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香过敏流鼻涕鼻子过敏打喷嚏流鼻涕怎么办

您的举报已经提交成功,我们将尽快处理,谢谢!
这只能清洁鼻腔,并不能治疗过敏性鼻炎。
像您这种情况呢,建议您从根本上治疗,药物治疗初期效果明显,但是如果不恰当的鼻腔用药,使用作用强烈的鼻粘膜血管收缩滴鼻剂、用药过量或长期用药等。这些均会损害鼻粘膜...
福州鼓楼医院治疗鼻炎是采用“美国DNR等离子微创技术”,这技术已经受到广大患者的认可
DNR射频等离子疗法是从美国引进的新一代低温消融技术,它利用等离子...
过敏性鼻炎即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 ,AR),是指特应性个体接触变应原后主要由IgE介导的介质(主要是组织胺)释放,并有多种免疫活性细胞和细胞...
大家还关注小站会根据您的关注,为您发现更多,
看到喜欢的小站就马上关注吧!
下一站,你会遇见谁的梦想?
爱真相,不爱流言。&爱考证,不爱轻信。&爱证据,不爱权威。&爱科学,不爱迷信。&捍卫真相与细节,一切谣言将在这里被终结,&由我,由你。&&感谢“谣言粉碎机”全体成员
这哥哥太尼玛坏了
尼玛 这才是真正的越野车
超强人体冲击钻
长期喝豆浆会得乳腺癌?
&常年喝豆浆会导致乳腺癌&是网上流传已久的说法。对此,豆浆表示很受伤。因为恰恰相反,人家是可以降低乳腺癌发病率滴。
题图来自:
流言: 【女性常年喝豆浆会导致乳腺癌】豆制品中含有大量植物雌激素(以大豆异黄酮为主),未能吸收的植物雌激素会在人体内积聚,造成人体内雌激素偏高,提高乳腺癌患病几率。
真相: 大豆作为一种传统食材在我国膳食结构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豆浆油条早已经被唱进流行歌曲,豆腐脑、豆豉、豆干、豆皮等等也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美味。
可是,&女性常年喝豆浆会导致乳腺癌&的说法却一直在网络上流传。受此观点的影响,很多女同胞都不再敢喝豆浆,甚至彻底与豆类食物断绝关系。其实,所谓的&豆浆含雌激素会导致乳腺癌&的说法是没有科学根据的。
植物激素是什么
植物雌激素(Phytoestrogens),是一类天然存在于植物中的非甾体类化合物,因为生物活性类似于雌激素而得名,大豆中的大豆异黄酮就属于其中之一。植物雌激素在食物中的分布还是蛮广泛的,像是扁豆和谷物中的木酚素、黄豆芽中的香豆素,都是植物雌激素。
一提雌激素,许多人就心怀顾虑,因为过高水平的雌激素有引起乳腺癌、子宫内膜癌、子宫肌瘤、子宫出血的危险。但植物雌激素和人的雌激素是不一样的。研究发现,植物雌激素对女性体内雌激素水平起到的是双向调节作用。植物激素具有与雌激素相似的分子结构,可以和雌激素受体结合,产生与雌激素类似的作用,但是这个作用比人体内的雌激素要小。当人体内雌激素不足的时候,它的结合可以起到补充雌激素的作用;而当体内雌激素水平过高时,它的结合又因为阻止了雌激素的结合,而起到抑制的作用,相当于降低了雌激素的水平。因此,植物激素又被称为女性雌激素水平的调节器。1999年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FDA)批准了大豆异黄酮作为膳食补充剂的使用。
大豆异黄酮&&不会导致乳腺癌
和流言所述的相反,大量研究都证实,适量吃豆制品可以预防乳腺癌。
流行病学研究显示,亚洲人因摄入大量的大豆及大豆制品,因而乳腺癌和前列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低于西方人。上海乳腺癌现状调查研究了上海市岁女性乳腺癌患者,发现吃豆制品可显著降低乳腺癌患者的死亡率。对生活在新加坡的中国女性进行的膳食与乳腺癌病例&对照研究的结果也表明,大豆对乳腺癌的发生有显著预防作用。2008年,发表在《英国癌症杂志》( British Journal of Cancer)的一篇文章也表明大豆里的大豆异黄酮不但不会增加乳腺癌的风险,反而会降低乳腺癌的患病率,尤其在大豆类食品消费量较高的亚洲人群中。
此外,发表在世界权威医学杂志《癌症》(cancer)的文章《国际乳房健康和癌症指南》列举了世界各国一些预防乳腺癌的方法,其中预防乳腺癌的饮食方法之一就是要适量吃大豆及其制品。
可见,食用豆浆等豆制品不但不会因此患上乳腺癌,反而可以降低乳腺癌发生风险,是乳腺癌发生的保护性因素。
豆制品&&更年期女性的良好选择
进入更年期后,女性体内的雌激素水平明显下降,引发一系列身体不适症状,临床上称为&妇女更年期综合症&。另外,雌激素的减少还会降低钙的吸收和利用率,使骨质密度下降陡然加快,导致骨质疏松,对女性健康产生长远的不利影响。此时,女性特别需要有利于稳定体内雌激素水平的食物,而大豆恰好是很好的选择。
食用大豆异黄酮食品可弥补由于绝经减少的雌激素,从而减轻或避免引起更年期综合症。澳大利亚的科学家研究发现,更年期妇女如果每天食用45克大豆,其更年期综合症的发病率就会降低40%。饮食中含有豆类食物,可缓解更年期妇女潮热出汗的症状。大豆异黄酮还能改善更年期或临近更年期妇女全身的动脉弹性。对478名绝经后女性进行调查发现,吃豆制品可以有效地降低骨质疏松。还有研究发现,每天摄入大豆异黄酮100毫克是安全的,并能很好地预防经期综合症和心血管疾病。
结论: 谣言粉碎。大豆中含有的异黄酮类物质确实是植物雌激素,不过许多研究都表明,食用大豆制品不仅不会增加乳腺癌的风险,反而可以降低乳腺癌患病率,对于预防和减轻更年期综合征也有一定的作用,是很好的女性食品。
食用豆制品的小贴士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推荐每天食用大豆类食品30-50克。日常饮食中应该适量吃一些豆制品,尤其是更年期妇女,可以降低更年期综合征的发病率。
豆浆必须煮熟。生豆浆含有凝集素和胰蛋白酶抑制剂,这两种物质摄入过多时可能使人恶心、呕吐、消化不良甚至发生中毒。豆浆经过充分加热,可以消除这两种物质,安全饮用。
痛风病人最好在膳食指南的基础上适量减少豆制品。痛风病人不必绝对远离豆浆,只是应当注意在喝豆浆的同时,相应减少肉类的摄入。控制每日蛋白质的总量才是关键。
参考资料:
王晓稼,郑树. 植物雌激素与乳腺癌研究进展. 国外医学肿瘤学分册):57-60.
Dellapenna D. Nutritional genomics: Manipulating plant micronutrients to improve human health. Cancer and Metastasis Reviews, 1999, (16) : 265-280.
Xiao Ou Shu, et al. Soy Food Intake and Breast Cancer Survival. JAMA, ): .
Lee HP, Gourley L, Dully SW, et al. Dietary effects on breast cancer risk in Singapore. Lancet, : .
A H Wu, M C Yu, C-C Tseng and M C Pike. Epidemiology of soy exposures and breast cancer risk. British Journal of Cancer (&14.
Anne McTiernan, Peggy Porter and John D. Potter. Breast Cancer Prevention in Countries With Diverse Resources. CANCER,Volume 113, Issue S8, 15 October 2008, Pages: .
汪洋。大豆异黄酮摄入与乳腺癌及前列腺癌发生风险的Meta分析。第三军医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Samii H, Sina S. Comparison of the therapeutic effects of soybeans with HRT on menopausal syndrome manifestations. Journal of babol university of medical science (JBUMS),
(28)):36-43.
李玉珍,林亲录,肖怀秋,等. 大豆异黄酮的功能特性研究进展[J].中国食物与营养,2005.
