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道有关杭州龙居寺描写杭州风光的古诗词词?

杭州皋亭山诗词文化述略
杭州皋亭山诗词文化述略
[阅读:&次]
日期:&&来源:
杭州的皋亭山与其一脉相连的黄鹤诸山,诗词文化积淀十分丰厚。本文 在搜集整理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概述皋亭山诗词文化的源流,分析皋亭山诗词文化的 基本内容,并对皋亭山诗词文化的传承提出若干对策建议。
皋亭山 诗词文化 源流 传承
杭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杭州市社会科学院办公室主任(邮政编码 310006)。
今俗称半山)、黄 鹤山、佛日山和桐扣山等,自西向东北绵亘十余公里,地处现今拱墅区半山街道、江 干区丁桥镇沿山和皋城村、余杭区新桥街道天都城境内。自唐代以来,以皋亭诸山自 然与人文景观为题材和背景的诗词多达420余首,成为杭州主城区诗词文化积淀最为 丰厚的区域。但这笔宝贵的文化遗产,长期以来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缺乏发掘、整 理和研究。本文通过广泛搜集、查阅文献资料,对皋亭山诗词文化的源流和基本内容进行初步的梳理,希望引起关注,成为进一步研究的引玉之砖。
于19世纪50年代末期进行过两次考古发掘。研 究证明,在四五千年之前的新石器时代(原始社会晚期),杭州的先民们已在皋亭诸山山麓分散而居。当时水上交通已被广泛采用,先民们从事原始的农业和渔业,皋亭 山一带成为他们的繁衍生息之地。而皋亭山的诗词文化,则是从这一文学形式的发展 高峰期唐、宋时期发端的。
年)秋季,钱塘县(今杭州)天旱风燥;到第二年夏季,干旱少雨,田里的庄稼连片枯焦。时任刺史的白居易心急如焚,为解除百姓旱涝灾害之苦,于七月十五日赴吴山城隍祠,祷伍相神祈雨。第二天,白居易又亲自前往皋亭庙 祈雨。在庙内摆设祭坛,奉供酒乳香果,昭告皋亭庙神,并撰《祈皋亭神文》。当时 的宰相牛僧孺,亲自为皋亭神祠碑撰文。《新唐书·地理志》记载,“钱塘县有皋亭 山”。可见,皋亭山在历史上是很有影响的,甚至可以说是当时钱塘的名山。长期形 成的人文景观和文献资料,吸引人们认识皋亭山、走进皋亭山,为皋亭山诗词文化的 萌生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经过五代至宋,杭州的佛教进入全盛时期,向称“东南佛地”。据不 完全统计,史料记载,自唐至民国时期,仅在皋亭、黄鹤诸山的山麓坞岭,就曾兴建 佛教、民间神道和儒家崇德报功的寺庙70余所。“佛地”一隅,高僧名匠可谓代不乏 人,这是皋亭山诗词文化产生的重要载体。
年),苏东坡任杭州通判。在杭三年间,他结识了许多禅 僧和诗僧,并常去佛日山下的佛日净慧寺,与极有名望的道荣法师住所向上庵谈禅习 经。熙宁六年(1073年)七月五日,苏东坡从海宁长安镇回杭州途中,行上塘河,前 去佛日寺看望道荣长老方丈,撰《灵感观音偈并引》。熙宁七年(1074年)八月十三 日,苏东坡率孙奕、方蒙、林希到佛日寺,与即将离任赴南都的知州陈襄道别,在法 堂东面的墙上题名。元&v年)七月三日,第二次到杭任太守的苏东坡,与 家住临平(今属杭州余杭)的柳子玉一起去佛日寺僧舍会见陈尉烈,在轮藏殿书“天 宫宝藏”四字,并留下了多篇诗作。
