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软件可以计算楼盖结构的竖向振动加速度换算分贝值

查看: 1394|回复: 8
收听数精华0听众数帖子UID3057QQ<dd title="208306金币3027 积分3391阅读权限90注册时间最后登录在线时间68 小时
硕士生, 积分 3391, 距离下一级还需 1609 积分
QQ<dd title="208306爱心0 热心17 贡献0 主题
今天看到关于舒适度的计算。
问题:公式A.0.2-2中,参数fn楼盖结构自振频率如何计算呢?
请高手明示,谢谢!
收听数精华31听众数帖子UID1金币255549 积分262649阅读权限255注册时间最后登录在线时间1916 小时
爱心1 热心1053 贡献118 主题
这个是不是按照荷载规范附录那个求周期的公式计算就行呢?
收听数精华0听众数帖子UID603QQ金币2516 积分2824阅读权限70注册时间最后登录在线时间44 小时
大学生, 积分 2824, 距离下一级还需 176 积分
QQ爱心0 热心11 贡献0 主题
题目中未看见过此参数,我个人认为应该是个可知的条件
收听数精华0听众数帖子UID102金币9906 积分10327阅读权限90注册时间最后登录在线时间78 小时
双博士, 积分 10327, 距离下一级还需 9673 积分
爱心0 热心27 贡献0 主题
老庄讲座有过说明&&找了一个公式
&在哪找的&
收听数精华0听众数帖子UID3057QQ<dd title="208306金币3027 积分3391阅读权限90注册时间最后登录在线时间68 小时
硕士生, 积分 3391, 距离下一级还需 1609 积分
QQ<dd title="208306爱心0 热心17 贡献0 主题
fse123119 发表于
老庄讲座有过说明&&找了一个公式
高手,公式是什么呢?
收听数精华0听众数帖子UID236金币8506 积分8589阅读权限90注册时间最后登录在线时间31 小时
博士生, 积分 8589, 距离下一级还需 1411 积分
爱心0 热心0 贡献0 主题
老朱的高规分析书上有一个轻钢楼盖得计算方法:
收听数精华0听众数帖子UID236金币8506 积分8589阅读权限90注册时间最后登录在线时间31 小时
博士生, 积分 8589, 距离下一级还需 1411 积分
爱心0 热心0 贡献0 主题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
总评分:&金币 + 80&
收听数精华0听众数帖子UID3057QQ<dd title="208306金币3027 积分3391阅读权限90注册时间最后登录在线时间68 小时
硕士生, 积分 3391, 距离下一级还需 1609 积分
QQ<dd title="208306爱心0 热心17 贡献0 主题
fankai214 发表于
非常感谢。只是我还是有些疑问,轻钢结构楼盖的计算方法能否适用于混凝土结构的楼盖计算。在公式A.0.2-1阻尼比的取值中,表格注释上明确了取值适用于钢筋混凝土楼盖或钢-混凝土楼盖。在同一个公式中,不同参数的取值适用范围不同,算不算是问题呢?
还是非常谢谢你,因为这个公式我也是没见过,学习了。
收听数精华0听众数帖子UID5125QQ金币4032 积分4434阅读权限90注册时间最后登录在线时间58 小时
硕士生, 积分 4434, 距离下一级还需 566 积分
QQ爱心0 热心10 贡献0 主题
这个在傅学怡的书上有写
从事结构设计且坚持考试的巾帼
2012风雨同舟
2012年一注论坛突出贡献奖大跨度楼盖竖向振动舒适度_图文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大跨度楼盖竖向振动舒适度
上传于||暂无简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1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19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件,满足舒适度的要求,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荷;本规程表3.7.6的限值,对住宅、公寓αmax不;高层建筑的风振反应加速度包括顺风向最大加速度、横;本次修订,明确了计算舒适度时结构阻尼比的取值要求;3.7.7本条为新增内容;对于钢筋混凝土楼盖结构、钢-混凝土组合楼盖结构(;表3.7.7参考了国际标准化组织发布的IS026;3.8构件承载力设计;3.8.1本
