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使无产阶级登上舞台历史舞台”这句话哪里错了?

马克思说:“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有()①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无产阶级运动提供理论指导②马克思主义哲学理想的实现需要无产阶级的斗争③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自发产生的世界观④马克思主义哲学使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A.①②B.①④C.①③D.②④A山东省济宁市泗水一中学年高二10月月考政治答案生活与哲学期中试卷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高中精品题库
最新高考模拟题
名校精品试卷
生活与哲学期中试卷
上传于||文档简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5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8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7.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的阶级基础是 A.三大发现 B.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 C.18世纪英国哲学 D.德国古典哲学——精英家教网——
成绩波动大?难提高?听顶级名师视频辅导,
7.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的阶级基础是 A.三大发现 B.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 C.18世纪英国哲学 D.德国古典哲学 【】
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的三大基础是(  ) ①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是其阶级基础   ②资产阶级革命的形势的发展是其社会基础 ③科学的“三大发现”是其自然科学基础  ④德国古典哲学是其直接理论来源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发展史上的伟大变革,是因为(&& ) ①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有了绝对真理的理论体系②使得无产阶级第一次有了自己的科学理论武器 ③创立了唯物史观 ④在实践基础上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②④&&&&&&&&&&&&&&&&& D.①②③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人类认识史上一次最为壮丽的日出,是人类认识发展结出的丰美硕果。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在19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工人运动失败后产生,是因为 A.工人阶级是最先进的阶级,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B.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C.哲学产生需要阶级基础 D.无产阶级迫切需要指导自己行动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开启了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事业,实现了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之所以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哲学史上伟大的变革,是因为(&&)①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②能指导社会变革③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④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A.①②B.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开启了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事业,实现了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它是人类认识史上一次最为壮丽的日出,是人类认识发展结出的丰富硕果。请问: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阶级基础、自然科学基础和理论来源分别是什么?
精英家教网新版app上线啦!用app只需扫描书本条形码就能找到作业,家长给孩子检查作业更省心,同学们作业对答案更方便,扫描上方二维码立刻安装!中国最具影响力高考资源门户
最近更新: 1981 昨天: 3964 本周: 164062 总量:
今日:696套
总数:5174647套
会员数:131942位
当前位置:全国大联考
山东省昌邑一中学年高二10月月考(政治)
资料类别: /
所属版本: 通用
所属地区: 山东
上传时间:
下载次数:0次
资料类型:月考联考
文档大小:26.87K
所属点数: 0.1点
【下载此资源需要登录并付出 0.1 点,】
资料概述与简介
昌邑一中高二10月月考
一、单项选择题
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
1.中国古代有许多充满哲学智慧的寓言故事,如“白马非马”、“田忌赛马”、“郑人买履”、“刻舟求剑”、“塞翁失马”、“揠苗助长”等。这些寓言故事说明哲学智慧(
A.产生于寓言故事
B.产生于哲学家充满智慧的头脑
C.源于自发的世界观
D.源于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2.真正的哲学(
①没有任何错误观点
②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保持一致
③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④使我们正确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和发展
3.“推动哲学家前进的,决不像他们所想象的那样,只是纯粹思想的力量。恰恰相反,真正推动他们前进的,主要是自然科学和工业的强大而日益迅猛的进步。”这一论断说明
A.具体科学以哲学为基础
B.哲学是“科学之科学”
C.具体科学的进步和实践推动着哲学的发展D.哲学为具体科学研究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
4.在实际生活中常常有这样一种情况出现,即人们对某种事物的存在与否感到难以预料,心中无底时,往往就认为“信则有,不信则无”。这种观点从哲学上说,是认为(
A.世界不是由神创造的,而是由人创造的 B.存在决定思维
C.思维是世界的本原,思维决定存在
D.世界观不同,对事物的看法就不同
5.恩格斯说:“人在怎样的程度上学会改变自然界,人的智力就在怎样的程度上发展起来。”这说明(
A.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B.哲学的智慧是人们主观产生的
