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土壤肥力壤

2012考研复习:《土壤学》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一、 名词解释 1、土壤:土壤是指地球表面上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它的本质特征是具有肥力。 2、土壤肥力:土壤为植物生长供应和协调营养条件和环境条件的能力。 3、同晶替代:是指组成矿物的中心离子被电性相…《土壤学》复习题 第一章 绪论 一、填空 1. 德国化学家李比希创立了(矿质营养)学说和归还学说,为植物营养和施肥奠定了理论基础。 2. 土壤形成的五大自然因素是(母质)、(气候)、(生物)、(地形)和时间。 3. 发育完全的自然土壤剖面至少有(表土…土壤的重要性:1,土壤是农业最基本的生产资料; 2,土壤在植物生长中起特殊作用; 3,土壤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4,土壤是最珍贵的自然资源; 5,土壤资源是持续农业的基础。 土壤:指在地球表面由气候、母质、生物、地势、气候等因素综合作用下所…
土壤学复习资料112第一、二章一、名词解释:*1、土壤肥力:土壤为植物正常生长提供并协调营养物质和环境条件的能力2、ditrigonal cavity(复三方网孔): 由于硅氧四面体片变形,使其六方网孔畸变而成的孔穴。3、同晶替代: 组成矿物的中心离子被电性相同、大小相近的离子所替代而晶格构造保持不变的现象。5、土壤粘粒氧化物: 是指存在于可变电荷土壤粘粒中铁、锰、铝、硅的氧化物及其水合物。二、问答题2、简述土壤的基本功能。(一)土壤的生产功能1、保肥与供肥2、蓄水与供水3、生物支撑4、缓冲环境变化作用(二)土壤的环境功能1、土壤是地球表层系统自然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份2、土壤是地球陆地生态系统的基础(1)保持生物活性、多样性和生产性(2)影响水体和溶质流动(3)对污染物有净化作用(4)物质与能量贮存和循环作用3、说明高岭石、蒙脱石和伊利石的结构特征、胀缩性、 电荷性质、胶体特性和它们在我国土壤中的分布特征。(一)高岭石:(kaolinite):1:1型晶层结构;无胀缩性;为可变电荷;比表面小,且以外表面为主。胶体特性较弱;主要分布于热带、亚热带土壤中。蒙脱石:2:1型晶层结构,单位晶胞分子式为Al4Si8O20(HO)4;胀缩性很大;为永久电荷;比表面大,内外表面都有,主要是内表面,胶体特性很强。主要分布于我国北方和西北地区土壤中伊利石:2:1晶层结构;层间吸附着钾离子,K+半陷在复三方网孔内,(非交换性钾),无胀缩性;同晶替代现象普遍为永久电荷;,比表面较大,内外表面都有,主要是内表面,胶体特性介于高岭石和蒙脱石之间;主要分布于我国北方土壤中,南方土壤中少第三章
思考题一、名词解释1、腐殖化作用: 动、植物残体在微生物作用下,通过生物化学和化学作用,变为腐殖物质的过程。 *2、腐殖化系数(humification coefficient):有机物料中单位质量的碳在土壤中分解一年后残留的碳量。三、论述题☆ 1、论述土壤有机质在土壤肥力中的作用有机质在土壤肥力上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它的含量是土壤肥力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一)提供植物需要的养分:土壤有机质是作物所需的N、P、K、S及微量元素等各种养分的主要来源;同时,土壤有机质分解和合成过程中,产生的多种有机酸和腐殖酸对土壤矿质部分有一定的溶解能力,可促进矿物风化,有机质矿化可产生大量CO2有利于某些养料的有效化。二)改善土壤肥力特性:物理性质:1、促进良好结构的形成。2、有机质中富含热量,颜色深暗,利于提高地温;化学性质:有机质能增加土壤微量元素的有效性。生物性质:土壤有机质是土壤微生物生命活动所需养分和能量的主要来源,没有它就没有所有生物化学过程。三)提高土壤的保肥和缓冲能力。1、腐殖酸及其盐可组成强的缓冲体系,增强土壤的缓冲能力。2、腐殖质是有机胶体,带有许多功能团,增加土壤的负电荷量,增强土壤保肥能力。四)生理活性:促进植物氧化还原作用,提高植物呼吸强度。*2、论述土壤有机质在生态环境中的作用(一)土壤腐殖含有多种功能基,这些功能基对重金属离子有较强的络合和富集能力,可以使土壤中的重金属离子被固定,减少重金属离子向植物体的富集。