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涵义:一心两叶,瓶装山泉水设备,四月清明,午采茶,六两青,八分情谊,九巡盏,识得茶香。后面四句不太懂

世纪佳缘交友网:查看用户详细资料失败
查看用户详细资料失败
该用户找到意中人,征友资料关闭。谢谢关注
您可以:·&&·&&立即或世纪佳缘&&&&&&&&&&&&&&&&&&&&&&&&&&
&&&&&&&&&&&&&&&&&&&&&&&&
落日平台上,春风啜茗时
&&&&&&&&&&&&&&&&&&&&&&&&&&&&&&&&&&&&&&&&&
生平好静卧农乡
淡雅清幽著绿裳
釜鼎宜烹溪月水
浅尝方觉口生香
清亮的茶桌,透明的杯几,隔窗但闻鸟鸣幽幽,任捧一本好书,或观那茶叶的闲游,或览那书中的精妙——何种的悠然自得!
满腹愁苦沉闷,只一杯清酒下肚,随即生出“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豪言壮语。但在回族人眼中,酒是大忌——酒以乱性,于是,茶取而代之。
茶圣陆羽曾与友人作诗:“一生为墨客,几世作茶仙”。茶以相伴,蔚蓝的天空可再添几分柔和,辽阔的大海可兼容几分静寂。森林绿得不再乍眼,泥土扬尘却别具一番馨香。
禅茶一味,亦苦亦静。
那静中有易安“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千般苦楚,更映她“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的万般孤寂。
那苦中透着东坡的“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声声死寂,又道出他“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的决绝凄伤。
茶笋尽禅味,松杉真法音。
我看那杯中的清绿渐至淡黄,想起那一句:“从来佳茗似佳人”。
一品香泉,轻淘起,香生玉尘。
那香尘涤荡着西施永恒的明眸善睐,凝眸处,醉舞胭脂泪裳……
那香尘缘自华清池内的斑波清气,沾染着,玉环的风姿卓绝,艳若桃李……
那香尘幻化作一缕轻烟,飘到黛玉的清莹泪下,葬朵朵奇葩,又萦绕她纤细赢弱的腰肢,久久,悠悠……
佳人香消玉损,却茶香缭绕……
茶味,是泉流中的那一丝甘甜,是芳丛中的那一抹清香。甘甜入口,清香扑鼻。
茶似佳人,需择那静雅之处,细啜慢饮。啜出个精髓,得晓“宠辱偕忘,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饮出了彻悟,终了“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啜一口茶,了一段情;啜一口茶,疗一段伤;啜一口茶,明一个理;啜一口茶,余满口香……
&&四月清明
六两菁&&&&
拾得茶馨满庭芳
I like the subtle of tea that last long after a sip . The subtle
bitter is what it is meant to be …
&(我喜欢喝淡淡的茶,淡淡之中才品出它余味的清香,淡淡的苦才是它原来的味道。)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拾得茶馨满园春 - 好文章阅读网
拾得茶馨满园春
  数数堆在办公桌上的空茶桶,将近十个了。看看茶桶上的,竟然也十分有趣:  柳台石屋接澄潭,云雾深藏蔚竹庵。十里清溪三尺瀑,果然似。  ——郁达夫  付与画家任意收,驱鲸鞭石尘春秋。崂山近在蓬莱远,雨火洲外洲。  ——端木蕻良  是写崂山的(不“尘春秋”是什么意思),看来似乎与茶不相关,其实这是崂山茶的生长环境啊。    我在青岛邮电疗养院和花园酒家住过好几次,那里临着,环境很幽静。紧挨着有一家茶店,门两旁的楹联是:“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从古栽。”出自范仲淹《武夷茶歌》:“年年春自东南来,建溪先暖冰微开。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从古栽。”  说到建溪,正好桌上就有一盒茶,有题诗云:“石碾轻飞瑟瑟尘,乳香烹出建溪春.绝品人难识,闲对茶经忆古人。”不过盒子中的茶是崂山茶,这就有些张冠李戴了。  还有一些文字:“一心两叶山泉水五采茶六两青七碗露八分情谊九巡盏”有意思的是,这些断句的文字,是一首七绝的话,是少了字的。我猜是在“六两青”的后面少了一个字,加一个“霭”如何,不然就索性改成“清风”得了,但又与上面的“清明”的“清”重复了。管它呢,且喝茶,不要让这影响了兴致。  看来好多人在买茶的是不大在乎包装上的文字的,就像刚刚买到的这包铁观音,塑料包装上的行草我有一大半是认不出的,但是能到这些文字的流畅,感觉到书写者的那种有节制的抒情,这种行草的文字倒和这种半发酵的茶叶刚刚吻合呢。    最近买了一套浙江摄影出版社的“茶坊”丛书,我这些感性的文字——“(茶商)吴先生说,他最喜欢的茶叶是龙井,喝好的龙井,是油腻和丰腴的感觉,好像是吃红烧肉,也好像和比较胖的亲嘴。”(陶文瑜《茶客》)  “扬州茶馆还有一个特点风味小吃,在这里茶仿佛是领唱,各式各样的点心和小吃是合唱,所以扬州的茶馆是吃吃喝喝的大合唱。”(陶文瑜《春扬州》)  以下是赵丽娜的:《风是树的衣裳》《家是一杯茶》《收藏开花的年代》。    说起喝茶来,周作人的打油诗写得很有趣:“旁人若问其中意,且到寒斋吃苦茶。”让人他著名的《喝茶》:“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之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可抵的尘。”  对于茶叶,我甚至分不出什么绿茶青茶,全凭感觉,也偏爱铁观音。但是,凡是茶,或者说凡是树叶,煮成水,就喝得下去,有一年帮下地干活,中午的时候,朋友煮了一锅的苹果。那是1987年,那时候还有很多的里是没有茶的。  这让我想起老李来,我在一篇文字里写过他:“那时候老李也就是50岁左右,留着长头发,脸黑黑的,还有些发紫,个子不高,看起来有些单薄。他做短工,吃饭不讲究,喝酒多点少点也不讲究,就是喜欢喝茶。他随身带着一个搪瓷茶缸,那些年常见到的,盛水比较多,茶缸里结满了厚厚的茶锈。那时候都不舍得刷去这些茶锈,茶锈厚的茶壶,倒上开水,不用放茶叶都能喝出茶味来呢。那时候穷吗,一般人家来客人了,还经常出去借点茶叶借瓶酒呢。  “后来我多次见过老李喝茶,有一次晚上我到医院去,就看到他和刘医生坐在门诊上喝茶。