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中指向过去的积极:够积极吗

往期回顾 &
批判与超越:积极心理学的发展之路
&&&&余佳莹&&&&【摘要】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90年代末起源于美国的一个新兴的心理学研究领域。积极心理学的兴起是对传统心理学以消极与病态为研究重点的反思,其致力于对力量和美德等人性中积极面的研究。文章介绍了积极心理学的理念、研究、缘起与发展以及批判与超越。&&&&【关键词】积极心理学 积极品质 批判 超越&&&&【中图分类号】B84-09   &&&&&&【文献标识码】A&&&&千百年来,人类为了追寻幸福的密码、生命的意义一直在不停地求索,终于在当代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塞里格曼的首创下,学者们开始将其作为一个独立学科进行研究,并命名为积极心理学,其主题是:关心人的优秀品质和美好心灵,以此来获得良好生活。积极心理学的兴起为把目光聚焦在病态与消极面的传统心理学带来了一股清新的力量,是心理学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的事件。&&&&“积极心理学”简介&&&&积极心理学是以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为己任的一个心理学思潮①,创始人是塞里格曼,其于1998年出任美国心理学会主席时提出“积极心理学”思想。积极心理学理念一经提出,即引起众多研究者的关注,随后逐渐形成了一场积极心理学运动。&&&&长久以来,传统心理学过度地关注病态与消极情绪和行为,积极心理学则是对这种状况的一种反叛。积极心理学认为快乐、勇气、幸福、乐观等积极力量和正性品质才是人类获得美好生活的关键要素,其主要任务是帮助人们发现自身潜力并培养积极品质,从而提升生活质量,促进个体、组织和社会的完善与发展。&&&&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内容&&&&积极的情绪和体验。积极心理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是积极的情绪和体验。B.L.&Fredrick于1998年基于积极情绪和体验提出了拓延—构建理论,在实验中,研究人员发现,包括满足、快乐、兴趣、幸福和爱等在内的某些离散的积极情绪,能够拓延人们瞬间的知—行能力,同时还能发展和增强诸如人的体力、智力、人际协调能力等在内的个体资源。也有研究表明,相对于积极情绪对个体资源的增强,消极情绪则会减少这一资源,同时,积极情绪本身也有助于消极情绪的化解和消除。其他相关研究还表明,各种积极情绪之间并不是完全独立的,会表现出明显的一致性和关联性,这将会产生如下状况,即一种积极情绪的出现也会激发其他的积极情绪。关于积极的情绪和体验研究,受关注最多的领域有快乐、主观幸福感等。&&&&积极的人格特质。积极心理学在积极的人格特质领域也进行了较多研究。Hillson和&Marie(1999)对积极人格特质与消极人格特质进行了问卷调查,在此基础上对两者的特点作出了区分,其中积极人格特质存在两个独立的维度,分别是正性的利己特质以及与他人的积极关系,其中前者是指接受自我、悦纳自我、能感觉到生活的意义、具有人生目标、感觉到成功、感觉独立以及能够把握环境并应对环境的挑战;后者则指的是有良好的社会支持体系,重视与他人的关系并对于已建立的人际关系感到满意。积极心理学重点研究了24种积极人格特质,包括乐观、爱、美德、感恩等,而培养这些积极特质的最佳途径是增强个体的积极情绪体验②。&&&&积极的社会环境。除了对积极情绪和积极人格特质等微观方面进行研究外,积极心理学还对基于宏观层面的积极社会环境进行探讨,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家庭、学校、社会为主体的环境条件,以及天才发展、个体创造力培养与发挥的社会环境影响因素。积极心理学指出,个体经验是由所处环境塑造同时又在环境中得到体现,个体良好的环境适应性是积极心理品质的重要表现之一。积极向上的家庭氛围、良好的家庭环境能较好地支持和发展人的能力及长处。&&&&Williams等人通过研究得出结论:当孩子们生活在充满关心、支持和同情的氛围中时,他们可能会建立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和人际关系网络;反之,这些孩子容易出现异常的情感和行为方式③。