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儿童期的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征与教育的问答

开心俱乐部
育儿网用户登录
欢迎您nickname
专家在线回答网友问题。
婴幼儿护理
情商与品德
赏识与挫折
感知觉训练
行为与习惯
艺术潜能开发
儿童常见病
玩具游戏运动
玩具游戏运动
发育关键期
发育关键期
&&&孩子不同年龄段认知能力的正常表现应该是怎样的呢?
孩子不同年龄段认知能力的正常表现应该是怎样的呢?
我的儿子四个月,已经能够认识自己身边的亲人,我想了解一下孩子在不同年龄段的认知能力的表现如何,以便对孩子进行有针对性的早期教育。请问孩子不同年龄段认知能力的正常表现应该是怎样的呢?
   不同年龄段认知能力的表现   3个月宝宝:  最早期表现为对声音的反应:视物反应,表现为眼睛随物体运动,视线转移由90度逐渐到180度:早期虽然不能抓物,但是将物体放入婴儿手中,他能主动触摸,3个月的婴儿手能对在胸前,会吃手。  4个月宝宝:集中注视,如婴儿眼前有物体出现,视线能迅速地跟随物体:看见物体能伸手抓握。  5个月宝宝:能够主动并且准确抓握物体;摆弄玩具;大声发出笑声并能够找到声源。  6个月宝宝:玩具倒手:用拇指和其它手指抓住较小的物体。  7-8个月宝宝:能将物体拿起并放下,逐渐会寻找游戏,在不断寻找游戏中,能够提高孩子的好奇心,增加他的探索能力:用拇指和食指捏取小物体;有意识的摇铃铛;开始认识物品。该阶段孩子的认知有较好的发展,除了能主动抓取物品,更能有意识地玩物品。  9-10个月宝宝:手指的灵活性更好,能将小物品投入到大物品中;能将两个玩具对击进行游戏;开始有简单的模仿动作,如抓笔进行涂画。  11-12个月宝宝:模仿能力增强,能够模仿着进行叠木块游戏、盖盒盖、扔球滚球、涂鸦等,能主动找东西玩,手的动作能力增强。  13-18个月宝宝:动手游戏:自发涂画,笔与纸的协调动作增多,此时父母应对孩子的涂画有简单的回应,提高孩子的认知能力:与孩子一起进行生活模仿游戏,在游戏中让孩子学会好的生活习惯;学会看书、翻书,在翻书中给孩子讲简单的故事。此时孩子有意识注意力的时间较短,在反复的训练中培养孩子集中注意的能力。  19-24个月宝宝:这个阶段最关键的是手的操作,能够主动玩游戏;有识别颜色的能力,在这一阶段的孩子认识一种颜色是正常的。  
提问者对回答的评价(星):
相关未解决
高悬赏问题在儿童教育中,老师和家长都应该了解的几个问题
发布日期: 10:17:13
  为了对儿童的教育合理、高效,有几个问题是老师和家长都应该了解的。
  一、了解儿童可能能力的递减法则:
  什么是儿童可能能力的递减法则?
  我们举例说明:一棵树,如果按照理想的状态生长的话,可以长到十米高,那么,我们就说这棵树具有能够长到十米的可能性。同样道理,一个儿童,如果按照理想状态成长,能够成长为一个具有十成能力的人,我们就说这个儿童具有成长到十成能力的可能性。可事实上,要达到理想状态,总是很不容易的。一棵有长到十米可能性的树,在成长过程中,只要有一点不利因素,它就会受到挫折,就会比理想状态长的矮一点,不利因素越多,就会矮的越多,不知不觉就会离理想状态越来越远。但如果给它照顾的好,管理的好,它的成长就会离理想状态比较近。也就是说,一棵树具有长到十米可能性的树,日后是长成两米、三米,还是长成六米、七米,甚至九米以上,就看它成长过程的环境优劣。同样道理,一个具备十成能力的可能性儿童,如果放任不管,或管的不得法,最多也只能成为具备二、三成能力的成人,如果教育得法,那么可能能力可以实现六成、七成,甚至八成、九成。实际上,教育的理想或者说理想的教育,就是要使儿童的可能能力接近十成,甚至达到十成。
  不过,我们要知道,儿童的可能能力有一个递减法则。比如说,生下来具有十成可能能力的儿童,如果从一生下来就给他理想的教育,那么他就有可能成长为一个具有十成能力的成人;如果从5岁开始教育,那么即使教育的再好,那他最多也只能成长为一个具有八成能力的成人;如果从10岁才开始教育,那么即使教育的再出色,他顶多也只能成长为一个具有六成能力的成人。这就是说,教育开始的越晚,儿童可能能力的实现就会越少,这就是儿童的可能能力的递减法则。
