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蜀国人口时期蜀国有多少人口和军队

基本资料/蜀国
蜀汉的别称。221年,
(蜀)成都称帝,续汉之大统,国号「汉」。史称蜀汉,又称季汉。蜀汉(221-263年)始于昭烈帝刘备,终于后主刘禅,历二帝,共四十三年。鼎盛时期占据荆州、益州。三国之一,主要拥有益州,汉中,南蛮等地(今四川及云南、贵州北部、陕西旧汉中府一带)。世袭刘备(161年-223年)先主&&刘禅(207年-271年)后主&&庙号谥号姓名在世时间在位时间年号年期烈祖昭烈皇帝刘备161年-223年221年-223年章武221年-223年仁宗安乐思公(晋朝谥)孝怀皇帝(汉赵刘渊谥)刘禅207年-271年223年-263年建兴延熙景耀炎兴223年-237年238年-257年258年-263年263年
历史资料/蜀国
称帝关羽昭烈帝,名刘备(公元161~223年),字。贩草鞋、草席出身。在位3年。病死,终年63岁。葬于(今四川省成都市南郊)。
刘备,涿县(今省涿县)人,汉中山靖王的后代。父亲早死,家境贫寒,与母亲赖贩草鞋、织草席度日。他不喜欢读书,爱养狗,养马,喜欢音乐和修饰外表,又喜欢结交豪杰。他在当地富户的资助下,趁军阀混战之机招兵买马,结识了前来应募的两个壮士关羽、张飞。刘备见两人武艺高强,又和他志同道合,就引为心腹。三人亲如同胞手足,据说还在桃园结拜为异姓兄弟,发誓要同生共死,干一番事业。
刘备起兵后,因参与镇压黄巾起义有功,被封为安喜尉。不久投靠公孙瓒,代领豫、徐两州牧。由于力量弱小,先后依附于、,,辗转寄人篱下。他感到要独树一帜,打开局面,必须聘用人才。他打听到南阳卧龙岗(今河南省南阳市西南)有位杰出的人才,叫,时隐居在隆中(今湖北襄阳县西),十分高兴,带着关、张两人去请他出山辅助。诸葛亮起初不想出山,闻知刘备要来,一再躲避。刘备连着扑空两次,并不泄气,第三次再登门拜访,诸葛亮终于被他感动,接待了他。
刘备向诸葛亮陈述了自己的志向,恳切地表示自己无能力开创局面,请他指教。诸葛亮就侃侃而谈,分析天下大势,认为诸葛亮北方已被曹操统一,曹操正在准备南下;江东又已被孙权占据,立足已稳;只有物产丰富的军事重地荆州和益州,因为它们的割据者无能,可以去占领。然后联合孙权,整顿内政,巩固地盘,伺机出兵,攻击曹操。这才有可能争夺天下,复兴汉朝。刘备听了这一番精辟的分析,十分高兴,恳请诸葛亮帮助他争夺天下。诸葛亮见他如此热情诚恳,就随刘备出山,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故事,诸葛亮的那番见解,被称为“隆中对”,成为日后刘备争夺天下的基本战略方针。
刘备在诸葛亮的谋划下,主动结好,合力于赤壁击败曹操,并乘机进占。不久又引兵夺取益州和汉中,自立为汉中王。公元220年4月,曹丕称帝,221年刘备也称帝,国号“汉”,定都成都,建年号为“章武”。史称蜀汉或蜀。
刘备称帝后,依照诸葛亮的主张,着力整顿内政,实行法治,使蜀中初步安定。衰落公元219年,关羽被东吴攻杀后,刘备不听诸葛亮的劝阻,执意亲自率领大军进攻东吴。在彝陵(今湖北省宜昌县境内)之战中,被东吴统帅陆逊用火攻击败,逃到白帝城(今四川省奉节县东),蜀军几乎全军覆没。刘备又悔又恨而病倒。
公元223年4月,刘备病重,忙诏命丞相诸葛亮、尚书令李严等赶来白帝城,嘱托后事。他对诸葛亮说:“你的才能高过曹丕十倍,一定能安邦定国,成就大业。我的儿子阿斗,你如果认为可以辅助,就辅助他;如果认为不能辅助,你就自己称帝吧!”