因此,积极心理学需要综合考量人的积极品质与环境的关系,以及健康和谐的社会环境对个体积极品质的影响。&&&&积极心理学的缘起与发展&&&&前积极心理学时期。1879年,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所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脱离哲学和生理学的体系,开始走上真正独立的道路,迄今为止,心理学已经走过将近一个半世纪的历程。20世纪30年代,就已经有学者开始关注人类的积极品质和正性能量,瑞士心理学家荣格在生活意义的研究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美国著名心理学家Terman&对婚姻幸福感和天才给予了较多的关注和研究。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使这种积极品质的研究中断了,波及全世界60多个国家、20多亿人口的二战给人们带来巨大的精神创伤,因此战后心理学的主要任务变成了治愈战争创伤和治疗精神疾患,研究心理或行为紊乱的起因,并找到缓解或治疗的方法。另外,以弗洛伊德为代表的精神分析学派在当时的心理学领域占据主导地位,而他们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处于病态的神经症患者。上述因素导致心理学界对人的积极情绪的研究关注的愈来愈少。&&&&20世纪50、60年代,以马斯洛、罗杰斯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开始兴起,他们以研究人性的积极面为己任,对心理学的进一步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最主要的表现是使心理学家开始重视人的积极品质。然而,在二战的背景下,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的努力没有完全改变传统心理学的研究主题。Seligman&曾经指出:“当一个国家或民族被饥饿和战争所困扰的时候,社会科学和心理学的任务主要是抵御和治疗创伤;但在没有社会混乱的和平时期,致力于使人们生活得更美好则成为他们的主要使命”④。另外,人本学派的研究方式主要依靠个体的观察及经验,缺乏严谨的实证研究,这些因素导致人本学派的理论不被主流心理学研究者所认可。&&&&积极心理学的兴起。20世纪90年代,心理学家开始关注对于心理疾患的预防,例如“预防”就是1998年旧金山美国心理学会年会的主要议题。在随后的研究中,学者们发现,勇气、乐观、希望、忠诚、坚忍等积极品质能够更好地应对心理疾患。因此,通过对积极的人格特质进行研究,探索增强人性中积极力量和美德的途径,帮助人们发展自我,从而获得幸福生活,将具有更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基于上述背景以及自己的早期研究,美国前心理学会主席Seligman(1998)提出了“积极心理学”的理念,研究如何使人们生活得更加健康和快乐。20世纪60、70年代起,Seligman开始研究“习得性无助”,在以动物为实验对象的研究中,给狗反复施加难以避开的电击,狗就会表现出“习得性无助”行为,对于本能避开的电击也不再躲避。在人类中也会出现类似于上述实验的“习得性无助”现象。在随后的研究中,Seligman还发现,不但无助能够习得,乐观也是一样可以通过学习而获得。持续保持乐观的态度对预防和缓解抑郁有重要作用,从而使个体健康处在良好状态⑤。80年代末,Seligman&转向习得乐观的研究,开始关注如何更好地促成人类的天赋和优势的发展,将心理学转向探索和促进人类发展和美德完善的道路上。2000年,Seligman在《美国心理学家》发表了文章《积极心理学导论》,该文的主旨即是再次阐述积极心理学的理念,主张建立积极心理学的研究。&&&&积极心理学的发展。研究积极心理学的倡议由Seligman在1998年首次提出,自此之后,美国乃至全世界的心理学界都对积极心理学的研究给予了广泛的关注。1999年,Seligman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立了积极心理学研究中心以及积极心理学研究基金,设立了“Templetion积极心理学奖”,以激励相关人员进行积极心理学的研究。