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辈们能不能和给晚辈的新婚贺语简短我说说哪些大学的图书馆比较好

拥有1个小站,订阅0个话题,关注14个小站
(ps:竟然有一年没有回到这里了,我这是怎么了,罪过!)在微博上有时看到几派讨论民主,拿印度来说事。一派会说你看都说民主好,印度多屌丝,发展多慢。另一派则说你看印度人多自由,有私权,社会开放。不过,说来说去,我还没到太多深入的讨论。民主是个大话题,现在关心的人越来越多。不过在讨论框架上,似乎还是更多在政治理念上的探讨。说句不恰当的话,当我们把民主仅仅想象成一...&
(ps:竟然有一年没有回到这里了,我这是怎么了,罪过!)在微博上有时看到几派讨论民主,拿印度来说事。一派会说你看都说民主好,印度多屌丝,发展多慢。另一派则说你看印度人多自由,有私权,社会开放。不过,说来说去,我还没到太多深入的讨论。民主是个大话题,现在关心的人越来越多。不过在讨论框架上,似乎还是更多在政治理念上的探讨。说句不恰当的话,当我们把民主仅仅想象成一种政治制度,是可以设计和规划的蓝图时,似乎也陷入了某种计划时代的工程师思路。在我看来,民主背后不光需要有政治学的讨论,也要有社会学和人类学的视角。前两年素质论的讨算是朝这个方向迈进,可是讨论者明显准备不足,思考不深入,更没有理论框架,以至于方向偏颇,讨论起到的大概是反向的效果。我不是素质论者,但我也不认为民主与素质,或者更准确地说与文明无关。比如说我就反对乡村搞民主,因为农耕社会面临的政治议题不同,条件也不同。正常发育的乡村应是熟人社会。熟人社会的决策过程和陌生人社会不同。民主的交流成本反倒更高,资源分配也不够灵活与合理,就像一个家庭也不会引入民主制。后发国家的近代化进程中,集权的多,民主的少。集权转民主有之,比如韩国,民主转集权有之,比如 2011年前的缅甸。这些现象背后自有缘由,需要探讨。在这点上,印度是个特别好的例子。当上世纪 40年代末,印度建国实现民主化后,它的文明大抵是前现代农耕模式为主,点缀几个现代文明岛。在这样的地域推行一人一票式的民主,问题必然发生。村民当然有其理性选择,但这一选择受到认知的制约,这需要时间去学习、改变。我并不是反对印度民主,刚好相反,我认为印度走民主道路是其最合理的出路。但理由绝不是什么天赋人权,保护私产和公平竞争。我的理由是,印度的社群分布、文化众多,将这么多不同的文明形态硬生生纳入到统一的政治系统里,民主是必须的。否则一定会爆发内乱,乃至内战。我认为尽管印度内部现在依然存在各种内乱,比如 2008年印度教与穆斯林的冲突。但历史上混居的社群几乎不可能不发生冲突,在这个意义上,没有民主,印度要惨得多。政治的第一要务是解决安全问题。在印度,我看不到有比民主更好的选择。固然民主带来很多问题,比如效率低下,好的政策难以推动,但并不是说不搞民主,就可以节约下这些成本。相反,可能付出的代价是战争,死亡、仇恨和隔阂。同样的,欧盟的管理效率问题,或许也该这么看。4年来我去过两次印度,总共一个多月,时间不长。见过几个共产党、农民、律师和非政府组织成员,也见过改革派的精英。无论左右,他们的共识是,如果中国引入的是市场化经济,那么印度就是市场化的政治。我也曾买了十几本书恶补,试图去理解这个国家的政治生态,可是依然头大,唯一可以确定地是,绝对不能以所见人物的标签去理解他们。我曾经想做个关于印度左派的选题,差点给逼疯了。全印度光打着共产党旗号的党派,多达 30余个。他们的主张,有些很激进,有些可能和国大党没啥区别。举个细节的例子,印共(马)党下的一个组织小册子,会印上被其他政治势力杀死的烈士名单。有的是被印度人民党(理论上是右翼)的人干掉的,有的是被印共(毛)干掉的。这些事情该如何去理解,他们的分歧仅仅是立场上的,还是利益上的,甚至背后是不同的社群基础?我几乎是无意间找到吴晓黎女士的《社群、组织与大众民主&&印度喀拉拉邦社会政治的民族志》,这本书可能是我看过关于印度的书里最有启发的。如其标题,它其实是从人类学视角切入,观察这个国家到个体,政治到社会之间的关系。书中精彩的判例极多,不一一赘述。我只随手举出有启发的几点:一印度民主社会中,普通个体依然没有制衡国家权力机关的能力。警察暴力审讯,违法抓捕,并不能得到正义的追惩。这种故事,其实在印度电影里不少。这个游戏的玩法是,个体的自由意志、私权不见得受到保护,他依然需要依附于某个社会集团,靠集团的领袖,比如政治大佬给权力机关造成压力。印度的民主,实现了一人一票,但玩起来却还是群体游戏。当某个政党胜利,他就会利用占据的公共资源,比如信用社,优先给自己的支持者贷款。各党派的竞选,几乎都要以加大财政开支,收买选票来进行。所以今天以辛格这样的改革派,在印度依然举步维艰。第二个,印度人民党被视为教群主义的回归。但仔细审视,它并不是简单地回归印度教传统,而是某种改革,重构印度教。第三个可能和我个人兴趣有关了。作者说在喀拉拉邦观察,当地无神论主张者转变为有神论者的案例,无一例外都发生在穆斯林家庭背景出身的人,都是从印共(马)派回归穆斯林。这个跟我在耶路撒冷受到的启发相似,我当时觉得共产主义吸引信徒的模式,和亚伯拉罕系闪族一元教很接近,而且越激进的地方越相似。他们都能够有效地利用人在现实生活中的焦虑、不满,筛选出最为偏执人格的行动者。实际上当我看到哭墙时,我脑袋里想的是,共产主义要不是犹太人创的才怪。所以,从共产主义转变为伊斯兰教,我觉得可能并不是巧合。当然,作者举的样本太小,严格说不足以举证。总之,研究印度最困难的,在我看来,是如何梳理出族群、社群、阶层、地域等,一个印度个体在日常生活里,可以具有如上多重身份,他或她的优先序列选择,如何与社会发生关系,参与到政治中去,其中太有趣,就像印共(马)成员在填写表格时,宗教信仰一栏是否要按家庭背景,比如穆斯林填等等。这些日常生活的问题,如果不能回答,便不能准确地表述印度,更不能回答印度的民主问题。这是我的看法。
前天左派组织发起「挺梁治港保民生」游行,可谓千寄百怪,丑態百出:被传收钱游行、粗口满街、打记者和不同意见的社运人士,实在令一向被誉为和平游行示威之都的香港蒙羞。发起游行的「爱护香港力量」等团体,又自称「网民组成」,也实在侮辱互联网。不同意见的表达,无论是多么的错误,也应享有他们的权利。不过,我们更有责任指出其荒谬之处。僭建无关诚信?这是欺诈倒梁对抗挺梁,核心...&
前天左派组织发起「挺梁治港保民生」游行,可谓千寄百怪,丑態百出:被传收钱游行、粗口满街、打记者和不同意见的社运人士,实在令一向被誉为和平游行示威之都的香港蒙羞。发起游行的「爱护香港力量」等团体,又自称「网民组成」,也实在侮辱互联网。&&不同意见的表达,无论是多么的错误,也应享有他们的权利。不过,我们更有责任指出其荒谬之处。&&僭建无关诚信?这是欺诈&&倒梁对抗挺梁,核心是梁振英本人,触发点是他的僭建风波。挺梁者常说的,是「僭建很小事,很多人都有,不应该小事放大,针对梁振英」。的確,倒梁者的目標是针对梁振英,原因是他身为特首,社会对他的道德要求比普通人如一般数以万计的新界僭建者要来得严格,非常合理;况且,更重要的是,梁所犯的不只是僭建,是「讲大话」,並且,不仅是讲大话,更是早有预谋地以谎言达到他今日的特首之位,这是欺骗、诈骗、欺诈。&&梁振英僭建之事无关诚信,挺梁者可以说得出口,我们实在无需反驳,因为可以认为这有意欺诈和多番以谎言盖过谎言的行为是与诚信无关的人,自己也已诚信破產,不比梁好,正常人实在无法与他们讲道理。&&做实事保民生?背后是挺共治港&&挺梁者也常说,应该给梁振英机会,为香港做实事。回应这一点,可以指出两个问题:第一,梁做的是否实事?第二,是否只有梁才能为香港做有用的事?&&梁做的是否实事?他的支持者说,他在上任后已经推出零双非婴、长者生活津贴等政策,特別针对房屋和贫穷问题这些民生关注;问题是,我看见的是更多的选举承诺失效,和对和回应香港政制改革诉求和经济转型的漠视,令人怀疑,民望低而作风强捍和拒绝妥协的梁振英,是否企图以民生问题转移香港人的视线,分化香港人,以求自保?从前天游行主题的「保民生」,可见挺梁者希望以民生问题「收买」市民的心。&&是否只有梁才能为香港做有用的事?答案当然是不。「没有人不可以被取代」这定律,在任何政府或机构皆然,只有希望愚民以自保的统治者,才会搬出「特首倘下台,施政陷真空,香港必瘫痪」的恐嚇。如果香港政府只靠一个人,而这个人就是现任和过去的特首,那么香港早已完蛋了。&&所以,与其说倒梁者对人不对事,其实,他们是对人亦对事,反而是挺梁者对人不对事:他们当中的核心支持者盲目支持梁振英,其实是支持他背后的中共政权、中国共產党;在转移视线后,对香港现在社会的爭吵不休感到烦厌的市民,就变他们误导了。&&简单说,核心挺梁者唯一的信念,是「挺共治港保CY」,对立於不愿见香港被染红(红指共,是指党,非指中国我们的国家)的眾多香港人。&&梁把个人利益置於公眾之前&&事实上,我一直认为,无论梁先生所犯的僭建事件多么严重,如果他能够真诚地道歉和面对及承担责任,我们的確是可以给他一个机会的。不过,他没有这样做,甚至似乎从来没有想过要这样做。因此,我一直认为,梁要面对下台的最主要理由,不是僭建甚至说谎这些罪状,问题是他显然一直甚至继续把他自己的个人利益,置於公眾利益之先。&&微观之,梁一直不肯把僭建的相关事实和资料公佈,一直以法律理由不肯合作,甚至不肯回应屋宇署的查询,显然目的是为保自己的个人法律利益,但他既身为特首,我们期望他即使危害自己的法律保障,也应该真正的开诚布公,就是这么简单,但他从没有做到。&&宏观之,梁振英的僭建爭议,及他持续低迷的支持度,加上他勉强眷恋权位,其实已经令香港极度分化。为什么他会认为只有他能做好特首工作,为什么他留下对香港更好?梁振英当选后曾说过,从此以后,只有香港营,结果完全没有这回事,这又可以赖谁?如果他离去,可以令香港从新出发,更和谐,为什么不走?这就是漠视公眾利益。&&今天游行,慎防渗透&&所以,今天下午的元旦大游行,我们的口號是:「无信不可立,倒梁爭普选」。梁振英的小圈子选举低民望强行强势领导,正是让我们看清楚香港需要立即实施真正的普选!因此,我们对人,梁振英,也对事,就是我们对领导人诚信和对普选的坚持。&&相比前天的游行的躁狂和不文明,我们有信心可以显示出我们的和平和秩序,即使面对警方不合理的针对,和很可能出现的左派打手渗透闹事,请大家参与和见证,为香港的普选和中国的民主,一步一步地踏出来。今年香港的政改諮询將开始,关乎二零一七有没有和怎样普选特首,和何时和会否真正地取消功能组別,因此,今天的游行的人数和气氛,是有指標性的作用和重要的。&&最后,在这二零一三年的第一天,我在此祝大家新年进步,香港得普选,中国得民主、自由和人权。
权力受到限制,政府受到约束,不等于国力会打折扣。纵观全世界,什么性质的政府最强大?法治国家的政府最强大,有限政府最强大。反倒是那些权力不受约束的政府并不强大,在国际谈判中往往处于劣势。很多人有一个错误的观念,以为政府权力越大越好,政府强大了,人民特有面子。我们可以看看英国的历史。英国通过革命,将王权限制在了议会之下,法律之下。在此前的王权专制时代,国王借债,...&
权力受到限制,政府受到约束,不等于国力会打折扣。纵观全世界,什么性质的政府最强大?法治国家的政府最强大,有限政府最强大。反倒是那些权力不受约束的政府并不强大,在国际谈判中往往处于劣势。很多人有一个错误的观念,以为政府权力越大越好,政府强大了,人民特有面子。我们可以看看英国的历史。英国通过革命,将王权限制在了议会之下,法律之下。在此前的王权专制时代,国王借债,总是借不到,打仗不行,国力和国防都很弱,人民并没有面子。革命之后,英国政府借债能力大大提高,国防力量增强,打了不少胜仗,本国的商队也能得到保护。是什么促成了改变?原来你国王耍赖,在人民头上胡作非为,我不敢借钱给你。现在你要耍赖,议会要制约你,我借钱给你比较放心。英国后来国力大增,在很多战争中取胜,而打赢战争是需要财政支持的。可见,权力受到限制,政府受到约束,不等于国力会打折扣。纵观全世界,什么性质的政府最强大?法治国家的政府最强大,有限政府最强大。反倒是那些权力不受约束的政府并不强大,在国际谈判中往往处于劣势。所以,下一步改革,首先要把政府行为放在法律之下运行,建设有限责任政府。老百姓和政府之间各自都是有选择权的,都是参与博弈的力量。只有老百姓的行为与政府的行为形成良性互动了,才有可能实现法治社会了。
现在中国的奢侈品消费能力真是让世界刮目相看。来自世界奢侈品协会的数据显示中国去年奢侈品消费107亿美元,占全球约25%。而且预计在2012年赶超日本称为第一大奢侈品消费国。这似乎与中国人均GDP只有发达国家的十分之一不有些矛盾。那么是什么因素主导这样的情况发生呢?