Albertazzi P, Pansini F, Bonaccorsi G, et al. The effects of dietary soy supplementation on hot flushes. Obstet Gynecol, -11.
Morabito N;Crisafulli A;Vergara C Effects of genistein and hormone-replacement therapy on bone loss in early postmenopausal women: A randomized 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 study,Biochemical Pharmacology, -5
Somekawa Yoshiaki, Chiguchi Miki, Ishibashi Tomoko, et al. Soy Intake Related to Menopausal Symptoms, Serum Lipids, and Bone Mineral Density in Postmenopausal Japanese Women. Obstetrics & Gynecology, ): 109-115
Kyung K. Han, Jose M. Soares, Mauro A Haidar, et al. Benefits of Soy Isoflavone Therapeutic Regimen on Menopausal Symptoms. Obstet Gynecol, 9&94.
孝感高三“吊瓶班”:输氨基酸有用吗?
&孝感一中高三学生集体打吊瓶&事件引起广泛关注。考生和学校积极备考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是&打吊瓶输氨基酸&这种没有任何实际作用、徒添风险的做法,应该立即停止。
近日网上一条&孝感一中高三学生集体打吊瓶&的微博被迅速传播,配图里那密集的吊瓶掩盖了教室本该拥有的阳光和朝气,反倒让人感觉像是进了紧张压抑的病房。作为一名临床营养师,我在对同学们表示同情和理解的同时不得不提醒一句: 正常人输氨基酸没意义,打吊瓶不好玩。
孝感一中高三学生集体打吊瓶,图片来自微博。
氨基酸供能就像把存折当柴火烧
据校方解释,&学生打的是补充能量的氨基酸&,学生也在微博上表示&为备战高考,补充能量挨几针也是值得的&。确实,氨基酸理论上是可以提供能量的,但这仅限于能量来源严重缺乏的时候&&打个比方,这就像一个人冷得不行迫不得已的时候只好把存折当柴火烧。
氨基酸是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而蛋白质是人体中非常重要的有机化合物。事实上,虽然氨基酸可以作为供能物质参与人体的新陈代谢,但是它更重要的任务是作为合成蛋白质的原料,因此比起葡萄糖等其他供能物质要宝贵得多。
既然氨基酸这么宝贵,所以人体自身的代谢机制都会尽可能地节约它们。当人体能量不足的时候,最先开始消耗的是糖类,而后是脂肪,只有当脂肪大量消耗后才开始分解蛋白质产生能量,换句话说,只要不是营养不良或者碳水化合物摄入过少,就轮不到动用本应用来合成蛋白质的氨基酸来提供能量。
正常人输液补充氨基酸有意义吗?
复合型氨基酸注射液中的氨基酸比例是根据人体需要精确设计的,其中必需氨基酸的数量充足、比例适当,但为预防渗透压过高出现不良反应,往往一瓶中的总氨基酸数量不会超过20克,这个量正常人吃二两肉就能获得了。因此对于能正常饮食、胃肠功能良好的人来说,通过输液摄取的这些氨基酸数量没有什么意义。
什么人需要静脉输入氨基酸?
复合型氨基酸注射液一般用于蛋白质摄入不足、吸收障碍等氨基酸不能满足机体代谢需要的患者,比如因手术、严重创伤、大面积烧伤引起的氨基酸缺乏,以及各种疾病引起的低蛋白血症。除此之外,也有一些可以起到药理作用的特殊配方氨基酸注射液,会针对高代谢状态添加谷氨酰胺,或是为了减轻肝脏负担添加支链氨基酸等等,但都与学生补充脑力消耗或益智的期望无关。
很重要的一点,氨基酸注射液属于处方药,有一定的适应症,输液需要遵医嘱进行操作。
吃饭总比输液好
临床营养学中一般把营养成分的摄入方式分为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所谓肠内营养,即食物、营养制剂通过口服或者胃肠置管的途径最终被肠道吸收;而肠外营养,则是将人体可以直接吸收的小分子营养物质通过静脉输入人体。打吊瓶输氨基酸就属于肠外营养。
原则上营养师都会推崇肠内营养,因为一来这样有助于维持肠道粘膜免疫屏障功能,二来静脉输液有可能出现一些感染、代谢性的并发症,甚至在输液操作的中出现意外。具体到复方氨基酸注射液,常见的不良反应有静脉炎、过敏性休克、过敏反应、药疹,甚至急性肾衰竭、咯血等。
考生到底需要什么营养呢?
我们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完全可以通过均衡的饮食结构来获得。以蛋白质为例,中国营养学会对于18岁轻体力活动者的蛋白质推荐摄入量为男性75克/日,女性65克/日 。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的建议,每日保证鱼虾75-100克、畜禽肉类50-75克、鸡蛋25-50克、大豆类及坚果30-50克、奶类和奶制品300克就可以获得丰富的蛋白质。(关于怎么健康的补充蛋白质类营养,请参考
除了注射氨基酸外,考生还有一个常见的误区是:为了给大脑补充能量,于是选择喝糖水,甚至注射葡萄糖。殊不知,血糖高了之后反而会使大脑合成更多的血清素,使人更加昏昏欲睡。(参考
总之, 建议高考考生们都能保持一颗平常心,均衡饮食、充足睡眠才是最好的&补品&。
构成人体蛋白质的氨基酸一共有 20种,这20种中有些是人体可以自己合成的,有些则必须从外界获得,我们管必须从外界获得的氨基酸叫做必需氨基酸(EEA,essential amino acid)。从蛋白质的角度对食物或营养类药物的营养价值进行比较的话,最主要就是看其中必需氨基酸的数量是否充足,比例是否适当,以及该营养品总共能提供多少蛋白质。
关于&集体打吊瓶&的更多讨论,请来果壳问答:
参考资料:
都娟,彭荣珍. 复方氨基酸注射液不良反应文献分析[J]. 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04,(2).
90后妈妈的“常备药箱”靠谱吗?
最近,网上在流传一份&90后妈妈的爱心药箱:小儿家庭用药清单&。不要被爱心的包装迷惑,这份药单谬误甚多,并不适宜家庭常备。正确的做法是了解小儿疾病的特点和用药原则,有针对性地准备应急药箱。
对新手父母而言,没有比孩子生病更令人揪心的事儿了。与成人疾病相比,儿童往往起病急,症状变化快,更需要准确而合理地应对。因此,家庭常备一些应急药物十分必要。不过,在药物的选择和使用方面,目前的流行观念仍存在不少误区。前不久,网传的一个&90后妈妈的常备药箱&推荐了不少家庭常备药物,详情如下:
90后妈妈的爱心药箱:小儿家庭用药清单,来自微博。
这份详尽的药单据称来自作者的&吐血推荐&。然而在我看来,该药单谬误甚多,并不适宜家庭常备。那么,小儿的家庭应急药箱究竟该如何准备呢?