件,满足舒适度的要求,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规定的10年一遇的风荷载取值计算或专门风洞试验确定的结构顶点最大加速度αmax不应超过
本规程表3.7.6的限值,对住宅、公寓αmax不大于0.15m/s2,对办公楼、旅馆αmax不大于0.25m/s2。
高层建筑的风振反应加速度包括顺风向最大加速度、横风向最大加速度和扭转角速度。关于顺风向最大加速度和横风向最大加速度的研究工作虽然较多,但各国的计算方法并不统一,互相之间也存在明显的差异。建议可按现行行业标准《高层民用建筑钢结构技术规程》JGJ 99的相关规定进行计算。
本次修订,明确了计算舒适度时结构阻尼比的取值要求。一般情况,对混凝土结构取0.02,对混合结构可根据房屋高度和结构类型取0.01~0.02。
本条为新增内容。楼盖结构舒适度控制近20年来已引起世界各国广泛关注,英美等国进行了大量实测研究,颁布了多种版本规程、指南。我国大跨楼盖结构正大量兴起,楼盖结构舒适度控制已成为我国建筑结构设计中又一重要工作内容。
对于钢筋混凝土楼盖结构、钢-混凝土组合楼盖结构(不包括轻钢楼盖结构),一般情况下,楼盖结构竖向频率不宜小于3Hz,以保证结构具有适宜的舒适度,避免跳跃时周围人群的不舒适。楼盖结构竖向振动加速度不仅与楼盖结构的竖向频率有关,还与建筑使用功能及人员起立、行走、跳跃的振动激励有关。一般住宅、办公、商业建筑楼盖结构的竖向频率小于3Hz时,需验算竖向振动加速度。楼盖结构的振动加速度可按本规程附录A计算,宜采用时程分析方法,也可采用简化近似方法,该方法参考美国应用技术委员会( Applied Technology Council)1999年颁布的设计指南1(ATC Design Guide l)“减小楼盖振动”(Minimizing Floor Vibration)。舞厅、健身房、音乐厅等振动激励较为特殊的楼盖结构舒适度控制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表3.7.7参考了国际标准化组织发布的IS0 89)标准的有关规定。
构件承载力设计
本条是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构件承载力设计的原则规定,采用了以概率理论为基础、以可靠指标度量结构可靠度、以分项系数表达的设计方法。本条仅针对持久设计状况、短暂设计状况和地震设计状况下构件的承载力极限状态设计,与现行国家标准《工程结构可靠性设计统一标准》GB 50153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保持一致。偶然设计状况(如抗连续倒塌设计)以及结构抗震性能设计时的承载力设计应符合本规程的有关规定,不作为强制性内容。
结构构件作用组合的效应设计值应符合本规范第5.6.1~5.6.4条规定;结构构件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的取值应符合本规范第3.8.2条及第11.1.7条的规定。由于高层建筑结构的安全等级一般不低于二级,因此结构重要性系数的取值不应小于1.0;按照现行国家标准《工程结构可靠性设计统一标准》GB 50153的规定,结构重要性系数不再考虑结构设计使用年限的影响。
本条规定了各设防类别高层建筑结构采取抗震措施(包括抗震构造措施)时的设防标准,与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 50223的规定一致;Ⅰ类建筑场地上高层建筑抗震构造措施的放松要求与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的规定一致。
历次大地震的经验表明,同样或相近的建筑,建造于Ⅰ类场地时震害较轻,建造于Ⅲ、Ⅳ类场地震害较重。对Ⅲ、Ⅳ类场地,本条规定对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5g以及8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0.30g的地区,宜分别按抗震设防烈度8度(0.20g)和9度(0.40g)时各类建筑的要求采取抗震构造措施,而不提高抗震措施中
