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长沙中描写下雨的优美句子远望之景的句子

品读沁园春长沙 【范文十篇】
品读沁园春长沙
范文一:《沁园春·长沙》教案
【教学目的】
1.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壮阔深沉的意境,培养诗词鉴赏能力。
2.有感情地朗诵好全词。
【重点与难点】诗词欣赏与评价、吟诵。
【学法指导】
1.语言品读法。通过朗读、品读、诵读,体会词中意象,把握词作情感
2.比较法。如对《沁园春 雪》《沁园春 长沙》的比较。
大家知道,毛泽东是一个伟大的革命领袖,他领导中国走向解放,同时他也是一位独领风骚的伟大诗人。他的诗词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格调高雅、积极向上,没有任何的虚假造作。以前我们学过他的一首词,叫做《沁园春 雪》,(可提问同学背诵)从《沁园春·雪》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毛泽东诗词豪放的风格、磅礴的气势。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沁园春·长沙》会给你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我们一起来学习毛泽东凝练铿锵、极富表现力的语言,同时感受作者青年时代的伟大抱负和革命情怀,领会诗歌深远优美的意境。
板书 沁园春长沙
二、背景介绍:(找同学提问)
(同学们了解了这首词的写作背景,就可以更好的理解词的主旨,体会作者的革命精神)
三、教学目标:
(一)诵读课文,整体感知(感受形象、理清思路)
(二)深层分析诗词所刻画的情与景
(一)诵读课文,整体感知(感受形象、理清思路)
我请大家齐声朗读一遍,朗读的时候思考一个问题:上阕和下阕在写作上的侧重点分别是什么?也就是,哪一部分着重写景,哪一部分着重抒情,然后咱们再来看,他如何将写景和抒情结合在一起的。 (解决字音,上阕着重写景,描写这一次重游橘子洲的情景,景中有情。下阕着重抒情,回忆过去的往事,情中见景。)
1、正音:沁园春(qìn) 百舸(gě) 峥嵘(zhēng róng) 寥廓(liáokuò) 挥斥方遒(qiú) 浪遏飞舟(è)
2、学生诵读全词,圈点出塑造“我”的形象的关键动词。
明确:立、看、怅、问、携、忆、记
提问1:毛泽东独立橘子洲头,看到了什么? 明确:看到了眼前生机勃勃的景象,万山红遍,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提问2:毛泽东独立橘子洲头,想到了什么?明确:想到了往昔岁月,想到了祖国的命运。“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正是词人思索的问题。
提问3:概括全词,上片、下片各侧重写了什么? 明确:上片侧重写眼前之景,下片侧重追忆往事。
(二)深层分析诗词所刻画的情与景
提问1、既然上阕重在写景,那么我们来看看毛泽东给我们展示了一幅什么样的湘江秋景图。请大家朗读上阕,思考:前三句作者交代了哪些内容?
在深秋的季节,我独自一人站在橘子洲头,望着湘江水日夜不息地向北流去。这一句点明时间,地点,环境,引出作者、铺垫下文。
“独立寒秋”是一个倒装用法,倒装的目的在于强调,那么作者要强调的是哪个词呢?“独立”不仅表明是一个人,而且显示了诗人中流砥柱的气概。联系当时的背景,诗人受到追捕,逃亡途中,秘密到达长沙,独自来到橘子洲头。可见一个“独”字再现了当时的特定环境,目的就是要突出毛泽东身处险境却能“独立寒秋”坦荡从容、临危不惧的伟人形象。
提问2、下一句中的“看”是一个领字,在诗词中这叫“一字领起”,一般词的上下阙都有一个,它们在句中起着领起下文的作用,非常重要,读诗词的时候要注意找准这些领字。那么这个“看”字,统领了下面的那几句话呢?
答:对,统领了下面7句,大家朗读一下这七句话,注意节奏,思考:作者写到了哪些景物?
明确:山、林、江、舸、鹰、鱼:万类。这几句视角变换和写景顺序极有特色。前两句“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诗人是怎样看的?(生:
放眼望去。)对,是“远眺”,这写的是“远景”。接下来两句“漫江碧透,百舸争流”,诗人的视线又怎样?(生:收回来。)这是“近观”。这写的是“近景”。“鹰击长空”怎样看?写的什么景?[生:“仰视”,写的是“高景”]“鱼翔浅底”怎样看?写的是什么景?[生:“俯瞰”,写的是“低景”]
重点字词:“万”——写出了群山重叠之态。“红”——这里运用了象征的手法,象征革命、象征烈火、象征光明。“遍”——写出了红之广,红得彻底。“染”——拟人手法。“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漫山遍野像火一样的枫林,让人想起星火燎原的革命火炬,革命形势蓬勃发展。“漫”字写出了江水的溢满之状,“碧透”写出了湘江之水清澈见底的特征。“遍”与“透”为互文,都是副词,含有“极”的意思。“争”——的使用,给碧绿清澈的江面增加了昂扬奋进的气氛,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烈场面呈现在读者面前。“击”——准确地展现了雄鹰展翅翱翔,迅猛有力的矫健身姿。“翔”——写出了鱼儿在清澈见底,水天相映的水中游动得自由轻快,像在天空中飞翔一样。“浅底”并非真的水浅,而是清澈见底,显得水浅。“竞”字有力地突出了万物蓬勃的生命力。这几句话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诗人从远景、近景,天上、水中为我们进行了有序的描写,互有照应,相映成趣。
提问3、作者是如何写景的,体会到怎样的意境?
(我找位同学来说一下),嗯,对,很好,请坐。这几句远近相间,动静结合,对照鲜明,为下面的抒情提供了背景,烘托了气氛。那么
下面作者想抒发什么样的情感呢?
提问4、接下来我们再看“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三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找同学解释一下“怅”、“寥廓”、“问”、“谁主沉浮”三个字词是什么意思?
答:设问。“怅”:原意是失意,这里用来表达由深思而激昂慷慨的思绪。它是一个承上启下的词,一方面是湘江寒秋的景色引发了诗人蓬勃的思绪,另一方面,又是这激昂的思绪引发了对主宰国家命运的思考。这些忧国忧民地深度思考,显示了青年革命家毛泽东以天下为己任的宏大心胸和高远志向。
“寥廓”:指宇宙的辽阔无边;“问”:道出了诗人的雄心壮志,表现了他的博大胸怀。 “谁主沉浮”:谁主宰国家的命运、掌握民族的前途。
词的上阕呢,作者前面主笔写景,这里笔锋一转,提出一个巨大而严肃的社会问题.。谁来主宰你的沉浮荣衰、掌握民族的前途、主宰国家的前途。 这一非同寻常的发问是诗人由自然景观联想到人类社会与政治风云后发自内心的感慨。表现了作者博大的胸怀、高远的抱负和凌云之志,升华了思想、拓宽了意境。
湘江秋景图
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下阕重在抒情,那么我们来看作者到底抒发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提问5:(集体朗读下阕)思考:“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百侣”与上阕的哪个词呼应?
与“独立”呼应,“携来百侣曾游”与上阕“独立寒秋”形成对比。 这两句写道:作者想起曾和当年的同学和朋友,在橘子洲一带散步,游泳,畅论天下大事的情景,回忆起那一段难忘的峥嵘岁月。
6、“橘子洲”是青年毛泽东与同学战友们常来游览的旧地,风物景观非常熟悉。旧地重游,很自然地回忆起以前那些不寻常的岁月,唤起了诗人对年青时的革命同志和革命活动的思念和追忆,这首词用诗的语言形象地概括了那段往事。
7、那他是怎样概括的呢?诗人在这里不仅抒发了强烈的情感,也给我们展现了一幅斗志昂扬的“峥嵘岁月图”,我们一起来看。
“恰”——正值,统领下面的七句话,我们朗读一遍,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情感:形象地概括了早期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这里的“江山”代指什么?国家大事。“指点”就是评点、关心。
一起讨论国家大事,写出激浊扬清的文章,把主宰一方的军阀统治者看得如粪土一般,)这几句形象地概括了早期革命者“同学少年”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
8、“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还记得吗?当年我们一同到江心游泳,尽管风高浪急,连船只行进都很困难,但我们这些人却以同汹涌的急流拼搏为乐。
下阕表现了诗人和战友们为了改造旧中国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巧妙、形象、含蓄地给了“谁主沉浮”的答案:主宰国家命运的,是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世界的革命青年。他们意气奔放,才华横溢,心系国运,蔑视权贵。
峥嵘岁月图
恰 ——风华正茂、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粪土万户侯
曾记否——中流击水
提问9、分组讨论讨论:
接下来呢,同学们分组讨论,通过对这首词的学习,你想到了什么?学到了什么?谈谈自己的体会。
四、归纳总结
通过这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毛主席诗词 精练形象的语言,深远而优美的意境,博大的情怀和革命壮志,都给我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我们这堂课的教学目标 就是要学会领会诗歌的意境,我们要学会通过反复诵读,理清思路,展开想象,品味语言,知人论世等途经,深入体会诗歌的意境,努力提高品评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五、处理课后习题
(1)背诵这首词,细细品味这篇诗词所描绘的景、所抒发的情;
(2)搜索毛泽东的相关资料,摘录几首你喜欢的诗词来跟同学分享。
六、结束课程:
好了,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就先上到这里,下课!
