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华村占地面积 英文

万科旧改劫 深圳城市更新项目纠结中的得与失|界面新闻 · 地产界面新闻APP距离上一次被深圳万科提起仲裁申请40余天后,深华发披露了一则仲裁最新进展公告。
10月25日晚间,深华发A披露,深圳万科因&仲裁案件申请的财产保全&,深华发控股股东武汉中恒集团所持有的1.16亿股股份被深圳中级法院冻结,冻结期限自日至日止。
万科与中恒集团在旧改推进过程中的矛盾再一次引发市场关注,据观点指数了解,双方于一年前合作开发深圳光明新区城市更新项目,此后万科认定中恒集团未按约定履行项目确认实施主体、签订土地出让合同,一纸文书告至法院。至此,昔日合作伙伴已貌合神离。
随着更多细节浮出水面,万科中恒矛盾激发的缘由进一步为外界知悉。除了万科坚持更改项目规划设计方案而带来的企业间文化理念冲突,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中恒在旧改项目上因拆迁所带来问题,导致工期进度落后于预定计划。此前有消息称,中恒的光明新区旧改项目仍有8家&钉子户&。
尽管万科称希望通过仲裁促进中恒方面继续履行合同,但在外界看来,这或许是深圳旧改&拆不动、赔不起、玩不转&的又一案例。
据观点指数不完全统计,万科在深圳参与了包括南苑新村、南华村、蛇口渔一村、车公庙、沙井街道上星工业区等旧改项目,拆迁与相关手续办理尚在进行中。其中,南苑新村项目作为深圳出台《城市更新办法》以来最早启动的八个住宅旧改之一,至今仍举步维艰。
深万和旧改
万科过去三十余年的发展史上,最早涉足房地产开发领域要追溯至1988年,该公司通过拍卖方式获得罗湖区红桂路一宗占地4100平方米的旧改用地,由此开发出&威登别墅&。
据观点指数了解,1988年至2004年间,万科在深圳、天津、鞍山、沈阳、上海等地共计参与16个旧改项目,总建筑面积152万平方米;大本营深圳仅涉足罗湖、福田区仅5个项目,对应建筑面积36.8万平方米,开发项目包括威登别墅、万科桂苑、万科俊园、万科彩园、金域蓝湾。
日,万科公告宣布,深圳万科与九州地产签署协议,由此获得龙岗中心城新老西村旧改项目,预计公司须支付总合作价款10.97亿元。这是继龙岗樟树布旧改项目之后,深圳万科接手的第二个旧改项目。此番拿地,被解读为万科开始大量布局深圳旧改的信号。
上述两个项目尽管遭遇一定缓建,但都相继于2010年下半年启动,其中樟树布旧村改造项目占地约11万平米。根据深圳万科总经理周彤彼时的介绍,新老西村旧改项目将打造成公司首个大型城市综合体,总建筑面积100万平方米,包括15万平方米的万科广场,以及160米高的万科大厦&&至今这仍是深圳万科的在售主力之一。
2010年8月份,金晖地产位于南山区的南苑新村启动整体改造拆迁补偿签约仪式。观点指数了解,金晖地产正是万科与金晖集团合资成立公司,其中万科拥有80%权益。经此一役,万科实现首度进驻南山区,至此其布局已覆盖深圳六区。
根据万科同月发布的公告,该公司还获得南山区蛇口渔一村旧改项目,项目净占地面积约1.9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4.2万平方米,综合改造成本约6.6亿元。
观点指数不完全统计,此后万科陆续进驻龙岗、福田、南山等地项目,将布局蔓延至坂田旧改、南园新村旧改、南湾片区旧改等。其中,仅龙岗便有七八个项目,这奠定了万科在龙岗区的地位。
当时万科主要在关外区域发展,仅龙岗便开发了万科第五园、万科紫悦山、万科麓城、万科里城等项目。
2015年8月,深华发A宣布,大股东武汉中恒集团、万科分别以15%、85%的持股比例组建合资公司,后者正式成为&光明新区公明街道华发工业区旧改项目&开发主体。
位于深圳光明新区公明街道的公明华发电子工业用地于2010年获列入城市更新计划,2013年获批规划建设成集办公、居住、商业为一体的复合功能区,占地面积11.62万平方米。扣除保障房、配套及回迁商业,项目的建筑面积仍有26万平方米。
同年8月,万科通过竞标方式竞得福田车公庙的捷荣创富厂区城市更新地块,占地面积5775平方米,建筑面积5.78万平方米。
此外,万科还获得位于宝安沙井企安路与上星路交汇处东南角的地块,尽管地理位置不如福田、南山等项目,但沙井旧改项目总建筑面积64万平方米,能为万科补充相当数量的土储。有消息人士透露,项目已拆迁完毕。
经历数年的开发后,据观点指数不完全统计,万科目前参与的数个旧改项目中,仅蛇口渔一村项目、车公庙项目、沙井上星工业区项目有最新进展,其余项目则仍推进缓慢。
得失与反思
随着房地产行业滑出黄金时代,万科扩张战略也显得更为务实、谨慎。资料显示,过去十多年,万科在深圳获取项目大多是通过合作或收购方式。从成本的角度考虑,在土地短缺的深圳市场,这已较公开招拍挂的划算得多。
万科发展的历史上,2003年是值得反思的一年。当年7月4日,深圳土地房产交易中心拍卖大厅,在郁亮到场督战的情况下,万科以总价9.7亿元、溢价率155.56%竞得坂雪岗地块。
当时万科在深圳已经没有土地储备,拿地却承担了资金成本及项目风险。2002年,万科净利润不足10亿元,坂雪岗地块不仅吃掉了公司全年利润,还占用了全年30亿元拿地预算的1/3。
上述经历引起了万科管理层对发展模式和路线的反思&&在此之前,该公司买地几乎是招拍挂,成本非常高。而自涉足旧改后,万科的扩张出现明显变化,首先体现在项目合作的频率增加。
具体到旧改方面,这种合作发展模式的时代背景则是,2009年《深圳市城市更新办法》出台,明确城市更新项目的业主可以自行申请改造,开发商只要获得2/3业主的同意拆迁重建意愿,就可以将小区进行城市更新申报。《办法》出台后,包括佳兆业、卓越、金晖等不同的企业抢驻旧改住宅小区,争取拿到业主的拆迁意愿。
至2010年,深圳再度明确,城市更新的市场主体自身或控股股东,&应当在全市上一年度年检合格的开发企业排名中位于前一百位&。由于新政对旧改开发主体进一步提高门槛,此后包括金晖的南苑新村,以及南华村等项目开始寻求资金实力较强的合作方,万科由此入局。
观点指数了解到,万科在旧改方面的合作方包括九州地产、金晖集团、中恒集团等。其中以南苑新村为例,2010年,万科、金晖分别以80%、20%比例成立金晖地产,此后万科收购金晖20%股权、实现全资拥有金晖地产;万科在深圳旧改的最新合作伙伴中恒集团,在光明新区华发片区项目上也仅持股15%,并需承担项目建设用地的全部搬迁补偿工作,及相关手续办理。
市场人士对观点指数表示,一方面对于待推进的旧改项目而言,由于业主或原先拥有人不具备资金及开发能力,因此有必要引入合作伙伴;另一方面,万科实际上旧改经验难言丰富,因此让当地企业负责拆迁问题,就避免了很多推进的风险。
即便如此,万科在旧改推进工作方面仍面临了不少挑战。其中最经典的案例是,日,万科宣布已与恒豪公司签署了&福田区南园新村旧改项目合作开发协议&,而佳兆业立即回应称,公司已于2007年开始了对南园片区的更新改造工作。
随后,尽管万科澄清所开发南园新村项目与佳兆业非同一项目,但在实际操作中,两家公司在南园片区仍出现了激烈的争夺。2012年城市更新细则规定,&经占建筑物总面积90%以上且占总数量90%以上的业主同意后,公开选择市场主体&。
为了争取业主同意,万科、佳兆业竞相将南苑新村的拆迁赔付标准提高至1:1.3。最终深圳市更新办出面叫停,表态南园新村并不属于任何开发商、旧改也应由政府主导进行。至今,万科在南园新村方面仍未有实际进展。
深圳城市更新细则逐年修正,旧住宅区改造的方针改为&政府主导&,不再允许房企申报计划。新政后,开发商抢驻旧住宅小区与恶性竞争的现象大大减少。这带来的另一个影响则是,南华村旧改项目先后邀请过卓越、佳兆业、万科作为开发主体,却迟迟不能列入更新计划。
此外,原业主或租户不同意原有的拆迁补偿方案,并要求更好的补偿方案,导致开发商在旧改项目上面临了进退两难的局面。
万科面临的最新拆迁难题爆发于10月25日。据深华发披露,深圳万科与中恒集团约定光明新区华发工业区旧改项目,武汉中恒集团及公司未按约定履行办理《改造实施主体确认书》、《地价缴交通知单》、签订《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等手续,深圳万科请求依法裁决两被申请人支付迟延办理的违约金等。
深圳旧改现状
万科在深圳旧改市场的探索,背后除了补充自身土地储备的压力外,不断扩容的房企队伍及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也是重要原因。
在2012年度业绩会上,郁亮曾公开表示,深圳市场已经有很多房企进军旧改,而旧改也是深圳的趋势,万科不做就分不到羹。所以,旧改是万科一定要做的。
数据显示,2013年,佳兆业以成交金额62.4亿元、成交面积29.4万平方米,取代万科成为2013年深圳住宅成交第一名。期内,佳兆业凭借城市广场项目入市拉动业绩,后者正是佳兆业旗下最大的旧改项目之一。
随着远洋、恒大、泰禾、融创等外来房企均在深圳密集布局,市场竞争进一步激烈。有消息称,鸿荣源在深圳约有1000万平米土地储备,对应潜在旧改达22个,其中仅龙华便有15个。2015年,该公司凭借壹方中心、壹城中心两大项目,成交金额145亿元排名全市第三。
过去五年间,恒大在深圳储备20个项目,其中约有15个旧改项目,土地面积达到1200万平方米,按当前市场价格预估有3500亿元以上的货值。作为深圳曾经的旧改之王,佳兆业此前则获得盐田区有史以来最大规模旧改&&盐田三村、四村和西山吓村的改造项目。
相比之下,尽管万科过去多年间在深圳加大旧改投入,但在旧改数量、规模等方面仍与鸿荣源、恒大、佳兆业等房企有所差距。
万科年报显示,截至2015年底,万科在全国参与了8个城市更新改造类项目,目前拆迁与相关手续办理尚在进行中。根据当前规划条件,相关项目按万科权益计算的占地面积约67万平方米,对应权益规划建筑面积约301万平方米。
仅就目前而言,万科在深圳市场中的销售排名仍在第一梯队。2015年,该公司在深圳实现成交金额202.52亿元排名第一。究其原因,除了现有在售项目外,万科通过合作或收购方式获得的项目成为业绩增长的重要原因。
据观点指数了解,万科于2013年以54亿元、溢价率92.86%竞得南山区留仙洞总部基地;2015年5月,通过股权收购方式获得罗湖&大金牙&正顺广场项目,收购金额或超过30亿元。此外,万科通过收购或与深圳地铁合作,先后获得香蜜湖项目、安托山项目、红树湾项目及深圳北站项目等。
值得一提的是,万科在上述拿地过程中倾向于获取净地或开发难度较小的熟地,并非旧改项目。这种发展模式除了降低开发风险,也与万科2016年的销售目标有直接联系。据悉,该公司全年计划销售3000亿元,其中深圳公司目标400亿元。
新获取地块也成为万科特殊时期内的重要业绩来源,观点指数发现,红树湾项目、香蜜湖项目、安托山项目开发成的&臻系列&中,瑧山府南区地块货值126亿元,北区地块货值220亿元;瑧山道值将近100亿元;瑧湾汇总货值200亿元以上。
从长远的角度看,随着万科与深圳地铁重组事项搁浅,万科要维持深圳区域的市场地位,未来不得不重新考虑加大旧改的投资力度。
这方面万科有过相应的尝试,在2011年前,万科、华侨城等房企对南山区白石洲旧改项目表达过兴趣。这是目前深圳最大的旧改项目,规划总建筑面积550万平方米,仅回迁房就达100万平方米,外界预计总货量价值逾3000亿元。最终万科被拒,绿景地产成为白石洲旧改的开发改造主体。
截至目前,万科曾意向参与的南苑新村、南华村等项目均进展缓慢,最新曝出的与中恒集团矛盾公开化,或许也预示着光明新区华发片区项目难以继续合作。
对于万科而言,如何处理与合作伙伴、业主及租户等问题,如何快速有效推进旧改,仍是需学习的一课。
来源:观点地产网原标题:您至少需输入5个字评论 相关文章推荐阅读南华村60栋楼鉴定为危房 海沙楼墙面今一碰就碎
上周布吉爱义学校内一科教楼倒塌的消息让福田南园村的居民人心惶惶,他们居住的小区钢筋被海沙严重腐蚀,有60栋住宅被鉴定为Dsu级危楼,严重影响整体承载,必须立即采取措施。市规土委称目前未收到关于南华村更新改造的申请。
南华村14栋楼顶天花板已经被严重腐蚀,墙体内锈蚀的钢筋触目惊心。南都记者&霍健斌&摄上周布吉爱义学校内一科教楼倒塌的消息让福田南园村的居民人心惶惶,他们居住的小区钢筋被海沙严重腐蚀,有60栋住宅被鉴定为Dsu级危楼,严重影响整体承载,必须立即采取措施。市规土委称目前未收到关于南华村更新改造的申请。墙面粉化严重一碰就碎南华村位于福田华强南路滨河路交会处一带,建成于1985年,大约有70栋,一般为7层,总占地面积16&.19万平方米,现有建筑面积23.5万平方米,住户2566户。毛先生曾是深圳大学的兼职教授,也是南华村的第一批业主。毛先生介绍,南华村是当时为妥善安置深圳经济特区第一批公务员教师所建,是深圳城区建造时间最久,当时规模最大的住宅小区。而现在,曾经令人羡慕的小区已经破败不堪,还面临着严重的安全隐患。“家具都长霉了,房屋也经常漏水。”毛先生称,入住后他才发现房屋接二连三出现质量问题。南都记者看到,毛先生家里书房横梁已经有坍塌的迹象。“水泥是抗压的,钢筋是抗拉的。钢筋腐蚀锈烂了,已经没有强度了,很容易塌下来。”做建筑监理的邻居刘先生表示。不仅是毛先生一家,小区其他各栋的问题也都大同小异。不少楼栋外墙砂浆粉化严重,用手一碰就碎,其间还夹杂着小贝壳等物体,明显使用的是海沙和黄泥。14栋楼顶的钢筋已被严重腐蚀,爆裂在墙面外,还有一根悬在楼道的半空中,看上去锈迹斑斑。“在建筑过程中大量使用海砂和黄泥浆,导致钢筋锈蚀,墙质疏松,墙体渗漏。与此同时,没有施工监理概念,偷工减料严重,钢筋含量极低,楼板厚度单薄,建筑质量极为低劣。在使用过程中,大量承重墙被拆除,钢筋大量锈蚀、裸露,没有加以及时处理。”谈到原因,南华村住宅区业主在《关于请求将南华村列入城市更新计划的报告》中写道。报告不建议采用加固改造方案事实上,这已经不是南华村的房子第一次出现问题。62栋的一位业主称,1991年他入住六年时就发现房子里开始发盐毛,至今已经进行了多次装修。1996年,接到居民反映后,当时的深圳市建设局多次现场进行了勘察,深圳市危房鉴定委员会对南华村6栋该房屋进行鉴定发现,虽不构成危房但已经有多处钢筋锈蚀而导致保护层爆裂剥落,由于普遍采用了海沙,内含氯化物引起钢筋严重锈蚀,若继续使用,必须对其主体机构的竖向和水平承载能力进行全面加固和补强。2007年,南华村又有7栋住宅楼经鉴定存在安全隐患。日的市政府办公会议纪要显示:到目前为止,经鉴定存在安全隐患的7栋住宅楼,有3栋已完成整体加固,2栋已完成拆旧建新,剩下的两栋由于业主意见不一致等原因,整治工作尚未取得实质性进展。2014年南华村业主又委托专业部门对小区房屋质量问题进行检测。去年6月深圳市住房和建设局的复函显示,该批建筑物结案安全性评定为D&su级,存在结构安全隐患,应尽快按鉴定单位意见采取措施。以南华村32栋为例,鉴定单位具体的鉴定意见为,加固工程费与拆除重建工程费之比例为83.67%,根据相关标准加固改造估算费用超过新建造价的70%,并且在使用性、对住宅楼的影响、设计使用年限、建筑使用功能、其他安全要求及建筑寿命等方面上,新建方案均优于加固改造方案。因此不建议该住宅楼采用加固改造方案。市地震局的相关文件也证实,南华村此次有60栋住宅楼结案安全性评定为D&su级,并建议居民平时应学习掌握紧急状态下逃生避险常识,以减少人员财产损失。部门回应市规土委:旧宅改造需依据危房鉴定等级南华村住宅区业主在《关于请求将南华村列入城市更新计划的报告》中恳请,将南华村住宅区列入城市更新单元年度计划,进行拆除重建改造。“少数人控制了多数人,大多数利益被一两户绑架了。”毛先生说,之前每次要改造有部分业主不同意,现在已经有99.52%的业主同意对南华村实施改造。据了解,目前旧改项目的实施,必须是100%的利益主体同意和100%的面积被拆除,才能进行后续的施工重建。业主邵先生建议学台湾地区,台湾地区的旧改分两阶段,第一阶段是协议合建,第二阶段是设置权利变换机制,即法定多数通过后,可强制执行。
市规土委回复南都记者称,旧住宅区改造以综合整治、环境提升为主,严格控制旧住宅区纳入拆除重建类城市更新计划,除因建筑存在重大安全隐患,因重大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建设原因需要拆除重建以外,原则上旧住宅区暂不纳入拆除重建类城市更新。根据相关规定存在重大安全隐患包括房屋建筑质量经相关部门根据《危险房屋鉴定标准(JGJ125-99)进行鉴定,鉴定危房等级为D级等情形。“目前我委未收到关于南华村更新改造的申请。”南园街道办相关工作人员表示,目前已经将南华村的情况上报给了区城改办,“目前深圳也在积极推进城市更新立法工作,市规土委已经明确福田区的旧住宅区拆除重建试点项目是中康生活区,目前该改造项目也在积极推进当中,等改造完成后总结改造经验,再行考虑包括南华村在内的其他老旧住宅区的旧改问题。”名词解释Dsu级危楼 即安全性严重不符合相关标准,严重影响整体承载,必须立即采取措施。采写:南都记者&贺达源&摄影:南都记者&霍健斌
本文来源:南方都市报
48小时评论排行
不做嘴炮 只管约到
编辑推荐楼盘
1大鹏 待定
2南山 120000元/㎡
3惠阳 待定
4龙岗 待定
5坪山 待定
6布吉 56000元/㎡
7福田 待定
8龙华 60000元/平
9龙华 待定
10龙岗 待定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我的图书馆
 & ◎客家民居的名稱◎&&
傳統客家民居除了一條龍式的“竹竿屋”外多屬集合形,集合形的傳統客家民居大致可分為堂橫式圍屋,如單堂式的三合院;雙堂式的四合院;三堂式;四堂式,其中五鳳樓、府第式,是二至五堂式,圍龍屋是二至十堂式。另外就是目前尚無正確統計數字的各式各樣的三至六層高的樓寨。
此等傳統客家民居,在不同地區又有不同的俗稱:如,江西稱“土圍子”,福建稱“土樓”,粵北稱“四角樓”(或角樓)、“圍”,粵東稱“圍龍屋”、“四角樓”、“圍樓”,深圳、香港一帶大都稱“圍”、“世居”,台灣稱“夥房”等等,不同的俗稱容易造成客家建築解說上的混亂,因此筆者將這些傳統客家集合形民居統稱“客家圍”。
台灣、大陸的廣東、福建、江西、四川、廣西以及香港、澳門地區,是客家人聚居的主要區域之一。客家人的傳統居所“客家圍”,除了台灣“夥房”外,主要分佈於粵東、粵北、東江流域和閩西、閩南和贛南及環處珠江口的深圳、香港等地。但今天“客家圍”的主要分布區外,另外泉州市縣後街米倉巷有兩座土樓,同安縣西北部,與安溪縣、南安市接壤的汀溪鎮五峰有一座長50米的長方形建築,高約12米的許氏土樓“德安樓”。漳州市郊最近也發現一座古村落建有一座石寨。
“客家圍”不僅形式多種,稱呼多樣,其社會內涵也極爲豐富,是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産。“客家圍”依照目前知道的就大體可以分爲50多種類型,客家幅地廣大沒有發現的客家建築應該還有很多,形式多樣化則遠遠超過其他民系的建築,其中的圍龍式圍屋、城堡式樓寨等,每一個都各領風騷各具地方特色,每一種都深得世人關注,今天無論在台灣還是大陸,傳統的“客家圍”已成為無煙囪工業的旅遊觀光勝地,創造出客家文化產業的新局面,值得大家多多宣傳與關心。
◎客家民居的形式◎&
1、竹竿屋/穿堂屋(一條龍)
一般客家民居最簡單也是最基礎的形式是一條長長的,所以客家稱這種建築為“竹竿屋”,“竹竿屋”這個名稱和潮汕“竹竿厝”相同。“竹竿屋”另外也有稱“穿堂屋”的,因為中間開一個無後牆的廳作穿堂,廳的兩側各間對稱爲住房,不另建大門和圍牆。不過習慣上客家較多人通常的稱呼是“竹竿屋”。
客家“竹竿屋”是“一”字型的“一條龍”式,“竹竿屋”最簡單的又是三開間。三開間,中間為堂,是全棟建築的中心,供奉神佛、祖先、依長幼尊卑的禮制,左側居住大房,右側居住二房。這“竹竿屋”格局的住宅台灣學佬人稱為“虎尾寮”,是謂「三間起」,若兩端各再加一間,稱「五間起」。
          