诸葛亮听了,急忙哭拜在地,表示一定忠于刘氏父子。刘备便命令李严起草遗诏,传位于刘禅。然后将刘禅兄弟叫进卧室,叮咛说:“我死以后,你们一定要象伺候父亲一样伺候丞相。”又叮嘱翊军将军赵云尽心辅佐嗣君。说完,他又长叹了一声。癸巳日,刘备病死于白帝城。
刘禅庸碌无能。在位前期,主要依靠诸葛亮治理国政。几次出兵北伐,攻打魏国,均遭失利。自诸葛亮死后,蒋琬和费祎辅政,他们遵行诸葛亮的既定方针,团结内部,又不轻易用兵,曾一度使蜀国维持着比较稳定的局面。蒋琬、费祎之后,姜维执政,多次对魏用兵无功,消耗了国力。
而刘禅自诸葛亮死后,更加昏庸无道,贪图享乐,不理朝政,宦官黄皓乘机取宠弄权,结党营私,朝政日非,连姜维也因怕被害,自请到沓中(今甘肃甘南州舟曲西北)种麦以避祸。至此,蜀国的基础已大大动摇。
公元263年,魏国分三路进攻蜀汉,魏将邓艾抄小路攻入蜀中,刘禅派诸葛亮之子诸葛瞻阻击邓艾。诸葛瞻在绵竹战死,魏军进而逼近成都。这时,姜维率领的蜀军主力还在剑阁驻守,毫无损伤。后主一听敌军逼近,慌作一团,不知所措。急忙召集大臣商议。有人建议后主逃向南中地区(今四川南部及云、贵部分地区),但那里情况复杂,能否站稳没有把握。有人建议东投孙吴,但孙吴也日益衰弱,自身难保。光禄大夫谯周力主降魏,后主竟采纳降魏的建议,反缚自己双手,出城投降邓艾,并根据邓艾的命令,下令蜀军全部投降。
经济发展/蜀国
当时,蜀汉在魏、蜀、吴三国中
最小,人口最少,其经济实力也最弱。特别是刘备夺取益州之战中,由于刘备与原益州的统治者刘璋进行了将近三年的
,致使益州百姓“饥膏草野”。刘备攻占成都后又纵兵抢掠且“置酒大飨士卒,取蜀城中金银分赐将土”,使原本充裕的府库为之一空,以至日常
开支都成了问题。为此刘备不得不采纳
的建议,“铸
,平诸物贾,令吏为官市”,以充实府库。刘备采用发行大面额货币的办法是一种转嫁经济危机的手段,虽然可以聚敛财富解决暂时的
,但它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经济问题,且必然要对益州社会经济造成一定的破坏。而且,随后魏、蜀、吴三国间的争战又一直不断,这些战争,大量地耗费了蜀汉的人力、物力、财力,严重地增加了人民的负担,对蜀汉经济的恢复和发展造成了不利
。诸葛亮在刘备白帝城托孤之后所面临的是一个
四伏、经济凋敝、民心不安、社会动荡的局面。以至于诸葛亮在南征时,命令兵士种蔓青于山中,“以济军食”,这是当时蜀汉经济困难,军粮难以供给,不得不靠种植蔓青来接济军粮的真实情况的写照。
为解决蜀汉建国后尤其是刘备讨伐
之战失败后面临的经济困难,诸葛亮在恢复经济方面下了很大力气。民以食为天,粮食问题始终是农业社会的头等大事,也是中国古代支撑战争的重要
资料。所以诸葛亮在恢复和发展经济中特别注重刘备军控制地区的
生产,以保障百姓温饱和军粮供应。他为此专门设置了督农官,主管农业生产。
素有天府之国之美称,蜀地百姓历来比较富足,仅仅是因为战乱的原因才弄民困财艰。只要社会秩序较为安定,能让老百姓从事正常农业生产,那么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是会很快见效的。休养生息的政策也是中国历代统治者在经过大的战争和社会动乱之后都会采用的恢复和发展经济的有效和措施,诸葛亮在蜀汉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后成果显著。“军资所出,国以富饶。乃治戎讲武,以俟大举”。
