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除夕广东梅县农产品信息气温如何

梅州客家人的节日习俗
签到天数: 345 天连续签到: 1 天[LV.8]以坛为家I
  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至初五,称为“春节”,俗称“过年”。正月初一前一天为“除夕”,俗谓“年三十日”。  春节是一年中最大的传统节日。从农历十二月十五日起,家家户户进行大扫除,室内室外都打扫得干干净净,准备过年。  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为“入年架”,着手准备过年的食物和用品。接着一连几天,家家户户忙着做年糕(甜粄)、煎油果(油挤子)、炸酥烧、炸肉丸、熏鱼、卤鸡鸭等。到年二十八、二十九,家家贴春联,贴门神。从这天到年初三或年初五晚上各家点灯照明到天亮,俗称“点年光”。  年三十日为统一祭祖时间,家家户户挑着竹装的三牲、斋果、酒、菜等,到祖祠祭祖。这天老嫩大小穿着新衣服,村子里锣鼓喧天,鞭炮放得特别多。  初一,是新年的一年开始,天还未亮,到处燃放鞭炮,人人说好话,互相道贺。一早,金狮队敲锣打鼓,串村过户,到每家“拜新年”。金狮先到厅堂伏拜(俗称参神),再到各家厨房伏拜,拜时户主放炮竹,狮头朝向喜炮舞动,户主给红包表示谢意。年初一直至初十,均有舞金狮表演。表演时,2人饰演猴子,1人饰沙僧,1人顶狮头,1人牵狮尾,伴演狮子,猴子活泼,跳来跳去,翻筋斗,飞桌面,穿桌角。猴子和沙僧合作,表演弄狮各种动作。然后,由金狮队武术人员表演拳、棍、刀、钩镰、耙头等项武术,表演便告终结。舞金狮是群众喜爱的传统节目。  春节期间,白天人们很活跃,男女老幼总爱热闹。有的逛街、游公园、拍照留念;有的舞狮、打锣鼓、弹琴吹唱;有的玩扑克、打麻将,等等。晚上四处锣鼓喧天,爆竹连天,烟花腾空,五颜六色,歌声笑声,欣心悦耳,家家热闹,人人欢乐。  年初二,是转娘家、探亲访友的一天。家家热情待客,处处谈笑风生,说不尽新年快乐。转娘家的妇女,有的舍不得离开娘家,因此有:“初一就话初一头,初二又话年下头,初三又话穷鬼日,初四嬲一日,初五‘唱也圩’,初六唔好归,七不去,八不归,初九初十看打狮,十一十二又有龙灯会,索性月半才来归”的儿歌。  初五日,俗称“出年架”或“唱也圩”。因这天原是圩日,人们来往街上,一见熟人就互相拱手拜年恭喜。初七那天称“人日”,家家吃“七样菜”:芹、葱、蒜、春菜、芫荽、甜菜、韭菜等,取其勤劳、聪明、会划算、有春光、团圆、甜蜜、长久之意。  & & 元宵  农历正月十五日为元宵节,俗称“正月半”。松口过正月半的时间,一般定在十二、十三、十四,以十四那天过月半的为多,却无人定在十五,这与别地在十五过月半完全不同。  过正月半那天像过年一样,以三牲敬神祭祖,人来客往,吃丰盛的菜饭。  松口人有闹元宵的风俗习惯。清代直至民国期间,在米圩坪搭花灯棚,举行闹花灯的盛会。看花灯的人摩肩接踵,十分热闹。凡添了男丁的家户,要在祖公厅供祭品祭祀祖宗,并悬挂花灯,以庆添丁之喜俗称“上灯”。元宵节晚上不少人还放孔明灯(相传为三国时的诸葛亮所发明)。李氏家庙曾放过用160张纱纸做的孔明灯,用特制油灯盏挂进孔明灯内,点燃充气使其升空。孔明灯放油盏的下边还挂电光炮、小鞭炮、火箭、烟花,升到高空时鞭炮、电光炮间隔隆响,火箭四射,烟花闪光吐艳,十分好看,热闹非常。各姓祖屋大门两旁还要挂上大灯笼照明,放烟花、火箭、鞭炮。  新中国成立后,仍有过正月半闹元宵和升丁的传统习惯。但为防止放孔明灯引起火灾,故禁止放孔明灯。至于放烟花、火箭则指定到安全的地方燃放。1955年正月半,在中山公园北边牛角塘洛阳桥燃放烟架、火箭、烟花,观众站满了牛角塘的四周,一片欢腾热闹。  & & 清明  有史以来,松口就有过清明节的活动。清明那天,客家话叫“青名”。宋代高菊卿诗:“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这天,牵儿带孙去扫墓的人很多。  清明那天,人们要做“清明粄”吃。此习惯流传已久,至今还有人用苎叶、艾叶、白头翁等植物叶子混和米粉做成的清明粄这一习俗。  & & 太阳生日  “太阳生日”是梅县城乡各地民众特有的一种节日。1644年(明崇祯十七年)农历三月十九日,是明朝崇祯皇帝朱由检在北京煤山“吊颈”的日子,从此明朝灭亡。据说,李二何为了让人们加深对明朝的思念,又不敢明明白白宣传,怕遭当政者镇压,危及当地百姓,便号召民众祭太阳,说这日是“太阳生日”。他还写了一首《太阳经》,把明朝皇帝当作太阳来拜祭。  