我见到他的那次,他刚冲了一缸子热水,盖着盖子。等他拿开盖子,‘吸溜吸溜’喝茶的时候,我也闻到了茉莉的芳香呢。只见他吸溜上一小口,含在口里一会,闭上,然后一仰脖子,把茶水咽下。咽下之后,我发现,他的嘴有些瘪了,可能是与掉了些牙齿有关系吧。”    不由想起了杜耒的《寒夜》:“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寒夜客来,沸水烹茶(不知道是不是雪水烹茶啊),月色如素,炉火初红,梅香茶香,暗香浮动。此刻,且让信马由缰——  九日山僧院,东篱菊也黄。俗人多泛酒,谁解助茶香。  ——皎然《九日与陆处士羽饮茶》  坐酌泠泠水,看煎瑟瑟茶。无由持一碗,寄与爱茶人。  ——白居易《山泉煎茶有怀》  春泥秧稻暖,夜火焙茶香。——白居易《题施山人野居》    我在西湖的梅家坞见过炒茶的表演,在黄山的茶馆里过茶艺,可惜的是,买的茶叶不少,喝起来竟然都不是当时那种了,桔过淮河则为枳,是不是这种茶叶一过了长江也要变味啊?一直不向别处想,不愿意破坏那“满山晴日焙茶香”的意境。可是去年见到的一则新闻令我失望了,梅家坞发现大量假茶。唉!  这到底令我起那个年代来。那个年代,在唐朝的山路上,在江南广袤潮湿的茶林中穿行的男子,这个被尊为“茶圣”的男子,“有仲宣、孟阳之貌陋;相如、子云之口吃”(《陆自传》)。全唐诗里收录了他著名的《六羡歌》:“不羡黄金盏,不羡白玉杯,不羡朝入省,不羡暮登台,千羡万羡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来。”啊啊,这与梅家坞里的挂羊头卖狗肉,不可同日而语啊。啊啊,被亵渎的名字何止梅家坞啊!  “安史之乱”后,陆羽一路考察茶事,辗转来到江南的湖州,当时年仅二十四岁,从此定居于此,起早贪黑,跋山涉水,以茶民为友,以茶叶为伴,用大量的实地考察资料充实《茶经》的写作。考察茶事,往往连好友们也寻他不着,皎然为此还写过几首诗埋怨他“重茶轻友”。《寻陆鸿渐不遇》说:“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陆鸿渐是一个寄情山水、不以尘事为念的高人逸士。不知是茶陶冶了他的性  情,他发扬了茶的灵性,两者都有吧。  皇甫冉的诗中则直写陆羽采茶行态,“采茶非采菉,远远上层崖。布叶暖,盈筐白日斜。  旧知山寺路,时宿野人家。借问王孙草,何时泛碗花。”,“幽期山寺远,野饭石泉清”,陆羽用他的严谨和艰辛为贡献了一部《茶经》。    且看《茶经》的记载——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  “凡采茶,在二月四月之间。茶之笋者生烂石沃土,长四五寸,若薇蕨始抽,凌露采焉。茶之牙者,发于藂薄之上,有三枝四枝五枝者,选其中枝颖拔者采焉,其日有雨不采,晴有云不采。晴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干矣。茶有千万状,卤莽而言,如胡人靴者蹙缩然,犎牛臆者廉襜然,浮云出山者轮菌然,轻飚拂水者涵澹然。有如陶家之子罗,膏土以水澄泚之。又如新治地者,遇暴雨流潦之所经,此皆茶之精腴。有如竹箨者,枝干坚实,艰于蒸捣,故其形籭簁然;有如霜荷者,至叶凋,沮易其状貌,故厥状委萃然,此皆茶之瘠老者也。自采至于封七经目,自胡靴至于霜荷八等,或以光黑平正,言嘉者,斯鉴之下也;以皱黄坳垤言佳者;鉴之次也。若皆言嘉及皆言不嘉者,鉴之上也。何者?出膏者光,含膏者皱,宿制者则黑,日成者则黄,蒸压则平正,纵之则坳垤,此茶与草木叶一也,茶之否臧,存于口诀。  “凡酌至诸碗,令沫饽均。沫饽,汤之华也。华之薄者曰沫,厚者曰饽,轻细者曰花,花,如枣花漂漂然于环池之上;又如回潭曲渚青萍之始生;又如晴天爽朗,有浮云鳞然。其沫者,若绿钱浮于水湄;又如菊英堕于樽俎之中。饽者,以滓煮之,及沸,则重华累沫,皤皤然若积雪耳。《荈赋》所谓‘焕如积雪,烨若春(艹敷)’。”  这些,这些贴近了清露的文字,弥漫的是一种的气息。忽然就想到了这个“茶”字,这个又被古人写成“荼”的文字,人在草木中,草木掩映中,她在丛中笑。    又想起那些当代的诗来,袅袅娜娜的茶香——  要穷,穷得像茶  苦中一缕芬芳  要傲,傲得像兰  高挂一连秋霜  ——黄蓓佳《请与我同行》    尘封的缓缓开启  温存促使她释放  的春光不曾消失  芳香自滚烫的浇灌  ,终于回到一只透明的玻璃杯里    苏醒的不记忆  还有一个的生机  蓄翠流碧的  在雾霭中沉浮  恍若枝头的笑语喧哗    大地上诗意地栖居  最辽远也最亲密的气息  品到的不只是季节  更是  ——苏紫《茶思》  此刻,且泡上一杯茶,去那些来自泥土的“最辽远也最亲密的气息”,去那些早春时被掐断的。
Copyright& www.haowenzhang.net 好文章&&马连道茶人写真
题记:“一心,两叶,三泉水,四月清明,五采茶,六两菁,七碗露,八分情谊,九巡盏,拾得茶馨荡园香”,这首茶歌,早就被北京马连道茶城的各位茶商熟稔于心了。他们在心中或默念或在行动中表现出来的这种做茶理念的时候,都会有别样滋味在心头。北京,是这些茶人的第二故乡,不仅使他们很多人从一个茶农升华为一个茶文化企业家,而且更教会了他们如何重塑一个自我。
   (一)四海同赏一轮月五洲共品满堂香
   ——记久福满堂香茶叶有限公司董事长高尚人
自从华祖神农发现茶、茶圣陆羽升华了茶的文化与内涵,茶就与中国传统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了,使得世世代代的中国人长期受益于茶的呵护与滋润。久福满堂香茶叶有限公司经营的茶叶正是带着与生俱来的“健康·绿色”的神韵,赋予茶人以茶文化的深厚底蕴,以茶寄情,以茶会友,陶冶情操,成就事业。
   创高品质一切从源头抓起
北京久福满堂香茶叶有限公司目前已经是一个集农工商于一体、产供销一条龙的跨地区、跨行业的大型专业集团公司,拥有3大生产基地、13个子公司,年销售茶叶500多吨,产值超亿元。该公司已经成为福建省在京销售茶叶的状元,也是北京马连道茶叶一条街主要的开拓者、组织者之一。原福建省省委书记项南曾为他们题下了“满堂香,香满堂,北京城里茶中王”的题词。
提到这一瞩目的成绩,总经理高尚人特别动情:不仅它来之不易,而且因为北京人是他的老师,北京城是他的第二故乡。
1989年,他和老爸高信坚、弟弟高晨生一起从福建老家来北京闯世界,这个茶农的最高理想就是在北京挣他个万八千的。原本想着北京是个极好挣钱的地方,满地钞票,唾手可得。然而,他想错了!北京人的消费观念很理性,对品牌的忠诚度又特别高,让他们凭空认可满堂香很难。年轻气盛的高氏兄弟和他们的老爸一样,有着同样的不服输的性格,他们说,一定要干出个样子来,不但要在北京站住脚,还要做大做好!
