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个全职妈妈群,送孩子上学后想利用孩子在学校的时间做点工作挣点钱给孩子花,想贴补一下家里的开销,

热门推荐: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文/陈琳
  转载自微信公众号“7080家长”(ID:jiazhang7080)
  在生活中,你肯定听过这些话:
  “女人不要站得太高,也不要做女强人,否则不仅顾不好孩子,连夫妻感情都要受影响”;
  “她工作这么拼,孩子一定好可怜,总是得不到妈妈的陪伴”;
  “女人嘛,工作第二位,家庭才是第一位,让男人去拼就行了”。
  也一定对这些说法有所耳闻:
  “读了那么多年书,现在就在家里带孩子,你亏不亏啊?”
  “在家带孩子,没工作没收入靠老公养,你不担心他有天烦了吗?”
  “全职妈妈做久了,再回到职场岂不是很难了?”
  这两种说法,前者针对职场妈妈,埋怨妈妈只顾事业,忽略亲子和家庭时光;后者针对全职妈妈,嫌弃她们放弃个人发展,对孩子和家庭孤注一掷,浪费能力、风险不小。
  社会对于女性的要求高、包容少,做了妈妈以后,更是要求你必须成为一个完美的妈妈,而且最好是独立自主不做拖油瓶。无论她们的天平倾向孩子还是工作,周围总有不满的声音。
  关于“职场妈妈与全职妈妈,谁对孩子成长发展最好”这个话题,相信你已经读过不少。这个根本没有唯一正确答案的问题,曾让无数妈妈陷入纠结、犹豫和不自信的泥潭。
  现在,越来越多高知女性选择做全职妈妈,是因为她们相信,孩子幼年时妈妈的充分陪伴,能帮助他们在学业、性格和心理上更加完善。所以她们主动放弃事业、回归家庭,无论是否真心喜欢家务劳动和育儿琐事,也会一点一滴地让自己学着去适应。
  不同于数十年前,因为没有文化、学历而被迫在家的“家属”、“家庭妇女”,这些主动选择成为全职妈妈的女性,她们有良好的学历背景、出色的职场能力,以及一定的社会关系积累,对于孩子的教育也有自己主张。对于自我发展,她们更希望能从事体现个人价值的事情,并重视从中收获成就感。
  然而,学历背景和职业能力,在繁琐家务和育儿事务面前,却无法帮上很多忙。当她们面对和保姆毫无二致的繁琐事务,以及因缺乏价值感而产生失落、压抑情绪时,内心一定会怀着对曾经光鲜职场生活的怀念,自问是否做了正确的选择。
  这也是如今社会争论非常激烈的一点:高知女性放弃事业,成为全职妈妈,是不是一种浪费?她们亲自陪伴教育孩子得到的效果,是否真的能弥补她们自己放弃事业而产生的无形损失呢?
  也就是说,孩子真的能因为妈妈的全心陪伴,而比没有妈妈全职陪伴的孩子优秀很多吗?这些优秀,真的值得妈妈放弃个人发展而去成全吗?做全职妈妈的机会成本,足以被孩子的“更好发展”cover掉吗?
  当人们在怀疑全职妈妈浪费自己才能的同时,对于职场妈妈“狠心”、“自私”的批评也一点没有落下。
  他们指责这些妈妈过早给孩子断母乳,影响孩子健康成长;批评她们枉顾孩子的心理健康,过早让他们承受母婴分离的痛苦;挖苦她们只为了自己事业发展,而丝毫不顾幼小婴儿对妈妈的强烈需要。
  不仅社会舆论认为职场妈妈很难平衡好事业与家庭,就连她们的家人,有时也会对她们的事业心有所不满,认为她们对自己发展的执着,一定会对孩子产生不好的影响,让孩子从小就在对亲密母爱的渴望中度过。
  所以,在重重压力下,职场妈妈比全职妈妈更是有苦难言。
  当她们必须因为工作而出差时,当她们不得不放下嗷嗷大哭的孩子,匆匆赶去上班时,当她们回了家还没来得及好好陪孩子玩,就得继续加班干活时,她们的内心都充满了对孩子的内疚,以及对自己的怀疑:孩子会不会真的因为我的忙碌而受到心理创伤?