小儿疾病的特点
在准备药物之前,我们先要了解小儿疾病的特点。通常,我们将小儿按照年龄划分为婴儿(0-1岁)、幼儿(1-3岁)、学龄前期(3-7岁)和学龄期(7岁至青春期开始前)四个阶段。在每个阶段,小儿的成长发育都有其自身的特点,疾病谱也有所不同。父母首先要对孩子当前阶段的成长特点有所了解,才不至于在疾病到来时手足无措。
婴儿期的孩子飞速成长,体格、动作和智力发育最为显著,由于喂养失当而造成的营养不良和消化紊乱比较常见。随着从母体继承的抗体逐渐减少,加之自身的免疫系统尚未成熟,婴儿在6个月之后逐渐对细菌、病毒易感。
幼儿期孩子发育减缓,但认知能力继续增长,对周边事物的好奇心增加。此时的孩子除了易患一些感染性疾病外,还可能由于看护不严而发生一些意外,例如创伤或中毒。
学龄前和学龄期儿童活动范围更广,与社会接触更为频繁,社交范围继续扩大,发生意外事件(外伤、中毒)的几率也更大。此时儿童的免疫系统已较为成熟,计划免疫已基本完成,消化道和呼吸道常见病菌的感染较为常见。一些常见的流行病也容易于这个时期在孩子们之间流行(例如流感、流行性腮腺炎、结膜炎等)。如前所述,小儿疾病往往发病急,变化快,症状比较明显,应对得当的话痊愈也比较迅速。因此,对于各个时期的小儿,常备应急药物也应具备针对性。
小儿应急药物的使用原则
总体上说,家庭使用应急药物的目的在于缓解症状。对于轻症而言,缓解症状辅以休息和营养将有很大可能使患儿和家长免去求医之苦,当然这一切都建立在应对合理的基础之上。对于重症而言,家庭应急是为了减轻病痛对患儿的进一步伤害,为求医争取时间。因此,准确判断孩子的病情轻重是用药的前提。家长们最应该掌握的是区分哪些情况应该立即送医,哪些情况可以在家暂时观察。本文开头所提到的那个药物清单混淆了症状和疾病,自以为是地列举了一些病名和治疗药物,模糊的中医观念混杂其间,完全没有任何实用意义。
与成人一样,判断小儿病情轻重也应从四大生命体征开始,即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同时加上神智和精神状态。病情严重时小儿往往会精神萎靡,相反,精神状态良好、玩闹如常的小儿即便体温很高,家长也不必过分担心。脉搏在体温升高时会相应加快,如果体温下降而脉搏很快(100次以上),家长应立即送医。食欲和二便情况也很有用,重病孩子的食欲不会很好。生病期间父母应关注孩子的大小便情况,尤其是小便的次数和量,因为这是反映孩子肾功能和循环状况最直观的指标,少尿的孩子不应在家继续观察或用药。
如何选择和使用应急药物
婴幼儿期的孩子常见腹泻和便秘。对于腹泻(每日大便超过4次),治疗主要以防止脱水为主。为补充足够的水和电解质,家中应备有 口服补液盐 ,以备必要时冲饮服用。腹泻次数较多时应马上送医, 不可自行服用止泻药 。急性肠胃炎往往表现为上吐下泻,其处置方法与上面类似。如果呕吐严重无法进水则应立即送医。小儿便秘多数可经调整饮食缓解,如果长期不解大便,可用少量 开塞露 帮助排便。
无论是呼吸道感染还是消化道感染,都可能伴随小儿体温升高。体温低于38.5℃时不用退热药,可用温水擦拭身体帮助降温。物理降温无效体温继续升高时可选用一些针对小儿的退烧药,如 美林 或 泰诺林 ,必要时交替使用。高热、退热药效果不佳或热退后迅速回复高热的立即送医。
小儿呼吸道感染及感染后往往伴随咳嗽。咳嗽的处理也应区分对待。 在疾病尚未明确前,家长不应自行使用镇咳药物(如止咳糖浆等)。 流鼻涕、打喷嚏、发热以及咳嗽往往是感冒的表现,市场上有很多针对儿童感冒的非处方药(OTC),其主要成分大同小异(主要含美沙芬、伪麻黄碱、氯苯那敏等),因此可于家中常备此类药物用以应急。但应提醒家长的是,某些小儿用药并非适合所有小儿,例如惠非宁(小儿)就不应用于2岁以下的幼儿,在服药前应注意阅读药品说明书。一些患儿在感冒治愈后会遗留长时间的干咳,对此类咳嗽,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止咳药物。感冒时鼻涕多为清涕,如遇黄色脓涕伴头痛则说明患儿并发鼻窦炎,此时应送医院就诊,不可自行服药;咽痛伴高热往往提示扁桃体炎, 此类急性细菌感染均不宜在家自行服药,应以医生处方为准,更不宜自行使用抗生素。
小儿外伤很常见,家中应备有必要的消毒药品。常用 医用酒精和碘伏(碘伏稀释后使用) 。伤处尽量不用红药水或紫药水涂抹,因其颜色可能影响医生判断伤情。药店出售无菌纱布、棉球和绷带,家中可常备以止血、覆盖用。
结论:网络流行的家庭常备药物清单并不科学。 家长应对小儿成长各阶段可能出现的疾病有必要认识,有针对性地准备自己的应急药箱。用药前应判断小儿病情是否需要立即送医,再考虑使用应急药物。应急药物以缓解症状为主,避免滥用抗生素和成分不明、禁忌证不明的中药,以免贻误病情。
SB和NB的故事
喵星人。。。
安全套有“漏洞”,防不住“纳米”HIV?
传说包括艾滋病毒在内的众多病毒都是&纳米&级的,远小于安全套材料的天然裂隙,所以安全套无法预防&性传播疾病&。其实,&决定病毒是否能从缝隙中穿过的重要因素是流体的流动,而非病毒的大小;即使是比病毒大上好多倍的空隙,因为流体不能通过,病毒也是无法穿透的。&
流言: 艾滋病毒比精子小很多,目前市面上的避孕套只能避孕,并不能防止艾滋病传播!避孕套甚至不能预防一般的性传播疾病!据&《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的报告,使用避孕套预防艾滋的失败率为16.7% ; 英国《社会科学医学》杂志则说,失败率达31%;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食品和药品监督管理局(FDA)等多家医学和相关政府部门联合声明:没有科学证据表明,避孕套能够有效预防大多数性传播疾病。&原因是避孕套的乳胶膜体存在五千到七万纳米之间的天然裂隙,对直径约3000纳米精子能有效阻隔,但直径42纳米的乙肝病毒、50~55纳米的人体乳头瘤病毒、120纳米的艾滋病毒完全有可能穿透。
真相: 在国外,对安全套在预防性传播疾病方面的作用的质疑由来已久。主要的反对意见来自于保守人士主张通过杜绝婚前性行为和婚外性行为来预防性传播疾病。这样的立场,使得他们把重点放在使用了安全套的&中招率&上。而事实上,考察安全套的有效性,应该比较不使用和使用的差别。毕竟,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自律的性行为,而这部分人正是各种性传播疾病的易感人群,在他们中间推广安全套的作用尤为重要。
那么,安全套对于各种性传播疾病的预防到底有没有作用呢?针对这个问题,在2000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食品和药品监督管理局(FDA)、疾病预防和控制中心(CDC)以及美国国际开发署(US-AID)联合主持评估会议,对关于安全套预防性传播疾病的有效性的科学研究结果进行了综合评估[1]。这个就是流言里提到的&联合声明&。这次评估的结论是, 安全套可以降低HIV和男性淋病的传染;而对于此外的其他性传播疾病,由于数据的缺乏,暂时不能得出结论。流言中的&没有科学证据表明,避孕套能够有效预防大多数性传播疾病&,是对结论的后半部分的描述,在缺乏上下文的情况下,理解起来就成了安全套没有什么预防作用。而事实上,这份评估报告恰恰是说明安全套是可以有效降低艾滋病的感染率的。
可喜的是,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更多实验数据的收集,更多的实验证据都进一步证实安全套对其他性传播疾病&&淋病和衣原体[2]、单纯性疱疹[3]、HPV[4]的预防都是有效的。
流言里&《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的报告,使用避孕套预防艾滋的失败率为16.7%&的说法的来源可能是题为《Condoms and Sexually-Transmitted Infections》的文章[5]。原文的说法是&研究表明,持续使用避孕套能80%~90%地降低艾滋病传染的危险&。这恰恰也是说明避孕套对于艾滋病预防是有作用的。
而流言里提到的英国《社会科学医学》杂志里的说法,出自Susan C. Weller的1993年的一篇文章。[6]里面确实提到安全套对艾滋病的预防有效率是69%,转换成流言里的说法就是&失败率为31%&。这个数据考虑了部分人并没有正确的使用安全套;如果能够做到持续、正确地使用,安全套在预防艾滋病的有效率会更高。作者也表示,目前的研究结果也需要更多实验数据的验证。
在&有效&还是&失败&这个问题上,流言应用了心理学上的&框架效应&,给我们耍了个小花招。这个流言在表达上有意将&有效率&转化成&失败率&,从而引导人们关注负面的效果,让人们对安全套的有效性产生怀疑。在医疗手术决策中也有类似的实例:对于同一项手术,如果用存活率来表达它的风险大小,会有75%的人选择手术治疗;如果改用死亡率来表达时,这个百分比将降到58%。
同样的说法,在国内则被利用来推广所谓的纳米级安全套新产品[7]。从所列举的病毒大小与避孕套材质空隙的对比数据来看,这样的安全套好像是存在隐患。而实际情况和想当然的不同。FDA的研究人员针对这种观点,考察了传统乳胶安全套的滤过性&&测试高浓度的病毒溶液是否能透过多种不同类型的传统乳胶安全套[1]。结果显示,即使是最小的性传播病毒乙肝病毒(42纳米)也无法透过。因为决定病毒是否能从缝隙中穿过的重要因素是流体的流动,而非病毒的大小;即使是比病毒大上好多倍的空隙,因为流体不能通过,病毒也是无法穿透的。
结论:谣言破解。 除了对性行为的自律,目前安全套对于降低性传播疾病的感染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为了安全还是带上套吧。
特别鸣谢:0.618
参考资料:
Bethesda, Md.: National Institute of Allergy and Infectious Diseases, July 20, 2001.
