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常见光合细菌菌种的菌种分布(分离率)是怎样的

您的位置: &
年度我院多重耐药细菌的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优质期刊推荐论文:198株葡萄球菌的菌种分布及药敏结果-中大网校论文网工具类服务
编辑部专用服务
作者专用服务
年烧伤感染的菌群分布特点与耐药性变化调查分析
目的 报道年烧伤中心住院患者感染细菌的主要菌种变迁并分析其耐药性的变化.方法 利用VITEK-AMS系统进行鉴定和药敏试验.结果 共检出4 762株细菌,包括21个菌属中的60个菌种.铜绿假单胞菌分离率居各种细菌之首,分离率为36.79%,2006年的分离率最高为51.6%;会黄色葡萄球菌位居第二,分离率为14.09%;其后是粪肠球菌、不动杆菌、大肠埃希菌、屎肠球菌、阴沟肠杆菌、表皮葡萄球菌,8种细菌占所分离细菌的78.66%(3 746/4 762),铜绿假单胞黹对抗生素的耐药率逐年上升,尤其对第三代头孢菌素、亚胺堵南的耐药现象严重.结论 烧伤中心分离的细菌以铜绿假单胞菌为主,并呈多重耐药性,粪肠球菌、不动杆菌的分离率有所增加,提示在烧伤感染的控制中,必须正确使用抗生素,避免广谱抗生素的滥用.
Abstract:
Objective To report and analyze the changes of bacterial species and resistance to antibiotics in the burn center from 1993 to 2007. Methods Bacterial identification and susceptibility test were performed by applying VITEK-AMS system. Results A total of 4 762 strains were isolated,including 60 species of 21 genera. Pseudomonas aeruginoasa (PA) was the most common organism (36. 79%), and its isolating rate was 36. 79%; in 2006, the highest isolating rate of PA was 51.6%.The isolating rate of Staphylococcus aureus was 14.09 %, next to that of PA; followed by Enterococci faecalis, Acinetobacter, Escherichia coli, Enterococci faecium, Enterobaeter cloacae and Staphylococ-cus epidermidis, and the 8 kinds of germs shared 78. 12% of bacterial isolates (3 746/4 762). The an-tibiotic resistance rate of Pseudomonas aeruginosa was inc it was vitally resistant to the third generation eephalosporins and imipenem. Conchtsion The predominant species of bacteria from burn center is Pseudomonas aeruginosa, and RA isolates are multi-resistant to antibiotics. The i-solating rates of Enterococeus faeealis and Acinetobacter are increasing. This implied the importance of rational and correct use of antibiotics about control of burn infections as well as avoidance of abusage of broad-spectrum antibiotics.
ZHANG Yan-hong
FU Jian-rong
作者单位:
天津市第四医院检验科,300222
天津市第四医院烧伤科,300222
年,卷(期):
Keywords:
机标分类号:
在线出版日期:
本文读者也读过
相关检索词
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资助项目(编号:2006BAH03B01)(C)北京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
万方数据电子出版社合作期刊推荐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全科医学投稿某院急诊科药敏患者的病原菌分布
发布时间: 16:07所属分类:浏览:1次
[摘要] 目的 调查本地区急诊科感染患者的病原菌的分布、流行趋势、药敏状况及抗生素药敏变迁规律,并分析本院急诊科患者病原菌分布、药敏状况。方法 收集2013年7月~2014年2月我院急诊科治疗的患者,对其进行体液标本培养及药敏实验。结果 期间,