(二)土壤有机质对农药等有机污染物有强烈的亲和力,对有机污染物在土壤中的生物活性、残留、生物降解、迁移等过程有重要影响。(三)土壤有机质是全球碳平衡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碳库,对全球碳平衡有重要影响。(四)有机质是土壤微生物的主要能量来源,没有土壤有机质,就不会有土壤中的生物化学过程,因而对土壤生态环境产生影响。第四章 思考题一、名词解释:*1、当量孔径: 与一定水吸力相对应的土壤孔隙直径,简化公式为:d=3/hd:土壤当量孔径,h:土壤水吸力(毫巴)*2、土壤质地: 根据土壤机械组成确定的土壤类别名称。分为砂质土、壤质土、和粘质土三类二、问答题:1、说明砂质土和粘质土的肥力特征。1、土壤物理性质。土壤砂粒含量高而粘粒含量少,通气孔隙多,毛管孔隙和贮存孔隙少,土壤的通气性好。土壤的透水性好,但持水能力差。砂质土的热容量小,导热率高,对温度不稳定,易升温也易降温,为“热性土”。砂质土不易结块,耕性好。2、土壤化学性质。砂质土的矿物组成主要为石英,粘土矿物含量少,养分含量少。土壤氧化还原电位高,有机质易分解,有机质含量低。土壤缺乏胶体物质,土壤的阳离子交换量低,土壤的保肥能力差,养分容易淋失。砂质土土壤养分的有效性高。4、说明土壤团粒结构与土壤肥力的关系。1、调节土壤水分与空气的矛盾2、调节土壤有机质消耗和积累的矛盾3、稳定土温,调节土壤热状况4、改善土壤耕性,利于作物根系伸展*5、怎样改善土壤团粒结构。1、增施有机肥料,有机物质分解产物多糖等及重新合成的腐殖物质是土壤颗粒的良好团聚剂;2、合理轮作,合理轮作利于土壤结构的改善;3、合理耕作,如免耕、深松耕等。4、合理灌溉,喷灌、滴灌、渗灌。5、施用化学物质,如石灰、石膏、土壤结构改良剂。第五章
思考题一、名词解释1、田间持水量:毛管水达到最大时的土壤含水量称为田间持水量2、达西定律: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土壤的水量与土水势梯度成正比。★二、计算盆栽试验 ,每盆装干土5kg,已知某土壤含水量为14%,应称取风干土多少kg?若土壤田间持水量为35%,维持盆中土壤相对含水量80%,应灌水多少kg? 三、问答题1、简述吸湿水、膜状水和毛管水的主要特点。(1)、吸湿水:干燥土粒从空气中吸附气态水分子保持在土粒表面的水分。吸湿水需105℃烘干6~8小时才能将其从土粒表面分离。是无效水。 吸湿水达到最大量时的土壤含水量叫做最大吸湿量或吸湿系数。土壤吸湿系数主要受土壤质地影响。(2)、膜状水(film water):靠土粒剩余引力吸附的液态水。膜状水达到最大量时的土壤含水量为最大分子持水量。
膜状水有无效水和有效水。作物无法从土壤中吸收水分而呈现永久凋萎时的土壤含水量为凋萎系数。 土壤的凋萎系数:砂土5%、壤土10%、粘土15%。(3)、毛管水:靠土壤毛管力保持在土壤孔隙中的水分称为土壤毛管水。毛管水可以在土壤毛管中上下左右移动、具有溶解养分的能力、作物可以吸收利用。毛管水达到最大时的土壤含水量称为田间持水量第六章一.名词解释1、土壤气通量:在单位时间内,单位压力下,进入单位体积土壤中的气体总量2、ODR(氧气扩散率):单位时间通过单位土壤截面扩散的氧的质量。二.问答题1土壤空气组成有哪些特点?(1)、与大气相比,氧气含量较低,二氧化碳含量较高。(2)、在渍水土壤中,还有一定数量的还原性气体。(3)、土壤空气组成是变化的。(4)、土壤空气常处于水汽饱和状态。第七章一、名词解释*1、下塑限:简称塑限,土壤呈现塑性时的含水量2、上塑限:也叫流限,土壤因含水增多而失去塑性,并开始成流体流动时的水量*3、阿贝特限:土壤的各个结持度阶段间的分界点含水量。4、土壤结持度:土壤随含水量变化而呈现的土壤相态阶段二、问答题1、什么是土壤胀缩性,影响土壤胀缩性的因素有哪些?土壤胀缩性指土壤吸水或失水时,土壤容积增大减小的现象。影响因素:(1)、土壤粘土矿物类型,2:1型粘土矿物>1:1型粘土矿物;(2)、土壤质地,粘土>砂土;
(3)、交换性阳离子,低价离子>高价离子;(4)、土壤结构,结构差的土壤>结构好土壤。第八章一、名词1、土壤阳离子专性吸附:土壤胶体表面的原子与阳离子通过共价键结合形成表面内圈配合物的吸附。2、土壤阴离子专性吸附: 阴离子进入粘土矿物或氧化物表面的金属原子配位壳中,与配位壳中的羟基或水合基重新配位,并直接通过共价键或配位键结合在土粒表面的吸附盐基饱和度:土壤盐基离子占阳离子交换量的百分数3、ZPC-—电荷零点(零点电荷PZC):土壤粘土矿物表面不带正电荷,也不带负电荷,其表面电荷等于零,此时的pH值称为电荷零点。4、永久电荷:来自土壤胶体内同晶替代,不随环境pH变化而改变的电荷。5、可变电荷:环境pH变化,土壤胶体的表面电荷的数量和符号发生改变的电荷。二、问答题 *1、土壤胶体构造是怎样的?(1)、胶核 (如粘土矿物、腐殖质、粘粒氧化物等)(2)、决定电位离子层 (土壤胶体表面的一层离子,决定土壤电荷量和电性)(3)、补偿离子层