[2] Warner L, Stone KM, Macaluso M, Buehler JW, Austin HD. Condom use and risk of gonorrhea and chlamydia: a systematic review of design and measurement factors assessed in epidemiologic studies. Sex Transm Dis -51
[3] Wald A, Langenberg AG, Krantz E, et al.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ndom use and herpes simplex virus acquisition. Ann Intern Med -713
[4] Winer et al.
N Engl J Med 45-2654
[5] Markus J. Steiner, Ph.D., and Willard Cates, Jr., M.D., M.P.H.
N Engl J Med 42-2643
[6] Susan C. Weller A Meta-analysis of Condom Effectiveness in Reducing Sexually Transmitted HIV. Soc. Sci. Med. Vol. 36, No. 12. pp. , 1993
喝普洱茶是得癌症最快的方法?
流言:幽門桿菌會造成胃癌,茶讓幽門桿菌無法黏在胃壁上,且茶裡面的苯丙胺酸會讓人心情好&,喝普洱茶是得癌症最快的方法,因為放了太久,裡面有大量的黃麴毒素是致癌物!&
真相:首先幽门螺旋杆菌确实是胃癌的重要病因,但是茶叶&让幽门螺旋杆菌无法粘在胃壁上&则是幻想,真这么管用那可是胃癌病人和胃溃疡患者的福音。苯丙氨酸是一种常见的必需氨基酸,属于芳香族氨基酸,大剂量下确实对神经有一定影响,但是茶叶中0-0.5mg/g的苯丙氨酸含量比起其他食物来说实在微不足道。
普洱茶里有黄曲霉毒素?
普洱茶有什么特殊之处?一般根据茶叶加工过程中多酚类物质氧化的程度,可以将茶叶划分为不发酵的绿茶、微发酵的白茶、轻发酵的黄茶、半发酵的青茶(如乌龙茶)、全发酵的红茶和后发酵的黑茶(如普洱茶)等六大类。其中从清代开始流行的普洱是云南特色茶,现代普洱茶是将晒青毛茶经过发酵处理精制而制成的茶叶。
普洱茶根据存放方式可以分为两种。干仓:指存放于通风、干燥及清洁的仓库,使茶叶自然发酵。湿仓:通常放置于较潮湿的地方,如地下室、地窖,以加快其发酵速度。由于茶叶内含物破坏较多,常有泥味或霉味,湿仓普洱陈化速度虽较干仓普洱快,但容易产生霉变发生真菌毒素污染。所以部分普洱茶容易含黄曲霉毒素是有道理的。
事实上根据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研究人员2011年对广州某茶叶市场上70份湿仓样品的检测,各样品中均可检出黄曲霉毒素B1,70份样品中超过5微克/公斤的有8例,占11.43%。[1]
说到致癌物不谈剂量都是在耍流氓,鉴于目前对茶叶中黄曲霉毒素B1的限量标准尚未制定,到底普洱茶中的黄曲霉毒素需不需要担心呢?我们还能喝普洱吗?
黄曲霉毒素(Aflatoxin,AF)主要是黄曲霉菌和寄生曲霉菌的代谢产物,之所以广受重视是因为它是人类癌症的一个重要的致癌源,早已被世界卫生组织(WHO)列为I类致癌物。至今已分离出的黄曲霉毒素及其衍生物有20多种,在天然食物中以黄曲霉毒素B1最为多见,危害性也最强。刚刚在去年年底蒙牛牛奶致癌物的时候被反复提到的是黄曲霉毒素M1型。
引用云无心的《为什么牛奶和花生的黄曲霉毒素标准不同》文章中的一段话&&&食物中的黄曲霉毒素浓度很低,最主要的危害是增加肝癌的风险。在各种黄曲霉毒素的类型中,B1的致癌性是最强的。根据流行病学调查的结果,科学家们总结出黄曲霉毒素B1的摄入量与肝癌风险的关系:每公斤体重每天吃1纳克黄曲霉毒素B1,每一千万非乙肝患者中每年大致增加一例肝癌;而对于乙肝患者,则是每一百万人中每年增加三例。美国规定除奶制品之外所有食物中的黄曲霉总量不超过20ppb。在奶制品之外的食物中,黄曲霉毒素主要有四种类型,其中B1最多而且最毒。我们都按B1来计算,看一下在这个&限量标准&下,人们承担的风险有多大。假设一个成年人,每天吃半公斤花生、大米、玉米、大豆以及各种坚果,其中的黄曲霉毒素B1含量达到20ppb。其总量就是10微克。以成年人体重60公斤计,其每公斤体重的摄入量约为170纳克。对于非乙肝病人,相当于每年得肝癌的风险增加了6万分之一;对于乙肝病人,相当于每年增加了2千分之一。&&结论:普洱茶因黄曲霉毒素导致癌症的风险并不高,还是别担心了。
P.S.&微博上这位专家标签是&风水&、&星座运程&,紧随这条微博之后开始讲被批驳过无数次的酸性体质论&&&&
[1]陈建玲,李文学,杨光宇,周志涛,陈雯,朱伟,刘华章.&广州某茶叶市场普洱茶中多种生物毒素污染现状调查[J].&癌变&畸变&突变,2011,(1).
尼玛敢踢我
斗牛的真相:公牛能看见红色吗?
斗牛的真相:公牛能看见红色吗?
斗牛场上,斗牛士挥舞着的红布是斗牛的经典代表。在人类的眼里,红色代表着激情和热血。不过,在牛的眼里,这块红布可没有那么鲜艳和挑逗。引起公牛注意的,是旗子的亮度以及挥动程度。
当牛看见红色东西的时候,立刻会生气地冲上去&&这样的观念来自斗牛场,早已深入人心,甚至成了卡通漫画作品爱用的素材之一。但其实,虽然斗牛士用红布吸引公牛的注意力,但是他的助手们用来挑逗公牛的斗篷却是一面粉红,一面黄色。那么公牛到底是不是因为看到红色才被激怒呢?要弄清楚这个问题,就要了解为什么动物能看见颜色。
世界为什么是彩色的
世界在我们眼里为什么是彩色的?这是因为我们的眼睛感受到了不同波长的光。
为什么不同波长的光线可以让人感受到不同的颜色呢?原来在视网膜上,有一类非常重要的感光细胞,叫做视锥细胞。这类细胞不仅可以接收光子,让人看见东西,还负责分辨不同的颜色。在人类的眼睛里,视锥细胞分为三种,可以被不同波长的光线激活。当这三种视锥细胞被激活以后就会给大脑传递信号。
人视锥细胞感光示意图。横轴表示了不同的波长的光对映的颜色,三条白色的曲线表示了人的三种视锥细胞对不同波长光源的敏感程度。在中长波的光区,因为有两种视锥细胞(M和L),所以人能分辨出多种颜色。而在短波区只有视锥S,所以对人来说,这一区域的光只是深浅不同,并没有颜色的变化。图片来自:
在大脑皮层里,来自三种视锥细胞的信号被接收,随后又被通过合适的方式整合起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看&到某种颜色。当所有类型的细胞以相同的程度被激活,我们就能&看&见白色,如果只有红色敏感视锥细胞和绿色敏感视锥细胞被以相同的程度激活,我们就能&看&见黄色。如果用稍微抽象一点的语言来说,三种视锥细胞的功能是把光的波长这个一维的直线转换成了三维的视觉空间,三维空间里的每个点对应了一个颜色。就这样,光线的世界在我们面前变得多彩起来。
三种视锥细胞相当于把一维的光波长映射到三维颜色空间中。图片来自:
虽然不同的人对同一个波长可能有不同的感觉,但基本上是大同小异。如果差异超出了正常范围,那么这个人在色觉感知能力上可能会出现问题。色盲就属于这样的问题。在视锥细胞里,负责感受光线波长的是色素蛋白质。在很多色盲患者的体内,编码色素的基因发生了变异。举个例子,如果一个人的绿敏色素发生了变异,那么绿敏视锥细胞就不会被相应的绿光激活。绿色色盲患者在那个波长的光的辨色能力就会下降。从图1中我们可以发现,在短波区,因为只有一种视锥细胞会被明显激活,所以在400-480纳米的地方我们都只能看到蓝色,只是深浅不同而已;而在520-600纳米的中长光区里,有2种视锥细胞被激活,于是我们就能看到绿色、青色、黄色、橙色和红色等不同的颜色。对于那些红色视锥或绿色视锥失效的色盲患者来说,红色和绿色也变成了深浅不同的同一种颜色,所以红绿色盲很难分辨这两种颜色。
正常人眼中的彩虹和红绿色盲眼中的彩虹。图片来自:
牛能看见红色吗?
