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精神抑郁的人会猫 觉察抑郁到自己得了吗

       
&> &> 时政
欢迎订阅 中国移动用户短信cqsjb至。 上 手机登录
抑郁困扰职场精英 像看感冒一样去看精神科医生
科技日报记者 李颖
■ 病例解读
30岁的小凡,大学毕业后在一家事业单位工作,工作5年后提拔为单位的业务骨干,在竞争的压力下,她拼命利用业余时间摄取知识,手里的资格证书越来越多,她的工作更繁忙了。去年晋升为中层干部,但是她却高兴不起来,她认为自己很辛苦,工作也很忙,业绩也不错,但并没有得到应有的肯定,她越来越看不到自己的未来,她开始焦虑、烦躁、失眠现象越来越重,身体状况也有所下降,变得很不自信。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副院长李占江教授指出,这样的案例在生活中非常的普遍,分别是由于定位危机和晋升危机而出现职业压力,这种压力在职场比较常见,需要及早化解,否则有害健康,解除压力,大致可分为两大方法:一是预防。即把产生压力的原因加以消除;二是排泄疗法。寻找疏导口,将体内积蓄的压力,有效疏导出去,使之不危及身心健康。
■ 专家解读
半数职场人受抑郁困扰
“我国职业人群的精神健康问题日益突出。”中国健康教育中心主任毛群安指出,据中国健康教育中心针对我国6省市13177名职业人群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显示,我国职业人群的焦虑和抑郁状况较为严重,过半人群存在抑郁,分别有25.60%、23.52%和1.58%的人处于轻度、中度和重度抑郁。职业人群精神健康已成为一个刻不容缓的公共卫生和社会问题。
据统计,利用国际通用的伤残调整生命年指标进行疾病负担评价,精神疾患在我国疾病总负担排名中居首位,超过心脑血管、呼吸系统及恶性肿瘤等疾患。
在由中国健康教育中心、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等举办的“沟通·理解·关爱”促进职业人群精神健康项目会上,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专家委员会精神卫生和上海分委会主任委员张明园教授分析指出,职业人群被分成三类:未病人群、高危人群和已病人群。面向未病人群,重点要进行健康教育;对于高危人群则要提供帮助;而针对已经生病的人需要强调治疗。 “我们国家常见的精神疾病如抑郁症、焦虑症,目前治疗率都不到10%。有的人太忙没有时间治疗;有的人顾虑接受了治疗就会被戴上‘帽子’,被人看不起;还有些人甚至不知道去哪里寻求帮助。”张明园教授认为。
上海市精卫中心临床流行病学研究室主任何燕玲说,如果出现情绪不稳定、效率下降、人际冲突等,要重视这种精神上的“亚健康状态”,如果不及时处理,还可能变为精神障碍。
超两周情绪不稳应就医
“在我日常的心理门诊中,接触到的抑郁情绪病人能占到就诊人数的40%―50%。” 李占江教授介绍说,如今,患者几乎可见于各个年龄段、各种职业,而青壮年由于面临的家庭、事业中的各种问题最为集中和突出,是抑郁症的高发年龄段。
虽然职业人群精神健康状态堪忧,专家也呼吁及早进行干预,然而当前一个很大的问题是,许多人并不知道自己或者周围有人心理可能已经出现了问题,因而往往延误了治疗时间,甚至出现不可挽回的后果。
对此,李占江教授提醒,人人都会出现情绪问题,正常的是今天情绪不好,睡一觉或过几天就好了。如果不良情绪持续超过两周以上,而且已经影响了正常的生活和工作,思维还因此变得迟缓了,就需要赶快就医。
李占江教授说,抑郁症患者经常不会觉察自己的抑郁状态,其实周围朋友可以早期察觉患者的抑郁状况。“对许多自杀事件进行事后分析都不难发现,患者的情绪在日常生活中会有蛛丝马迹的流露。” 李占江教授提醒说,比如常会说“活着没意思”;对周围的亲朋好友说些类似告别的话等。如果发现自己身边的人出现了类似行为,一定要及时提醒,帮助其抒解抑郁。
警惕抑郁症的认识误区
