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度精神病前兆是什么么

精神病患者有哪些常见症状
如果您发现您的朋友、亲属和同事有下列症状应该尽快劝其就医。
国际中华精神病学会副主席 ;
国际中华应用心理学研究会副理事长;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常务理事、
煤炭分会理事长
河北省医学会精神科科分会常委
华北煤炭医学院 心理学教授 精神科主任医师
一、感知觉障碍
㈠ 感觉障碍(disorders of
sensation)
感觉(sensation)是客观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所产生的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如形状、颜色、大小、重量和气味等。感觉是人类最初级的心理过程,而其他一切较高级、复杂的心理活动,归根结底都是在感觉所获得材料的基础上所产生和发展的。人们借助于视、听、嗅、味、触等感官及内感受器可感知外界事物和躯体内部器官的活动状况。感觉障碍在精神病学临床上并不多见,以下列举几种主要的感觉障碍:
⒈ 感觉过敏(hyperesthesia)
&是对外界一般强度的刺激感受性增高,感觉阈值降低,如感到阳光特别耀眼,风声特别刺耳,脚步声如同雷声,正常的气味感到异常刺鼻难闻,轻微的触摸皮肤,如衣服或被单接触到皮肤时也感到疼痛难忍等。
这类症状多见于神经症、更年期综合征、神经衰弱、癔症、感染后的虚弱状态等。
⒉ 感觉减退(hypoesthesia)
&与上一症状相反,是指对外界一般刺激的感受性降低,感觉阈值增高。患者对强烈的刺激如剧痛或者难以忍受的气味感觉轻微,严重时甚至完全不能感知(称为感觉缺失,anesthesia)。
感觉减退多见于抑郁状态、木僵状态、入睡前瞌睡状态和某些意识障碍时,或癔症和催眠状态。感觉缺失较多见于癔症,称转换症状(conversion
symptoms),如失明、失聪等。
⒊ 内感性不适(senesthopathia)
&是躯体内部产生的各种不舒适和(或)难以忍受的异样感觉,如牵拉、挤压、游走、撕扯、转动、蚁爬感、溢出、流动等。其特点是不适的性质往往难以表达,且不能明确指出不适的局部定位。常引起病人不安,可构成疑病观念的基础。多见于神经症、精神分裂症、抑郁状态和颅脑损伤所致精神障碍。
⒋ 感觉倒错(paraesthesia)
&是指对外界刺激可产生与正常人不同性质的或相反的异常感觉。如对寒冷的刺激反而有热的感觉,触及海绵时有针刺感或麻木感等。常见于癔症。
㈡ 知觉障碍(disturbance of
perception)
知觉(perception)是对某一具体事物的各种不同属性以及它们相互关系的整体的反映。感觉的材料越丰富,知觉也就越完整、越正确。人们实际上都是以知觉的形式把客观事物反映到意识中来,知觉反映事物的外部表现及其相互之间的表面联系,正常情况下感知觉印象与外界客观事物相一致。
知觉障碍是精神障碍中最常见的,而且是许多精神病的主要症状。常见的知觉障碍有错觉、幻觉和感知综合障碍。
⒈ 错觉(illusion)
&指对客观事物歪曲的知觉。即把实际存在的事物歪曲地感知为与实际完全不相符合的事物。如将地上的一条绳索错看成一条蛇,如杯弓蛇影,草木皆兵等。正常人在恐惧、紧张或期待等心理状态下及环境光线暗淡时可产生错觉,一般经过验证后可以很快认识并纠正。精神障碍是的错觉按各种不同的感官,可分为错听、错视、错嗅、错触及内感受性的错觉,临床上多见错听和错视。病理性错觉常在意识障碍时出现,多带有恐怖色彩,较多见于谵妄状态,如谵妄病人把输液瓶标签上的一条黑线看成是蜈蚣在爬动。
⒉ 幻觉(hallucination)
&指没有现实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时出现的知觉体验,是一种虚幻的知觉。幻觉是临床上最常见而且重要的精神病性症状,常与妄想合并存在。
临床上根据所涉及的感官,幻觉可分为听幻觉(幻听),视幻觉(幻视),嗅幻觉(幻嗅),味幻觉(幻味),触幻觉(幻触)和内脏性幻觉。
⑴ 幻听(auditory hallucination)
&临床上最常见,幻听内容多种多样,病人可听到各种不同种类和不同性质的声音。如机器轰鸣声、流水声、鸟叫声等,这类非言语性幻听属原始性幻听,多见于大脑局灶性病变。最多见的是言语性幻听,病人听到的声音常比较清晰,能够辨别出是男性或女性,是熟悉的还是陌生的,以及明确地指出声音的方向,幻听的内容通常是直接对病人的命令(命令性幻听)、赞扬、辱骂或斥责(评论性幻听),因此病人常为之苦恼、愤怒或不安,甚至产生激动、兴奋、拒食、自伤或伤人行为。有时“声音”把病人作为第三者,几个人或一群人议论病人(议论性幻听)。幻听常影响病人的思维、情感和行为,如侧耳倾听,甚至与幻听对话,破口大骂,或独自微笑、洋洋自得,有时可能出现自杀以及冲动伤人毁物的行为。可见于多种精神疾病,其中评论性幻听、议论性幻听和命令性幻听为诊断精神分裂症的重要症状,常具有诊断意义。
女,20岁,精神分裂症。病人近几天听到辅导员和任课老师在屋外一起谈论她的声音,如说她不爱学习,不善交际,行为古怪,应给予批评和帮助等。病人找不到谈论她的老师们在哪里,即认为老师不愿意跟她见面。虽然没有一个人听到这些声音,但病人坚信不疑,因此常面向窗口回答说:“我要和你们辩论,你们不能这样议论我”等。
⑵ 幻视(visual hallucination)
&是较为常见的幻觉形式。内容多样,有单调、模糊的光、色、各种形象及人物、景象、场面等。在意识障碍时,幻视形象可清晰、鲜明和具体,并常具有恐怖色彩,如谵妄状态下可见到一些凶恶恐怖的鬼怪、猛兽等。在意识清晰时出现的幻视多见于精神分裂症。例如,一位精神病病人说:“看到自己家的房顶上有一闪光的光环及一幅慈祥的佛像,光环的光笼罩我家,佛在普照大地,施恩泽与我家……”
幻视常与幻听一起出现,但幻视持续时间一般较短,对病人行为的影响也较幻听为小。
⑶ 幻嗅(olfactory hallucination)
&病人闻到的多是一些难闻的气味,使人不愉快,如腐败食物、尸体气味,烧焦的化学物品气味,粪便或浓烈刺鼻的药物气味,以及体内发出的令人难以忍受的气味等。在精神分裂症中,幻嗅常与其他幻觉和妄想结合在一起。如病人坚信他所闻到的气味是坏人故意施放的,从而强化了被害妄想对病人的影响,可表现为掩鼻或拒食。作为首发症状出现的幻嗅,要考虑颞叶癫痫或颞叶器质性损害。
⑷ 幻味(gustatory hallucination)
&`幻味在精神障碍中较少见,是指病人尝到食物内有某种特殊的或奇怪的味道,因而拒食。常与其他幻觉和妄想合并出现,如继发于被害妄想。主要见于精神分裂症。
⑸ 幻触(tactile hallucination)
&也称皮肤与粘膜幻觉。病人感到皮肤或粘膜上有某种异样的感觉,在临床中常见的是麻木感、刀刺感、通电感、针刺感等,也可有性接触感。可见于精神分裂症或器质性精神病。在可卡因中毒病例中,幻触常与被害妄想并存而构成所谓的“可卡因狂”。
⑹ 内脏性幻觉(visceral
hallucination)
&可产生于某一固定的器官或躯体内部。病人能清楚的感到躯体内部某一部位或某一脏器的一种异常的知觉体验,如感到肠扭转、肝破裂、心脏穿孔、胃内有虫爬行等。这类幻觉常与疑病妄想、虚无妄想或被害妄想伴随出现,较多见于精神分裂症及抑郁症、更年期精神障碍。
此外,按幻觉产生的条件可分为思维鸣响、机能性幻觉、反射性幻觉、入睡前幻觉和心因性幻觉。
⑺ 思维鸣响或思维化声(audible thought)