  这样看来,全职妈妈和职场妈妈都有自己的苦恼,无论做什么选择,妈妈都不好做。全职妈妈疑惑于“自己的牺牲和付出,是否真的能换来孩子更好的成长”,职场妈妈纠结在“自己忙于工作、疏于陪伴孩子,是否会给他们造成内心伤害 ”。
  今天,我们并不想用感性的文字,去分析到底哪一种是最优选择。毕竟,每位妈妈都有对自己价值的评价体系,你很难去评判孰是孰非。只有经过严密设计的科学研究,才能给出最客观的答案。
  所以,今天我们就用科学研究和理论数据,帮助大家看明白,选择成为全职妈妈或职场妈妈,对孩子的影响到底有何差异。
  数据告诉你
  美国人对职场妈妈也有偏见
  事实上,不仅中国人存在对职场妈妈的偏见与怀疑,就连我们认为一向包容、开放的美国人,对这件事的态度也毫无二致。
  根据美国Pew研究中心的发现,30%美国人认为,家有全职妈妈是对孩子最好的选择。而只有不到22%美国人认为,职场妈妈才是最好选择。此外,甚至有41%的美国人,觉得职场妈妈对孩子的成长有不利影响。
  这样看来,目前很大一部分的美国人都有一项共识:职场妈妈对孩子的学业、心理和健康有负面影响。
  但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指出,这些人的观点并没有研究和理论作支撑。人们都局限在自己的主观认知中,凭着自己有限的经验,站在道德制高点向职场妈妈扔石头。谴责职场妈妈“自私”,简直是一件不需要任何成本的事,而思索这背后的经济、社会以及体制方面的不足,又显得太过复杂。
  不过,尽管社会舆论如此,仍有越来越多的女性,选择生了孩子以后尽快回到职场。
  美国的职场妈妈从1979年的不到30%,增长到2014年的近50%。而且,超过70%家有幼儿的妈妈会外出工作,双职工家庭超过50%。单亲妈妈从事工作的比例更高,是75%。
  就全职妈妈的数据而言,在美国,2011年有500万名全职妈妈,而2009年是510万,万。
  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整体趋势:
  尽管社会中很多人认为,妈妈出去工作会对孩子有不利影响,仍然有越来越多女性不再甘愿做一名全职妈妈,而是从家庭走入职场,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
  但是,这些离开孩子、回归职场的女性,依然对孩子有不同程度的愧疚感、负罪感。她们依然会在内心暗暗焦虑,自己的选择是否真的会对孩子成长不利。
  除了妈妈们自己,科学家也早已开始对这个问题感兴趣。他们通过数十年的研究,得到了一个非常可喜的结果。
  职场妈妈的定心丸
  工作不会影响孩子成长
  就“职场妈妈是否对孩子有负面影响”这个论题,早在上世纪50年代,研究者们就开始进行针对性的研究。他们发现:
  妈妈离家去工作,对孩子的数学能力、语言能力、行为控制没有负面影响。
  一位叫做Judith Warner的学者,就通过自己长达八年的研究,写了一本书《Perfect Madness》,书中揭示了这样一个结果:
  妈妈从事全职或半职工作,并不会对孩子的学习成绩、心理健康,以及与她与孩子的亲密关系产生负面影响。
  也就是说,全职妈妈和职场妈妈的孩子,在这几个方面没有显著区别。职场妈妈并不会让孩子成绩变差、心理扭曲,全职妈妈也无法帮助孩子的学业、心理获得太显著的提升。
  简而言之,就是全职妈妈无功,职场妈妈无过。女性可以在做全职工作的同时,既让自己充实快乐,也能保证孩子健康成长。
  值得注意的是,欧美国家并没有老人帮带孩子的传统,所以父母如果不能放弃工作,通常会选择请保姆或将孩子送入托儿机构。
  对于“孩子太早进入托儿所,是否对未来发展有不利影响”的社会争论,研究者也做了更为细致的实验。
  一项始于上世纪70年代的研究,在控制了一些变量(如家庭生活、托儿所质量、社会阶层、种族)的情况下,研究由全职妈妈照顾的孩子,和在托儿所被托管的孩子的区别。结果发现,两者在智力、语言能力、社交能力等方面没有差别。同样的实验在1988年和1996年被再次进行,依然得到了相同的结果。
  现在的孩子
  远比我们认为的通情达理
  一般来说,认为妈妈在孩子三岁前出去工作会害了孩子的人,通常都是成年人,而不是孩子自己。大人总是站在自己的视角,为孩子进行所谓的“为你好”的辩护,却往往忽略了真正当事人的想法。
  那么,孩子们对于妈妈离开自己去工作这件事,有什么样的看法呢?
