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锂硫电池 课题组国际上哪些课题组做人工光和做得比较好

[有奖征集]国际国内纳米界牛人及其课题组 - 科研经验与技术交流 -
零点花园 文献代理,学术交流,统计年鉴,基金标书 - Powered by Discuz!
[有奖征集]国际国内纳米界牛人及其课题组
帖子1449&积分169&金币87.6 &贡献值0 &最后登录17-3-13&
[有奖征集]国际国内纳米界牛人及其课题组
国内的请按以下格式发贴
所在单位:
研究方向:
主要贡献:
国际的请按以下格式发贴
University or institute:
Research:
Highlight or major contribute:
web address:
[ 本帖最后由 xuelianpeng 于
17:05 编辑 ]
帖子1582&积分126&金币2067 &贡献值1 &最后登录13-12-16&
姓名:张立德
所在单位:中科院固体物理所
研究方向:纳米结构组装体系的设计合成
主要贡献:中国首席纳米科学家,1994年撰写出版了中国第一部纳米材料专著:《纳米材料学》,2001年又出版专著《纳米材料和纳米结构》,2002年又出版了专著2部,编著了《纳米新星》和《纳米材料》;主编了《超微粉体材料制备和应用技术》。
附:纳米牛人网址集锦(转)
Alivisatos AP
El-Sayed MA
Smalley ' Group
Whitesides GM
转自材料科学论坛
07-9-27 18:19
编辑部成员
帖子1656&积分88&金币14 &贡献值0 &最后登录17-3-12&
姓名:徐如人
所在单位:吉林大学
研究方向:分子筛的合成
主要贡献:
浙江省上虞市人,1932年2月生,无机化学家,中科院院士,现任吉林大学化学学院教授、吉林大学无机合成与制备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科院长春应化所稀土化学与物理重点开放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
徐如人教授1952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任职于吉林大学化学系,1979年任教授,曾任化学系主任、合成与催化研究所所长等职。他长期从事&沸石分子筛合成与结构化学&与&无机合成化学&基础研究。二十多年来在&分子筛的合成化学与晶化理论&、&无机微孔晶体合成化学、结构与性能、以及其分子工程学的研究&、&水热化学&等领域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为我国在上述研究领域进入国际先进行列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对分子筛机理提出了比较全面的见解,对新型无机微孔晶体的开发有重要贡献,他与其研究集体开辟了一条在有机溶剂热体系中特种链状,层状与三维骨架结构无机化合物的合成路线,他们成功合成的磷酸铝JDF-20孔径是目前国际上最大的微孔磷酸铝。近十年来从事微孔晶体功能体系的分子工程学研究,对一维、二维、与三维磷酸铝体系的分子设计与定向合成进行了系统研究,获得了一批国际先进研究成果。他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400余篇,出版了《沸石分子筛的结构与合成》、《固体核磁共振》、《无机合成化学》、《Progress in Zeolite Science - A China Perspective》、《无机合成与制备化学》与《分子筛与多孔材料化学》等八部学术专著。他主持的《分子筛晶化机理及杂原子分子筛的开发》研究,获得1985年国家教委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分子筛的晶化理论及新型分子筛的研制》,于1987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新型微孔晶体的研究》与《醇体系中无机物的合成与晶化规律研究》分别获1992年、1994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1996年又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及国家教委优秀教材一等奖。