   有一件事,使高尚人至今难忘,那就是北京人的环保意识。
那年,他接待了一位北京顾客,这位顾客张嘴就问:“这茶叶检验过吗,含铅量多少,是绿色无污染的吗?”一连串的问题,等于给高尚人上了一堂环保课。他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和自己一直引以为荣的茶世界:再按常规卖茶,不行了!
这些,使得高尚人作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得用绝活!没有绝的,北京人不会移情别恋。那么,一个茶商,用什么绝活呢?得靠质量、靠靠环保、靠科技含量!这些,都是要从源头抓起的,也就是必须抓原料和生产基地建设。
   于是,满堂香抓紧了三大基地的建设。
第一大基地是在福建省建立的自主原料基地。这个生产基地拥有自主产权的良种生态示范茶园3000多亩,公司带农户绿色茶园10000多亩,并建有6个粗精制茶叶生产车间,年生产能力为茶坯1500吨。
满堂香的第二大基地是在福州和广西横县建立茉莉花鲜花种植和加工基地。公司不仅在福州有两处窨花车间,而且又在广西横县租赁了三家茶叶加工厂,实行定点加工,确保在伏花盛开期间大量加工窨花,以保证花茶质量好、香气浓、成本低,这可以大大提高市场竞争力。
   满堂香的第三大基地是以北京为龙头和辐射中心的北方销售网络。
这三大基地的建设,实现了茶叶生产的产业化,完全满足了生产、销售的需要,为提高茶叶质量、降低成本,保证茶叶无公害、无污染,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说起这三大基地的建设,那讲究大了,称得上是“四专管理”:专家考察、专人采摘、专门收购、专人加工。光是这项基地建设,满堂香就投入了相当一笔资金。
   建大市场靠伙伴联营靠诚信双赢
茶这东西,讲究不少,学问也深。简单地说吧,同一品种的茶,根据产地、采摘时间、制作工艺等的不同,就能分成极品茶、上品茶和一般茶,不是行里的“虫儿”,谁分得清?把一般茶捯饬捯饬,再披一张好看的皮,说它是新茶名茶西湖龙井,卖您个千儿八百的,您上不上当?所以,卖茶在一定程度上卖的是良心,卖茶的不捅破了,一般消费者是喝不出来的。可那叫昧良心呀,满堂香不干这种事!不但不干,高尚人还把这茶叶的生产和加工用上了现代化的管理方法:确定工艺流程、进行危害点分析、采取控制程序。茶叶不但要经过筛选、炒青时要测量中心温度,还要严格检测它的铅、铜含量和农药残存。严格到什么程度?每次北京茶叶质检站的抽查中,“优”、“合格”就是标准。这些东西,您大都看不见,但满堂香的茶叶就是蕴含着这种千金难买的诚信精神,您说这茶叶,卖得不火吗?
满堂香已经组建了福建省满堂香茶厂、福州市茶叶有限公司、福州市满堂香工贸公司、福州市满堂香宦溪茶场、福州市满堂香恩顶茶场、寿宁县满堂香茶厂等多家公司,并拥有北京各大商场、超市、茶庄为主体的销售网点100多个,同时还向外辐射到河北、天津、山东、内蒙、山西等地。
让人称道的是,满堂香的网络式营销走的是“伙伴式”经营的路子,加盟者不收“进场费”、特许加盟费,只要您认可满堂香的企业理念和经营思路及遵守满堂香的有关规则,您就可以成为满堂香的经营伙伴、好朋友,好朋友是不用交加盟费的。关于这种形式,满堂香总经理高尚人有自己的看法:连锁特许经营固然好,但是也可能出一些偏差,比如直营店和加盟店容易出现“亲疏之别”,最终会对品牌的形成与拓展产生负面影响。伙伴经营则不同,自由度很高,来去自由,更容易发挥独立经营的能力,更容易张扬个性,这正是茶叶经营中最重要的原则之一。如果大家都按一个模子来经营,茶叶的灵活性就难在茶商的身上体现出来。茶叶是文化,文化可是多姿多彩的哟!唯有把茶叶当成一件艺术品来经营,茶叶的魅力才能发挥到极致。
满堂香的很多经营伙伴都是这么慕名而来的。作过一两单生意后就成了伙伴和朋友,最后发展成了一个电话就能签一笔几十万元的大单!
   做高尚人口碑塑造好形象
当前,北京市的茶叶经销商都快爆棚了,茶叶品牌的比拼也到了剑拔弩张的程度。就拿北京人最爱喝的茉莉花茶来说吧,那可是比拼最激烈的一个产品。
茉莉花茶实际上是一个经过加工的绿茶,用绿茶和鲜茉莉花加工而成。它的口感好,清香中有茉莉花的香味,价格呢,又有高中低不同的档次,适合各阶层人士购买。
北京人爱喝茉莉花茶,另一个主要的原因是北方水质较硬,不够甘甜,喝纯粹的绿茶还有点喝不惯,得喝具有绿茶品质的新鲜茉莉花茶,尤其是福建产的茉莉花茶。
建国以后最出名的花茶是福建和苏州两地所产的茉莉花茶,20世纪90年代以前,它们都是著名的花茶之乡。而截至到目前,茉莉花茶在北京销售名列前茅的,满堂香是数得着的。
这茉莉花茶的加工,过去还真有问题,就是绿茶的成熟期和茉莉花的成熟期不同步。绿茶先熟先摘,茉莉花后熟,两者得放在一起加工。两种不同而又需要“密切配合”的茉莉花茶也经常因此而出现断档。北京城就出现过春节期间茉莉花茶断档的尴尬。
满堂香为了改变这一局面,又在海南建成了一个茉莉花生产基地,一年四季都能采摘。这样一来,当年采摘的绿茶及时运到海南加工,再空运到全国各地销售,这这就满足了消费者的需求,同时,满堂香也成为京城最大的茶叶产销企业之一。
满堂香经过20多年的发展,其产品品质和商业信誉已逐步得到业界和消费者的认可,并且获得了很多荣誉,1998年被评为北京国际茶文化博览会金奖,2001年获全国茉莉花茶质量评比银奖,满堂香茗茶、茉莉毛尖、云雾茶、虎王牌金针王等先后获国家和北京市颁发的金奖、银奖、优质奖等,云雾茶还被北京茶叶质检站评为“无公害茶叶”。1993年,高尚人的父亲高信坚就注册了“满堂香”品牌,还进行了大规模的广告宣传。
在2003年新茶上市之际,满堂香为了配合马连道茶街的大发展,率先投资兴建茶街扩建工程,高尚人和几个股东搞了一个包括茶叶销售、茶文化展示、茶艺表演、茶叶拍卖、餐饮娱乐等项目的大型茶城。
满堂香茶品和总经理高尚人齐名,人如其名,正如马连道京城茶叶第一街茶叶同业会赵之谦所云:“满目青绿芳正浓,堂里堂外人气浓,香入心脾精神爽,茶趣结缘更多情。”
高尚人并没有陶醉,他懂得“人叫人千声不语,货比货点首自来”的道理。他知道虽然中国已有几千年的饮茶历史,但茶文化的发展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现在他在马连道茶街开了三个店铺,消费者可以当场免费试泡试饮,直到您买到适合自己口味的满意茶。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满堂香现在赢得了众多北京消费者和北京市民的口碑。前不久,一位家住通州的顾客,倒了三次车,花了一个上午的时间才来到满堂香,他说:“我起大早,赶晚集,就是来满堂香看看,再买上一斤茶。我喝过你们的茶,味儿地道,价码儿也合适,以后我就认满堂香了!”