而据相关调查显示,抑郁症的发病率正在持续走高。目前,我国的抑郁症发病率约为3%―5%,已经有超过2600万人患有抑郁症;更有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数据表明,全球抑郁症发病率约为11%,按此比例估计全球约有3.4亿抑郁症患者,当前抑郁症已经成为世界第四大疾病,预计到2020年,可能成为仅次于心脏病的“全球第二大疾病”。
抑郁症何以高发? 李占江教授指出,一方面由于人口数量激增,人口老龄化问题突出,生存竞争压力增大,各种灾害性应激事件频发等等,使得心理社会因素所致抑郁明显增加,另一方面也与对抑郁症识别率、诊断率及使用调查工具的一致性提高有关。
“然而即便如此,与高发病率形成鲜明反差的是,实际就诊率仍不足1/3。”李占江教授认为,公众对抑郁症还存在不少误区。“许多人依然觉得抑郁症患者无非‘心眼小了点’,只要旅游散散心、接受一下言语开导就能打开心结,不需要服药治疗;同时,由于抑郁症一次发作后,约50%―85%会复发,所以目前倡导包括急性期、恢复期、维持期在内的全程治疗,但仍有部分患者在症状消失后就自行停药,导致了病情的反复发作;此外,也有患者及家属存在严重的病耻感,并不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就医,因此延误了最佳的治疗时机。
学会给心理“减负”
“其实,有人将抑郁症称为‘心灵感冒’,是可防可治可控的,以目前医疗手段,绝大多数病人经及时规范治疗,能够临床治愈恢复正常状态。”同时,李占江教授建议,要加强宣教工作,提高公众对抑郁症的认识,并消除社会的歧视和偏见,做到及时发现、及时就诊、及时治疗。
同时,李占江教授还认为,人们还要学会给心理多减负,面对一些暂时性的、轻度的情绪低落可以尝试多种方法进行调整。“要正确认识现状,做力所能及的事,不要给自己制订一些很难达到的目标,不要对很多事情大包大揽;要学会从另一个角度或者退一步看待所遇到的问题;尝试着多与他人接触和交往,有意识地与朋友、同事交流,倾诉心中的烦恼,用自己的方式(如大声痛哭)将消极情绪宣泄出来;积极参加集体娱乐活动;增加体育锻炼,寻找其他自己感兴趣的事情……”
而专家们也提示,如持续存在情绪低落、兴趣减少、悲观厌世、自责自卑、失眠、无原因的躯体疼痛不适、动力缺乏等症状,甚至有自杀观念,应尽早前往精神专科医院就诊,寻求专业的心理辅导和治疗,以使患者尽快走出心理阴影。
心理疲惫务忌医
“像看感冒一样去看精神科医生吧!”李占江教授说,职业人群心理疾病最大的问题是不够正视和重视自己的心理状态。很多白领长期存在失眠,全身疲乏无力的生理问题,却都被认为是正常的生理疲惫而忽略了,其实这些都有可能是抑郁、焦虑等心理疾病出现的预兆。比如睡眠增多或睡眠质量下降,性欲减退或丧失,体重下降,内脏功能尤其是消化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的功能下降等,都很可能是抑郁症的表现。千万不要讳疾忌医,延误治疗和调整的时机。
精神健康是指个体能够恰当地评价自己、应对日常生活中的压力、有效率地工作和学习、对家庭和社会有所贡献的一种良好状态。表现为:智力正常、情绪稳定、心情愉快、自我意识良好、思维与行为协调统一、人际关系融洽、适应能力良好。
那么,在繁忙的职场生活中如何自保和保护职业人群的精神健康?李占江教授建议:首先要进行目标管理、时间管理;其次要学会授权、学会倾诉、学会说“不”。“将承担的压力适时地放下,并好好休息一段时间,然后重新拿起来,如此才能把工作做得更好”。
更多新闻扫描二维码
下载“看重庆”新闻客户端
感谢您阅读:
虚假新闻投诉致电 更多
[责任编辑: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新闻热搜词
来源:360新闻
扫二维码关注华龙网官方微信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Copyright & , All Rights Reserved.