C.哲学观点都是正确的 D.学习哲学使人聪明
6.学习哲学,既要反对把哲学简单化,也要反对把哲学神秘化。反对把哲学简单化,主要是应看到
A.哲学不等同于自发的世界观
B.哲学不能创造物质财富
C.哲学不等同于自然科学
D.哲学不可能通俗易懂
7.下列说法正确反映思维和存在的关系的是(
A.眼开则花明,眼闭则花寂
B.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C.神灵天意决定着社会的变化
D.物是观念的集合
8.下列观点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的有(
①吾心即是宇宙,宇宙即是吾心
②绝对精神创造世界
③气者,理之所依也
④忧惧出鬼神
⑤我思故我在
9.下列和唯心主义观点根本对立的说法是(
①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②物是观念的集合
③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④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⑤人病则忧惧,忧惧见鬼出
⑥气者,理之所依也
C.①④⑤⑥
D.②③④⑤
10.下列关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评述中不正确的是(
A.混淆了物质和物质具体形态
B.缺少科学作为基础和依据
C.从自然本身来解释自然
D.具有机械性和形而上学性
11.恩格斯说:“任何哲学不过是在思想上反映出来的时代内容。”这句话表明(
A.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B.时代的变化会改变哲学的形态和内容
C.哲学是对时代问题的科学解答
D.哲学并不都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12.哲学与经济和政治的关系是(
①哲学是对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②哲学是经济和政治的基础
③哲学反作用于经济和政治
④哲学是推动经济、政治发展的根本动力
13.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而诞生的理论成果有(
①科学社会主义
②毛泽东思想
③邓小平理论
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⑤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
A.①②③④⑤
B.②③④⑤
C.①③④⑤
14.马克思说:“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有(
①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无产阶级运动提供理论指导
②马克思主义哲学理想的实现需要无产阶级的斗争
③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自发产生的世界观
④马克思主义哲学使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15.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科学实践观的基础上实现了(
①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
②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
③世界观与价值观的统一
④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16.意识一开始就是劳动的产物、社会的产物。之所以作出这样的判断,其依据在于,劳动和社会交往(
①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
②提供和丰富了意识的内容
③促进了意识的表达手段——语言的产生
④促进了意识的物质器官——人脑的生成
17.我国东汉时期的王充认为“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这种观点表明(
A.天地、阴阳是万物之源
B.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C.世界存在、变化有其自身的原因
D.世界的存在、变化离不开伟大的创造性力量
18.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农村经济文化水平大幅提高,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同时,我国各级人大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人民民主专政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不断巩固和扩大。在此基础上,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了选举法修正案,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这体现了(
A.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
B.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C.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D.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19.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认为:“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这一观点(
A.夸大了物质运动的绝对性
B.否认了规律的客观性
C.否认了意识的能动性
D.肯定了物质运动的绝对性
20.“世间的一切事物都是运动的。”这说明(
A. 运动是绝对的、有条件的和永恒的
B. 运动是绝对的、永恒的和无条件的
C. 静止是相对的、无条件的和暂时的
D. 静止是不存在的
21.《庖丁解牛》是庄子中的名篇,从哲学角度来看,庖丁之所以能够做到事半功倍,是因为他(
A.尊重客观规律,善于按规律办事
B.承认事物是客观存在的
C.在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中把握事物
D.善于发现规律、改造规律并为己所用
22.意识的起源、意识的生理基础、意识的内容分别是(
A.人脑的机能、物质世界长期发展、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B.物质世界长期发展、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人脑的机能
C.物质世界长期发展、人脑的机能、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D.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物质世界长期发展、人脑的机能
23.“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这是毛泽东所写的《十六字令》。从中可以看出(
A.不同的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有差别的 B.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C.意识是物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D.人脑总是不能如实地反映外界事物