2、&單伸手
客家“竹竿屋”的“一條龍”式房屋,如果單邊再加廂房,就發展為“L”字型的“曲尺”或稱“單伸手”式。“單伸手”民居,建築師傅稱為“無字屋”,意思是沒有照風水和文公尺建築計算。
                
3、門堂屋(簡式三合院)
客家“竹竿屋”的“一條龍”式的“宅”,如果這一排三間或五間的房子,前面加圍牆圍成“ㄇ”字型院落,圍牆正中爲門,形成一個簡單的“三合院”式民居,這種簡式三合院,客家稱“門堂屋”。
4、鎖頭屋/兩伸手(繁式三合院)
客家“竹竿屋”的“一條龍”式的“宅”,如果正座橫屋兩側加建豎向廂房,朝廳一面築以圍牆,圍成“ㄇ”字型院落,門從側面而入,形成一個比“簡式三合院”較為複雜的民居,平面形如古代鎖頭,客家稱“鎖頭屋”或“兩伸手”。
“鎖頭屋三合院”式民居在潮州稱“下山虎”或“雙跑獅”。“鎖頭屋”式民居是台灣客家最基本的民居,如果在原來正座橫屋兩側加建豎向廂房旁再加建豎向廂房,變成四伸手,就是台灣客家最典型的民居,俗稱“夥房”之一。
              