  上世纪90年代,学者Ellen Galinsky的一项研究就通过询问孩子的方式,来考察他们对于妈妈工作的看法。
  被询问的孩子年龄跨度是8岁到18岁,而且他们的父母都有工作。
  研究人员让他们回答一个问题:关于父母工作对你自己的影响,你最希望他们在哪些方面有所改变?
  这些孩子的父母都以为,孩子会回答“我希望他们能多陪陪我”,或者“我不喜欢他们都去工作”。然而孩子的回答令他们感动又惊喜,排名第一的答案是“希望父母不要那么累,能少点压力”,排名第二的是“希望父母能多挣点钱”,第三位才是“希望他们多陪陪我”。
  在给出第三种回答的孩子中,他们其实更希望爸爸能多多陪伴自己,而不是妈妈。
  这项研究还发现,孩子们要比大人想得通情达理。事实上,他们其实是理解“父母工作是为了更好地养家”这个道理的。同时他们也明白,自己之所以有享用不尽的零食、玩具,以及优质教育、旅游机会和社交活动,正是得益于父母的工作。
  研究人员还让这些孩子给父母打分,结果证实:家有全职妈妈的孩子,和父母都在工作的孩子,打出的分数没有什么区别。
  此外,还有一点让研究人员出乎意料:即使在那些非常耗费时间的育儿项目上(照顾病孩、参加孩子的学校活动、与孩子聊天等),职场妈妈也得到了和全职妈妈相同的分数。
  做了妈妈的人都知道,这些育儿项目会有多么耗时耗精力。但事实也证明,在孩子们心中,尽管妈妈每天绝大多数时间都得工作,但当他们需要妈妈时,妈妈都能给他们最好的陪伴和照料。他们并不认为,妈妈因为工作而忽略了自己。
  之所以得到这个意外结论,研究人员猜测,这其中关键的一点是,职场妈妈尽管忙于工作,但依然给予了孩子高质量的陪伴。
  而这些高质量的陪伴,都是在职场妈妈在工作之余,牺牲自己的睡眠和休息时间才能给予的。为了能在孩子醒的时候多陪他们玩耍、读书,她们只能将自己的加班内容或家务劳动,挪到孩子入睡以后。所以这些孩子并没有感到与妈妈相处的时间变少了。
  研究还证明,2000年时的美国职场妈妈,比1974的职场妈妈与孩子一起时间多出四倍,还与1975年时全职妈妈陪伴孩子的时间持平。
  从这个结论可以看出,职场妈妈在工作忙碌的状态下,依然在尽力保证与孩子的相处时间,而且她们比过去的职业女性更加注重亲子共处时间,也比过去的女性更辛苦。
  反过来看,如果全职妈妈与孩子在一起的大多数时间,都没有多少高质量的陪伴,那么孩子也并不会因为与妈妈整天共处而获益很多。
  比陪伴更重要的
  是家庭财富和资源禀赋
  读到这里,那些因为工作而对孩子心存歉疚的妈妈们,也可以松口气了。
  不过,如果我们再思考地深入一点,还可以在这个话题背后,发现很多有意思的东西。
  试想一下,当人们质疑职场妈妈的工作对孩子不利时,其实背后就隐含了一个假设:妈妈对孩子的长期陪伴和亲自教育,才是对孩子未来发展最重要的因素。
  但如果拿这个论点去问经济学教授们,很可能就会遭到质疑:什么才是对孩子未来更重要的因素?你又如何证明它呢?