(包括非活性补偿离子层和扩散层)*2、影响土壤CEC的因素有哪些? CEC:每千克土壤吸附阳离子的厘摩尔数(1)粘土矿物
(2)土壤质地
土壤CEC按下列排序:粘土>壤土>砂土(3)土壤pH
土壤CEC随着土壤pH升高而增大*3、土壤阳离子交换作用的特点有哪些?(1)、可逆反应 (2)、等价离子交换,如36g铵交换40g钙(3)、服从质量作用定律*4、影响土壤阳离子专性吸附的因素有哪些?(1).pH:pH升高,土壤对阳离子专性吸附量增加
(2). 胶体类型(3).离子本性
氧化铁凝胶:Pb>Cu>Zn>Ni>Cd>Co
氧化铝凝胶:Cu>Pb>Zn>Ni>Co>Cd5.土壤胶体对阳离子的专性吸附机理Cu2+、Zn2+、Hg2+、Pb2+等重金属阳离子对铁、铝氧化物表面的氧原子的极化能力很强,它们能够透过表面的扩散层进入stern层,取代其表面的H原子,与氧原子进行共价键结合,形成表面内圈配合物6、土壤阴离子专性吸附有什么特点。专性吸附是由共价键或配位键引起的,发生在stern层,可在各种电荷土壤上发生,吸附性强,不可代换,使土壤负电荷增加,pH上升。以上实验中的ABC三种土壤为同意土样得到三种不同处理,其中含Ca量相同,但Ca+的陪补离子不同,,使得幼苗含钙量顺序为A>B>C,即三组土样的交换性钙的有效度为A>B>C。由于钙含量是相同的,造成的原因是陪补离子的效应不同。H+、Mg2+、Na+与胶体的吸附力大小顺序H+>Mg2+>Na+,即对提高钙离子的有效度的作用是依次减弱的。第九章三、分析讨论图9-3。1、砖红壤、红壤和黄棕壤对NaOH的缓冲曲线。2、三种土壤的极限pH大小排序与其pH相反,为砖红壤>红壤>黄棕壤,因为土壤极限大小取决于土壤CEC,CEC越大,极限pH越低。3、黄棕壤对NaOH缓冲能力最大,其次为红壤,砖红壤缓冲碱的能力最弱。4、从图中可以看出,钠饱和度为50%左右时,土壤缓冲碱的能力最强。 一、名词解释*ESP(土壤碱化度):土壤胶体吸附的交换性钠离子占阳离子交换量的百分数。极限pH:土壤胶体上吸附的阳离子全部为致酸离子时的土壤pH值。二、问答题*2、说明土壤pH与磷、铁、铜、锌有效性的关系。①土壤PH在6.5左右时,各种元素的有效性都较高并适宜多数作物的生长;②PH6—7的土壤中,磷的有效性最高,而在PH>7时,易产生磷酸钙的沉淀,磷的有效性降低;③铁、铜、锌等元素有效性在酸性和强碱性土壤中高;在PH>7的土壤中,活性铁、铜、锌等离子明显下降,并常出现铁供应不足 第十章4、简述磷素在酸性和石灰性土壤中的固定过程。(1)在石灰性土壤中,土壤溶液中磷酸根离子与土壤钙、镁作用产生一系列磷酸钙、镁盐而逐渐被固定,如磷酸八钙、磷酸十钙等。(2)在酸性土壤中,磷酸根离子与土壤铁、铝作用生成一系列磷酸铁铝化合物而渐被固定。如磷酸铁铝、粉红磷铁矿、磷铝石等。5、土壤有效养分的临界指标。N:P: 土壤有效磷临界标准为15mg/kg:
K: 土壤速效钾临界标准120mg/kg十一章一、名词1、土壤发生:成土母质在气候、生物、地形和时间的影响下,组成和性质发生变化,形成土壤物质的过程。2、成土母质:岩石风化后形成的碎屑物,形成土壤的初始物质,通过成土过程可发育为土壤*3、灰化过程、土壤渍水带经常上下移动,土体干湿交替,使土壤氧化还原反应长期交替进行,在土体中形成锈纹、锈斑、铁锰结核等物质的过程。*4、铁铝化过程、热带、亚热带地区原生铝硅酸盐矿物强烈分解,土壤中形成和积聚次生铁铝氧化物的过程。典型土壤:砖红壤、红壤、黄壤5、潴育化过程: 土壤渍水带经常上下移动,土体干湿交替,使土壤氧化还原反应长期交替进行,在土体中形成锈纹、锈斑、铁锰结核等物质的过程。十二章二、简答1、土壤发生学分类单元有那些?土纲、亚纲、土类、亚类、土属、土种、变种2、黄棕壤土属是怎样划分的?硅铁质黄棕壤
硅铝质黄棕壤
硅质黄棕壤
铁质黄棕壤
硅钾质黄棕壤
红棕土3、砂姜黑土分布和主要性质分布: 砂姜黑土主要分布于淮北平原、鲁中南山地丘陵周围的山麓平原洼地、南阳盆地及太行山山麓平原的部分地区,为我国北方暖温带半湿润区的一种非地带性的半水成土壤。理化性质: (1)次生矿物以蒙脱石为主(2)土壤质地粘重、胀缩性大。(3)pH中性至微碱性(4)土壤有机质、氮素、速效磷含量低,钾素较丰富。 5、潮土分布和主要性质。主要分布于我国黄淮海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以及山间盆地等河流冲积母质上发育的半水成土 潮土理化性质(1)以水云母为主,蒙脱石、蛭石次之。(2)土壤质地差异较大,土壤剖面有质地层次。(3)发育在黄河沉积母质上的黄潮土,碳酸钙含量高,pH7.2~8.5。发育在酸性岩山区河流沉积母质上的潮土,不含碳酸钙,土壤pH值5.5~6.5。(4)潮土有机质含量低,普遍缺磷,钾较丰富6、黄褐土概念和普通黄褐土土属划分。普通黄褐土主要土属:黄白土 马肝土 潮马肝土
