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常用的常用写作手法法有哪些诗歌和现代文的常用写作手法

写景状物是古代诗歌中常见的内容之一,作者通过描写景物,可以渲染气氛,抒发情感,深化中心,推动情节发展.欣赏诗歌,除了读懂字面语意,提升思想素质和审美情感,还要关注诗人用语言写景状物的形式与技巧.描写手法主要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高考常见的描写鉴赏角度主要有以下六种:(1)侧面描写―――衬托如元代王冕的《白梅》: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风起,散作乾坤万里春.这首诗突出了梅花耐寒,清高,报春的特征,主要运用了衬托,对比的手法,衬托是通过描写甲来使乙表现得更突出的方法.衬托分映衬和反衬.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就是用天台之高映衬天姥之高的,《琵琶行》中写江中之月&唯见江心秋月白&衬托琵琶声的引人入胜,&别时茫茫江浸月&衬托人物凄凉的心情.《项脊轩志》中用&万籁有生&来反衬&庭阶寂寂&的.(2)各种修辞手法如辛弃疾的《摸鱼儿》:淳熙已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为赋.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词的上阕,作者在借景抒情过程中所运用的主要修辞方法是设问和比拟,诗文中运用修辞手法,大体和其他文体中的修辞作用一样.学生要善于发现修辞手法,并说明作用.如比喻为更形象生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比拟是把事物人格化(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反问为了强调(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夸张是为了强调和突出(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对偶是为了增强诗词的音乐美,表意凝炼,抒情酣畅,增强诗歌外在形式美(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在古代诗歌中,借代,通感等都是常见的修辞手法,学生应加以注意.尤其注意比喻,比拟的区别(比喻注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性,比拟注重化无情为有情),借代是用事物相关的东西来代替该事物,如部分代替整体(帆可代船,羽林代士兵),对偶与对比的区别(对比主要是意义内容的相反或相对,而不管结构形式如何;对偶主要是结构形式上的对称,要求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或相似),还要注意多种修辞手法的综合交叉运用.(3)正面描写―――动静结合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颔联描写皓月当空,青松如盖,是静景描写,山泉清冽,流泻山石之上,是动景描写.山泉因雨后水量充足,流势增大,从石上流过,淙淙有声,以动衬静,反衬出山中的宁静.诗人描写景物非常注重景物动态与静态的相互映衬,可以动静结合,也可以以静写动,以动写静,以动衬静.动静的结合往往和衬托相关.比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遥看瀑布挂前川&写出了遥看瀑布的第一眼形象,像一条巨大的白练挂在山间,&挂&字化动为静.再比如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用花落,月出,鸟鸣突出了春涧的幽静,王籍的《入若耶溪》&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也是以声写静,以动衬静.&山舞银蛇,原驰蜡像&是以动写静.(4)正面描写―――虚实结合如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摧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词中&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设想别后的情景:一舟离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柳梢,想像中别后的凄凉景象倍增眼前断人肠的离愁.诗歌中,&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虚&是想象的情景.二者互相联系,互相渗透转化,可以达到虚实相生的境界,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例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就是用想像中美好的仙境.欧阳修的《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上阕写实,通过初春景象反衬&行人&的离愁别绪.下阕实虚,&行人&想像妻子凭栏远望,思念&行人&的愁苦之景,从而将离愁别绪抒发得淋漓尽致.李煜《虞美人》&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雕栏玉砌&&故国&是回忆中的景物.姜夔《扬州慢》中的虚景&春风十里&,实景&尽荠麦青青&,昔盛更显今衰.想像是虚写的关键,虚是为实服务的.(5)正面描写―――色彩的渲染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作者突出了刚抽新芽的柳枝,成双成对的黄鹂,自由自在的白鹭和一碧如洗的青天,四种鲜明的颜色新鲜而且明丽,构成了绚丽的图景.色彩的渲染可以传达出愉快的情感,也可以反衬思归的感伤,如杜甫的另一首《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就是浓彩重墨渲染了一派怡人风光,山青翠,花红艳,鸟翎白,碧波绿,景象清新,赏心悦目,却是为写下文勾起漂泊的伤感作铺垫.白居易《忆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是通过红日映花衬水增加了色彩的明亮度,追忆江南美景的;骆宾王的《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鹅洁白的羽毛浮于绿水之上,红掌拨动,绿水泛波,红,白,绿三色对比有寒有暖,鲜明而协调,在蓝天,白云之下,在绿草如茵的碧水,清澈见底的池塘边,&白毛&与&绿水&比美,&红掌&与&清波&争胜,多么绚丽的画面,多么富于童趣和生活气息.真可谓状物如在目前.