农田水利是农业的命脉。诸葛亮对设施的新建和维护也十分用心,他曾派壮丁一千二百人保护秦时李冰所修的都江堰,并专门设了堰官主管都江堰的维护。同时大量兴建各类灌溉设施,时人称为“诸葛堰”、“小诸葛堰”,并且在各地筑堤以防水患。《成都志》载:“九里堤在县西北,堤长九里,老相传,诸葛亮所筑,以捍水势”。诸葛亮在一出祁山失败之后,为减轻减轻军费、军饷负担,同时保证劳动力不因战争而流失,以不保证农业生产的稳定,在军中实行“减兵省将”,建立了士兵到期轮换制度。使农村不因士兵长期在外作战而耽误农时。蜀锦在发展农业经济的同时诸葛亮还很注意和丝织业的生产,实行了盐业官营,并大力开展蜀锦贸易。诸葛亮对制盐业十分重视,甚至亲自到盐井煮盐,蜀汉政府对制盐业的付出不久就收到了丰厚的回报,成为蜀国经济的一大支柱.而后世四川闻名天下的井盐也就是在这期间发展起来的。诸葛亮还特别重视发展独具
特色的蜀锦贸易。由于蜀国在丝织业上的大量投入,的质量和工艺水平是三国中最高的,成了蜀国最重要的外贸商品那是很大的。据《三国志o蜀志.后主传》载:蜀亡时,还库存有锦八十万匹。对蜀锦的评价也是很高的:“江东历代尚未有锦,而成都独称妙,故三国时魏刘巾于蜀,而吴亦资西道”。
经过多年的以农为本、、一起发展,十多年后,蜀汉社会经济就出现了“田畴辟,仓廪实,器械利,积蓄饶”这样一种欣欣向荣的景象。经过多年的经济恢复和发展,蜀国“兵甲已足”。诸葛亮于公元227年出师北伐,进行复兴汉室、统一天下的战争。尽管蜀汉在北伐中也取得了一些
的胜利,但双方力量的悬殊也注定了北伐最后失败的命运。在一次次的北伐用兵中(包括诸葛亮死后姜维的北伐),蜀汉逐渐耗尽了财力和物力,从而加速了它的衰亡。
偏居西南一隅的
版图最小,主要地区仅巴蜀汉中等地,直到蜀亡时,只有户28万,人口94万,军队约10万,蜀国遗址
可见国力之弱。诸葛亮也承认,他是在“益州疲弊”的情况下率师北伐的。而当时魏国,有人口440万,军队约60万,力量对比差距明显。
蜀国地方,易守难攻,若能真正联合吴国,协调一致地对付强魏,则蜀国偏安西南还是有可能的。而四川地区优越的经济环境也可以为蜀国稳固防守提供
。如果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的资源能够真正被开发,蜀国的经济实力必将大增,逐鹿中原的机会自然大了不少。
过早的北伐让蜀国耗尽了财力,影响了蜀国的经济发展,使其相对弱小的军事经济实力更加弱小。由于蜀汉经济基础薄弱,经不起连年战争,浩大的
开支,加上币材紧缺,使蜀国不得不实行通货膨胀政策,所铸行的多是大面值钱币。没有相应的社会物质基础作为后盾而铸行大面值减重钱币,必然会引起
飞涨。同时蜀汉国民对长期的战争也极为厌恶,千方百计逃避兵役。有资料表明,由于诸葛亮连年出兵北伐,
不足,遂调各郡兵补充北伐部队,然而各郡大约是以各种借口为由而拒不发兵,形成了“多不相救”的局面。诸葛亮死后,军队中大量的士兵和职业兵户更是纷纷逃亡,做为地方长官的
,数年中仅在一个蜀郡就查出了万余名逃避兵役者。至蜀汉后期姜维北伐期间,蜀汉已经出现了“经其野民皆菜色”的景象,可见连年北伐对蜀汉经济造成的伤害之大。
关于北伐/蜀国
第一,诸葛亮前后6次北伐,姜维一共9伐中原。其中,诸葛亮没有成功的原因:
1,第一次北伐,当时赵云还在,诸葛亮手下文臣武将极多,南方
又归顺朝廷,诸葛亮没有内忧,就以赵云,邓芝作为北伐先锋,斩了
父子三人,诸葛亮两军阵前骂死魏国司徒王郎,天水收服姜维,上圭,安定等处都望风归降。大军逼近长安。又有上庸孟达准备背叛
,可以说,诸葛亮这一仗,是北伐中成功几率最大的一次。可是,上庸孟达反叛计谋被司马看破,反叛失败,诸葛亮又错派马谡守街厅,最后不得不自己在西城用“空城计”。诸葛亮的第一次失败,主要就是自己错用人,和孟达举事不利。这两个问题。
2,第二次失利,主要是因为粮草不济,
撒谎,筹集粮草不当,造成军队缺粮而导致北伐失败。后来,李严被废为庶人。
3,第三次,第四次,主要都是
4,第五次北伐,此时,属国内部开始动摇,宦官开始酿祸,第五次
,诸葛亮几次用计谋都战胜司马懿,后来蜀国大军,逼近渭水(今天陕西的母亲河,渭河),直捣长安。可是,后主刘禅听信谗言,诏回大军。诸葛亮因为内政的原因,失去了第二次最好的