  [摘要] 目的 调查本地区急诊科感染患者的病原菌的分布、流行趋势、药敏状况及抗生素药敏变迁规律,并分析本院急诊科患者病原菌分布、药敏状况。方法 收集2013年7月~2014年2月我院急诊科治疗的患者,对其进行体液标本培养及药敏实验。结果 期间,共分离细菌 3766株,革兰阳性球菌 1108株,占 29.42%;革兰阴性杆菌 2658株,占 70.58%,大肠埃希菌的分离率2013年最高,呈逐年下降,铜绿假单胞菌分离率呈上升趋势。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对复合磺胺耐药率最高。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柠檬酸杆菌及聚团肠杆菌对氨苄西林耐药率最高。 结论 我们建议感染因重视医院急诊科细菌的检测,临床医生应及时根据药敏试验,采用足量联合治疗提高抗生素疗效。
  [关键词]中国全科医学,急诊科,病原菌,药敏,感染
  The distribution of pathogenic bacteria and drug sensitivity of sensitive patients in a hospital emergency department of medicine
  LONG Zhiwei1 LIAO Yu1 LIN Shaoyi1 DENG Fumin1 XIAO Guangzhi2
  1.Department of Emergency, Longjiang Hospital of Shunde District of Foshan in Guangdong Province, Foshan 528318,C 2.Department of Laboratory, Longjiang Hospital of Shunde District of Foshan in Guangdong Province, Foshan 528318,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region&s emergency department infection of pathogenic bacteria in patients with distribution, fashion trends, the condition of drug susceptibility, and antibiotic susceptibility change rule, and analyze the pathogenic bacteria distribution and drug susceptibility in this hospital emergency department patients. Methods Collected in July 2012 to February 2014, our hospital emergency department patients, body fluid specimens to culture and drug susceptibility test. Result During the , a total of 3766 strains bacteria isolated, 1108 strains were gram positive coccus, accounted for 29.42%; Gram-negative bacilli 2658 strains, accounting for 70.58%, the separation of e. coli rate is highest, 2013 decline year by year, the rate of pseudomonas aeruginosa isolated on the rise. Staphylococcus aureus and epidermis staphylococcus to compound sulfanilamide resistance to the highest. E. coli, pseudomonas aeruginosa, citric acid bacillus and poly group. coli to ampicillin resistance to the highest. Conclusion We recommend for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hospital emergency department bacteria detection of infection, clinical doctors should timely according to the drug sensitive test, using adequate combination therapy improve antibiotic curative effect.
  [Key words] ICU; PD Infection