其实这可以问问我自己,我也曾买过奢侈品,虚荣心确实占了很大比例,需求其次。虚荣心,...&
&现在中国的奢侈品消费能力真是让世界刮目相看。来自世界奢侈品协会的数据显示中国去年奢侈品消费107亿美元,占全球约25%。而且预计在2012年赶超日本称为第一大奢侈品消费国。这似乎与中国人均GDP只有发达国家的十分之一不有些矛盾。那么是什么因素主导这样的情况发生呢?
& & & 其实这可以问问我自己,我也曾买过奢侈品,虚荣心确实占了很大比例,需求其次。虚荣心,是现在人的最大特点。人是群居动物,喜欢扎堆,互相攀比也就是顺其自然的事情,只不过有明显与否的差别。简单的例子,你所在的圈子里人们都有LV包,你没有,即使别人不说什么,你也会觉得自己&矮人一节&,为什么?因为没有LV包包这个&象征身份&的东西。那怎么行呢?必须要有!但是价格实在超出自己能力外。接下来各种节食,各种节省,攒了n个月,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LV,但代价可能是之后要吃很久的泡面或其他&自残&方式。在加拿大的一个朋友和我说,他回国见到女的背着LV或coach挤公交车的很常见。这是种相当畸形的消费方式。
& & & 羡慕别人,或让别人羡慕。这可能是主导背LV吃泡面挤公交现象后的心理因素。宁可自己受点苦,也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这,是种勇气,一种取舍。这种取舍涉及到价值观的问题。说白了,就是认为什么是对自己最重要、最有价值的东西,可以是物质的,可以使精神的。国内有一类现象:店员普遍对衣着体面高档的顾客服务态度比接待衣着普通甚至不得体的要好很多;开雅阁的可能为刚刚超了一辆捷达而沾沾自喜,忽然回头看到旁边有个BMW X6,立马底气就没有了,觉得矮人一等,而这X6后又来了辆Audi R8 V10,开X6的心态也变得与刚才的雅阁相似;摄影时,觉得自己手中的D700 加70-200mm F2.8 VRII 比起其他游客的卡片机不知道威风多少,沾沾自喜之余发现旁边人的&卡片机&其实是Leica M9&..直接崩溃,心里立马怂了,甚至感觉摄影技术也&矮人一节&;用三星Galaxy S的觉得旁边人怎么还用N95 ,真是太土了,回头看到旁人刚接完电话把iPhone 4放进兜里,心里就有了落差,感觉不如人家&&&.这类例子太多太多了。
& & & 这里就有了一个核心问题:为何发现别人用的同类别东西比自己好时就不自觉的自信锐减,底气不足,感觉&矮人一节&呢?哪怕是在一瞬间。
& & & 回答是,我们的自信,底气就来自于这些比另一些人拥有更好的东西。这种心理是极普遍而又不易发觉的。因为我自己也是这样的(经过痛苦的自我剖析后)。大家可以回顾下,当你们在买或在使用某一件商品时发现旁边人同类的产品不如你的时,难道心头没有悄然升起一种骄傲,一种自信吗?建立在这样情况的心理当然容易轰然崩塌在发生相反的情况下,即别人的东西比你的更牛。这一切都很明显,不是吗?接下来,又回到了第二段里的情况&&为了赶上别人,自己也要有那个更牛的东西,自然就要付出更大的代价&&可能是吃一个月泡面,可能是贱卖自己的收藏品,或者到处借钱等等。
& & & 我在加拿大接触本地人,最大的感触就是他们都有独立的人格和价值观。
& & & 在加拿大的许多中国学生家里都是做生意的,所以他们会有很好的座驾,BMW M3,X6M, NISSAN 350Z, Infinity G35, G37, AUDI Q5, Q7, A8, 911&&.我周围的人有这些其中的大多数。我们一起出去玩或是买菜遇到本地认识的朋友,他会兴奋地说:Nice car! Cool!之后的对话会涉及到车,但是不多,还是学校,家常或是对中国的好奇。他们的态度和之前根本没有改变,聊过之后就开着他的九几年的老思域回家了。他们的思想很简单:车确实很好,但是不关他的事,更不影响用如何态度面对你。如果你待人坦诚,健谈,那么就是他的朋友,至于你开什么车,用什么手机,都和做不做朋友没有关系。这确实很合理,不是吗?去加拿大的普通商店,排除服务员自身的因素(品行、种族歧视等等),不管你开什么车穿的怎么样,服务态度都差不多。就我个人而言,穿着短裤拖鞋去逛街的次数不占少数,这些时候服务员的态度和我穿休闲西服去逛的时候没有不同,都是有求必应。因为大家都是平等的。就如《叶问2》最后叶问打败英国拳击手后说的:人的地位有高低之分,但是人格没贵贱之别。人格,是不与一个人所拥有物质的多少,权利的大小有关的。在中国中产阶级,以车论人的绝不占少数。你开飞度,我开马6,我就觉得比你高,高在哪?车好点,贵点。还有呢?就不说了,因为思维就停了。这就是大部分国人价值观的局限&&停留在比较单一或多个物质的好坏进而评定一个人的优劣,成功与否,而忽视了个人所具有的精神和品德。价值观透过这种现象反映出来。国人判断其他人的地位高低就通过这些物质,而判断之后就会有不同的反应,地位高的就附合,地位低的就藐视或无视。这种价值观的基础其实就是衡量金钱的多少。
& & &我们的重心应该转移下。把原来全力放在物质等外在附属东西的精力转移到曾经忽略的人的本身。例如诚信,感恩,真情(亲情,友情,爱情)。而不是把所有的精力只放在如何赚钱上,也就是全放到追求物质上。
& & &我认为比起单一追求物质,追求个人价值,品行与情感的人更富有。
& & &最近的几个电影给我很大的震撼。《The Man In the Iron Mask》,里昂那多演的关于中世纪法国王宫的故事,基本上是大仲马的《三剑客》后续的事,因为主角还是他们4个。塔达尼亚对国王的忠诚,及为了大局而不公开和皇上母亲的爱情的胸怀,还有最后他们5个人拿着剑冲向火枪阵,所有士兵为其英勇所折服,纷纷闭眼射击。那种纯粹因正义感而生的勇敢,现在实属罕见。还有3部内地的电影让我默默流泪的,它们是《山楂树之恋》《最爱》和《不再让你孤单》。这三部电影的最大特点是没有偶像剧和大片中的套路元素:大场面,大事件,众多富豪,众多帅哥美女并且衣着华丽。它们讲述的都是平凡的人,平凡生活中的爱情。他们都对爱情相当执着,原因就是有真爱,没有其他任何因素去干扰。《山楂树之恋》里,最后老三躺在病床上,周围都是亲人,老三的样子十分可怕,因为疾病所致。当毫不知情的静秋来到老三身旁,看到老三一直一直盯着天花板,她顺势看去&&静秋的黑白照片,他生病这段时间一直是这么过的&..看到这我的泪水已悄然流下。《最爱》表现的是特定年代特定情况下的一段爱情。都得了绝症的赵得意和商琴琴为了爱情抛开所有世俗所有偏见走到一起,相当勇敢。让我忍不住流泪的是最后商琴琴为了给发高烧的赵得意降温,自己跳进冷水缸里,之后抱着他,反反复复&..直到自己倒下,不再起来&&她所做的一切是那么从容,那么自然,只因为爱,难道还需要其他理由吗?那些整天吵着要老公或男友买化妆品和名牌包包的女人,此时,格外渺小。《不再让你孤单》一直是在细节处让人感动,很多,就不一一列举,看这个电影的时候我的心一直是&融化&的。这几年,没有电影能从这么深的心灵层面上触动我,更别提能让我不自主的流泪。坦白说,这三部爱情电影真的触发我重新思考了关于爱情。
& & & 应该说我非常的高兴看到现在国内主流导演把重心放在了&人&本身,而不是前几年的那种比拼投资,场面,特效上。现在正在&回归&,回归人的情感本身。回头想想, 如果是真爱,就抛开所有偏见,抛开什么门当户对、地位差距、年龄差距,痛痛快快谈场恋爱然后结婚,与自己爱的人过自己想要的生活,活在自己的价值观里,为自己活着。这样的人生,何等畅快!《最爱》里,得了绝症之后的2个主角,发现生命中别人的议论,所谓的世俗,富有与否都不重要,最重要的就是follow the heart, follow love,抓住自己的爱情。于是,他们就这么做了。
& & & 最近半年我才开始通过自身的经历和所见所闻,思考独立人格的问题,剥离人性中参杂的物质光环。需要说明的是,我也并不是说大家完全不在乎物质,完全放弃,兴趣爱好什么的该有都可以,只是讲精力和价值取向从单纯的在物质上转移到精神领域,不已物质好坏评判他人。 好的品德和内心的富足才是真正的财富,这是我所坚信的。我现在也还没有完全脱俗,也在&转移&的路上。我在这里只是分享我的想法,希望和大家多多交流,共同进步,共同塑造我们每个人的独立人格。
& & & 最后推荐一首我最喜欢的钢琴曲:Comptine D'un Autre Ete. 每每欣赏它的时候,内心相当平静,可以思考很多东西。
任公曰:造成今日之老大中国者,则中国老朽之冤业也。制出将来之少年中国者,则中国少年之责任也。彼老朽者何足道,彼与此世界作别之日不远矣,而我少年乃新来而与世界为缘。如僦屋者然,彼明日将迁居他方,而我今日始入此室处。将迁居者,不爱护其窗栊,不洁治其庭庑,俗人恒情,亦何足怪!若我少年者,前程浩浩,后顾茫茫。中国而为牛为马为奴为隶,则烹脔鞭棰之惨酷,惟我少年当之。中...&
