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集黄龙风景名胜区资料资料3o字

[转载]温岭风景名胜简介(一)
太平镇位于温岭市境中南部。宋代,这里为泉村,也称泉溪、双溪,又名横湖,属黄岩县太平乡。元代时傍溪建街,呈十字形。元朝明天东咏泉村诗云:“五桥风月双溪水,两岸楼台十字街。最是夜深难及处,家家灯火在书斋。”明成化五年(1469)十二月,析黄岩南方岩、太平、繁昌三乡置太平县,泉溪为县治所在地。正德八年(1513),建造了六个城门,东、西又各置水门。嘉靖三十一年(1552),因倭寇猖獗,建筑周长约2.5公里的城墙,上置敌台九座。城略呈方形,故又有“方城”之别称。至清代中叶,这里已建有“八街、四巷、二坊”。民国3年(1914)1月改太平县为温岭县。民国24年3月,城区易名太平镇。1951年12月改名城关镇。1994年2月,温岭县设市。3月,城关镇复称太平镇。现在,城区面积比1949年增加了4倍多,城市建设在高速发展之中。
太平镇周围群山环列,重峦叠翠。山脉属于北雁荡山东侧的余延部分。城镇北横百千山(又名县后山)、凤凰山,西绕梅岭(又名元宝山)、凤翔山(又名黄杨山)、官监山、龙岗山,南踞石牛山、雁鸣山、天马山、锦屏山,东峙五龙山。东北部地势平坦,河港纵横,形成平原水网地带。由于山水自然环境优越,500多年来又一直是全县(市)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加上本世纪80年代以来的园林建设,形成众多的风景名胜点。
& & 石夫人
太平镇东的五龙山上,有一块巨岩巍然耸立,这就是石夫人峰,是温岭最引人入胜的风景之一。峰以形名,风鬟雾鬓,延颈削肩,酷肖美人。《嘉靖太平县志&地舆上》引《临海记》云:“昔人渔于海滨不返,其妻携七子登此山望焉,感而成石,下有石人七躯,即其子。”又有民间传说:渔村寡妇为争取婚姻自由,私嫁黄岩石大(读如“陀”)人,夜行至此,忽闻鸡鸣,以为天将明,难至黄岩,遂僵然成石。石夫人的娟娟秀色独擅浙江东南一角。远看峰石挺拔,孤峙无凭,形态俏丽俊美;近看石骨显露,跌宕多姿,曲线明暗有序。若遇云遮雾绕,峰石姿影婆娑,倍增秀色。旭日东升,霞光初照时,又恰似美女在一片轻纱中显现出清丽的容颜。石夫人周围有笔岩、水貂岩、老猴观景、老虎下山、天峪藏珠、小石林和飞来石诸胜。在一横欹峭壁间有一圆洞,可以瞧见远山。古代,这里是一片汪洋大海,此洞传说为海船系缆之处,故俗称吊船洞。山间石级盘折而上,并筑有南、北二石亭,为游人登临览胜和小憩提供方便。石夫人峰巅不可上,在其项背上跻攀也须十分小心,两旁崖壁峭削,脚下怪石累累,惊险异常。
在五龙山尽处有百丈岩。百丈岩一名白象岩,又称拍掌岩,由三座巨岩组成,三面似削,通体垂直,擎天挺立,秀出白云之外。前岩倚靠后岩,似欲向前倾倒。后两座岩紧靠前岩之背,似相互扶持。陡壁上有明代摩崖石刻,系诗四首,行楷书,第一、二、四首大部分清晰可辨,第三首字已漶漫。从石粘镇方向来,远处即可看见百丈岩雄峙于蓝天之下,云气岚光,缭绕其间。“岩高昂白象,湖阔卧苍龙”(摩崖诗句),分形象地描绘了百丈岩和五龙山的恢宏气势。
百丈岩和五龙山以西、锦屏山以北有一片水域,人称横湖。东南36条溪水皆汇于此。横湖与市境西部的方岩,一水一山,风光奇绝,故明谢铎有这样的描写:“横湖之水清兮清且渊,方岩之山高兮高极天。”旧时,文人墨客常荟萃于横湖,吟诗作赋,流连忘返。后来,横湖之水逐渐淤积,形成水网,烟汀雾渚,错落其间。
随着温岭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市人民政府决定在新区中心即水网地带兴建一座大型公园,取名为锦屏公园。温岭市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局委托武汉市城市建设学院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承担《锦屏公园详细规划》的编制任务。日,经温岭市党政领导和有关专家评审,决定采用这个规划。公园占地面积48公顷,17个景区组成,设计上充分发挥水面的作用,以水体为中心造景。建成后的锦屏公园,将是集休闲、游乐、科技文化普及和民间文化活动为一体的新型综合性市级公园。
& & 锦屏山
《嘉靖太平县志&地舆上》称:“锦屏山,在县东南,与五龙山相连,奇石峭立如屏,每春夏花开,五色如锦。”南宋朱熹曾亲访其地,留下“锦屏山麓可幽居”的赞誉。