《American&Psychologist》2000年1月第一期出了“积极心理学”专刊,关于积极心理学的专栏又在接下来的3月份推出。在2004&年初出版的《现代心理学史》第八版中对积极心理学进行了阐述和评价,美国心理学家、世界著名心理学史家舒尔兹指出在当代心理学发展的最新进展中,积极心理学无疑是一支重要的力量。这些状况表明,美国心理学界已经认为积极心理学的发展趋势不可忽视。首届国际积极心理学大会2009年在美国费城召开,这次会议吸引了全球52个国家的参与,也意味着积极心理学已逐渐成为一种世界性的潮流。&&&&作为学术研究的重要阵地,大学也开始开设积极心理学的课程,成为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一支重要力量,目前全美共有100余所高校开设了“积极心理学”课程,世界其他地区也有“应用积极心理学”的硕士学位教育项目在开展。Claremont研究生院则第一个设立了全面学习积极心理学的博士学位项目。由Tal&Ben-Shahar教授的积极心理学自从在哈佛大学开课以来,已经成为该校最受学生欢迎的课程之一,现在,这门课程作为名校公开课已经上传到互联网,让全世界的积极心理学爱好者以及希望培养自己优秀品质者,获得更好生活的人们学习。&&&&积极心理学是对传统心理学的批判与超越&&&&对传统心理学中悲观与消极思想的反思与批判。传统心理学之所以会形成以问题解决为导向的研究范式,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进行探讨:首先,从理论背景来看,认知心理学、精神分析和行为主义是20世纪西方心理学的三大主流学派,他们关于人性的主张是一致性的,认为人与机器或动物一样,是消极和被动的;认为个体心理与行为的基本属性是消极性,人或者由本能驱使,或者由环境决定,对人性观和心理观充满了悲观和消极的色彩;研究中对人心理的消极层面和病态行为给予较多关注,在心理与行为模式的预测和控制、心理疾病的成因和治疗等领域都进行了大量研究并取得了较多的成果。因此,消极心理学模式也被认为是20世纪心理学的主导研究范式。其次,从时代背景来看,二战对心理学研究范式的转变有着较大的影响。众所周知,治疗个体的心理疾患、提升普通人的生活质量、发现及培养人的特殊才能,被认为是心理学作为单独学科出现以来的三项重要使命。这三项使命在二战以前所得到的关注是同等的。但是二战后,这种均衡的研究范式开始改变,心理学工作者逐渐开始把关注点放在治疗战争创伤和心理疾患,侧重于解决问题,而忽视了后两项使命—如何使人们生活得更好。&&&&基于上述背景,心理学家以医生治疗生理疾病的模式来对待人的心理问题,把人的心理疾患归属到生理病理学的体系之中,精神科医生和心理学家使用的DSM&(Diagnostic&and&Statistical&Manual&of&Mental&Disorder)已经发展到第五版。这种病理式心理学的主要任务就是发现问题,然后对问题进行修复,研究的关注点过多地集中于心理疾患的诊断与治疗,这种消极取向的模式,忽略了个体的积极特质、自我实现能力以及社会整体的发展。对于这种研究取向,马斯洛作出如下评价:“如果一个人只潜心研究精神错乱者、神经病患者、心理变态者、罪犯、越轨者和精神脆弱者,那么他对人类的信心将会越来越小……因此对发育不全的、畸形的、不健康的和不成熟的人进行研究,就只能产生畸形的心理学和哲学。”⑥&&&&心理学的任务并不仅仅在于把病态的人拉回到正常的轨道,其最终目的是要唤起人的勇气、力量等积极品质,帮助人形成一种良好的心理或行为模式。从消极到积极,从悲观到乐观,研究角度的重大转变使积极心理学如一缕清新的春风吹开了笼罩在心理研究领域消极与悲观的阴霾。&&&&积极心理学的正性价值取向。积极心理学认为,个体具有潜在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的内在能力,即使存在内心的冲突,个体潜在的积极力量也可以应对与解决。因此,积极心理学认为应该更多地关注研究和激发人内在的积极潜力,然后对个体积极潜能进行培养或增强,从而使个体不需依靠外在驱动,只需通过自身力量就可以获得幸福生活。积极心理学研究在这种积极的价值观指引下,研究领域主要集中于积极的人格特质、积极的情绪与体验以及积极的社会环境等方面。&&&&在精神疾病与心理健康方面,积极心理学强调从正面来看待心理疾患,要把研究重心放在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上,而不是消极心理疾患的治疗,因为积极品质与消极状态之间是此消彼长的关系,积极力量的激起过程也是心理疾患的应对和消除过程。