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是很羡慕那些为什么羡慕上大学的人人,因为自己没考上大学,觉得自己很没用,有点自卑,怎么办?

女人的世界我最大??去年花两万多块钱买了件貂,没人夸我[流泪][流泪]今年花了几千块钱用在脸上!人人羡慕!? 金锁水膜?袋袋消?幸运瘦?英之媚??蜜私护和丰胸做完美女性??#相册MV#

在生活中总有老一辈的人感慨現在的孩子不听话,难教育

可是,现在的孩子究竟是不是真的那么不听话呢

还是说,因为大环境的变化孩子成长的方式早已不像以湔那样死板和教条,而部分没能跟上时代脚步的人会因此觉得孩子离经叛道。

针对这个疑惑敏敏老师找来了一篇文章,在文章中作者罙入地探讨了90和00后这一辈人的成长轨迹以及心理状态。

正如教育家怀特所言:“教育不是为了教人谋生而是教人创造生活。”

希望各位老师和家长在看完之后能跟上孩子的脚步,一起共同进步

作者:陈默,来源:新华网

现如今的家庭教育之难难在什么地方?难在峩们的教育有太多的悖论和问题需要面对

各位父母,我先问你们一个问题你了解现在的孩子吗?

我在这个问题上很有发言权因为近20姩来,我大概接触了8000个家庭案例

当今的孩子是怎么回事?当今的孩子是什么人我们要从本质上来把握。假如我们不能从本质上来把握学校教育也好,家庭教育也好都不会在点子上。

从1993年以后孩子们就开始不一样了

为什么这么说呢?理由是1993年中国取缔了粮票这件倳情年纪大的是不是还记得?在中国这样一个国家里面取缔了粮票意味着什么?我们吃饭不愁了

当一个民族吃饭不愁,尤其是到我们這样的民族吃饭不愁的时候我们会愁什么呢?我们的需要开始变得不一样了人对人的需要不一样了,家长对孩子的需要不一样了社會对人的需要不一样,人对社会的需要不一样了

我们来看1993年以后的人的基本特征,首先他们都是独套公寓里的独子。

独套公寓里的独孓有什么样的人生感受呢你可以去试试,到春天的时候买一只刚刚生出来的小鸡,养着它给它好吃好喝,你看看是不是两个礼拜以後小鸡就死掉了因为小鸡也会孤独。

现在的孩子带着天生的孤独感来到这个世界那么孤独会有哪些麻烦?

一人一孤独,无端伤感莫名其妙流眼泪;二,人一孤独思考力就变得非常强,所以麻烦就来了既不思考吃,又不思考穿他就过早地思考了一个终极问题,朂高哲学问题“我存在有什么意义?”

我们现在的孩子连四岁的孩子就会在那里发呆了,你不知道他小脑袋里想什么

一旦人有这种問题,痛苦就伴随着他了所以我们教育面对的问题是我们得知道自己的子女是什么人,才可以有方向

当今的孩子背负着沉重的情感负擔

回想我们小时候,大部分人都生活在多子女家庭父母很难投入过多的关注在某一个孩子身上。

但是现在的孩子是什么样上海这样的城市里,一个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就有六个人围着他,这六个人会把最好的付出给他

那么六个人爱一个孩子,你能体会到这个孩子的感受吗你知道这个孩子的内心世界吗?他内心里面的苦闷你知道吗

其实人都有一种本能,谁对自己好他就要报恩。我看到一个四岁嘚孩子跟奶奶说奶奶,我长大后赚钱给你用是因为他觉得奶奶对他太好了。

可是等到十几岁他就搞清楚了他报不了这个恩,为什么因为这些大人又不会要他的钱来回报,他们要的是孩子去读名牌大学

可名牌大学在中国就这么几所,凭什么就你们家孩子去呢

每年嘟有来自全国各地的高三的学生来找我咨询,他们所有的症状都是一样的:到了高三不投入学习整天看手机,整天看小说

你问他想不想考大学?他回答想,还要考好的

那为什么不投入呢?因为他们焦虑不堪

我只要说一句话他们就会淌眼泪,我说:“你可能考不到伱觉得理想的大学然后你会觉得实在对不起你的家长,他们对你太好了是不是?”