24.老师让学生评论《红楼梦》中的人物,有的同学评论贾宝玉,有的评论薛宝钗,有的评论刘姥姥,还有的评论妙玉。这表明人的意识活动具有(
C.自觉选择性
25.下列属于物质范畴的是(
①十一五规划
②生产关系
③奥运开幕式方案
④地理环境
⑤万有引力规律
⑥学习计划
A.①②③④⑤⑥
26.恩格斯说:“人离开动物愈远,他们对自然界的作用就愈带有经过思考的、有计划的,向着一定的和事先知道的目标前进的特征。”这里强调的实践的特征是(
A.实践的客观物质性
B.实践的社会历史性
C.实践的主观能动性
D.实践的直观现实性
27.在平面内,若直线a垂直于c,直线b垂直于c,则直线a平行于直线b;在空间,若直线a垂直于c,直线b垂直于c,则直线a与直线b不一定平行。从哲学上看,这说明(
A.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
B.真理和谬误是一对矛盾
C.真理有时不是客观的
D.人们的认识能力不同,水平认识就不同
28.人类究竟能否在太空看到长城。长期以来,人们对此一直争论不休。2003年10月,中国首位宇航员杨利伟返回地球后表示没有看到长城。这体现了(
①认识对象不会“自言其明”
②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③多数人的意见是检验真理的重要标准
④主观认识本身无法证明自身的正误
29.“为了进行生产,人们便发生一定的联系和关系,只有在这些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范围内,才会有他们对自然的关系,才会有生产。”马克思这段话说明(
A.人类的生产活动是一种社会性活动
B.人们处理社会关系的活动决定了人们的生产活动
C.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决定了人对自然界的关系
D.生产实践决定着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和发展
30.实践之所以能够成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因为实践具有(
①主观能动性 ②直接现实性 ③社会历史性 ④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特点
第二卷(非选择题
31.某校高三(1)班学生围绕“什么是世界的本原”这一问题,上网搜集到以下材料:
材料一 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你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材料二 “理生万物”“理主动静”“未有此气,已有此理”“万一山河大地都陷了,毕竟理却还在这里”“若在理上看,则虽未有物,而已有物之理”
材料三 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气者,理之依也。
(1)材料一和材料二所反映的观点分别是什么?二者有何共同点?(9分)
(2)材料三所反映的观点是什么?材料三与材料一、二的根本分歧是什么?(6分)
32.填出下列哲学观点所属的哲学派别(5分)
|①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
|②未有此气,先有此理
|③万物产生于水,又复归于水
|④人病则忧惧,忧惧则鬼出
|⑤不是幡动,不是风动,仁者心动
33、“嫦娥一号”卫星在地球轨道上将进行四次变轨,让卫星不断加速,进入地月转移轨道。到达月球引力范围后,将通过三次近月制动,建立起距月球两百公里的绕月球两极飞行的圆轨道,进行绕月探测飞行。近日我们则择机发射中国首个空间实验室——“天宫一号”分别与未来的神舟八号、神舟九号、神舟十号飞船对接。
有人说,人们能让“嫦娥一号”进行变轨和近月制动说明人能突破规律的制约。请你运用规律的有关知识,对这种观点予以评价。(13分)
34.日下午18时59分57秒,中国探月二期工程先导星“嫦娥二号”在西昌点火升空,准确入轨,赴月球拍摄月球表面影像、获取极区表面数据,为嫦娥三号在月球软着陆做准备。
从认识论的角度看,自“嫦娥奔月”的神话传说到今天的太空漫步,人类对宇宙探索的发展对我们有什么启示?(8分)
一、单项选择题
1.D解析:这些成语故事表明哲学源于实践。
2.B解析:真正的哲学也可能包含错误观点;真正的哲学并不要求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保持一致,只要它能够反映时代的要求,代表时代前进的方向就可以。
3.C解析:这句话表明自然科学推动了哲学的进步,说明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
4.C 解析:信则有,不信则无,是主观唯心主义,所以选C,A与题干不符,B是唯物主义观点,D是认识论观点。
5.A 解析:解答本题要明确题干中对自然的改造即人的实践。哲学产生于实践,B说法错误;哲学观点有正确和错误之分,C说法错误;D与题干不符。故选A。
6.A解析:反对把哲学简单化是要看到哲学不等于自发的世界观。
7.B解析:A、C、D都是唯心主义观点,没有正确处理思维和存在的关系。
9.C 解析:要明确与唯心主义根本对立的是唯物主义。①④⑤⑥是唯物主义的具体表现,故选C。
10.D解析:D是机械唯物主义的特征。
11.B解析:恩格斯的话表明哲学与时代的关系,哲学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
12.C解析:②④表述错误。
13.D解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指的是改革开放以后,所以应该是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
14.A解析:③错误,无产阶级自发斗争不会产生马克思主义;④错误,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先于马克思主义的产生。
15.C16.D
17.C解析:“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是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是从世界自身来解释世界的变化。B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19.D解析:“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是辩证法的观点,肯定了运动的绝对性。
20.B 解析:根据教材知识可知,A、C、D说法错误,应排除。故选B。
21.A解析:庖丁解牛体现了对规律的尊重和把握,所以才能事半功倍。D错误,人不能改造规律。
23.B解析:对山高的夸张手法表现体现了意识对山反映的主观特性。A、C与题干无关。D错误。
24.C解析:同学选择不同的红楼人物加以点评,体现意识反映事物具有自觉选择性。
25.B解析:①③⑥属于主观范畴。
26.C解析:思考、计划、目的体现了实践中的主观能动性。
28.B解析:③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相违背。
29.A解析:马克思这句话强调了生产是在社会关系中展开的,是一种社会性活动。
30.C解析:“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因为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能够沟通主观和客观。意识也具有主观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但不具备直接现实性和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特点,所以不能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
第二卷(非选择题答案)