每年农历三月十九日那天,不少家户挂上红灯,对着太阳摆一张桌子,放上斋果寿面祭祀,口中念着《太阳经》。《太阳经》的内容大致是:“太阳三月十九日生,家家户户点红灯。太阳一出满天红,家家门前挂灯笼。太阳明明珠光佛,四大神明掌乾坤……”。还要烧纸制的太阳衣、太阳帽等。当天还要吃炒面以作纪念,所以街头打面店买面条的人很多。  & & 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日,叫做端午节或端阳节。是人们纪念战国时爱国诗人屈原投汩罗江的日子。初四日,家家办节料,裹粽子。传说战国时人们在农历五月初五将粽子投汩罗江,借以悼念屈原,沿袭成俗,故有裹粽子风俗。初四那天,除裹粽子外,家家还准备好过端午节的肉类、食品和用品。  初五为端午节,各家的大门、间门、厨房门都要挂香蒲,午餐时要喝点雄黄酒,有避邪之意。这日上午,家家摆出三牲、果品祭祖宗。中午,家人团聚在家里,共吃一顿丰富的团圆餐。初六日,就是转娘家、走亲戚的一天,各家都以酒肉款待来客。  端午节,旧时在松口镇沿南北两岸地方,有龙舟竞渡的风俗。由溪北(五显宫和王显宫)的龙舟与溪南(汉帝宫和月泮宫)的龙舟进行比赛,时间一般是五月初一至初十的每天下午,端午节前各宫“福首”邀集群众筹款,主持赛龙舟的事务。四月里就各自修理龙舟,三十日下水。  五月初一、初三和初五上午,各宫装彩龙舟进行“朝宫”活动。不论龙舟往上划或往下划,凡到各个神宫前(上行有月半宫、王显宫、关帝庙、谭公庙、广福宫、集福宫;下行为王镇宫,天后宫、五显宫、汉帝宫、显龙宫、金盘宫、王济宫、王明宫),龙舟指挥员须进宫焚香朝拜(故谓“朝宫”)。龙舟上驶或下驶,沿途彩旗招展,鼓乐齐鸣,鞭炮连天,划者欢欣活跃;两岸群众伫立观看,挥手助兴。  初一至初十下午均有龙舟比赛。初五为初赛,初十为龙舟决赛。比赛更是精彩,两岸观众人山人海,非常热闹。每一龙舟上,有划手32人,舵手1人,指挥员1人,敲锣及舀水的各1人,共36人。现在的龙舟略小一些,只有27人。比赛时,双方齐头向前划进,互有前后。指挥员观察水势,认为有利时就将指挥棒(由短秆龙旗捆成)在龙头边唇上一击,表示下决战的号令。双方头划手齐下,其它划手则更加使劲,到终点时胜负已分,胜方则举桨划欢呼,鸣炮以示胜利。在比赛过程中,两岸观众热烈呼喊,为划手助威,尤其在双方下令决赛时更是喊声雷动,兴奋之情,难以言表。  抗日战争期间,龙舟竞赛曾一度停止。建国后的1950年至1952年还有龙舟比赛,1953年终止,直至2000年中断了47年的龙舟赛又恢复活动了一年,后来不知何故又停锣息鼓了。  & & 秋日  立秋那天,农事已完,是为庆丰收的节日。是日,家家做味酵粄。松口人的吃法有两种,一种是用蒜仁和油煎黄糖水做成“红味”,浇拌着吃;另种吃法,是用肉料、菜和味酵粄混着炒来吃。  & &七月半  农历七月十五古称中元节,俗叫“七月半”,又称“盂兰节”,俗称亡魂节。那天,松口镇一般家户须备三牲拜祖宗、敬亡魂。有少数姓氏要扫墓。多数人只在那天加菜,而没明显过七月半祭亡魂的习惯。  & & 作福  “作福”对松口客家地区的老百姓来说,是仅次于春节的盛大节日,是善男信女祈祷神明保佑的一种习俗。  作福的名目和时间,有一村或一姓特有的,但时间都有固定,一般在农历八月初三,每年如期举行。  作福之日,各户人家的亲戚朋友都会来祝贺和“看热闹”,可说宾客盈门。家家户户办丰盛午宴,以招待客人,有的还要煎圆、踏粄、酿豆腐。  旧时,作福这天,一些村寨有游神“扛公王”出巡的活动,晚上请木偶戏班在村中演出。松口地区的各村各姓都有公王庙。松口镇附近的王济宫和五显宫可称当地最大的公王庙。公王是受人们崇拜敬仰的一偶像,当地人把本姓人曾做过官的先祖或历史上受人尊崇的忠臣、清官的雕像立在庙中为公王供人膜拜,祈祷公王保一方平安。如仙口村人的公王是梁氏先祖梁克家(梁氏64世孙南宋绍兴年间进士官至右丞相)立为村中公王,后裔设庙纪念他。每年按规定时把公王从庙中抬出来在村中逐屋巡游。  公王出巡时要举行出宫、入宫仪式。出巡时公王坐在公王轿中由4人抬,阵容和古装戏中的大官出巡时的阵容一样。人们敲锣打鼓擎着彩旗,数十数百人列队而行,非常热闹。  1950年以后,松口没有游公王的活动了,而作福习俗的一般活动延续至今。  & & 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为中秋节,俗称“八月半”。  月到中秋分外明,故有赏月的传统习俗。那天晚上,各家的人都团聚一起吃月饼,谈心赏月,欢庆“月圆人更圆”。旧时有扛“菜篮神”、“伏仙姑”、“扛猪屎长工”等习俗。  & & 重阳  农历九月初九日,又称重九,是汉族传统的民俗节日。  相传晋朝孟嘉在重阳那天游龙山,风吹落了帽子,后人就以“秋风落帽”代替重九登高。唐代诗人王维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七言绝句云:“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可见重阳登高习俗早已形成,客家人继承了这一中原风俗。  在客家地区,此日多作登高活动,含避灾之意。旧时,“重阳节”放风筝活动很普遍,孩子们也参与。重阳登高沿古俗,至今仍极盛行,登高游览者络绎不绝。在梅州地区,人们在重阳节那天游览名山胜景,如梅县阴那山五指峰、王寿山、平远南台山、五指山、蕉岭长潭等。松口地区的人不能外出远游者,则登元魁塔或万宝山。每年重阳节都属旅游旺季,各地名山胜景游人如鲫,盛况空前。现在,梅州客家地区称“重阳节”为“敬老节”、“老人节”。  & & 冬至  松口有“冬至挪圆,夏至买田”的俗谚,所以冬至那天做“圆粄”(汤圆)吃的家户很普遍。还有不少家户根据“冬至羊,夏至狗”的滋补经验,买羊肉炖酒吃。  上述种种习俗,与中原一带大体相同,也是梅州各地客家居民多为中原南迁汉人又一佐证。  摘自1990年编《梅县松口镇志》,入本书时略有修改增添资料。(转)
签到天数: 530 天连续签到: 1 天[LV.9]以坛为家II
客家人一年都有好节日
签到天数: 4 天连续签到: 1 天[LV.2]偶尔看看I
社日没有写上
签到天数: 702 天连续签到: 1 天[LV.9]以坛为家II
签到天数: 643 天连续签到: 1 天[LV.9]以坛为家II
快到端午了,可爱的粽子~~
签到天数: 45 天连续签到: 1 天[LV.5]常住居民I
热热闹闹的节日
签到天数: 22 天连续签到: 1 天[LV.4]偶尔看看III
节日里很热闹
使用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 & & & & & & & & & &
第4版:民生·时评
本版标题导航
第4版:民生·时评
&&&&&&&&&&
除夕不应是春节假期的“临时工”
■ 郭元鹏 虽然今年除夕也放假,但与大年初一、初二、初三的加班三倍工资相比,除夕当天的加班待遇要“低人一等”,只有双倍。因为,今年除夕当天属于调休范围而非法定节假日,因此,如果有市民在除夕当天加班而不能安排补休的,只能拿到双倍工资。 表面上看,用人单位按照“法定”和“调休”的标准,发放加班工资,是符合规定的,并没有触犯法律。但是,如果这样教条地执行的话,到底少了些人情味。 除夕和初一都十分重要,甚至除夕比初一还要重要,除夕加班待遇没有“低人一等”的理由。除夕是传统的节日,这个日子在很多人的心里有着浓浓的牵挂,这是因为除夕这一天是春节团圆最重要的一天,而且除夕守岁更是重要的传统项目。除夕加班的人们放弃了很多东西。比如除夕这一天的下午需要贴对联,需要打扫卫生。比如晚上需要合家团圆一起守岁。在这一天加班的人,失去的其实是美好的团圆机会。如果这一天的加班费比初一还低的话,就会让这一天加班的人很受伤。 当然,值得反思的还有另外一个问题:除夕何时才能转正?休假制度调整后,除夕放假就坚持了一年。第二年时就无缘春节假期了。有关部门的理由是要保障全年假日的天数不超标。在遭遇了民众吐槽之后,2015年的春节,除夕终于又回到了我们的身边。遗憾的是它没有一个正式的身份,只是春节假期的一个“临时工”,它不是被“法定”的,它只是被“调休”的,这就犹如一个小三一样,虽然也给人家生了孩子,可是身份是尴尬的。我们需要关注除夕加班待遇的“低人一等”尴尬,更需要追问的是,除夕这个节日不如清明和元宵节日重要吗?如此重要的节日还是个“临时工”合适吗?日梅县天气预报查询
无持续风向 ≤3级
无持续风向 ≤3级
阳历: 日 &&&农历: 丙申[猴]年十二(腊)月初十 &&&&星座: 魔羯座
宜: 嫁娶、纳采、订盟、入宅、移徙、安床、祭祀、祈福、开光、出行、解除、出火、拆卸、动土、纳畜、谢土、安葬、破土 忌: 伐木、开市、交易、上梁、作灶、安门、造屋
省份历史天气查询
梅县周边城市日天气
梅县天气新闻
邮政编码:514000
电话区号:
All Rights Reserved梅县区介绍_广东梅州市梅县区地名网
广东梅州市梅县区
地名:梅县区隶属:行政代码:441421代码前6位:441421长途区号:0753 邮政编码:514000车牌号码:粤M行政级别:县人口数量:约61万人人口密度:221人/km2辖区面积:2755.36平方公里 梅县区相关网站:????????????????
