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医有关赞美医术和医德的成语语

查找医的成语_成语查询
您的位置: > :查找医
查找医的成语查询结果
病势沉重,到处乱请医生。比喻事情到了紧急的时候,到处求人或乱想办法。
讳:避忌;忌:怕,畏惧。隐瞒疾病,不愿医治。比喻怕人批评而掩饰自己的的缺点和错误。
比喻只顾这一方面,不顾那一方面。
病久了对医理就熟悉了。比喻对某方面的事见识多了就能成为这方面的行家。
乞儿:乞丐;马医:兽医中专治马病的人。旧指卑贱的人。
几次断臂,就能知道医治断臂的方法。后比喻对某事阅历多,富有经验,成为内行。也指高明的医道。
上医:高明的医生,比喻高贤;医国:指为国家除患祛弊。高贤能治理好国家。
比喻明知事情已经无可求药,仍然抱万一希望,积极挽救。也泛指做最后的尝试。
俗气已深,不可救药。
比喻被动应付,对问题不作根本彻底的解决。
比喻只顾眼前,用有害的方法来救急。
心里的忧虑或恋念成了精神负担,必须消除造成这种精神负担的因素。
庸医:医术低劣的医生。医术低劣的医生误用药物而害人性命。
老毛病难于医治。比喻过去的缺点错误难以改正。
黥,刺面;劓,割鼻。均为古代刑罚。指医治刺面之伤,补上割掉之鼻,比喻恢复本来面目。
几次断臂,就能懂得医治断臂的方法。后比喻对某事阅历多,富有经验,自能造诣精深。
匡正时政的弊病。&&-->&&-->&&-->&医学成语
“忙里偷闲”指在繁忙中抽出一点空闲时间。宋代梅尧臣《和公仪龙图戏勉》诗:“岂意来嘲饭颗句,忙中唯此是偷闲。”元代王德信《西厢记?妆台窥简》:“您会云雨的闹中取静,我寄音书的忙里偷闲。”
1.忙里偷闲 “忙里偷闲”指在繁忙中抽出一点空闲时间。宋代梅尧臣《和公仪龙图戏勉》诗:“岂意来嘲饭颗句,忙中唯此是偷闲。”元代王德信《西厢记?妆台窥简》:“您会云雨的闹中取静,我寄音书的忙里偷闲。”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竞争压力的加大,生活节奏的加快,许多人的行为方式和人格特征越来越倾向于A型模式。A型模式的特点是:第一,有较强的责任感和较强的工作要求。第二,对成就不满足。第三,具有强烈进取心和竞争性。第四,有时间紧迫感和匆忙感。第五,习惯于艰苦紧张的工作。休息时间也难以松弛下来。第六,同时进行多种思维和动作。第七,言行节奏快。第八,有闯劲、情绪易波动。一旬话,就是“忙”。 虽然对于取得工作成就有利,但也很可能对健康有不利影响,这一问题近年来已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一些专家研究认为,A型行为方式可导致酚胺、垂体激素和肾上腺皮质激素持续过量分泌,导致血黏度增高,血小板黏附力和聚集性增加,血胆固醇增高,血胰岛素深度改变等病理生理变化,易于引发冠心病,原发性高血压以及脑血管疾病口此外,还可加胃肠溃疡的发病几率。 医学和心理学家认为,为了身心健埭,要适当“忙里偷闲”,改变A型行为方式,对身体健康是十分有利的。第一,解除对自己的过高要求,除了工作之外,其他途径也能使你获得满足。第二,延长与家庭成员在一起的时间。第三,结交工作伙伴之外的朋友,并维持下去。第四,训练自己,适度减慢言语及行为的速度。第五,使工作环境和非工作环境分离开来,进入非工作环境时则脱离紧张的工作气氛。笫六,使一些你既感兴趣、又对身心处康有益的活动成为生活习惯。 实际上平成就事业与保持健康的行为方式井不矛盾,自古功名显赫又健康长寿者大有人在,关键是协调好勤与“懒”、进与退、劳作与的关系。如一位心理学教授所言:“典型的A型特征者不妨学习‘懒汉’的行为“掌掘‘偷懒’的技巧,这对于健康显然是有益的。” 2.面无人色 “面无人色”出于《史记?李将军列传》:“会日暮,吏士皆无人色,而广意气自如。”形容十分恐惧之状。也形容病危时的脸色。宋代朱熹《答谬子晦》;“东坡在湖州被逮时,面无人色,两足俱软,几不能行。” “面无人色”从字面上讲,可以认为是“面色失常”。所以,在这里,我们便从“面无人色”这个成语来谈谈人的异常面色与疾病的联系。 我国人正常面色微黄、红润而有光泽,如患病时色泽异常,即称为“病色”。 面色苍白,是气血虚的表现。多见于营养不良、贫血、慢性消耗性疾病等,过度疲劳、剧烈精神刺激、急性大出血、休克等均可使面色苍白或呈青灰色。面部有白斑或白点,可见于肠道寄生虫病。 面呈黄色,是由于胆红素在血浆内增多而使皮肤及黏膜变黄。如黄色鲜明为阳黄、多见于急性黄疸型肝炎、胆囊炎、胆石症等。黄色暗晦为阴黄,多见于慢性黄疸型肝炎,肝硬变、肝癌等。淡黄见于血虚,可见于脾胃虚弱和消化吸收不良、肠道寄生虫等。 面色青紫,多由缺氧或血液循环障碍引起。常见于先天性心脏疾患,如二尖瓣狭窄、肺原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及各种原因引起的充血性心力衰竭;呼吸系统疾患,如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梗死、肺癌及重症肺炎等;中毒性休克或由于人体感受寒邪、身体某部疼痛所致的气血不通、阻滞。 如小儿高热,面部出现青色,为将发惊风之征。 面色棕黑,由于色素异常沉着而使皮肤呈棕黑色者,可见于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糖尿病、慢性肝病、慢性砷中毒及黑色棘皮症等。 在日常生活中,自己如发现面色异常,应及时到医院诊治。 3.病入 成语“病人膏肓”源于《左传》中的一段典故。晋景公患了病,派人到秦国求医,秦国派一位名叫医缓的医生前去替他诊疗,医缓尚未抵达时,景公做了个梦。梦中他的病变成了两个小儿,―个说:“那人是名医、会伤害我们,往哪里逃呢。”另一个说:“我们在膈之上,心之下,膏盲之处,、针剌和药力都难抵达,他怎能奈何我们呢。“医缓到来后,经过,颇为难地对景公说:“病在膈之上,心之下,已人膏盲,不能采取攻伐的方法,药物也无济于事,无法治了。”后来,景公果然不治而亡。于是,后人常用“病人膏肓”来指代病重难治。 然而,令人体背部的膏肓穴,却可对“病入膏肓”起到预防和治疗的作用。