的其他要求,如按概念设计要求的内力调整措施等。
同样,本规程第3.9.1条对建造在Ⅰ类场地的甲、乙、丙类建筑,允许降低抗震构造措施,但不降低其他抗震措施要求,如按概念设计要求的内力调整措施等。
3.9.3、3.9.4
抗震设计的钢筋混凝土高层建筑结构,根据设防烈度、结构类型、房屋高度区分为不同的抗震等级,采用相应的计算和构造措施。抗震等级的高低,体现了对结构抗震性能要求的严格程度。比一级有更高要求时则提升至特一级,其计算和构造措施比一级更严格。基于上述考虑,A级高度的高层建筑结构,应按表3.9.3确定其抗震等级;甲类建筑9度设防时,应采取比9度设防更有效的措施;乙类建筑9度设防时,抗震等级提升至特一级。B级高度的高层建筑,其抗震等级有更严格的要求,应按表3.9.4采用;特一级构件除符合一级抗震要求外,尚应符合本规程第3.10节的规定以及第10章的有关规定。
抗震等级是根据国内外高层建筑震害、有关科研成果、工程设计经验而划分的。框架-剪力墙结构中,由于剪力墙部分的刚度远大于框架部分的刚度,因此对框架部分的抗震能力要求比纯框架结构可以适当降低。当剪力墙或框架相对较少时,其抗震等级的确定尚应符合本规程第8.1.3条的有关规定。
在结构受力性质与变形方面,框架-核心筒结构与框架-剪力墙结构基本上是一致的,尽管框架-核心筒结构由于剪力墙组成筒体而大大提高了其抗侧力能力,但其周边的稀柱框架相对较弱,设计上与框架-剪力墙结构基本相同。由于框架-核心筒结构的房屋高度一般较高(大于60m),其抗震等级不再划分高度,而统一取用了较高的规定。本次修订,第3.9.3条增加了表注3,对于房屋高度不超过60m的框架-核心筒结构,其作为筒体结构的空间作用已不明显,总体上更接近于框架-剪力墙结构,因此其抗震等级允许按框架-剪力墙结构采用。
3.9.5,3.9.6
这两条是关于地下室及裙楼抗震等级的规定,是对本规程第3.9.3、
3.9.4条的补充。
带地下室的高层建筑,当地下室顶板可视作结构的嵌固部位时,地震作用下结构的屈服部位将发生在地上楼层,同时将影响到地下一层;地面以下结构的地震响应逐渐减小。因此,规定地下一层的抗震等级不能降低,而地下一层以下不要求计算地震作用,其抗震构造措施的抗震等级可逐层降低。第3.9.5条中“相关范围”一般指主楼周边外延1~2跨的地下室范围。
第3.9.6条明确了高层建筑的裙房抗震等级要求。当裙楼与主楼相连时,相关范围内裙楼的抗震等级不应低于主楼;主楼结构在裙房顶板对应的上、下各一层受刚度与承载力突变影响较大,抗震构造措施需要适当加强。本条中的“相关范围”,一般指主楼周边外延不少于三跨的裙房结构,相关范围以外的裙房可按裙房自身的结构类型确定抗震等级。裙房偏置时,其端部有较大扭转效应,也需要适当加强。
根据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 50223的规定,甲、乙类建筑应按提高一度查本规程表3.9.3、表3.9.4确定抗震等级(内力调整和构造措施);本规程第3.9.2条规定,当建筑场地为Ⅲ、Ⅳ类时,对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5g和0.30g的地区,宜分别按抗震设防烈度8度(0.20g)和9度(0.40g)时各类建筑的要求采取抗震构造措施;本规程第3.3.1条规定,乙类建筑的钢筋混凝土房屋可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确定其适用的最大高度。于是,可能出现甲、乙类建筑或Ⅲ、Ⅳ类场地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5g和0.30g的地区高层建筑提高一度后,其高度超过第3.3.1条中对应房屋的最大适用高度,因此按本规程表3.9.3、表3.9.4查抗震等级时可能与高度划分不能一一对应。此时,内力调整不提高,只要求抗震构造措施适当提高即可。
特一级构件设计规定
特一级构件应采取比一级抗震等级更严格的构造措施,应按本节及第10章的有关觌定执行;没有特别规定的,应按一级的规定执行。
3.10.2~3.10.4
对特一级框架梁、框架柱、框支柱的“强柱弱梁”、“强剪弱弯”以及构造配筋提出比一级更高的要求。框架角柱的弯矩和剪力设计值仍应按本规程第
6.2.4条的规定,乘以不小于1.1的增大系数。