又称思维回响(thought-echoing),当病人想到什么就听到(幻听)有说话声讲出其所想的内容,也就是说幻听的内容就是病人当时所想的事,例如:病人想喝水即出现“喝水!喝水!”的声音;想看书即出现“看书去”的声音,病人看书的时候也听见有声音跟着他将书的内容念出来,病人对声音的体会是“自己的思想变成了声音”。这类症状的特征是,当时所存在的是幻听,而其内容却正是他所想而又尚未说出来的思想。这是一种知觉障碍而不是思维障碍,应与内心被揭露感进行区别。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⑻ 机能性幻觉(functional
hallucination)
&或称功能性幻听,其临床特征是幻觉(通常是幻听)和现实刺激同时出现,即当某种感觉器官处于功能活动状态的同时出现涉及该器官的幻觉,即正常的知觉和幻觉并存。共同存在,共同消失,但两者并不融合在一起(此点与错觉不同)。常见的是机能性幻听。病人在听到外界某个真实存在的声音的同时,又出现与此无关的言语性幻听。例如病人在听到脚步声的同时听到议论病人的声音。前者是真实存在的声音,后者是幻觉,两者同时存在,互不融合。当现实刺激中止后,幻觉也随之消失。引起机能性幻听的现实刺激一般多是单调的声音,如钟声、流水声、刮风声,雨声,以及脚步声、鸟叫声、车轮滚动声等。主要见于精神分裂症或心因性精神病等。
女,18岁,精神分裂症。病人在听到风声和雷声的同时,听到高空中风雷同源处有人在讲:“要下雨了,要下雨了。”水龙头或厕所水箱流水声中夹杂着声音:“你不是好人,你不是好人。”在脚步声、钟表声、电扇声中听到:“加油,加油,加油”的声音,这些幻听声音的节律与钟表等声的节律相一致,同时存在,并共同消失。
⑼ 反射性幻觉(reflex hallucination)
&即当某一感官受到现实刺激处于功能活动状态时,另一感官出现幻觉的现象。如听广播的同时看到广播员的人像站在面前;又如听到别人咳嗽时,感到自己嗓子产生痛感等。偶见于精神分裂症。
⑽ 入睡前幻觉(hypnagogic
hallucination)
&此种幻觉出现在入睡前,病人闭上眼睛就能看到幻觉形象,多为幻视,如可见到各种动物、风景或人体的个别部分等。它与睡梦时的体验相近似。病人对当时的环境产生感知困难。多见于酒精中毒者或谵妄状态。
⑾ 心因性幻觉(psychogenic
hallucination)
&是在强烈心理应激影响下出现的幻觉,幻觉内容与心理因素有密切联系。见于心因性精神障碍和癔症等。
按幻觉体验的来源分为真性幻觉和假性幻觉。
⑿ 真性幻觉(genuine hallucination)
&病人体验到的幻觉形象鲜明,与外界客观事物形象完全相同,幻觉存在于外部客观空间,并通过感觉器官获得。病人常叙述这是其亲眼所看、亲耳所听,因而常常坚信不疑,并因此做出相应的情感和行为反应,如与幻觉辩论或与幻觉对话,并伴有相应的愤怒或喜悦等情绪。
⒀ 假性幻觉(pseudo hallucination)
&这类幻觉具有以下特征:①幻觉形象不够鲜明生动、轮廓不够清晰,不具有真性幻觉的客观现实性,而且形象有时是不完整的。例如,仅仅看到一个人的上半身或头部而没有其他躯体部分。②幻觉存在于病人的主观空间之内(如脑内、体内)。即不是外部投射的,而是作为一种映像存在。如同人们回忆和想象的事物那样,是以表象的方式出现于脑内。③幻觉不是通过病人的感官获得的。病人可以不用自己的眼睛就看到头脑里有一个人像,可以不通过耳朵而听到脑子里有人说话的声音。虽然幻觉的形象与一般知觉不同,但是病人却常常非常肯定地认为他的确是“看到了”或“听到了”,因而对此坚信不疑。假性幻觉以假性幻听、幻视较多见。开始可不固定,以后可转为真性幻觉。多见于意识清晰状态的病人。
病例:男,21岁,精神分裂症。
病人叙述:“在我的头脑里有讲话的声音,但有时是一种没有声音的说话,虽然没有声音,却也能听到,虽不是用耳朵听到的,也和耳朵听到的一样。这是没有声音的语言,它表达了一定的意思,它表达的意思就是让我向右走。”
⒊ 感知综合障碍(psychosensory
disturbance)
&是一类较常见的感知觉障碍。病人在感知某一现实事物时,作为一个客观存在的整体来说,是正确的,但对该事物(包括病人躯体本身)个别属性如大小、形状、颜色、距离、空间位置等却产生与实际情况不相符合的感知。多见于癫痫。
临床常见的感知综合障碍有以下几种:
⑴ 视物变形症(metamorphopsia)
&病人感到周围的人或物体的大小、形状、体积等方面发生了变化。看到物体的外形比实际增大称作视物显大症(macropsia),如病人看到常用的钢笔变得像树干一样粗大;视物比实际缩小称为视物显小症(micropsia),如一成年男性病人感到自己的父亲像婴儿一般大小,认为需要自己的关照。
⑵ 空间知觉障碍
&病人感到周围事物的距离发生了改变,不能准确地确定周围事物与自己之间距离(如变得接近了或远离了)。如等车时汽车已经驶进站台,而病人仍感觉汽车距离自己很远,而错过上车。想把杯子放在桌子上,但由于桌子的实际距离尚远,致使杯子落地。
⑶ 时间感知综合障碍
&病人对时间的流逝不能正确的感知。如感到时间在飞逝,似乎身处“时空隧道”之中,外部世界的变化异乎寻常的快,稍纵即逝、瞬息万变;或者感到时间凝固不动了,岁月不再流逝,外界事物停滞不前。
⑷ 非真实感(derealization)
&病人感到周围环境和事物发生了变化,变得不真实,变得似乎不鲜明,模糊不清,缺乏真实感。视物如同隔了一层纱幔,像是一个舞台布景,周围的房屋、树木等像是画的一般,毫无生气,周围的人也似木偶一样没有生命迹象等。如病人说:“我看周围的东西像隔了一层纱一样。”“我感到周围的东西似乎都变了,好像隔了一层东西似的。”“好像都是假的。”对此病人具有自知力。可见于抑郁症、神经症和精神分裂症、中毒性或颅脑创伤所致精神病等。
⑸ 体形/体像障碍
&是指病人感到自己整个躯体或躯体的某个部分的形态,如长短、轻重、粗细、颜色等发生了变化。例如,病人感到身体变得很轻,似乎一阵风就能吹走;感到身材变得特别高大,形同巨人。有些初期精神分裂症病人不断地照镜子(所谓“窥镜症状”),看到自己的脸变得非常难看,两只眼睛一大一小,鼻子和嘴巴都是歪曲的。可见于精神分裂症、脑肿瘤、癫痫性精神障碍及脑炎等。
知觉障碍对病人思维、情感和行为的影响:错觉、幻觉或感知综合障碍,对病人的思维、情感和行为往往都有一定影响,尤其当知觉障碍鲜明、生动、逼真,病人信以为真时,影响就更加明显。此外,在知觉障碍的基础上病人会产生各种妄想,如有幻视、幻嗅的病人看见一股黄烟,同时又闻到难闻的气味,就会认为这是有人故意施放毒气,想要对其进行谋害(被害妄想);由于内感性不适,会产生疑病妄想。同时,不同的知觉障碍会引起病人产生恐惧、紧张、发怒、哭笑、惊奇、喜悦等不同的情感反应。如病人听到赞美的声音即表现喜悦,听到斥责的声音即表现愤怒。在行为方面,有幻视的病人可表现凝视或紧闭双目,有幻听时做侧耳倾听状,或堵住双耳、凭空对骂,甚至发生搜查、控诉、伤人、自伤以及种种自卫行为。例如病人有幻嗅、幻味或被害妄想时可出现拒食。体形障碍的病人可反复照镜子等。其中,对病人行为影响尤其严重的是命令性幻听,病人常会无条件地执行幻听的命令,从而做出危险的攻击行为或自伤自杀行为。
二、思维障碍
思维障碍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主要包括思维形式障碍和思维内容障碍。思维形式障碍以联想过程障碍为主要表现,如:联想过程加快、减慢,表象和概念之间的非规律性的结合等。思维内容的障碍则主要表现为妄想、超价观念及强迫观念等。
㈠ 思维形式障碍
思维形式障碍(disorders of the thinking
