号令天下的测凶吉读音

春秋的读音 - 春秋的意思 - 春秋的同义词
春秋的读音
春秋的解释
1春季和秋季,常用来表示整个一年,也指人的年岁:~正富(年纪不大,将来的日子很长)。
春秋的同义词
春秋扩展阅读
春秋时期,始于周平王东迁。在内乱和戎族入侵的交织打击之下,前770年,周平王被迫放弃镐京,依仗晋国,郑国等诸侯的力量迁都洛邑。从此周朝王室开始衰弱,周天子号令天下的时代一去不复返。诸侯争霸,大国兼并,大夫专政与夷夏斗争登上舞台。南方都城远离中原的楚国很早就开始称王,之后吴国和越国也称王。但春秋之名是得名于鲁史《春秋》 。孔子将鲁隐公元年(前722)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的历史修成了一部史书 《春秋》,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后人就把这一段历史时期称为春秋时期。也有人认为是鲁国史官的集體作品,唐代史家刘知几首先对孔子修《春秋》发生怀疑,孙觉《春秋经解?周麟之跋》、陆佃《陶山集?卷十二答崔子方书》都有此疑問。石韫玉《独学庐初稿?春秋论》:“《春秋》者,鲁史之旧文也。《春秋》总十二公之事,历二百四十年之久,秉笔而书者必更数十人。此数十人者,家自为师,人自为学,则其书法,岂能尽同?”
中原王朝周朝及蜀帝国开明朝控制地区(春秋晚期)春秋时期,见于史书的诸侯国名有一百二十八个,但比较重要的不过十几个:位于中原今天河南的卫国、宋国、郑国、陈国、蔡国;位于东部今天山东的齐国、鲁国;位于北部山西的晋国,北京及其周围地区的燕国,位于西部陕西的秦国,位于南部今天河南、安徽南部和两湖的楚国,位于东南今天江苏中南部的吴国和位于今天浙江一带的越国。春秋历史上有时还时常涉及虽从属于周朝,但是关系十分疏远,位于西南的巴国,及独立的蜀帝国,现在常被称为古蜀国,春秋时期包括蜀帝国的杜宇时期的晚期及开明朝早期。比较大的诸侯国凭借其实力,用战争来扩充领土,迫使弱小国家听从他的号令,并互相争夺,形成了诸侯争霸的局面。霸,又写作伯,就是诸侯中的老大的意思。春秋时期,除中原王国和蜀帝国之外古汉语史书中涉及的主要国家和地区包括:位于东方山东的东夷;朝鲜半岛的箕子朝鲜;东北的肃慎,东胡、濊貊。北部有山西以北的娄烦,林胡。根据《史記.匈奴列傳》,秦穆公时期西部有西戎八國,即緜諸(今甘肃东部)、緄戎(今甘肃东部)、翟、镕之戎(今陕西北部);在岐山、梁山(今陕西韩城与洛川之间)、泾水、漆水以北有義渠(今甘肃宁县西北)、大荔(今陕西大荔东)、烏氏(今甘肃平凉西北甘宁交界处)、朐衍(今宁夏盐池一带),皆位於陇山(今宁夏六盘山)附近。西羌也是西戎的一种。春秋戰國時,羌人已聚居於今陕西、甘肃、青海一带。秦國向西扩张时曾與羌人发生過战争。西南夷中较大的包括夜郎(在今贵州省福泉县以西至云南省东部地带)、滇(在今云南省中部地带),邛都(在今四川省西昌地区)、嵩(在今云南省保山地区)、昆明(在今云南省大理州)、徒、笮都(在今四川省雅安地区)、厓駹(在今四川省阿坝州一带)、白马(在今甘肃省南部与四川省连接地带)。南方有西瓯、骆越、南越。东南有越国(早期没有臣属于周),这些国家和地区目前大部分位于今天的中国之内。