5,第六次,火烧上方谷,计谋都已经实施的很顺利,眼看就要把司马懿父子三人活活烧死在火中,可惜“人算不如天算”,天突然下起大雨,把火浇灭,救了
父子。(后人说,是老天要灭魏国,所以要留下司马昭)。又加上,东线
不敌曹睿,东吴兵败,不能和蜀国夹击魏国。诸葛亮气上心头,旧病复发,郁郁而终。病势于五丈原,享年54岁。
姜维北伐九次,其失败原因归纳为6点:
第一,蜀国的
开始衰弱,看诸葛亮前期北伐,率军都是30万,而姜维几乎都是率军20万,(可用兵力下降是兵器的生产力下降,粮食产量下降的表现)由此可见,蜀国国力的衰弱。
第二,姜维本人不及诸葛亮。不论在战术,战策,计略,在蜀军心中的
方面,姜维都大不如诸葛亮,这在后来
的话中可以得知:“蜀主刘禅,
无能,诸葛孔明尚不能扶之长久,何况姜维?”姜维自己也说自己不如诸葛亮。
第三,蜀国内部人才缺少补给,文臣武将相继死去,蜀国又闭塞在四川盆地,与
人才往来不能相比,后期,内廷缺少良臣监管,原来出师表中,诸葛亮所提及的“费易,董允,蒋琬,郭攸之”等人都已死去,加上没有继承人,导致宦官专权。外部,原来刘备,
手下的旧部都已经死去,没有好的将领可以使用,以至于最后,姜维一人独守剑阁,邓艾偷渡阴平,成都竟然没有一个像样的武将出战。
第四,后主刘禅无能,听信宦官,沉溺酒色,以至于
里大臣都有“退让之心”,听信黄皓谗言,又疏远了和姜维等人的
,(在姜维北伐获得优势,有利形势的时候,听信黄皓谗言,召回姜维和大军等)使得姜维不得不听大夫郗正之言“屯田沓中”,导致汉中兵力空虚。蜀国整体防御实力大幅下降。
等人,足智多谋,多次看破姜维的计谋,死守祁山。
人才补充较大,后期的钟会,贾充,张骞,诸葛绪都是比较好的人才。
第六,汉朝灭亡多年,中原人对汉朝的
已经趋零。以至后来长安人对西蜀人的说法也不说是蜀汉,就说两个字“蜀人”,曹氏政权在中原的统治比较成功,中原人对汉朝的留恋和向往已经几乎没有了。这也是“民心向背”的问题。刘禅后期在西蜀的表现又是一个“昏君”,宠信宦官,就好象东汉末年,桓帝,灵帝时的“十常侍”,好象历史重演一样,上天要使蜀汉(汉朝)灭亡,这是谁也无力挽回的。
关于灭亡/蜀国
首先是政治上的问题,1.蜀国君主昏庸无能,
荒废,重用宦官,不思进取。2.蜀国内部矛盾尖锐,忠臣得 姜维
不到重用,姜维等要臣屡次有杀身之祸.经济上自诸葛亮死后经济萧条,兵甲不足。粮草不济。军事上蜀魏两国军事实力确实相差甚远.军事将领的素质有有很大差异。蜀国除少数像姜维这样的
英雄外大多都是老臣且并不是很优秀,在
的攻击下虽然有地利可守但终究趋于灭亡。邓艾的奇兵,钟会的雄军,刘禅在并围成都的时候不战而降最终蜀国灭亡。
魏国方面:
主要原因:1魏国占有
。人口众多(占全国的三分之二)。且人才济济.劳动力兵力资源丰富。经济发达,且民心所向。
前期,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战略方针的正确性。使得大量才士投奔曹操,而且汉帝的手下,大多也为曹操所用,如
次要原因:1曹氏家族的雄才伟略。曹操就不用讲了(前期主要),至于他的
虽次于他许多,但护卫他打下的江山还是足够的。
2中原地势较平稳。可较快的调动军队去支援.而且
也可调动自如。3司马家族的出现。司马一家多次打破蜀国灭亡中原的愿望。
主要原因:1地方偏远.交通极不发达,而且人口较少,地处蛮夷,人才较少,兵力也不足。只有魏国的六七分之一.
2后主的无能。要不是诸葛亮死撑住,蜀国灭的更快。(其实也有说法是诸葛亮对刘禅不注重培养,事事亲为)
3荆州失去,刘备新败的沉重打击,元气大伤,政局混乱,要多年才能恢复。而且也导致由来诸葛亮只能出祁山。
次要原因:1达成不能尽全力,当宦官黄皓乱政时,有几人进谏:刘禅投降时。有几人制止?