  在抗菌药物不断涌现的今天,细菌引起的炎症反应以及感染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仍居高不下,由于抗菌药物的使用剂量加大,不合理使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感染率的升高、主要菌种的变迁和耐药性的增加等[1],对多种抗菌药物表现为天然或获得性耐药,我国全国性革兰阴性菌耐药监测数据显示,从1994年~2001 年,无论革兰阳性或革兰阴性菌对大多数抗菌药耐药性菌逐渐增加[2],如临床上使用广泛的&-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氟喹诺酮类、磺胺类,更是给医院有效的抗感染治疗带来极大的困扰,并严重威胁到患者生命。甚至出现了对多种抗菌药物同时耐药的多重耐药菌,细菌耐药的出现和耐药细菌的感染往往使经验性的诊断和治疗难以奏效,给临床抗感染治疗带来极大的挑战。特别是随着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的广泛设立和使用,加快了细菌流行趋势改变和耐药性的变迁。我们本次的目的为调查本地区急诊科感染患者的病原菌的分布、流行趋势、药敏状况及抗生素药敏变迁规律,并分析本院急诊科患者病原菌分布、药敏状况。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收集2013年7月~2014年2月我院急诊科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记录病人性别、年龄、姓名、性别、就诊时间、生命体征、基础疾病,临床资料等情况。
  1.2 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
  采用API鉴定系统(法国)鉴定细菌。药敏试验采用纸片扩散法,耐药的判定折点参照美国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NCCLS)2012年标准。根据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分为敏感、中介和耐药。同一患者的不同时间留取的菌株,仅取第1次分离菌株。质控菌为金葡菌ATCC25923、大肠埃希菌 ATCC25922、铜绿假单胞菌ATCC 27853、肺炎链球菌ATCC49619和流感嗜血杆菌ATCC49247。
  1.3排除标准
  有各种急性、慢性感染,严重肝、肾功能不全,恶性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者。
  1.4 统计学方法
  将资料录入SPSS19.0软件。计数资料用&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年细菌及其分布
  年期间,共分离细菌 3766株,革兰阳性球菌 1108株,占 29.42%;革兰阴性杆菌 2658株,占 70.58%,大肠埃希菌的分离率2013年最高,呈逐年下降,铜绿假单胞菌分离率呈上升趋势。见表 1、表2。G+、G-对抗菌药的耐药率,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对复合磺胺耐药率最高。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柠檬酸杆菌及聚团肠杆菌对氨苄西林耐药率最高,见表3、表4。
  表1 年3766株细菌分布
  表2 年分离率最高的前4位细菌[株(%)]
  表 3 G+葡萄球菌对各种抗菌药的耐药率(%)
  表4 G-葡萄球菌对各种抗菌药的耐药率(%)
  3 讨论
  在抗菌药物不断涌现的今天,细菌耐药率仍居高不下,呈现出细菌种群的变迁,基因的突变以及耐药谱的改变增加等[1,2]。无论革兰阳性或者革兰阴性菌,特别是随着急诊科的广泛设立和使用,加快了细菌流行改变和耐药性的变迁。
  近年来,人们对医院感染研究已经相当深入,并取得了很多研究成果。有研究提出[3,4],革兰阳性菌在医院各个科室里面以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最广泛,排名第2位的是大肠埃希菌,第3位的是肺炎克雷伯菌。革兰阴性菌中排名第1位的是阴沟肠杆菌,第2位的大肠埃希菌,第3位的是嗜麦芽窄食单胞菌,与我们研究相仿。而且目前的阶段有多种细菌对临床上使用最多见的抗生素耐药,如头孢拉定,头孢哌酮舒巴坦、左氧氟沙星、哌拉西林舒巴坦,并产生了对治疗很困难的多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全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7,8]。
  我们在研究中发现铜绿假单胞菌从年的分离率呈上升趋势。我们认为革兰阴性菌,特别是铜绿假单胞菌的分离率增多原因是目前医院大剂量、广谱抗生素使用史,在ICU普遍存在气管插管、气管切开、机械通气、各种导管置入的病人,以上多种原因造成革兰阴性菌的增多。国内外均有报道细菌耐药率增加与滥用抗菌药物有关,并强调了建立细菌耐药性监测系统的重要性[9]。肖永红等[10]对卫生部细菌监测网所属89 所三级甲等医院2008全年门诊病人体液中提取的细菌进行药物敏感性进行分析,革兰阳性菌里面排名第1位的是葡萄球菌属,第2位的是铜绿假单胞菌,第3位的是表皮葡萄球菌。革兰阴性菌中第1位的是大肠埃希菌,第2位的是肠球菌属多见;儿童以革兰阳性菌为主,成人则以革兰阴性菌为主;门急诊来源的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产ESBLs 阳性率均较同期整体水平偏低。我国耐药监测发现肠杆菌科细菌耐药率稍低, 但细菌对喹诺酮类与头孢菌素的耐药性仍然十分突出,其中对头孢他啶和头孢吡肟的耐药率增高明显,这说明我国对头孢噻肟耐药的ESBLs酶为主要类型的情况发生了改变。