更因文学家、书法家苏东坡的题名和诗文而名声大震,达官贵人慕名纷至沓来,题名作诗撰记。例如,北宋元&v年)六月十六日,两浙提刑杨杰入佛日净慧寺,瞻礼怀禅师塔。阿育王大觉 禅师之嗣、长老弼公送其出山,酌甘泉告别时,杨杰题诗留念。北宋诗人司马˜&分别留有诗篇。南宋淳熙四年(1177年),南宋四大家之一、参 政知事范成大,从四川回京城临安(今杭州)赴佛日寺,撰跋文并题诗。淳熙五年 (1178年)正月,右丞相周必大到佛日寺,跋佛日寺东坡题名。南宋签书枢密院事、 参知政事楼钥出城北行,也曾入佛日寺,题诗纪事。
远看一山飞峙,近看众峰携手,横看则天然屏障, 形成了一道独特的自然景观。地处黄鹤山南麓上塘河,今余杭星桥天都城段北面的桐 扣山,因山岸出石鼓而闻名,北宋高僧辩才有诗记之。黄鹤山巅有龙池,相传,池出 云则雨。北宋诗僧道潜有“但看黄鹤山顶云,化作白龙潭(在临平东湖)上雨”的诗句。
文人墨客被皋亭、黄鹤诸山的自然与人文景观所吸引,游览寺庙 后,多留题咏。尤其是高人逸士,为寻求诗意地栖居,隐居其间,寄情于景,抒发性灵,留下了许多诗篇,成为皋亭山诗词文化的重要篇章。
年)四月廿日,元代著名书法家鲜于枢从杭城乘船经上塘河送客 途中,前往皋亭山广严院和佛日山佛日寺,观赏苏东坡题名真迹,有多首诗作,并撰《游高亭山广严院记》。明代天启初年,礼部尚书朱国祯冒雨过皋亭山。到黄鹤山南 麓的龙居寺时,风雨暂停,他题诗一首。当寺院内僧人得知题吟者为宰相时,纷纷持 册求文。朱国祯盛情难却,又作诗相赠,然后告辞离去。
绿水黛山,深山幽谷,清寂无染,深得逸士青睐。他们隐居其间,以诗抒情,为皋亭山诗词文化增添异彩。如元代薛昂夫晚年鄙薄功名,辞去衢州路总管官职,隐居在皋亭山西侧,创作词曲,追求自由闲适的生活。元 代四大画家之一王蒙隐居黄鹤山,创作了多幅传世画作,其中的题跋多为诗词。元代 文学家、藏书家顾瑛撰有《皋亭野人王蒙叔明》,明代诗人、散文家、书法家吴宽曾 作《王叔明山水图》,等等,充分反映了王蒙这位中国画坛巨匠与皋亭山的渊源。明 代天启四年(1624年),诗人、书画家李流芳因魏忠贤乱政,绝意进取,携带家人隐 居在皋亭山的别业。在此期间,他常去龙居寺,与一谦、澄心、恒可诸长老和尚习经 谈禅,或赴皋亭山西北侧的桐坞安庐院拜访慧文法师,到中塔悟空禅院坐禅,还曾与 附近寺院的僧人一起上山采摘杨梅。得天独厚的自然和人文环境,激发了他的创作热 情,写下了10多首诗,记述这段隐居生活的经历和感受。明末清初音韵学家、“西泠 十子”之一沈谦,曾坐船行上塘河,游皋亭诸山,憩留月泉,到佛日寺访山晓禅师, 在石鼓亭晚步,经过星桥,等等。这次游历,在他留下的数十首诗作中,均有生动的 反映。
皋亭诸山成为杭州的游览胜地。一批热爱自然、雅好游览的文人墨客,陶醉于皋亭诸山的山光水色。他们登山涉水,文思泉涌,创作了300多首诗词, 占皋亭山诗词总数的80%。可谓数量繁多,内容丰富,引人瞩目。
皋亭山桃花坞桃树上万。每年逢春,桃花盛开,烂如云锦,皋亭观桃成为杭人的赏花习俗之一。康熙、雍正和乾隆时期,皋亭山前后桃花最为繁盛,蔓延十余里。每年春季二三月,游人络绎不绝。皋亭山的桃花,成为湖墅三胜地之一。由此出现一批观桃探梅的诗词作品,成为皋亭山诗词文化的一大特色和兴盛的标志。如著名 学者曹溶、文学家毛奇龄、诗人查慎行等,均曾观桃吟诗。文学家、浙西词派中坚人 物厉鹗、翰林院编修梁启心等,也曾前往皋亭观桃赏梅等,留下诸多诗篇,产生了较 大影响。尤其是嘉庆年间,“三朝”元老、两任浙江巡抚、著名学者阮元,数次与同 人游览皋亭,看桃探梅,互相唱和,留下20多首诗歌。为此其弟阮亨辑成《皋亭唱和 集》,流传至今。