5、&雙堂屋/上下堂/前後堂(簡式四合院)
客家“竹竿屋”的“一條龍”式的“宅”,因為人丁興旺的原因,漸次發展為“口”字型的“四合院”式。“四合院”是二堂二橫,此類建築一般客家人稱“堂橫式圍屋”。因此“四合院”是最簡單的“堂橫式圍屋”。“四合院”式民居客家有數種稱呼,即“雙堂屋”或“上下堂”或“前後堂”,是兩進屋,前稱爲門堂或前堂,後爲上堂,中間爲天井。依堂屋開間數分別稱上三下三或上五下五。
“四合院”式民居在潮州稱“四點金”,之所以叫“四點金”,是因爲後面那個房子,屋頂是向下的,“雙瀉水”,像“金”字上面的“人”字,前面也是兩個這樣的屋架,四點都是像個“金”字,四邊有金。“四合院”式民居可以變化出粵東“圍龍屋”及台灣客家“五虎下山”,如果左右兩邊在加廂房,變成四伸手,就成了台灣客家典型的民居,也是台灣客家民居俗稱“夥房”的一種。
“堂橫式圍屋”的佈局,都以中軸作左右對稱,中央的主要房屋稱為「正堂」或「正身」;有如人的身體,左右兩側延伸出去的房間稱為「護龍」或「護室」;有如人的左右手。整個建築的平面佈局很像人的身體與手,而頭部的位置即是最重要的房間,稱為祖堂或祖廳,供奉祖宗牌位。即是最重要的房間,稱為祖堂或祖廳,供奉祖宗牌位。祖廳左石兩側的房間由家庭中輩分較高的人(如祖父母或父母親)使用。更大型的“堂橫式圍屋”佈局基本上也是如此。
                    
6、五虎下山(繁式四合院)
“四合院”式客家“雙堂屋”,基本上建築是比較簡單的,如果這種形式建築,前後堂屋脊上是建成八角棟頭或加燕尾,屋脊上並加以裝飾,有厚實的大圍牆,除了禾坪、池塘、天井、四伸手,並建有門樓,就成了“五虎下山”。“五虎下山”是台灣早期富人的建築,所以比較“雙堂屋”講究了許多,廳堂龍神“七星石”位置是用五色石造的。下圖的“五虎下山”是筆者的“老屋”,當初建造時總共花費五甲地等值建的。“五虎下山”也是台灣客家民居俗稱“夥房”的一種。
               
                 中壢過嶺許家(五虎下山)&&&    
“口”字型的民居,如果再擴大,就漸次發展為“圖”、“富”字型的大型建築,“三堂屋”是客家人稱“堂橫式圍屋”較“四合院”式大一號的民居。
和“三堂屋”本質上都是“堂橫式圍屋”同一類型,但具體型式上的不同區別分別有圍龍屋、粵東客家人的府第式(或稱大夫第)、福建的五鳳樓(或稱筆架樓)、用於寺廟家廟的宮殿式。
它們基本上是一座半“四合院”縱向合併與擴充,整個平面系中軸線對稱佈局,主體建築共三進三座。此類建築的平面形式,客家稱“三堂二橫”的“三堂屋”,在潮州稱“百鳳朝陽”又俗稱“三座落”、“三廳串”。由此可知,“進”就是漳潮人所稱的“落”,也就是客家人稱的“堂”。
三堂屋的基本型式是在中心軸線上沿縱深佈置上、中、下三堂,且設二廂形成院落,前設門樓,兩側加橫屋,前有方坪及半圓形魚塘。三堂三橫式建築在大埔縣湖寮鎮龍崗村的藍氏衣德堂,建於清乾隆年間,建築面積4000多平方米,無後圍龍。左橫屋比右橫屋要多,而且要大、高、長,使整個佈局充滿動感。下圖是永定縣高坡鄉大堂腳村王氏文翼堂大夫第,三堂屋結構,中堂明顯比兩側橫屋低,這是和五鳳樓不同的地方。
             
    &           永定縣高坡鄉大堂腳村王氏文翼堂大夫第  
廣西賀州市蓮塘鎮的四堂圍屋建於清朝道光年間,占地20多畝,從正門進入,經四道大門才到正堂,以下堂爲中心分裏外對稱四層,有大小天井,四通八達。整座建築平面呈方形,由一座三合院和一座四合院巧妙組成,有高牆與外界相隔,屋宇、廳、堂、房、井佈局錯落有致,有北京故宮的建築特點,也有江南建築的風味,回廊、屋檐、擋風板、梁柱雕龍畫鳳,富麗堂煌。防禦系統齊全,瞭望台周圍槍眼分佈合理,易守難攻,有"江南紫禁城"之稱,是典型的客家建築藝術的結晶,充分體現了古代客家人的聰明才智。
      
                 廣西賀州市蓮塘鎮四堂屋&  
               
                 興寧新陂劉氏五堂屋
10、五鳳樓/筆架樓&
五鳳樓又名筆架樓,是屬堂橫式圍屋的一種,堂橫式圍屋基本結構在中心軸線上爲二堂(廳)或三堂,最多者達五堂,兩側加橫屋。三堂以上這種傳統屋式福建稱爲“五鳳樓”。為了區別客家“雙堂屋”、“五虎下山”、“三堂屋”、“五堂屋”、“圍龍屋”,我們把它區分開來。此類建築福建客家民居數量多。
堂橫式圍屋的五鳳樓與圍龍式圍屋主要區別在於五鳳樓後面不帶花頭和圍龍,保持四合院、殿堂式結構組合特色,即廳堂、天井、天街、禾坪、池塘等配套成爲一體,左右有平衡對稱的廂房,無論是中軸或橫屋,均以“四架三間”爲基本構圖,橫屋偶數對稱。整座樓宇的造型前低後高,突出中軸,堂屋高橫屋低。由於整體結構高低有序,屋頂瓦面層層錯落,成疊式瓦面,一般爲五疊,一層層的瓦頂瓦簷有如五鳳展翅,故有人將其稱之爲“五鳳樓”。
五鳳樓的九脊頂坡度平緩柔和,風格樸實而氣勢非凡,呈現出漢代宮殿屋頂的顯著特色。它的屋脊裝飾更是考究而精致,兩端翹成牛角或鳳尾燕尾的形狀,用生鐵鑄作兩端脊尾的骨架,外以石灰泥成形,和台灣燕尾高翹不同。整條屋脊漆成彩色,繪製著孔雀、鳳凰等瑞獸祥鳥和花草圖案,和宮殿屋脊幾乎沒有兩樣。五鳳樓大門前必定有一片寬闊的禾坪和一口半月形的水池,房子必定是前低後高、中間高兩邊低,也許這樣說來有些抽象,如果你看看下圖五鳳樓的屋脊,那飛簷往上高高翹起,不正像是展翅欲飛的鳳凰嗎?“五鳳樓”每進通常爲五間,中間隔兩個天井。和潮州客家稱“三廳串”,即“三進屋”或“三堂屋”的區別也在“五鳳樓”房子必定是前低後高、中間高兩邊低。
五鳳樓,高低呼應、左右對稱,如從後部觀察,中央主樓突出,兩側耳屋低下,廂樓再度突起,形同筆架,故又名筆架樓。
       &&&&&                           
                   永定五鳳樓               &&&&                 && 台灣燕尾脊屋頂
11、十廳九井/九井十八廳(府第式/殿堂式)&
十廳九井又稱九井十八廳,建築是屬客家堂橫式圍屋之一,是類似中原漢族府第風格的殿堂式民居建築。它採用傳統建築工藝中最先進的“抬梁式”和“穿斗式”混合結構,布局嚴謹,講究座向,主次對稱,外型堂皇美觀具有科學、藝術和實用價值。
十廳九井建築結構是在中心軸線上爲二堂(廳)或三堂,最多者達五堂,基本上是兩座完整“四合院”縱向合併與擴充,大型的有四進四座形成八廳相向格局,人多一點的五進都有,多爲豪富或顯宦的人家所建造的,其中自家無功名者,門樓屋頂不得飛簷起翹;若有起翹飛簷,則稱大夫第,故又稱府第式。有進士銜頭所建造的,稱“進士第”。
其主要特點是屋內廳堂多,天井多。廣東豐順當地民眾習慣稱這種民居為“十廳九井”或“九井十八廳”。在布局上,沿中軸線分上中下三個大區,以中心向兩旁分成許多生活單元,進門沿中軸線依次為下廳堂、天井、上廳堂等;天井兩旁各有側廳,廳後有横屋。大門前有晒場用的禾坪及一口半圓形池塘,屋後有小山,圍尾規格有大有小,大的建成九廳十八井。屋前是一口半月形池塘,這既有利於屋內排水,又可養魚和灌溉消防水;屋後建有一座半月形土丘,叫“花頭塋”或“化胎”或“花胎”。塋上用於種植風水林,以保護房屋免受風沙襲擊和調節小氣候。
這種殿堂式建築用料講究,採用三合土或青磚為牆,雕梁畫棟,工藝精美。一座大型的殿堂式民居有上百個房間,可供一二十戶上百戶口人居住。廁所、柴草間,畜欄一般都在住座屋兩側一定距離地方。蕉嶺廣福鎮樂幹村有一座鍾姓九棟大屋建築,是始祖百歲婆創建於清康熙年間,九廳十八井,占地達4000多平方米。整座建築圍牆以石灰、黃泥、沙石夯築,高2.8米,厚0.3米,前後共開6個大門。揭西五龍鎮龍江村有進士第,是清代彭如幹、彭如懷兩兄弟同登進士後,於乾隆十年(西元1745年)興建。由兩層並列三進院落組成“九廳十八井”,進深48.9米,面寬41.4米,占地面積2000多平方米。以下圖片是廣東豐順縣埔寨殿堂式客家圍
&12、合面槓
合面槓基本上是由若干棟東西縱向的長列樓房,而以較低矮的廊廡相連接組合而成,就像舊時的槓檯一般,故得名。客語一橫稱一槓也寫成一杠,一棟房屋也稱一槓屋,因此長列樓房組合而成的建築就稱“合面槓”。國父孫中山先生所寓居的「愛春廬」,即是一種簡單的二槓樓。
槓式建築各列之間隔以狹長的天井,天井朝東一端設門廳出入,依組合的樓房列數分別稱爲“兩槓樓”、“三槓樓”、“六槓樓”,至多達“八槓樓”,比較有代表性的是梅江鎮伴坑鄉的六槓樓。
13、槓式圍樓
槓式圍樓是客家民居中較爲簡單的一種類型,因其縱向排列,山花朝前,又因縱列式橫屋如同轎子兩側之杠杆而得名。大型合面槓建築聚族而居,將數幢平房及水井等生活設施築高牆圍護起來,牆基以粘士、石頭壘砌,寨之間互相策應。槓式圍樓,在粵東的梅縣、大埔分佈較多,其他地區也有零星分佈,香港地區的槓式圍樓多在形式上有變化,而且小巧玲瓏。如梅縣鬆口溪南鄉的上、中、下寨與崗坪,平遠的寶珠寨以及和平的烏虎鎮等。因此合面槓圍成了客家寨圍式建築故稱槓式圍樓。
槓式圍樓中,堂屋被夾在槓與槓之間,顯然誇大了“槓”,縮小了“堂”,擡高了“槓”的高度。但在平面佈局上,堂仍具有決定朝向的作用,而且必須正對大門。
槓式圍樓與圍龍式圍屋在建造原則上有所不同。圍龍式圍屋是先建堂屋,後建橫屋和圍龍,隨著家族的興旺不斷向外擴展。而槓式屋的建築原則是,根據經濟條件,首先建造最簡單、實用的槓屋,留出空間待經濟條件許可後再建造祖堂。有功名的也可建成“大夫第”。另一因素是受到風水地理的影響和限制,風水先生根據陰陽五行測算建造屋式,如梅縣白宮丘氏大夫第“牛角屋”,本是六槓屋,根據山形,在邊槓屋末端加建圍龍,圍龍僅包一半,並未圍攏並且在堂屋後簷牆兩側挖圓形水井象徵牛眼,成了“牛角屋”。槓式圍樓,在粵東的梅縣、大埔分佈較多,其他地區也有零星分佈,香港地區的槓式圍樓多在形式上有變化,而且小巧玲瓏。
                   