2诸葛亮为国常年征战,使百姓负担沉重,民心失去。
3天公不作美,又多次绝好机会,蜀国多错过了。
4与吴国配合不紧密,没见过两方同时胜利。
先秦时的蜀国/蜀国
蜀国是中国古代先秦时期的蜀族在现今四川建立的国家,后被秦国所灭。
蜀族是先秦时期一个不同于华夏族群的古老民族。“蜀”字最早发现于商代的甲骨文中,据记载武王伐纣时蜀人曾经相助。但关于蜀国的历史在先秦文献中一直没有详细记载,直到东晋常璩的《华阳国志·蜀志》中才记载了关于蜀国的历史和传说。
古蜀人先祖为蜀山氏,有观点认为:蜀山氏与蚕丛氏是从岷江上游兴起的,是古羌人的一个分支。蜀国不只拥有单独一个王朝,在秦灭蜀之前,蜀分别由蚕丛氏、柏灌氏、鱼凫氏、开明氏诸族统领。开明五世之前,蜀国的都城建于广都樊乡(即今天的双流县)。到了开明九世建都于成都。开明十二世时“五丁力士”开辟了石牛道,打通了从蜀至秦的信道。公元前316年秦惠王在位时秦国灭掉了蜀国,蜀地从此成为秦国的粮仓,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秦灭蜀后,蜀人残部一支在王子安阳王带领下辗转南迁,最后到达交趾,在现今越南北部建立了一个新的王朝,并持续了一百多年。
关于蜀国历史最著名的诗句是李白在《蜀道难》中所写:“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李商隐在《锦瑟》中有“望帝春心托杜鹃”的诗句。相传望帝原名杜宇,立荆州一个传说死而复生的人鳖灵为丞相。当时洪水泛滥,而蜀国四面环山,中间是盆地,水流不出去,鳖灵凿穿巫山,引导水流出去,形成今天的长江。隔几年,望帝因他功高,传位于他,自己修道,死后化为杜鹃鸟。
1986年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出土了大量文物,文物的风格与同时期中原一带的文化迥然不同,同时文物的精美也表明古代蜀人达到了相当发达的文明程度。
蚕丛氏(蚕丛王朝)
柏灌氏(柏灌王朝)
鱼凫氏(鱼凫王朝)
杜宇(号,望帝。他所建立的王朝只有他一位君主,他最后把君主位置禅让给鳖灵)
鳖灵(号,丛帝。建立开明王朝,成为开明王朝第一代君主)
卢保(开明二世)
开明王朝共历十二位君主。于公元前316年,秦惠王派张仪,司马错等伐蜀,蜀灭。
据载,秦灭蜀,蜀一位王子(安阳王)南逃到交趾(今越南北部)建立了新的王朝。
1、岷江上游2、广都樊乡(即今天的双流县)3、成都4、交趾(安阳王)
前蜀,五代时十国之一,王建所建,都成都(今属四川)。盛时疆域约为今四川大部、甘肃东南部、陕西南部、湖北西部。历二主,共三十五年。
王建原为唐忠武军将领, 后入为禁军, 光启二年 (886),出为壁州(今四川通江)刺史。大顺二年(891) 攻占成都,据西川。乾宁四年(897),占有东川梓(今四川三台)、渝(今重庆)诸州,遂有全蜀之地。天复二年(902)取山南西道(今陕西汉中)。三年,唐封王建为蜀王。后梁开平元年(蜀仍称天复七年,907)王建称帝,国号蜀,史称前蜀。前蜀永平五年(915),取秦(今甘肃秦安北)、凤(今陕西凤县东)、成(今甘肃成县)、阶(今甘肃康县)四州,扩境至大散关。天汉元年(917),王建改国号为汉。次年,复号为蜀(见前蜀高祖王建)。
唐末大乱,不少世族、文人投奔蜀土,加录用,有的被任为宰相,但实权常由宦官和王建养子掌握,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尖锐,有时互相厮杀。永平三年,太子元膺便在一场斗争中被杀。光天元年 (918),王建死,子王衍(899~926)继位。
前蜀建立后,很少有大规模战争,社会生产基本上能正常进行,但王建统治时赋税已很繁重。王衍奢侈荒淫,营建宫殿,巡游诸郡,耗费大量财力,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太后、太妃卖官鬻爵,臣僚也贿赂成风,政治十分腐朽。同光三年 (925),后唐庄宗李存勖发兵攻蜀,王衍降,前蜀亡。后来,王衍被送赴洛阳中途被杀。