form):包括联想障碍以及思维逻辑障碍。常见的症状如下:
⒈ 思维奔逸(flight of
是一种兴奋性的思维联想障碍,又称意念飘忽。主要指联想速度加快、转换迅速,思维活动量增多、内容丰富生动,新的概念不断涌现,十分丰富。思维有一定的目的性,但经常受环境变化的吸引而转移其话题
(随境转移),或按某些词汇的音韵联想
(音联)或意义上的相近(意联)而转换主题。具体表现:病人健谈,说话滔滔不绝,口若悬河,出口成章,“下笔千言”;自觉脑子反应快,特别灵活,好像机器加了“润滑油”,思维敏捷,概念一个接一个地不断涌现出来。尽管结论尚符合逻辑,但思维过程的逻辑联系非常表浅、轻率、不深刻,缺乏深思熟虑或有信口开河之感。由于思维主题转换快,不能贯彻始终,往往一事无成,缺乏客观效果。多见于躁狂症。
病例 女,30岁,双向情感障碍躁狂发作。
病人进入诊室即喜形于色地向医生自我介绍:我叫某某。医生问:看样子你很高兴,病人马上挥动手臂回答:我当然很高兴,因为我脑子非常好使,并有使不完的劲,为了表示我对你们的感谢,我送给你们一首诗:白衣战士为人民,人民当家做主人,救人治病是楷模,个个都是好医生。接着用歌唱出上述内容,并且唱完后,又唱起了抒情的流行歌曲。这时一位胖胖的老医生走进来,病人马上停止唱歌,转向老医生:大夫,我一看您就知道你有福星高照,可长寿百年……
⒉ 思维迟缓(inhibition 或
retardation of thought)
&一种抑制性的思维联想障碍。即联想抑制:速度减慢、数量减少和联想困难。病人表现言语缓慢、语量减少,声音低沉,反应迟缓。自觉脑子变笨,反应慢,思考问题困难,感到“脑子不灵了”、“脑子迟钝了”。多是抑郁症的典型表现之一。
⒊ 思维贫乏(poverty of
&指联想数量减少,内容空虚,概念与词汇贫乏。病人感到脑子空洞无物,没有什么东西可想,也没有什么东西可说。对一般询问往往无明确应答性反应,或仅简单地回答“不知道”、“没有什么”。平时也不主动交流。表现为沉默少语,话语空洞单调或词穷句短。思维贫乏往往与情感淡漠,意志缺乏相伴出现,构成为精神分裂症的三项基本症状。多见于精神分裂症、脑器质性精神障碍及精神发育迟滞。
⒋ 思维散漫(looseness of
&指思维的目的性、连贯性和逻辑性的障碍。病人的思维活动表现为联想松弛,内容散漫,缺乏主题,一个问题与另外一个问题之间缺乏联系。说话东拉西扯,无明显的连贯性和逻辑关系,以致使人无法弄懂其要阐述的主题思想是什么。对问话的回答不切题,使人感到交谈困难。严重时可发展为破裂性思维。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⒌ 思维破裂(splitting of
&思维联想过程破裂。指概念之间联想的断裂,建立联想的各种概念之间缺乏内在意义上的连贯和应有的逻辑性。表现为病人的言语或书写内容有结构完整的句子,但主题与主题之间,甚至语句之间,缺乏内在意义上的联系,各句含意互不相关,变成语句堆积,整段内容令人无法理解。严重时,言语支离破碎,个别词句之间也缺乏联系,成了词的杂乱堆积,称“语词杂拌”(word
salad)。为精神分裂症的特征性思维障碍。如果在意识障碍的背景下出现语词杂拌,称之为思维不连贯(incoherence
thought)。例如:“你上课,水在流,大家都高兴,我的体育好,有两个现象很奇怪,我想组织冬泳,但小张的新房是个二手房,……”
病例 男,63岁,老年性痴呆。
病人意识模糊,对周围事物无反应。医生站在床前,病人视若无睹,两手不停地在空中舞动,自言自语,前后不连贯,如:“你情况不错……这里是哪里,这是多余的问题,那没办法,跟着我不能马马虎虎,……”问:“你姓什么?”答:“姓徐,我不是坏人,我想回家,计算机病毒在机器里游走。……”。
病理性赘述(circumstantialities)
&思维活动停滞不前,以思维过程中主题转换带有粘滞性、停留在某些枝节问题上而抓不住主要环节为其主要特征。联想细节过多,迂回曲折,做不必要的过分详尽的累赘的描述,从而掩盖了主要的内容,即使提醒病人回答简要一些,或回答主要问题,也无法使其讲述变得简明扼要,而是一定要按其原来的思维过程讲完。多见于各种脑器质性损害所致的精神障碍、癫痫及老年性精神障碍。
病例 男,34岁,癫痫性精神障碍。
医生询问病人何时腿脚行动不便,病人答:“我出生在襄阳樊城的襄樊,也就是湖北省的山区,那地方以前可苦了,我爷爷奶奶和父母亲都死了,只有一个哥哥在襄樊,山区交通很不方便,可是我在那个地方生活很久已经习惯了,也不觉得有什么不方便,后来我去了成都,就是那个四川省成都市的成都,坐船去需要好几天才能到,我是走着去的,花费更多的时间。刚去的时候什么都不习惯,可是也没有什么办法。在四川又参加了修筑康藏公路,经过了好多出名的地方,有二郎山,你知道么?这个歌子非常好听,前几年非常流行呢,我给你唱一段。”(唱……)
&“四川和湖北这两个地方差不多,都属于山区。有一年,大约也就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吧,反动派打了我一顿,慢慢腿就变成了这个样子,……”
病人在回答
“腿何时行动不方便”这一问题时,没有必要地、详尽地叙述了自己的故乡以及如何从故乡到四川的细节和过程,还在叙述过程中加入一些即兴发挥的插曲,如唱流行歌曲。
⒎ 思维中断(blocking of
&又称思维阻滞。指病人在既无意识障碍又无外界干扰等因素的情况下,思维过程突然出现中断,或言语突然停顿。表现为病人说话时突然出现短暂的停顿,之后又重新说话,但所说内容与原来的话题无关。该现象并不受病人意志的支配,可伴有明显的不自主感。若病人感到当时的思维被某种莫名的外力抽走时,则称为思维被夺(thought
deprivation)。均为精神分裂症的重要症状。
⒏ 思维插入(thought
insertion)和强制性思维(forced
&思维插入是指病人感到思考的过程中突然出现一些与主题无关的意外联想,且这种联想不属于自己,不受自己的意志所支配,是某种力量将其强行塞入脑中的。若病人体验到强制性地涌现大量无现实意义的联想,内容杂乱无章,不受意愿的支配,称为强制性思维或思维云集(pressure
of thought)。两症状往往突然出现,迅速消失。多见于精神分裂症、流行性脑炎和颅脑损伤伴发精神障碍。
病例 男,27岁,精神分裂症偏执型。
病人诉说:“脑子很乱,自己怎么也控制不了自己的思想,太乱了,想的事毫无意义,毫无系统,由东到西,由西到东,一件事刚想一点,又出现另外的事。”强制性思维可与思维中断相交替出现。
⒐ 思维扩散(diffusion of
thought)和思维被广播(thought
broadcasting)
&病人体验到只要自己有什么想法,即尽人皆知,感到自己的思想被别人共享,自己毫无隐私可言,此现象称为思维扩散。如果病人认为自己的思想是通过广播被扩散出去的,则称为思维被广播。该两症状亦为诊断精神分裂症的重要症状。
⒑ 象征性思维(symbolic thinking)
&属于概念转换,指以普通的概念、词句或动作来表示某些特殊的意义,不经病人解释,别人无法理解的现象。是形象概念与抽象思维之间的联想障碍。如一位女性精神分裂症病人,入院时穿红毛衣、红裤子,坚决拒绝更换衣服,表示红色代表共产党,自己坚决拥护共产党。如某病人经常反穿衣服,表示自己
“心地坦荡,表里如一”。常见于精神分裂症。
正常人也有象征性思维,如以鸽子象征和平等。不同之处是正常人的象征是以传统和习惯为基础的,是大众普遍能够理解的,且不会把象征当作现实。