               梅縣白宮丘氏大夫第(槓式圍樓)
14、贛南金包銀
贛南圍屋、又稱“土圍子”、“水圍”。主要分佈在龍南、安遠、定南等縣。贛南圍屋從最簡單的一明兩暗三間過,發展到兩堂兩橫、三堂兩橫、直至九進十八廳那樣的大房子。圍屋以龍南縣的最具代有性,也最爲集中。據不完全調查統計,往往一個自然村,便有七八座圍屋。形式上除大量方形圍屋,還有半圓形的圍龍屋式圍屋,還有半圓形的圍式圍屋,近圓形圍屋,以及八卦形和不規則的村圍。
它與閩粵圍樓最大的區別是防禦功能更爲完善,圍屋四角所建的炮樓,其功用顯然是爲了便於警戒和打擊已進入牆根或瓦面上的敵人。這些炮樓形式多樣,不僅建在四角,有的還建在牆段之中,如同城防之“馬面”,還有的則在四角炮樓頂層,再抹角建一單體小碉堡,從而完全消滅了死角。
另外贛南圍屋與閩粵圍樓的區別是牆體大多採用俗稱爲“金包銀”的砌法,即三分之一厚的外皮牆體用磚或石砌,三分之二厚的內牆體用土坯或夯土壘築。圍屋樓層一般比圍龍屋高而較土樓低。
                       
           贛南土圍子燕翼圍&&&      贛南土圍子烏石圍
15、&圍龍屋
圍龍式圍屋的分佈,以客家聚居腹地興寧、梅縣爲中心,向周邊輻射,衍播東江流域以及環珠江口的深圳地區。圍龍式圍屋是廣東客家民居中數量最多,規模宏偉,集傳統禮制、倫理觀念、陰陽五行、風水地理、哲學思想、建築藝術於一體的民居建築。
圍龍屋是屬堂橫式圍屋的一種,以殿堂式建築為基礎,再擴大殿堂式的建築。其主要特點是在殿堂式建築屋後“化胎”後再圍建成馬蹄,叫“圍龍”,一般為一圍的一條圍龍,甚至有多達二三條圍龍的大型圍龍屋。圍龍屋是客家地區一種最普遍也是最具特色的民居建築形式,是除客家地區之外看不見的。它與北方的四合院,陝西的窯洞,廣西的杆欄式,和雲南的一顆印,合稱為中國民間五大傳統民居建築形式。他的建築和設計藝術之獨特,給客家地區帶來了濃郁的鄉土風情。
圍龍屋的整體平面基本上是一個大的橢圓形,接近現代的田徑體育場。中間主體部分爲房屋建築,屋前爲長方形禾坪,再往前是半月形池塘。屋後是半圓形的山坡或林地,種有翠竹樹木,稱“花台”、“塋背”,按風水迷信說法,是“來龍所在”、“頓龍”的地方,俗稱“屋背頭”或“屋背伸手”。半圓形的伸手和池塘合二爲一的結合,象徵太極的圓,融天地、陰陽於居宅一樓之中。
圍龍式圍屋的主體是堂屋。所謂堂屋,即中軸建築爲方形廳堂,最少的爲二堂,一般三堂,堂與堂之間以天井相隔,上敞堂爲祖公堂,中堂爲議事廳,下敞堂進深小,呈長方形,爲門廳。堂屋兩邊有襯祠,一般以巷徑隔出明間、次間、梢間和盡間。堂屋兩側爲橫屋,後面建半月形的圍屋連結橫屋,半月形內爲花頭。有二橫一圍龍,四橫二圍龍……,最大規模的爲十橫五圍龍。圍龍式圍屋多依山而建,前低後高,突出中軸堂屋,蔚爲壯觀。門前爲禾坪,前有低矮的照牆和半月形的池塘。圍龍式圍屋整體呈圓形,猶如陰陽兩儀的太極圖,寓有天圓地方的意義。圍龍式圍屋圍數的多少,取決於家族的發展狀況和地形位置等因素,一般在初建時僅一圍,以後不斷增加。   
                
                興寧寧新劉氏大劉屋(圍龍屋)
圍龍屋在客家地區現存較多,較爲出名的圍龍屋列舉如下。
(1)興寧西郊圍屋:在興城鎮西郊。建於明代,二堂十橫四圍圍龍屋。橫屋之多極爲罕見。三合土夯築。占地面積約5000平方米。
(2)梅縣溫公祠:在丙村鎮。建於明嘉靖十九年(西元1540年)。是三堂八橫三圍的形完整的圍龍屋。三合土夯築。
(3)梅縣花園樓:在松北鎮下店村,建於清乾隆年間,原名源遠樓。爲三堂兩橫圍屋,外置圍牆環繞,總面積2856平方米,圍內共有90個房間,後進爲三層樓閣式。 &
(4)梅縣世德堂:在松口鎮銅琶村,由來自閩西上杭官田的李氏建於清代。三堂四橫加兩圍及外護宅的大型圍龍屋,占地1萬多平方米。其外圍牆和內部大多主牆以三合土于夯而成,厚20-40釐米不等。共有72個天井、108個廳、500間房。門廳有穹窿頂藻井,中堂天屏前有金漆木雕獅子,天井壁上有動物圖案石板浮雕。其裝飾之豪華爲民宅所罕見。 &
(5)蕉嶺羅氏大圍屋:在廣福鎮栗壩村,自清嘉慶年間起修建多次,第二、三排圍龍分別建於民國31年(西元1942年)和1954年。爲二堂四橫三圍圍龍屋,有房間300多個。 &
(6)梅縣宋湘故居:在白渡鎮象湖村。建於清代。坐東朝西。爲三堂二橫圍龍屋。建築面積約 2000多平方米。 &
(7)梅縣南華拔翠園:在南口鎮南龍村,又名光裕堂。坐北朝南,爲閩西上杭潘氏建於清代。爲三堂四橫加2橫屋。大龍橫屋的內兩橫爲單屋,外兩橫爲兩屋,每橫10間,共60間房。後圍龍兩圍共48間房,中堂面積達到90平方米。與橫屋相連又有兩座子圍,總平面顯得平穩和氣勢恢宏。全樓內外牆均爲三合土乾夯,厚20~30釐米不等,木、石構件較樸素。
(8)豐順篤慶堂:在東鄉口鋪村,米氏建於清咸豐元年(西元1851年)。三進四橫兩圍圍龍屋,占地5 472平方米。內有11個廳、16個天井和65個房間。屋頂鑲琉璃飾件。大門立石鼓,正面牆壁兩邊嵌有麻雀戲梅圖案石雕,外簷彩緩圖案。
(9)蕉嶺培養堂:在文福鎮淡定村,爲丘逢甲故居。始建於清光緒二十一年(西元1895年)。坐東向西,二堂四橫圍龍屋,占地1800平方米。
(10)大埔光祿第:在西河鎮車輪枰。爲清代著名南洋僑領張弼士故居。光祿第始建於清光緒三十四年(西元1908年),竣工於民國八年(西元1919年),爲三堂四橫一圍的圍龍屋,建築面積2500平方米,有18個廳、13個天井、99個房間。裝飾精致,中廳梁架及大門梁架上有金漆木雕。
16、碉式圍龍屋
有一部分圍龍式圍屋,出於防禦的需要,在外橫屋前後建碉樓,碉樓往往高出堂屋一層,故又稱之爲帶四碉樓的圍龍式圍屋,有功名的也稱大夫第。如和平安坳鄉九子村奉政大夫第,是清奉政大夫林適中建於清乾隆四十二年(西元1777年),坐北向南,占地6千平方米。爲三堂兩橫圍屋。四角置角樓,大門陰刻石匾“餘慶樓”。在梅縣南口鎮南華村的又廬,建造於清光緒三十年(西元1904年),坐西向東,爲三堂四橫屋,“九廳十八井”。後進爲二層樓閣,兩隅建有高4層角樓。圍牆三合土夯築。室內裝修講究。                     
 &&&                  梅縣南華又廬
        
                  &梅縣南華又廬外觀
17、正方樓/四角樓
方形圍樓也稱“四角樓”,四角樓有多種形式,又有正方形和長方形,一般方形土樓和粵北的方形碉樓之分等等。
方形圍樓的一般方形土樓以閩西及閩粵交界處的廣東饒平、蕉嶺、大埔、豐順較多,高二層至五層不等。是指用數層高的夯土牆四周圍合,圍內各層多爲木結構的通廊式住房,中心成形一個矩形內院的夯土建築,其平面布置原則與三堂二橫式住宅大致相似,但因此種住宅需要緊湊集中,又需要外牆盡量少開門窗而內部房間卻能達到採光的要求,所以在布置上除了中堂設在全宅天井正中以外,房間都沿著天井四周排列,圍繞著天井成“日”字形。
            
          & 永定遺經樓&&          大埔湖寮藍氏繩武樓(方樓)
四角樓數量最多的是正方形的單環土樓,樓體高的達三四層。一般以首層爲餐廳、廚房,二層爲倉庫,三層以上爲居室。一層不對外開窗。樓內設水井、米碓穀等等。與大門相對的落地敞廳設祖堂,大型方樓內設戲臺、祖祠,有的還附設私塾學堂。在土樓中,方土樓歷史最長。較爲有代表性的方圍樓列舉如下。
(1)興寧龍頭寨:在下堡區教美村。又名仙人攬鼓。南宋末年黃氏祖先法炳所建。寨址在50米高山崗上,占地約5千平方米,用山石砌基,灰牆築寨,高三層,二、三層內圍廊各長2米、寬2米。寨牆厚0.7米,圍內有水井。
(2)蕉嶺石寨圍樓:在北際鄉石寨村,又稱方樓。爲當地郭姓創建於明嘉靖年間。建築面積1000多平方米,高3層13.6米。以三合土夯築牆體,厚約1米。樓內以木構架,分63間。門框上面從二樓斜挖4個嵌以竹筒的護門孔,可往下打槍或淋開水以防護,樓上以條石砌成細長石窗,東南、西北隅各置角樓。天井有公用水井。 &
(3)饒平德馨堡:在黃岡鎮楚巷辦事處古宮東側,又稱四方寨。建於清乾隆十九年(西元1754年)。占地約6600平方米,灰土混合夯築結構,二層樓房,四角設角樓。天井中建中廳堂一座,前左角挖一方形水井。每間正房門頂都開有一個外圓內方的木窗。傳說此堡爲一蜜蜂地,建築格局是仿蜂巢造型。 &
(4)紫金桂山圍樓:在龍窩鎮桂山村,建於清乾隆四十五年(西元1780年),施工長達50年,占地面積1萬多平方米。主樓略呈方形,四角突出,六層通高20米。一二層以花崗岩條石砌築。以上各層以大青磚砌築,牆厚1.3米。 &
(5)豐順四角樓:在破田鎮占頭村西面。由陳占華倡建於清代中葉。平面呈正方形,二層圍樓,建築面積1225平方米。牆體基部石砌,3米以上爲夯土牆,樓內三個大廳以圓門相通。第二層設置腰簷平座走廊。全樓有153個房間。 &
(6)始興滿堂大圍樓:在隘子鎮滿堂村。由經營木材生意的官乾榮所建,開建於清道光十六年(西元1836年),至同治二年(西元1863年)全面竣工,曆27年。中心圍、上新屋和下新屋並列的三座圍樓組成,以通巷間隔,相互溝通,連成一體,占地10800平方米。中心圍分裏、中、外三層,中層四隅設角樓,最高4層高約15米,圍牆首層以河卵石混灰少加糯米漿築構。二層以上砌以水磨青磚,四角以花崗岩條石包砌。樓內共計9廳、12院、6個天井和700多間居室。砌牆用水磨青磚,門框、窗框、井臺、階梯、溝渠均用花崗岩條石砌成。地面採用經過選擇、顔色相似、大小相近的卵石精心鋪砌成多種幾何圖案。樓內柱、梁、仿、門均上油漆,雕梁畫棟、漆金木雕屏風、花格門窗,裝飾華麗,不同於一般圍樓的簡樸少飾。中心圍中層大門兩重,鐵、木門各一重,門頂設蓄水池以禦敵、防火。 &
(7)五華聯慶樓:在錫坑鎮老樓管理區,爲民初著名足球運動員李惠堂故居。創建於清光緒十八年(西元1892年)。平面四方,四面懸山頂圍樓高二層,四隅置高四層攢尖頂炮樓,均爲灰沙夯築。占地約 3000平方米,建築面積1200平方米。樓內爲三進四合院式。
(8)永定縣源昌樓:                                   李登輝的祖居永定縣源昌樓
18、方形石樓
大埔縣龍崗村泰安石樓,是國內極爲少見的石方圍樓。樓體的防禦工事極爲了得,牆體竟有內外三層,一、二層外牆爲石牆,三層外牆及內牆爲磚牆。樓內主體建築爲平房,三層方形樓房把主體平房懷抱其中,形成樓中有屋,屋外有樓的格局,而樓內格局也別具一格,不僅有祠堂、廂房、天井,樓兩側還各有一座供讀書求學的書齋。
19、長方形樓
梅縣東興樓在梅縣松源鎮何嶺,該鎮地處閩、粵交界處。居於此樓的柯姓已傳32代,此前尚有熊、李兩姓居此,推測其始建於北宋以前。樓呈長方形,長43米、寬32.5米,占地約 1400平方米。外牆高2層,牆體下部厚1.2米,就地取用混雜土夯築,沒有夾用牆筋的迹象。僅開啓前、後兩門,窗口不多。樓內四周連成走馬樓式圍廊。門樓廳拱奉祖宗祖位,地廳爲出人口及樓梯口。全樓共有108間房。樓內中央空地建有矮小雜屋,用作廚房、浴室、畜欄、柴草農具、礱碓等專用屋。
始興劉屋圍樓在司前鎮劉屋村。建於清道光二十三年(西元1843年),平面長方形,高五層。占地2000平方米。磚木結構,四角設炮樓。該圍最具匠心之處是2.35米的厚牆中,留有一條寬1米、高3米的牆隙,牆隙中填滿乾燥的沙粒,一旦敵人破牆人圍,沙粒便會自動填滿被挖的空隙以阻止進人。
和貴樓位於梅林鄉璞山村,建於清雍正十年(西元1732年),是南靖縣最高的一座長方形土樓。樓高5層21.5米。每層有28個房間,共有140個房間。樓正中有開一個大門,東西南北四方各有樓梯上下。
天井以小卵石鋪地,左右各有一口水井,水源充足,可供全樓汲用。天井中央建三間一堂式學堂,學堂門上木匾書“興學利後”四字,反映和貴樓祖輩尊學重教,培養人才的宏願。和貴樓高大壯觀,雄偉堅固,頗似古代城樓。
                