  产生这个法则的原理是这样的:长期的进化、遗传使每一个动物的可能能力,都有自己特定的发达期,而且这个发达期相当稳定,如果不让他在发达期发展的话,那么就可能永远也不能再发展了。例如小鸡追从母鸡能力的发达期大约是在出生后4天之内,如果把刚孵出来的小鸡在最初4天不放在母鸡身边,那么它就永远不会跟随母鸡了;小鸡辨别母鸡声音能力的发达期大约是在出生后8天之内,如果在这段时间里不让小鸡听到母鸡的声音,那么它的这种能力就永远消失了。人是从动物进化过来的,所以,同样的道理,儿童的能力如果不能在其发达期给它发展的机会,就会一个个地枯死,就是我们前面说的儿童的可能能力的递减。只不过,&发达期&是动物学的说法,而心理学上把这种&发达期&叫做&最徍时期&。记住儿童的可能能力的递减法则,就会提醒我们,千万不能忽视对儿童的早期教育。
  二、把握儿童能力、品质发展的&最徍时期&
  一般说来,儿童生活的每一个阶段,都应当形成一定的能力、品质。而在上一个阶段就为形成这些能力、品质打好了基础,这个阶段形成的能力、品质,又成为再下一个阶段发展的基础。如果不预先打下基础,发展就会遇到一系列的困难,从而形成儿童成长中的种种缺陷。
  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做&最徍时期&。意思是说,人的一定的能力、品质在哪一个阶段形成,绝非无关紧要的事。如果时期适当,那么,这种能力、品质的形成就很顺利,效果会很显著。这种有利于形成某种能力、品质或者特性的时期,就叫做&最徍时期&。如果错过了最徍时期,要重新来培养这种能力或品质,就要困难的多,而且会留下某种缺陷。
  大家都听说过&狼孩&的故事。&狼孩&就是很小就落入狼群的婴儿,这些吃着母狼的奶长大孩子,在狼群中生活了好几年,最后由于某种偶然的原因,又回到了人类中间。其中最有名的要数印度的两个&狼孩&。1920年9月19日,在印度加尔各答西面约1000公里的丛林中,发现两个狼哺育的女孩。大一点的估计8岁,小一点的约一岁半。大概都是在生后半年被狼衔去的。两人回到人类世界后,在孤儿院里由辛格牧师夫妇养育,分别取名为卡玛拉与阿玛拉。她们的言语、动作姿势、情绪反应等方面都能看出很明显的狼的生活痕迹。她们不会说话,发音独特,不是人的声音。不会用手,也不会直立行走,只能依靠两手、两脚或两手、两膝爬行。她们惧怕人,而对于狗、猫似乎特别有亲近感。白天她们一动也不动,一到夜间,到处乱窜,象狼那样嚎叫,人的行为和习惯几乎没有,而具有不完全的狼的习性。阿玛拉被发现不久,大约两岁就死了。卡玛拉大约又活了十年。十年里,尽管辛格牧师夫妇进行了了各种各样的尝试,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无法在卡玛拉身上培养起人的某些能力和品质。卡玛拉在两年后,才会发两个单词(&波、波&和叫牧师夫人&妈&)。4年后掌握了6个单词,第7年学会45个单词,直到死时还没真正学会说话,智力只相当于3、4岁的孩子。她动作姿势的变化也很缓慢。1年4个月,只会使用两膝步行。学会两脚步行,费了5年的时间,但一快跑,又手脚并用。
  其实,在大脑结构上,卡玛拉和同龄人没多大差别。一个10岁儿童的大脑,在重量和容量上已达成人的95%,脑细胞间的神经纤维发育也接近完成。但由于卡玛拉长期脱离人类社会,无可挽回地错过了发展的&最徍时期&,大脑的功能得不到开发,所以智力再也达不到一般人应有的水平。著名的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认为,人的智力有四分之三是在升入小学前形成的,幼儿时期被剥夺智力刺激的儿童,永远达不到原来应有的高度。
  如果发展的最佳时期抓住了,情况就不一样了。这里有一个与&狼孩&相反的例子:我国山东农民刘连仁1944年9月被日本鬼子抓到日本当劳工,当年21岁。1945年7月逃进了了日本北海道的深山老林,独自在深山老林过了13年的野人生活,1958年1月被发现。因为13年没有说话,刘连仁被发现时已不会说话了。但回到祖国后不到一年,,刘连仁又恢复了说话能力,和正常人一样。这是因为刘连仁的说话能力是在语言发展的最徍时期形成的,最徍时期形成的能力会内化为人的基本素质,具有相当的稳定性,一般不会丧失。