朝廷虔诚信佛,杭州的佛教也得到发展。皋亭 诸山的崇先寺、佛日寺等原先规模和影响较大的寺院得以重兴,一批文人纷纷游寺访僧,创作了许多以此为主题的诗词作品。如顺治初,披缁为僧的方以智,觉浪道盛禅 师嗣法弟子、曹洞宗寿昌派第三十四世之一、崇先寺住持观涛禅师以及戏曲家洪•N均留有诗篇。尤其是厉鹗,先后到崇先寺、上塔伏虎 禅院、中塔悟空禅院、下塔月明清杲塔院、撒沙夫人庙(今俗称半山娘娘庙)、遍福 寺等寺院,还与浙派诗人符之恒、篆刻家丁敬同游佛日寺等,写了数十首诗词,并撰 有《佛日净慧寺游记》,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泉多水秀,展现出山野田园秀丽畅旷的景致,充满诗情画 意。大批清代文人钟情于皋亭山水,创作了许多以山水为题材的诗词。除以上所述, 我们从当时的诗文集中得知,女诗人兼画家李因曾在夏秋时节登皋亭山,藏书家、文 学家孙琮曾从皋亭诸峰寻找黄鹤峰,山西永宁知州陈宣曾在皋亭山下闲步,等等。他 们都创作了为数众多的诗词,抒发自己的游思和感慨。
皋亭山西北侧的孤舟山被英军占领,当地百姓此后 称为“洋山”。太平天国时期,皋亭、黄鹤诸山一带的村民为躲避战火而远离家园, 民居几乎全部被烧毁。皋亭山寺院庙庵等人文景观也惨遭破坏,游人稀少,无人问 津,皋亭山诗词文化从此衰落。
月19日,现代诗人、学者俞平伯踏田埂、穿枯桑,跨越半山桥游皋亭 山,有《游皋亭山杂诗》记之。清代乾隆年间,半山娘娘庙泥猫热卖,因为养蚕人家 都要买回家放在蚕房里用来驱赶喜欢吃蚕的老鼠,祈求养蚕有好收成。1925年,在安徽省财政厅任职的柴萼和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翻译家、学者施蛰存,对半山泥猫 情有独钟,分别撰《武林山泥猫》一文和《半山泥猫》一诗。1934年初春,现代文学 家郁达夫与诗人何君游皋亭山。在鲁村,他们到农家饮酒赋诗;过半山桥,在山门前 的亭子和茶店里押牌九;入半山娘娘庙瞻仰塑像,又登山顶远眺杭城烟树人家与钱塘 江南岸的青山,题诗并撰游记《皋亭山》。
皋亭山的半山娘娘庙被驻笕桥机场的日军炸毁,众多的 自然与人文景观遭到破坏而被湮没。此后,杭人很少来皋亭诸山游览,与皋亭诸山相 关的诗词创作也基本中止了。
皋亭诸山成为杭州发展工业的区域之一。尤其是在半山、佛日山麓,分别兴建杭州钢铁厂和杭州水泥厂,大片山林成为生产基地,诸多自然景观尤其 是人文景观不复存在。皋亭诸山旅游功能丧失,诗词文化的脉络也随之断裂。
作为历史记忆的碎片,介绍皋亭诸山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文章, 偶见于本地的一些报刊,大多篇幅短小。20世纪90年代后期,在桐扣山以南,集“生 态、产业、旅游、居住”功能于一体的天都城兴建后,余杭诗词楹联协会组织会员创 作了一批与皋亭、黄鹤诸山自然与人文景观相关的诗词作品,使皋亭山诗词文化的文脉得以延续。
皋亭山诗词文化与山水、佛教、历史名人、隐逸之风以及地域的功能有着密切的关系。历朝历代文人墨客、才子佳人留下的大量吟咏皋亭山的诗词作品, 是杭州城市文化发展史的组成部分。
无数达官贵人和文人雅士钟情于皋亭、黄鹤诸山。这里优美的山水和风光,丰富了他们的想象;历史遗踪和文人轶事,激发了他们的诗情。他们用自己的 慧眼和才情,创作出内容丰富的诗词作品,描绘自然景观,抒发思古之幽情,表达回归自然的欣悦。按照内容,皋亭山诗词大致可分为纪事、描写山水与田园、纪游、行 旅、咏物和怀古六类。下面分别做简要介绍。
诗意浓厚。