《三维骨架微孔化合物单晶合成与制备》获1998年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新型微孔晶体合成与新合成路线开发研究》获1999年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1995年获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化学奖。1986年和1990年先后获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科学家和全国高校先进科技工作者。1998年被评为全国模范教师与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他是或曾担任过国内著名学术刊物《高等学校化学学报》(中英文版)、《无机化学学报》与《应用化学学报》的副主编,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三届化学学科评审组成员与召集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第三届委员会委员,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顾问委员。1995年以他与闵恩泽院士为主席在中国首次召开了国际分子筛学术会议。他是2007年第十五届国际分子筛大会(15th IZC)的组织委员会主席。他先后应邀为《国际材料化学杂志》,《微孔材料》、《催化快报》、《催化前沿》、《无机化学通讯》、《微孔与介孔材料》与《固态科学》等国际著名学术杂志的编委或顾问编委。1998年当选为国际分子筛协会(IZA)执行理事。
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2003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07-11-16 10:19
形式主义者
帖子7670&积分199&金币680.4 &贡献值599 &最后登录17-2-24&
姓名:吴新涛
所在单位:中科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
研究方向:结构化学和簇化学
主要贡献:在过渡金属硫化学及簇化学领域总结出硫原子配位构型与元件组装的关系表,阐明了硫原子的孤对电子数与配位数对合成的重要作用,为设计合成新原子簇化合物提供了理论依据。设计合成了一系列作为首例的新构型原子簇化合物。基于对簇化学的贡献,他被美国发行的《簇科学杂志》称为该领域的“国际带头学者”。开拓出自组装合成无机一维高聚链化合物的新体系,探索了阳离子的价态和大小对阴离子元件组装的影响,成功地合成了一系列新构型的无机一维高聚链化合物。
07-11-16 10:19
成长是一辈子的事---
形式主义者
帖子7670&积分199&金币680.4 &贡献值599 &最后登录17-2-24&
姓名:洪茂椿
所在单位:中科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
研究方向:无机化学
主要贡献:用化学自组装法设计合成金属-有机纳米笼、管及线;宏量制备了多种新型原子团簇;系统地合成了金属石墨状聚合物、具有纳米孔洞的金属-有机聚合物和新型稀土与过渡金属混合聚合物,并研究它们的结构与其性能关系。在“纳米功能分子”和 “新型无机-有机聚合物”的无机前沿领域做出贡献。他在新型无机聚合物的设计合成、结构规律与性能研究方面的工作曾获多项奖励。
07-11-16 10:19
成长是一辈子的事---
帖子664&积分29&金币416 &贡献值0 &最后登录17-1-17&
姓名:王中林
所在单位:北大工学院先进材料和纳米技术系主任、佐治亚理工学院终身校董事讲席教授
研究方向:纳米科技
主要贡献:1995年王中林被佐治亚理工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系聘为副教授和电子显微镜实验室主任,开始从事纳米科学的研究,也开始了他在科学人生中一个硕果累累的季节。该校科研主管副校长Charles Liotta称王中林是教授里的“明星”,是对他自受聘该校以来毫不过分的评价。
