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如何在地球为什么适合生命生存最冷之地生存:改变生物化学特征

您的位置:>>>最新图
生活在南极的动物:生命如何在地球最冷之地生存(1/14)
全屏播放||
  北京时间7月14日消息,人们喜欢温暖,但许多动物的一生都在寒冷中度过。为了在严寒中生存,它们不仅改变了生物化学特征,甚至改变了外形。阿斯加德山脉,属于横贯南极山脉的一部分。
支持键盘← →翻页
图集详情:&&&&&&&&  北京时间7月14日消息,人们喜欢温暖,但许多动物的一生都在寒冷中度过。为了在严寒中生存,它们不仅改变了生物化学特征,甚至改变了外形。
  南极大陆上,在南极点以西400英里(约合644公里)的地方,存在着一个已经12万年没有被阳光照射过的湖泊。这个湖的名字叫惠蓝斯湖(Lake Whillans),深度只有2米,在一个山峰斜坡上延伸了近60公里。它被困在冰面以下800米处,来自地球内部的热量使湖水保持液态。
  2013年,科学家花了7天时间钻透了湖面上的冰层,发现在这片完全黑暗的环境中,生存着一个繁盛的、由单细胞生物组成的群落。这些生物从冰层下方的岩石上获取能量。这一发现预示着生命也可能存在于太阳系中其他星球&&如木星的卫星欧罗巴&&上类似的冰湖中。
  惠蓝斯湖的微生物群落是地球生命忍耐寒冷环境的例子之一。许多生物发展出了不同的应对寒冷的方法,它们所处的低温环境有的甚至在几分钟内就能致人死亡。
  南极洲并不是唯一寒冷的地方。事实上,生物圈中有80%的地方常年温度在5℃以下。这听起来有点不可思议,但海洋的体积比陆地上可生存的空间确实大太多了。如果你潜到表层海水以下,就会立刻被寒冷所包围。这意味着,地球生命有大量的时间和机会适应寒冷。导致的结果就是,相比其他极端环境中的生物,耐寒生物的数量更多,分布更广,也更加多样。
  南极洲保持着地球上最寒冷的记录:1983年,苏联的东方站曾经记录到﹣89.2℃的低温。南极是一片贫瘠的冰冻荒原,其海岸区域的温度相对温和,夏季接近冰点,冬季则在﹣10℃到﹣30℃之间。真正的严寒出现在南极洲中部,这是一大片高原,夏季这里的温度勉强会达到﹣20℃以上,而冬季的月平均气温则在﹣60℃以下。
  南极不仅是地球上最冷的地方,也是风最大的地方之一。1972年7月,在的迪蒙&迪维尔站,曾经记录到320公里每小时的风速。极端的冷风意味着那里的动物要能承受严重的脱水。
  无论如何,生命依然在坚强地活着。2014年,科学家在一个由古代冰川造成的大坑中,发现苔藓丛中生存着一个新的水熊物种。这是一种极其微小的动物,外表看起来就像是蠕虫和潮虫的杂合体。
  为了在这片寒冷的大陆生存下来,动物、植物和细菌等都要面临许多挑战。温血动物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来保持体温,这要求它们摄取大量的食物。然而,寒冷的地方缺乏温暖的阳光,也就意味着更少的光合作用和更少的植物,而这正是所有食物链的基础。
  与此同时,冷血动物需要依赖极少的阳光,以保持身体机能的运行,这使它们在严寒中不得不面临冻死的风险。低温甚至会改变动物细胞和分子工作的方式。在寒冷环境中,围绕着所有细胞的脂质细胞膜的流动性会降低;酶的功能变得不那么完善;水分会冻住,凝结成的冰晶会刺破和毁坏细胞。而且,寒风会使细胞变得干燥,高剂量的紫外线辐射也会改变构成生命基础的DNA分子结构。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南极的动物演化出了许多保持温暖的方法。大部分温血动物会长得又大又圆。海豹和企鹅都具有较大的体积/表面积比值,能够减少皮肤的热量丧失。企鹅通过&抱团取暖&,即组成小的群体来进一步减少表面积。在南极洲,所有的大型动物都是肉食性的,因为相比植物,肉是一种更加浓缩的能量来源。