最具影响力的事件是元军在皋亭山安营扎寨,准备围攻南宋京城临安 (今杭州)。民族英雄、爱国诗人文天祥出使元营与伯颜议和,被扣留后所创作的数十首纪事诗,反映了大义凛然的民族气节和坚贞不屈的气概,表现出强烈的民族尊严感和爱国主义情怀,闪耀着感人的人格光芒。
主要记载隐逸文人在皋亭、黄鹤诸山的隐居生活和心境。元代薛昂夫,有一首词题为《庆东原·西皋亭适兴》,其中有“管甚有监州,不 可无螃蟹”之句,表达他在秋风秋雨菊黄蟹肥时节,宁可不要官职,只需螃蟹、酒酣 和诗兴的豪放乐观的情怀。元末画家王蒙隐居在黄鹤山东南的谷口地长达30年,写有 《暮宿田家作》,并创作了为数不少、流传至今的山水画作。明代李流芳有诗曰: “买得桃花一坞深,清泉白石久盟心。今朝便是知非日,一往仙源何处寻。黄村桥头 树色深,遥怜入竹向山心。能添草阁山腰里,李径桃蹊不用寻。” 以自然平易、质朴 清新的笔调,书写自己的真情实感。
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 雅,语言清丽洗练,如同一幅幅美丽的画卷。
数量虽不多,但极具画面 感。如北宋诗僧道潜的《皋亭晚眺》:“小桥苍壁倚溪斜,赤叶枫林噪晚鸦。可怕岭 云埋径路,会寻流水到君家。”南宋诗人汪莘的《到高亭望南北两峰》:“每泛西湖 不肯还,高亭数叠出云间。如今回到高亭路,却望西湖数叠山。”明代“闽中才子” 王洪的《卜算子·皋亭积雪》和文学家聂大年的《临江仙·皋亭积雪》,分别描写皋 亭积雪的独特自然景观。清代,一批文人还写了不少以皋亭诸山的池、泉为内容的诗作。如明末清初著名禅宗高僧、崇先寺住持道盛的《浴龙池》,沈谦的《渥洼泉》, 诗人诸九鼎之弟诸匡鼎的《浴龙池》,文人金汉趾的《甘露泉》和姚若楠的《珍珠 泉》,以及潘云赤的《甘露泉》和《渥洼泉》等。文人王丹墀、王丹地兄弟的《皋亭 瀑布》颇为生动:“白龙飞舞挂山腰,无数珠玑满涧跳。未知奔流到沧海,可能云雨 溉良苗?”
但阅读后能使人如临其境,浮想联翩。如清代书画家、杭州南屏山万峰山房僧人篆玉的《赤岸独步》:“黄鹤峰阴望不遥,兴高无待野人招。最难认是深村路,赖有梅花领过桥。”又如文人翟灏的《赤岸村》:“山塘十里五里,村落三家两家。野旷最宜踏月,地间尽可栽花。”文人张炎 的《和陈谁园晚泊半山桥元韵》:“系缆皋亭下,长桥碧涧东。飞霜秋树净,落日晚 山红。笛咽幽村里,钟鸣远树中。最堪心赏处,黄叶战西风。”此诗描写出皋亭、黄 鹤诸山南麓赤岸和半山乡村恬淡素朴、极富诗情画意的田园景象。
观桃探梅,访古探幽,赏泉寻洞,登高远眺,饱览皋亭诸山自然 与人文景观,用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手法写诗填词,达到景物与情思的 完美融合。
以宋至清代作者游寺访僧为主。如苏轼的《游佛日寺》:“佛 日知何处?皋亭有路通。钟闻四十里,门对两三峰。”此外还有《佛日山荣长老方丈五绝》。北宋诗人司马˜&“石冷苔生晕,风高竹度凉。 道人何处去?春色半沧浪。”北宋文学家、大词人秦观作《游杭州佛日山净慧寺》: “五里乔松径,千年古道场。泉声与岚影,收拾入僧房。”南宋大臣、文学家楼钥《佛日山》诗云:“晓山都城暮入山,杖藜萧散易开颜。松风五里未行尽,隐隐疏 钟紫翠间。”元代鲜于枢作《高亭道中一绝留题净慧壁》:“野酴áƒ睡起时惊雪入船。安得鸱夷三百乘,空令馋客口流涎。”此外,他还写有《净慧寺四绝》《留题广严寺》《又戏题广严僧房壁》。这类诗词,还有明代诗人邵锐的《显宁 寺》,著名画家、书法家文徵明曾孙文震孟的《崇先寺》,清代文学家吴锡麒的《由 金家堰步至崇先寺》《悟空禅院小憩,遂抵伏虎院》《月明庵》等。