范文二: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标准试验教科书第一册地单元的第一首诗歌。本单元主要学习现代新诗。在教学过程中,应通过运用资料、图片、声音等形式,让学生很好融入诗歌意境,品味诗歌语言,努力使学生接受正确的人生态度、情感、价值观教育。
高一是由初中到高中的过度时期,这个时期的学生在初中就具备了一定的自主阅读、独立思考和审美欣赏能力,在本词学习中应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其次此时的学生爱国意识不是特别强烈,应注意引导和培养。
1. 了解词的一些基本常识。
2. 熟读全诗,把握词的情感脉络,品味其音乐美。
3、品味关健词语,体悟词中描绘的意象,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4、背诵全诗,再现诗歌意境,感受毛泽东博大的情怀和革命壮志,提升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爱国品质。
1、品味词中意象,感悟词的意境美。
2、领会毛泽东同志宽广的胸襟和大无畏的革命乐观精神。
1、 全词的意象特征和品味个别字词的作用。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流程:
1、自古逢秋悲寂寥,同学们知道那些关于秋天的诗歌?
学生自主发言。
2、我们仔细体会一下同学们总结的这些诗词,发现大都是诗人抒发悲伤情绪的,再看我们所处的秋天是不是也很容易引发感伤情怀啊!所以我们知道“悲”是秋天的一个鲜明特征,然而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却为我们描写了一幅生机盎然色彩绚丽的秋景图。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一代伟人毛泽东给我们描绘的秋景,看看他笔下的秋天是怎样的另一番风景。
二、播放词的朗诵,通过视听初步感受课文内容及词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要求注意生字生词的读音)
三、背景及作者简介。(播放多媒体课件之一:“时代背景”和“作者介绍”)
四、介绍关于词和词牌名的常识。(播放多媒体课件之二:关于词的文体知识)
五、整体感知,疏清思路。
1、全班学生诵读→教师点评→教师范读
2、提问:请同学们结合全词展开想象说说这首词描绘了几幅图?
四幅画面:独立寒秋图→湘江秋景图→峥嵘岁月图→中流击水图。六、欣赏解析,品味语言。
(一) 独立寒秋图:
1、让学生将开头三句词的正常语序调整好,并简要说说它们的大意
明确:正常顺序应为:寒秋,独立橘子洲头,湘江北去。大意为:在深秋时节,年轻革命家毛泽东独立于橘子洲头,深情凝望着湘江水滚流北去。此三句点明了时间、地点、特定的环境。
2、分析“独立”一词。
时表现出的中流砥柱的英雄气概。
(二) 湘江秋景图:
1、这一节的统领字眼是哪个字?(看)
2、作者看到了哪些景物?
明确:山、林、江、舸、鹰、鱼
3、作者又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描绘的?
明确:山上: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远眺)
江中:慢江碧透,百舸争流(近观)
天空:鹰击长空
水底:鱼翔浅底
4、作者在描写这些景物时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明确:对比手法
颜色对比:万山红遍与漫江碧透
动静对比:层林尽染与百舸争流
动作对比:鹰击长空与鱼翔浅底
5、提问:哪些词用得好?并说明理由。
明确:遍→红之广;尽→染之透;透→水之清;争→争先恐后的热闹场面;击→飞之矫健;翔→游之轻快;竞→有力地突出了万物蓬勃旺盛的生命力。
6、诗人描绘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要求学生展开想象自己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来)
7、此时,作者面对美丽壮观的寒秋图,想到了什么?(最后三句)
明确:面对生机蓬勃、绚丽壮美的大自然和广阔宇宙,诗人很自然地想到了祖国命运和革命未来,提出谁是大地主宰的问题:谁主沉浮? \
一、导入:
全班齐读课文,简要回顾上节课的主要内容并进入词的下片学习。
(三)峥嵘岁月图:
明确:起承接过渡作用。本词上片写独立寒秋,故地重游而看到的景色,自然而然地想到以前与\
明确:忆的是往昔\
(四) 中流击水图:
1、学生品读最后三句,然后想象词人当年曾和同学旧侣,在激流中奋臂划水,掀起浪花甚至阻挡了飞速前进的船舶的情景。
2、最后三句用了什么修辞方法?用了什么手法?有何作用?
明确:设问结尾,采用了象征手法,运用了大胆的夸张和神奇的想象,含蓄巧妙回答了\
二、下片小结:
下片,作者采用了总分结构来描写。作者先总写\
最后再选取往昔最富有激情的一幅画面来描写,抒发了豪情壮志。
三、总结全文
现在我们完成了全词的学习。词的上阕写景,下阕抒情,借景抒情,情景合一。全词由景到情,由实到虚,由自然情趣到人生哲理,逐层推进,步步深入,诗情得到了酣畅淋漓的表达。
纵观全词,上阕写眼前的景物和心中的所思──谁主沉浮;下阕追忆往事,表现青年时代的革命精神和远大理想上阕由“立”到“看”再到“问”,下阕由“忆”到“记”,思路清晰,情贯全词通过学习,毛主席诗词那精练形象的语言,深远而优美的意境,那博大的情怀和革命的壮志,都给我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读诗最主要的是学会领会诗歌的意境,这个单元的教学目标就是要学会领会诗歌的意境,我们要学会通过反复诵读,理清思路,展开想象,品味语言,知人论世等途经,深入体会诗歌的意境,努力提高品评和鉴赏诗歌的能力。下面让我们随着音乐画面走进艺术的天地,再次深入领悟诗歌的意境,真切感受青年毛泽东的伟大抱负和革命情怀。
四、布置作业
背诵全词,并写一篇200字左右的秋景作文。
范文三:摘 要:《沁园春?长沙》是伟大领袖毛主席在青年时期写的一首词,不论是哪一版本的高中教材,都会将它作为开篇的教学文章,由此可见这首词的重要地位与极高的文学价值。人们喜欢这首词,并不仅仅因为诗人是伟大的开国领袖,人们对其有崇拜心理,还因为这首词具有极高的魅力与价值,深深打动了每一个人。在这首词中,诗人以突出的表现手法和新颖的处理艺术,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最丰富的情感。笔者就以下几个方面赏析这首词。   关键词:《沁园春?长沙》;学习;体会   第一,文章的形式具有十分新颖的特点。从字的使用上来看,如“遒”字的使用,就给我很大的感受,一个字表达出“强劲有力”的意思;从词的使用特点上来看,如“粪土当面万户侯”中的“粪土”二字本身就是名词,在这里作为动词使用,是“把……看作粪土”的意思,我在以后写作中就会运用这种用法;从句子的使用上来看,有一个非常特别的句式,“独立寒秋”实际上是“寒秋独立”的意思,这里的表现手法是从诗词的总体节奏与表现文章的意境方面考虑的,这是一种新颖的表现形式,在写作文或者仿写的时候,就可以采取这种句式,充分地表达自己内心的思想感情。在欣赏这篇词时,看到毛泽东写的书法,我了解了书法的相关知识,感受到其做人的豪情与内心丰富的思想感情。   第二,文章的内容震撼。这篇文章的表达形式是古代的词的形式,但是内容与思想感情都是现代的。这首词是毛泽东于1925年写的,毛泽东在看到了橘子洲的深秋风光的时候,有感而发写下了这篇词。虽然写的是秋景,但是他的情感并不悲凉,情调也并不悲伤,全词毫无肃杀之意。在诗人的笔下,苍茫大地、峥嵘岁月都具有极强的生命力。这篇词的开端,诗人以平淡的语言开始,语气和缓。接下来,诗人用了仅仅十几个字,就将橘子洲头的壮丽秋景描写得气势磅礴。将近景与远景相结合,这些景色像一幅画一样呈现在眼前,从远处看,诗人看到了群山万里;从近处看,诗人看到了奔流不息的江水。“船”是一种重要的意向,船本身就是一个没有生命力的个体,但是在诗人的词中,“船”具有生命力,它有竞争意识,它有蓬勃向上的生命力,这是诗人内心真正的所想所感。诗人仰视天空,看到了雄鹰在天空飞翔,奋勇地在长空中搏击。诗人俯视脚下,看到了鱼儿在水中自由自在地遨游,内心的自由思想被充分地表达出来。诗人从远近高低各个不同的角度,描写了自己眼中的景物。碧绿的海水与红艳的群山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层层叠叠的景象被诗人描绘得淋漓尽致。在诗人的词中,万事万物在自由自在地发展,这是诗人心中最向往的情境,景色与情感有效融合,表达了诗人内心对革命的坚定意志。读了这些词,我在某次秋游中也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感慨,留下了自己内心的所思所想。   第三,文章的思想感情丰富。诗人在词中描绘了祖国的壮丽河山,对青春岁月进行了描述,表达自己内心的爱国情感,抒发诗人内心对改造旧世界、拯救全中国的坚定意志。诗人用词的表达形式,酣畅淋漓地表达自己内心的所思、所感、所想。《沁园春?长沙》代表的是一种中气十足的力量,是独一无二的豪放。诗人在词中用“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发问,表达了诗人内心对英雄豪杰的感慨之情,即使奉献出自己的生命,也在所不惜。面对这些生机勃勃的自然情境,面对积极向上的自然世界,毛泽东以其博大的胸怀,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感慨。