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凤镇占地面积怎么算

东凤三村_百度百科
本词条缺少名片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吧!
东凤三村位于镇东北面,与东凤四村、、博士村相邻,距离镇政府不到一公里,镇道东梅路和府前路从村中穿过,交通便利。2013年全村有常住人口563户, 2537多人,耕地面积618多亩。[1]
东凤三村历史沿革
东凤三村自宝庆年间创乡以来,已有780多年历史,以为主,聚族而居。日东凤乡解放,1950年8月成立潮安县东凤三村,1960年东凤三村与东凤四村合并为东凤三大队,1961年东凤三大队又分为东凤三、东凤四大队。1983年改称乡人民政府,1991年改设管理区办事处,1998年又改设村委会。[1]
东凤三村农村经济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民营经济迅速发展,现该村有以东成制鞋业、东宁五金制品厂为代表的企业10多家,员工有300多人。一部分村民相继办起家庭小作坊和经营小生意,家庭经济收入有了较大幅度提高。至2013年,人均纯收入达到8000多元。[1]
东凤三村基础设施
该村积极响应上级实行殡葬改革的号召,于3月建成悟陵园,投资40多万元,占地面积5亩多,解决本村去世村民遗体火化骨灰安置问题。该陵园布局合理,配套齐全,管理到位,得到省、市、区等各级政府和本村村民的充分肯定。[1]
东凤三村文化教育
百年大计,教育为先。东凤三村于1997年发动海外华侨、在外工作乡贤和村民捐资240多万元,建成一所占地22多亩的新学校。配置教学楼、礼堂、仪器室、教师办公室、休息室、校内操场、跑道等,设施齐全。现有教师8名,学生110多人,学校一贯秉承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老师安教乐教,学生勤学好学,教学质量连年上升,2013年该校被评为“潮州市规范化学校”。[1]
近几年,该村的文体设施建设也有很大改善。2010年投资70多万元建成村文化活动中心,配置有农家书屋、1间弦乐室一间、戏台一座、篮球场一个。农家书屋有图书1000多册,常年向村民开放,满足读书爱好者阅读的需求;爱好潮乐潮曲的村民,经常组织潮剧票友献艺表演;节假日还经常组织灯谜、篮球赛等活动,丰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1]
.潮安县东凤镇人民政府[引用日期]
企业信用信息东凤镇日批后公示
发布时间:
浏览量:316无标题文档
【简况】 东凤镇位于中山市北部,面积54平方公里,南距城区23公里。105国道广珠公路贯穿镇区西北境。属平原水网地带,基水地经济作物区。下辖2个居民委员会和12个村民委员会,常住人口6.6万人,外来人口近3万人。年,该镇以发展经济为中心,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确立了&农业为本,工业立镇&的发展方针,大力发展镇、村和个体私营经济,促进各产业、多层次经济协调发展。1997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16.1亿元,比1990年增长6.28倍,年均增长39.2%。农村人均收入4200元,比1990年增长1.97倍,年均增长19.9%,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1995年,被评为市农村小康达标镇。年,连续四年被评为市文明镇和先进党委。
