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升降失调司什么意思

全国客服电话:023-
当前位置:-->-->痰饮
【概述】&&&&是指三焦气化失常,水液在体内运化输布失常,停积于某些部位的一类病证。《内经》无“”之名,但有“积饮”之说,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日: “太阴所至,为积饮否隔。”《素问·气交变大论》载:“岁土太过,雨湿流行? ?饮发食减,四肢不举。”《素问·五常政大论》云:“土郁之发,民病饮发注下。”指出水湿过盛、土郁失运为积饮的主要病理,奠定了的理论基础。《金匮要略·病脉证并治》首创“”之名,其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是诸饮的总称,由于水饮停积的部位不同,而分为、悬饮、、支饮四类。狭义的即指水饮停积于胃肠,是诸饮中的一个类型。并对病的证候、论治作了比较系统的论述,如“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饮后水流于胁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水饮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重,谓之;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并提出“病者,当以温药和之” 的治疗原则。由于《金匮要略》对起因及脉证治疗阐发甚详,被后世奉为准绳,成为辨证论治的主要依据。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最先将痰与饮分开,立诸痰候与诸饮候进行论证,并在《金匮要略》四饮基础上另有流饮和癖饮的论述,如“流饮者,由饮水多,水气停聚肠胃之间,辘辘有声,谓之流饮”,“此由饮水多,水气停积两胁之间,遇寒气相搏,则结聚成块,谓之癖饮。”金元时期张子和《儒门事亲·饮当去水温补转剧论》则指出饮之成因:“其本有五,有愤郁而得之者,有困乏而得之者,有思虑而得之者,有痛饮而得之者,有热时伤冷而得之者,饮证虽多,无出于此。” 又云:“夫治病有先后,不可妄投,邪未去时,慎不可补也。大邪新去,恐反增其气,转甚于未治之时也。”告诫治疗饮证不可妄用补法。清代喻嘉言则指出对之体虚、积劳、失血等虚证患者不可妄用吐法或峻攻。这些都对治疗饮证很有参考价值。另外, 自隋唐至金元,在病的基础上,逐渐发展了痰的病理学说,始有饮证和痰证之分。一般而言,黏稠者为痰,清稀者为饮。《景岳全书·》载:“痰之与饮,虽日同类,而实有不同也。”故应加以区别。本篇论述的范围以《金匮要略》中之病为主。西医学的、、渗出性胸膜炎、胃肠功能紊乱、不完全性、慢性心功能不全等疾病的某些阶段,可参照本篇进行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的病因为寒湿浸渍,饮食不节,劳欲所伤,或素体,肥胖湿盛,或年老多病等,以致肺、脾、肾气化功能失调,三焦水道不利,水液失于正常运化、输布,停积而为。&&&&1.寒湿浸渍,积而成饮寒湿之邪,易伤阳气。