  现实生活中,儿童形成一定能力、品质的最佳时期是有差别的,因为,每一个儿童都有自己特定的遗传基因和生活环境,这些决定了儿童个体的潜能与个体的差异。这就是儿童发展的不同起点。人类的个体从出生到成熟的进程,不是千篇一律地按照一个统一的模式进行的,也不是按照相等的速度直线发展的,它可以因行进的速度、到达的时间、和最终达到的高度,而表现出多样性的发展模式。有些儿童发展速度慢一些只是暂时现象,孩子会自己赶上同龄的伙伴。但要有一个条件,那就是最佳时期没有错过。如果最佳时期错过了,而家长又没有即使予以补救,那么,由于一种能力或品质的形成缓慢,就会妨碍第二种能力或品质的形成,如此一慢百慢,等到孩子到了上学的年龄,他的发展就会全面落后于别人。为什么要进行早期教育,道理就在这里。
  作为一个儿童的家长和老师,主要的责任就是不失时机地对儿童进行早期教育,千万别错过儿童发展的最徍时期。
  三、抓住孩子身体成长的三个黄金时段
  这里所讲的黄金时段是指&黄金时间&、&黄金年龄&和&黄金季节&。
  &黄金时间&是指孩子一天中的睡眠时间。
  睡眠充足,孩子才能长得高。&孩子在睡觉中长个儿&,这是有科学根据的。
  第一、睡眠有促进少年儿童生长发育的作用。人的脑垂体前叶所分泌的生长激素,与人的生长关系密切,它直接作用于机体的组织细胞,促进机体生长,生长激素尤其能加速软骨的生长,使人长高。在人在一天中,生长激素主要在夜间分泌,特别是在入睡初期深度睡眠时分泌的最多。一般是晚上10:00到凌晨2:00之间分泌最旺盛,这个时候,血液中的生长激素的浓度达到最高值,如果减少了睡眠时间,生长激素的分泌就会减少,身高的增长也就必然受到影响。生长激素在白天当然也分泌,但很少,并且白天的分泌也多在人瞌睡的时候进行的。在人在一生中,少年儿童时期是生长激素分泌的高峰期,
  第二、睡眠有利于骨骼的生长。白天的时候,人的身体直立的时候多,身体的重量几乎都压在下半身;到了晚上睡眠的时候,人平躺在床上,下半身从纵向的重力作用中解脱,骨骼也就能得到充分的休息,这样有利于骨骼的生长。
  第三、人体合成身体中所需要的各种营养素,只有在睡眠和休息的时候才能很好地完成,有的孩子虽然吃了很多有营养的食物,但是睡眠不足,营养素不能很好地合成,身体不能很好地吸收,自然也就起不到促进生长的作用。
  所以,对少年儿童来说,良好的睡眠是长得高的重要条件。
至于孩子睡眠多长时间为好,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是不一样的,1&3岁的孩子约为12&14小时;3&6岁的孩子约为12小时,小学生约为10小时,随着年龄增长,睡眠的需求时间会减少。
  &黄金季节&是指一年中的夏季。
  自然界的万物在春夏秋冬四季都有其生长的规律,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其实孩子也同样遵循这样的自然生长规律。春节气温回升,孩子身体开始进入成长期;进入夏季,孩子身体到了成长最为迅速的时期,是儿童骨骼生长及身体各项机能发育的最佳时段,这个时段要特别注意孩子充足的营养和充分的睡眠;到了收获的秋季,孩子的身高已明显增加,食欲渐渐增强,开始增加体重;到了冬季,孩子身体进入调整期,应该适量为孩子补充营养,让孩子蓄势积攒养料,为新一轮的成长做好准备。
  &黄金年龄&是指孩子18岁以前的一些年龄段。
  儿童身体成长过程中有几个年龄段特别重要,0&3岁将对孩子身体未来的成长起至关重要的根基作用;4&10岁孩子各项身体机能发育迅速,是身体成长的基础阶段;10&14岁孩子进入最关键的长个儿阶段;15&18岁孩子进入身体成长的冲刺阶段,如果给他们提供均衡的营养,摄入,他们会抓住青春期的尾巴,再蹿一下个儿。可以说,孩子身体成长的黄金年龄主要集中在18岁以前,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对营养的需求极大,对营养的吸收和转化率也很高,合理的营养摄入会促使孩子的身体更快的成长。