春秋平王东迁以 后,一些诸侯国经过长期休养生息发展了起来,而王室的力量却逐步衰微,渐渐丧失控制诸侯的能 力。强大了的诸侯,不再对周王室唯命是从了,他们有的蚕食周的土地,有的攻伐别的诸侯国。周桓王十二年(前708),周桓王带了军队去讨伐桀骜不驯的郑国,郑伯不仅敢于领兵抗拒,而且打败了王师,一箭射中了周王的肩膀。这说明,这时周王的地位已经严重下降,只是还保存着天下共主的虚名罢了。前706年,不满自己国大爵小的楚君熊通认为其先祖鬻熊是周文王的老师,有辅佐文王推翻殷商建立周王朝的功劳,只因早死而仅得到子爵,遂攻打姬姓诸侯随国,目的是要求周天子晋升其爵位,遭拒,熊通率兵再次征讨随国(今湖北随州),迫使随侯投降。熊通因此在前704年自称为王(后諡武)。
越国货币齐国最早称霸的是齐桓公。齐是太公吕尚的封国,其历代君主致力于整顿政治,发挥滨海鱼盐的优势,提倡家庭纺织业,发展商业和手工业,使其国力逐渐发展起来。齐桓公(前685-前643在位)继位后,以管仲为相,整顿国政,废除公田制,按土地的肥瘠,确定赋税,设盐、铁官和铸钱,增加财政收入,寓兵于农,将基层行政组织和军事组织合为一体,增加了兵源和作战能力,迅速成为华夏各国中最富强的国家。然后就打起了「尊王攘夷」的口号,多次大会诸侯,帮助或干涉其它国家,抗击夷狄的侵扰,终于在周僖王三年(前679)成为霸主。周惠王二十一年(前656),齐桓公带领八个诸侯国的联军,以优势兵力迫使楚国服从他,订立了召陵(今河南偃城)之盟,其霸业发展到顶峰。
楚国齐桓公死后,齐国出现争夺君权的内乱,力量削弱。楚国乘机发展势力,先后灭了它北边的几个小国,重新把矛头指向中原。宋襄公(前650-前637在位)以抵制楚人北侵为号召,企图充当中原的霸主。但无论从国力和业绩看,宋襄公都够不上称霸。周襄王十五年(前638),楚宋两国的军队在泓水相遇,宋军大败,连宋襄公都被射伤了腿,不久死去。
春秋鼎器晋国正当楚国称雄中原的时候,西部的晋国发展了起来。晋文公重耳(前636-前628在位)曾因「骊姬之乱」,在外流亡十九年,饱尝艰辛。即君位后,他改革政治,发展经济,整军经武,取信于民,安定王室,友好秦国,在诸侯中威信很高。周襄王二十年(前633),楚军包围宋国都城商丘。次年初,晋文公率兵救宋,在城濮大败楚军,成为霸主。
秦国晋文公死后,秦穆公谋求向东方发展,被晋所阻。崤地一战,秦全军覆没,转而向西,吞并了 一些戎狄部族,称霸西戎。
楚国进一步强盛楚国在城濮战后,向东发展,灭了许多小国,势力南到今云南,北达黄河,经济文化发展。楚庄王(前613-前591在位)改革内政,平息暴乱,兴修水利,国力更为强大,竟向周定王的使者询问周鼎的大小轻重。周定王十年(前597),楚与晋会战于邲(今河南武陟东南),大胜。不久,又进兵围宋,晋人不敢去救,于是中原各小国纷纷归向于楚,楚人称霸中原。
弭兵会盟连续不断的战争给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也引起中小国家的厌倦,加以晋楚两大国势均力敌,谁都无法吃掉对方。于是由宋发起,于周简王七年(前579)和周灵王二十六年(前546),举行了两次弭兵会盟,从此,战争大大减少。
吴越发展当中原诸侯争霸接近尾声时,地处江浙的吴、越开始发展。周敬王十四年(前506) ,吴王阖闾以伍员(伍子胥)为大将,统兵伐楚,攻进楚都郢。周敬王二十四年(496前)又挥师南进伐越。越王勾践率兵迎战,越大夫灵姑浮一戈击中阖闾,阖闾因伤逝世。周敬王二十六年(前494),吴王夫差为父报仇,兴兵败越,越王勾践求和,送给吴王珍宝美女西施,自己亲自为夫差牵马。吴王乘胜向北进击,大败齐军,成为小霸。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十年生聚,十年生息,终于在周元王三年(前473) 消灭吴国,夫差羞愤自杀。勾践北上与齐晋会盟于徐,成为最后一个霸主。
