我们自己要有清醒的头脑。还有,信一课一练。如果说,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可以靠题海题库这样来一课一练的话,那还要语文教师做什么呢?诸如此类的东西,影响了我们的教师,导致教学自信力消解,被他信力左右:到底什么是语文搞不清楚了,到底怎么教语文、教什么也不知道了。初中高中的语文教学,几乎是差不多的模式,差不多的样式。语文老师要有自信力,一要好学,二要深思,三要力行我希望我们的优秀教师要有自信力,要树立教学人生的目标,建设你自己的语文教学人生。美国一位管理大师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三个石匠,在建筑教堂。有人问第一个石匠:“你在做什么?”第一个石匠回答说:“我只是在这混饭吃的。”问第二个石匠,第二个石匠回答说:“我要盖一个全国数一数二的教堂。”说完就埋头敲石头,他要做一个能工巧匠。问第三个石匠,第三个石匠目光遥视远方,然后说道:“我要盖一个世界上最有特色的教堂!”同样是石匠,他们的目标不一样,他们的道路和成果也就迥然不同。哈佛大学曾经作过一个调研,有一届毕业生,无目标的是27%,目标比较模糊的是60%,有近期目标的是10%.有3%是有远期目标的。25年之后,再追踪调查,这有远期目标的3%成为了美国的精英。因此,人生的道路上必须要有自己的目标。而树立目标的能力是综合素质的反映。我树立的目标是终身做一名教师,我一辈子树立的目标是做一名合格的基础教育的教师。我认为每堂课的质量关系到学生生命的质量,求学时期。学生的生命大部分是在课堂里成长的。因此,教师须建设教学人生。日本哲人池田大作讲过:人一辈子都在建设,没有建设的人生是失败的人生,一定是随波逐流的。语文教师要构建语文教学人生,我热切地期望我们中青年教师能够人才辈出。台湾作家白先勇讲过,百年中文是内忧外患。外患什么呢?西方语言的冲击。上海小学一年级就要学,跟语文平行。初中的保送生,测试两门:数学和外语,没有把语文当回事。语文建科以来,一百多年的时间,老觉得语文是难题,如果五十年以后仍然是难题,一百年以后还是难题,那么我们这一代一代人在于什么呀?因此,我想我们建设的教学人生.要有一种雄心壮志,要破解这个百年以来中文教学的难题。语文教学是母语教学,汉语言文字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根,但是现在我们自己没有多少发言权,而让国外很多的概念术语来左右我们的语文教学。我们的教学常被作为例子作为证据来证明他们的某个概念的正确性。那么我们中国培养这么多教师做什么?外患是外部来的,内忧就是奴性——崇洋。中国语文,汉语言文字是世界非常优秀的双脑文字,有它独特的东西,是人家没有的。我想,我们的语文教学重振价值不靠天不靠地,就靠我们这支浩浩荡荡的队伍的自信力。如果我们在教学岗位上不断地认识语文教学的规律,这个难题总有破解的日子。有学才有识,有学识才有胆识。教学的自信力来自教师深厚的学养。一个有胆识的教师必然是好学深思的,能够身体力行的。以下说三点。第一是好学。作为语文教师要有文史哲的底子,必须要有文化的积淀。知识不等于文化,知识是一种本领,文化是一种素质。知识是文化的一小部分,是文化的基础。我们过去的一些大学的、中学的教师文化积淀很深,他们没有什么教学参考书,拿起一个教本来,就可以左右逢源。他们的文化底子好,学生再怎么问,他们也不怕。我们现在上课就怕学生问,一问就不知道怎么办,回答不上来。我们确实要有点文化积淀。我们的语文内容丰富复杂,它的家属成员很多,它的社会关系非常复杂,字词句篇,读写听说,并且跟很多学科都有关系。因此对这些问题,我们必须作出哲学的思考。作为语文教师还需要智慧。智慧就是认识、辨别事物的能力,判断的能力,发明的能力,创新的能力。你有了底子就能辨别这是科学的,还是伪科学的;是真正反映规律的,还是三流化妆。三流化妆是脸上的化妆,二流化妆是精神的化妆;我们要的是一流的化妆,是生命的化妆。我就是语文,我和语文是融为一体的,要全身心地投入到语文的教学中,不要涂脂抹粉,满足于三流的化妆。