毛泽东开始回忆自己过去的生活,对早期的革命志士给予了高度的赞扬,写出了革命战士的英气勃发。毛泽东在情境中,以粪土当年万户侯的姿态,表达了自己内心不畏权贵的精神,描绘了自己与同学们意气风发、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表达了对祖国美好未来的憧憬。在这首词中,毛泽东以气吞山河的气势、壮丽的描写以及排比的运用,表达了自己广阔的胸襟与崇高的革命理想,展示了毛泽东的个人魅力。这首词最成功的地方在于,诗人将自己的一片真心全部付诸诗词,表达的是自己内心真实的所思、所感与所想。诗人看到的是覆盖万里、辉煌壮丽的情境,将自己内心的情感付诸其中,流露出对无产阶级革命的坚定信心,情与景的交融更加完美,堪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这是《沁园春?长沙》真正的魅力所在。在我自己的写作中,我将仔细观察事物,从事物中真正感受一些事情,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   第四,文章的表达技巧。从毛泽东的这篇词中,我学会了一些比较实际的表达技巧,学会运用一些形象的词汇,如“峥嵘”“争”“击”;学会使用一些特殊的句式,如“独立寒秋”,如设问句“谁主沉浮”等,还有比喻句、排比句、对偶句、对比句等,这些句式的运用,使文章的表达更加顺畅,较好地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思想感情。诗人运用动静结合、虚实结合、远近结合、借景抒情的手法,将湘江秋景图与诗人的豪情万丈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最后将自己的志向展现出来,表达自己内心英勇无畏的豪情万丈,这些表现手法值得我们学习。   《沁园春?长沙》是一篇史诗巨作,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气概。有的人评价毛泽东“掌上千秋史,胸有百万军”,这首诗词正是这句话的体现。从这首词的表达手法、思想感情、表达技巧上,我都学到了很多知识,这对于我的语文写作以及内心的思想感情带来巨大的积极影响。
范文四:沁园春·长沙
一、我的阅读感受
《沁园春·长沙》是我高中时期学习过一篇文章。作者是伟大领袖毛泽东,这首词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回忆当时的学习过程,只是为学习而学习 ,未能更深刻的体味文章的深刻。如今,随着知识的积累,阅历的丰富,再重读这首词时,内心别有一番滋味,感触颇深。 教学实践使我有机会能够深入剖析这首词,唤起了学生时代的记忆,当时与伙伴们一起为梦想挥洒汗水,奋力前行的画面历历在目,恍如昨日。作者在字里行间所表露的深情,感动到我,这份感动使我仰视、崇敬。
这首词创作于1925年,正值农民运动高涨,国共统一战线确立,革命运动蓬勃发展。青年作者是队伍中的一位领袖,为祖国人民操劳奔波着。这一年的深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重游橘子洲,忆起了往昔。这首长沙即是作者心境的记录。 全词共115个字,沁园春是词牌名,长沙则是题目。开篇以短短的12字介绍了时间地点人物,“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作者在寒秋时节独立于橘子洲头,凝望着滚滚北去的湘江流水。每每读于此,总是不禁瑟瑟发抖。
接着,词的上阕描写了许多的意象,寒秋、霜天、万山、湘江、飞鹰、游鱼等,结合“万、遍、漫、争、翔、击”等具有表现力的词语,一幅生机盎然、壮阔浑美的秋景图画真实的展现在我们的眼前。冷寂悲空的秋色中似乎一股生命即将要爆发,作者面对此情此景,不
由向苍茫质问:“谁主沉浮?”
重游故地,此时的作者的心境已大不同了,初次游玩时的意气风发、少年稚气如今已蜕变为为祖国献身的坚定,但是当年的豪情壮志如今想起依旧振奋,挥斥方遒、激扬文字、粪土万户侯······岁月已逝,报国的热情却从未消失。更加坚定了前进的脚步,“当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综观这首词,语言精妙,文字与情感高度融合,“使情成体,化景物为情思,触发人心”。萧瑟沉郁的秋景同激昂高扬的志向形成鲜明的对比,凸显作者人格的高尚、精神的伟大。作者在少年时代既已立志报国,到青年真正投身革命队伍,并走在斗争的前方,这是对伟大理想的实践,对理想的遵守。
而今,我们生活在和平时代,物质精神极大丰富,却缺乏信仰,没有理想,没有对精神理想的追求,深陷在财富、地位、权力的泥淖中。忽视了生活,无视了身边的美,错过了最简单的幸福。我们为什么出发,要到哪里去?没有人会关心这个问题。安逸的生活并没有给予我们安全感,于是欲望趁虚而入,我们变得更浮躁,因为我们想要更多更多······到头来,我们只是看到了岁月留下的足迹,因为,我们老了。
生活在动乱时代的先辈们,感恩时间,给他们机会去实现梦,持守着红色的信仰,用生命去奋斗,拯救任命、报效祖国,时刻警醒。这种忧患意识促动着他们更加努力,而这种种都可以在这首词中读出。当时的艰难条件并没有阻断希望。
希望,只要在心中,就也会出现在任何地方。不要忘记苦难的日子,不要忘记失败。生活在这样年代的我们可能无法去亲身感受那个年代的动荡,但是我们仍面临着挑战,这个挑战更艰巨,是对精神的考验。“物物不物于物”,时刻保持一颗寡淡的心灵,寻找到一片静土,做生活真正的主人,让梦想勇敢的飞。
二、现有的研究成果
(一)中文学科研究领域
[1] 高云伟. 南北呼应 志向高远——由两首《沁园春》解析毛泽东的心路历程
[J]. 包头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
[2] 万平. 独立·自由·奋进——毛泽东词《沁园春·长沙》的意境[J]. 盐城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
[3] 钱玺仰.意识形态对毛泽东词《沁园春·长沙》英译影响研究 [J].文学理论。2010
[4] 张延水.“人生如梦”与“浪遏飞舟”——《沁园春·长沙》《念奴娇·赤壁怀古》比较谈[J].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1994
[5] 张翠颖.两宋长调《沁园春》审美略探 [J].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08
[6] 毛泽东诗词翻译的及物性选择与意识形态建构——《沁园春·长沙》的译本分析
孙志祥; 卢炜; 孙楠
[7] 刘明东.《沁园春·长沙》的生态视角分析 [J]. 美与时代(上).2011
[8] 邓木辉.《沁园春·长沙》不是现代诗[J]. 语文月刊.2013
[9]孙志祥.毛泽东诗词翻译的及物性选择与意识形态建构——《沁园春·长沙》的译本分析[J].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6)
[10] 李崇月. 意识形态与翻译——以《沁园春·长沙》的翻译为例[J]. 名作欣赏:文学研究(下旬) 2010(08)
[11] 高一然. 浅论毛泽东诗词《沁园春.长沙》的艺术魅力[J]. 城市建设理论研
究(电子版). 2013(02)
(二)语文教育研究领域
[1]本刊编辑部.《沁园春·长沙》,妙用语言的典范[J].作文周刊(高一版)2013
[2]本刊编辑部. 《沁园春·长沙》的情景交融艺术[J].作文周刊(高一版)2013
[3]王君.浅析《沁园春·长沙》的意与象[J].语文天地.2013(05)
[4]成平平.《沁园春·长沙》对比手法的赏析[J].文学教育(下).2013(03)
[5] 张凤琴. 《沁园春·长沙》教案[J]. 教书育人.2012
[6] 刘艳芝. 浅谈《沁园春·长沙》的教学解读重点[J]. 读与写(教育教学版) 2013(04)
[7] 王安逸.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J]. 语文学刊. 2012(8)
[8] 赖瑞云. 《沁园春·长沙》的教学凝结点[J]. 语文学习. 2012(11)
[9] 邱锦生. “读”领风骚的审美探索——谈《沁园春·长沙》的朗读教学[j].华章. 2013
[10] 张永庆. 诗歌解读的四个角度——以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为例[j]. 新
课程(教师版). 2013(11)
[11] 药为民. 从“问地”到“比天”——《沁园春?雪》与《沁园春?长沙》的比较
阅读[j]. 东方青年(教师). 2013
[12] 张毅. 反差巧构思,立意自高远——毛泽东诗词《沁园春·长沙》赏析[j]. 读
与写(教育教学刊). 2013(01)
[13] 杨芝峰. 论诗歌鉴赏的有效教学——以《沁园春·长沙》为例[j]. 语数外学
习(语文教育). 2013(10)
[14] 林晓萍. 有效提问点亮语文课堂——《沁园春·长沙》新课程课堂的提问艺
术[j]. 课程教育研究. 2013(15)
[15] 张磊. 无尽的豪情,凌云的壮志——《沁园春·长沙》赏析[j]. 考试周刊. 2012
[16] 王利民. 《沁园春.长沙》给学生的启示[j]. 语文周刊(·高中教研版). 2011
三、文本解读内容归纳
(一)艺术手法
1.前半阕虽着重写景,却处处景中寓情。以不同的视角对景物进行了描写,由远及近,由远及近,由仰视到俯视等,多为实写景物,景物描写部分都“看”字统领的七句,所包含的意象有,远山,近林,孤鹰,游鱼等。后三句。“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感叹,则由写景直接转入抒怀,自然带出下半阕的抒情乐章。