据史书记载,春秋二百四十二年间,有三十六名君主被杀,五十二个诸侯国被灭,有大小战事四百八十多起,诸侯的朝聘和盟会四百五十余次。
春秋时代,先后出现五个霸权,史学家称为"春秋五霸":齐桓公,秦穆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
春秋时期,诸侯国君称公、称侯,只有楚、吴、越称王,国君之下设诸卿,二卿、三卿或六卿,其中主持政务的称正卿或上卿,楚国称令尹,亦称相,秦又曾称庶长、不更。卿出征时为三军之将佐。卿之官职,有司徒、司马、司空、司寇等,分掌民事.军事、工事、法事。春秋初期,晋、楚等国开始在新兼并的地方设县,或聚若干小邑为县,或将私家之田分置县。而在边境地区则设郡。郡县之间没有隶属关系,其长官由国君百接任命,只有少数作为采邑赏给贵族。
孝感图农业春秋时期,铁农具较多地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力。许多荒地被开垦为良田,耕作技术由粗放转向精耕细作,农业产量大增。私田增加,井田制崩溃,土地关系向私有化发展。诸侯们不得不陆续实行改革,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而向土地所有者征收田税,自耕农的生产积极性高涨。春秋战国时,由于战争的需要,马的数量增多。中原地区的畜牧业则基本上变了农业的附庸,专门从事畜牧业生产的人很少。
手工业春秋时期,青铜器上的雕镂纹饰趋向细致工整,造型轻巧灵便,出现了错金铭文。存世的吴、越青铜剑,其冶铸淬炼之精,合金技术之巧,外镀之精良,花纹之铸造,皆世所罕见。煮盐、冶铁、漆器等部门发展起来。铁器主要为手工业工具和农具。齐国的丝织品、楚国的漆器等水平很高。一部分工匠成为个体生产和经营者,聚居于城中的「肆」里,边生产边销售。被称为匠师之祖的公输般「鲁班」,就生活于春秋末年。铸造金属货币产生于春秋时期,晋国是最早铸造和使用铸币的地区之一。春秋后期,越国的谷价,每石最贵时六十钱,最贱时三十钱。
税赋春秋时,产生了新的赋税制度。鲁宣公十五年(前594)实行初税亩,国家根据土地面积向田主征收一定的实物税。这是古代田税的开始。鲁成公元年(前590),作丘甲,按土地面积征收一定量的军赋(甲),从而使税和赋合而为一。春秋战国之际,地税的征收已很普遍。秦国于秦简公七年(前408)实行「初税禾」的实物地税制度。战国时,各国税制不一。秦国首先实行户口登记制,并据以征收田地租税和接人头征收「头会」(人口税)。
形成于春秋战国时的阴阳五行之说,将整个世界包括天文都纳入五行体系。「天」不仅以天象,而且还以各种物象来显示「天命」,因此,人们要以各种符应去体察「天命」,改变了以往用民心去体察天命的方法。这些符应显示于「五德转移」。显示于「五行之运」。天象的观察不旦是用于国家政治,特别是异常天象。因为事关「天命」。更是备受重视。春秋战国时期,一些精巧的医疗技术被发明并在临床得到应用。《灵枢.四时汽》记载了中国医学史上最早的腹腔穿刺术。
作为儒家六经之一的《易经》,有很长的形成和发展过程。被后人称为河图、洛书的东西,是烧灼卜骨的表现,是远古先民在长期生活和占卜的实践中感悟出的理性思维和形象思维互相串连、互相渗透的反映。相传伏义氏将其归纳总结,对蓍草反复排列,而画为八卦,将天地间万物的现象都包括于其中,这是原始的易。后来,据说经过周文王将其规范化、条理化,演绎成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有了卦辞、爻辞,人称《周易》。