   高尚人的眼睛湿润了。这,就是消费者对满堂香最好的奖赏!
   (二)从洪治到“鸿志茶叶”的变奏
   ——访瑞丰经贸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洪治
在京城茶叶第一街马连道甲6号,有一个仿古门楼的鸿志茶庄,门楼很有中国气息,雕雕梁画栋,古色古香,透着浓浓的文化韵味。主人洪治是大学本科毕业生,不过他学的是机械工程系焊接专业,和茶叶风马牛不相及。做茶叶他是半路出家,虽不是科班出身,但经营茶叶成绩斐然,被称为京城茶叶第一街安徽在京茶商中的领头羊。
洪治企业的注册商标取谐音“鸿志”,意含鸿鹄之志。不知是因为他专业学得好,能把“洪治”和“鸿志”焊接在一起,还是因为自己在注册商标时抒发的一种豪气,把自己的名字和商标、经营理念,巧妙地融合在了一起。
   儒商来自黄山脚下
洪治的家乡在黄山(古称徽州)脚下,那里是八山一水半亩田,还有半分是瘦地的山区。深山中受战争影响小,地少人多,农村劳动力历来过剩,生活条件艰苦。当地至今还流传着一句俗语:“养七不养八,养八就要杀”,意思是父母只养孩子到七岁,八岁时小孩就要学会独立生活,帮助干家务活甚至农活。当地还有一句俗话:“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二三岁,往外一丢”,小孩十二三岁就要被撵出家门,自己外出谋生。洪治的父亲十二岁小学毕业时,就曾独自到江苏常熟一家商行当学徒,自谋生路。
洪治的童年是很苦的,喂鸡、喂猪、打猪草、做饭、上山砍柴等,什么都干。他有一个姐姐、两个哥哥,他是老疙瘩,但丝毫没有享受到老疙瘩的特权。洪治的父亲深知孩子没文化就没前途,所以对几个孩子要求特别严格。家里穷是穷,但他从来都无条件支持孩子上学。1987年,洪治在家人的期待中考上了甘肃工业大学(后来的兰州理工大学),1991年毕业,获得工学学士学位,毕业后分配到南京化工公司氮肥厂工作。1992年7月,收邓小平南巡讲话精神鼓舞,毅然下海去深圳,两年后洪治决定自己干。1991年10月,他同大哥合股成立了黄山德大工贸有限责任公司,洪治为法定代表人、总经理,生产经营黄山茶叶。从此,他和黄山茶叶、中国茶叶结下了不解之缘。他立志要传承徽商传统,做一个新时代的徽商。
1991年,洪治在北京成立黄山德大北京分公司,以北京为中心,开拓黄山茶叶在北方的市场。1997年7月,为方便在京的经营活动,成立了北京瑞丰经贸有限责任公司,洪治任法人代表、副董事长、总经理。
   天道酬勤门外汉
洪治来到北京后,先在五棵松租了两间办公室。当时,他缺项太多了:没有本钱,不懂茶叶知识,不懂企业管理,没有一个客户,不了解市场需求,产品没有人认。他和手下的两名业务员对北京城区进行地毯式推销,凡是茶店、茶庄、商场,都进去推销,到过的街道用红点在地图上标出来。当时,他负责开拓长安街以南的业务,他早晨坐地铁出来,背着样品一条街一个巷子地跑,一个单位一个单位地上门去宣传。但是,有些单位连大门也进不去,就是死皮赖脸进去了,也没人理你。洪治想了一个最笨的法子,给有关茶商发函,直接从黄山寄茶叶给他们。这种不经过同意就直接发货的荒唐做法,惹怒了不少单位。有的让洪治把货拉走,并诘问洪治:“有你这么做销售的吗?”还有一个单位从箱子里掏出几斤茶叶当运费,剩余的又原封不动地发回黄山。可是,还是有一些老字号茶庄和商场把货留下来销售。洪治算了一下,成功率居然达到了将近40%!,当初的客户,有一些和洪治一直合作至今。现在看来,洪治当初的做法是笨了一些,但他说只要你努力去做,多少都会有收获的!
   让思想和责任成为“鸿志”的双翼
今天的“鸿志”茶叶,已和“名牌”两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为了保证“鸿志”的质量,每年洪治都要深入生产第一线一个月,并分析市场形势,对上一年的生产进行总结,吸收各地名茶加工优点,不断调整生产工艺,保证产品质量年年不断提高
2000年5月,洪治在黄山汤口镇村建立有机茶基地,并通过了中国农科院有机茶中心的有机认证。鸿志有机茶基地海拔1100米,常年云雾缭绕,生态环境极其优越,鸟语花香,四季花开不断,茶树无病虫害,基本处于野生状态。鸿志茶秉承传统的加工工艺,引进技术先进的蒸汽杀青、热风脱水、快速冷却一体机,生产的鸿志牌高山云雾、黄山毛峰,解决了传统工艺加工过程中易产生的焦边、糊味、焦味等问题。在生产加工过程中不使用任何人工合成的化学农药、化肥、除草剂、合成色素等,并保证在生产、加工、包装、运输、储藏、销售过程中不受任何污染。这一系列的工序,不但保证了茶叶的质量,还使茶叶加工厂从完全手工操作提高到机械化生产,保证了茶叶的稳定性。过去,人们经常评论说中国有名茶但没有名牌茶,有好茶但没有批量,为什么?因为茶叶生产完全是手工操作,带带有很大的随意性,质量不能保持一致。洪治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他们茶厂高峰时一天能加工成品茶三、四千斤,生产出来的茶叶基本保持一样的颜色、条形、香气和滋味,如果天气好、原料均匀,还能保持连续五天质量基本一致。这一加工技术,洪治先生已经发表了专注,向全国生产厂家推广。
现在,“鸿志”茶已经出口法国、俄罗斯、韩国、日本、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公司也形成了以北京为中心,业务辐射东北、华北和西北地区,并与北方各大城市的知名茶叶企业建立了业务合作关系。同时。“鸿志”牌茶叶也获得了市场的广泛赞誉,公司曾先后被评为“重合同守信用”单位、“文明单位”、“诚信服务、质量放心单位”。
   洪治之志志在鸿鹄
笔者在洪治的公司采访的一个来小时里,来了10多批客人,其中有一位密云的客户一进门就要400袋黄山贡菊,连连价钱都不问。他说他在洪治这儿进货五六年了,洪治的人品和茶叶质量都放心。洪治在京经营的十多年里,与安徽茶商共同努力推广徽茶,现在黄山毛峰、太平猴魁、顶谷大方、祁门红茶、六六安瓜片、黄山贡菊等名茶都已经成为北京大多数茶庄必备商品,应该说洪治为黄山当地的经济发展,特别是茶叶事业发展立了功。1994年,整个北京市场销售黄山毛峰不过2万斤,现在能销售20多万斤;以前黄山贡菊的当地总产量只有10来万斤,现在达300万斤,光北京市场一年就能销售贡菊50万斤;黄山贡菊的收购价从过去的三五元一斤,猛涨到二三十元一斤,最高峰时每市斤50元都收不到货,价格翻了16倍之多,产值翻了200倒300倍!难怪,当地农民乐开了花,有人称洪治是徽商的代表。洪治可不这么认为,他觉得脚下还有一条漫长而又艰苦的路要走。
洪治看到,自己加工的黄山毛峰,虽然内在质量好,工艺领先,但价格偏低,还没有达到其应有价值。为此,他要继续奋斗,研制出“黄山毛峰国礼茶”,作为国家领导人出访时的礼物。
为了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洪治自己曾经考上了MBA,还聘请了两名安徽农大茶叶本科毕业生参与企业管理和品牌推广,实现产品质量的精益求精、品质传神。
赞助公益事业是徽商的优良传统。洪治致富不忘家乡,致富不忘国家,他曾多次为家乡的公益事业捐款,并为社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如向希望小学捐款、为灾区捐款等等。
他还要做很多事情,要把自己在北京的窗口建设得更靓丽,要把家乡的加工厂建成全国一流的花园式工厂,要把鸿志茶叶做成全国一流品牌。他说,做企业如同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现在大家都在进步,进步慢了,也算退步。所以,做企业不能有一丝一毫的懈怠,要树立信心,永勇往直前,不断创新,这样才能赶上时代前进的步伐。洪治在告诫员工,也在提醒自己。
   鸿志茶叶,就在这样的变奏中,吹响新一论的冲锋号!