男,34岁,精神分裂症。病人经常舞动双臂,有时将左腿压在右腿上,有时把右腿放在左腿上,有时双手抱着头。病情好转后解释说,左臂代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右臂代表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舞动双臂即是发挥大家的积极性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左腿代表依靠群众,右腿代表克服困难,左腿放在右腿上表示依靠群众克服困难,右腿放在左腿上则意味着要克服困难必须依靠群众,双手抱着头表示保护领导。
⒒ 语词新作(neologism)
&指概念的融合、浓缩以及无关概念的拼凑。病人自创一些新的符号、图形、文字或语言,并赋予特殊的含意。如“犭市”代表“狼心狗肺”;“%”代表“离婚”。多见于精神分裂症青春型。
⒓ 逻辑倒错性思维(paralogic
thinking)
&以思维联想过程中明显的逻辑障碍为主要特征。表现为推理缺乏逻辑性,十分荒谬,既无前提也缺乏根据,推理离奇古怪,不可理解,甚至因果倒置。如一病人说:“因为我要死了,所以出现了电脑病毒。”可见于精神分裂症、偏执型精神病及某些病态人格等。
男,22岁,精神分裂症。病人对人类进化的认识如下:自己想到进化时,认为人是由动物进化的,所以人不应当吃动物肉,又感到动物是由植物进化的,所以,吃蔬菜也是不应该。后来又想到植物是从地里长出来的,所以人和动物都不应该生活在地上;有时觉得自己比别人多走了一些路程就比别人更进化了一些…
⒔ 强迫观念(obsessive idea)
&或称强迫性思维,是指在患者脑中反复出现的某一概念或相同内容的思维,明知没有必要,却无法摆脱,控制不了,伴有主观的被迫感觉和痛苦感。强迫性思维可表现为:反复想到某些想法、歌词等;有时是反复回忆或计数(强迫性回忆或计数);有时是反复思索明知毫无意义的问题(强迫性穷思竭虑);有时在脑中出现一些对立的思想(强迫性对立思维),如病人在送葬时,突然出现想笑的念头,甚至很难控制。对自己要求苛刻的人,在行动时总担心是否正确(强迫性怀疑),并进而反复检查自己的行为(强迫检查)。强迫性思维常伴有强迫动作。多见于强迫症。
男,18岁,强迫性穷思竭虑。病人诉说:“我从小就爱问为什么,但最近这种倾向太严重。甚至对一些很荒谬的问题,也必须花很多时间去思考,知道没必要,但控制不住,这样很影响学习。即使考试时,我也会对学号想起来没完:为什么要有学号,学号为什么是7位数,而不是8位、或9位或其他的几位,是谁想到用学号管理学生的,从什么时候开始有学号的……”
思维活动形式的障碍常见有以下几种:
⒈ 持续言语(perseveration)
&是与病理性赘述比较近似的一种思维联想障碍,但持续言语时思维的特点不仅粘滞,而且是在某一概念上停滞不前。病人简单地重复某一概念,或对连续不同的问题,总是用第一个答案来回答。如问:“你知道你目前在哪里吗?”病人答:“医院”,接下来接着提出其他不同的问题,病人却依然持续地回答“医院”……。见于癫痫性或脑器质性精神障碍。
⒉ 重复言语(palilalia)
&是指病人控制不住的重复其所说的一句话的最末几个字或词。病人能意识到这是不必要的,但却不能控制,也不会由于所处环境的影响而发生变化。如,
“我的脑子很乱、很乱、很乱…”。多见于脑器质性及癫痫性精神障碍。
⒊ 刻板言语(stereotype of speech)
&是指机械而刻板地重复某一词语或句子。如“我没病我要回家。我没病我要回家。我没病我要回家。…”
⒋ 模仿言语(echolalia)
&是指模仿周围人讲话的现象。别人说什么,病人就跟着说什么。如问:“你叫什么名字?”病人回答“你叫什么名字?”又问:“你怎么不舒服了?”病人同样说“你怎么不舒服了?”常与刻板动作、模仿动作同时存在。常见于精神分裂症紧张型。
(二)思维内容障碍
delusion)是思维内容障碍中最常见、最重要的症状。是一种在病理基础上产生的歪曲信念,是病态的推理和判断。妄想具有以下特征:①信念的内容虽然与事实不符,缺乏客观现实基础,但病人坚信不疑;②妄想内容均涉及病人的切身利害关系;③妄想具有个人独特性;④妄想内容因文化背景和个人经历而不同,常反映一定的时代特色。
正常情况下,人们也可以产生错误的想法,如由于证据不足而判断失误,一般均能通过实践验证而纠正。误解也是一种错误的判断,日常生活中经常发生,一旦澄清事实也就很容易消除误会。
由于知识不足或社会文化的局限,正常人也可以相信一些错误的看法,如偏见和迷信等。随着知识的普及、通过教育和生活经验的积累,可以得到纠正。
临床上妄想的形成受以下几方面精神状态的影响
⑴ 意识障碍 意识障碍时,病人对事物的判断能力丧失。此时除妄想外,往往伴有幻觉和精神运动性兴奋。
⑵ 情感
思维进程往往受到情感的明显影响。所以妄想内容常与病理情感相一致,如抑郁时产生的自责自罪妄想,躁狂时易出现夸大妄想。
⑶ 气质类型及性格特点
如敏感、多疑、内倾、易伤感性等气质类型及性格特点。这类病人往往具有特异的伴有情绪体验占优势的概念、愿望等,使病人容易产生关系妄想等。
⑷ 智能障碍 理解判断能力的障碍会影响妄想的内容,如麻痹性痴呆病人的妄想具有荒谬性。
⑸ 各种幻觉,尤其是威胁性和议论性幻听,以及来自内感受器的各种幻觉,对妄想的形成均有明显影响。
⑹ 生理缺陷 某些生理缺陷如重听,容易使病人出现多疑。
临床上常见妄想的主要有以下几种:
⑴ 被害妄想(delusion of
persecution)
&是最常见的妄想之一。病人坚信周围有人在对自己进行打击、诬陷、谋害等破坏活动,所以有被跟踪、被监视、被诽谤、被隔离感等。如饭菜中有毒,饮用水中也有毒。病人受妄想内容的支配可出现拒食、控告、逃跑或采取自卫、自伤、伤人等行为。往往先有多疑,渐出现关系妄想,进而发展为被害妄想。常与夸大妄想、钟情妄想等同时存在。主要见于精神分裂症和偏执型精神病。
男,48岁,精神分裂症偏执型。病人于2年前开始感觉脑子不好,注意力不能集中,并经常失眠。病人认为是有人“谋害”自己造成的。感到家人或邻居更换家具、打扫房间、看表等动作,都是故意影响自己,使自己的脑子起反应,进而不能够集中精力做事,且晚上睡眠不好。吃饭时看到蔬菜不新鲜即认为是有人下过毒药,并且每次吃饭后都感到胃里难受,发作性头脑发昏、全身发凉,需要休息后方能缓解,病人认为这是饭菜里的毒药造成的。病人还认为近来他有龋齿也是慢性中毒的原因。
⑵ 关系妄想(delusion of
reference)
&又称牵连观念(idea of
reference)。病人将周围环境中实际与他无关的现象都认为是与他本人有关的,如认为周围人的谈话、报纸上的文章、新闻媒体的报道等都是在针对他、议论他,有人咳嗽、吐痰是在蔑视他,人们的一举一动都是在“暗示”或“影射”他。常与被害妄想伴随出现。主要见于精神分裂症。
女,36岁,精神分裂症偏执型。病人叙述如下:近半年来我感觉同事们越来越冷淡我、疏远我,在办公室里只要我走近他们,他们就马上停止谈话,没有一个人理睬我,所以,我就尽量一个人呆着。他们在一起谈论,我就感到是在议论我。尽管听不清楚他们说些什么,但我感觉他们就是在说我,他们是在指桑骂槐地讽刺我。所以有一次我实在受不了了,就委屈地哭了。他们就来劝我,还问我怎么了,我认为他们是在表演,其实是在故意嘲笑我。我心里很紧张、孤独,感到草木皆兵,感到自己以前做过的不好的事情他们都知道了,并且告诉了所有的人。例如‘人民日报’的一篇文章,谈论发展养猪,其实是说我蠢的像猪。路上有标语
‘谨慎驾驶,注意交通安全’,也是说我,不让我开车,不让我过马路,否则会造成交通事故。
⑶ 物理影响妄想(delusion of physical
influence)或影响妄想(delusion of
influence)