任公曰:造成今日之老大中国者,则中国老朽之冤业也。制出将来之少年中国者,则中国少年之责任也。彼老朽者何足道,彼与此世界作别之日不远矣,而我少年乃新来而与世界为缘。如僦屋者然,彼明日将迁居他方,而我今日始入此室处。将迁居者,不爱护其窗栊,不洁治其庭庑,俗人恒情,亦何足怪!若我少年者,前程浩浩,后顾茫茫。中国而为牛为马为奴为隶,则烹脔鞭棰之惨酷,惟我少年当之。中国如称霸宇内,主盟地球,则指挥顾盼之尊荣,惟我少年享之。于彼气息奄奄与鬼为邻者何与焉?彼而漠然置之,犹可言也。我而漠然置之,不可言也。使举国之少年而果为少年也,则吾中国为未来之国,其进步未可量也。使举国之少年而亦为老大也,则吾中国为过去之国,其澌亡可翘足而待也。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鹰隼试翼,风尘吸张。奇花初胎,矞矞皇皇。干将发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苍,地履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步子总跟大家不一样的小兵,跟自己是协调一致的。一群猪世世代代生活在饲养场里,快乐、幸福、无忧无虑。这里有充足的食物、足够的睡眠,有免费医疗,却没有任何工作压力。膘肥体壮、皮红毛顺是每头猪成功的标志。一头猪能顺利走向屠场,便说明它是个成功者,死于屠刀下,便是寿终正寝了。所有悠闲的猪都是哲学家,经过无数次讨论,它们对生命的理解已渐入化境,可以说是大彻大悟了。它们...&
&&&& 步子总跟大家不一样的小兵,跟自己是协调一致的。&&&&一群猪世世代代生活在饲养场里,快乐、幸福、无忧无虑。这里有充足的食物、足够的睡眠,有免费医疗,却没有任何工作压力。膘肥体壮、皮红毛顺是每头猪成功的标志。一头猪能顺利走向屠场,便说明它是个成功者,死于屠刀下,便是寿终正寝了。&&&&所有悠闲的猪都是哲学家,经过无数次讨论,它们对生命的理解已渐入化境,可以说是大彻大悟了。它们一致认定,猪是世界上最幸福的物种,屠刀则是它们生命中理所当然的归宿。&&&&可是有一天,有一头小猪却犹豫了。当所有的猪都在为那些走进屠场的同伴们热烈祝福的时候,它犹豫了:&为什么?它们都很年轻,却要去死,它们应该还能活很久。&&&&&&你这蠢猪,简直长了人脑子,你没什么毛病吧?&长辈们惊诧极了。同伴也嘲笑它:&竟然不知道自己是头猪!&&&&&小猪渐渐地忧愁起来,尤其是当大家都很快乐的时候,这种忧愁显得太不和谐。它渐渐地失去了所有朋友,越发孤独了。终于有一天,这头小猪逃跑了。&&&&小猪跑进荒山,失去了温暖安逸的生活。面对危机四伏的世界,它不得不东躲西藏,到处寻找食物,过着颠沛流离、朝不保夕的生活。渐渐地,它的皮变得很厚,它的牙齿越来越锋利,它的出没甚至让周围的村民烦恼起来,村民为了保护自己的蔬菜,到处驱逐它。&&&&它的故事传到了猪界,在那里它是头传奇的另类的猪,是一头失去乐园的猪。所有的猪都将它当做反面教材,教育那些有非分之想的猪。猪界预言:很快,这头猪将死于非命。&&&&不过,它没有很快死去,反而越来越坚强。而它的故事在猪界那些生命短暂的猪中代代相传,渐渐地,甚至有猪怀疑它的真实性:&难道真的有一头如此长寿的猪?&&&&&很久以后的一天,那头猪已进入垂暮之年,那是个温暖的中午,它在泥地里舒舒服服地蹭了个痒,然后对着太阳,眯起眼睛,舒坦地放松四肢&&&&&&村民找到了它的身体,惊讶地发现它不是野猪,竟然只是一头普通的猪而已。村民们掩埋了它,称它为&一头寿终正寝的猪&。&&&&猪界的一个冗长传说终于有了结果&&一头没有死于屠刀的猪。当然,猪们一致公认,它死于非命。
在這個世界上,不是每個人都買了汽車,也不是所有人都會開車,於是,便有了公共汽車和出租車,服務不開車、只坐車的人。 無論公共交通,還是租車服務,都是坐車的人買單,坐車的人好比主人,他有的是「權」,不必有「能」,只要說得出要到的地方,就可以到要到的地方,不必知道車如何開法。開車的是僱員,安全駕駛是他必需的能耐,但他沒有開到哪裏的「權」。行使坐車人的「權」,享用開...&
&&&&&& 在這個世界上,不是每個人都買了汽車,也不是所有人都會開車,於是,便有了公共汽車和出租車,服務不開車、只坐車的人。&&&&&& 無論公共交通,還是租車服務,都是坐車的人買單,坐車的人好比主人,他有的是「權」,不必有「能」,只要說得出要到的地方,就可以到要到的地方,不必知道車如何開法。開車的是僱員,安全駕駛是他必需的能耐,但他沒有開到哪裏的「權」。行使坐車人的「權」,享用開車人的「能」,汽車便會很順利地到達目的地了。&&&&& 我只是稍微改了改1924 年孫中山的這個比喻。他用這個比喻得出結論,人民是國家的主人,就像坐汽車的人一樣,他只要定出一個目標來。至於如何做法,自有有技能的各種專門人才在。所以,人民素質無論高低,要說得出要「到哪裏」一句話來,就無害於民主政治,反倒是其本意。&&&&& 當時跟現在一樣,總有一種聲音認為,因為人民素質低,所以不能普選。孫中山卻用這個坐車的比喻,四兩撥千斤,戳破了這個藉口:只要區分「權能」,民主選舉就能順利進行。換句話說,不能普選,是因為當政者素質低。所謂訓政、憲政,無非是要訓練、限制那些習慣了自己開車、自己愛去哪兒去哪兒的專政者,最多,給他們一個過渡適應期。這是辛亥年的舊賬,一百年過去,理還是那個理,但「別人的錯誤和失敗,就是自己的偉大光榮正確」的「中國式邏輯」,卻日益強大。你不得不懷疑,這一百年是不是白過了。&&&& 中國社會當下的種種矛盾,房屋被強拆、毒奶粉,就像「被雷擊中」的高鐵,再明顯不過地顛倒了「權能」,開車的人往死裏開,而坐車的人也只能一頭霧水等死,連殘骸都很快就被挖坑埋掉。&&&& 實在忍不住繼續坐下去的人,不再只是一個。趙連海、艾未未、錢明奇、錢雲會、倪玉蘭&&以及,今年微博上的成百獨立候選人,和成千上萬他們的微博粉絲。&&&& 在選舉日期都是機密的情況下,這些獨立候選人,竟然繼續相信選舉有希望。他們是不是很傻?&&&&&不,他們一點也不傻。他們知道坐車的人,決定「去哪兒」的「權」既然已被剝奪,只能起而行,自己爭取開車的「能」。他們不是要革命奪權,也不是要跟體制同流合污,只是不想同歸於盡。如果真說他們是要革誰的命,他們也是要革自己的命。&&&& 他們嘗試着,將理想化做理性,將避世化成淑世,救己度人。無論成功與否,他們才是懂得民主真義的人。&&&& 他們,才是當下中國最可愛的人。
上篇:台湾的《远见》杂志做过一个调查,花了十几页篇幅想来探讨台湾学生和大陆学生的竞争力。那份杂志看得我很是汗颜,把大陆学生的说那那么富有竞争力而且优秀,而对比出台湾学生的抗压力差、竞争心态不足等问题。当然,这样子的一份台湾的&精英&杂志如此鼓吹陆生竞争力,无非是想树立一个假想敌,好好刺激刺激这群岛内悠闲的青年们,让他们也知道知道,在全球化的时代,还有一群虎视...&
上篇:&&台湾的《远见》杂志做过一个调查,花了十几页篇幅想来探讨台湾学生和大陆学生的竞争力。那份杂志看得我很是汗颜,把大陆学生的说那那么富有竞争力而且优秀,而对比出台湾学生的抗压力差、竞争心态不足等问题。当然,这样子的一份台湾的&精英&杂志如此鼓吹陆生竞争力,无非是想树立一个假想敌,好好刺激刺激这群岛内悠闲的青年们,让他们也知道知道,在全球化的时代,还有一群虎视眈眈的饿狼在准备着要跟他们抢夺工作和机会,他们要在这么懒散下去就真的是&烂草莓&了。大陆的学生是否真的都像该杂志描述的那么优秀暂且不论,只让我们说说那群&草莓族&吧。草莓族这个词带着&光鲜亮丽,在温室中长大,并且一捏就破&的特性,大多指1981之后出生的这些年轻人。他们是一群处在后现代社会里,没有那么高的紧迫感,竞争压力比较小,大学录取率高达96%。他们政治冷感,明明选票在手,可却是全台湾投票率最低的族群。不关心政治,更不关心全球的咨询,在媒体上,说到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消息,更多可能是在讲萨科齐的花边新闻吧。台湾的大学四年是真的大学四年,第四年不是拿来写论文找工作的,而是还安安静静的坐在教室里修学分。我第一次在教室里遇到大四下学期的同学很是惊讶,我问他有没有找工作,他说不急不急,等毕业了再去找就好。他们的学校里,就算是专攻传媒的学校也很难见到一本像《常识》这样的杂志,我想这是因为他们在体制内部已经相对比较容易可以找到发声的管道,而不用特意自己再去创造一个这样的平台了吧。他们夸耀这样的我们是有抱负,而自嘲自己只是拘泥在自己的小圈子里,关注的都是细小的事情,而在我看来,他们分明是在炫耀自己有更多选择,而我们有时候真的是无奈。