  新城街道位于广东梅州市梅县。下辖:
121 程江社区居委会
121 华侨城社区居委会
79.3km2  梅县辖镇。重点侨乡。粮食和牧草畜牧生产基地。清代为东厢堡,民国30年为东厢乡,建国初期属城北区,1956年析设城东乡,1958年属梅城公社,1959年析……
91.4km2  石扇镇位于梅县东北部,距梅县新城20公里。全镇辖12个村1个社区居委会,区域面积91.4平方公里,总人口2.1万人。
利用石灰石、煤碳资源……
92.7km2  梅西镇位于梅县西北部,与平远、兴宁两县(市)6个镇交界,总面积92.7平方公里,有山地面积13万亩,耕地面积16180亩,辖17个村、2个居委,7118……
79.13km2  大坪镇位于梅县西北部,距梅城25公里,总面积79.13平方公里,辖12个村委会、1个圩镇社区居委会,161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8750人。大坪资源丰富,……
86.6km2  石坑镇位于梅县西北部,毗邻本县的梅西、大坪、瑶上和兴宁的石马、龙北、黄陂、黄槐等7个镇,距梅城45公里,镜内周高中低,多为丘陵,辖区面积86.6平方公里……
123km2  水车镇位于梅县南部,镇政府设在水车圩镇,距梅城30公里。东南与径义和丰顺县建桥、丰良为邻,西南与畲江相连,东北与梅南交界,西北与荷泗和兴宁市径南、新圩接……
145km2  梅南镇位于梅县南部,距离梅城18公里,是国务院命名的第一批革命老区,-、古大存、李坚真、王维等革命老前辈曾驻扎梅南开展革命工作。全镇面积145平方公里,……
170.7km2  [位置面积]
丙村镇位于梅县东部,距梅城20公里,介于北纬24o18’――24o20’、东经118o18’――116o23’之间。东南部邻三乡,西南……
187km2  白渡是一个土地面积187平方公里、人口2.7万人、自然风光秀丽的小镇,她位于梅县的东北部,距梅州市市区仅24公里。这里有丰富的水资源和自然资源,风光如画……
149.5km2  松源镇地处梅县东北部,四面环山,中间盆地,毗邻闽粤两省十乡镇,辖区总面积149.5平方公里,共中山地18万亩,耕地1.8万亩,22个行政村和一个居委会,……
114.3km2  隆文镇位于梅县的东北部,辖区面积114.3平方公里,耕地1.2万亩,山地13.8万亩,辖区14个村委会,1个居委会,全镇总人口23983人。隆文镇将在上……
118km2  桃尧镇位于梅县的东北部,毗邻福建省(距离福建省千岛湖旅游区仅一步之遥),是梅县著名的革命老区,也是爱国将领张明达将军的故乡。辖区面积118平方公里,山地……
175km2  畲江镇位于梅县西南部,位于梅县、兴宁、丰顺、五华等四县交界处,毗邻13个镇,是省立的中心镇之一。全镇人口4.5万人,面积175平方公里,下辖23个村民委……
188km2  梅县雁洋镇地处粤东北,位于莲花山脉的五指峰下,隶属于梅州市梅县,是-元帅的故乡。全镇辖27个村,2个居委会,279个村民小组,31852人。雁洋镇是-元……
328.6km2  松口镇地处梅县东北部,在梅江下游,是个依山傍水的小盆地。自松口、松东、松南三镇合并后,成为梅县第一大镇。全镇共有41个村委会和5个居委会,总人口6.9万……
263km2  南口镇位于梅县西南部,距梅州市区10公里,由原南口镇、瑶上镇、荷泗镇三镇合而成,与梅县高新技术开发区相连接,总面积 263 平方公里,下辖 46 个村,……
54km2  程江镇地处梅县新县城开发区,因程江河下游在此与梅江汇合构成程江平原,故名。东连新城办事处,西接扶大、南口两镇,南望梅州城区,北邻梅江区。全镇总面积54平……
19.5km2  扶大镇位于梅县新县城规划区范围内,总面积19.5平方公里,镇政府设扶大农场侧,距新县城5公里。下辖4个村和扶大、后塘2个国营农场,总户数2176户,总人……
350km2  梅西水库(Méi xī Shuǐ kù)又名上官塘水库。在梅州市西部程江中游。1958年兴建,名上官塘水库,后毁于洪水。1964年复建,改名梅西水库。因……
  梅县区位于广东省东北部,地理坐标为北纬23°55′-24°28′、东经115°47′-116°33′。东邻大埔,西界兴宁,南连丰顺,北接蕉岭,东北与福建省上杭、永定毗连,西北与平远接壤,中部环接梅州市梅江区。总面积2755.36平方千米。总人口613143人(2008年)。
    县人民政府驻程江镇,邮编:514733。代码:441421。区号:0753。拼音:Mei Xian。
  基本概况
    梅县地处北纬24°18'、东经116°07'、在广东省东北部,梅州市中部,东北与福建上杭、永定县接壤,东西宽70公里,南北长110公里,地处闽粤赣3省之要冲。县人民政府驻程江镇。总面积约2000平方公里,辖22个镇,人口约100万,旅居海外华侨和港、澳、台同胞共80多万人,是广东著名华侨乡之一。梅县教育发达,足球运动普及,客家山歌流行,素有“文化之乡”、“华侨之乡”、“足球之乡”的美称;先后被授予“全国文化先进县”和“中国民间艺术(山歌艺术)之乡”称号。
    梅县地势四周高中间低,南岭余脉横卧北部,形成一道开然屏障,东北――西南走向的莲花山脉将县境与丰顺、大埔分隔,东南部的明山嶂附近之银隆顶海拔1357米,为梅县最高山峰。
    全县丘陵地占80%,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梅江是流经梅县的第一条大河,主源系紫金龙窝水,经五华、兴宁、于畲坑入县境,汇程江于梅城,于丙村汇石窟河、于松口汇松源河,再折向南流至大埔县三河坝,汇梅潭河和福建的汀江后称为韩江。韩江经潮州、澄海县注入南海,全长478公里。