2.下半阕虽着重抒情,但也不乏情中含景之处。“通过对往昔的回忆,想起当年的意气风发,挥斥方遒,运用了象征手法,如“峥嵘”形容时势的艰难,引用“击水”的典故表达心怀天下的壮志豪情。
(二)意象分析
范文五:要想读懂《沁园春 长沙》,我们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入手。    一、从题目入手    “沁园春”是词牌名,其词调取名于东汉沁水公主之园苑。据《后汉书?窦宪传》记载:宪恃宫掖声执,遂以贱直请夺沁水公主田园,主逼畏不敢计。后肃宗驾出,过园,指以问宪,宪阴喝不得对。后发觉,帝大怒,召宪,切责。……宪大震惧。皇后为毁服深谢,良久乃得解,使以田还主。后人感叹其事,多咏叹之。正如龙榆生先生在《词学十讲》中所说,“长调格局恢弘,饶有雍容气象……像这类和谐开展的曲调,最宜抒写壮阔襟怀,表现恢弘器宇,因此历来多被豪迈磊落的英雄志士所爱采用。”    “长沙”作为题目,我们可以想象出,词作可能写的是这个地方的景物,并借助这些景物抒发作者的感情;或叙写此地发生的一些事以及借事来抒情。我们可以借助这些猜想去理解这首词,具体要表达什么则需要根据词的内容去把握。    二、借助相关信息    1.借助所学:《沁园春 雪》是毛泽东的同一词牌作品,其格调、布局必然与《沁园春 长沙》相似,这可以作为我们理解这首词的关键。因此,词的上阕中“看”是个关键词,领起下文的七句写景之笔。“怅”是另一关键词,表明作者的情感态度。“问”是又一个关键词,展现作者的人生抱负,同时这“问”的问题,下阕必定有答案解释,这正如电影中的道具“开始如果有一把枪,最终必然要有枪声响起”一样,也是作品布局完整结构严谨的体现。下阕中“忆”是一个关键词,领起下面对往事回忆的七句话。“粪土”是另一个关键词,表明了作者的雄心壮志。    2.借助注释:全词第一个注释,作为重要信息的提示,往往对作者和背景介绍得比较详尽,这是读懂全词的关键。把握好这个关键,我们就能大致了解作者所要抒发的感情。这首词的最后标注了写作时间,这里又需要我们具备一点中国近现代史的一些知识。如1925年发生的重大事件,及其对毛泽东的影响,了解了这些,就不难理解毛泽东写这首词的用意了。    3.读懂典故:“中流击水”注释上讲“到江心水深流急的地方游泳”。其实这是一种误解,也不符合这首词所要抒发的感情,当然更不能表达作者当时的雄心壮志。当时的毛泽东在中国革命运动蓬勃发展的大好形势的激励下,心中激情澎湃,正想大有一番作为。因此,这里应是化用祖逖“中流击楫”的典故。《晋书?祖逖传》载:(祖逖)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后来“中流击楫”就成了立誓复兴祖国的代名词,因此这就是对上阕那个“问”的最有力的回答――我主沉浮。
范文六:1 沁园春.长沙
课前预习学案
一、预习目标:1.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2.读准疑难字音和理解字词。
二、预习内容:
Ⅰ 教材助读
(一)走进作者
毛泽东,字润之。日生于湖南湘潭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1976年9月
9日在北京逝世。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
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二)了解背景
这首词写于1925年。1925年是北伐战争开始的前一年。当时中国阶级斗争异常激烈。
震惊中外的“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已经爆发农民运动也势如破竹,迅猛异常,在 全国
十几个省蔓延开来。毛泽东同志当时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村运动先后在韶山等地建了二十多
个农民协会,成立雪耻会,并创立了湖南农村第一个党支部——中共韶山支部。随着革命高
潮的到来,各党派对革命领导权进行激烈的争夺。国民党右派势力了想篡夺立功难道权利,而党内,陈独秀又提出了“一切权力归国民党”的错误主张。毛泽东等同志同国民党右派势
力和党内右倾机会注义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军阀要逮捕毛泽东同志,在韶山人民的掩护
下,毛泽东秘密离开了韶山,前往广东创办全国农民运动讲习所。他在途经长沙时重游了橘
子洲。面对绚丽的秋景,毛泽东回忆往昔的峥嵘岁月,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词。
(三)文体知识
词:兴起于唐,盛行于宋,配乐歌唱,句式不齐,也称长短句。词最初称为“曲词”或
“曲子词”,是配音乐的。后来词也跟乐府诗一样,逐渐跟音乐分离了,成为诗的别体,所
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 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词牌决定了这首词的字数、句数
和平仄声韵。某些词牌的命名,与创始之作的内容有关联,但后人倚声或依谱继作,则不一
定受此限制,可以赋词牌本意,也可以撇开词牌本意自由发挥。词的标题和词牌有着严格的
区别,标题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它概括了词的主要内容。 如沁园春是词牌,长沙是标
题。词的分类:词分为小令、中调、长调,这是依字数的多少来划分的。58字以内为小令;59至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
(四)整体感知
1、诗词诵读中的停顿和重音对准确、清晰地表意有重要作用,试用“/”标出句中停
顿的地方,用“﹒”标出朗读中重读的地方。
2、圈点勾画,找出能显示本词思路的词语,写在横线上。
3、理解全词大意
全词动静有度张弛有致,上阙重写景,突出了景物的
,所以读起来
气势磅礴。至“怅寥廓”以下句,如奇峰突起,意境顿生波澜。下阕重抒情,塑造了同学们
的形象。“携来”初读是浪漫的、轻松地、悠闲的。至“曾记否”以下几句则气势磅礴、铿
锵有力。回头再读“携来”数句,词意则顿时充满了力量,“峥嵘岁月”“指点江山”“粪
土当年万户侯”不再是少年的张狂而是真正的为民族“竞自由”的志向。此几句语速较快,
语调有力。整首词表现了词人
的豪迈情怀,所以整首词的感情基调是
高亢有力的。
Ⅱ预习自测
扎实的基础知识是提高能力的前提,为了更好地欣赏本词,请同学们落实好下列内容。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挥斥方遒(
2、判断下列词语书写是否正确,如果不正确,将错别字加以改正。
有志者事竞成(
3、辨析下列词语
(1)面对同伴的一次次冷嘲热讽,他在也
遏止)不住内心的
愤怒,大声叫嚷起来。
思考:“遏制 ”和“ 遏止”怎样区别?
(2)广大青少年朋友一定不要凭一时的哥们(义气、意气)犯下令自己
终身后悔的错误。
思考:“义气”和“ 意气”怎样区别?
课内探究学案
一、学习目标
1、准确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和意义,了解词的有关知识,提高诗词鉴赏能力。
2、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品味词的语言,明确赏析“情与景的关系”的基本思路
3、激情投入,体会词人豪迈的情感,意识到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的重要性。
学习重点:品味、赏析词的语言,感受词的语言魅力。
学习难点:把握意象在诗歌鉴赏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学习过程
学始于疑——我思考,我收获!
1、上片提出“谁主沉浮”这一问题,下片是怎样回答的?
2、“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有何深意?
3、此人写的是寒秋景物,却毫无过去一般旧诗词的那种肃杀、感伤的“悲秋”情调,为什么?
4、此人借助这首词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Ⅱ质疑探究——质疑解疑,合作探究
1、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提示:包含着词人怎样的感情?
2、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提示: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赏析这个句子。
1.上下两片都有一个字统领主要内容,分别是哪个字?各统领到哪里?
2.上片中选取了哪些典型景物?描绘出了怎样的画面?
3.下片的“恰”统领至哪一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1.鉴赏本文的语言:从下列句子中找出你认为用得最好的字并加以分析。
(1)万山红遍
(2)鹰击长空
(3)鱼翔浅底
(4)层林尽染
课后练习与提高
1、下列各项中字词的注音或释义有错误的一项是(
) A.百舸(gě)
橘(jú)子洲
遒劲(强劲有力) ...