“或针劳,须向膏盲及百劳”是一首脍炙人口的歌赋。百劳是穴的别名,在背部正中第七颈椎与第一胸椎棘之间。膏肓即膏肓穴,在第四、第五胸椎间旁开三寸,约四横指处,属足太阳膀胱经,是主治各种虚劳及慢性疾患的要穴。当久病不愈,身体呈现衰弱消瘦状态时,最适宜取膏肓穴施治,可以起到扶阳固卫、济阴安营,调和全身气血的作用,从而使身体恢复强壮。唐代药王的《千金方》中说“膏肓穴无所不治”,明代医家在《类经图翼》中说“膏肓能主治虚赢损、五劳七伤及梦遗失精、上气咳逆、痰火发狂、健忘、胎前产后等,百病无所不疗”由此可见,膏肓穴在虚劳证的治疗上,应用是非岱广泛的。 理论认为,人体背部有主一身阳气的督脉和贯穿全身的足太阳膀胱经。“背宜常暖”,历代医家在背部施行的擦背、垂背、、捏脊、拔火罐等多种保养生方法,都有一定的功效,背部除膏肓穴外,还有大椎、、、穴位。每次选用其中的2~3个施行灸(用艾条温和灸10~~20分钟),隔天一次,坚持进行,能防治感冒、咳喘、小儿吐乳等多种病症,对维护心肺功能、提高抗病能力及促进健康长寿,均十分有益。 日本医学家研究发现,人体仵部皮下积聚若许多免疫细胞,这些“健康卫士”躺在那儿睡大觉,若能将这些健康卫士动员起来,会大大增强人体免疫系统的实力,而进行动员的最好办法就是每天定时损抓背部,或请人用双手按摩背部,每次10~15分钟,每日2~3次。擦胸也有异曲同工之妙,方法是用手掌上下左右摩擦箭突(前胸下端)宜至颈下区域,一直到局部发热充血为止。 4.望梅止渴 “望梅止渴”是大家熟悉的一个成语,它出自于三国时期的一个小故书,在 《三国演义》第二十一回中有叙述。一次,曹操和刘备同来到后园的小亭对饮,曹操说:“适见枝头梅子青青,忽感去年征张绣时,道上缺水,将士皆渴,吾心生一计,以鞭虚指曰:‘心前有梅林’,军士闻之口皆生唾,由是不渴。今见此梅,不可不赏。”于是二人对坐,开怀畅饮,论起天下英雄来。从此,“望梅止渴”一语流传下来。现在人们用此成语,常用来比喻人们不切实际的想法,用空想来自我安慰。然而,从生理学角度来看,望梅止渴却井非无稽之谈。“望梅”确实能够达到“止渴”的作用、这是人类高级神经系统活动的一种反应,是条件反射的结果。直到20世纪,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才阐明了它的道理。通过望梅止渴巧计足见三国时期的曹操是个很有学问的政治家、军事家。 望梅止渴的生理学道理还要从人体的非条件反射讲起。我们平常用耳、目、口、鼻、舌和皮肤来感觉声音、景象、气味、滋味、冷热、痛痒。这些感觉器官,一旦受到刺激,就会在身体的某些部位引起反应。比如,在黑暗中不提防踩着一只猫,猫猛然叫了起来,你会吓一大跳,马上把脚缩回来;你的手不慎触到杯滚烫的开水,你一定也会马上把手缩回来。这种突如其来的反应,是人和动物保护自己的一种本能,往往没有通过大脑,只要靠脊髓工作就行了。这在生理学上叫“非条件反射”。 还有一种更复杂的反应,这是在生活中需耍经过一定的体验和积累产生的。比如俗话说:“一次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被蛇咬过的人,心里总是十分怕蛇,一旦看到跟蛇十分相似的绳子,他就会非常害怕,这种反应都是由感觉器官报告大脑,由大脑发布命令,然后再做出相应的动作。这种反应,需要经过后天的学习和经验,需要一定的条件才能产生,所以叫条件反射。吃东西也是那样,比如有人吃大肥肉吃得过量吐了,以后他一见到大肥肉虽然没有吃,也会恶心厌食,这也是条件反射。俄国著名生理学家巴甫洛夫还用动物来实验条件反射,给狗准备好一些好吃的东西.然后铃声一响,放狗去吃口这样多次后,狗只要听到铃声,虽然前面放的只是空盆,它也会分泌唾液,仿佛前面仍然放着美餐。 望梅止渴也是条件反射的结果,因为人们吃过梅子,这圆溜溜,青淋淋的梅子、曾经使吃过它的人牙敲发酸、满嘴津液。在他的大脑皮质上记下了这种酸的印象,而且是十分强烈的印象。这样,每当他看到梅子,或者有人给他提起梅子时,他嘴里就会发酸。 也许你读到这里鲁你的脑子里已经做出了条件反射.酸梅,酸梅,使你的嘴巴里巴含着许多口水了。 现代医学常常利用条件反射来治病。譬如有人腹部手术后小便憋住了,尿不出来。大夫让病人看自来水龙头流水,听水龙头放水的声音,这样诱导病人对流水和小便产生联想,不多会儿,随着哗哗的流水声,病人尿就来了。也有些失眠的人,常常在睡前喝杯牛奶,做些柔软动作,这样不久,一喝牛奶,一做动作,就产生睡意,不再失眠了。 当然,有的人也可以因为条件反射而诱发疾病。如对花粉过敏的哮喘病人,当他嗅到花粉后就会发病。但有的病人见到假的纸花或者塑料花后,虽然没有过敏源也会引起气喘。在日常生活中,条件反射的例子也是很多的,如从来没有吃过药,打过针的小孩,看见穿白大衣的医生是不怕的。当他多次看病后,就会把吃苦药、屁股上打针和穿白大衣的医生联系起来,以后他一见到穿白大衣的医生,虽然没有吃药或者打针,也会惧怕地躲避和啼哭。 三国时期的曹操就注意到“条件反射“现象、在天气炎热,长途跋涉、口干如焚的困境下,使出“望梅止渴“一计,使将士们的口渴感顷刻大减,克服了困难,摆脱了困境。可见远在一千多年前,古人就懂得了这条深奥的生理学道理。 5.高枕无忧 成语“高枕无忧”意思是垫高枕头,无忧无虑地睡觉。比喻太平无事,不必担忧。语出《战国策》“事奏,则楚韩必不敢动,无楚韩之患,则大王高枕而卧,国必无忧矣”。诚然,“高枕无忧”原是政治术语,指政治地位稳固可靠的意思。在《三国演义》中,就有几次用到。但是,从医学角度来肴,“高枕无忧”只适用于某些病人,对大多数正常人来说“高枕”则就未必“无优”了。 一般说来,睡在枕头上叩头比躯于略高一些是符合生理需要的。如杲不垫枕头或者枕头过低,头部就会过分后仰,颈前部皮肤、肌肉牵拉痉挛,容易造成“落枕”。同时,颈部肌肉被动性紧张,使大脑皮层得不到很好休息,又影响睡眠效果。如果睡眠时,枕头垫得过高,就会改变人体脊柱的生理曲线,尤其是颈椎。时间长后,还会导致颈椎损伤,骨质增生,压迫神经血管。清晨起床时,就会使人感到颈部僵硬,头痛,头晕,肩臂和手指麻木,还容易引起咽干、咽痛等症状。如果患有动脉硬化的老人,枕头垫得太高,颈部过于屈曲,会影响脑血管循环,容易形成脑血栓。