   (三)喝出来的品牌
   ——记品品香茶叶公司
采访福鼎市品品香茶叶有限公司董事长林健时,他拍着胸脯说:“品品香是喝出来的品牌”。“品品香”这么说了,自然有他的很足的底气。
福鼎市品品香茶厂年总产量200吨,其中有机绿茶50吨,茉莉花茶150吨。有机绿茶的主要品种有文洋翠芽、文洋翠绿、农夫香茗等,其茉莉花茶的主要产品有一品茶王、一品大白毫、一品银毫、一品香毫等。该企业拥有有机茶基地1500亩,并拥有与有机茶基地相配套的有机茉莉花生产基地。
福鼎市品品香茶叶有限公司在京城马连道茶叶一条街设有“品品香茶叶销售中心”,并在全国设立了200多个经销网点。
该公司曾获得过各种金奖,也曾拍卖出100克55000元的高价;企业也曾获得过“诚信服务放心企业”“打假扶优重点保护企业”等荣誉称号。
   打科技牌自建高规格生产基地
1995年,茶厂就采取“公司加农户”的形式建立了自己的基地。公司用合同形式严格规定了管理茶园的要求。开始,茶农们想不通,自己种了一辈子茶,哪儿有这么啰嗦,不但要施有机肥,要定时除草,连什么时间采茶,都得听厂里的,早采了不行,晚采了不收,真够麻烦的。可是合同里规定了最低保护价,茶农一算帐,值!就按规定办吧!到年底收获时是双赢局面:茶农数着大把大把的票子,一个个笑逐颜开;工厂呢,因为最大限度地保证了茶园的绿色无污染,大大提高了茶叶中氨基酸的含量,保证了茶叶的内在质量和口感。这这一举措,使得林健董事长心中最为担心的农药超标、重金属含量超标等问题都得到了有效地控制,在历年的茶叶质量检测中,品品香都拿到了合格证。
林健董事长对此并不满足,他认为这只是茶叶生产的最低标准,有机茶才是茶叶生产中的“高精尖”。他开始举全力投入到有机茶基地的建设中。2001年,品品香茶厂通过了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的认证,成为合格的有机茶生产企业之一。
可他还不知足,他知道,在国内,生产有机绿茶相对容易,而生产有机花茶却难度相对较大,因为增加了一道窨花工序,不像绿茶生产那样相对简单。
品品香茶厂多年来就以生产茉莉花茶而在业内和市场上口碑很好,不把茉莉花茶品质提升到新的高度决不罢休!于是,他们不惜重金在广西横县建立了200多亩的有机茉莉花生产基地,成为拥有自己的有机茉莉花生产的企业。
林健董事长爱琢磨,爱比较,更爱较真。过去以北京为代表的北方人喝的茉莉花茶,大部分是用江苏、福建的茉莉花窨制的。近些年来。这些省份很少再种茉莉花了,广西横县的茉莉花又因此浮出水面,大家又呼啦一下跑到那里去窨茶。林健把这些地方生产的茉莉花比较来比较去,发现广西的茉莉花是浓香型的,而福建的茉莉花属清香型的,柔和清澈,很受大茶商的欢迎,北京的茶客也最欢迎。于是,品品香又在自己的家乡投资建设了1500亩有机茉莉花生产基地,现在已经大量使用了。
   传承传统保证内在质量高品质
在品品香茶厂里,卫生是第一要求。他们订立了严格的卫生标准,难怪有的大记者来这里采访都发出了“这简直就是食品生产车间”的感慨。
这些年人们对茉莉花茶质量不断发出抱怨,觉得没有从前的口味了。林健他们分析主要原因有三个:一是茶叶的内质发生了变化,二是茉莉花的产地转移了,三是加工工艺发生了变化。一些茶厂为了保证茶叶的外形,采用轻揉捻、少窨花的方法。这样加工,茶叶看上去外形漂亮,但松散不耐泡,老百姓焉能不报怨!而品品香茶厂在每年生产5000担茶的前提下仍然供不应求的重要原因,就是继承了传统的加工工艺。
在广西横县的茉莉花加工厂里,一位北京去的记者亲眼目睹了品品香茉莉花茶的加工工艺。她看到,老技师在初制工艺上采用的是重揉捻的方法;在精致工艺上,又分等级加工;在窨花上,用花量大,每100公斤茶青用花量达100公斤至120公斤;窨花次数多,一般的为6窨,有的高达7窨。您再看这样生产出来的茉莉花茶,条形紧结,香气浓郁,茶叶耐泡,抓一把在手,有沉甸甸的感觉,这就是老北京津津乐道的“真正茉莉花茶”,这原滋原味的口感又回来了。
品品香茶厂的茶叶严格按照等级分成三六九等,什么级别的茶叶卖什么价钱,绝不含糊,更不会把低等级的茶叶掺兑在高等级的茶叶里蒙人,那样伤天害理的事情,品品香是绝对干不出来的。
   诚信经营靠品牌赢得消费者
   品品香公司几乎是在马连道的最深处,但是,每天的客户却络绎不绝,是茶香不怕巷子深么?