  尽管有这些适应性特征,生活在南极依然相当有风险。这里的气候如此不适合生存,这些动物为什么会选择这里呢?答案就隐藏在南极周围的海洋之中。
  上升流会将富含营养物质的深海海水带到表层,在夏季这意味着一场盛宴。阳光会24小时照射海面,浮游植物则源源不断地进行着光合作用。以浮游植物为食的是一种小型甲壳动物&&磷虾,它们反过来成为许多南极动物的主要食物来源。
  对那些能够捕食磷虾的动物来说,夏季的南极海域是取之不竭的。一头成年蓝鲸每天可以吃掉6吨的磷虾,并持续数周。南极洲的动物几乎全部是依靠海洋为生,只有一个例外。
  这是一种没有翅膀的摇蚊:南极蠓(&Belgicaantarctica)。这种南极特有的昆虫生活在南极半岛的岩石上。如果排除大型动物身上的寄生虫,那南极蠓将是南极大陆唯一的昆虫。
  南极蠓承受住了各种极端条件的考验,包括极端低温、缺水、强烈的紫外线和大风等。它们能忍耐接近冰点的气温,在两年的生活史中,它们大部分时间以被冰包裹的幼虫形式存在。只有在温暖的夏季月份(从12月到1月)它们才会出现,而如果发生气温骤降的情况,它们会进入持续数星期甚至数月的&昏迷&状态。
  南极蠓没有翅膀,这使它们免除了被大风吹袭的烦恼。它们体型微小,只有约13毫米,这意味着它们在寒冷过后能迅速地温暖身体。
  此外,南极蠓还具有目前所测得的最小的昆虫基因组,只有9900万个DNA&字母&,而人类的基因组字母数是32亿。与大多数动物不同,南极蠓的DNA只有很少的重复序列,这种经济的安排或许有助于它们生存。南极蠓还具有专门对付有害化学物质的基因,这些化学物质被称为&活性氧&,能够损害细胞和DNA。许多动物通过开启基因中的部分序列,生成抗氧化剂来对抗活性氧,而在南极蠓幼虫体内,这些基因一直都处在开启状态。
  相比陆地上的艰难生活,海洋中的生活显得更容易一些。南极周围的海水通常比陆地温暖一些,常年水温在﹣2℃到2℃之间。当天气变得异常寒冷的时候,海豹和企鹅等动物经常会退到海水中。
  然而,跳入大海有时是很冒险的。企鹅、鲸类和海豹需要主动地将体温维持在35到42℃之间。水的导热率比空气高25倍,因此在水里散热的速度会比在陆地上快得多。
  为了保持体温,海豹、企鹅和鲸类都具有厚厚的皮下脂肪层,能有效地防止热量散失。如果你测量它们的皮肤温度,会发现与周围海水温度几乎一样,而在脂肪层以下几厘米的血管中,温度维持在35到42℃之间。这些动物还能关闭鳍肢和脚上的血管,将血液从体表转向身体核心区域,停止热量发散。它们也因此能在寒冷的海水中存活下来。
  南极的鱼类具有能对抗低温的特殊酶,许多种类甚至在血液里具有抗冻剂。这些抗冻的化学物质由糖蛋白组成,能环绕在动物血液中形成的冰晶周围,使其尖端无法刺破细胞膜。
  不过,抗冻蛋白一般只在南极海域表层会与浮冰接触的鱼类中存在,而生活在海洋深处的鱼类不会在血液中出现冰晶。这些深海鱼类是&过冷&(supercooled)的,尽管周围海水温度低于血液和组织的冰点,但它们的身体不会冻结。
  如果你将这些鱼类带到海面附近,它们体内形成的第一块冰晶会像种子一样,导致越来越多的冰晶形成,使它们立刻被冻死。诸如此类的适应特征显示,南极海洋中的生命不仅丰富,而且多样。
  在干燥的内陆,情况就完全不同了。南极的干燥山谷是地球上最寒冷、干燥的荒漠。这里唯一的生命是细菌。许多细菌生活在被称为&hypoliths&的半透明岩石下方,这能使它们免受极端恶劣环境的摧残。