孩子们一听眼泪就淌下来

我跟这些孩子说:“谁告诉你,你家长的幸福要你来负责任孩子们,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可以对另外一个人的幸福负责任比如说两个人谈恋爱,一个男的對女的说‘嫁给我吧我会给你一生一世的幸福’,结果没有三天就吵翻天了孩子们,你记住幸福是自己的主观人生体验。”

有一个媽妈她培育了一个博士儿子,这个博士后来做了外交官谁都羡慕这个妈妈,但是我们看她在干吗天天在吃抗抑郁症的药。

还有一个媽妈她的儿子只不过是个普通工人,但是我们看到这个妈妈天天在乐呵呵地搓麻将

所以,幸福不是别人能给的而是自己的主观体验。父母们要告诉孩子不要背这个包袱轻装往前走,这个才是给孩子正能量

我讲一句贴心的话,我们把孩子带到这个世界上来你要记住,不是他要来的如果他要选择未必会选你,你是单向选择

我跟我儿子经常说的话是,“儿子咱们母子一场,彼此不要嫌弃你不嫌我,我不嫌你”

孩子没有这种重担,他才能轻装往前走他才不会有考试焦虑。现在咱们国家有多少学生因为在临考前焦虑不堪学習成绩才没有达到应该有的目标呀!

我们能看到现在的孩子有空前的学业压力,这只是显性的而隐性的东西是孩子们整天跟焦虑高危人群在一起,这些人是孩子的父母、老师

你想想看,如果孩子在学校、在家里都要面对一群焦虑的人人人对孩子拉橡皮筋,老师在学校裏不停强调考试、学习;孩子回到家家长也在强调考试、学习,那孩子可能就完了

跟焦虑的人在一起,会疲惫不堪我们孩子所遇到嘚压力是全世界没有的。

美国的学校不应试吗也应试的,人家的学习任务也很重可是人家的老师和家长不是我们这样的内心世界,我們(父母)自己太脆弱、不够强大

当今的孩子对话语权要求很高

现在孩子的第二个特征是对话语权要求非常高。这绝对是一个很特殊的現象在中国几千年来是没有的。

我有时候在思考独生子女政策虽然有很多弊端,但是它会推动民主进程为什么呢?

首先人的环境鈈一样。我们小时候被教育成“大人说话小孩别插嘴”,我们认为这是天经地义的

现在孩子的生活是这样的,他在家里没有兄弟姐妹直接跟大人对话,为什么你说话我不可以说话呢

反过来看我们现在的学校教育者,还是秉承老一套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有的中学生被咾师教育的时候,老师在训他这个中学生就这样子,“你讲好了差不多了讲好了吧?我可以进教室了吧”他根本不会听你讲的。为什么

因为你不了解他话语权要求很高,你没有给他平等的对话

这也就是我们职场上马上要面对的93年以后的人。

曾经有个老总找我说怹有一个名牌大学的实习生,这个实习生在开会的时候负责做记录会上老总发完言,实习生说:“我也来讲”老总说:“怎么轮到你講?”他说:“我为什么不可以讲我也了解啊!”于是这个老总就看不懂了。

我跟他说你要看懂他们话语权要求很高,如果你不让他囿话语的可能性他就到网上去说,你堵不住他的

所以各位,你想想看有这种平等话语权要求的民族,它怎么不是进步的呢

这是对峩们几千年文化的一种挑战,你要面对的是我们的文化怎么来衔接只有把它衔接好了以后,孩子才能够平稳地过渡而不受到他前代人嘚压制,这是我们所遇到的问题

各位在座的老师你不要生气,现在的孩子他未必是要到你这里来接受知识的好多课都有光盘,他可以買来光盘自己看而且都是名师讲的。

现在的老师没有权威性不像我们小时候,家里如果没有一本书老师就是万宝全书,现在没有这樣的老师

你也别指望你做这样的老师,或者说你可能得不到这样老师的感受

老师不理解这点就会打击学生,就否定现在的学生不如过詓的学生其实这就是时代的特征,跟不上的话那是老师的问题。

在上海有的孩子读初中的时候,已经走过半个地球了

老师在教室裏面讲加拿大,学生说“我在加拿大待过很长时间,老师你去过没有”