休克、昏厥病人,平卧在床,不能用枕头,可使脑部得到更多的血液供应。只有心脏功能不佳和哮喘病人,高枕而卧,才能无忧。因为这样可以减少肺部郁血,减轻气急症状。“高枕无忧”对他们是再合适不过了。 古人在《茶余客话》中早就指出:“枕不可过高,高令肝缩;过下又令肺缩。”那么枕头以多高为好呢?一般以卧床时,头与躯体保持水平为宜。通常可用自己握拳的高度作为选择枕头高度的标准,或者以自己一侧肩宽为标准。从生理角度来讲,以8~15厘米为好。这样,不仅睡起来舒坦自然,而且头部可处在高于心脏的位置,胸部也随之适当抬高,下半身的血液回流心脏速度减慢,大脑供血量相应减少,肺的呼吸也就舒畅了。再者,头部稍向前弯曲,颈部肌肉也可感到松弛舒适。此外,枕头的硬度也要适中。过硬,往往使头与枕接触面小,会影响局部的血液循环;过软,则难以达到一定的高度。睡起来也不舒适。 枕头与人体健康息息相关,古今中外枕头的名目可真不少。纳凉祛暑的竹枕,清热消火的芦花枕,高热惊厥用的冰枕,祛病延年的药枕,催眠用的音乐电子枕等等。 人的一生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枕上度过的,从上可见使用枕头的环低很有讲究,低枕并不可取,高枕也并非无忧。选择一个较硬适度,高低合宜的枕头,不仅有利于获得良好的休息,对与延年益寿也有着密切的关系。 6.三寸之舌 成语“三寸不烂之舌”或“三寸之舌”,就是形容能言善辩的意思。语出《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三国演义》中,也有几个“三寸不烂之舌”之士,如李肃、自做聪明的蒋干、益州的周松等。李肃、蒋干、张松的“三寸不烂之舌”,虽然能百善辩,非同一般。但是就其组织结构和功能而言,他们的三寸之舌,却与正常人毫无两样。那么,人的舌头是不是只有三寸长呢? 一般人的舌头是无法疲到自己鼻尖的,可印度的某些苦行主义者,却能舔到,我们常形容那些絮絮叨叨、搬弄是非的人为“长舌妇”。要用舌头触及到自己前额,她的舌头肯定不止三寸,也许要六寸,或者九寸。原来这些“长舌”是请医生在舌背上施行一次又一次的外科手术,加上几年的痛苦练习,才完成这一愚蠢而毫无意义的奇怪动作。有一才个妇女,经20年的苦练,居然能使舌头舔及自己的发际。她是世界上的“长舌妇”之最了。而在印度的一些地方,谁的舌头长,甚至能触及到自己的前额,却能得到极高的声誉。因为在这些地方的印度人心目中,这是一种近乎壮烈的英雄行为。 人的舌头来之不易,是几万年长期进化的结果。鱼类没有舌头,仅有口腔内的一个黏膜皱襞,能感觉触觉和味觉。两栖类如青蛙的舌头出现了腺体,分泌黏液,不仅可湿润口腔,且可粘住昆虫。舌内也出现了肌肉,使舌能自由伸缩,捕捉昆虫。哺乳类如老虎,舌头不但肌肉多,腺体大,还有各种乳头,有的乳头并生有味蕾。舌头不仅能舐取食物,帮助吸吮和吞咽,还能感受味觉和一般感觉。人类的舌头除有上述各种功能外,还是语言的重要器官。 在三寸不烂之舌的不同区域对酸、甜、苦、咸的敏感程度,反应不同。实验研究证实,甜味主要是食物中的糖类所产生的,舌尖对甜味反应最为迅速;苦味主要是一些有机物产生的,舌根对苦味反应最为敏捷;咸味主要是由食盐产生的,舌缘对咸味反应最为准确;酸味主要是由有机酸产生的,舌侧和舌中对酸味反应最为灵敏。辣味是热觉、痛楚和基本味觉的混合感觉。 三寸之舌对酸、甜、苦、咸分辨得清消楚楚,毫不含糊。但是,也有例外,井非人人都能使“舌尽其职”。味盲者便是徒有其“三寸之舌”,对某种味觉不甚敏感或有整个味觉下降的现象,医学上称之为“味盲”。美国的阿瑟?福克斯是味自的发现者,但他自己也是个味盲。1032年,福克斯偶然发现,自己竟对苦味浓烈的苯硫脉毫无苦感,而别人嘴上稍稍沾上一点,便叫苦不迭。然而,他用此药在许多人中进行试验,发现也有少数人与他同病,对苯硫脉食而不知其味。后来,生理学家进一步调查,认为味盲者与遗传基因有关,是一种遗传性疾病。 祖国医学认为舌主昧觉,心的联系于舌,故有“舌为心之苗”,“心气通于舌”的理论。观察舌和舌苔是祖国医学诊断和治疗疾病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早在公元前2~3世纪的《内经》一书中已有很多关于舌诊的记载。中医认为,心肝脾胃的经脉皆通于舌。因此,小小的三寸之舌可视为五脏六腑的一面镜子,可以了解机体正气的虚实,辨别疾病的性质、轻重。 7.人面桃花 据唐朝孟ぁ侗臼率で楦小吩兀迫舜藁ぃ日独游长安城南,见一人家桃花绕宅。崔叩门求水,一女子予之,两人一见倾心。第二年,崔又去该地,但人未见,门已锁。崔即题诗于左扉:“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后来人们以“人面桃花”形容男子怀念一见钟情后不能再度相见的女子。 “人面桃花”给人留下一个美好的回忆。但在现实生活中,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桃花映红姑娘的脸庞,是令人赏心悦目的,然而桃花时节给人带来难言的苦恼,却也让人叹惜。这就是医学上称之为“桃花癣”的皮肤疾患,往往在桃花盛开的时侯,光顾到姑娘美丽的面容上。 桃花癣名风癣,是单纯性糠疹、脂溢性皮炎及春季皮炎一类皮肤病的总称。临床表现为脸上、四肢和身上出现细小的脱皮,有瘙痒和干痛的感觉。发病多因春季太阳紫外线较强,加之风多、空气干燥引起的。也有人认为是与使用劣质润肤品及不良习惯有关。 癣,也是皮肤病,由霉菌引起,多发生在夏秋天气炎热潮湿之时。这时候,霉菌繁殖得相当快。患了手癣和脚癣的人出现局部糜烂、起疱、脱屑和皮肤增厚,抓之甚痒。一般使用癣药都有效果。但桃花癣不能使用癣药。可内服复合维生素B片,外擦5%的硫磺软膏。中医治疗以祛风去湿为主,可煎服,处方:、生地、、蝉衣、、、胡麻仁、荆齐、、子、各10克,、各5克。另外.病人应少吃多脂肪多糖的物,多吃新鲜蔬菜,少吃有刺激性的东西,尽社琏免风吹日晒,停用劣质润肤品。 8.山简醉酒 “山简醉酒”一词源自《世说新语?任诞》:“山季伦(山简)为荆州,时出酣扬,人为之歌曰:‘山公时一醉,径造高。日暮倒载归,酩酊无所知。