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利用课堂教学的生成性中的动态生成

长度不能超过200个字
教学中意外的精彩往往源于课堂的动态生成
【内容摘要】教学中意外的精彩往往源于课堂的动态生成。向课堂预约精彩应是一线教师的教学追求目标。当新课程改革向我们走来的时候,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讲、学生听,教师灌输、学生机械地接受的那种模式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学生充满快乐的思考、伴随着喜悦的感悟、彰显个性的多元化表现以及教师以高超的教育智慧泰然迎接生成,从而与精彩相约于课堂。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该突破原先“设计”的囚笼,变“设计”为“生成”,善于捕捉动态生成性资源,改变教学的预期行为,重新构建教学全过程,从而让课堂教学涌动生命的灵性,呈现出生机勃勃、精彩纷呈的动态变化的新特点。 &【关键词】预设&动态生成&无法预约的精彩&【教例】人教版九年级语文《故乡》【课堂片断实录】《故乡》第三课时。现在我们正在研讨的是“我”和“中年闰土”见面的那个经典场景。师:“我”和中年闰土的见面可以说是一场经典,然而在这场经典中,“我”的心也始终“悲凉”着。大家想,二十多年不见的好朋友终于见面了,一般会是怎样的情景呢?生七嘴八舌:激动。拥抱。高兴得一拳打过去,饭店喝酒去。(皆大笑。)师:可是“我”和中年闰土又如何呢?请同学们仔细阅读54到61自然段(即由“一日是天气很冷的午后”到“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揣摩语句的意思,然后我们来交流一下阅读心得。一二分钟后有同学举手。生1:那段关于中年闰土的外貌描写给我印象最为深刻。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衣服也很薄,而且不停地发抖。手也是又粗又笨而且开裂了。师:这体现了什么?生1:他很穷。师:是的,他很穷,很苦,来看老朋友,他该把最“高档”的衣服拿出来了吧?可是他依然全身衣不足以保暖,窥一斑而见全豹,由此亦可见什么——生全体:农村生活日益穷困了。师:是啊,而这一切,又怎能不令我“悲凉”呢?生2:59节给我的印象很深刻。特别是闰土“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描写得很细腻,感觉好像就是这样。(我心里一喜,“动态生成”的机会终于来了。)师:闰土动着嘴唇,想说什么?为什么他最后分明地叫出来的不是“迅哥儿”,而是“老爷”?让我们来揣摩一下此时闰土的心理活动。生3:闰土先是很激动,但他又马上想到:现在我是个普通的农民,而“迅哥儿”在外面工作,是“老爷”,不能再这样平等称呼了。师:“平等”这个词说得好。生3:我想在中年闰土的心中一定还会藏着对“迅哥儿”的那份真挚的感情,他的“欢喜”是两个好友之间久别重逢后最普通最珍贵的情感流露。而“凄凉的神情”可能是因为有些人经历了太多太多的磨难后,磨难就会成为习惯,而“凄凉的神情”,正是闰土的习惯。师:当“磨难”已成为习惯,唉——“故乡”真的是日益萧索了。生4:我发现后面闰土说“老太太真是……这成什么规矩”,说明当时闰土在想按规矩“我”该叫什么。师:真机灵啊!前后联系阅读是很好的方法。那么,闰土口中的规矩又是指什么呢?生异口同声:等级观念!(我估计他们事先都看过参考书,不过我还是很高兴,这个难点就这样轻易解决了。)师:是啊,根深蒂固的封建等级观念堵住了闰土的嘴,他再也不能那样亲热地叫自己的昔日好友了,他只能恭敬地叫一声“老爷”,这又怎不令渴望淳朴和谐的人际关系的“我”心生“悲凉”,乃至几乎有打了个“寒噤”的感觉呢?(我正为自己机智的小结得意,突然又有一个同学举手。正是我们班思维最活跃的彭。我示意他发言。)彭:老师,我认为闰土之所以叫我“老爷”,不是因为“封建等级观念”什么的。(说到这里,他停下来看着我,期待我的鼓励。而我竟一时语塞:这个问题早就已成定论,难道还有别的说法?他要是挖空心思说出什么歪理论来我该怎么应付?要知道这可是个总是“浮想联翩”的“文学青年”啊。环顾课堂,竟发现同学们都一下子精神振奋了似的,满怀期待地等着的彭继续发言。