&又称被控制感。病人觉得自己的思想、情感和意志行为都受到外界某种力量的控制、干扰、支配或操纵,如受到电波、超声波,或计算机等特殊的先进仪器的控制,而病人自己不能自主。如病人觉得自己的大脑已被电脑操纵,自己变成了机器人。是精神分裂症的特征性症状之一。
男,42岁,精神分裂症偏执型。病人3年来常常觉得自己不能自由控制本人的思想和行为,如突然感到必须赶快往外跑,或者马上出城等,四肢的活动不由自己支配。为什么要这样病人自己也莫明其妙。感到好像外部有一种特殊的仪器在控制、操纵自己,控制自己的思想、言行甚至包括大小便。当仪器开始控制时,自感头脑非常难受、有紧束感,反应迟钝、不听自己指挥,全身肌肉抽痛;只有仪器关闭时,自己才能自由。
⑷ 夸大妄想(delusion of grandeur)
&多发生在情感高涨的情绪背景下。病人认为自己有非凡的才智、至高无上的权利和地位,或是名人的后裔,是伟大的发明家、科学家甚至是国家领导人,拥有全世界的财富。可见于躁狂症和精神分裂症及某些器质性精神病。
病例 男,43岁,商人,无文化,麻痹性痴呆夸大型。
病人称自己是联合国“超级司令”,统领全世界的飞机、坦克、大炮等。中国是自己亲自解放的。曾经留学许多国家,会说多国语言。娶了多国夫人,生育了几百个儿女等。
⑸ 罪恶妄想(delusion of guilt)
&又称自罪妄想。病人毫无根据地坚信自己犯了严重错误或不可宽恕的罪恶,以致国家和人民遭受了极大的损失。自己罪大恶极、死有余辜,应受严厉的惩罚,以致坐以待毙或拒食自杀;病人会要求劳动改造以赎罪。常见于抑郁症和精神分裂症。
⑹ 疑病妄想(臆想妄想)(hypochondriacal
delusion)
&病人毫无根据地坚信自己患了某种严重躯体疾病,或是不治之症,因而到处求医,即使通过一系列详细检查和多次反复的医学验证都不能纠正其病态信念。可以幻触或内脏感受器感知障碍为基础。如认为脑内长了肿瘤,全身各部分均被癌细胞侵犯,心脏已经停止跳动等。严重时认为“自己内脏腐烂了”、“脑子变空了”、“我只剩下一个躯体空壳了”,称之为虚无妄想(delusion
of negation)。多见于精神分裂症、更年期、老年期精神障碍或脑器质性精神障碍。
女,23岁,精神分裂症。病人于一年前因声带息肉手术,术后感喉部不适,梗阻感,发声困难,而觉得“声带断了”,以后经常为此着急,不敢说话。尽管检查和发声练习无异,仍不能解除疑虑。随后情绪低落,不愿见人,反复各地检查和治疗,感到嗓子空洞、呼吸漏气,不久,病人又感觉整个颈部都在“断裂、皱缩”,因此不能转颈和抬头。
⑺ 钟情妄想(delusion of being
&病人坚信自己被某异性所爱慕,而不是指病人本人的单相思现象。病人因此采取相应的行为去接近对方,即使遭到对方严词拒绝,仍毫不置疑,反而认为是对方羞于表达,或是在考验自己对爱情的忠诚,反复纠缠不休。主要见于精神分裂症。
男,23岁,精神分裂症。病人是大四学生,半年来常去教室自习,发现一女同学也经常去看书,并坐在自己的后面,便认为对方对自己有好感,于是主动写信表达爱意,却遭到对方严词拒绝,并表示已有男朋友。病人却认为对方是在考验自己,有男友也可以竞争,不停写信,认为默默相爱是独特的方式,周围人是不理解的。
⑻ 嫉妒妄想(delusion of jealousy)
&病人坚信自己的配偶对自己不忠诚,另有所爱。为此跟踪、监视配偶的日常活动或截留、拆阅配偶的信件,检查配偶的衣服、电话等,以寻找私通情人的证据。可见于精神分裂症、更年期精神障碍、反应性精神病及偏执性精神病等。
男,42岁,精神分裂症。病人多年来坚信妻子有外遇,对自己不忠,每天回家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检查家里的布置有无异常,如妻子突然晾晒被褥、家里突然有烟蒂等都会引起病人的怀疑,对妻子进行盘问,即使病人知道是亲戚来家里拜访,只要是异性也坚信与妻子有染。家人进行劝解,便认为与妻子关系不洁。
⑼ 被洞悉感(experience of being
revealed)
&又称内心被揭露,读心症(mind
reading)。病人认为其内心所想的事,未经语言文字表达就被别人知道了,至于是通过什么方式被人探知的,病人并不清楚。但坚信已经满城风雨、尽人皆知,人们都在议论纷纷。内心被揭露感可与假性幻觉、被控制感相结合而出现,为精神分裂症的特征性的症状。
男,28岁,精神分裂症。多年来病人坚信有不认识的一组人始终在跟踪自己、窥探自己的内心,并四处传播,到处议论,尽管自己看不到他们,但是确实存在,只是隐蔽地很好而已。只要自己有什么想法,他们立即知道并进行议论和评价。如“我想去购物,出门就看到他们安排好一辆出租车停在马路边等我。”“我想吃饭,路边就有一卖小笼包子的专门等我。”“我很烦恼,我想有属于我自己的隐私。”
⑽ 变兽妄想(delusion of metamorphosis, 1ycanthropy)
&病人确信自己已经变成某种动物如狗、猪、猫等,并有相应的行为表现,如吃草,爬行等。
男,49岁,精神分裂症。病人自述:“我是无脑动物,天生就是个妖怪。”理由是“我自己没有大脑,五官和四肢也不健全,但这些只有我自己才能感觉出来”。有时几天不睡觉:“因为我是妖怪,可以不需要睡眠。”
㈢ 超价观念
超价观念(overvalued idea)
&是在意识中占主导地位的错误观念。是在强烈的情感基础上,对某些事实做出超过寻常的评价,没有逻辑推理错误,从内容上讲也是某些现实的反映,但片面而偏激。病人坚持这种观念,因而明显地影响病人的行为及其他心理活动。超值观念的形成有一定的性格基础和现实基础,且往往与切身利益有关,如个人健康,家人安危、发明创造等。如个别发明家存在对个人天才的超价观念,其想法虽然与事实不相符合,却因为过于迷恋而不易纠正。因而一定程度上讲,超价观念是一种片面的判断,多见于病态人格。
超价观念与妄想的区别在于,其形成有一定性格基础和现实基础,内容比较符合客观实际或有强烈的情感需要。多见于人格障碍和心因性障碍。
注意障碍通常有以下几种表现:
⒈ 注意增强(hyperprosexia)
&为主动注意的增强。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指向外在环境的,如有妄想观念的患者,对周围环境保持高度的警惕,过分地注意别人的一举一动,认为都是针对自己的;另一种是指向个体自身某些生理活动的,如有疑病观念的病人,注意过分指向身体的各种细微变化,过分地注意自己的健康状况。可见于神经症、偏执型精神分裂症、更年期抑郁症等。
⒉ 注意涣散(divergence of
attention)
&为主动注意的不易集中,注意稳定性降低。指病人不能把注意集中于某一对象并保持一定的时间,以致注意容易分散,如看书时即使花了很长时间,仍不知所云,难以留下印象。多见于神经衰弱、精神分裂症和多动与注意缺陷障碍。
⒊ 注意减退(hypoprosexia)
&主动及被动注意兴奋性减弱,注意的广度缩小,稳定性显著下降。多见于神经衰弱、疲劳状态、脑器质性精神障碍及意识障碍时。
⒋ 注意转移(transference of
attention)
&主要表现为主动注意不能持久,注意稳定性降低;被动注意的兴奋性增强,但注意不能持久,很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而不断转换注意对象。可见于躁狂症。处于兴奋状态的躁狂症病人,注意力易受周围环境中其他刺激的吸引而转移(随境转移),以致不断转换话题和活动内容,
⒌ 注意狭窄(narrowing of
attention)
&指注意范围的显著缩小,主动注意减弱。当注意集中于某一事物时,不能再注意其他事物。见于激情状态,朦胧状态或有意识障碍、智能障碍时。
⒍ 注意缓慢(blunting of
attention)