  目前主要细菌的耐药机制包括以下几点[11, 12]:生物被膜的调控机制,定植的细菌经繁殖逐渐增多后,可形成蘑菇状结构,生物表面活性剂鼠李糖脂在此过程中起重要作用,附着于蘑菇状结构的细菌产生鼠李糖脂,有利于活动细菌移动至糖脂表面;同时,鼠李糖脂也维持蘑菇状结构之间的开放通道,细菌形成蘑菇状结构后,大量分泌多聚物D细胞外基质,包绕在蘑菇状结构之外,形成稳固的生物被膜。其次细菌通过主动外排系统排除细菌,主动外排系统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外膜通道蛋白,如OprM、OprJ、OprN和 OpmD,形成门通道,使药物排出到菌体外;二是内膜蛋白,如MexB、MexD、MexF、MexY等,为主要的主动外排蛋白,具有识别药物的作用,但不具有特异性;三是连结蛋白或辅助蛋白,如MexA、MexC、MexE、MexX等,能连接内、外膜蛋白,与他们一起形成了主动外排系统,并开口于外膜的复合体,使药物直接泵出到菌体外,细胞壁两侧具有内膜和外膜两层膜,&-内酰胺类抗生素对细菌的作用靶位为内膜上的青霉素结合蛋白[13],所以抗菌药物必须首先通过外膜才能达到其作用靶位。细菌对&-内酰胺类抗生素产生获得性耐药的主要机制是产生&-内酰胺酶,主要包括头孢菌素酶、超光谱&-内酰胺酶、金属&-内酰胺酶。对氨基糖苷类耐药机制包括:修饰酶、外膜通透性下降、主动外派系统、靶位改变、16S rRNA甲基化酶。
  综上所述,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临床中的常见细菌对所有抗生素的敏感性都在下降,尤其是对包括&-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氟喹诺酮类、磺胺类等,更是给医院有效的抗感染治疗带来极大的困扰,并严重威胁到患者生命。因此临床医生因重视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医院感染管理部门务必加强耐药性监测,采取有效的综合干预措施严密防范泛耐药株的产生与扩散。
  [参考文献]
  [1] MagalhaesM,DohertyC,GovanJR,et al. Polyelonal out break of burkholderia cepacia complex bacteria in hemodialysis patients[J]. J Hosp Infect,):120-123.   [2] 王力红,石海鸥,张京利. 重症监护患者ICU感染前瞻性研究[J]. 中华ICU感染学杂志,):268-270.
  [3] 黄海辉,吴菊芳. 成人社区获得性肺炎的病原诊治进展[J].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304-308.
  [4] 吴安华,任南,文细毛,等. 全国医院感染监控网年监测资料分析[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40-403.
  [5] 蓝如束,赵丽,廖光付. 重症监护室感染菌群分析及控制感染对策[J]. 中华ICU感染学杂志,):284-285.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推荐齐齐哈尔第一医院& 黑龙江齐齐哈尔& 161005
摘要:目的:探讨呼吸内科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的病原菌种类分布及耐药性情况,以供同行临床使用抗菌药物参考。方法:以回顾性方法,分析从以我院2014年2月至2015年2月收治的下呼吸道感染患者128例为研究对象,应用回顾性方法分析患者的痰标本分离出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情况。结果 在128例痰标本中,共分离出病原菌106株,主要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占47.17%,其中铜绿假单胞菌占15.09%,居于首位,其次到大肠埃希菌,占9.43%,鲍氏不动杆菌(8.49%)、肺炎克雷伯菌(7.55%)、阴沟肠杆菌(3.77%)、嗜麦芽寡养单胞菌(2.83%)真菌感染(占42.45%),均对酮康唑、氟康唑与两性霉素耐药。革兰阳性球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对红霉素、青霉素、复方磺胺甲口恶唑、庆大霉素以及喹诺酮类的药物,耐药率均达到100%,万古霉素的敏感率却达到100%。结论 呼吸内科下呼吸道感染,主要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真菌也占一定的比例,且耐药率在不断提高,应加强抗原菌耐药性的监测。
关键词:呼吸内科;下呼吸道感染;细菌分布
&&&&&&& 在呼吸内科的常见感染病中,下呼吸道感染所占的比重相对较大。在对此类患者进行临床治疗的过程中,必须要对病原菌的实际分布特点进行全面的了解,同时还必须选择针对病原菌比较敏感的抗生素药物来对其进行治疗,对疾病早期给予准确的经验性治疗,从而降低患者的医疗费用、减轻患者痛苦。最近几年,在对呼吸道感染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大量的抗菌药物得到了广泛的使用,使得细菌的耐药性逐渐增强,其耐药形式也变得越来越严峻。