               梅林鄉璞山村和貴樓(長方形樓)
20、方形碉樓
方形圍樓的另一種形式是在圍屋四角加建碉樓,也稱“四角樓”。四角樓的主要特點是方形(更準確地講是長方形)圍屋四角加建碉樓。四角樓的外形和內部結構變化多端,粵東與粵北兩地又有各自的特點。
粵東四角樓一般中軸爲堂屋,以三堂居多,左右橫屋和上堂外牆相連成圍,四角建高出橫屋和堂屋一至二層,即二至三層的碉樓,碉樓凸出簷牆一米多。正面三門,中間(堂屋)爲大門(正門),左右兩側橫屋爲小門(側門),門前與圍龍式圍屋的佈局相同,照例有禾坪、前護牆、半月形池塘。禾坪兩頭建出入“轉鬥門”。有些四角樓中間不建堂屋,形成大空間,四周杠屋環列,這種佈局有利於防衛,如興寧崗背“躲世圍”,當地傳說,每逢戰亂或鬧匪,附近村莊的居民遷入該樓躲避固守。
粵北和河源四角樓更富於變化,除碉樓頂裝飾呈各種鍋耳狀外,有帶二碉樓、四碉樓、六碉樓或八個碉樓和一望樓者。
                       興寧羅崗袁氏善述圍(四角樓)  新豐梅坑潘氏儒林第(六碉樓、一望樓的長方形四角樓)&&
21、前方後圓樓
            &
                 南靖書洋鎮奎坑村隆興樓
22、方塔形樓
            
                 南靖和溪鎮林阪村瑞源樓
23、梯形樓
南靖書洋鎮南歐梯形樓
24、凹字形樓
南靖書洋鎮南歐凹字形樓
25、三角樓
南靖書洋鎮南歐三角樓
26、五角樓
         &&
                永定高頭鎮高東村五角樓
27、曲尺形樓
南靖書洋鎮塔下村三巴樓
據說圓形、方形平面的選擇主要仍都是由風水先生決定的,認為有的地方只有建圓樓才能人丁興旺。圓樓大門大都開向二山交接處的豁口,當也是這個原因。圓樓的優點是由於夏秋之交常有颱風侵襲,較高或較空曠地區的建築物易遭受風災,所以在這些地方的住宅,除了與方樓一樣,必須使人力更集中,建築更堅實以外,為了分散風力,增加剛度,多採用圓形的平面布置。顯見客家先民在生活的實踐中早已懂得和生態環境和諧相處之道。
圓形圍樓猶如“天上掉下來的飛碟,地下冒出來的蘑菇”,真可謂鬼斧神工。這種環形的土樓,也有人稱之爲“寨”。圓形的佈局、高大宏偉的氣勢,堪稱世界民居奇觀。圓形土樓內部結構有通廊式和單元式兩種。土樓的直徑由幾十米至上百米不等。圓形土樓與方形土樓一樣,分佈在與閩西與鄰近的粵東大埔、饒平、蕉嶺、豐順一帶,土樓內房舍結構多爲單元住房。
                        饒平的圓樓                饒平上善許氏啓明樓(圓樓)
圓樓的布置與方樓相同,也用極厚的土牆將天井與房間包圍在一個單元之內,房間沿著外牆成一圈排列,中央是天井。但由於其為圓形的平面,所以如從空中鳥瞰,就宛如一個圓桶的形狀,遠看如從地下冒出來的巨大蘑菇。通常在中軸線上的二間面闊較寬,前面大門所在的一間稱為下堂,後面一間則為後堂或稱祖堂。下堂與後堂之間常以走道連通。其他如豬圈、雞舍、廁所等附屬建築就放在天井中央走道的二側,在較大的圓樓中也有天井中設廳的,則其布置一如方樓,廳也稱中堂。
在使用上,下堂仍作門廳之用,後堂兼作祭祀及舉行婚喪喜事似的場所。如有中堂的則喜事等在中堂舉行。周圍房間,底層作為廚房及客堂,二層作為谷倉儲存糧食,三層及三層以上辟為住室。
此類圓樓的平面種類,一般皆作一圈,高三層,有16間起腳住六、七戶的,也有20間起腳住十餘戶的。但在少數大型圓樓中,則有作同心圓兩個甚至三個相套的,如永定縣豐盛鄉的振成樓,有裡外二圈,外圈高達四層,裡圈高二層,共有屋200餘間。而在永定縣高南鄉的天助樓,則更有內、中、外三圈,外圈高達四層,周圍72間起腳,中圈高二層,36間起腳,裡圈一層,24間。裡圈的中心還設有圓形帶天井的大廳一座;裡外一起竟達380餘間之多,據說曾住有七八十戶人家。至餘其所以外圈較高,內圈較低的原因,無疑與內部採光和通風有關。除此之外,在永定縣中川鄉更有限于地形關係,平面成四分之一的圓形的,甚為特別。最晚的圍屋爲建於20世紀50年代的饒平二善的許氏潮源樓。
大型的高達4~6層20餘米,少則單環,多則三、四環。樓內多用木料構築樓板和欄杆。開間達到60~72間,小型的至少每層也有12開間,數目最多的是30~40開間的中型圓樓。圓型土樓流傳時間較長,但在嶺南現存實體不多,主要見於豐順、大埔、饒平等毗鄰福建地帶。潮安也有圓樓(當地稱爲“寨”),但不是客家人,居民大都和畬族有關。
             
              永定湖坑僑福樓是開闊疏廊的單環式土樓
圓樓最基本的是單環圓樓,順裕樓是單環式圓樓,直徑74.1米,比平和蘆溪的豐作厥甯樓小2.9米,從直徑來說是所有圓樓裏的老二。順裕樓建於1943年,雖然年代比較遲,但它的單環敞廊式樣卻是圓樓古老的標準造型,顯出一種復古的意味。
順裕樓高4層16米,每層70個房間,樓門廳有7米多長,樓裏四個角落設了4部樓梯。從一樓到四樓,每層都是敞廊,出簷巨大,門窗一律開向天井,表現著強烈的向心性。
          
              南靖書洋鎮石橋村順裕樓單環圓樓
29、&雙環圓樓
永定縣湖坑鄉洪坑村的振成樓、梅林鄉坎下村的懷遠樓都是雙環圓樓。
30、&三環圓樓
(1)饒平道韻樓:在三饒鎮南聯村,建於明萬曆十五年(西元1587年)。週邊周長328米,直徑約104米。貝灰寨基高1米,以上爲夯土建築。共有56間正房和16間角房(每面7間正房、2間角房)。三環圍屋進深29米,外環爲三層樓,高11.5米,土牆厚1.6米。寨內有飲水井30口,2口爲公用,28口在各家戶內私用。
(2)大埔花萼樓:在大東鎮大田村。建於明萬曆三十六年(西元1608年)。三環圓土樓,直徑約76米,占地2300平方米。外環高三層11.9米,牆體全用石灰、土夯實而成,下層厚2米,頂屋厚1.3米。第一層不設窗戶,只設一大門,門頂有一蓄水池。二、三層上設有槍眼。全樓共有房間210間。中間公用天井283.4平方米,全用鵝卵石鋪成古錢幣狀,美觀古雅。天井內有一飲水井,深10多米。
         
                 大埔縣大東鎮大田村花萼樓
(3)饒平里秀樓:在三饒鎮,始建於清乾隆二十八年(西元1763年)。周長183.6米。全部由貝灰建造,又名“灰樓”。除一大門樓出人和一中廳外,有32間房。每間房爲二進三層,樓高10.75米、進深18.5米。房間後部寬5米、前寬2.2米。有公用飲水井兩口。除大門外,一、二層外壁不設門窗,三層環設方形小窗。
(4)古竹鄉高頭村的承啓樓(三環圓形)
31、&五環八卦樓
八卦堡是一個五環式的八卦形民居的俗稱。它位於漳州漳浦縣深土鎮東平村。八卦堡建於竈山上一塊平地,建造時間是清代中期,至今約有300年,跟一般土樓相比,它沒有封閉,而是完全敞開的。從高處往下看,八卦堡圍繞同一圓心,環環相套共有五環平房。中間是一座完整的圓樓,只有14間大小均勻的房間,第四環爲斷續八卦佈局,有25個房間,第三、二環和外環也是相似佈局。各環之間間隔3米,形成一個環形的天井,也是人們出入的通道。八卦堡裏沒有祖堂,這在土樓裏是十分少見的。年深月久,八卦堡部分樓牆已經損壞,人們修茸時就不再夯土,而是用了石頭和磚。據說當年建造八卦堡時,因爲家族人口不多,財力有限,便只建了一層。
     &&   
             &  八卦堡(漳浦縣深土鎮東平村)
32、&雨傘樓
圓土樓如果是雙環圓形,通常外高內低呈碗狀,而雨傘樓內圈比外圈高一層,呈雨傘狀,故此得名。如洋竹徑蔡家的雨傘樓。
閩南薌城北郊浦南鎮雙溪村也有一座雨傘樓。建於清代。圓形土樓,直徑約24米,中有一水井。環樓有30間房子、二層共60間,僅有東門。是一座保存完整的土樓。另外,在浦南鎮金沙村也有類似建築。
33、&扇形樓
            