周易它以简单的图像和数字,以阴和阳的对立变化,来阐述纷纭繁复的社会现象,显示成千上万直至无穷的数字,具有以少示多,以简示繁,充满变化的特点。其所以称为「易」,郑玄解释有三义:一是简,二是变易,三是不易。就是讲万物之理有变有不变,现象在不断变化,而一些最基本的原则又具不会变的,这就从客观世界的辩证发展中抽象出了原始朴素的辩证法。旧说到春秋后期,孔子对《周易》进行解释和论说,完成十翼,即《易传》。这样,《周易》就发展成为一部内容博大精深的阐述宇宙变化的哲学著作。这时的学术思想,可以说是华夏文明的黄金时代。中国人把这一时期称为「诸子百家」时期。
春秋时期的文献
春秋时期保留了大量的文献记载,
当时的世界
希腊人在意大利的伊什亚岛上的皮特库建立最早殖民地。
平王东迁,东周开始。
犹太乌西亚(~前749年)统治时期,其国势转盛。
乌拉尔图萨尔杜里二世即位(~前730年)。萨尔杜里二世曾多次征伐乌尔米亚湖西南的马亚国,两次出征康马汗国。
希腊斯巴达检察官纪年开始
罗马建都城,王政时期开始。
以色列耶户王朝末代王撒迦利亚为沙龙暗杀。
亚述提格拉特帕沙尔三世即位(~前727年),亚述历史进入新亚述时期。他在位期间,实行军事改革,推行募兵制,改革军事技术,对外进行扩张,其国势大振。
约从此年起,斯巴达在国王西奥庞珀斯的带领下,征服美塞尼亚地区,史称美塞尼亚战争。(~前720年)
约在此年,乌拉尔图萨尔里二世与亚述提格拉特拉沙尔三世作战,萨尔杜里二世战败。
犹太埃哈兹即位(~前715年),为抵御以色列的进攻,求援于亚述。
亚述提格拉特帕拉沙尔三世,攻陷叙利亚的大马士革,推罗等城被迫向亚述纳贡。
以色列大部分及阿拉姆全部置为亚述行省。亚述人任命何细亚(~前723年)在撒马利亚为王。
亚述提格拉特帕拉沙尔三世并吞巴比伦,自封为巴比沦王。
乌拉尔图鲁萨一世即位(~前714年)。鲁萨一世统治期间对南高加索进行讨伐。
亚述萨尔玛那萨尔五世即位(~前722年)。前725年,围攻以色列都城撒马利亚及推罗。前722年,撒马利亚为萨尔玛那萨尔所攻陷。
亚述萨尔贡二世(~前705年)。其在位期间,镇压了叙利亚诸部的起义,摧毁了以色列,击败了乌拉尔图。
《春秋》记事由此年开始。
犹太希西统治时期(~前687年)。希西家制定宗教及政治改革,作为复兴戴维盛世计划的一部分。
亚述萨尔贡二世之子辛那赫里布即位(~前681年)。辛那赫里布以武力及外交手段使巴比伦,腓尼基个城邦,叙利亚,埃及,以及小亚诸国臣服。
亚述辛那赫尔布洗劫巴比伦城
希腊雅典执政官从此时起为一年一任,执政官皆从氏族贵族中选出
齐桓公即位,用管仲为相
亚述阿萨尔哈东即位(~前669年)。在其统治期间,埃及、巴比伦、腓尼基诸国摆脱亚述而独立。
亚述阿萨尔哈东远征埃及、占领孟斐斯,自称上、下埃及和努比亚之王。
亚述阿苏尔巴纳帕而即位(~前627年)。此时亚述武力征服已到极点,其版图东接伊朗、西临埃及、北及高加索、南抵波斯湾。
犹太约西亚统治时期(~前609年)。其在位时推行一项完整的政治、宗教纲领,以重建戴维的王国。
希腊希洛人在其领袖阿李斯扥梅尼的领导下举行起义,史称第二次美塞尼亚战争(~前620年)。
齐桓公大会诸侯于葵丘
迦勒底王那波帕拉萨尔乘亚述国势衰弱,将亚述人赶出乌鲁克,占领巴比伦,取得巴比伦王位,建立新巴比伦王国(~前539年)。
罗马老塔克文统治时期(~前578年)。
宋,楚泓之战,宋襄公大败。
晋,楚城濮之战,楚败,晋文公大会诸侯于践土。
晋败秦于崤。
新巴比伦和米底联合攻陷尼尼微城,亚述帝国灭亡。
秦穆公称霸西戎。