后蜀,五代时十国之一。孟知祥所建。都成都(今属四川)。盛时疆域约为今四川大部、甘肃东南部、陕西南部、湖北西部。历二主,共四十年。同光三年(925)后唐灭前蜀,以孟知祥(874~934)为西川节度使。次年正月,孟知祥入成都,整顿吏治,减少苛税,境内渐安。长兴三年(932),知祥杀东川节度使董璋,得东川地。四年,封为蜀王。后唐闵帝应顺元年 (934)知祥称帝,年号明德,国号蜀,史称后蜀。同年,孟知祥死,子孟昶(919~965)继位,仍用明德年号,明德五年(938)改元广政。时,秦(今甘肃秦安北)、成(今甘肃成县)、阶(今甘肃武都东)三州附后蜀。后蜀又攻取凤州(今陕西凤县东),疆士遂与前蜀相同。广政十八年(后周显德二年,955),秦、阶、成、凤四州又为后周攻占。北宋乾德三年(965)发兵攻蜀,孟昶降,后蜀亡。同年,孟昶卒。
蜀地富庶,在孟知祥、孟昶统治时期,境内很少发生战争,社会经济有所发展。后蜀与南唐同为五代时期经济文化较发达的区域。后蜀宰相毋昭裔与赵崇祚辑唐、五代词五百首为《花间集》,对后世影响很大。毋昭裔还曾出私财百万营学馆,并奏请雕版刻印“九经”,蜀主从之,“由是蜀中文学复盛”。当时节度使往往兼领禁军,住在成都。孟昶嗣立后,命文臣出任这些地区的知节度事,这一措施,开宋代削弱藩镇的先例。
西蜀(405年 - 413年),有时亦称后蜀,十六国时期由汉人谯纵建立的政权,不属于传统定义下的十六国之一,其统治地区大抵以四川盆地为范围。
东晋安帝义熙元年(405年),益州军队受命东下讨伐攻陷江陵、俘虏安帝的桓振,由于蜀军不愿离乡背景,因此发生兵变,变军胁迫时任参军的谯纵当首领,之后又攻陷成都,谯纵称成都王,西蜀建立。
西蜀原不具立国条件,其能独立一隅乃因桓氏在长江中游为乱,东晋对长江上游的控制力减弱所致。西蜀君臣亦深明此点,因此于407年向后秦自称藩属,408年东晋攻西蜀,因后秦的援助及东晋军粮尽而获胜。409年,后秦天王姚兴封谯纵为蜀王。
413年,东晋于准备多年后,太尉刘裕以朱龄石为帅再伐西蜀,蜀军,成都陷,谯纵自杀,西蜀亡。
李蜀是北宋初期位于中国四川地区的一个短暂政权,从994年1月到994年5月,该政权仅维系了5个月。
993年,青城县(今都江堰市西部)茶农王小波提出“均贫富”的口号,发动起义。他牺牲后,起义军由其妻弟李顺领导,继续战斗。在占领蜀州(今崇州市)和邛州(今邛崃市)后,起义军于994年1月占领成都,李顺随即自立为王,建国“大蜀”,定都成都,以应运为年号,史称李蜀政权。之后,起义军又占领了四川大部分地区。994年5月,成都被北宋军队攻克,李蜀覆灭。
明代蜀国/蜀国
蜀献王 朱椿,太祖十一子
蜀悼庄王 朱悦(lián),椿嫡子(洪武?年~永乐七年) 朱友堉(yù),悦熑嫡长子(永乐二十二年~宣德六年) 朱友(土党),悦熑嫡三子(宣德七年~宣德九年)
蜀和王 朱悦(上劭下火),椿庶五子(宣德十年~天顺五年)
蜀定王 朱友垓,悦嫡长子(天顺七年~天顺七年) 朱申鈘(jǐ),友垓长子(天顺八年~成化七年) 朱申凿(záo),友垓庶三子(成化八年~弘治六年) 朱宝瀚,申嫡长子(弘治七年~正德三年)
蜀成王 栩,宝瀚嫡长子(正德五年~嘉靖二十六年)
蜀康王 朱承爚(shuò),让栩庶三子(嘉靖二十八年~嘉靖三十七年)
蜀端王 朱宣圻,承庶长子(嘉靖四十年~万历四十年)
蜀恭王 朱奉铨,宣圻嫡长子(万历四十三年~万历四十四年)
蜀王 朱至澎,奉铨嫡长子(万历四十四年~)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相关影像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
登录后使用互动百科的服务,将会得到个性化的提示和帮助,还有机会和专业认证智愿者沟通。
此词条还可添加&
编辑次数:20次
参与编辑人数:15位
最近更新时间: 15:39:10