华龙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最佳浏览环境:分辨率以上,浏览器版本IE8以上)
地址:重庆市两江新区青枫北路18号凤凰座A栋7楼 邮编:401121 广告招商:023- 传真:023-
经营许可证编号:渝B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208266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新出网证(渝)字002号百度拇指医生
&&&普通咨询
您的网络环境存在异常,
请输入验证码
验证码输入错误,请重新输入本站已经通过实名认证,所有内容由董介正大夫本人发表
当前位置:
& 大夫个人网站
& 文章详情
转自一位抑郁症患者的文章,探讨如何进行自我认知
抑郁症的康复——探讨如何进行自我认知抑郁症的典型症状就是晨重暮轻,所以如果你感到早上起床困难,容易产生极端想法,到了晚上渐渐好转是很正常的现象,不用过度担心。如果经过医生专业诊断,需要服药治疗,那么建议大家按时起床,在固定时间吃早饭后吃药,不吃早饭服药可能会加重副作用的感觉。记得去年我有一个阶段,每天早上一醒来,就觉得心烦透顶,想到起床需要n多的步骤,先掀开被子、坐起来、选衣服、拿衣服、穿拖鞋、洗脸、刷牙、化妆、吃早饭、穿鞋出门,然后再挤公交车倒两趟车上班,这一系列再正常不过的小事开始让我觉得心烦而难于胜任,工作上开始阶段性地发现自己会沟通困难,那个时候觉得就是闹觉吧,对起床这件事闹情绪是大家都会有的事,“起床气”而已嘛,后来就渐渐变得情绪低落,每一个小动作都要先在脑中模拟一遍才能缓慢地艰难进行。而这种不适感你都无处表达,因为连自己都会觉得微不足道,难于启齿,当我们自己都没有意识到是因为自己病了的原因,更何谈让周围的人去理解你脑中的那些纠结了。但是很快我在医生、家人、朋友的帮助下开心起来,本身可能程度也不算重吧,再就是很多长辈朋友说我悟性高,很多事情慢慢自己会觉察和调节,也不知道是不是正因为所谓的悟性高,所以容易思考过度。接着中间也会有小反复,但是都不会感到特别恐慌和烦躁了,就像快乐和悲伤的情绪一样,它会来也会走,学会与自己相处成为我目前在修的最重要、也是最受益的功课。在这里我想分享一些除了就医吃药以外,如何通过自我调节和认知找回自己的方法。对于内心的挣扎和纠结,以及一些不可思议的极端想法,刚开始大多数人的直接想法都是害怕和逃避,即便是知道许许多多道理,也依然难于和这些想法say goodbye,要么就是精神胜利法,猛灌一顿心灵鸡汤,告诉自己你应该坚强、乐观云云。我也大体经历过这个阶段,最终发现无论逃避、忽略、精神胜利法、还是压制都无法从混乱的思维和奇怪的想法中逃离,唯有温和的面对,拥抱内在的软弱,聆听内心的声音并与之同在,才能在心灵艰难的时节找到最强有力的力量。以下就是我在这个过程中的一些经验分享,希望对大家有些帮助。第一步:观察自我的感受,全身心感受它们,不带有评判地全然接纳这些感受。人类有着各种各样的情感和情绪,任何人在拥有快乐、愉悦、兴奋、激动、温暖等正向感受的同时,也会有恐惧、无助、委屈、愤怒、厌恶等负向感受,它们没有好、坏、正面、负面之分,只是指示的方向不同,它们中的每一个都构成了我们完整的情感体系,每一种情绪的背后都在帮助我们更好的了解自己和周围的世界。