新巴比伦尼布甲尼撒二世即位(~前562年)。在此期间修建的「空中花园」,被希腊人列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埃及法老尼科在其边境打败尼布甲尼撒。尼科统治期间,沟通尼罗河与红海之间的运河工程开时动工,并遣腓尼基船只绕航了非洲。
希腊《伊索寓言》产生。
印度早期《奥义书》约于此时成文(~前550年)
印度耆那教的创始人增益生于此年。相传增益30岁出家,苦行12年得道,被称为大雄,获「耆那」(即胜利者)的称号。耆那教因此得名。
新巴比伦尼布甲尼撒二世进攻耶路撒冷。不久,耶路撒冷陷落,犹太王约雅斤及其臣民被掳至巴比伦。
晋、楚邲之战,晋败,楚庄王称霸中原。
雅典梭伦任首席执政官(~前593年),实行一系列重要改革,颁布「释负令」,废除债务奴隶制,按财产将雅典自由民分为四个等级,恢复公民大会,建立四百人会议,创立陪审法庭。
新巴比伦尼布甲尼撒二世攻下耶路撒冷,大肆劫虐,犹太王国亡。许多犹太人在次被掳往巴比伦(犹太史称为「巴比伦之囚」)。期间,逐渐形成了救世主思想,犹太教产生。
罗马塞尔维乌斯.图利乌斯统治时期(~前534年),实行改革。
老子大概生于此时
阿黑们族的居鲁士统一伊郎高原诸部落,并领导波斯人反对米底人的统治。
孔子生于此年。
居鲁士大帝率军攻陷米底都城爱克巴坦那,灭掉米底,建立阿黑门尼德王朝(~前330年)
希腊斯巴达击败歌斯,成为霸主。
印度频毗沙罗(~前493年)开始统治摩揭陀国,定都王舍城。
波斯占领巴比伦城,新巴比伦灭亡。波斯人释放了囚禁在巴比伦的犹太人。
波斯居鲁士大帝远征中亚,遭游牧部落马萨革泰人的围歼,居鲁士被杀。其子冈比西斯即位。
波斯冈比西斯征服埃及,自称埃及法老,建立第二十七王朝(~前404年),或称波斯王朝。
波斯僧高墨塔伪称冈比西斯之弟,夺取政权。冈比西斯死于归国途中。大流士联合部分波斯贵族杀高墨塔,即位为王(~前486年)。大流士在位期间,波斯帝国盛极一时。
大流士改革了波斯帝国后出兵欧洲,进攻斯基泰人,惨败。归途中占领了欧洲部分地区。大流士成为第一个向欧洲扩张的东方君主。
罗马「骄傲者」塔克文专横暴虐,引起贵族与平民的强烈不满,被逐出罗马。
相传罗马公和国建于此时。公和国首脑初称行政长官,稍后称执政官,共二人,由百人团从贵族中选出,其权利均等。
吴国攻楚国,入郢都。
克利斯提在雅典建立民主政治。
马其顿亚历山大一士(~前450年),统一马其顿全境。此时,马其顿与希腊各邦保持密切的联系。
吴,越檇(因「醉」)之战,吴王受伤而死。
罗马平民拒绝作战,带武器离开罗马,史称「平民运动」,贵族迫于形势,只好让步,平民取得选举保民官的权力。
吴王夫差大败越王句践。
波斯大流士以雅典等城市支持米利都为借口,派兵进攻希腊,但由于波斯船队遭暴风之灾,进攻受挫。
大流士第二次派兵进攻希腊。海军横渡爱琴海,在雅典附近的马拉松平原登陆。雅典人在将军米泰雅德指挥下,以巧妙的队形战胜了强大的波斯军队。为希腊历史上著名的「马拉松战役」。
希腊雅典泰米斯扥克利任执政官(~前493年&罗马人与拉丁人订立条约,相互有帮助的义务,互分战利品,相互通商。
印度摩揭陀阿阇世(~前462年)自立为王。摩揭陀开始在印度列国中称雄。
吴王会诸侯与黄池,成为霸主,越王引兵袭吴。
8 月,波斯大军进入希腊本土,斯巴达王李奥尼达率近千人在德摩比利地区给予波斯沉重的打击后,全部战死。9 月,波斯大军进抵雅典,在萨拉米海湾战役中被击败,此为著名的「萨拉米海战」。
希腊雅典、爱琴海诸岛和小亚各城邦组成反波斯的海上同盟,史称「提洛同盟」。
越王购歼灭吴国后,会诸侯于徐州。
春秋时期的成语