复能乘骏马,倒管白接罡。举手问葛疆,何如并州儿。’高阳池在襄阳,疆是其爱将,并州人也重。”《晋书》中也有《山简传》一篇,大意与前同。由此典演化出的成语如“醉倒山公”、“山公酩酊”、“山公倒载”、“醉酒高阳”、“高阳饮兴”、“山简醉”、“山翁醉”、“山公马”、“习池饮”、“醉习园”、“高阳池”等,大概有20多个。 典故表现的是山简的醉态,似乎是非常潇洒的,历史上也有不少文人与山公同举,常以醉酒为自豪者。唐代诗人李白就是著名的代表,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他的诗中有不少都写到了与饮酒、醉酒内容有关的事,仅引用这一典故的就有多处,现实生活中醉酒之人所表现出的姿态,多有居山公之上的。往往清醒者不多,丑态百出的不少。客观地说,洒可以喝,但还是不醉者好。 急性酒精中毒,俗称酒醉,饮入过量的酒精或酒类饮料后所引起的神经系统兴奋及随后的抑制状态称酒精中毒。严重者可引起呼吸哀竭及循环衮竭。此外,还可影响肝内糖的代谢而致低血糖。当血液中酒精浓度超过0.03%时(相当于100毫升血液中有30毫克的酒精),会轻徽影响到开车功能;0.05%时会中度影响开车功能,其思想、行为和判断都会失去抑制,表现出说话大声、多话和活动过度,甚至造成性或攻击冲动;0~.1%时会严重影响驾车安全,也会造成运动失调,说话有点不清楚;0.2%时会造成步态不稳、行动迟缓、难以站立、口齿不清(0,1~0.2?时的表现即所谓的酒醉状态);0.3%会导致意识不清,身体呈僵直状态;0.4?~0.5%时会昏迷和呼吸抑制;0.5?以上易造成死亡。急性酒精中毒其典型的临床衣现为; 兴奋期:欣快感、多语、情感易激动。 共济失调期:语无伦次,吐字不清,动作不协调,步态蹒跚。 昏睡期;呈昏睡状甲面色潮红或苍白,吸呼减慢,脉细弱,抽搐,二便失禁。并可诱发吸入性肺炎、脑水肿等。严重者因延髓受抑制,引起呼吸中枢及血管运动中枢麻痹而发生呼吸衰竭及循环衰竭而致死亡。 除急性酒精中毒外,饮酒还可引起许多疾病。酗酒除了显而易见地会增加交外事故,鼓动闹事的情绪和冲动,造成伤亡之外,也会间接造成相当多家庭纠纷及暴力行为,更会造成许多的精神及身体后遗症。目前趋于一致的看法是,嗜饮白酒易带来以下相关的疾病:酒精性肝病、酒精性精神病、酒精中毒、酒精依赖、口腔癌,咽喉癌,乳腺癌和肝癌、单侧髋关节疼痛甚至股骨头坏死或塌陷、胃炎、骨质疏松和中风等。 现代医学研究证明,酒精对生殖细胞产生的毒害作用,肯定会给后代的身心造成严重威胁。西方一些国家的夫妇习惯在周末度假时饮酒作乐,结果生下一些迟钝笨拙的低能儿,人们称其为“星期天婴儿”。据报道,欧洲一些国家秋天收获葡萄酿酒后饮酒极为普遍,此时受孕出生的儿童智商也卉偏低,其中还相当一部分患有痴呆症。不仅如此,若长期饮酒,还会导致性功能下降,延长男性性成熟期。美国科研人员通过动物实验证实,经常摄入酒精的小雄鼠有明的性成熟不全现象,其生殖器官较对照组明显小,畸形精子增多,生育率极其低下。同时,女性饮酒也会导致胎儿畸形、美国学者琼斯和史密斯教授明确指出,慢性酒精中毒者生的子女,发育迟缓,个头小,面部畸形,相貌丑陋,称“胎儿酒精中毒综合征”,活产儿只有1%~3%,死胎发生率和出生后死亡率都比较高。 中医认为,酒有活血通脉,引行药势,增进食欲,消除疲劳,陶冶情志,使人轻快并有御寒提神的功能;少量饮用白酒特别是低度白酒可以扩张小血管,促进血液循环,延缓胆固醇等脂质在血管壁沉积,故对循环系统及心脑血管有利,因此,有关专家建议,喝啤酒以半瓶为宜,葡萄酒、黄酒以100克为宜,白酒每日绝对不要超过50克。尽量喝度数较低的酒如葡萄酒、黄酒、啤洒,少喝或不喝烈性酒,不要空腹喝酒,喝酒后不要服药或驾车。 9.唇齿相依 “唇齿相依”源自《左传?僖公五年》:“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宫之奇谏曰:‘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从之。晋不可启,寇不可玩,一之为甚,岂可再乎?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公曰:‘晋,吾宗也,岂害我哉?’……弗听,许晋使。”果如宫之奇言,晋灭虢后,即把虞灭掉了。虞与虢,休戚相关、利益与共,文中说得清楚,其中,使用了唇与齿的密切关系进行形象的比喻,说明古人对这一问题的认识比较深刻。除《左传》外,这一用法在先秦古籍中的运用非常普遍,如《墨子》、《庄子》、《吕氏春秋》等著作可找到。特别是《墨子?非攻中》说的“古者有语,唇亡则齿寒”的话,说明在它之前更久远的年代里,人们对唇齿关系的认识已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由此典引申出的成语很多,如“唇亡齿寒”、“唇竭齿寒”、“唇齿辅车”、“辅车唇齿”、“辅车相依”、“虞虢相依”,“虢灭虞亡”、“假途灭虢”等。 唇与齿,是谓近邻,均是人体的门户,分别有“飞门”、“户门”之称。“牙好,胃口就好,吃嘛嘛香,身体倍儿棒”!这则广告上说的是它们与进食、消化功能的直接关系,它们还与气息的出入、发声的强弱关系密切。《灵枢?忧恚无言》言唇为“音声之扇”,齿为“音声之出”,说明它们具有辅助发音的功能。唇与齿,在生理上为邻为友、互相依存,在病理上辅车难分、互相影响。 作为人体对外的窗口、望唇、望齿对了解机体的健康状况都有一定的帮助作用。中医有望唇、望齿诊病的经验,通过观察唇与齿的异常变化,对一些疾病做出辅助诊断。因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望唇能够了解脾胃的病变。正常的口 唇,颜色红润,气血调匀,是机体胃气充足的反映。口唇变为白色,为气血不能上荣之象,或患有贫血之症,或突然大量失血;口唇变为淡红色,多见虚证、寒证,或为虚弱之人,或是久病气血虚弱;口唇变为深红色,多见实证、热证,红而干为热极,红而鲜为缺氧;口唇变为青黑色,多见于寒盛、血淤或疼痛,也见于危症或重症。