和这些朋友们待久了,我会感觉到属于他们的&强大&,这强大不是来源于力量和坚忍,不是来源于百折不挠考托福千辛万苦找工作的执着,而是来源于&从容&。从容可不是一个简单的词呢,那是一个人的修养,是一种习惯,是一种心里有底儿所以自然而然说话底气硬朗腰杆儿笔直的自信。因为这是我的权力,所以我就要告诉你这就该是我的权力。但当我说这句话的时候,又不是趾高气昂盛气凌人如同斗鶏的,而是温婉的,好像这是一件本来就应该的很平常的事情。他们也并不比我们能看见更远的未来,也并不一定能找到比我们将来面对的更好的工作和机会,更不一定能比我们赚到更多的钱住更大的房子,但他们身上那份若有若无的慵懒和洒脱,会让我有一点羡慕,他们活在其父辈们&打拼&下来的时代里,好像已经继承了遗产的小贵族,而无需再像暴发户一样患得患失了。我的爸爸是参与了80年代末那场历史事件的一位记者,每每提起那场他直面一整排坦克的壮举,他总是不无得意。他应该得意的。不管那是一个该被怎样的形容词修饰的事件,它都是一个作为中国近代史标志的道碑,它在历史的长河中承接了先烈的旗帜,启发了后人,还把这重任教递到我们手上。爸爸应该得意的,他参与到了那个历史性的事件中,他们那代人做了那样的努力,希望自己的将来,更是自己孩子的将来能够有一个更好的、更强大和自由的国家。他们成功了,其实他们的确成功了,今天我坐在这儿,享受着上一代人辛勤的成果,然后,在我活着的这几十年里,我能做什么呢?我想要继续在历史的长河中承前启后,我想要有一天,我的孩子们可以在太阳底下,像现在台湾的年轻人一样,悠闲的生活。下篇:说了半天两岸年轻人的不同,听起来都有点儿虚,我坐在那儿发呆,突然拉住一个旁边的台湾同学,问他,你说大陆和台湾的年轻人到底有什么不同呢?我这个同学楞了一会儿,然后问我,那你说台湾和大陆的青年人哪里相同呢?然后就剩下我愣在那儿,是啊,除了普世价值下年轻人们所共有的迷惘和彷徨之外,我们到底哪里相同了?他们爱称呼自己为散漫而娇贵,很自觉地承认自己吃不了苦,有时候在感慨对面的我们比较用功之后总要加上一句,&不过,台湾的年轻人比较有创意&。我曾一度怀疑,台湾年轻人的&创意&是不是早已落伍,而这只是他们自己停留在曾经光辉的回忆里的一种自我YY。直到我看到了一节普通的课上同学们做自我介绍的PPT我才认输了,虽然在很多场合他们好像没有陆生那么落落大方,张口就冠冕堂皇的说出一大套理论,但他们如果肯花功夫好好想的话,还是的确在思维和视野上更加开阔。你要是非得问这是为什么的话,要知道优酷和youtube的差距不仅仅是看不了艾婶儿的最近言论,而是有好多好多的最新英文信息,当然没有翻译,如果你看的懂英文的话。社会发展的进度以及硬件软件设施和行政体制建设,这都是翻来覆去说到耳朵起茧的老话,我也说不出什么新的了,只是若说起它们造成的影响,我想还是&安全感&。不说那些移民,只问问那些费了老大劲赴港生子的父母们,你就知道我们有多么没有安全感了。但是我这些台湾的同学们,他们有,所以很多时候,他们只需要对自己负责,而不需要来不来就背负起家国天下的使命感,更提不到为此而做出牺牲了。侯孝贤的各种淡到没有什么味道的电影应该可以给我作证吧,在我看来《第36个故事里》实在是没什么情节的情节,没什么了不起的激昂和动荡,更没有大时代下小人物随波逐流的命运。有的,只是桂纶镁一脸面瘫,然后又好像是顺理成章的,为他们自己做出的选择。也许也就是因此,他们政治冷感,政治摄入度之低会让你觉得简直浪费了这么多的沟通管道和改革制度,随着这几年政党轮替(话说不知道明年会不会出现第三次政党轮替?)原先很对立那股民粹热潮也慢慢冷却下来,人民看着立委在电视上打闹也权当是一场闹剧。因为是闹剧,自然也就一笑了之,当苹果日报成功占领了台湾报纸的最大份额的时候,娱乐化的风潮替代了政治主宰了生活。报纸看多了的确有一点无聊,对于娱乐知识甚少的我来说简直有点儿内容千篇一律的感觉。对于他们来说,我们真的对政治很热心,竟然还会有大学生参与选举。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已经对自己的生活很满意了,可我们看着我们的社会,还是一种满目疮痍的苍凉。可台湾真的没什么可担心的了么?当然不是,公民报导peopo网站关心民生议题,他们关心到稻田里被强制征收土地的农民,也关心到夜市中的帮派,那些还都是台湾社会现在还黑暗的角落,可他们这种独立媒体得到的关注是非常少的,而这些又是商业挂帅的大众媒体并不会报导的。与之相比,没有什么图片有大量深度报导的南方报系能够在大陆还有真么多销量简直让他们惊讶。有时候我也觉得奇怪,他们到底是不是真的关心自己的社会,而这又是因为自信还是一种对责任的放弃?台湾在国际的局势中占有一个多么特殊而又危险的位置,也许在商业的引导下有意无意的放弃关心这样的国际局势,也是一种无奈和妥协。不管怎样,台湾就是那个在旁边端着水果看别人打麻将的小女孩儿,就算她再怎么在乎,自己的命运还是在别人的手中,于是整个社会对国际问题的集体忽视,是不是正说明对这样现实的一种逃避?当然,也许正因为此,他们更容易有自己的理想,虽然也许不是一些多么了不起的理想,也许只是开个咖啡厅或者自己组个乐团,但问题他们敢于坚持一些不是那么响亮看起来那么&有前途&的理想,只要他们觉得那就是他们想做的。这就是我说的他们所拥有的更多选择,更多的&小小的生活&。我的一个同学,他在大学的时候认识了一个大陆交换生的研究生女孩儿,然后爱上了她。所以现在他的目标就是好好努力然后以后去大陆工作,然后娶她。我向他赞叹他的勇气和执着,他给我说,&那是因为你们太功利了&,他说虽然我知道这是一件投资报酬比特别低的事儿,但是&我的生活不是一场统计学,而是文学。&他说我们功利啊&我没法反驳,因为我自己何尝不是一直在小心翼翼的算计着自己的人生,生怕哪一步走错了又落后在不知名的起跑在线,直到有一天其实早已离开了起跑线很远,可还是难以名状用那个标准来反复衡量自己。我在这儿不断的遇到大学毕业跑去德国流浪几年再回来工作的女孩儿,遇见去欧洲拿到很好学位然后扎根在大陆的一个国际NGO组织里几年一直为大陆的农民工子弟服务的姑娘。当然这不是常态,也有很多人投入职场在商海里拼搏,只是他们的目光也许放的更加长远。姑娘们不会到了25岁30岁就开始急不可耐的计划着结婚生子,也不会担心他们结婚生子之后的人生就此被束缚在家庭里,也许那个时候他们的人生才刚刚开始。话说回来,我还是在想台湾和大陆的青年到底有哪里相同了。要不换个问题吧,大陆和日本的年轻人有什么共同点?如果能解答这个,我想我也就有答案了
这是10日在南都深圳读本的一篇新闻,题目叫做《脱离大学管控的独立社团、自有资金数百万》,来自南都谢宇野和徐异菲两位记者,想把它贴出,希望透过这个新闻,对比香港学生会和内地学生会究其本质的区别。香港大学的L到内地大学交流,当她听说每晚12点学校要断电熄灯,宿舍不准使用电热毯电吹风,辅导员会突击检查寝室后,义愤填膺地询问同学:你们抗议了吗?学生会出面谴责校长了吗...&
这是10日在南都深圳读本的一篇新闻,题目叫做《脱离大学管控的独立社团、自有资金数百万》,来自南都谢宇野和徐异菲两位记者,想把它贴出,希望透过这个新闻,对比香港学生会和内地学生会究其本质的区别。&香港大学的L到内地大学交流,当她听说每晚12点学校要断电熄灯,宿舍不准使用电热毯电吹风,辅导员会突击检查寝室后,义愤填膺地询问同学:你们抗议了吗?学生会出面谴责校长了吗?这次轮到对方惊讶了,校长岂能是学生会随便拿来骂的?L撇撇嘴说:岂止可以骂,学生会把校长骂下台的事也是有的,就抗议几句算什么?&&L真的没有乱说,2000年香港大学闹过一起全港轰动的&钟庭耀民调风波&,而在这个事件中,时任的港大校长郑耀宗迫于重重压力,主动递上了辞职书,&重重压力&之中重要的一层就是香港大学学生会。&&港大的民意调查是香港的一个招牌,2000年时民意调查中心发布调查直指当时行政长官董建华民望掉至历史最低点,这个报告发布不久,香港大学民意研究计划总监钟庭耀通过《南华早报》和《信报》透露董建华通过神秘的&第三方&向他施压:说我&坏话&?不想要研究经费了吧?而&第三方&的身份最后由钟庭耀亲口认证:正是校长郑耀宗。&&这时第一个跳出来&请校长下台&的既不是民众,也不是教授老师,而是香港大学学生会。&&学生会张贴声明先痛骂校长&破坏学术自由,出卖师生,辜负民众&应该&引咎辞职&,又把矛头指向学校,&态度暧昧,包庇校长&,即便之后学校忙不迭地成立独立委员会专门审查郑耀宗时,学生会还抱怨学校&惺惺作态&:一边包庇校长,一边还装模作样地审查,假!整个过程学校没敢回一句嘴,媒体蜂拥而去采访当时的学生会主席。&&L讲完这个故事,不忘补充,其实很多学生觉得学生会反应有点过度&&但是内地的同学还在刚才精彩的故事里回不过神:学生会不是学校的组织吗?怎么敢&弹劾&校长?&&学生会在警务处注册为独立社团,就为监督校方而存在&&问题就在于,现在大多数香港的大学学生会并不由学校管理,恰恰相反,它是在法律地位上和学校平起平坐的社会团体。