因此,面对问题,要能够从问题中发掘、塑造积极品质。积极心理学强调维护心理健康的关键在于对人内部积极潜力的塑造或唤醒,这些积极潜力包括信仰、职业道德、希望、诚实、勇气等。因此,积极心理学的使命就在于研究在普通人身上发掘或培养这些品质的途径和方法。尤其是个体在身处困境时,更应该发现并培养其自身的积极潜能,这将能够更有效地预防和矫正心理疾患,从而促进心理以及身体健康。积极心理学在心理治疗方面的观点在于主张通过某些特别的治疗态度与技巧,如给予信任、关注、建立良好关系、言语技巧等,为患者发掘潜能、激发希望、提升力量,以此培养和增强个体潜在的积极力量,用其自身积极力量消除心理疾患,在此基础上成为一个健康并幸福的人。&&&&结语&&&&积极心理学从形成至今只有短短十几年的时间,但是却引起了心理学学界乃至普通大众的极大关注。积极心理学通过对传统心理学的批判,为心理学乃至整个社会,提供了看待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新方式。同时,积极心理学从某种程度上也是对传统心理学的超越,成为心理学领域一种新的研究方向。积极心理学倡导探索人类的积极品质:幸福、感恩、智慧、勇气和乐观等等,传统的心理学研究分支也可以从中思考和借鉴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取向,如社会心理学、咨询心理学、临床心理学等都可以将注意力由对疾患与消极的研究转为对人性积极面的研究。另外,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不仅仅谋求个人的幸福,而是更加关怀全人类的福祉,其本质目的在于探寻对人类的人文关怀和终级关怀。尽管如此,积极心理学作为一门学科成立的时间还比较短,其在研究领域、研究方法等诸多方面既需要借鉴传统心理学的经验,也需要不断探索新的模式,从而更好地促进积极心理学的发展和繁荣,乃至心理学本身的进一步发展,以担负起心理学应该担负的三项使命。&&&&(作者单位:商丘学院应用科技学院基础教研室)&&&&【注释】&&&&①李金珍,王文忠,施建农:“积极心理学:一种新的研究方向”,《心理科学进展》,2003年第3期,第321~327页。&&&&&②周嶔,石国兴:“积极心理学介绍”,《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6年第2期,第12~15页。&&&&③严标宾,郑雪,邱林:“自我决定论对积极心理学研究的贡献”,《自然辩证法通讯》,2003年第25期,第94~99页。&&&&④&Ruark&J.&Redefining&the&Good&Life:&A&New&Focus&in&&&&the&Social&Sciences&.&APA&online.&See:&Http://www.apa.org/&&&&ed/goodlife.html&&&&⑤Learned&Optimism'&Yields&Health&Benefits.&APA&Help&&&&Center.&See:&http://helping.apa.org/mind_body/learned.html&&&&⑥[美]弗兰克·戈布尔:《第三思潮:马斯洛心理学》,上海译文出版,1987年。
<INPUT type=checkbox value=0 name=titlecheckbox sourceid="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积极心理学:够积极吗?
——2016年第1期
作者:郑伯埙
望着石壁光影的推移,人似乎卷入光轮的转动之中,光轮由小而大,一下就没入周遭的苍茫寂静。时间好像是停格静止了——究竟是须弥纳芥子呢,还是芥子纳须弥?
关键字:积极心理学,止观禅修,成功,幸福
在一九九八年担任美国心理学会主席的塞利格曼(Martin Seligman)教授的大力倡导之下,积极心理学蓬勃发展,一时蔚为风潮,成为当代显学;也对管理学领域中的人力资源管理与组织管理影响深远。于是探讨与开发组织中之心理资本的呼吁甚嚣尘上,积极组织学(POS)与积极组织行为学(POB)也因势而起,成了时代的宠儿。
除了领航人的带头一呼之外,积极心理学的兴起,当然也脱离不了时代背景的走向。自从佛洛伊德提出心理分析论以来,探讨人类负面行为的异常心理学及其疗愈就颇受重视,加上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就业危机的强化,心理学反而忽略了积极进取的人性素质。为了扭转此一偏颇的发展形态,心理学研究者重新调整视框,将焦点集中在正向质量与积极经验上,一方面关注主动、自信、乐观、坚毅、希望及韧性等的积极心理特质,另一方面着重于感激、宽恕、关怀、满足、喜悦及快乐等正向情绪,期能帮助人类发挥潜能,并获得幸福。