  极端的寒冷会威胁细菌的细胞。它们的细胞膜由脂肪构成,在低温下会变得坚硬,从而阻碍关键分子输入和输出细胞。冰晶也会在细胞内部形成,导致细菌的酶活动变得缓慢。
  更加隐蔽的是,气体在低温时变得更易溶解。气体本身是无害的,但如果溶解在细胞液中,就会转化为有害的活性氧,从而损害细胞和DNA。&细菌发展出了许多不同的策略来应对这些挑战,&比勒陀利亚大学微生物学家Pieter de Maayer说,&它们的细胞膜含有更多的不饱和脂肪酸,能在低温时保持流动性。它们还能产生不同的形式的蛋白质和酶,在低温条件下也能发挥功能。它们还开启了与对抗活性氧有关的基因,制造出保护DNA免受低温损伤的蛋白质。&
  南极的细菌还能制造出一系列特殊分子作为低温保护剂,包括甘氨酸和蔗糖分子等。细胞内的抗冻蛋白也能阻止冰晶的形成。还有一些细菌只是寻求避开最坏的环境,它们会生活在盐水洼中,那里高浓度的盐水能避免结冻。
  一些海洋中的细菌能产生气泡围绕自己,依靠气泡移动到更加温暖的区域。当气温过低时,有的细菌会进入休眠状态,所有的化学反应都停止,而当气温上升时它们又马上复苏。
  南极洲的寒冷已经持续了数百万年,那里的生命也已经完全适应了这种寒冷。然而,由于人为原因导致的气候变化等因素,南极也在逐渐变得温暖起来。对一些细菌来说,这可能是一个好消息。&即使许多微生物能在寒冷环境中生存,但其中会在温和环境中活得更好,&de Maayer说,&举例来说,冰盖上的细菌会经常处于冰冻&融化的循环中,它们必须开启某些基因,以产生与低温生存有关的蛋白质和酶,并关闭不必要的基因,以节省能量。当温度上升的时候,这种模式可能会反转过来。&
  另一些细菌可能就会遇到麻烦了,因为它们只有在寒冷环境中才能生存。&这些细菌大部分来自海洋,那里的温度一直保持在很低的状态&,de Maayer说道。一部分细菌可能会移动到海洋的更深处,那里的温度可能会相对稳定;而另一些可能就要进入很长的休眠期才能存活。
  &这些细菌中有很多会通过产生孢子,或进入休眠状态来应对温度上升,但它们此时已经停止了新陈代谢,基本上进入了低能量消耗的生存模式,&&de Maayer说,&通过这种方法,它们能在温度上升的环境中生存,直到下一个冰期到来时才会活跃起来。&
  对于动物而言,前景就没有那么美妙了。它们无处可去,因为最近的大陆&&非洲和南美洲&&已经被完全不同的物种所占据。以皇帝企鹅为例,2014年的一份研究对已知45个种群在本世纪的走势进行了分析,预测到2100年时,所有的种群都会出现数量减少的现象,总的数量减少预计将达到19%。
  对人类来说,南极显得严酷而危险&&即使我们也能发现它的美丽;但是对皇帝企鹅和南极蠓等动物来说,这是它们唯一的家园。(任天)
版权声明:
本网登载图片出于更直观传递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谢绝转载。如该图片涉及任何第三方合法权利,请及时与联系。
高清图集推荐
24小时点击排行
24小时跟帖排行
环球时报系产品生命如何在地球最冷之地生存:改變生物化學特徵(組圖)——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7月14日消息,人們喜歡溫暖,但許多動物的一生都在寒冷中度過。為了在嚴寒中生存,它們不僅改變了生物化學特徵,甚至改變了外形。阿斯加德山脈,屬於橫貫南極山脈的一部分。 (分享自 @新浪科技) http://t.cn/RLqFJsW
同時轉發到微博
微博廣場:
認證合作:
關於微博:
關注我們: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现代酸性矿山废水环境中的真核微生物生物多样性、生理学、生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对古环境和早期生命演化的指示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美国航天局揭秘地球最冷之地-看东方-凤凰视频-最具媒体品质的综合视频门户-凤凰网
美国航天局揭秘地球最冷之地
电视不播的
真相在这找生命如何在地球最冷之地生存:改变生物化学特征_新浪中山
生命如何在地球最冷之地生存:改变生物化学特征
新浪科技评论
北京时间7月14日消息,人们喜欢温暖,但许多动物的一生都在寒冷中度过。为了在严寒中生存,它们不仅改变了生物化学特征,甚至改变了外形。阿斯加德山脉,属于横贯南极山脉的一部分。
皇帝企鹅(Aptenodytesforsteri)潜入水中
一群国王企鹅(Aptenodytespatagonicus)
虎鲸发现了浮冰上的韦德尔氏海豹
南极磷虾(Euphausiasuperba)是食物链的基础
南极海域的一头座头鲸
南极蠓成体
一只离开水面的巴布亚企鹅
头带冰鱼生活在南极附近海域
一条南极深海鲑
麦克默多干燥谷是南极大陆中的一片贫瘠荒漠
从一个南极湖泊中获得的细菌Rhodoglobusvestalii
在南极点的积雪中发现的耐寒细菌
一群国王企鹅
  北京时间7月14日消息,人们喜欢温暖,但许多动物的一生都在寒冷中度过。为了在严寒中生存,它们不仅改变了生物化学特征,甚至改变了外形。
  南极大陆上,在南极点以西400英里(约合644公里)的地方,存在着一个已经12万年没有被阳光照射过的湖泊。这个湖的名字叫惠蓝斯湖(Lake Whillans),深度只有2米,在一个山峰斜坡上延伸了近60公里。它被困在冰面以下800米处,来自地球内部的热量使湖水保持液态。
  2013年,科学家花了7天时间钻透了湖面上的冰层,发现在这片完全黑暗的环境中,生存着一个繁盛的、由单细胞生物组成的群落。这些生物从冰层下方的岩石上获取能量。这一发现预示着生命也可能存在于太阳系中其他星球——如木星的卫星欧罗巴——上类似的冰湖中。
  惠蓝斯湖的微生物群落是地球生命忍耐寒冷环境的例子之一。许多生物发展出了不同的应对寒冷的方法,它们所处的低温环境有的甚至在几分钟内就能致人死亡。
  南极洲并不是唯一寒冷的地方。事实上,生物圈中有80%的地方常年温度在5℃以下。这听起来有点不可思议,但海洋的体积比陆地上可生存的空间确实大太多了。如果你潜到表层海水以下,就会立刻被寒冷所包围。这意味着,地球生命有大量的时间和机会适应寒冷。导致的结果就是,相比其他极端环境中的生物,耐寒生物的数量更多,分布更广,也更加多样。
  南极洲保持着地球上最寒冷的记录:1983年,苏联的东方站曾经记录到﹣89.2℃的低温。南极是一片贫瘠的冰冻荒原,其海岸区域的温度相对温和,夏季接近冰点,冬季则在﹣10℃到﹣30℃之间。真正的严寒出现在南极洲中部,这是一大片高原,夏季这里的温度勉强会达到﹣20℃以上,而冬季的月平均气温则在﹣60℃以下。
  南极不仅是地球上最冷的地方,也是风最大的地方之一。1972年7月,在法国的迪蒙·迪维尔站,曾经记录到320公里每小时的风速。极端的冷风意味着那里的动物要能承受严重的脱水。
  无论如何,生命依然在坚强地活着。2014年,科学家在一个由古代冰川造成的大坑中,发现苔藓丛中生存着一个新的水熊物种。这是一种极其微小的动物,外表看起来就像是蠕虫和潮虫的杂合体。
  为了在这片寒冷的大陆生存下来,动物、植物和细菌等都要面临许多挑战。温血动物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来保持体温,这要求它们摄取大量的食物。然而,寒冷的地方缺乏温暖的阳光,也就意味着更少的光合作用和更少的植物,而这正是所有食物链的基础。