从太平镇屏下村登锦屏山,石路索回。道旁不远处有一高岩,耸立如笔,称卓笔岩。“笔杆”呈圆柱形,“笔头”粗短而微尖,倒插山中。岩下有坑,坑底岩面平而光滑,色黑如砚,人称砚池。上有“笔”,下有“砚”,真是巧夺天工。在卓笔岩东北侧有鹦鹉岩,面南独立,眼嘴分明,翅膀下垂,神态逼真。旁边的仙女洞俗称蚌壳洞,洞两旁的悬崖形似两爿蚌壳,惟妙惟肖。再沿石级而上,在一陡立的崖壁下有黄龙潭,潭西有天梯可达响天洞,洞内可容20余人。崖顶有小龙潭,岩壁四围,贮满泉水,黄龙潭的水即从这里流出。在黄龙潭东侧有武士岩,似武士头戴铜盔,身着披风,颇具将军风度。武士岩对面为夫妻岩,两石相贴,形似一男一女,恩爱相伴。还有一石笋独立山坡,形长而圆,似古钟扣在坡上,故称钟岩。山路高处右侧崖顶有一石突出天际,前端尖利,形似鹰嘴,名叫鹰嘴岩。与鹰嘴岩相对有一峰危耸,峰顶平坦且圆,稍作倾斜,恰如一面鼓,故名“天鼓”。因它面对鹰嘴,故称“鹰嘴啄天鼓”。
从天鼓峰旁拾级而上,即至山巅玉楼岩。玉楼岩上下两层,岩下有洞,深、广各9米左右,名寿仙洞,因洞后有寿星岩而得名。洞内建有道观,坐北朝南,炎夏凉风阵阵,冬日阳光和煦,是个避暑暖阳的好地方。在此可远眺藏于群山之中的湖漫水库一角。山脚下为山后堂,因地处锦屏山麓,明天启年间()曾建有崇福经堂,故名。现有老屋数椽,四周佳木葱宠,涧泉流淙,环境幽绝。自山顶北侧下岭,沿途有狮子冠、抢球岩、石猴岩诸景。
自锦屏小学南边登石级扶栏杆而上,进白鹤大帝庙山门,有双撞岩。岩长约20米,宽约10米,岩面平削而倾斜,似屋顶盖住整个庙堂,全仗左侧前方一岩顶撞而立,故名双撞岩。双撞岩附近还有母子岩、奇岩洞、仙局岩和天灯盏诸景。
锦屏山和山南面的湖漫水库,可谓水光山色相映成趣。水库因处于湖漫而得名,为市内最大水库。1957年10月动工,1958年11月竣工。总库容量3503万立方米,兴利库容2671万立方米。以灌溉为主,兼防洪、发电、养殖、供水之用,对风景旅游的开发来说,前景也很广阔。坝址在肖溪村董下塘山口,大坝高20.6米,长206米,如一道天障,极为雄伟。远眺水库,群山环抱,碧水茫茫,山青水秀,风光如画。夕阳西下之时,彩霞万道,水天一色,绚丽至极。
花山在太平镇肖泉村委里。明永乐二年(1404),林原缙、王崧、翁晟、邱海、邱镡、何愚、何及、狄景常和程完九逸士为避“靖难之役”方孝孺灭十族之灾和王叔英之死的株连,隐居山中,结社吟诗,号称“花山九老”。《花山志&山水》记载:“古社,当花山之麓,潘氏之墓庵也。临溪负山,溪多巨石,含牙交午,水流喷薄,终岁有声。隔溪一丘,圆若覆釜,陟丘一览,横湖七十二峰,如在目前。”建社后,九老又在傍山夹溪遍种梅花,沿溪而行,如入洞天,故有“梅花洞”之称。古社(俗称老花庵)因年久荒废,清道光年间()傍溪另建新庵,也称梅花庵,即继善堂,冯芳和林蓝等七人在此结修梅吟社,人称“修古七诗翁”。花山以山水之胜引游客络绎而至。秀水(今嘉兴)画家蒲华题诗新庵壁上:“空山春尽忆梅花,呼伴登楼日已斜。一勺清泉消酒渴,顽僧为煮雨前茶。”款为:“丁卯(同治六年,即1867年)三月二十三日,同人小饮,戏题二十八宇,观者□勿以为玷壁也。作英醉笔。”继善堂现仅存破楼三间,蒲华的题诗在露天堂壁上,字迹尚可辨认。其旁有一石碑,高1.82米,宽O.72米,光绪十七年(1891)刻,字迹完好,系为保护该寺财产而立的禁碑。到了光绪三十年,林简、赵兰丞等五人又于新庵结补梅诗社,号称“补梅五闲客”,一时声名远播。后来,赵兰丞等还募建九老词,修葺潘氏旧庵,共为一院,供人凭吊。
花山系环镇的南面诸山,山间林木苍翠,环境幽深,有山泉数道汩汩流出,汇而成溪,流向肖泉村。每逢初冬,溪烟漫白,木叶翻红。溪上有石桥数座,来此游览者常会联想起前人“贪看梅花过野桥”之句。这里有天马、石牛二山,风景绝佳。天马山高处两峰骈列,形如马鞍,马首朝东,马尾向南。山上形势空阔,可以远眺东南。山南有飞泉自高而下,每逢秋霁,珠沫溅空,涧草岩花,倍增佳色。石牛山顶有石如牛,翘首云外,作东南向。环山多石,远望如黑牡丹,其间有纱帽岩、幞头岩、望梅石、石芙蓉和仙人弃棋石,有的平正,有的高耸,各具形态。太平镇人民政府拟在花山规划风景建设,重新植梅,辟为一个游览胜地。
太平镇亭岭(又称藤岭)之下,原有二女井,为著名古迹。二女是王叔英之女。王叔英(?—1402),字原采,号静学,亭岭(今温岭小河头村)人。明翰林院修撰,与方孝孺友善。燕王朱核发动“靖难之役”,他赴安徽募兵。后得知燕兵渡江,大势已去,遂自缢身亡。燕王称帝后,妻金氏死于狱中。二女闻讯,投井而死,后人称此井为二女井。原有碑,后断于荒烟蔓草中。光绪二十三年(1897)又镌碑。如今井已废,碑记尚存。碑高1.6米,宽0.92米。黄岩王舟瑶撰文,邑人林襄臣书丹。此碑为了解乡士史迹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 & 虎山公园
虎山公园坐落在太平镇方城路西端,占地面积约24公顷,始建于1983年,尔后陆续兴建。入口处耸立大型翘角石雕牌坊,庄严古朴。园内崇冈耸翠,花草繁茂。沿石级而上,先至迎瑞亭,亭前一片平旷的场地是健身活动的场所。再沿盘折的石径登临览胜亭,可以乌瞰全城秀色。园内还有喷池、群雕、假山、藤架和花坛点缀其间,供游人观赏。后来在公园内另辟虎山乐园,于1994年元旦落成开放。乐园富有民族特色和现代气息,结构布局因地制宜,错落有致。一弯清池旁有环碧亭、清心阁、逸兴楼和群艺厅,系仿古建筑,供游人饮茶、奕棋、作画和游乐之用,还有20余种有益于少年儿童身心健康的游乐设施。园内松篁叠翠,小桥流水,曲径通幽,景色甚佳。