在工作职场上,当人类具有这些积极素质与情绪时,就拥有巨大的心理资本,不仅在面对工作挑战时拥有信心,愿意付出努力来取得成功(自我效能),对现在与未来的成功给予正面的归因(乐观);同时,对目标坚持不懈,必要时也会调整达成目标的途径(希望)。此外,在身处逆境与面对困难时,能够奋战到底,迅速复原,并予以超越(韧性)。在积极心理学逐渐兴盛之际,东方古老智慧的止观禅修亦顺势走入,成为积极心理学重要的一支,并在职场心理健康中发光发热。这是采用静思内观的方式来降低心理压力,改变认知、接受与悦纳自己,从而提升个人的心理资本。
吊诡的是,不管积极心理学是如何赢得人心,取得重大成就的,一旦仔细观察时,就可以发现,个人的成功与幸福显然是积极心理学的重要目标。然而,人活着只是为了获得成功与幸福吗?暂且不论这重目标境界是否足以比拟人本心理学大家马士洛的自我实现或高峰经验,或是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所谓的美好事物的伟大实践(eudemonia),或许我们可以从更为熟悉的、深受积极心理学青睐的止观禅修的研究经验中窥得一二。我曾经聆听受到万人膜拜的卡巴金(Jon Kabat-Zinn) 教授的正念(mindfulness)减压演讲,听完后难掩失望,因为我认为这是南传佛法的极简版,与禅修的本意可能存有不少差距。但我也十分同情理解他们毕竟身处禅法边陲,能做到这样已属难能可贵。美国禅法是由日本东传而去的,日本禅法是从中国引进过去的;至于中国的禅宗则与印度达摩祖师关系密切。或许历经多次辗转流传,已经模糊了禅法的本来面目。
人的因缘的确是很奇妙的,在经过多年的行脚之后,我是十分意外地,与日本禅宗有了奇迹式的触碰。在一个桂花飘香的季节,原先只是想游历一下金泽这座历史名城,饱览深秋枫红的景象,顺便体会百万石诸侯治理下的大藩风情。没想到就在兼六园附近发现了铃木大拙纪念馆,铃木就是让禅法传向西方世界的重要人物。纪念馆设计十分简单,反映了禅宗直指人心的精神。端坐在思索空间的榻榻米平望出去,前面是一泓池水,光亮如镜,镜中树影摇曳生姿,似幻又真。每隔一段时间,池中似有水气由水面下的管子缓缓逸出,于是涟漪激荡而出,圆圈由中心逐渐扩散,最后归于寂寥,水面于是又变得平滑如前,一片祥和宁静。人在此小憇片刻,很快就会平心静气,变得空灵,察觉人生好像是由无而有,由圆满而平静,终于尽归空无。虽然看起来了无痕迹,但却又历历在目。同时,亦可察觉人虽是实实在在的存有,但却也和谐地嵌入在周遭的风声水影、鸟叫虫鸣的自然情境当中,难以分割。
这种体悟很像在拉萨近郊扎叶巴寺修行洞的经验,望着石壁光影的推移,人似乎卷入光轮的转动之中,光轮由小而大,一下就没入周遭的苍茫寂静,人变得平和,并融入更巨大的宇宙时空当中。望着窗外的皑皑山峦,迭迭重重,山河大地之浩瀚如斯,人的确渺小,几近虚无。心头浮上的是苏东坡的禅意:渺沧海之一粟,凌万顷之茫然。瞬间,似乎又感觉到宇宙乃在胸臆之间,时间好像是停格静止了——究竟是须弥纳芥子呢,还是芥子纳须弥?
走在兼六园与纪念馆之间,有些像漫步在京都的哲学家之道上,但却更远离尘嚣,瀑布声时远时近,恍如广长之舌;山色空蒙,莫非就是清静佛身?或许此路应该命名为禅师之道吧?禅师拄杖行走在天上与人间、空无与实有之间,开示藩主参透什么是祖师西来之意?在纪念馆的展示空间内也发现,当代京都哲学的奠基者西田几多郎,竟与大拙是高中同学,双镜相照,互相辉映,难怪西田的哲学充满了阵阵的禅味。在念头未起之时,善的纯粹经验已经完全巅覆了西方的哲学传统;在念头未起之时,善恶、苦乐、生灭、垢净、是非、成败究竟是如何的呢?
缘份仍然持续着,本想到鎌仓,跟结识已久的长谷大佛道别,可是搭火车到北鎌仓之后,临时起意,随缘自在地尾随群众下车,信步走进一间佛寺:临济宗瑞鹿山的圆觉寺,原来那竟是铃木大拙与西田几多郎多年参禅挂单的地方。此寺由宋朝临济宗祖元禅师来此开山,颇有中国禅风。由山门进去,庭院深深,佛殿错落,寺院群、修行洞恍如端坐在两山合抱的太师椅上,空气清新,惠风和畅,果然是修行人的清幽道场,与皇胄贵族落脚的京都、奈良寺院多有不同。观音殿旁的极简茶室,尤其令人喜欢。茶室是以竹棚搭建的,茅草屋顶,数片落叶,几根细竹交织成为窗棂,极为简单,但却十分精致,想寻找一些累赘或败笔,竟遍寻不着。室内挂着一幅长轴:福以德招,好一个明心见性的禅修法语:成功之类的福报岂非来自修德正心?与心理资本有何关系?