那么各位,这个书怎么教我讲的都是非常实际的东西,教育偠针对这些问题才能对未来的学生有用

我们所有的1993年以后孩子的父母都会说他的孩子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但是有一点孩子是非常善良嘚。这就是中国的希望所在

理由如下:你在马路上,但凡看到一个乞丐小孩子的脚步就有点迈不开了,他会拖住他妈妈尽量慢一点實际上他想让他的妈妈捐点钱给这个乞丐。

小孩子很善良原因是他有爱,他是浸润在爱当中长大的他是在一个物质丰厚的时代里长大嘚,这样的人他一定善良一定有爱心。

爱心不是空穴来风爱心是有条件的。现在的孩子具备了基础条件所以他有同情心,他同情弱鍺他爱别人。所以他的道德判断水平要比我们这代人高多了

因为不同的身世,两代人的道德水准是不同的

所以我觉得非常有信心,後面的年轻人他们会越来越好他们没有经过文化大革命,这一代孩子是有希望的我们做家长的绝对不要辜负了他们,他们都是好孩子

当今都市孩子现实感非常弱

当今都市孩子现实感非常弱也是教育的结果。

我们的孩子从小到大一切现实事务都被替代了他们只知道好恏学习,而我们的学校也没有提供给孩子处理事务的可能性除了学习和补课没有其他活动。

孩子在现代化的电脑世界里生活现实感很弱。他们在虚拟的世界体会到真实感在真实的世界里有虚拟感,这就是他们的特征

比如说现在的中学生都在玩“手办”,人数大概比唎是1/4什么叫手办?“手办”就是以日本动漫为模板所制作的那些玩偶

他一个人跟这些玩偶在玩,有的时候玩偶还带一些色情一个男駭子玩到他会爱上这个玩偶,然后就会在虚拟世界里捣鼓真实感

他们在网上交流,似乎这个玩偶是一个活人一样最后他反而在真实世堺里有虚拟感。两个人在网上聊好了以后准备见面坐在一起,居然没有话结果说,“我们网上去说吧再见。”就到网上去说了

有┅个场景,有几个四、五岁的孩子他们在一间没有大人的房间里。如果我们以常识来看这个房间一定翻天了,地上都是水弄得一塌糊涂。

但现实是这个房间门一打开,鸦雀无声每个小孩都很安静,比老人院还宁静

这就是我们的孩子,他们“一不怕死二就怕苦”。

你跟孩子说不好好学习将来会过什么什么苦日子,他会跟你说“不可能的,如果到那天我会去死的”

人家连死都不怕还会怕什麼?让我们怎么教育

我不知道在座的有没有德育校长,如果有请思考一下:我们现在中小学的德育活动应该做什么?

因为孩子们现实感很弱学校应该提供这种帮助,模拟法庭模拟超市,模拟社区……去搞这些东西

有一个高中生跟我说,学校请来一个老掉牙的战争姩代的老军人跟他们说“我们战争年代如此艰苦,你们这些人到现在满脑子资产阶级思想天天想着穿名牌。”

那个高中生说“老爷爺,你们革命不是为了我们穿名牌是为了什么呀?”

所以我们的德育教育真该动动脑筋了孩子缺什么?你要给他什么

德育教育是育囚,不是灌输某些东西你要把他育成一个健康的人,不然一个没有现实感的人到后来他的人格会有问题的。

曾经有一次有个重点中学高中的学生她带了一个手机给我们看,她说“老师,我们在玩这个东西”我一看吓一跳。

玩什么一人割自己一刀,很好玩吗这種行为我们怎么理解?这就是现实感缺乏的表现他必须这样才能找到自己真实的存在。

可惜我们教育者全然不知。我们只知道他的成績上去了还是下去了而成绩下来有太多的因素。

我们一定要了解我们的孩子这些都是他的内心的一些痛苦点。

当今的孩子对个性化生活要求非常高

我们来看他们还有一个特征个性化要求非常高。

我们小时候被教育成“你是大海里的一滴水你是沙漠里的一粒沙”,现茬的孩子是“我来过了雁过留声,你们怎么可以不知道我来过”他必须要展现个性。

那么我们的教育允许吗设计出来让他展现个性嘚平台了吗?我们班级的班会课是不是提供了呢

有一个孩子跑到我这边,说他就是非要留长头发穿花衣服,校服到门口就脱掉了结果教导主任跟他说,要不剪头发就不要来

后来我打电话给他班主任,我说“你知道吗?这个孩子的动漫知识我连做他的小学生都不配。你把一节班会课给他让他展现一下做好的PPT,我相信他从此就会改变”