B.峥嵘(zhēng
携(xié)
遏(è)制 ....
C.漫江(满)
寥(liáo)廊
惆怅(惆怅) ...
D.百侣(同学 )
稠(chóu)密
谁主沉浮(主宰) ...
2、对下面的句子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回顾往昔,以问句收束,既是鼓励,更是前瞻,气势雄阔而豪迈。
B、虚实相映,激人想象,以游水博浪之实来写人生奋斗之虚,颇有双关之妙。
C、强大的反动势力试图阻止革命航船的前进,但终是自不量力。
D、结尾的定格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表现了革命者决心扭转乾坤的壮志豪情。
3、人们评论本词说上片“重在写景,景中有情”,请结合词句作简要分析。
范文七:沁园春·长沙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了解《沁园春
长沙》的写作背景。
2.了解词的发展简史。
3.抓住关键词语,体会词中描绘的意象,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二、能力培养目标
1.训练学生诵读能力。
2.着重训练学生抓准词中意象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
1.培养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真情的热爱。
2.感受革命前辈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珍惜今天的一切,激发学生奋发向上的热情。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1.以乐景写哀,景中寓情,情中显志。从词中可以感受到词人的心情是惆怅的,写的又是寒秋景物,却毫无过去一般旧诗词里的那种肃杀、感伤的“悲秋”情调,词人笔下的秋景是活泼、美好的。原因在于越写山河的壮丽,就越使人感到人民不能主宰大地的可悲,越感到革命的必要。词人正是在这不一致中突出了强烈的革命精神。当然,这里面也含有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感情。
2.对比手法的运用。
词中含有多种对比,使描绘的形象鲜明,如“万山红遍”与“漫江碧透”主要是颜色的对比;“鹰击长空”与“鱼翔浅底”、“指点江山”与“激扬文字”主要是动作的对比;“同学少年”与“万户侯”是明比;“万类霜天竞自由”与人民的被压迫(未在词中点明)是暗含的对比。
3.极富表现力的语言。
本词用语精当、形象、极富表现力,如“万”字写出了山之多,“遍”字写出了红之广,“漫”字、“争”字、“击”字、“翔”字等都极为准确精当。
【解决办法】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反复诵读。
2.补充古诗文(小说、戏剧)中学生能懂的例子作佐证。
3.精讲必要的历史知识。
【学生活动设计】
1.课外提前准备:注音,细读注解,反复读,完成预习作业。
2.课堂随教师诵读——美读——成诵。
3.观看多媒体。
4.自由讨论。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温故知新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谈起中国诗歌传统,人们总是喜欢把诗经楚辞汉赋相提,唐诗宋词元曲并论。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20世纪的中国又造就了一位“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独领一代风骚的大诗人——毛泽东。
金手指结合初中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沁园春·雪》等词的学习,说说有关词的知识。
词,又称长短句。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后来逐渐跟音乐分离,成为诗的一种,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词有词牌,又称词调。词牌,是词的格式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其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声律,都有不同的规定。因为格式是固定的,所以写词叫“填词”,即按照词牌的格式把词填进去。
想一想:《沁园春·长沙》,哪个是词牌名,哪个是标题?
这首词写于1925年。当时正值国内第一次大革命爆发的前夜,全国各地工农运动风起云涌,如火如荼。毛泽东同志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先后建立了20多个农民协会,创建了湖南农村第一个党支部——韶山支部。1925年10月,他奉命前往广州创建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面对如画的秋色和大好的革命形势,回忆过去战斗的岁月,不禁心潮起伏,浮想联翩,写下了这首动人的诗篇。“诗言志。”
词是抒情性很强的文体。作者用词表达了自己对当时的秋色和形势的强烈感受,抒发了革命的抱负和豪情。 二、鉴赏品味
想一想:上下阕各写了些什么?上、下阕有什么内在联系?
芝麻开门 上阕主要写景,写眼前之景。即描绘了绚丽的湘江深秋景色,突出“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精神。顺流而下,自然地提出苍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下阕主要抒情。通过追忆往事,表现革命青年的战斗风姿和远大抱负。
上阕为景,下阕为情,借景抒情,景情合一。上阕,诗人面对充满蓬勃生气之景发问谁主沉浮的问题;下阕,通过革命豪情的抒发,回答上面的问题,即由革命青年以及站起来的全国人民来主宰这个世界。
金手指这首词的思路:由景到情,由实到虚,由眼前之景到追忆往昔的战斗岁月,由自然情趣到人生哲理。层层推进,步步深入。“谁主沉浮”这一句是构思的枢纽,转变的关键,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金手指从炼字、意境、主旨等角度赏析诗句 1、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想一想:“立”字之前加个“独”字起什么作用?诗人“立”在何时、何地?
“立”字之前加副词“独”字,点明诗人一人独游,为下面追忆和抒发感慨做好铺垫。 “寒秋”两字表明独游的时间。“寒秋”,即深秋。秋深有寒意,故名“寒秋”。 “湘江北去,橘子洲头”八字,点明独游的地点和特定的环境。以上十二个字,把诗人独立顾盼,意气昂扬的形象烘托如画,并为全词奠定豪迈风格的基调。 2、“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想一想:这个“看”字,总领几句?诗人从哪几个方面描绘出一幅色彩斑斓的秋色图?
芝麻开门诗人从山上、江中、天空、水底等四个方面分别进行描绘。
看到的是山色:“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万,表示多。这里的群山,指湘江西岸岳麓山以及附近的许多山峰。 “红遍”二字,既写出色彩艳丽,境界开阔,又与“寒秋”二字呼应起来。 “层林尽染”四字,点明经过多次霜打,所有的树林都变(“染”)成红色。这四字,对上句“万山红遍”来说,有强调、渲染的作用。
其次,看到的是江景:“漫江碧透,百舸争流。”“江”,指湘江。湘江即使到了深秋,水势仍然很盛,用一个“漫”(满)字来写它,可以说是恰到好处。湘江水质好,到了深秋更加清净。
“碧透”二字如实地描绘了湘江之水澄碧、清澈见底的特征。“碧”,与上文“遍”为互文,都是副词,含有“极”的意思。如果说“漫江碧透”是静景,那么“百舸争流”便是动景。百舸:船很多。争流:争着行驶。一个“争”字,把湘江上千帆竞发的壮观场面写了出来。又次,抬头,看到天空:“鹰击长空”;俯首,看到水底:“鱼翔浅底”。长空:广阔
的天空。一个“击”字,把雄鹰在天空中展翅高飞的情景写活了。浅底:水清能见到河底,故显得浅。翔,一般用于指称鸟的动作,这里借用它来描绘鱼在水中游动的动作,非常生动,这天上、水中两幅画都是所谓动景。前者属于远景,后者为近景,远近结合,相映成趣。
“万类霜天竞自由”句,则是对以上山、树、水、船、鹰、鱼等事物精神风貌的概括。万类:万物。霜天:习惯指秋天。这句话意思是说,世界万物,在寒秋严霜下仍然蓬蓬勃勃,奋发自强。这句诗暗喻了当时的大好革命形势。诗是靠形象思维表达思想感情的,一般都不直说。
金手指这七句描绘出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秋色图。这幅图画,有近景,也有远景;有静景,也有动景。它巧妙地做到远近结合,动静相宜。
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能够把这幅图画写得这样出色?
芝麻开门一方面选择的景物富有典型性,如山林、江水、雄鹰、游鱼都是湘江地区最有特色的景物。一方面贴切地写出这些景物的主要特征,如写山林,突出“红”字;写江水,突出“碧”字;写鹰,用“击”字;写鱼,用“翔”字。
金手指这七句全是写景,为下阕抒情烘托了背景,准备了气氛。从写景到抒情,中间安插了下面三句作了巧妙的过渡。 3、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想一想:“怅”字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它富有表现力?
芝麻开门怅:不如意。这里含有慨叹的意思。寥廓:指宇宙的辽阔无边。“怅”字准确地描述了诗人当时特定的心态。面对广阔无垠,一派生机蓬勃的大千世界,诗人的心里油然升起“怅”的思绪。
想一想:“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中的“问”字值得玩味。诗人为什么要“问”?从“问”中表现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芝麻开门诗人发问,是激情的推动和理性思考的必然结果。面对此情此景,诗人不可能不激起思绪万端。诗人,也是个哲学家。他正在作哲学的沉思。从这发问中表现出诗人感情的热烈和思想的深邃。联系下阕更能看出诗人的博大胸怀和凌云壮志。
4、携来百侣曾游。
想一想:“携”字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它在全词结构中起了什么作用?
芝麻开门携:携手。在这里是“亲切友好地”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许多青年战友一起到这里聚会、游览,抒发革命豪情,畅想美好的未来,研究对敌斗争的策略。 “携”字生动地表现了革命战友亲密无间的关系,也为下面回忆往昔战斗岁月做好了铺垫。用了一个“携”字,很自然地从上阕转入下阕。
5、“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想一想:“忆”字总领几句?它们表现了哪些内容?