tanx_s.src = "/ex?i=mm_709_";
tanx_h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head")[0];
if(tanx_h)tanx_h.insertBefore(tanx_s,tanx_h.firstChild);
&&&&&&&&&&
聘教网--中国最大的教师招聘网站 微信号:pinjiaowang
京ICP备号-1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创新设计】学年高中语文 散文2单元写作规划(三)表达交流综合运用多种表现手法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ppt18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免费全文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文档加载中...广告还剩秒
需要金币:100 &&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NO1.写作指导 NO.2示之以范 NO.3即学即练 单 元 写 作 规 划
表达交流?综合运用多种表现手法
散文一般分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和哲理散文。下面从这三个角度浅谈如何运用多种表现手法,让文章摇曳多姿。 一、叙事散文 1.穿插丰富法。即在叙述事件的过程中,插入一些相关的情节,使文章的内容更加丰富。 2.感悟升华法。即在叙述原委、铺垫蓄势的基础上抒情议论,揭示感悟,升华主题。 此外,还可以用对比 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生动 、象征 文章意蕴深刻 、虚实结合 既真切又给人想象的空间 、以小见大 升华主旨 等手法使文章魅力无限。 二、抒情散文 抒情散文常常运用象征、比兴、拟人等方法,通过对外在形象的描绘来传达作者的情思,因此借景抒情和托物言志是这类散文最常用的手法。借景抒情,即将感情寓于景物之中,赋景物以生命,明写景,暗写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即将情感融于某个具有象征意义的具体事物,借助形象联想或意蕴联想把主观情感表现出来。 介绍两种比较常见的方法: 1.为情造景法。将在生活中感触到的情愫凝结起来,融注到新造的景象中去,创造景中有情、借景生情、情景交融的艺术画面,以传达自己的思想情感。 2.联想深化。即在描写此时此地的景象时,联想到彼时彼地的情形,实现此时此地与彼时彼地的融会贯通。文章有了这种融会贯通,便有了感受的加深和思想的升华,增加了诗意的芬芳。 三、哲理散文 哲理是感悟的参透,思想的火花,是理念的凝聚和睿智的结晶。哲理纵贯古今,横亘中外,包容大千世界,穿透人生社会,寄寓于人生百态、家长里短之中。哲理散文就是抓住哲理闪光的瞬间而写就的内涵丰厚、耐人寻味的哲理美文。 1.意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现代文阅读中写作手法及作用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中语文教学网
您现在的位置:&&&&&&&&&&&&&&&&&正文
现代文阅读中写作手法及作用&教案教学设计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 点击数:176 更新时间:
&一、写作手法及作用: 对比、烘托、欲扬先抑、巧设悬念、以小见大、开宗明义、卒章显志、托物言志(即象征)、寓事于理、情景交融、夹叙夹议……) 答题套路:这篇文章采用“XX”的手法,作者通过“……(文章相关内容)”使文章写得“……” 例句:这篇文章采用象征的手法作者通过对北方白杨树的赞颂,来赞颂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广大军民保卫祖国的英雄气概和团结向上的精神,它使文章意蕴含蓄,情感激越,作者的赞美之情藉此得到淋漓尽致的抒发。 (1)&拟人手法: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2)&比喻手法: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3)&夸张手法: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象征手法(托物言志):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5)&对比手法: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6)&衬托(侧面烘托)手法:&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衬托,同类事物衬托是“正衬”,相反事物衬托是“反衬”;以次衬主。 (7)&讽刺手法: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8)&欲扬先抑: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9)&前后照应(首尾呼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二、修辞方法及作用: 答题套路:这篇文章运用了XX的修辞手法,如“……(某一段话)”;运用了“XX”的修辞手法,使(能)“……”(套修辞作用) 注意:在写作时一定要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写,否则就会很空。 附:常见的几种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 (1)&比喻: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化抽象为具体,使人易于理解。& (2)&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使之更形象,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3)&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使语言更有表现力,更有气魄。& (5)&对偶:使句式整齐,结构一致,形式优美,音韵和谐,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6)&反复:强调某种意思,更能突出文章主题,观点鲜明。抒情强烈,富有感染力。 (7)&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8)&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9)引用:使内容更真实、准确、深刻、精密。& (10)反语:增加讽刺意味,使表达更深刻,更有力度。& (11)对比:形成强烈反差,加强读者的印象,突出文章的中心。 三、文段中关键词语、短句的分析。 在题目的题干中出现了加引号的词语或句子,往往表明分析的对象源出于原文,在分析时应贯彻这样的原则:&&&&&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抓住关键词,分析它的特点及含义,联系上下文再解释。也就是说一定要结合具体语境来考虑。& 四、关键句子主要包括五个方面: ①点明题旨的句子;②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③总结全文的句子;④起承转合的句子(如相互照应的句子和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⑤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句子(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反语、设问、反问,特别是引用的句子)。理解关键句子主要是指能体味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喜怒哀乐、褒贬态度及思想倾向等。同时要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功能、作用、特点。 五、分析记叙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 要紧扣住文章所渲染的特定气氛、表达的感情、人物形象的特点等。 (1)、句中用了关联词“虽然……但是……”,这组关联词表转折关系;用了关联词“不但……而且……”之类,这类关联词表递进关系,两者用意都在于强调后者。 (2)、倒装句的作用:往往是强调前置(即调到前面)的部分,例如:“甚矣,汝之不惠”就是为了强调“汝之不惠”的程度是“甚矣”。 (3)、评价、赏析一句话:应从两个方面入手,先评写作特色、语言特色,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语言或生动或优美或讲求对称或准确严密……再评思想内涵,即阐明这一句表达了什么观点,给你什么感受、启迪、教育…… 六、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分析: (1)、对上文(或全文):照应上文、首尾呼应、总结上文(或全文); (2)、对下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3)、对上下文:承上启下(过渡)。 【课堂演练】 (一)窗前的母亲 (1)在家里,母亲最爱呆的地方就是窗前。 (2)自从搬进楼房,母亲就很少下楼,我们都嘱咐她,她自己也格外注意:楼层高、楼梯陡,自己老了,如果磕着碰着就会给孩子添麻烦。每天我们在家的时候,她和我们一起忙家务,手脚不拾闲儿;我们一上班,孩子一上学,家里只剩下她一个人时,大部分时间,她就呆在窗前。 (3)那时,母亲的房间,一张床紧靠着窗子,那扇朝南的窗子很大,几乎占了一面墙,母亲坐在床上,靠着被子,窗前的一切就一览无余。阳光总是那样灿烂,透过窗子照得母亲全身暖洋洋的,母亲就像向日葵似的特别爱追着太阳烤,让身子有暖烘烘的感觉。有时候,不知不觉她就依着被子上睡着了。一个盹打过来,睁开眼睛,她会接着望窗外。 (4)窗外有一条还没有完全修好的马路,马路对面是一片工地,恐龙似的脚手架簇拥着正在盖起的楼房,a切割着那片湛蓝湛蓝的天空,遮挡了远处的视线。由于马路没有完全修好,来往的车辆不多,人也很少,窗前大部分时间是安静的,只有太阳在悄悄地移动,从窗子这边移到另一边,然后移到窗后面,留给母亲一片阴凉。 (5)我们回家,只要走到楼前,抬头望一下那扇窗子,就能看见母亲的身影。窗子开着的时候,母亲花白的头发会迎风摆动,窗框就像恰到好处的画框。等我们爬上楼梯,还没掏出钥匙,门已经开了,母亲站在门口。不用说,我们从楼下看见母亲时,母亲也看见了我们。那时候,我们永远不怕忘记带房门钥匙,有母亲在窗前守候着,门后面总会有一张温暖的脸庞。有时候我们晚上很晚才回家,楼下已经黑乎乎一片了,窗前的母亲也能看见我们。其实,母亲早就老眼昏花,不过是凭感觉而已,可她的感觉从来都是十拿九稳,她总是那样及时地出现在家门的后面,替我们早早地打开门。 (6)母亲最大的乐趣,是对我们讲她这一天在窗前看见的新闻。她会告诉我们,今天马路上开过来的汽车比往常多了几辆;今天对面的路边卸下好多的沙子;今天咱们这边的马路边栽了小树苗;今天她的小孙子放学和同学一前一后追赶着,像一阵风似的;今天还有几只麻雀落在咱家的窗台上……都是些平淡无奇的小事,但她有枣子一棍子,没枣子一棒子地讲起来时津津有味。 (7)母亲不爱看电视,总说她看不懂那玩意儿,但她看得懂窗前这一切,这一切都像是放电影似的,演着重复的和不重复的琐琐碎碎的故事,沟通着她和外界的联系。有时候,望着窗前的一切,她会生出一些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联想,大多是些陈年往事,不过是过去住平房时的陈芝麻烂谷子,就是沉淀在农村老家时,她年轻的回忆。听母亲讲述那些八竿子都打不到一起的事情,让我感到岁月的流逝,人生的沧桑就是这样在她的眼睛里和窗前闪现着。有时候,我偶尔会想,要是把母亲的这些都写下来,那才是真正的意识流呢。 (8)母亲在这座新楼里一共住了五年。母亲去世后,好长一段时间,我出门总是忘记带钥匙,而每一次回家走到楼下的时候,我也总是习惯地望望楼上的那扇窗,b可那空荡荡的窗像是没有画幅的镜框,像是没有了牙齿的瘪嘴。这时,我才明白那五年里窗前母亲的身影对我们是那么的珍贵而温馨,才明白窗前有母亲的回忆,也有我们的回忆。 (9)当然,更明白了:只要母亲在,家里的窗前就会有母亲的身影。那是每个家庭里无声却最动人的一幅画。(作者肖复兴,原文有改动) 1、文章第(6)段说母亲最大的乐趣,是对子女讲她这一天在窗前看见的“新闻”,又说那是“都是些平淡无奇的小事”,前后是否矛盾?为什么? 答:&&&&&&&&&&&&&&&&&&&&&&&&&&&&&&&&&&&&&&&&&&&&&&&&&&&&&&&&&&&&&&&&&&&&&&&&&&&&&&&&&&&&&&&&&&& &&&&&&&&&&&&&&&&&&&&&&&&&&&&&&&&&&&&&&&&&&&&&&&&&&&&&&&&&&&&&&&&&&&&&&&&&&&&&&&&&&&&&&&&&&&&&& 2、揣摩文中两处画线的句子,然后回答问题。 (1)体味a句中“切割”一词所包含的人物的思想感情。 答:&&&&&&&&&&&&&&&&&&&&&&&&&&&&&&&&&&&&&&&&&&&&&&&&&&&&&&&&&&&&&&&&&&&&&&&&&&&&&&&&&&&&&&&&&& (2)b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它的表达效果。 