指病人注意兴奋性的困难和缓慢,但是注意的稳定性障碍较小。如病人回答第一个问题完全正确,但对他连续提出第二、第三个问题时,其反应就显得缓慢。主要是由于注意的兴奋性缓慢和联想过程的缓慢。多见于抑郁症。
⒎ 注意固定(fixation of attention)
&指注意稳定性特别强。如发明家和思想家,固定注意于特定观念,牢固的控制了整个意识。可见于健康人和精神病人。
四、记忆障碍
临床上记忆障碍大致可分为两方面:记忆量方面,包括记忆增强、记忆减退和遗忘等;记忆质方面,包括错构和虚构等。常见的记忆障碍如下:
⒈ 记忆增强(hypermnesia)
&是病态的记忆增强,指对病前不能够且不重要的事都能回忆起来。主要见于躁狂症和偏执状态。如躁狂症病人特别是轻躁狂者,在类似联想和接近联想的基础上,产生对某些既往生活事件详细情节的追忆。有系统妄想的病人,能回忆起既往生活中有关的细节。
⒉ 记忆减退(hypomnesia)
&是指记忆三个基本过程普遍减退,临床上较多见。轻者表现为近事记忆的减弱,如刚见过的人、刚做过的事也会忘记;严重时远事记忆力也减退,如回忆不起个人的经历等。可见于较严重的痴呆病人。神经衰弱病人记忆减退都较轻,只是记忆困难。也可见于正常老年人。
⒊ 遗忘(amnesia)
&指部分地或全部地不能回忆以往的经历。一段时间的全部经历的丧失称作完全性遗忘,仅仅是对部分经历或事件不能回忆称作部分性遗忘。遗忘的几种不同表现:①顺行性遗忘(anterograde
amnesia)即不能回忆紧接着疾病发生以后一段时间内的经历。遗忘的时间和疾病同时开始。遗忘的产生是由于意识障碍而导致识记障碍,不能感知外界事物和经历所致,如脑震荡、脑挫伤的病人回忆不起受伤后一段时间内的事。②逆行性遗忘(retrograde
amnesia)指回忆不起疾病发生之前某一阶段的事件。遗忘可能是完全的或部分的。遗忘阶段的长短与外伤的严重程度及意识障碍的持续时间长短有关。多见于脑外伤、脑卒中发作后,也可见于脑器质性精神障碍、严重的精神创伤后或一氧化碳中毒时。③界限性遗忘(circumscribed
amnesia)指对生活中某一特定阶段的经历完全遗忘,通常与这一阶段发生的不愉快事件有关,又称为心因性遗忘(psychogenic
amnesia)。见于癔症。
⒋ 错构(paramnesia)
&是记忆的错误,对过去曾经历过的事件,在发生的地点、情节、特别是在时间上出现错误回忆,并坚信不疑,甚至予以相应的情感反应。多见于老年性、动脉硬化性、脑外伤性痴呆和酒精中毒性精神障碍。
⒌ 虚构(confabulation)
&也属于记忆的错误。是指由于遗忘,病人以想象的、未曾经历过的事件来填补记忆缺损。由于虚构病人常有记忆障碍,因而虚构的内容自己也不能再记住,所以其叙述的内容每次都有变化,且易受暗示的影响。多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痴呆。当虚构与近事遗忘、定向障碍同时出现时称作科萨科夫综合征(Korakov’s
syndrome),又称遗忘综合征。多见于慢性酒精中毒精神障碍、颅脑外伤后所致精神障碍及其他脑器质性精神障碍。
五、智能障碍
智能障碍可表现为全面性的或部分性的智能减低,临床上可分为精神发育迟滞及痴呆两大类型。
⒈ 精神发育迟滞(mental retardation)
&是指先天或围生期或在生长发育成熟以前(18岁以前),大脑的发育由于各种致病因素,如遗传、感染、中毒、头部外伤、内分泌异常或缺氧等因素,使大脑发育不良或受阻,智能发育停留在一定的阶段。随着年龄的增长其智能明显低于正常同龄人。
⒉ 痴呆(dementia)
&是一种综合征。是后天获得的在智能、记忆能力和人格方面的全面受损,但没有意识障碍。其发生具有脑器质性病变基础。临床表现主要为创造性思维受损,抽象思维、理解和判断推理能力下降,记忆力、计算力下降,后天获得的知识丧失,工作和学习能力下降或丧失,甚至生活不能自理,常伴有异常行为和精神症状,如情感淡漠、行为幼稚及本能意向亢进等。病变多为渐进性,常不易恢复或不能完全恢复。
根据大脑的病变性质、严重程度及所涉及范围的不同,痴呆状态可分为全面性痴呆及部分性痴呆。
⑴ 全面性痴呆
&由于大脑的弥散性器质性损害所致,智能损害涉及智能活动的各个方面,影响病人的全部精神活动,常出现人格的改变。病人缺乏对其疾病的分析和判断能力(即自知力)。定向力也可发生障碍。如老年性痴呆、麻痹性痴呆等。
⑵ 部分性痴呆
&由于大脑某些特定区域病变,使智能产生部分的障碍,如记忆力和理解力下降、分析综合能力减退等。人格基本保持良好,并具有一定的批判和自知能力,定向力常较完整。常见脑干动脉硬化性精神病,外伤性痴呆等。当疾病进展至严重阶段时,临床上与全面性痴呆难以区别。
临床上由于强烈的精神创伤而引起的一些类似痴呆的表现,但其本质则迥然不同,是伴随意识障碍而出现的暂时性脑机能障碍,并非真正智能缺损。大脑组织结构无任何器质性损害,但智能缺损的表现往往比真性痴呆还严重,且智能障碍也先后不一致(如病人对简单问题不能正确回答,但对复杂问题反而可正确回答),称之为假性痴呆(pseudodementia)。常突然发生,突然消失,一般持续时间较短,预后较好。可见于癔症及反应性精神障碍。假性痴呆有3种表现形式:
⑴ 刚塞综合征(Ganser syndrome)
&又称心因性假性痴呆,病人能理解问题的意义,但回答内容不正确。即对简单问题给予似是而非的回答,给人以做作或开玩笑的感觉。如一位大学生病人,当问到一只手有几个手指时,回答“6个”,对简单的计算如2+3=4以近似的回答。行为方面也可错误,如将钥匙倒过来开门。但对某些复杂问题反能正确解决,如能下象棋、打牌,一般生活问题都能解决。
⑵ 童样痴呆(puerilism)
&一种在精神刺激后突然出现的、非器质性因素引起的智能障碍。以行为幼稚、模拟幼儿的言行为特征。即成年病人表现为类似一般儿童稚气的样子,学着幼童讲话的声调,称自己才3岁,活蹦乱跳、撒娇淘气、逢人就称阿姨、叔叔。常见于癔病。
⑶ 抑郁性假性痴呆(depressive pseudodementia)
&指抑郁严重的病人在精神运动性抑制的情况下,出现认知能力的降低,表现为痴呆早期的症状,如思维联想明显迟缓,计算力、记忆力及理解判断能力的下降,行动缺乏主动性。但病人有抑郁体验可予鉴别,抑郁缓解后智能完全恢复。
六、定向力障碍
定向力(orientation)或称定向能力(capacity of
orientation),指一个人对时间、地点和人物,以及自己本身的状态的认识能力。前者称对周围环境的定向力,后者称自我定向力。
⒈ 对时间的定向障碍
&正常人中,在不需要对时间有特殊要求时,可暂时失去对日期和月份的正确定向能力,但在临床上并无特殊意义。如经过指出,仍对多次重复的提问都做出错误回答则有较大的诊断价值。颅脑损伤的病人,在意识恢复清醒后常可见时间定向障碍。
⒉ 对地点的定向障碍
&同样多见于脑器质性疾病,如颅脑损伤的病人,在意识恢复后会坚决否认他在住院,而认为是在家里或其他地方。
精神分裂症病人常可有对人物和地点的定向障碍,此种情况多与病人的妄想观念有关。
⒊ 双重定向
&即对周围环境的时间、地点、人物出现双重体验,其中一种体验是正确的,而另外一种体验与妄想有关,是妄想性的判断或解释。如一病人将医院认为又是医院又是监狱,或认为这里表面上是医院而实际上是监狱等。是精神分裂症特征性表现之一。
七、情感障碍
在精神疾病中,情感障碍通常表现为三种形式,即情感性质的改变、情感稳定性的改变及情感协调性的改变。
㈠ 情感性质的改变
是指表现为躁狂、抑郁、焦虑和恐惧等的情感反应。正常人在特定处境下也可出现以上情感反应,只有此种反应持续存在1-2周以上,且不能依其处境来解释时,方可作为精神症状。