【工业】 改善投资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参与各种经济技术洽谈会、交易会、同乡联谊会、外商联谊会。采取外引内联措施,稳步发展集体经济,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成立了镇集体资产经营有限公司,负责管理镇办企业。实行风险抵押承包经营,调整营销策略,实施促销售增效益计划,确保镇办经济持续增长。制定了《东凤镇工交企业集体财产管理规定》,加强审计工作,有效地对集体资产实行监控。对部分经营不善、效益差的镇办企业实行拍卖,或抵押租赁,对挂靠的村办企业,则实行脱钩。成立民营企业办公室,加强对个体私营企业的宏观管理。着力开发新产品,创优质名牌产品,提高产品在市场的竞争力。如创立了&泰峰牌&交流互感器、&泰峰牌&变压器、&卡丹路&皮具、&环宇&PVC管、&东发&应急灯、&东安&彩釉地砖、&万视达&天线放大器、&万里通&电器等一批名优产品。工业生产已初具规模,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1997年全镇工业总产值14.94亿元,比1990年增长9.6倍,年均增长速度为48.2%,其中镇办工业产值5.5亿元,村及村以下(含个体私营企业)工业产值9.44亿。全镇建成4个镇级工业区、13个村级工商业区,拥有工业企业610家,其中外向型企业114家。主要的行业有电子电器、染织、建材、塑料、皮具、五金、灯饰、服装等。工商业户3121家,其中个体私营性质的占2000多家,工业产值和税收已超过全镇总量的70%。1997年,镇、村企业经济总收入17.3亿元,比上年增长25.5%。个体私营经济成为镇经济新增长点,注册资金100万元和500万元以上的个体私营企业分别有34家和12家。
【农业】 朝着多元化、商品化方向发展,逐步建立起&三高&农业体系。主要种植水稻,饲养生猪,养殖桂花鲈、埃及塘虱、脆肉鲩等。1994年,镇政府投资80万元建立了特种农产品试验示范场,作为推动水产养殖业发展的试验示范基地,引进和推广罗氏沼虾、水鱼、鳗鱼、桂花鱼、生鱼、甲鱼等优质品种的养殖。1997年,镇政府拨出220万元和多渠道筹集资金435万元支持&三高&农业发展。有鱼塘1.6万亩,属高产优质养殖的3414.5亩。每年拨款30万元设立水稻中心示范片350亩,主要引进和推广粳籼89、特籼13、特籼25、籼占小2号、籼7占等优质品种,推广塑盘育秧、抛秧技术。水稻种植面积6100亩,其中优质品种禾田5500亩,占禾田面积的90%。1997年,稻谷亩产362公斤,总产4416吨,水稻生产自1994年以来连续四年丰收;生猪饲养量为7.84万头,上市5.8万头;&三鸟&饲养58.8万只,上市37.8万只;另外还饲养了鹧鸪、乳鸽投放市场。当年农业生产实现了水稻、塘鱼、甘蔗、蔬菜、生猪五项增产增收,全镇农业总产值为1.16亿元,比1990年增长44.74%,年均增长6.36%。
【基础设施建设】 年,投资9亿多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极大地改善了投资环境和人民的生活环境。成立了镇建设开发总公司,制定了《东凤镇建筑工程监督管理条例》,加强对土地和建筑工程的监督管理。兴建占地面积60亩的电子电器城,2个停车场,开通了镇内公共汽车。投资2000多万元,完成了全镇农村低压电网改造;投资1800万元兴建110KV变电站,投资650万元兴建供电公司大楼,投资5000多万元兴建邮电大楼。建成一批较高档次的酒店,如投资4000万元的金岛酒店、投资1300万元的乘凤楼大酒店和投资1000万元的东亚大酒店。投资1500万元、占地20亩、建筑面积1.1万平方米的金怡市场正在建设中。总投资2.2亿元修筑的东阜公路及东阜大桥,经南三公路连接广珠公路东线的番中公路,大大缩短了粤西地区前往深圳、香港的路程。兴建了兴华路、东海路、金怡路等镇内道路30多公里。投资近1亿元高标准建设五乡联围。现有镇水厂1间,村水厂6间,日供水量5万立方米,供水管网延展290多公里。程控电话装机总容量10万门,程控电话交换容量1.5万门。全镇已安装电话1.08万门,传呼机4815门,移动电话2894门,已开办国际互联网(INTERNET)和视聆通业务。
【外经贸易】 实施&以外带内,以内促外,外向突破&的经济发展策略,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年,实际利用外资额累计达7581.9万美元。实行&一个口对外,一支笔审批,一条龙服务&,专人专职负责,健全各项工作的规章制度。设立镇报关服务中心和外经办审核合同管理处,制定了《东凤镇外经办工作管理制度》、《东凤镇外经办财务管理制度》,加强对外经工作的管理。1997年,全镇引进&三资&企业5家,合同利用外资273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254万美元;新办&三来一补&企业3家,签订来料加工生产合同42宗,合同总额达1600万美元。全镇有外向型企业114家,1997年&三资&企业出口创汇1510万美元,&三来一补&企业的工缴费结汇445万美元,连续3年获中山市超额完成任务特等奖。