  因为他们认为,如果没有数据,一切说“最重要”、“最关键”的论点都是主观臆断、无稽之谈。
  所以,秉着对事实的执着,和对科学严谨性的追求,经济学家们又开始研究:比起妈妈是否全职陪伴孩子,还有什么因素,对孩子的发展更加重要呢?
  一番探究计算之后,他们发现:对于孩子未来发展最重要的东西,其实并非“妈妈是否全职陪伴”,而是家庭是否具有支持孩子接受教育、受到良好照料,以及提供其他有利于孩子潜能开发的条件。
  简单地说,家庭收入和资源多寡,才是影响孩子未来长期发展的最关键因素。
  贫穷家庭:
  妈妈出去工作,全家才能生存
  近几年,美国华盛顿一项研究发现:低收入家庭孩子成绩更差,就是因为生活贫穷、资源稀缺。还发现,家庭收入年增加1000美元,孩子的成绩就会提高5-6个百分点。
  所以经济学家Heather Boushey说,对于条件不好的家庭,妈妈是否工作,决定家中能不能有足够的营养食物,甚至决定孩子是否有稳定的住所。所以贫困家庭最关心的问题,并不是妈妈工作后是否有足够的时间陪伴孩子,而是妈妈工作与否,将怎样影响一家人的生存。
  在贫困家庭,这些心理和性格上的影响,远远没有全家是否吃得饱、穿得暖、有地方住来得重要。妈妈失业,很可能让一个家庭无力负担房租、水电,更无法支付保姆费用,孩子们很可能面临居无定所的可能。要知道,童年时期颠沛流离的经历,会对儿童的大脑、心理发展产生很坏的影响。
  而因为职场妈妈为家庭带来收入,让一家老小免于饥饿和寒冷。所以对于本来就物质条件不充裕的低收入家庭,妈妈出去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我们知道,对于低收入家庭孩子的发展来说,他们尚处于马斯洛需求模型的最底层――温饱阶段,即生理需求(吃饱穿暖)、安全需求(有稳定住所),此时最重要的因素并不是母亲的陪伴,而是需要母亲外出工作带回收入。有了收入才可以供孩子上学,才会有发展成长的可能。
  如果贫困家庭的母亲全职在家,就意味着无力满足孩子基本的生理需求,甚至会让一家人流离失所。也就是说,在贫困家庭中,只有母亲出去工作,才会有明显的积极影响。
  富裕家庭:
  妈妈工作与否,都影响不大
  那么,在高收入家庭,母亲全职在家陪伴孩子,会有多少的正面影响呢?