  与此同时,冷血动物需要依赖极少的阳光,以保持身体机能的运行,这使它们在严寒中不得不面临冻死的风险。低温甚至会改变动物细胞和分子工作的方式。在寒冷环境中,围绕着所有细胞的脂质细胞膜的流动性会降低;酶的功能变得不那么完善;水分会冻住,凝结成的冰晶会刺破和毁坏细胞。而且,寒风会使细胞变得干燥,高剂量的紫外线辐射也会改变构成生命基础的DNA分子结构。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南极的动物演化出了许多保持温暖的方法。大部分温血动物会长得又大又圆。海豹和企鹅都具有较大的体积/表面积比值,能够减少皮肤的热量丧失。企鹅通过“抱团取暖”,即组成小的群体来进一步减少表面积。在南极洲,所有的大型动物都是肉食性的,因为相比植物,肉是一种更加浓缩的能量来源。
  尽管有这些适应性特征,生活在南极依然相当有风险。这里的气候如此不适合生存,这些动物为什么会选择这里呢?答案就隐藏在南极周围的海洋之中。
  上升流会将富含营养物质的深海海水带到表层,在夏季这意味着一场盛宴。阳光会24小时照射海面,浮游植物则源源不断地进行着光合作用。以浮游植物为食的是一种小型甲壳动物——磷虾,它们反过来成为许多南极动物的主要食物来源。
  对那些能够捕食磷虾的动物来说,夏季的南极海域是取之不竭的。一头成年蓝鲸每天可以吃掉6吨的磷虾,并持续数周。南极洲的动物几乎全部是依靠海洋为生,只有一个例外。
  这是一种没有翅膀的摇蚊:南极蠓( Belgicaantarctica)。这种南极特有的昆虫生活在南极半岛的岩石上。如果排除大型动物身上的寄生虫,那南极蠓将是南极大陆唯一的昆虫。
  南极蠓承受住了各种极端条件的考验,包括极端低温、缺水、强烈的紫外线和大风等。它们能忍耐接近冰点的气温,在两年的生活史中,它们大部分时间以被冰包裹的幼虫形式存在。只有在温暖的夏季月份(从12月到1月)它们才会出现,而如果发生气温骤降的情况,它们会进入持续数星期甚至数月的“昏迷”状态。
  南极蠓没有翅膀,这使它们免除了被大风吹袭的烦恼。它们体型微小,只有约13毫米,这意味着它们在寒冷过后能迅速地温暖身体。
  此外,南极蠓还具有目前所测得的最小的昆虫基因组,只有9900万个DNA“字母”,而人类的基因组字母数是32亿。与大多数动物不同,南极蠓的DNA只有很少的重复序列,这种经济的安排或许有助于它们生存。南极蠓还具有专门对付有害化学物质的基因,这些化学物质被称为“活性氧”,能够损害细胞和DNA。许多动物通过开启基因中的部分序列,生成抗氧化剂来对抗活性氧,而在南极蠓幼虫体内,这些基因一直都处在开启状态。
  相比陆地上的艰难生活,海洋中的生活显得更容易一些。南极周围的海水通常比陆地温暖一些,常年水温在﹣2℃到2℃之间。当天气变得异常寒冷的时候,海豹和企鹅等动物经常会退到海水中。
  然而,跳入大海有时是很冒险的。企鹅、鲸类和海豹需要主动地将体温维持在35到42℃之间。水的导热率比空气高25倍,因此在水里散热的速度会比在陆地上快得多。
  为了保持体温,海豹、企鹅和鲸类都具有厚厚的皮下脂肪层,能有效地防止热量散失。如果你测量它们的皮肤温度,会发现与周围海水温度几乎一样,而在脂肪层以下几厘米的血管中,温度维持在35到42℃之间。这些动物还能关闭鳍肢和脚上的血管,将血液从体表转向身体核心区域,停止热量发散。它们也因此能在寒冷的海水中存活下来。
  南极的鱼类具有能对抗低温的特殊酶,许多种类甚至在血液里具有抗冻剂。这些抗冻的化学物质由糖蛋白组成,能环绕在动物血液中形成的冰晶周围,使其尖端无法刺破细胞膜。