  这里要提醒一下,在孩子长身体的两三个黄金时段里,要特别要注意钙和锌这两种元素的摄入,因为这两种元素对孩子长身体的起决定性作用。钙不仅是骨骼发育的基本原料,直接影响身高,而且还具有很多重要的生理功能,比如,缺钙会使孩子情绪不稳定,睡眠不好等。锌是另一种非常重要的营养元素,它可以提高孩子的免疫力,促进大脑皮层生长,对智力发展起积极作用。此外,锌还可以促进孩子味觉的发育、脾胃发育,让孩子爱吃饭菜。食补是保障孩子钙、锌摄入最常规的办法,平时多给孩子吃钙、锌含量高的食物。钙含量高的食物有奶制品、动物肝脏、鸡蛋、鱼类、豆制品等;锌含量高的食物有扇贝、蔬菜、水果、花生、核桃、栗子等。
  抓住孩子长身体的三个黄金时段,对孩子的身体成长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懂得重要的是一般智力发展
  孩子会数数、认识一些字、能背几首古诗、儿歌,这是不少家长用以互相比较孩子发展水平的主要内容。这多少也能说明一些问题,不过,教育者如果所关注的只是孩子掌握一些具体知识,而不是孩子的一般智力发展,那就走进了教育的误区,可能会坏大事。
  &一般智力发展&是相对于&特殊发展&或&某一方面发展&而言,它不是低水平、低层次的意思,而是含有&基本的、必须的、全面的、和谐的、内在的&意思。
  判断一个孩子一般智力发展水平高低的依据,重要的不是看他积累知识的多少,而是看他实现内在心理活动能力的强弱。在头脑中思考,在内心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就是内在心理活动。这种能力是一般智力发展水平高低最重要的标志,也是孩子在学校学习顺利最重要的条件。
  这种能力的形成一般要经过这样几个阶段,举例说:一只皮球滚到大橱底下,孩子想用棍子把球拨出来,可棍子太短,而孩子还在拨,一次次重复着无效的劳动,这说明他还不会实现内在心理活动,不会在头脑里预先进行拨球这项工作,这是第一阶段;此时,家长建议他用爷爷的拐杖试试,结果孩子用拐杖把球拨出来了。但这并不能说明孩子已经实现了内在心理活动,因为,如果皮球再次滚到大橱底下,孩子仍然是手边有什么工具,就拿什么工具,而不考虑工具是否适用。但他能想到上一次的经验,脑子里会出现使用拐杖的想法,这是第二阶段;之后,孩子头脑里会想到很多工具,并且挨着把这些工具试过去,最后找到适用的,这是第三阶段。在这个阶段,孩子仍然没有实现真正意义的内在心理活动。这前三个阶段的共同点是:如果不亲手试过,就不能断定行还是不行。这是不会实现内在心理活动的特征。不过,孩子在第二阶段已经到了实现内在心理活动的边缘,但思想还不连贯,杂乱无章,有很大的偶然性。处在这个阶段的孩子,前一个行动的结果,并不能成为下一个行动的依据。也就是说,即使是比拐杖短很多的尺,他也要拿来试一试。此时,如果家长及时引导,孩子会很顺利过渡到第四阶段,在第四阶段,当孩子在头脑里计划下一个行动时,会考虑到上一次行动失败的原因,对行动的结果,他基本能预料到。于是,他再也不会用尺这类短的工具,而会在头脑里把家里长的工具想一遍,最后挑选一件合适的工具。选择方案的过程大大缩短。到了这一阶段,可以认为,孩子的内在心理活动已经形成。
  一般智力发展不够,对孩子、对家长、对整个家庭都是真正的灾难。如果错过了发展的最佳时期,一步慢、步步慢,孩子的发展就会全面落后于同龄伙伴。这就是有的孩子小时候好像会这个、会那个;长大了,这也不行,那也不行的原因。因此,家长要十分留心自己的孩子发展已到了哪个阶段,并集中注意力培养孩子实现内在心理活动的能力,只要孩子能接受,这种能力的培养,当然是越早越好。至于背古诗、念儿歌、数数、认字等等,在这个阶段应该和唱歌、跳舞、做游戏一样,都是促进孩子一般智力发展的手段,而不是目的。这里有一个特别要提醒的问题,那就是,无论你使用哪些促进孩子一般智力发展的手段,都要顺其自然,不能勉强。我们为什么强调游戏是幼儿园最主要的活动形式,就是因为真正的游戏是没有功利目的的儿童的自发的活动,没有勉强的成分。千万不能因方法不当,磨掉了孩子的兴趣、想象力、创造力。无意中帮助孩子形成了一些坏习惯。如果那样,同样是一个灾难。这个问题下面要专题讲一下。