第二是深思。一个不会思考的人是成不了优秀教师的。各行各业都是如此,一定要深思。比如说,我们为什么会浅阅读,为什么会误读,就是没有通过纷繁复杂的文字表象看到它的内核。不深思,你怎么知道这些文字背后的东西呢?感性的认知都是蒙眬的,因此你要学生真正理解,获得清晰的认识,就一定要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形成系统的语言,形成理性的思考。为什么我们的课不能刻骨铭心?不能震撼学生的心灵?不能打动他们心灵深处的一隅?就是因为我们往往是泛阅读,是在文字的表面游移。任何字句都是语言整体里的一个部分,七级浮屠呀,拆下来就不行了,那就不是浮屠了,不是宝塔了,一句一句的相加不是文章。文章是有逻辑,有内涵,有情感的。语言本身是双刃剑,课堂上我们要发挥它的正面作用,我们通过语言文字的咀嚼、品味来理解背后的作者的写作意图、作者的情和义乃至文外的东西。品味语言是中国的特色.因为中国的语言文字是很值得品味的。每年的新词大概要增加两万,所以莎士比亚的文章,现在英国人读不懂了。中国的词是妙得不得了的,你再增加新的事物,只要把字重新组合一下就好了。过去是牛车、马车、人力车、自行车,现在是火车、磁悬浮车、动车,你怎么组合都可以。因此品味语言确实是很有意思的。但它是双刃剑,弄不好就掉进了语言的陷阱。为什么这么说?言过其实,就是语言的陷阱;我们教师驾驭语言的能力也被消解了,一直被词句拖着走,文没有了,被肢解了。教课,一是要研究语文和语文教材,第二要研究学生。任何优秀的教师都无法代替学生的成长。师傅引进门,修行在自身,教师的作用是引导,你的方向引得对,方法正确,修行还要看学生自己。汤显祖在《牡丹亭》中写杜丽娘步入园中,情不自禁地说:“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同样,语言文字非亲身实践不可,要读,要说,要写,要听。教师要养成倾听学生的好习惯。学生有很多思想、意见是很值得我们思考的。你要教他,教心。必须知心,一定要养成倾听的习惯。所以课堂,不只是教师展示的场所,它也是引导学生学习思考的场所,实践语言文字的场所,要让学生亲自实践。第三是力行。事情是干出来的,绝对不是吹出来的,不是捧出来的。捧不出优秀教师,也捧不出领军人物。一定要艰苦奋斗,一步一个脚印,不断地总结自己的经验教训,哪些做对了,哪些错了,用流行的话讲,就是反思。身体力行,才能获得真知。执著追求:形成自己的教学个性我非常希望我们的语文教学能出现很多流派,百花齐放。有了很多流派,就可以相互促进。我们什么时候有教师专门从美育人手来教语文,就可以使我们的学生在美的世界里徜徉。也可以从文言文这个角度人手,从朗读人手,从写作人手,等等。应该研究教学,研究学生,研究自己。教师一定要充实自己,研究自己,要认识你自己,这叫自信力。我的优势在哪里?我的特长在哪里?我从哪一个地方切人,最能发挥长处和优势?在教学实践中要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个性,逐步成长为出类拔萃的顶尖人物。到底教师要不要教学个性?如果我们全国各地都能出一批个性鲜明的优秀教师,一定可以顶起我们语文教学的一片天,而不是都“差不多”。这个差不多,绝对不是胡适先生讲的“差不多先生”.而是我们的课基本上面貌是差不多的。我们听了很多课,特别是年轻教师的,教学过程可以说是天衣无缝,一个环节一个环节,丝丝人扣,分秒不差。对怎么教考虑得很多,但对教什么考虑得显然不够。上个世纪80年代,全国各个地方很多教师都有自己鲜明的教学个性。我不是说这些个性都非常完美,从科学的层面、从哲学的层面、从语文本体的层面,也可能有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但是这个人的教学就是这个人的,不是其他人的,这就叫个性。差不多一个模式,我是比较反对的。大家用一个模式,会出现什么状况呢?标准化的教师。标准化的教师就无法张扬个性,你这个人的才华和潜能自然也就显示不出来了。我们很多中青年教师很有才华,但是被框住了,潜能出不来。