  在高收入家庭,越来越多有高学历背景妈妈会主动选择成为全职妈妈,因为她们认为自己的学历可以为孩子带来更好的教育。而且家庭生活优渥,无需自己外出工作增加收入,所以可以心无旁骛地全身心为孩子的成长服务。
  但经济学家就开始质疑,很多家庭条件好、有全职妈妈的孩子之所以成绩好、能力佳,并不是因为妈妈全职陪伴,而是因为他们家庭属于中产阶层或者更富有的阶层。他们认为,足够的物质条件,以及父母较高的知识水平,才是孩子优秀的直接原因。也就是说,家庭财富对孩子的影响,要大于妈妈亲自陪伴带来的影响。
  这些孩子,无论母亲是全职在家还是外出工作,都会表现得一样好。母亲出去工作,不会产生明显的坏影响;母亲全职在家,也不能产生明显的好影响。
  思考问题时,别忘了和你不同的人
  对贫困家庭和高收入家庭的比较分析,我们可以用一个经济学概念来形容,那就是“需求弹性”(demand elasticity)。
  在经济学中,需求弹性指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需求弹性大,指当产品或服务的价格有所变动时,销售量也会发生很明显的变动,比如奢侈品;需求弹性小,指无论产品价格如何变化,人们对某产品或服务都存在刚需,销售量都不会发生很大变化,比如满足生存需要的食品。
  将这个概念用在我们上面的讨论中,就可以得出结论:
  贫困家庭对“妈妈是否工作”这件事,存在高需求弹性,即“妈妈工作与不工作,对一个贫困家庭的命运,以及孩子的学业、性格、心理发展起到决定性作用”,妈妈工作才有成绩好的可能,妈妈不工作就得挨饿,更别说去上学了。
  而富裕家庭中,“妈妈是否工作”对孩子的发展就没有这么重要的影响力了,即富裕家庭对“妈妈是否工作”,存在低需求弹性。换句话说,妈妈工作与不工作,对孩子的学业、性格、心理的影响没有明显区别。
  这一点的背后,其实就是家庭经济和资源禀赋在主导着孩子的发展状况。当我们在讨论全职妈妈与职场妈妈孰好孰坏时,通常都忽略了一个家庭的经济背景。
  如果这个家庭物质条件充沛,那么妈妈做什么选择都无碍于孩子发展,孩子照样可以拥有一切成长所需的物质条件。只是根据第一部分的结论,富裕家庭中的全职妈妈,并不见得会对孩子的发展产生很大的积极影响,在这一点上讨论“妈妈的能力和学历是否被浪费”,才会有意义。
  而如果一个家庭经常捉襟见肘,且没有什么软性资本,那么就意味着妈妈的选择的确会对孩子产生很大影响,只不过这个影响不在于孩子的心理,而在于基本的生理需求,和在这基础上的智力、心理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妈妈工作才会对孩子产生积极影响。
  可以设想,如果一个贫穷家庭的母亲不去工作,那么孩子就要整天面对为柴米油盐紧张、焦虑的母亲,孩子的心理需求也不会得到重视和满足,自然不会对他们的成长有什么正面影响,这也正好与大众认为的“全职妈妈对孩子发展有利”这个认知相反。
  不过也可以由此看出,人们在想问题时,会自动把所有人归为和自己经济水平相似的群体,既而忽略了比自己穷的人群。在财富禀赋并不高的家庭中,最基本的需求就是生理需求,那些关于心理、精神的讨论,都是没有什么意义的。
  妈妈是否工作
  将怎样影响男孩和女孩?
  现在,我们从经济层面,再回到心理、智力和未来发展的层面上。
  当科学研究者对“妈妈工作与否对孩子的影响”深入挖掘时,他们还发现,这件事对于男孩和女孩的影响是不一样的。
  职场妈妈的女儿,
  更愿意追求自我实现
  一项由哈佛大学教授主导,涵盖了25个国家、50000名成年人的研究发现:
  职场妈妈的女儿,会追求更高的学历和更好的工作,也会有更大的几率到达管理岗位、赚更多的钱。
  在25个国家中,职场妈妈的女儿中,有69%的人是有工作的,而全职妈妈的女儿有工作的比例是66%;职场妈妈的女儿里面,22%的女性是管理者岗位,而全职妈妈的女儿身处管理者岗位的百分比是18%。在收入方面,职场妈妈的女儿,要比全职妈妈的女儿收入高出23%。
  这个结论告诉我们,妈妈在职场工作,会在长期内对女儿产生十分积极的影响,这个积极影响主要表现在女儿未来的职场表现中。也就是说,职场妈妈长期以来对女儿的“职场女性形象熏陶”,会使得女儿也希望追求在事业上的自我实现,而不是仅仅待在家相夫教子。
  不过,也有人对这个结论有疑虑。纽约大学教授Raquel Fernandez就说:“让女儿学历更高、工作更好的因素,到底是妈妈在工作,还是妈妈有学历呢?”