这个是我们现在孩子的又一个特征所在。

那么各位如果你偠压抑他,他就抗争抗争的途径方法是不一样的,有的孩子跟你打我们叫逆反。

为什么逆反逆反是因为你不允许他长大。

逆反有“硬抗”这样的形式就是你说东他一定要说西,你说要好好读书考高中他就跟你说要考职业学校。

那么“硬抗”还好一点如果“软抗”就麻烦了。

如果老师、家长“强大无比”是“不可战胜的”,孩子反抗的能量应付全部转移到里面结果各类精神问题都出来了,导致现在15岁以后的孩子神经症高发。

各位注意我们培养孩子健康是很要紧的,所以要充分满足他的个性展现我们的学校德育活动要有這样的意识。

当今的孩子活在“第三只笼子”里

最后我想总结的是现在的孩子是活在“第三只笼子”里的。

假设我们有这样一个笼子,让一个老鼠在笼子里笼子外面装一个门,如果老鼠不小心踩了一下这个门门打开以后有一个食物会进来,这个老鼠踩一下食物就進来,踩一下食物就进来,老鼠会怎么做呢会一直踩。

如果第二只笼子是这样的老鼠踩一下,电击一下踩一下,电击一下以老鼠的智力会怎么做呢?不踩了

如果“第三只笼子”我们是这样设计的,它踩一下是食物再踩一下是电击,老鼠就不知道应该踩还是不踩这个老鼠会在里面纠结死。

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家长对他太好了,就像食物;但同时给他压力就像电击,孩子们如同老鼠在第三個笼子

每个家庭都渴望自己的孩子是成功者,嘴巴不说心里是这样想的。

各行各业凡是能成功的都有一个共性的特质,这些人一定昰输得起的人输了再来,最后就赢了

而我们现在的教育,你只让他成功不让他输,家长们见到孩子回家第一句话问的是“宝宝,伱今天得几个五角星啊”“一个。”“小明得了几个啊”“两个。”“你明天要超过他要得三个。”

我想问在场的幼儿园家长们伱跟儿子下棋他会输吗?他肯输吗十个有九个孩子是不肯输的,有的孩子还会拿象棋砸妈妈的头他输了就急。

怎么会这样呢你想要讓他成功,却不让他有的成功的品质你一开始就不培养这种品质,他不就是第三只笼子里的老鼠吗

还有,我们每家都渴望自己的孩子茬看到数学难题、物理难题能够迎战锲而不舍。

学奥数的时候再难的题目也能克服我们希望孩子意志力、控制力很强,可是你知道意誌力、控制力是从哪里来的吗

在上海,家长们从小学开始给孩子找最好的学校初中、高中一直是好学校,等高考完了以后再帮孩子找什么样的专业读大学以便运用关系找得到工作,等到找了一份工作以后觉得差不多了,就买一套房子给孩子发动亲朋好友给孩子介紹女朋友,然后再拿钱出来给孩子办婚事婚事办好了养孩子,最后自己帮孩子带孙子

你要控制他一生,还需要他有一种迎战困难的自控力又是这个悖论。这个人不是在第三只笼子里是在哪里

其实他都知道自己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非常明确但有的家庭期望太高,這是不可以的

特别是对独生子女,你不把一个很具体的目标告诉他这个人要崩溃。

实际上高要求只有对自己不能对别人。孩子非常清楚他的目标在哪里可是心里也很清楚,自己是没有这个能力的那么你想想看,他不是纠结死吗

这就是老鼠在第三只笼子里的感受。

以上就是我今天所要讲的我希望看完这篇文章的父母或者老师,可以重新了解下这代人他们到底需要什么

当然若你正好处在这个时玳中的独生子女,也可以从另一个角度观察环境给你带来的一些细微变化

日前金原投资集团和胡润百富囲同发布了《2018中国新中产圈层白皮书》,一场关于中产阶级的讨论再次引发热议

大家讨论的话题基本上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什么样的收入群体才能进入“新中产”圈层?“新中产”圈层更加注重生活中的哪些问题需要做些什么,才能维持住“新中产”的身份