因为一个模式定型了以后,已经是死水一潭了。语文教材中有那么多丰富多彩的文章,怎么可能是一个模式呢?不同的文章有不同的教法,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教育对象。难道你用一个模式就可以套住了吗?套不住的。所以我觉得这是一种危害。我们语文学科太需要领军教师了。我们教语文的也要深思,语文是我们民族文化的根啊,我们太需要全国性的出类拔萃的领军的语文教师。可是没有个性就根本没有可能领军,不可能出类拔萃。出类拔萃需要有智慧。我们的课堂是时间和空间的聚焦点,是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包括时代精神的交汇点,是教师和学生心灵沟通的一个场所。语文教学不仅需要知识,而且需要智慧。智慧的起点就是思考。来源:《语文学习》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相关搜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腾讯教育官方微信
扫描左侧二维码或添加qq_edu
总有一种力量推动教育前行
校园好时光
扫描左侧二维码添加“小园同学”
交朋友长知识收礼物
[责任编辑:oasisli]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1998 - 2017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
哪个情况用人单位可以解聘员工?
课程提供:
恭喜您,答对了!看一下您是不是和老师们的思路一样
每位回答正确的答题者,都将进入本期抽奖池。每期抽取1名幸运答题者,奖励10Q币。
上期答题获奖者:QQ
很遗憾,答案错误。赶快看看正确答案和思路是怎么样的吧
每位回答正确的答题者,都将进入本期抽奖池。每期抽取1名幸运答题者,奖励10Q币。
上期答题获奖者:QQ
答对啦,看看老师的思路吧!
有问有答&&浅谈如何改进中学语文教学
您现在的位置:&&>>&&>>& >>
>> 浏览文章
浅谈如何改进中学语文教学
作者:佚名 资料来源:网络 点击数: &&&
浅谈如何改进中学语文教学
&现在,具有较好的母语的语文表达能力,已成为谋职的一个先决条件。而目前大家对大学生的语文表达能 力普遍感到忧虑,以致要考虑在大学普遍开设“大学语文”课。从小学,到中学,到大学,这是一条教学长河 ;大学是下游,中小学是上游。上游能源源不断地供给清澈的河水,才能保证下游不但水质好,而且水流宽广 。中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的语文水平。造成大学生语文水平每况愈下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板子光朝中小学语文老师身上打,这是很不公平的。这也不是说我们做老师的没有责任,而是说真要解决问 题,必须首先反思我们总的教育思想、教育政策。然而,这是中央的事,小民往往是说不上话的。不过我们也 不能等着,我们也有责任思考在我们的职责范围内如何不断改进中小学的语文教学,不断提高中小学生的语文 水平。这里想就如何改进中学语文教学的问题说一点我的看法,向大家请教。 &&& 一、学生需要什么样的语文技能? &&& 那还用你说,学生需要听说读写的技能。但是,对于一个以汉语为母语的汉族人来说,怎样才能听好、读 好?怎样才能说好、写好?我觉得,重要的是他要能知道并懂得在什么场合、什么情景、在什么人物身上、当 表达什么意思时,需要用什么样的词,什么样的句式,什么样的句调语气。中学语文教学要给中学生的语文技 能,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这一点。 &&& 二、学生怎样才能获得这样的技能? &&& 要让中学生获得上面所说的技能,中学语文教学需要做三方面工作: &&& 1.设法让学生大量阅读范文,并在老师的指导下模仿写作。 &&& 2.通过各种教学手段,让学生知道,一篇文章好,好在哪儿,一篇文章不好,不好在哪儿。 &&& 3.需要给学生一点语文知识。 &&& 其中,第1点是根本;第2点也很重要,可以帮助学生开窍;第3点起辅助作用,目的是为了有利于老师教, 有利于学生学。 &&& 设法让学生大量阅读范文,并在老师指导下模仿写作,这是中国语文教学的老传统,应该说是一种好的传 统。但光靠这一条是不够的。一个高明的、有责任心的语文老师一定会在第1点的基础上设法让学生知道,一篇 文章好,好在哪儿,一篇文章不好,不好在哪儿。为了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我们还有必要而且是恰到 好处地给学生一点语文知识。第2、3两点应该说是我们当今语文教学高于传统语文教学的地方。 &&& 三、应该怎么讲课文? &&& 讲解课文,不能满足于讲文章的主题思想、篇章结构、段落大意、生字生词;应该对课文中一些起关键作 用或带有深刻含义的词句,紧密结合文章的主题思想、人物特点、上下文语境进行必要的分析讲解。举例来说 ,不同版本的中学语文课本里都有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祝福》这一篇课文。有一次,我恰好在某个中学听一 位老师讲解《祝福》。老师讲得很认真。他首先介绍了鲁迅不但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一位伟大的思想 家,是一位勇猛的斗士;接着他详细说明了鲁迅写《祝福》时的时代背景。之后,他先解释了课文中一些生字 、生词,然后让学生自己阅读一遍。而后他采用启发式教学法,边讲解、边提问、边讨论,详细分析说明了《 祝福》的主题思想、篇章结构、段落大意。最后他给学生分析了几个多重复句。可以看出,老师的备课是很认 真、很充分的。我想,学生听了老师的讲解后肯定是会有不少收获的。但是,从学生获得语文技能的角度说, 我虽没有作调查,但估计收效甚微,获益甚小。事实上,课文中有些段落、有些词句是应该而且值得好好给学 生分析讲解的。譬如课文的第三自然段里“我”对他在街上所遇到的祥林嫂,有这样一段描写: &&& 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 一个乞丐了。 &&& 大家知道,小说《祝福》运用倒叙的手法,通过刻画主人公祥林嫂这个下层劳动妇女的悲惨命运,来解剖 旧中国的农村社会,抨击黑暗的宗法制度和吃人的封建礼教。作者对祥林嫂的这一段描写,在全文中起很重要 的作用。语文老师应该引导学生注意这一段描写,特别注意语句的运用。老师可以这样来启发学生思考:第一 ,“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这一句包含了三个分句,我们能否把这个句子改为内容与之相当 的“她一手提着一个内中放了一个空的破碗的竹篮”这样一个包含长定语的单句?为什么?第二,“(她)一 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这一句包含两个分句,我们能否把这个句子改为内容与之相当的“ (她)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下端开了裂的竹竿”这样一个包含长定语的单句?为什么?在启发学生思考这 两个“为什么?”时,老师应引导学生联系课文的主题、联系所刻画的人物形象来考虑,并要引导学生注意作 者是从视觉的角度来刻画祥林嫂的。我想,语文老师如果能把类似这样的“为什么”讲清楚了,语文教学的收 效肯定会比较大;学生如果能把类似这样的“为什么”领悟到了,他的语文水平肯定会有较大的提高。 &&& 四、学生最迫切需要学习、掌握的母语知识是什么? &&& 这里只就词汇、语法方面说些意见。就词汇、语法方面说,学生最需要的是两方面的知识,一是词语选择 和句式选择方面的知识,一是有关虚词的知识;此外,还需初步具备一些分析句子结构的基本技能。