    农业主种水稻,兼种番薯、小麦、黄豆、花生、烤烟、甘蔗、花生、黄豆、黄麻等。土特产有茶、柿、柑桔、沙田柚(金柚)、龙眼、三华李、仙人草等。
    矿产资源有煤、锰、石灰石、大理石、铁、钨、铅、锑、铜,矿藏主要有煤、石灰石、瓷土、锰、铁、稀土等,有储量小种类多的特点,多数已有开采。
    全境“七山二水一分田”,耕地以种植水稻为主。山地多种植茶叶、沙田柚(金柚)、柿子、龙眼等。 梅江两岸和狭谷平原地区人口密度较大。
  -纪念园旅游胜地主要有阴那山麓的灵光寺,其构筑雄奇精巧,风景优美,是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还有雁洋镇-元帅的故居、雁南飞茶场、雁鸣度假村、乌仙岩佛光寺等。
    近年来,梅县还先后被授予“广东省造成林绿化达标县”、“全国经济林建设先进县”、“全国农民收入先进县”、“全国水果百强县”、“全国首批山区综合开发示范县”、“全国水保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县”以及“中国金柚之乡”。
  经济概况
    GDP总量突破100亿元大关,2008年全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101.12亿元,比上年增长10.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4.86亿元,比上年增长6.4%;第二产业增加值45.16亿元,比上年增长9.1%;第三产业增加值31.1亿元,比上年增长14.9%。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24.6:44.7:30.7,第
  梅县人民广场三产业比重继续上升。
    财政收入创历史最好水平。全年实现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64亿元,比上年增长12.3%。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4.4 %,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为104.7%。
    工业生产保持较快增长。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38.56亿元,比上年增长10.4%;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1.82亿元,比增10.5%。
    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增长。全年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总额28.35亿元,比上年增长14.1%。
    国内市场活跃。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7.69亿元,比上年增长23.5%,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8.0%。
    招商引资和对外经济工作有新成效。全年新签利用外资合同(已批准)11宗,合同金额1.84亿元(人民币),其中外商直接投资1916万美元。全年实际利用外资1696万美元,减少47.7%。
    对外贸易稳定增长。全年实现外贸出口总额16022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9.2%。
    人口增长有效控制。全年全县人口出生率10.4‰,自然增长率4.4‰;年末全县总人口613143人,比上年增加2228人,增长0.4%。
    城乡居民收入继续提高。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109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743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2.1%和6.6%,扣除价格因素分别实际增长7.4%和2.1%。
  农业概况
    (一)粮食、经作生产发展稳定根据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我们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的,积极优化粮食品种结构,扶持种粮大户,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据预测,2004年粮食作物面积490790亩(以下均采用农业部门的预测数据),总产208148吨,(另:大豆41200亩,总产5150吨)。全县水稻种植面积36万亩,比去年同期增1.1万亩,亩产480公斤,对比去年减3公斤(其中:早稻亩产对比去年有所增,而晚稻受天旱影响亩产有所减,全年亩产平均比去年略减),复耕面积早晚两造达10200亩,总产预计17.2万吨,对比去年增0.4万吨。优质稻的比例达到95%以上。全县经济作物面积达63万亩,与去年同期持平。其中蔬菜210000亩,玉米50000亩,花生50000亩,西瓜20000亩,烤烟12000亩。