白土(多去少补)
土壤学复习资料112 第一、二章 一、名词解释: *1、土壤肥力:土壤为植物正常生长提供并协调营养物质和环境条件的能力 2、ditrigonal cavity(复三方网孔): 由于硅氧四面体片变形,使其六方网孔畸变而成的孔穴。 3、同晶替代: 组成矿…课题: 整式的加减单元复习。 课时: A 类: 1.使学生对本章内容的认识更全面、更系统化。 2. 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本章基础知识的理解以及基本技能(主要 是计算)的掌握。 B 类: 通过复习,培养学生主动分析问题的习惯。 C 类:通过复习,加强知识间…教育是项良心工程 重庆龙文学校“个性化辅导”备课教案 授课时间:2012 年 7 月 12 日 10 时 00 分至 12 时 00 分 年级: 七年级 课时:1 课题:整体复习 整式的加减 教学目标 重点 难点 学 指 法 导 整式的加减运算 梳理…课题: 整式的加减练习 课时: A 类: 1.正确理解概念 整式的系数、次数、项、同类项等概念必须清楚,是 今后学习方程、整式乘除、分式和二次函数的基础。 2. 熟练掌握合并同类项、去(添)括号法则 要处理好合并同类项及去(添)括号中各项符号处理, …就爱阅读网友整理上传,为您提供最全的知识大全,期待您的分享,转载请注明出处。
欢迎转载:
推荐:    主持人:《时事报告》主编 闵勤勤
  近几年,“镉米”等大宗粮食作物质量安全事件屡发,如广州市在2013年的18批次抽检中,发现44.4%的大米镉超标。很多人认为,目前的粮食质量安全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咎于环境污染尤其是土壤污染,要真正实现对粮食质量安全的全程控制,必须对污染土壤开展治理甚至休耕以解决产地环境问题。但实际上,厘清环境污染与人群健康关系要看两方面:一是环境污染与粮食质量安全,二是粮食质量安全与人群健康风险。
  先来看看土壤污染与粮食质量安全的关系。一般来说,不是所有的粮食质量问题都是环境污染尤其是土壤污染引发的:其一,污染物(如土壤中的重金属)转移到粮食作物中受多种因素影响,仅影响较大的因素就包括作物品种、土壤理化性质、耕作方式、化肥施用情况等。其二,污染物只有转移到粮食中的可食用部位才会影响质量。即便是对镉吸收效率较高的水稻,米粒中镉含量也受到水稻品种、灌溉方式等各种因素影响,超标程度相同的土壤可能生产出镉含量相差10倍以上的大米。尽管目前没有全面的粮食超标情况的调查,但相关研究表明,全国范围的粮食超标情况远远低于土壤超标情况。
  再来看看粮食质量安全与人群健康风险之间的关系。污染物只有通过暴露渠道进入人体才可能带来健康影响,而且由于暴露机会和强度差别,年龄、性别、健康状况、遗传因素的不同,人群表现程度不同:多数人表现为机体负荷增加,暂不引起生理变化(如尿镉浓度超标);有些人处于生理代偿状态,如果此时停止接触有害因素,机体就向着健康方向恢复,因代偿失调而患病的人在超标粮食暴露人群中只是少数,死亡的人数更少。随着生活水平和物流水平的提高,在主粮来源多样化后,中国人目前完全自种自吃的极少,这改变了超标粮食与人群之间的暴露关系,使某个区域的粮食超标与人群健康风险之间的关系被弱化。从环保部组织的全国环境与健康专项调查结果来看,中国目前尚未发现一例公害病患者,环境污染导致的粮食质量不安全仅对一定范围的人群产生了尚未致病的健康影响。
  在厘清了这两方面的关系后,再根据相关的调查,就可以对中国的粮食质量安全及其人群健康影响作出总体判断:现状尚可但未来有忧。现状尚可指仅就现状来看,即便粮食质量有问题,也只影响到小部分人群的健康,而且其健康所受影响也只是初步的。
  未来有忧指目前环境污染对粮食质量安全和人群健康的负面影响确实在一定范围存在,只是其尚处于“隐蔽”和“局部”阶段。根据环保部“中国成人环境暴露行为模式调查”,我国31个省参与调查的9万余人中,有11.1%的居民居住场所及其紧密生活空间(包括自产自食的耕地和菜地)1公里范围内存在有石化、冶炼、农药等可能会产生健康影响的企业,其中城市居民比例为14.1%,农村居民为8.5%,照此推算,目前我国约有1.1亿居民居住在有健康风险的环境中。所以,如果不在此阶段及时摸清底数并采取合理的应对措施,随着污染物的累积和人群对污染物暴露程度的加深,土壤污染对粮食生产和人群健康的影响就会显著扩大。一旦出现公害病人群,势必影响社会稳定。