凡气候之寒冷潮湿,或冒雨涉水,或经常坐卧湿地等,寒湿浸渍, 由表及里,中阳受困,运化,水湿停聚而为。&&&&2.饮食不节。伤及脾阳恣食生冷,或,均可阻遏脾阳,使中州失运,水湿聚而为饮。《金匮要略·病脉证并治》云:“夫病人饮水多,必暴喘满,凡食少饮多,水停心下。” 《诸病源候论》云:“流饮者,由饮水多,水流停聚肠胃之间,辘辘有声。”3.劳欲久病。脾肾水液属阴,全赖阳气之温煦蒸化转输。若因劳欲太过,或年高久病,或素体,脾肾阳气不足,水液失于气化、转输,停聚为饮。叶天士提出“外饮治脾,内饮治肾”的大法。的形成与肺、脾、肾三脏及三焦气化功能失司有密切关系。在生理状态下,水液的吸收、输布和排泄,主要依赖肺、脾、肾三脏的气化功能。《素问·经脉别论》日:“饮人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 由此可知,体内水液的代谢包括脾之转输上行,肺之通调下降和肾之蒸化开阖三个不可分割的重要环节。水谷精气是在脾之健运、肺之通调、肾之蒸化开阖作用下,化为津液,输布全身,发挥多种生理作用之后,变为汗液、尿液排出体外。如三脏功能失调,肺之通调涩滞、脾之转输无权、肾之蒸化失职,水谷不得运化输布而成浊液,聚而为水为饮,遇火气则煎熬成痰。三脏之中,脾运失司,首当其要。因脾阳一虚,水谷精气不能正化,则上不能输精以养肺,下不能助肾以制水,必然导致水液停滞中焦,流溢四末,波及五脏。水液的输布排泄,还与三焦的作用密切相关。三焦主司一身之气化,为运行水液之道路。若三焦气化失司,水道不通,则水液停积为饮。故《素问·灵兰秘典论》日: “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圣济总录·统论》日: “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气之所终始也。三焦调适,气脉平匀,则能宣通水液,行人于经,化而为血,灌溉周身;若三焦气塞,脉道壅闭,则水饮停积,不得宣行,聚成。”之病理性质总属阴盛。肺、脾、肾气化失调,阳气不足,实为饮邪发生的病理基础。然总言其标实之证,饮邪停聚,或留于体内空腔,或流于位置低下之处。虽然间有时邪与内饮相搏,或饮邪久郁化热,表现为饮热错杂之证,但饮留部位、饮邪盛衰、进退及其与正虚的主次,当是诊察的关键。
【相关检查】&&&&根据病情,可作胸片、心电图、心功能、肾功能、肺功能、结核菌素试验、内镜、胃肠动力学检查、痰培养、理化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
【临床诊断】&&&&病证的诊断,应综合临床特征、停积的部位及舌象、脉象变化来确定。&&&&1.饮留胃肠者为,主要表现为心下,胃中有振水声,肠间辘辘有声,清水痰涎;饮留胸胁者为悬饮,主要表现为,,胁肋;饮停胸肺者为支饮,主要表现为咳逆,痰白量多;饮溢四肢者,主要表现为困重,肢体浮肿。苔白滑或厚腻,或,脉象多为沉弦而滑。&&&&2.X线、内镜、胃肠动力学检查、痰培养、等理化检查有助于诊断。