当我们能够充分了解自己的感受,成为自己最好的朋友,那么我们就不会被那些所谓的不好的情绪裹挟,常常陷入情绪崩溃的境地。读到这里我想问问正在看这篇文章的你有没有忽略和打压自己真实感受的习惯呢?比如,对父母或者领导的批评和建议明明不认可,但是习惯了规规矩矩,还安慰自己他们都是为了自己好;长期沉浸在消极情绪里,却依然不肯承认,天天逼问自己我怎么就不能跟从前一样呢;生理周期到了,男朋友或老公一点点看不顺眼就引爆了自己的火苗,生了一大顿气,肚子更痛了……大家可以回想一下自己的情感模式是哪一种,有什么具体体现。有的朋友可能会说:糖罐儿,你的分析太复杂了,绕来绕去我也不明白到底该怎么做。让我们来举个具体的例子吧。比如抑郁期间我还有其他朋友困扰的的起床困难症和拖延症,我会纠结自己怎么那么懒啊,怎么早上情绪那么差,怎么看什么都不顺眼,这一切有什么意义。其实这个时候我一直在原地打转,一直在抗拒自己不舒服的感受,在不停的否认它、厌恶它,这种方式只会加剧感受的程度,并不断放大。真实的情况是我的情绪病了,我不舒服了,所有的起床气和对生活的厌倦感都是在提醒我该关心自己的情绪了。如果要学会关心自己的情绪,那么首先你需要开始感受并察觉他们的存在。比如,在我的恢复过程中有过反复的经历,早上起床后感到胸闷紧张、情绪不佳、烦躁感来袭,这个时候我不再回避我的感受了,也不去纠结怎么又复发了,药物不管用了吗,也不会干脆耗着什么不做,这个时候我通常会在闹钟响后先不强迫自己起床,而是平躺、放慢呼吸、慢慢感受身体是紧绷的还是放松的,如果感觉紧绷,就尝试着放松自己的脖子、胳膊、后背等。然后开始感受自己当下的感受:我感到自己有紧张感,我的胸口很闷,呼吸有点急促,身体紧绷,睡眠质量不高让自己有些头晕脑胀,胡思乱想,我感受着内心和身体的感受,我全身心的了解是这些让我不舒服了,我看到自己因为担心这种不舒服持续甚至加剧,所以我感到焦虑。然后我会对自己的身心说,谢谢你来告诉我你的感受,我看到你在承受,我会和你一起去经历。其实这个时候我已经完成了觉察自己的感受并全身心的感知他们。接下来顺其自然的接纳所有的情绪和感受,我们经常在讲接纳啊、臣服啊,但是说到底很多人都不明白究竟什么是接纳,该接纳什么。其实接纳的前提是要找到接纳的对象,即你的真实感受是什么,你的情绪有哪些,了解察觉它们才能谈到如何接纳并安抚它们。第二步:学习如何与负向情绪状态下的自己在一起。在分享如何进行第二步之前我想先为大家解释一下我如何定义负向情绪:即任何让你感受到不舒服的感觉,例如愤怒、悲伤、委屈、害怕、恐惧、无助、紧张、焦虑等等,这些情绪可能是因为你的父母不理解你,经常按照自己的要求去控制你的生活,或是生活的重压让你经常感到喘不过气,或是爱人的背叛让你怀疑自己的婚姻和选择,或是因为周围的同事上级冒犯了你,或是因为你长期处于低落情绪中感到深深无助,再或是对一份工作深深担忧是否能够做好,以致经常紧张出汗失眠等等。在我们完成第一步完整感受并接纳自己的情绪以后,很多朋友依然会感到非常的不舒服,因为所有的负向情绪都指向一个不够强有力的自己,这个时候有的人会将原因归结为外因,有的人则会全部指向自己。当你在这些负向情绪中挣扎的时候,最容易把自己变成攻击的对象,然后由之前的愤怒、委屈、无助、焦虑等情绪转向深深的内疚和自责,这种感觉会让你不断地想逃离,什么都不想做,逃离到最后发现这个世界太小了,竟无容身之处,然后最终的逃离就变成了自我伤害和毁灭。这是负向情绪的恶化演变。