清代以观桃探梅为主要内容的纪游诗词数量众多,分量较重。仅 赏桃的诗词,就有关健的《皋亭看桃》和《半山看桃花归道宿水墩庄纪事》、朱济仁的《游皋亭山憩古梅下》、汪志道的《游桃花坞有感》、顾祖荣的《桃花坞看桃》、 查慎行的《满庭芳·半山舟中看桃花作》、厉鹗的《二月二十七日皋亭山下看桃花二 首》等,共70多首,其中不乏优秀之作。如马曰璐的《半山观桃》:“山光焰焰映明 霞,燕子低飞掠酒家。红影到泪流不去,始知去水恋桃花。”一幅水墨春景仿佛就在 眼前,让人感受到充满春天气息的绿水红花,成为清代桃花诗的代表之作。
或游历山川,船行上塘河,产生羁旅之思、亲友之念和思乡怀 人之情。如南宋官员曹勋在《上塘值清明》中写道:“朝来有家信,稚子报平安。” 南宋四大家之一范成大的《暮春上塘道中》有句云:“明朝遮日长安道,惭愧江湖钓 手间。”其《晓出古城山》有“田园古云乐,令我思故乡”之句,《临平佛日》中则 云:“回思客路岂非梦,乍听乡音真见归。”元代,建德路总管兼府尹方回作《泊皋 亭山下》:“草草供行役,萧萧就苦吟。......江湖四十载,空负一生心。”其《泊赤 岸微晓》写道:“初过皋亭山,垂近临平驿。有酒二三壶,聊以慰仆厮。吁嗟岁云 暮,何苦事行役。”赴苏州任提刑官职的王恽,在上塘河赤岸作《长至日次赤岸》, 有“残年无定居,糊口走闽越”之句。明代诗人张羽的《皋亭有感》云:“同载人俱没,重来思转迷。客愁政无奈,况值雨凄凄。”清代文人施谦有《半山道中》一诗: “榜人争乞渔村火,关吏横征估客栈。藤杖清溪归去好,故园风景又残年。”此诗揭 露了官吏的横征暴敛,抒发了厌倦官场的情绪和浓厚的思乡之情。
很多作者航行于上塘河,目睹皋亭诸山,以乐景写哀情,抒发自己的内心世界。如明代诗人苏平的《与凌乐耕九日登湖山,归途有作》:“皋亭夜月孤村酒,桐扣秋风两岸花。慷慨不须悲白发,风流犹记醉乌纱。”李流芳的《自皋亭至塘栖舟中寓目有作》云:“不知塘栖路,沿山复几里。离忧付寒漫,归兴亦容舆。” 清代文学家毛先舒的《石鼓湖舟中作》有句:“谁能对寥 ,长作苦思家。”金张的 《舟出新桥》面对凋落的秋景,发出深沉的慨叹:“偶出略循村路僻,奇寒方晓昨冬 深。可怜一墓冬青树,变作残秋黄叶林。”
杭州一批文人以城东的土产为题,赋诗一百多首。其中以皋亭山地 域土产为对象的有数十首之多。作者在细致描摹的同时,寄托感情,表露出美好的愿 望。这些诗富有生活情趣,情物交融,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体现了浓厚的人文情 怀。主要有三大类。
“杨梅,旧栽杨梅石坞,今在烟霞岭瑞峰寺之 侧,金姆冢者,佳东墓岭、十八涧亦盛,皋亭山产者尤甜。” 李流芳隐居皋亭山后, 曾在雨中与山里寺院僧人采摘杨梅,作《雨中喜山僧摘杨梅至》,使得皋亭山杨梅声 名日隆。至清代,杨梅的品种繁多,有色红味酸的早色、紫黑味甘的熏色,也有肉松 味甜的紫红者等。郑文灏的《杨梅》诗称:“向说杨家果,盛称皋亭山。檀园著咏 后,阒绝百岁间。土性既相宜,风物当更还。分曹赋方产,此题未可删。” 皋亭山沿 山村民向有种植果桃的习俗,至清代已有早桃(俗名五月桃)、白桃、油桃、扁桃、 寒桃和香桃等品种。翟樊咏的《香桃》云:“皋亭比绥山,果食颇足豪。露桃十余 种,一种价特高。馨香过橘柚,齿颊风骚骚。降此更数珍,十月荐寒桃。”