  不过,抗冻蛋白一般只在南极海域表层会与浮冰接触的鱼类中存在,而生活在海洋深处的鱼类不会在血液中出现冰晶。这些深海鱼类是“过冷”(supercooled)的,尽管周围海水温度低于血液和组织的冰点,但它们的身体不会冻结。
  如果你将这些鱼类带到海面附近,它们体内形成的第一块冰晶会像种子一样,导致越来越多的冰晶形成,使它们立刻被冻死。诸如此类的适应特征显示,南极海洋中的生命不仅丰富,而且多样。
  在干燥的内陆,情况就完全不同了。南极的干燥山谷是地球上最寒冷、干燥的荒漠。这里唯一的生命是细菌。许多细菌生活在被称为“hypoliths”的半透明岩石下方,这能使它们免受极端恶劣环境的摧残。
  极端的寒冷会威胁细菌的细胞。它们的细胞膜由脂肪构成,在低温下会变得坚硬,从而阻碍关键分子输入和输出细胞。冰晶也会在细胞内部形成,导致细菌的酶活动变得缓慢。
  更加隐蔽的是,气体在低温时变得更易溶解。气体本身是无害的,但如果溶解在细胞液中,就会转化为有害的活性氧,从而损害细胞和DNA。“细菌发展出了许多不同的策略来应对这些挑战,”南非比勒陀利亚大学微生物学家Pieter de Maayer说,“它们的细胞膜含有更多的不饱和脂肪酸,能在低温时保持流动性。它们还能产生不同的形式的蛋白质和酶,在低温条件下也能发挥功能。它们还开启了与对抗活性氧有关的基因,制造出保护DNA免受低温损伤的蛋白质。”
  南极的细菌还能制造出一系列特殊分子作为低温保护剂,包括甘氨酸和蔗糖分子等。细胞内的抗冻蛋白也能阻止冰晶的形成。还有一些细菌只是寻求避开最坏的环境,它们会生活在盐水洼中,那里高浓度的盐水能避免结冻。
  一些海洋中的细菌能产生气泡围绕自己,依靠气泡移动到更加温暖的区域。当气温过低时,有的细菌会进入休眠状态,所有的化学反应都停止,而当气温上升时它们又马上复苏。
  南极洲的寒冷已经持续了数百万年,那里的生命也已经完全适应了这种寒冷。然而,由于人为原因导致的气候变化等因素,南极也在逐渐变得温暖起来。对一些细菌来说,这可能是一个好消息。“即使许多微生物能在寒冷环境中生存,但其中会在温和环境中活得更好,”de Maayer说,“举例来说,冰盖上的细菌会经常处于冰冻—融化的循环中,它们必须开启某些基因,以产生与低温生存有关的蛋白质和酶,并关闭不必要的基因,以节省能量。当温度上升的时候,这种模式可能会反转过来。”
  另一些细菌可能就会遇到麻烦了,因为它们只有在寒冷环境中才能生存。“这些细菌大部分来自海洋,那里的温度一直保持在很低的状态”,de Maayer说道。一部分细菌可能会移动到海洋的更深处,那里的温度可能会相对稳定;而另一些可能就要进入很长的休眠期才能存活。
  “这些细菌中有很多会通过产生孢子,或进入休眠状态来应对温度上升,但它们此时已经停止了新陈代谢,基本上进入了低能量消耗的生存模式,” de Maayer说,“通过这种方法,它们能在温度上升的环境中生存,直到下一个冰期到来时才会活跃起来。”
  对于动物而言,前景就没有那么美妙了。它们无处可去,因为最近的大陆——非洲和南美洲——已经被完全不同的物种所占据。以皇帝企鹅为例,2014年的一份研究对已知45个种群在本世纪的走势进行了分析,预测到2100年时,所有的种群都会出现数量减少的现象,总的数量减少预计将达到19%。
  对人类来说,南极显得严酷而危险——即使我们也能发现它的美丽;但是对皇帝企鹅和南极蠓等动物来说,这是它们唯一的家园。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地球为什么适合生命生存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