我无奈,我不能违背“民意”啊。于是我只好受了逼迫似的接住这个“意外”,发狠地说:那你说是为什么?)彭(侃侃地,一步一个圈套):“我”和中年闰土二十多年没见了是吧?(是)闰土的衣服穿得很破旧是吧?(是)他们见面的时候彼此之间有一段距离的是吧?(是)这时候我看着闰土,闰土也看着我是吧?(是)课文第55节说我看闰土感觉“但又不是我记忆上的闰土”了是吧?(是——回答这个“是”的时候同学们也随声附和着,而我早已郁闷得不得了了)当“我”仔细观察对面的闰土的时候,对面的闰土应该也正观察着“我”吧?(是)那么按常理推断,中年闰土看“我”的时候,感觉应该也是“不是我记忆中的迅哥儿”了是吧?“我”的穿着打扮至少应该像个体面的知识分子吧?(我恍然大悟他要说什么,他又得意地看着我。)彭:所以说,任何人在那种情况下都不会用儿时的称呼去称呼对方的。他只能选择一个最合乎当时规矩的称呼。(他像总结陈词完毕般自己坐下了,然后在那里激动地涨红着脸。乍听之下,我觉得他说得太有道理了,是啊,怎么我们一直都被那个所谓的“封建等级观念”牵得团团转?但转念一想,难道他说的才是真相?才是唯一的原因?一下子我不知道怎么回应他的发言,而同学们也被他的话所吸引,教室里顿时议论开了。)师(愣了几秒,终于想出一个缓兵之计):同学们可有类似的生活体验?(一语既出,教室里议论声猛然响亮了不少。)生5:两个人,从小青梅竹马的,但后来一个人做了大官,另一个人就不敢叫他小名了。生6:我这次回家去,碰到我小学时候的一个好朋友,我们从小学毕业就没有再见到过,原来我们很好的,可是这次见到好像也没有什么可说的,随便说了几句就走开了。生7:我也是这样,我现在回家去,都不去找以前的同学们了,好像有很多地方都无法交流了师(感觉同学们的生活体验毕竟和课文所述有点区别)生8:第70节,“我问问他的景况”这句,见面问问他最近怎么样了等等这只是客套话。生9:第72节,闰土“沉默了片时,便拿起烟管来默默地吸烟了”,闰土已经没什么话可对“我”说了,也说明了两人之间因为分开时间太长,所以无法很好沟通。生10:老师,第76节中说:“夜间,我们谈些闲天,都是无关紧要的话。”我觉得朋友之间说话就是“谈闲天”,为什么作者却说这是“无关紧要的话”呢?(我脑子里一激灵,怎么又是一个新问题?忽然又激动起来,这句子冷静写来,但真的有很多意思在里面呢!学生的发现真有眼光!)师:问得好!同学们看看第76节,“又谈些闲天”,“无关紧要的话”,这些还是因为“时间”造成的隔膜么?你从这些语句中读出了什么言外之意?生11:“我”渴望和闰土谈一些“要紧”的话,可是总是谈不到一块儿去。师(追问生12):你认为怎样的话是“要紧”的?“谈不到一块儿去”,话不投机,往往是什么方面出了问题?生11:嗯,我也说不上来,总觉得应该是有共同语言的,令人激动的。可以有美好的回忆,也可以讨论将来。至于话不投机——那应该是两个人的思想不同吧。生12:我也感觉他们的思想观念不一样了。“我”是有新理念的知识分子,而闰土却满口“老爷”,还选了香炉和烛台,这也是“我”所不赞同的。生13(可能是受生12的启发):老师,我还发现下一句话说:“第二天早晨,他就领了水生回去了。”我看前面写少年闰土的时候他们两个人分别时都是大哭着不肯分开,可是现在却很平淡。师(又一次激动):你的阅读真是深入!对啊!少年时分手都是急得大哭,而这里却什么都没有了,连一声“再见”,鲁迅都吝啬。结合刚才的讨论,我们不妨再深入思考一下,两个人之间的隔膜,除了时间因素外,还有什么原因呢?生14(这是班里的才女):我认为在这些平静的文字下,其实涌动着一股激情。两个好朋友,多年不见,现在终于相见,把酒言欢,那是嫌漫漫长夜都太短暂的。可是他们竟然“谈的都是无关紧要的话”。鲁迅在这一段中几乎是轻描淡写就把本该十分激动的一个夜晚一笔带过了。而在这些叙述的背后,我们可以看到,“我”回到故乡,是多么渴望再见到一个活泼机灵,对生活对自然都依然充满了热爱之情的闰土啊,可是这一切都不见了!找不回来了。我们之间只能说些“无关紧要的闲话”。而这些所谈的都不是我心灵需要的,都不能给我精神的慰藉,都不足以抚慰我“悲凉”的心绪,“我”和闰土的心灵已经有了距离。所以我很失望,很失落。我相信,在闰土走的时候,“我”一定是在背后目送着他远去的,但心里是说不出的“悲凉”!(才女不愧是才女,说话也颇有鼓动性,大家情不自禁为她的长篇演说鼓掌。我也被感染了,觉得课堂讨论进入了一个新的层次。)师:现在,同学们发现了不少有价值的问题。