                 南靖梅林鄉雙溪村聯成樓
34、&圍裙樓
裕德樓,前半樓高四層,每層10個房間,1個樓廳,2部樓梯,跟一般土樓沒什麽不同,奇怪的是後半樓,有三層樓那麽高,卻只有一堵半月形的夯牆,上面蓋著護牆瓦,什麽也沒有了,人們形象地把它叫作“圍裙樓”。
         
&               & 南靖書洋塔下村裕德樓&&&
35、&馬蹄形樓
           
                 南靖書洋鄉赤州村德興樓
36、&渦輪形樓
           
                & 南靖書洋鄉雙峰村大寨樓
37、&凸形樓
             
                 南靖書洋鄉雙峰村熾昌樓
38、&雙圓樓
           
                 南靖書洋鄉下阪村雙圓樓
39、&橢圓形樓
橢圓形的客家圍樓,目前發現有六座。
饒平饒洋藍畬村的泰華樓是其中之一,橢圓形樓與圓形土樓相比,在外形上有所變化。但橢圓形樓之間,興寧黃陂石氏中山公祠、羅崗劉氏恒豐樓和大埔湖寮黃氏中憲第,外形雖呈橢圓形(中山公祠爲“螃蟹形”),但其用材、建築結構與圓形土樓有很大的差異,平面佈局與圍龍式圍屋比較接近。
(1)大埔維新樓:在楓朗鎮。爲橢圓形土樓,清同治三年(1864)始建,是徙自閩西寧化石壁的黃氏第18代族人興建。占地1808平方米,樓高3層12米。全部牆體以糯米糊混石灰泥沙春夯而成。外牆體底厚1米,頂部厚0.6米。底層正面開一大門,門端設二小眼。全層不辟窗。二、三層每個房一小窗。樓內每層有22個房間和相對的兩個廳。各間均有樓梯,自成單元。二樓出懸廊,三樓不設欄干。樓內天井直徑24米。
(2)華安二宜樓:華安縣仙都鎮大地村
(3)沙建齊雲樓:沙建鎮岱山村的齊雲樓從一樓就開始對外開窗,每個房間都有一扇寬闊的石窗,這是土樓裏極其罕見的做法。最令人稀奇的是,齊雲樓除了大門以外,還在橄欖形天井兩端呈尖棱的位置,向北開一小門,稱“死門”,向南又開一門,叫“生門”。顧名思義,“死門”就是樓裏死人出殯時專用,“生門”則是迎娶媳婦、接生孩子時用的。兩門一生一死,一紅一白,絕對不可混用。這種奇特的現象,在衆多土樓裏是絕無僅有的。
爲什麽齊雲樓會有這種生死門的族規呢?這裏面包含著一段悲壯的歷史。清朝咸豐年間,郭氏家族在齊雲樓聚族而居,已有三四百號人丁,十分興旺。當太平軍打到漳州時,樓裏一些尚武的年輕人就去投奔太平軍,侍王麾下的來王陸順德帶領一支小分隊來到齊雲樓,以爲據點,屯積糧草。不久,清軍大舉反攻,把太平軍打出了漳州,來王陸順然率部退守龍岩。來王的侍衛長在戰鬥中負傷,被齊雲樓的郭凸、郭好等人救回,藏在樓內養傷。清軍得知這一消息,立即包圍了齊雲樓。郭姓子弟關閉大門,居高臨下,奮力抵抗,清軍怎麽也無法接近樓下。雙方激戰數日,清軍總兵羅大春從漳州調來兩尊重炮,對準齊雲樓猛轟。在牆樓上指揮作戰的來王侍衛長中彈殞命,還有幾顆炮彈落在了天井。郭姓人家就像炸了蜂窩一樣,亂成了一團,郭凸、郭好不得不帶領大家分頭從南北兩側的小門突圍。本來南側小門下面是空曠的平地,比較暴露,不易逃跑;而北側小門朝向後山,比較隱蔽,可以向深山逃命。然而,把守南邊的清軍頭目剛好姓郭,他不忍心屠殺族親,就網開一面,放給大家一條生路;而堵住北門的清軍頭目心狠手辣,見一個殺一個,露頭就殺,結果從這門衝出去的人沒有一個生還。這場戰爭,齊雲樓一共死了93個人,都是死在北門的,後來族裏就立下生死門的規矩,以紀念這場浩劫。
(4)南靖文昌樓:南靖書洋鄉上阪村
            
                 &南靖書洋鄉上阪村文昌樓
40、&跑道形樓
              
            饒平饒洋藍氏泰華樓(橢圓跑道形)外景及內景
41、外圓內方樓
豐順建橋古圍在建橋鄉西北面,明隆慶年間(西元年)都鄉僉軍事張乾福所建。占地 15780平方米,以麻石爲牆基,灰沙夯築,厚30釐米。有東西南北四門,均嵌石刻門匾:東爲“東關鞏固”,清嘉慶八年(西元1803年)刻;西爲“西銘是式”,民國政府主席林修題於民國29年(西元1940年);南爲“燕風自南”;北爲“衆星拱北”。此圍外圓內方,圍寨內有3街12巷,並建有3座祠堂。祠堂前有嘉道年間石旗杆5條,旗杆夾2副。圍外有池塘環繞。 &
42、金字塔圓樓
漳浦縣深土鎮的錦東村,這裏有一座金字塔形的圓樓——錦江樓。永定、南靖、平和等地的圓樓,不管是雙環式還是三環式,都是外高內低,唯獨這座三環式的錦江樓正好相反,第一環平房,第二環兩層,第三環三層,從外到內一環比一環高。遠遠看去,錦江樓就像金字塔一樣,表現出一種不同凡響的氣勢。錦江樓大門前有一片寬闊的禾坪,往外還有一口半月形池塘。這種與五鳳樓相配套的禾坪和池塘,出現在漳浦縣圓樓門前,是絕無僅有的,這也算是錦江樓的一個特色。
         
                錦江樓(漳浦縣深土鎮錦東村)
43、&半月形圍樓
半月形圍樓主要分佈在與閩西交界的廣東大埔、饒平等地。饒平的饒洋、上饒、上善數量最多,其次是大埔的桃源,梅縣東部也有零星分佈。半月形圍樓,外形與興寧、梅縣地區的圍龍式圍屋的後圍相似,有的以兩個或三個半月形重疊,高二層,第一層爲單元式住房,圍與圍之間有寬約數米至十餘米不等的巷道。半月形圍樓之間也有不同,如粵東的半月形圍樓多見單圍,半月形內環廣場中間建有二堂或三堂式的祖祠,前面照例有禾坪、池塘。亦有環內空曠的半月形圍樓,空地作爲晾曬東西和舉行活動的空間。最大的明萬曆癸酉年(西元1573年)建的東山鄉湖教襯的“潮陽樓”,直徑長200米,彎形長300米,占地22畝多,樓分110間,二進廳堂,中間有二個小天井。圍樓半圓形,設有東南北三個大門。
                 
               大埔桃源謝氏德馨堂(半月形圍樓)
         
               &南靖縣船場鎮下山村(半月形圍樓)
44、&雙半月形樓
南坑鎮新羅村,當地人習慣上把這座土樓叫作“石頭貫樓”,因爲居住在樓裏的劉姓人是從附近一個叫作“石頭貫”的小地方遷移過來的。它沒有樓門,它完全敞開,它是一座兩列式弧形土樓,從山上往下看,它就像一弓彎月。
            
               南靖縣南坑鎮新羅村雙半月形樓
         
45、飯甑樓
南坑鎮新羅村的翠林樓,內牆直徑9米,3層36間,是目前已知最小的圓土樓。附近村莊的人都把它叫作“飯甑樓”,它確實像是一隻土樓人家盛飯的木桶,本色而古樸。
           
&                  南坑鎮新羅村的翠林樓
46、單層圓樓
金山鎮荊美村的隆慶樓,建於西元1938年,僅1層,高5.5米,22間,是目前已知最低的圓土樓。
                
                  &金山鎮荊美村的隆慶樓
47、&八角樓
八角形圍樓也稱“八卦樓”,八卦樓是反映風水信仰的實體,是方形、圓形土樓的綜合體,其建築方法、用材和建築結構與圓形土樓最爲接近,而其施工難度要大得多。建築這種多棱角的樓宇。這可能與風水有關。八角形土樓數量不多,在廣東饒平發現兩座,其中之一是三饒南聯村的黃氏道韻樓。道韻樓也是全國第一大八卦樓。饒平道韻樓在三饒鎮南聯村,建於明萬曆十五年(西元1587年)。週邊周長328米,直徑約104米。貝灰寨基高1米,以上爲夯土建築。共有56間正房和16間角房(每面7間正房、2間角房)。三環圍屋進深29米,外環爲三層樓,高11.5米,土牆厚1.6米。寨內有飲水井30口,2口爲公用,28口在各家戶內私用。漳州詔安縣官陂鎮大邊村的在田樓,建於清朝乾隆年間,是一座張廖家族的土樓。在田樓是一座八卦樓,直徑94.5米,是最大的八卦形土樓。樓高三層12米,底牆厚達1.8米,半米多高的石腳是用巨大的河卵石砌成的。在田樓的主樓分爲八卦即八大單元。每卦又演爲八卦8開間,全樓六十四卦64個開間,與標準的八卦推演完全一致。與主樓相連的內環平房也分爲八卦,每卦5開間。每卦的小門樓都比較講究,有門聯,還有各種平安符紙,鏤空花窗、木雕腰門、簷角泥雕,氳氤著一片傳統文化氣息。樓裏還隨意放著許多建樓時留下的石磨、石盤、石珠,這些石器有不少也是八卦造型。
  饒平饒洋詹氏聽捷樓(八角樓)外景及內景        南靖縣陳氏常升樓俗稱八卦樓
48、&交椅樓
交椅樓也稱“畚箕樓”,一般築於臨河陡峭的坡地上,呈交椅形,故稱“交椅樓”。其前牆、前房較低;而左右兩翼略高,像交椅扶手,後牆、後房最高,約四至五層,如交椅靠背。這種樓前低後高,便於眺望,陽光充足,空氣新鮮。日本茂木一郎教授考察時贊嘆道︰“造型之奇,世之罕見。”可惜目前僅存數座。
長源樓,建於清雍正元年(西元1723年),以其造型獨特、和山水融爲一體的詩情畫意,備受建築專家和遊客的讚賞。從溪邊用河卵石壘起一道6米多高的溪坎,長源樓的外牆就建在這溪坎上,大門自然無法臨溪而開,便開在了左側。走進大門,便是一片鋪著卵石的細長形天井,面向天井的中央部分是祖堂中廳,兩邊是竈間和貯藏間。主樓有3層,一樓是四方形的敞廊,二樓、三樓則是凹字形的三邊走廊。建築學家稱之爲“斜面土樓”,當地人則形象地把它叫作“交椅樓”。日本建築專家稱長源樓爲“斜面土樓”,國內土樓研究學者則認爲是五鳳樓的變式。
         