口唇干裂为津伤,不论实热伤津还是内热均可有此表现;口唇糜烂、有阴虚火旺和脾经湿热之别,须结合全身特征辨证治疗;口内唇边生出白色的小点,是谓“口疮”多由心、脾二经积热上熏而致,实火则色鲜红,虚火则色淡红;小儿满口白斑如雪片者,称之为“鹅口疮”,系胎中伏热蓄积心脾所致;口屁红肿发痒,痛如火灼者为“层风”,是胃火上攻的表现……齿为骨之余,而骨为肾所主,其所主病象与肾关系最为密切。根据的关系,还涉及到胃和大肠的一些病变。在正常情况下,牙齿色白润泽、亮丽坚固、这是肾气充足的外象。如牙齿出现色黄而干燥时,常是热盛伤津的特征,多见于温病的极期;若牙齿色暗枯槁,则是精气内竭的象征,或责之于阳明热盛,或责之于肾阴枯涸;牙齿松动,齿根外露者,多半是虚证的表现,非则虚火;齿缝出血,痛而红肿者,是胃火伤络;牙龈红肿者,属胃火上炎;牙龈萎缩且色淡者,或胃阴不足,或肾气虚乏……望唇、望齿,学间颇大,要结合全身表现分析、综合后应用。 唇、齿为病,临床上并不少见。唇病中,除唇干、唇裂、唇破等常见病外,最严重的莫过于唇腭裂,它是常见的先天畸形之一,与遗传因素有密切关系。有调查说。唇腭裂病人中有家族史的人占4.3%以上,近亲结婚的人中发病率更高,世界上丹麦是此病发病率最高的国家,大约为1:665。通常情况下,当父母双方有一方患此病时,其子女发病的危险为12%;当父母双方均患有此病时,其子女发病的危险为45%;此外,母亲怀孕期间营养缺乏、使用激素、药物影响、病毒感染、放射线伤害、精神因素等,也都与该病的形成有关,积极预防是减少本病发生的重要措施之一。民俗中说此病的形成与孕妇怀孕期间吃兔肉有关,这是毫无根据的。实际上,吃兔肉对增加孕妇营养、促进胎儿发育是有益的。对已患上唇聘裂的孩子可进行修复术,一般效果都比较理想。 齿病除常见的牙颌畸形、龋齿、牙髓炎、牙周炎等牙齿本身的病变外,还与许多重要的脏器疾病相关,常见的如三叉神经痛、上颌窦炎、女性月经不调、肺炎、高血压、冠心病、心肌梗死、中风等,千万不能小视。它们或因牙病引发,或由本病影响到牙齿,因此,当急了牙病时,不是简单地对症治疗,而是首先要查明原因,然后才予准确的施治。也就是说,既不能因视牙病为“小病”而不积极治疗,也不能盲目误治而耽误或掩盖了其他更严重的疾病。 口唇是娇嫩的,任何强酸,强碱刺激都会使它灼伤,长期吸烟和不恰当地使用化妆品也会造成其过度角化,乃至干硬出血。喜欢化妆的女士,要恰当地选择和运用口红。牙齿也是娇嫩的,任何过硬和锐利的器物都会把牙齿损伤。要限食糖果,讲究口腔卫生,正确掌握刷牙方法,科学选择牙膏,及时防治牙病,保持牙齿的健康状态。一句话,唇齿相依,更与全身功能相依,护唇爰牙,牢固机体门户。 10.饮鸩止渴 屈原在他的不朽之作《离骚》中,有这样的句子;“吾令鸩为媒兮,鸩告余以不好”。玉逸注解为:“鸩羽有毒,可杀人,以喻谗佞贼害人也。”《说文解字》国说:“鸩,毒鸟也。”《辞海》则认为鸩是“传说中的一种毒鸟。雄的叫运日,雌的叫阴谐,喜食蛇,羽毛紫绿色,放在酒中能杀人”。 鸩,是曾经存在过,后来绝种了的一种毒鸟呢?或只是一种传说? 著名学者刘逸生认为鸩并非是传说中的一种毒鸟,只是“在中国久巳绝种” (《毒鸟与鸩》)。他说:“大抵当时鸩鸟多产于南方,因此西晋时代,朝廷中有不 许鸩鸟过长江的诏令。《晋书》记载,石崇在南方得到一鸩鸟,献与后将军王恺养之,鸟能食蛇,但违反了鸩鸟不许过江的诏令,被司隶校尉傅莺祗纠举,虽然王恺未因此受罚,那只鸩鸟却拿到大街上公开焚毁,在万目睽睽之下处死,以儆效尤……所以人们一见便立即杀死,久而久之,鸩鸟便已绝种。唐宋以后的史籍,绝少‘鸩酒’的其实记载,即使出现‘鸩杀’二字,也大抵是用其他毒物入酒,和使用鸩鸟实质上并非一回事”(《毒鸟与鸩》)。 以鸩鸟有剧毒的羽毛浸过的酒,称之为鸩酒。《汉书?齐悼惠王传》说“太后怒,乃令人酌两厄鸩酒置前,令齐王为寿”。颜师古注引应劭曰:“鸩鸟黑身赤目,食r蛇野葛,以其羽画(划)酒中,饮之立死。” 《左传》记载,晋侯与卫侯会见时,晋侯密令医生丛“鸩卫侯”。还有晋骊姬为了陷害太子申生,使人偷偷地在酒中下鸽毒,然后让申生给父亲献酒,以此诬告申生毒杀父亲。 成语“饮鸩止渴”,意为喝毒酒解渴,比喻采取有害的办法救急,不顾严重后果。语出《后汉书》:“譬犹疗饥于,止渴于鸩毒,未入肠胃,已绝咽喉”。姚雪垠所著《李自成》第二卷第三十二章:“杨嗣昌的加征练饷办法是使朝廷饮鸩止渴”。 11.杯弓蛇影 朝年间,陈留县(今河南开封东南陈留城)有个叫何解元的人,有一次他到朋友赵修武家里赴宴饮酒,喝了数杯酒后,忽然发现杯底有条小蛇,当酒喝完以后井没有什么异常的感觉,但是他回家后常认为自己吞了小蛇,天长日久地就觉得心中疼痛,而且总感到小蛇在腹中逐渐地长大,在不断地啃咬自己的五脏。他的病也日益沉重。 转年又依旧到赵修武家赴宴,这次他非常小心,刚拿起酒杯,又见酒杯里有小蛇,于是放下酒杯仔细观看,这才发现赵家的房梁上悬挂着一张弓,这张弓的影子映射到酒杯底,如同小蛇―般。从此他就解除了心中的疑团,心痛病好了。 “杯弓蛇影”这个成语典故几乎人人皆知。这一现象是对外界事物的错误感知,是一种生理性的视错觉,一般都很容易纠正。生理性错觉常与遇事闷在心里、不够开朗乐观、常爰捕风捉影、凡事疑虑多端的性格有关,由心理上的恐惧惊惶逐渐发展至出现躯体上的功能失调,表现出一些神经官能症的症状,也可发展成无病呻吟的疑病症。这个把角弓之影当成蛇的人所患之病可能就是今天说的神经症、心身疾病,而非病人膏育的器官损坏的病症。典故中主人一番解释能起“久病沉疴”更提示心理因素在其发病中起疗重要作用,因而心理治疗才会奏效神速。 生理性错觉在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中都可能遇到。比如说深夜你一个人在等门,由于企盼爰人回家,可能就会把外面的其他声音当成平时听惯的脚步声;光线不良时,会把墙上的镜子当成透克的窗户等等。这样的情况一般都很容易纠正。病理性错觉是在人神志不清的情况下发生的,如把输液的橡皮管吞成蛇,把白衣天使行成一头白熊等等,且信以为真,不能自行纠正,乃至产生一些“防卫”行为。这就是精神疾病症状的一部分了,必须按精神病进行治疗。 因生理性错觉导致心理偏异的人,常有敏感固执、谨小慎微、对身体健康特别关注和要求十全十美的性格特点。他们常细察身体的内在变化,过多地注意身体感觉,把一些正常的变化当做疾病,盲目求医。