设身处地的想一下,“我”和闰土的前后相见,其类似情境,不也仍然发生在现在的现实生活中吗?但同学们刚才所说的自己的生活体验和小说中的情况还是有点区别的。人与人之间的隔阂,随着时间的流逝,可能越来越深。我们继续进一步来探讨“我”和闰土之间的“可悲的厚障壁”的形成原因。(学生一下子又有些茫然,可我这次已经有主意了,看来,问题的解决还是要依靠文本。)师:请同学们再从文章中去找找,看看鲁迅在接下来的文字中对闰土的描写是强调“时间”带来的隔阂还是——生15:我看到第62节中“他回过头去说,‘水生,给老爷磕头。’”闰土要是没有封建等级观念他是不会这样的。生16:闰土还说“这成什么规矩。那时是孩子,不懂事”,说明他认为叫“老爷”是规矩,这种等级是不能乱的。生17(带着慧眼独具的喜悦):老师,我发现第68节中“母亲叫闰土坐,他迟疑了一回,终于就了坐”,好像电视里皇帝赐坐什么的,坐一下又怎么啦,“我”又不是什么高官,闰土竟然还要迟疑,这充分说明了他心中的封建等级观念已经强到迂腐的地步了。师:你这个发现很有价值。这么多证据都说明了什么?结合刚才这一系列的讨论,我想我们可以做个总结了。彭,还是你来说说看。(彭又涨红着脸站起来,他刚才一直听着,没有参与发言。)彭:我现在还是认为一开始闰土看到我的时候,是我身上的知识分子的气质镇住了他。不过,闰土在文中口口声声叫“老爷”,的确是封建等级观念在作怪,我想是两者兼而有之吧?师:我很欣赏你的学习态度。你的发现给我们的讨论带来了新的境界。“我”和闰土的隔膜,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隔膜。这种隔膜,也就是文中所说的“可悲的厚障壁”的产生,固然有时间的因素,但更令人悲凉的则是由于生活的日益穷困以及封建礼法秩序给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带来的伤害。由时间造成的生疏感还可以慢慢弥补,感情还可以继续培养。但如果我们之间的人际关系是建立在不平等的基础之上,那么这种关系就可能会扭曲了我们纯洁的心灵。就像刚才我们同学所说的那样,同学中有谁做了大官,便都不敢叫他小名了,都要称呼他什么局长主任的,否则便不合规矩,否则便可能使局长主任之类的不满,这其实不也正是封建礼法制度的余威吗?同学们,经典就是经典,我们通过自己的眼睛又发现了它的现实意义。我希望我们同学毕业以后再次见面,依然是心灵相通的好朋友;希望我们之间的关系永远和谐美好。好吗?生(全体):好!&[案例反思]这个案例,促使我对“课堂教学中的非预设生成有了一些思考。首先,我们应该转变观念,泰然迎接动态生成我们知道,课堂上,为了不影响课时的教学进度或教学任务,为了防止非预设生成让自己在课堂上下不了台,就会不知不觉地采用多种手段,包括语言、眼神、脸色以及课堂的纪律教育等,对学生的非预设生成采取漠视的态度。这样就使课堂教学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程式,处于封闭的状态。“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布鲁姆)。叶澜教授在进行“新基础教育”探索性的研究时,也提出“一个真实的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及多种因素间动态的相互作用的推进过程;由于参加教育活动有诸多复杂的因素,因此教育过程的发展有多种可能性存在;教育过程的推进就是在多种可能性中作出选择,使新的状态不断生成,并影响下一步发展的过程”。因此,我们应该以发展的眼光来看课堂教学,卸下包袱,告诉自己:某一节课的教学任务完成与否并不影响学生的整体发展,课堂教学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的素质,这是学生发展也是教学发展的根本后劲。“生成”是新课程倡导的一个重要教学理念,“生成”对应于“预设”。预设与生成是教学过程中相辅相成的矛盾统一体。预设显示了教学的计划性,生成显示了教学的灵活性。传统的课堂教学,常常只有预设而不见生成。教师期望学生按教案设想做出回答,不要“节外生枝”,否则就努力引导学生得出预定答案为止。新的课程标准指出,教学不应是预先设计的教学方案执行的过程,而是持续生成教学内容的过程。它应该突破“预设”的樊笼,变“预设”为“生成与建构”,引导学生在“生成”中建构属于自己的认知结构。