我相信其实有很多人已经做到了第一步,全然感受和接纳所有情绪,却依然无法慢慢走出这些情绪,原因就是ta无法和那样的自己共存。当你的负向情绪产生后,如果你已经可以试着感受和接纳它们了,那么我们首先可以给自己一些小小的奖励,告诉自己我已经非常厉害了,我已经与从前的自己不同了。接下来请不要着急,试着与那个负向情绪下的自己相处。我知道这也非常不容易,任何人都希望快乐,不喜欢一个颓废而负面的人,尤其是对自己。不过亲爱的,请一定给自己一些耐心和宽容。情绪就像小孩子一样,需要你倾注时间和爱。我记得自己有一个阶段能够充分了解自己的身体和情绪,但是我就是无法和那样的一个自己在一起,实际上这也是没有完全接纳自己的表现,我总是想从不受控的生活和事件中抽离,允许自己今天不够好,但是明天就必须好起来。结果可想而知啦,只有在负向情绪里不断挣扎和循环。另外还有一种情况是我接纳所有的情绪,但是我不去理会好了,让我产生情绪的事我完全不想,等以后自然会解决。这两种情况都不是最佳的方式,这些情绪依然会积压在你的身体和心里。我的经验是在负向情绪里给自己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允许它们的持续存在。情绪既像一个小孩子,也像水流或者火山,它需要时间去流淌或喷发。需要我们自己的宽容、耐心,同时不过度沉湎。听起来好像很抽象、很难把握对吧。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你最好的朋友,他的父亲因为意外而离开人世,他无法从亲人突然离世的痛苦中走出,你会做些什么呢?天天安慰他没关系,伯父已进入天堂,或是建议他马上回到工作岗位或者去旅行,在忙碌中淡化痛苦的感觉。其实这些做法在生活中都很常见,但是你知道吗?最奏效的方式其实是默默的陪伴,安静的守候的他身旁,陪着他默默哭泣或者缅怀父亲的物品,一段时间后他就慢慢走出来了,而且不带有父亲离开的伤痕后遗症。这个世界上陪伴与支持就是最大的爱。亲爱的朋友们,我们对待自己也是一样的。请尝试着陪伴那个“不够好”的自己,给Ta一点点存在的空间和时间,Ta不会舍得让你难受太久。第三步:试着分析自己产生情绪的原因,发掘内心深处的需求,并尝试自我满足与安抚。最近一段时间以来一直有朋友问我如何快速摆脱抑郁这条小黑狗,我记得我的留言里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尝试发掘自己内在的需求,并补偿和满足内心的缺失部分。很多朋友感到不解,觉得理解和操作起来有困难。经过思考以后我发现其实发掘内心深处的需求是需要分阶段的。当你还在感受里挣扎的时候是无法去探索内在的需求的。而且人的大脑设置和成长经历都非常复杂,我们大部分人的童年伤痕和内在需求都在潜意识的层面,需要花费些心思和时间去探索。谈一谈我对自己的内在需求探索的例子吧,可能理解起来会容易一些。我在抑郁过程中发现基本上每次不舒服或发生反复都跟工作有关系,负向情绪是感到紧张和焦虑。原先我的模式是一直在焦虑和紧张状态,不断找其他的东西来摆脱这种不舒服的感受,比如吃东西、看泡沫剧、煲电话粥、火爆脾气一触即发。情绪的疏解效果自然不好,而且周围的人也会因为你经常发小脾气而跟着不开心,还会认为是你耍小性子,但是只有你知道是因为你对焦虑感的无助感才拼命找寻其他方式来舒缓情绪。(P.S.从这一点我开始同情和理解那些火爆脾气的人,有很多人本身内在与自己做着大规模战争,以极端形式反映出来而已,他们的内心其实非常痛苦。)