有时碰到医生讲话不慎,或受了不正确的卫生宜传而加深怀疑,也会导致疑病症的形成,此时常规的检查结果正常或一般的解释常常不能消除患者的疑虑,于是他们会反复求医,有时一种疑病症状消除了又产生另一种新的怀疑。这类病人的治疗需要病人与医生配合,对医生信任,加强信心,调整情绪,安排适当的工作及文体活动,使兴趣和注意力转移到外界去,无病呻吟、空闲无事、冥思苦想和长期休养,都是有害无益的。 12.及瓜而代 “及瓜而代”一词源自《左传?庄公八年》:“齐侯使连称、管至父戍葵丘,瓜时而往,曰‘及瓜而代’。期戍辱公问不至。请代,弗许。故谋作乱”。齐侯在食瓜的季节派连称、管至父去葵丘驻守,承诺在来年瓜熟的季节派人去替换他们,结果却失了信,迫使他们谋反。这一方面说明,葵丘肯定不是个好地方;一方面说明,守信对一个人来说是何等的重要!从此,“瓜代”、“瓜期”、“瓜戍”“瓜时”等就成了后来官吏任期的称谓,戴埴在《鼠璞》中指出:“今人到官,贺谢语必言‘瓜戍'。也有引申为归期、约定之期的,如骆宾王《晚度天山有怀京邑》诗中说的“旅思徒漂梗,归期未及瓜气”,杨万里《斋房戏题》诗中说的:“醉乡无日不瓜时,书圃何期不莱色”者是也。 四季之中伊有代表性的东西多得是,为何偏以“瓜时”为期?这起码证明,在当时已经有了瓜,而且食瓜是非同寻常的待遇,给人的印象特别深刻。我国瓜的品种很多,、甜瓜、黄瓜、南瓜、瓢瓜、笋瓜、蛇瓜等不一一面论。典故中指的是哪种瓜,大多数学者认为是在瓜中f具代表性的西瓜。 自古以来,同西瓜就是中医临床常用药物,中医认为,西瓜性味甘、寒,入心、胃、膀胱经,有清热解暑,利尿除烦之功,《日用本草》言其:“消针热,解烦渴……利小水,止血痢”。《本经逢原》言其“能引心包之热,从小肠、膀胱下泄,能解太阳、阳明中热及热痢大渴,故有天生白虎汤之称”。《本草纲目》言其“消烦止渴,解暑热,疗喉痹,宽中下气,利小水,治血痢,解酒毒,含汁治口渴”。夏天适量食用西瓜,对泌尿系疾病、浮肿、黄疸、膀胱炎、暑热烦渴等有明显疗效。西瓜各部分均可入药,中医称西瓜翠衣,性味甘凉,是治咽喉肿痛、口疮的良药;西瓜霜可治疗咽喉肿痛;西瓜根、叶水煎服,可治疗腹泻及肠炎;西瓜子仁有清肺润肠,止咳化痰之功。 有趣的是,美国的科研人员利用西瓜作原料,开发出一种堪与西药“伟哥”比美的“天然伟哥”,目前已在美国上市。原来,西瓜中含有大量的“瓜氨酸”,药理学家认为这种天然氨基酸具有与“伟哥”(化学名称叫枸隐橼西地那非,原为美国辉瑞公司开发上市的一种心血管药物,现主要用于治疗男性性功能障,简称ED)类似的药理作用,其进人人体后同样可增加流人海绵体内的血液量以及促进血管内释放出一氧化氮,这一作用与化学合成药伟哥大致相似,但伟哥起效较快,对人体有一定副作用,如头痛、尿道感染、充血或短暂性蓝绿盲等视觉异常情况,而天然伟哥虽起效慢一些,但绝无副作用,由于是以西瓜瓤为原料,因此对人体绝对安全,这些对ED患者来说无疑是一大福音。有性功能障碍者,不妨多吃一些西瓜。 及瓜而代,说明瓜熟有期。瓜不是饭,理应食有节制。指出,西瓜毕竟性“属生冷,世俗以为醍醐灌顶,甘露洒心,取其一时之快,不知其伤脾助湿之害”。放脾湿胃寒或患有胃炎、胃溃疡、消化不良、经常腹胀、腹泻和肾功能不全的人,以及脾胃功能欠完备的老人和儿童,都要限食西瓜。日,某报以《逞能大口吃瓜,病发大口吐血》为题,报道了天津某房地产公司一名49岁的职工,在公司举办的“吃西瓜比赛”中,5分钟吃掉13块冰镇西瓜,当吃到第14块时突感腹中绞痛、大口吐血,被送医院抢救的事。对于嗜食西瓜、要甜不要命的人来说,这不能不说是“血”的教训。 13.薏苡明珠 有一味中药叫“薏苡”,与一个叫“薏苡明珠”的成语有关,这个成语是指无端受人诽谤而蒙冤的意思。它来自―段历史古诗:东汉名将马援(伏波将军)领兵到南疆打仗,军中士卒病者甚多。当地民间有种用薏苡治瘴的方法,用后然疗效显著。马援平定南疆凯旋时,带回几车薏苡药种。谁知马援死后,朝中有人诬告他带回来的几车薏苡,是搜刮来的大量明珠。这一事件,朝野都认为是一宗冤案,故把它说是“薏苡之谤“。白居易也曾写有“薏苡谗忧马伏波”之诗句。 薏苡作为一种中药,有其悠久的历史,早在《神农本草》中即有记载。薏苡是禾本科梢物薏苡的种仁,其性味甘、淡、凉,人脾、肺、肾经。有健脾、补肺、清热、利湿等功用。 现代医药学研究表明,薏苡含蛋白质、多种氨基酸、维生素和矿物质,其营养价值在禾本科植物中占笫一位。用于临床治疗,可以强筋骨、益气、和中、消水肿等,此外,阑尾炎、关节炎、脚气病乃至皆可使用,也可煮粥作为病后调养。薏苡的根、叶也可入药。薏苡的根除了具有清热、利湿、健脾的作用外,还可治黄疸、驱蛔虫以及治疗牙痛、夜盲等症。薏苡叶可代替绿茶,并有利尿作用。 薏苡还有养颜和功效,对年轻人身上或面部的瘊子,有很好的疗效。用法为:成人每天用带壳的薏苡仁50克,洗净后加人两杯半水,煮熬到水减至一半时即可服用。一般服l个月。此种薏苡仁汤还对皮肤粗糙、雀斑、疙瘩等病症有治疗作用。 14.三折肱知为良医 三,指多次;肱,胳膊上从肩到肘的部分,也泛指胳膊。《左传?定公十三年》云:“三折肱,知为良医”和多次折断胳膊,便会成为一个好医生。现辑录几则医生从失败中汲取教训,或励志学医,终于成为良医的故事。 (1)以身试药:蛇医季德胜从父亲手里接过祖传五代的蛇药,内有药物几十种,药量大且杂乱,就想改进它。为了验证蛇药性能,季德胜用自己的身体做试验,他让毒蛇咬自己的手臂、大腿、舌头,再用蛇药救治,一味药一味药地试验,仅手上的伤口就有一百多处。有一次,季德胜用眼镜蛇试验,毒性发作,他昏迷过去,助手把他自制的给他灌下去,才得以脱险,但季德胜左手大拇指已被毒蛇咬断致残了。季德胜正是在这斑斑蛇疮的基础上研制成功“季德胜蛇药片”,成为享誉海内外的中华蛇药。 (2)药王摘匾:药王姓邳名彤,安国人,他是东汉光武皇帝二十八位主将当中的一个口。此人能文善武,精通药理,经常给人行病,看一个好一个,被人们称为“药到病除”的神医。这年他为一个同僚治好“对口疮”(中医指生在脑后、部位与口相对的疮)以后,人家给他挂了一块门匾一一药王邳彤,一时名扬四方。不过,有一件事却使他烦恼起来:姑妈额头上长了一个小疙瘩,他怎么治也治不好。后来姑妈只好扫兴而归。