芝麻开门总领八句。这八句,主要表现当时的时代特点,革命青年的战斗风姿和
豪情壮志。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句,画出了时代特征。往、昔:同义反复,都是指过去。对过去的岁月,诗人用“峥嵘”一词来形容可谓绝妙。峥嵘:形容山势高峻。这里指风云变幻,激烈斗争的生活。湖南青年赶走军阀赵恒惕一事便可见当时的岁月确实“峥嵘”。一个“稠”字,表明这样激烈的斗争是经常性的。
金手指对革命青年战斗生活的回忆,写得层次分明。请归纳。
第1层:“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恰:正当。“恰同学少年”五字,点明这群革命者的相互关系以及年龄特征。风华正茂:风采焕发,才华横溢。这四字描绘了他们特有的气质、秉赋。
第2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描绘青年们的精神状态。他们意气奔放,奋发有为。挥斥:奔放。遒:本意为强劲有力,引申为奋发有为,百折不挠。
第3层:“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这三句描写同学们的战斗行动。他们评论国家大事,用文章批评污浊的事物,赞美美善的事物。“粪土当年万户侯”,表现了对当时大官僚、大军阀的蔑视。
以上八句写出了“忆”的具体内容。从几个侧面表现了青年们的战斗生活,也抒发了诗人的革命情怀。 6、“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想一想:先说一说这三句的大概意思。然后回答:这一设问句与上阕末尾的设问句有什么内在联系?
芝麻开门这三句的大意是:还记得吗?当年我们在江中游泳,激起的波浪,几乎阻止了飞快前进的船只。这一设问句,是对上阕“谁主沉浮”问题的巧妙回答。它表明:国家民族的命运,乃至人世间的一切应该由我们这一群敢于“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热血青年来主宰。这一设问句再次抒发了诗人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抱负。
【板书设计】
读出形象——立——造像写意——游人独立深思
读出关注——看——借景抒情——诗人关怀天下
读出深思——问——直抒胸臆——哲人忆旧言志
读出情志——忆——怀人忆事——斗士主宰沉浮
诵读关键词 思路
【教学反思】
范文八:沁园春.长沙 教学目标
1.鉴赏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2.体会把握毛泽东诗词的宏大意境及其壮志豪情。
教学重难点
1.鉴赏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2.体会把握毛泽东诗词的宏大意境及其壮志豪情。
一、激情导入,酝酿情感
朱光潜先生说:“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最好是从读诗入手,能欣赏诗,自然就能欣赏小说戏剧及其他种类的文学,能欣赏诗的人,他决不会感到人生是干枯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毛泽东的《沁园春 长沙》。
[板书课题:沁园春 长沙]
二、诵读感知,整体把握
1.初读,入境,审美感知——学生自由朗读。
师提示朗读技巧(注意节奏的把握)。
(设计依据:适时适当的指导会使学生的自由朗读事半功倍)
2.听读,初步感受词的情境——播放朗读录音或教师泛读。
出示毛泽东该词手迹,欣赏。
(设计依据:范读用以规范学生的朗读节奏及情感把握的分寸;手迹用以激发学生想象的思维和激情,更有感染力。)
3.齐读,深入体会词的情感、意境。
4.鉴赏,用优美的语言描绘词的意境,并写在笔记本上,然后请两名同学读自己的鉴赏记录。
5.评价,同学们互相评价,互相补充完善,教师引导、点拨。
6.老师总结陈述(作为一种意见供学生参考):深秋时节,我独自站在橘子洲头,湘江水日夜不息地向北奔流。远望层层叠叠的树林,经霜染后,一片火红;近看碧绿清澈的湘江,无数船只竞相行驶。雄鹰在高空展翅飞翔,鱼儿在江水中自由自在地游泳,宇宙万物都在竞相向上,蓬勃发展。面对这一派勃勃生机的大千世界,怎能不令人思绪万端:广阔无垠的大地呀谁才是你的主人呢?回忆往昔,同许多同学在这一带游览、聚会,度过了许多不平凡的岁月。那时,正值青春年少,风采迸发,才华横溢,意气奔放,遒劲有力,同学们经常在一起评论国家大事,写出激浊扬清的文章,把反动统治者视为粪土。还记得吗,当年我们在江中游泳,激起波浪,几乎阻止了飞快前进的船只?
7.再读,把握词的脉络。
思考:这首词分为上下两阕,思考一个问题,词的上下阕在写法上(表达方式上)是否相同,各主要写什么?
明确:上阕写景描绘湘江绚烂多彩的秋色图。
下阕抒情抒发凌云壮志的革命豪情。
[板书:景——情]
三、深入文本,具体赏析
(一)赏析上阕
1.品读美句,感受把握
思考:上阕写景。写景部分哪里写得最好?词的上下两阕各有一个领字,请找出来。 上阕中,诗人是从哪些方面、什么角度来描绘绚烂多彩的秋色图的?全诗的诗眼是什么?
第一问:学生讨论后回答。第二问:学生回答,上阕领字是“看”,领起七句。下阕领字是“忆”,领起八句。第三问:学生讨论后回答。
四个方面:山上、江中、天空、水底
四个角度:远眺、近观、仰视、俯察
第四问:学生回答,“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浮沉?”
(设计依据:在读的基础上把握诗的结构和内容。)
2.炼字炼意,品味语言
独立寒秋 层林尽染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学生分小组讨论后,推代表回答:
(1)“独立”,不仅表明是一个人,而且显示了诗人中流砥柱的气概。
(2)“染”字用拟人手法,写出秋色之深。
(3)“击”字显示出雄鹰展翅奋发、搏击长空的强劲有力。
(4)“翔”字写出鱼儿在清澈见底、水天相映的水中游动的自由轻快,像在天空中飞翔一样的意态。
(设计依据:从细处着眼理解诗人炼字炼意的功夫和创作的不易以及不同字眼带来的不同表达效果。)
3.想象联想,工笔描绘
师:雨果说过,“想象是人类思维中最美丽的花朵”,下面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飞进诗人所描绘的绚丽多彩的秋景中。
请学生根据词的意境边品读边在脑海里绘出秋色图,用语言描述自己的体会,相互评点、欣赏。
(设计依据:激发和提高学生的想象和联想能力,比较语言文学艺术和绘画艺术的不同,领略语言带来的无穷艺术魅力。)
4.古今秋思,对比赏析
古代秋思句,学生搜索:
生: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宋玉)
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
已觉秋窗秋不尽,哪堪风雨助凄凉。(曹雪芹)
师:古人笔下的秋景多萧杀悲凉,清冷惨淡,而毛泽东的秋景为何如此绚丽多彩,充满生机?你们知道这个差异的原因吗?
学生猜测回答。如,生:他是伟人就是和我们不一样。生:他是革命家,革命家永远是硬朗、向上的。
5.知人论世,把握情志
师:大家根据自己的理解谈了自己的看法,我觉得大都处在猜测的层面上,要深入了解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应该注意追本溯源,知人论世。我们首先来看一下毛泽东从小有什么样的志向。1910年秋,他在离开家乡韶山冲到50里外的湘乡县东山高等小学堂去读书的时候,面对新的环境,纵笔写就一首《咏蛙》诗:
独坐池塘如虎踞,绿杨树下养精神。
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
1910年告别父母外出求学时,他模仿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著名诗人西乡隆盛的诗作,写过一首《立志》: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间无处不青山。
学生读这两首诗,谈自己的感受。
明确:他从小胸怀大志,有必定成功的信念,有主宰天下的豪情。
他开阔的胸襟,不凡的气度,乐观的精神,雄伟的志向都融在他写的秋景里了。毛泽东是叱咤风云的一代伟人,胸怀大志的政治家。他有博大的胸襟,崇高的风范,奋发向上永不消沉的乐观性格,不同于那些多愁善感的纤弱文人,所以他的词充满豪情壮志,笔下的秋景也绚烂多彩,充满生机。
6.触景生情,抒发感慨
眼前的烂漫秋景蕴含着作者的情怀也引起了他的共鸣,他迸发了一种怎样的情怀?答案在哪里?