在上面这个案例中,一开始大多数学生就依赖于现成的解读结果,所以人云亦云。而彭就是通过想象“我”和闰土相见的情景,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进行思考,因而感觉闰土称呼“我”为“老爷”应该来自于长期分离带来的陌生感,这就和教师的权威解释发生了冲突,“意外”也就自然生成。&从预设与生成的关系看。预设与生成是教学过程中相辅相成的矛盾统一体。课前预设决定着教学活动的预期价值和基本走向,体现着教学活动的目的性和计划性。而生成则不然,它常常是在达成预设性目标过程中,由于偶发的教学情景,在一闪念间所引发出来的某些值得思考的问题。生成决定了它只能根据教学过程中所偶然突发的教学情景来因势利导,即兴生成,它具有灵活性和辅助性。因此,预设制约生成,生成丰富预设;预设因生成而深刻,生成因预设而精彩;最优化的教学常常是预设与生成相统一。因此,生成离不开预设,预设是为了更好的生成;如果说生成是教学追求的一种境界,而预设则是实现生成的必要途径。生成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特点。没有预设的生成是往往是盲目的,低效的,甚至是无价值的。不承认课堂教学的生成性,对课堂教学进行过度预设,不允许课堂教学出现任何意外、“错误”,这样的课堂就会缺乏弹性和活力。正确的认清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我们就可以泰然迎接动态生成了。在这个案例中,由一个学生的“偏见”开始,教与学就都具有了一定的挑战性,课堂气氛也就随之高涨,更多的学生就情不自禁地抛弃原先依赖的权威解读,转而寻求自己的解读方式。在这样的氛围中,教师再引导学生不断地反思文本和自身的生活体验(这里教师的引导切忌空对空,应该充分利用文本资源),从而也就有了学生的激情演说和更多学生的个性化发现。而这些发现在没有“生成”之前是几乎不可能被“发现”的。因为学生根本没有这份参与文本意义生成的冲动。正是“意外”的“推波助澜”,使《故乡》这原本似乎远离学生的文本真正成了学生积极探寻、发掘、充实的意义之源。学生的视界和文本的视界交融在一起,就使《故乡》终于具有了非同寻常的魅力。很多学生因此有了亲近鲁迅的作品的欲望。学生也就在这样的过程中充分享受了阅读的乐趣。其次,要充分进行预设,为动态生成提供可能性“动态生成”这个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的基本理念,对建构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课堂教学新形态,无疑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在这一理念的感召下,就有了课堂教学“无法预约的精彩”,于是关于“动态生成”的课堂成为一种时髦的追求,于是也就有了众多一线教师的困惑:追求“动态生成”的课堂是否就不必进行教学预设或淡化教学预设呢?诚然,“动态生成”作为一种理性化的追求,对改革课堂教学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但任何一种理论的应用,必须具备和其相适应的环境和条件,才能显示其先进性和实效性。从目前一线广大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的基本素质及教学资源的开发能力等实际来考虑,我们觉得做好具有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预设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课前预设决定着教学活动的预期价值和基本走向,体现着教学活动的目的性和计划性。成功的教学活动离不开教师精心的设计、组织和实施,一些优秀教师的教学之所以效果显著,根本的原因在于他的教学预设总有精妙之处和亮点,能够唤起学生的共鸣和兴趣。动态生成的课堂,并不是不要预设,而是应该从生成与建构的实际需要出发,要求教师的备课是建立在充分预设的基础之上设计的弹性教学方案。不同的课堂,不同的学生都会存在不确定性的情况发生。每种情况应如何处理,如何才能做到有效地回应反馈,教师需要有运用和提升自己的教育智慧,在课前尽可能地把它们估计到。