不料半个月后,老人的疮居然被一个采药的山乡村医治好了,邳彤这才知道“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的道理,感到自己的医术并不怎么高明,称不上真正的药王,真正能药到病除的药王在民间!于是回到家里让人把门口挂的那块“药王邳彤”的大匾摘了下来。此后,邳彤经常扮成串乡医生,走村串户,采方治病。终于成为了一个名副其实的“药王”。邳彤死后于安国县城南关,人们为他兴建了“药王庙”以纪念。安国,也从此成了全国百名的药材集散地。 (3)隐名学医:一日,一个江西贩木头的商人来到苏州齐门外。这个江西商人生了肺病,听说苏州叶天士声名远扬,便去看病。叶天士一看到他便说;“你快点回家吧,回得快可以到家里,回得慢就要死在路上了。”江西商人一听,忙恳求叶天士死马当活马医、找些药给他吃。叶天士的话却硬得不能转弯:我说医不好,就铁定不会好了。“接着又说:“啥人医好了你的病,你再来砸我的招牌好了。”江西商人气极了,心灰意冷地走了?这―日来到镇江,想起金山好景致,便下船登山去朝庙。老和尚替他搭了搭脉,然后摇摇头说:“这个病是没得救了嘈叶天士杲然名不虚传,但还有一线希望。”老和尚叫江西商人去采办一船生梨,乘船回转时,叫他每日困在生梨上,坐在生梨上,嘴干吃生梨,肚饥吃蒸梨,一船梨一直吃到江西。 一年,有一日,叶天士的门前来了一群人,为首的一个定要把叶天士的招牌砸掉。叶天士忙问为啥?这个操着外乡口音的人讲;必你不认得我了,你说我要死在路上,假使活转来,就可以把你的招牌砸掉。”叶天士才想起这位江西商人,心里好生奇怪,便问:“你打也尽管打,砸也尽管砸,我只要问你几句话。你的病怎么好的。”江西商人一五一十地把金山寺老和尚叫他吃梨困梨的事说了一遍。叶天士听了,明白了:原来这位病人得的是肺病,梨有通气补肺之功,几月长吃久补,不治而愈。唉,自己的医术比金山寺老和尚还差了一筹呀! 于是叶天士背了药箱,来到金山在寺里做香火,找机会细心观察老和尚怎样给人行病。叶天士向老和尚学了三年,这才又回到苏州挂牌行医。他的医术更高明了。 (4)断臂学医;蓝茂号,明代昆明杨林人。蓝茂早年饱读诗书,后来一场瘟疫,几天时间,一城人口就消失了一半,便下定决心要学医治病,为众人消灾除难。他生性聪明,又好学,几年工夫就学到许多丰富的医学知识。有一回,一个赶马大哥跟他谈起离昆明一于多里的大山上有个傣族老倌接骨非常有本事。他听后马上跟着赶马大哥去找到那个傣族老倌。一见面,他就说,“大爹,请你教我接骨本事。”傣族老倌看了他一眼,撇撇嘴说:“我的本事传媳妇,不传儿子。你是哪里来的,凭什么要教你?”(注:傣族素来重女轻男。)蓝茂说:“我是从昆明来的,想帮百姓治病、专程来向你学本事的。”老倌硬邦邦地说:“不教!”说罢,就“扑通扑通”地咂起了烟筒,不再理他。 蓝茂不灰心,天天去找老倌,老倌说:“要学本窄,你有多少金,有多少银?金子银子来再说!”蓝茂说:“我一无金,二无银,只有一片诚心拿给您!”老倌哼哼鼻子说:“什么诚心,望又望不见,瞧又瞧不着,哪个信?”他刚说完,只见蓝茂拔出砍柴刀,“刷”地一下把自己的左手砍了下来。一时间,鲜血一股一股地喷射出来,篮茂疼得牙齿“咯塔”响,脸色变得白煞煞的,但是眉头却未皱一下。老倌不由得叫起来:“天呀,我活了几十岁,还没有见过你这样硬的汉子!小伙子,你好好地说嘛令何必这样干呢?”他急忙叫蓝茂躺好,自己在附近找了三四片树叶子,放在嘴里嚼烂,把蓝茂那只断手捡起来,接好刚又把烂叶敷上。过了一段时间,那只手就好了。此后,傣族老倌把自己的本事全部传授给了蓝茂。 蓝茂“断臂学医”的行为不得校仿,但他这种精神值得称道。 15.寿比南山 “寿比南山”是给老人祝寿时用的颂语。南山指的是山东青州市境内风景幽静的山,因其坐落在城南,故称南山。山上有一个大“寿”字,为明代嘉靖年间衡王府管家周全所写,字高7.5米,宽3.7米。当地人常用“人无寸高”一词来形容“寿”字之大。如果你攀上去,脚蹬“寿”字底部“寸”的勾,你的头部也到不了“寸”字的顶,仅一个“寸”字就有2.3米高。“寿”字笔锋若龙飞天门,气势:雄伟,异常壮观。字首指云天,字脚踏壁底,“寿”与山融为一体,真可谓“寿是一座山,山为一个寿”。人们希堕寿命像山一样长久,故有“寿比南山”的颂语。 16.张敞画眉 汉宣帝在位时,任命毛遂自荐的张敞为京兆尹(首都行政长官)。张敞为官秉直公正。他首先处治了小偷强盗,然后开始惩办那些胡作非为的公子王孙。然而,他的做法得罪了皇亲国戚、高官显爵,他们就上书皇帝,诬告张敞“风流,轻浮”。原来张敞深爱妻子,有时夫人早展端坐梳妆时,张敞亲自为她描眉。汉宜帝向张敞查问此事、张敞义正词严。汉宜帝见他说得在理,又知他治理长安很有成绩,便笑笑了事。后来,人们遂用“张敞画眉”、“京兆华眉”、“张敞画”、“京兆画”、“张敞眉”、“京兆眉”等来表现夫妇恩爱之情,用“画眉张敞”、“画眉夫婿”、“画眉张”、“画眉敞”、“画眉客”等形容多情丈夫。 把眉确定为美容的对象,是因为它是人面部唯一处于静态的、又与面部颜色有明显反差的部位,通过对它的美化可以增加人的外表美,并表现人的性格,“眉目传情”、“扬眉吐气”、“眉飞色舞”等成语中所表现的含义,都蕴含有这祥的道理。有研究认为,眉具有显著的遗传性,与人的性格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如形态直而粗的眉,人的性格多直率、爽朗;弯而细的眉,性格多文静、温柔;眉上扬的,性格多果断、自信;眉梢下垂的,性格多沉着、孤傲多疑等。眉与人的面部布局有密切关系,其是否与脸形相称成为面部美的重要标志之一。画眉、修眉、纹眉,都是人企图通过改变眉的粗细、长短、形状、位置来改变与生俱来的缺憾或使面部锦上添花的手段,以达到重塑面部美的目的,操作适当,则顿添秀色,操作失当,劓求美得丑.关于画眉的恰当标准,不少人都在进行研究,由于在审美问题上,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认识上要达到完全一致是不可能的。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适当的化妆是必要的,但也要有度。