当我试着是探索自己的内在需求的时候,我是这样分析的,我其实不喜欢现在的工作,我做的很好,但是很心累,我想辞职但是我又担心不工作没有经济来源,我担心未来我不能拥有稳定的生活,我担心我的不稳定对以后生育宝宝不好,我担心我不能掌控未来。其实事实是我的工作能力较强,我可以找一份稳定又可以平衡生活的工作,即便我不工作,我依然有条件休息一段时间,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情,我的生活一直是稳中有升,越来越好的。最重要的是我充分认识到我值得拥有美好的人生和未来。当我真正意识到我在担心恐惧什么的时候我释然了。有时候我们拼命挣扎着的不是我们担忧惊惧的对象,而是担忧本身,不断徘徊在痛苦里,不尝试着走出去。现在有很多女性朋友被家庭问题困扰,比如总是担心丈夫出轨或离开自己,每天疑神疑鬼的找蛛丝马迹,把自己和老公都搞得紧张兮兮,越来越没有亲密的感觉,越疏离,得不到老公的关心,越容易印证自己内心的想象。有很多人会归咎为沟通问题或者信任问题。我觉得从心理层面来分析可能会更深入一些,很多这样的女性往往有一个不够完整的家庭或者父母之间缺少足够的爱,她们自己对婚姻在内心深处没有信心和安全感,其实真实的需求是我渴望一份完整的充满爱的婚姻。如果她们愿意面对自己的真实需求,认识到我值得拥有一份美好的婚姻,并对丈夫正面的表达自己的需求,那么婚姻状态也也许会大不一样。关于如何探索内在的需求并加以满足和抚慰是一个很大的课题,这里的分享比较浅显,希望有机会学习并分享更多的内容,也希望一点点分享和个人体验对大家有些帮助,希望小伙伴们能够早日告别阴霾,走向平和而温暖的生活。感谢大家这么长时间以来的陪伴和共同的成长。Hopewe all can smile everyday!来自http://www.tuchu.org/and-a-discussion-on-how-to-self-knowledge-the-full-version/
与医生电话交流
网上免费问医生
看更多新文章>>
1.扫码下载好大夫App
2.在知识中添加您关注的疾病
3.添加成功后,最新的医生文章,每天推送给您。
发表于: 20:28
董介正大夫的信息
董介正大夫电话咨询
董介正大夫已经开通电话咨询服务直接与大夫本人通话,方便!快捷!
网上咨询董介正大夫
在此简单描述病情,向董介正大夫提问
董介正的咨询范围:
(年龄16-70岁,地域浙江省为主,全国其他各地为次)。精神科疾病,包括心境障碍(抑郁发作或躁狂发作)、精神分裂症、物质依赖(包括酒精依赖及烟草依赖)、双相情感障碍、焦虑症、睡眠障碍常见心理问题的咨询。
董介正主治疾病知识介绍
精神科好评科室
精神科分类问答得了抑郁症的人,到底有一个怎样的灵魂? - 壹心理
得了抑郁症的人,到底有一个怎样的灵魂?
发表于 07:30:27
已连续一周没能有过一天的安睡,终日浑浑噩噩如行尸走肉,昨日睡前特意服了助安眠的药,但临睡前又获知翻译家孙仲旭先生因抑郁症自杀离世,于是挣扎着爬起来决定一定要写点什么,告诉大家得了抑郁症的人到底有一个怎么样的灵魂。
其实几个星期前得知罗宾·威廉姆斯因重度抑郁症自杀时,就整个人都不好了,整一周都无法从那种黑云压城般的情绪中跋涉出来,我的抑郁症只是轻度,已让我受困于极大的无力感,我无法想象一位重度患者,该是如何步履维艰地走过每一个24小时,我也不由开始担心若我也有一日病症加重,又当是如何?