    (二)果茶生产持续增长据预测,水果总面积达455530亩,对比去年增5000亩(本年新种水果10000多亩,由于工业园区及高速公路等建设征地用去5000多亩),主要新种脐橙等新优品种。全年水果总产达424330吨,对比增10000吨,其中柚类面积263000亩,总产预计280998吨,对比去年增688吨。其中沙田柚面积201266亩,总产230000吨,对比去年增899吨,茶叶面积1.91万亩,总产845吨。
    (三)结构调整成效显著,区域布局日趋合理,特色经济发展良好按照县委、县政府的部署,各级农业部门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充分发挥区域、资源、产品优势,发展具有本地特色的农业主导产业和相当规模的主导产品,建成以雁洋为中心的生态旅游观光农业,以程江、扶大为中心的城郊农业,打好绿色、外向两张牌,发展无公害蔬菜、优质水果等高值农产品和出口创汇农业,以梅西、大坪为中心的山区农业经济区,继续抓好脐橙、板栗、柿等优质水果示范基地。为实现100个“专业村”的要求,我县根据各地的气候、资源和群众的种植习惯,实行区域化种植,大力扶持“专业村”的发展 。各行政村根据自身的资源优势,因地制宜,结合农民的种植习惯,以市场为导向,积极引导农户调整品种结构,如白宫、西阳、扶大、程江、南口、城东、丙村等镇充分发挥附城地缘优势,大力发展城郊型农业,大面积连片种植蔬菜,西阳镇发展申坑桃、仙人草,石扇镇发展咸菜,荷泗镇发展毛瓜、茄子等。全县先后发展了“金柚专业村”、“毛瓜专业村”、“蔬菜专业村”、“大蒜专业村”、“枇杷专业村”、“西瓜专业村”、“生葛专业村”、“茶叶专业村”。我局通过调查、摸底,从技术、种苗、资金上尽力培育扶持。目前,全县合计103个种植专业村,其中金柚村39个;蔬菜村12个;烤烟村11个;水果村7个;西瓜村5个;冬瓜村4个;毛竹、茶叶、枇杷各3个;玉米、脐橙、仙人草、银杏各2个;香蕉、红豆杉、三华李、奈李、柿子、贡柑、花卉、生姜各1个。形成了各具特色,名符其实的“专业村”,全县逐步形成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的格局。
    (四)、农业龙头企业日益壮大积极贯彻落实县委、县府提出农业“三个一百”工程,扶持、组建“100家农业龙头企业、100支农副产品流通服务队”,目前,全县有各类型的农业龙头企业116家,其中省级3家、市级9家、县级5家、镇级99家。
    (五)订单农业促增收发展“订单农业”有利于规避农户经营风险,衔接产销关系,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今年,各级党委、政府和农业部门千方百计为农民提供信息,寻找市场,积极发展“订单农业”,今年达4.5万多亩。我局今年继续发展甜玉米、东升南瓜等“订单农业”,在隆文落实200亩甜玉米。在松源等镇已落实东升南瓜订单100亩。同时,积极发展蔬菜“订单”,扶大、南口镇千亩蔬菜出口基地发展良好;松源、桃尧、隆文、松东等镇以发展烤烟生产为主,其中松源镇的烤烟种植面积达1万多亩;通过发展“订单农业”,以点带面,辐射带动周围群众搞好农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工作。
    (六)大力发展金柚产业,引种推广特色名果 1、认真抓好金柚规范化栽培技术的推广,同时,积极筹备召开第三届柚节。 2、开展金柚病虫综防技术试验、示范,以及生物农药的推广,促进金柚向“绿色食品”方面发展 3.在抓好金柚生产的同时,根据市场需求和我县的气候、土壤等条件,引进数十种适栽的优良水果品种进行试验、示范、推广。主要有:一是优良脐橙品系,并通过自繁、自育、自种,已种植2万多亩,并取得初步的良好效果。二是龙眼新品种及发展省优品种3000多亩。三是台湾青枣发展种植一批。另外还引进黄皮、枇杷、杨梅、李、香蕉、四倍体桔类等一批品种示范、推广。五是引进四季花龙眼、南方苹果等进行试验。
    (七)、农村经济管理规范、农民减负显著积极抓好全县农村集体经济审计工作,通过审计,进一步树立了农村审计的权威性 。推动广大农村深入开展“民主管理、民主理财、民主监督”三个民主的工作开展。认真做好嶂下村中央农村固定观察点的常规调查和专题调查工作和农村土地承包纠纷的调处工作。一年来,我们共接待来访30多人次,调处和督办纠纷22宗。实施农村税费改革,使农民群众减负增收,得到实惠。今年,我县严格执行省政府《农村税费改革方案》,围绕“五取消、一改革、一种税”的内容,进行了农村税费改革,从而大力减轻了农民负担,增加了农民收入,据统计,税改前2003全县农民负担额2038万元,人均负担48.8元,税改后,全县农民负担总额441.8万元,人均负担仅为9.5元,减少负担31.3元(专项治理减负281万元),减幅达到八成,全县与去年同期对比共可减轻农民1597万元,人均减负31.2元,即农民人均可增收31.2元(全年可为全县农民减负增收3194万元)。 2004年,为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增加农民收入,根据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农业税改革的决定》(粤府〔2004〕76号)精神,我县对农户农业税税率由去年的6%降为3%,仅此一项全县减轻农民负担386.32万元。至目前,全县已有雁洋、丙村、西阳、松口、城东、松南、大坪、梅南、扶大等9个镇采取积极措施,加快农业税改革步伐,由镇、村支付等多种形式,全部免收农业税,免征总额为144.79万元,仅减免农业税一项全县减轻农民负担531.11万元。