【财税&金融】 推行财税体制改革,规范财政管理,加强财经纪律,完善收支两条线体制。加大征管力度,抓好财政收入,坚持量入为出、保证重点、兼顾一般的原则,实现年度收支平衡并略有盈余。正确处理好中央与地方税收的关系,实行依法治税。大力培养税源,加大稽查力度,开展税源、增值税税收财务大检查,严厉打击偷、漏税行为,对无牌或无办理税务登记证等违法经营户开展执法检查。做好清理逾期税款入库工作。积极推行农村金融体制改革,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各类金融机构,组建了农村信用合作社。各银信部门积极做好吸储工作,拓宽筹资融贷渠道,优化信贷结构,支持全镇经济发展。1997年,全镇银信部门各种储蓄存款余额7.7亿元,比1990年增长6.96倍,年均增长41.3%;工商税收5662万元,比1990年增长7.57倍,年均增长43.1%,可支配财政收入5300万元。
【人民生活】 投资85万元,扩建建筑面积为900平方米的敬老院,有35名五保户和孤寡老人入住。创办4家福利企业,安置190位残疾人就业。1997年7月,投资59万元的镇机械化屠宰加工场投入使用,群众吃上了&放心肉&。 1997年有农贸市场2个,市场集市贸易成交额1.5亿元;477户居民建新房,建筑面积共11.8万平方米,总投资6.9亿元;摩托车6000台,营运汽车1100台,机动船480艘;住宅电话普及率为67.2%;参加镇旅游公司组织的国内外旅游的群众达1021人。当年农村人均收入4200元,比1990年增长1.97倍,年均增长19.9%;人均储蓄存款约1.2万元,比1990年增长6.3倍,年均增长39.2%。
【教育】 坚持&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经济腾飞教育先行&的宗旨,每年投入占财政总支出20%以上的教育经费,促进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年,镇村两级教育经费投入达7760万元,新建、扩建校舍12万平方米,总投资5980万元。全镇有理工学校1所、中学4所、小学13所、幼儿园13所,在校学生1.4万人,教师612人,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学生在学科竞赛中有50人获国家级奖励,52人获省级奖励,255人获市级奖励。教师中有10位获国家级奖励,15位获省级奖励,145位获市以上奖励。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1996年提前一年普及了高中教育,被评为市普及高中教育镇,镇教办被评为市普及高中教育一等奖。1997年,全镇初三升高中录取率由1991年的28.8%上升到87.2%,小学教师大专化率达74.5%,初中教师本科化率达65%;教师月均收入达1400元。幼儿教育工作以落实市、镇幼儿发展规划为中心,加快撤销学前班,发展独立办园、普及学前三年教育为重点,至1997年度,全镇已有9个村实现独立办园,独立办园率达75%。
【文化&体育&卫生】 1994年成立了镇文化娱乐发展公司,加强文化娱乐事业建设和文化市场的管理工作,走出了一条以文养文、以文促文的良性发展道路。镇政府在集镇内划出3万平方米土地,拨出了500万元启动资金兴建了一座多功能文体中心。1995年,镇广播电视站升格为有线电视台。全镇现有有线电视台1个、文化站1个、村级文化活动室13个、图书馆1个、群众业余艺术团体有曲艺社和书法协会。举办文明和睦家庭卡拉OK大赛、外来员工卡拉OK大赛、家庭美德五字谣朗诵比赛、迎国庆合唱比赛及书法展览和游园活动;特邀东方歌舞团和省市艺术团体来表演,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坚持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每逢节日,镇都举办拔河、篮球、乒乓球比赛等活动。每年举行全民健身长跑活动、五人飞艇公开赛、&腾飞杯&男(女)子篮球公开赛、篮球邀请赛、教师运动会、中小学生运动会等大型体育比赛。全镇组建有男、女子球队10多个。以东罟小学为基地,开展游泳训练活动,向省、市游泳队输送了冯强、魏家跃等优秀运动员。全镇现有医院1所,医院分院1所,卫生站11所;医务人员243人,中级以上职称者21人。