人类是一种幸运的哺乳动物,因为大多数哺乳动物在进化的过程中,丢失了不同种类的光敏色素。只有少数灵长目动物通过了基因重复(gene duplication)的作用获得了第三种光敏色素。大多数哺乳动物只有两种光敏色素,这些动物被称为二色性视觉(dichromacy)动物。还有一些动物只有一种感光色素,这些动物是单色性视觉(monochromacy)动物。比如,很多海洋哺乳动物只有红色光敏色素。对于这些动物来说,这个世界没有颜色,只有亮度,就像我们看黑白电影的感觉一样(遗憾的是,有些人类个体也属于这种情况)。
那么,牛有几种光敏色素呢?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的杰拉尔德&H&雅各布教授(Gerald H. Jacobs)用闪烁视网膜电图测光法(Electroretinogram flicker photometry,ERG)找到了这个问题的答案。闪烁视网膜电图测光法可以用来判断视网膜可以吸收什么波长的光。只要接上电极,就能测量光照下视网膜细胞的活性了。
通过这种方法,科学家发现,牛的视网膜上有两种视锥细胞,一种牛视锥细胞接收的光的波长介于红色光和绿色光之间,与人的红色感光色素极其接近,只是敏感的波长要稍短一些(555纳米);另一种视锥细胞可以感受蓝色光(451纳米),比人的蓝色视锥感受光的波长要长一些。
粗略地说,因为先天缺失了感受绿光的视锥细胞,牛的视觉和患有绿色光敏色素突变导致的红绿色盲患者有点类似,可以区分长波长的红光和短波长的蓝光,但是对长波区内部的光却缺乏分辨能力,因此红色、橙色、黄色以及绿色对牛来说只是不同深浅的一种颜色。不过,因为牛的蓝色视锥细胞可以感受波长较长的蓝光,所以,牛对长波光的辨别能力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补偿。
在2001年的一篇论文中,研究人员设计了一种算法,模拟马的颜色视觉。虽然马的色素系统和牛有些不同(马的两种视锥细胞活性在428nm和、539nm波长的光下达到峰值m),但是同为二色性视觉动物,可以为牛的颜色视觉提供参考。上面一行(AB)是人类看见的景象,下面一行的图(CD)是计算机模拟出的马看见的景象[8]。图片来自J Vis. ):80-7
除了生理学的方法之外,还可以用行为学的方法来研究牛的视觉。2002年的一项行为学研究表明,牛可以辨认出长波长和中波长的光(红色和绿色),却不能很好地分辨中波长和短波长的光(绿光和蓝光),这个结果看起来和生理学的研究有一些矛盾。但是雅各布教授表示,这项研究中使用的光源波长较宽,中波长的绿光和短波长的蓝光有较大的重叠,可以同时激活牛的绿色视锥和蓝色视锥,使得牛可以分辨出红绿。
其实,依靠人类的色觉认知来对牛进行行为学研究并不容易得出清晰的结果。此外,行为学研究和生理学的研究相比,存在很多人为干扰和变量因素,也就存在很多固有的不确定性。不过可以肯定的是,作为二色性视觉动物,只有两种视锥细胞的牛眼中的世界显然不像人类那样丰富多彩,尤其是就从绿到红这段区域内的光的分辨能力而言,牛和人类的能力相差很远。
既然公牛分不清红色、橙色、黄色以及绿色,为什么还会被斗牛士手中的红色的旗子激怒呢?早在1923年,加州大学的乔治&M&斯特拉顿(George. M. Stratton)就研究过这个问题。他找到40头牛,然后用白黑红绿四种颜色的旗子进行实验。斯特拉顿发现,引起公牛注意的,主要不是旗子的颜色,而是旗子的亮度以及挥动程度。这大概就是斗牛士需要穿着闪亮的服装登场,大幅度挥舞着手中的红布和斗篷的原因吧。
结论: 因为人类已经习惯了三种颜色组成的世界,所以&牛眼中的世界是什么样&对一般人来说很难想象。简单类比的话,牛的视觉大致介于普通人和红绿色盲之间&&虽然能感受到红色和绿色有一些差别,但分辨能力不敏锐。总之,在斗牛场上,让牛激动的并不是旗子的颜色,而是旗子的运动。
参考资料:
Mark Bear, Barry Connors, Michael Paradiso. Neuroscience: Exploring the Brain. Lippincott Williams & W Third edition.
Alison Surridge , Daniel Osorio, Nicholas Mundy. Evolution and selection of trichromatic vision in primates. Trends in Ecology & Evolution, ):198-205.
Leo Peichl, G&nther Behrmann, Ronald H. H. Kr&ger. For whales and seals the ocean is not blue: a visual pigment loss in marine mammals. European Journal of Neuroscience, ): .
Gerald H. Jacobs, Jay Neitz, and Kris Krogh. Electroretinogram flicker photometry and its applications. JOSA A, ): 641-648.
Gerald H. Jacobs Jess F. Deegan, Jay Neitz. Photopigment basis for dichromatic color vision in cows, goats, and sheep. Visual Neuroscience, ): 581-584.
C.J.C. Phillips, C.A. Lomas. The Perception of Color by Cattle and its Influence on Behavior. Journal of Dairy Science, ): (807&813).
George. M. Stratton. The Color Red, and the Anger of Cattle. Psychological Review, ): 321-325.
[8]Carroll J, Murphy CJ, Neitz M, Hoeve JN, Neitz J. Photopigment basis for dichromatic color vision in the horse. J Vis. ):80-7.