贡献光荣榜三国时期人口与兵力真实情况_三国武将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可签7级以上的吧50个
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13,363贴子:
三国时期人口与兵力真实情况
中国历史上每一次分裂都直接导致大量人口消灭和伴随的巨大物质财富的毁灭,&
是更是的一个低谷。资料库中,我们了解到公元157年人口达五千六&
百多万,公元260-28O年,魏、蜀、吴三国人口可能总数才七百六十余万,不及&
原来的七分之一。但也有人认为三国时人口虽然锐减,但应该不会低于1000万,因为有很&
多“部曲”是不计入官方的。&
史书公认仅破一次坑杀江淮难民就达数万口,竟至&江淮间空尽,人民相食&。&
192年,部将李隺、郭汜攻破长安,&时三辅民尚数十万户,隺等放兵劫略,攻剽城邑&
,人民饥困,二年间相啖食略尽&。两年间数十万户人聚居的繁华地区竟然所剩无几,一片&
荒凉。少帝逃出长安后,住处是以<?嗟拿呕В???币率常?矶喽鏊劳局小K婕&
官员出门打柴,往往倒毙在路边。袁绍军队在河北,有时靠桑椹供食。军认在江淮,&
不得不以蚌蛤充饥。更有甚者,曾为人吃人制造理论根据。他说吃不认识的人,就好&
比吃猩猩吃鹦鹉。程昱向提供的军粮中就夹有不少人肉干。全国各地都是十室九空。&
以下是一段人口综述:&
两汉时期汉代的人口调查皆为户数和口数并列。口赋(算钱)是国家的主要&
收入,户赋则指定为、封君的收入。《汉书·地理志》记载了西汉末元始二年103郡国&
户口数总共为户万,口5&767.140&1万。如以为南北界线,北方人口占&
4/5弱,南方人口占1/5强。如以时所置14个监察区来划分,户数超过百万,口数超&
过5百万的有和豫、冀、兖、青、徐五州,都在中下游地区,大致相当今陕西&
平原和下游的冀、豫、鲁和皖、苏的以北地区。人口总数占全国的55%。平&
原人口最集中的是长安附近,密度约达到每平方公里千人,为全国之冠。其次是以&
东平原地区,除了鲁中山地、和滨海地区外,估计也在每平方公里百人&
以上。由此而形成二条人口比较密集的带状地区。东西向的是自京兆(长安)—河南(雒&
阳)—陈留—济阴()—山阳—;南北向的是自——、河东—河南&
——。这种分布显然与交通路线有关。人口集中在、&
和,这无疑是由优越的自然环境所促成的。&
西汉末年的战乱,中原人士开始向迁徙,更远的还到了岭南地区。同时南方经&
济进一步得到开发,人口显著增加>荨逗蠛菏椤たす?尽匪?赜篮臀迥辏140)的版籍,&
全国有户933.6665万,口万。以北人口占3/5,以南占2/5。户数超过百&
万,口数超5百万的有豫、荆、扬、益4州,除了豫州外,其余3州均在,其户数占&
全国的42.2%,口数占全国的37.26%。可见经过了138年,南北人口的分布起了显著变化&
。与西汉末年人口相比,扬州增加了1/4,荆州和益州都增加了一倍。其中增加最显著的南&
阳郡(),人口从194万(尾数不计)增至244万,零陵郡(湖南南部湘、资、潇&
水流域)从14万增至100万,长沙郡(湘、资水中下游流域)从23万增至105万,豫章郡(&
今江西省)从35万增至166万,巴郡(四川东部)从70万增至108万。可见南方人口的增加&
除了北方人口南移外,还由于原来中原王朝势力不及的地区深入开发的结果。而流域&
除了少数几个郡国外,人口普遍减少。而根据各处收集到的材料,人口数如下:&
公元105年&(永兴元年)5325&
公元122年&(延光四年)4869&
公元140年&(永和五年)4915&
公元156年&(永寿二年)5649万&
末年开始,流域屡经兵燹,地区经&
之乱,“长安城中尽空,并皆四散,二三年间无复行人”。“洛阳附近,无辜而死者&
不可胜计”。从洛阳至彭城(今)的黄淮平原上,经和陶谦之间战争,“墟邑无&
&刀锋铁骑&双旦放大招,A级武将限时抢,登陆礼包天天享!无影禁军,荣耀回归,Q币好礼,助力王者之战!