三年半前,我开始有身体不适感,后脑就如同终日压着一块大石,昏昏沉沉瞌睡不止。相伴随的是理解力、记忆力和注意力开始明显走向下滑,这对刚换了一份新工作的我来说着实艰难。直到有一日清晨我终于头痛难耐到无法上班,于是,我去了医院。
坑爹的医生给我的诊断是脑供血不足,并开了一堆对症的药。药有些许的疗效,缓解了我的头痛,但并未卸下我脑中的大石。在那之后的两年间,如那日般的严重症状陆续出现过几次,我自己也开始尝试以各种手段看是否能缓解自己的症状。我每天早睡早起,吃很多的豆制品,每天吃三根香蕉,每个工作日的晚上都要跑步,每个周末都去游泳……但没有一丁点的起色。
在这两年间,我无论睡多少个小时,都还是睡不饱,脑袋始终昏昏沉沉就如同熬夜到三四点时的模样,哈欠连天,随时随地都能睡着。但即便如此,当真要我睡觉的时候,我又要辗转反侧许久方能入睡,且睡眠很浅,一点点风吹草动就会把我惊醒,而在这之前我是一个沾上枕头十秒钟内就能睡着的人。我中午必须午睡,不然下午我的脑袋就会如同要炸裂了一般。而因为此,我开始慢慢不爱与人说话,因为说话很累,开始慢慢不爱与人交际,因为交际很累,更多的时候我选择在床上躺着睡觉,虽然不管我睡多少个小时也仍然睡不醒。我已经快忘了一个清醒的头脑是一种怎样的状态。
2013年开年上来,睡眠越来越差,身体也日益乏力,脑中的大石突然开始疯狂生长变得越来越重。每天早上,我都需要与压着我的那块大石全力对抗才能艰难起床,从不迟到的我开始迟到;我无法再维持上班路上读书的习惯,而转为靠着窗户昏睡;下班时我经常需要在上海南站下车歇息一会,因为我开始会晕地铁,坐时间一长就头晕恶心;我变得没有办法工作,整个大脑的回路就如同被堵塞住了一样,那块疯狂生长的大石也压得我有一半的时间只能趴在桌上;每天一进家门,我就只能躺在床上动弹不得;我不想见人,不想接电话,不想与人说话,不想出门,这等简单的事情于我简直苦不堪言,我开始进入如深渊般的社交困境,我的手脚也如同长出了绳索把我彻底捆缚住了。我开始觉得我的人生彻底无望了。后来我才知道,我已经进入了一种轻度的“抑郁木僵”状态。
我看了大量的医生,做了大量的检查,从中医到西医,从脑电图到脑CT,统统无解。我只能回到老家休息了整整一个月,每天早起爬山,想睡就睡,吃很多滋补的食物,去新疆尝试旅行治疗,依旧无解。
终有一日,遇到靠谱的医生建议我去看心理科。初初听到这个诊断,我觉得很可笑,我是一个很豁达开朗之人,而且近几年并不曾有过什么让我郁郁不平的心事,何来的心理疾病,而且我统统都是生理上的症状,与心理疾病又有何干。但我还是去了,果然诊断出来我是抑郁症,而我的所有症状都是抑郁症的肢体症状。初诊时,医生问了我大量的个人问题,为我细细分析我的病因,判定我是因上一份持续三年的工作强度与压力过大,且没能及时调整与排解,而导致在离职后,积攒了三年的疲劳和压力瞬间喷薄而出,从而引发了抑郁症。
医生给我开了对症的药,刚吃下两天,我的症状就几乎被全部压制住了,开始恢复正常的生活,正常起床、正常洗漱、正常交谈、正常工作、正常睡眠,我精神上的麻木状态得到改善。只是我脑中的那块大石还在,始终无法移除。这种药物也让我产生了极大的依赖性,有一次因为医生停诊而停药了几日,我就感到头晕目眩、呕吐不止,身体时不时有一种过电般的发麻感,躺在床上动弹不得。中间还有过一段时间的失眠,脑袋累到分分钟就要炸裂,却无论如何都睡不着,夜夜睁着眼到天明,我终于可以理解失眠为何会逼死一个人,幸运的是我的失眠只持续了一个星期。
这个过程中,医生尝试了很多不同药物,终于今年7月底的时候,那块大石突然就消失了,我感到从未有过的轻松。可惜我只过了三个星期的好日子,那之后石头又回来了,稳稳地压在我的后脑勺上。
说了这么多,我只是想让大家了解抑郁症患者是一种如何的生理状态和心理状态。太多人不了解抑郁症,对抑郁症有误解,从而对周围有抑郁症的人采取了不正确的应对态度,即便是出于善意,但在某种程度上其实反而加重了对方的苦恼。
1、抑郁症的对面不是“快乐”,就像我并没有不快乐。抑郁症的对面是“活力”,是我的身体被病困住了,导致我的人生也如同被困住了,我体内的精力好似被榨干了,导致我的人生也如同被抽空了。所以不要对抑郁症患者说“开心一点”、“想开一点”这种话,导致他抑郁的并非心情,开心一点、想开一点并不会减轻他的病痛,更何况绝大多数抑郁症患者已经失去了“开心、想开”的精神调节机制。
2、因为第一条,所以不要以一个人开心不开心来判断他抑郁不抑郁,这两者之间无法划上等号。“你整天那么逗逼,怎么会抑郁呢“这样的判断是彻底的误读。
3、抑郁症是一种病,不是一种悲观失落的心情,不是矫情,不是故作姿态,是管理情绪的机能坏掉了,是大脑中无法分泌出有活力的因子。所以不要对抑郁症患者说“你有啥可抑郁的,我还抑郁呢”这种话,你会对一个癌症患者说“你有啥可乏力难过的,我还乏力难过呢”么?