虎山公园南坡山坳里有一处名曰灯盏坞,清道光年间()在这里的一片茂林修竹之中建常乐讲寺。山门外丛竹间有一古井,寺后壁有清心泉,水皆清冽。寺毁于“文化大革命”期间,仅存山门,门旁对联为:“烟霞常乐土,花雨小灵山。”1990年起重建大雄宝殿,殿左右为禅房,寺貌焕然一新。
由虎山公园向西南行,至岙底杨村,峰回路转,进入两山夹谷。此地绿树成荫,中有一溪,流水曲折回环而下。溪底石平如低,俯视高下层叠,称“十八道地”,后谐为“石板道地”。溪的南、北各有狮子岩,如两狮相对凝视。上有飞水岩,跳珠四溅,沁人心脾,下有瀑布如帘,潭水澄碧。溪旁多奇石危岩,间错于蔓草丛翠之中。山麓种植绿竹杉木,桃林成片。
在人民中路有文沁公园。公园占地面积25O0平方米,建于1983年,1992年改建。布局雅致,匠心独具。中间建有大型喷水池。东设凉棚,藤蔓下垂,浓荫蔽日。西有凉亭和供儿童游乐的高台,台下设商店。又有展览窗设置,富有温岭的文化特色。全园曲径回环,绿草如茵。从早到晚,游人不绝。
& & 烈士陵园
烈士陵园位于太平镇东郊瓦屿山西南麓、泽楚公路旁,为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58年初建,1963年重修,占地2公顷。陵园共安葬烈士313位,除原有83位烈士外,其余从江厦、松门等地迁入。安葬的烈士大体分三个部分:日解放军第二十一军六十三师某部自温州乘轮船北上执行解放舟山战斗任务,船至江厦湾时遭国民党飞机轰炸扫射不幸殉难的135位烈士;日解放积谷山战斗中光荣牺牲的62位烈士;在革命斗争和保卫社会主义建设中英勇献身的116位烈士。1974年重建的烈士纪念塔,庄严肃穆。塔上镌刻着朱德的题词:“光荣的牺牲,永远的怀念。”还有董必武和郭沫若的题词。
陵园花草茂盛,松柏长青,墓道整洁,环境幽静,是群众缅怀革命先烈和游览的胜地。
长屿硐天位于温岭市长屿镇。北雁荡山余脉延伸到长屿境内,海拔一般在150米左右,属低山丘陵。《嘉靖太平县志&地舆上》载:“长屿,在县东北二十五里,山自紫高、铁场来,率粗厉雄猛。”《嘉庆太平县志&地舆三》载:“屿不甚大而最有名,并石仓、黄监或统称‘长屿’。”长屿因冈峦婉蜒起伏,犹如海上一座狭长的岛屿而得名。
& & 长屿素称台州的“石板之乡”,山中石矿资源丰富,石质洁净细腻,是建房、铺路、架桥和工艺雕刻的优质材料,产品誉满省内外。据考证,这里人工开凿石矿已有1500余年历史,至今已形成28个洞群、1314个洞体,总面积29.84万平方米。一般洞体高4O余米,宽度在3O—50米不等。为数众多的石洞,洞套洞,洞叠洞,洞洞相连,形成千姿百态的石壁长廊,组成一幅雄、险、奇、巧、幽的壮丽画卷。一些在这里考察的园林专家不禁赞叹:这么多的宏伟石洞,世界少见,中国独有!
长屿硐天以石洞为主体框架,间以峭壁、巉岩、飞瀑、流泉、碧潭、幽谷、茂林,而寺观、摩崖、石桥、山径、村落附丽其间,种类丰富,风貌各异,特色鲜明,格调高雅,熔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于一炉,处处引人胜,发人遐想。1993年3月,长屿硐天被浙江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风景名胜区。受长屿镇人民政府委托,杭州市园林设计院承担了《长屿硐天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的编制任务,近期可以完成,并将交付由专家组成的评委会评审。
长屿硐天,这个东海之滨的游览胜地,旧时由于交通不便,长期沉睡在丛林深谷之中,除了村民和石工出人其地,游人罕至。明李璲《长山》诗云:“独秀峰边翠作堆,幽栖入如小蓬莱。山中瑶草无人识,洞里桃花空自开。”这个“无人识”、“空自开”的时代已经过去,如今,长屿境内有温箬公路横贯,通过这条公路,衔接104国道,又距路桥机场仅10公里,离海门港25公里,交通十分便捷。长屿硐天必将以其独特的风采,受到国内外游客的青睐。
& & 八 仙 岩
八仙岩在凤凰山中部东侧的巍巍峭壁之上,以八座山岩似八仙聚会而得名。山岩后因开山而部分遭毁,今尚存其五。岩下为新建的八仙岩寺,山门前有照墙,山门内为金刚殿。殿内有鹰嘴岩,西侧有狮子岩。金刚殿与大殿之间有宽广的平台,两旁种植银桂、梅花、南天竹和紫薇。该寺地域很大,后面是高达60余米的长崖陡壁,气势宏大。寺以大殿、罗汉洞和卧佛洞等主体部分构成,各种佛像浑然一体。大殿五楹,殿内供奉樟木雕成的释迦牟尼、阿弥陀佛、药师三世尊和观音菩萨。大殿右侧为罗汉洞,洞口不大,入洞豁然开朗。洞面积约100余平方米,四围峭壁高达70米以上,仰望透天洞,周围杂花野草丛生,映日生辉。洞西北角为矿泉池,池水清澈见底。洞内有五百罗汉石雕、西方三圣浮雕立像和童子拜观音浮雕,其中三圣立像眉目传神,栩栩如生,为温岭民间艺人的杰作。大殿左侧为卧佛洞,卧佛头部高约3米,身长10余米。卧佛洞前方为望海台,台畔峭壁千仞,近望绿色平畴,远眺茫茫大海,风景独绝。