  1996年,王中林在纳米领域的第一篇文章在《Adv. Materials》杂志上一经发表,便引起了该领域的关注,至今该文章被引用次数超过210次。同年,他的第二本专著《Reflection Electron Microscopy and Spectroscopy for Surface Analysis》由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被英国Analysis和美国材料学会会刊评论为“反射电子显微学唯一的和必读的教材”。1998年王中林和同事在《Science》上发表了关于发现纳米碳管量子导电效应的文章,被12家专业学会会刊和报社作为重大科技发现转载。1999年,王中林率领的科研小组研制出可称单个病毒质量的“纳米秤”,被称为“世界上最小的秤”,这个秤利用单根纳米碳管的弹性和电磁共振作用来称重,可以称质量为亿亿分之二百克的单个病毒,该成果在《Science》发表后,立即引起世界上一些主要媒体的极大关注,这一重大发明被称为是对生物学和医学研究的重要贡献。1999年年底,王中林向学校提出成立纳米科学和技术中心的建议,学校采纳了这一建议并任命王中林担任中心主任。
  1999年3月,王中林被佐治亚理工学院提前晋升为正教授,成为该校有史以来第三位提前晋升的正教授。
  2000年,王中林又提出用半导体氧化物合成纳米材料,经过一年多的努力,他与同事们利用高温固体气相法,在世界上首次成功地利用金属氧化物合成了10-15纳米厚、30-300纳米宽的带状结构,俗称“纳米带”。纳米带具有很好的导电性和敏感性,而且制作成本不高,在纳米极传感和敏感器以及光电器件的制作方面有很好的应用前景。其发现与合成是继1991年发现多壁碳纳米管和1993年合成单壁碳纳米管以来纳米材料合成领域的又一重大突破,引起了国际纳米科技界的极大关注,被评为美国本周的重大科技新闻,美国的《Science News》、《USA Today》和其它几家主要科技杂志抢先报道这一重大发现。美国著名的《Science》刊登了这一文章并评论说“该文章报道了振奋人心的纳米材料,从来没在科学文献中看到过这种材料”。
07-11-16 10:20
帖子664&积分29&金币416 &贡献值0 &最后登录17-1-17&
姓名:杨培东
所在单位:清华大学长江学者讲座教授、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助理教授
研究方向:无机纳米材料
主要贡献:致力于合成纳米线,这种技术可应用于从微型发光二极管、激光器,到晶体管、太阳能板等广泛领域。根据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的统计数据,从1995年至2005年论文引用次数看,杨培东已名列世界顶尖的10名材料科学家之列,他的论文平均引用次数超过100次,几乎是仅居其次的科学家引用次数的2倍。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07-11-16 10:20
帖子22&积分0&金币117 &贡献值0 &最后登录08-8-19&
第一位 姓名:张立德
贡献:把纳米概念引入中国的第一人
单位:合肥固体物理所 纳米
点评:张先生是真正意义上最早把纳米概念引入中国的本土科学家,曾受邀请以分会主席
的资格参加了第一和第二届纳米材料国际会议。上世纪90年代初期在纳米材料结构研究以
及光、电性能方面的工作受到广泛关注,并得到纳米材料鼻祖Gleiter教授的赞扬。他和
教授合著的《纳米材料学》和《纳米材料和纳米结构》是中国仅有的两本综合性的纳米教
材,指引了众多青年学生和科技工作者走向纳米领域。他近年来致力于纳米材料的产业化
,对推动纳米材料和纳米技术在中国的发展居功至伟。是当之无愧的中国纳米专家第一人
。可悲的是作为纳米第一人,却至今仍然不是院士,这不能不说是对中国现行院士制度的
巨大讽刺。不足之处在于他始终没能够组织起一个强有力的团队,近年来的工作深度不够
,没有杰出的弟子。由于年龄的缘故,将逐步退出舞台。
第二位 姓名:钱逸泰 生年:1941
星级:五星贡献:溶剂热合成的发明者之一
单位:科技大学& && &&&
点评:钱先生是溶剂热合成的发明者之一,是溶剂相合成纳米材料的国际级专家。上世纪
90年代后期在合成金刚石和立方氮化镓方面的工作受到广泛关注,乘此东风成为中国第一
位纳米院士,可谓幸运星。把他排在第二位也是当之无愧的。不足之处在于他人情味不够
,手下弟子精英辈出,慑于其严厉的手腕,先后离去。近年来的工作深度不够,还是靠活
动能力和吃老本维持。由于其院士的身份,还将活跃十年左右,但是很难左右中国纳米政
第三位 姓名:卢柯
生年:1965 -