  该镇是广东省&优生、优育、优教&工程和市实行农村医疗卫生站由镇医院统一管理的试点镇,1991年底,根据全国29项指标,结合实际制定了11项新指标,把优生优育作为工作突破口,镇和镇医院每年补贴检查费给0~14岁婴幼儿进行常规体格检查。同时结合开展婚前教育和创建爱婴医院活动。1996年获市&三优&工程优秀达标奖。东凤医院于1993年被省评为一级甲等医院,1994年被国家卫生部授予国家级爱婴医院称号,1996年该院2篇医学科研论文获北京中国中医研究院&医圣杯&奖。制定了《东凤镇环境卫生管理实施细则》、《门前三包管理规定》等有关措施,大力开展创建卫生镇活动。1995年建成了镇污水处理厂,1997年投资145万元完成整治居委污水河及沙口大桥脚剑华大厦污水河工程。镇垃圾中转站已投入运行。全镇群众均用上自来水。
#p#副标题#e#
【精神文明建设】 开展&讲文明,树新风,创建文明城市&活动,整治环境脏乱差,大力宣传讲文明、守公德,纠正不文明行为和行业不正之风。抓好农村&两公开一监督&和依法治镇工作。开展了创建&青年文明号&、优秀外来员工评选、向不文明行为告别等活动,加强了职业道德教育。开展送温暖活动,做好现役军人及其家属、退伍军人、离退休干部、职工、&五保&户、特困户的慰问工作。加大宣传力度,广泛进行邓小平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法制和文明安全知识教育。1997年,全镇改建、新建宣传栏80多平方米,举办理论教育课17场(次),听课人员2694人(次)。镇有线电视台加大投入,增添设备,1997年共编制新闻462条,制作电视专题片10个。开展创建文明村、文明户、文明单位、文明经营户等活动,1997年,全镇评出文明单位15个、文明户标兵6个、文明经营户(单位)标兵4个、文明经营单位56个,文明户为全镇总户数的84%。成立了镇社会福利基金,开展每年一次的慈善活动周筹款活动,现有社会福利基金310万元。
【计划生育】 坚持落实第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和计生一票否决制的计生工作管理责任制,每年年初镇长与各村、企事业单位负责人签定人口计划责任书和计生工作管理责任书,年终根据执行情况进行奖罚,把各村干部年终分配与计划生育各项指标完成情况挂钩。加强计生宣传教育,设立婚育和孕妇学校,开展青春期、新婚期、孕产和育儿期知识教育。1997年,全面完成对在校中学生进行青春期知识教育,举办46期有552对新婚夫妇参加的学习班,举办24期有孕妇1069人参加的学习班。建立和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制定了全镇计生管理办法。抓好以季度妇检查环查孕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性管理工作,积极开展夏季、秋季计划生育集中服务月活动,落实措施,提高计生合理率。成立外来人口管理协调办公室,综合管理外来人员,实行&谁用工,谁出租,谁负责,谁管理&的原则,把好外来人员办证关,加强了外来人员的计生工作。1997年全镇人口出生率为16.11&,合理率为91.82%,多胎率为3.52%。