答:&&&&&&&&&&&&&&&&&&&&&&&&&&&&&&&&&&&&&&&&&&&&&&&&&&&&&&&&&&&&&&&&&&&&&&&&&&&&&&&&&&&&&&&&&& &&&&&&&&&&&&&&&&&&&&&&&&&&&&&&&&&&&&&&&&&&&&&&&&&&&&&&&&&&&&&&&&&&&&&&&&&&&&&&&&&&&&&&&&&&&&&& 3、第(9)段在文章的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 答:&&&&&&&&&&&&&&&&&&&&&&&&&&&&&&&&&&&&&&&&&&&&&&&&&&&&&&&&&&&&&&&&&&&&&&&&&&&&&&&&&&&&&&&&&&& 4、文章开篇说“在家里,母亲最爱呆的地方就是窗前”,请结合全文,分析其中的原因。 答:&&&&&&&&&&&&&&&&&&&&&&&&&&&&&&&&&&&&&&&&&&&&&&&&&&&&&&&&&&&&&&&&&&&&&&&&&&&&&&&&&&&&&&&&&&& &&&&&&&&&&&&&&&&&&&&&&&&&&&&&&&&&&&&&&&&&&&&&&&&&&&&&&&&&&&&&&&&&&&&&&&&&&&&&&&&&&&&&&&&&&&&&&& (二)时间在头发里行走 迟子建 墙上的挂钟,曾是我童年最爱看的一道风景,我对它有一种说不出的崇拜,因为它掌管着时间,我们的作息似乎都受着它的支配。我觉得左右摇摆的钟摆,就是一张可以对所有人发号施令的嘴,它说什么,我们就得乖乖地听。到了指定的时间,我们得起床上学,我们得做课间操,我们得被父母吆喝着去睡觉…虽然说,有的时候,我们还没睡够不想起床,我们在户外的月光下还没有戏耍够不想回屋睡觉,都必须因为时间的关系而听从父母的吩咐。他们理直气壮呵斥我们的话与挂钟息息相关,“都几点了,还不起床”,要么就是“都几点了,还在外面疯玩,快睡觉去!”这时候,我觉得挂钟就是一个拿着烟袋锅磕着我们脑门的狠心的老头,又凶又倔,真想把它给掀翻在地让它永远不能再行走。 在我的想象中,它就是一个看不见形影的家长,严厉而又古板。但有时候它也是温情的,比如除夕夜里,它的每一声脚步都给我们带来快乐,我们可以放纵地提着灯笼在白雪地上玩个尽兴,可以在子时钟声敲响后得到梦寐以求的压岁钱,想着用这钱可以买糖果来甜甜自己的嘴,真想在雪地上畅快地打几个滚……我那时天真地以为时间是被一双神秘大手给放在挂钟里的,从来不认为那是机械的产物。它每时每刻地行走着,走得不慌不忙,气定神凝,它不会因为贪恋窗外鸟语花香的美景而放慢脚步,也不会因为北风肆虐大雪纷飞而加快脚步,它的脚是世界上最能经得起诱惑的脚,从来都是循着固定的轨迹行走。我喜欢听它前行的声音,总是一个节奏,好像一首温馨的摇篮曲。 我上初中以后,手表就比较普及了,我看见时间躲在一个小小的圆盘里,在我们的手腕上跳舞,它跳得静悄悄的,不像墙上的挂钟,行进得那么清脆悦耳,“滴答”“滴答”的声音不绝于耳。所以,手表里的时间总给我们一种鬼鬼祟祟的感觉,从这里走出来的时间因为没有声色而少了几分气势,这样的时间仿佛也没了威严,不值得尊重,所以明明到了上课时间我还会磨蹭一两分钟再进教室,手表里的时间也就因此显得有些落寞。 后来,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了,时间栖身的地方就多了,项链坠可以隐藏着时间,让时间和心脏一起跳动;台历上镶嵌着时间,时间和日子交相辉映;玩具里放置着时间,时间就有了几分游戏的成分;至于计算机和手提电话,只要我们一打开它们,率先映入眼帘的就有时间……时间如繁星一样到处闪烁着,它越来越多,也就越来越显得匆匆了…… 十几年前的一天,我第一次发现了时间的痕迹,我在梳头时了一根白发,它在清晨的曙光中像一道明丽的雪线一样刺痛了我的眼睛,我知道,时间其实一直悄悄地躲在我的头发里行走,只不过它这一次露出了痕迹而已。我明白,时间让花朵绽放的时候也会让人的眼角绽放出花朵DD鱼尾纹;时间让一棵青春的小树越来越枝繁叶茂;让车轮的辐条越来越沾染上锈迹;让一座老屋逐渐地驼了背…时间还会变戏法,它能让一个活生生的人在瞬间消失在他们曾为之辛勤劳作着的土地上,我的祖父、外祖父和父亲,就这样,让时间给无声地接走了,再也看不到他们的脚印,只能再清冷的梦中见到他们依稀的身影……他们不在了,可时间还在,它总是持之以恒、激情澎湃地行走着,在我们看不到的角落,在我们不经意走过的地方,在日月星辰中…… 现在,我终于明白,挂钟上的时间和手表里的时间,只是时间的一个表象而已,它存在于更丰富的日常生活中:在涨了又枯的河流中;在小孩子戏耍的笑声中;在花开花落中;在侯鸟的一次次迁徙中;在我们岁岁不同的脸庞中;在桌子椅子不断增添的新的划痕中;在一个人的声音又清脆而变得沙哑的过程中;在一场接着一场去了又来的寒冷和飞雪中……只要我们在行走,时间就会行走。