本条第1款特一级剪力墙的弯矩设计值和剪力设计值均比一级的要求略有提高,适当增大剪力墙的受弯和受剪承载力;第2、3款对剪力墙边缘构件及分布钢筋的构造配筋要求适当提高;第5款明确特一级连梁的要求同一级,取消了02规程第3.9.2条第5款设置交叉暗撑的要求。
结构抗震性能设计
本条规定了结构抗震性能设计的三项主要工作:
1,分析结构方案在房屋高度、规则性、结构类型、场地条件或抗震设防标准等方面的特殊要求,确定结构设计是否需要采用抗震性能设计方法,并作为选用抗震性能目标的主要依据。结构方案特殊性的分析中要注重分析结构方案不符合抗震概念设计的情况和程度。国内外历次大地震的震害经验已经充分说明,抗震概念设计是决定结构抗震性能的重要因素。多数情况下,需要按本节要求采用抗震性能设计的工程,一般表现为不能完全符合抗震概念设计的要求。结构工程师应根据本规程有关抗震概念设计的规定,与建筑师协调,改进结构方案,尽量减少结构不符合概念设计的情况和程度,不应采用严重不规则的结构方案。对于特别不规则结构,可按本节规定进行抗震性能设计,但需慎重选用抗震性能目标,并通过深入的分析论证。
2,选用抗震性能目标。本条提出A、B、C、D四级结构抗震性能目标和五个结构抗震性能水准(1、2、3、4、5),四级抗震性能目标与《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提出结构抗震性能1、2、3、4是一致的。地震地面运动一般分为三个水准,即多遇地震(小震)、设防烈度地震(中震&及预估的罕遇地震(大震)。在设定的地震地面运动下,与四级抗震性能目标对应的结构抗震性能水准的判别准则由本规程第
3.11.2条作出规定。A、B、C、D四级性能目标的结构,在小震作用下均应满足第1抗震性能水准,即满足弹性设计要求;在中震或大震作用下,四种性能目标所要求的结构抗震性能水准有较大的区别。A级性能目标是最高等级,中震作用下要求结构达到第1抗震性能水准,大震作用下要求结构达到第2抗震性能水准,即结构仍处于基本弹性状态;B级性能目标,要求结构在中震作用下满足第2抗震性能水准,大震作用下满足第3抗震性能水准,结构仅有轻度损坏;C级性能目标,要求结构在中震作用下满足第3抗震性能水准,大震作用下满足第4抗震性能水准,结构中度损坏;D级性能目标是最低等级,要求结构在中震作用下满足第4抗震性能水准,大震作用下满足第5性能水准,结构有比较严重的损坏,但不致倒塌或发生危及生命的严重破坏。选用性能目标时,需综合考虑抗震设防类别、设防烈度、场地条件、结构的特殊性、建造费用、震后损失和修复难易程度等因素。鉴于地震地面运动的不确定性以及对结构在强烈地震下非线性分析方法(计算模型及参数的选用等)存在不少经验因素,缺少从强震记录、设计施工资料到实际震害的验证,对结构抗震性能的判断难以十分准确,尤其是对于长周期的超高层建筑或特别不规则结构的判断难度更大,因此在性能目标选用中宜偏于安全一些。例如:特别不规则的、房屋高度超过B级高度很多的高层建筑或处于不利地段的特别不规则结构,可考虑选用A级性能目标;房屋高度超过B级高度较多或不规则性超过本规程适用范围很多时,可考虑选用B级或C级性能目标;房屋高度超过B级高度或不规则性超过适用范围较多时,可考虑选用C级性能目
标;房屋高度超过A级高度或不规则性超过适用范围较少时,可考虑选用C级或D级性能目标。结构方案中仅有部分区域结构布置比较复杂或结构的设防标准、场地条件等特殊性,使设计人员难以直接按本规程规定的常规方法进行设计时,可考虑选用C级或D级性能目标。以上仅仅是举些例子,实际工程情况很复杂,需综合考虑各项因素。选择性能目标时,一般需征求业主和有关专家的意见。
3,结构抗震性能分析论证的重点是深入的计算分析和工程判断,找出结构有可能出现的薄弱部位,提出有针对性的抗震加强措施,必要的试验验证,分析论证结构可达到预期的抗震性能目标。一般需要进行如下工作:
1)分析确定结构超过本规程适用范围及不规则性的情况和程度;
2)认定场地条件、抗震设防类别和地震动参数;
3)深入的弹性和弹塑性计算分析(静力分析及时程分析)并判断计算结果的合理性;
4)找出结构有可能出现的薄弱部位以及需要加强的关键部位,提出有针对性的抗震加强措施;
5)必要时还需进行构件、节点或整体模型的抗震试验,补充提供论证依据,例如对本规程未列入的新型结构方案又无震害和试验依据或对计算分析难以
判断、抗震概念难以接受的复杂结构方案;
6)论证结构能满足所选用的抗震性能目标的要求。
