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竹声声辞旧岁中一岁除的下一句诗

春节诗文:爆竹声中一岁除
中国传统节日介绍
春节诗文: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节诗文:爆竹声中一岁除
(唐)孟浩然
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
我年已强壮,无禄尚忧农。
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
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唐)来鹄
事关休戚已成空,万里相思一夜中。
愁到晓鸡声绝后,又将憔悴见春风。
(北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北宋)苏轼
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
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
元日?玉楼春
(北宋)毛滂
一年滴尽莲花漏,碧井屠苏沉冻酒。
晓寒料峭尚欺人,春态苗条先到柳。
佳人重劝千长寿,柏叶椒花芬翠袖。
醉乡深处少相知,只与东君偏故旧。
(南宋)文天祥
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
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
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
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
(明)文征明
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
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爆竹声中一岁除
主页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第七版 学&中&文
爆竹声中一岁除——介绍一首写春节的名诗
&&&&伍玉成  古诗中写春天景象的确实不少,而专门写春节(农历新年)的却不多见,能够流传下来的就更少了。唯独王安石写的一首却是例外,能一直传诵到今天。&&&&王安石是一位有作为的政治家,他曾担任过宋朝的宰相,大力进行改革,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王安石变法”。不仅如此,他又是一位文学家,诗歌文章都写得很好,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写了一首题为《元日》的诗,描绘了人们过年的情景:&&&&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左日右童)(左日右童)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诗题是“元日”,即正月初一。“元”是开始的意思,“元日”就是一年的第一天。&&&&诗中写了两个民间的习俗。一是“屠苏”,指的是“屠苏酒”。当时在除夕用屠苏草泡酒,第二天全家老少都来饮用,据说饮了此酒,可以避开瘟疫灾病。&&&&另一习俗是“桃符”。“桃符”是春联的前身。古时候,人们过年时,将暗红的桃木削成两块长方形的木板,上面分别画上神荼(shenshu)和郁垒(yulü)两个神像。传说这两位神住在山上的大桃树下,能吃百鬼,所以鬼怪便畏惧他们。过年时,人们将这桃木板分别钉在大门两旁,用它来镇鬼驱邪,这就是“桃符”。直到第二年新年再取下旧的,换上新的。这桃符传到唐朝,人们不再在桃木板上画神像,而是写上吉祥的话语,再到后来,这话语要对偶起来成为对句,而且桃木板也被红纸所代替,这就是后来的春联,所以过年贴春联是由换桃符演变来的。&&&&王安石的诗中还有“(左日右童)(左日右童)”一词,它是指太阳刚刚升起时那光辉灿烂的样子。这首诗的大意就是这样:&&&&爆竹声中,旧的一年过去;&&&&和煦的春风把暖气吹进了屠苏酒中。&&&&金色的阳光照遍了千家万户,&&&&看吧,家家户户换上了那崭新的桃符。&&&&诗句不多,诗人却抓住了过年时最典型的景象:放爆竹,饮屠苏,换桃符(贴春联),写出了人们欢快忙碌的景象。全诗还突出了除旧布新的特点:新的酒、新的风,连太阳也是刚刚升起来的,较好地表现了人们新的期盼和高兴的心情。正因为这样,这首短诗至今还常诵不衰,脍炙人口。&&&&和这首诗类似的,还有一副春联,从前在民间是家喻户晓的。它就是:&&&&爆竹一声除旧&&&&桃符万户更新&&&&这春联与《元日》诗首尾句意思是相同的。不是吗?当除夕鞭炮齐鸣之时,旧的一年过去了。第二天出门一看,家家门上是崭新的春联,光艳夺目。上联写的是送旧岁,下联写的是迎新年,它不仅对仗工整,而且形象鲜明,所以与这首诗一样曾传遍了千家万户。
&&&&《人民日报海外版》 (日第七版)
京ICP证000006号
人 民 日 报 社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复 制 或 建 立 镜 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爆竹声声辞旧岁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