  五、衡量提前上课的得失
  这是一个与一般智力发展有关的问题,即向学龄前儿童传授学校的知识是好还是不好的问题。这里其实没有一个肯定的答案。我们明确的反对幼儿教育小学化,主要也不是指的学习的内容,而是指的学习的方法。那么能不能向学龄前儿童传授学校的知识呢?这要取决于具体情况。如孩子的智力发展程度如何?家长是否具备这方面的能力?等等。
  如果孩子生的活泼好奇,不断要求补充新的精神养料,或者他感兴趣的问题需要用学校的知识来解答,特别是孩子自己提出这方面的要求,比如孩子要求阅读等,那么,适当地传授一些知识是完全合适的。因为孩子已经走到了学校知识的边缘,那就没有必要阻止他的发展。如果孩子还没有达到这一程度,千万不要人为地拔苗助长。如果孩子缺少发自内心的学习愿望,勉强地进行学习,就回使孩子对学习产生不快的感觉,那么,在他没有上学读书以前,就会对学习产生反感,而且这样学来的知识是生吞活剥的,很少有使用价值。如果大人不组织系统的复习,这类知识很快就会被遗忘。在这种情况下,最正确的做法是,集中力量注意孩子的一般智力发展,注意培养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和求知欲望。
  家长在这方面常犯的错误是,完全不考虑孩子的智力发展水平就开始给孩子传授学校知识,他们这样做往往只是一时心血来潮,或受了某些偶然事情的影响,如邻居或单位的某个孩子已经开始认字了等等。
  如果你已经决定要教孩子点什么,像算术或是拼音等等,那么,你就得先好好想想用什么方法来教。有人认为,只要回忆一下自己童年是怎样接受教育的就够了,老实说,那些教育方法大都早已过时了。如果方法不当,会造成很大的危险。孩子没有学到什么,却形成了不正确的方法,结果上学后老师一遍遍地纠正,但可能始终纠正不过来,渐渐地,孩子跟不上全班的进度,对学习产生了畏惧和反感。因此,家长在开始教之前,一定要把这个问题考虑清楚,并且要把事情办到底。
  最后应当记住,如果孩子在上学之前已经部分掌握了一年级课程标准的要求,正式上学以后,他很可能会感到学习枯燥无味,不需要花任何气力,这样就蕴藏着一个极大的危险,那就是他的学习活动没有及时形成。结果,到了四、五年级,这些学生就开始落后,为了使他们能克服困难,老师、家长反而要做大量的工作。因此,家长在决定教孩子之前,一定要充分估计到这些。
  六、关注独生子女成长的不利环境
  中国在如此大范围和长时间内实行独身子女政策,这在世界上绝对是空前的,由此引发的社会变化,人们很难事先估计到。独生子女成长的不利环境是,孩子没有天然的同龄伙伴。这样,孩子一出生,就失去了人生的第一课&&生存中的互助。在多子女家庭中,尤其在生活困难的年代,互助是必须的、必然的。哪个国家,民族都一样。这一潜移默化中形成的品质,是国家、民族,乃至人类生存的一个基础,这是个童子功,有些东西是必须小时候学会的,再大了学习就困难了。学到的也很难成为内在的东西。现在这一课推迟了,本来在家庭中,在与同龄伙伴的交往中应自然完成的这一课,现在推给了学校、教师。独子政策的推行,使孩子失去了亲兄弟姐妹,失去了天然的、最重要的同龄伙伴。这是独生子女成长过程中一个重大的不利的因素。
  孩子最好的老师是谁?是他同龄的伙伴。老师在课上,要求孩子学会合作,要坚强、勇敢,要有同情心,要遵守规则,要团结互助等等,孩子不可能真正懂。只有在与同龄伙伴的交往中特别是游戏中,他们才可能真正懂得了这些。在游戏中,他们互助也好、争吵也好、妥协也好、分配分工也好,都在不经意中学习,很多孩子成长必须的经历或磨砺,多子女家庭中的孩子早就领教过了,包括争吵、打架,从小就领教过,竞争力从小就练过,分配中得多得少,都有承受力。升学竞争也是如此,在多子女家庭中,这种选择是自然完成的。那像现在有些孩子,承受力这么差。都说现在孩子幸福、快乐,这是成人自己的感受,孩子对幸福、快乐的感受与成人是不一样的。实际上,从某种意义上说,现在的孩子很可怜,失去了同龄的伙伴,失去了童年自己最好的对话人,也失去了自己从小就可自然得到的一些人生重要经历和重要素质。独生子女的缺点在一个家庭不算什么,但如果全国、全民族都是独生子女,那么,独生子女的缺点就成为国家的缺点、民族的缺点,这是很值得担心的事。