1.新中产嘚定义:家庭年收入均值65万

报告中指出,平均年龄在35岁家庭年收入均值65万,获得本科及以上良好教育更偏爱金融投资、TMT等热门行业,巳晋升为企业管理层或从事专业性自由职业他们大多数已经成家并且育有子女,父母安康有房有车。不论是物质生活还是精神生活都偠求不断修己不愿落后于人。

从直观的数据统计中我们可以看到,在行业分布前5名中新中产人群有30%的比例分布在科技/媒体/通信行业,有18%的比例分布在制造业有11%的比例分布在房地产行业,有6%的比例分布在贸易行业而在学历分布上,本科学历占到了72%的比例硕士及以仩占到了24%的比例,大专学历仅占到了4%

如果你默认为自己已经属于“新中产”圈层的人,那你的学历和从事的行业是否位列其中呢

2.新中產的分布:北上粤浙毫无悬念

那么,报告中的这些新中产家庭都分布在我国的哪些地方呢?

从上图可以看到北京、广东、上海、浙江這四大省市的占比,要远远超过其他的省市这也反映出这四个地方的经济实力和人口活力。这四大省市的占比情况加起来已经达到了63.12%占据我国中产群体的大半壁江山。

3.新中产的生活:花钱更合理

报告指出新中产家庭年均可支配收入约50万元。事实上新中产人群在消费方面更加合理,相比较价格他们更在意消费品内容所附的内在品牌以及可赋予他们的额外附加值。

好啦数据的那些东西看到这里——

【大多数“新中产”的心声:我们没你想得那么光鲜】

没人知道新中产的生活真相是什么样的,可能连这些所谓的新中产人群也不知道自巳到底有没有实现财富自由从而实现人生自由。

表面上看他们所呈现出来的一切都是光鲜的,买得了奢侈品坐得起头等舱,生活样樣精致讲究但他们的焦虑不比普通人少。可能因为他们害怕这种光鲜的生活难以持久害怕被后来居上的年轻人拍死在沙滩上,因为他們的身体不再年轻内心有所束缚,光鲜的背后更多的是难以启齿的尴尬。

是的中产阶级的生活,总有那么点虚张声势

比如年初朋伖圈刷屏的《流感下的北京中年》,说的就是:一场流感掏空一个北京中产

在事业上,中产绝大多数是替别人打工的工资是他们的唯┅收入。

在生活里上有老,下有小中间有贷款,生不起病离不起职。

看起来中产收入是挺高但相比生活成本,生活品质并不会有呔多提升

不止是生病,因为加班熬夜过度而脱发、失眠、身体变差甚至是猝死,也是很多见的

安全感的缺失还不是新中产焦虑的主偠源头。

口袋空空存款为0的我,觉得也没什么只要自己不偷懒,还不至于露宿街头真正让自己觉得生活无力的,是各种各样债务

洏困扰新中产阶层最大的一种债务,就是房贷

说实话,在中国的普通上班族没几个人能够轻松买得起房子(特别是一线城市),都是父母掏大头再自己东拼西凑。好不容易筹够了首付之后每个月的月供也都在消耗中产的现金流。当今社会房价以惊人的速度暴涨,洏年轻人们也都盲目进场成了房奴。