⒈ 情感高涨(elation)
&情感活动显著增强,表现为不同程度的病态喜悦,有与环境不相符的过分愉快和欢欣。自我感觉良好,兴高采烈,语音高昂,眉飞色舞,喜笑颜开,表情丰富、生动。兴趣广泛,自信乐观。表现为可理解的、带有感染性的情绪高涨时,易引起周围人的共鸣,常与思想奔逸及活动增多同时出现,见于躁狂症;表现为不易理解的、自得其乐的情感高涨状态时,则称为欣快症(euphoria),多见于脑器质性疾病或醉酒状态。
⒉ 情感低落(depression)
&是指负性情感增强,病人情绪低沉,表情忧愁、唉声叹气、心境苦闷,觉得自己前途灰暗。严重时悲观绝望,兴趣索然,深感“度日如年”,“生不如死”,常自责自罪,甚至出现自杀观念及行为。常伴有思维迟缓、动作言语减少、意志活动减退及某些生理功能的抑制现象,如食欲不振、月经延迟等。常见于抑郁症。
⒊ 焦虑(anxiety)
&是对自身安全和其他不良后果的担心。指在缺乏相应客观因素或充分根据的情况下,病人表现为顾虑重重、紧张不安,似有大祸临头,以致搓手顿足、坐立不安,伴有心悸、出汗、手抖、尿频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症状。严重的急性焦虑发作,称惊恐发作(panic
attack),病人体验到濒死感、失控感,伴有呼吸困难、心跳加快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症状,一般发作持续数分钟至半小时左右,自动缓解。多见于焦虑症、恐惧症及更年期精神障碍。
⒋ 恐惧(phobia)
&是不以病人意志为转移的害怕、恐怖情绪。指面临不利的或危险处境时出现的情绪反应。表现为紧张、害怕、提心吊胆,伴有明显的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症状,如心悸、气急、出汗、脸色发白、四肢发抖,甚至大小便失禁等。恐惧常导致逃避反应。对特定事物的恐惧是恐惧症的主要症状。恐惧亦可见于儿童情绪障碍及其他精神疾病。
㈡情感稳定性的改变
⒈ 情感不稳(labile affect)
&表现为情感反应(喜怒哀乐愁等)变化不定、反复无常,从一个极端到另一极端,明显的喜怒无常,变化莫测。由外界环境导致的轻度情感不稳可以是一种性格的表现;缺乏外界环境相应影响的情感不稳则是精神障碍的表现,见于脑器质性精神障碍。
⒉ 情感淡漠(apathy)
&指对外界刺激缺乏相应的情感反应,即使与自身关系密切的事情也是如此。病人对周围发生的一切漠不关心,视若无睹,无动于衷。面部表情淡漠、呆板,贫乏内心体验,与周围环境失去情感上的联系。可见于单纯型及慢性精神分裂症,也可见于严重的器质性痴呆。
⒊ 易激惹(irritability)
&表现为极易因小事而引起较强烈的情感反应,持续时间一般较短暂,但程度剧烈。病人极易激动、生气、愤怒,经常大发雷霆,争吵不休。常见于躁狂状态、躯体性(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癔症、神经衰弱、人格障碍、神经症、器质性或偏执型精神病。
㈢ 情感协调性的改变
⒈ 情感倒错(parathymia)
&指情感表现与其内心体验或处境不相协调。病人的情感反应与思维内容不协调,如听到令人悲伤的事,反而表现愉快;或在描述自己遭受迫害时,却表现为愉快的表情。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⒉ 情感幼稚(emotional infantility)
&指情感易受直觉和本能活动的影响,反应迅速、强烈而鲜明,缺乏节制,并且很容易流露出来。别人的情绪反应很容易引起他们的共鸣。即成人的情感反应如同小孩,变得幼稚、缺乏理性。这类情感是童年较原始的情感。可见于癌症、人格障碍和痴呆。
八、意志及行为障碍
㈠ 意志障碍
常见的意志障碍有以下几种:
⒈ 意志增强(hyperbulia)
&指意志活动增多。症状的产生往往与其他精神活动有密切联系:或以其为基础,或受其支配和影响。例如,在躁狂状态下情感高涨时,病人对其周围环境中的一切事物都产生兴趣,积极参与活动或诸事进行干涉,片刻不得宁静,终日忙碌,精力、体力充沛。此时,病人的思维、情感和意志活动之间紧密关联,与环境之间的统一性仍基本保持完好,所以病人的活动是能为人们所理解的。但是在病态情感或妄想的支配下,病人可能持续坚持某些行为,表现出极大的顽固性。例如有嫉妒妄想的病人由于坚信配偶有外遇,而长期对配偶进行跟踪、监视、检查;有疑病妄想的病人锲而不舍的到处求医;在夸大妄想的支配下,病人满怀激情日以继夜地从事无数的发明创造等。给人以一种与环境不协调的感觉。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⒉ 意志减弱(hypobulia)
&指意志活动减少。病人表现出明显的动机不足,常与情感淡漠或情绪低落有关,缺乏主动性及进取心,对周围一切丧失兴趣,以致意志消沉、不愿活动。工作学习感到非常吃力,即使开始做某事也不能坚持到底,甚至不能工作,整日呆坐或卧床不起,严重时日常生活都懒于料理。病人一般能意识到,有力不从心感。常见于抑郁症或慢性精神分裂症。
⒊ 意志缺乏(abulia)
&指意志活动缺乏。表现为对任何活动缺乏动机和要求。学习和工作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行为被动,生活极端懒散,甚至疏于料理个人卫生,处处需要别人督促和管理。严重时本能的要求也没有,行为孤僻、退缩,与周围环境不相协调。病人对此缺乏自知力。常与情感淡漠和思维贫乏同时出现。多见于精神分裂症晚期精神衰退时及痴呆状态。
⒋ 犹豫不决(ambivalence)
&表现为遇事缺乏果断性,经常翻来覆去思考,不知如何抉择。对于模棱两可的事,更是不能马上做出选择和决定。矛盾意向(ambitendency)表现为对同一事物同时出现两种完全相反的意向和情感,例如,遇到朋友时一方面考虑应该去握手,一方面却把手马上缩回来。病人对此缺乏自知力。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⒌ 意向倒错(parabulia)
主要是指病人的意向要求违背一般常情或不为常人所允许,使人难以理解病人的某些活动或行为。例如,病人自伤行为,异食行为等等(又称异食症)。有时是在幻觉和妄想的支配下产生的,病人往往给以荒谬的解释。多见于精神分裂症青春型和偏执型。
㈡ 运动及行为障碍
简单的随意和不随意行动称为动作,有动机、有目的进行的复杂随意运动称为行为。动作行为障碍又称为精神运动性障碍。精神障碍病人由于病态思维及情感障碍,常可导致动作及行为的异常。
常见的动作行为障碍如下:
⒈ 精神运动性兴奋(psychomotor
excitement)
兴奋状态是临床上很重要症状,一般是指整个精神活动的增强。因疾病性质不同,可以有不同的表现。有的以情感失调为主,伴有言语和活动的增多;有的以动作行为异常为主,而言语增多并不明显。
⑴ 协调性精神运动性兴奋
&是指动作和行为的增加与思维、情感活动协调一致,并与环境密切联系。如躁狂性兴奋(manic
excitement),包括有情感高涨、思维奔逸和意志增强的现象,且在认知、情感和意志过程及三者之间,以及与周围环境之间保持完整,互相协调。同时还伴有自身感觉良好的舒适感。病人的行为是有目的的,可理解的,易引起别人的共鸣。
男性,21岁,躁狂症。病人终日忙忙碌碌,乐善好施,心情愉快,精力充沛,但做事虎头蛇尾,有始无终。如病人见到病友即主动一一握手,并询问姓名,态度轻松愉快,面带笑容;看到几人打扑克牌,执意要求参加,并提议打“桥牌”,没有打完又看见有人下棋,便弃牌执棋,并大讲下棋要领,还没有讲完又提议大家一起唱歌吧,并首先唱了起来……