澳大利亚的美容学家在经过对2000多例患者的调查后发现,在化妆上过于追求或喜欢过分打扮的人,会逐渐由自我欣赏变为“自恋狂“慢慢地脱离周围和社会,最终走向孤独。“化妆上瘾也是病”,正成为不少专家学者的共识。 17.讳疾忌医 “讳疾忌医”源自《史记?仓公列传》:“扁鹊过齐,齐桓侯客之。人朝见,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谓左右曰:‘医之好利也,欲以不疾者为功。’后五日,扁鹊复见,曰:‘君有疾在血脉,不治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不悦。后五日,扁鹊复见,曰:‘君有疾在肠胃间,不治将深。’桓侯不应。后五日。扁鹊复见,望见桓侯而退走。桓侯使人问其故,I扁鹊曰;‘疾之居腠理也,烫熨之所及也;其在血脉,针石之所及也;其在肠胃,酒醪之所及也;其在骨髓,虽司命无奈之何。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后五日,桓侯体病,使人召扁鹊,扁鹊已逃去,桓侯遂死。” 齐桓侯讳疾忌医的表现,一是不承认或不知道自己有病,此意贯穿千故末始终;二是怀疑医生的真诚和医德,他们说的“医之好利也,欲以不疾者为功”的话可证。生活中还有更甚者,他们把医生的行为归于“居心不良”。如《三国志》和《三国演义》中都收有这样的故事:曹操请治头风,华佗认为病根在头颅内,必须行开颅术。曹操大怒曰:“汝要杀孤耶”!他不但拒绝了华佗的建议,还把华佗给杀了。这位曹公也太多疑了,不要说技术高超的华佗在当时为人开颅治病已是常事,就是我国应用开颅的方法治疗相关疾病的历史也应该足以使他建立起信任来;据后来的考古发现证实,我们祖先这种成功手术的书例在5000多年前的大汶口文化时期就有了。齐侯也罢,曹公也好,他们或许曾是政治上风云一时的人物,但不相信科学的结果最终还是害了自己。 时过境迁,科学的快速发展虽然已经到了21世纪,而齐侯、曹公的悲剧还没有谢幕,讳疾忌医的情况依然相当普遍地存在于现实生活之中,并且巳酿成了越来越严重的后果。据报载:糖尿病几乎成了如今社会的流行病,从年,我国的患病率增加了5倍,但可悲的是,没有经过诊断和治疗的人数竟高达80%。也就是说,知道自己得了糖尿病的人只有患病人数的五分之一。这虽然不排除其他方面的因素,但讳疾忌医肯定是重要的原因之一。 心理、精神类疾病已成为当今社会的通病,正常人群中已有40%的人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精神症状和心理障碍,在每年死亡的28.7万自杀人数中,他们是主药的对象,这巳成为我国第5大死亡原因。而在现实生活中敢承认自己有这类疾病的人极少,敢到医院去检查的人数就更少得可怜,这不能不说是讳疾忌医的表现。男性更年期已严重威胁到男人的健康,而大多数男人不知道或不承认这一现实,男性的平均寿命普迫低于女性,冠心病、糖尿病、胃溃疡、血友病等30多种疾病的发病时间比妇女提早了10年,自20世纪60年代至今,仅死于前列腺癌的男性已上升了17%,而男性看医生的频率比女性低28%,这不是讳疾忌医又是什么?……这样的实例太多太多,如果全部罗列出来确实是骇人听闻的资料! 近几年,嫜墙】怠钡奈:ξ侍庖苍嚼丛矫飨缘赝怀龀隼础K,“亚健康”就是虽然没有明显的疾病,但身体时常感到不健康的状态。它的主要表现可概括为“一多三退”即疲劳多,活力、适应能力和反应能力减退,经常出现全身乏力,腰酸肢软,心悸气短,头晕耳鸣,动辄汗出,食欲不佳,失眠健忘,心烦意乱,皮肤瘙痒等一系列难以言状、难以用某种病名定性的症状群,有人把它形象地称为“半健康”、“灰色状态”、“病前征兆”、“疾病前期”等。我国有70%左右的人群处于这种状态下。另外30%的人中,真正健康者只占15%,还有15%的人已经患上了各种疾病。专家认为,解决“亚健康”的方法,除了调整饮食、增加运动、平衡心理、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如禁烟限酒、节制房事等)外,定期进行健康体检,请医生帮助诊断和进行必要的药物治疗是必不可缺少的措施。对于如此庞大的生活于“亚健康”状态下的人群,目前的实际状况是医者认识不足,患者基本上不认识或没有引起重视,难怪国家体育总局2001年度的调查结果是,国人的健康状况呈晋遍下降趋势。原因尽管很多,讳疾忌医的间题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除上述情况外,讳疾忌医的现象还表现在诸如一些患者生病不求医生,对疾病盲目做出自我诊断;吃药不经医生,自己随便买药吃或跟若媒体广告吃药;不遵医嘱,自己随意改变治疗方案或更改药物;对医院缺乏信任,把必要的检查手段视为“医院要赚钱”等错误的认识和做法。严格地说,这些都是对自己身体健康不负责的态度。 在人的一生中,缺点和错误是难免的,必须接受来自各方面的帮助,包括批评;疾病是难免的,必须求助于医生和各种医疗手段的帮助,包括健康指导和治疗。生命只有一次,讳疾忌医是人生旅程中最危险的大敌!
专家免费咨询热线:010-(咨询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本页关键字:&&&&&&
上一篇:&&&&&&&&下一篇:无
[中药词典]
[中药方剂]
客服电话:010-
邮件地址:zhzyw@zhzyw.org
投诉电话:010-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
zhzy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客服热线 010-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投诉电话:010- 举报邮箱: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医术高超神医赞美句子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