【鉴别诊断】&&&&1.痰、饮、水、湿 四者在病机形成、形质特征、病证表现方面各有特点。一般来讲,痰多由热煎熬而成,分有形、无形之痰。有形者,形质厚浊,咳咯可见;无形者,无处不到。痰之为病,病证复杂。饮主要因寒而成,为稀涎,饮之为病,多停留于体内空腔或体位低下之处。水为阴邪,有阴水、阳水之分,为清液,水之为病,可泛滥体表、四末;湿为阴邪,其性黏滞,但无定体,可随元气从化相兼为病。但痰、饮、水、湿同出一源,均为水液不归正化,停积而成,在一定条件下又可相互转化。&&&&2.与风水二者虽均可见肢体浮肿,但风水可见汗出恶风,小便不利,浮肿从眼睑开始,迅速蔓延四肢全身。而则有无汗,身体疼痛、小便自利,肿以四肢明显,甚或偏于一侧肢体。&&&&3.、哮、喘、与的关系饮邪停积胸肺,以致肺气失于宣降,可致、哮、喘、等证。此时饮是上述肺系疾病发生、发展的病因或病理因素,在临床辨证施治时,以证候予以施治。咳喘肺虚日久,弱,宣降失司,水液失于输布,又可积而为饮,加重病情或导致肺疾反复发作。
【辩证论治】&&&&&&&&一、辨证要点1.辨停积的部位 饮停胃肠者为,饮流胁下者为悬饮,饮溢四肢者为,饮停胸肺者为支饮。&&&&2.辨寒热用以确立或清或温的治法。一般而言,总属寒凝,水饮停聚。如《症因脉治-痰症论》日:“饮主于水,寒多热少。”若饮邪郁久化热、饮热互结者则表现饮渐黏稠、身热、、、等热象。临床寒热相兼之候也常有之。&&&&3.辨虚实病虽以实证居多,但总属阴盛、本虚标实证,其本属肺、脾、肾阳气亏虚,不能运化水湿,其标则为水饮停聚或停饮郁久化热,但在病程的不同阶段,或表现为本虚为主,或表现为标实为主。应从起病之新久、饮邪之盛衰、禀赋之强弱来权衡虚实,如新病饮盛为实,久病正虚饮微为虚。&&&&二、治疗原则治疗当以温化为原则,由于饮为阴邪,遇寒则聚,得温则行,故《金匮要略·病脉证并治》提出:“病者,当以温药和之。”此为病的治疗大法。病多以不运为病之本。脾阳不健,水津不化,失于转输,故聚而成饮。饮为有形的阴邪, “遇寒则聚,得温则行”,因而病邪的形成实源于不运、不化;既成之后,又易伤阳气;而病邪的消除,更有赖于阳气的温化。所以病当以“温药和之”为治疗大法。同时还当分别标本缓急,根据表里虚实的不同,采取相应的处理,水饮壅盛者祛饮治标,阳微气虚者温阳治本。在表者宜温散发汗,在里者宜温化利水,正虚者宜补,邪实者当攻,如属邪实正虚,治当消补兼施,饮热相杂者又当温凉并用。《医门法律·留伏论》提出虚实分治之法,临床可作为辨治饮病的要领。凡饮邪壅实者,分别治以攻逐、利水、发汗等法,因势利导以祛除饮邪;饮微者,治以健脾温肾为主,阳气通则饮自化。即使实证,当饮邪基本消除后,如正气虚馁者,亦需继用健脾温肾之剂,以固其本。&&&&三、分证论治&&&&(一)1.饮停于胃主症:心下坚满或疼痛, 胃脘部有振水声。次症:,或,清水痰涎,口不渴或口渴不欲饮,或饮入即吐,背冷如掌大,目眩,小便不利,食少,身体逐渐。舌象:苔白滑。脉象:沉弦或滑。分析:本证多由过食生冷肥甘之物,或过用寒凉药物,壅遏脾阳,运化失职所致。水饮停滞胃中不得布化,则心下坚满或疼痛, 胃中有振水声; 胃中停饮则其气不降而上逆,则,清水痰涎,饮入即吐;水谷之精微不化生津液而旁留成饮,停结胃中,则口渴不欲饮;脾胃运化失司,水谷不化精微以养全身,则食少,甚则;阳气为饮邪所阻,不得宣达于外,则背冷如掌大;清阳不得上达则目眩;饮邪中阻,膀胱气化失司,则小便不利。舌苔白滑,脉沉弦或滑,均为水饮内结之征。治法:和中蠲饮。方药:小半夏加茯苓汤。方中半夏、生姜辛开,和胃化饮止呕,为治的基础方;茯苓健脾利水渗湿。