盘点有关食品营养与安全的误区
如何吃得安全、健康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问题,特别是在食品安全事件频发的时期。最近,李开复老师在微博上分享了他是&如何降低食物中毒概率&的一些做法。不过,从食品营养和安全的角度看,其中有些说法还是值得商榷的。
图片来源:
说法: 李开复老师此前在微博上说,【我如何降低食物中毒概率】1)自己种菜,买有机农场菜,2)台湾、东南亚水果,3)多吃牛羊(因为它们吃草),少吃猪鸡鸭,4)欧洲三文鱼、鳕鱼,5)水过滤后,再用美国锅煮沸,6)新西兰奶粉、合资&万得妙&牛奶酸奶,6)乡下柴鸡蛋、柴鸡,7)台湾皮蛋、酱油,8)港台面条、罐头、零食,9)泰国米。
真相: 如何在食品安全事件频发的当下做到饮食的健康和安全呢?李开复老师分享了他的食品安全方案。不过,从食品营养和安全的角度看,这些方案也存在着一些误区。
误区一:有机食品一定更安全更健康
在一般人的理解里,有机食品代表纯天然的健康食品。但是,英国标准局(UK Food Standards Agency)日前对55项相关研究进行总结后发现,从营养质量角度比较,有机食品和常规食品间没有差异。法国食品安全局(French Agency for Food Safety)对食品中的干物质、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矿物质、维生素及一些植物营养素等进行综合分析,结果发现,目前的研究也无法判定有机食品更营养。
而在安全方面,有机食品也未必更优。有机食品在生产和加工中不使用人工合成的化学物质,如化肥、化学农药、化学生长调节剂和添加剂及转基因技术,是依靠纯天然物质生产的食品。而根据我国国家标准规定,有机农业允许使用植物源农药。已有研究发现植物农药对环境和动物也存在一定的危害。如果有机农业的植物源农药没有控制好使用量,依然可能存在较大安全风险。因此,不管是使用合成农药还是植物源性农药,是不是安全关键还在于合理使用和监控安全的残留量。
法国食品安全局(French Agency for Food Safety)对有机食品和常规食品中的对比分析发现,有机食品中的杀虫剂残留通常会更低,但对重金属、二噁英、真菌毒素、微生物等危害物残留分析也发现无法判定哪一种体系的食品更安全。
总之,目前对有机食品和常规食品的营养质量与安全的对比还停留在常规的化学分析和动物实验上,尚未有足够的证据证明二者有何差异,所以,有机食品也未必更营养更安全。
误区二:港台和国外的食品一定是安全的
就说最近2年的新闻吧。2010年6月,国家质检总局共检出14批次的乳制品不合格,其中包括25.25吨新西兰公司出品的全脂奶粉,约150吨新加坡全脂奶粉检出阪崎肠杆菌,1吨来自美国的牛初乳检出亚硝酸盐超标。有2批次来自澳大利亚的有机婴幼儿奶粉共53吨检出磷含量不符合国家标准要求;另有约172吨来自澳大利亚的婴幼儿配方奶粉也检出锌超标。2011年,出血性大肠杆菌污染事件致使德国50人丧命。2010年,沙门氏菌食物中毒事件迫使美国畜牧业召回了5亿枚鸡蛋。根据美国疾控中心公布的数据,美国每年有4800万人次因为食物得病,相当于美国人口的1/6,其中12.8万人次严重到入院治疗,3000人死亡。还有去年的台湾塑化剂事件,相信大家都有所耳闻。从这些案例来看,港台及国外的食物也存在安全隐患。
误区三:水果还是热带的好
开复老师之所以推崇东南亚和台湾的水果,可能是认为亚热带的水果受阳光照射的时间更长,光合作用更彻底,所以营养素就更多吧。有研究对10种亚热带水果和4种北方水果进行测定发现,亚热带水果中的钙、碳水化合物及蛋白质的含量高于北方水果,而北方水果中个别品种的维生素C含量很高,总体而言,亚热带水果和北方水果中整体营养素的含量基本上没有什么差别。其实,不同地域的水果都有自己独特的营养所在,并不能以偏概全地认为某地的水果就一定更好。
误区四:柴鸡和柴鸡蛋更营养安全
消费者往往也认为柴鸡和柴鸡蛋的营养价值更高、也更安全,这还是源于对&纯天然&的迷信。
事实上,从营养价值来说,柴鸡蛋的脂肪含量较鸡场蛋高约1%左右,胆固醇含量也较高,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无显著差异。相反,有分析结果表明,鸡场饲养鸡的鸡蛋的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素含量略高于柴鸡蛋,这可能是由于复配饲料当中所提供的维生素和矿物质更为充足。对柴鸡和鸡笼养鸡进行研究发现,这两种鸡肉的营养价值也没有差异。可见,从营养价值来看,柴鸡蛋和鸡场蛋、柴鸡和鸡笼养鸡整体上大同小异,很难说孰优孰劣。
从安全性来说,柴鸡和柴鸡蛋更可能存在安全隐患。农户饲养柴鸡基本都是放养、没人管,而现在农村种地使用农药越来越普遍,有些农户为了防止黄鼠狼、老鼠偷吃还会在地里撒一些老鼠药。另外,台湾成功大学一份研究发现,&柴鸡蛋&含有的污染物二噁英要比普通鸡蛋高出5.7倍,这与此前欧洲的研究一致。研究者认为,可能是因为放养鸡在野外走的时候啄食了野地里的东西,而这些东西存在二噁英的污染。
因此,散养的柴鸡因为自由跑动,食物较杂,更容易感染病毒,或者吃到各种被农药污染的食物,反而更不安全。
误区五:牛羊肉更好
开复老师认为牛羊都是食草的,所以更安全更好。不过,我们可不能忘记了疯牛病啊。1986年后蔓延不绝的疯牛病的主要原因就是饲料供应商把动物的内脏、骨、头等废弃部位粉碎之后,又配合到动物饲料当中去,最终导致了疯牛病的传播。目前欧洲、美国、日本都出现过疯牛病,因此,我国禁止从这些疫区进口牛羊肉等畜产品。疯牛病事件提醒我们,现在很多牛羊不一定都是吃草长大的;退一步说,就算是吃草或者某些植物性材料的牛羊,也可能受重金属、黄曲霉等污染,得到的牛羊肉也可能会有有害物的残留。如果仅凭牛羊吃草长大就认为一定安全,过于盲目。
根据中国食物成分表,鸡鸭牛羊猪肉的营养价值整体差异不大,只是脂肪和蛋白质含量略有不同,平时都是可以吃的。不过,任何肉类都不宜多吃,中国营养学会推荐每日畜产品肉类50-75克,鱼虾类水产品50-100克。
误区六:煮水得用美国锅
最近几年水污染事件频发,龙年伊始,接连发生的水污染事件就占据了各大新闻媒体的头版&&从1月15日广西龙江河镉污染,到2月3日江苏镇江苯酚污染。不少研究调查也显示,居民日常生活饮用纯净水、矿泉水的卫生状况也不容乐观,细菌总数和大肠菌群数超标现象越来越多,公众对饮用水安全越来越重视。
开复老师推荐水过滤后,再用锅煮沸。这确是很好的避免水污染危害的方法,只是,这个美国锅就完全没有必要了。之所以不用中国锅,可能是受到苏泊尔锅的锰超标事件的影响,但事实上,这个事情的风险并不大。锰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缺乏和过多对人体都是不利的。中国居民锰摄入量大致为每天6.8毫克,这个摄入量在合理范围内。苏泊尔方面提供的检测数据显示,所用的钢材析出量为每公斤0.05毫克/公斤。实际上,因为锰的营养与毒性特征,国际上一般不对餐具中的锰析出量设定标准。餐具对于煮水并没有多大影响,想安全饮水,建议家里可以装一个净水器,然后普通锅煮沸喝就行。
误区七:鱼要吃欧洲的
鱼肉蛋白质丰富,而且含有较丰富的多不饱和脂肪酸,尤其是EPA和DHA,也有研究表明DHA和EPA对于软化心脑血管、促进大脑发育和预防老年性痴呆症等有一定的作用,因此世界各国都推荐每天要适量吃点水产品。中国营养学会推荐成年人平均每天吃鱼虾类约50-100克。
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如今,很多国人开始向往欧洲的鱼了。欧洲的三文鱼和鳕鱼有较好的营养价值,但是国内的一些鱼也有其独特的营养价值(这个和热带水果与北方水果类似)。鱼类种类繁多,但其所含的营养成分大致是相同的,所不同的只不过是各种营养成分的多少。因此,对于消费水平一般的人,没必要花太大成本去购买欧洲的鱼。另外,欧洲的鱼也存在重金属、寄生虫污染等问题。
总而言之,有机食品并不一定更安全、柴鸡和柴鸡蛋不会更营养更安全、国外的食品也不一定更好&&其实,这个方案除了并不完全正确外,关键还在于成本过高,只适合少数人。而且,即便有条件的人可以花钱买外国货,但这种做法并不能促进我国的食品安全,反而会让我们更依赖外国。因此这样的&食品安全方案&可行性不高。
饮食健康和安全的小建议
绝对安全的食物是不存在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只能将食品安全风险控制到最小。如何做到饮食的营养和安全,建议可以从以下几点做起:
保证食物多样性。营养均衡是机体正常的基本保障,摄取足够均衡的营养素,可以提高人体的免疫力,保证机体健康。因此,建议日常饮食保证食物多样性,多吃水果蔬菜及粗粮,肉奶适量,均衡饮食。不要迷信任何单一的食物会有神奇功效,也别信药品、膳食补充剂能代替食物。
少吃生食,尽量吃熟食(包括喝水)。烹调加热是很好的杀菌消毒方式,既可分解一部分农药残留,还可杀灭一些致病菌。
减少在外就餐的次数,尽量自己在家里做着吃,吃少油少盐食物。餐馆里的饭菜,不仅卫生质量难以保证,并且大都多油多盐,对健康实在是有害无益。
修订说明:根据部分意见,对原文中有机食品营养成分和危害物残留的分析、柴鸡蛋的有害物残留做了进一步的补充说明。
参考资料:
Alan D Dangour, Sakhi K Dodhia, Arabella Hayter, et al. Nutritional quality of organic foods: a systematic review. Am J Clin Nutr, 2009.