品品香有一个50多立方的保鲜冷库,还有200多平米的周转库和800多平方米的固定仓库,是茶城中最大的茶叶专用仓库之一。
作为茶叶的大批发商,价格的稳定是十分重要的。月份,正是茉莉花成熟的季节,但是由于当地暴雨成灾,茉莉花严重减产,价格也陡然暴涨了六七倍。品品香并没有随行就市,而是仍然只按原来的价格出货,宁可自己吃亏。就是这样的诚信,使得大批经销商迅速成为了品品香的忠实战略伙伴,有的客户竟然拿出二三十万元来预订品品香明年才能出产的茉莉花。
品品香的老顾客还有一个习惯,先付钱,什么时候需要再提货,品品香的仓库就是他们的库房,放在那里,是绝对放心的。
近年来,茶叶市场出现了疲软,品品香却出现了可喜的增长局面,知名度与美誉度与日俱增。对于这些,林健董事长只是轻描淡写地说:“品品香是喝出来的品牌”。
品品香已经在诚信的道路上走过了20多年的历程,这20多年的轨迹,可以用一条急速上升的线条来表示,那么,品品香下一条轨迹将怎样描画呢?品品香现在已经开始构架这条轨迹的起点了,那就是大力发展加盟连锁店,大力提高品牌知名度,把更好的、适合各方口味的茉莉花茶奉献给广大的消费者。
   (四)“永香”到来世
   ——记永香茶叶公司
陈隆标是只候鸟,秋天采访这位永香茶叶公司的老板时,还在他的“北京市永香茶叶经营部”里为我们沏茶聊天,来来年开春再打他的手机,已经跑到家乡福鼎市去收购茶叶并准备运到广西横县窨花,加加工成茉莉花茶,供北京市民品他们钟爱的原汁原味的福建茉莉花茶了。
陈隆标说,他年年都这样。他和所有福鼎市来北京的茶商一样,为了茶叶,要辛劳、付出一辈子。这中间不能放松,也不能过于潇洒,否则的话,你就做不出好茶来,充其量只能当个茶叶匠人,而不能成为真正的茶人。
陈隆标的话,让我想到了很多。国画大师齐白石教导他的弟子时,也是希望他们不要成为匠人,而要成为画师,成为艺术家。茶圣陆羽的《茶经》中也说:“精行俭德,是为茶人”。看来,陈隆标的志向还不小呢。
   变换角色定位京城
   陈隆标的老家在福鼎市。那里一面是山,一面是水,陈隆标的家就在码头上,他也曾以卖鱼讨生活。
   鱼贩子的生活苦哟,钱也不好挣,风险也大。后来,他想到了卖茶。
茶叶是福鼎市当时的两大经济支柱之一,茶业的收入起码要占到当地经济收入的一半以上。应该说,卖茶比卖鱼风险小,投入资金也少,干得过!
他第一次来北京卖茶是在1993年。他带着600斤茶叶,从福鼎到福州,再从福州坐火车到北京,一趟足足用了5天的时间。
   他在北京,住最便宜的旅馆,顿顿吃方便面、包子什么的,吃一顿米饭已经成了奢望。
他每天要去挤公交车,哪里有茶庄,哪里有商店,就一头钻进去,也不管售货员是否把他当成换大米的。他有一股牛劲儿,不见到经理,不让负责人看到自己的茶,是决不罢休的。如果经理今天不在,他会一而再再而三地登门,直到经理的亲自接见。就这样,他跑了几百个茶庄和商店。1998年,他在马连道茶城注册了“北京市永久香茶叶经营部”。从此,他开始上路了,茶叶买卖也越做越红火。
   身体力行捍卫茶德
陈隆标现在每年大约要加工、窨花1500担左右的茉莉花茶。如果换算一下,一担是100斤,1500担就是75吨,这个数字,在马连道乃至北京,都是一个不大也不小的数字。
他加工窨花的茉莉花茶特别香,一般都要经过五六窨,成本虽然很高,但是质量也同样很高。陈隆标说,他是在身体力行地捍卫茶商的茶德。
什么是茶德?刘贞亮在《茶德》一书中提出茶有“十德”:“一以茶散闲气;二以茶驱腥气;三以茶养生气;四以茶除疠气;五以茶利礼仁;六以茶表敬意;七以茶尝滋味;八以茶养身体;九以茶可雅志;十以茶可行道。”这是茶的十德,那么。什么是茶商的十德呢?恐怕应当是:“以茶思源、以茶待客、以茶会友、以茶联谊、以茶廉政、以茶育人、以茶兴农、以茶致富”等等内容吧?
   陈隆标卖茶,特别讲究茶商的茶德,并时刻把茶道放在心上。
他说。中国的茶道,说得深奥一点,就是要通过虚静的工夫进修,消解生理作用,使主体精神得以呈现,醒悟心灵的本真状态,照明天理,顿觉人之所以为人的价值所在,在茶道中完成主体与万有客体的融合,将人和自然和谐地统一起来。
我笑着说:“这也太‘佛说’了!”
陈隆标说:“这话听起来挺深奥,但细琢磨起来又挺好懂,茶道就是要让你先做人后作买卖,把茶叶这种东西人格化,让它具有一种人格的力量。这样,你再做茶,就有一种沉甸甸的使命感,就不会做那种让别人戳脊梁骨的坏事了。但是,这需要茶人的自律,需要所有茶人的坚持不懈的自律。”
   陈隆标早在2000年的时候就注册了“永香”商标,他认为,“永香”应该向品牌化方向发展了。
如果说他当年做茶,每年只能做几千斤,而现在一年就做了十几万斤,为什么?开始他认为这是他的花茶质量好,口碑好,朋友多,大家都给面子捧场。后来他慢慢悟出来了,只有把“永香”这个商标做成品牌,才会有广阔的市场前景。有些销量很大的茶商,并不认得陈隆标本人,只是拿着“永香”的包装找到了“永香”的。陈隆标说:“你看,认识永香的人比认识我陈隆标的人多吧!”
陈隆标看到,北京人虽然喜欢喝正宗的福建茉莉花茶,但还是中老年朋友居多,现在的年轻朋友特别是那些“新新人类”,特别喜欢别出心裁,喝茶也不例外。他们的所谓喝茶,已经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茶了,叫它“非茶之茶”,一点都不过分。为什么不搞点这种东西来吸引年轻朋友的眼球呢?比如说温和柔腻的玫瑰花,既能养颜美容,又是“爱你没商量”的信物;清雅神秘的薰衣草,内服外浴可松弛筋骨,开朗心情;高雅淡定的百合花,既能在夏日清心,又有“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寓意;清纯洒脱的柠檬草,既能开胃解暑,清凉皮肤,又象征着“潇洒留香久,知交满天下”。如果能另辟蹊径,打开这些花草茶的销路,不也是对“永香”品牌的一种延伸吗!
陈隆标这么跟我们说,他也是在提醒自己,只有苦练内功,对茶叶品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常抓不懈,再利用那些塑造品牌的手段,“永香”才能到来世!