    (八)农业机械化发展势头良好统计至2004年10月份,全县联合收割机增加到42台,上半年新增9台,机收面积7500亩,比增20%。完成机耕面积12.8万亩,机电灌溉面积6.5万亩[4]。
  行政区划
    梅县辖18个镇(程江、石扇、城东、白渡、松源、隆文、桃尧、松口、雁洋、丙村、西阳、梅南、水车、畲江、南口、石坑、大坪、梅西)。
  教育状况
    2008――2009学年初报基本情况
    一、各级各类学校数、班级数和学生数
    全县现有教师进修学校1所,完中10所,初级中学24所,小学124所,教学点45个,职业中学5所(含民办),幼儿园110所,特殊教育1所。高中245班,比去年减少21班,在校学生12417人,比去年减少1225人;初中497 班,比去年减少 2班,在校生 26831人,比去年减少 204人;小学1251班,比去年减少118班,在校学生 34477人,比去年减少4686人;职业中学在校生5334人,比去年增加605 人;幼儿在园人数10911人;特殊教育在校人数40人。
    二、专任教师学历达标情况
    近年来我县采取各种鼓励政策,激励教职工积极参加各类型的学习的培训,以提高自身教育教学水平。本学期普通高中专任教师1018人,达标790人,达标率(本科毕业以上)77.6 %,比去年提高5.6 %;初中专任教师1696人,达标1663人,达标率(专科毕业以上)98.05 %,比去年提高0.08 %;小学专任教师2614人,达标2601人,达标率(中专毕业以上)99.5 %;职业中学专任教师达标率74 %;各级各类学校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均有提高。
    三、校舍建设情况
    全县现有校舍总面积1034749平方米。其中:普通中学451892平方米,生均面积11.51平方米;小学511442平方米,生均面积14.83平方米;职业中学43944平方米; 幼儿园71265平方米;特殊教育150平方米[5]。
  历史沿革
    梅县始建于南朝齐(公元479-502年),时称程乡县,析海阳县置。南汉乾和三年(945年)于程乡设敬州,领程乡一县。北宋开宝
  梅县行政区划图四年(971年)改称梅州,因梅江为名。明代撤梅州复设程乡县。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升为直隶嘉应州。民国元年(1912年)撤州改设梅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仍称梅县,1983年改设梅县市,1988年撤市分置梅县和梅州市梅江区。
    经国务院批复,梅县新县城于1993年实施建设,日,梅县党政机关正式迁入新县城。到2002年底,共投入34亿多元兴建各类建设项目2550多项,初步形成了“三纵六横”多道路网络,城市配套设施建设日趋完善,一座具有客家风貌,富有特色,环境优美的新城区已在梅江河畔崛起。
    日经市政府同意,梅县程江镇、扶大镇各割出一部分成立新城街道办事处,未经省政府批准。
    2000年,梅县辖26个镇:城东镇、程江镇、石扇镇、梅西镇、石坑镇、大坪镇、南口镇、瑶上镇、荷泗镇、径义镇、畲江镇、水车镇、梅南镇、西阳镇、白宫镇、丙村镇、雁洋镇、三乡镇、松东镇、松南镇、松源镇、隆文镇、桃尧镇、白渡镇、扶大镇、松口镇。总人口516761人,各镇人口: 松口镇 32366 城东镇 18050 石扇镇 18574 梅西镇 24213 大坪镇 17016 石坑镇 21448 南口镇 26835 瑶上镇 14650 畲江镇 28993 水车镇 15475 梅南镇 11942 西阳镇 14020 白宫镇 14619 丙村镇 38556 雁洋镇 17576 白渡镇 22959 松源镇 27559 隆文镇 18200 桃尧镇 12824 荷泗镇 11087 程江镇 33748 扶大镇 8658 径义镇 4418 三乡镇 7902 松南镇 16015 松东镇 7129 新城虚拟镇 31929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单位:人)
    2001年,梅县辖26个镇、1个城区办事处,417个村委会(居委),4661个村民小组。新县城设在程江、扶大两镇区域内,规划控制范围40平方千米,总体规划范围25平方千米,近期建设12平方千米,城区分为6个小区,1993年开始兴建,日县委县政府机关迁入新县城办公,至2001年底建成区面积达4.3平方千米,聚集人口近7万人(出处)。
    2002年,梅县辖26个镇(石扇、城东、白渡、松源、隆文、桃尧、松口、雁洋、丙村、白宫、西阳、梅南、水车、畲江、荷泗、南口、瑶上、石坑、大坪、梅西、扶大、松东、松南、三乡、程江、径义),389个村委会、33个居委会。
    截至日,梅县辖1个街道(新城街道,但没有得到省政府批准)、26个镇(程江、松南、松东、径义、扶大、三乡、城东、石扇、梅西、大坪、石坑、南口、瑶上、水车、梅南、西阳、白宫、丙村、雁洋、白渡、隆文、桃尧、荷泗、松口、畲江、松源),共有36个居委会、387个村委会,4722个村民小组。面积2700平方公里,人口60.02万。
    2004年10月,梅县撤销4个镇:瑶上、荷泗镇并入南口镇,松东、松南镇并入松口镇。
    截至日,梅县辖18个镇(程江、石扇、城东、白渡、松源、隆文、桃尧、松口、雁洋、丙村、西阳、梅南、水车、畲江、南口、石坑、大坪、梅西)。
  自然地理