【侨务】 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归侨侨眷权益保护法》和《广东省归侨侨眷权益保护实施办法》,维护侨胞、归侨、侨眷的合法权益。1991年,依照有关政策完成了侨房清退工作,清还了侨房9间,房屋13间,补偿金额8万多元。坚持内外结合做好旅外乡亲的宣传沟通工作,对内通过家访、座谈,向侨属宣传党的政策和经济建设成就,听取侨属对侨务工作的意见和要求,鼓励他们发动旅外亲属支持家乡经济建设和各项事业的发展。对外则联合旅港东凤同乡会举办各种联谊活动,向侨胞、港澳台同胞宣传党的侨务政策和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镇、村的喜庆事,邀请海外侨胞、港澳台同胞回乡观光。切实为侨胞同胞办实事,帮助回乡投资实业的华侨同胞办理征地、开业手续、设备进口、兴建厂房等手续。1997年,侨务部门协助引进&三资&企业和&三来一补&企业4家,引进设备750台(套)。年,侨胞和港澳台同胞为家乡捐资捐物280多万港元,用于修路架桥和兴办学校等福利事业。镇侨务办公室和侨联于年被评为市侨务工作先进单位。
【社会治安】 定目标、定机构、定投入、定规章地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镇、管理区、企事业单位及下属部门负责人逐级签订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目标管理责任书,形成多级管理网络。狠抓&严打&斗争,以&破大案,打团伙,追逃犯&为工作重点,遏制重大案件和恶性案件的上升势头,加强反盗窃、反盗抢机动车的工作力度,严厉打击带黑社会性质的犯罪团伙及流氓恶势力。全面开展禁毒专项斗争,坚决扫除&毒、赌、黄&等社会丑恶现象,做到禁贩禁吸并举,打击、防范、宣传教育、戒毒、管理多管齐下,堵源截流,标本兼治。设立警务区,设置固定卡哨,建立特种行业和公共娱乐场所信息网等6个层次防范网络。建立以&110&报警中心为龙头、以刑警为重点、以巡警为线、以治保会为面的立体防范体系。设立外来人口协调办公室,加强对外来人口管理,建立普法网络。加强安全文明小区建设,按照&三高&原则,深入开展创建安全文明小区工作。全镇已建成14个安全文明小区,其中5个文明小区被评为市优秀安全文明小区。1997年,调解民事纠纷296起,调处率100%,实现了6年无民间纠纷激化事件发生;发生刑事案件165宗,破117宗,破案率71%,其中重大案件105宗,破63宗;发生治案案件269宗,查处260宗,查处率为96.7%;全年没有发生重大安全事故。
【泰峰互感器、变压器】 &泰峰牌&电流互感器与计量箱、干式电力变压器是广东泰峰(集团)有限公司和泰机电厂的拳头产品。1986年,该厂研制的3~35KV高精度、大爬距电流电压互感器与计量箱,经过有关部门技术鉴定为国内首创产品。年分别在瑞典和北京荣获国际发明铜牌奖,1991年开创了中山荣获国家发明奖的先例。1992年成功研制高动热稳定、高精度、多次级3~35KV电流电压互感器,由国家机电部、研究所、设计院等组成的权威专家联合进行科技成果鉴定,一致认为各项指标均符合和超过有关标准要求,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属国内首创项目。被评为1993年度国家新产品、广东省重点新产品,获两项国家专利和国家部、省、市科技进步奖及科技金菊奖。1993年采用SF6气体作绝缘材料研制出66~220KV超高压、高精度、高动热稳定电流电压互感器,具有10年免维护、不谐振、不爆炸、不燃烧、介质稳定等特点。该项目通过国家机械工业部和电力工业部的技术鉴定,被评为1994年度国家新产品和广东省重点新产品。1994年,该厂与武汉高压研究所联合研制了110KV工频电压比例标准自校系统,通过了电力部计量办公室的评审,确认是目前国内精度最高和准确的电力计量设备,被确立为全国电力计量部门的计量基准,荣获省、市科技进步奖。1996年,成功研制出10~35KV树脂绝缘干式电力变压器,具有阻燃、低损耗、耐雷电冲击等优良性能,项目已通过国家机械工业部、电力工业部的技术鉴定。