                長源樓(南靖書洋鎮石橋村)
49、風車形樓
50、走馬樓&
走馬樓也有很多種形式,其外形有一字形、凹形或曲尺形。多為倚山建築,分為上下兩層,底層為廚房、農具雜物房、畜欄、廁所,上層為居住室和倉庫。走馬樓的主要特色是︰在二樓外部用木料建成一條長長的走廊,其主要優點是適應山區潮濕多雨的特點,既可防山洪、避潮,也可防盜、防野獸,乾爽、衛生、通風。此類形式的客家民居建築多見於閩粵贛邊境山區。目前在粵東北部、贛南、閩西一帶仍大部分建這種房子,但以粵東為著。
51、城堡式圍樓
城堡式圍樓,外牆用“三合土”夯築或青磚壘砌,是東江流域和深圳、香港客家民居的一大特色,是堂橫式圍屋、圍龍式圍屋和四角樓的綜合體,並吸收了廣府民居的優點發展起來的。在平面佈局上保留了興梅客家民居堂屋、橫屋、禾坪、月池、轉鬥門的主要結構,四周被二層圍樓包圍起來。有些圍樓在保留四角碉樓的基礎上,在後圍中央增建“望樓”,望樓是全樓的最高點。圍樓頂層周圍建成通廊“走馬樓”。
圍樓外部裝飾有兩大特點:一是四周簷牆上建女兒牆,簷額用青磚砌作數層菱角牙子;二是碉樓、望樓頂端兩側(山花)大都做成“鍋耳”狀,並有挑頭裝飾。內部結構的建築形式有較大的變化,圍樓四周(前排稱倒座)是二層或三層高的單元式住房,內低外高,通常是一廳、二房、一天井、二廊。堂屋、橫屋多爲二層高的單元式房間。正門樓占一單元,進入大門穿過門廳爲天街,天街將圍樓和堂屋、橫屋隔開。有些大門內建仿牌坊式建築,上有灰塑圖案和石刻。
龍崗圍堡的建築規模不等,首屈一指的當屬坪山鎮曾氏“大萬世居”和龍崗鎮羅瑞合村“鶴湖新居”。“大萬世居”又稱大萬圍。由曾姓客民建於乾隆五十年(西元1785年),平面方形,後牆略呈弧形,占地1.5萬平方米。前有禾坪和月池,後有蓄水灌田的沙墩坡,圍內爲三堂兩橫加圍龍式,所不同的是加築一道以大石和沙灰砌成高10米,下部厚1米,頂寬50釐米的方形圍牆,寨牆上以走馬廊相通,四角建3層高角樓。它的石刻、木雕、彩繪藝術實屬精湛,是深圳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在深圳坪山鎮田段心村的龍田世居。建於清道光十七年(西元 1837年)。圍屋牆體爲三合土夯築,高4米,厚50釐米。寨內主樓爲三堂式五鳳樓。占地約5000平方米。四隅建有5層角樓,均有高大的鑊耳風火牆。四周繞以寬16米的濠溝。另外深圳龍崗鎮羅瑞公村的“鶴湖新居”,始建於清乾隆四十五年(西元1780年),歷經羅瑞鳳(今稱瑞鳳公)三代人,同治十年(西元1871年)建成。占地2.6萬平方米,包括179個居住單元,386間房子,外圍牆成方形,圍牆四角有4座高6米的角樓,正面爲3座拱門。可住1000餘人10,素有“九天十八井,十閣走馬廊”之稱。1997年被國家文物局認定爲全國最大的客家聚落建築之一。
             
        深圳坪山曾氏大萬世居           深圳龍崗李氏正埔嶺
圍村,就是將一個村莊用圍樓或圍牆圍攏起來,故有人稱之爲“寨”。圍村深溝高壘,固若金湯,顯然是出於防禦的需要。客家圍村的分佈主要在客家人與潮汕人或廣府人的臨界點或雜處地。在粵北和深圳、香港地區有較多的實例。
深圳的客家圍村,既受廣府圍村的影響又保留了客家民居的傳統。主要特點是橫縱成行成列的房屋,四周被圍樓或圍牆包圍起來,平面呈方形,四角設碉樓。圍內的住房多爲單元房,有鬥廊式或“大齊頭”(一廳一房)。單姓圍村在中軸線上設祖公堂,而多姓圍村則各有祖堂。大門口有禾坪和池塘,這是與廣府圍村的主要區別之一。客家圍村有的呈方形,有的呈不規則的圓形。圍內房屋有的排列有序,有的比較淩亂。此外,圍村內的住房有單間式的,也有堂橫屋和單元式的,還有一間房中間建隔牆成了套間或“背靠背”前後開門的,形式多樣。而粵東豐順建橋圍村則四面環水,圍內是一座座獨立的堂橫屋。
                
        深圳橫崗西坑圍(圍村) &&     深圳龍崗劉氏田豐世居(圍村)
在福建省閩西山區,有一個至今保存完好的連片成群的客家古老村落,這就是已有800多年歷史的連城縣培田明清古民居。培田古民居建築群由30幢高堂華屋、21座古祠、6家書院、二道跨街碑坊和一條千米古街構成。最大的建築九廳十八井,占地6900平方米。各座建築佈滿浮雕、楹聯、名匾、石雕等,工藝精巧,十分壯觀。一些建築專家和國外友人前來考察後認爲,這是人類建築史上的一枝奇葩,是不可多得的歷史文化遺産。目前,連城縣已對古民居進行保護性的旅遊開發,吸引海內外遊客前來觀光遊覽。
          
          恩榮牌坊                培田古民居建築群
在粵東、粵北以及河源、惠陽、深圳和香港等地區所見的客家碉樓,大都與圍樓、圍龍屋或“鬥廊屋”結合在一起,且多爲四角樓。惟獨在粵北始興等地區可見獨立存在的大型碉樓,建築占地面積200~400平方米不等,有四五層高。碉樓內有天井和水井(少數無天井),有的還設有祖(神)堂。每層樓均爲通廊式單間房,有木樓板和走廊。外牆用大卵石和青磚砌築,厚1米有餘,特別堅固。全樓只有一個大門,條石門框,內裝鐵皮木門、木杠、鐵柵等四五重屏障,門上還有防火水槽,真可謂固若金湯。一個村可建幾個互爲犄角的碉樓,以保護全村的安全。遇有匪賊或戰事,村民們便扶老攜幼進駐碉樓。這也是粵北客家建築文化中的一絕。
              
       始興太平曾氏憩春閣(碉樓)    始興太平曾氏萬福攸崇樓(碉樓)
54、中西混合式圍樓&
中西合璧式圍樓的建築年代較晚,最早在清代末期,但大都是20世紀二三十年代以後的産物。漂泊海外的客家遊子們在國外經商致富,不忘故土,眷戀民族的傳統生活,榮歸故里後置田建屋。他們受到南洋各國及西洋文化思想的影響,採用傳統的圍龍屋或堂
橫屋的平面佈局,局部稍作改動,如有些屋式將弧形的圍龍和花頭部分變成了長條形、直線形,橫置如枕,當地人稱“枕頭屋”,如梅縣南華又廬、萬秋樓、聯芳樓等。門窗、廳堂加之西式裝修,特別是增設陽臺的做法,使古老深沈的傳統建築煥發出清新的氣息。
這是客家僑鄉民居建築形式的一種特殊風格,是將客家傳統的房屋結構結合西洋的建築藝術的混合型民居建築。盡管在外觀上吸收了西洋的藝術裝飾,而內部仍是道地的客家民居傳統結構。
                
              梅縣城北李氏聯輝樓(中西合璧式圍樓)
55、自由式圍屋
所謂自由式,是指沒有明顯的佈局規律的一類客家民居形式。屋主人從自己的主觀願望出發,並結合財力和用地情況,建造居住舒適、外形美觀而又符合客家傳統民居風水學中陰陽五行理念的建築。
                 
              梅縣梅江黃遵憲故居人境廬(自由式圍屋)
56、庭園建築
王府重臣,富商階級,除了興建正式的宅第外,還廣築庭園,做為祭祖使用。
                
57、綜合形樓
在南靖縣書洋鄉田螺坑的一座山上,雄踞著五座奇妙膨大的土樓,中央是一座方形樓,四周則是三座圓形樓和一座橢圓形樓,整體布局巧奪天工,壯麗無比。登高遠眺,恰似梅花怒放,從下仰望,宛如拉薩的布達拉宮。許多外國專家稱之為“福建的布達拉宮”。上海同濟大學路秉傑教授考察後贊嘆不已︰“這是世界上最美的土樓群”。
          
&                 南靖田螺坑土樓群
目前,福建客家土樓一個群落一個群落保存下來,總數有1000多座。近年來,已有30多個國家的建築、歷史、民俗學專家學者和記者、華僑等前來考察,更多無數的觀光客絡繹不絕無不為這些奇特的建築所折服。1985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顧問史蒂文安德烈來此考察後說︰“這是世界獨一無二的生土建築───神話般的居民住宅。也是世界住宅史上一個值得研究的重大課題。”
 ◎圍龍屋的介紹◎&
  圍龍式圍屋的分佈,以客家聚居腹地興寧、梅縣爲中心,向周邊輻射,衍播東江流域以及環珠江口的深圳地區。圍龍式圍屋是廣東客家民居中數量最多,規模宏偉,集傳統禮制、倫理觀念、陰陽五行、風水地理、哲學思想、建築藝術於一體的民居建築。
圍龍屋是以殿堂式建築為基礎,再擴大殿堂式的建築。其主要特點是在殿堂式建築屋後“化胎”後再圍建成馬蹄,叫“圍龍”,一般為一圍的一條圍龍,甚至有多達二三條圍龍的大型圍龍屋。圍龍屋是客家地區一種最普遍也是最具特色的民居建築形式,是除客家地區之外看不見的。它與北方的四合院,陝西的窯洞,廣西的杆欄式,和雲南的一顆印,合稱為中國民間五大傳統民居建築形式。他的建築和設計藝術之獨特,給客家地區帶來了濃郁的鄉土風情。
圍龍式圍屋的主體是堂屋。所謂堂屋,即中軸建築爲方形廳堂,最少的爲二堂,一般三堂,堂與堂之間以天井相隔,上敞堂爲祖公堂,中堂爲議事廳,下敞堂進深小,呈長方形,爲門廳。堂屋兩邊有襯祠,一般以巷徑隔出明間、次間、梢間和盡間。堂屋兩側爲橫屋,後面建半月形的圍屋連結橫屋,半月形內爲花頭。有二橫一圍龍,四橫二圍龍……,最大規模的爲十橫五圍龍。圍龍式圍屋多依山而建,前低後高,突出中軸堂屋,蔚爲壯觀。門前爲禾坪,前有低矮的照牆和半月形的池塘。圍龍式圍屋整體呈圓形,猶如陰陽兩儀的太極圖,寓有天圓地方的意義。
有一部分圍龍式圍屋,出於防禦的需要,在外橫屋前後建碉樓,碉樓往往高出堂屋一層,故又稱之爲“四角樓”或帶四碉樓的圍龍式圍屋。圍龍式圍屋圍數的多少,取決於家族的發展狀況和地形位置等因素,一般在初建時僅一圍,以後不斷增加。
                