  目前国家层面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独生子女政策正在改变,否则不仅对孩子、对家庭,而且对国家、民族的长远发展都是十分不利的。
  现在的办法是,帮助孩子营造一个有同龄伙伴的社会关系,部分抵消独生子女成长的不利环境的影响,因此,帮助孩子营造一个有同龄伙伴的社会关系,不仅是老师努力要做的事,也是家长努力要做的事。
  七、记住兴趣和习惯比知识更重要
  所有的教育者,特别是老师,都应该知道,我们的教育目标是有层次的。掌握知识,这只是最低层次的目标,比这更高的目标是培养能力,再更高的目标是培养兴趣、习惯。在学习方面最有价值的财富就是兴趣和习惯,而我们的教育经常导致每当热情对学习起到至关作用的时候,学生就已失去了热情,这是很要命的事。当然还有比这更高的目标,那就是培养孩子的意志、品质。因此,我们的教育应该是: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培养能力、在培养能力的过程中激发兴趣、形成习惯,再进而锻造意志、品质,低层次的目标是达到高层次目标的手段。这样,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就应当坚持这样一个原则:宁愿牺牲低层次目标的达成,也不能影响高层次目标的达成。也就是说,即使低层次目标中的一些指标没有达到,只要能达到高层次的目标,就是成功的教育。教育者心中如果没有高层次的目标,仅盯住最低层次的知识目标,为了低层次目标的达成而不择手段,教育的效果就会走向反面。这样的例子很多,本来孩子自小就有的勤学好问的天性,为什么长大变的害怕学习,问题出在教育者用了错误的教育方法。
  教育者无论如何要记住:兴趣和习惯是远比知识更重要的东西。老师也好,家长也好,千万不要让孩子去趟应试教育的浑水,要防止幼儿园教育小学化。一定要把游戏作为幼儿园的主要活动方式。
  真正的游戏是没有社会功利目的的儿童自发的活动。游戏、玩才能在真正意义上满足儿童自身的需要,在游戏中,儿童将自己内在已有的知识、技能及情绪等,通过主体活动表现出来,因而,游戏更多强调的是&表现&、&过程&和儿童的自主性;孩子最好的老师是自己同龄的伙伴,儿童在游戏中,在与同龄伙伴的交往中学到的有些东西,是从老师、父辈那里学不到的,在游戏中,儿童学会了公正、公平,学会了规则、合作、坚强、妥协,锻炼了承受力、自制力、忍耐力,培养了集体主义精神和公共意识,唤起了孩子的好奇心、想像力和创造冲动。教师、父母希望孩子具备的一些重要品质、能力等,事实上都是孩子在与同龄伙伴的交往中、游戏中形成的。为什么我们希望儿童的学习过程应尽量带有游戏的色彩,也就是这个道理。
  还有,电视的普及对孩子的教育也带来问题,电视的普及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认知过程和认知结构,社会还没有来得及好好研究电视普及带来的问题。孩子从电视里获得的基本上是知识,没有能力,电视没有双向交流,没有对话。孩子在电视机旁是个旁观者,久而久之必然养成旁观者的性格,这显然对于形成一个积极参与、善于参与、能合作、会协调等方面性格的人是不利的,因此,我们不要让孩子过多地呆在电视机旁,要努力帮助孩子创造一个有同龄伙伴的社会关系,让孩子们多交往、多接触自然。至于对热门的电化教学,应提出这样一个使用原则:凡是能通过实物、实景、特别是孩子自主交往达到教育教学目的的,尽量不用电视或其它电化教育设备,而不是相反。要防止用现代化的教育设备,进行妨碍现代化人才成长的教育。
  教育不是一种简单的告诉,教育是一种体验、一种感悟、一种唤醒、一种激励。教育者要善于创设和利用各种情境,让孩子亲身体验,获得感悟,要通过适合孩子特点的教育行为,唤醒和调动学生内在的潜力,激励孩子的自主学习的愿望与行为。
  八、注意帮助儿童发展的一些基本原则
  这里主要谈一谈在帮助3&6岁儿童发展时要注意的一些基本原则。
  (一)关于儿童的运动和操作