贡献:非晶晶化法制备纳米材料的始创者
单位:沈阳金属所
点评:卢先生是当今国际上公认的三种纳米材料制备技术之一的非晶晶化法的创造者,从
出道以来一直工作在纳米研究的国际前沿,而且研究方向自始至终很专一,因而很有深度
。近年来在Science和PRL上发表的工作引起国际反响。不仅学术一流,组织能力也是一流
,手下的弟子虽然名气不大,但是工作做得很塌实,凝聚力很强。在人脉上也很突出,与
众多院士关系密切。年纪轻轻,已经是国际级专家,中国最年轻的院士之一。官升脾气长
可能是他的不足之处,不知他还有多少时间能工作在科研第一线?未来的中国纳米第一人
第四位 姓名:范守善
生年:1947
贡献:碳纳米管实用化的本土发起人之一
单位:清华大学
点评:范先生涉足纳米材料领域较晚,做的工作主要集中在和碳纳米管相关的项目上。在
Science 和Nature上发表的工作有一定影响。突出贡献是近期对推动纳米材料的实用化上
做了大量的工作。去年他的课题组在所里做的报告想必很多人听过了,感觉上他们的工作
研究的比较系统。范先生工作出色,为人也比较低调。虽然没有什么官职,但并不妨碍我
把他排在第四的位置。在人脉上一般,和朱静等合作一般。由于不善于专营,在中国的大
形式下,难以有太大的发展。
第五位:王广厚。
单位:南京大学
理由如下:王先生是早期中国团蔟物理研究的代表人之一,在团蔟和纳米颗粒结构研究方
面做出了很多创新性的工作。单纯就这一方面而言,他的成就远远超过侯建国在基础物理
中心时所做的工作。在南京大学凝聚态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冯端院士的支持下,为中国
团簇和纳米小颗粒结构方面实验和理论研究奠定了基础。今年来转向热门的准一维制备,
没有什么出色的工作,这是他最大的败笔。 - ]x
第六位:解思深院士:
单位:物理所 I
是否很多人等不急了?解先生进入纳米这一领域很晚,原来研究超导,不太成功。虽说有
几篇Nature,Science水平的工作,但无非就是什么最细、最长,从现在来看,他的记录已
经被甩在后面了。即使是物理所,对他的工作的评价也是很一般,物理所崇尚的是物理,
是PRL。早些年郁郁不得志,现在时来运转。把他排在这个位置并不委屈他,或者还高了
第七位:李亚栋单位:清华
许很多人不以为然。其实李先生的背景一般,毕业于安徽很一般的学校,在钱先生手下拿
到博士学位后,被清华特聘为教授。如果列位有幸听过他的博士论文答辩,就会知道,他
之所以强,强在什么地方。钱院士的众多弟子,如谢毅、俞书宏等始终无法超越李,也可
见一斑。他可以说是把水热法制备纳米材料发挥到了极至。如果在美国,他就是另一个杨
培东。可惜在中国,他的前景并不看好,因为范守善自己低调,李借不上力。
第八位:赵东元
单位:复旦
纳米论坛在中国在微孔、分子筛的并且有应用化前景的算他第一。但是他和在美国时的同
门冯配云、杨陪东相比,逊色不少。尽管如此,在中国,他在自己的领域是最牛的。他敢
于申请院士,也并不只是血气方刚。
第九位 姓名:彭练矛 生年:1962
单位:北大
贡献:把电镜和纳米结合得最好的国内的科学家
发展:有实验和理论双重背景,如果不从国外回来,成就当不在王中林之下
点评:彭先生是国内电镜方面的大师级人物,虽然年轻,但功底不凡。在电镜表征纳米材
料方面的工作可与王中林相媲美。作为北京大学的特聘教授,得到的官方的支持很少(这
和龚旗煌天壤之别,龚因为甘子钊的大力支持,组建了国家表面物理重点实验室,如今是
举足重轻的人物),尽管个人天赋极佳,而且非常努力,现在还是起色不大。不过最近他
在组建实验和理论两个小组,准备冲击纳米器件这一领域,感觉准备工作很充分,据说已
经筹集了近两千万经费,希望他能有所成就。把他选在十大纳米专家之九主要是看他的潜
力无限。不足之处在于他的人脉不是很旺,如不改善,很难有大成
第十个:江雷
姓名:江雷
生年:1965 S
贡献:亲双疏界面材料微观机制
点评:江先生是亲双疏界面材料研究较早的科学家之一,首次从微观上澄清了亲双疏的
质。最近几年来在此领域做出了不错的工作,得到同行的赞扬。俗话说一招鲜吃遍天 ,
管他的研究领域比较狭窄,但是有一定深度,也是值得称道的。把他选在十大纳米
专家之列也是名至实归。他的弟子冯琳博士也因为在亲双疏方面的出色工作获得中国科学
院院长特别奖。尽管年纪轻,如今已是国家纳米中心的首席科学家之一,不知是否白 副
长会否尽快把他捧上院士的宝座?不足之处在于他的研究面太窄,影响力不够。由 于年
和人脉的缘故,将迅速向上攀升。----------据可靠消息,该社会评论的原作者是中科院
固体物理所的一位博士研究生.