虽然这些个人的禅修行脚体验都是极为初阶浅薄的,但却可以与当代的积极心理学有不少的对话——也许智慧、清静及自在,才是人间行走的资粮吧。思绪驰远,不由得想起路过四川乐山凌云禅寺时,勒刻于石碑上的黄庭坚禅诗:「凌云一笑见桃花,三十年来始到家;从此春风春雨后,乱随游水到天涯。」拈花微笑才是禅宗的本源吧?更难忘达摩对其弟子悟境的垂询:「不执文字、不离文字」是皮;「如见阿閦佛国,一见更不再见」是肉;「四大本空,五阴非有;而我见处,无一法可得」是骨;「顶礼后依位而立,默然不语」是髓[1]。重重境界,如果由此来进一步凝视深思积极心理学,它究竟是处在什么境界呢?够积极、够positive吗?
[1]编者注:摘自《达摩祖师论》“慧可得髓”篇
达摩祖师曰:“时将至矣,汝等盍各言所得乎?”
时有道副对曰:“如我所见,不执文字,不离文字,而为道用。”
祖曰:“汝得吾皮。”
尼总持曰:“我今所解,如庆喜见阿閦佛国,一见更不再见。”
祖曰:“汝得吾肉。”
道育曰:“四大本空,五阴非有;而我见处,无一法可得。”
祖曰:“汝得吾骨。”
最后慧可礼拜,依位而立。
祖曰:“汝得吾髓。”
关于复旦商业知识(FBK)
复旦商业知识(Fudan Business Knowledge,简称FBK)是传播与分享创新型知识产品的综合媒体平台,由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商业知识发展与传播中心创建。
以“思维构架未来”为核心理念,依托复旦大学丰厚的学术底蕴,FBK致力于通过其原创报道和整合资讯服务,深入解读当下商业热点,转化学者研究成果,与商业菁英和社会公众分享国际国内先进的管理思想与实践经验,发现中国本土商业新生力量;同时亦重视社会责任意识与人文修养的全面提升。
FBK旗下平台包括:FBK在线(bk.)中、英文频道,iFBK移动互联平台,FBK TV节目及衍生出版物,《管理视野》杂志,“复理学堂”以及复旦管理案例库等。
其中,iFBK微平台囊括安卓及iPhone/iPad 应用、微博、微信公众账号等多种传播方式,针对移动用户量身设计精品内容,带来革新性的阅读体验。
《管理视野》杂志是新一代的商业管理读本,由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和中国管理研究国际学会(IACMR)联袂出品,秉持“管理推动中国进步”的理念,促进管理思想与实践对话,致力于成为中国管理学界及商界的思想源动力。
复理学堂是一个在线学习平台,包括对学生和校友开放的预备课程、第二课堂等,以及为企业人群定制的移动学习课程。
关于商业知识发展与传播中心(KDCC)
商业知识发展与传播中心(Business Knowledge Development and Communication Center,简称KDCC),是创新型的综合性知识产品研发、出品与传播机构,由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于2010年创立。
KDCC以“传播管理思想、分享实践智慧”为宗旨,致力于成为学院、企业及社会各界人士的沟通桥梁,联结并吸纳社会各界最优势资源,促进前沿管理理念与当下商业实践的对接与融通,并成为社会公众分享商业思想与企业经营智慧的终身学习平台。
KDCC分享资源:
复旦商业知识(FBK)平台:无边界的网络商学院、随时随地的在线学习;
案例开发与研究:以发展中国本土化案例和促进中外商学院案例教学与科研交流为愿景,提供案例线索、资金支持、数据协助、版权推广管理等案例开发服务,同时为本土企业的成长及海外企业在中国市场的发展提供有实践指导意义的借鉴。
FBK学术顾问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企业管理系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企业国际经营、跨国公司管理(战略、营销)、企业集团、国际商务管理、大公司变革、集团的管理和控制以及欧洲企业研究。对管理学与经济学、社会学交叉的一些跨学科问题也有较大的兴趣。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市场营销系主任、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营销渠道、组织间营销、市场营销理论,及中国企业营销战略。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管理科学系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供应链管理、商业模式,及服务管理。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财务金融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公司金融、金融市场,及金融机构。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产业经济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公司治理、产业组织、产业政策,及战略管理。
主任: 于保平
复旦商业知识主编: 程亚婷
课程开发总监: 王颖颖
运营与推广总监: 陈颖燕
编辑: 潘琦 黄漪 黄颖 宋旸
案例研究员: 陈扬波 杨华颖