饮邪盛者可加桂枝、白术通阳化饮,以祛饮邪;若饮困脾阳,症见纳呆泛酸者,加吴茱萸、川I椒以温中散寒化饮;心下坚满疼痛甚者,加枳实以行气开结;小便不利者,加车前子、茯苓皮以利水渗湿;纳呆食少者,加焦三仙、砂仁以和胃消食。&&&&2.饮邪化热主症:脘腹坚满或。次症:烦躁, ,舌燥,大结,小便赤涩。舌象:舌质红,苔薄黄腻,或黄腻,或偏燥。脉象:弦滑而数。分析:本证由胃肠停饮, 日久不除,郁而化热而成。饮热互结,留居胃肠,故脘腹坚满或,胃脘及肠间时有鸣声;饮热互结,腑气不通,浊气上逆,则,舌燥,大结;饮热下注于膀胱,膀胱气化不利,则小便赤涩;热扰心神则烦躁;舌质红,苔薄黄,或黄腻,或偏燥,脉弦滑而数,均为饮热互结胃肠之征。治法:清热逐饮。方药:甘遂半夏汤。方中甘遂、半夏降逆逐饮,白芍、蜂蜜酸甘和中,以防伤正,并借
甘遂、甘草相反之性来增强其攻逐之力,全方攻守兼备,因势利导,使水饮去、正气复。本方为权宜攻邪之剂,邪除则停,不可过用久用。若饮邪结聚,膀胱气化不利,症见小便量少不利者,加泽泻、车前子、猪苓以温阳化饮利水;饮邪上凌,阻滞清阳,症见目眩者,加泽泻、白术、半夏、生姜以降逆化饮;纳呆食少者,属脾胃健运失司,水谷不化精微,加党参、茯苓、干姜以温中健脾;若见利后少腹续坚满者,加厚朴、木香以理气散结。&&&&3.饮留于肠主症: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腹部坚满或疼痛。次症:脘腹发冷,目眩,或下利清水而利后少腹续坚满,小便不利,纳呆。舌象:舌质淡,苔白滑或腻。脉象:沉弦或伏。分析:饮邪内生, 由胃下流于肠,故肠间沥沥有声;饮邪结聚于肠中,则腹部坚满或疼痛;饮邪结聚,自寻出路,则下利清水;病根未除,此去而彼聚,故利后少腹续坚满;饮邪结聚肠中,阳气失于宣达,清阳不得上注于目、外荣肌肤,则目眩,脘腹发冷;饮邪结聚,膀胱气化失司,则小便不利。舌苔白滑,脉沉弦或滑,为饮邪中阻之象。治法:攻逐水饮。方药:己椒苈黄丸。防己、椒目辛宣苦泄,导水饮从小便而去;葶苈子、大黄攻坚决壅,逐热饮从大便而除。合之前后分清,饮热无存身之所,共奏泻热逐饮之效。若饮热相互胶结,升降失司,腑气不通甚者,加芒硝以加强攻逐之力。&&&&(二)悬饮1.邪犯胸肺主症:寒热往来,身热起伏,,胸胁疼痛,呼吸、转侧疼痛加重。次症:汗少,或不,有汗而热不解,少痰,心下痞硬,, ,咽干。舌象:或薄黄。脉象:脉弦数。分析:肺居胸中,两胁为少阳经脉分布循行之处,若时邪外袭,邪侵胸胁,少阳枢机不和,则寒热往来,身热起伏,胸胁疼痛;时邪外袭,肺热壅盛,肺失宣降,则身热有汗,不,咳而少痰;邪侵胸胁,少阳热邪郁滞,则心下痞硬,I=I苦,,咽干;苔薄白或黄,脉弦数,均为邪侵胸胁、肺卫同病、邪在上焦之征。治法:和解少阳,宣利枢机。方药:柴枳半夏汤。柴胡、黄芩和解清热;半夏、瓜蒌化痰散结;枳壳、桔梗、赤芍理气和络。胁肋疼痛加丝瓜络、旋覆花通络;心下痞硬,VI苦,,加黄连以与半夏、瓜蒌相伍,清热化痰,开郁散结;热盛汗出,者,去柴胡,加石膏、桑白皮、杏仁,以清热宣肺化痰。若寒热未除,胸胁已见停饮,可参照饮停胸胁证治疗。&&&&2.饮停胸胁主症:胸胁胀满疼痛,病侧肋间饱满,甚则偏侧胸部隆起。次症:息促,不能平卧,或仅能侧卧于停饮的一侧,,,转侧时加重。舌象:舌质淡,苔白或滑腻。脉象:沉弦或弦滑。