⑵ 不协调性精神运动性兴奋
&主要是指言语动作的增多与当时的思维及情感状态不相协调。病人动作单调杂乱,无动机、无目的,使人难以理解,精神活动是不一致的,与外界环境也是不协调的。如紧张性兴奋(catatonic
excitement,紧张型精神分裂症兴奋)、青春性兴奋(hebephrenic
excitement,青春型精神分裂症的愚蠢淘气的行为和装相、鬼脸等)、器质性兴奋(organic
excitement,大脑器质性病变时所出现的兴奋状态)均属不协调性精神运动性兴奋。
⒉ 精神运动性抑制(psychomotor
inhibition)⑴ 木僵(stupor)
&指动作行为和言语活动的完全抑制或减少,并经常保持一种固定姿势。严重的木僵称为僵住,病人表现不言、不动、不食,面部表情固定,大小便潴留,对刺激缺乏反应,可维持很长时间。轻度木僵称作亚木僵状态,表现为问之不答、唤之不动、表情呆滞,但在无人时能自动进食,能自动大小便。常见有紧张性木僵(catatonic
stupor,见于精神分裂症)、心因性木僵(psychogenic
stupor,强烈的精神创伤作用下所产生的反应状态)、抑郁性木僵(depressive
stupor,常由急性抑郁引起)、器质性木僵(organic stupor,多见于脑器质性精神障碍)。
⑵ 蜡样屈曲(waxy flexibility)
&在木僵的基础上出现的严重状态。表现为:病人的肢体任人摆布,即使是不舒服的姿势,也可较长时间似蜡塑一样保持不动。如将病人头部抬高,处于好似枕着枕头的姿势,病人也不会自动纠正,而可维持很长时间,称之为空气枕头。此时病人意识清楚,病好后能回忆,但当时却不能加以抗拒。见于精神分裂症紧张型。
⑶ 缄默症(mutism)
&病人缄默不语,问之不答,有时可以手势示意。见于癔症或精神分裂症紧张型。
⑷ 违拗症(negativism)
&指病人对于向他提出的要求,不但不执行,甚至加以抗拒或表现相反的行为。若病人的行为反应与要求完全相反时称为主动违拗(active
negativism),例如要求病人张口时他反而紧闭嘴;若病人对要求只加以拒绝而不做出任何行为反应,称作被动违拗(passive
negativism)。多见于精神分裂症紧张型。
⒊ 刻板动作(stereotyped act)
指病人持续地、机械地单调而重复地做毫无意义的单一动作,常与刻板言语同时出现。多见于精神分裂症紧张型。
⒋ 模仿动作(echopraxia)
指病人漫无目的、毫无意义地模仿别人的动作,常与模仿言语同时存在,见于精神分裂症紧张型。
⒌ 作态(mannerism)
又称装相。指病人做出愚蠢而幼稚的动作和姿态、步态与表情,如做怪相、扮鬼脸等。虽不离奇,但使人感觉是故意表演似的。例如,病人尖声怪气地与人交谈,或用脚尖走路等等。多见于精神分裂症青春型。
九、意识障碍
意识障碍可由全身性疾病,如各种躯体疾病、感染、中毒、颅脑损伤、颅脑肿瘤、癫痫发作等引起,多表现为短暂的精神障碍。在急性发病的精神疾病中,如反应性精神病、癔症,以及某些精神分裂症、情感性精神障碍等,也可伴有意识障碍。
意识障碍可表现为意识清晰度的降低、意识范围缩小及意识内容的变化。临床上常见的意识障碍中,以意识清晰度降低为主的有嗜睡、混沌、昏睡、昏迷,其他有意识范围缩小或意识内容变化等。
⒈ 嗜睡(drowsiness)
&指意识清晰度轻微降低。表现为病理性的过度持续延长的睡眠状态。在安静环境下,病人经常处于睡眠状态,呼唤或刺激病人肢体,病人可被唤醒,勉强能回答问题和配合检查。刺激一旦停止又进入睡眠。此时,吞咽、瞳孔、角膜等反射均存在。嗜睡往往是严重意识障碍的早期表现。见于功能性及脑器质性疾病。
⒉ 意识混浊(clouding of consciousness)
&又称“反应迟钝状态”,指意识清晰度轻度受损。病人对外界刺激的阈限明显增高。除强烈刺激外,很难引起反应。病人多处于半睡状态,表情呆板,反应迟钝,思维缓慢、内容贫乏,注意、记忆、理解都有困难。存在周围环境定向障碍,能回答简单问题,但对复杂问题则有些茫然。此时,吞咽、角膜对光反射尚存在,可出现一些原始动作,如伸舌、强握、吸吮和病理反射等。此种状态可过渡到昏睡状态或昏迷状态。多见于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
⒊ 昏睡(sopor)
&意识清晰度较前者更低,环境意识及自我意识严重受损,言语消失。病人对一般刺激没有反应,只有强痛刺激或较响的声音刺激才引起反射,如以手指压眶上缘内侧时,可引起面肌防御反射。此时角膜、睫毛等反射减弱,对光反射、吞咽反射仍存在,深反射可亢进,病理反射可呈阳性,可出现不自主运动及震颤。是一种较嗜睡深而又较昏迷浅的意识障碍。
⒋ 昏迷(coma)
&一种严重的意识障碍。意识完全丧失,以痛觉反应和随意运动消失为特征。病人无自发运动,对任何刺激均不能引起反应,吞咽、防御,甚至瞳孔对光反射均消失,可引出病理反射。多见于严重的脑部疾病及躯体疾病的垂危期。
⒌ 朦胧状态(twilight state)
&指意识范围的缩小或狭窄,同时伴有意识清晰度的降低。病人在狭窄的意识范围内,可有相对正常的感知觉反应,以及协调连贯的复杂行为,但除此范围以外的事物,则感知判断困难或构成歪曲的印象。表现为联想困难,表情呆板或迷茫,也可表现为焦虑或欣快,有定向障碍,片段的幻觉、错觉和妄想,甚至出现相应的冲动行为。意识朦胧状态多呈发作性,常突然发生,突然中止,反复发作,持续时间数分钟、数小时或数天,发作后一般多陷入深度睡眠,意识恢复后,对病中体验可保留片段回忆或全部遗忘。多见于癫痫性精神障碍、脑外伤、脑缺氧及癔症。
⒍ 谵妄状态(delirium)
&在意识清晰度降低的同时,以意识内容改变为主的意识障碍。同时有注意、知觉、思维、记忆、情感和行为障碍。出现大量的错觉、幻觉(以幻视多见)。视幻觉及视错觉的内容多为生动而鲜明的形象性的情境,如见到昆虫、猛兽等。有的内容具有恐怖性,病人常产生紧张、恐惧情绪反应,出现不协调性精神运动性兴奋。思维不连贯,理解困难,有时出现片段的妄想。病人的定向力全部或部分丧失,多数病人表现自我定向力保存而周围环境定向力丧失。持续时间可从数小时至数日,也可持续数周。意识恢复后可有部分遗忘或全部遗忘。谵妄状态往往夜间加重,有昼轻夜重的特点。白天清醒时间缩短,呈现困倦和嗜睡状态,而在夜间出现兴奋躁动,或激动不安。因此,病人睡眠-清醒周期被打乱,甚至颠倒。多见于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及中毒所致精神障碍。
⒎ 梦样状态(oneiroid state)
&指在意识清晰度降低的同时以意识内容改变为主的意识障碍,并伴有梦样体验。该体验常结合幻觉及其他想象性的体验,有时也可伴有妄想性质的幻想性体验。梦境的内容多反映了现实生活的某些片断,并与富于情感色彩的幻想交织在一起。病人完全沉湎于梦境与幻想,并积极参与其中,可发出梦境般的自语,透露体验中的各种情景,同时还有兴奋症状;与外界失去联系,但外表好像清醒。过后对其幻想内容并不完全遗忘,持续数日或数月。常见于感染中毒性精神障碍和癫痫性精神障碍。
十、自知力障碍
自知力(insight)又称领悟力或内省力,指个体对自身精神状态的认识和判断能力。即是否觉察到自己的精神状态存在异常,对异常表现能否正确分析和判断,并指出自己既往和现在的表现哪些属于病态。能正确认识自己的精神状态为有自知力,反之为无自知力。
自知力缺乏是重性精神病特有的表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精神病有哪些征兆 的文章

 

随机推荐