我们和时间是一对情侣,相依相偎着,不朽的它会在我们不知不觉间引领着我们一直走到地老天荒。 (选自《中外文摘》2011年第07期,有删改) 1、作者在不同的人生阶段,对时间有不同的理解。请根据文意,填写下表。 人生阶段 &&时间的表现 &&&&&&&&&&&&&&&&&&&&&&&&&&&&&对时间的认识或感情 童年 &&&&&&挂钟 &&&&&&&&&&&&&&&&&&&&&&&&&&&&&&&&&&&&&&严厉而又古板 温情 初中 &&&①_________________ &&&&&&&&&&&&&&&&&&&&&&&&&&鬼鬼祟祟 少了气势,没有了威严 后来 栖身于项链、台历、计算机、手机…… &&&&&&&&&&②_________________ 十几年前 在我们看不到的角落,在我们不经意走过的地方,在日月星辰中…… ③_________________ 现在 ④_________________ &&&&&&&&&&&&&&&&&&&&&&&&&&心中的木兰溪是蓝的 2、“只要我们在行走,时间就会行走。”一句中,两个“行走”的含义分别是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 3、“我觉得挂钟就是一个拿着烟袋锅磕着我们脑门的狠心的老头,又凶又倔”这个比喻句有什么表达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了本文,相信你对时间有更深刻的认识。请把你的感悟写下来。(不能抄原文,不少于40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文章录入:szf98&&&&责任编辑:oldq&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热 门 文 章
相 关 课 件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诗意语文阅读写作工作室
当前位置:&&&
高考常考古诗写作手法鉴赏
上传: 汤春华 &&&&更新时间: 20:49:19
1. 2.. 3. 4. 5. 6. 7. 8. 9. &&
2\ 3\ 4\ 5\ 6\ 3.
] 1. 2. 3. 4. 5. 6. 7. 8. 9.
&&&&&& &&&&& &&&&&&&& && &&&&& && && 5.
&&&&&&&&& &
&&&&&&&&&&&&&
&&&&&&&&&& &&& &&&&&&&&&& &&& &&&&&&&&&& &&&
l&u hāo [
(1&&&&&&&& 2&& 3 4&& 5 &&&
1.&& 2.&& 3. && 4. && 5. && 6.&&
&&&&&& &&&& &&&&&&&&&&&& &&&&&&&&&
1 2 3 4 5 6
&&&&&&&&&&
&&&&&&& &&& && &
&&&&&& ,? &&&&&& ,.
&& &&&&& &&& &&&&&& &&&
&&&. [] &&
&&&&&&&&&&&&&&&&&&&&&&&&&&&& 10&&
208 && && ?&&&&&?&&&&& ?&&&&&& &&&&&&&&
③ &[] & 80977927805&&7564480060&&&&50&&&&&&&&&&& [] 779-831&& &
&&&&&& &&&& &&
& &&&&&&&&&&&&
&&&&&&&&&&&&&&
&&&&&&&& && &&&&&&&&&&&&&&&&&&&&&&&&&&&&&&
&&&&&&&&&&&&&&&&&&
&&&&&4220&
&&&& &&&&&&&&&&&&&&
&&;&&&&&& &&&&&&&&&&
&&& && &&&&&&&&&&&&&&&&
&&& &&&&&&&&&& &&&&&&&&
&&&& &&(&&)&&&&&&&& 11
&&&&&&&&&&&& &&&&&&
& & &a & &: &bǎi zhǒng &&& &gǒu d&u,
&zh&: &: & & &&&&& &(ku&) &chōng
& & &gēng) & &y&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768&& && &&&&&&&&&&&&&&&&&&&&&&
&& &&&&&&&& &&&
&&& &&&&&&
&&&&&& &&&&!&&&&&&
&&&&&&&&&&
5&&&&&&& &&&&&