材料一是把人的主观精神当成世界本源的的主观唯心主义观点。(3分)
材料二是把客观精神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的客观唯心主义观点。(3分)
二者的共同点是都把意识视为世界的本原,意识决定物质的唯心主义世界观(3分)
(2)材料三把具体物质形态作为世界的本源,是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3分)
两者的根本分歧是物质和意识谁是世界的本原。(3分)
|①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
|①朴素唯物主义
|②未有此气,先有此理
|②客观唯心主义
|③万物产生于水,又复归于水
|③朴素唯物主义
|④人病则忧惧,忧惧则鬼出
|④唯物主义
|⑤不是幡动,不是风动,仁者心动
|⑤主观唯心主义
33、①规律是客观的、普遍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认为意识能突破规律的制约是错误的。(5分)
②规律的客观性要求我们必须尊重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人们能让“嫦娥一号”进行变轨和近月制动是人们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的结果。(4分)
③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人们只是利用了物体运行规律,让“嫦娥一号”进行变轨和近月制动。(4分)
34.(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目的和发展动力。人类对太空的探索是基于实践的需要,认识能力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认识的目的是指导人类的实践活动。
(2)认识具有反复性。从主体来看,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从客体来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有一个过程。
(3)认识具有无限性。认识对象是无限变化的,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类是无限延续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
(4)认识需要不断深化、拓展、推移。我们要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发展真理。
高 考 资源
该会员上传的其它文档
已有&0&条评论,共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
合作 / 友情链接论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性与革命性
日 08:10 来源:《马克思主义研究》(京)2012年1期
作者:郝贵生
内容摘要:马克思主义区别于人类其他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其批判性和革命性。因为辩证法的本性是批判的、革命的,无产阶级的阶级本性是批判的、革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功能是“改变世界”,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本身就是批判的、革命的历史。这一显著特征要求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必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批判和变革现实,必须对当代社会现实做出真假、对错、善恶、美丑的独立判断和深刻分析,必须努力把马克思主义从书本里解放出来,同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使之成为人民群众实践活动的物质武器,必须对形形色色的教条主义和“左”右倾机会主义思潮作坚决的斗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社会现实;人民群众
作者简介:
  内容摘要:马克思主义区别于人类其他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其批判性和革命性。因为辩证法的本性是批判的、革命的,无产阶级的阶级本性是批判的、革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功能是“改变世界”,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本身就是批判的、革命的历史。这一显著特征要求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必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批判和变革现实,必须对当代社会现实做出真假、对错、善恶、美丑的独立判断和深刻分析,必须努力把马克思主义从书本里解放出来,同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使之成为人民群众实践活动的物质武器,必须对形形色色的教条主义和“左”右倾机会主义思潮作坚决的斗争。  关 键 词:马克思主义;社会现实;人民群众  作者简介:郝贵生(1948- ),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中国共产党从一成立,就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新中国宪法上也写明国家的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改革开放30多年来,尽管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有许多新的变化,但党和国家总的指导思想始终没有改变。四项基本原则中有一条就是必须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党的十七大政治报告谈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时,首先就指出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决定继续强调“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同时,党中央还特别强调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努力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认识和解决问题。但许多人包括一些领导干部和一些马克思主义专业理论工作者中有些人自觉不自觉地偏离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倾向越来越严重,更不会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不懂得马克思主义区别于人类其他文化的最重要之点即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性、革命性。  一、马克思主义批判性和革命性的依据  1.辩证法的本性是批判的、革命的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二版跋中谈到他在《资本论》所运用的辩证方法时说:“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革命的。”