明确: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在下阕。
(二)赏析下阕
推荐一位同学读下阕。
师:读完下阕,我的眼前清晰地浮现出两幅图画,一幅叫峥嵘岁月图,一幅是中流击水图。
1.赏析“峥嵘岁月图”
师: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旧地重游,往事历历,怎能不激起作者无限的感慨!想当年,作者在长沙第一师范学习、工作时,曾与蔡和森、何叔衡等同志一道积极从事革命活动。他们创立了“新民学会”,创办了《湘江评论》,深入工矿、农村,积极领导工农运动,那是怎样的岁月啊!“峥嵘岁月稠”,正是对昔日战斗生活的高度艺术概括。
师:齐读“峥嵘岁月图”部分。讨论告诉我们这是一段怎样的峥嵘岁月。
(读后)学生讨论交流,然后汇报。
明确:那是一群才华横溢、热情奔放的革命青年,“正茂”“方遒”充分显示了他们的精神风貌,橘子洲头,他们指点江山,慷慨陈词,他们以豪迈的气概,视军阀、官僚如粪土,作者在这里既是追忆往事,又是对上阕“谁主沉浮”问句作进一步的回答,正是这些有着“粪土当年万户侯”豪迈气概的革命者才是真正的中国脊梁,他们代表着革命的新生力量,根据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他们最终必定战胜和代替一切腐朽势力而主宰着国家和民族的命运。
2.赏析“中流击水图”
师:接着,作者继续以饱满有力的笔调状写胸中奔腾激荡的诗情,“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大家反复地读这句词。
师:当年,作者曾和蔡和森等数十名同学,在盛夏水涨之时到湘江游泳,坚持不懈,直到隆冬季节,以此来锤炼自己的意志和胆识,现在,作者独立于橘子洲头,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作者写这些,除了有对往昔生活的怀念,还有没有更深层次的意思呢?
(再读,联系全词读,读全词。)
学生讨论、交流,汇报。
明确:这一句既写了当时的情景,其中又暗含志向的远大,使我们仿佛看到了他们激昂的情态,力挽狂澜的壮举,好似听到了他们自豪的壮语!
四、总览全词,进行小结
学生仔细读下面的一段文字:
上阕写充满朝气的万物。枫林如火,深寓他火热的革命家情怀;万类霜天竞自由,寄托着对自由解放的向往和追求。下阕写充满朝气的人格主体。青春岁月,摆脱不了的回肠荡气;指点江山,从昨天延伸到今天的英雄本色。那时的中国,“百舸争流”,国民革命席卷南方,北方军阀的统治摇摇欲坠。面对奔腾不息的江水和争相前行的大小船只,诗人感到是那样的亲切,又平添出异样的严峻。
是呵,就像辽阔的天空和水面,任人角逐,但究竟鹿死谁手,尚未可知。诗人的耳边,或许回荡着他五年前在《湘江评论》上敲响的黄钟大吕:“天下者我们的天下,国家者我们的国家,社会者我们的社会。我们不说,谁说?我们不干,谁干?”毛泽东后来解释说“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说的是北伐以前中国的命运究竟由哪一个阶级做主。
师:上阕有问,下阕有答,前呼后应,妙化无痕。同学们能不能从词的上阕和下阕里各抽取一个句子,组成一副对联?(这副对联的上联,包含着作者的问,下联是作者的答。)
生: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上联)
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下联)
横批:还看今朝 诗言志。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都统一在作家诗人胸有天下,囊括四海的志向里,这就是景情志三者的统一。
结束语:同学们,文学作品是情感的结晶,欣赏它是一种寻觅与追逐。风景迷人的阿尔卑斯山深谷中的路旁插着一个标语牌,提醒过路人,“慢慢走,欣赏啊”。让我们再次齐读全文,在豪迈的朗诵声中,慢慢走,欣赏吧!
沁园春 长沙
范文九:沁园春 长沙
一、教学目的
1、学习毛泽东同志以天下为己任的革命使命感和远大的抱负
2、体会宏阔的深秋意境,提高形象思维能力
3、学习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提高朗读能力
一、介绍词
1、词兴于隋唐,盛于宋代,是一种和乐可唱、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
2、“词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每首都有一个曲词名称,叫“词牌”。可以分上下两段,叫“片”或“阕”。 解题:《沁园春》是词牌名,《长沙》是词题。
3、词按字数分为小令、中调、长调。小令字数在58字以内,中调在59至90字,长调在91字以上。本文在词中属于长调,分上下两阕
4、宋词有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气势豪放,意境雄浑,充满豪情壮志,如苏轼和辛弃疾。婉约派语言清丽含蓄,感情婉转缠绵,情调或轻松活泼,或婉约细腻,如柳永、李清照。
古人总结说,如果是苏轼豪放的词,那么必须要一个北方的山东大汉敲大鼓,然后唱“大江东去,浪淘尽……”如果是柳永婉约的词,就只需要一个小姑娘拿一个快板就可以唱:“杨柳岸晓风残月……。” 举例:大江东去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词朗读时的节拍停顿
(1)主语和谓语之间要停顿。如: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2)动词与宾语之间要停顿。如: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3)领字后面要停顿。如:看/万山红遍;恰/同学少年。
(4)四字句按“二二”停顿。如:湘江/北去;层林/尽染;
集体朗读,看视频朗读,再集体朗读。
三、背景: 日生于一个农民家庭。辛亥革命爆发后在起义的新军中当了半年兵。年,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求学。毕业前夕和蔡和森等组织革命团体新民学会。五四运动前后接触和接受马克思主义,1920年11月,在湖南创建共产主义组织。 1921年7月,出席中国共产党建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后任中共湘区委员会书记,领导长沙、安源等地工人运动。1923年6月,出席中共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被选为中央执行委员,参加中央领导工作。1924年1月国共合作后,在国民党第一、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都当选为候补中央执行委员,曾在广州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代理部长,主编《政治周报》,主办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1926年11月,任中共中央农民运动委员会书记。
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卅运动、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农民运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
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这时湖南省长赵恒惕再次通缉毛泽东,这首词大概是毛泽东离开长沙时所作。
四、感知内容
1、以诗人的活动为主体,找出表现全词线索的动词。
2、词的上下阕各有一个领字,它们分别统领哪几句?
请找出来。
具体分析上片:
1·“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开首句三个短语,点明时间、地点和特定环境,寥寥数字,勾勒出开阔、壮丽的画面。
2·“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从“看”字领起转人写景。由远及近,最后以"万类"一句概括,从眼前的景物联想到宇宙间万物,并用一个"竞"字总括大自然活跃、自强的生机。这几句色彩艳丽,传神入化的景物描写,为下阕的抒情作了背景烘托。
3.“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触景生情使诗人发出了这气壮山河的一问,抒发了诗人对国家民族盛衰兴亡,对人民革命前程深切关注之情,也表现了革命青年的凌云壮志。 4】意象
“意象”是我国古典美学中的一个术语,它包括“意”和“象”两方面的内容。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这首词不仅内容丰富,而且气势磅礴,画面壮阔,意象壮美,意境高远。 如果从意象美的角度去赏析这首词,对准确把握这首词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也许能另辟一径。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中的“万”“层”“漫”以及“遍”“尽”“透”这些词在范围、程度、层次等方面,使红绿两色更为突出,更为丰富,更为浓艳鲜明,令人感到可爱
*“百舸争流”中的“争” 增加了昂扬奋进的气氛,活现出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烈场面。“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中, “击”“翔” 准确而生动地刻画出了在万里长空中鹰飞的矫健和在清澈见底的江水中鱼游的欢愉自在, “万类霜天竞自由”中 的“竟”字, 有力地突出了在寒秋严霜下的万物蓬勃旺盛的生命力,让人感受到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赞美。 下片:
4· “携来百侣曾游,亿往昔睁蝶岁月稠。”“忆”字照应上阕“看”字。统领下阕。“百侣”与上阕的“独立”照应,突出忆往昔,令人无法忘怀。
第1层:“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描绘了他们特有的气质、秉赋。
第2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描绘青年们的精神状态。
第3层:“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这三句描写同学们的战斗行动,表现了对当时大官僚、大军阀的蔑视。
5·“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用问句收束全词,将诗人气壮山河的丰富联想和革命豪情,凝聚在一句问话上,使得全词尾句具有势不可挡的千钧之力,激励革命者,肩负重担,投人主宰中国命运的革命洪流中去!
总结:词的下阕中所回忆的往昔生活, 突出了 什么人的活动?表现了他们怎样的精神?
突出了包括诗人在内的年轻革命者奋发向上、敢作敢为的精神,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生气勃勃的“少年学子图”,间接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
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杜甫 《登高》
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
——曹雪芹 《红楼梦》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廖廓江天万里霜。
—《采桑子.重阳》(1929.10)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清平乐.六盘山》(1935.10
古人多悲秋怨秋之作,为何毛泽东笔下之秋却“别有怀抱”、与众不同?这和诗人的哪些方面有关?
《诗经》:“诗言志。”诗品如人品。诗人品格、胸襟、气度之高下决定诗歌境界之高下!