世界纳米界的领军人物(略举10位)
[资源贴] 访问本帖作者的博客 1.杨培东
[简介] 在旅美的杰出中国人里,科学家究竟占多大百分比,没有人统计过。但毋庸置
疑的是,美国科学研究领域,一直盛产杰出的华人。杨培东,现年32岁的加州大学伯克
利分校化学家,便是其中一名佼佼者。
  来自江苏苏州、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的杨培东28岁时就成为伯克利大学助理教授,
独立负责一个实验室的工作。同时,他还是劳伦斯.利弗摩尔国家实验室科学家。近年
来,杨培东领导的研究小组接连在美国《科学》和英国《自然》等权威科学期刊上发表
有关纳米材料的论文,他本人多次获得各种科学奖金和荣誉,成为美国和世界纳米研究
领域的明星。
[课题组主页]
[简介] 夏幼南 65年出生,87年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士学位(化学);90年获中科院
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硕士学位,96年哈佛大学化学与生物化学系,获博士学位,师从
George M. Whitesides教授,论文题目是“Soft Lithography: Micro- and
Nanofabrication Based on Microcontact Printing and Replica Molding”。 96-97
. 7做博士后研究,97. 7起在美国华盛顿大学化学系任助理教授。已在《Science》,《
Nature》,《J. Am. Chem. Soc.》,《Adv. Mater.》等刊物上发表了50篇论文,其中第
一作者24篇,其中包括在《Angew. Chem. Int. Ed.》及《Annu. Rev. Mater. Sci.》
等重要刊物上发表了六篇特邀综述论文。文章发表后,引用八十余次。1997年因科研成
绩突出在美国1997年在美国获Dreyfus New Faculty Award和ICI Student Award
Finalist奖。
[课题组主页]
[简介]  王中林,男,1961年出生,1982毕业于西北电讯工程学院(现名西安电子科
技大学),并于同一年考取中美联合招收的物理研究生(CUSPEA)。 1987年获亚利桑
那州立大学物理学博士。从,他曾在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英国剑桥大学
开文迪许实验室,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和美国国家标准和技术定量局从事过研究工
作。1995年被佐治亚理工学院(Georg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聘为副教授和电
子显微镜实验室主任,于1999年提前晋升为该校终身制正教授并担任电子显微镜中心主
任,并于2004年晋升为佐治亚理工学院最年轻的校摄政董事教授(Regents’Professor
)。他于2000年九月创建了佐治亚理工学院的纳米科学和技术中心并担任该中心主任。
  王教授已在国际一流刊物上发表了400篇论文,55篇综述和书章节文章,140篇会议
论文,八项专利,四本专著和十五本编辑书籍。他已被邀请做过 340多次学术讲演和大
会特邀报告。他的学术论文已被引用七千次以上。他成功地组织和担任过十次学术会议
的主席。王教授荣获了美国显微镜学会1999年巴顿奖章,佐治亚理工学院年
杰出研究奖,2005年Sigma Xi学会持续研究奖,2001年S。T。Li奖金(美化学学会),
美国自然科学基金会CAREER基金,中国首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海外优秀青年科学家基
金,中国科学院海外杰出学者基金获得者,中国科学院海外专家顾问团成员和国家自然
基金委海外评委,国家自然科学进步奖评委。他是国家纳米科学中心海外主任,教育部
清华大学“长江”特聘讲座教授。
[课题组主页]
[简介] 几年前,量子点的制备工作在纳米科技领域曾是一支独秀,几乎各种材料的单
一量子点分别在这十几年里被做了个遍。在这个领域里,A. Paul Alivisatos可以说是
绝对的权威,熟悉纳米领域的人几乎都知道此人。随便在science或nature上搜一下他
的名字,就知道他有多牛了,呵呵。可以参照一下这
个排行榜: 在发光量子点这个色彩斑斓的领域里,有一颗璀璨的新星,相信大家也不陌生,他就是Alivisatos的得意门生彭小刚。他毕业于吉林大学,在 Alivisatos门下完成博士学业,现在在University of Arkansas做Associate Professor。很有意思的是,在低微这一块儿,有两个人遥相呼应,一个是做零微量子点的彭小刚,一个是做一微纳米线的杨培东,两人有很多类似的地方:年龄相仿,杨71年的人,彭也差不多;都曾从师于大牛牛门下,一个是lieber,一个是Alivisatos;杨哈佛毕业后去了berkeley自立门户,彭berkeley毕业后去了Arkansas做老板;当然了,都是化学出身;都是JACS上最频繁出现的水手之一。
彭在II-VI族半导体量子点的研究上毫无疑问的走在了国际的最前列,其制备手段炉火
纯青,引领风骚,让人望尘莫及。前两年里,从paper上看,彭的工作重心在量子点的
新方法制备的开发上;近一年来有很大改动,似乎想从深层次去开发量子点的功能上入
手,又像是准备在nano device上大作手脚,也开始涉足bio体系,颇有让人琢磨不透的
潜力。彭有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本事,就是很强的挖掘能力,一旦把握住了机会,几乎不
给后人留什么残羹。当我们还在摸着后脑勺重复他的实验的时候,他已经把这个宝贝鸡