  据此,可提出应对土壤污染的科学措施:摸清底数、多措并举、控制暴露、慎提修复。这是指在农业发展方面,对重点区域进行功能区划分,调整主产区的种植结构和方式;在污染治理方面,对重点区域,构建环保、财政、农业、粮食、水利等多部门联动的风险管理机制;在人群健康风险防范方面,对重点人群加强针对性公共服务并积极加强相关制度和管理能力建设。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调整严重污染和地下水严重超采区耕地用途,有序实现耕地、河湖休养生息”,应理解为因地制宜,根据污染情况、原有种植结构和生产方式,对土地在一产、二产、三产间以及种植作物的品种、方式间进行调整。
  近几年,由环境问题引发的群体性事件越来越多,持续引发社会关注。这些事件的发生,大多与我们过去单纯追求GDP快速增长的资源依托型发展模式有关。如今,资源依托型发展模式已经耗光了大部分社会潜力,造成的负面效应使民众难以承受,资源亦难以为继,这是引发群体性事件的根本性原因之一。
  当前的环境群体性事件大致可分为两类:其一,源于长期的工业污染,基本生存环境遭到破坏,“生计维护”成为民众基本诉求。这类多发生在偏僻的农村或发展中地区;参与者主体多是草根群众;以现有的社区为范围,利用既有的地域、邻里、宗族等进行社区动员;往往采用“直接抗议行动”。这类“污染已多时,深受其害,愤起反抗”的类型可称之为“近忧”型;其二,多发生在大、中城市,或发达地区。这类因新设施或新工业项目开工,或将会破坏环境或将造成污染,引发公众严重疑虑;参与者主体多是中间阶层或中等收入者;抗议行动虽也有“直接抗议行动”,但“冲突”性质减弱,更看重游说、谈判、法律诉讼;议题多是“维护既有生活品质”、“环境不容破坏”等。这类“污染还未发生,但预后会发生,愤而阻止”的类型可称为“远虑”型。
  地方政府处置环境群体性事件要符合危机管理的通行法则,如快速、公开、积极应答;尤其是信息要公开,坦诚地与公众沟通。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首先,政府要“快”,要立即采取应对措施,速报事实。政府要在第一时间把事实向群众和媒体公开,争取主动,减少群众的恐慌和社会上的连锁反应,同时采取有效措施终止污染的蔓延。兰州居民自来水苯超标问题,虽然没有发生群体性事件,但4月10日兰州市威立雅水务集团公司就检测发现其出厂水苯含量严重超标,经媒体报道后市民纷纷抢购矿泉水、纯净水等,而直到4月11日,18个小时后当地政府才正式公布水污染事件,其间各类信息满天飞,加重了市民的焦虑与不安,迟滞的反应措施非常不利于事件的处置。在快速采取处理措施的同时马上开展污染调查,及时把最新调查结果向群众和媒体公布,滚动式播出,掌握话语主动权。
  其次,政府要积极促成与群众之间的双向互动。政府要放下身段,了解群众的受害情况和各种诉求,作出认真解决问题的承诺,消解群众情绪。如2007年厦门发生的反PX风波,是处理环境问题非常好的典范:一方面厦门市民上街“散步”,表达诉求,没有暴力;另一方面政府开诚布公,多次邀请政协委员、专家学者、普通市民等各阶层人士座谈,实现了公众参与、官民互动,理性沟通和处理,获得了双赢的结果。
  再次,要做好相关制度建设的完善工作。要完善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体系,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状况的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组织人事部门要将中央精神内化成官员绩效考核制度、干部考核新标准的制定原则之中。在与环境问题相关的企业建设、城市规划方面,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还远远不够,相关管理也不到位。去年的青岛石油管道爆炸案、今年的兰州水污染事件表明,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居民住宅区周围遍布企业的油气水管道,这既有企业因扩大规模入侵居民住宅区的情况,也有居民区建设扩围至企业周边的情况,二者相互交错,城市规划不合理,一旦在管理上出现疏忽,就会酿成大祸。
  最后,宣传工作一定要做好。如各地的PX项目问题,它到底有多大的毒,究竟是怎么回事,主流媒体向公众的宣传很不够。此外,对PX项目本身的公开争论也不够,应该让官员、科学家、普通群众,包括石化企业人士一起参与公开讨论与争论,不断向公众做普及,才能使PX项目得到人们的理解。现在出现了这样的情况:一谈PX项目,老百姓就反对;民众一“上街”,政府马上停止建设,这是一个很糟糕的处理模式。