八仙岩寺左下方有岱石庙(古称石梁崒),庙的后壁有“云岫”和“石破天惊”摩崖。岱石庙供奉汉代创立“天人感应”说的董仲舒,因他谥岱石尊王,故以此称庙。庙前石牌坊全部用长屿白石建砌,中间匾额为“天人合一”四字,石刻槛联为:“一水洗心消俗虑,千峰耸翠礼前贤。”从石牌坊入内,两旁幽篁秀竹,景色宜人。进二门有屋二进,第一进楼房七间,后为石板道地,左侧有听音岩,驻足细听,从石壁中传出流水声,清脆悦耳。大殿在洞内,洞深25米,宽36米,高约30余米,上有透天洞,阳光从此处射入大殿。洞内有洗心泉,细水长流,从不干涸。泉水清冽甘甜,人称“仙水”,居民争相汲取。清黄宝醇有诗咏其地:“蹑屐穿云雾,迎人鸟语喧。颓垣衣野藓,怪石戴山花。寺小钻崖出,峰高撑日斜。一尘都不染,风景似仙家。”
岱石庙东北有石梁洞,也称深苔古洞。洞深约30米,面积约600平方米。据新发现漫漶不明的光绪十七年(1891)《重修石梁洞记》来看,约在康熙年间()即有僧人来此结茅为庵,叠石为龛。咸丰年间(),有人在此修建五层楼。洞中现存匾额一方,文为“天开丽日”,笔势苍劲。下款无法辨认,据传为阮元所书。原大门左行横额为“洞古苔深”,后人为了突出“洞”字,倒读改称为今名。清黄际明《游石梁洞》诗:“……四壁矗巨崖,如擘巨灵掌。洞顶石嵯岈,欲坠不敢仰。”可以想见其地的奇特风光。现在,从大门至二门有石板南道,夹道花木葱茏。进入二门为天井,中有圆形花坛,栽植名种牡丹和天竹。五层楼屋已不存在,现为两层,接待老年人来此休养。倚墙有几竿修竹,墙外多植梧桐、枫、樟。
岱石庙和石梁洞中间高处为上方洞。乾隆年间()有尼姑依岩壁建庵屋三间。山上有一股清泉泼洒而下,如珠帘漫垂檐前,日光照射,恍若彩虹闪烁。大雨之后,飞流直下,声如惊雷。
上方洞西侧有观音堂。堂内外两重围墙,墙上爬满藤蔓。两墙之间种植花木,可见榴花照眼,秀竹摇风。入内墙有两石洞,一洞上有悬崖,崖顶向外伸展,西侧有一巨石拔地隆起,状如廊柱,支撑欲倾之悬崖,故名廊柱岩。廊柱岩之内有二层楼屋五楹。另一洞即观音洞,内供观音菩萨。洞中有透天洞,高约6O米,洞口有怪石突出,人称“济公帽”,形象逼真。
八仙岩山脚下有水莲洞,洞中泉水清凉透明,投石水波涟漪,水声脆裂,空谷传音。洞旁有水莲庵。
& & 凌霄硐宫
凌霄硐宫位于凤凰山东侧山麓,是长屿硐天28个洞群中的一个,由8个洞体组成。洞中游览线有5OO余米,迂回交错,幽深静谧。众多的洞厅总面积约600O余平方米,高度在30—40米之间,高大宽敞,奇幻莫测。入口处有一长方形水域,面积约60O平方米,水色澄碧,巉岩倒映,千姿百态。硐宫体现了人们为了谋生而排除万难、改造自然的勇气和智慧,也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物质和文化财富,具有很大的旅游开发价值。温岭市旅游实业公司特邀北京工艺美术研究所、北京电视技术研究所、中国京剧院、中国评剧院和总政话剧团等单位的工艺美术家和声、光、电专家担任设计制作,建造成一个融观光性、知识性、趣味性为一体的游乐场所——游乐宫。1993年12月建成开放以来,游人接踵而来,名闻遐迩。全宫设计以生动的立体造型和集声、光、机、电为一体的现代科学技术,通过“时空世界”、“泽被后世”、“浩气千秋”等场景,既反映了生物进化的过程,又体现了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内容丰富,高潮迭起,妙趣横生。其中以盘古开天、后羿射日、夸父逐日、女娲补天、涿鹿大战和大禹治水等神话故事场面,民族英雄杨继业、岳飞等的光辉形象,戚继光率领新河人民消灭倭寇等尤为生动。
& & 道 源 洞
道源洞位于塘岙里中岗山半山腰,坐北朝南,洞名取古时有炼士于此学道逢源之意。山脚下有一桃树坑,过去坑畔遍植桃树,风景秀丽,故又称桃源洞。洞后巨岩重叠,洞前有五峰山为其屏障。从桃树坑拾级而上,夹道古柏参天。洞口高墙上有“道源洞”三个擘窠大字。山门口原有“别有洞天”四字刻石,已毁。进人山门为石板道地,左面老桂一株,逢秋盛开,芳香四溢;右边一株梧桐,阳春三月发芽,待嫩叶浅黄,渐近绿色,丰姿绰约。从谈元宫入内,便到了第一洞天。前有养心池,水清见底,有池鱼穿梭游乐。峭壁上蔓草、藤萝丛生,更添幽趣。池上有石桥直通大罗宝殿,殿内供奉道教元始、灵宝、太上“三清”。殿右有石洞,入内即是第二洞天,斋堂之上有吕祖殿。周围野草闲花,错落有致。正前方悬崖上有铁树三棵,高矮紧紧偎依,称“母子铁”。近两年每年开花,花期长,花冠大,色泽金黄,实属铁树中之珍品。再跨过右边另一石洞,便进入第三洞天。这里建有三层楼房,从地下室往外走,经过崖壁架空的石桥,便达最近落成的灵世宝殿,殿宇古朴典雅,周围山色葱宠,空气纯净清新。