&&&&&&&&&&&&&&&&&&&&&&&&&&&&&&&&&&&&&&&&&&&&&&&&
&&&&&&&&&&&&&&&&&&
&&&&&&&&&&&
&&&&&&&&&&&&&&
&&&&&&&&&&&&&&
&&&&&&&&&&&&&&
&&&&&&&&&&&&&&
\&\&81533\&\&\&\&
&\&&&& \& &\&\&815
&&&&&&&&&&&&&&&&&& &&
779~8318 15212528809()821829&&&&&&606
&&──&&&&&&&&&&&& &&
&& [1] [2][3]
&&&&&& [1] [2]&&&& [3] :
&&&&&&&&&&
& 1. 2. 3. 4. 5. 6. 7.&
①---- ②---- ③
,.,,,. &&&& ,.,.,,.,,,,!,,. && & &
&&&& &&&&&& &&& &&&&&&&&&&& && &&&& &&&&&&
&&&&&& && &&&&&&&&
691~793 &&&& &&
&&&& &&&&&&&&&&&&&&&& &&&& &&&&&&&&&&&&&&&& &&&& &&&&&&&&&&&&&&&&&& &&&& &&── &&&& && 16
&&&&&&&&&&&& &&&& &&&&&&&&&& &&&&
790816lǐ h& &&,.,,,.,.,,.,:&.&&&&&327
&& &&&& &&&&&&&&&& &&&& &&&& &&&&&&&&&&&&&&&&
&&&&& &&&& &&&& &&&& && &&&&&& &&&& &&&& 17 &
,? ,? ,,. &&&& 1038181101824&&&&&&&&&&&&&&&&1057[2]&&&& &
&&&&&&&&&&&&&&&&&&&&&&&&& &&
&&&&&&&&&&&&&&&& &&&&
[1]&& [2]&&&& [3] [4] [5][2]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752500 ;;;;;;;;;;&&&;;; (313)&&&&&& ()&?!&
&& &&&&&&&&&&&&&&&&&&&&&&&& &&&&&&&&&&&&&&&&&&&&&&&&&&&&&&&&&&&&&&&&&&&&&&&&&&&&&&&&&&&&&&&&&&&&&&&&&&&&&& &&&&
&&&&&&&&&&&& 19. &
.857&&&.&& .618 . .&
1. && 2. && 3. && 4.
①1278&&&& &&
②&&1256 1279&&1275 ④&& 1277 ⑥&& ⑦
(),,,,().,.,.,,,().,,,,.,,(),(),(),,(),,,,.
(1278).,,.,,,.!!,.--(1279),,.
,,.,.,.,,,.,;,.,.,.
.:,,;,,.,,.,,.
,,.,,,,.,,;,. &&& .,,.,,.,. &&& ,,.,,. &&& ,,,,,,.
,,,,.&&& ,.
:..(1275),,,(1278),.
:,,,.(1277),,.
:.,,,,.,,. 20
chan (6)&&huan
(7) (8) (9) (10)(11)
(12)chun&&& (13) (14)qun (16)sun
11621214& &&& &&&&& &&
&&&&&&&&&&
112712061154&&&&20000 1179&&
&&&&&&&&&&&&&&&&&&&&&&&&
&& && &&&&&&&&&& &&&&& & && &&[2]
767830&&&&&&[3]
hǎoqi& x&ng
&&&&&&&&&&&& &&&&&&&& &&&&&&&&
756 &&&& &&&&&&&&&&&&&&&&&& &&& &&&&&&&&&&&&&&&&&&&&&& &&&&&&&&&&&&&&&&&&&&&&&&&&&& &&&& &&&&&&&& &&& &&&&&&&&&& & &&&&&&&&&&&&&&&&&&&&&&&&&&
&&&&&&&&&&&&&&&&&&──&&──&&&& &&&& &&──&&
713&741&&[7]
(1)(2) (3)(4)
&&& 851&&&&[4] &&&& &&&& &&&& &&&&?&&
838&&&&&&&&&&
&&&&&&&& &
评论:(未激活和未注册用户评论需审核后才能显示!如需回复,请留下联系方式!)
文明上网,理智发言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现代诗歌的写作手法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