&中共中央宣传部 时事报告杂志社 (C)版权所有
京ICP备第030140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词语“土壤水”的解释 汉典 zdic.net
tǔ rǎng shuǐ
ㄊㄨˇ ㄖㄤˇ ㄕㄨㄟˇ
土壤中各种形态的水的总称。分为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形式。液态水按所受的力分为吸湿水、薄膜水、毛管水和重力水。毛管水是土壤毛管孔隙中保持的水分,是农业生产中最有效的土壤水分。土壤水来自于降水、灌溉水和地下水,是土壤重要组成成分之一。
相关词语: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土壤的名词解释及问答,土壤学名词解释,土壤胶体名词解释,内科学名词解释及问答,土壤名词解释,主要统计指标解释问答,约书亚书问答题解释,名词解释,名词解释大全,精准扶贫名词解释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土壤的名词解释及问答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14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31.零点电荷ZPC:当土壤溶液处于某一pH时,;32.胶核:是胶粒的基本部分,由粘土矿物,含水氧;33.吸附作用:根据物理化学的反应,胶体在溶剂中;34.土壤的吸收性能:土壤具有吸收保留土壤溶液中;35.土壤缓冲性:就是土壤的pH值在自然条件下,;36.缓冲量soilbuffercapacity;37.指示植物:对pH反应非常敏感,只能生长在特;38.Na
31.零点电荷ZPC :当土壤溶液处于某一pH时,这时土壤胶体既不带负电荷,也不带正电荷,或者正负电荷数相等,其表面电荷数量为零,这时的pH称为零点电荷。
32.胶核:是胶粒的基本部分,由粘土矿物,含水氧化物和腐殖质等组成。
33.吸附作用: 根据物理化学的反应,胶体在溶剂中呈不均一的分布状态,固体颗粒表面的离子浓度与溶液内部不同的现象称为吸附作用
34.土壤的吸收性能:土壤具有吸收保留土壤溶液中的分子离子,悬液中的悬浮颗粒,气体以及微生物的能力.
35.土壤缓冲性:就是土壤的pH值在自然条件下,不因土壤酸碱条件的改变而产生激烈的变化。
36.缓冲量soil buffer capacity:指土壤溶液每改变一单位pH值时,所需一定浓度的酸液或碱液量。
37.指示植物:对pH反应非常敏感,只能生长在特定环境下。
38.Na碱化度(ESP):交换性钠离子的数量占阳离子交换量的百分数。
39.总碱度total alkalinity:是指土壤溶液或灌溉水中碳酸根,重碳酸根的总量。
40.碱化作用(alkalinization) 当土壤碱化度达到一定程度,可溶盐含量较低时,土壤就呈极强的碱性反应,土壤理化性质上发生恶劣变化,称为土壤的“碱化作用
41.活性酸度soil active acidity:由于土壤溶液中游离的H离子,所表现的酸度。大小决定于土壤溶液中H离子浓度.
42.潜性酸度soil potential acidity:土壤胶体上吸附的H离子和Al离子所引起的酸度.
43.钠吸附比sodium adsorption rationSAR: 是指土壤溶液中的钠离子与钙离子、镁离子浓度之和的平方根的比值。
第四章 土壤生物化学过程与养分循环
1.土壤有机质soil organic matterSOM:是指存在于土壤中的所有含碳的有机物质,包括各种动植物残体,微生物及其分解和合成的各种有机物质。
2.矿化作用(Mineralization):有机质进入土壤以后,在土壤微生物及其酶的作
用下发生氧化反应,彻底分解释放出二氧化碳和水,磷硫等营养元素在一系列特定反应后,释放成植物可利用的矿质养料的过程。
3.腐殖化过程:(Humification) :各种有机化合物通过微生物的合成或在原植物组织中的聚合转变为组成和结构比原来有机化合物更为复杂的新的有机化合物,这一过程称为腐殖化过程。
4.氨化作用ammonification:氨基酸在多种微生物及其分泌酶的作用下,进一步分解成氨,这种从氨基酸中进行脱氨的作用叫做氨化作用.
5.硝化作用nitrification:硝化过程――在通气条件良好时,氨在土壤微生物作用下,可经过亚硝酸的中间阶段,进一步氧化成硝酸,这个由氨经微生物作用氧化成硝酸的作用叫做硝化作用。硝化作用是由亚硝酸细菌和硝酸细菌共同作用的结果.