                興寧寧新劉氏大劉屋(圍龍屋)
圍龍屋,自屋之後一層,自花胎前起,左右放間,漸次斜轉,圍至龍廳,或一層或二層,因地形而定,稱曰圍龍房屋。其主要部分如下︰
龍廳︰圍龍房屋之中心一間,正對祖龕神龕者,為龍廳,其廳常為屋人所公有。
花胎︰龍廳以下,祖堂以上,填其地為斜坡形,意謂地勢至此開始,變化而有胎息。
上堂︰其中設木龕一奉歷代祖先神主,故通稱祖堂,歲時具三牲,以祀祖,遇有吉凶事,以牲牢享其先人,均在於此。
中堂︰較上下堂為寬廣,兩邊立柱以架巨木,曰官廳架,有六柱者,有八柱者,其柱昔多用木,近多以石為之,屋中人有大喜慶事,行禮宴客,均在於此。
下堂︰前為大門,為公共出入之地。
天階︰上堂中堂及下堂之間,均有之,謂之天階者,其上不覆瓦,能受天陽,而四周均為檐階也。
南北廳︰兩南北廳者,多在上天階左右,四南北廳者,則上下天階之左右,均有之,此亦為公有之地。
花廳︰兩花廳者,多在下堂房間相連之左右四花廳者,中堂下堂之左右,均有之,此為屋人應酬賓客之所,故屋中房間可分為私有,而花廳必歸於眾,廳中有通透房間及卷屏與否,因屋而定。
門廊︰戶門內之廊。
騎馬廊︰橫屋與正堂屋之間,或圍龍屋與橫屋之間,上起橫棟,其下為廊,俗稱過道廊。
後廊︰後棟正屋與橫屋最後二三間房位相對之處,上起橫棟,其下為廊,俗稱後廊或基督(裡面)廊。
伸手廊︰左右橫屋各伸出二間或四間,其中安設斗門,俗呼其門廊曰伸手廊。
伸手 &正堂間︰上中下三堂相連房屋,俗呼為正屋,或呼為正堂間。
橫屋間︰有兩層橫屋者,曰內層橫屋間,外層橫屋間。
圍龍間︰有兩層圍龍者,曰內層圍龍間,外層圍龍間。
枕杠間︰上堂後面一排橫屋,呼為枕頭杠,圍龍屋鮮有為枕頭杠者,惟棋盤屋,則多有之。
老人間︰凡男婦年老病危,至彌留之際,其子孫即抬於此,以俟其終,此無特別建築之房間,或以上堂正間為之,或以南北廳及其它一間為之。
浴室(與)廚房︰初造時常以花廳附近,擇其地,為特別之浴室,左右橫屋之餘內選出一二間為合適之廚房,及後丁口浩繁,各擇便當房間為之,不能限於一處。
角樓︰於左右橫屋之角,堅豎高樓,或二座,或四座,此為防匪劫掠而設,故上下均開炮眼,以便施放擊敵。
樓棚︰角樓之棚,不許私人住眷及安放家私,以便有事時,眾人得以登樓禦敵。
房棚︰各房均以木板棚其上,以安置家私或稻谷,及其他雜物。禾埕︰大門戶門以外,劃地為長方形,砌以碎石,鋪以灰沙,蕩為平地,收獲時,於此打稻晒谷,俗稱禾埕。
池塘︰禾埕以外,劃地若干畝,掘為深地,以供洗濯消防水之用,並畜魚類,俗呼為門口塘。
圍龍屋就其形狀來看,隆起平面是畫一個大圓圈︰中間是一條十幾米寬的大灰場,其兩個半圓,一個是屋舍,一是池塘,屋舍後面是竹、樹木包圍,而池塘前面則是菜地。圍龍屋有大有小,小者有一圍,屋前設有大門一、小門二,可住幾十戶人家;大者有數圍,屋前設大門一、小門四或六、住百多戶或數百戶人家,梅縣有一曾姓大圍龍屋,一團人(千餘人)住進仍不能住滿。梅縣溫氏仁厚祠有一座具有400多年歷史的宗祠與民居合二為一的圍龍屋,分別有祖公廳、堂屋、圍屋、橫屋、斗方及水塘組成。該屋龐大無比,計有四進三堂八橫四圍,是溫氏宗族的主要聚居地,1993年,該屋還住有族人300餘人。圍龍屋的大門兩旁,設方形石座,有的設石獅。
大門進去則是下廳,過天井之後則是上廳。如果是大圍龍屋則下、中、上廳,中、上廳間又是一天井。而上廳是毫無例外地安置祖宗牌位,年節時全屋人(包括已遷新居的)都在此祭列祖列宗。上廳後面設有一神屋,安放各後輩先祖牌位,按世輩高低而排列。兩旁小門後亦有對稱的小廳。上廳後面有一大片露天的地方,也鋪上磚石,叫“背胡嶺、化胎、花胎”。收獲時,“花廳”和屋前的禾埕都是晒谷的地方。有些圍龍屋把門前的禾坪周圍也砌上高高的牆,在兩端各開一個大門,叫“斗門”。
圍龍屋是由一座弧形或方形的輔助建築物,像城堡一樣將主體住宅包圍著的建築。屋內布局“三堂四廊,九井十八廳”,進深三座高堂,以天井和屏風牆隔開;橫向是四排住房和過廳,坐落有致;後面由一排排列成半圓形的房屋圍成天井,叫“花頭”,屋內房間數十百間,可以住上幾代數十百戶人家。整個圍龍屋多靠山坡而建,前低後高,自成階梯形,最外圍牆築得很高,窗子開得很小,顯得壁壘森嚴。從低處往上看,圍龍屋層層疊疊,有盤龍之狀。它把生活起居,輔助勞作和飼養加工等統一在住宅內部,同時各個部分又互不干涉,顯得協調而又和諧,“大公之內有小私”。人們說的圍龍屋的客味,其精髓就在於此。
從建築特點來看,圍龍屋有如下幾個方面︰
第一,四合院中軸線的圓形平面布局。客家傳統民居建築,從開闊的圓形建築,逐漸按“堂”、“橫”單元組成的四合院式樣發展起來。今天所常見的“圍龍屋“,其平面是前方後圓,取易經“天圓地方”觀念,布局是正中有廳堂、正房、南北廳、天井;左右橫屋也有廳堂、天井;後面是“化胎”的半圓形圍屋;前面是半圓性的魚塘和“禾埕”,與整個建築形成一個圓形。至於“三堂四橫”、“二堂二橫”等,都是以中軸線對稱的平面布局建造的。
第二,因地取舍,改造和利用環境。客家先民多聚居山區,利用山坡丘陵的環境建成的民居,結構多是前低後高,便於採光、通風、排污、排水。可見,客家傳統民居建築是有一定科學道理的,這種民居前有魚塘,可以積水防火,澆灌田園;後有花壇、風圍竹樹,可護坡防險;內有寬大的廳堂和合理的天井布局,科學地解決了通風、採光,又使居住、生活環境顯得幽雅、靜致、舒適,是有中國民族特色的園林式民居建築形式之一。
第三,大屋頂、高台基和玲瓏的屋身。客家人有聚居好客的特點,其建築都是大屋頂,為了排水和防御風雨對屋身的破壞,明清時期大屋頂的坡度有曲線建築設計。如粵東豐順縣湯南龍上古祠是明嘉靖三十一年(西元1552年)建築,區頂是懸山頂式,有深遠的屋檐,兩屋斜坡匯合處用龜形建造,增加屋頂的寬度。高台基的防潮之需要,屋身一般比較低矮,直到宋、明時,屋身則顯著的提高。屋頂的高度和屋身的高度成正比例增長。
第四,以木材為主的結構。客家傳統民居的建築材料主要有木材、石頭、三合土。隨著建築技術的提高發展,廳堂、屏風等精雕細描,加上明清時期樓閣建築的發展,框架和成組斗拱的出現,木材需要量增加。客家人多住在山區,取材便利是其優越條件,在繪畫、雕刻部分加上油漆,目的是保護建築材料。繪畫複雜,喜歡山水花鳥人物交錯、色彩濃郁與客家習俗有關。
特定的歷史地理原因造就了客家民居與眾不同的風格。在地狹人稠不足以以供的山區,於是人們不得不向外開拓。客家人走出山區,走向世界,在發展促進經濟的同時也把各地文化的精華帶回家鄉。這一交流和吸收的結果便是客家盡管居住山區,卻文風昌盛,以致產生了有別於其他民系的得天獨厚的文化。
圍龍屋在上杭(福建西部),有2,000間以上這種土樓,而福建西部的其他每個縣市:如永定、武平、寧化、連城等地也有超過千間,整個廣東,大約有10,000座,其中主要分布在廣東東部。總的來說客家地區有約20,000座的圍龍屋,是圓形土樓的4倍之多。以下介紹粵東客家圍龍屋。
     
                 二堂二橫一圍龍屋模型
              
               & 三堂四橫二副槓二圍龍的平面配置圖
      
&               圍龍屋(三堂四橫一圍)的正立面圖
&&         &圍龍屋的側立面圖,由側面可以看出,屋面向後逐步升高
          
          圍龍屋以中軸為中心兩邊相對稱,前低後漸高的建築形式
          
               圍龍屋前有池塘,後有竹林的景象
              
&                  式樣豐富的圍龍屋平面圖
            
            
                
&                  以上為粵東客家圍龍屋圖片
◎饒平客家民居介紹◎&
土寨樓又名客家土樓、圍樓。主要分佈在閩、粵、贛毗鄰的山區各縣。而就圓土樓數量來說,饒平縣相當多。從明清以來,饒平北部客區就有土樓300座,此後幾經沿襲仿效,現在全縣的土樓總數爲677座。饒平的土寨樓主要分佈在全縣18個鎮,饒北山區最多,不僅數量多,具有古、奇、大,也具有形式多元的特點。
饒平樓寨式住宅,主要分佈於饒中及饒北山區。自明清以來,最多時計有 488個。最大的明萬曆癸酉年(西元1573年)建的東山鄉湖教襯的“潮陽樓”,直徑長200米,彎形長300米,占地22畝多,樓分110間,二進廳堂,中間有二個小天井。圍樓半圓形,設有東南北三個大門。其次是二饒鎮南聯鄉“道韻樓”,建自明萬曆15年(西元1587年),土木結構,八角形狀,周圍長328米,樓內埕長135米,分有56間正房和16間角房,二層樓座,高11.5米、深29米,圍牆厚1.6米。樓內各家有飲水井30個,其中2個公用井。上饒鎮馬坑村的“鎮福樓”分四層,週邊直徑120米,有 60間,建築面積1.13萬平方米。圍牆以泥土夯成,牆厚丈許。陳坑的“棠廈樓”,設有馬棚,間間相通。這些樓寨以圓形爲多。陳坑的“八角樓”則是八角形狀。這些樓寨,聚族而居,多數只有一門可出入。門樓設置十分堅固,門板厚而沈重。樓窗可作鏡口,如遇匪亂、械鬥或獸害,閉上樓門,堅固可守,可保族衆安全。
這些土樓圓寨建築年代不同,最古老的要數饒宗樓,該樓建于明朝初期。這些樓寨建築風格各異,多數是圓形,也有正方形、長方形、八角形或橢圓形,五花八門,各有特色,圍牆均有丈許厚,大部分是黃泥土夯成,所以統稱爲土樓,高有二層、三層、四層。樓的大小不一,只設一道門可出入,門內有重門,以前如遇匪亂械鬥或獸害,遂即閉上樓門,可保安全,圍樓內住的是同一姓氏爲多,普遍是人畜混居。“雞犬之聲相聞”,“共井之飲”。
饒平古寨樓群比較集中有三處:一是上善鎮永善村(4個),二是饒洋鎮赤棠村(7個),三是上善鎮鴨母坑村(3個)。土樓中以三饒鎮南聯村的道韻樓、上饒鎮馬坑村的鎮福樓、上善鎮永善村的南陽樓、饒洋鎮赤棠村的新彩樓、新豐鎮豐聯樓仔村的潤豐樓等最爲有名。這五處土樓是廣東省政府批准的第四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其中道韻樓最大,周長328米,內切圓直徑101.2米,有正房56間,角房16間,曾居住600多人。建于明萬曆十五年(西元1587年),“道韻樓”石匾,爲明南京禮部尚書黃錦(字孚元)所題。八卦造型,三環屋構成“八卦”爻畫,樓埕左右兩眼公用井,有如太極之兩儀(俗稱“陰陽魚”);樓牆高11.5米,三層半,底層牆厚1.6米,黃土夯築;牆基僅墊二層青磚,數百年不傾倒;固桷用竹釘,不鏽脫;私用井30眼,部分設於兩戶界牆之下;設槍眼、炮口如城堡式;樓門頂設注水暗涵,防燒樓門;樓內設陰涵陽溝,積水瞬息排盡;有防兵亂、防鄉鬥、防盜賊、防獸害、防乾旱、防火災、防寒暑、防地震等八防作用。顯得十分奧秘。屋內雕梁畫棟。倒吊蓮花、壁聯、壁畫、泥塑、窗櫺、欄杆等裝飾,除美觀外,有藝術、文物考古價值。
道韻樓,歷史悠久,規模龐大,氣勢雄偉,結構奇特,造型美妙,是古建築之瑰寶。樓以“古、大、奇、美”之特色,招引衆多海外專家、學者和遊客,前來參觀考察,專家們認爲:該樓在考古、科研、藝術等方面,具有很高研究價值。譽爲千古奇絕、民族建築之花。
饒平最大的土樓是上饒馬坑的「鎮福樓」,高四層,樓內有60間大房,外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清华大学占地面积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