耦俱无猜 二五耦 二竖为灾 按强助弱 哀矜勿喜 众口熏天 茵席之臣 以狸致鼠、以冰致绳 以狸致鼠 移风平俗 一字师 修旧起废 相与为一 纤介之失 无立锥之地 托之空言 泰来否往 慎始敬终 塞耳盗钟 画龙不成反为狗 蜂合豕突 蜂房蚁穴 奋笔疾书 而今而后 端本澄源 东向而望,不见西墙 当耳旁风 策马飞舆 诛求无已 玉友金昆 于安思危 因地制宜 一字褒贬 以汤止沸 癣疥之疾 戏彩娱亲 兔死凫举 溯流穷源 宋画吴冶 四书五经 司马昭之心 数不胜数 瘦骨伶仃 瘦骨嶙峋 首当其冲 人不聊生 末路穷途 名垂竹帛 老成练达 焦沙烂石 负老携幼 登高望远 殚智竭力 不教之教 兵不接刃 变容改俗 拜赐之师 版筑饭牛 一辞莫赞 翼翼小心 中流砥柱 视死如归 知我罪我 鹰视狼步 一窍不通 殃及池鱼 哑然失笑 掩耳盗铃 五色无主 习俗移性 兔起凫举 同病相怜 亡戟得矛 贪小失大 舍本逐末 身在江湖,心存魏阙 舌敝唇焦 三豕涉河 穷鸟入怀 秋风过耳 千虑一失 皮里春秋 泣不成声 七擒七纵 千虑一得 民富国强 乱臣贼子 路人皆知 临难铸兵 袂云汗雨 刻舟求剑 乐不思蜀 橘化为枳 举例发凡 金友玉昆 竭泽而渔 挥汗成雨 厚貌深情 涣然冰释 黑白分明 国泰民安 骨腾肉飞 纲举目张 否极泰来 分形同气 反裘负刍 伐性之斧 断烂朝报 砥柱中流 当耳边风 慈明无双 唇焦舌敝 春秋笔法 惩恶劝善 尝鼎一脔 不知肉味 不知甘苦 不赞一词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不以人废言 不相为谋 不同凡响 不偏不党 不念旧恶 不可胜数 不咎既往 薄唇轻言 博览群书 拨乱反正 髀肉复生 必不挠北 比肩继踵 背城一战 按兵不动 按甲寝兵 名正言顺 鲁鱼亥豕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揽名责实 急功近利 户枢不蠹 国富民强 春秋鼎盛 处堂燕鹊 不知轻重 常年累月 苍黄翻覆 不舍昼夜 不能赞一词 [1]已收藏本页面
一份研究报告指出:有接近90%%长得好看的人,名字的最后一个字的读音都是第二声
逗比,大部分人的名字都读一声和二声
如花姑凉,八两金的真名完爆这一理论
我以为大家都是去西天呢
回复 13楼:上辈子去过
11楼莫非见过?
这是什么鬼
最后个字:波
后才能发表评论
你可能喜欢的图片笑话
最受欢迎的爆笑笑话【提问】“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里的“还”读音是?_三国演义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可签7级以上的吧50个
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209,960贴子:
【提问】“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里的“还”读音是?
huán还是xuán?老三电视剧里读的是xuán
Angelababy生子后首现身。
都说中国地大物博无奇不...
吧友:这可能是家乡被黑...
2016年的中国电影市场在...
曝#周立波被捕# 被警察...
三途河畔鬼话生,青梅煮...
一个视频看懂药娘的世界...
吐槽奇葩室友
揭秘郑爽的感情状况。
秀钟汉良的各种吻戏。
2017年主要国产大片 进...
我觉得鹿晗应该炒掉他的...
帝王霸业今日限时充值返利480%,帝王霸业送红将-赵云,更有1000RMB年终大奖!帝王霸业首款竞技性策略大作,坐拥三千佳丽于后宫;重温经典战役,摆布兵法战阵;
没人么。。。
还有xuan这个读音吗?