&&1949年香港大学学生会第一个在警务处注册成为独立的社会团体,脱离大学管控,之后香港中文大学、城市大学、浸会大学等校学生会纷纷注册&独立&。&&学生会往往有自己的地盘&&&独立的办公室,香港大学学生会甚至十分&霸气&地拥有一幢自己的大楼,每一层的安排全部是学生说了算。学生会下属的学会(相当于内地大学的各种兴趣社团)如需场地和资金举办活动,都是向学生会申请,瞧都不瞧一眼学校。&&而学校的老师、校长在学生会独立后从来不敢多管学生会的&闲事&,本硕博在港大完成、目前仍在港大工作的何伟帜博士声称自己为学生会演辩学会担任顾问这么久,几乎没有参加过他们的会议,在仅有的几次到场情况下,如果何顾问想发表点什么想法,还得像小学生一样举手请示主持会议的主席。&&&主席还不一定批准我说话呢!&何博士假装愤愤不平,他早就习惯了学生会对老师的&爱搭不理&,&顶多是有需要请我帮忙或者出了问题商量能否让我这个顾问背黑锅而已,他们的活动一切由他们做主。&&&好,可以清楚看出学生会和学校的关系:我既不受你管理,又是独立的机构,为什么要怕你,又为什么不敢指责你?&&而港府允许学生会作为独立组织&牛逼哄哄&地存在,就是需要他们维护学生的权益,基于此,学生会更加要和学校&对着干&,时刻监督学校甚至社会,别让学生吃亏。这样的例子每一年都会发生无数起。&&2004年2月香港中文大学方以政府削资为由,打算关闭和重整部分学系,而消息由香港媒体公布出来后,受到影响的学系当然不满意了,学生会不但在学校最有影响力的教会会议上要求大学更改方案,而且在校长拒绝接受请愿信后,在场学生追着校长大喊口号,还阻拦校长的座驾,当晚学校不得不软化态度,结果学系也都安然无恙。&&至于校车怎么走、收多少钱,校内图书馆、餐厅该由哪些公司代理,学校都会一一问过学生会,甚至让学生会自己决定。&&前不久香港大学的校长想把标志性大楼&&&港大主楼开辟几个房间给学校行政使用(其中一个还是他自己的办公室),消息一出便遭到学生会炮轰:我们还嫌主楼开放程度不够,你们却打算再多霸占几个?校长也是满腹委屈:这几个房间之前也是不开放的,你们可以进入的&地盘&一个都没少啊。不过结果是什么?你猜对了,港大主楼开放得更多了。&&其实各个大学各项校政会议几乎都有学生代表、学生会席位,大到校董会议、校长选举、课程设定,小到校园公车、餐厅图书馆的标示设置都在学生会的监督中。尽管如此,学生会还是常常动用抗议、贴海报的手段,大家各自独立,谁怕谁呢?&&学生会内部也执行三权分立,程序复杂到主席得休学做事&&对于有损自由的事情,大学学生会往往比谁都要敏感,大概这正来自于他们骨子里所继承的民主传统。&&1912年香港第一个学生会&&&香港大学学生会出现了,承袭英式三权分立的架构和理念,学生会要比香港社会早太多。而上个世纪70年代,学生会为那个时代对抗港英政府腐败、推广中文运动等等立下汗马功劳。&&至今学生会主席或者其他庄员(干事)一旦接手学生会工作往往会忙到不分昼夜,许多学生会主席甚至要休学一年,才可以专心做好这份工作,为什么他们这么忙?就是&民主的代价&。&&为了保证公平,学生会每一点动作都有完善的规章限定,流程十分复杂,主席们不是在开会,就是在开会的路上。任何举动都不是一个学生会主席和干部可以单独确定的,必须经过按照严格流程的集体讨论。熟悉中文大学学生工作的梁启智博士感慨,如果没有点&理想主义情节&,单单为了名利,没人愿意做学生会主席,要实现自己的&抱负&,每一步都太多限制和程序,&太麻烦了&!&&港大学生会年度会议甚至一次需要12个小时之久,别以为这些会议是冗长的领导致辞,正相反,会议有严格的&发言权&、&评论权&和&批评权&,例如主席发言后,他人有评论权,但是针对这些评论,主席未必有权&回嘴&评论,只能用耳朵和眼睛,这样一来,无论是主席还是普通庄员都有同样的说话机会。何伟帜博士透露很多港大走出去的学生在公司、政府工作时,仍旧喜欢这样兼顾效率和公平的方式进行讨论。&&这样的情境和香港政场不谋而合,就算您是特首,也没什么了不起,人人平等,你出错后也要被廉政公署请去&喝咖啡&接受调查。&&不言而喻,从学生会走出的人有意和无意地会把这种分权的思维和行事方式带到社会中去,他们有的成为了企业老板,有的成为立法会议员,有的成为学者,大学时就扎根在他们脑海里的理念不仅影响了他们的生活,也影响了香港社会。&&学生会自有资金多达数百万,有实力登报质询特首候选人&&独立的坚强后盾之一,就是学生会的经济实力。&几个月前,距离香港特首选举不到十天,香港声望最高的大学香港大学的学生会,冒着进监狱的风险,花费4万美元(约38万港元),在报上刊登广告要求候选人梁振英&坦白&自己的&黑金政治&内幕。&&香港炸开了锅,说什么的都有,但是那&金灿灿&的38万港元让很多人吓了一跳,原来学生会这么有钱,做广告几十万,那么财产是不是得有上千万?&&学生会会长陈冠康马上否认&千万传言&,谦虚地说只有数百万元,又表示&没掌握具体储备数据&。不过他还是含糊地表示,港大学生会除每年有180万元来自学生的会费收入做营运开支外,学生会另有一笔超过百万的储备滚存基金用作&突发&支出。&&香港中文大学学生会主席杨政贤则赶紧声明,自家学生会没有港大这样的经济实力,中大学生会每年的会费收入约为90万港币,还要和学生代表、学生报、电台&分着用&。&&不管是高调也好,低调也罢,香港的大学学生会有自己的经济来源,而且对此有百分之百的分配权,学校每一年勤勤恳恳地为学生会从学生那里收好会费,之后便和这笔钱再无瓜葛。&&学生会还可以通过经营福利店(通常是校内打印店、文具店)、投资股票基金等方式让钱生钱,壮大实力,当然钱的调配和使用也和其他的行动一样,要一丝不苟地经过法定程序才能获得批准。&&足够独立,天不怕地不怕,还有大笔钱握在手中,香港的大学学生会真是颠覆了我们过去关于学生会的太多概念。不过一个崇尚民主的团体,必定会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学生会内部会设有评议会,会长和主席的关系有点像美国的&大法官&和&总统&,互相独立,彼此监督,如果评议会&不给力&,没关系,学生会闹到评议会门口,&提醒&他们工作的失职,就像最近的这次登报事件,港大学生不爽快,干嘛为这种事花上几十万港元,他们嫌弃评议会表现磨叽、态度暧昧,干脆发起全校公投罢免学生会主席的运动,当然这样做也是完全合乎学生会规章的。&&通读全篇,总是让人不免感叹香港学生会和内地大学学生会的天壤之别,同样是学生会,一个直属于学校,一个独立于学校外;一个只有一小间办公室,一个拥有一整栋大楼管辖;一个官僚化,一个民主化;一个纯粹发发溢美之词,一个敢于批评校长甚至是弹劾;一个只为学校做事,一个为学生利益奔走维权&&&&&&两者的区别总是让多数人羡慕香港高校学生会的民主、自由、独立以及学生所寄望的&公民组织&色彩。&&不得不说,这是很多内地高校所无法比拟的,也是众多内地高校所急需加强,但细细究其原因,还在于中国管理体制的根深蒂固以及几千年封建官僚文化的顽固不化,哪怕到了如今,官僚封建的残毒仍然在充满象牙塔文化的大学校园里随处可见。&&有人疑问,高校何时才能到学生自治的时代?其实这个答案至今仍然没有人敢回答,放大点说,中国何时才能到真正的人民自治或者人民当家作主的时代?此话题涉及有些敏感,便到此打住!但仍然值得我们每个人、每个大学生的思考。&&在为数众多的内地高校学生会中,属暨南大学的学生会算是开明民主了,兴许是侨校的缘故,以及有众多港澳华侨学生,使得该校的氛围充满了自由和民主的风气,学生们善于维权。曾有南方人物周刊记者采访暨大学生会前任副主席,就表示,暨大学生会是对暨大学生代表大会负责,而学生代表大会在学生利益维护中发挥了很大作用。在这里,也流传着这么一句&有困难找学代,不满找学代&,其实也是在狭小空间里体现的较为民主的学生会。
空客320降落在桃园机场。飞机的降落把我震醒。手机里正好播放到张艾嘉的《戏雪》,这算是一首生僻的歌,陈升写下这样的词&&&1948年,我离开我最爱的人,当火车开动的时候,北方正飘着苍茫的雪,如果我知道,这一别就是四十余年,岁月若能从头,我很想说,我不走。&
对于台湾,我的印象一直停留在侯孝贤和杨德昌的电影里。后来魏德胜和九把刀又加工了一下。我喜欢的作...&
& 空客320降落在桃园机场。飞机的降落把我震醒。手机里正好播放到张艾嘉的《戏雪》,这算是一首生僻的歌,陈升写下这样的词&&&1948年,我离开我最爱的人,当火车开动的时候,北方正飘着苍茫的雪,如果我知道,这一别就是四十余年,岁月若能从头,我很想说,我不走。&
对于台湾,我的印象一直停留在侯孝贤和杨德昌的电影里。后来魏德胜和九把刀又加工了一下。我喜欢的作家,梁实秋,林语堂,胡适也都去了台湾,而且他们都和鲁迅吵过架。当大陆穷的时候,台湾有钱,后来大陆有钱了&&确切的说,是政府和小部分人有钱了,台湾又有了??