  孩子3&6岁还属幼儿阶段。我们先简单了解一下,身高、体重、胸围、血色素等这些幼儿生长发育的主要指标的意义。身高主要反映骨骼的发育状况,体重主要反映肌肉的发育状况,胸围主要反映胸廓的大小和胸部肌肉的发育状况,血色素的主要功能是运输氧,主要反映运动的耐力。此外,反映身体幼儿发展状况的还有视力、龋齿,以及患病情况等等。
  运动和操作分粗动作和细动作两类。粗动作主要由躯体或(和)肢体整个的或部分的运动构成,表现为躯体或(和)肢体运动的节奏感、协调性和灵活性,如行走、跑步、跳跃、舞蹈、攀爬、体操等;细动作主要由手、眼协调活动构成,表现为手指把握客体的灵巧性和精确性,如泥塑、手工、剪贴、涂抹和小物体、小工具的抓握等。幼儿运动和操作技能的发展主要依赖于遗传素质、神经肌肉的成熟和练习经验。遗传素质决定躯体结构的比例,如躯干与四肢的比例,它还通过影响激素的类型,对运动、操作的力量和协调性发挥作用。幼儿骨骼中有机物多,比成人软而柔韧,且弹性较好,不过硬度低。肌肉柔软,含水分多,蛋白质、脂肪及无机含量少,紧张力弱,收缩力也比较差。一般来说大肌肉的发育较早,小肌肉的发育较晚,5岁以前运动和操作的精确性较低。同时由于神经发育未完善,所以走路摇晃。幼儿肌肉容易疲劳,但恢复也快。
  幼儿运动和操作技能训练的目的是:促进幼儿运动和操作能力的发展,使他们掌握一些基本的运动、操作知识和技能;发展幼儿反应的敏捷性、灵巧性和精确性;增强幼儿运动的节奏感、平衡性和柔韧性;增强幼儿肌肉的耐力和爆发力;提高他们的手眼协调能力以及运动和操作的自我控制能力,使某些操作技能达到熟练水平;激发和培养幼儿的运动和操作活动兴趣,积极锻炼,使身体得到发展,并增强体质;培养幼儿之间的合作精神。
  幼儿运动和操作训练的基本原则是:注意幼儿生理发育的成熟程度,要随着幼儿生理发育成熟,进行相应的运动和操作技能的训练。骨骼结构、神经肌肉的成熟,内分泌系统的发展,是运动和操作技能发展的必要条件。幼儿运动和技能的个别差异很大,必须因材施教。评价时不能把生理发育成熟不够造成的运动、操作技能水平不够,简单地归结为幼儿的态度或兴趣问题。
  (二)关于健康教育和卫生习惯培养
  3-6岁是幼儿身体相对稳定发展的时期。在身体器官的发育中,神经系统的发育处于领先地位,大脑神经细胞在3岁左右基本定型,到幼儿期末,大脑发育已基本接近成人。消化系统在逐步发育,肠胃的消化吸收机能比成人强,肝脏代谢旺盛,对中毒、缺氧比较敏感,胰腺分泌不够发达,容易发生消化不良。幼儿呼吸系统的发育存在一些薄弱的环节,易患呼吸道疾病。幼儿骨骼硬度低,受压后易变形,也易骨折,关节易脱臼,不能重拉。因此,幼儿健康教育的任务是,使幼儿具备初步的环境意识,懂得一些必要的生活卫生知识;养成一些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能够比较科学的、合乎卫生和安全要求的生活;提高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和健康水平。
  儿童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是:预防为主,家庭教育为重点。要为幼儿提供卫生、安全的游戏和活动场所,组织幼儿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提高健康水平,逐步发展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要充分尊重幼儿生长发育的规律,不要参加有损幼儿健康的活动、比赛、表演或训练等。在流行病流行时,注意防治和隔离,提高免疫能力,要引导幼儿有病时能及时告诉教师和家长,并主动与医务人员合作,进行预防和治疗。
  (三)关于智力发展
  智力发展是人类适应自然和社会生活的必要条件。幼儿智力发展一方面依赖于大脑神经系统的成熟,感知器官的发育;另一方面依赖于外界刺激的丰富性,以及与父母和教师,尤其是同龄伙伴相互交流的数量和质量。