French Agency for Food Safety
GB/T 30.4-2005 有机产品 Organic Products
陈昂. 五种植物源农药的环境毒性评价[D]. 中南大学学位论文, 2010.
陈昂, 张战泓, 刘勇, 等. 3种植物源农药对鹌鹑和斑马鱼的急性毒性评价[J]. 安徽农业科学, ) : 6253 & 6255.
De Vries, R.P. Kwakkel, A. Kijlstra.Dioxins in organic eggs: a review. NJAS - Wageningen Journal of Life Sciences,Volume 54, Issue 2, 2006, Pages 207&221
李军祥, 李元亭, 黄永红. 亚热带水果与北方水果营养物质含量的比较研究[J]. 中国园艺文摘, -25.
孙昌梅, 郭潇, 孟玉彩. 不同品种蛋鸡散养对鸡蛋营养成分的影响[J]. 今日畜牧兽医, -10.
邬晓娟,曹秀月,张文敬,等. 粗放散养和规模养殖条件下鸡蛋营养成分的比较研究[J]. 当代畜禽养殖业, -13.
葛剑. 河北柴鸡放养条件下生长发育和产品品质的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 2005.
Jing-Fang Hsu, Chun Chen and Pao-Chi Liao. Elevated PCDD/F Levels and Distinctive PCDD/F Congener Profiles in Free Range Eggs. J. Agric. Food Chem., ), .
Kijlstra, W. A. Traag and L. A. P. Hoogenboom. Effect of Flock Size on Dioxin Levels in Eggs from Chickens Kept Outside. Poult. Sci. September 2007 vol. 86 no. 9
高志祥, 吴丽娥, 马淑一. 包头市居民饮用中纯净水、矿泉水的卫生调查[J].职业与健康, ): 610-611
曾志定, 陈春祝.
年泉州市瓶( 桶) 装矿泉水纯净水卫生状况分析[J]. 预防医学论坛, ): 871-873.
Perea A, G&mez E, Mayorga Y, et al. Nutritional characterization of produced fish for human consumption in Bucaramanga, Colombia [J]. Archivos Latinoamericanos de Nutrici&n, -97
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2007)
这瞌睡打得我纠结了
小子,敢打我孩子。。
前面这车太坑爹了。。同学们以后注意保持车距啊,血的教训啊
笔迹能推断性格吗?
笔迹能推断性格吗?非也,在严格的科学检验下,它的准确率和瞎猜差不多。
&圆滑的字:温和、亲切的人。顺从、且不善坚持自我。适应性强、不树敌。 大字:直爽、明朗。充满自信、外向性格。毫不犹豫地坚持自我。 工整的字 :注意力集中,能控制住自己的人。不常被情绪左右。& &&摘自网帖《从笔迹看性格》[1]
从一个人的书写笔迹可以推测他的性格特点,这种思想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我国汉代文学家扬雄曾说过:&言,心声也;书,心画也。声画形,君子小人见矣&,认为一个人的字迹可以体现出他的道德品性。在西方,使用笔迹推断性格的技术则被称为笔迹学(graphology),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经过多年发展,笔迹分析在西方已形成一套完整的产业,不仅有许多专门的笔迹分析公司、培训课程,一些企业甚至还将其应用到人事选拔工作中。近年来国内也出现了一些所谓的&笔迹心灵学&。据宣称,笔迹分析具有非常高的准确性,不仅可以评估性格,还可以帮你寻找合适的对象,为各种重大的生活决策提供参考。
推测的基础
从形式上看,笔迹学和星座、血型类似,都试图通过一些直接可见的、易于辨别的指标来推测难以把握的内在性格。这样的预测体系如果有效,前提是确实存在一种强有力的机制,能够将性格与指标联系起来。无论是星座、血型还是笔迹学,对于背后的机制都没有给出一套令人信服的解释
书写属于一种后天习得的技能,涉及到手部肌肉的复杂精细运动,并受到神经系统的调控。性格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还原为神经系统的活动模式,从这个意义上说二者也许存在一定程度的关联。但是这种关联太过空泛,还有许多其他因素会影响到一个人的性格或书写方式,仅凭这样微妙的关系不足以支撑起一套有实际价值的预测系统。
从各种笔迹分析体系来看,许多分析规则其实是基于一种朴素的联想,比如字迹的&圆滑&代表性格的&圆滑&,笔画的&果断&代表性格的&果断&等等。这种语义联系更像是一种隐喻,很难想象出有什么现实基础。
虽然笔迹学没有什么科学根据,但是作为一种性格预测体系,其有效性还是可以通过科学方法来评估的。在心理学历史上有不少研究者曾对这个问题产生兴趣,特别是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涌现出了许多验证性研究。常见的研究方法是找一些被试提供书写文字,并完成性格测验,然后把书写材料交给笔迹分析师做性格分析,再与被试自己的性格测验结果做比对。为了控制书写内容的影响,一般会要求被试书写中性的内容(如说明性文字)。
很遗憾,在这些严格控制的检验中,笔迹分析师的预测一般不会比纯粹的猜测强多少。1992年,心理学家Geoffrey A. Dean对于200余项关于笔迹和性格研究进行了元分析(meta-analysis),发现笔迹分析和性格的相关系数仅为0.12,也就是说笔迹学准确预测性格的比例不到2%。如此微弱的效应不具有任何实际应用的价值。另外,不同分析师之间的一致率也比较低,相关系数仅为0.42,而非专业人士的判断一致率也能达到0.3,说明笔迹分析缺乏一套成型的标准,这进一步限制了其有效性。英国心理学会(British Psychological Society)也认为笔迹学在人事选拔中的有效性为零,与星座并列。
为什么信?
既然笔迹分析如此不准确,为什么许多人还愿意相信呢?可能有以下几点理由:
首先,笔迹学的朴素思路迎合了大众的思维模式。性格本身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笔迹学将抽象的性格特征和具体的笔迹特点联系起来,通过语义联想建立起直观的对应关系,这套系统平易近人,能够满足一般人认识自我和他人的需求。
其次,在笔迹分析实践中,笔迹分析师经常会利用许多笔迹之外的线索来做出推断,所以听上去好像有些道理。比如一些分析者会基于历史人物或当代名人的手迹分析他们的性格,讲得头头是道,但这种分析其实是先了解了目标的性格特点,再把笔迹特征套上去。另外书写的内容也会提供线索,比如一段非常哀怨的文字的书写者更有可能性格忧郁,这样的推论和笔迹线索也没有什么关系。如上文所述,在严格的科学检验下,分析师的准确率就和纯粹的猜测差不多了。
最后就是著名的&巴纳姆效应&,也称为&福勒效应&。1948年,心理学家福勒通过实验证明,人们倾向于认为一些空泛的、笼统的描述特别符合自己,即使这些描述是随机选取的。星座、笔迹学之类的伪科学都利用了这种认知偏差,它们给出的预测推论都是大而化之、广泛适用的,巴纳姆效应使得我们很容易接受这样的陈述,认为其有些道理。
参考资料:
King, R. N., & Koehler, D. J. (2000). Illusory correlations in graphologicalinference.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Applied, 6, 336 &348.