战火把同一个民族的人分隔在了海峡的两岸,那些具体到每个家庭的悲欢离合已经被时间慢慢抹平。台北的街道的确像优客李林唱的那样,像迷宫一样展开在我的眼前。但是对于异乡人,每个陌生的城市都是迷宫。在酒店住下,诚品书店就在旁边。朋友的眼镜架坏了,于是晚上先陪着朋友去配眼镜。我们坐计程车来到了台大附近,进了一家眼镜店。没有声音酥麻的台妹,老板亲自上阵。朋友看中了一副镜框,但要几天以后才能取。朋友说,那算了,我在台湾只留三天,我要明天就能取的,只能去别的地方看看。这时候,让我诧异的一幕出现了,老板居然从柜台里摸索出了一对隐形眼镜,塞在我朋友手里,说,实在不好意思,没能帮上你的忙,这个送你,先用这个应急吧。连我这般总是把人往好里想的人第一反应也是&&我靠,哪有这种好事,这里面是有什么猫腻吧?咱还能走出这家店的店门么?,也不是文人墨客。他是一个计程车司机。一天早上,我从酒店下楼,打了他的车去阳明山。到了目的地我发现把手机拉在出租车上。我没有记下车牌号。朋友们忙着帮我联系出租车公司,看看能不能查到一些讯息,我也打给酒店,想让他们查看一下监控录像,确认车牌号。一会儿,我接到了酒店的电话,我问他们,是查到车号了么?他们说,监控录像里讯息太多,还没有查到,但是刚才有一位出租车司机开回酒店,把一个手机交给了前台,说是一位从你们这里上车的先生遗落在车里的。。。。。。 说实话,我石化了。我问到了出租车司机的电话和名字,说我想酬谢你。王鸿松说,不需要啦,很正常的,小事一桩,我们都是这样的。他告诉我,前几天刚和几个朋友环岛开了一圈,打算过一段时间来大陆旅行。他说他开计程车就是为了能够去更多的地方看看。末了居然还来一句:我有QQ和新浪微博的,你的号是什么,我们可以在网上联系的。这顿时让我觉得两岸关系非常亲密。接着,他继续说,你有脸书么?我说,大陆的互联网没有脸&&书。他说,哦,对哦,是哦。我不和你说了,有客人了,再联系哦。 也许是我的命好,遇见的都是好人,也许是我走的肤浅,几乎所有人都和气。毫无疑问,如果我在台湾多停留几天,我当然能看见他不如人意的一面,也许他硬件不够新,也许他民粹也涌现,也许他民怨从不断,也许他矛盾也不少。没有完美的地方,没有完美的制度,没有完美的文化,在华人的世界里,它也许不是最好的,但的确没有什么比它更好了。 这篇文章里不想谈论什么政治和体制。作为一个从大陆来的写作者,我只是非常失落。这些失落并不是来自于这几天浅显的旅行,而是一直以来的感受。我失落在我生存的环境里,前几十年教人凶残和斗争,后几十年使人贪婪和自私,于是我们很多人的骨子里被埋下了这些种子;我失落在我们的前辈们摧毁了文化,也摧毁了那些传统的美德,摧毁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摧毁了信仰和共识,却没有建立起一个美丽新世界,作为晚辈,我们谁也不知道能否弥补这一切,还是继续的摧毁下去;我失落在不知道我们的后代能不能生存在一个互相理解而不是互相伤害的环境之中;我失落在作为一个写作者,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还要不停的考虑措辞,以免哪个地方说过了线;我失落在当他人以善意面对我的时候,我的第一反应居然是会不会有什么阴谋;我失落在我们自己的文艺作品很少能够在台湾真正流传,而能在台湾流传的关于
我们平安的走出了这家眼镜店,换去了隔壁一家。那家眼镜店承诺第二天就可以把眼镜做好,然后那家店的老板用朋友残留下的镜片临时找了一个镜框凑合装了起来,告诉朋友,这个可以晚上用。这两家只是非常普通的路边眼镜店,还是自己随机找的,要不真得让人怀疑是不是组织方安排的,目的为了让大家增加对台湾的好感。
台湾的街道上有不少的小游行和抗议横幅,这一切对于大部分大陆游客来说都太新鲜了,于是很多游客守着电视机看晚上的政论节目。我妈妈去年从台湾旅游回来,就说那里太好玩了,领导人可以在电视里随便骂,比快乐大本营还要欢乐。相比之下,台湾人对这些早就习以为常。但给我留下了比马英九先生更深印象的是王鸿松先生&&他不是明星政客,也不是文人墨客。他是一个计程车司机。一天早上,我从酒店下楼,打了他的车去阳明山。到了目的地我发现把手机拉在出租车上。我没有记下车牌号。朋友们忙着帮我联系出租车公司,看看能不能查到一些讯息,我也打给酒店,想让他们查看一下监控录像,确认车牌号。一会儿,我接到了酒店的电话,我问他们,是查到车号了么?他们说,监控录像里讯息太多,还没有查到,但是刚才有一位出租车司机开回酒店,把一个手机交给了前台,说是一位从你们这里上车的先生遗落在车里的。。。。。。
说实话,我石化了。我问到了出租车司机的电话和名字,说我想酬谢你。王鸿松说,不需要啦,很正常的,小事一桩,我们都是这样的。他告诉我,前几天刚和几个朋友环岛开了一圈,打算过一段时间来大陆旅行。他说他开计程车就是为了能够去更多的地方看看。末了居然还来一句:我有QQ和新浪微博的,你的号是什么,我们可以在网上联系的。这顿时让我觉得两岸关系非常亲密。接着,他继续说,你有脸书么?我说,大陆的互联网没有脸&&书。他说,哦,对哦,是哦。我不和你说了,有客人了,再联系哦。,也不是文人墨客。他是一个计程车司机。一天早上,我从酒店下楼,打了他的车去阳明山。到了目的地我发现把手机拉在出租车上。我没有记下车牌号。朋友们忙着帮我联系出租车公司,看看能不能查到一些讯息,我也打给酒店,想让他们查看一下监控录像,确认车牌号。一会儿,我接到了酒店的电话,我问他们,是查到车号了么?他们说,监控录像里讯息太多,还没有查到,但是刚才有一位出租车司机开回酒店,把一个手机交给了前台,说是一位从你们这里上车的先生遗落在车里的。。。。。。 说实话,我石化了。我问到了出租车司机的电话和名字,说我想酬谢你。王鸿松说,不需要啦,很正常的,小事一桩,我们都是这样的。他告诉我,前几天刚和几个朋友环岛开了一圈,打算过一段时间来大陆旅行。他说他开计程车就是为了能够去更多的地方看看。末了居然还来一句:我有QQ和新浪微博的,你的号是什么,我们可以在网上联系的。这顿时让我觉得两岸关系非常亲密。接着,他继续说,你有脸书么?我说,大陆的互联网没有脸&&书。他说,哦,对哦,是哦。我不和你说了,有客人了,再联系哦。 也许是我的命好,遇见的都是好人,也许是我走的肤浅,几乎所有人都和气。毫无疑问,如果我在台湾多停留几天,我当然能看见他不如人意的一面,也许他硬件不够新,也许他民粹也涌现,也许他民怨从不断,也许他矛盾也不少。没有完美的地方,没有完美的制度,没有完美的文化,在华人的世界里,它也许不是最好的,但的确没有什么比它更好了。 这篇文章里不想谈论什么政治和体制。作为一个从大陆来的写作者,我只是非常失落。这些失落并不是来自于这几天浅显的旅行,而是一直以来的感受。我失落在我生存的环境里,前几十年教人凶残和斗争,后几十年使人贪婪和自私,于是我们很多人的骨子里被埋下了这些种子;我失落在我们的前辈们摧毁了文化,也摧毁了那些传统的美德,摧毁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摧毁了信仰和共识,却没有建立起一个美丽新世界,作为晚辈,我们谁也不知道能否弥补这一切,还是继续的摧毁下去;我失落在不知道我们的后代能不能生存在一个互相理解而不是互相伤害的环境之中;我失落在作为一个写作者,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还要不停的考虑措辞,以免哪个地方说过了线;我失落在当他人以善意面对我的时候,我的第一反应居然是会不会有什么阴谋;我失落在我们自己的文艺作品很少能够在台湾真正流传,而能在台湾流传的关于
也许是我的命好,遇见的都是好人,也许是我走的肤浅,几乎所有人都和气。毫无疑问,如果我在台湾多停留几天,我当然能看见他不如人意的一面,也许他硬件不够新,也许他民粹也涌现,也许他民怨从不断,也许他矛盾也不少。没有完美的地方,没有完美的制度,没有完美的文化,在华人的世界里,它也许不是最好的,但的确没有什么比它更好了。
我们的大多是那些历史真相和社会批判,更让人失落的是那些批判和揭露往往都是被我们自己买了回去,用于更加了解我们自己。除了利益和人与人之间的斗争,我们几乎对一切都冷漠。这些冷漠和荒诞所催生的新闻都被世界各地的报纸不停的放在头版,虽然可以说这是官方的错,但无奈却也成了这个民族的注释。 是的,我要感谢香港和台湾,他们庇护了中华的文化,把这个民族美好的习性留了下来,让很多根子里的东西免于浩劫。纵然他们也有着这样那样的诟病。而我们,纵然我们有了丽兹卡尔顿和半岛酒店,有了gucci和lv,我们的县长太太也许比他们最大的官员还要富有,我们随便一个大片的制作成本就够他们拍二三十部电影,我们的世博会和奥运会他们永远办不起,但走在台湾的街头,面对着那些计程车司机,快餐店老板,路人们,我却一点自豪感都没有。我们所拥有的他们都拥有过,我们所炫耀的他们的纳税人不会答应,我们所失去的他们都留下了,我们所缺少的,才是最能让人感到自豪的。 文化,法制和自由是一个民族的一切,别的国家不会因为你国的富豪疯狂抢购了超级跑车和顶级游艇而尊敬你的国民。坐在空客330的机舱里,飞翔在两万英尺的高空,一个半小时就到了上海,窗外望去,都是海水。既然我们共享着太平洋的风,就让它吹过所有的一切。
这篇文章里不想谈论什么政治和体制。作为一个从大陆来的写作者,我只是非常失落。这些失落并不是来自于这几天浅显的旅行,而是一直以来的感受。我失落在我生存的环境里,前几十年教人凶残和斗争,后几十年使人贪婪和自私,于是我们很多人的骨子里被埋下了这些种子;我失落在我们的前辈们摧毁了文化,也摧毁了那些传统的美德,摧毁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摧毁了信仰和共识,却没有建立起一个美丽新世界,作为晚辈,我们谁也不知道能否弥补这一切,还是继续的摧毁下去;我失落在不知道我们的后代能不能生存在一个互相理解而不是互相伤害的环境之中;我失落在作为一个写作者,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还要不停的考虑措辞,以免哪个地方说过了线;我失落在当他人以善意面对我的时候,我的第一反应居然是会不会有什么阴谋;我失落在我们自己的文艺作品很少能够在台湾真正流传,而能在台湾流传的关于我们的大多是那些历史真相和社会批判,更让人失落的是那些批判和揭露往往都是被我们自己买了回去,用于更加了解我们自己。除了利益和人与人之间的斗争,我们几乎对一切都冷漠。这些冷漠和荒诞所催生的新闻都被世界各地的报纸不停的放在头版,虽然可以说这是官方的错,但无奈却也成了这个民族的注释。