如果没有高质量且富有弹性的预设,就不可能有精彩的生成。许多成功的案例都表明,越是准备充分越是能够预设好,也越是能够生成好。反之,越是仓促、草率、过于自信或备课前教师必须熟悉学生,并深入地了解学生,只有这样才能关注学生的主体性。我们知道,课前设定越多,课上学生的自由空间也许就越小。受传统教学的影响,我们在设计时往往喜欢面面俱到。教师如何问,学生如何答;什么时候小结,过渡等等,环环相扣,不知不觉间给自己和学生来了个五花大绑!因此,我们在教案设计的时候,不妨为学生的主动参与留出时间和空间,为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创设条件。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我们的教学预设也必须呈现新的形式和块状的立体结构,这就要求教师教学预设时必须充分考虑会出现哪些情况,每种情况如何处理,并事先作出相应的教学安排,要求教师形成“弹性化”方案,这种方案,不要过于具体和详细,要给学生留足自主自由思维的空间。同时还要注重教材自身资源的开发,注重该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与整合。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做到因势利导,有的放矢,及时捕捉学生的疑问、想法、创见等精彩瞬间,我们的课堂才能浪花闪耀,高潮迭起。第三,及时捕捉信息,智慧处理,努力实现动态生成。教学过程是一个生成性的动态过程,有着一些我们无法预见的教学因素和教学情境。因此,教学中经常会有与课前预设不一致甚至相矛盾的意外情况发生,这些意外,或许其中就蕴含着许多有价值的教学资源。如果教师能够捕捉课堂上随时出现的动态课程资源,就可以实现“无法预约的精彩”。面对学生富有价值的课堂提问,教师能够随机应变,及时改变预设的程序,创造性地组织教学,这既是对学生发现的肯定,更是尊重学生的表现,这样的教学真正使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人,反映了课堂教学的真实自然。真实的课堂是能够如实地反映学生学习情况,在如此丰富多彩的课堂中难免会出现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联想”与“推测”,作为“新课标”实验教师,应发挥自己的教育机智捕捉、判断课堂教学中生成的、变动的各种有价值的信息,努力地将活的教育资源成为课堂教学中的“高潮”。课堂上,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的信息,并通过不断处理信息来提高自己的教育智慧,同时,以自己的教育智慧有效地推进课堂的生成。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一定会遇到很多没有想到的“可能”,这时教师怎样发现学生回答中富有价值和意义的、充满童趣的世界呢?除了善于倾听,教师必须要有较好的语文素养,必须深入领会“语文课程标准”,必须研究教材,把握目标定位。这样才能对所有的“可能”加以甄别、筛选。动态生成是建立在对教材深入的解读和对学生的准确分析的基础上;是取决于教师是否具有捕捉、判断、选择、组织的意识与能力;是运用和提升教育智慧的体现。对于学生所呈现资源的可能性我们无法一一估计,也没有一定的解决“不确定”情况的方法可套用,但我想,我们只有以开放的心态,不断学习、不断尝试、不断反思,努力的倾听、理智地对待每一个课堂生成的学生资源,方可推进教学和促进教学的“过程生成”。第四,加强实践的反思,&培育教学智慧教学是一门实践的艺术。这门艺术需要理论的指导,但更需要在理论指导下的实践磨砺。因此,我们应该强调自身在实践基础上多做充分而深刻的反思,在反思的基础上积累经验。善于反思、经验丰富才能在课堂教学中从容不迫、游刃有余地处理教学中的一些突发事件,并把这些突发事件生成为重要的教学资源共享源,产生意想不到、预设不到的教学效果。科学而艺术地把握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需要高超的教学智慧。在理论指导下大胆实践,在实践基础上进行经常和深刻的反思,在反思基础上积累经验并最终形成教学智慧,再以高超的教学智慧来把握和处理复杂多变的教学情境和问题,是教师专业成长和教学艺术形成的必然逻辑。