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玩坏这本书书哪里都找不到

澎湃新闻APP下载为什么现在的新歌,听起来好像都没老歌那么耐听了?
为什么如今的华语流行音乐给人感觉越来越没意思?华语流行音乐确实陷入了低谷吗?
带三个表,反人类
关于这个话题,我在博客上说过快一万遍了。每次都会有人站出来说我out。华语音乐从2000年之后就几乎什么都没有了,内地一直什么都没有,港台原来有后来没了。我采访过滚石公司的段氏兄弟,他们也没有给出一个答案。但大致可以认为,在没有网络时代,人们对某些信息的接受比较单一、缓慢,形成的价值观也比较单一,形成的对情感理解方式也比较趋同,所以写一首情歌很容易打动人。但互联网时代,人们都开始关注个体之间的差异,不再寻求普遍性认同。而音乐又是大众化的,需要一种普遍认同感,这个环境没有了。这个问题我采访黄舒骏的时候他做了一些回答,也许能间接说明一些问题,他说:“我也参与过电视选秀或唱片公司找新人的活动,你会发现现在的年轻人他们很有自信。那你问他自信的理由是什么?他没有办法回答,可是他还是坚信自己很有自信,坚信自己很有个性,非常有个人的风格。那你再问他你的风格是什么?他又答不出来。也就是说——个人、个性、自信变成朗朗上口的一句话,可却是一个没有内涵的形容词。在我们那个时代会有一个共识作为基础,基于这个共识,我达到了哪一个局面,于是我证明我是一个很有个人风格或很有个性的人。而现在的环境就是分众过度,所以当他自认为不管什么理由他很有自信很有个性的时候,他却没有办法传递出这个东西让另一个人知道。所以到最后只能变成个人而不是个性。他只懂自己,他并不知道你是不是也懂我所了解的。”我采访过美国华纳唱片公司副总西摩·斯坦,他是当年在病床上签下麦当娜的老板,他问我:“你听滚石乐队是什么年纪?”我说:“在20多岁。”他说:“一个人在9-13岁时听到的音乐会影响你一生。”我就想我这年纪在听什么,都是革命歌曲。现在的年轻人跟我当年上初中的时候一样赶上一个没有音乐的环境。我们那时候是没有音乐,你们现在是有,但都是垃圾。我看到一项调查(),人们多数都是被动听音乐,即使互联网给人提供了很多“主动”的条件,但人们还是主动不起来。但我一直很主动去听音乐,从我听音乐的那一天起,我就一直相信,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种我喜爱的音乐。就像U2唱的那样:“I Still Haven't Found What I'm Looking For……”你如果有这样的意识,不愁找不到好音乐。你会说,我怎么找呢?现在的信息太多了。这就是互联网带来的副作用,没用的信息占99%,但你无从判断。我记得当年出版《欧美流行音乐指南》的时候,好多人嗤之以鼻——现在都有维基或者百度知道了,谁还买你的书啊?他妈的维基中文和百度知道盗用我这本书里很多词条,然后人们又说网上信息太杂乱。为什么罗大佑、崔健、齐秦等等很多歌手在当年可以获得那么多人的喜爱,就是他们的歌曲里唱出了大多数人的感受,他们的个性建立在对共性表达的基础上——这叫代言人。现在既没有共性也更没有个性,音乐文化最基础的环境没有了,这是内伤;盗版、下载、免费分享是外伤,内溃外烂,还有什么音乐?我个人对西方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的流行音乐比较感兴趣,一直到上世纪九十代年,这四十多年的流行音乐里有很多精彩的东西。相比今天的很多年轻听众,我绝对是老古董。不过,在未来可能没有音乐听的日子里,年轻人会不得不跟我一样,转回头去听那些老古董,那时,我会向年轻人竖起中指——你们丫太OUT了。这本身就是音乐的悲剧,对吧?那你现在可以知道了,你老了吗?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这本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