是的,我要感谢香港和台湾,他们庇护了中华的文化,把这个民族美好的习性留了下来,让很多根子里的东西免于浩劫。纵然他们也有着这样那样的诟病。而我们,纵然我们有了丽兹卡尔顿和半岛酒店,有了gucci和lv,我们的县长太太也许比他们最大的官员还要富有,我们随便一个大片的制作成本就够他们拍二三十部电影,我们的世博会和奥运会他们永远办不起,但走在台湾的街头,面对着那些计程车司机,快餐店老板,路人们,我却一点自豪感都没有。我们所拥有的他们都拥有过,我们所炫耀的他们的纳税人不会答应,我们所失去的他们都留下了,我们所缺少的,才是最能让人感到自豪的。,也不是文人墨客。他是一个计程车司机。一天早上,我从酒店下楼,打了他的车去阳明山。到了目的地我发现把手机拉在出租车上。我没有记下车牌号。朋友们忙着帮我联系出租车公司,看看能不能查到一些讯息,我也打给酒店,想让他们查看一下监控录像,确认车牌号。一会儿,我接到了酒店的电话,我问他们,是查到车号了么?他们说,监控录像里讯息太多,还没有查到,但是刚才有一位出租车司机开回酒店,把一个手机交给了前台,说是一位从你们这里上车的先生遗落在车里的。。。。。。 说实话,我石化了。我问到了出租车司机的电话和名字,说我想酬谢你。王鸿松说,不需要啦,很正常的,小事一桩,我们都是这样的。他告诉我,前几天刚和几个朋友环岛开了一圈,打算过一段时间来大陆旅行。他说他开计程车就是为了能够去更多的地方看看。末了居然还来一句:我有QQ和新浪微博的,你的号是什么,我们可以在网上联系的。这顿时让我觉得两岸关系非常亲密。接着,他继续说,你有脸书么?我说,大陆的互联网没有脸&&书。他说,哦,对哦,是哦。我不和你说了,有客人了,再联系哦。 也许是我的命好,遇见的都是好人,也许是我走的肤浅,几乎所有人都和气。毫无疑问,如果我在台湾多停留几天,我当然能看见他不如人意的一面,也许他硬件不够新,也许他民粹也涌现,也许他民怨从不断,也许他矛盾也不少。没有完美的地方,没有完美的制度,没有完美的文化,在华人的世界里,它也许不是最好的,但的确没有什么比它更好了。 这篇文章里不想谈论什么政治和体制。作为一个从大陆来的写作者,我只是非常失落。这些失落并不是来自于这几天浅显的旅行,而是一直以来的感受。我失落在我生存的环境里,前几十年教人凶残和斗争,后几十年使人贪婪和自私,于是我们很多人的骨子里被埋下了这些种子;我失落在我们的前辈们摧毁了文化,也摧毁了那些传统的美德,摧毁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摧毁了信仰和共识,却没有建立起一个美丽新世界,作为晚辈,我们谁也不知道能否弥补这一切,还是继续的摧毁下去;我失落在不知道我们的后代能不能生存在一个互相理解而不是互相伤害的环境之中;我失落在作为一个写作者,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还要不停的考虑措辞,以免哪个地方说过了线;我失落在当他人以善意面对我的时候,我的第一反应居然是会不会有什么阴谋;我失落在我们自己的文艺作品很少能够在台湾真正流传,而能在台湾流传的关于
文化,法制和自由是一个民族的一切,别的国家不会因为你国的富豪疯狂抢购了超级跑车和顶级游艇而尊敬你的国民。坐在空客330的机舱里,飞翔在两万英尺的高空,一个半小时就到了上海,窗外望去,都是海水。既然我们共享着太平洋的风,就让它吹过所有的一切。&大家说,大家看:台湾就是华人世界的精神家园。
15世纪盖的图书馆现在可能还有学生在里面看书,16世纪的餐厅还有厨师在里面懒洋洋地做羊角面包,一堆自行车若无其事地靠在17世纪的墙上,学生透过宿舍窗户看到的那颗树和18世纪的某个学生看到的一模一样,而如果你在一个下雨的黄昏走在Trinity Lane的石板路上,你会疑心迎面走过来的那个人会不会是拜伦。他们说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但剑桥大学这个宴席吃了八百年还是...&
15世纪盖的图书馆现在可能还有学生在里面看书,16世纪的餐厅还有厨师在里面懒洋洋地做羊角面包,一堆自行车若无其事地靠在17世纪的墙上,学生透过宿舍窗户看到的那颗树和18世纪的某个学生看到的一模一样,而如果你在一个下雨的黄昏走在Trinity Lane的石板路上,你会疑心迎面走过来的那个人会不会是拜伦。他们说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但剑桥大学这个宴席吃了八百年还是灯火通明。一在一次朋友家的聚会上,我和一位英国老先生有过一场小辩论。我说我完全不理解为什么要保留Mill Road上的那些老房子。&如果是保护国王学院、三一学院之类的地方,我完全可以理解,因为它们历史悠久建筑壮观,但是Mill Road一带的房子,说新不新,说老不老,低矮破旧,看上去像贫民窟一样,有什么保留价值呢?&&我觉得保护历史遗产很重要,你们中国的建筑遗产破坏得太厉害了。&他说。&但是历史遗产也要有选择地保留吧。中国人口城市化进程快,一个以前10万人的城市变成1000万人,如果不把一些老房子拆掉盖高楼,那990万人住到哪里去呢?剑桥房价也高,如果有选择地拆掉一些盖楼,可以缓解房价吧。&&我主张保护建筑遗产,是主张保留一个活的历史,所以每一个历史时期的建筑都应该保留,除了那些宏伟建筑,普通人生活过的房子、街道也值得保留,因为它们记录的是历史的另一个侧面&&&二&活的历史&,没有什么比这更能形容剑桥给人的印象。第一次到剑桥时,我的感觉就是掉进了一个时间的琥珀。世上有很多历史名城,但在我去过的历史名城中,没有哪个城市的历史感像剑桥这样&活生生&。大多数古城里,无非是有几个收门票的历史建筑,人们跟着旅行团从大巴上一拥而下,咔嚓咔嚓照一堆相,然后再一拥而上回到大巴一去不返。这个情境里的历史,像一头被阉割的野兽,完全没有脾气,默默地蹲在游人相片的背景里打盹,游人看不到这头困兽瞳孔里曾经壮阔的草原,它也懒得去理会这些游人东张西望却注定一无所获的眼神。但是剑桥不同。15世纪盖的图书馆现在可能还有学生在里面看书,16世纪的餐厅还有厨师在里面懒洋洋地做羊角面包,一堆自行车若无其事地靠在17世纪的墙上,学生透过宿舍窗户看到的那颗树和18世纪的某个学生看到的一模一样,而如果你在一个下雨的黄昏走在Trinity Lane的石板路上,你会疑心迎面走过来的那个人会不会是拜伦。历史在这里如此稀松平常,你不需要用照相机去捕捉它。野兽就在它自己的草原上奔跑,而你,这无数代人中某一代中的某一个,不过是它奔跑中来不及看清并被远远甩在后面的一只昆虫而已。三我问一个学生,你觉得英国文化的最大特色是什么?他想了想,说,排队。英国人对规则和秩序的尊重简直到了丧心病狂的程度。剑桥由于马路窄,开车易堵,所以多数人市内交通靠自行车。就如何安全骑车的问题,有很多交通规则,比如要带头盔,晚上要开自行车前后灯,更不用说要老老实实等红绿灯了。我开始以为戴头盔这样的规定,也就是纸上写写而已,我自己反正是不会为了安全骑车而买头盔的。但我惊奇地发现,早上去学校的路上,有一半左右的骑车者都真的戴头盔。我还惊奇地发现,几乎所有的人都会装自行车灯并在晚上打开。有一回我的后车灯坏了,还被一个后面的人吼了一声。我以前回家的路上,一个十字路口上有一个行人交通灯,还有一个汽车交通灯,绿灯亮时行人灯先亮,过十秒钟左右汽车绿灯亮。自行车属于模糊地带,可以跟着行人走,也可以跟着汽车走。我发现,总有一批骑自行车的人,无论如何要等着汽车绿灯亮了之后再过路口&&尽管自行车道和行人道相互平行,根本不冲突,尽管交叉街道的红灯早就亮了,他们过马路是完全安全的。有一回我在行人绿灯亮了之后蹬车过去,又被后面一个人给吼了一声:&你这样骑车是不对的!&我心想真是多管闲事,给你送北京去,你一辈子也甭想过马路了。当然同时也感慨,法治精神发源于这个国家,一点也不奇怪。基本上要预测一个国家的民主质量,统计一下有多少人爱闯红灯可能是非常有效的自变量。一个有很多国民不但不闯红灯、行人绿灯亮了还不够还非要等汽车绿灯亮才发动自行车的国家,对人类文明做出不成比例的巨大贡献,那是非常地不奇怪。四说到对文明的贡献,剑桥大学最突出的贡献恐怕就是它产出过的科学家们了。牛顿,达尔文,被称为计算机之父的图林,发现DNA结构的Crick和Waston,写《时间简史》的霍金&&以及很多我根本叫不上名字来的科学家。话说也是剑桥校友的李约瑟同学曾经提问: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发生在中国呢?我想这事难道很费解吗?剑桥大学成立于1209年,与北京国子监建立时间相当。问题是各自都在教什么呢?中世纪剑桥大学的课程包括:逻辑学,几何,数学,法律,医学,修辞,音乐,当然也少不了神学。国子监呢?四书五经,之乎者也。你说,当全中国的知识分子都在那摇头晃脑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把关于这个浩瀚世界的知识缩减为&人际关系学&时,人家从逻辑、从几何、从对客观世界的好奇心出发,抵达现代物理、天文、生物知识,有什么奇怪吗?如果牛顿出生在中国,二十岁的他,冥思苦想为什么苹果往地上掉而不是往空中飞并把这个困惑告诉他人时,他爸爸会不会一巴掌扇过去,说:你吃饱了撑的是吧,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还不赶紧讨个老婆去!我以前在国内读研上课时,可怜的老师时不时被学生这样质问:老师你说我们学这些有什么用呢?能不能教点对我们找工作有帮助的东西?我很想知道当年牛顿讲授重力原理和月亮轨迹时,是不是也有一帮这么讨厌的人在问:老师你说我们学这些有什么用呢?而如果有人这样问时,牛顿会不会反问:难道仅仅满足我们的好奇心还不够吗?五虽然剑桥对政治和人文领域的贡献不像科学领域那么璀璨,但也不乏历史人物。话说一位叫罗素的老师,由于长期受到一位叫王小波的同学追捧而享誉中国,但罗素似乎并不是剑桥人文领域里最出色的。他的一个学生曾经在论文答辩会上拍着他的肩膀安慰说:&没关系,我知道你永远也不会看懂的。&那位同学名叫维特根斯坦,是个终生一惊一乍的作秀者。另一位令罗素战战兢兢的剑桥校友是经济学家凯恩斯。罗素老师曾经这样评价凯恩斯:&每次我和他辩论的时候都胆战心惊,因为大多数时候和他辩论都是自取其辱。&当然另一位老师又对凯恩斯不服,他既不是剑桥的老师也不是剑桥的学生,但是他任教的伦敦经济学院二战时撤到了剑桥,而他正好在此期间写了一本很牛的书叫《通向奴役之路》。为什么说这本书牛呢?它很大程度上是批评凯恩斯的,但凯恩斯对它这样评价:&无论道德上还是哲学上,我都对这本书完全赞同,不仅赞同,而且深受打动。&好吧,地球人都知道,那位老师名叫哈耶克。往远里说还有更多的传奇。1805年,一位同学来剑桥上大学,但是他一点也不喜欢剑桥,觉得它是酒鬼和流氓出没之地。&我找到一个新朋友了,世上最可爱的朋友,&1807年他给朋友写信道,&一头驯化了的熊,我把它带到了这里。他们问我带它来干嘛,我说,要不给它一个教职吧。&这位猛男,名叫拜伦。更大的猛男是1615年到这里来上学的。N年之后,他看当时的国王很不顺眼,便伙同其他议会成员把该国王送上了断头台。又过了N年,国王的儿子复辟了,又把该猛男的尸体从坟里挖了出来,头骨取下,插在一个竹竿上示众多年。后来几经周折,该头骨1960年被送回了剑桥大学,埋在Sidney Sussex学院。该猛男,众所周知,是改变英国历史的克伦威尔。历史悠久,换个说法,就是八卦资源极为丰富。