很难设想,一个没有智慧、缺少灵气、只会照搬教条的教师,他能够科学地预设并艺术地生成。实践也好、反思亦罢、理论也好、经验亦罢,如果不以培育和增长教师的教学智慧为旨归,终究是缺少方向,至少会付出更多的时间与经历。&如果有了这样的教学底蕴的积淀,课堂上面对多姿多彩的生成因素,我们就能泰然地迎接,并加以智慧的推进,我们就能果断地放弃预设的教学程序,巧抓生成契机,从而迎来了未曾预约的精彩。“生成”其实也是可求的。教师的备课再怎么深入也总是会有盲点,这时,“生成”往往就是我们所需要的。而“生成”应该是可以追求的,它不仅需要教师从权威解释者向平等对话者转变;也还需要教师锲而不舍地培养学生在阅读中充分运用想象、质疑、批判的能力。在这个案例中,如果没有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平等交流,学生也就可能没有这样的勇气提出自己的见解,也就没有这样的兴趣一再地表达自己的新发现。当然,学生的质疑能力也不是一次两次“意外”就可以造就的,这更需要长期的努力。而当有一天,学生能自由地在课堂上“生成”一个又一个令我们欣喜的美丽的“意外”,就轮到我们教师来享受波澜起伏、意趣横生的阅读教学了。而真正到了那个时候,也许这样的“意外”也就都在我们的意料之中了,学生的潜力是无穷的,难道不是吗?&【参考文献】1.东山县埕英小学,&何惜春主编,《课堂动态生成例谈》2009年11月&来源:东山县教育网2.王德俊、王格奇编著&&&《新课程教学设计》,辽宁师大出版社2002年5月第1版3.施良方著《学习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5月第1版4..叶澜&&《重建课堂教学价值观》&《教育研究》&2002年第五期5、佚名,《试论课堂动态生成》6、李世海/高兆宏/张晓宜著《创新教育新探》
您可以在这里发表评论...
谁看了这篇日志如何利用信息技术课堂中的动态生成资源(一)
如何利用信息技术课堂中的动态生成资源(一)
失之东隅,收之“东隅”-----如何利用信息技术课堂中的动态生成资源 金小平
【摘要】本文通过对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生成性资源流失”现象的例举,合理运用一些对策来利用动态生成的资源,以谋求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信息技术 利用& 动态& 生成资源
叶澜教授在《新基础教育》提出:“课堂教学蕴含着巨大的生命力,只有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的发挥才能真正有助于学生的培养和教师的成长,课堂才有真正的活力。”由于学生的差异,教学过程中会出现学生的疑惑,会产生认知的误码区,也会出现创新的思维火花,这些在教学过程中生成的种种信息都可能会打乱我们预设的教学任务和教学进度。
一、现状扫描
&随着课改的推进,信息技术教师课程资源意识逐步增强,能自觉利用文字资料、网络等素材资源,但对一些非预期的信息却不太重视,尤其是信息技术课堂中的生成性资源流失现象极为普遍。
1、视而不见、熟视无睹
&[案例1] 在“EXCEL数据处理”公开课上,一位老师在讲电子表格Excel第一课时,讲到“Excel的文件就是一个工作簿,一个工作簿由多张工作表组成,最多系统默认的每个工作簿有3个工作表,用户可以插入更多的工作表,但每个工作簿最多只能设置255张工作表”……其中有一个细小的声音传出“我发现不止有255张工作表,我已经创建到258张工作表了”。(教科书上提到的是255张)老师对这一学生的话没有做出任何反应,而是按照其教学设计仍旧讲解这些工作表的特征。&& [评析] 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认知经验,说出教材中没有提到的知识,本应是很好的生成性资源,教师却视而不见,任其白白流失。如果教师能够很好地利用这一生成性资源,进行因势利导,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而且将教科书中的知识与现实联系起来,也有助于培养学生探能力。但是教师忽略了这一契机,仍按照教案引导学生展开课程活动,生成性资源转瞬即逝。