【高标准建设五乡联围】 西江下游的小榄水道和鸡鸦水道分别流经东凤镇区域两侧,每年西江洪水流向中山,东凤、阜沙两镇五乡首当其冲。该镇与阜沙镇组成五乡联围,堤长43.82公里,其中镇范围堤段34公里,责任堤段26公里。该镇与阜沙镇一起,分两个阶段进行五乡联围水利建设。第一阶段为年,投资1000多万元,按20年一遇的标准加高培厚,铺设了3米宽水泥路面,成为全省第一个修筑混凝土堤面路的单位;整治了围内排灌系统,把全堤21座水闸闸门全部由水泥结构一字门改为钢结构电动提升闸门。1994年战胜了200年一遇的特大洪水袭击后,立足于抗击更大的洪水,与阜沙镇携手进行第二阶段的水利建设,即从1994年10月起,用5年时间,高标准建设五乡联围。整项工程规划投资9000万元,建设16个项目,主要有:改建加固水闸21座,全堤加宽至6.5米堤面,大堤堤面覆盖山泥,填塘固基,砌石护坡,全堤44公里灌浆,小榄水道大堤建造防浪墙17公里,中沙环险段整治工程,改造排灌站出水渠,填塞旱闸、推艇路等。至1997年底,共完成了三期工程9大项目建设,完成土方98.5万立方米,石方8.4万立方米,混凝土方2.9万立方米,总投资5621万元。
【发展生猪生产】 东凤镇发展养猪业的历史由来已久,全镇生猪饲养量连续12年超一人一头猪。90年代初期,&东凤一头猪&誉满中山,生猪总饲养量一直居于全市前列。1996年,经市菜篮子工程办公室批准立项的千头猪场有5个,1997年增加到10个,占全市立项猪场总数的13%。1997年,全镇生猪饲养量7.85万头,上市量5.82万头,人均饲养量1.18头,其中生猪上市量占全市上市量的14.5%。经过多年的发展,&东凤一头猪&已形成自己的特色:生猪饲养由以家庭饲养为主逐步走向适度规模饲养。1997年,全镇生猪饲养量500头以上的专业户有20户,其中饲养量1000头以上的有10户,这些大户年饲养量占全镇饲养量和上市量的50%以上。大力推广饲养瘦肉型猪,10个市立项千头猪场中,有5个是瘦肉型猪场。各大瘦肉型猪场引进杜洛克、盘克、迪卡等良种,实行自繁自养。全镇拥有良种公猪764头,年可供应瘦肉型猪苗1.53万头,瘦肉型猪占全镇饲养量的26.8%。走综合牧业的道路,大力推广塘基养猪、塘里养鱼的做法,以猪粪作鱼饲料,提高经济效益。1997年,专业户李祥饲养生猪2477头,上市量1505头;饲养鱼塘300亩,年获利75万元。
【&三优&工程】 东凤镇是中山市优生、优育、优教&三优工程&试验点和广东省&三优工程&联系点,1991年底,率先试行该项工程。根据全国29项量化指标,结合该镇实际,增拟了11项指标,制定了1992年至1994年&三优工程&目标规划实施方案。实行婚前健康检查,把好优生第一关,自1992年实行婚前健康检查以来,婚检率达100%。配备妇幼保健员,加强防保网络建设。1994年,全镇卫生站妇幼保健员配备率由1991年的77%提高到100%。从1993年开始,实行卫生站防疫保健责任制,提高对妇儿两个系统的管理,次年妇儿两个系统管理率达97%和98%,有效地控制了多种传染病的发生。1990年以来,全镇没有发现小儿麻痹、百白破、麻疹、乙脑和结核脑的病例。建设爱婴医院,实行孕妇建卡立册追踪制度,创办孕妇学校,加强孕妇保健知识教育,并在候产室和产妇休息室用电视实行电化教育。发展托幼组织,有公办、公立私办、私办公助等各种形式的托幼园所共103所,入托入幼率达88.7%。监测儿童体质,全面提高儿童健康水平。从1992年起,建立儿童体检管理档案,对0~2岁的幼儿由镇村医疗保健部门监测管理,对3~14岁少儿坚持每年一次身体健康检查。造就优教条件,提高优教质量;加大资金投入,加强设施建设,提高师资素质,创办家长学校,密切学校与家庭的联系。1996年顺利通过省验收并荣获市&三优工程&优秀达标奖,&三优工程&已顺利与儿童发展规划(即NPA)工作接轨,并转入实施NPA工作。(方小红)
年东凤镇主要经济指标统计表
主要经济指标
农业人口(人)
外来人口(人)
耕地面积(亩)
社会总产值(万元)
工农业总产值(万元)
农业总产值(万元)
工业总产值(万元)
主要农产品产量
粮食产量(吨)
糖蔗产量(吨)
蔬菜产量(吨)
水果产量(吨)
生猪上市量(头)
水产品产量(吨)
农民人均年纯收入(元)
财政收入(万元)
实际利用外资(万美元)
附录:年主要领导名单
书记:李武彪(96.8)
   麦流江(1996.9起)
镇长:丁明广(92.4)
   罗焯添(95.7)
   卢赞标(1995.8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万和更合工厂占地面积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