    【位置?面积】
    梅县位于广东省东北部,介于北纬23°55’-24°28’、东经115°47’-116°33’之间。东邻大埔,西界兴宁,南连丰顺,北接蕉岭,东北与福建省上杭。永定毗连,西北与平远接壤,中部环接梅州市梅江区。总面积2755.36平方公里。
    【地形?地势】
    梅县是山区县。境内山峦起伏,西北部有武夷山系延伸而下的项山山脉,形成一道天然屏障;东部南部有莲花山系的阴那山脉,使县境与丰顺、大埔分隔。这两列山脉均为东北――西南走向。地势周高中低,自西南向东北倾斜。地形分为三个类型,即河谷盆地。丘陵、山地,向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山地占总面积的22.l%,丘陵占55.4%,盆地占22.5%。有海拔逾千米和近千米山峰23座,以明山蟑的银窿顶海拔1357米为最高。大小河流43条,属韩江水系。主干流梅江,流经县境约75公里,注入大埔县三河坝衔接韩江。
    【气候】
    梅县地理位置靠近北回归线,且近太平洋,属亚热带季风性气候。昼夜温差大,夏日长,冬日短,气候温和,光照充足,热量丰富,雨量充沛,偶有奇旱和严寒,四季宜耕宜牧,具有发展农、林、牧、渔等各业生产的有利条件。梅县年平均气温21.2℃,极端最高气温(日)39.5℃,最低气温(日)零下7.3℃。年平均日照时数2000小时。年平均降雨量1472.9毫米,最多年降雨量(1983年)2355.4毫米,最少年降雨量(1955年)979毫米。年均相对湿度78%。年均无霜期306天,最长霜期(1962年至1963年)117天,最短霜期(1984年至1985年)6天。灾害性天气主要表现在:春季的低温阴雨、倒春寒,5至6月间的龙舟水和夏秋间的台风雨,秋季“寒露风”和冬季的霜冻等。
    【民族?人口?语言】
    梅县居民绝大部分是操客家方言的汉族,占总人口的99.93%以上,还居住有壮、满、回、蒙古、苗、畲等14个少数民族,这些少数民族均因工作或婚姻关系来梅定居的。2008全年全县人口出生率10.4‰,自然增长率4.4‰;年末全县总人口613143人,比上年增加2228人,增长0.4%以下地名与梅县区面积相当:
梅县区网友签到处↓ 元芳,你对梅县区怎么看? ---说两句吧!
13楼 网友115.239.212.138于 14:11:07发表:我小时候跟随父母在梅县生活过几年,8岁时离开,梅县有我童年的印迹,我现年45岁在老家河南,梅县让我不能忘怀。
12楼 网友183.6.137.210于 10:12:23发表:梅县区终于名正言顺属于梅州市区啦!再也不用加括号啦!如梅州市区(含梅县新城)。。
11楼 网友14.19.223.226于 15:05:14发表:畲江石桥头是什么地方
10楼 网友115.239.212.197于 9:34:29发表:梅县区终于名正言顺属于梅州市区啦!再也不用加括号啦!如梅州市区(含梅县新城)
9楼 网友220.181.51.52于 11:16:53发表:管理修改梅县区的资料,也不严谨一点,要修改的话就全部都改正过来用"梅县区",要不就干脆不要去修改它。看了关于梅州市梅县区的介绍文章0现有"梅县区",又留"梅县"的,这样会造成让人疑惑不解……
8楼 网友115.239.212.67于 11:16:44发表:管理修改梅县区的资料,也不严谨一点,要修改的话就全部都改正过来用"梅县区",要不就干脆不要去修改它。看了关于梅州市梅县区的介绍文章0现有"梅县区",又留"梅县"的,这样会造成让人疑惑不解……
7楼 网友220.181.51.45于 10:59:19发表:管理修改梅县区的资料,也不严谨一点,要修改的话就全部都改正过来用"梅县区",要不就干脆不要去修改它。看了关于梅州市梅县区的介绍文章0现有"梅县区",又留"梅县"的,这样会造成让人疑惑不解……
6楼 网友58.61.122.59于 10:53:27发表:梅县撤县设区,梅县结束了县治,成为梅州的市辖梅县区。梅州由原来的6县1市1区调整为5县2区1市。梅州所辖梅江区、梅县区、兴宁市、五华县、丰顺县、大埔县、蕉岭县、平远县,另在梅州市区成立一个由省0批准的嘉应新区。
5楼 网友119.146.146.13于 22:57:32发表:上次新闻说西阳镇并入梅江区了,怎么现在还是在梅县区的!!!!
4楼 网友61.178.11.7于 17:29:23发表:我的家乡在白宫镇,老屋背后是佛祖感应岩,先父参与创办了新生小学,去世后就埋葬在学校背后的山岗上。
我的童年痛并快乐地在家乡度过了,年长后负笈京华,再就与故园50余年没能亲近,但那山那水,永在脑中:山清水秀,人灵地杰,文物由来第一流。
3楼 网友221.232.210.98于 15:22:30发表:梅州对我来说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地方,从小我无数次听到她,长大我无数次在表格中填到她,但我从没有去过。我一定会回梅州看看,将我父母的灵魂带回家。将家乡的优良风格传承发扬。再见‘我的故乡。
2楼 网友221.232.210.98于 15:05:13发表:我一定会来梅州看看
1楼 网友219.129.188.242于 15:10:39发表:希望梅州发展越来越好,做到梅州人民不用外出打工!梅州人民的安居乐业。
全国地名搜索
区划: ? ?
?梅州市行政区划:
注:数据来自网络,仅供参考。欢迎!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广东梅县外国语学校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