蛋里面的脆骨都挑了出来;当我们叹息他把这块绿地乱砍乱伐的再也没有什么开发价值
的时候,他总是能出其不意的把一篇又一篇的jacs、nano letters摆上舞台。
[课题组主页]
... lty/peng/index.html
[ Last edited by 604gq on
at 21:36 ]
你我的激情可能已经慢慢磨失,但是有时候,来小木虫或许只是看看,一点牵挂,让上
网变得不是很迷茫,无他。但是这样就足够了。
08:58 PM& && &1
5. G. D. Stucky
[Introduction] received his Ph.D. in 1962 from Iowa State University. After
postdoctoral study at MIT, he held positions at the University of Illinois,
Sandia National Laboratory and DuPont Centr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Department before joining the UCSB faculty in 1985. His research currently
focuses on molecular assembly of nanoscale to macroscale components of
the interface of inorganics with biomolecules and the
c chemistry associated with the efficient utilization
gradient mate and understanding
Nature's routes to organic/inorganic bioassembly. Recent honors include a
von Humboldt Senior US Scientist award (2000),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Award in the Chemistry of Materials (2002), an IBM Faculty Award (2003),
the IMMA (International Mesostructured Materials Association) Award (2004),
and election to fellowship in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Sciences (
[Home Page]
6. Charles M. Lieber
Lieber Group, Summer 2006
[简介] 哈佛大学化学系教授Charles M. Lieber (中译名:查尔斯-烈波),长期从事原
子力显微镜、隧道扫描电镜、高温超导材料、纳米电子学、纳米材料的研究,是目前国
际上最权威、最活跃、最著名、年轻有为的纳米科学家和材料学家之一,对国际纳米科
技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在国际上享有盛誉,具有极高的造诣。在纳米科技研究领域
中,可以说没有人不知道他的名字或他的研究工作。查尔斯o烈波教授真可谓是无人不
知、无人不晓的国际顶尖的纳米科学家之一。他的研究工作站在学术最前沿,领导着纳
米科学技术发展的潮流。以2001年为例,一年内他领导的科研小组就在Science、
Nature刊物上发表论文10篇。查尔斯o烈波教授在纳米科学和技术研究领域曾做出过一
系列重大贡献,他曾发明了纳米镊子等纳米工具、P-N纳米二极管等;最近更是活跃在
纳米碳管、纳米线的研究领域,去年他的研究成果被美国科技新闻评选为国际十大科学
重大进展之一。鉴于查尔斯o烈波教授的卓越贡献,他获得了大量奖励。值得一提的是
,他曾获得纳米技术领域最高大奖-“费曼奖“、国际材料学会“杰出青年奖“、美国
“总统奖“、美国化学会“纯化学奖“、美国科学基金会“创造奖“等等。他在各种重
要大型国际会议和美国化学会会议上所做的特邀大会报告就达40次之多。近年来,查尔
斯o烈波教授教授先后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其中包括在国际最权威刊物Nature、
Science上发表的论文 41篇,在化学界、物理界最高学术刊物J. Am. Chem. Soc.,
Phys. Rew. Lett.上发表论文达40篇。
[home page]
7. Thomas J. Pinnavaia
Thomas J. Pinnavaia
[Introduction] University Distinguished Professor (b. 1938). B.A.,1962, SUNY
at B Ph.D., 1967, Cornell University. Inorganic and Materials
C intercalation chemistry of co mesoporous
applications to en molecular design of composite
materials with nano-structured architectures.
[home page]
8.C.J. Brinker
[introduction] C. Jeffrey Brinker is widely recognized for his pioneering
work in sol-gel chemistry – the formation of ceramic materials from
molecular precursors. His initial efforts addressed the processing of highly