分析:胸胁为气机升降之道,肺气郁滞,气不布津,停而为饮,故胸胁胀满,病侧肋间饱满,甚则偏侧胸部隆起;饮停胸胁,脉络受阻,气机不利,故胸胁胀满疼痛,、呼吸、转侧时均牵引胸胁,故可使疼痛加重;水饮上迫于肺,肺气出入受阻,故气息短促;舌苔白或滑腻,脉沉弦或弦滑,均为水饮内结于里之候。治法:攻逐水饮。方药:十枣汤或葶苈大枣泻肺汤。十枣汤方中甘遂、大戟、芫花均为峻下逐饮之品,恐伤胃气,故共研细末,以大枣煎汤送服,可根据服药后吐泻轻重,酌情掌握用量, 日服1—2次。若体质虚弱,不任峻下者,可改服葶苈大枣泻肺汤。方中葶苈子苦辛沉降,开泄肺气,通利膀胱,加大枣甘缓补虚,以制约葶苈子峻泻逐饮之功。此外,控涎丹无十枣汤之峻泻,亦可酌用。控涎丹是十枣汤去芫花、大枣,加白芥子而成, 白芥子善祛皮里膜外之痰涎,甘遂、大戟与白芥子同用,适用于伏于胸膈上下,胁肋疼痛,形气俱实者。若痰浊偏盛,胸部满闷,苔浊腻者,加瓜蒌、薤白、杏仁、椒目以宣痹泄浊化饮;若水饮久停,胸胁支满,体弱食少者,加桂枝、甘草、茯苓等健脾通阳化饮。&&&&3.气滞络痹主症:胸胁疼痛。次症:胸部,或刺痛,,呼吸不畅,或,甚则迁延日久不已,入夜、天阴时更为明显。舌象:舌质淡暗,苔薄白。脉象:弦。分析:饮邪久郁之后,气机不利,络阻,故胸胁疼痛;气郁不解,久郁化火,则痛势如灼;气滞及血,血脉不利,则刺痛;饮邪久留,气机郁滞,肺失宣降,则,呼吸不畅;饮邪属阴邪,入夜加重邪势,故入夜加重,天阴时湿气停留,助长饮邪之势,则天阴加重;舌质淡暗,苔薄白,脉弦,均为气滞络痹之候。治法:理气和络。方药:香附旋覆花汤。方中香附、旋覆花理气解郁,苏子、杏仁降气化痰,陈皮、半夏、茯苓、薏苡仁理气化痰。若痰气郁结,苔腻者,加瓜萎、枳壳以理气化痰开郁;久痛人络,痛势如刺者,加当归、桃仁、红花、乳香、没药化瘀止痛;若饮邪未净者,加通草、路路通、冬瓜皮。&&&&4.阴虚主症:胸胁,咳呛时作。次症:咽燥,痰黏量少,午后,颧红,心烦,,手足心热,形体。舌象:舌质红,少苔。脉象:脉细数。分析:饮阻日久,气郁化热伤阴,肺络不和,则胸胁;阴虚肺燥,故咳呛时作,痰黏量少,咽燥;,则,颧红,,心烦,手足心热。脉络不和,气机不利,则胸胁闷痛;病久正虚而致形体;舌质红,少苔,脉细数,乃系阴虚之候。治法:滋阴清热。方药:泻白散或合沙参麦冬汤。前方中桑白皮清肺热、泻肺气、平喘咳,地骨皮泻肺中伏火,甘草、粳米养胃和中,四药合用,清热而不伤阴,泻肺而不伤正,使肺气清肃,则咳喘自平。后方中沙参、麦冬、玉竹、花粉养阴生津,生扁豆、甘草健脾和中,桑叶祛风达邪。者,加鳖甲、功劳叶; 者,加百部、川贝母;胸,加瓜萎皮、枳壳、郁金、丝瓜络、苏木;饮邪未尽者,加猪苓、泽泻、葶苈子;兼气虚,神疲、、自汗者,加党参、黄芪、黄精、五味子。&&&&(三)支饮主症:咳喘胸满不得卧,痰清稀,白沫量多。次症:面浮肢肿,或经久不愈,平素伏而不作,每遇寒即发,兼见寒热,,舌象:舌质淡体胖,有齿痕,苔白滑或白腻。脉象:弦紧。分析:本病多为受寒饮冷,久咳致喘,迁延日久伤肺,肺不布津,饮邪留肺,支撑胸膈所致。饮邪犯肺,肺失宣降,故咳喘胸满,,不能平卧;水谷津液不归正化,停蓄成饮,则痰白量多,形质清稀或呈白沫状;饮邪伏肺则久病不愈;饮为阴邪,故受寒易诱发或加重;久咳水饮随气上逆,则面浮肢肿,伏饮遇外寒诱发,则。舌质淡体胖,有齿痕,苔白滑或白腻,脉弦紧,为寒饮内盛之象。治法:温肺化饮。方药:小青龙汤。