(心理学家Barry L. Beyerstein关于笔迹学的详细分析,推荐阅读)
Dean, G. A. (1992). The bottom line: Effect size. In Beyerstein, Barry L. (Ed).The write stuff: Evaluations of graphology, the study of handwriting analysis. (pp. 269-341). Amherst, NY, US: Prometheus Books.
British Psychological Society. (2002). The Validity of Graphology in Personnel Assessment.
试纸检测,鉴别地沟油的大杀器?
最近,一位初中生的小发明,&试纸检测地沟油&,受到媒体追捧,宣称&人手一张试纸,让地沟油无所遁形&。这个检测方法真能解决困扰专家的地沟油检测问题,让所有的地沟油现形吗?
图片来自新闻截图
在卫生部宣布先前征集到的地沟油检测方法都不行之后,各种&小窍门&层出不穷。近日,一位初中生的&试纸检测法&更是受到
,宣称&人手一张试纸,让地沟油无所遁形&。让各大研究机构束手无策的地沟油检测,真的被这位同学解决了吗?
溴甲酚绿试纸检测的是什么
这位初中生的检测方法是:把油滴在溴甲酚绿试纸上,如果试纸变黄就是地沟油;如果保持蓝色则是正常油。这个简便易行的方法当然很吸引人。不过,这只是一厢情愿而已。
溴甲酚绿是一种常用的酸碱指示剂,在pH值低于3.8时呈现黄色,高于5.4时呈现蓝绿色,中间则是过渡,pH值在4.5时颜色会发生明显变化。
所以,溴甲酚绿试纸检测的实质就是pH值。而pH值的产生源于溶液中的氢离子。也就是说,只有酸在水中解离出氢离子,才会体现出不同的pH值。
食用油中的酸
食用油的化学结构是甘油三酯,就是一个甘油分子上通过生酯化反应连接了三个脂肪酸分子。因为脂肪酸的&酸&已经被反应掉了,所以甘油三酯并不能解离出氢离子来。但甘油三酯本身不是一种非常稳定的状态,在一定的条件下,会发生水解。水解之后,脂肪酸从甘油分子上脱离出来,重新成为&酸&。这些酸,被称为&游离脂肪酸&。
能促使油水解的因素很多,比如高温、光照、酶处理、微生物等等。经过烹饪的油以及进入地沟的油,游离脂肪酸含量确实会增加。从这点上说,那位中学生的思路是对的。
游离脂肪酸比较容易氧化而变成其他物质,散发出不好的气味,而有些氧化产物还是有害物质。所以,食用油中的游离脂肪酸就成为了衡量油品质的一个指标。越好的油,游离脂肪酸含量应该越低。
食用油的酸价
只有当酸处于水中时,才能用溴甲酚绿或别的试纸来检测pH值,衡量酸度。但是,纯净的油不含水,其中的酸并不会离解出氢离子,也就无所谓pH值。所以,用pH值来衡量油中的酸含量是行不通的。如果地沟油经过脱水,那么即使含有游离脂肪酸,试纸也同样视而不见。
而在实际中,检测pH值也不是衡量油品酸度的合适方法。食用油的游离脂肪酸都是比较弱的酸,离解出氢离子的能力并不强。对于它的检测,在食品行业中有规范的方法,称为&滴定&。就是用氢氧化钾去中和这些酸,完全中和1克油所需要的氢氧化钾毫克数就定义为油的&酸价&。
为什么酸价也不能用于检测地沟油?
显而易见,要衡量油中游离脂肪酸,酸价比pH值靠谱可行。实际上,它也是世界通用的标准。合格的食用油,酸值必须低于某个标准。
作为食用油的基本标准,酸值是一直要被检测的。但是要把它用于判定一种油是不是地沟油,就必须满足两点:一、如果是地沟油,那么酸值一定高于某个数值;二、如果是正常油,那么酸值一定低于某个数值。后一条还好办,如果酸值高于国家标准,即使不是地沟油,也必然是不合格的油。把它当作地沟油来对待,也不算&冤杀&。
问题是,地沟油不见得酸值就高。比如说,用废弃的动物内脏熬制的地沟油,酸值就完全可能合格;把酸值高的地沟油跟完全合格的油混合,也能够使酸值&及格&。即使是酸值很高的&彻底&的地沟油,也很容易通过精炼来去除游离脂肪酸&&只要加入碱,与游离脂肪酸发生&皂化反应&,然后去掉固体就可以了。实际上,正常压榨或者提取的&粗油&中,也往往含有比较多的游离脂肪酸。在现代食用油的工业加工中,也会使用这样的精炼步骤来降低酸值,从而提高油的品质。
因此,用酸价来检测地沟油,很容易发生误判,把酸值低的地沟油当成合格的食用油。
关于初中生的发明
作为一个还没有学过化学的初一学生,那位小朋友能够想到地沟油和正常油中酸度不同,并且想到用指示剂来显示这一差别,还是难能可贵的。对于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思考,尤其是动手的积极性,作为成人应该保护和鼓励。但是,这种鼓励和肯定应该只是针对他们的热情和态度,而不是错误的&成果&。大人应该做的是:积极引导他们去分析和思考,正确对待问题的复杂性,从而进一步增加学习的兴趣,脚踏实地地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
结论: &试纸检测&实质上是油品的酸值检测,而经过精炼或是勾兑过的地沟油同样可以在酸度指标上达标,这样的检测方法可行性不高。作为中学生的小发明,这样的思考值得鼓励,但是媒体和大众对方法本身的大肆吹捧则是非常不可取的。
磨牙是因为肚里有蛔虫吗?
&夜里磨牙,肚里(蛔)虫爬&是从小听到大的说法。这肚里的蛔虫能和口腔问题联系起来吗?虽然目前还不能完全否定,但是因为磨牙而使用驱虫药是不可取的。
图片来自:
流言: 夜里磨牙是因为肚子里有蛔虫。
真相: &夜里磨牙,肚里(蛔)虫爬&的说法在民间广为流传。一些育儿网站甚至仅因为小儿磨牙就建议服用驱虫药。是否真相就是如此?咱们今天不妨来一探究竟。
磨牙症是什么?
磨牙的现象在口腔医学里称为磨牙症(Bruxism),顾名思义,它是指睡眠时会习惯性地磨牙,甚至在白天也有无意识磨牙的习惯。
绝大多数情况下,磨牙的发生都同时伴随&唤醒反应&(睡眠深度突然改变,睡眠者可能突然醒来或者睡眠深度变浅,同时可能伴随肢体运动、心律呼吸增快等生理变化),因此夜间磨牙症也被认为是唤醒反应的一部分。
为什么会磨牙?
当神经传导通路的协调功能出现紊乱时,肢体就有可能出现不自主运动。目前认为,基底神经节功能紊乱以及中枢神经系统递质分泌异常可能是磨牙症的重要神经生物学机制。一些干预神经递质代谢的药物的确会对磨牙症造成影响。
对于成人磨牙症,心理、精神因素对神经系统的影响一直被认为是导致其发生的主要原因。多因素分析研究显示,生活压力过大是磨牙症的显著危险因素。因此,有较多心理问题,容易发生抑郁、应激障碍的人,更有可能成为磨牙症患者。
除了心理因素,咬合不正、咬合干扰以及一些全身性疾病(如过敏、内分泌紊乱、营养不良,以及消化系统疾病等)都被认为可能导致磨牙症的发生。不过到目前为止,这些研究都难以得出肯定性的结论,导致磨牙的原因仍众说纷纭。
儿童磨牙与肠道寄生虫
有别于成人磨牙症,对儿童磨牙的讨论通常会特别提到寄生虫的问题。尽管各地区发病率有所不同,但总体约有30%的10岁龄以下儿童有磨牙的问题。由于儿童同时也是肠道寄生虫病的高发人群(发展中国家尤甚),所以民间可能是因为这二者相似的高发率而将它们联系到了一起。</spa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鼻子痒打喷嚏流鼻涕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