2、课上问题,课后解答
&[案例2]课上,老师讲excel数据公式(如下图所示)时说:“我们利用单元格和填充柄,可以快速计算出总分。这时
一个同学举手说:“老师,其实我用
=55+67+88+76也可以得出结果。”
主讲教师看似有些“尴尬”,但很果
断地说:“这个问题很复杂,咱们下课再讨论吧。”
&[评析]当学生提出一个与教师备课思路不一样的看法时,一些教师通常会说:“这个问题提得很好,但是由于时间关系,这个问题我们还是留在课后再讨论吧。”如果教师真是发自内心地想着课后再与该学生讨论,这也可算做是对课堂生成性资源的课后开发。可是很多教师一下课就忘了这一回事儿,甚至当时说出那句话本身就是为了搪塞。如果教师常常这样课后不解决学生在课堂上的问题,久而久之,学生也就会失去发现问题和表达不同想法的兴趣和热情。
3、一味欣赏,不作讲解
&[案例3]一次公开课上,教师授课的内容是《flash的应用》,要求学生做一个关于“绍兴一日游”的简单动画,在下课前五分钟,是作品欣赏分析阶段。该老师选了一位学生的作品展示,但是发现该同学交上来的作品里只有一个简单的图层,在测试影片时,图片是静止的,老师马上关闭该作品,并说:“我们来欣赏另外一个学生的作品吧。”
&[评析]从上述案例,我们不难发现,教师希望学生的作品应该成功的,完美的。当发现错误作品时,教师没有对学生错误的生成性资源进行辨析与利用,从某种角度上说,还会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
&二、合理利用动态生成资源,生成精彩课堂
&上述例举的一些案例基本上在各种公开课上都会出现。因为课堂教学千变万化,教育对象差异明显,再完美的预设,也不能预见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所有情况,往往还会产生一些意料之外而又有意义的信息材料,即“动态生成”。如果教师能运用敏锐的目光和智慧的头脑及时捕捉并有效利用这些动态生成性资源,会让课堂教学峰回路转,柳暗花明。
&那么,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如何利用动态生成资源呢?下面我以教学片断为例从三个方面简单谈一谈。&&&&&&&&&&&&&&&&&&&&&&&&&&&
1、将错就错、因势利导
在信息技术学习的过程中,由于受到种种因素的影响,学生总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这些错误,也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教学资源。只要我们善于发现、挖掘并运用这些形形色色的“错误”,将会给我们的教学带来勃勃的生机和活力,将会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因为“错误”也有其独特的“精彩”之处。
&教学片断:在教学《flash的补间动画》时,我让学生娄瑜在演示操作,并通过大屏幕显示,该同学很顺利地做到第3题,当他做第4小题时,我发现他插入的不是元件“背景”,而是位图“背景.jpg”(尽管在画面上看上去一样,当时我想立即纠正他的错误,但是想到“错误”是一种经历, 最好不要直接指出),做第5题时,他想给实例设置Alpha属性时,却发现属性框里没有该内容。该学生看着题目,自言自语:“我以前的操作也是这样的,今天怎么不行了?”下面有同学也开始小声议论(这时,作为课堂调控者,我想要引导学生多观察、多思考、多比较,让“错误”逐步浮出水面。而且学生往往对自己的隐性错误有很大的兴趣,找到错误后也会很兴奋,教师可借此机会让学生积极开展自我反思。)
下页更精彩:1
本文已影响人
如何利用信息技术课堂中的动态生成资源(一)相关推荐
[如何利用信息技术课堂中的动态生成资源(一)]网友评论
<div class="ds-thread" data-thread-key="370855" data-title="如何利用信息技术课堂中的动态生成资源(一)" data-image="">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生成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