6.腐殖化系数hunification coefficient:单位重量的有机物质碳在土壤中分解一年后的残留碳量。
7.激发作用( Priming effect):土壤中加入新鲜有机物质会促进土壤原有有机质的降解,这种矿化作用称之激发作用。
8.C/N比: 有机物质组成的碳氮比(C/N)
9.矿化率:每年因矿化而消耗的有机质量占土壤有机质总量的百分数.
10.土壤有机质的转化过程:各种动、植物有机残体进入土壤后,在水分.温度.土壤微生物等因素的作用下,发生极其复杂的变化过程.
11.菌根菌:许多真菌还能发育在高等植物根部表面,或者深入植物根部组织内部,与植物发生共生的关系,这些真菌统称为菌根菌.
12. 灰分物质:植物残体燃烧后所遗留下的灰烬称为灰分物质。灰分中主要为钙、镁、钾、钠,磷、硅、硫、铁、铝、锰等,此外还含有碘、锌、硼、氟等元素.
13. 微生物:肉眼看不见的体形细微构造简单的一类生物体.
14. 自养型细菌:不依靠分解氧化有机质取得碳和能量,而是直接摄取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作为碳源,吸收无机含氮化合物和各种矿物质作为养分,利用光能或通过氧化无机物质获得能量,合成自身物质,进行生长和繁殖。属于这一类土壤细菌的有:亚硝酸细菌、硝酸细菌,硫磺细菌.
15. 异养型细菌:它们只能利用有机质作为碳源和能源。
土壤形成与发育
1.土壤母质soil parent material是指地表岩石经过风化、搬运、堆积等过程形成的地质历史上最年轻的疏松矿物质层。
2.岩石:岩石是天然产出的具稳定外型的矿物或玻璃集合体,按照一定的方式结合而成。
3.矿物mineral:矿物指由地质作用所形成的天然单质或化合物。
4.岩浆岩:指地球内部熔融岩浆上浸地壳的一定深度或喷出地表冷却凝固所形成的岩石。
5.沉积岩:地壳表面的岩石经风化、搬运、沉积等作用后,在一定条件下胶结硬化所形成的岩石。
6.变质岩:是沉积岩、岩浆岩经过高温高压或受岩浆侵入的影响,其矿物组成、结构、构造,以至化学成分发生剧烈改变后形成的。
7.风化作用weathering:岩石在地表受到种种外力作用,逐渐破碎成为疏松物质,这一过程叫做风化作用。所产生的疏松物质就是土壤母质。
8.化学风化作用chemical weathering :指岩石在水和空气(主要是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参与下进行的溶解作用、水化作用、水解作用、氧化作用等的总称,特点是岩石可进一步破碎成胶体状微粒,使原生矿物成分发生改变,产生在地表条件下比较稳定的次生矿物。
9.物理风化作用physical weathering: 指使岩石产生物理变化而成为碎屑状态的过程,特点是成分未变。
10.生物风化作用biological weathering :指动物、植物、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及其分解产物对岩石矿物的风化作用。
11.残积物residual
deposi:t是岩石经风化后未被搬运的那一部分原岩风化剥蚀后的产物,而另一部分则被降水和风所带走,它的分布主要受地形的控制。
12.坡积体slope deposit:是山坡靠上部的风化产物,在重力和片流的联合作用下发生移动,在山坡中部或山麓处堆积的物质,常见于山地及山麓一带的高阶地。
13.冲积体alluvial deposit:风化物经河流的搬运,沉积在河流两岸,就形成了冲积体,是大多数平原土壤的成土母质。
14.湖积体lacustrine deposit:湖泊底部的沉积物称为湖积体。
15.风积体arolian deposite:由于风的作用,将风化物搬运到另外的地方,再沉积下来,就形成了风积体。
16.黄土母质loess:黄土是第四纪的一种特殊沉积物。黄土为淡黄或暗黄色,土层厚度可达数十米,粉砂质地,粗细适宜,通体颗粒均匀一致,疏松多孔,通透性好,具有发达的直立性状,含有10%~15%的碳酸钙,常形成石灰质结核。
17.风化壳weathered crust:风化产物虽经风化与剥蚀而依然残留原地覆盖于母岩表面者,即是风化壳或成残积物。也有人把搬运后在堆积的风化产物称为堆积风化壳。
18.土壤的的形成过程soil-forming process:是指地壳表面的岩石风化体及其搬运的沉积体,在成土因素的作用下,形成具有一定剖面形态和肥力特征的土壤。
19.土壤形成因素又称成土因素soil-former factor:是影响土壤形成和发育的基本因素,它是一种物质、力、条件或关系或它们的组合,其已经对土壤形成发生影响或将影响土壤的形成。
20.地质大循环geochemical cycle:是指地面岩石的风化产物经过淋溶与搬运,到海、湖中沉积下来,再进行成岩作用形成次生岩,并随着地壳的上升,又回到陆地上来。