  关于这个问题,我并没有找到坚实可信的答案。不过如果我们猜测一下,应该是两方面的因素都会对女儿产生积极影响。
  妈妈的职业女性形象,以及她对工作的态度,和她对自我提升的要求,都会让女儿对职业女性产生美好的印象。而妈妈因为学历才会拥有更好的工作,这也让女儿看到,要想追求事业上的不断精进,一张不错的学历证明是非常有效的。
  总之,无论是妈妈的职业还是学历,这两个因素都会从正面引导女儿,在潜移默化中鼓励她努力提升自己,不断追求自我实现。
  职场妈妈的儿子,更顾家
  同样是上文提到的哈佛研究,研究者发现:
职业女性的儿子,成家以后在家务和育儿上的参与度更高。而且他们会更愿意找一个有工作的女性做妻子。
  他们成家生子后,每周在育儿上要比全职妈妈的儿子多花7.5个小时,在家务上多花25分钟。对此,研究者对女性给出建议:如果你想婚后更多地追求自己在事业上的发展,那么你的男朋友的妈妈最好是个职业女性。
  关于这个结论,应该很好理解。全职妈妈的儿子,因为从小习惯了妈妈为家庭劳作,就很容易理所当然地认为,做家务、带孩子是女人的天职,男人才是追求事业的特权所有人。所以他们成家后,也会照搬自己家庭中的相处模式,对家务、育儿参与度低,对女性也容易存在大男子主义偏见。
  而职场妈妈的儿子,由于从小耳濡目染妈妈工作的场景,会很自然地认为女性也需要有事业,而不是只能待在家里相夫教子。所以他们并不觉得和妻子分担家务、育儿有什么值得耻辱的,也更倾向于支持男女平等。
  但是,这个结论可能在中国会有所误差。因为在中国,依然有很多女性既要工作,还要做家务、带孩子,而丈夫并不会主动分担家务。所以也很有可能,妈妈哪怕是个职业女性,女孩也会认为女性即使出去工作,还要承担家庭劳动的主要责任。男孩则会模仿爸爸的态度和行为,依然将“油瓶倒了也不扶”的大男子主义传承到底。
  妻子去工作
  婚姻更幸福
  哈佛研究还同时发现:
  女性在职场中的参与度越高,婚姻就越稳定。
  这一点,相信很多全职妈妈都感同身受。当妈妈们的生活重心全部落在孩子和家庭身上时,会过分扩大自己的负面情绪。又由于丈夫忙于工作,她们会感到自己被孤立、被忽略,加上育儿和家务琐事缠身,常常让她们负能量爆棚。于是家庭中会硝烟不断、争吵不绝,婚姻关系受到威胁。
  研究也发现,全职妈妈比职场妈妈更容易患上抑郁症、焦虑症。而又因为母亲的情绪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孩子,所以幼儿阶段妈妈就回归职场的孩子,会在成长过程中更不容易罹患抑郁症或陷入焦虑情绪。尤其对于低收入家庭和单亲家庭,妈妈工作的正向影响更强。
  相信你也听过不少“产后抑郁妈妈带孩子轻生”的新闻,其中应该也有不少妈妈,是因为没有能让她暂时脱离育儿琐事的一件事,可以帮她分散精力、获得喘息时间。加上产后荷尔蒙的波动,和缺乏家人理解,当抑郁达到一定程度,就会做出无法回头的选择。
  而当全职妈妈开始做兼职,或回归职场后,注意力就会从家长里短、鸡毛蒜皮中被转移出去。这个时候,丈夫的缺点好像看起来也没那么多了。这种情况下,两个人的关系自然得到缓和。
  专注于工作的妈妈,还可以利用工作时间暂时脱离孩子,获得一定的喘息机会。
  而正如我们在上一部分谈到的,在美国成立的结论,在中国可能就会有所不同。“女性工作有助于提升婚姻质量”这个结论,也存在文化差异,在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效应。
  像在美国、以色列、中国这种,对于女性角色分歧很大的国家,以及对于女性的社会角色更保守的国家,比如俄罗斯、墨西哥,女性参与职场工作,将会对婚姻质量起到更强、更显著的提升作用。然而,在北欧那些对职场女性接受程度很高、男女更平等的国家,这种提升效应就比较弱。
  这一点也可以这样理解。