   (五)佳茗碧色赏“春蕾”
   ——记宁德春蕾茶叶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其利
在马连道茶城内,我们见到了号称“马连道最年轻的老茶人”刘其利,我采访他时,他虽然只有34岁,却已经作了20年茶叶经营,现在在马连道茶城中开了一家“北京宁德春蕾茶叶有限公司”,自己当董事长兼总经理,
刘其利文化程度不高,却很健谈,尤其是自己独创的卖茶经,工功夫老到,别出心裁,让客商和消费者不得不服气。
   漫漫茶人路
刘其利是福建宁德人,祖父、父亲和他三代人,都以茶为生。祖父挑担到福州叫卖,父亲在宁德春蕾茶厂做茶,其利在北京卖茶,构成了由家庭组成的产供销一条龙的组合模式。
刘其利小时候家里很穷,一家9口人,都要靠父亲一个月46元的工资过活,其利的母亲还要给人家做做衣服贴补家用,其利自己也经常帮妈妈干缝纫活计,他记得,一件裤头的加工费只有1角5分钱。其利在家行二,小学刚读完就辍学了。
到了1985年,父亲创办了“宁德春蕾茶厂”,其利在车间里做了年。这时的茶厂,加工茶叶的数量多了,品种多了,加工也更下功夫了,一年下来能赚个十几万的。信誉好,客户就多,有时候还要交预付款来加工茶。茶厂的加工能力扩大了,茶叶的销路就成了问题。
于是,刘其利1992年来到北京,推销自家的茶叶,卖完就回老家。他也和那些刚来北京推销茶叶的茶人一样,走街串巷、忍饥挨饿、忍辱负重,不但在北京,而且跑到了河北、山东等地推销,吃尽了苦头。
1994年,其利在北京和平门开设了一个茶庄,名叫“春蕾茶庄”,并在这里挣下了第一桶金。2000年进驻马连道茶城,开始迈上了他做茶叶的第二个台阶。
   “言不二价”话独到
刘其利销茶,有一个挺绝的活儿:他的10来个绿茶品种、6个花茶品种,是言不二价的,也就是说,不砍价,一口价。刘其利卖茶绝不在价格上浪费时间。他认为,茶叶买卖,不是农贸市场卖菜,而是买卖双方对茶叶品质的一种认可,对品牌的一种尊重,只有在这样一个双方认可的交易平台上,才能做好茶叶买卖。另外,他认为自己的茶叶值这么多钱。刘其利在老家注册的是“吴山”品牌。他出生在宁德吴山,有茶基地五六百亩,名茶有“吴山云雾”、“梅占剑芽”等。
吴山云雾茶,臻山川之灵气,汲日月之精华,色泽嫩黄,芽叶匀细,汤色透亮,香味独特,回味甘爽,有“山珍仙叶”的美称。这种茶是一种高山茶,生长在海拔800米以上,过去只是在红薯地边上种一圈茶,为的是和其它农作物隔开,后来红薯地不再种红薯,就只种茶了。所以茶树都保持一种原始状态,产量很低,每亩地年产只有2000斤。
梅占剑芽,是一种大叶种的种植茶,产量就更低了,每亩只有500斤。它是一种独芽茶,干茶外形是黑色的,茶菁含水量大,别的茶叶4斤鲜叶就能做1斤干茶,而梅占剑芽则要5.5斤鲜叶才能作1斤干茶。不过,梅占剑芽非常耐泡,7泡后仍有余香,这种茶市场上挺叫好的。
刘其利经营的花茶也独具特色。他的花茶下花量极大,一般的茉莉花茶用1:1的比例,而他的茉莉花茶竟达到了3:1.即100斤茶坯要用300斤茉莉花去窨。茉莉花采用的是高香的花,要达到4—6窨。有一种茶“五杯香”,意为泡5次仍然有香味。这是一种高山小叶种茶,品质非常好,可价格并不高,市场零售价只要50元一斤。这些品种的茶叶,由于物美价廉,刘其利经营的花茶占到了总销量的80%。
   刘其利还是云南滇红茶系列华北地区总经销。
滇红茶是中国的地方名茶。滇红是云南红茶的统称,分为滇红功夫茶和滇红碎茶两种。滇红功夫茶芽叶肥壮,金毫显露,汤色红艳,香气高醇,滋味浓厚。滇红功夫茶采摘1芽2—3叶的芽叶做原料,经萎凋、揉捻、发酵、干燥而成;滇红碎茶则是萎凋、揉切、发酵、干燥而成。功夫茶是条索状,红碎茶是颗粒型碎茶。前者滋味醇和,浓、香、鲜俱佳。刘其利做总代,一是看上了这种茶的品质,二是瞄上了滇红的巨大市场潜力。现在,滇红已经远销俄罗斯、波兰等东欧国家和西欧、北美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近年来,滇红还被时尚的年轻人做成了茶饮,他们在滇红内加糖加奶后饮用,香气滋味依然浓烈,深得年轻人的青睐。刘其利认为,如果能够很好地加以引导,再配合适度的广告宣传,假以时日,滇红茶一定会成为中国名茶中的翘楚。
   品牌打造争朝夕
刘其利的企业已经是一家集生产、研发、商贸为一体的科技型综合企业,他挂在嘴边的词有几个“市场”、“品牌”、“研发”等等。
他以一个20多年从事茶叶加工的“老茶人”分析,现在茶叶的成本低,投入低,卖价低,是按照市场运作模式来运作的。比如说茶的鲜叶,过去只有65%的成材率,现在已经提高到85%了。这是好还是不好呢?过去加工茶,活儿很细,完全是手工操作,而现在,则用上了机器,不仅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降低了工人的劳动强度,提高了茶叶的成品率,还可有效地保持茶叶品质的一致性,这是茶叶销售中最重要同时也是最根本的保证。但是,机器加工会不会把手工加工的精髓一股脑抛弃,就如同“倒洗澡水时把孩子也一块倒掉”呢?任何事物都有它的双重性,不能只有一面之词。至于优劣,刘其利说,这还要时间来考验。不过,令人称道的还是他的生意经,也就是做生意时一贯遵循德大“三原则”:
一是”只有永远的品质,没有永远的顾客“。现在很多企业一再强调老顾客回头客的问题,甚至把它作为本企业的的最大业绩。刘其利认为,这样看问题还不够全面,商人靠什么吸引消费者?还不是靠品质,如果你的茶叶品质不行,只能唬人家一次,人家下次就不来了;反之,如果你的产品质量好,即使你的老顾客没有来,但是你的新顾客会因为你的出色品质来光顾你,在任何情况下,品质都是第一位的。
二是“先做人,后作生意”。刘其利是先做朋友,后作买卖,连自己这一次能挣多少钱都告诉对方。进货、买原料茶等,从来都是一手钱一手货,从不赊欠。
三是“品牌化运作”。他认为,现在茶叶本身还没有达到品牌化运作,只是一种初级农副产品而已。茶商之间互相压价、恶性竞争的情况十分严重,而茶叶必须要走品牌化运作的道路。由于他的茶叶经营模式已经从过去的以批发为主转型为以零售为主,这就更需要进行品牌运作了。于是,他开始搞了CI、投入了广告、做慈善等等。
   “春蕾”开花了,她香遍京城的日子还会远吗!