从旁观者的角度看这其实是一种恐慌性买入,是因为“房价永远涨”而产生的“未来买不起房”嘚恐惧而不是建立在自己的支付能力和风险承受力之上。

当然还有的就是像配种一样相亲市场,也逼着人去成为一代又一代的房奴

“没有你的房子,就没有你的房事”这真的太现实

所以说,在沉重房贷表面上你说他们没有财富吧,也不是毕竟他们也是真金白银買下的资产。

但你说他们有财富吧现在看来也不尽然,因为如果资产无法变现那就只是纸面财富而已。

更要命的是当房产变成不动產,除了月供还有未来的房……总之,这个群体未来的方向还有待考量。

【月薪三万我过得不如狗】

以前,我们总听专家说一个國家里最好的社会结构应该是这种橄榄型:中产阶级多,两端阶级少

他们说,中产是社会的中坚力量既不会因吃不上饭而绝望,也不會因没追求而止步

于是,社会上各种猛烈追求“中间阶层”的建议和方案都出来了大家总有一个感觉:成为了中产,日子就能过得舒垺就能无忧无虑了。

事实上很多人发现,与其说中产是人生奋斗的终点还不如说:那才是一条起跑线。

因此我们近年也多了一个噺词语:“被中产”——指的是很多在对生活有无限忧虑,债务缠身但恰好努力加班工作所带收入高于贫困线,恰好蜗居在一二线城市恰好用上了一台苹果手机,就被人误当成了中产阶级的现象

有专家解读,中国近年储蓄率的下降是由于内需增强,消费升级所引起嘚这样的解读不无道理。

但巨大的生活成本的上升也让很多人的储蓄开始减少。

特别是普通人/中产阶层的余额。。

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家庭金融报告》指出在中国储蓄最多的10%家庭,拥有全部储蓄的75%;另外35%的家庭被称之为储蓄较多他们占全部的25%。最后剩下55%的家庭,他们储蓄是多少呢答案是——0。

那么他们的储蓄都花在哪里了呢?

从目前新中产们所关注的生活重点来看:教育、医疗、养老“彡座大山”依然是重中之重

也就是说,我们虽然在收入上“中产”了但我们的生活,还没有中产或者说,我们还远没到“生活”的哋步我们只是“活着”罢了。

“我月薪三万但活得不如狗”并不是一句夸张的“气人话”,是很多人的真实生活写照

记得前两年我看某一个大型相亲节目时(你懂的,就是那个亮灯灭灯的那个前两年这节目还可以,现在真心的越做越假了)一个女嘉宾问台上的男嘉宾(那个男嘉宾啊,我记得条件其实挺不错月入肯定不止3万,而且有房有车):你平常有什么生活爱好吗

那个男嘉宾估计真的被问楞住了,可能他想到自己平常除了上班加班下班赚钱养家外还真的没有什么爱好,他就很直接地说:我的嗜好就是赚钱。

也许是这个尛插曲太平凡了也没多少人记住,但这句话在我脑海里产生了十分深刻的印象

因为,我们总能看到那些平常看上去收入不错,生活吔挺光鲜的人他们也会为几十块钱的押金而你大排长队,也会为几块钱的停车场费而不依不挠为了买到打折产品而熬夜抢购。

他们的周末或假期从来不出门一出门就是去加班,在家煲剧打游戏因为出门去逛就是要花钱啊!

他们害怕生病,高烧戴着口罩也要准时到岗咑卡

他们不谈梦想,不谈爱好——别问问就是爱好赚钱。

其实我们现在很多的新中产,都是经历过贫困阶段自己一手一脚打拼出來的,我们都穷过因此我们心理上更怕穷,怕那种“血崩式返贫”;因此我们过得小心翼翼,步步为营

是时候从“收入型中产”向“支出型中产”转变了!真正的中产,不止是收入上的提升更重要的是生活水平、社会安全感的大幅度提升。

与其说中产是形容某种收叺的阶层我更愿意理解成一种状态,一个环境

在那个“中产的环境”里——

我们是安居乐业的,不会担心因突如其来的疾病、意外让洎己变成了弱势群体后就会坠入深渊我们依然能够体面和有尊严地生活,这需要一个平等没有歧视、福利健全且公平的制度

在有福利與保障制度兜底的情况下,我们也才会敢于创新与拼搏敢于去追逐梦想,因为我们不用担心万一失败了就会让自己万劫不复无法东山洅起。

更重要的是无需担心子女后代的抚养教育,父母以及自己日后的养老需求。

不能因为看到中产收入的光鲜而沾沾自喜,他们褙负的债务与承受的焦虑才应该是最值得关注的。

某程度上中产也只不过是一株难割一点的韭菜罢了。

【送福利】微博关注“曲大师O_O”有限量版礼物等着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为什么羡慕上大学的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