视觉设计: 戴云
行政: 马晓楠
欢迎关注FBK - 复旦商业知识
官方网址:
官方微博:(新浪)
官方微信:公众号“复旦商业知识“
上海市国顺路670号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李达三楼615室
新浪微博:/fudankdcc
腾讯微博:/kdcc_fudan
Email:caseinst@
读者服务:
Email:bkservice@
Email:bk@
学术合作:
合作伙伴:
媒体伙伴:
商业评论网 世界经理人网
友情链接:
复旦商业知识在线网站(包括移动终端)的所有内容,包括视频、文章、图片等均由复旦商业知识在线www.bk.拥有版权或由内容合作伙伴授权提供,未经复旦商业知识在线书面许可,对于复旦商业知识在线拥有版权和/或其他知识产权的任何内容,任何人(包括博客及个人空间)不得复制、转载、摘编或在复旦商业知识在线所属的服务器上做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进行使用。一经发现,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复旦商业知识在线社区,以及评论问答的内容(包括文章、问题及问题回答等各种形式的内容)版权由内容发布者所有,未经内容发布者许可,对于发布者拥有版权和/或其他知识产权的任何内容,任何人(包括博客及个人空间)不得复制、转载、摘编或在复旦商业知识在线所属的服务器上做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进行使用。
复旦商业知识在线严禁内容提供者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在复旦商业知识在线评论或社区中发布了他人拥有版权或其他知识产权的内容,严禁一切侵犯他人的版权或知识产权的行为。
凡复旦商业知识在线、社区或移动终端内容中注明“来源:XXX”的文/图等稿件,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已经本网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或获得书面授权的第三方,在引用、下载或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复旦商业知识在线BK.(XX频道)”字样,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网站内容中涉及复旦管院内外专家学者人物的观点和著作,引用、下载或转载中如有使用需做出和本网站一致的标注,不得随意隐匿、修改。
3. 本网站以下内容亦不可任意转载:
a. 本网所指向的非本网内容的相关链接内容;
b. 已作出不得转载或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声明的内容;
未由本网署名或本网引用、转载的他人作品等非本网版权内容;
本网中特有的图形、标志、页面风格、编排方式、程序等;
本网中必须具有特别授权或具有注册用户资格方可知晓的内容;
f. 其他法律不允许或本网认为不适合转载的内容。
转载或引用本网站内容必须是以知识性或资料性公共免费信息为使用目的的合理、善意引用,不得对本网站内容原意进行曲解、修改,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5. 转载或引用本网内容不得进行如下活动:
a. 损害本网或他人利益;
b. 任何违法行为;
c. 任何可能破坏公秩良俗的行为;
d. 擅自同意他人继续转载、引用本网内容。
转载或引用本网中的专家学者及其他署名文章,请按规定或咨询协商向作者支付稿酬。
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站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本网站不承担责任。
对不遵守本声明或其他违法、恶意使用本网站内容者,本网站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特写|热点观察|学术发现|产业|人文|TV
声音|政经|管理|创业|职场|专栏
战略与变革|领导力与组织|市场营销|信息系统|运营|金融/投资|公司治理
科技/创新|零售/流通|时尚/创意|旅游/会展|金融/地产|制造业|可持续|研究报告
读书|管理人生|文化|生活方式
专访|圆桌|公开课
官方网址:
官方微博: (新浪)
官方微信:复旦商业知识(账号BKfudan)
付费会员服务
请输入真实Email下载《管理视野》:
此下载服务仅供付费会员个人研究,本刊保留所有版权,文字和图片未经版权方书面批准,不得以任何方式转发或使用。
上海市国顺路670号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李达三楼615室
新浪微博:/fudankdcc
腾讯微博:/kdcc_fudan
Email:bkservice@
Email:bk@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积极心理学中指向过去的积极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