‰¼“半山娘娘庙门口,卖泥猫者甚多。饲蚕者购 之,云可辟鼠也。”《杭俗遗风》“半山观桃”一文称:“半山出产泥猫,大小塑像 如生,凡至半山者,无不购泥猫而归,亦一时之胜会也。” 翟以权的《泥猫》云: “范土作狸奴,黝垩饰俨肖。桃李清明时,列队半山庙。虚威吓鼠辈,功策蚕室奥。 买附烧香舟,抵却裹盐抱。” 这类咏泥猫的诗,还有丁大士的《花南诗社分咏泥 猫》、李廷献《香市杂咏》中的《泥猫》,以及民国时期施蛰存的《半山泥猫》。骆大宾有《苇帚》诗:“村人半山桥,苇 缚成帚。藉之扫疮&_再扫净侬垢。祷罢撒沙神,弃置等刍狗。”《云林石谱》载:“至正初,杭州皋亭山太山出石,与昆山县石无异。石产土中,磊块Žf而色洁白,或种植小木, 或种溪荪于奇巧处,置立器中,互相贵重以求售。”造园艺术家张涟有《盆景石》 诗:“太山石韫土,埋没孰知好。谱自云林传,名并昆山噪。晶莹照银海,凌厉标节 操。置我泻雨盆,直看云脚到。”
“昔数香林茶,今称龙井&CF城东著名鲜。不知其种子,乃在半山选。俗何昧本初,第羡所播衍。”陈朝Ÿj“东皋有灵草,祛病著神功。移根及寒露,擢秀当春风。虞国乃远祖, 龙洞亦本宗。屑屑问医师,臭味将毋同。”
咏叹史实,感慨兴衰,寄托哀 思,托古讽今,内容丰富,数量颇多。这类诗词作品出自清代的较多,史事即注于诗 下,足见该地域历史文化积淀的深厚。
以捃摭南宋故都轶闻的《南宋杂事诗》,有许多作者用诗作记录南宋朝廷 派遣伴使在上塘河赤岸班荆馆迎接金国使者以及元军驻扎皋亭山后所发生的重大历史 事件。著名藏书家、学者吴焯有诗:“赤岸前头赤羽驱,平江供递五千夫。龙茶宣赐 无笺表,蚤驾冰稗过鼎湖。”著名诗人符曾写道:“筵盏新从赤岸开,待他北使贺春 来。传宣直到班荆馆,凤药花肠赐得回。”文人陈芝光的诗云:“铁绠沉来箭镞埋, 巾笼放鸟失安排。空饶红朽丰储积,泽国图安只自乖。”厉鹗的诗为:“问安兵已入 官时,救日空教羽檄移。丽景只今传乐府,松风吹冷浴龙池。” 文人赵信也有两首: “内使龙茶宣赐回,班荆馆为使臣开。湖山景物家乡地,几度迎风唤笔来。”“遗像 犹思坠紫云,皋亭空儿伯颜军。一从南北飘零后,还有梅边生祭文。”
如二十四孝中与皋亭、黄鹤诸山南麓丁桥相关的丁兰,与桐扣山相关的张华等。这类诗,有文人沈圣昭的《丁姥冢》、学者陈文述的《西桥怀丁兰》和《南山怀杜牧》、吴江同里司巡检丁庄的《丁桥》和 《丁姥冢》等。
其中20多首诗记载了南宋及其他历史 时期发生在皋亭山的事件等。作者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表达了深沉的沧桑之感。
还有一些与皋亭山有关的文辞优美的散文。元、明之交的诗人王逢写过《皋亭行记》,对景物有生动的描写:“山多杨梅,地多橘柚、蔗芷、薯蓣。树 根多翁稚垂钓,水支离杂出,小石梁丹˜J藤萝&AG&AI下拂行榜。旁有屋数椽,翼为东西荣,室三重,用茅。后松百株,皆瘦身长干。前种修竹亩,密如线,径从竹间,不见出入。旁舍豁为场,水平石级,竹树如无根生水上。水旁编竹为篱,独 留级取水。一人素袍皂帻,&A›&A›若仰视日者。林中群鸡祝祝,其一附树 而啼。竹绕幽陂,中有白荷数本,始花。”作者用简练的笔墨,描写出皋亭山山水与 田园。明少保胡世宁在《撒沙夫人庙记》中写道:“夫忠勇,乃丈夫事也。娘娘于未 笄弱质,颠连频死,宁弃草莽,守死不移,其贞洁既凛于生前,而忠魂复国,更显扬 于殁后。古谓忠孝萃于一门,今则忠贞萃于一身矣。” “五月初一,为娘娘诞辰。凡 西湖及城河诸道龙舟,悉至半山朝礼。登高眺望,来往如飞,洵为巨观。犹汨罗之吊 屈大夫,人仰忠忱,千古一辙也。”作者高度赞扬半山倪姓娘娘生前坚守贞洁,死后 忠魂复国,集忠贞于一身的高贵品格,并将农历五月初一半山娘娘诞辰日人们前往半 山娘娘庙朝礼的场景,与人们吊唁爱国诗人屈原相比。