洞中原道观建于光绪十五年(1889),建者为方山羊角洞道人林明江。以后曾扩建,“十年动乱”期间遭到破坏。1980年后逐步修复,原山门外石级已废,另筑石磴,攀登而上,直达灵霄宝殿。1986年成立的温岭县道教协会,会址设在道源洞。
道源洞东侧有高明洞,古洞幽深,有屋四间。前有照墙,内有银桂一株。洞外有水池,小桥进出,水边秀竹数竿,扶疏有致。高明洞东侧为清凉洞,洞内宽敞,建楼屋三间,环境幽静,远避骄阳,故名“清凉”。在山麓仰视该洞,犹似云霄仙窟。两洞现均为道人所居。
& & 兴 教 寺
兴教寺位于小岙村,八仙岩寺对面的五龙山麓,两寺相距仅0.5公里。据新发现的清道光十六年(1836)《奉县宪勒石碑记》内载:“兴教讲寺建自前唐,始名‘兴国’,迨宋绍兴间改今额……当年慧楼高敞,香阁崇宏,有时云霞相与辉映,金碧璀璨,此诚可以夸西方佛境而拟蓬岛之仙都焉。”寺为三进式,两旁为厢房。一条清溪流过寺北,过石桥不多路即至该寺。寺周古木参天蔽日,蝉鸣高枝,虫吟幽砌,古佛青灯,僧房清静,别有情趣。“文化大革命”期间,寺院毁坏严重。现重建金刚殿一座,大雄宝殿内除供奉三世尊外,又有圆雕五百罗汉排列两旁。山门建筑颇有苏州西园风格。
兴教寺近处巨石簇拥,怪石磷峋,无不形态生动。主要石景有:
猴王学经。岩高近百丈,突兀一侧,气势宏伟,从盘山路上看去,活像猴王西天取经归来,捧读经书。
仙女哺子。岩石酷似侧卧半躺的仙女,袒露胸怀,哺乳爱子。
双龙抢珠。二石似龙,隔溪对峙,溪中有一直径约2米的如盘大石,形成双龙戏珠造像。逢溪水暴发时,似见宝珠浮动,双龙潜跃翻腾。
狮子岩。岩体巍峨,似雄狮立于一侧,意欲上山,怒吼不止。
老虎追绵羊。一岩似老虎张牙伸爪,下山追赶绵羊,绵羊惊恐回首,羊、虎隔溪相望。
鸡冠岩。岩高仅1.5米,独立溪上,似雏鸡之冠。游人可登岩小憩,环视奇岩秀木翠岭,聆听溪声林涛谷风。
八戒探首。由上下两块岩石组成,似猪八戒探首张望,双耳下垂,猪嘴突张,双目一闭一开,形状滑稽。
& & 双 门 洞
双门洞位于岙里村黄监山半腰,为道教胜地。《嘉靖太平县志&地舆上》载:“黄监山,在长屿深谷中,产石,堪为桥梁柱础,居民利之。”原道观已有百年历史,“文化大革命”时遭毁,后陆续兴建。将到双门洞时,即见一峰拔地而起,下回上尖,有秀挺霄汉之态,故称独秀峰。从山麓沿着一条盘曲如肠的岭道攀登而上,尽头处就是双门洞山门。门内小庭种植梅、桂等花树,环境清幽。殿宇三间,灵霄宝殿内供奉玉皇大帝,东塑吕纯阳神像。东侧倚山门围墙建有避暑楼。过殿后天并即进入双门洞。《嘉庆太平县志&地舆三》载:“上洞壁立十数仞,日光不漏;下洞由佛殿后入,极深敞。”“双门洞”之名由此而来。现在上洞塑有灵官神像,不能通行;下洞是出入之所,洞内浮雕“三清”坐像,新刻“神仙洞府”四字,笔力道劲。下洞高数十米,洞顶透天,山石白色,形似无底玉锅倒扣于地,高旷无比。进入洞内,举足振响,如燃放爆竹,震人耳膜。地寒多风,即使在盛夏酷暑,洞内小坐,顿生凉意。水从石罅中渗出,积贮于洞西北小池中,游人掬饮,沁入心脾。“山腰云重双扉暗,洞口天空一笠圆。”(清毛济美《双门洞题壁》)“深山不受暑,莫如双门洞。我来风相迎,我出风相送。”(清狄瞻云诗)这些诗句形象地写出了双门洞的景色特点。双门洞有“云月往来”、“酷暑绝迹”、“峭壁重扉”、“亦一洞天”等摩崖,为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自双门洞右折有石新妇,又呼石师婆,今称石夫人,状如妇人引颈远望,肩背可辨,风光秀绝。
双门洞西南有鹤峰洞、暑寒洞、紫云洞、水云洞和灯明洞。鹤峰洞以洞口坐落在一形似仙鹤之头的山峰而得名,由6个洞体组成。洞壁经石隙中渗出的泉水长期冲蚀,形成了色彩斑斓的天然壁画,蔚为壮观。暑寒洞经过数百年的人工开采,已与高处的鹤峰洞相通,两洞口相距约600米,高低落差约100米。每当盛夏酷暑,燥热的空气通过洞体,气温逐渐下降,游人顿觉寒气逼人,凉风习习,一扫暑气。暑寒洞对面有碧玉潭,由5个互为相通的石潭组成,潭水碧绿如玉,晶莹透澈。潭壁怪石峥嵘突兀,轻声一喊,回声久久不绝。
紫云洞由6个洞体组成。人口可见一个庞大的透天洞,四围峭壁如削,自山腰直插山顶。清初,一道人曾在后面悬崖四壁下结庐而居。现有两层老屋五间,修竹数丛,环境静留。风和日丽之时,透天洞上紫云升腾,颇为壮观。在透天洞右下侧,有一个仅容一人进出的洞口,人内便为一个洞体,四面石洞通幽,上下叠洞相望。清江伟观《游紫云洞》诗写道:“洞里别有天,瑶草高没胜。泉从岩隙喷,清响宛可听。行行曲复幽,豁然开形胜。万籁此俱寂,长啸从山应......”