本方解表散寒,温肺化饮,用于支饮遇寒触发,表寒里饮之证。方中麻黄、桂枝、干姜、细辛温肺散寒,半夏降气化,佐以白芍、五味子,散中有收,甘草和中。若表证已解,素体者,宜用苓甘五味姜辛汤;若饮邪壅肺,外无表证,喘盛不得息,可用葶苈大枣泻肺汤以泻肺逐饮;若痰多黏腻,胸满气逆,苔浊者,加白芥子、莱菔子豁痰降气;若饮郁化热,喘满,心下痞坚,烦渴,苔黄而腻,当行水散结清热,用木防己汤合桑白皮汤;痰涌,者,酌加葶苈子、大黄、芒硝及三子养亲汤以豁痰降气。&&&&(四)主症:四肢沉重疼痛浮肿。次症:元汗, 口不渴,或兼见咳喘,痰多白沫,,。舌象:舌质淡胖,苔白。脉象:弦紧。分析:本病多由外感风寒,玄府闭塞,肺脾输布失司,水饮流溢四肢肌肤所致,故四肢沉重疼痛微肿,并兼见无汗、等风寒表证;若饮迫于肺,则咳喘,痰多白沫,,, 口不渴。舌质淡胖,苔白,脉弦紧,为饮邪内伏之象。治法:解表化饮。方药:小青龙汤。方中麻黄、桂枝解表散寒;干姜、细辛温化寒饮;半夏、甘草化痰利气;佐以五味子、白芍,使散中有收,制约麻黄、桂枝温散太过。若肢体明显浮肿,者,可加猪苓、车前子、泽泻以利水祛饮;如表寒外束,饮邪郁而化热,伴,烦躁,苔白或兼黄者,可用大青龙汤以发表清里。病证,饮邪已去,或伏而未尽,正气已虚,疾病进入缓解期或恢复期,此阶段应以扶正为主,防止饮邪再起,疾病复发。脾胃阳气虚证,主症脘腹冷痛,喜温喜按,纳少,,喜热饮,便溏,面黄少华,身体,四肢不温,少气懒言,舌质淡体胖有齿痕,脉沉弱。治以温通中阳,可选用理中丸。方中党参补中益气,强壮脾胃,干姜辛热温中,匡扶阳气,白术燥湿健脾,三药一补一温一燥,共奏温中祛寒,补气健脾之功。脾胃甚者,参、姜重用,或适当加入附子、肉桂,增强温阳之力。脾胃,饮邪未尽或饮邪留伏,症见有胃脘撑胀,时吐清水痰涎等,可选用理中汤合苓桂术甘汤。后方桂枝辛温通阳,温化水饮,白术、茯苓健脾利水,甘草健脾益气和中,达到标本兼治之目的。主症以脾为主,食少,,身体,等,可选用香砂六君子丸,坚持服用,巩固疗效。肾阳气虚证,主症喘促,动则尤甚,,小便频数,肢冷,小腹拘急,面目及下肢浮肿,舌体胖,苔白等。治以温补肾阳,补肾纳气,方用金匮肾气丸、人参胡桃汤。前方熟地、山药、山萸肉补益肾阴,茯苓、泽泻、丹皮利湿清热,附子、肉桂温补肾阳,阳气振奋,方可杜绝之源。后方人参、胡桃仁、生姜补肺肾之气。若脐下悸,吐涎沫,头目昏眩 是饮邪上逆,虚中夹实之候,可先用五苓散化气行水,待饮邪退后再予温补脾肾。
【转归预后】&&&&可由外感或内伤致病。如由风寒湿邪侵袭所致,只要治疗及时,用药得当,一般预后较好。若饮邪留伏胸肺,初病祛邪不尽,则可变成窠臼,遇新感,即易引动伏饮,反复难愈。若成因由于胸瘤,影响肺气肃降,不能通调水道而停聚为饮,则往往预后不良,应治饮与治疗癌瘤同时并举。由内伤而致病的多见脾病及肺,脾病及肾,肺病及肾。若肾气亏虚,不能化气行水,津聚则痰生饮成,则可出现凌心、射肺、犯脾等证,病情复杂危重,应细察病情,根据标本缓急,采取肺肾同治或脾肾同治等急救措施。