还流传着一些民间神话。民间神话传说是与一定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地方古迹、自然风貌、社会风俗有关的故事,是人类最早的口头散文作品。被人 们广为传诵的“半山娘娘”被编入《神话西湖》(杭州出版社,2000年10月出版), 穿越了800多年的时空。另一流传颇广的民间传说“月明和尚度柳翠”,成为中国小 说、戏曲创作和庙会节目中具有重要地位和影响的题材之一。此外,还有“高宗诏臣 驱鸦于赤岸”“金门槛”“鲍家渡”等传说。这些散文以及民间神话和传说,也是皋亭山诗词文化的组成部分。
值得我们珍视并加以传承。
是杭州历史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发掘并传承皋亭山诗词文化,有利于延续皋亭山诗词文脉,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提高人们的人文素养。对 此,笔者有一些初步的思考和建议,供有关部门参考。
须心怀乡土”;“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拱墅、江干两区的教 育部门应立足本土,将校本课程的编写与发掘利用皋亭山诗词文化资源结合起来。建议组织专家学者编辑《皋亭山历史文化常识》一书,内容涵盖本地区自然、历史、经 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并精选一批皋亭山诗词作品编入其中,以完整地反映皋亭山的 历史文化,展示本地区独特的人文资源。通过学习,可以丰富学生的地方历史知识, 培养师生的爱乡情操。
是继承传统文化、弘扬人文精神的有效载体。建议拱墅、江干两区的宣传、文化和教育等部门,结合重大传统文化节庆活动, 举办皋亭山经典诗词诗歌朗诵会。鼓励市民特别是青少年在诵读中亲近诗词文化,把历史和现实结合起来。 通过融思想性、艺术性、教育性于一体的皋亭山诗歌朗诵会,使观众在欣赏艺术的同 时,了解地域特色文化。这种生动的传统文化教育课寓教于乐,同时能展现社区、学 校文化建设的成果。
近现代的诗歌作品微乎其微。为此,建议拱墅、江干两区的文化部门,邀请省、市社科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和诗词作家,把研究和创作结合起来,开展以皋亭山为主题的诗词创作活动,争取出一些精品力作。作者应认真收集、整理皋亭山诗词,了解和熟悉皋亭山历史上的诗人及其作品,形成较为完整和系统的资料。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入 的研究分析,把握皋亭山诗词文化的内涵和艺术特色,为诗词的欣赏和创作提供基 础。作者应贴近生活,贴近现实,了解皋亭山地域的历史和现今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 的成果,把握社会发展与进步的趋势,以提高诗词创作的水平。可按照“政府主导、 社会参加、媒体组织”的模式运作,利用网络组织开展皋亭山诗词创作活动,使热爱 传统文化的市民有机会参与其中。区教育行政部门应充分利用皋亭山诗词创作活动, 对青少年进行热爱祖国语言文字、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让他们了解杭州和皋亭山地域的历史沿革和文化内涵,增强自豪感。