本条对五个性能水准结构地震后的预期性能状况,包括损坏情况及继续使用的可能性提出了要求,据此可对各性能水准结构的抗震性能进行宏观判断。本条所说的“关键构件”可由结构工程师根据工程实际情况分析确定。例如:底部加强部位的重要竖向构件、水平转换构件及与其相连竖向支承构件、大跨连体结构的连接体及与其相连的竖向支承构件、大悬挑结构的主要悬挑构件、加强层伸臂和周边环带结构的竖向支承构件、承托上部多个楼层框架柱的腰桁架、长短柱在同一楼层且数量相当时该层各个长短柱、扭转变形很大部位的竖向(斜向)构件、重要的斜撑构件等。
各个性能水准结构的设计基本要求是判别结构性能水准的主要准则。
第1性能水准结构,要求全部构件昀抗震承载力满足弹性设计要求。在多遇地震(小震)作用下,结构的层间位移、结构构件的承载力及结构整体稳定等均应满足本规程有关规定;结构构件的抗震等级不宜低于本规程的有关规定,需要特别加强的构件可适当提高抗震等级,已为特一级的不再提高。在设防烈度(中震)作用下,构件承载力需满足弹性设计要求,如式(3.11.3-1),其中不计入风荷载作用效应的组合,地震作用标准值的构件内力(S*
Ehk、S*Evk)计算中不需要乘以与抗震等级有关的增大系
第2性能水准结构的设计要求与第1性能水准结构的差别是,框架梁、剪力墙连梁等耗能构件的正截面承载力只需要满足式(3.11.3-2)的要求,即满足“屈服承载力设计”。“屈服承载力设计”是指构件按材料强度标准值计算的承载力Rk不小于按
重力荷载及地震作用标准值计算的构件组合内力。对耗能构件只需验算水平地震作用为主要可变作用的组合工况,式(3.11.3-2)中重力荷载分项系数γG、水平地震作用
分项系数γEh及抗震承载力调整系数γRE均取1.0,竖向地震作用分项系数γEv取0.4。
第3性能水准结构,允许部分框架梁、剪力墙连梁等耗能构件正截面承载力进入屈服阶段,受剪承载力宜符合式(3.11.3-2)的要求。竖向构件及关键构件正截面承载力应满足式(3.11.3-2)“屈服承载力设计”的要求;水平长悬臂结构和大跨度结构中的关键构件正截面“屈服承载力设计”需要同时满足式(3.11.3-2)及式(3.11.3-3)的要求。式(3.11.3-3)表示竖向地震为主要可变作用的组合工况,式中重力荷载分项
系数γG、竖向地震作用分项系数γEv及抗震承载力调整系数γRE均取1.0,水平地震
作用分项系数γEh取0.4;这些构件的受剪承载力宜符合式(3.11.3-1)的要求。整体
结构进人弹塑性状态,应进行弹塑性分析。为方便设计,允许采用等效弹性方法计算竖向构件及关键部位构件的组合内力(SGE、S*Ehk、S*Evk),计算中可适当考虑结构阻尼
比的增加(增加值一般不大于0.02)以及剪力墙连梁刚度的折减(刚度折减系数一般不小于0.3)。实际工程设计中,可以先对底部加强部位和薄弱部位的竖向构件承载力按上述方法计算,再通过弹塑性分析校核全部竖向构件均未屈服。
第4性能水准结构,关键构件抗震承载力应满足式(3.11.3-2)“屈服承载力设计”的要求,水平长悬臂结构和大跨度结构中的关键构件抗震承载力需要同时满足式(3.11.3-2)及式(3.11.3-3)的要求;允许部分竖向构件及大部分框架梁、剪力墙连梁等耗能构件进入屈服阶段,但构件的受剪截面应满足截面限制条件,这是防止构件发生脆性受剪破坏的最低要求。式(3.11.3-4)和式(3.11.3-5)中,VGE、V*Ek可按弹塑性
计算结果取值,也可按等效弹性方法计算结果取值(一般情况下是偏于安全的)。结构的抗震性能必须通过弹塑性计算加以深入分析,例如:弹塑性层间位移角、构件屈服的次序及塑性铰分布、塑性铰部位钢材受拉塑性应变及混凝土受压损伤程度、结构的薄弱部位、整体结构的承载力不发生下降等。整体结构的承载力可通过静力弹塑性方法进行估计。
第5性能水准结构与第4性能水准结构的差别在于关键构件承载力宜满足“屈服承载力设计”的要求,允许比较多的竖向构件进入屈服阶段,并允许部分“梁”等耗能构件发生比较严重的破坏。结构的抗震性能必须通过弹塑性计算加以深入分析,尤其应注意同一楼层的竖向构件不宜全部进入屈服并宜控制整体结构承载力下降的幅度不超过10%。
结构抗震性能设计时,弹塑性分析计算是很重要的手段之一。计算分析除应符合本规程第5.5.1条的规定外,尚应符合本条之规定。
1,静力弹塑性方法和弹塑性时程分析法各有其优缺点和适用范围。本条对静力弹塑性方法的适用范围放宽到150m或200m非特别不规则的结构,主要考虑静力弹塑性方法计算软件设计人员比较容另掌握,对计算结果的工程判断也容易一些,但计算分析中采用的侧向作用力分布形式宜适当考虑高振型的影响,可采用本规程3.4.5条提出的“规定水平地震力”分布形式。对于高度在150m~200m的基本自振周期大于4s或特别不规则结构以及高度超过200m的房屋,应采用弹塑性时程分析法。对高度超过300m的结构,为使弹塑性时程分析计算结果有较大的把握,本条规定应有两个不同的、独立的计算结果进行校核。