22.生物小循环biogeochemistry: 指植物营养元素在生物体与土壤之间的循环:植物从土壤中吸收养分,形成植物有机体,一部分作为营养物质供动物食用,而动、植物死亡后的有机残体又回到土壤中,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转化为矿质养分供植物吸收,促进土壤肥力的形成和发展。
23.原始成土过程:从岩石露出地表着生微生物和低等植物开始到高等植物定居之前形成的土壤过程,称为原始成土过程。在高山冻寒气候条件的成土作用主要以原始过程为主。原始成土过程也可以与岩石风化同时同步进行。
24.有机质积累过程:在木本或草本植被下,有机质在土体上部积累的过程。
25.钙积与脱钙过程:钙积过程是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壤钙的碳酸盐发生移动积累的过程。在季节性淋溶条件下,易溶性盐类被水淋洗,钙、镁部分淋失,部分残留在土壤中,土壤胶体表面和土壤溶液多为钙(或镁)饱和,土壤表层残存的钙离子与植物残体分解时产生的碳酸盐结合,形成重碳酸钙,在雨季向下移动在
剖面中部或下部淀积,形成钙积层;与钙积过程相反,在降水量大于蒸发量的生物气候条件下,土壤中的碳酸钙将转变为重碳酸钙从土体中淋失,称为脱钙过程。
26.富铝化:热带、亚热带地区土壤物质由于矿物的风化,形成弱碱性条件,随着可溶性盐、碱金属和碱土金属盐基及硅酸的大量流失,而造成铁铝在土体内相对富集的过程。
27.脱盐:土壤中的可溶性盐通过降水或人为灌溉洗盐,开沟排水,降低地下水位,迁移到下层或排出土体,这一过程成为脱盐过程。
28.碱化:交换性钠和交换性镁不断进入土壤胶体的过程,该过程又成为钠质化过程。
29.潜育化过程:土壤长期渍水,有机质谦气分解,而铁锰强烈还原,形成灰蓝-灰绿色土体的过程。
30.潴育化过程:潴育化过程实质上是一个氧化还原交替过程,指土壤渍水带经常处于上下移动,土体中干湿交替比较明显,促使土壤中氧化还原反复交替,结果在土体内出现锈纹、锈斑、铁锰结核和红色胶膜等物质。该过程又称为假潜育化
31.灰化:灰化过程是指土体上部,特别是亚表层中二氧化硅相对富积,二三氧化物相对减少的过程。
32.白浆化:是在季节性还原淋溶条件下,黏粒与铁锰的淋溶过程,它实质是潴育淋溶。
33.熟化过程:土壤熟化过程是在耕作条件下,通过耕作、培肥与改良,促进水肥气热诸因素不断协调,使土壤向有利于作物高产方面转化的过程。
34.粘化过程:粘化过程是土壤剖面中粘粒形成和积累的过程,可分为残积粘化和淀积粘化。残积粘化过程多发生在温暖的半湿润和半干旱地区的土壤中,而淀积粘化则多发生在暖温带和北亚热带湿润地区的土壤中。
37. 泥炭化
38. 土壤剖面soil profile:是指从地面向下挖掘所裸露的一段垂直切面,深度一般在两米以内。
包含各类专业文献、各类资格考试、外语学习资料、专业论文、行业资料、土壤学名词解释56等内容。 
 土壤学考试名词解释总结_农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土壤学考博名词解释土壤学名词解释 1. 地球表层系统:指的是地球表层上屎大气对流层上界,下到海洋深处和岩石上部,...  土壤学名词解释 土壤:发育于地球陆地表面能够生长绿色植物的、具有疏松多孔结构的表层。 土壤肥力:土壤供应和协调植物正常生长发育所需的养分和水、气、热的能力。...  土壤学问答题+名词解释 一、如何区别岩石、母质和土壤?三者有何相互关系? (一)区别 岩石是由矿物组成的集合体,矿物是一类天然产生于地壳中,具有一定的化学组成,...  黄昌勇版 土壤学 名词解释_农学_农林牧渔_专业资料。黄昌勇土壤学(绿皮版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土壤:发育于地球陆地表面能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多孔的结构表层。其...  土壤学必考名词解释大汇总 暂无评价 3页 5财富值如要投诉违规内容,请到百度文库投诉中心;如要提出功能问题或意见建议,请点击此处进行反馈。 ...  58、土壤结构体:分散的土壤单粒经粘结、凝聚胶结作用而形成大小、形状的土团。 59、物理机械性:指土壤受外力作用而发生形变,所显示出来的一系列动力学特征。 60...  土壤学名词解释土壤学名词解释隐藏&& 名词解释 土壤圈:土壤圈是覆盖于地球陆地表面,处于其他圈层的交界面上,对各圈层的物质和能量 流动及信息传递起着维持和调节作...  土壤学名词解释 土壤学考试土壤学考试隐藏&& 1.1 土壤: 发育于地球陆 地表面能生长绿色植物 的疏松多孔结构表层。 1.2 土壤肥力: 土壤供应 植物生长所必须养料...  土壤学名词解释 填空 4页 5财富值如要投诉违规内容,请到百度文库投诉中心;如要提出功能问题或意见建议,请点击此处进行反馈。 土壤学名词解释 普通土壤学复习资料,个...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土壤基本性质作业答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