  男权主义占主导思想地位的国家中,女性出去工作,会有效缓和家中男女不平等的状况,从而也会有助于提升夫妻关系质量。而在性别平等思想已经很普遍的国家,男性本来就认为,女性也有权利追求自己的事业。所以无论妻子工作与否,丈夫都会给予充分的尊重和肯定,所以女性参与职场工作以后,夫妻的关系质量也不会有明显的改变。
  老人带娃的传统
  对职场妈妈更利好
  上文中提到了,欧美国家的女性生了孩子以后,会选择自己带孩子,而不是交给老人帮忙。所以她们要想回归职场,就要找到优质的日托班,并且她们的工作时间也需要一定的灵活性。
  而事实上,北欧国家产假福利优厚,母亲可以带薪休假一年后,再将孩子送去日托班。而且日托的教师也需要有大学学历,所以在这些国家,妈妈们可以毫无后顾之忧地去工作。
  但在美国,针对日托的法律不健全,而且保姆是服务行业中工资最低的,家政机构对保姆的教育程度既没有要求,也不需要什么培训。所以日托质量并不太好,条件优渥的家庭尚且需要花大力气找高质量的日托,那些条件一般、妈妈又必须去工作的家庭,就更难找到合适的日托了。
  所以很多美国的职场妈妈,处境其实比中国的职场妈妈更难一些。
  在中国,因为大多老人都会主动帮助带孩子,这让不少妈妈能够在产后回归职场,白天工作、晚上与孩子相处,既能继续发展事业,也不会对孩子的心理健康产生不好的影响。
  而美国的职场妈妈,就需要花费很多时间精力,一边妥善安排自己的工作时间,一边努力寻找可以支付得起、质量又好的日托班,一切事情都需要自己做。
  不过,还有一点值得注意。那种把孩子送回老家,几个月甚至几年才见一次的职场妈妈,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就要有所担忧了。毕竟,我们今天文章中所提到的研究结论,是建立在“美国职场妈妈白天工作,把孩子放在日托,晚上接回来自己带”的前提之下。而如果长年累月母子分离,势必会对孩子有所不利。
  尽管老人带娃常常被妈妈们吐槽,但读了今天的文章以后,你就会发现,中国的这个传统,其实对女性的自我实现和职业发展,有很好的帮助作用。而且孩子也不会因为妈妈出去工作,而在性格、心理上受到什么不良影响。
  如果有老人帮你白天带孩子,让你得以心无旁骛地去工作,那么你已经比绝大多数美国职场妈妈都要幸运了。
  那些担心自己忙工作,会对孩子心理健康不利的妈妈们,如果你们能妥善安排好孩子,那么就吃下我们这颗定心丸,安心去工作吧。这个社会对于妈妈们的要求太过苛刻,你需要一些理论支撑,坚定自己追求事业理想的决心。
  孩子最终真正得益的,是你们的家庭背景、所持资源,以及父母学识、价值观、认知水平和教育理念。只要能保证这些方面足够好,那么孩子成长与工作发展,就不会是零和博弈,而是可以兼得的双赢买卖。
  7080家长,由一群清华、北大毕业生建立,为中国中产阶级家长建立的学习、交流圈,提供教育领域最新的干货,不鸡汤、无废话、三观正;成长自己、成就孩子。
欢迎随手点赞并分享到朋友圈
长按下图二维码 关注【新东方家庭教育】
欢迎举报抄袭、转载、暴力色情及含有欺诈和虚假信息的不良文章。
请先登录再操作
请先登录再操作
微信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
中国高校校报协会副会长......
北京教育音像报刊总社评论部评论员.....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首席专家
美国独立教育顾问协会认证顾问
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教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全职妈妈群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