水云洞在另一山冈底部,由52个洞体组成,有的洞长达50O余米。共有五个透天洞,可观丽日彩云。众多的石壁上常年渗透滴水,如珠帘垂挂。若遇暴雨,则飞瀑溅珠,声震如雷。
灯明洞在碧玉潭之南,自水口头拾级而上约5O0米即可到达。山门额书“慧觉堂”三字,围墙高垒盈丈,内建木结构楼房三进,每进各为五间。进山门右侧转弯登石级
20余级,有一石块叠成的小门,门上书“骖云洞”三字。进入洞内,右侧有一水井,井水清澈甘冽。后洞形似半边竖立的蚌壳,自地面至洞顶高约15米,洞体高旷,盛夏季节,洞内无比清凉。上首供奉观音佛像,香火常年不灭。石洞左侧有或明或暗的石洞群,洞壁陡立,俯瞰洞底,深浅莫测。仰望透天洞,空中常有山乌(似八哥)飞翔。若遇阴雨天,洞口云萦雾绕。
& & 石 船 坑
石船坑又称石船溪,发源于长屿岭头,流经独秀峰下,千回百转地向南注入运粮河。坑内积水澄碧,在晶莹光滑的鹅卵石上,常见石蛙、石蟹和蝾螈。到了雨季,坑内奔流急湍,浪花似雪。石船坑中部有一船形的巨石,似船迎着朝阳,向东行驶,上刻“石船”二字。相传此船从石船潭出发,经过龙腾坑后在此成石。
石船坑上游有龙鳞瀑、凤凰瀑和野人瀑,落差均大,毗邻相连,无论晴雨,各具特色。龙鳞瀑飘飘洒洒,缓缓而下。瀑水经过之处,是一节节龙鳞状片石,阳光照射下,石上流水银光闪烁。下有一圆形碧潭,似翡翠玉盘镶嵌在万绿丛中。潭水清澈,是娃娃鱼的聚居之所。凤凰瀑在一悬崖上降落,悬崖似凤凰颈部,瀑流从颈部泻下时,被颈下两侧一巨石阻挡,形成双向飞瀑,似凤凰展翅,水花飞溅,珠雾漫天。大雨过后,飞瀑击石,声如雷呜。野人瀑位于野人坑,距凤凰瀑约250米,高于龙鳞瀑。瀑布从石间溢出,飘飘扬扬,神态康洒,似巨幅素练垂空。因为此瀑位高路远,传为野人出没汲水之处,故称野人瀑。瀑布下击成潭,四周皆悬崖峭壁,其势森然。
石船坑北侧的小坑口有古运道,约建于唐宋年间,长1000余米,落差200多米,坡度最陡处呈60°,常人连路也难走,石工却能在这里用独轮车一步一步地把千斤石条、石桩或石板运往山下。古运道给长屿硐天增添了奇特景色。
& & 净 明 洞
净明洞位于石船坑中部南侧凤凰山上丛林深谷之中。洞背后巉岩矗立,称为“龙冠”。洞西侧有圆形巨石,称为“龙珠”,已被灌木丛覆盖。洞的西南面溪流环绕,溪上有石拱桥。溪的上游和下游有龙洞和龙腾坑。据民间传说,龙腾坑深不可测,能通东海,小青龙出洞,都要先来潭中游玩一番,然后腾飞升天。现坑边石上仍留有龙的爪印。与净明洞隔溪相对,有高岩层叠。其中老猴教子岩,由一大一小而又紧紧相依的两块岩石组成,大岩形似老猴,俯首突额,颔颈皆备;小猴面向老猴,如在倾听老猴教诲。又有龟兔赛跑岩,悬崖下一岩酷似刚睡醒追赶着的兔子在崖边窜跳,崖顶一巨岩似乌龟回首观看一筹莫展的兔子。
净明洞是一个尼姑庵,据传始建于康熙初年。山门由巨石垒筑,门前有迎客樟一株。门旁一副对联:“净则一尘不染,明来万法皆空。”进入山门,屋有二进,第一进五间楼屋,中隔天井,后进为大雄宝殿。从殿后进入罗汉洞,洞体如一巨瓮,透天洞壁上生长着松树和冬青。罗汉洞中有圆雕济公全身像一座,系利用洞内突起的巨岩雕凿而成。济公一手举蒲扇,一手提佛珠,幽默而严峻,如癫又如狂,十分传神。
& & 观 夕 洞
观夕洞位于凤凰山北麓、石船坑南侧。其北有霭云洞,南有透天洞和烟霞洞。这里洞群较为集中,各自的主体石洞奇伟独特,风景资源极其丰富。观夕洞由26个洞体组成。主洞口朝西直对山岙,夕阳西下时,山岙里只有此洞洞口夕照生辉,风光奇绝。长屿镇人民政府根据旅游业发展规划,积极投入新景点的开发工作。1995年6月,观夕洞一期工程开始实施,开发面积为1万余平方米,将于1997年1月底完工,春节起对外开放,接待游客。洞内九曲桥、鱼池、弥勒大佛、悬空井和观心桥等因洞而设,保持自然景观风貌,体现长屿石洞风姿。30O多个石级盘旋曲折而上,层层叠叠,直至40余米高的洞顶。
霭云洞由上、中、下3个洞体组成,中洞最大,又称解洞,各个小洞曲折蜿蜒,似蟹脚伸向四面八方。透天洞由55个洞体组成,有的洞壁四周形成人工开凿的石屏银幕,可以建造剧场影院。洞内有三根石柱,直径约在IO米以上,气势雄伟。烟霞洞由12个洞体组成。由于受温差影响大,洞中烟雾升腾,每逢日出,阳光折射,霞光万道,五彩缤纷。
野山风景包括凤翅岭南北两组。北面集中在拢风岙一带,此地谷深林茂,溪水长流,山路迂回,环境幽绝。主要风景有:
翠鸟谷。谷间布满群石,洞中泉水淙淙。谷口有一瀑布,下为深潭,潭中游鱼往来如梭。翠鸟成群,栖于绿树秀竹丛中,鸟语啁啾。谷中有天打岩,是一块高7米、宽6米的巨石,自上而下裂为两半,似刀劈斧砍。旁有水潭,流水不息。
神鹰岩,又名千丈岩。三岩并列,突起于峰顶,形状巍峨。从山下仰望,酷肖神鹰,旁两石耸立似翅膀,中间一石突出似鹰头,嘴、眼、鼻清晰可见,似欲向山下俯冲。
竹间石笋。位于凤凰山麓。一石于山腰破土而出,高约1O米,上尖下粗,形同竹笋,傲立于一片苦竹丛中,气势非凡。苦竹,乡人称实肚竹,株形矮小,枝旺叶茂,造型美观,是制作小盆景的材料。每年清明前后,游人争相挖掘,居家造型添景。
卧蚕岗。位于凤翅岭。山脊光秃,远眺状如蠕动着的卧蚕,蚕尾岩石突起,蚕头伸到松柏林中,蚕嘴十分清晰,是一幅蚕食桑叶的绝妙图画。
野山风景集中在风翅岭南面一带。野山人民为解除世代翻山爬岭之苦,自费集资,于凤翅岭山腰凿通了一条长220米、宽4米的隧道。隧道于1993年9月通车以来,为游人提供了十分有利的交通条件。进人野山,但见群峰连绵,山崖高耸,沟壑幽深,密林遮荫,南北两侧峡谷之中,各有深涧一条。两涧于重重林木怪石之中,斗折蛇行,汇合流入花芯水库。溪旁三五人家,小桥流水,花木掩映,风物清幽。主要风景有:
鳌龙归潭。由峡谷中的碧潭和山冈上的巨石组成。巨石色黑,高踞于山冈上,似鳌龙,旁有许多彩石,状如浮云。山下碧潭呈椭圆形,潭水澄碧,称鳌龙潭。潭壁有几块巨石凌空叠架,潭口有一石桥供人通行。传说鳌龙居于潭中,每次归潭,必驾云带雨,惊吓了山中动物。潭畔有石蛙跳潭、金龟上山、雄狮回头和穿山甲出洞等石景:一石形似青蛙,踞于岩上,头朝深潭作跳跃状;一石形似乌龟,黑背灰肚,伸长脖子向山上蹬脚爬行;两石置于山腰,组合成雄狮回头惊吼状,睁目张口,非常威武;一石如穿山甲,似刚出洞之状,探首窥视。这些都与鳌龙归潭故事有关。
双象岩。位于风翅尖,由两块山岩组成。一岩长约150米,高约80米,脊秃,巍然突起,从北面望去,形似巨象,大耳垂掩,长鼻拖地,巨牙突出;一岩似小象头朝内,偎于巨象颈项下,皆清晰可辨。双象岩近处的蝙蝠洞南侧峭壁上,有一石微突,形似蝙幅,头向下紧缩,翅膀倒悬,轮廓清楚,称“蝙蝠倒挂”。双象岩南侧又有猫头岩,岩体高耸,酷似猫头,眼、鼻、口、耳皆可辨认,全石呈猫回首状。猫头岩对面有蛇晰相争石,两石相距3米余,一石似蛇头,伸颈吐芯,一石似巨晰,斜眼张嘴,两头相对,作争斗状。
& & 花芯水库
花芯水库在箬横镇白峰西面,西有叶茶寮山,东有雪山,南有大车山。《嘉庆太平县志&地舆三》:“叶茶寮山,在县东稍北三十里,昔叶姓种茶结合之所……此山左右列嶂,莲萼朵朵,中间名‘花心’,地转平衍,田庐相望,疑别有天地,故得‘中山’之目。”明林贵兆《中山小隐记》也描写了花芯的迷人景色:“邑东行际海,有峰崭然,四山皆蜿亶环抱。峰半地稍旷,村舍陇亩相间,错水依山,回绕若带,至涧门隐隐合流,下泻碧萝潭出海。乍入,宛一武陵村也。”箬横人民利用花芯优越的自然条件,于1958年6月在此建筑水库,1962年12月竣工。水库以“花芯”为名。一条似金色飘带的山区公路环绕水库,水边村居星星点点,炊烟袅袅,村名也称“花芯”。每逢阳春三月,山花烂漫,薄雾缭绕。待到秋高气爽,库水澄碧,层峦倒映。水库向四围群山漫展,水面时而狭窄如瓶颈,时而细长似鹿腿,时而开阔不见涯岸,时而屈伸隐匿峡谷。大坝长156米,高29.6米,为土石混合型坝。总库容量510万立方米,兴利库容415万立方米。建有水电站2座,年平均发电量45万度。库内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水温宜人,清澈见底。随着旅游事业的发展,这里将是泛舟邀游和游泳击水的好去处。
& & 戴复古故里
花芯水库北侧有两座山岭,一座是塘岙岭,高大险峻。攀登岭头,高旷平坦,长屿胜景,一览无余,极目远望,海天无际。下岭丛林幽深,高崖对峙,涧流奔激。岭脚山回谷抱,过一条小溪,就是小岙村的兴教寺。
塘岙岭东面有花芯岭,岭背山麓为塘下镇屏上村,离八仙岩约2公里。1991年于岭脚凿通隧道,为花芯居民通往新河诸地带来极大方便。屏上村为南宋著名江湖派诗人戴复古故里。此地有屏山,与叶茶寮山相连,村以山名。屏山支脉分狮山、虎山、象山、凤山和龙山,俗称“五兽”,三面环拥村子。《嘉庆太平县志&地舆三})载:“屏山,在县东三十里。《舆地纪胜》:‘东西二石,耸立如屏,有古藤络之,冬寒不凋。西屏因风雨仆为二,独东屏屹然。’”戴复古《题侄孙岂潜家山平远图》诗:“好山横远碧,平野带林塘。四望耕桑地,几年云水乡。”王闲趣诗:“一筇东浦兼南浦,两屐前屏与后屏。”都生动地摹写了屏上的山川形胜。