我记得只有huan和hai的读音啊
   本族长看你骨骼惊奇,天资聪慧,印堂外突,是一个作死奇才。本族长这里有一本【作死大法】只卖十元,小盆友买一本吧。   --来自天之一族客户端
这个字一直读huan,最近几十年才有了hai的读音,至于xuan没听说过
我不知啊—前方带魏兵五十万前来围剿!只见,云长,翼德,子龙带几万残兵准备拼死一战。玄德一马当前回望几万残兵道:死战不休,战止最后一刻拔剑自刎!突然,玄德公马前出现一人,身穿八卦衣,头戴论巾,手握鹅羽扇,胯下机关车,仿佛神仙下凡!此人道:将军无虑,在下帮你退去着50万魏兵!玄德深表怀疑的看着此人。此人轻笑一声,羽扇一挥便将50万魏兵化作尘埃!#[阴险] --来自【隆中】 客户端!
  念xuán,同旋。  蒿里行  选自《集》(1959年版)。  关东〔关东〕(在现在河南省西南)以东的广大地区。有义士〔义士〕仗义勇为的人,这里指讨伐的军阀们。(190)春,关东各地军阀推举袁绍为盟主,联合。当时董卓焚烧抢掠了,挟持汉献帝迁都长安,他自己在洛阳。曹操认为讨伐董卓是正义的行为,所以称讨伐者是义士。,兴兵讨群凶〔群凶〕指董卓和他的部将。。  初期会盟津〔初期会盟津〕最初希望像跟诸侯在会师结盟那样(结成牢固的同盟)。相传周武王讨伐时,跟八百诸侯在盟津(即孟津,现在河南省南)会师结盟。这里是借用典故,表示各州郡的军阀讨伐具有正义性,不是叙写实事。期,希望。,乃心在〔乃心在咸阳〕他们的心里都想跟刘邦、当年攻入秦都咸阳那样直捣。这句也是用典,承上句的意思,表示希望这样。乃,同“其”,指的各路军阀。。  军合力不齐〔军合力不齐〕军队虽然会合到一起了,但是力量不统一。指军阀各有野心。,踌躇而雁行〔踌躇而雁行〕犹豫不前,只是像雁群飞行那样排好了行列。这里用来形容讨伐的各军互相观望,只是列阵,谁也不进攻。。  势力使人争,嗣还自相戕①〔嗣还(xuán)自相戕(qiāng)〕随后不久会盟的军阀就自相残杀起来。嗣还,随后不久,还,同“旋”。戕,杀害。。  弟称号〔淮南弟称号〕袁绍在淮南的弟弟冒称帝号。建安二年(197),袁绍异母弟在淮南(现在)自立为皇帝。,刻玺于北方〔刻玺于北方〕袁绍自己在北方刻了金玺。初平二年(191),袁绍阴谋废汉献帝,立为皇帝,曾私刻金玺。玺,皇帝的印。北方,当时袁绍屯兵(现在河南省一带),在淮南的北边,所以称北方。。  铠甲生虮虱〔铠(kǎi)甲生虮(jǐ)虱(shī)〕将士们穿的铠甲都生了、,形容战争频繁。铠甲,古代兵士打仗穿的护身服装,多用金属片和皮革制成。虮,虱子的卵。,万姓以死亡〔万姓以死亡〕百姓因为军阀混战而多死亡。万姓,百姓。以,因此。。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生民百遗一〕百姓死亡惨重,百不余一。生民,百姓。百遗一,一百个人里剩下一个人。这是说剩下的极少,不是确数。,念之断人肠。  *******  东汉末年朝廷倾危,局势纷乱,军阀连年混战。身处世事动荡的旋涡中,亲历了这一过程。这首诗就是他对事情发展过程的追述,涵盖内容丰富而概括力强,不愧被后人称为“诗史”。诗中先写各路军阀从最初的“由义而动”到最后自相残杀的过程,清楚地表明了他的爱憎;然后诗人的视线由上层军阀转向下面的将士和百姓,揭示长期战乱给将士和百姓带来的痛苦。这种结构安排,自然而然地激起人们对不顾将士和百姓死活的军阀的痛恨,诗人忧心国难、心系百姓的形象也就此定格。  在理解本诗大意的基础上反复诵读,注意读出感情。  〔有关资料〕  《蒿里行》赏析  《蒿里行》,本是庶民送葬时所唱的挽歌。运用这一哀伤的曲调来写乱世人民的苦难、抒发自己深沉的感慨,内容和调式是很和谐的,这是曹操运用旧题乐府的一个特点。  这首诗被人称为“汉末实录,真诗史也”(钟惺《古诗归》)。