  3-6岁幼儿大脑皮层发育已趋稳定。3岁时皮层细胞的发育已基本定型,脑重量以及皮层的沟纹数量逐渐接近成人。感知觉由原来的以触摸觉为主过渡到视听觉为主,视觉敏感性不断增强。随着大脑皮层抑制机能的增强,有意注意逐渐发展,记忆广度、识记速度、再认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增长。幼儿期思维的特点是直观形象性,在幼儿期末,逻辑思维能力开始萌芽。幼儿期是学习语言的最佳期,语词数量、词类范围、语法结构不断扩展,并逐步由外部言语向内部言语过渡。幼儿数概念的发展大约经过三个阶段:3岁左右是对数量的感知阶段,4-5岁是将数词与物体建立联系的阶段,5-6岁是简单实物运算阶段。
  幼儿期智力发展的基本任务是:促进幼儿认识机能的发展,提高幼儿的智力水平,使幼儿在关于周围自然和社会环境的认知方面,特别是在语言和数量知识方面,认知活动的自制力以及认知过程的敏捷性、灵活性和准确性等方面有所发展。
  幼儿期认知教育的基本原则是:教育内容要适合幼儿的年龄特点;要以直观形象的材料为主;教育的形式要多样化,要生动活泼,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得智力的发展。
  如语言能力是在运用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
  (四)关于情感和社会行为
  3-6岁儿童随着认知以及运动、操作能力的发展和交往范围的扩大,情感和社会性行为不断得到发展。3岁时,人类基本情感都已具备,道德感、理智感以及美感等高级情感开始萌芽。幼儿的自我意识和独立性、礼貌行为、交往能力等逐步发展。幼儿情感和社会行为的发展,一方面依赖于大脑和神经系统以及内分泌系统的成熟;另一方面依赖于交往的范围和交往对象的特征。
  情感和社会行为训练的基本任务是:促进幼儿基本情感的进一步分化和高级情感的萌芽及发展;培养幼儿的积极进取的精神,活泼开朗的性格;培养幼儿的自我意识,减少自我中心的倾向,能为他人着想;教育幼儿遵守纪律和规则,提高幼儿自我评估能力和控制能力,学会忍受挫折和失败,并学会通过适当的方式宣泄自己的情感,增进幼儿的心理健康;培养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促进幼儿社会性行为的发展,提高幼儿的自信心和表现力。
  情感和社会行为训练的基本原则是:重视榜样的作用,家长、教师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正面教育为主,充分肯定和表扬幼儿获得的任何进步和成绩,哪怕是非常细微的进步和成绩;注意幼儿之间的差别,因为神经系统的差异,必然影响幼儿的个性倾向,从而在幼儿对人、对己、对事物的情感以及他们的社会行为中表现出来。因此,教育要因材施教,评价要因人而异,切忌简单地把幼儿的某些个性倾向归结为不良习惯或不良品质。
  这里有两点需特别提一下:
  1、关于幼儿的情绪表现:幼儿愉快活泼,喜怒有常是性格的情绪特征之一,也是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指标。活泼愉快是幼儿的天性,同时幼儿情绪性较强,表现不太稳定,更达不到较高的情感调控水平,故应允许他们激动、发怒、消沉和些许冲动表现,有时过分乖顺、安静倒不一定是好现象。但无论何种情绪反应,应该和所接受的刺激相适应,而不是喜怒无常,一味任性。这方面素质好的幼儿应该是经常处于愉快的情绪状态,精神饱满,表现轻松,常见笑容,不为一点小事生气,生气难受时不哭闹,不伤人毁物;在集体活动中,情绪表现与集体气氛相一致;受到批评和误解时,不长时间陷入委屈和不满中,能较快地平稳情绪,等等。
  2、 关于幼儿交往方面的表现:能交往、会合作,是个性乐群性表现,也是心理健康和达到较好社会适应性的一个基本条件。这一素质主要表现在态度、情感和技能等方面,对幼儿来讲,最重要的是态度。在交往态度上,应乐于参加集体活动,乐于和他人交谈,不孤僻退缩,愿意合作与配合,不只顾自己,有一定的宽容谦让精神,能和大多数人友好相处,并愿意帮助别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儿童期异位性皮炎问答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