&&&&&&&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选择2014年2月至2015年2月我院呼吸内科明确诊断下呼吸道感染住院12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诊断标准为2006年欧洲呼吸学会和欧洲临床微生物与感染学会对成人下呼吸道感染诊治指南的修订版,其中,男78例,女50例,年龄31~79岁,平均(52.9&12.3)岁。
&&&&&&& 1.2方法:①取样方法:对128例患者提取痰标本,具体取样方法为:要求患者早晨起床以后用清水反复漱口,清除口腔内杂物;用力咳嗽吐痰,并用无菌容器手机,1小时内送检;对于咳嗽吐痰无力的患者,则通过气管人工吸取痰液;对痰标本进行涂片检验,符合相关标准才可继续培养病原菌。②鉴定和试验方法:采用血琼脂、麦康凯平板作为合格痰液标本的培养基,在培养箱中培养1天左右,观察病原菌种分离情况并进行生化鉴定。采用纸片扩散法对病原菌进行耐药性试验,按照NCCLS判定标准评定病原菌耐药性结果。
&&&&&&& 2 结果
&&&&&&& 2.1 病原菌分布:本研究共分离出106柱病原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占47.17%,其中铜绿假单胞菌占15.09%,居于首位,其次到大肠埃希菌,占9.43%,鲍氏不动杆菌(8.49%)、肺炎克雷伯菌(7.55%)、阴沟肠杆菌(3.77%)、嗜麦芽寡养单胞菌(2.83%)。真菌分离率有上升趋势,占42.45%,主要为热带假丝酵母菌(8.49%)、白色假丝酵母菌(29.25%)及光滑假丝酵母菌(4.72%);革兰阳性球菌分离率有降低趋势,占10.38%,主要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占8.49%。
&&&&&&& 2.2 耐药性结果:肺炎克雷伯杆菌耐氨苄西林,耐药率高达100%,其对阿米卡星、美洛培南、亚胺培南的敏感率高,均打92%以上。铜绿假单胞杆菌均对常见的抗生素耐药,对阿米卡星耐药率最高,而对头孢他啶、美洛培南及亚胺培南的敏感率较低上。大肠埃希菌对美洛培南和亚胺培南的敏感率高达100%,对头孢菌素类的耐药率较低。真菌均对酮康唑、氟康唑与两性霉素耐药。革兰阳性球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对红霉素、青霉素以及喹诺酮类的药物,耐药率均达到100%,万古霉素的敏感率达到100%。
&&&&&&& 3讨论
&&&&&&& 下呼吸道感染是感染性疾病中的最常见疾病,据统计23.3%~42.0%的院内感染发生在肺部。近年来由于临床广谱抗生素的广泛使用、侵入性治疗手段逐渐增多,下呼吸道感染的发病率逐年上升。由于广谱抗生素的普遍使用及不规范应用及抗生素品种的不断更新,病原菌耐药率增加,使下呼吸道感染常见菌群发生变化,致病菌中革兰阴性菌感染和真菌感染比例呈上升趋势。
&&&&&&& 在革兰阴性杆菌中以铜绿假单胞菌为主,在革兰阳性球菌中,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目前,我国各大医院病菌感染中,主要以铜绿假单胞菌为主,其是最常见的一种细菌,其对大多数的抗生素具有很强的耐药性,耐药机制是由于药物的外膜通透性严重下降,进而生产出广谱内酰胺酶,进而起到耐药的作用。因此,在临床上应以此细菌的药敏结果为依据,以选取合适的抗菌药物。病原菌的耐药性结果表明,在所有的菌种中,大肠埃希菌的耐药性最强,其次到鲍氏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在临床上治疗革兰阴性菌,应以碳青酶烯类抗菌药物为主,其具有较大的疗效。而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氏不动杆菌是下呼吸道感染最主要的菌种,不仅有天然的耐药性,又能获得耐药性。由于这两种菌种的外膜通透性较低,能快速生产碳青酶烯水解酶、等多种&-内酰胺酶,因此对多数的抗菌药物耐药,而铜绿假单胞菌,其对亚胺培南、环丙沙星及多黏菌素E等药物的敏感性较好,但对其它的抗生素却是多药耐药。如头孢西丁、碳青酶烯类等。
参考文献:
[1] 郭爱萍,于秀娟,刘新风,等.肺部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山东医药,):66-68.
[2] 李善秀.新生儿细菌感染性疾病病原菌分析[J].中国实用医刊,):70-72.
[3] 田利奇,黄少丹,曹梅,等.2009年呼吸内科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8-9.
您可能感兴趣的其他文章
&&站长推荐
&&期刊推荐
&&原创来稿文章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邮件地址:
写信给编辑
您的邮件地址: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菌种的分离纯化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