文化性和知识性旅游已经上升为主体性旅游,而诗词文化是旅游文化 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议拱墅、江干两区的商贸旅游、建设部门,邀请省、市社科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通过收集和整理,精选一批短小精悍、朗朗上口并易于记诵的皋亭山诗词,在皋亭山景区设立皋亭山诗词碑林;或在半山国家森林公园连通龙山和虎山公园风景秀丽的小道旁设立皋亭山诗词碑刻;或在风景点的山崖石壁上,用名人诗词补壁;或在显得单调枯燥的山岩石壁上刻写名人诗词。利用皋亭山诗词文化装点半山 国家森林公园和皋亭山景区景点,使之既有山光水色,又有人文氛围,可以增强旅游景观的吸引力,凸显旅游景点的文化品位,彰显旅游景点的魅力。
李流芳:《檀园集》,[台湾]商务印书馆, 1976。 [清]高鹏年:《湖墅小志》,载孙忠焕主编《杭州运河文献集成》(第一册),杭州出版社,2009。 [清]魏标:《湖墅杂诗》,载孙忠焕主编《杭州运河文献集成》(第一册),杭州出版社,2009。 [清]翟灏:《艮山杂志》,载孙忠焕主编《杭州运河文献集成》(第二册),杭州出版社,2009。 [清]朱点:《东郊土物诗》,载孙忠焕主编《杭州运河文献集成》(第二册),杭州出版社,2009。 [清]阮元、杨秉初:《两浙&Y’浙江古籍出版社, 2012。 [清]潘衍桐:《两浙&Y’光绪十七年(1891年)影印。 [清]阮元、杨秉初:《两浙&Y’载《续修四库全书》(集部·总集类),上海古籍出版社,

阮元等:《皋亭唱和集》,载孙忠焕主编《杭州运河文献集成》(第三册),2009。 [清]范祖述、[民国]洪如嵩:《杭俗遗风》,载王国平主编《西湖文献集成》(第十九册),杭州出版
。
王同:《武林风俗记》,载王国平主编《西湖文献集成》(第十九册),杭州出版社,2004。 [清]王丹墀、王丹地:《西湖近稿》,载王国平主编《西湖文献集成》(第二十七册), 杭州出版社,

吴颢、吴振―§同治十三年(1874年)钱塘丁氏刻本。 [清]沈谦:《临平记》,载孙忠焕主编《杭州运河文献集成》(第五册),杭州出版社,2009。 [清]张大昌:《临平记补遗》,载孙忠焕主编《杭州运河文献集成》(第五册),杭州出版社,2009。 [清]陈棠、姚景瀛:《临平记再续》,载孙忠焕主编《杭州运河文献集成》(第五册),杭州出版社,

丁申、丁丙:《国朝杭郡诗三辑》,光绪十九年(1893年)。 [清]丁丙:《北郭诗帐》《三塘渔唱集》,载孙忠焕主编《杭州运河文献集成》(第二册),杭州出版
。 [清]丁丙:《续东河棹歌》,载孙忠焕主编《杭州运河文献集成》(第三册),杭州出版社,2009。 (民国)徐世昌、闻石:《晚晴&m中华书局,1990。
&&作者:&&编辑:吴爽
&&相关新闻&&&&&&
& (10/05/20)
& (11/03/28)
& (13/11/27)
& (15/01/16)
& (15/01/22)
&&发表评论&&&&&&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
 项有关法律法规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
 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
 中的任意内容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
&&&&&站内搜索
&&&&&最新图片
&&&&&本周热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描写杭州的古诗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