毛泽东是叱咤风云的一代伟人,胸怀大志的政治家。他有博大的胸襟,崇高的风范,奋发向上永不消沉的乐观性格,不同于那些多愁善感的文人,所以他的词充满豪情壮志,笔下的秋景也绚烂多彩,充满生机。
1·思路清晰
这首词的思路:由景到情,由实到虚,由眼前之景到追忆往昔的战斗岁月,由自然情趣到人生哲理。层层推进,步步深人。“谁主沉浮”这一句是构思的枢纽,转变的关键,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2·层次分明
对革命青年战斗生活的回忆,写得层次分明。
第1层:“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描绘了他们特有的气质、秉赋。
第2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描绘青年们的精神状态。
第3层:“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这三句描写同学们的战斗行动,表现了对当时大官僚、大军阀的蔑视。
3·全词结构严谨、缜密
全词上下两阕分别围绕“看”“忆”两个动词逐层展开,勾划出一幅优美动人的画面。 4·语言精当、形象,极富表现力
如“万”字写出山之多,“遍”字写出江之广,“层”字表现出林木垂迭,“梁”字写出岳麓山枫林的壮美,“漫”字写出江水满盈之态,“透”字则极尽碧水清澈之色;一个“争”字道尽大江之上的热闹,一个“击”字活现出苍鹰击空的雄姿,一个“翔”字描写出游鱼自如轻捷的神态。一字传神,妙语连珠,体现出诗人非凡的驾驭语言的能力。
一、读诗词一定要朗读,最好能脱口背出。通过抓关键词语,理清思路,便于诵读。
立、看、怅、问、忆、记,这些动词具有贯穿全词线索的作用。他们的内在联系是:通过立、看等词写出江山的壮丽和万类的自由自在,这些是明写:通过怅、问等词暗写出国内外反动派的飞扬跋扈,广大人民的灾难深重。由此回忆起曾一起并肩战斗的战友,激起革命者的历史责任感。
二、通过抓主要意象来把握内容大意。
通过寒秋、霜天(气候),万山(层林尽染),湘江(碧透、百舸争流),飞鹰、游鱼(万类竟自由)
等意象,形象地表现词人关注国家命运,对当时革命形势的深切感受。
三、写了意气风发,挥斥方遒的同学少年,激扬文字,指点江山的同学少年,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同学少年;表现了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派,改造旧世界的革命战斗精神。
注意“峥嵘”、“风华”、“意气”、“挥斥”、“方遒”、“激扬文字”、“遏”等词的语境意义,理解“指点江山”、“万户侯”的借代手法和“粪土”的名词意动用法。
(6)、词的下阕中所回忆的往昔生活, 突出了 什么人的活动?表现了他们怎样的精神?
突出了包括诗人在内的年轻革命者奋发向上、敢作敢为的精神,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生气勃勃的“少年学子图”,间接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
男儿立志出乡关, 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 人间处处是青山。
这首诗是毛泽东于1910年时值其16岁时,离开韶山到湘乡读书时改写的一首送给父母的诗,以表其远大的抱负.这首诗一直激励着我前进的每一个步伐.从大学求学到毕业就业,从学习知识到开创事业,我都无时不刻的将这首诗作为自己奋斗的丰碑.时刻谨记自己的使命和抱负.
范文十:沁园春·长沙
1、 品味诗词,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2、 感受诗人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背诵课文。
1、 通过品味意象,感悟词中阔大的意境。
2、 领会诗人主宰大地沉浮的宽广胸襟和革命气概。
1、 语言品读法。通过朗读、品读、诵读,体会词中意象,把握词作情感。
2、 比较法。如对《沁园春 雪》《沁园春 长沙》的比较。
一、导语设计
他是领袖,他为人民谋幸福,他是共和国的缔造者;他更是诗人,他用平平仄仄的枪声,写诗,二万五千里是最长的一行。梅花瑞雪,战地黄花,如血残阳,神采飞扬,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是今朝的风流人物,他就是伟人毛泽东。让我们追寻伟人的足迹,再回长沙,走进领袖的宽阔胸怀,走进诗人的崇高心灵。
二、背景介绍
年,毛泽东在长沙学习、生活、从事革命活动长达十三年,这期间发生了辛亥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十月革命、五四运动和共产党成立等,他与何叔衡、蔡和森等人创立新民学会,领导长沙学生爱国运动,主编《湘江评论》,建立湖南共产主义小组。
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毛泽东同志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成立。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重游橘子洲,写下了这首词。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诵读欣赏
1、结合欣赏毛泽东手书《沁园春 长沙》,听朗读录音。
2、学生结合注释自由朗读,抓住关键词语,理清思路,熟读成诵
诵读提示:上片“看”字、下片“恰”字都是领字,两字后要稍停顿,突出领字作用。“看”字所领7句要读得抑扬顿挫,充满兴奋喜悦之情,“万类霜天竞自由”要读出彻悟、慨叹之情。“恰”字所领7句要读得激昂慷慨,充满自信,
语速稍快。
抓住极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如“万”“遍”“漫”“争”“击”“翔”字,体会其作用,抓住点明人物、时间、和地点的词语,如“独”“立”“洲”,把握“看”和“忆”等起贯穿全词作用的词语,展开联想与想象,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和领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力求背诵全篇。
(二)整体感知
思考:这首词描述了几幅画面?可以根据内容给各幅画加个小标题吗?
讨论、明确:描述了四幅画面:独立寒秋图、湘江秋景图、峥嵘岁月图、中流击水图。
四、再读课文,诗歌鉴赏
(一)写壮景,抒豪情
1、研习“湘江秋景”图(“看”字所领的7句)
提问:词人是怎样变换视角描绘眼前这大好秋色的呢?
明确:远眺: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静)
近观: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静、动)
仰视:鹰击长空(动) 俯瞰:鱼翔浅底(动)
总写:万类霜天竞自由
小结:远近结合,总分有序,动静交错,红绿辉映,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色彩绚丽的湘江秋景图。
2、研习“中流击水”图(最后三句)
品读“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想象词人当年曾和同学旧侣,在激流中奋臂划水,掀起的浪花甚至阻挡了飞速前进的船舶的情景。
讨论:“中流击水”这一情景蕴含着词人怎样的感情?
明确:“中流击水,浪遏飞舟”,采取象征的手法,形象地表达了一代革命青年的凌云壮志,以天下为己任,以及在新时代的大潮里,乘风破浪,鼓桨前进,立誓振兴中华的气概豪情,含蓄地回答了上阕提出的“谁主沉浮”的问题。
(二)对比手法的运用
词中有多种对比,使描绘的形象鲜明。
1 、“万山红遍”与“漫江碧透”主要是颜色的对比
2、“鹰击长空”与“鱼翔浅底”,“指点江山”与“激扬文字” 主要是动作的对比
3、“同学少年”与“万户侯”是与明处对比
4、“万类霜天竞自由”与人民的压迫(未在词中点明)是暗含的对比
(三)极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本词用语精当、形象,极富有表现力。
如“万”字写出了山之多,“遍”字写出了红之广,“漫”字写出了江水溢满之状,“争”字活现出千帆竞发的热闹场面。用“击”而不用“飞”,准确的表现了鹰的矫健身姿;用“翔”而不用“游”,精当的描绘出游鱼在水中轻快自如、像鸟一样盘旋的神态。
(四)景中寓情、情中显志
《沁园春 雪》上阙描绘北国风光,下阙评古论今,抒发壮志豪情。
这首词上阙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秋景”图,通过寒秋、霜天(气候)、万山(层林尽染),湘江(碧透、百舸争流),飞鹰、游鱼(万类竞自由)等意象,形象的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对当时革命形势的深切
感受,并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有谁来主宰的问题。下阙回忆了往夕峥嵘岁月,表现了诗人与战友们为了改造旧中国的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形象含蓄的给出了“谁住沉浮”的答案:主宰国家命运的,是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敢于改造旧中国的革命青年。
(五)比较分析
1、背诵毛泽东的《沁园春 雪》,思考:《沁园春 雪》中的“风流人物”什么人?《沁园春 长沙》中的“同学少年”可算是“风流人物”吗?为什么?从此可见,本词上、下阕是一种怎样的关系?
明确:《沁园春 雪》中的“风流人物”是指才华出众,品格超群,对历史发展有巨大影响的杰出人物,英雄豪杰。《沁园春 长沙》中的包括词人在内的“同学少年”正是这样的人物,他们意气风发,风华正茂,关心国家命运,富有斗争精神,正是中国革命队伍的“中流砥柱”。词下阙通过写意气风发、挥斥方遒的同学少年,激扬文字,指点江山的同学少年,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同学少年,艺术地回答了上阙提出的“谁主沉浮”的问题,这样,上下两阙浑然一体,天衣无缝。
2、分析毛泽东《咏蛙》(独坐池塘如虎踞,绿荫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
讨论、明确:这首诗写出了毛泽东年轻时期的雄心壮志,表现了他主宰国家命运、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
五、结束语
朗读《诗人 领袖》
你用平平仄仄的枪声,写诗,二万五千里是最长一行。 常于马背上构思,便具有了战略家的目光。战地黄花,如血残阳,成了最美的意象。 有时潇洒地抽烟,抬头望断南飞雁, 宽阔的脑际却有大江流淌,雪天更善畅想,神思飞扬起来,飘成梅花漫天的北国风光。 相信你是最严肃的诗人,屈指数算,一首气势磅礴的诗,调动了半个世纪的酝酿。
轻易不朗诵,天安门城楼上只那一句,便成了世界的诗眼,嘹亮了东方!
六、作业与练习
赏析《重阳》《北戴河》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上学时期文艺词语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