【临证要点】&&&&1.痰饮病阴盛阳虚,本虚标实,其病之本在于脾肾,治疗应宗仲景“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之法。健脾、温肾治其本,发汗、利水、攻逐乃属治其标,待水饮渐去,仍当温补脾肾,扶正固本,以杜水饮生成之源。若痰饮壅盛,其证属实,可根据病机采用攻下逐饮、理气分消等法以祛其邪,继则扶脾固肾以治其本。至于脾肾阳虚之微饮,则以扶正为首务,略参化饮之品。但痰饮为病,多迁延不愈,攻逐之药,又多败伤胃气,故应注意和胃护胃。&&&&2.痰饮停积,影响气机升降,久郁又可化热,故本病有夹气滞、夹热的不同。饮邪内蓄,复感外邪,易诱发而使病情加剧。故治疗本病,应注意辨明有无兼夹。另外津液赖气以动,病痰饮者可适当配伍行气理气之品,但使勿化燥伤阴即可。&&&&3.痰饮的转归,主要表现为脾病及肺、脾病及肾、肺病及肾。若肾虚开阖不利,痰饮也可凌心、射肺、犯脾。另一方面,痰饮多为慢性病,病程日久,常有寒热虚实之间的相互转化。而且饮积可以生痰,可以阻气、阻血,若痰瘀互结,病情更加缠绵。故应注意对本病的早期治疗。&&&&4.关于甘遂半夏汤中甘遂与甘草同用的问题。因为甘遂与甘草被后世医家列入十八反之中,所以对于本方甘遂与甘草同用的问题,历代医家解释不一。一种认为是藉二药相反之性加强攻饮之力,一种认为是为了缓解甘遂之性急,但是甘遂毕竟峻猛有毒,而且后世医家所言十八反亦非凭空而言,故应注意其煎服法。陆渊雷云: “据《千金》,盖甘遂、半夏同煮,芍药、甘草同煮,复以蜜和二药汁再煮也。本草谓甘遂反甘草,此煮法似有深意,当遵用之。”可供参考。此外,《类聚方广义》认为:“此方之妙,在于用蜜,故若不用蜜,则不特不效,且瞑眩而生变,宜遵守古法。” 此说虽有一定的道理,但临床也有不用蜜而未见“瞑眩而生变” 者,故不可拘泥之。
【结语】&&&&是由水湿侵袭、饮食不节及久病劳欲等原因,导致肺、脾、肾功能失调,津液停积而形成的病证。饮发于中,停留胃脘,走于肠间为; 留于胁下为悬饮;上浸于肺为支饮;溢于四肢为。总属阴盛、本虚标实之证,治疗当以“温药和之”。若壅盛,其证属实,当采取发汗、攻逐和分消诸法以祛其邪,继则扶脾固肾以治其本。停积,阻滞气机,郁久又可化热,故病机演变又有气滞络痹、饮邪化热的不同。饮邪内伏,复感外邪,极易诱发而使病情加重,故治疗本病,应辨明寒热虚实,有无兼夹,施治方可事半功倍。若施治得法,预后较佳。久病及肾,肾虚气化开阖不利,又可凌心射肺,则病趋复杂,缠绵难愈,预后较差。若由癌瘤所致者,则病属至危之候。
中医内科学。田德禄,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5年
&|&&|&&|&&|&&|&&|&&|&&|&
&相关西医疾病
&&&&--相关链接--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重庆远秋科技有限公司
第三军医大学
医学论坛网
中华急诊网
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
中华医学会
渝ICP证号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版证(渝)字 008号 备案号:023 &&
第三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西南医院)百度拇指医生
&&&普通咨询
您的网络环境存在异常,
请输入验证码
验证码输入错误,请重新输入以下试题来自:
单项选择题《温病条辨》中提出,三焦湿郁,升降失司,脘连腹胀,用一加减正气散,还可症见:().