确实,它反映了自初平二年(190年),关东各郡将领起兵讨伐,直到建安二年(197年)在(今安徽寿县)称帝这八九年间的重大纷繁的历史事变和社会面貌。重点写各路军阀以为名而拥兵自重,争权夺利,自相残杀,形成新的割据局面,从而给人民带来沉重的灾难。  前四句写诸侯起兵,讨伐,以勤王灭贼号召天下。中间六句写军阀为了争夺权势而互相残杀。这六句又可分为三个递进的层次,“军合力不齐”二句,写结义兵之初,已然露出危机;“军合”只是表面上的合,“力不齐”已预示出分裂的危险;“踌躇”二字写尽这些“勤王”的英雄们畏敌如虎,拥兵自重的心理,“雁行”已预示着必然要分道扬镳。“势利使人争”两句,则进一步写出他们之间终于为了争权夺利而很快互相杀伐起来。“帝称号,刻玺于北方”两句则举出其中最典型的例子,袁绍、这两个堂兄弟竟然成了死对头,袁术自己要称帝,大骂袁绍为家奴;袁绍则更阴险,想借用为帝而号令天下。袁绍出身于四世三公的名门望族,当时又兵力最强,其叔父又被董卓所杀,因而自然成了各路诸侯之盟主,在这里举二袁之争,可以概见当时乱世群雄的情形。读了这六句诗,我们仿佛看到这帮军阀从暗斗以至明争,终于打得不可开交的一个历史过程。无怪乎钟惺说曹操“看尽乱世群雄情形,本初(袁绍字)、公路(袁术字)、景升(刘表字)辈,落其目中掌中之矣。”(《古诗归》)“铠甲生虮虱”以下六句,写战争给士兵和百姓带来的灾难和作者的感慨。“铠甲生虮虱”写战乱之长,士兵连年征战,人不解甲,马不卸鞍,其苦可知;“万姓以死亡”写人民在战乱中死丧殆尽,可见战祸之烈。“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用简括的语言描绘出一幅战乱中的凄凉悲惨的图画。从视觉感受上说,弥望中,纵横于野的白骨,是那样惨白;从听觉感受上说,茫茫大地死一样沉寂,没有一点生命的气息,鸡鸣狗吠,这些寻常的庄户声气都不闻于耳了。作者收视反听,自然要痛断肝肠了。作者在写这段纷繁的历史事变时,从大局着眼,从关节处入手,提纲挈领,举重若轻,善于突出重点,使人感到诗人自是站在高处,全局在胸,所以运笔自如,简劲有力。从“史”的角度说,这首诗真不啻就是一首汉末良史。  但这首诗,最动人的还是作者的“诗情”。从情的角度分析,这首诗也是脉络分明的。前四句,可以说写诗人起初的愿望。“关东义士”虽可泛指诸路将领,但我以为主要是隐然自指。曹操兴义兵,讨群凶是其本心,尤其“初期会盟津,乃心在”两句,正可谓是曹操开始追求的目标:他想大家合兵于对构成一种进逼的势态,一旦洛阳得手就可打开进攻长安的门户,就可完成灭贼勤王的大计。这在《三国志?武帝纪》中讲的是很清楚的。中间六句写曹操的失望。他没有料到这些军阀竟然这般卑鄙,因而大有“竖子不足与谋”的感慨,鄙视和痛恨之情感溢于言表。最后六句写曹操的哀伤,他既是伤生民之苦,也是伤自己整顿乾坤宏愿的受挫。从曹操情感发展的线索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以天下为己任,救万民于水火的博大胸怀和深挚情感。这才使这首诗具有“诗史”的艺术魅力。(张家顺)  (选自《乐府诗鉴赏辞典》,中州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三国演义,亚马逊童书店,提供各年龄阶段的优质图书,正版图书,低价特惠!三国演义,首选亚马逊网上书店,支持书到付款,送货上门,30天无条件退换!
通假音就多了,比如自贡鸡柳。
屠的时候怎么不见他心系百姓了?教材的分析者真TM不要脸
百度小说人气榜
贴吧热议榜
使用签名档&&
保存至快速回贴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深圳号令天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