   (六)以“徽商”的名义
   ——记黄山志广茶叶有限公司经理吴子广
“徽商”是一个茶叶的品牌,其品牌的拥有者也是一位真正的徽商。他是京马茶城中的一位老者,北京黄山志广茶叶有限公司兼黄山市徽州黄山名茶包装厂经理吴子广先生。
跟老吴聊天,很放松,也很累。轻松,是因为老吴一入正题就会像一个老朋友那样和你聊个没完;累,是因为老吴经常跑题,你得经常把他拽回来。不然,他能让你的思绪不断穿越时空,上下五千年,纵横八万里,有时竟有些云山雾罩的感觉。但是,他的跑题又都围绕着一个主题:怎么能让茶商中的徽商继承传统,接过徽商接力棒,一棒比一棒跑得更快更远。
   采访,就在这种二律悖反的情境中进行。
   吴子广是一位地道的黄山人,1941年生人,是一位老革命了。
老吴原先在家乡搞茶叶加工,是徽州黄山茶厂的负责人,当时还是徽州区人大代表、区政协委员,责任很重大,他必须为家乡的经济发展尽自己的一份力。
黄山,不仅是世界著名的风景名胜,也是物产极为丰富的风水宝地,说黄山“物华天宝”,一点也不为过。其中,茶叶是著名土特产之一,也是当地经济的主要支柱。中国有十大名茶,产产自安徽省的就占了3个,它们分别是黄山毛峰、祁门红茶和六安瓜片。其中,黄山毛峰就产自黄山。
黄山地区,由于山高,土质好,温暖湿润,晴时早晚遍地雾,阴雨成天满山云,云雾缥缈,很适合茶树生长。黄山毛峰产于黄山风景区和毗邻的汤口、充川、岗村、芳村、杨村、长潭一带,其中桃花峰、云谷寺、慈光寺、港村、充川等的品质最好。黄山毛峰分特级和一、二、三级。特级黄山毛峰形似雀舌,白毫显露,色似象牙,鱼叶金黄;冲泡后清香高长,滋味鲜浓醇厚甘甜,叶底嫩黄,肥壮成朵,其中,“鱼叶金黄”和“色似象牙”是特级毛峰外形与其它毛峰不同的两大特点。
太平猴魁也是当地的名茶。太平猴魁产自黄山北麓的太平县,是烘青尖茶中的极品,但只是猴坑产的尖茶为上品,最初又以王魁成所制的尖茶质量最好而得名,产量极少。典型的猴魁茶色鹅绿,长约寸许,挺直苗秀,两叶抱一芽,叶略长于芽,叶脉暗红。经冲泡后,杯中茶宛如朵朵兰花,徐徐游弋,花香袅袅拂来,令人心脾为之一清。端起杯来轻啜一口,那股清香直透胸臆,清幽隽永。猴坛村附近山野遍布兰花,它与茶树杂处一隅,在生长过程中自然吸收了兰花之华,因而猴魁茶有一股淡雅而高贵的兰花香气,这正是其珍贵之处。太平猴魁因品质高,产量低,在市场上售价也比较高,野生的太平猴魁一市斤要卖到3000元以上。
老吴觉得,不把它们推向北京市场,让北京市民品尝这些“头泡香高,二泡味浓,三泡四泡余香犹存”的好茶,实在是一种罪过,也有辱徽商的名声。
老吴1992年来京后就先后注册了一些公司,都是和茶叶有关的公司,他来京后,家乡的20多万斤茶叶也跟着老吴前后脚来到了北京。这可怎么办呢?人生地不熟,靠什么推销这些茶叶呀?老吴说,在北京做茶叶,你必须得有三绝:一是做人,二是茶叶质量必须好、价钱公道,三是你的茶叶必须要有一定的量,也就是现在我们说的规模经营。
1998年时,老吴曾在家乡注册了“徽商”商标,他身上的担子更重了。“徽商”商标的问世,就是“徽商”品牌的问世,它把老吴最初来京做茶叶时的初衷,即“老了以后不向儿女要一分钱”,提高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外国人常说中国有名茶没名牌茶,“徽商”可不可以试一试,尝尝名牌的滋味呢!
老吴在老家有自己的茶园,处于海拔860米以上高山之上,没有污染,肥料都是高山草木灰,海拔较低的则是农家肥。老吴所作的黄山毛峰特级绿茶,达到了名优茶品质的基本要求,即“三绿”(干茶色绿、茶汤色绿、叶底色绿)和“三一致”(外形一致、大小一致、色泽一致)。他们运到北京的每一批茶叶都要送检,合格的才能上市。他专门请人设计制作了“徽商”牌的各种包装,其中,100克包装的“徽商”牌黄山茉莉花茶在北京的销售最好。老吴的“徽商”牌包装,获得了设计专利,老吴因此成了“徽商”品牌的唯一合法持有者。
老吴卖茶,还有一个绝招,就是向顾客揭自己茶叶的短。比如,他向顾客说,好看的茶不一定是好喝的茶。有些人过分注重茶叶的外形,这是一个误区。真正好的茶,不一定好看,好喝的茶才是好茶。比如东山碧螺春,是碧螺春中最难看的,但它的口感是最好的。对于顾客来说,并不是价位高的就一定是好茶,再好的茶也要自己品。如果喝起来索然寡味,再贵的茶对品茗者来说也不是好茶。
   像黄山毛峰、太平猴魁这些产自家乡,又是中国名茶之列的好茶,则是老吴重点介绍的。
比如太平猴魁,其鲜叶芽叶外观雄伟,品质优异,做工又极其精湛。采茶时,按照一芽三叶或一芽四叶为标准,雾天不采、雨天不采、病叶不采,采回来后就要进行拣茶。拣茶这道工序特别费时,要用手工一朵一朵地掐成一芽两叶,根据芽叶的粗细大小分成三个等级,最粗壮的做成标本茶,能卖好价钱,拣剩下的叫魁托子,茶农自己喝。不同等级的鲜叶经过晾晒,就可以杀青了。杀青要用专用的灶具,以木炭为燃料,这样火力比较平稳,一锅投叶量约80克,炒茶时要求捞得净、抬得高、撒得开,一锅炒大约10—15分钟,边炒边作形;杀青后转入四方形的烘筛中,用手将茶一朵朵捋直,再用另一烘筛夹住,以防止茶叶在烘干过程中变形,再用木制小碾子将茶叶压扁,放入烘箱中翻烘,温度从高到低,烘到九成,下筛回晾,四五个小时后打老火烘至足干才算完成。一般家庭四人拣茶,五人做茶,三小时才能做一斤干茶,做工之细,劳动强度之大,可想而知。在一般情况下,无论是茶商,还是普通消费者,听了老吴这一番朴实无华的介绍后,都会解囊毫不犹豫。
这些年,“徽商”做得比较稳定,这跟老吴的谨慎行事有很大关系。他认为,“徽商”做起来很不容易,绝不能让它受委屈,昙花一现。无冬历夏,老吴就像爱护自己的孩子一样呵护着“徽商”。
在马连道茶城中,老吴的年龄是三十多名徽商中的老大,他说,不仅年龄是老大,做人也要当领头,尽管自己年事已高,能力有限,但一定要以徽商的名义做事做人!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瓶装山泉水生产设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