在中美之间穿梭旅行的感觉逐渐变得一样----旧有的界限和分野开始模糊起来。我刚住在中国时,感受最强烈的是那里的不同,但随着时间过去,那些不同变得越来越熟悉。美国人和中国人有一些相同的特质:他们都重实效而不拘形式,他们都有一种轻松的幽默感,两国的人民都趋于乐观,有时甚至太过头。他们都勤奋工作----商业上会成功,会走向物质主义是很自然的。他们都非常爱国,但爱国...&
在中美之间穿梭旅行的感觉逐渐变得一样----旧有的界限和分野开始模糊起来。我刚住在中国时,感受最强烈的是那里的不同,但随着时间过去,那些不同变得越来越熟悉。美国人和中国人有一些相同的特质:他们都重实效而不拘形式,他们都有一种轻松的幽默感,两国的人民都趋于乐观,有时甚至太过头。他们都勤奋工作----商业上会成功,会走向物质主义是很自然的。他们都非常爱国,但爱国主义是基于信念而非经验:比较之下,两国在国外住过的人不多,但这些人还是非常爱国。当他们真的出国,他们通常也不是很好的旅客----很快就开始抱怨,而且适应得很慢。他们问外国人的第一个问题通常是:你觉得我们这儿怎么样?中国和美国在地理上都是与外在隔绝,而两国的文化又是如此的强大,所以,两国的人都很难想象别人的观点是如何。(待续)
陽光衛視和誠品書店於三月誠品書店二十三週年慶,合辦了「我們的二三事」華人群像紀錄片影展,精選2011年首屆陽光華語紀錄片獎參賽影片,並邀請香港獨立紀錄片作品參展,期待能藉由影像故事,描繪華人社會生活的另一種真實。
在三月十七日晚上,播放艾未未工作室製作的《一個孤僻的人》,並在映後由主持人張鐵志與艾未未以網絡連線進行對談,並接受觀眾提問。這是艾未未在去年...&
陽光衛視和誠品書店於三月誠品書店二十三週年慶,合辦了「我們的二三事」華人群像紀錄片影展,精選年首屆陽光華語紀錄片獎參賽影片,並邀請香港獨立紀錄片作品參展,期待能藉由影像故事,描繪華人社會生活的另一種真實。&
在三月十七日晚上,播放艾未未工作室製作的《一個孤僻的人》,並在映後由主持人張鐵志與艾未未以網絡連線進行對談,並接受觀眾提問。這是艾未未在去年發生牢獄之災,以及於去年十月到今年一月在台北市立美術館舉行大型個展後,首次與台灣觀眾直接對話,並發表他對與台北市立美術館合作的感受。&
張鐵志:請談談紀錄片《一個孤僻的人》的拍攝動機?&
艾未未:楊佳事件發生在年月號,正是奧運之前,我在月號寫了第一篇博客,我當時看了許多報導,得知楊佳襲警,殺了六名警察,我看了這些報導後覺得很不舒服,這是很通常的報導,也就是很不清晰,楊佳是一個八零後的年輕人,他本來只是到上海旅遊,租了一輛自行車,那他的殺人動機是什麼?通常在大陸的媒體是沒辦法深究的,會有新華社的統一稿件,這是通常的作法,但這是很有問題的,尤其在今天的社會是很不適宜的。在年網絡還沒有今天這麼發達,我們只能寫博客文章,博客的點擊率也是相對少的,跟今天的微博、推特沒法比,今天隨便一條消息都能散布得更廣。我當時開始關注楊佳案,隨著案情的審理向前進展,我也發現了很多問題,特別是我關心楊佳的作案動機,這背後涉及到中國司法公正的基本問題,這事到底怎麼發生的?到了二審時,楊佳仍然在法庭上問法官:「你們到底打我了沒有?」到今天也沒有人敢正面回答,「到底是不是有人先打了他?」其實這個事情根本沒有更多人追究,因為這個案子當時大家覺得是不可能挽回的,你殺了六個人,怎麼可能為這個案子發出聲音或有所爭論。但我個人認為,這個困難的案子更需要在公開的情況下爭論,因為可爭論的點是很多的,程序正義在中國是非常缺乏的,例如說:法院以什麼方式進行審理?證據如何取得?這些取得的證據能否支撐死刑的判決?&
楊佳是我用個人情感投注在對公眾事務的關注,為了這個判決,我在博客寫了五六十篇文章,那麼我確實是在情感上非常投入,因為我很不願意看到這麼一個年輕人,在公眾完全注目下給予這麼不公正的審判,在這個案件審理的過程中有個很重要的特徵是,他的母親也秘密的消失了,我們到很晚才知道,原來他母親也被秘密地關到了一個屬於公安機關的精神病院裡,這個精神病院裡強制為他母親改名,她母親的名字叫王靜梅,後來改成劉亞玲,她受盡了各種凌辱,兒子莫名其妙被殺了,她自己也受到這麼大的殘害,所以到今天也沒有任何人能夠回答她的問題。&
張鐵志:如果楊佳襲警案發生在年的今天,過程跟結果會不一樣嗎?&
艾未未:我覺得情況會好很多,因為年後,網絡的發展很快,現在大陸微博使用者已經超過兩億人,這是非常驚人的數目。這個案子如果發生在今天,會引起更加廣泛的討論,雖然楊佳案在當時已經引起很大的注目,這是最被媒體關注的新聞,但當時年有奧運、有汶川地震,所以對楊佳的關注也削弱了很多。如果是今天的話,我覺得情況會非常不同。&
張鐵志:其實很多台灣人看完這部片子後,第一個疑問是為什麼像楊佳這樣的案子,本來只是一個刑事案件,為什麼會變成一個政治敏感案件,甚至連楊佳的名字也在媒體、網絡上成為一個敏感詞,您在某個意義上在網絡上也是敏感詞,像台灣就出版了一本書叫「誰怕艾未未」,所以能不能談一下,對於楊佳或對於艾未未,中國到底在懼怕什麼?&
艾未未:中國這個政治系統的運作,基本上是中央集權,所以從來沒為自己設計過一個機制,是可以處理局部性的、區域性的問題,所有問題最終都會指向中央體制,即使是非常小的問題,最後也會變成一個跟國家秩序、甚至是國家安全扣合的問題,實際上,本來許多網路上的討論、或對公平正義的追求,是跟政治毫無關係的,他們只是一些個案,但因為國家沒有處理這些問題的能力跟機制,最後很容易演變成對於政權反抗跟對政治制度的質疑,實際上增加了很多維穩的成本。在很多國家都會有不合法、不公正的情形,但不會演變成全民對於政治體制的不信任、對社會公正完全喪失信心,但這個現象在中國十分明顯,而且幾乎是不可能解決的,我經常看到網民遇到的問題,都是在十年、二十年發生的小事,例如跟鄰居打架,或自行車這種小事,但因為體制沒有能力解決,就演變成他們是對社會制度、對社會安全有威脅的人。&
張鐵志:回到紀錄片部份,像您之前有說要拍樂清事件,不知道完成了嗎?除了平安樂清之外,目前還有什麼拍片計畫?&
艾未未:平安樂清已經完成了,實際上其他片子也已經完成了,這些片子陸續會跟觀眾見面,實際上我們拍這些紀錄片是沒有預先做準備的,就是由我個人在網絡上的活動,看見一些素材,最後我認為有些事件需要做完整的視覺表達,可以提供給觀眾更加豐富的資料,我們就這麼開始做。做了以後發現迴響非常好,因為很多很重大的事件,其實是沒有記錄的,但我覺得中國是個拍紀錄片最好的地方,因為每天都有無數的選材,有些離奇荒誕到很需要讓觀眾看到這種視覺的畫面,紀錄片確實講述了一些重要的事件,若干年後我們談到了樂清、楊佳,你還是需要翻出這些紀錄片參照。&
張鐵志:能否談談去年底在台北美術館展出的特展對您的反饋?&
艾未未:台北的展覽可能是我這一生做展覽當中最失望的一次經驗,我認為台北的美術館做為一個專業的單位是缺乏最起碼的專業性,可能任何一個地方的普通畫廊可能都會比台北的這麼一個重要的博物館的能力和對藝術的感受力、處理基本工作的能力要好的多,因為台北是如此官僚和如此沒有文化感的一個機構,讓我非常失望。&
簡單舉例,我們通信討論畫冊何時出來,對方總是說現在由於種種原因,我們無法告訴你,我們再問,還是說因為「種種原因」。我們在交流中可以明顯感覺到他們非常草率,而且不具有任何熱情、責任感,所以我覺得沒有辦法合作,所以最後提出不做這個畫冊。我們覺得很遺憾,本來是一個合作性的交流,為何最後變成只是我們在努力,而對方毫無興趣,我想最大的原因是政治。&
現場觀眾:剛剛紀錄片到了結尾,有個自稱是王家親屬的男人,到底是誰?&
艾未未:這個問題的答案,到今天我們仍然不知道。(按:紀錄片的結尾是艾未未工作室的同仁用手機與楊佳母親王靜梅的家屬聯絡,希望能夠見到王靜梅本人,但遭到家屬婉拒,這段對話最後出現一名自稱是王家親屬的聲音,卻不透露其姓名,並且將通話中斷。)&
現場觀眾:我有一個問題,這個紀錄片為什麼要取名為《一個孤僻的人》?&
艾未未:這個名字來自於我在月日看到的報導,報導寫到,「鄰居說:『楊佳是一個孤僻的人。』」我們可以從報導中看到,很多事件在剛發生時,媒體已經做了一些程度的渲染,從楊佳這個案子中,從一開始大家就把他定罪為一個罪犯而不是嫌疑人,即使比較專業的媒體也一樣,整個社會跟司法已經沒辦法公正面對這樣的事件。&
現場觀眾:前段時間您被扣押,這個事件對您個人跟工作的影響?&
艾未未:我是去年月日到月日,被扣押了天,我到今天還在想這件事,其實我是屬於罪有應得的,確實我也做了不少事(現場觀眾笑),不少事也讓很多人不高興、不愉快,雖然是一種痛苦,但也是一種經歷,讓我反覆思考,也讓我的生活變得更具有真實感,讓我與現實有產生一種更清楚的關係,因為我從來都認為,我們的痛苦跟我們所能爭取到的樂趣是有關的,所以我從不相信,我們所期待的自由、民主,能夠沒有痛苦就能得到,這是不可能的,我從來沒幻想過存在這樣的可能,今天我相信這件事對於我的創作,不論是藝術品或拍紀錄片,都會有一定的真實感。&
現場觀眾:這部片子其實讓我想到台灣解嚴前的一些情況,有些其實很像,雖然我們當下說台灣比中國民主,但實際上真的如此嗎?所以想請教一下,您對台灣民主的看法?&
艾未未:我認為台灣仍然是華人世界中最為民主、最有開拓精神的社會,但是台灣的文化、政治,可能在本土內是有活力的,但是在更大的範疇,例如在亞洲、世界,我感覺話語力量是薄弱的,這是相對的,比較優雅、比較好的社會的處境可能是這樣吧,我能看到的大概就這些。像我最近看到一個台灣大學生進行裸體抗議,學校對他懲治,但我還是比較贊同年輕人有更大的質疑、反叛精神,我覺得是一個社會具有活力的表現。&
現場觀眾:我是住在馬奇頓的,我在當地就看過一些您的紀錄片,您剛剛批評台灣的美術館很官僚,我當下聽了就很爽快,但我想說,不是台灣所有人都這麼官僚,我們還有很有熱情,所以我也很想說,我很佩服您,你也不是很孤獨地在做這件事,台灣也有很多人是跟您站在一起的,站在您這邊,我只想問一個問題,您被當局釋放以後,您在心態上會不會覺得有些事情你不能碰?&
艾未未:首先謝謝你剛剛對台灣的解釋,我當然也有很多台灣朋友,他們有些是藝術家或從事其他文化活動的,所以我相信台灣仍然是具有活力的地方,關於我個人,我不認為我個人的做事方式、或我的信仰會發生什麼改變,無論經過什麼樣的處境、或挫折,當然我對於事情的關注點、或處理的方式會發生變化,但我的信仰跟我對事實跟真相的追求,是不會發生任何類型的改變,這是生存基本的質量問題,也是品行問題,這是沒有辦法改變的,無論發生過什麼。&
上一周对于有微博的人,估计那几天会感到憋屈。新浪微博和腾讯微博于3月31日上午8时至4月3日上午8时,暂停微博客评论功能。原因是近期&微博客评论跟帖中出现较多谣言等违法有害信息&。双方公告均称,清理后系统将再开放评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大学前辈访谈录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