戴复古,字式之,世居屏山下,故号石屏。生于南宋乾道三年(1167),其卒年据近人考证,当为淳祐八年(1248)。他在当时诗坛负盛名达50年之久。其诗远宗杜甫,多忧国忧民之篇;近学陆游.继承了爱国主义思想。有《石屏诗》六卷、《石屏词》一卷。《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为“诗笔俊爽”,“精思研刻,实能自辟町畦”。他曾两度离家,足迹遍布大江南北,与真德秀、严羽、楼钥、王居安、刘克庄、高翥等有交往。后来其子琦从金陵接他回家,年已近八旬。他对所居的幽雅环境和自己晚年的心境,曾作过这样的描写:“破屋不可住,如何着老身。喜于乔木下,见此小楼新。山好如住客,吾归作主人。摩挲双脚底,无复踏红尘。”(《归来二首》)“今朝当社日,明日是花朝。佳节唯宜饮,东池适见招。绿深杨柳重,红透海棠娇。自笑鬓边雪,多年不肯消。”(《侄孙子固家小集》)
屏上村中的西屏和东屏究竟在何处,说法不一。现据实地考察,在屏上一平展的山冈上,有一巨石拔地而起,四周空旷,附近约40米处又有一巨石,已仆而为二。又据屏上老辈介绍,巨石仆地的年代不远,近处原来还有三块巨石,已被村民裁为石料运走。这样,《舆地纪胜》当另有所指。屏上两谷对出而分为前屏和后屏,现在的屏石巍然屹立于南谷之口。复古故里原有花园假山遗址,如今荡然无存。原戴相公祠破败不堪,今戴氏后人已修建新词。屏上环山耸翠,溪涧交流,村居多错落于林木丛中,清流之旁。村前土地平旷,满目青山。村中遍植桃柳和桑树。春水绿涨,繁花照眼,风景佳丽。来到屏上村,低回于山麓林间、村边池畔,吟咏着戴复古描写山村景色的佳句,别有一番寻幽访古的雅趣。
& & 崇 国 寺
崇国寺位于长屿镇西北铁场村环翠山麓崇国岙内,离镇政府约3.5公里。环翠山群峰环峙,崇国岙状如圈椅,“气象雄秀,竹树交阴,流涧净琼”(《嘉庆太平县志&地舆三》)。东晋咸和年间(326—334),一闽僧在此建寺,名“普光”,距今已166O年,比天台国清寺还要早260多年。宋大中祥符元年(l008)重建,改名崇国寺。明永乐七年(1409),僧可原增添新建筑。清乾隆九年(1744),僧龙溪修建前后殿及钟楼一座,规制宏敞,为一时名刹。道光元年(1821)冬遭大火,焚毁殆尽。后由僧忠义重建大殿、祖堂、大悲楼及僧舍客房百余间,寺貌得以恢复。民国以来,古木森森,但被寺僧允西砍卖颇多,寺宇衰落。“文化大革命”期间,寺遭破坏,仅存的天王殿和部分斋房也被占用。1984年后落实宗教政策,收回寺产,陆续筹款整修殿宇、斋房,新建五间大雄宝殿,重塑天王殿等佛像,寺貌焕然一新,前去烧香、参观的人络绎不绝。
崇国寺在漫长的岁月中,饱受创伤,历史文物几近灭迹。现存清代寺碑两块,一是嘉庆六年(1801)所立《崇国寺记》碑,一是道光二十三年(1843)所立《重建崇国寺记》碑。嘉庆年间所雕的石狮子一对,还沉没在放生池内。最早的古迹要算智者泉,在藏经阁左侧。隋代名僧智□挂锡该寺时,见静室边上石隙中流出一股清泉,味极甘甜,于是凿石积泉。相传智□饮用此泉后返老还童。智慧日增,故当地居民争相饮用。此泉涓涓细流,虽大旱之年也不干涸。
崇国寺掩映在绿树秀竹丛中,林涛阵阵,空气清净,常有松鼠跳跃枝头,野趣横生。它既是佛门圣地,又是旅游胜境。附近台儿山上有明洪武年间()所筑烽火台,现存高3米、底边9米的石砌梯形方台,四周遗留2米高的防护墙,是温岭市保护最完好的烽火台之一。登上烽火台,可以东观茫茫大海。
& & 上、中、下洞
上、中、下洞在长屿镇西面楼岙村南楼岙山腰处,也称“三大洞”。
上洞洞侧建有道观,有大小石洞IO多个,洞壁陡立,洞洞相连,幽径相接,如一迷宫,是寻幽探胜之地。
中洞位于上洞下方240余米处,相传古有名僧在此传授武功,建有寺院,现洞前有空旷平地,为此僧修炼之处。有小溪流经洞前,溪水洁净,是品茶避暑的好去处。
下洞位于中洞右下角5O米处,由10余个贯连的石洞组成,又名观音洞,早年有尼姑于此筑殿3间。庵右侧有一岩,自南向北望去,如一人头,神态逼真。庵近处有一新开石洞,洞口高数米,壁立如削,洞内高、深皆3O余米,即使盛夏,仍颇阴森。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黄龙风景名胜区的资料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