4、抑郁症是一种病,是病就要吃药。确实有人有轻度抑郁症自己熬着熬着就熬过去了,但对于绝大多数抑郁症患者扛不是一个办法,这不是一个用意志就可以与之对抗的疾病。
5、抑郁症的外部表现非常复杂,悲观低落的心境固然是一种症状,但更多时候还会通过肢体的症状表现出来,比如头昏、乏力等。所以千万不要以没有心理症状而只有生理症状,来否定一个人抑郁症的可能性。
6、不要问抑郁症患者“你为什么要抑郁?“很多人的抑郁症是无法找到确切病因的,就像癌症患者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得癌症一样。
7、抑郁症患者的情绪控制能力会较之常人更差,除了经常不想说话外,时常会忍不住情绪失控、脾气暴躁,希望大家都能理解,对于这种情绪上的失控抑郁症患者自己也很苦恼。
8、不要对抑郁症患者说“这又不是什么好事,有什么好到处说的“这种话。抑郁症就是一种普通的疾病,11%的人都有不同程度的抑郁症状,这没什么见不得人,”诉说“会缓解抑郁症患者的精神压力。就好象我终日以一种逗逼式的口吻调侃自己的抑郁症,一方面是在排解自己的压力,一方面我也希望通过我的调侃,让大家知道抑郁症是一种病,不要对它有任何的偏见。
9、对抑郁症患者而言,轻如鸿毛的精神负担都会带来难以承受的心理压力。社交活动会有压力,比如与不熟悉的人的聚会,他人的过度关注会有压力,比如家人对婚姻状况的关切,生活的突然变化会有压力,比如从小养到大的宠物的离开。这些压力对于寻常人而言实在尔尔,但抑郁症患者实在没有力气来对抗这些哪怕极度轻微的负面情绪,从而会把他愈发推向精神困局的最深处。不要逼他们去做任何事情,一个安稳的环境对抑郁症患者非常重要。
10、抑郁症患者的孤独与绝望,经常来自于外界的误解或轻视。外界不明白你是真的生病了,而且这种病还很复杂,从而产生许多的冷嘲热讽,这会让抑郁症患者本就黑暗的生活雪上加霜。与抑郁症对抗,患者需要的不是周围人的大道理,而是支持与鼓励,再简单一点,就是理解与关心。
我很幸运我有一个树洞可以让我在无力对抗糟糕情绪时有个排解的出口,我有一群朋友对我不离不弃,随时随地陪我吃饭旅游看电影,我有一群逗逼同事随时给我正能量,让我从来不会过于消极地评价自己。
就是这样。
本文由豆瓣用户& && 授权发布,版权归作者所有,如需转载请联系&& 。&
心理婚恋畅销书作家、二级心师、婚师
相由心生!四十多年的人生历练和专业知识的积淀,我会给你正能量的指引,与你一起赶走心空的阴霾。
300元/50分钟
好评率100%
抑郁症好治,预防复发才难呢
健康专栏·壹心理
心理健康类的标签包括情绪、压力、创伤、心理咨询、各种心理症状、生活一般心理问题,也包括积极情绪,幸福感等主题,有意愿写作的大大可加小编QQ:
账号密码登录
获取验证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如何治疗精神抑郁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