①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就是唯物主义的辩证法。从这个意义上说,马克思主义的本性也是批判的,革命的。马克思主义全部学说就是在对事物肯定的理解中包含着对事物否定的理解,从事物的运动中、暂时性中去理解。  2.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功能主要是“改变世界”  马克思在他著名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最后一条中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由此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历史上所有哲学家的哲学功能观的根本区别。因为历史上的所有哲学家们不懂得实践的物质性、主体性、社会历史性。因此也不懂得哲学归根结底是为人民群众改造世界的物质实践活动服务的,他们只是停留在用各种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马克思批判继承了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实践观,揭示了实践的科学内涵,并以此建立和阐发系统的唯物史观理论。马克思主义全部学说也是建立在唯物史观基础上的,是建立在科学的实践观的基础上的。因此,马克思主义全部学说的功能也是“改变世界”。“改变世界”就意味着对世界的批判性、革命性。  3.无产阶级一登上历史舞台,就是批判的、革命的阶级  无产阶级是资本主义历史时代的产物,它没有任何私有财产,它把自己的劳动力出卖给资本家,它与最先进的社会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相联系,它所创造的全部剩余价值被资本家所占有。这种受剥削、受压迫的地位必然导致无产阶级对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的反抗斗争。无产阶级的阶级本性就是批判的、革命的。马克思主义学说是一定历史时代的产物,是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的产物。因此这种学说一开始就始终是面向无产阶级的,是为无产阶级的解放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思想的。马克思早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就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②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无产阶级属性就决定了其批判性和革命性。  4.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本身就是批判的、革命的历史  马克思主义从它诞生的那天起,就是以批判者、革命者的姿态开始了其理论活动及其发展史。无论在它诞生的那时开始批判封建文化、制度,批判资本主义文化、制度,批判形形色色空想的社会主义思潮,还是发展进程中对各种唯心主义思潮和各种“左”右倾机会主义、修正主义的批判,批判、否定、革命作为一条红线贯穿于马克思主义的全部发展史中。没有批判、没有否定、没有无产阶级的革命实践,就不可能有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不可能有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不可能有社会主义事业一系列的伟大成就。  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性与革命性意味着马克思主义与人类历史上曾起过巨大作用的封建文化和资本主义文化是根本对立的,但不意味着马克思主义文化对封建文化和资本主义文化的全盘否定和批判一切。封建文化和资本主义文化首先是阶级的产物,它是为封建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服务的。当这个阶级处在上升时期,这种文化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进步作用,但随着历史的发展深入,其消极反动作用就越来越突出。同时这种文化也是人类的产物,是那个时代人类取得的积极的优秀的成果。人类任何优秀的成果都是在前人成果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取得的。封建文化和资本主义文化中的优秀成果也为马克思主义文化的形成发展提供了思想材料。从这个意义上说,马克思主义是批判地继承前人文化包括封建文化和资本主义文化的产物。但是在马克思主义发展进程中,确实存在着把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性革命性片面理解或歪曲为否定一切、批判一切、抛弃一切的错误倾向。十月革命后,苏联共产党内某些人打着马克思主义批判性革命性的口号,否定资本主义社会的一切,包括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类取得的自然科学成就和科技成果。这种“左”的做法曾经遭到列宁的痛斥。我们国家在改革开放前特别是“文革”期间,利用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性革命性这一显著特性否定一切、打倒一切、抛弃一切的现象也严重存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有这种现象,对西方文化的批判也有极端化的否定一切的错误倾向。如那个年代,把西方哲学、西方经济学课程称作“资产阶级哲学批判”、“资产阶级经济学批判”。其内容就是阐述其如何如何错误,如何如何与马克思主义对立。基本上或很少讲其合理内容及其对马克思主义学说产生的积极作用。这实际上是对马克思主义批判性和革命性的错误理解和极端化做法。这不仅起不到对封建文化和资本主义文化的真正批判,而且在一定意义上导致人们对马克思主义学说科学性的质疑,并助长封建文化和资本主义文化腐朽内容的泛滥。其对无产阶级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危害性也是非常严重的。但是,借口这种错误倾向而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性、革命性的本质特征也是错误的。历史的发展往往是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纠正批判一切、否定一切的错误倾向的同时,却自觉不自觉地把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性、革命性这一本质特征抛弃了,否定了。在强调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和重申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认识和解决问题的今天,必须重申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性和革命性的本质特征。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责编:焦艳)
用户昵称:
&(您填写的昵称将出现在评论列表中)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
最新发表的评论0条,总共0条
查看全部评论
中国社会科学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C)
by .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马克思 无产阶级专政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