B.大便不爽
D.小便短赤
为您推荐的考试题库
您可能感兴趣的试卷
你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A.纯用清热
B.纯用攻下
C.纯用苦寒
D.纯用解表
E.纯用养阴
A.银翘散加生地、丹皮、赤芍、麦冬
C.银翘散去豆豉,加细生地、丹皮、大青叶,倍元参
D.银翘散去牛蒡、元参,加杏仁、滑石
E.银翘散去牛蒡子、元参、芥穗加杏仁、石膏、黄芩内经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上传于||文档简介
&&考​试​复​习​用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1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3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从证素辨证角度分析脾胃升降失司的辨治--《中医药通报》2016年05期
从证素辨证角度分析脾胃升降失司的辨治
【摘要】:脾胃作为气机升降枢纽,其生理特点及病理变化对人体生命活动影响重大。脾升则健,胃降则和,脾胃升降失司,不但运化功能异常,更影响到各个脏腑的气机功能异常。证素作为辨证诊断中最小的诊断单元,能精确地描述疾病的病位及病性,概括机体在某阶段的整体反应状态,揭示疾病的病理本质。因此,利用证素辨证的方法从理论上、临床上认识脾胃升降异常,对疾病的辨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者单位】:
【关键词】:
【基金】:
【分类号】:R228【正文快照】:
“元气一元论”认为,气是最原始的、宇宙的唯一本原或本体,万物皆由气化生。《素问·宝命全形论》曰:“天地合气,命之曰人。”[1]47气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气的运动推动和调控着脏腑的机能,维系人体的生命过程。气的运动称作“气机”,气机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杨崔领;[J];天津中医药;2004年01期
赵霞,邢舸,薛星符;[J];光明中医;2005年06期
杨常青;;[J];内蒙古中医药;2008年07期
陈正;王庆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8年06期
马小丽;;[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08年04期
王宇;姜树民;;[J];辽宁中医杂志;2011年07期
董潘章;;[J];天津中医;1990年03期
石拓;时昭红;张介眉;;[J];光明中医;2014年02期
孙清廉;;[J];家庭中医药;2013年04期
王小顺;[J];安徽中医临床杂志;2000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刘琼;;[A];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第二十次全国脾胃病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08年
王滨;刘华一;;[A];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第二十四次全国脾胃病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12年
李卫强;朱西杰;;[A];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第二十四次全国脾胃病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12年
刘伟锋;林寿宁;;[A];第二十一届全国中西医结合消化系统疾病学术会议暨国家级中西医结合消化系统疾病新进展学习班论文汇编[C];2009年
潘相安;;[A];中华中医药学会学术年会——创新优秀论文集[C];2002年
;[A];中医学与中药学学科发展报告(2006)[C];2006年
张小萍;曾江涛;;[A];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第十九次全国脾胃病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07年
张小萍;曾江涛;;[A];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第十九次全国脾胃病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07年
李振华;;[A];中医药优秀论文选(下)[C];2009年
单兆伟;;[A];中医药优秀论文选(下)[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深圳市中医院
卢延年;[N];健康时报;2009年
中国中医科学院
路志正;[N];中国中医药报;2012年
中国中医科学院
路志正;[N];中国中医药报;2012年
郭教礼 李胜伦;[N];中国中医药报;2003年
王业龙;[N];中国中医药报;2006年
常宇;[N];中国中医药报;2007年
万同己;[N];中国医药报;2002年
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N];中国中医药报;2006年
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
洪文旭;[N];中国中医药报;2009年
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
中华中医药学会仲景学说分会秘书长
整理;[N];中国中医药报;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高生;[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2年
郑阿乾(Cheng A-chien);[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5年
杨丹;[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3年
孟君;[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5年
陈筱云;[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陈建逢;[D];中国中医科学院;2006年
蔡忠明;[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1年
白晓晓;[D];贵阳中医学院;2012年
廖军委;[D];湖北中医药大学;2015年
刘春阳;[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1年
杜飞;[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5年
高峰;[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0年
王维琼;[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7年
孙锁锋;[D];辽宁中医药大学;2012年
张峻山;[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2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车窗升降失灵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