其他有关 词汇、语法的知识都是为上述目的服务的。 &&& 词语的选择,包括在某个上下文里该用哪个词语、不该用哪个词语以及用哪个词语最为合适这两个方面。 简单一句话,包括词语的选择和词语的锤炼这两个方面。通过语文教学,老师不仅要让学生明白,在某个上下 文里可以用哪些词语,最好要用哪个词语;而且还要让学生明白,在某个上下文里,为什么可以用这些词语, 为什么最好用这些词语。在词语教学中,人们常常举王安石的诗句“春风又绿江南岸”(“又”一说“自”) 里“绿”的使用作为实例。这无非是说明在说话写作中注意词语选择和词语锤炼的必要性。 &&& 句式的选择,是指在某个上下文里该用哪种句式最为合适,最富表现力。我们知道,词汇中有同义词;同 样,句子中也有同义句式。同样的意思可以用不同的句式来表达,但不同的句式,其风格色彩、表达效果不完 全一样,换句话说,各有其适用的场合。选用什么样的句式,这跟文章的体裁、文章的主题、全篇的风格、所 要刻画的人物形象以及句子的上下文语境有密切的关系。上面所举的对祥林嫂的那段描写,为什么要用几个短 句的句式,而不用一个长句的句式,这就是句式选择的问题。 &&& 虚词在汉语里的重要作用,早为大家所共识,并一再为人们所强调;但在我们的中学语文教学中,老师们 并不是都很注意引导学生充分重视虚词的运用。譬如说,我们的课文中都选了唐代诗人王之涣的诗《登鹳鹊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一般都强调一定要把其中的“依”和“穷”讲透 。这当然是对的,但是其中的虚词“更”也需讲透,这样才能让学生更透彻地理解这首诗。试想,我们能把“ 更”换为“需”、“要”、“再”或者“又”吗?为什么不能?其实许多脍炙人口的名句,在虚词运用上也都 十分见巧,耐人寻味。 &&& 如果我们把“春风又绿江南岸”里的“绿”看作是炼实词的范例,我们也不妨可以把“更上一层楼”里的 “更”看作是炼虚词的范例。 &&& 初步掌握分析句子结构的基本技能,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理解某种长句(包括复句)的意思,为了更有效 地防止或纠正写作中的语法病句。举例来说,1996年的高考语文题中的第7道题,要考生在所列出的四个句子中 挑出没有语病的一句。有不少考生选了下列C句: &&& C.大家对护林员揭发林业局局长带头偷运木料的问题,普遍感到非常气愤。 &&& 其实,C句不是没有语病的句子,选C句就错了。C句是从某报上摘取来的。根据报道的内容,作者原本是要 说大家对护林员所揭发的问题感到非常气愤。护林员揭发的什么问题呢?是林业局局长带头偷运木料的问题。 换句话说,原本是要说大家对林业局局长带头偷运木料的问题感到气愤。但是由于作者组织句子时在“揭发” 和“林业局局长……的问题”之间少用了一个“的”,句子意思就完全变了,变为大家对护林员揭发林业局局 长的问题这一举动感到气愤了。因此C句是个病句。 &&& 五、怎样进行语文知识教学? &&& 在中学进行语文知识教学,必须坚持随机教学。所谓随机教学,就是紧密结合课文的讲解或作文、练习的 评讲来进行有针对性的语文知识教学。试以虚词教学为例。我们不能脱离课文讲解、作文或练习评讲孤立地给 学生讲解某些常用虚词,把虚词教学跟课文讲解、语文实践(如做练习、做作文)、作文或练习评讲弄成两张 皮,而要触为一体。从随机教学的角度说,要把虚词教学跟课文讲解、作文或练习评讲紧密地结合起来,只有 这样,同学才爱听,才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下面不妨略举一两个实例。 &&& 先说文言文。大家知道,在古代汉语里,“……者……也”是常用的格式,学习古汉语就一定要学习、了 解这一格式。怎样给学生讲解“……者……也”这一格式呢?最好结合课文来讲解。中学课本里有欧阳修的《 醉翁亭记》这一名篇。《醉翁亭记》之所以成为千古名篇,从写作上不能不说别具特色,有极大的创造性。这 篇散文不仅在构思上别具匠心,也不仅在写景抒情上达到了高度融合、形神兼备的地步,在虚词运用上也有极 大的独创性。