2,对复杂结构进行施工模拟分析是十分必要的。弹塑性分析应以施工全过程完成后的静载内力为初始状态。当施工方案与施工模拟计算不同时,应重新调整相应的计算。
3,一般情况下,弹塑性时程分析宜采用双向地震输入;对竖向地震作用比较敏感的结构,如连体结构、大跨度转换结构、长悬臂结构、高度超过300m的结构等,宜采用三向地震输入。
抗连续倒塌设计基本要求
高层建筑结构应具有在偶然作用发生时适宜的抗连续倒塌能力。我国现行国家标准《工程结构可靠性设计统一标准》GB 50153和《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 50068对偶然设计状态均有定性规定。在GB 50153中规定,“当发生爆炸、撞击、人为错误等偶然事件时,结构能保持必需的整体稳固性,不出现与起因不相称的破坏后果,防止出现结构的连续倒塌”。在GB 50068中规定,“对偶然状况,建
包含各类专业文献、生活休闲娱乐、文学作品欣赏、行业资料、高等教育、外语学习资料、98条文说明 03等内容。 
 条文说明03_建筑/土木_工程科技_专业资料。1 3 基本规定 3.1 建筑抗震设防分类和设防标准 3.1.1 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经济实力有了较大的提高,但仍属于发展...  条文说明 03_建筑/土木_工程科技_专业资料。1 3 结构设计基本规定 3.1 一般规定 3.1.1 本条是 02 规程的第 1.0.3 条。 抗震设防烈度是按国家规定权限批准...  条文说明03 隐藏&& 1 3 荷载分类和荷载组合 3.1 荷载分类和荷载代表值 3.1.1 《工程结构可靠性设计统一标准》GB 50153 指出,结构上的作用可按随时间 或空间的...  《高规》条文说明_建筑/土木_工程科技_专业资料。《高规》条文说明
01:37:15| 分类: 默认分类 | 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 1.总则 1.0.1 本...  轻轨条文说明12.03_交通运输_工程科技_专业资料。3.6.1-1 道床顶面宽度是指轨枕长度加上两侧道床肩宽的总和。 对于正线按不同线路和不同曲线半径规定了 道床顶...  《公路工程技术标准》条文说明(送审稿) 4 路基路面
路基路面 4.0.0 本章将《标准》 (97)的“第四章路基”和“第五章路面”进行了合并,将原 “...  报批稿03条文说明 smw规范smw规范隐藏&&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 型钢水泥土搅拌墙技术规程(送审稿) JGJXX 条文说明 制订说明《型钢水泥土搅拌墙技术规程》JGJ/T×...  Sl27sm水闸施工规范 条文说明03_建筑/土木_工程科技_专业资料。水闸施工规范 SL 27-91 条文说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 水闸施工规范 SL 27-91 条文说明 目 1...  条文说明10_建筑/土木_工程科技_专业资料。1 10 偶然荷载 10.1 一般规定 10...0.03 这是对设计基准期是 50 年而言,对 1 年的超越概率则为万分之零点六...建筑结构分区
查看: 2884|回复: 0
听众数收听数自我介绍
最后登录注册时间主题精华0积分64帖子
一星助理工程师, 积分 64, 距离下一级还需 36 积分
楼盖结构竖向振动加速度计算
12:01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14.82 KB, 下载次数: 253
8-1(商易宝)
8-2(英才网)
8-3(媒体广告)标准免费下载- 第1页 免费标准下载 - 标准资料网
[标准免费下载]
[标准免费下载]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振动加速度传感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