refractory glasses like fused silica at remarkably low temperatures – less
than half that of conventional melt-processing. He then turned his
attention to the preparation of porous materials useful for a wide range of
applications including antireflective coatings, sensors, membranes,
adsorbents, and thermal and acoustic insulation. Through exploitation of the
scaling relationships of mass and size of fractal objects, he devised a
fractal engineering approach to tailor the porosity and pore size of these
materials. This early work culminated in the publication of Sol-Gel Science
in 1990 (with co-author George Scherer), a book that remains the most highly
cited reference in this rapidly growing field.
[home page]
9.Alan Ozin
[introduction] Geoffrey Alan Ozin, born 23rd August 1943 in London England ,
received a B.Sc. in chemistry from Kings College University of London in
1965 and his D. Phil. degree in inorganic chemistry from Oriel College
Oxford University in 1967. He was ICI Fellow at the University of
Southampton from 1967-69 before joining the University of Toronto in 1969.
He achieved the rank of Full Professor in 1977, University Professor in 2001
, the highest honour in the University of Toronto and was named Canada
Research Chair in Materials Chemistry in 2001, a national award for his
contributions to science.
[home page]
10.Frank Caruso
[introduction] Professional Affiliations
Member of the Editorial Advisory Boards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journal Chemistry of Materials
Member of Editorial Advisory Boards of the Wiley-VCH journal 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Member, Royal Australian Chemical Institute (MRACI)
Honours/Awards
Australian Polym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chievement Award, Royal
Australian Chemical Institute (RACI), 2006.
Le Fevre Prize, Australian Academy of Science, 2005
Federation Fellowship, The Australian Research Council, 2002
Royal Society of Chemistry and- Royal Australian Chemical Institute Exchange
Medal, 2001
Rennie Memorial Medal, Royal Australian Chemical Institute (RACI), 2000
German Federal Ministry of Education, Science, Research and Technology Award
BioFuture award (BMBF), Germany, 1999
Alexander von Humboldt Research Fellowship, Germany, 1997
[home page]
也许还要加一个人 Charles Lieber的高徒很多阿
零点花园属于纯学术、非经营性专业网站。
大家出于学习和科研目的进行交流讨论,如有涉侵犯著作权人的版权等信息,请及时来信告知,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做出相应的处理,并给予相应的答复,谢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国内从事mofs的课题组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