他在采用骈文句式的同时,一连用了21个语助词“也”,并每每与“者”字相应,构成“……者 ……也”的格式。我们就可以结合这篇课文给学生讲解“……者……也”这一格式的用法和作用。大家知道, 在古代汉语里,“……者……也”这一格式,都用来表示陈述、判断、解释的语气。欧阳修在这篇散文中,大 量运用这一格式,每每对景对情下判断,作解释,这很合乎一州之长的太守的身份,同时使全文形成回环往复 、忽起忽落、高低跌荡的旋律,从而大大增强了文章在欢快中所蕴蓄的抑郁的抒情气氛。我们读着这篇文章不 能不从中得到一种美的享受。我想这比孤立地举些实例讲解这个格式的教法肯定效果要好。 &&& 下面再举现代文的实例。鲁迅先生的《祝福》中写祥林嫂听了柳妈的话到土地庙捐了条门槛,从而又对生 活充满了希望,但封建礼教还是容不得她,给了她新的致命打击,使她生活的最后一线希望遭到破灭,随之发 生一蹶不振的变化。鲁迅在这一段描写里,虚词运用得很讲究,值得结合课文给学生讲讲。如“她做得更出力 ”里的“更”;“你放着罢”里的“罢”;“她像……甚而至于常常忘了去淘米”这一长段文字里关联词语的 使用。关于“更”,可以启发学生考虑这样一些问题:这里的“更”能不能替换为“很”或“非常”?为什么 必须用“更”?联系上下文,这里用“更”将会起到什么样的表达作用?关于“罢”,可以启发学生考虑这样 的问题:这里能不能不用“罢”?考虑这个问题时,要学生注意这样两点:第一,用“罢”不用“罢”,句子 的语气不一样;第二,鲁迅在这篇小说中对四婶和鲁四老爷的态度是有区别的,因此在人物描写上也是有区别 的。了解了这两点,就可以体会到为什么这里的“罢”用得好。关于描写祥林嫂急剧变化的那一段文字里大量 关联词语的运用,我们可以告诉学生这样一点:关联词语的作用在于显示句与句之间的逻辑联系,适当运用关 联词语可以使说的话、写的文章脉络清楚,增强逻辑力量;但在一般文艺作品中不宜用得太多,用多了,动不 动来个“因为”、“所以”,“虽然”、“但是”,“不但”、“而且”,这不仅会使语句显得luō@①嗦 ,而且会使话语不活泼,不生动;而鲁迅在这里正是运用关联词语的这一表达特点,故意在描写祥林嫂急剧变 化的文字里集中使用大量关联词语,从而对刻画祥林嫂在受到封建礼教新的打击后越来越变得衰老、胆怯、呆 板、麻木的神态,收到了独特的修辞效果。 &&& 关于怎么结合作文或练习评讲进行语法教学,我们将另文讨论。这里只简单说一点意见。那就是首先对学 生在作文中或练习中出现的语法毛病要做到心中有数,明了学生最容易犯的是什么语法毛病(也就是说最常见 的语法毛病是什么),当前最普遍存在的语法毛病是什么,这样讲起来才有针对性。讲解时,一次讲一个问题 (也就是说一次讲一个毛病),所选例子要精当,要选容易引起学生重视的例子。要讲就得把问题讲透讲清楚 (但又不能面面俱到,而且要采取点拨式教学法),并且要讲得学生心服口服。这样讲,一定会收到较好的效 果。 &&& 词语教学、其他语法教学也都应采取这种随机教学。总之,需要给中学生适当讲点语文知识,但决不能采 取学院式的讲法,决不能把语文知识的讲授跟课文讲解、作文或练习评讲弄成两张皮,否则会把学生讲倒胃口 ,会让学生感到语文知识的讲解是一种负担而本能地加以拒绝。
上一篇:下一篇:(好书数行)
第三方登录:您好,欢迎来到新东方
2016全国高考如期举行,新东方优能名师为您第一时间权威解析各地高考真题及答案。
第一时间掌握2016高考录取批次线,高考成绩查询入口……
校考各省考点汇总 历年分数线
精品课程:
夏冬令营:
优能突破:
课程加载中...
课程加载中...
课程加载中...
课程加载中...
课程加载中...
课程加载中...
课程加载中...
课程加载中...
课程加载中...
责任编辑:宗华 薛琳编辑邮箱:
给新东方网中学频道提意见:邮箱 网站管理员:邮箱 媒体合作:010-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学语文教学视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