复行人”。除了战争中死亡外,大批中原人民向相对安定的地区迁徙。三辅、南阳人民多&
迁往益州。徐州一带人民多避乱江东。江淮之间十余万户皆渡江而东,“江西遂虚,合肥&
以南惟有皖城”。还有不少士大夫甚至渡海远徙交州。在蜀汉、东吴政权内任职的不少是&
黄河流域迁来的士大夫。此外,还有不少中原人士逃往幽州、辽东,甚至去鲜卑境内。如&
东汉末刘虞为幽州牧,“青徐士庶,避黄巾之难归虞者,百余万口”(《后汉书·刘虞传&
》)。&
三国鼎立局面稳定后,迁往辽东的往往复归故土,而迁往南方的大多定居下来。以后魏&
蜀吴三家为了充实各自统治区内的实力,利用政治手段强迫人民迁居其统治中心的周围。&
如建安末曹操讨张鲁,进入巴东、巴西郡(今川东),劝诱当地人民8万余口迁至邺、洛阳&
;继而曹既平张鲁,迁汉中民数万户以实长安、三辅。曹丕建都洛阳,徒冀州5万户士家以&
实河南。魏灭蜀后将蜀人3万家迁往洛阳和关中。东吴孙权在建安年间连续西征盘居在长江&
中游的江夏太守黄祖,虏掠男女数万口迁至江东。刘备入蜀带去了大批荆州人士,以后几&
次北伐南征,也迁民于成都平原。此外,东汉末年,北方乌桓、鲜卑逐渐入居中原,散布&
于沿边诸郡。匈奴入居汾水流域的就有3万余落。东吴征服山越后,也将越人从山区迁至平&
原,总数约有10余万人。&
经三国时期屡年战争,人口死亡、逃亡、隐匿的数字是相当高的。所以据西晋太康初年&
(3世纪80年代)的户籍,全国仅246万户,1616万口。黄河流域仍占56.72%,长江流域占&
34%。黄河流域集中在可、冀2州,约占全国人口的32.12%。全国郡级人口分布第一位是&
河南郡,即曹魏政权首都洛阳的所在地,有11万户,以下依次为与河南郡接界的河内郡、&
东吴旧都建业所在地的丹阳郡、今冀南与鲁接界的阳平郡、蜀汉旧都成都所在地的蜀郡,&
户数都在5万以上。可见是由三国时代人口迁移的结果。&
而更一步的分析表明:若以亡蜀的人口数计算,当年蜀约九十四万口,魏则有四百四十&
三万口,蜀魏的比率大约为百分之二十一。再以吞吴的人口数计算,吴约二百三十万口,&
若假设前述魏蜀人口不变(因史料考证欠缺,略以三国人口零成长为前提),吴魏比为为&
百分之五十六。三国时期总人口约767万,与上述之值并无太大出入。&
魏、蜀、吴三国人口比较表&
国别&户数(万)&人口数(万)&
吴&52.3&230&
魏&103&443.28&
合计&183.3&767.28&
魏、蜀、吴三国人口比较表蜀国有28万户,94万人,;吴国有52.3万户,230&
万人,,魏国有103万户,443.28万人;三从两点变化得知蜀国每户大约有3.&
4口人,;吴国每户大约有4.3口人,魏国每户大约有4.3口人,四通过比较三国人&
口统计,得知三国中魏国人口最多,吴国其次,蜀国最少。三国的政治经济历史,得知魏&
国是三国中实力最强的,当然也是人口最多的,在当时三国鼎立的局面下,魏国也是最具&
备统一全国的条件。&
事实上三国时期各国的常备兵维持一般都不超过人口总数的百分之十,这也是一个基本&
的规律,只有蜀国例外,却也相差无几,蜀灭时只有二十三万户,九十四万人,只有兵十&
万多一点。吴灭时约四十余万户,二百三十万人,有兵二十余万。&
蜀汉在三国后期军事上比较活跃,但蜀汉发展至后期,人口不足百万。也就是说要用10&
万兵的话,则10个人中要有一个当兵,老幼妇女去掉,只选青壮年,比例要达多少?还要&
不要发展生产?历史上(正史)的诸葛北伐,每次都不超过五万人。此时孙吴有兵23万(&
230万人口)。曹魏有兵50万(443万人口)。魏蜀实力相差悬殊,正史上诸葛亮六出祁山&
的总兵力加起来都没有30万。最多的一次6万,最少的一次万余。蜀国人口不过百万,能拖&
起10万军队都已经很不容易了。所以诸葛亮的最大活动兵力不会超过6万。魏国的西线防御&
兵力在20万左右。(曹真一路近10万,司马懿和张颌领另外10万。活动兵力在15万左右。&
)&
{个人意见}诸葛的北伐,所谓“统一中原,恢复汉室”实际上已经是个口号而已,其&
自己也知道。真正出兵的目的,在垄。此时荆州已经失守,按其所谓隆中对的战略意图最&
后一丝希望也已消失。取垄在战略态势上有所改善,不至困向一隅,坐以待毙而已!历史&
只相信实力,无论是财力、物立、人力,蜀汉已是远远落后于其他两方,只能寄希望于孙&
氏联盟才能得以苟延残喘。但是无疑,统一的重任他们是没份的。&
史书上记载的三国著名大战实际兵力如下:&
官渡之战,曹操”兵不满万,伤者十二三”袁绍”众十余万”;&
火烧新野,认为曹仁兵力至多8千人(无史书记载)。&
赤壁之战,曹操十五六万,孙权五万,刘备一两万.<<三国志>>记载详细。&
夷陵之战, 陆逊统率的吴国抗蜀军:兵力5万。(《资治通鉴》、《三国志吴主传》、&
《陆逊传》均有记载);蜀军的总兵力在7.2万左右(不包括赵云军),其中在夷陵地区作&
战的有5.9万人。战败后,刘备退回永安有2.3万兵防守。&
六出祁山,每次都不超过五万人。
贴吧热议榜
使用签名档&&
保存至快速回贴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三国时期人口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